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通假字范文

時間:2023-03-15 19:42: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石潭記通假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國古典書籍中的一種用字現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之意,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我們只有識別并掌握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才有可能理解文章。初中文言文課本共計出現了60多個通假字,平均每冊書有10個左右。現將9年級上冊出現的通假字及其意義歸納于下(其余5冊書中大約有50個,希望考生能夠結合語文教科書自己歸納)

九年級(上冊)包含的通假字:

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 “適”(zhé) 通“謫”,被罰流放。

為天下唱(《陳涉世家》) “唱”(chàng) 通“倡”,倡導。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以”(yǐ) 通“已”,已經。

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 “被”(pī) 通“披”,披著。

故不錯意也(《唐睢不辱使命》) “錯”(cuò) 通“措”,放置。

倉鷹擊于地上(《唐睢不辱使命》) “倉”(chāng) 通“蒼”。

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信”(xìn) 通“伸”,伸張。

自董卓已來(《隆中對》) “已”(yǐ) 通“以”。

是以先帝簡拔以(《出師表》) “簡”(jiǎn) 通“揀”,挑選。

必能裨補闕漏(《出師表》) “闕”(qūe) 通“缺”,缺漏。

二、 詞類活用

(一) 什么是詞類活用

在文言文中,一類詞用作了另一類詞的現象就叫做“詞類活用”。比如,“書詩四句”中的“書”就屬于詞類的活用,它由名詞“書”活用為動詞“寫,作”。“活用”后的詞義,與原來的詞義聯系緊密。在文言文里,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現象最為普遍。

(二) 如何判斷詞類的活用

如何判斷文言文中的詞是否活用,我們可以用直接翻譯為現代漢語的方法來斷定。如果文言文中的某個詞無法直接翻譯通順,它就極有可能屬于詞類的活用。例如:

原文:其一犬坐于前。(《狼》)直接翻譯為:

1. 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前面。(直譯,不通順,因為這與課文的意思沒有任何聯系)

2. 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前面。(直譯,句意通順)

從中可以看出“犬”是詞類的活用,意為“像狗一樣”,屬名詞用作狀語。

(三) 詞類活用常見的類型

詞類的活用在中考中不考理論概念,只考對詞語含義的理解掌握情況。但是我們在語文課堂中經常向學生講解各種詞類的活用,直接有助于答題。活用常見的類型有: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形容詞用作名詞、動詞用作名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下面將對這些常見的活用現象予以解析、歸納。

1.名詞活用作動詞

(1)一狼洞其中。(《狼》)“洞”,原為名詞,洞穴,這里是動詞“打洞”之意。

(2)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陋室銘》)名詞“名” 在這用作動詞,意為“出名”。

2. 名詞作狀語

(1)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這里的“斗”與“蛇”都是名詞,這里要譯作狀語“像北斗星那樣”與“像蛇爬行那樣”。

(2)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狐”為名詞,譯為作狀語“像狐貍”。

3. 動詞活用作名詞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疑”原為動詞“懷疑”,現活用為名詞,意為“疑問”。

(2)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述”原為動詞“記述”,這里活用為名詞,意為“記述的文字”。

4.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1)此皆良實。(《出師表》)“良實”原為形容詞,這里活用為名詞,意為“善良老實的人”。

(2)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形容詞“鮮肥”在這里用作名詞,意為“新鮮肥美的東西”。

5.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1)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苦”在此意為動詞“(對秦王朝的殘暴統治)感到苦惱”。

(2)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亂”這里用作動詞,意為“使……亂,擾亂”。

6. 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實詞要翻譯為現代漢語,必須譯為“使……怎么樣”,這樣的實詞就是使動用法。主要有: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陳涉世家》) “忿恚”意為“使……惱怒”。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凄神寒骨。(《小石潭記》)這里的“凄”,“寒”都是使動用法,譯為“使……凄涼”,“使……寒冷”。

7. 意動用法

所謂某個詞的意動用法,就是把這個詞翻譯為“認為(以為)……怎么樣”或“把……當作……”。

(1) 名詞的意動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這里的“賓客”是名詞,在這用作動詞,意為“把……當做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異”為形容詞,在此活用作動詞,意為“以……為異”。

三、文言文詞語復習應試策略

中考文言文比較淺顯,但是要想拿到高分也并非易事,而且近年來出題也越來越活,尤其有課外的閱讀試題。但是不管如何,文言文的詞語復習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言,再加上平時的強化訓練,我們還是能夠把握住這類試題的。下面談一談初中文言文詞語復習的應試策略,希望能對考生有幫助。

1. “以本為本”, 強化記誦

文言文中的詞語比較多,需要認真記憶。記什么?怎么記?多數文言文需要在背誦中記憶,鞏固。需要記憶的詞語也多數是課文中的注釋與課后的練習題。

2. 多在“活多異通”上下工夫

這里說的“活多異通”分別指的是“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與“通假字”。比如,古今異義的詞語考查出現的頻率就比較高,如“阡陌交通”、“犧牲玉帛”中的“交通”與“犧牲”歷年都會在不同的省份中考試題中出現。

3. 多做一些中考試題

中考試題是一個導向。它可以讓考生鞏固已學過的知識,更好地把握好重點和難點;還可以幫助考生更多地了解中考題型,放眼中考;還會使考生在心理上不懼怕中考,成竹在胸。總之,多做一些文言文中考試題是提高考生應試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

4. 善于歸納,富于聯想

篇2

文言文背誦在升學考試中是以默寫的形式來考查的,評分要求很嚴格,整句中錯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時學習中,除了準確的背誦之外,還要在準確無誤的默寫上多下工夫,在動口的同時也要重視動手,避免因寫錯字而失分。

新課程標準要求同學們初中階段背誦的文言詩文總量在2萬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創作特點及相關的文化常識。而近年中考,命題相對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同學們可將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關的文化常識的理解記誦上。在初中階段學過的文言詩文中,有些文章可稱為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如《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曹劌論戰》、《出師表》等,對這類佳作必須將全文熟記于胸。也有些詩文,流傳于世主要是因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別出彩,學習這類詩文,就要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名句名段的積累上。如陸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趙翼《論詩》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第二步:積累實詞熟悉句式

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階段的實詞積累在150個左右;能了解常見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作用;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結合語境理解常見文言句式的意思。

在文言字詞的認讀中,學生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比如,文言課文中有些詞語的意義,由于時代的發展,在現代漢語中發生了變化,認讀時要注意這些詞的古今詞義差別,決不能用今義去釋古義。古漢語中,還有一種我們稱之為“通假字”的現象,即古人用此字來代彼字,通假字的讀音和詞義,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臥右膝,詘右臂支船”中的“詘”同“屈”,解釋為“彎曲”,學習文言文時,也要重視這類通假現象的認讀。

