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人間訓范文
時間:2023-04-12 15:17: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淮南子人間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塞翁失馬》是道家學派的思想主張?!度淌яR》節選自《淮南子·人間訓》,而《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當時的學人并帶頭編寫的一部書。劉安是研究道家思想的學者。
《塞翁失馬》是對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中“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一句的形象化闡釋。
《塞翁失馬》通過一個循環往復極富戲劇性故事,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
如果單從哲學角度去看,這則寓言啟發人們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去看問題:身處逆境不消沉,樹立“柳暗花明”的樂觀信念;身處順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樂”的憂患意識。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1、釋義: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為好事。
2、出處:由《淮南子·人間訓》中的故事總結而來。
3、近義詞:失之東隅、因禍得福、因福得禍。
4、用法:用作賓語、定語、分句,也可以用于安慰語。
篇3
1、焉知非福釋義: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2、焉知非福一詞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常與塞翁失馬連用。古時候塞上有一位養馬的老翁,有一天他的馬不見了,而在一年之后帶了一匹小馬駒回來,小馬駒長大之后老翁的兒子試著去騎,卻被馬駒甩了下來,摔斷了一條腿。之后塞外發動戰爭,到處都在征兆壯丁作戰,老翁的兒子因為殘疾而免于一戰。老翁的鄰居們一連幾次都根據眼前事情來判斷老翁的遭遇是禍是福,而老翁卻有著“焉知非?!钡乃枷耄A料到之后事情的好壞。
3、故事流傳至今,后人便用焉知非福來比喻一時受到損失不一定是壞事,也許之后會因禍得福。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關鍵詞:西游記;孫悟空;石性精神;石崇拜;象征意蘊;反抗精神
《西游記》是明代小說的杰出代表,它的文學成就之一就是在繼承前代文學的基礎上,為我們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建造了一座豐富的人物畫廊。在眾多的人物中,孫悟空無疑是最令人矚目的存在。這位敢作敢為、張揚純粹的英雄身上有一種讓人敬畏的“頑石”精神。
一、石崇拜與石的象征意蘊
“石”是中國文學中一個常見的意象,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部部都與石相關。《西游記》中孫悟空乃東勝神州花果山上一塊石頭孕育而生;《水滸傳》以伏魔大殿中央“石碣”被放倒,誤走妖魔開始,又以天降“石碣”結尾;《三國演義》中有劉備砍石問天、買卦劍斷石頭的“試劍石”描述;《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小說以石頭神話開篇,以石頭神話貫穿整個故事,主人公賈寶玉為女媧補天剩下的一塊頑石所化。此外,在浩如煙海的明清小說中,還有很多以石為題的作品,如《石點頭》、《醉醒石》、《五色石》、《補天石》、《女媧石》、《石頭魂》等等。為什么小說家們對石情有獨鐘,以石來構思他們的小說?只有先探討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相關作品。
1、石崇拜
我國自古就有崇拜石頭的傳統。在漫長的石器時代,原始人類棲宿于巖石洞穴之中,手握著石制工具在蠻荒中艱難求生。隨著人類文明的推進,人們離開了原始的棲息地,但石頭卻作為一種象征,積淀于人類的精神世界,這在中國早期的神話故事和歷史文獻中有充分反映。
《山海經?海內經》郭璞注引《開筮》,其中的“息石息壤”可隨水而長,填堵洪水;《山海經?中次七經》中“名曰帝臺之棋”的石頭,能祈禱百神祛病除災;《五運歷年記》“首生,垂死化身……精髓為珠石”,石頭為開天辟地的所化;《淮南子?女媧補天》中五色石可補蒼天;《太平御覽》中的女媧石“大風雨后,天澄氣靜,聞弦管聲”能出奇妙之聲;《淮南子?修務訓》稱“禹生于石”;《漢書? 武帝紀》顏師古注引《淮南子》又稱禹的兒子啟也生于石……這些人類早期的神話故事無不與石息息相關。[1]種種記載顯示了石頭因功能繁多、作用神奇而贏得人們的鐘愛、崇拜。
2、 石的象征意蘊
在這種崇石文化的熏陶下,中華民族形成了以石為象征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作家以石自況,在作品中將石與人的社會意義、人生價值理念結合起來,表現作家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反映他們的思想與情操。
(1)象征桀驁不馴、勇于抗爭的精神
《淮南子? 說林訓》“石生而堅,蘭生而芳。小有其志,長而愈明。”說明堅硬頑強是石的天性;《呂氏春秋? 誠廉》以“石可破也,不可奪其堅”比喻士人桀驁堅貞的氣節;敦敏更以《題芹圃畫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壘時。”來贊美曹雪芹的頑石精神;民間流傳著“石敢當”的信仰,白居易以“青石出自藍田山,兼車運載來長安,工人琢磨與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眮肀磉_自己對石的禮贊,而李商隱也借“莫為無人欺一物,他時須慮石能言?!眮韮A訴對這種大無畏的抗爭精神的敬仰。
(2)象征對自然和真實的執著追求
中國古人推崇“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御六氣以應無窮”的自然生命,認為“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笔療o始終、無生死,成方成圓、任丑任陋,自然成為自然美的象征。晉代孫贄《石人銘》謂石:“大象無形,天氣為母。杳兮冥兮,陶治眾有”這是古人對石頭自然屬性的本質理解;宋代杜綰謂“天地至精之氣,結而為石,負土而出,狀為奇怪”認為石是對自然對造化的最本質言說;成之《小說叢話》:“女媧氏乃開辟以來之代表,曰女媧氏所造石,言人性源于自然,與有生以俱來也”,這種源于自然的本真精神,被胥自勉盛贊為“大以大成,小以小成,千態萬狀,天然之功”。[2]正是基于對石一任天然、全無雕琢的喜愛,歷代文人喜歡以石自號,魏晉時有劉越石、宋代有王安石、白石道人姜夔、元明之際有貫云石、現當代有柔石、齊白石等等。
(3)象征至情至性、任情恣意的品格
李時珍《本草綱目?石序》:“飛走含靈之為石,自有情而之無情也。雷震星隕之為石,自無形而成有形,大塊資生,鴻鈞爐,金石雖若頑物,而造化無窮焉?!笔^成為至情至性的象征。蘇軾《題過所畫枯木竹石》中寫道:“老可能為竹寫真,小坡今與石傳神?!弊孕抛约鹤钅軅鬟_石至情至性的情操。古有“望夫石”的故事,民間有對石禱告的習俗。(年輕姑娘結婚時,新娘需腳踩石頭,口頭反復誦念:“踩上這塊石頭,跟石頭一樣堅定”)《詩經? 揚之水》“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從子于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以石起興,抒寫對“君子”矢志不渝的追尋;劉楨《贈從弟》“泛泛東流水,磷磷水中石”訴說思親的悠悠之情;《孔雀東南飛》更發出“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的誓言!在這些作品中石頭不再是冷峻無情的器物,而是至情至性的象征 。
如果我們把文學作品中的石意象集合起來,它就匯成一個巨大的石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凝聚著我們民族從對石的崇拜到詩意追求的歷史,記錄著我們民族的情感悲歡!
