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樂朗誦背景音樂范文
時間:2023-03-20 06:07: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配樂朗誦背景音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朗誦與歌聲交匯,欣賞完美重合。
當甘露與溪流交匯,享受自然匯合。
——題記
音樂的重奏,是相對的經典:
當樂團的重奏演出拉開帷幕,鋼琴鍵下劃出美麗的樂音;小提琴弦奏出悠揚的音符;大提琴臺前低吟……它們抒發著各自的情感,可是,這美妙旋律下,卻不是樂音們獨自的鑒賞,而是對于其它樂音們的共同配合。甚至,盡管只是配樂,是配角,也決沒有任何退出的理由,它有它的美麗,要供大家分享。在這天籟之音的韻調下,是每一樂音共同配合的結果,這是合作,更是一種分享,這,便是重奏。
誦讀的配樂,是相互的伴奏:
誦讀中,情感貫穿,柔情典雅,配合的背景音樂,或者說是配合著吧!反正,也只是相互的吧!沒有終端,只是音樂配合著詩文的主情調,詩文符合了音樂的總情感,是不是總沒有經典的大起大跌?朗朗誦讀聲中,遠遠沒有情感!時間走過便成為一道歷史,可在觀眾看來,這種繪聲繪色,卻是一種相互的分享,是朗誦讓音樂更美,可是音樂也總是讓朗誦更經典……
甘露滴滴,潺潺流動,交匯成溪流:
生命開始于太陽出現之前,甘露滴落,交匯成小溪,自然的交匯,是生命延續。我們欣賞著從滴答到叮咚的自然之美,如同知識的海洋交匯,一分為二,一同分享著勝利的喜悅。其實卻不僅僅只,如果愿意,會更多更多。遨游這海洋,體味這分享和收獲的喜悅,潮漲潮落,享受著美的交替,這是勝利吧!匯成一片海洋才好呢!
有時候,微小的合作,其實也是一種巨大的收獲和分享,細細體味,分享,觸手可及!
當鋼琴與小提琴交匯,聆聽經典融合。
當朗誦與歌聲交匯,欣賞完美重合。
當甘露與溪流交匯,享受自然匯合。
——題記
音樂的重奏,是相對的經典:
當樂團的重奏演出拉開帷幕,鋼琴鍵下劃出美麗的樂音;小提琴弦奏出悠揚的音符;大提琴臺前低吟……它們抒發著各自的情感,可是,這美妙旋律下,卻不是樂音們獨自的鑒賞,而是對于其它樂音們的共同配合。甚至,盡管只是配樂,是配角,也決沒有任何退出的理由,它有它的美麗,要供大家分享。在這天籟之音的韻調下,是每一樂音共同配合的結果,這是合作,更是一種分享,這,便是重奏。
誦讀的配樂,是相互的伴奏:
誦讀中,情感貫穿,柔情典雅,配合的背景音樂,或者說是配合著吧!反正,也只是相互的吧!沒有終端,只是音樂配合著詩文的主情調,詩文符合了音樂的總情感,是不是總沒有經典的大起大跌?朗朗誦讀聲中,遠遠沒有情感!時間走過便成為一道歷史,可在觀眾看來,這種繪聲繪色,卻是一種相互的分享,是朗誦讓音樂更美,可是音樂也總是讓朗誦更經典……
甘露滴滴,潺潺流動,交匯成溪流:
生命開始于太陽出現之前,甘露滴落,交匯成小溪,自然的交匯,是生命延續。我們欣賞著從滴答到叮咚的自然之美,如同知識的海洋交匯,一分為二,一同分享著勝利的喜悅。其實卻不僅僅只,如果愿意,會更多更多。遨游這海洋,體味這分享和收獲的喜悅,潮漲潮落,享受著美的交替,這是勝利吧!匯成一片海洋才好呢!
篇2
關鍵詞 背景音樂 發展 前景探析
一、背景音樂的提出與興起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門類,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音樂不是純粹的藝術,它與人類社會生活密不可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藝術的多樣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背景音樂此時卻正以一種迅猛的發展勢頭深入人心。背景音樂簡稱BGM,是Back Ground Music的縮寫,從廣義方面講,背景音樂是指以某種類型的音樂為背景來促進或增強人們做某事的欲望,使其成功完成活動任務的一種音樂。從狹義方面講,背景音樂是一種為掩蓋噪聲并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環境氣氛的音樂。背景音樂已經被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現代生活中, 無論是工農業生產, 還是休閑娛樂,它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不同場合,為其它行業和音樂本身帶來了新鮮和活力。
二、背景音樂的分類
不同的音樂風格具有不同的聽覺效果,因而不同的背景音樂根據其不同的功能效用適用于不同的場合。背景音樂種類繁多,但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1)按表演形式可分為:器樂類、人聲類
(2)按音樂性格可分為:柔和舒緩類、熱情激烈類、活潑歡快類、風趣諷刺類
(3)按功能作用可分為:休閑娛樂類、學習教育類、日常生活類、促進生產類、影視配樂類、養生治療類、陶冶性情類、禮儀交際類等、詩歌配樂朗誦類
三、背景音樂的應用范圍及其功能效用
背景音樂具有音樂美的本質特征,根據它不同的類別及各自的音樂風格特征,背景音樂的挑選和使用應依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及人的生理和心理情況的差異性來進行決定的。它的播放使其在某種特定的場合和特定的情況下對所進行的事物起到積極輔助作用。以下僅例舉了背景音樂幾方面的使用范圍及其功能效用:
(一)應用于影視配樂當中
一部電影需要的不僅是畫面上的變化多端,更多時候則需要聽覺上的調劑來豐富劇情情節。若情境為恐怖情節,可以給恐怖畫面配上驚悚的音樂,預示情節的發展,使觀眾從聽覺上加強對視覺的記憶效果,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的發展,豐富電影電視的表現形式與方法。若情境為懸疑情節,可以為作品配上詭異多變的音樂,利用音調、節奏、和弦、速度、力度、樂器及樂隊的編排形式及旋律線起伏不定的變化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使觀眾從心理上充滿對情節發展的觀看欲望,調動觀眾的情緒,加強情境所表達的緊張感。
(二)應用于休閑娛樂當中
無論是在咖啡廳、洗浴室、桑拿館、健身房還是餐廳,你可以無時無刻地聽到音樂縈繞耳畔。即使你并不知道正在播放的是什么曲子甚至不會在意是不是你喜歡的類型,但你也不會覺得不舒服,因為此刻所播放的背景音樂其真正用意并不是要你去鑒賞,而是營造一種氣氛,使人放松心情、愉悅身心,融入一種氛圍。相反,如果這些地方沒有音樂的話,倒會讓人覺得幾分冷清與空蕩。
(三)應用于工農業生產當中