在句的認讀方面,除了要通過多讀熟悉文言常見句式,如表判斷的“……者……也”;表疑問的“何……有”,還應重視詞性活用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詞性活用是較為普遍的一種語言現象,由于關鍵詞詞性的改變,句義也就跟著變化,遇到這種情況,就不能根據這個詞原來的詞性去理解了,如《黃生借書說》中“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的“汗牛”就不能解釋為“出汗的牛”,應解釋為“使牛出汗”。平時學習中要對這種詞性活用的現象勤加總結。

從句的角度說,把握基本含義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達的主要內容,初三學生認讀文言語句,不必拘泥于語法句式等知識,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實,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現代漢語闡述句子的基本內容即可。

第三步: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們學習文言詩文要重在理解詩文內容和把握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歷年中考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

初中階段學習的文言詩文,有的描繪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會人生的豐富哲理,有的表現了一代偉人的英雄氣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風亮節,閱讀這些詩文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能使我們樹立民族自豪感,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

原來的中考語文,文言文與現代文都是互不相干的,自2002年試卷有意將兩者打通,在文言文中滲入了現代文“說明事物特征”的考查后;越來越多的現代文閱讀分析的測試方式被糅進了文言文試題中。去年中考的第14題“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既是對文言閱讀能力的考查,也有助于了解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試題在適度限制下有一定的開放性,為學生創造寬泛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河床上流淌,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獨立見解。

篇3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文言文是考試內容的一部分,平常需注意積累。下面是小編和大家分享《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提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文學常識: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傳》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后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

《左傳》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

《左傳》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它表現在:長于記述戰爭,善于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

指出下列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共其乏困

3.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4.秦伯說

5.失其所與,不知

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1.吾不能早用子

2.是寡人之過也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4.行李之往來

5.夫晉,何厭之有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7.亦去之

指出加點字詞類活用類型

1.燭之武退秦師

2.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3.晉軍函陵

4.夜縋而出

5.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6.越國以鄙遠

7.鄰之厚,君之薄也

8.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9.朝濟而夕設版焉

10.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11.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12.闕秦以利晉

13.與鄭人盟

14.因人之力而敝之

15. 以亂易整,不武

一詞多義

1、實詞:

①蜀之鄙有二僧 ——《為學》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曹劌論戰》

③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左傳•昭公十六年》

④越國以鄙遠 ——《燭之武退秦師》

⑤言語粗鄙

①許君焦、暇…… ——《燭之武退秦師》

②雜然相許 ——《愚公移山》

③潭中魚可百許頭 ——《小石潭記》

④大鐵椎,不知何許人也 ——《大鐵椎傳》

⑤相去復幾許 ——《孔雀東南飛》

①國勢衰微

②微言大義

③人微言輕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 ——《岳陽樓記》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燭之武退秦師》

⑥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口技》

⑦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賣油翁》

①侯生攝敝衣冠 ——《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敝人

③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資治通鑒》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 ——《燭之武退秦師》

①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桃花源記》

②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③辭不赴命 ——《陳情表》

④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

①過秦論 ——《過秦論》

②是寡人之過也 ——《燭之武退秦師》

③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記》

④一日,大母過余 ——《項脊軒志》

①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桃花源記》

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捕蛇者說》

③秦伯說 ——《燭之武退秦師》

④范增說項羽 ——《鴻門宴》

①君知其難也 ——《燭之武退秦師》

②失其所與,不知 ——《燭之武退秦師》

③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解牛》

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

①公從之 ——《燭之武退秦師》

②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擇其善者而從之 ——《論語》

④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狼》

⑤弟走從軍阿姨死 ——《琵琶行》

⑥旦日,客從外來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⑦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過秦論》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2、虛詞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敢以煩執事

③越國以鄙遠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⑥以亂易整

①今急而求子

②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③夜縋而出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⑤黑質而白章 ——《捕蛇者說》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④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捕蛇者說》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①公從之

②唯君圖之

③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④是寡人之過也

⑤夫晉,何厭之有

⑥輟耕之壟上 ——《隆中對》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君知其難也

③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說》

④吾其還也

⑤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⑥其真無馬也,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

⑦于亂石間澤其一二者扣之 ——《石鐘山記》

⑧其孰能譏之乎 ——《游褒禪山記》

⑨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 ——《師說》

⑩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伶官傳記》

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②且君嘗為晉軍賜矣

③吾今且報府 ——《孔雀東南飛》

④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⑤臣死且不避 ——《鴻門宴》

⑥不出,火且盡 ——《游褒禪山記》

⑦存者且偷生 ——《石壕吏》

⑧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滕王閣序》

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過秦論》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記》

②若舍鄭以為東 道主

③更若役,復若賦 ——《捕蛇者說》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⑤吾兒,久不見若影 ——《項脊軒志》

(六)指出句式特征

①是寡人之過也

②鄰之厚,君之薄也

③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

④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

⑤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⑥若亡鄭有益于君

⑦夫晉,何厭之有

(七)固定結構積累

“所“字結構 形式:所+動詞

①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

②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沒有害處的)

篇4

舊的教學方法,阻礙和限制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阻礙和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揚棄舊的教學方法,要提高教學質量,主要取決于教師科學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進行的,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科學有效,學生就可以更多、更快、更靈活地掌握知識,就可以較快地提高閱讀文章、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學,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開發學生智力都有重要意義。我想結合我平時的語文教學談談我對于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幾點看法:

第一,學生自己提前預習搞清文章的文體,必須對文體知識的把握到位。以便在課上交流時做到心中有數,并且課上學生能夠感受勞動的成果。這樣就增加了對學生語感和思維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走出了單一工具性的怪圈,同時也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并舉,體現了人本精神,這是語文教育在自我認識上的一次飛躍。

第二,編寫“導學案”,引導學生自習,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

新編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數量很多,涉及的文學體裁也非常多,字詞句知識越來越豐富。學生學習時有較大困難,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有的教師老擔心學生不懂,講課時采用傳統的“灌鴨式”教學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

其實,在上新課前的一個星期,教師可以編寫每篇文言文“導學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學習目標、重難點、特殊句式、重點文言詞語、提示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讀的時候抓住重點、弄清難點,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學習內容,提高自習能力。

在《桃花源記》(初中人教版第三冊)中,好多古今異義詞學生很難理解,所以在“導學案”中就把這個難題當作課前預習的作業讓學生先去尋找答案。叫學生首先簡單翻譯文章,把不理解的詞語句子勾畫好,在老師上課時再逐個提問、解決。朗讀能力的培養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之一,所以在“導學案”中提示學生準確掌握每一個字的讀音,能流利朗讀文章。“世外桃源”是一個作者虛構的故事,“導學案”中讓學生利用小說的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結局”四個環節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線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結構。還可以讓學生在上課前通過歷史課本或陶淵明的詩歌去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作目的等等。這樣,學生的預習有了目標,預習就有了針對性,培養了學生的自讀能力,也避免教師在上課時的沉悶現象發生。習慣成自然,引導學生自讀多了,學生就容易接受“導學案”,教師上課就容易駕馭課堂,學生為主體就會顯示出來。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傳統的錄音機、小黑板、投影儀輔助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學新課改也不能局限于簡單的聲音和圖象輔助。所以,在教案設計中應當充分利用遠程網絡教育、多媒體來輔助教學。

