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門的世界英語影評范文

時間:2023-03-26 17:08:59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楚門的世界英語影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楚門的世界英語影評

篇1

時至今日,西方精神分析學(xué)在電影研究上的應(yīng)用越來越普遍,拉康的鏡像理論作為西方精神分析學(xué)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對電影藝術(shù)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楚門的世界》是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于1998 年制作的一部電影,講述的是楚門從出生就被收養(yǎng)到30多歲一直生活在一個虛構(gòu)的世界的荒誕故事。而《海上鋼琴師》是意大利著名導(dǎo)演朱塞佩·托納托雷執(zhí)導(dǎo)的第一部英語電影。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天才鋼琴師1900生于船、長于船、死于船的充滿傳奇的一生。

拉康的鏡像理論是西方精神分析學(xué)的重要學(xué)派,而電影是人類認識自我的活動的鏡像。因此,拉康的鏡像理論對電影藝術(shù)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對電影《海上鋼琴師》和《楚門的世界》的人物成長過程分析,可以看到拉康鏡像理論的“印記”。

二、前鏡像時期——混沌的自己

嬰兒在剛出生時是一個混沌的狀態(tài),拉康將其稱為“前鏡像階段”,這一時期的嬰兒對“他者”是沒有意識的,出于身體本能的需要,嬰兒所渴望的是僅僅只是最低層次的需求。

本文所提到的兩部影片中的主人公,雖然這兩個孤兒來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未來也將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但對于剛剛出生的他們而言,食物、溫暖、母愛這些最低層次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他們的存在是清澈無暇的,他們的生命中還沒有出現(xiàn)“他者”。然而,既然生命中還沒有出現(xiàn)“他者”的存在,那么是否在前鏡像時期中,“他者”就不會對“自我”造成影響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人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無法避免地進入了現(xiàn)實所形成的“他者”狀態(tài)中。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家庭、成長生活的環(huán)境,但這些因素伴隨并影響我們的成長。

對于《楚門的世界》的主人公而言,自打出生就脫離了正常的生活環(huán)境。與其他普通的嬰兒不同,對楚門影響最大的“他者”并非他的親生父母,而是導(dǎo)演克里斯托弗。劇組幾乎還原了一個真實的世界,小到每天的日出日落,大到各種天氣季節(jié)的悄然變化都有著精密的電腦程序進行控制。

這是楚門所選擇的生活嗎?當(dāng)然不是。但當(dāng)他還是個嬰兒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成為了銀幕上的主角,楚門像是導(dǎo)演手中的一粒棋子,任其擺布,縱一生。

在拉康的鏡像理論中,這些只是楚門成長過程的“小他者”,從更宏觀的方面來看,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文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電視臺需要新鮮有趣的形式來博得觀眾的喜愛。在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下,才有了楚門離奇的遭遇。由此可見,宏觀上塑造楚門的“大他者”,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社會利益關(guān)系和大眾心理需求。[2]

相對于楚門而言,《海上鋼琴師》中的主人公1900的出生背景也許顯得簡單許多。19世紀末期,美國工業(yè)化進程高速發(fā)展,大批的歐洲移民來到美國尋求財富與自由。1900便出生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下,他的父母親也被卷入這場狂熱的浪潮中,而諷刺的是,當(dāng)他們拋棄自己孩子的時候,卻正好將他拋入了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成長空間,一個和文明社會格格不入的非常態(tài)的“他者”狀態(tài)中。

·外國電影評論李幸,姚國軍:在“他者”中尋找真實的自我 楚門也好,1900也罷,他們的命運從一出生就注定了這般非常態(tài)。不管是“大他者”的宏觀影響還是“小他者”的主觀塑造,在他們還沒有任何意識的時候,他們就已經(jīng)被剝奪了選擇的權(quán)利。這樣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被“他者”影像所覆蓋。