有資料表明:如果給一頭哺乳期的奶牛定期播放優美的輕音樂,會增加2% 的產奶量;在蔬菜大棚里邊定期播放輕音樂,也會不同程度的提高蔬菜的產量,諸如此類的現象不勝枚舉。而在工廠、企業等地使用背景音樂主要目的是消除工作人員對于長時間工作的疲勞感與厭煩感,調動工人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愉快而富有意義。
(四)應用于日常生活當中
人們可以發現,當在商場購物時,經常會聽到一些優美舒緩的音樂,通常情況下人們的心情就會愉悅,腳步自然而然地慢下來,購買欲望從而增加。廠商這樣做的原因就是想通過音樂對人的特殊影響來達到增加銷售量、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
(五)應用于養神治療當中
現代科學研究和許多實驗證明,音樂對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有一定的影響。當病人進入手術室時,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文化程度、個體差異、欣賞程度及其病種,來挑選一些節奏旋律方面協和的樂曲進行播放,音量控制在70分貝一下。這樣做的目的是增加手術室的溫馨感,減輕病人對手術的緊張與恐懼感,阻擋器械發出的嘈雜聲,同時調節醫務人員的情緒,提高工作效率。悠揚悅耳的樂曲使人凝聚全身于樂曲當中,排除雜念,心平氣和,全身放松,從而調節身心,最終達到治病的目的。
四、背景音樂的挑選及使用
人們在挑選背景音樂時具有廣泛的選擇余地,并且形式多樣,能最大程度的滿足人們的需求。背景音樂的挑選必須與背景環境和諧一致,即要根據不同場合、不同時間、不同的環境及不同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播放不同的音樂。合適得當的背景音樂不僅能調節和烘托氣氛,而且能起到對正在進行的事物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但如果濫用亂用的話,則會適得其反,事與愿違。
篇3
一、以樂“引”文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一個生動形象的課堂導入能渲染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情緒,從而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采用背景音樂開場是頗為有效的一種手段。
記得在教《江南的冬景》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時,為了能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走進文本,課堂伊始筆者播放了一首輕音樂《夢江南》來創設情境,伴隨著古箏那清脆悅耳、如泉流暢的旋律,學生們仿佛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感受著江南冬景的神韻。正當學生心醉神搖之時,筆者便順勢導入:一曲《夢江南》讓我們對江南魂牽夢繞,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郁達夫一起去領略江南冬景的獨特風采吧。
音樂的渲染奠定了課文的基調,學生在音樂中很自然地進入了文本的情境,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主動探究的學習欲望也由此產生。其實,只要抓住學生的心境,那么這堂課對老師來說,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以樂“誦”文
在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蘊含著作者獨特的內心體驗,反映著特定的時代背景,但憑一支粉筆,教師的一張嘴,無論如何“曉之以理”,學生都難“動之以情”。“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所以“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聽之善,亦必得于心而會于意”,這就表明音樂長于表達感情,也最容易觸發聽者的情感,引起欣賞者的共鳴。音樂給人的感染作用,更為直接,更為強烈。所以配樂朗誦不僅能打破課堂的沉悶氣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鑒賞力,促進學生更深入地體味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情感,領略文章的語言美、形象美。
同樣以《江南的冬景》為例,在整體感知文本以后,學生概括出作者主要描摹的幾幅畫面:冬日晨景圖、江南山野圖、微雨寒村圖、江南雪景圖。接著,筆者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若讓你配樂朗讀,你將分別選用什么背景音樂?為什么?這一開放式的命題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調動了他們的審美動機。而要找到與文本相協調的曲子首先必須深入文本中去感悟字里行間所營造的優美意境,體味文字背后所表達的含蓄情感。
第二天,學生來交流他們的成果。甲學生說:“我給冬日晨景圖配上輕音樂《晨歌》。作者筆下江南的冬天早晨溫暖和煦,老翁小孩曝背談天,其樂融融。配上這首樂曲,更能讓我們感受到一份明朗、一絲愜意。”乙學生說:“江南山野圖中描繪了豐腴潤澤的江南冬郊的花草樹木,色彩明麗,蘊含生機。若以《夢江南》這首古箏曲作為背景音樂,更能體現江南冬景獨特的韻味。”丙同學則給微雨寒村圖配上鋼琴曲《雨的印記》,那節奏舒緩的音樂彷佛將我們帶入江南水鄉,感受著微微細雨飄灑臉上的溫柔,享受著那份獨有的恬淡與幽靜。最后一位同學則用《snowdream》這首曲子作為朗讀江南雪景圖的背景音樂。這樣的配樂朗讀時而使人沉浸在悠揚婉轉的古典音樂的意境中,時而又將人帶進語言文字所組成的優美畫境中。總之,整堂課在音樂的渲染下,學生不由自主地融入文本情境中,在朗誦中表達著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在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分享著歡樂。
除了配樂朗讀,歌詠背誦也很好地體現了音樂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曾記得,每當叫學生背誦古詩詞他們就愁眉苦臉、怨聲載道,就算花功夫背下來了也只是死記硬背,過不了幾天就忘得干干凈凈,默寫更是錯別字滿天飛。可一旦讓他們唱起歌曲來卻朗朗上口、一字不差。試想,若將詩詞變成讓他們唱的歌曲會是怎樣的效果呢?