二、石性精神在孫悟空身上的體現
《西游記》一開篇就交代了孫悟空的來歷:“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化作一個石猴”[3]直接由石孕化而生,石性精神在孫悟空身上得到了張揚而純粹的展現。
斗爭――是孫悟空生活的內容,在斗爭過程中他的反抗精神、率真個性、頑強不屈的品質得到完美的體現。
小說中孫悟空的斗爭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大鬧天宮”,孫悟空與象征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天庭諸神斗。他出生后過著“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猴為親”“不伏麒麟管,不服鳳凰轄,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為了“躲過輪回,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他遠涉重洋,求師訪道。學成之后,他徑直闖入冥府,強行勾掉自己的名字,然后“摔下簿子道:“了賬,了賬!今番不伏你管了!”后被招入天庭封了弼馬溫,但面對至高無上的玉皇大帝時從不行臣子之禮,每次參見都昂首挺胸,口稱“老孫”;當他發現弼馬溫只是一個不入流的養馬小官時,覺得自己受了騙,“心頭火起”拿著金箍棒打出南天門,回到花果山,直接打出“齊天大圣”的旗號,欲與天帝分庭抗禮、平起平坐;最后因王母娘娘竟無視他,蟠桃會也不邀請他,一怒之下,大鬧天宮,發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豪言壯語。這一時期孫悟空痛快淋漓地反抗著他認為不合理的一切,他桀驁不馴、率真大膽的性格在這一部分得到了極致的凸顯。
后一階段,孫悟空為“普濟眾生”護唐僧西天取經,與象征社會黑暗、官府腐敗的妖魔鬼怪斗。車遲國斗三魔、火云洞大戰紅孩兒、通天河捉金魚精、金兜降青牛妖、盤絲洞戰蜘蛛精、無底洞戰鼠女、連環洞戰花豹精……他當面指責觀音菩薩不該受了人間香火而又讓黑熊怪與他們做鄰居;一身正氣地怪罪彌勒佛與李老君放縱門下到人間行兇;嘲笑釋迦如來是惡魔大鵬金赤鳥的“親外甥”;為了欺騙兩個妖怪,要玉帝把天借給他半個時辰,并出言威脅:“若道半聲不肯,即上凌霄動起刀兵!”[4]……
孫悟空無父無母、無兄弟姐妹,沒有人世的任何羈絆,完全自由,因此他的反抗純粹、直接、大膽。在刀光劍影的戰斗中進退有度、光彩照人,是一個極富正義感與戰斗精神的英雄,讓人敬佩的英雄。在斗爭中他的石性精神得到純粹而極致的彰顯。
然而這位戰斗英雄在反封建的道路上畢竟年輕、政治上也很單純,他在思想上并不想與封建社會決裂,而是想通過戰斗進入統治者的行列,撈個一官半職,所以他在統治者甜言蜜語的政治欺騙中完全沒有招架之力。一個不入流的“弼馬溫”、一個有官無祿的空銜“齊天大圣”就讓他欣然就范、躊躇滿志,上當受騙而全不自覺。在西天取經結束后他被封為“斗戰圣佛”,成為天界一員,進入統治者行列,表面看似勝利了、圓滿了,但實際上這正是他的失敗和悲劇。誠如今何在《孫悟空》所說:“成佛是消亡,西天是寂滅,西游就是一場被精心安排成自殺的謀殺?!北M管如此,在《西游記》這部浪漫主義的鴻篇中,孫悟空鐫刻在讀者心中的仍是:敢作敢為、愛憎分明,個性張揚的英雄,他是反封建的先行者、是具有“頑石”精神的偉丈夫!
注釋:
[1]潘承玉.石頭原型與文學傳統[J].東岳論叢,19993,5
[2]潘承玉.石頭原型與文學傳統[J].東岳論叢,19993,5
[3]吳承恩.西游記[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7
[4]張文成.叛逆的石頭――孫悟空與賈寶玉形象探析[J].淮南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參考文獻:
[1]潘承玉.石頭原型與文學傳統[J].東岳論叢,19993,5
[2]周中明.論紅樓夢中寫“石頭”的哲理意蘊和藝術功能[J].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三輯
篇5
農圣文化是以我國古代農學家賈思勰及其農學巨著《齊民要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農業文化。賈思勰是我國古代杰出農學家。自幼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先后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向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方面的生產知識。中年以后,他回到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活動,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他在分析、整理、總結農業生產的基?A上,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寫成農業科學巨作《齊民要術》。該著作系統地總結了秦漢以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該書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善的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對后世的農業生產有著深遠的影響。
農圣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關于農圣文化的研究活動和其他相關活動日益豐富,如一年一度的國際農圣文化研討會(目前已舉辦八屆)、農圣文化研究所的成立等使得農圣文化的理論研究不斷深入,豐富了農圣文化的理論內涵?!笆卟丝倓訂T”等農圣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群眾參與積極性高,加深了普通大眾對農圣文化的了解,進一步弘揚和發展了農圣文化。
2農圣文化中的現代生態旅游觀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齊民要術》作為一本指導人們在農業生產中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經典農學著作,書中記載了不少有關生態學的知識,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生態學理念,這些理念對于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1尊重自然的生態旅游倫理思想
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指導下,賈思勰承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強調自然之道不可違,指出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是進行農業生產的前提,“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入泉伐木,登山求魚,手必虛迎風散水,逆坂走丸,其勢難”。要了解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和作物的土壤生態條件要求,順應天時,估量地利,按照自然規律組織生產,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齊民要術?種谷》引《淮南子?人間訓》:“霜降而樹谷,冰泮而求獲,欲得食,則難矣!”:引《淮南子?原道訓》:“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游;:故圣人不貴尺璧而重寸陰,時難得而易失也……”等,都說明《齊民要術》對“時”的重視,認為“時”是農業生產的基本前提,要根據“時”的變化進行農業生產,違“時”則無收成。反映了尊重自然的生態農業思想。這一思想同樣適用現在生態旅游的開展。人們在開發自然旅游資源時,應按自然規律辦事,在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合理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2.2“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旅游開發原則
