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的寫作背景范文

時間:2023-03-30 20:53: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泊船瓜洲的寫作背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泊船瓜洲的寫作背景

篇1

“游子思鄉(xiāng)”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重要題材之一,這類詩詞作品中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便是月亮,所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似乎在詩人眼中,故鄉(xiāng)的月亮要更加皎潔、明亮。客觀而言,雖然自然氣象變化萬千,故鄉(xiāng)的月與他鄉(xiāng)的月,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同的是看月亮的心境,即所謂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對于小學生來說,最先接觸的這類詩作是李白的《靜夜思》,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類似作品還會遇到更多。本文將以《泊船瓜洲》一詩為例,試圖通過引領學生解讀詩詞大意及詩詞背后的故事,探討明月這一意象在思鄉(xiāng)懷人詩作中的運用。

二、《泊船瓜洲》詩作分析

1.引導學生了解詩詞大意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本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了寫作地點及寫作背景。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是詩人憑欄遠望看到的情景,站在瓜洲古渡口,放眼向長江對岸望去,看到了京口與腳下的瓜洲離得這么近,僅有一水之隔。由此詩人聯(lián)想到次句“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鐘山與瓜洲對岸的京口也只隔著幾層山,這樣的描述,無論從視覺上還是感官上都拉近了瓜洲與家鄉(xiāng)的距離,也暗示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回家的渴望,傳達了離家那么近而不能回家的遺憾與無奈。第三句又返回來寫景,“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已是草長鳶飛的季節(jié),而游子卻要在外漂泊,以春天欣欣向榮的“樂”景襯托自己不能還家的“哀”情,讀來更覺凄涼。最后終于忍不住問出“明月何時照我還”,深切傳達了作者期待回鄉(xiāng)的愿望。

教學時,教師可以重點講解詩中的生字,以及在用法上與平時有異的字,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自己口述詩句大意,不必苛求學生的表達一致,只要順理成章,基本意思正確即可。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在復述過程中加深對詩詞的理解,與作者的思想產(chǎn)生共鳴,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2.讓學生了解《泊船瓜洲》的創(chuàng)作背景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詩,教師要向?qū)W生介紹其創(chuàng)作背景。王安石寫下《泊船瓜洲》的時候,已過天命之年,此次再次被任用為相,本不想出任,然而推辭未被獲準,只能無奈就職,這首詩就寫于進京復職的路上。船到瓜洲,正是春回大地的時節(jié),他知道自己不會改變堅定變法的決心,勢必會再次觸及統(tǒng)治階級的切身利益,因此對自己未來的官宦生涯并不樂觀。對于安土重遷的古代中國人來說,當一個人成功發(fā)達的時候渴望衣錦還鄉(xiāng),將自己的聞達傳遞給鄉(xiāng)鄰。同樣,當一個人遇到逆境之時,也越發(fā)希望回到家鄉(xiāng),h離世俗紛擾。而出生在官宦世家的王安石曾在南京久居,對鐘山感情很深,已將其視作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因而當作者明知宦途顛簸之時便期望可以回到故鄉(xiāng),在詩中發(fā)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感慨。

3.讓學生領會“綠”字的傳神運用

“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用得非常傳神,被后人交口稱贊,充分顯示了王安石的煉字功夫。這種煉字在很多古詩詞中都曾出現(xiàn)過,教師可以借此機會給學生講作者對這個字反復推敲的故事。據(jù)說,王安石曾經(jīng)對這個字進行了多次修改,“到”“過”“入”“滿”等都被作者了,最后選定了“綠”字。后人分析,這些字也能表現(xiàn)春天的來臨,但卻不能展現(xiàn)出春風吹過江南風物的變化,而“綠”字則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春風拂過,千里江岸到處欣欣向榮的風景變化。教師還可以由此再延伸到“推敲”典故的由來。詩人賈島對一句五言詩中到底是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拿不定主意,反復思考,不斷琢磨,比劃著推和敲的動作,還向韓愈請教,最后便有了經(jīng)典名句“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這樣的講解不僅能夠增強詩詞的趣味性,還可以借此教導學生在寫作時挑選更適合的詞,逐漸養(yǎng)成錘煉語言的習慣。

三、月是故鄉(xiāng)明――探討明月的作用

對于故鄉(xiāng)的印象,大多數(shù)人都停留在年少時期,青梅竹馬的玩伴,無憂無慮的童年,或者“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情懷,這些往事同“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的他鄉(xiāng)奔波漂泊相比,更加讓人覺得故鄉(xiāng)的美好。此外,故鄉(xiāng)也不只是一個地方,還是家與家人的代表符號,慈母與妻兒都是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牽掛。在儒家思想“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教育下長大的古人們,當被迫背井離鄉(xiāng)而不知歸期的時候,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就帶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很多人會選擇以詩詞的形式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的感情。

對成長于信息時代的學生們來說,連書信都已經(jīng)很少用到,更多地是用電話、網(wǎng)絡與他人聯(lián)絡,即使與親人朋友相隔萬里,也能隨時隨地聯(lián)系,讓他們理解古人通訊的困難,以及一別便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的心情,是有些難度的。因此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對學生進行引導。如請學生想象一下沒有智能手機、沒有電腦、沒有基于衛(wèi)星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捷通訊方式,相隔兩地的人要怎樣才能互通消息呢?如果現(xiàn)在迫切地想對家人說的話,要隔上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被家人收到,自己的心情又會如何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用什么方式來寄托自己的感情呢?這樣就可以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問題:月亮為什么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思鄉(xiāng)的詩句中呢?