在教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時我做了一番嘗試。講解完這首詞之后,我播放了一曲鄧麗君演唱的《虞美人》。很多同學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幾遍下來他們就已記得滾瓜爛熟了。更可喜的是,隔了一個月,筆者突擊檢查,默寫這首詞,結果所有同學都一次過關。于是筆者就問他們怎么隔了這么長時間還能牢記,他們說,默寫時《虞美人》的曲調就回旋在腦際,曲調哼得出,歌詞也就記起來了。之后,筆者以同樣的方式教李清照的《一剪梅》、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三、以樂“賞”文
語言文字本身是沒有什么可感性的,只有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如入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樣的課堂才會浮現思想的靈氣,才會飄溢生命的詩意。而音樂恰恰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情感空間和想象空間,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變而為可能。”以音樂為媒的語文課堂定能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的思緒飛揚。
《我與地壇》這篇課文的第二部分寫到了作者史鐵生的母親。作者由于身體的殘廢,幾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氣,他非常痛苦。然而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課堂上筆者設置了一個環節:找出文中描寫母親的文字,哪些語句特別打動你?并加以賞析。一開始學生總是毫無感情地泛泛而談,根本沒有將自己的情感完全注入其中。可見他們并未走進文本,也未能與文本產生共鳴。而這時音樂就成為學生準確感悟語言的輔助手段和重要橋梁,由滿文軍演唱的歌曲《懂你》漸漸響起:一年一年風霜遮蓋了笑顏/你寂寞的心有誰還能夠體會/是不是春花秋月無情/春去秋來你的愛已無聲/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多想靠近你/告訴你我其實一直都懂你……
篇4
關鍵詞:樂文結合 形象主旨美 審美意境 審美創造
為促進學生和諧發展,針對技校學生基礎薄弱,對文化課興趣不高這一特點,基礎學科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技能,更要豐富學生情感、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及能力。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以及多媒體的普及,教學中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手段,讓音樂走進課堂,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一、樂文結合,營造審美意境
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教師讓學生在“樂”中發掘教材的“人文性”,體會形象美,理解主旨美,從而培養審美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選擇不同的樂曲,提高學生審美感知能力。
譬如:《故鄉的榕樹》教學穿插欣賞《思鄉曲》,聽樂賞詞:遠山云煙渺渺,近水碧波茫茫,海外萬千游子,隔山隔水相望,淚眼無限惆悵,最憶故鄉草木,難忘慈母生養……營造濃郁的思鄉意境。文、曲、詞三者融合印證,愛鄉、思鄉,讓學生深刻理解文本與人生。和作者一起想象美麗的鄉景,“嘎嘎地追逐著歡笑的鴨子,洗衣和汲水的少女,潔白的石橋”,“記憶里的故事像榕樹的葉子一樣多”,由此深刻感悟一個海外游子的剪不斷的思鄉情懷。
關于樂曲的選擇,課前師生共同參與,比如歌曲《故鄉的云》、配樂詩朗誦《鄉愁》等。學生深切感受到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的同一樣的思鄉之情。文學作品是用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的。教學中教師將文本,音樂融為一體,創設意境,使學生不斷捕捉感悟審美信息。不但音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而且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走進情感的藝術世界。同時,音樂打開了學生的生活世界,在選擇與文意相關聯的樂曲時讓語文與生活密切關聯,不斷啟迪學生自我思考,追求真善美。
二、音樂導入,激活審美情感
課堂教學要創設情感氛圍,迅速感染學生。教師合適的音樂導入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情感體驗能力,迅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激活學生審美情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能力,為賞析文本奠定基礎。
教學《雨霖鈴》時播放《送別》,讓學生深刻體會“多情自古傷別離”的依依惜別情。學生腦海里出現的何止沉沉暮靄,也許是連天芳草、一川煙雨,甚或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遙遠而清晰的畫面。
音樂導入要恰如其分地切入主題,迅速調動學生審美情感,走進文本。“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樂聲中想象,豐富審美信息,激發起更深層次的美感與文學享受。
三、配樂賞析,豐富審美感受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的事物在心中所喚起的那種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面時所洋溢于心中的那種愉悅”,語文教學利用音樂去優化教學情境,運用想象和聯想,喚起學生心中的“那種愉悅”,產生獨特的審美感受。
在教學《孤獨的收割人》時,全詩配以鋼琴曲《Tears》(眼淚),學生在憂傷樂曲中感受收割姑娘的孤獨與傷感。在音樂的流淌聲中,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往蘇格蘭高原,沉浸在姑娘“動人心腸”的歌聲里。從歌聲里聽出憂郁和哀傷,聽出勤勞、堅毅的人性美。
“言之不足,歌之詠之”。教師用音樂滲透主題,用名篇詮釋音樂,音樂與文學互為參照印證,強烈地感染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Flash影片制作,提高審美創造能力