賈思勰認為,在農業生產中,人與自然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人改造自然,同時自然也反過來影響人類。人類如果不能正視自然環境的價值,過度的影響自然、利用自然,生態平衡就會被破壞,進而影響到農業生產,最終人類也會受到損害?!洱R民要術》中提到土壤的肥力會隨著使用的時間逐漸降低,種植物的生長和產量會受到極大影響。應采取施肥、掩青草、種植綠肥、精耕細作等措施,維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其核心是合理使用土地資源,用地養地,用養并重,維持土地平衡。
《雜說》載:“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須加糞糞之?!苯又终f“凡人家秋收治田后,場上所有攘、寫谷撤等,并須收貯一處。每日布牛腳下,三寸厚;每平旦收聚堆積之,還依前布之,經宿即堆聚。計經冬一具牛,踏成三十車糞。至十二月、正月之間,即載糞糞地。計小畝畝別用五車,計糞得六畝。勻攤,耕,蓋著,未須轉起?!庇纱丝梢姡S著土壤使用時間的延長,必須采取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同樣,在生態旅游中,如果對生態環境只利用、不保護,只破壞、不治理,長此以往,生態旅游也將無從談起。
篇6
漢族也和世界上許多古老民族一樣,有著自己的創世紀歷史。漢族先民是將自己關于世界起源、始祖活動和民族形成等,傳說時代的歷史歷經久遠地口耳相傳之后,再由后世的歷代文人,記載并保留在有關漢文古籍中的。在漢族的創世紀神話和傳說中,流傳甚廣的伏羲和女媧的傳說,就是反映傳說時代華夏先民的始祖夫婦,在創世紀之時孕育后代、開啟黃土地上農耕文明的歷史蹤跡。
本文透過漢文古籍中一些零星記述,試圖解讀具有東方色彩的,古代華夏先民創世神話傳說之一斑。希冀窺視華夏先民的始祖夫婦,在黃土地上繁衍后代、開啟農耕文明的早期歷史。文章標題和論述所用的“始祖夫婦”之稱,是借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一書,對“亞當和夏娃”釋文的提法[1] 。目的是在陳述粗淺陋識之時,稍具不成熟的簡略比較之意。鑒于學力和見識所限,謬誤淺顯,在所難免,懇請大家不吝賜教。
伏羲和女媧是孕育華夏先民的“神人”
漢文古籍關于伏羲和女媧的記述,大多是經歷華夏先民長期口耳相傳之后,再由后世歷代文人加工載錄的。所以在有些內容上,存在不少怪譎、重復和難解之處;還有一些內容則有著明顯的虛構、夢幻和錯謬的地方。但是,這些古代華夏的創世紀神話和傳說,絕非是全然的荒誕和虛幻性的騙言。事實上,正是這些神話和傳說,蘊含著華夏先民對自己創世紀歷史的深邃認識和淺近質樸的表述。
關于伏羲和女媧傳說的記述,在漢文古籍中顯得比較凌亂。根據《世本·帝系篇》的記載稱:“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華夏先民早就明確認為,伏羲即為太昊伏羲氏。而在漢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記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記作包羲、庖羲、皰犧、伏犧、宓犧、炮犧和伏戲等。
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跡有許多是和女媧的事跡,相互聯系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錄異記》卷八便記載了:“陳州不太昊之墟,東關城內,有伏羲女媧廟。”根據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大約是在唐末之時,伏羲和女媧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傳說,就已經在華夏民間廣泛流傳著了。按照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學、民族學的解釋,實際上這正反映出傳說時代華夏先民,所經歷的氏族內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會發展階段。
1﹒伏羲是“神”和女人所生的“神人”
在華夏先民的神話傳說中,舉凡建奇功、創偉業,被后代敬奉為神明的偉人,一般多是其母親與神結合后所生的。而這樣的婦女與神結合的方式,通常就表現為婦女踐踏了神的大足跡,或者是婦女吞食神鳥所生的大蛋,感孕而育。按《太平御覽》卷78引《詩含神霧》所記:“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眲t明確地指出了,伏羲正是由其母華胥,踐踏了神的大腳印,從而懷孕育生的。
《山海經·海內東經》又稱:“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華夏先民歷來以傳說中的“龍”,作為自己的圖騰崇拜。因此,漢族和古代華夏也被稱作“龍”的傳人。在華夏先民心目中,雷神是一位有著巨大力量的神祗。于是,他們便將自己的始祖伏羲,描述是龍身人頭、有著巨大力量的雷神,與世間的婦女結合后所生的,有著神奇力量的“神人”。
在這里我們有趣地看到了,華夏先民在自己的創世神話和傳說中,不僅創造出了為后人累世敬仰的始祖。而且還創造出了“龍身而人頭”,以“大跡”與華胥氏結合,從而生下始祖伏羲的的“神”。在這里,我們又看到了華夏先民,源遠流長的“造神”之淵。
在華夏先民的心目中,伏羲是和女媧一起,還是一個代表著依附“神力”,孕育華夏先民,肇啟農耕文明的時代。成書較早、被華夏先民奉為“六經”之首的《周易·系辭下》,就有這樣的記述:“包羲氏沒,神農氏作?!薄吧褶r氏沒,黃帝、堯、舜、禹作?!边@實際上向我們指出了,注重人文傳承的華夏先民,早就已明確無誤地,將至高無上的伏羲始祖,位列于炎帝神農氏,以及開創人文的黃帝始祖之前。
2﹒伏羲是華夏先民脫離神界的始祖
在華夏先民的早期神話和傳說中,神是不同與人的。神是有著巨大力量,并與人分界而居的。神都是生活在天庭的,神能夠下到人間;而人是不能上達天庭的。傳說眾神是在一個名叫,都廣山的地方上天下地的。這就是《淮南子·墬形訓》所記的:“昆侖之邱,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p>
因為伏羲是神和女人交合后所生的神人,所以伏羲也能緣天梯建木以登天?!渡胶=洝ず冉洝酚浭稣f:“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建木,大皞爰過。”這里所說的“建木”,是眾神用來登天專用的。所以“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而“大皞爰過”說的就是始祖伏羲,也能像神一樣,攀緣建木、上下往返于天地與神人之間?!?/p>
然而,也正是伏羲能攀緣上下,反映在華夏先民心目中伏羲,只是一位“絕地天通”時代,與神有著區別的人。伏羲是一位脫離神界、有著神力進行發明創造,帶領人民開創農耕文明、實行社會變革的始祖。所以,始祖伏羲才能被華夏先民推崇為傳說時代的神人,并以其所獲得的空前偉業,歷經久遠地銘記在華夏文明殿堂上。
3﹒女媧是用黃土孕育華夏先民的女始祖