篇2

一、要培養(yǎng)學生初步形成“知人論世”的讀書方法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的“知人論世”觀影響深遠,成為后人閱讀鑒賞的重要方法。小學生在古詩閱讀中往往會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文本上,有的甚至不注意作者,更不關心文本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在閱讀上就事論事,由于時代的隔膜造成學生對作品內(nèi)容的理解發(fā)生困難或認識膚淺,甚至穿鑿附會,把閱讀者的理解強加給作者。例如:不了解南宋時期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茍且偷安這一社會歷史背景,和陸游一生堅持抗金卻不被重用、晚年謫居家中的人生經(jīng)歷,便無法深刻感受詩人在《示兒》一詩中寄寓的悲憤和深沉愛國之情。因此,我在古詩教學中一直堅持要求學生課前查閱古詩詞資料,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jīng)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等,為理解全詩作鋪墊。長期堅持這一做法,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的良好習慣。

二、要教給學生解讀詩歌的一般方法

鑒賞一首詩,只有根據(jù)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內(nèi)容,去體會作者的意圖,才能了解詩歌的本意,因而,整體感知很重要。在詩歌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閱讀任何一首詩,通覽一遍后首先思考三個問題:此詩寫了什么,用什么手法寫的,抒發(fā)了何種情感。例如:教學程顥的《春日偶成》時,學生在我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下有效問題:(1)這首詩寫在什么季節(jié)?(2)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有什么特點?(3)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運用了什么手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針對寫作手法這一難點,我補充設計了以下問題:(1)寫路人心理對表現(xiàn)“余心樂”有什么作用?(2)分別找出詩中寫景句和抒情句,說說詩人是怎樣寫出“余心樂”的。通過問題(1)明確襯托的手法,通過問題(2)明確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感受其藝術效果,可以說,讓學生掌握解讀詩歌的基本方法,可以起到化繁為簡、突出重點、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詩題也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題目是詩歌的綱,是詩歌的眼睛,我們可通過題目來綱舉目張,通過“眼睛”這個窗戶來透視詩歌的內(nèi)容。例如:韓愈的《早春》、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都扣住一個“早”字來寫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把地點、人物、事件(情感內(nèi)容)傳達得一清二楚。從詩題入手解讀詩歌,可以培養(yǎng)審題能力,可以整體感知全詩,了解詩歌大意。

三、要扶放結合,引導有度

小學教材中所選古詩大多屬于唐宋時期,由于歷史久遠,不少作品文言色彩濃厚,作品中一些詞語古今意義相差很大,學生往往會產(chǎn)生異解現(xiàn)象。對于這些詞,教師若讓學生采用查閱資料等自學方式去理解,勢必費時費力,且未必能獲得正解;若片面追求啟發(fā)式,勢必生搬硬套,陷入啟而無果的尷尬境地,像這些詞,教師當毫無保留地講解。如《山行》一詩對“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中“坐”、“于”兩字的理解,《示兒》一詩對“家祭無忘告乃翁”一句中“乃翁”一詞的理解,就可以采取教師向?qū)W生完全講授的形式,省時省力,效果明顯。對于古詩中的一些特殊句法現(xiàn)象也可以采取同樣的方法,比如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的互文現(xiàn)象。

古詩講究用字精當,有些字詞意思似乎很明白,但放到具體詩句中又往往不容易準確理解,這些字往往要經(jīng)過教師的誘導和學生集體的討論才能逐步得出結果,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教學《山行》一詩,有學生提出“白云生處有人家”一句中的“生”為何不用“升”的疑問。經(jīng)過教師的啟發(fā)誘導、師生的共同討論,學生明白了“生”包含了“升騰”的意思,它還有“產(chǎn)生”的意思。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的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生”字體現(xiàn)出語義的豐富性和用詞的準確性。再如“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寒山”的理解,若讓學生自學則會理解成“寒冷的山”,若教師講解則讓學生失去了鍛煉的機會,理解也不會深刻。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設計了以下問題誘導學生討論:(1)秋季景物有什么特點?(2)這樣的景色特點給人什么感覺?在回顧全詩逐步深入討論的基礎上學生自然深刻地領悟了“寒”字的意思,再用“寒蟬”這一例子來鞏固這一知識點,以強化學生的認識。

四、要品味語言、抓住詩眼

詩貴含蓄,常常平淡中有滯味,這就需要讀者仔細涵泳體悟。如在教學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時,學生簡單地串解為“從京口到瓜洲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卻不明白隱藏在字面以外的意思――作者的用意。對此,我首先補充背景知識:這首詩是作者赴京途中之作。作者自江寧順流而下,至京口橫渡長江,停船瓜洲,回望江南,對家鄉(xiāng)無比眷戀。然后提問:作者心里要說什么呢?學生思考后感悟出作者雖然遠離家鄉(xiāng),但心理感覺上距離特別近,此刻,他的心似乎飛過長江,飛過幾重山,就到了家鄉(xiāng)鐘山,然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山高水遠,旅途漫漫,這又激起了詩人“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憂思。

篇3

1 明確研讀教材的目的

研讀教材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掌握教材內(nèi)容,并針對教學內(nèi)容和學情,對教材中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處理,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學效果。一是通過研讀教材,才能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通過正確、深人地研讀教材,教師才能根據(jù)教材的要求及其在單元、整冊教材中的地位,認真揣摩編排意圖,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特點,使預設的教學目標更加科學合理。二是通過研讀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學內(nèi)容。教材,是許多專家學者經(jīng)過認真編寫,長期論證,最后發(fā)行的。教師只有深入細致的研讀教材,才能了解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才能全面掌握教材內(nèi)容,才能駕輕就熟、有的放矢的實施教學。三是通過研讀教材,才能科學設計教學方法。深入研讀教材,明確“教什么”,教師才可能圍繞著教學內(nèi)容,從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出發(f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科學設計教學方法,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講授、提問等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整合,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2 把握研讀教材的角度