網絡時代,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搭設舞臺,激發學生審美創造力。教師讓學生搜索適合文意的影像資料、背景音樂,對詩文名篇進行配樂配畫制作flash影片,提高文學鑒賞審美創造能力。
在進行《我愿意是急流》教學中,選擇《獻給愛麗斯》作為背景音樂或者學生自選音樂。首先學生自行配樂朗讀并錄音,然后選擇畫面(如急流與小魚,荒林與小鳥,廢墟與常春藤等等)制作影片。把文學作品置于音樂之中,教師通過flash影片制作,聲、畫、文高度融合,讓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去尋找,不斷激發創作熱情。
篇5
以往的課堂朗讀教學大多是放錄音,或者教師范讀。用準確的朗讀,圓潤的語音,情感的把握,去感染學生,然后學生再去模仿,結果學生模仿的本領越來越高,思維空間卻越來越狹窄,顯示的是教師的教學本領,丟掉的卻是學生的理性思維,即情緒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放棄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為了開發學生的情緒智力,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實施“四步朗讀法”,即“知讀”、“預讀”、“聽讀”、“說讀”。從而把語文的誦讀與學生的情緒智力開發緊密聯系在一起,起到良好的效果。
具體說明如下:
一、知讀―開啟大腦感知的一把金鑰匙
知讀,好比實戰前的準備與練兵。查字典,讀準音,為預謀的讀暢打好基礎。在自我知讀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情緒感知能力。
(1)查字典,讀準音,這樣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把握,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整理生字新詞,進行分析,在自主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
(3)對文章整體感知,外界信息進入大腦,通過整理、分析、綜合、記憶,進一步提高情緒智力。
總之,預先感知,自主完成任務,整體感知課文,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使大腦從依靠教師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自主感知,是情緒智力優化的翅膀。
二、預讀―― 溝通大腦認知的一架橋梁
預讀,就是讓學生反復去讀,達到熟練的程度,基本讀暢。以往的朗讀,在預讀中只注重反復多讀,并不注重環境的選擇,不注重場合,學生趴在桌上,反復“游走”文字,真可謂吃力又受苦。雖然達到熟讀的程度,但對學生情緒智力的發展沒有多大的裨益。據此,這里提倡的預讀,特別強調真實環境的渲染作用。
比如預讀《春》這篇課文,為了感受春天的氣息,可以深入春花、春草、春風之中,和著和煦的春風,大聲朗讀,其樂融融:
比如預讀《大自然的語言》一文,為了感受大自然無聲的語言,去看看初升的太陽,南飛的大雁,如墨的烏云……
雖然由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有時選不出適合課文內容的場所,但有一個最起碼的要求,那就是朗誦的場所必須是寂靜的。聲、情、景融為一體,激活大腦皮層細胞,提高認識能力。
三、聽讀 ―― 激活情緒智力的一片空間
知讀、預讀都是為聽讀服務的,如果知讀、預讀效果顯著,那么聽讀就事半功倍。
聽讀就是聽配樂朗誦的課文,品味課文意境,達到入境這一步,進而調控情緒,活化智力因素,提高任知能力。
聽讀場景設計:課文(最好是優美的散文與詩詞)。背景音樂,靜寂的教室。
聽讀的步驟:
1.學生的準備工作:靜靜閉上眼睛,進入松弛狀態,回想過去一些美好的事情,等待心靈的凈化。
2.放音樂,范讀課文。音樂根據課文而選擇,如《春》選擇曲調優美,感覺輕松的樂曲:如
如
3.聆聽朗讀,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到最舒服、最松弛的狀態,做深呼吸運動,放松全身的肌肉。
以上所用的就是“音樂療法”,即用音樂達到提高情緒的智力和身心的放松的效果,特別能減輕精神壓力,活化非智力因素。
在聽讀中用這種方法,最終使學生從緊張的學習壓力中解放出來,在美妙的音樂中感悟課文內容,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轉入主動學習,感受到學習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四、說讀―― 架構創新能力的一個舞臺
如何挖掘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呢?從聽讀到說讀中,利用催眠術,能達到最佳狀態,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謂的催眠術,是在聽讀的過程中讓學生的前意識處在催眠狀態,自我處于“忘我的境地”、“恍惚的境界”等意識狀態中,這樣所記住的事物比在清醒時多10倍以上:所描述的事物也比清醒時精彩得多。
具體操作規程如下:
首先,布置任務:聽課文后,復述課文或作文。
其次,做聽讀輔助練習。
(1)選擇環境安靜、空氣清新的場所,周圍環境不宜過高或過低。
(2)放松身心,使自己處于冥想狀態,深呼吸3次。
(3)自我激勵一番,靜靜坐立。
(4)教師或學生自我暗示:“右脘沉重,像鉛一樣沉重 。”“右脘非常沉重,沉重……”“我的左脘沉重,像鉛一樣沉重。”“左脘非常沉重,很沉重……”“左右兩脘像鉛一樣沉重”反復暗示,從脘到手指,從手指到肩膀為止,時間3分鐘。
再次,放配樂課文,讓學生在“沉睡”中去遨游語文世界。
最后,讓學生從夢中清新過來,盡可能復述課文,或說出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悟,或口頭作文,進入說這一環節。
可以說,說讀是聽讀的延續過程,通過催眠,激活情緒智力,創造力得到充分開發,達到一種境界,從而創造出自己的“情感產品”。
比如,教師在教《岳陽樓記》時,可以這樣設計:放背景音樂,大漲潮是波濤洶涌的聲音,然后學生閉上眼睛聆聽配樂朗誦的課文,聽完后學生還沉醉其中,處于冥想狀態,待學生清醒后,說說自己感悟理解的內容:
學生1.我看到了躲避戰亂的杜甫,登上岳陽樓時的感慨:“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學生2 我也感受到顛沛流離的杜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安地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學生3 我想到了積極進取的孟浩然對洞庭水的描寫: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在說讀過程中,學生的情緒智力得以開發,促進了知識的遷移,同時喚起了學生的共鳴,和課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更好地領悟了課文的主旨。