如在《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初中第三冊)的教案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彩色圖片、錄音、影像等結合到教案中形成一個完整的課件。孔子的圖象、和諧社會的一些圖片或影像、朗讀錄音播放等,讓學生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讓學生的眼、耳、腦、手、口都能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就不再沉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學習效果也就得到提高了。

第四,找出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之間的關系,把握文言文的特點,找出異同才能更好的教學生學習。注重教給學生譯文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漁”。比如說:“譯文五字法”即:“留、替、調、補、刪”所謂的“留”就是國號、年號、地名、官名、人名、書名等可以照錄不翻譯。“替”就是用現代漢語替換古義詞。“調”就是調整倒裝句的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補”補出省略的內容。“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學生掌握了譯文的方法學習起來就會覺得輕松。教師教起來也會得心應手。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發展變化而來,從中也有不少意思發生了變化,我們在教學中可將重點放在這些詞語上。對于古今異義詞 ,即詞的古義和今義不同。其它的絕大多數是與現代漢語意義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詞。處理好顧及意義的字詞就會找到知識的源泉。例如:教師在《小石潭記》的時候,如果學生掌握了“乃記之而去”的去字和“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中的小生一詞 等古今異義詞,可以說,就等于搬開了腳下的石頭。那么翻譯自然就會水到渠成。 還有文中的通假字 。所謂通假,即同音替代。它是文言尤其是先秦古籍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語言現象,由于通假字是同音替代,所以在教學法中不僅要注意到這一點,如遇到與古音不同的監察院時,必須讀回本字之音。

第五,加強當堂訓練和課外訓練。文言文的訓練主要有理解內容、翻譯字詞句、掌握重點的詞類活用、背誦默寫、讀后感等。學生在歸納的基礎上去訓練,內容容易理解,翻譯也比較簡單,詞類活用也能互相結合運用,背誦默寫也能迎刃而解。讀后感可以利用作文訓練來完成,通過教師點撥、學生寫作、教師講評等形式來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讀后感的訓練效果。

篇5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多媒體技術;學習興趣;教學效率 初中語文教材中精選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積淀,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作為老師,我們怎樣幫助學生很好地去吸收這些良好的養分呢?在教學實踐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文言文教學,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便捷途徑。

1. 視頻范讀,激發興趣 要學好文言文,先過語言關,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要熟讀成誦。在教學中范讀是必不可少的,視頻范讀能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情感、興趣調動起來,融入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聽讀過程中能迅速找出生字、注音,在難句停頓處標上“/”,在語言環境中解決句讀問題,這是多媒體運用的一大妙處。

例如:教讀北朝民歌《木蘭詩》,視頻朗讀時音樂雄渾、鼓點聲聲,朗讀聲鏗鏘有力,配以馬蹄陣陣,一下子就將學生帶到了遙遠的古戰場。在聽讀時又抓住了“可汗”(khan)、轡頭(piteou)、舊時裳(chang)等重點字的讀音,同時也明白了五字詩句的停頓方式,或“2-3”式,或“2-1-2”式,或“2-2-1”式。

還可通過視頻反復朗讀,讓學生去領悟文本,從而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2. 創設情境,加深理解 多媒體技術對豐富學生表象,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創作生動形象的場景有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酈道元的《三峽》一課時,怎樣讓學生感受“巴東三峽巫狹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壯闊奇景呢?這時我適時地播放了一段長江三峽的錄像片。那直插云霄、連綿不絕的山峰,那矗立山巔、婀娜多姿的松柏,那漁夫的晚唱、猿猴的長啼……這一切都清晰地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爭先恐后地抒發自己的觀感,對眼前的奇妙景象贊不絕口,為大自然的神奇壯美深深折服。柔美的音樂,唯美的畫面,配上絕美的文字,學生如癡如醉,這是教師用多少語言描繪都無法達到的效果。

又如在教學《孫權勸學》時,學生對這些內容很感興趣,也充滿了探索的欲望,但是對孫權、呂蒙、魯肅本人的了解卻非常有限。這時就可以借助電影、電視劇片斷給學生補充相關史料,如孫權問計呂蒙、與吳為敵的曹操夸贊“生子當如孫仲謀”、周瑜薦魯肅、呂蒙白衣渡江等內容。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也激起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3. 圖片音樂,加強記憶 學生對古文的理解到位后,便是背誦。背誦也通常讓學生倍感頭疼,因為古文的深奧,因為古文的拗口。尤其對于較長的篇目,要想順利而有效地完成這一積累實在不易。此時,運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快速記憶并鞏固記憶。

3.1利用圖片提示記憶內容 。 有些文章學生難以背誦,教師這時可利用文章重點段落的圖片幫助學生記憶背誦。如,魏學漪的名篇《核舟記》,在背誦第二部分的時候,出示放大的核舟圖片,然后按順序讓學生記憶,特別是船頭的坡、黃魯直、佛印三人的神態呼之欲出,學生就能輕松背誦。

3.2利用音樂營造記憶佳境 。 在學生朗讀背誦時,來上一段柔美的音樂,可放松學生心情,營造出一種輕松的氣氛。例如,背誦《陋室銘》時播放古箏曲《廣陵散》,背誦《與朱元思書》時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曲,這都是營造良好記憶環境的不錯的選擇。

4. 有效整合,拓展思維 新課標指導下的教學,注意學科間的融合,注意知識的遷移、整合。在文言文學習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引導學生進行遷移、拓展,比較、整合、聯想等。

例如,教學《與朱元思書》,可用媒體顯示酈道元的《三峽》中的片段、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的片段、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等,來體會山水的奇,達到知識整合的目的。

教讀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遷移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比較“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二句在表達感情方面的共同之處,來體會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篇6

一、加強誦讀,培養語感

誦讀一直是人們在學習文言文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核心是培養語感。誦讀可以分四層逐步提高要求。

1.結合正音正字讀準字音,結合辨詞析句讀清句讀。學生可以通過聽錄音、聽教師范讀,并結合書上的注釋、詞語手冊等工具書,達到初步讀通文章的目的。

2.理解讀。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能準確讀出句子的語氣和感情多彩等,這種朗讀能對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中的詞句,起到促進作用。

3.背誦。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到“熟背”,背得越多,記憶的鞏固率就越高,學習能力也才會從根本上較快地得到提高;反之,誦而不背,事倍功半。

4.有感情地誦讀。這是在文言文句背誦的基礎上,結合對課文內容主題的深入理解,用心揣摩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基調,充滿感情地朗讀文言文作品。如能夠滿懷豪邁之情地誦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會充分體會到范仲淹崇高的政治理想與開闊的政治胸襟。