女媧造人傳說對華夏先民影響深遠。《淮南子·說林訓》對此的記述頗具神化色彩:“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卑礉h末學者高誘所說:“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薄吧像墶⑸A?,皆神名?!彼?,《淮南子·說林訓》是說明“女媧王天下者也,七十變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盵2] 這不僅較客觀地折射出了,女媧是在“眾神”的襄助下,才能完成“造人”這一社會進化大業的。同時,也科學地反映了,伏羲和女媧時代的華夏先民,正處于母親氏族社會的歷史實體。
《太平御覽》引《風俗通》所載的女媧造人傳說,是這樣記的:“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舉以為人?!边@個記載雖然較晚,但其起源或許更早于《淮南子》所說。它最浪漫和最有意義的地方是,女媧“摶黃土”造人。女媧用“黃土”孕育了華夏先民,既浪漫而生動地揭示了女始祖,孕育華夏先民的社會發展蹤跡;也科學而經典地反映了華夏先民,與滋養他們和農耕文化的黃土地,有著生俱來的、不可分離關系的歷史根基。
《風俗通》還記有一個傳說:“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边@個傳說所反映的內涵,既耐人尋味,又令人發思。它一方面固然是女媧造人后,社會進化的繼續和發展。另一方面則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伏羲和女媧時代的華夏先民,正在發生著的婚姻,以及由婚姻而引起的,社會制度上的重大變革。那就是,處在由女始祖率領“禱神祠”的母系社會,正在逐步向“為女媒,因置昏姻”的父系社會過渡。
伏羲和女媧時代的母系農耕文明
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社會發展規律告訴我們,伏羲和女媧時代的華夏先民,正好處于母親氏(部)族社會,向父系氏(部)族社會過渡的時期。處在這個時期的華夏先民,基本上是按母親的世系進行傳承的,所以就在漢文古籍中便說他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是當時華夏先民,也正在逐步向父系社會過渡。于是他們才會推舉出像伏羲那樣,被后世敬奉的男性始祖來,并且將這位男姓始祖描繪成,是“神”和女性結合后降生的,具有神奇力量的“神人”。
按《云芨七籖》卷100輯《軒轅本紀》所云:“黃帝游華胥國,此國神仙國也?!弊ⅰ胺松诖藝!笨梢?,傳說中的華胥,不僅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倍疫€是傳說時代華夏先民的一個國名,或者說是一個氏族、部族名。所以,誕生伏羲的華胥國,實際上就是現在民族學家們說的,實行氏族(部族)內通婚的母系氏族(部族)社會。
在這樣的母系氏族(部族)社會里,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內,輩份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因此,我們就看到了傳說中的伏羲和女媧,彼此既是兄妹、又是連為一體的夫婦。當時的華夏先民,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華胥氏;同時也由于社會的發展,促使他們能夠推測,或者說杜撰出其父系始祖之父,乃是留下“大跡”,卻又無可追溯的“神”。
1﹒伏羲和女媧是自相婚配的兄妹
《楚辭·天問》稱:“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漢代學者王逸對這段的注文是:“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又據《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所記:“伏羲鱗身,女媧蛇軀?!边@就是華夏先民所描繪的,伏羲和女媧作為夫婦的,兩位一體的形象。近代在南方一些地方發現的,伏羲和女媧雙頭連體蛇身的圖像,也是對夫婦兩位一體形象的印證。
唐代李冗《獨異志》卷下又云:“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于是,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這就是對兄妹議為夫婦的較詳盡的記述。
無獨有偶,清代梁玉繩《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譜》也說:“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由此可見,華夏先民關于伏羲和女媧是“同母”所生兄妹,以及他們自相婚配、繁衍后代的傳說,乃是流傳廣泛、確鑿有據的。從而也就反映出,傳說時代華夏先民確曾經歷過,氏族內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會發展階段。
2﹒女媧補天折射出母系農耕時的早期治水
在華夏先民的傳說中,女媧除了摶黃土作人,繁衍人類之外,還有一個偉大的功績就是補天。關于女媧補天的傳說,《淮南子覽·覽冥訓》是這樣記載的:“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鷹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比欢?,從這則文字記載來看,女媧補天的最后目的,主要乃是“積蘆灰,”“止。”
在這則女媧補天的傳說中,女媧所斷殺的巨鰲和黑龍,其實都是被華夏先民認定為興風作浪、為害人民的水怪。女媧斷鰲足和殺黑龍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災。所以說,她的目的就是為了平息水災和治理水患。
女媧為補天所煉的五色石,與其說是為了補天,還不如說是為了治水。對于從事農耕華夏先民來說,水患和水利是歷來是首要關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蘆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媧補天的傳說所折射出來的,應該是母系氏(部)族社會時的華夏先民,在自己女性首領帶領下,進行較大規模的“止”的治水歷史。同時,這樣大規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媧時代的華夏先民,母系氏(部)族社會農耕文明的繁榮情景。
3﹒伏羲發明創造反映了父系農耕文明出現
事實上,伏羲和女媧時代,也正是華夏先民從母系氏(部)族社會,向父系氏(部)族社會的過渡時代。因而,華夏先民也就認為,自己跨入文明門檻的腳步,應始于父系始祖伏羲。晉葛洪《抱樸子·對俗》所說伏羲:“師蜘蛛而結網?!?《太平御覽》卷七八引《皇王世紀》也指出:伏羲:“取犧牲以充皰廚。”這些記述反映了伏羲之時的華夏先民,由于發明結網罟“以教佃漁,”不僅使攫取生活資料的手段,及社會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明顯改變了人們的社會和生活方式。
在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的社會和生活方式明顯改變的基礎上,于是就有了羅泌《路史·后妃一》注引《古史考》所說的,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為標志的,婚姻禮儀上的變革。這就說明了伏羲時代的華夏先民,業已完成了由母系氏(部)族社會,向父系氏(部)族社會的過渡。所以,就要在兩性關系和社會家庭生活上,出現以父系為主導的,男婚女嫁的迎娶禮儀。這在當時無疑是個巨大的社會變革。
較早的漢文古籍《楚辭·大招》說伏羲:“作瑟,造〈駕辯〉之曲?!边@是反映華夏先民在農耕生產和農耕文化,獲得了安定發展的基礎上,伴隨著農耕文明程度的提高,所必然產生的音樂和樂器的出現。