研讀教材的角度,就是指以誰的視角來解讀教材,從語文教學而言,無外乎從教師本身、從學生層面以及從旁觀者或者說普通人的角度來剖析教材。

2.1從學生的角度研讀教材

有這樣一句話:“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生和教師的閱讀所得是不同的,而且,小學生尤其重直覺感受和感性體驗。因此,教師要擁有一雙孩子的眼睛,在研讀教材的時候,不妨換一個角度,站在學生的視角進行解讀,想一想:如果讓我的學生來讀,他們會怎樣理解?哪些地方可能難懂?他們會提出哪些問題?如果理解不正確、不到位,我應該怎樣去引導?這樣,能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把握學生閱讀文本時的興奮點,分析學生學習時的疑難所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方能更好地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并有利于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diào)控。

2.2從教師的角度研讀教材

站在教師的視角研讀教材,就是要從教材編寫者的編排意圖出發(fā),從教學的角度解讀文本,思考“教什么”與“怎么教”的問題。

一是要搞清楚教材中有什么。這要求教師能無遺漏地讀取教材所呈現(xiàn)的所有信息,不論是文字,或是插圖;不論是正文,還是圖畫、課后題,甚至課文中的“泡泡”提示……每一處信息,都不容忽視,教學中都應恰當?shù)剡\用。

二是要明白教材編寫的目的。這要求教師深人揣摩教材編寫者的編排意圖,充分設想文本應著力發(fā)揮哪一方面的功能,以便使教學有的放矢。要通過通覽教材,從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的整組教材的編排特點,去體會作者要表達的主題,去思考作者表達這一情感的方法。在教學時,就要著力引導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去感受這一情感,把讀書與表達、體會感情與領悟?qū)懛ā⒄Z言積累與語言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是要清楚教師要教給學生什么。明確“教什么”, 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把準教學重難點,定準教學著眼點、訓練點。教師必須深人領會教材思想,準確洞察作者的寫作背景和表達的主題,并對教材的結構、語言了然于心,對教學重難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確定教學內(nèi)容。

四是要設計教學方法。通過研讀教材,在全面掌握教材內(nèi)容,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要認真思考“怎樣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在研讀教材時,要仔細品味,把握文章脈絡,挖掘那些便于學生理解感悟教材的“點”,想象如何使學生體會感悟文章的內(nèi)涵,進而找準教學的重點,并結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特點,思考并科學設計教學方法。

2.3從普通讀者的角度研讀教材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以記敘文、童話、詩歌等體裁為主,篇幅雖短,但語言優(yōu)美,其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在進行教材研讀之初,不妨暫時忘卻教師的身份和教學的任務,以從容的心態(tài),從普通讀者的角度,徜徉于文字海洋,以教材為媒介,用心與作者“對話”,從而了解課文相應的背景、主要內(nèi)容、主題思想以及寫作特點,獲取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因為只有當教師深人教材,真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才能把握文本的意義及實質(zhì)性的重點內(nèi)容,才能給文本的價值取向準確定位,從而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3 找準研讀教材的重點

研讀教材的過程,就是帶著教學目標潛心會文,感受語言的魅力,捕捉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確立教學的思路。那么,我們應該抓住教材的哪些要素作為研讀的重點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3.1文章標題

題目是課文的眼睛,是課文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也是研讀教材的著落點。抓住題目,步步深人,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將相和》 一課,由課題之“和”,可推測曾經(jīng)有過“不和”,抓住“不和”到“和”,深人研讀教材,可使教學設計清晰,課程目標得到整合。

3.2文章體裁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有小說、詩歌、散文、寓言、童話、神話等體裁。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表達風格,教學中的策略自然也有所不同。

3.3結構

所謂結構,也就是文章段落之間的謀篇布局、句子之間的段式結構。從結構上,可以感受到作者布局謀篇上的獨具匠心。譬如《桂林山水》中描寫山水的段落,結構相似,都采用“ 的 真 啊, 得 ”的句式概括特點,而后再描述;《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則含有因果、并列、總分等多種句群結構。

3.4文章語言

文章是由語言構成。研讀教材,不應該只停留在感悟思想內(nèi)容的層面上,而是要更加關注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學習和積累,一些關鍵的字、詞、句,甚至標點符號,都不容忽視。好的語言,往往能傳遞作者獨特的感受,展現(xiàn)作者不凡的表現(xiàn)力。如《橋》,文章內(nèi)容簡短,語言凝練。作者運用短語來渲染情勢危急,如“像潑。像倒。”兩句話,四個字,非常個性化地寫出雨下得猛,下得急。文中人物的語言也同樣是簡短的,如“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簡短有力的話語體現(xiàn)出老漢堅毅果敢的性格特征。這些,都值得反復朗讀,深人品味。

3.5文章寫法

人們常說:“寫法決定教法。”小學語文課文采用了許多寫作方法,從表達方法上說,有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等;從表現(xiàn)手法上說,有想象、聯(lián)想、類比、象征、對比等;從修辭手法上說,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反問等。比如,《西門豹》中反語的運用,《富饒的西沙群島》中夸張地寫道:“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再見了,親人》最突出的則是第二人稱的表達。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必須引起教師的充分關注。教師一定要有“咬文嚼字”的意識,去體會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和修飾文字的,多關注文章的形式而不是內(nèi)容,因為“寫什么”人人看得見,而“怎么寫”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卻容易“視而不見”。

