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3 11:48: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本文主要就新課程理念指引下如何經營有效對話,打造高效課堂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立足文本,貼近生活
在對話教學中,文本是主要依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揣摩文本,感悟文本,然后以有效的對話來引發學生思考,從而實現語文教學的高效課堂。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爸爸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把雨衣給了薩沙,薩沙又把雨衣給薔薇花蓋上。讀到這兒,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生1:他們為什么要這樣來回讓雨衣?
生2:薩沙為什么要把雨衣給薔薇花蓋上?
師:我們有自己的疑問,薩沙也有自己的疑問,誰來讀一讀?(生讀)
師:非常好,你把薩沙不理解的語氣讀出來了,誰能說說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3: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師: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4:我讀懂了在媽媽眼里薩沙是弱小的。
師:媽媽的話薩沙聽懂了嗎?你從哪看出來的?
生5:聽懂了。從“情急之下,薩沙……”可以看出薩沙想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師:薩沙不甘心做最弱小的,那么在生活中你們甘心做最弱小的嗎?在生活中,你又是怎樣幫助弱小的呢?下面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這個教學設計主要是圍繞教材中“媽媽和薩沙的對話”展開,然后通過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來體現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并且通過學生之間“互說自己是怎樣幫助弱小者”的交流活動,把新課程理念“語文教學要注重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落到了實處。
二、捕捉契機,巧妙點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善于捕捉對話的最佳契機,進行巧妙地點撥,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下面是《裝滿昆蟲的口袋》的教學片段。
師:誰能把第9、第10自然段讀一下?
生1:……法布爾很不情愿地把自己的小寶貝扔進了垃圾堆里……
生2:老師他讀錯了,這兒應該是“放”不是“扔”。
師:你聽得很認真,但是這兒用“扔”也可以呀?
生3:不可以,因為“扔”是指自己不喜歡,不用的東西,法布爾很喜歡這些小東西,所以不能用“扔”。
師:如果是這樣,那么你認為法布爾會怎樣做呢?
生4:法布爾會趁父母不注意,偷偷地把小甲蟲撿回來,偷偷地養。
師:既然法布爾對小甲蟲這么喜歡,這么在乎,這兒用把它“撿”回來,你們覺得合適嗎?
生5:我覺得用“捧”回來更好。因為用“捧”字更能表明法布爾對小甲蟲的用心呵護,小心翼翼,并且生怕弄傷小甲蟲的心情。
師:你說得好極了。從一個“放”字和一個“捧”字我們可以看出法布爾是多么的喜歡小昆蟲,他把小昆蟲看得比自己還重要。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心情把這段話再讀一遍,仔細感受一下法布爾舍不得的心情。
在這個課堂實錄中,教師切入對話的時機非常好。在學生指出錯誤時,教師沒有簡單評價就結束,而是在這個讀錯的“扔”字上,因勢利導,讓學生通過揣摩、品味,感受到了“扔”和“放”在文中的不同之處。當學生說到把小甲蟲“撿”回來時,教師又順勢而為,追問“撿”用在這兒是否合適。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法布爾的理解和認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三、適時調控,把握方向
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對于問題的看法可能會比較片面,這時就需要教師對于出現的偏差進行適時調控,從而把學生引到正確的學習軌道上來。
下面是《三顧茅廬》的教學片段。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課文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誰能說說自己對文中人物的認識。
生1:我覺得劉備是一個非常有誠心的人。
生2:我覺得張飛是一個非常魯莽,沒有禮數的人。我從“一根繩子捆來就是了”“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3:我覺得諸葛亮太傲慢了,不值得劉備這樣對他,他太擺臭架子了。
師:這位同學敢于說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非常有自己的思想,但是諸葛亮是這樣的人嗎?他為什么要那樣做呢?