《太平御覽》卷九引《王子年拾遺記》還說: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 學者們歷來認為,八卦反映了華夏先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現象的最初認識,華夏的文字、占卜和許多文化源流,都和八卦有一定的聯系。所以伏羲“畫八卦”,實際上是說明伏羲時的父系農耕文化,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值此略微說明,在華夏先民的傳說中,太昊伏羲的活動地域十分廣泛?!痘茨献印r則訓》記:“東方之極……太皞、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备哒T注:“太皞,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不僅這樣的記述比比皆有。而在華夏先民傳說中的五帝,伏羲乃是居于東方天帝。然而,現今在華夏的東部,還有中原的河南淮陽,留存有“伏羲陵”;位于西部的甘肅天水,也保存著“羲皇故里”。這種許多地方分布著伏羲的遺址,廣泛流傳著伏羲蹤跡和業績的事實,真好說明了以伏羲為代表的,華夏父系農耕文明起源上的多元。
維系華夏人文傳承的始祖伏羲和女媧
應該指出,在東方遼闊的中華大地上,伏羲和女媧既是華夏先民的始祖夫婦,同時還是歷史上的中國的巴人、越人和南蠻后裔苗人等,許多少數民族所認同的先祖。[3]在較早成書的《山海經·海內經》中,曾明確地指出了:“西南有巴國。大皞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边@是伏羲為古代巴人先世的明證。
而伏羲和女媧所具的,人首蛇身的蛇形象,正好是與古代越人圖騰崇拜中的,蛇的形象是互相一致的。清人陸次云在《峒溪纖志》也記有:“苗人臘祭曰報草。祭用巫,設女媧、伏羲位?!庇纱丝梢姡@些生活在東南和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對伏羲和女媧崇敬和尊奉。
不僅如此,活躍在歷史上中國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諸如匈奴、鮮卑等古代民族,往往也都將自己的先祖,追溯到華夏人文始祖黃帝。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華夏先民的始祖夫婦伏羲和女媧,應當是包括漢族和有些少數民族先民在內的,中華共奉的始祖夫婦。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應該看到,漢族古代的華夏先民先民,不僅有著自己的創世紀,而且還無可置疑地,將自己優美的創世紀神話和傳說,世代流傳并保留下來。只是,華夏先民的創世紀神話和傳說,是依照東方農耕民族的獨特方式,來流傳、保存和表述的;而不像西方民族那樣,將創世視為神的行為,僅僅存見于宗教經典之中。
同樣,我們還可以看出,華夏先民的始祖夫妻,伏羲和女媧的傳說,與西方民族在宗教經典中,載錄上帝創造世界和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相比,明顯地展現和突出了,華夏先民不懼鬼神的人文傳承。也許,正是因為這種輕鬼神、重人文,遂使華夏先民的始祖夫妻傳說,洋溢著華夏獨有的人文色彩。于是才在一些中外學者中,造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漢族,沒有創世紀神話傳說,這樣一個不該有的誤解出現。
1﹒華夏先民按照“人”的形象創造了始祖夫婦
中國歷史上的華夏先民,向來是個注重人文精神的民族。很早以來,華夏先民就提出并主張人和人的價值,是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意義的。因此,反映在華夏先民的創世神話和傳說中,始祖夫婦伏羲和女媧兄妹,都是人們按照“人”的形象,被描述和創造出來的。他們是經由女人的懷孕和生育,才來到我們這個人世間的。
伏羲作為創世神話和傳說中的主角,不但是一位女人和神交合后所生的,有著常人所沒有的“神力”,做出包括兄妹成婚、繁衍后代在內的偉業,而且還充滿浪漫地被描寫成,有著異乎常人的形貌特征的“神人”。然而,他最根本的還是華夏先民的第一位男性始祖。
而在西方,我們看到流行的經典則是《圣經》提出的:“上帝照著自己的樣子造人”的說法。我們很容易地在《圣經·舊約》第一卷《創世記》中,可以看到載錄完整的:上帝以七日創造世界,并且于第六日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始祖夫婦亞當和夏娃。對《圣經》所載錄的創世神話,與其說是照著上帝的樣子、被上帝造出來的始祖夫婦,在創世紀的繁衍后代和開啟文明,不如說是一個向后人傳頌上帝力量的宗教神話。
2﹒華夏先民由婦女“造人”開啟了創世紀傳說
在華夏先民的傳說中,最的人是由女媧摶黃土造出來的。這個浪漫傳說所反映的,不僅僅是女媧用“黃土”孕育了華夏先民,而且還揭示了女媧是在母系社會,率領華夏先民在黃土地上開辟農耕的女性始祖。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人類社會發展之初,由婦女在采集過程中發明農業的歷史實體。于是,女媧的傳說就生動而清晰地說明了,女性始祖時代的華夏先民,就與生俱來地和黃土地上的農耕生產,產生了孕育于斯、依附于斯的不可分離關系。同時,女媧“積蘆灰,”“止”所反映的,母親社會時進行較大規模的治水,也正是華夏先民,對防治洪水和水利灌溉的重視
而西方的猶太教和基督教,則在《圣經·舊約》第一卷《創世記》中,記錄了上帝以七日創造世界,并且于第六日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始祖夫婦亞當和夏娃。然后,再由這對始祖夫婦亞當和夏娃,繁衍了人類。這一西方經典的“神”造“人”的創世傳說,更加充滿了宗教的神力色彩。
漢族先民是在經過長期的口耳相傳之后,再由后世的歷代文人加工記錄,才把諸如“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等,反映世界之初、包括男女始祖滋育人類在內的創世紀傳說,零亂而分散地記錄在有關的漢文古籍中。
3﹒保留在漢文典籍中的華夏先民創世紀傳說
注重人文傳統的華夏先民,是將自己的創世紀神話和傳說,經過長期的口耳相傳之后,再把諸如“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等創世紀神話和傳說,由后世的歷代文人整理記錄,分散保留在各種不同的漢文典籍中的。從而,構成了東方農耕民族,對于世界起源、男女始祖和華夏先民早期生活的創世紀時代,一種獨特的表述方式。
而在西方,不少民族則是在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經典,《圣經·舊約》第一卷《創世記》內,集中地完整的載錄了,上帝以七日創造世界和人類的神話傳說。[4]
所以,相對于以《圣經·舊約》的《創世記》,集中而完整地描述出世界起源、始祖活動,以及先民早期遷徙活動等,清晰可尋的創世歷史的西方民族來說。我們這個以傳說中的“龍”,作為祖先崇拜圖騰的炎黃子孫,正好是在這樣一個令人矚目的創世傳說上,確實猶如墮入疑云迷團似的,讓人們感到疑惑難解。
現在我們也許可以說,華夏先民將有關世界形成、始祖活動和民族起源的創世傳說,散記在不同的漢文古籍中,才使這一產生于“憑想象創造形象”時代的、有聲有色的華夏先民的創世傳說,竟在不意之中成為諸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是“眾盲摸象”式的,學術上的疑難問題。
[參 考 文 獻]
[1[1]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亞當和夏娃[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8)773.
[2[2]高誘.淮南子[M] .北京:中華書局,1988,(7):292.
