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的典故范文

時間:2023-03-28 03:55: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鑿壁偷光的典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囊螢映雪:形容學習刻苦勤奮,勤學好問。

1、解釋:

囊螢: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

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

2、典故

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晉孫康,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燈無油,于冬月嘗映雪讀書。

篇2

時下中學生接受的事物很龐雜,他們缺少一種內在的價值取向。針對中學生缺乏內在品質及學識積累的現象,我選定“怒放的生命,厚積薄發”展開主題班會。

二、活動目的

期待通過這節主題班會的展開,學生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及不斷加大其知識儲備,從而在點滴生活積累中體現生命的價值。

三、活動準備

教師收集學生不同時期的照片及所需要的圖片等,學生準備“為張麗莉老師祈禱”“怒放的生命”這首歌的手語及名言警句等。

四、活動過程

創設情境利用PPT呈現所收集到的學生不同時期的照片而展開,學生在觀看飛動照片的同時會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不自覺中會憶起往事,體驗生命的成長。

主持人:飛動的照片讓我們為生命的成長而感動,生命也將會因我們的點滴為人、為學而更加精彩!

為人篇(20分鐘)

活動一:講故事

照相

中國照相館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這是一個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熱鬧地方。這家照相館技術高,服務好,所以生意特別興隆。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的一個星期天,中國照相館里,很多人都在等候拍照。忽然,一個人走了進來,??!是!大家紛紛向他問好。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走進照相室。

照相室里有一位戰士,正擺好姿勢準備照相。他一眼看到,馬上向總理敬禮,一定要讓總理先照。說:“你先照,我等一下沒關系?!蹦菓鹜良拥貌恢f什么好。他在總理親切的目光下照了相??偫硗帐?、攀談,問他叫什么名字,在哪個部隊,戰士一一回答以后才依依告別。給總理照相,這家照相館還是第一次,攝影師有些緊張??偫碚f:“不要緊張嘛,一切聽你們的?!彼谀抢铮凑諗z影師的要求移動著臉和身體的位置。攝影師想多拍幾張以便選取最好的作品。“總理,您的右手是不是放下來?”總理笑了:“我的右手受過傷,放不下來呀!”“啊,真對不起!”“沒什么!”照完相,照相館的全體職工精心沖洗拍好的照片,還特意挑選了其中的半身相底片放大了四張,代表全店職工贈送給。接到這照片非常滿意,他派人送來四張照片的錢款,還特意送給攝影師和職工每人一張照片,作為紀念。

這張照片,在逝世以后,被放大了掛在他的追悼會會場上。如今,幾乎全世界都熟悉這張照片了。看,多么親切地微笑著望著每一個人。

主持人:通過這個故事大家可以自由暢談總理的為人。

活動二:討論

學生A:通過故事一我覺得總理為人很謙和。

學生B:總理是一個心系百姓的人,與民眾打成一片。

學生C:我知道為什么會出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感人畫面了。

主持人:總理具有高尚的品行,從點滴中,從平凡的小事中凸顯其人格魅力。

活動三:觀看視頻

學生靜靜觀看關于張麗莉老師的報道。

主持人:張麗莉老師事跡在感動中國的同時,也給我們每個人最真實的感動。張麗莉老師是一個愛崗敬業、忠于職守、心系學生的好老師,她在平凡的工作中體現了一種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從而能在危急關頭體現她的大愛!讓我們為張麗莉老師祈福吧!

學生:全體起立跟唱“為張麗莉老師祈禱”這首歌。

(歌聲過后)主持人:同學們,談一談你們當中所能體現的優良品質。(讓學生在談的過程中找到每個人生命的閃光點。)

……

為學篇(20分鐘)

活動四:觀看動畫片《程門立雪》《鑿壁偷光》兩個求學典故

主持人:這是兩部求學的動畫片,大家看得都很投入,一定有話要說,那就請大家談談你們的觀后感。

學生A:《程門立雪》“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我認為一個人要保持虛心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在虛心的同時,還要懂禮貌,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們就應該去請教他人,只有虛心人才會不斷進步。

學生B:《鑿壁偷光》匡衡在那么艱苦的生活環境里都能認真、刻苦地學習知識,而我們生活在這么好的物質環境里卻不能專心致志地對待學習,和他相比,我們應該感到慚愧無比。

主持人:太好了,對這兩部短片大家談得都很深入,我們正在求學路上,我們的目的就是學,謙虛地、執著地、義無反顧地學習是我們的職責。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一定會在學業及人生路上走得很精彩!