篇6
1.設計應時的導語,在詩化的情境中開始誦讀。
儀式總是和應時的導語相連的。所謂應時的導語,實際上是通過讓時境“言說”,為所有在場的教師和學生創設一種和童詩誦讀相匹配的情境,也就是說在誦讀童詩之前,要讓學生的身心共同在場,投入地進入朗誦的情境。有了應時的導語的暗示、鋪墊與渲染,童詩誦讀就能成為一種飽含意義、貼近生活、融入生命的兒童文學儀式。有了詩化的情境,師生共同誦讀童詩就成為富有詩意的生活與儀式。例如,師生在晨曦中相遇,共同迎來新的一天,我們可以從詩化時間、讓時間現身的角度來設計童詩晨誦的導語:“每一天的太陽都是新的/一縷縷新鮮的陽光又透過了窗欞/親愛的孩子們啊/用你們天使般的聲音開啟嶄新的一天吧!”在美麗如金的夕陽中即將結束一天的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為學生設計一段童詩暮誦的導語:“此刻的夕陽/為西山披上風衣/為我們的校園涂上了金暉/夕陽正在側耳傾聽我們心中的童詩/讓童詩從我們的心中飛出來吧!”當然,要讓導語的渲染與鋪陳取得最佳的效果,還需要我們秉持馬丁·布伯“我與你”相遇的哲學,用師生面對面的語氣來設計、朗誦導語。為此,導語中需要用上“我”“我們”“你們”這些體現“我—你”關系的詞語,以增強導語對于學生的關涉度。
2.設計固定的欄目,在固定的時段里開始誦讀。
所謂積極的儀式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指到了每一天的同一時刻,學生就不約而同地想到要誦讀童詩,以積極的心理、盼望的心情、投入的心態提前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也就是說,學生會自動激發起一種沉浸于童詩誦讀欄目的積極心理,以更主動的姿態來參與童詩誦讀活動。例如,我們為每一天的開始、每一天的晨讀,而設置“與黎明共舞——用美好的詞語把每一天擦亮”“清晨的詩意問候”等固定的欄目,童詩晨誦就會成為迎接陽光、迎接嶄新一天的文化儀式。我們還可以為每一天的黃昏、每一天的學習結束,來設置“美麗的夕陽”“晚風里的童詩”等欄目,這樣就可以讓童詩在夕陽中飄蕩,在兒童的生命里飛舞。另外,我們還可以讓童詩誦讀和季節鏈接起來,讓童詩誦讀飛行在農歷的天空下。
3.播放匹配的音樂,在優美的音樂里開始誦讀。
篇7
關鍵詞:電視新聞 配樂
生活中,音樂是人們閑暇時放松的重要手段。配樂詩朗誦、電視詩歌散文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而對當前“視聽兼備,聲畫結合”的電視來說,音樂的加入也激起了編導們創作的激情。配樂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為電視新聞節目片頭、片花、片尾配置的主題曲:一類是為報道某一主題電視新聞而配上與表現內容和結構相吻合的音樂。
一、電視新聞配樂的功用
(一)增強電視新聞的可看性
一條電視新聞里,畫面、解說詞是主要元素。音樂以其獨特的特點也同樣參與著電視新聞的敘事,并且能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新聞性,使新聞在單調的畫面變得活躍、富有色彩。比如,廣東電視臺《廣東新聞聯播》播出過一條《使命英雄一魏文濤》的新聞。講的是武警汕頭市支隊支隊長魏文濤在危難情況下,用手槍一槍斃敵的故事。制作者選擇了緊張鑼鼓點作為背景音樂,有節奏的鼓點聲配合著犯罪嫌疑人的舉動,加強了畫面的表現力和敘述力,讓觀眾身入其境。
(二)突破電視新聞的畫面局限
電視畫面雖然具有強效的形象性和直觀性,但畫面本身包含的容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對于一些具有深刻內涵的畫面,在寓意表達上有點力不從心。音樂的配合往往可以彌補畫面的這種不足,突破畫面的界限,擴大畫面的表現空間,延伸畫面內容,在畫面空間的理解上增加時間的因素。
(三)渲染情緒、創造意境
類似于電影和電視劇音樂通過節奏的變化,音調的高低去渲染情緒深化主題、描繪意境、激發聯想。此類音樂不在多,而在恰到好處。比如,“汶川地震救援進展”的一則新聞就很好地運用了音樂的手段:圖像經過電腦剪接,全景似的展示了災區的現狀。這段持續1分多的畫面配上了的電影音樂《七劍戰歌》畫面與音樂配合,震撼人心。
在電視新聞中,意境突出地表現在作者的影像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融合為一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但這種境界是建立在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的。與文學作品中人們能夠體會的文字意境不同。電視新聞的意境更多的是“聲畫合一”的抽象式的情景交融,而這里的情是采訪者和被采訪者的真情,景是新聞現場的真實的景。配樂是電視新聞真情實感的外化物,它在震撼人的心靈和感染人的情緒上有一種其他藝術難以比擬的強有力的穿透力。不論是激動的、興奮的、歡樂的音樂,還是惆悵的、恐怖的悲傷的、凄婉的、音樂,都能與人聲和畫面產生出某種意境,深化新聞主題。
在各種不同節目類型的電視新聞中,音樂發揮的作用各異,除了上述的功能之外,還有概括提示主題、轉場、烘托氣氛、推動情節等,表現力就小,不夠突出,屬于從屬地位,在此不再述。
二、為電視新聞配樂應注意的問題
配樂已經在電視新聞中得到廣泛應用。在新聞制作過程中,配樂是否合理和得當,直接影響著電視新聞的含金量。換句話說。配樂雖然有多種表現功能,但是它必須服從電視新聞的敘事內容,服從電視新聞的主題,服從電視新聞的表現風格。這樣,在工作實踐中,配樂工作就受到音樂素材的內容、形式、音調、旋律、節奏等方面的限制,很難發揮音樂本身具有的意義。為避免出現配樂的不適,使配樂與電視新聞結合得完美、和諧,筆者認為,在配樂的選擇和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配樂適度。整體統一
電視是以“視”為核心,表明畫面形象是其首要元素,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畫面,就沒有“電視”可言。所以,音樂只能依托畫面而存在,不能喧賓奪主。如果畫面傳遞的信息是殘缺的,需要配樂來延伸意義表現功能,那么配樂的時間可適當延長。同時,要處理好主信號與副信號的強弱對比,也就是解說詞和音樂之間的聲音強度比。關于他們之間的比例以多少合適,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通常情況下4.5:1至3:1較為合適。4.5:1至3:1之間有一個寬容度,編導們可以根據電視新聞的內容需要來調整。
(二)目的明確