篇4

解讀同質(zhì) 層層推進

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的《古詩詞三首》一課由《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三首詩詞構成。從內(nèi)容看,它們表達的都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但這份思念背后的意蘊卻各不相同。在教學時,我采用對比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走近詩人,體會詩意,在對比異同點的過程中,將教學層層推進,讓學生感受詩人的情懷,感悟詩詞的意境。

我從一幅簡筆畫開始,把長江、長城和黃山、黃河等都標出來。在長城臨海處標明“山海關”亦稱“榆關”,在黃河南岸標明“洛陽”“汴京(開封)”兩地,在長江下游標明“鐘山(南京)”“京口(鎮(zhèn)江)”“瓜洲(揚州)”三地,在黃山北部標明“和州(今安徽和縣)”。接著,我點明三首詩詞的寫作背景:第一首講的是王安石二次拜相,在就職途中心系家鄉(xiāng)的事情;第二首講的是在東都洛陽為官的張籍,于秋天政務繁忙之際惦念在和州的親人;第三首反映的是納蘭性德隨大軍出征邊關,在日夜兼程的行軍途中,更加思念家鄉(xiāng)的平安生活。這三首詩詞中,王安石的詩發(fā)端于從鐘山到汴京的任職途中;身為安徽和州人的張籍,因公職羈留在東都洛陽,遇寒感懷,詩記思親之情;納蘭性德的小令則記寫從京城隨軍去山海關一帶時的豪邁與憂思。草草幾筆、寥寥數(shù)語的板書,立刻把學生引入詩人的生活天地中,理解詩詞內(nèi)容也就不難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是思考的基礎,熟讀成誦之后,思維才更加活躍。而對比閱讀、挖掘共同點是深入閱讀的起點。通過總結概括,我們可達成三點共識:首先,三位詩人都是背井離鄉(xiāng)到外地去公干,身在外地,心念家鄉(xiāng);其次,三位詩人都感覺到季節(jié)的變化,睹景思情,念及故鄉(xiāng)家園;最后,他們都是以國事為重,為百姓忙碌,在難得的閑暇時想念家鄉(xiāng)。這樣,幾位詩人的家國情懷就躍然紙上。三首詩同步對比,理解便層層推進,可以收到單篇詩文講解收不到的效果。

解析差別 開闊思路

掌握共同點以后,對不同點則要深入分析。上述三首詩詞的不同點有六處:體裁不同(兩詩一詞),作者所處朝代不同(宋、唐、清),作品內(nèi)容表現(xiàn)的季節(jié)不同(春、秋、冬),作者身份不同,寫詩時的心境不同,對為官的心理不同。顯而易見的不同點學生自能談及,無須贅述,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學會入情入理地分析詩詞則是課堂教學的要義。

中唐時期的張籍只是一個普通官員,王安石拜相的起起落落發(fā)生在北宋年間,身為貴胄的納蘭性德生活在清朝初期開疆拓土的征戰(zhàn)之時。所以,鄉(xiāng)思中的鄉(xiāng)愁是不同的:透過“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美景,王安石想到的是如何留住這春風明月;身處洛陽感受到秋天的蕭瑟,張籍惦記著家人的安危冷暖;感受到北國冬天的周天寒徹,風雪之中的納蘭性德則祈愿家安國泰。沿著對不同季節(jié)的感受去進行深層思考,三人迥異的心境便逐次展現(xiàn)出來了。他們的人生際遇不同:王安石厭倦了宦海風波,對二次拜相后的執(zhí)政生涯缺乏信心,還未就任就想著“明月何日照我還”了;科舉及第的張籍為了封妻蔭子不得不在遠離家鄉(xiāng)的地方“打拼”,在京城形單影只,對家人的惦念不是幾行家書能夠表明的,只能依靠鴻雁傳書一次次表達自己的牽掛;納蘭性德本是一貴族子弟,在京城里過慣了富裕安定的生活,因此對那些戍守邊關的普通將士們見怪不怪的事兒總會多些感受,輾轉(zhuǎn)難眠、難以釋懷時也只好去理一理鄉(xiāng)愁。

比較是開闊思路、深化思維的重要手段,應該貫穿于閱讀的始終。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參照注釋、借助相關背景資料深入細致地進行對比,既是掌握和運用比較閱讀法的關鍵一環(huán),也是鍛煉學生思維的重要方法。

打破秩序 沖出教材

比較閱讀時,教師還可以打破單元限制,甚至打破年級界限,不局限于教材中安排的原有順序,大膽調(diào)整,自由組合對比。

當下的小學語文教材多以單元形式呈現(xiàn),編排有三個明顯特色,一是表現(xiàn)對象單純,人、事、物、景、情輪番上場;二是寫作主旨單一,多是頌揚、贊美、懷思;三是同單元課文內(nèi)容相近,每單元的閱讀提示中就已經(jīng)列出了相同點。這些都為對比閱讀提供了學習便利。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領會“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要義,學會邊讀邊思考,做好讀書筆記,以便對照分析。