三、鏡像時期——鏡像的依戀

鏡像時期,嬰兒對鏡子中的反應(yīng)慢慢從零碎變?yōu)檎w,這使得他們感到輕松感到快樂,將自己完全置于這個剛剛認識的“他者”之中。

導(dǎo)演克里斯托弗給了他的小演員“楚門”(TRUEMAN)這個名字,意為真實的人。但諷刺的是,從楚門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自我就是不真實的。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自我逐漸和克里斯托弗為他設(shè)定的角色融為一體。但為什么楚門至今還不知道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呢?“我們都樂意接受擺在我們面前的現(xiàn)實,原因就是這樣簡單。”這是導(dǎo)演克里斯托弗給出的答案。也正因為這種欣然接受的態(tài)度,楚門將克里斯托弗給予他的并不真實的家庭、社會和生活環(huán)境等等他者內(nèi)化,最終塑造了這樣一個自我,就像嬰兒對鏡中自我的認同。

而對于《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而言,他所依戀的鏡像來源于他的黑人養(yǎng)父丹尼。丹尼告訴他“媽媽是這世界上最好的馬”,孤兒院是“那些沒有孩子的大人的監(jiān)獄”,這些善意的謊言幾乎伴隨了1900的一生,帶給了1900獨立與自信的堅強性格。

1900沒有家庭的羈絆,因此他是自由的,是無拘無束的,這樣的觀念一直影響并指引著1900。在他所依戀的鏡像中,大海給予了他生命,在這個巨大的搖籃里,他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他不會離棄大海,如同嬰兒離不開母親。這位年輕的鋼琴師終其一生,都幾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四、后鏡像時期——命運的抉擇

當(dāng)嬰兒18個月左右大的時候,就基本到了后鏡像時期。嬰兒開始有了自我映像,對鏡像這個概念也逐漸趨于認同。“他者”的影像與真正的自我慢慢融合甚至達到統(tǒng)一。

回顧兩部影片中的主人公,楚門站在海景鎮(zhèn)出口的階梯上的情景與1900駐足輪船懸梯的一幕是多么的相似。他們兩人擁有著相似的出生背景,幾乎都生活在一個某種意義上與世隔絕的空間。而當(dāng)他們在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終于有機會能夠接觸外界的時候,一個選擇離開,另外一個卻選擇了留下。雖然故事的結(jié)局不同,但卻仿佛體現(xiàn)著共同的價值主題:對自我的堅持、對自由的追求和對命運的掌控。

楚門生活在海景鎮(zhèn)這個巨大的攝影棚,在導(dǎo)演的控制下,楚門被壓抑被束縛被掌控。但楚門也有他的理想與追求,因而想方設(shè)法去沖破這個虛擬的“他者”世界。盡管克里斯托弗告訴楚門,外面的世界有著太多的危險,但這依舊無法阻擋楚門躍動的心,他勇敢地去尋找愛情尋找自由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自我。

雖然1900和楚門一樣都是為了追尋自由,但他們對自由的定義卻又是截然不同的。“鋼琴僅有有限的88個琴鍵,但由它演奏出的音樂是無限的。” 1900選擇了弗吉尼亞號這個比楚門生活的海景鎮(zhèn)還要狹小的空間去演繹自己的傳奇。

“連綿不絕的城市什么都有,只是沒有盡頭。”1900不愿被城市中對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壓抑自我,任何名譽、財富都無法取代音樂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面對未知的世界,1900選擇了放棄,選擇了“拒絕上岸”,將自己的命運和一片海一條船緊緊相連,最終消失在永恒。1900的孤獨與純潔向我們展現(xiàn)了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自己看得見的夢想,在無盡的“他者”影像下讓真正的自我和心靈獲取完全的自由。

楚門選擇了離開,1900選擇了留守,前者更多的是勇氣,后者更多的是堅定。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追尋自由的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楚門身邊巨大的密不透風(fēng)的謊言網(wǎng)和導(dǎo)演克里斯托弗狠心的阻攔,1900面臨的愛情的美好召喚、唱片公司的利益誘惑,還有朋友的善意勸說,這些“他者”無時不刻試圖左右著他們的抉擇,但他們終究不為所動,懷揣著自己內(nèi)心堅定的信念,對自由對理想無畏的追求,穿越層層障礙,最終在“他者”中尋找到了真實的自我,找到了自己最終的歸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