必須要明確在電視新聞什么地方使用音樂,選擇什么樣的音樂。要明確音樂在電視新聞中是轉場,是襯底,是強化氣氛還是兼而有之。只有明確的目的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注意音樂的感覺要和新聞內容要一致。音樂編輯要有基本的樂理知識,找到音樂與電視鏡頭畫面切換和解說詞錯落有致的契合點,讓觀眾減輕視覺疲勞并享受到聽覺上的舒暢、韻味。并且音樂風格與新聞制作風格大體相當。不同的音樂表現的形式不同,形成的風格也就不同,比如,民樂則給人細膩、輕快、哀傷之意,管弦樂的演奏給人厚重、磅礴、大氣之感。在選取配樂時,如果電視新聞表現的風格是抒情型,而選擇由振奮、熱烈、歡騰的民間樂器演奏的音樂,觀眾便會覺得視聽協調不一、極為不適。
(三)注意銜接的流暢性
篇8
一、以歌導入
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認為:“音樂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如能恰當地使用音樂,讓樂曲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就會使他們置身于樂曲所創設、營造的特殊氛圍中。如在學習《黃河頌》時,我播放《黃河頌》的樂曲,讓學生閉上雙眼,用心傾聽黃河的波濤洶涌,感受黃河磅礴的氣勢,在進入課文學習時,學生對課文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以唱代講
有位理論家曾經這樣說過:“音樂是不需要中介的語言,它往往通過直感式的體驗,讓聽者從音響感知中產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激起人們的類似聯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播放或清唱一首能與課文高度匹配的歌曲,常常能把課文中蘊含的東西淋漓盡致地傳達給學生。例如,在《杜鵑枝上杜鵑啼》這篇課文中,作者兩次寫到波蘭民歌《小杜鵑》。文章第一段這樣寫:“波蘭有支民歌《小杜鵑》,我雖然不知道它的詞兒,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歡愉之聲,悅耳動聽。”文章最后一段又寫道:“西方人似乎愛聽杜鵑聲,所以波蘭有《小杜鵑》歌。”在教學本課時,學生自讀后就提出:作者連《小杜鵑》的歌詞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料定它定然是一片歡愉之聲呢?”并據此認為:“西方人似乎愛聽杜鵑聲呢。”我告訴學生,作者不知道歌詞,而我卻有幸知道。于是我邊回憶邊唱起了這首《小杜鵑》。歡快的旋律與歌詞打動了學生,歌還未唱完,大家就報以熱烈的掌聲,教室里一片歡聲笑語。真想不到,一支歌唱活了整堂課。
三、以樂代背
為了激發學生的背誦興趣,減輕學生的背誦難度,我在教學中適當地引入古詩詞歌曲演唱,直接以唱代教,以唱代背。如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簡單地讓學生了解了作者、作品以及課文的寫作背景后,就直接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讓學生在輕柔的旋律中,在王菲空靈清澈的歌聲中感受蘇軾在月明之夜悲歡離合之思、之感和對遠方親人的美好祝愿。之后讓學生唱,從唱中體會感情,理解詞意。的《沁園春?雪》,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清照的《一剪梅》都可以讓學生聽一聽、唱一唱,幫助學生理解詞中之情,言外之意。通過音樂這個中介,學生更深刻地領會了詞的意境。結果,歌唱熟了,詞能背了,意境領會了,學習目標達到了,學生在課堂中身心愉悅,可謂是一舉多得。
四、配樂朗讀
配樂朗讀是語文課上一種常見的形式,選一首與課文情感一致的樂曲跟朗讀同步播放,音樂的節奏、旋律就會將朗讀者拉進樂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讓他們在文學與樂曲交匯的海洋中神游。屠格涅夫說:“有些情感是我們只能意會,卻不可言傳的。”意會作用于審美者的心靈接受機制,對一些問題的理解遠比言傳來得深刻,因為它可以給予審美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配樂朗誦可用于抒情詩歌的教學。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在著重朗讀“望父買橘”一段時,我選取滿文軍的《懂你》作為背景音樂,當歌詞“你靜靜地離去,一步一步孤獨的背影,一年一年風霜遮蓋了笑顏,你寂寞的心有誰還能夠體會……”清晰地想起,學生為之動容,教室一片靜默。在歌聲中,學生也很容易就讀懂了文章中濃濃的父子之情。通過文字與樂曲的雙重刺激,學生怎能不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呢?又怎能領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呢?又如在學習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時,我邊播放我國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著名的《思鄉曲》,邊朗誦《鄉愁》。鄉愁本來是一種難以表現的情緒,但借助于這首曲子,把這首詩的意境全烘托出來,把鄉愁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學生們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加深理解了詩篇蘊含的至愛真情,令人回味無窮。確實音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是教師無法用其他方式來代替的。
五、以曲引寫
音樂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能發揮如此效應,同樣,在作文教學中也有良好的效果。大家都說:“作文難,構思尤其難。”但我在作文教學中發現,通過播放樂曲再寫作文卻常常可以化難為易。因為學生在欣賞樂曲時極容易展開想象,拓寬自己的寫作思路,觸發自己的靈感,把樂句轉化為語句。前不久,我們就曾進行了先聽曲后作文的試驗,一曲過后,學生紛紛展開想象的翅膀,提筆疾書,效果相當不錯,就連平時寫作比較頭疼的幾位學生,文章中也出現了值得表揚的地方。
篇9
首先,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講述歷史名人刻苦誦讀作品的故事,引導學生生發仰慕之心,并“汲汲然”欲效之。例如講述東漢的才女蔡文姬苦背古書及典籍,使四百多篇古籍得以保存到現在,挽救文學史上的一大損失;唐朝的韓愈幼時家境貧寒,卻“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終于“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其次,在實際教學中,課文中選錄的大部分古詩文會有一個不平凡的背景和事件,教者可將意蘊深長、優美生動的詩句轉換成一個個動人心腑的故事,讓學生在歷史故事的感染下逐漸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體驗作者的真實情懷,感悟作者靈魂所系,從而提升古詩文誦讀的層次和境界。