二、加強理解,注重落實

這個“理解”也有兩個層面的含意,即對文言文句的理解和對文言文內容、主題的理解。

1.首先要能準確地翻譯文句。翻譯文言文,要遵循“信、達、雅”的原則。所謂“信”,就是要求譯文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加意思,即“不走樣”;所謂“達”就是要求譯文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語病,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如倒置句“戰于長勺”,就不能譯為“作戰于長勺”,而應譯為“在長勺作戰”;所謂“雅”,就是要求譯文的遣詞造句比較考究,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文筆優美,富有表現力。

為此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借助資料及工具書幫助理解,或者是聯系上下文的具體語境來理解,做到“字不離句,句不離篇”。對詞的多個義項要加以比較選擇,根據原句、原文加以揣摩,甚至可以是猜測。

2.深入理解文言文內容及主題思想。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應對作者及寫作背景進行介紹、評價。如在教學《馬說》和《小石潭記》時,通過對作者韓愈和柳宗元寫作背景的介紹和對他們其他作品的評價,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對文中表達的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情感的深入理解。

如對《湖心亭看雪》中“崇禎五年”“金陵人”等講析時,可補充介紹張岱的生平及他的《陶庵夢憶》,這樣學生自然容易理解一個先朝遺民的特殊情懷,他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更會深深地打動學生的心。

三、對比歸納,注重積累

詞語和句式的對比歸納練習,具體的可分為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殊殊句式等語言現象。這種對比歸納的練習可以放在一課學習結人是一個單元學習結束。這種訓練可以使學材料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自己動腦、動手整理,結合學過的文言知識,總結出同類語言現象的,使之達到理性的認識,并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四、改進方法,注重效果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常常采用串講,即按全篇結構順序逐字逐句逐層逐段地講解串通,盡管看起來字、詞、句都“落實”了,但學生自主活動少,就會覺得乏味,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文言文產生厭學心理。因此,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單調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最終達到樂學、好學文言文的目的。

1.創設文言閱讀的語境。由于文言文的實際應用離現在很遠,所以文言已成為弱語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營造文言學習的語境。可以通過誦讀、解析、感悟、理解等,步步深入來培養語感,還可以組織大量的課外閱讀來營造文言學習的氛圍。如先讓學生聽聲情并茂的錄音或教師范讀,再讓學生反復自讀或齊讀,漸入語境,為后面的學習營造一個較好的語言氛圍。

2.結合表演、競賽、辯論、演講等話潑形式。如《核舟記》中講解到船頭主人的神態姿勢時,不妨選三位學生上臺表演,讓其他學生在下面指出錯誤,并爭做導演,重新進行準確的表演。這樣做無疑使學生對這段文句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又如學完《愚公移山》一課后,可安排“愚公該搬家”與“愚公該移山”的兩方辯論。這些活潑的教學方式,必定會帶來高效率的課堂。

篇7

在這一背景下,上海中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閱讀所占的分值近年呈現著不斷上升的趨勢:2001年,在滿分為120分的中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為20分,2002年為23分,2003年為28分,今年則上升至30分,占試卷總分的四分之一!

除了分值的變化,隨著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難度的逐年遞增,考點也逐步由偏重簡單識記類的積累向積累、認讀、理解、鑒賞與評價并重的方向轉變。順應這種變化,同學們在新學期中除了要在文言文學習上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還應該調整學習方法和學習重點。

第一階段:背誦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誦在升學考試中是以默寫的形式來考查的,評分要求很嚴格,整句中錯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時學習中,除了準確的背誦之外,還要在準確無誤的默寫上多下工夫,在動口的同時也要重視動手,避免因寫錯字而失分。

中考文言文默寫題型主要有二種:⑴識記填空題;⑵理解填空題。識記填空題一般給上句要求續下句,或給下句要求填上句,如今年中考第1題“---------,清泉石上流”;第2題“夜闌臥聽風吹雨,----”;第3題“----------,------,怡然不動”。這類試題測試的是機械記憶,考生只要能熟練背誦,不寫錯別字就能解題。理解填空題一般有明確的答題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內容。如今年中考第4題A組“《書湖陰先生壁》中描繪山水美景的詩句是------,----”;B組“《別董大二首(其一)》中,詩人給友人以勉勵與自信的詩句是,”。這類題雖然同是默寫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寫課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寫語句的內容,沒有給出默寫語句的上下文。這已不是單純地測試背誦基本功的問題,同時也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是記憶與理解運用的結合。做此類題首先要能準確理解提示,然后調動積累才能正確填寫答案。

《課程標準》要求同學們初中階段背誦的文言詩文總量在2萬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創作特點及相關的文化常識。而近年中考,命題相對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同學們可將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關的文化常識的理解記誦上。在初中階段學過的文言詩文中,有些文章可稱為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如《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曹劌論戰》、《出師表》等,對這類佳作必須將全文熟記于胸。也有些詩文,流傳于世主要是因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別出彩,學習這類詩文,就要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名句名段的積累上。如陸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趙翼《論詩》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第二階段:積累實詞熟悉句式

《課程標準》要求初中階段的實詞積累在150個左右;能了解常見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作用;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結合語境理解常見文言句式的意思。

如2004年中考卷第5-8題,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親賢臣,遠小人;其兩膝相比者;半山居霧若帶然;爾輩不能究物理。第13題,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等。初三學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與工具書讀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內容的能力”,關鍵是要積累一定數量文言字詞及常見句式的知識,所以學習文言文應該重視對字詞句的基本含義的了解和積累。所謂基本含義這里有兩重意思,從字詞的角度說,任何一個字詞都有它的本義與引申義,文言文學習應重視常見實詞的本義及主要引申義的認讀,如2004年中考第5題中的“遠”、“比”、“究”,它們的釋義分別為“疏遠”、“靠近”、“研究”,是這三個常用實詞的本義或主要引申義,積累這一類知識,有助于提高我們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特點彰現之處,也是文言文學習的目標之一。

在文言字詞的認讀中,還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比如,文言課文中有些詞語的意義,由于時代的發展,在現代漢語中發生了變化,認讀時要注意這些詞的古今詞義差別,決不能用今義去釋古義。古漢語中,還有一種我們稱之為“通假字”的現象,即古人用此字來代彼字,通假字的讀音和詞義,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臥右膝,詘右臂支船”中的“詘”同“屈”,解釋為“彎曲”,學習文言文時,也要重視這類通假現象的認讀。

在句的認讀方面,除了要通過多讀熟悉文言常見句式,如表判斷的“……者……也”;表疑問的“何……有”,還應重視詞性活用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詞性活用是較為普遍的一種語言現象,由于關鍵詞詞性的改變,句義也就跟著變化,遇到這種情況,就不能根據這個詞原來的詞性去理解了,如《黃生借書說》中“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的“汗牛”就不能解釋為“出汗的牛”,應解釋為“使牛出汗”。平時學習中要對這種詞性活用的現象勤加總結。