篇7
狂犬病自古就有,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美索不達米亞的埃什努納法典中有關于狂犬病的條款。在我國,早在春秋時代的《左傳?襄行志》中就有關于病犬咬傷引起人感染狂犬病的記述。西漢淮南王劉安等編撰的《淮南子?汜論訓》中也有“因a狗之驚,以殺子陽”的記載,說明鄭國臣子陽之死,是被狂犬咬傷導致的,這是我國歷史上被狂犬咬傷致死的最早病例記載。
歷史上世界各地都曾發生過多次狂犬病大的流行,動物感染發病后攻擊人類,給人們的心理帶來極大的恐慌。
盡管歷史上狂犬病對人類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但是直到18世紀,對狂犬病的研究和認識才取得重要的進展。1804年病毒學家Zunke將狂犬病的唾液接種在健康犬的傷口處,導致犬發病,還可以傳染給家兔等,證實了狂犬病可以通過唾液傳播。直到1885年,法國偉大的生物學家巴斯德才真正找到了克制狂犬病這顆“子彈”的防彈衣,首次研制成具有保護性的抗狂犬病疫苗,由此人類對狂犬病的認識和預防產生了歷史性的轉折。
如今,歐美國家和日本等少數亞洲國家通過數年的免疫措施的采取,嚴格犬的管理和進口動物檢疫,人和犬的狂犬病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或消滅。但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顯示,當前狂犬病仍在全世界2/3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流行,每年世界狂犬病病例約5萬人左右,其中98%發生在亞洲。全世界年發病率在100以上的國家有8個,其中6個在亞洲,1個在非洲,一個在南美。
在我國,狂犬病的發病數及死亡數一直在每年1000人左右,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位,每年用于狂犬病防疫的費用超過100億元。從發病的地區分布上看,我國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華南、西南、華東地區。從人群分布上看,可概括為“三多”:農村地區病例較多、男性病例較多、15歲以下兒童和50歲以上人群發病較多。
狂犬病對人類社會危害嚴重:一是病死人數多且病死率最高。二是暴露后處置費用高。三是占用大量的社會衛生資源。四是不利于社會和諧發展。
目前尚無檢測手段可在出現臨床癥狀前診斷人和動物是否感染狂犬病,而且若不出現恐水、怕風等特異性的狂犬病體征,也很難做出臨床診斷??袢〉拇_診基本都需要運用實驗室檢測的手段,但是通過臨床表現進行診斷對于下一步確定性診斷(實驗室診斷)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尤為重要。
鑒于狂犬病病毒無法穿透正常的皮膚組織,可以說人類和動物本身就穿有一件狂犬病防彈衣,預防狂犬病重要的是避免這件防彈衣出現漏洞,也就是說需要我們有效地防范被患病動物或疑似患病動物咬傷,舔舐到有皮膚破損的地方,做好了這個環節,可以說就能夠遠離狂犬病的困擾。
此外,還有另外一件狂犬病的防彈衣,就是狂犬病疫苗。自從法國偉大的生物學家巴斯德發明了狂犬病疫苗以來,人類對狂犬病預防產生了歷史性的轉折,為人和健康動物實施狂犬病疫苗注射后,肌體的免疫器官能夠產生抗狂犬病毒的特異性抗體,主動中和、消除入侵體內的狂犬病毒,從而達到預防狂犬病的目的。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倡議,到2020年消除人間狂犬病,并把每年的9月28日定為世界狂犬病日,提出了“共同努力,讓狂犬病成為歷史”的口號,而從北美、西歐、日本和南美洲的許多地區,以及亞洲部分地區的歷史經驗來看,狂犬病是可以被消滅的。
篇8
一般認為并列式復合構詞法中的兩個語素之間是同義或者反義關系,如開關、光明、是非、建設等等。我們認為其實這種構詞法中還暗含了另一小類的構詞法或者說是將一些詞的構詞方法錯誤地歸到了這一類中。我們把由兩個同源詞通用構成新詞的方法叫做同源詞構詞法。這種構詞法是在古漢語雙音化的大背景出現的。下面以“存在”一詞的形成演變過程來論證這種構詞法提出的合理性。
二、論證“在”和“存”是同源關系
《說文解字》和《說文解字注》對“在”和“存”兩個詞的釋義是這樣的:
在 《說文解字》:“在,存也。從土才聲。昨代切?!?/p>
存 《說文解字注》:“存,恤問也。恤,𢝊也,收也。《爾雅》曰:‘在,存也。在,存,省,士,察也?!袢擞谠?、存字皆不得其本義?!?/p>
由此可以看到,二者的本義是相同的,都來自同一語源。
我們再來看二者的關系。
二者都從“才”得聲,引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在和存(之文通轉)?!痘茨献印ぴ馈罚骸皠t無所不在。”注:“在,存也。”《大戴禮·曾子立事》:“存往者,在來者?!弊ⅲ骸霸冢嬉病!薄稜栄拧め層枴罚骸按?,存在也?!弊ⅲ骸按婕丛??!薄豆騻鳌る[三年》:“有天子存。”注:“存,在也?!薄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骸半m存乎人者。”注:“存,在也。”《離婁下》:“以其存心也?!弊ⅲ骸按?,在也。”。
由上可知,“在”和“存”屬同源關系是可以確證了,并且從王力先生考證二者是同源關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詞最相通的是“存在”這個義項。
三、“存在”一詞出現的主要動因——雙音化大趨勢的影響
(一)一般認為雙音化的動因由兩個方面的原因構成
首先,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際需求越來越紛繁復雜,需要表示的事物越來越多,這就要求語言也必須隨之變化。新的時期,詞匯必然會對自身進行調整,以適應時代變化。為了滿際需要,漢語詞匯突破原有的單音節的桎梏,向雙音化方向發展,這樣便有效地解決了有限詞形與無限詞義的矛盾,使得語言能夠順應時展,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其次,古漢語以單音節為主,存在著兩大弱點,這是漢語詞匯雙音化的內部原因。
1.同音詞的大量存在,給語言的運用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為解決這個問題,比較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利用已有的單音詞作為語素來組成雙音節詞語,這樣就可以明確地表示出不同的概念,不會造成語言運用的混淆。
2.一詞多義的普遍存在,大大降低了語言交際的效率。一種語言在發展過程中,為了解決無限的新事物與有限的音節的矛盾,除了大量增加同音詞以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讓已有的單音詞一個個兼含多項詞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各種語言所共有的現象,但是在以單音節詞語為主的古代漢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給語言的交際帶來了極其不良的影響。
由于上述兩方面原因的影響,古漢語單音節語素開始雙音化。
(二)“存在”的產生不僅有其社會因素,還是為了解決一詞多義現象
在《漢語大詞典》中,“在”一共有23個義項,而“存”一共有15個義項。雖然二者義項眾多,但都含有“存在”這個義項。二者到底在什么時候表示“存在”含義,這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才能得到答案。如:
1.在:存在
(1)“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論語·學而》)
(2)“無所不充,無所不在?!保ā痘茨献印ぴ烙枴罚?/p>
2.存:存在
(3)“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易·系辭下》)
(4)“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
(5)“先父任衡州同知。不幸父母雙亡。父親存日,曾與本處張公弼指腹成親。”(《倩女離魂》)