2 文本對照思讀
在教學中,若把把內容和題材相近的兩首或幾首詩詞放在一起對比誦讀,可以提高誦讀的效率,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力和鑒賞力。如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可引申到白樸的《天凈沙?秋》。并由教師出示這兩首詞讓學生誦讀,接著,適時引入詩人的簡介及詩的背景資料。然后,讓學生反復誦讀,進行細膩的比較和誦讀,讀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品味出它們各自悠遠深長的韻味,再以誦讀形式進行表達,真正讀出詩情。在文本中,誦讀很容易滿足于膚淺的表層理解,這會使誦讀效果大打折扣。教學誦讀《孔乙己》時,對孔乙己形象的準確理解是個難點,而在教學實踐中,恰恰有一些學生所提取的關于孔乙己的意象僅僅停留在“可笑”這個層面上。為了使學生透過孔乙己的“可笑”去認識他的“可悲”,教師就可以抓住作者對孔乙己入場和退場時兩次典型的肖像描寫,運用多媒體對孔乙己兩次不同的肖像特征進行鏡頭組合后展示,在對照修正學生頭腦中的錯誤意象,從而更好地去誦讀文本。
3 創設情境吟誦
古詩詞韻律、意境感很強,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畫,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詩詞誦讀中,教者制作生動形象的課件,把文字放在畫面中,同時配以與詩境、詩情相通的背景音樂。這時的古詩詞,不只是文字,而是從視覺、聽覺上同時作用于學生大腦的一個立體化的事物。這樣一來,詩情、詩境在畫面和音樂的作用下形象化、具體化了,學生反復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松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這樣的誦讀,如同欣賞一幅畫、聆聽一首歌,快樂而令人陶醉。在教讀《石縫間的生命》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自己先行誦讀,結果學生們都讀得慷慨激昂,并且覺得自己讀得相當不錯。在這時,我播放了一段大自然中倔強成長的生命的苦難歷程的視頻。學生看著視頻電影,感受著那種歷經風霜的平靜、痛苦與不屈,才真正明白了文本的意境。接著學生再次誦讀,這次頌讀的效果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變,由慷慨激昂變得深沉厚重了許多。
4 配以音樂吟唱
音樂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它能很好地把文本氛圍恰如其分地渲染出來,使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比如教學《鄉愁》一文,就可以把抽象的鄉愁,通過形象的月亮,海峽,游船等形象的事物表現出來,激發學生的鄉愁。與此同時,詩歌還具有音韻性,古代詩歌大都可以配樂歌唱,所以還可以通過朗誦,音樂等形式來為詩歌傳神。如指導朗讀古詩《水調歌頭》,我制作課件時,在出示圖片的同時播放錄音,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聆聽配樂朗讀,把學生帶進一個明月當空,詩人思念家人的環境中。然后指導學生朗讀這首古詩,讓學生體會詩的韻律、節奏和情感。接著,讓學生伴錄音輕聲讀,跟錄音大聲讀,反復練習。最后,讓學生進行配樂朗讀。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對讀的興趣,也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多種感官作用,同時,對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有著很大的幫助作用。
5 多層次誦讀
對文本的誦讀不可僅停留在一個層面上,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多層次地誦讀,由表及里,由淡入濃,有如竹筍剝殼,直指文本的靈魂深處。進行多層次的誦讀,每讀一次都有更深一層次的領悟。唯有這樣,才能讀出文本之“味”;唯有這樣,才能牢牢握住作者之“意”,唯有這樣,才能讀出學生的個體之“悟”。比如我在教學紀弦的《一片槐樹葉》這首現代詩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篇10
[關鍵詞]環境音樂 商場銷售 音樂功能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商場銷售方式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已漸漸的習慣于到信譽度高、商品齊全的大型商場采購日常生活用品。多數的商家在利用精美的內部裝修和琳瑯滿目的商品對顧客形成了強大視覺沖擊的同時,播放適當的音樂來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以促進消費行為的發生。當然,音樂和商業銷售之間并不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恰當的音樂對商場的銷售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購物商場中音樂的持續、細膩、和諧地流動是非常必要的, 此時音樂與空間渾然一體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建筑形式。正是這些環繞音響保持著商場的活力, 音樂與商業銷售之間的關系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音樂對商業銷售可以產生影響是和其本身的功能分不開的。
一、 音樂自身的功能