從句的角度說,把握基本含義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達的主要內容,初三學生認讀文言語句,不必拘泥于語法句式等知識,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實,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現代漢語闡述句子的基本內容即可。

2003年開始上海中考語文卷中出現了課外文言語段,這一考試內容今后仍將延續下去,落實《課程標準》關于初三學生“能獨立閱讀課外淺易的文言詩文。能結合自己的已有積累,借助注釋、工具書和有關資料,大體讀懂文言詩文的內容”的要求。但是在命題中會堅持兩個原則:選文淺顯易懂和注重課內知識與能力的遷移。

今年文言課外選文《北人食菱》淺顯易懂,所有試題解題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都能在課文中找到依據,也就是說,課外文言的考點仍是課內知識以及建立在課內學習基礎上的文言閱讀能力:第12題⑴“下列與‘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項是------”;⑵“下列與‘欲以去熱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項是------”,命題者分別列出4個課文選項供選擇,⑴A.衣食所安B.謹食之,時而獻焉C,設酒殺雞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⑵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殺三蟲C.乃記之而去D.俸去書來。第13題用現代漢語解釋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句式“夫……也”在課文中多次出現過(句中的“坐”課內文言中沒有學過,命題者特意提供了注釋“坐:因為”)。

第三階段: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們學習文言詩文要重在理解詩文內容和把握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歷年中考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

初中階段學習的文言詩文,有的描繪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會人生的豐富哲理,有的表現了一代偉人的英雄氣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風亮節,閱讀這些詩文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能使我們樹立民族自豪感,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如2004年中考語文卷第10題“《黃生借書說》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論證了的觀點”。

原來的中考語文,文言文與現代文都是互不相干的,自2002年試卷有意將兩者打通,在文言文中滲入了現代文“說明事物特征”的考查后;越來越多的現代文閱讀分析的測試方式被糅進了文言文試題中。今年第14題“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既是對文言閱讀能力的考查,也有助于了解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試題在適度限制下有一定的開放性,為學生創造寬泛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河床上流淌,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獨立見解。

篇8

一、追根溯源,見形知意

漢字是符號文字,表意文字,具有通過觀察其圖形特征就可感知其意的優越性。古老的文言文實詞,常常體現著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對于一部分意義比較難理解的實詞,生僻的實詞,不妨從造字方法入手,觀察字形,很容易了解并記住字的本義,它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引申派生出來的意思也容易接受。

例如,“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途中兩狼綴行甚遠”這兩句話中都出現了“綴”,書下注釋只給了解釋,為什么這樣解釋,這兩個解釋之間有何聯系,如果沒有這種深究,學生的學習就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層次,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的狀態,這種學習就是死記硬背,必然事倍功半。

觀察“綴”的字形特點,可知它是會意字,從叕從糸。意思是用絲線連結的意思,用觀字形知其意的方法,詞的本意就非常好記憶了。《小石潭記》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個句子中的“綴”就應該取其本意最為恰當。由“連結”這個本意還可引申為縫合,編輯,緊跟等等,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中“綴”引申為追隨就不難理解了。我們今天的語言中仍有“綴文”等詞語廣為應用。

在學習《岳陽樓記》中的“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這個句子中的“集”字時,用此方法最為恰當。觀察“集”的字形,上邊的“隹”是鳥的象形符號,下邊是“木”,合指群鳥停歇在樹上。“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中“集”就譯為鳥停歇在樹上。

再舉個例子:觀察“間”的字形,可知它也是會意字,本意指日光或月光射進門縫。后來又引申:空隙,空閑。那么“嘗乘間以文字問之”就譯為曾經乘著空閑的時候問(他)怎樣寫文章。現代漢語中的“間諜”實際上就可以理解為鉆空子收集情報的人。

再如,觀察“及”的字形特點,可知它是象形字,表示用手抓人,于是就產生了逮、趕上、達到等多個意思。《桃花源記》中“及郡下,詣太守”,中“及”的解釋就很容易理解和記憶了。在這樣的基礎上,再來解釋現代漢語中的“及格”一詞,就不成問題。

像這樣的字,在文言文實詞中有很多,我們都可以通過觀察字形,推知詞的本意,幫助學生學習記憶一些文言實詞,這不愧是一個簡便易行的好方法。

二、古今相通,以今知古

現代漢語是由古代漢語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這種發展和演變的過程是極其緩慢的。所以,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至今還保留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古代漢語的印記在現代漢語中還廣泛存在,并且作為精髓,成就了中國漢語的博大精深。現代漢語作為中國人的母語,我們有著不言自明,不學自通的許多優勢,我們參照今天的現代漢語,借助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的這種聯系,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離我們遙遠的古代漢語,這樣從已知出發,通過聯想水到渠成地認知到未知,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不僅輕松容易,而且真正做到了理解透徹,觸類旁通。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習古漢語的技巧,將受用終生,這樣教師做的才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

古今詞義相同或用法相通的現象比比皆是。像“黔驢技窮,山窮水盡,理屈詞窮”,這樣盡人皆知的常用成語,“窮”的意思也不難理解,“窮”是盡,完,光了,沒了的意思。如果在舉了這樣的例子之后再學習“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中的“窮”字,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像這樣以現代漢語為例,以今推古,理解文言實詞的例子還可以用的有很多。

1. 利用有些詞古今詞義相同,通過現代漢語種常用的詞語推知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的意思。例如 :

造訪 造:到,往某地去——造飲輒盡。《五柳先生傳》

2. 現代漢語中也有文言文中的常見特殊句式,可以之為例,進行文言文語法教學。例如:

時不我待(時不待我)——微斯人吾誰與歸。(吾與誰歸)

引以(之)為戒—— 可以(之)一戰,戰則請從。

3. 古今漢語中都保留著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

不脛而走(長腿)——深入不毛之地。(長毛)

冰清玉潔 (像冰那樣,像熊玉那樣)——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樣)

傾國傾城(使XXX傾覆)——凄神寒骨。(使XXX寒冷)

不遠萬里 (認為XX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認為XXX美麗)

4. 古今都有單音節詞的使用現象。例如,現在常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的“樹木”,是種樹栽樹的意思,是一個動賓短語而非一個名詞。舉這樣的例子后再學習“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無論魏晉;阡陌交通;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這些句子中的單音節詞就不難理解了。

5. 現代漢語中也留有通假字。華而不實 (通花)——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

像這樣以現代漢語中耳熟能詳的成語或句子作為例子,在對現代漢語輕松理解的基礎上,再以今推古,理解文言文中的實詞,不僅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更重要的是實現了讓學生用最少的時間,取得最深刻最扎實的記憶效果,可謂事半功倍。此外,教師在古文實詞教學中利用古今漢語的聯系,也培養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古今參照,觸類旁通,活學活用的能力,既讓學生加深了對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深刻理解,同時讓他們語言的學習帶有發現和體會的樂趣,讓學生的學習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