從上述文獻用例中可以看到,“存”和“在”雖然都有“存在”這個義項,但是二者的詞義內部特點還是不太相同的,“存”更側重于“存留”義,而“在”更側重于客觀出現事物的一種狀態,可能這與“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與“才”同形,借用的是“才”這個字形,通常將“在”的產生看作是“才”的假借有關,所以我們覺得“在”和“才”在意義上應該也有相通之處。
綜上所述,二者都有“存在”這個義項,并且在詞義的內部特點上也有不同之處,將二者結合不僅可以分清多義詞,也可以表達比較豐富的含義,所以二者在歷史語言演變的過程中結合到了一起。
四、“存在”一詞演變的歷史進程——重新分析機制的應用
(一)重新分析機制
重新分析是語法化與詞匯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機制,任何語法化的過程都必須有重新分析機制的參與,所以,對語法化的研究來說,重新分析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重新分析是一種“再分析”,也就是說,這種分析改變了原來傳統的分析模式,把語言進行了重新切分、重新理解。即由 A(BC)發展為了(AB)C。不止是語法化,詞匯化也要用到重新分析體制,而且漢字也可以用重新分析來理解。
(二)重新分析機制在“存在”的歷史演變進程中的作用
起初,“存”和“在”的結合不一定表示“存在”義,這在一些歷史文獻用例中得到了證明。如:
1.先秦時期
(6)國之亡也,大不足恃,道之行也,小不可輕,故存在得道,不在于小,亡在失道,不在于大。(《文子》)
很顯然,例(6)中的“存在”是兩個詞。
西漢只找到一例,此例與《文子》是一樣的:
(7)由此觀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于小也。(《淮南子》)
以上例句中的“存在”很顯然與今天的“存在”不是一個意思,“存”和“亡”意思是相對的?!按妗焙汀霸凇焙茱@然還是兩個詞,結合得也不緊密。在演變過程中,必然經歷了一個重新分析的過程。
2.魏晉南北朝時期
(8)達今猶存在索寺也,齋戒愈堅,禪誦彌固。(《古小說鉤沈下》)
這里的“存在”既可當兩個詞解釋,也可當作一個詞解釋。既可以說是“存留”,也可以說是“存在”,這應該是正在經歷重新分析時的“存在”。
3.隋唐五代時期
這一時期“存在”一詞的使用開始增多。
如《敦煌變文》中就出現了5例,《全唐文》中出現了6例。
(9)自東漢長岑長濟北相代擅雕龍之美,濟北一代至晉大司農客觀存在。(《全唐文》)
(10)亡,謂身為國事亡在外。存,謂存在于國內。(《禮記正義》)
這兩例中的“存在”已經不能分開了,是一個詞語。例(10)中的“在”不能與后面的“于”構成“在于”一詞,因為如果這樣,文義就扭曲了。至此“存在”完成了重新分析的過程,變成了由兩個同源詞構成的新詞。
4.宋元明清時期
這一時期“存在”一詞的應用更為普遍了。如:
(11)既不可常存在胸中以為悔,又不可不悔。(《朱子語類》)
(12)惟愿存在的人間壽高,亡化的天上逍遙。(《全元曲》)
(13)襲人因說:“天氣甚好,你且出去逛逛,省得丟下飯碗就睡,存在心里。(《紅樓夢》)
到現代,“存在”一詞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通用的詞匯了。如:
(14)一天,我會混出個人樣來的。北京真不錯,能容忍我們這樣一幫人存在,在別的任何一個城市我們都可能會被趕出去。(《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15)沒有人會覺得他們的存在也是一種新聞,我認為圓明園畫家村與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通過對“存在”在各個時期具體語境中的分析,可以看到“存在”在演變過程中的確經歷了重新分析的過程,從兩個同源詞的看似偶然其實有其深刻的內在因素的組合變成了一個新的詞語。
五、同源詞構詞法的合理性
王寧《古代漢語》認為,同源詞是“由同一源頭派生出來、具有歷史淵源關系因而音近義通的一組詞”。同義詞是“在一定條件下意義相同,而語音不相關的詞,互為同義詞”。由此可以看出,由同源詞構成的新詞和由同義詞構成的新詞是不同的。二者不能混淆,因此提出同源詞的構詞法也是有一定意義的。如果能按照分析“存在”一詞形成演變的歷程的方法分析由同源詞通用構成的詞語,無疑可以為我們理解這些詞語的來源,同時也為構詞法注入新的解釋提供更廣闊的視角。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3.
[4]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5]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王寧.古代漢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7]梁光華.試論漢語詞匯雙音化的形成原因[J].湖北大學學報,1996,(2).
[8]劉丹青.重新分析的無標化解釋[J].世界漢語教學,2008,(1).
[9]朱新軍.語法化中的重新分析機制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2008.
[10]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Z].合肥:黃山書社,2005.
篇9
這是始自兩千多年前,北去的湘江與南流的漓江之間一次精巧的勾連,更是它們背后整個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融會貫通。中國就像一個病人,被靈渠這根小小的“銀針”打通了全身經絡,南北匯合。而開鑿靈渠的秦人,也借此浮舟越過南嶺,將帝國擴大了一倍。
在民國,出桂林城五十七公里的靈渠,已經是著名的旅游勝地。政客、文人涌向這里,懷想大一統的秦國。而現在,每年桂林接待的三千多萬游客中,只有三十萬會去靈渠。
跟靈渠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興安縣歷史文化研究者岳啟海感慨:“如果說陽朔是桂林的客廳,靈渠就是桂林的書房。”可惜,現在喜歡書房的客人太少了。
假裝來自秦朝
如今在靈渠公園里乘竹筏上鏵嘴,撐筏子的南陡村小妹還會有板有眼地對你說,她的族人已經在此生活兩千年:“我們村姓艾的,大多是秦朝陡軍的后代。我們的祖先當年跟隨秦始皇的大軍南下,開鑿靈渠、征服嶺南,然后就留在了這里,負責看守陡門,也就是守船閘……”
當竹筏漂到大小天平壩附近,小妹又指指壩面迎水的巨型條石:“看,這是兩千年前的石頭。”
一開始聽到這樣時空穿越的講解,我還很興奮。細思一陣子,也就知道,這不過是些勾引游客的誑語――秦朝有沒有陡軍并無記載,歷史上重修靈渠,也已不知多少次。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靈渠,也許只有構架還屬于秦代,其他的石料、堤岸、風物,早已留下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痕跡,就像一塊文化的層積巖。
采訪岳啟海時,他笑:“艾姓的人沒有證據,在興安,陡軍后人只有季、顏、宿三個姓?!绷硪晃混`渠研究者、原興安縣志辦主任劉建新更加憤憤不平:“我討厭死了那些教壞他們的人……真正有陡軍記載的是明代,艾姓族人遷到靈渠邊更要到清朝。”
不過這也說明,住在靈渠邊的南陡村民,早已深諳游客的心理:來到這里翻閱靈渠這本厚重大書的人,都想翻到封底看一看,當年遠道而來的秦人究竟還有什么遺留。
靈渠邊的遺址
55歲的岳啟海,一輩子的工作都是圍繞靈渠打轉。20世紀90年代他在興安縣博物館跟著區考古隊的隊員發掘秦城遺址七里圩段,那遺址就位于靈渠與漓江交匯處的沖積三角洲上。后來他調到縣文化旅游局,專門接待到訪靈渠的各路考察者?,F在,退休了,他依然整天跑在這條三十七公里的人工運河沿線。
聽說我想要“尋秦”,他開車搭我沿桂黃公路向西南馳去。離開興安縣城約二十五公里,一段略高出地面幾十公分的夯土土埂便出現在眼前。
廣西考古所的邵天偉站在土埂上,他身前的地面下降半米,已被開掘成一個約十二平方米、邊緣齊整的大坑??拥滓粋日R擺放著十幾塊陶豆殘件,這是今天的發掘成果,陶豆上的泥土還很新鮮、潮潤。“年代在漢,還沒有發現明顯能跟秦朝聯系起來的風格。”指指這堆微薄的收獲,邵天偉明顯不夠滿足。