在將不同的文本進行比較時,思維必須要有條理,特別是做宏觀比較時,應有比較的側重點,注意不同文本間的細微差別,以達成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在賞析中提高的目的。如通過《賣火柴的小女孩》及《小珊迪》(賣火柴的小男孩)來比較兩個孩子的命運;將《跨越百年的美麗》和《我最好的老師》放在一起閱讀,比較居里夫人的淡泊及懷特森老師的睿智;把《晏子使楚》和《將相和》一起閱讀,比較晏子的機智與藺相如的豁達。同樣地,也可以在《只有一個地球》和《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兩文中去感受“珍愛家園”的主題,通過《老人與海鷗》及《金色的腳印》學會敬畏自然與生命,還可以從《梅花魂》《落花生》《木笛》等文中學習優(yōu)秀的美德與精神。

除以單元為中心開展對比閱讀之外,還可以以教材中的某篇為核心提煉一項閱讀主題,在“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找到相似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開展同主題的海量閱讀。如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是一組關于愛的課文,我們可以選取叢書中《蘇珊的帽子》《愛心》等文章,指導學生在對比中多角度闡釋“愛”,從其中鼓勵的掌聲、溫暖的問候、甜甜的微笑中感悟愛的力量。又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以名人故事為專題,教師可以在課文的基礎上再為學生選讀叢書中的《孔子拜小孩為師》《文同觀蛇悟書法》等類似的文章,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主人公平凡中的偉大,學習文章描寫人物的方法,進而聯(lián)系到寫作教學。

篇5

一、讀言,感受文字魅力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是開啟古詩大門的金鑰匙。對于音韻和諧、形神兼美的古詩來說,要想把握它們的節(jié)奏、韻律、意境、內(nèi)涵之美,第一要領就是反復誦讀。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讀詩訓練,通過讀順句子、讀準字音、反復吟誦來體會古詩的語言魅力和情感真諦。

一是定好基調(diào),體會情感。這樣才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去讀。一般來說,情感明快的,讀起來語調(diào)輕松,語速較快,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憤的,讀起來語調(diào)低沉,語速較慢,如《示兒》。二是把握節(jié)奏,體會韻律。古詩的語言富有節(jié)奏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和諧悅耳。讀詩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讀法指導,引導學生把握好重音、語氣和語調(diào)、音長等,讀出節(jié)奏,讀出語氣,讀出古詩的韻律美。三是注意變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語音的差異,一些字的讀音發(fā)生了變化,要指導學生按古音去讀,這樣才不至于影響古詩的聲律。例如“斜”這個字,古音讀“xiá”,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烏衣巷口夕陽斜”。還有“見”這個字,有時讀“xiàn”,這是一個通假字,表示“出現(xiàn)”的意思,如“風吹草低見牛羊”、“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四是抓住關鍵,細細揣摩。從古至今詩人都十分注重錘煉語言,古詩中“吟安一個字,捻斷三莖須”之類的煉字佳話屢見不鮮。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詩人獨具匠心的關鍵字句細細品味。如《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山行》“白云生處有人家”中的“生”字等等,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二、解意,讀懂詩文內(nèi)涵

解意,主要是解釋字意,掃除文字障礙,理解詩句的大意。古詩語言含蓄凝煉,思想雋永,情感細膩,只有正確理解,才能領略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情感美、內(nèi)涵美。首先,是理解字義。除了要準確理解基本的字詞含義外,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殊的語法現(xiàn)象,讓學生懂得古今漢語的一些變化,避免望文生義。一是注意一詞多義,如“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兒童急走追黃蝶”中的“走”,“可憐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憐”。二是注意單音節(jié)詞,有些單音節(jié)詞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成雙音節(jié)詞,如“飛入黃花無處尋”的“尋”,理解字義的時候需要注意。三是注意雙音節(jié)詞,有些雙音節(jié)詞現(xiàn)在仍然使用但意思有了變化,如“卻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妻子”,現(xiàn)在就是指一個人――妻,但在古語中妻是妻,子是子。四是注意通假字,如“死去元知萬事空”中的“元”,“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教”。五是注意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春夜喜雨》運用了擬人手法,將春雨比擬得惟妙惟肖,煞是喜人。然后,是理解句意。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譯法,一種是意譯法。到底使用何種方法,也要靈活運用,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翻譯,比較一下哪種方法好,哪種方法合適,就選用哪種方法來理解全詩,以便更準確地理解和領悟。

三、悟境,領略詩意境界

篇6

一、導語的設計要有新奇性和興趣性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斯納說:“學校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在中小學的學習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一般來說,興趣是人們共有的心理,興趣的東西才能激發(fā)人們的主動性去積極探索和思考。學生也是一樣的,感到有趣才會主動去學。我國中小學教學中,一些經(jīng)驗豐富的名師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極其重視。

廣東湛江坡頭中學陳國豪老師講同志《梅嶺三章》這篇文章,是這樣導入的:郭沫若有這樣一句詩“將軍本色是詩人”。你知道這將軍指的是誰嗎?為什么說本色是詩人呢?提出了這兩個問題,指名讓學生回答,然后教師訂正,并順勢介紹生平,借以激起學生對同志的為人極其文采的景仰。這種導入打破了以往授課時一開始先作者簡介,接著寫作背景,再具體分析課文的傳統(tǒng)陳舊模式,以新奇的導入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興趣,對后面講解《梅嶺三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特級教師錢夢龍對這種導入方式也是極力推崇。他在講《談骨氣》這篇課文時,這樣導入的:上課前嗎,全班同學背誦文天祥詩《過零丁洋》,上課時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認真聽,仔細體會,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聽完后,學生回答:

生1:這篇文章充分表達了民族自豪感。

師:確實如此,體會一下,你們覺得哪些句子讀起來特別帶勁。

生2: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生3:富貴不能……

生4:壓不扁、折不彎、頂?shù)米 槻坏?/p>

……

同學們積極發(fā)言,對課文已有大致了解,然后教師引導,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誦課文。這種導入體現(xiàn)了新、奇的特點,使學生在未學課文之前已經(jīng)對課文的基調(diào)有了更好的把握,對于整篇課文的學習也起到了有利作用。