三、廣泛聯系,溫故知新

由于文言實詞在生活中使用的頻率很低,除了語文學習,平時學生就很少用到了,跟外語單詞一樣,缺少使用的語言環境,學習的效果會受到影響,遺忘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教師在進行文言文實詞教學時,應該有意識地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契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鞏固。尤其是在學習文言文新篇章的時候,能兼顧以前學到的實詞,引領學生對同一實詞的不同用法進行對比,相同的用法進行復習,都能加深理解和記憶。

1. 對同一個詞的不同的用法要善于進行對比。

2. 對先后學到的同一個詞的相同用法要進行復習鞏固。

篇9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 合作學習 應用方式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傳統的文言文講解教學模式單一,通常是老師領讀―逐字逐句串譯―課文分析講解―完成課后練習及練習冊上的練習――檢查默寫等程序,而學生只是被動地聽,這使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師講得費力,學生聽得沒趣,學了幾年,學生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積累還是不夠,閱讀文言文的水平也不見提高。何況,當前中考很重視考查學生課外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如果教師還是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課文的字詞解釋、句子翻譯、主題思想,而不著眼于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這種舊的老套的文言文教學方法是與現代的語文學習背道而馳的。

合作學習是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巧妙地運用同學之間的互動,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甚至激烈的爭論。它強調動態因素之間的合作性互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這時教師真正成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由于主體性得到了體現,就會產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學習當作樂事,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地。文言文和當今時代相去甚遠,晦澀難懂,加上需要學生識記的知識點比較多,學生學習起來有很大的困難,時間長了,也就興趣索然了。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文言文知識的掌握、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形成、傳統文化的傳承、思想情操的發展、健康情感的形成,都是十分有益的。

合作學習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方式多種多樣,按照學習的環節,合作學習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一般有以下幾個重要階段。

一、文言文詞義學習中的合作學習

初中文言文學習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困難主要是對詞義難以把握和對思想感情不理解。古代漢語表意簡潔,具體表現為單音節詞多、省略成分,增加了理解的難度;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現象的存在,使文言文的詞義更難以把握。文言虛詞的理解是難點,如“之”、“而”的用法,眾多學生紛紛被難倒。這類詞在學生第一次接觸時,教師應給出詳細的講解,但在復習和新課文出現這個詞時,則應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合作學習。以訓練學生聯系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溫故知新。如學習蘇教版8年級(下)的兩篇短文《活板》和《核舟記》時,文中多次出現“之”字,結合《陋室銘》和《愛蓮說》,我專門設計了練習辨析“之”的用法,摘錄如下。

“之”有時相當于“他(她、它)”、“這(那)”,有時相當于“的”,有時卻只有表示語氣的作用,沒有實際意義――這后一種用法往往憑語感就可以察覺到。試就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屬于哪種用法。

題干歸納出了“之”的三種用法,接著給出了5個句子要求辨析:

①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②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

③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⑤石青糝之。(《核舟記》)

此教學環節是“檢測―反饋”環節,適合進行合作學習,并對時間做出相應要求:3分鐘獨立完成,1分鐘同桌檢查討論,5分鐘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答疑,1分鐘再次鞏固,共用10分鐘完成。在這個環節中同樣需要教師的引導,根據古漢語的詞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特點,及時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例如教給他們詞義句義推斷的字形分析法、對稱規律分析法、劃分句子成分分析法、語境分析法、主旨統帥分析法等,就可使學生在詞義學習中,有門徑可循,避免盲目性,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二、文言文誦讀中的合作學習

古文的誦讀非常重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通過聲音來體驗字詞句篇的語言形象,從而大大促進了對作品思想內涵的感悟。在吟詠過程中,要反復品味文章中有生命力的字詞語句,咀嚼、消化、吸收,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儲備,化為自己的血肉。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初中語文教材所選文言文大部分要求背誦,以幾篇游記為例,《小石潭記》要求背誦全文,《岳陽樓記》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文,《醉翁亭記》要求朗讀并背誦全文,三篇文言文雖然都是游記,但誦讀要求是不同的:《小石潭記》是美景中藏凄情,《岳陽樓記》是美景中見豪情,《醉翁亭記》是美景中顯性情。可見學習文言文特別是千古名文,誦讀是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文言文課堂教學中,誦讀是重要環節,要給予充足的時間,齊讀固然不可少,分組讀、同桌互讀、自讀也不可少,在朗讀環節進行合作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如朗讀《岳陽樓記》,可作如下設計:

①自己小聲讀,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②齊讀,教師糾錯和相機指導。

③同桌或小組互讀,推薦讀得好的。

④推薦讀得好的范讀。

這樣來讀不但學生練習的機會多,而且在合作與競爭中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誦讀不僅有助于理解文意,體會文言文的音韻之美,而且能為背誦打下基礎。當然,教學實踐中不能為了讀而讀,孤立地朗讀,而要和其他環節融合起來。

三、文言文翻譯課文中的合作學習

文言文的一個特點是古奧難懂。由于年代的久遠,與口語相脫離的文言越來越艱澀難懂了。錯綜復雜的句式,生僻古怪的詞語,還有許多令人陌生的典章制度,這一切,在初學者的眼中是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給古書作注,解決難懂的問題,歷來是文人學者孜孜不倦的工作之一。同時文言本身又包含著簡練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單音節詞占優勢,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比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的情況很常見。加上歷代名家多注重錘煉語言,講求“微言大義”,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嚴密簡潔的風格。這種嚴密簡潔的風格也是造成文言文不易理解的原因,因此學習文言文重要的教學任務是疏通文義,掃清理解障礙。先理解了“言”,才談得上理解“文”。

文言文閱讀在教學方法上,首先是強調熟讀背誦,其次是串講和語譯。在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通過熟讀背誦,對課文已有初步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指導學生和自己一起,對課文進行句意疏通,在疏通句意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進行筆譯或口譯。但由于文言文自身的特征,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容易產生更多的疑問。在文言文課堂中進行合作情境教學,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情境表演,超越文本的界限去探究問題,整理自己的思路,集大家的智慧作為自己繼續思考的起點與支柱,更好地理解文言內容。《核舟記》涉及多個空間位置,我把課文分成兩個表演場景:一個是坡、黃庭堅、佛印的位置和神態,一個是兩個舟子的位置和神態,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表演。學生們認真研究課文,相互討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在笑聲和表演中學習課文,從錯誤的表演中認識到自己的理解上的偏差,最終得出了正確的表演位置。《活板》以活版制作的整個工藝流程為順序,介紹畢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學生們以橡皮作為字模,以書作為鐵板,以橡皮泥作為藥物,興致勃勃地進行“刻字―火煬―制板―布字―燒烤―按面―印刷”的制作探究。在合作情境中,文言語句內化為學生的理解,學生的聯想、想象活動積極展開,生動的形象給學生帶來了學習的樂趣,學生在輕松愉快中領悟了活字版印刷的方法。