他腳下這塊已被茂密葡萄園包圍的土埂,就是興安縣四處“秦城遺址”中的另一處:通濟村。史籍記載中秦始皇發兵戍五嶺,在這里修筑了城堡,重兵屯駐。它也是桂林最早的城市雛形。
沒有專家指引,你很難注意到這是一座城。曾經的護城河,長滿高草,刀光劍影消弭在歷史縫隙。剩下最顯著的地標,唯有兩公里外蜿蜒而過的靈渠。
跟20世紀90年代在七里圩遺址考古的前輩們一樣,邵天偉他們依然沒能找到秦朝在這里留下的確鑿文物證據。七里圩的出土文物屬于漢代中期,這一次年代提前了,從戰國晚期到西漢早期的陶瓦、陶豆、陶壺、建筑構件時有發現,還確定了幾個城門的位置,可是,“秦太短命了,短到它遺物的風格很難跟前后的戰國、西漢區分,尤其在嶺南。秦朝人只是路過”。
躺在群山中的“人”
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公元前207年滅亡,秦朝只維持了短短十五年??墒枪忾_鑿靈渠,秦人就大方花費了五年。
西漢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秦始皇“使尉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壇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持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
這里的“鑿渠而通糧道”,指的就是靈渠。
回到歷史現場,五十萬秦軍兵分五路,分別指向南嶺的五處山口,其中一部勢如破竹推進到了越城嶺下。百越中的西甌部落在密林中潛行伏擊,頑強抵抗,迫使秦軍揮戈三年,絲毫不敢松懈,糧草也消耗殆盡。因而才有了一個名叫“祿”的監御史,領命鑿通湘江、漓江,幫助運糧船浮舟過嶺。
后世把“祿”稱為史祿或監祿,他最令人嘆服的,就是靈渠的選址。
興安的地理位置,正夾在南嶺五嶺中都龐嶺和越城嶺的中間,形成一個地勢較低平的狹窄通道,漓江和湘江就在通道上各奔南北。
漓江和湘江的主流相隔甚遠。但漓江有條支流“始安水”,與湘江已經相當接近,最近處僅1.6公里。湘江水量充沛;始安水河窄水淺。如果在兩河距離最近處開鑿一條運河,當是最簡單直接的做法。
但是,湘江與始安水兩河距離最近的兩個端點,湘江的水位比始安水的水位低了六米。對于史祿而言,讓湘江在1.6公里的距離內提高六米水位流入始安水,工程難度非常之大。
史祿只好逆湘江上行,到達今天的鏵嘴處,進入了湘江的上游海洋河。這里,海洋河的水位已經略高出始安水的水位,而它與始安水的距離也才大約四公里。也就是說,選擇這個地方做分水地點,人工運河的開鑿長度只需要延長2.3公里,就能抵消掉六米的垂直落差。
篇10
兢兢業業,漢語成語,拼音為jīng jīng yèyè。形容做事小心謹慎,認真踏實。出自《詩經·大雅·云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成語兢兢業業的詳細解析,供大家參考。
一、兢兢業業成語解釋兢兢:形容小心謹慎;業業:畏懼的樣子。形容做事謹慎、勤懇。 《詩經·大雅·云漢》:“兢兢業業,如霆如雷?!?/p>
二、兢兢業業成語近義詞小心翼翼 [ xiǎo xīn yì yì ]
謹慎小心,一點不敢疏忽的樣子?!对娊洝ご笱拧ご竺鳌罚骸熬S此文王,小心翼翼?!?翼翼:嚴肅,謹慎。
腳踏實地 [ jiǎo tà shí dì ]
形容做事踏實認真。
戰戰兢兢 [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
形容恐懼得發抖或小心謹慎的樣子?!对娊洝ば⊙拧ばF》:“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恐懼發抖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
埋頭苦干 [ mái tóu kǔ gàn ]
專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謹小慎微 [ jǐn xiǎo shèn wēi ]
原指說話、做事非常謹慎,現多指對一些事情過于小心謹慎。《淮南子·人間訓》:“圣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清惲敬《卓忠毅公遺稿書后》:“其生平無不謹小慎微,事事得其所處?!?/p>
廢寢忘食 [ fèi qǐn wàng shí ]
也說廢寢忘 餐。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非常勤奮專心。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 寢,昃晷忘餐。”
三、兢兢業業成語造句1、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工作。
2、正正派派做人,兢兢業業做事。
3、踏踏實實做人,兢兢業業做事,快樂生活每一天。
4、兢兢業業,廉潔行醫,清清白白,熱誠做人,爭當德高醫精之良醫。
5、執一根教鞭勤勤懇懇點中外。
站三尺講臺兢兢業業到古今。
6、愛庫如家,兢兢業業,做好倉庫的“守門員”;
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換來公司的美好環境。
7、而且兩年來,它也兢兢業業,不辱使命。
8、即使是常規的機械的事務性工作,也應該一絲不茍、兢兢業業地做好。
9、要想成功就得腳踏實地,兢兢業業,不要想一步登天。
10、班長每天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做好本職工作,不為名,不為利。
11、兢兢業業:形容謹慎勤懇,認真負責。
12、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好老師,誨人不倦,兢兢業業。
13、兢兢業業:兢兢:形容小心謹慎;
業業:畏懼的樣子。形容做事謹慎、勤懇。
14、我們敬愛的,兢兢業業地為黨為國為人民操勞了一生。
15、他對革命工作兢兢業業。
16、他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非常獲得老板的賞識。
17、小班長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從不馬虎草率行事。
18、這家公司從不曾刻板而無趣。
這是我們珍貴的資產,也是每天兢兢業業的原動力。
19、我們要兢兢業業地工作,才能承先啟后,再創佳績。
20、她工作兢兢業業,因而取得了成功。
21、老李對于工作一向兢兢業業,終于獲選為模范員工。
22、這位老板說到做到,雷厲風行的作風,令部屬兢兢業業。
23、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大家必須謹記在心,夙夜警惕。
24、張叔叔工作上總兢兢業業,每次都是公司的勞動模范。
25、媽媽對工作總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茍。
26、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早出晚歸,加班加點,兢兢業業。
27、爸爸工作總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所以很得上司的喜歡。
28、年輕人只要兢兢業業地努力工作,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29、他干工作兢兢業業,從不偷懶。
30、為了提早完成這項工程,所有同仁無不兢兢業業,夙夜匪懈。
31、克己奉公一塵不染兩袖清風永垂不朽頂天立地豁達大度兢兢業業。
32、勤政為民,恪盡職守,兢兢業業。
33、因為剛接下新的職務,他凡事都兢兢業業,不敢掉以輕心。
34、他一向認真負責,每天都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
35、兢兢業業干事,誠心誠意待人。
36、朕以諒德,仰承皇考付托,兢兢業業,十年有八,不敢暇豫。
37、據學校介紹,張碧霞終身從事教育事業,兢兢業業,愛國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