生4:不是,他是在考驗劉備。
師:具體諸葛亮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同學們可以借《三國演義》來看看,相信看過以后你會有更大的收獲。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學生結合教材的語言及自己的認識來評價人物。由于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狹窄,在對諸葛亮進行評價時難免出現偏差,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適時調控,把學生引上正確的方向。
篇2
【關鍵詞】巧用;信息資源;語文;滋潤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通過自己教學實踐更能感受到信息資源在教育教學中彰顯的魅力。多媒體資源集聲、形,色于一體,教師要精選資源以適度、適時為依據,巧妙地把信息資源與語文課進行整合。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情境、開拓視野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為語文課堂潤色。
1. 信息化資源與語文課的整合重在一個“巧”字
當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媒體資源異常的豐富。網上的教學課件更是琳瑯滿目,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方便。教師若有所需,只需在百度中搜索,課件便可信手拈來,為我所用。 如此的“拿來主義”為我們教師節省了備課時間,可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嗎?回答是“不能!”有例為證:記得教學《黃山奇松》一課時,課前臨時決定下載課件,但課后效果不佳。主要表現在:(1)課件與本來的教學設計思路差異較大,課堂銜接不連貫。(2)展示課件與對學生的引導結合不當。(3)學生上課看熱鬧,課后效果差。課后我反思,網絡上的媒體資源可以“拿來”,但要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巧妙整合。
1.1 信息化資源的利用“巧”在適度。
人常說“物極必反”。網絡資源包羅萬象,教師在搜集資源制作課件時真是望生成龍,總想把一切都給學生,可是課堂畢竟時間有限,我們教師應“忍痛割愛”結合實際,取其精華,最大限度發揮它的作用,為語文教學畫龍點睛。
1.2 信息化資源的利用“巧”在適時。
同一種資源用在不同的時段對學生的發展會起到不同的效果。記得我給兩屆學生同樣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時,多媒體資源用的都是一樣的視頻。在一屆學生的課堂教學中用視頻時,要求學生邊看邊聯想,把你想到的描述出來。結果學生浮想聯翩,聯想的內容異常豐富。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對學生的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也有幫助,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做了很好的鋪墊。在另一屆學生教學本課時,把這段視頻用在學習完課文之后拓展練習時,讓學生練習寫作時播放。大部分學生的思維比較局限。同樣的多媒體資源,同樣的年級段,只是播放的時段不同,對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大相徑庭。這樣的教學效果給了我一個啟示:教師不僅要精選信息化資源,還要巧妙地安排媒體資源使用的時段,讓語文教學更具有藝術性。
2. 利用信息化資源為語文課添光彩
信息化資源輔助教學是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大變革,信息化資源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也是信息時代教育教學發展的一種趨勢。精選媒體資源,巧與語文課整合,最大限度的發揮其資源優勢,讓多媒體資源為語文課畫龍點睛,為我們的語文課添光彩。
2.1 利用信息化資源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少年兒童正處于各方面成長的特殊階段,視覺、聽覺敏銳,注意的穩定性受時間的限制。信息化資源集聲、形、色于一體,從心理學和生理學角度來考慮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學生的審美需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在設計《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分析課文時,感覺讓學生通篇采用朗讀分析顯得枯燥無味,學生會失去學習興趣,注意力不集中。在備課時我靈機一動搜集了視頻,孩子一定喜歡。在教學時發現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有厭學情緒時,教師播放這段視頻。在課堂上視頻一播放,學生們立刻打起精神,真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看完視頻后學生興趣盎然、激情高漲。這時再給學生布置任務,他們更樂于接受。我心中暗自感嘆:興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學生的心理,利用多媒體資源發揮其優勢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的語文課堂就會“活”起來。
2.2 利用信息化資源創設情境。
人常說:“觸景生情”,語文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對于大多數的農村孩子來說外出游山玩水是一種奢望,《煙臺的海》、《草原》此類文章的,學生只能從文字中體會景色的美,那只是一種抽象的美,很難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大自然的贊美只是作者情感的真實流露。既然網絡資源已普及到農村,多媒體設備全面到位,我們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化資源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穿越時空,去看看煙臺四季的海,去欣賞內蒙古大草原的迷人風光,給學生真正身臨其境的感覺。在《草原》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搜集了草原視頻和表現草原美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通過聲音美、顏色美和景物美為學生創設情境。在教學時,我以導游的身份組織教學,學生成了內蒙古草原上的一個個游客,我們一會兒欣賞草原美景,一會兒欣賞老舍的《草原》美文,一會兒學生又是小導游介紹草原美景。整節課情境無處不在,學生在課堂上旅游,在快樂中學文,在游戲中鍛煉了能力。最后學生舍不得離開,對草原的贊美之情油然而生。
2.3 利用信息化資源開拓視野。
井底之蛙的故事眾所周知,青蛙和海鱉的眼界與思維完全不同,倘若海鱉生活在枯井里,它也難以知道大海的的廣闊,可是青蛙的鼠目寸光和它的生活環境是密不可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也發現有一些可愛的“小青蛙”。一節早讀課,我在檢查《詹天佑》一課的預習中有“隧道”一詞,我隨便問了一句“你們見過隧道嗎?”大部分學生投來了茫然的目光,也許你覺得這些孩子是井底之蛙,可是你走進他們的生活你會理解他們的無知。課間休息時,我立即從網上搜集了兩張隧道圖。上課時,我播放給他們看,結果孩子們投以驚訝的目光,情不自禁的“哇!”從大屏幕上,他們見到了真正的隧道。課后我想農村的孩子真的知道的太少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結合學生實際,盡可能的發揮網絡資源優勢開拓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