由于課時所限,篇幅較短的文言文的翻譯還好處理,篇幅較長的文言文在翻譯時就要精心設計。如《陳涉世家》,介紹《史記》、司馬遷,疏通文義就需要1課時,翻譯課文可這樣設計:

①學生自讀,結合課下注釋“默譯”――10分鐘。

②同桌互譯,教師巡行指導――10分鐘。

③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翻譯難句――5分鐘。

師生、生生互動,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翻譯課文,比起教師逐句串講,課堂氣氛更活躍,教學效率更高。教師直接講授,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經過“自學自疑”、“同桌答疑”、“師生互答”的合作學習過程,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而且有利于增強思維能力。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品嘗到成功的滋味,就會增強自信心,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情感。

四、課后復習檢查中的合作學習

由于文言文的知識點較多,僅僅靠課堂上的那點時間是不能保證學習效果的,而且知識也有遺忘的過程,所以課后的復習檢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老師是沒有這么多的精力去檢查每個人的。怎么辦?可以放手讓學生去互查。方法多樣,可以讓學生兩人一組結對檢查,也可以指派幾名責任心比較強的學生分組檢查。其中的關鍵之處是,一定要讓檢查人做好記錄,記錄被檢查人的沒有掌握的知識點,以便查漏補缺。

如練習互查。這里的練習不是老師布置、學生完成的練習,而是學生自己編寫的練習。比如一個單元學完后,要歸納復習本單元的知識點,就用學生命題的方式完成。老師把知識點歸納給學生,然后小組成員復習本單元文章,歸納整理,命一份綜合練習題;老師收集所有的習題,分析、歸納、去粗存精,合成一份高質量的綜合試題,每個題目附上命題者的小組、姓名,然后安排時間統一測試。學生不會的題目則私下向命題者請教,達到鞏固的目的。學生的求勝心理會被充分調動,都想考一考別人,來證實自己學得扎實。而在準備過程中,他們又通過查資料、翻閱筆記、問老師等途徑對所學知識進行一輪復習和鞏固,且由被動應考到主動備考,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達到讓學生自己思考與學習的目的。

合作學習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不僅可以普遍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語文的有效教學,而且有助于改善同學關系,進而更有力地促進班集體的發展。當然,在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更要避免流于形式,否則會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使文言文的教學走入另一個誤區。

參考文獻:

篇10

而作為義務階段的最后一場語文考試――中考,對文言文的考查肯定少不了。綜觀今年各地中考試卷上的文言文閱讀題,可以看出今年的文言文閱讀題繼續圍繞著課標要求作文章,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基礎與能力并重,即在考點設計上,文言文基礎知識題與分析、品味、探究等能力題“平分秋色”;二是課內與課外兼顧,即課內文本閱讀與課外拓展閱讀“各領”,以考查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下面從五個方面來具體解讀今年的中考文言文閱讀題。

基礎知識考得勤

文言文基礎知識包括生字讀音、重點實詞虛詞解釋、常見句式翻譯等。打開今年各地的中考語文試卷,在文言文閱讀這一塊,除了字音在“積累運用”板塊已經考查過之外,字詞解釋、句子翻譯可謂卷卷皆有。這類題目呈現兩大特點:一、都是平常學習過程中所必須掌握的,只要平時學得踏實,注重積累,那答起來就十分容易。二、分值大,以確保更多的同學能在文言文閱讀板塊拿到基本分。

譬如2009年蘇州卷:

閱讀《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幾段文字,完成題目。(12分)

于是入朝見威王,日:“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1 下面哪兩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相同?( )(4分)

A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

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C 能謗譏于市朝

百里奚舉于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D 聞寡人之耳者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小石潭記》)

E 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

廣故數言欲亡(《陳涉世家》)

2 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哪一項相同?( )(2分)

A 今齊地方千里

B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

C 可以一戰(《曹劌論戰》)

D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這一閱讀共有三道基礎題,第一題的考查點是一問多義,雖然有五組之多。量大面廣,但這些詞實際上都是常見實詞,很容易就能給出答案:AC。第二題的考查點是古今義異同,這也是文言文學習與積累中的一個重頭戲,所出現的四個詞全是“老面孔”,非常容易發現D項符合要求。第三題考查的是句子翻譯,在“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這句話中,只要明白“聞”、“朝”這兩個實詞的意思,翻譯起來就易如反掌。而“聞”、“朝”能有幾人不知呢?

再來看這一閱讀的分值設計,總分是12分,而基礎題竟然占了8分,確保了平時認真學習的同學不吃虧。

【建議】針對文言文閱讀的這一命題特點,建議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一定要做好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從生僻字讀音到常見詞意思,從通假字到一詞多義,從詞類活用到古今義異同,從常見句式到重點句翻譯,要逐篇進行梳理,最好設計一個表格,分門別類,日積月累,力求做到沒有遺漏,準確無誤。這樣,到了考試的時候,就能了然于胸了。

題型穩中創新

今年的文言文閱讀題,題型與往年基本上大同小異。以主觀題為主,客觀題為輔。基本題目有釋詞、譯句、理解性填充、問答、賞析等。只是在釋詞、譯句、賞析這些題目上,有些試卷設計成了選擇題。但在這些常見的題型之外。一些試題也頗有新意。譬如過去在針對朗讀停頓這一考點設題時。一般都是設計成選擇題型,難度不高,但今年多地試卷這類題目要求真接用‘,斷句,難度無疑增加了不少。

例如2009年沈陽卷:

下文選編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閱讀后回答問題。(12分)

威王二十四年。與魏王會田于郊。魏王問日:“王亦有寶乎?”威王日:“無有。”魏王曰:“若寡人國小也,尚有經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日:“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徒而從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魏惠王慚,不懌而去。

【注釋】①田:打獵。后寫作“畋(tian)”。②經寸之珠:直徑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車,兵車。包括一車四馬。④檀(tan)子:人名。下文“(ban)子”、“黔夫”、“種首”均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濱。⑥特:僅,只。⑦懌(yi):高興、快樂。

1 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吾 臣 有 盼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則 趙 人 不 敢 東 漁 于 河

而變化最大的,是詩文類對比閱讀的“批量”出現。這種題目,將有關聯的古詩與文言文放在一起對比、設題,拓寬了命題空間,加大了對學生各種閱讀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

例如2009年安徽卷:

閱讀下列詩文,完成題目。

魚我所欲也(節選)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為茍得也

茍:_________(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_

(2)所惡有甚于死者 惡:_________(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_________

2 翻譯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3 誦讀下列句子時,每句至少應有一處停頓。請用“/”把這一處停頓標示出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風飄絮