二、導語設計要有審美性和藝術性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學生正處于人生黃金時代,正值如詩年華,他們更有強烈的愛美天性和獨特的審美觀,所以教師進行導語設計力求達到美感,讓優(yōu)美、生動,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給學生美的享受,從而激起學生的審美體驗,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另一方面說,教材的編寫也是以享譽中外的精美、經(jīng)典文章為主要內(nèi)容,其本身就很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美的心靈,美的審視為主,所以導語設計一開始就要學生感受到美的藝術性,讓學生情感與課本產(chǎn)生共鳴,使他們的情感得到陶冶,文學才智得以增長。

于漪老師講《春》這篇課文時,這樣導入的,很有藝術性。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想到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明媚春光;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有無限的生機和無窮的力量。古往今來,許多詩人曾有彩筆描繪春天的美麗景色。我們已學過一些古人描寫春天的詩句,我們來回憶幾首。首先是杜甫詩《絕句四首》之三,然后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生:一起背誦了這兩首詩。

由此,作者把學生引入了一個春天的美景中,對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起了一個好頭,學生對春的審美意識和作者《春》中的美有了感應,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意識。

三、導語設計要有多樣性和知識性

導語是為學生更好的學習教材服務的。因此,教師在導語設計中追求新奇和藝術性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其知識性。讓導語和教學知識緊緊聯(lián)系起來,既能使學生了解課文的學習內(nèi)容,又能明確課文的學習目標,更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中。孟子說:“教也多術也”,這意思是說教育方法變化多樣,而非固定不變的。導語設計是一種教學藝術,因此也不會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加上教師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導語的設計可以說是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的,但無論怎么樣變化,知識性是導語設計最后應注意的。

浙江麗水地區(qū)實驗學校應錦華老師給學生講《井岡翠竹》時,其導入就極富知識性,他是這樣導入的:

篇7

關鍵詞:古詩誦讀;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體會美;創(chuàng)造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0-298-01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古詩就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的瑰寶,代代吟誦,千古不衰。古詩語言精練,感情濃厚,意味深長,從小學習、誦讀古詩文,有利于培養(yǎng)對語言的感受、領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

一、介紹背景:發(fā)現(xiàn)美

古詩文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還與作者自身當時的境遇、心情有著不可分的聯(lián)系。指點學生了解詩歌相關的時代背景,有助于學生深刻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詩人當時是在什么背景下寫這首詩的,并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詩情美。

二、品析鑒賞:感知美

詩的語言是構成詩歌意境的要素,那些膾炙人口的古詩文無一不是語言精練、準確,且呤誦起來朗朗上口,因為它攫取了漢語語言的精髓,這也使這些古詩文得以流芳百世。另外,古詩文中還包含了大量的比喻、擬人、夸張等寫作手法,其運用巧妙、生動、形象,由此入手對學生所學過的各種語法做進一步的指導,會使學生體會更加深刻。

古代詩人用詞精妙的典范很多,其中最為后人推崇的當屬《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據(jù)說,王安石開始創(chuàng)作時此句的動詞用的是“過”,后覺不能貼切地反映出“春風吹過,大地復蘇”的意境,經(jīng)反復斟酌,選定了“吹綠”的“綠”字,既形象又傳神,讓人深切感受到了詩人的匠心獨具。而“推敲”一詞的由來也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傳說唐代詩人賈島寫的一首詩中有“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無意間遇到了韓愈,韓愈得知后經(jīng)過思考,認為用“敲”字更能突出僧人在萬籟俱寂的夜晚回到寺院的景象,由此“推敲”一詞就用來比喻基酌詞句,反復琢磨。通過這些故事,使學生對詩人一絲不茍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教育學生以詩人為榜樣,用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習。

詩的語言也是很美的,對詩的語言的品析鑒賞,是詩歌教學的著力點,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憑借詩的意境反復咀嚼詩句,鑒賞詩語言的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引導學生品析鑒賞寄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詩的第二句寫景,景中寓情,筆調(diào)歡快:柳如煙,花似錦,朋友所去之處是繁華的揚州,看著這樣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揚州游玩的樂趣,詩人心里也充滿了愉悅。引導學生品析詩的后兩句,從一幅沒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蒼蒼茫茫的畫面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深厚友情,這種情不是直抒出來,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從而不僅鑒賞到詩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藝術美。

三、反復吟誦:體會美

詩的韻律、節(jié)奏是與詩的內(nèi)容、感情、氣氛融為一體的。古詩反復吟誦,才能讀出韻味來,讀出感情來,要讓學生通過小聲讀、齊聲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讀中消化和吸收,在讀中體會美。讀詩也是一門學問,用不同的語調(diào)讀詩在聽眾中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一些寫景的詩,用平淡的語調(diào)讀,就象給人們欣賞一幅風景畫,如果正確理解了詩中蘊含的感情,用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來讀,就會產(chǎn)生一種立體的美感,帶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只有反復誦讀詩文,一步一步加深理解,才會使靜止的畫面與聲音形象融為一體,深刻體驗到詩中的意境美。