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語言,是創作者思想活動的一種產物,它的節奏、旋律、變化的周期性及展開過程可以對聽眾的心理和生理過程施加一定的影響。實踐表明,音樂可使人們不安與緊張的消極情緒得以減弱。這種對緊張和不安情緒的弱化,其實就是使大腦轉向了放松和寧靜的狀態。因此,音樂不僅能對情緒強度進行增減調節,而且能使人們的心緒從消極狀態轉向積極狀態,進而優化人的心理品質。另外,音樂的律動可以影響生物體內在的運動節奏。一般而言,規整的節拍律動符合人的自然傾向,與生命運動的節律相一致,能和生命內在的運動產生合拍共振,從而促進生物體的有序運動和健康發展;而嘈雜混亂的音響,則與人的自然生理傾向相背離,與生命的正常運動節律不協調,因而會引起人體的生理功能紊亂,不利于生物體健康有序的發展。把音樂作為活動的背景,播放一段背景音樂,讓受調節對象在音樂的環繞中進行活動,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的暗示,從而調節心情和心態。這一方法,基本上屬聯動式音樂心理調適,常用于工作、學習時的音樂調節、休閑生活時的心理情調營造、影視欣賞和朗誦表演中的配樂等。
二、 商場中音樂的特點和屬性
現代化的商場中音樂播放系統是必不可少基礎設備,這些設備已經成為商場環境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是伴隨著音樂成長起來的,他們更習慣于生活中處處充滿了音樂。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人喜歡在購物、休閑甚至是工作時,能夠聽到美妙的音樂。商場利用音樂是為了營造一種人為的氛圍, 使顧客能夠在他們的商場中停留更長的時間,以便售出更多的商品。音樂可以產生消費, 因為它是直接作用于建筑空間的構建要素。這一點和商場裝修一樣,不同的設計理念會給消費者完全不同的感覺。商店或購物商城一方十分在意顧客對音樂本身的反應。例如: 顧客對音樂的反映是否促進了平均購物時間、增加了銷售額、吸引了顧客數量。
對于消費者來說,在商場購物時也許并沒有去仔細的傾聽商場中播放的音樂。消費者主要的精力放在挑選商品上,因為此時聽音樂完全是被動的過程。在一個完全被動的環境下,音樂不能夠總被人們“聽”到。它時而受到聽者的關注, 時而被聽者忽略。但是消費者有意無意間已經受到音樂的影響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而商場關心的并不是顧客對音樂的反應,他們只需要對比兩種情況下的商品銷售額就可以確定音樂對銷售的意義了。商城中聽到的音樂, 同從其他音樂背景中聽到的音樂,應該沒多大區別,都屬于背景音樂。背景音樂具有自己的基本特點,那就是盡量不使身處其中的人對音樂本身產生反應,在受到它影響的同時,又要忽視它的存在。因此,所有令人煩躁的歌曲和器樂曲都不適合成為背景音樂(也有例外?), 因為這將會讓人們對音樂本身引起注意擾亂了音樂的背景性。流行和傳統歌曲需要經過改編,成為一種不太激昂, 不太平穩沒有特征的音樂才能充當背景音樂。
三、商場中選擇音樂要注意的問題
1.確定音樂的刺激等級
確定在商城中音樂對顧客的意義,取決于商城本身是如何利用聆聽者的音樂體驗的。沿著這條思路,有必要將購物中心選擇的環境音樂評定出刺激的等級。這樣就可以在中午和下午要播放一些能夠使顧客興奮的音樂,這樣顧客在這個時段就不至于昏昏欲睡; 在一天結束時, 則要放一些讓人們動作舒緩的樂曲來消除顧客心中急于完成購物的焦急情緒,從而增加一些從容消費的時間。大量的市場調查顯示安靜的、休閑的音樂增加了購物者的逗留時間。
2.選擇最適合的音樂
背景音樂并不是缺乏意義的音樂, 它的意義在于它的完全呈現, 而并非體現在聲道中到底播放了什么歌曲。在類似的使用中音樂本身含有的意義已經完全不重要了,因為它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或是成為一種符號。即使是一首帶有迷人曲調的、頗受爭議的歌曲, 它仍然可以在背景音樂中使用。例如,我們可以聽到安靜的爵士改編曲,這樣的音樂改編方式是很普遍的。表明歌曲仍舊可能引起了人們對其本身的關注, 即使去掉了歌詞,但這并不違背“背景性”原則。只要不是喧賓奪主的將商場變成狂暴的重金屬搖滾音樂會,就完全有可能通過合理的安排,使音樂和購物環境完美的結合。例如,恰到好處、特點鮮明的商業廣告音樂會使這種產品在觀看者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要這種音樂響起顧客就會想起廣告中的產品。
通常說來, 一些特殊的連鎖商店,往往采用相同或相似的音樂, 就像它們會使用相同的設計和燈光技術, 目的是為了塑造統一的公司形象。這種公司形象實際上是多種概念的混合體, 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為銷售的發展節省了大量的廣告費用。換句話說恰當的音樂可以成為一把鑰匙, 它能夠說明消費者在購物時的體驗。音樂能使聽眾對商店以及他們在購物中的體驗產生一種特別的情感,從而框定一種背景, 這個背景可以反映購物者對產品、購物體驗以及所有意向回饋的反應。而這種反應以連鎖的形式被完全克隆了。例如,消費者在北京有過在非常愉快的購物經歷,那么在上海的連鎖店中他很容易找到同樣的感覺。
3.利用音樂合理的劃分商場空間
音樂可以充當商城的區域劃分者: 它構筑了聲音的空間, 控制著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的轉換。它不僅能夠劃分空間, 而且也可以調整部門之間的關系。音響創造了一堵“聲音的墻,一堵由一些聲音磚塊砌成的墻”。音樂的不斷播放對顧客是一種強調或提醒。一個人在購物商城任何地方,一定會穿行在音樂聲音及其變化中。如果商店中音樂的音量適中, 那么揚聲器的位置將決定聲音的界限。比如:可以用不同的音樂,影響聽眾的聽覺一邊體現了走廊的氛圍,另一代表商店的聲音,這種聲音界限被物化了, 成為了商店的前墻,通過清晰的聲音描繪, 使音樂產生了內外兩種感覺。
但是,利用音樂來劃分商場空間要注意在安排上的合理性。在購物商城中兩個相鄰的商店發生爭吵。一家播放的是輕松的古典音樂, 她們賣高檔次的服裝; 另一家賣時尚服飾, 播放的是的流行音樂, 其中包括一些說唱音樂。前者擔心后者的音樂把她們的顧客趕跑, 他們要求商城的管理部門能夠讓后者的音樂音量相對小一些。當然后者解釋說降低音量會減少他們對潛在客戶的吸引力。這個事例的道理很簡單: 商城中的音樂不能像店家期望的那樣組成一個完美無瑕的、完全統一的體系。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要注意空間上合理的安排,比如,在容易沖突的銷售區之間布置緩沖帶,以實現平穩的過渡。
4.利用不同的音樂實現商場的定位
商場的定位會影響消費群體的構成,商店的商品和陳設根據消費群體的性別會有所不同, 但音樂節目及其店堂布置者可以提供一種階層標志, 并營造出對商店特有氛圍和購物的體驗。這樣的音樂自然使商店成為了一個高尚的購物場所。最起碼, 它也起到了營造氛圍的作用。對于其他的設計特征而言, 經典音樂可能還提供了識別的愉悅: 識別音樂和欣賞音樂同樣重要。二者都表達了兩重意思, 一個對商店本身的體驗, 另一個表明顧客的一定品位。換句話說, 就是知道這一音樂, 實際上是文化資本的一種形式,它表明了這一顧客群屬于一定的社會階層。
參考文獻:
[1]路宏達:現代商場策劃與投資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 上一篇:以人生為話題的作文
- 下一篇:演講稿不忘國恥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