4 請摘錄原文中的語句,填寫下表。

這組題目,1、2兩題是基本題,第3題是劃分朗讀節奏,第4題就是詩文對比閱讀填表題,題目不難,卻很有新意。

【建議】針對今年各地語文中考試卷中出現的一些新變化,同學們只要有所了解就行。關鍵是要打好基礎,提高閱讀能力。因為萬變不離其宗,不管題型怎么變化,考點卻是不變的。譬如劃分朗讀節奏這類題目,關鍵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如果能理解大意,那斷起來就非常容易了。而詩文對比題,和普通的對比閱讀是沒有兩樣的。

對比閱讀唱主角

今年的中考文言文閱讀,對比閱讀繼續唱主角。從選文內容上來看,有課內與課內文言文對比、古詩與文言文對比、課內與課外文言文對比,其中,以課內與課外對比閱讀為主。從題目設計來看,一般都是先出現基礎性題目,然后是對比分析類題目,體現了由淺入深,由基礎積累到能力運用的原則。從對比閱讀題涉及的考點來看,主要有景色對比、人物性格對比、情感觀點對比、哲理對比、表現手法對比及尋找兩文共同點等。

例如2009年浙江臺州卷:

甲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竟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采,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節選自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乙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備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節選自昊均《與朱元思書》)

1 【甲】文中寫到“高峰人云”,【乙】文中具體描寫高峰“入”的動態的幾個四字短語是:_________

2 【甲】【乙】兩文都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其中第1題便是有關景色特點對比的題目,第2題便是尋找共同思想感情的題目。

再如2009年常州卷:

甲文:鄒忌入朝見威王,曰:“……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問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乙文: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為將,不相說。公孫‘嘲鄒忌日:“公何不為王謀伐魏?勝,則是君之謀也,君可以有功。戰不勝,田忌不進;戰而不死,曲橈而誅。”鄒忌以為然,乃說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戰三勝,鄒忌以告公孫,公孫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孫因令人捕為人卜者,亦驗其辭于王前。田忌遂走。

(《戰國策?齊策一》)

注釋:①:念han。②不進:指不再威脅到鄒忌。③曲橈:橈,念nao。曲橈,這里指混淆視聽、羅織罪名。④說:念shui,勸說,說服。⑤十金:當時齊國二十兩為一金。⑥卜:念bu,燒灼龜甲,看其裂紋以預測吉兇。⑦威:威懾,使恐懼而屈服。⑧為大事:這里指造反。⑨為人卜者:幫人占卜預測吉兇的人。⑩驗其辭:驗證占卜者講的話。

1,兩個片斷中的齊王表現出的性格特征差異很大,試分別加以說明。

很顯然,這道題考的就是性格對比。其他例子,在此不再一一而足。

【建議】針對文言文對比閱讀的設題特點,我們平時在進行訓練時,要有意識地在閱讀過程中,從景色、人物性格、情感觀點、哲理、表現手法等角度去尋找兩個文言文語段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反復玩昧。長期堅持下來,對比閱讀的能力就會不斷提高,解答這類題目時就能得心應手。

文體特征很明顯

今年的中考文言文閱讀題,從后一部分的理解、分析、品味、對比等題目來看,文體特色很明顯。這里所說的“文體特色”,就是寫景散文后面的設題就與景色特點、內心情感、寫作方法有關;議論文后面的設題,就與觀點、論述方法有關:而寫人記事類就與人物形象、文章道理有關。

例如2009年廈門卷: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余憶年少時,住西湖。每至夏日,臨湖賞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數友,觀荷于湖邊亭中。興正濃,忽有大雨傾盆而至,湖中荷花盡作飄搖之態。少時,雨過天晴,波瀾不驚,湖天一色。荷花為雨所洗,鮮妍明媚,裊娜多姿,清麗雅致,實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余以為妙鮑。

1 讀文賞荷:

(1)賞荷,可觀其形美。[乙]段描繪雨中荷花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描繪幣后荷花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2)賞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稱蓮為“花之君子”,[乙]段贊荷為“花中仙子”。你更喜歡哪一種贊譽之詞?請聯系文段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這兩篇文章都是詠物之文,后面兩道題目,一道的考點是“景”,一道的考點是“情”。

再如2009年常德卷:

強項令 范曄

董宣,字少平。陳留固人也。…………后特征為洛陽令。時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驂乘。宣于夏門亭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主即還宮訴帝。帝大怒,召宣,欲殺之。宣叩頭日:“愿乞一言而死。”帝日:“欲何言?”宣日:“陛下圣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須萋,請得自殺!?”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主日:“文叔為白衣時,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日:“天子不與白衣同。”因勒強項令出。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栗,京師號為“臥虎”,歌之日:“桴鼓不鳴董少平。”

在縣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詔遣使者臨視,唯見布被覆尸,妻子對哭,有大麥數斛,敝車一乘。帝傷之,曰:“董宣廉潔,死知之。”以宣嘗為二千石,賜艾綬,葬以大夫禮。

1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董宣怎樣的性格特點?

這是一個寫人敘事的文章,相關考題就是分析人物的性格。

【建議】針對文言文閱讀題文體特征很強這一特點,同學們在平時學習文言文時,就要有目的地進行分類訓練。具體訓練方法,與相關的現代文閱讀基本相同。譬如議論體文言文,那就從抓論點開始,對論據、證證方法、語言特色等依次進行梳理。如此日積月累,必有收獲。

難度不大重能力

今年的中考文言文閱讀題,整體難度不大。但對能力的要求卻不低。一是識記能力,基礎類題目的解答,靠的就是平時的識記,只有記得準,背得牢,答題時才不會出錯。二是閱讀能力,包括疏通文言文能力,

分析、綜合、比較能力等。許多閱讀題,都要求同學們首先能讀懂文意,然后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答題,如果連文章大意都猜不透,那答題顯然是不可能的。三是遷移能力,要能把課內所學,遷移到課外文言文的閱讀中。四是品鑒能力,包括語言品味、人物分析、寫作特色提煉等。五是語言組織能力。在解答相關問答題時,要能夠觀點全面。用最簡潔的語言把答案講明白。

例如2009年咸寧卷:

李將軍列傳(節選)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并于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夸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得一當單于,臣愿居前,先死單于。”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教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教新失候。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徒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于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幕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后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遏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耩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令自上簿。”至幕府,廣謂其麾下日:“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叉徒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到。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闡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太史公日:傳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今乃得一當單于 當:_______②其勢不屯行 屯:_______

③周自辭于大將軍 辭:_______④軍亡導 導:_______

2 下列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乃自以精兵走之 今大將軍乃徙令臣以東道

B 為中將軍從大將軍  無老壯皆為垂涕

C 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 且廣年六十余矣

D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3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

(2)青欲上書報夭子軍曲折。

4 請概述選文第一段的內容。

5 太史公司馬遷用“桃李不言。下白成蹊”的諺語來高度評價李廣將軍,這一諺語的意思是什么?你能列舉出某一類人物來說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