另外,有些詩的感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誦讀時要教育學生認真體會,用不同的語調(diào)準確地表達出詩人在每一句詩中注入的感情。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詩,前六句概述了詩人的艱難歷程和國家、個人命運的不幸,表現(xiàn)的是一種憂傷的感情;后兩句表現(xiàn)的是詩人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一定要用悲壯、豪邁的語調(diào)讀出。對同一首詩,或是詩中的某一句,學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很可能出現(xiàn)理解不準確甚至理解錯誤的情況,這時應首先對學生的積極思考給予肯定和鼓勵,然后同學生一起分析、探討,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從而讓學生在古詩文誦讀中真正體會到“美”。

四、展開想象:創(chuàng)造美

學生經(jīng)過反復品賞、吟誦,完全陶醉在詩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詩人的感染,這時,會產(chǎn)生一種興奮的情緒,抓住這一時機,因勢利導地激發(fā)學生的繪畫和寫作動機。在學習寫景的詩后,讓學生根據(jù)詩的意境畫一幅簡筆畫,并在旁邊寫上根據(jù)此詩改寫的小作文。也可以逆向而行,即先給學生看一幅根據(jù)古詩創(chuàng)作的畫,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將畫上所表現(xiàn)的景觀寫成小作文,然后再講授原詩。還可嘗試兩種方法交替使用,即先讓學生把一首寫景的詩寫成小作文,過一段時間后,再單獨給學生出示根據(jù)古詩創(chuàng)作的畫,讓學生看圖作文,然后將兩篇作文加以比較,讓學生找出自己與詩人對同一事物的描述有何不同,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經(jīng)常進行這種練習,既可以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繪畫能力、作文能力、審美能力……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

1 引言

古詩作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其審美情趣、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在小學語文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教學策略應體現(xiàn)其新理念和新方法。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立意高遠,韻味十足,構思新穎,語言清新,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學生讀詩猶如賞畫。作為語文老師,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去學好古詩詞?本人在新課標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做法。

2 重視古詩“背景”的價值,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境

任何一首古詩,都有及其豐富的“背景”資源: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歷程;與古詩密切相關的創(chuàng)作故事;古詩涉及的相關典故、傳說;詩人的相關詩作;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等。如果聯(lián)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教師應引導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了古詩的“背景”,體驗古詩的內(nèi)容、情感、思想。學生才能夠真正地走進古詩中去,去領略古詩所表達的奇妙意境。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詩人為什么寫一個老翁在這樣的季節(jié)、這樣的地方垂釣呢?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就應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后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3 淡化詩意,品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說: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那么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現(xiàn),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xiāng)情,學生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xiāng)心切的心情。此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精華,受到熏陶感染。

4 讀詩

古詩詞語言精練、含蓄、優(yōu)美,首先要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讀準字音,了解字義,讓學生大聲朗讀,“不求甚解”地讀,讀通,讀好,讀到朗朗上口,在讀中自悟。例如讀孟浩然的《春曉》詩,讓學生盡情地讀,把詩中的所寫的情景看成是一幅幅新鮮的畫面,讓它籠罩他們的全部意識,使學生聚精會神的觀賞它。學習作者“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將春天的景物展現(xiàn)給讀者。當然“讀詩”的方式要多樣化,如教師示范讀,學生領讀,教師學生講讀,指名朗讀和熟讀成誦,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存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5 誦詩

古人對“讀”也有經(jīng)典概括和詮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要多誦讀,遍數(shù)多,自然會瑯瑯上口,久久不忘,讀的熟則不必解說,自曉其義也”等等。這里的誦就是背誦,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xiàn)“讀”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滋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所以要讓學生通過有效的“誦詩”,當然感受詩意,特別對于格律詩,更要注重激發(fā)學生在誦讀中的直覺感受。完美的詩歌吟誦是建立在對詩歌精神的把握上的,而有效的“誦詩”又能促進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可見,誦讀是學生積累故事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6 多元教學,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語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好的語文課是一首優(yōu)美的散文詩,好的古詩教學同樣給人帶來藝術的享受,令學生回味無窮、余音繞梁。

例如,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意情境作畫,教師的深情范讀,相配的古典名畫,師生誦讀時配以古樂激情,欣賞現(xiàn)代作曲家演繹的古詩詞等等,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師只有通過多種手段、媒體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古詩詞講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過品評、誦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作品質(zhì)。

如有表現(xiàn)詩人才情的“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那種一氣呵成,暢快淋漓的美感,這和杜甫立志“語不驚人死不休”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分不開的。也有體現(xiàn)詩人字字推敲、鍥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教師引導學生賞析、品味的過程,也同時是向詩人學習習作的過程,這些隱性學習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品評、鑒賞的能力,將使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受益匪淺。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體會

古詩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yǎng)他們的詩學素養(yǎng)。應當說古詩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yǎng)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著民族的魂魄。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新理念指導下培養(yǎng)學生的詩學素養(yǎng),探索出教學古詩的新思路。

一、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多條渠道創(chuàng)設情境,引學生入“境”。

(1)介紹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詩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個人閱歷,學生了解了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

(2)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教師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把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

(3)運用直觀形象。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圖片和音樂等輔助手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就容易理解詩意。

(4)豐富情感想象。教學時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jié)、場面。這樣既訓練了學生把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再現(xiàn)能力、想象能力,又幫助學生弄懂了詩意,感受古詩意境之美。

二、古詩教學必須注重課題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讀準詩句。古詩語言精練、含蓄、優(yōu)美,首先要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讀準字音,了解字義,讓學生大聲朗讀,“不求甚解”地讀,讀通,讀好,讀到朗朗上口,在讀中自悟。

(2)自主理解,畫詩意圖。激發(fā)學生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體會詩句的描寫,充分發(fā)揮想象,畫詩意圖。古詩把詩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內(nèi)容熔鑄造在短短的幾十字中,以少勝多,以大見小,給古詩教學鑒賞者留下充分的再創(chuàng)造的余地。

(3)畫演古詩,探究詩意。古詩意境深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擴展,想象的空間。詩意圖形成了,學生對古詩的感悟又深了一層,在教學中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結合自己畫出的詩意圖,對照詩句說說或演演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4)討論交流,體悟情理,品味語言美。進一步啟示和激發(fā)學生深入地體驗和審視感受,領悟詩句中蘊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講中有導,導中有練,啟發(fā)學生悟法用法,引導學生放寬思維,說自己想說的,不要盲從于書本。

(5)創(chuàng)設情境,感悟朗讀,感受意境美、音樂美。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訓練重點在朗讀指導上,而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應引導學生感受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見性去表現(xiàn)古詩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多渠道創(chuàng)設情境,引學生入“境”,要求教師范讀,學生領讀,教師學生講讀,指名朗讀和熟讀成誦,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6)改寫古詩,體驗創(chuàng)新。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再加以適當?shù)狞c撥、誘導,觸發(fā)學生的美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

三、多元教學,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語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好的語文課是一首優(yōu)美的散文詩,好的古詩教學同樣給人帶來藝術的享受,令學生回味無窮、余音繞梁。例如,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意情境作畫,教師的深情范讀,相配的古典名畫,師生誦讀時配以古樂激情,欣賞現(xiàn)代作曲家演繹的古詩詞等等,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師只有通過多種手段、媒體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古詩詞講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過品評、誦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作品質(zhì)。如有表現(xiàn)詩人才情的“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那種一氣呵成,暢快淋漓的美感,這和杜甫立志“語不驚人死不休”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分不開的。也有體現(xiàn)詩人字字推敲、鍥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教師引導學生賞析、品味的過程,也同時是向詩人學習習作的過程,這些隱性學習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品評、鑒賞的能力,將使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受益匪淺。

四、拓展閱讀,培養(yǎng)詩趣,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147-01

古詩作文民族的瑰寶,同時在語文教學中也占著十分重大的比重,學習古詩,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塑造學生健康的情操、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語文知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于古詩有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要重視古詩的作者、背景相關介紹,讓學生能夠深入的進行了解,也要引發(fā)學生進行感情體驗,實現(xiàn)古詩學習的新境界,此外也要擴展學生的古詩知識,擴充他們的知識量,為他們的以后學習打下基礎。

1.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不在"逆水行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學生學好古詩,首先就要激發(fā)學生對于古詩的學習興趣。古詩與現(xiàn)代文不同,古詩大多言簡意賅,在理解的過程中還需要添加一些修飾詞匯進去,這在剛開始的時候會引起學生的不適應,所以就需要教師從古詩本身的特色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讓他們認識到學習古詩的重要性以及趣味性。比如教師首先就可以從朗讀入手,古詩都有特點的平仄節(jié)律,所以在朗讀的時候就會顯得朗朗上口,很有節(jié)奏感,很有藝術魅力,教師就要先從朗讀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也有跟著讀的沖動。其次,教師也要對古詩的教學做一些特殊的準備,以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通過教材配備的錄音材料進行播放,讓學生感受到一些新奇的教學模式在里面,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任務驅(qū)動的形式,讓學生喜歡上古詩,比如有些課文是需要學生通篇背誦的,而古詩只有短短的幾十個字,這就大大的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通過這些內(nèi)容都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充分設置情景,讓學生變得"書山有路"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的有效教學方法,它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能使小學生入情入境,深刻感悟,使學生在虛擬的環(huán)境中真實地感知古詩詞中所描繪的意象和意境,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學生入"境"。具體方法有很多,主要方法有這幾種: (1)教師要向?qū)W生介紹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作者生活的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huán)境,使學生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2)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把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3)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出示幻燈片、圖片和錄音等輔助手段再現(xiàn)古詩詞的意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4)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jié)、場面,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古詩詞情景,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文內(nèi)容和意境。

3.注重個性理解,讓學生體驗"潤物無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由于每個閱讀者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這就表明,閱讀反映學生個性心理的行為。有位哲人說: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在詩意理解上要充分體現(xiàn)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詩人寥寥數(shù)語要表達的情懷卻在字里行間,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xiàn)方式,是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xiàn),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xiāng)情,學生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xiāng)心切的心情,此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

4.強化拓展連接,讓學生享受"學海無涯"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古詩詞教學中的拓展,表現(xiàn)出讀的拓展和寫的拓展。一節(jié)課只讀一首詩是不夠的,以一詩帶多詩已經(jīng)成為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提升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一是讀詩人的其他作品,加深對詩人思想性格的了解,把握詩人的寫作風格。比如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結合"淚"的意象鏈接杜甫的另一名篇《春望》,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分析詩人面對國破家亡時的悲憤流淚和聽聞收復失地時的喜悅之淚,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二是讀相同主題的作品。例如,學習了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拓展學習高適的《別董大》、白居易的《青門柳》等一類描寫送別的詩,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寫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執(zhí)教《贈汪倫》時,結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句,引導學生寫出朋友間依依惜別時的心境。或者讓學生對古詩進行改寫,將原詩改編成故事、抒情散文甚至是現(xiàn)代詩歌。通過改寫,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總之,"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學詩詞的興趣,就定會將詩詞課上得興趣盎然、有滋有味、搖曳多姿。讓古詩詞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展現(xiàn)古詩詞教學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nèi)涵,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去思考,呼喚著我們每一位教師去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 陳向春.試談古典詩歌教學的新思路[J]. 長春大學學報.201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