班主任總結(2分鐘):這是一次啟迪在座每一位心靈的主題班會。我期待通過我們為人、為學過程中的點滴積累,會在品行及學識方面有一個豐厚的積淀,從而在我們的人生路上厚積薄發,怒放我們的生命。

主持人:全體起立,(播放“怒放的生命”)讓我們同唱這首歌(手語)(2分鐘)。

篇3

祖瑩偷讀

祖瑩字元珍,范陽遒人也。父季真,位中書侍郎、鉅鹿太守。

瑩年八歲能誦《詩》《書》,十二為中書學生,耽書,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驅逐童仆,父母寢睡之后,燃火讀書,以衣被蔽塞窗戶,恐漏光明,為家人所覺。由是聲譽甚盛,內外親屬呼為圣小兒。尤好屬文,中書監高允每嘆曰:“此子才器,非諸生所及,終當遠至?!睍r中書博士張天龍講《尚書》,選為都講。生徒悉集,瑩夜讀勞倦,不覺天曉,催講既切,遂誤持同房生趙郡李孝怡《曲禮》卷上座。博士嚴毅,不敢復還,乃置禮于前,誦《尚書》三篇,不遺一字。

以才名拜太學學士。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黑體字的含義。

(1)以衣被蔽塞窗戶

(2)由是聲譽甚盛

(3)此子才器,非諸生所及

(4)乃置禮于前

2.下列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為家人所覺不足為外人道也

B.父母恐其成疾其真無馬邪

C.常密于灰中藏火達于漢陰

D.以衣被蔽塞窗戶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此子才器,非諸生所及,終當遠至。

(2)博士嚴毅,不敢復還,乃置禮于前,誦《尚書》三篇,不遺一字。

5.我國古代有關勤奮讀書的典故還有很多,請試舉一例,并簡要講述其內容。(不超過50字)

選文二

任末好學勤記

“任末①年十四,負笈從師,不懼險阻②。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③,編茅為庵④,削荊為筆⑤,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自照⑥。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凈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選自王嘉《拾遺記》)

[注]①任末:字叔本,東漢繁人(今屬成都市新都縣),少習《齊詩》,學識淵博,游京師,教授生徒達十余年。②笈(jí):書箱。③或:有時。④庵:茅草小屋。⑤荊:這里指荊的枝條。⑥麻蒿(hāo):一種植物,點燃后可照明。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黑體字的含義。

A.人若不學

B.暗則縛麻蒿自照

C.門徒悅其勤學

D.常以凈衣易之

2.下列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刻樹汁為墨 為天下笑者

B.或依林木之下 常以凈衣易之

C.夜則映星月而讀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D.夜則映星月而讀 黑質而白章

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

(2)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p>

4.請說出這段文言文是通過列舉哪些事實來說明任末勤奮刻苦學習的?(分條列出,不超過50字)

【朱慶和/供稿】

參考答案

《古人勤學故事》

選文一:

1.(1)遮蓋(2)此(3)比得上,趕上(4)施行2.D(A.被,介詞/對,介詞。B.他,代詞/副詞,加強疑問語氣。C.在,介詞/到,介詞。D.同為介詞,“用”的意思)4.(1)這個孩子的才氣,不是許多學生能趕上的,日后定會有很高的造詣。(2)博士對學生要求嚴格,(祖瑩)不敢再回去拿書,就把《曲禮》放在面前,背誦《尚書》三篇,不漏一個字。5.懸梁刺股、映雪囊螢、鑿壁偷光、程門立雪、牛角掛書(答對一個即可,故事略)

篇4

一、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1.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保證

高中語文學習若僅限于學習教材中有限的文章,是絕無可能形成較高的語文素養的?;诖?,新課標指出“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讓學生直接接觸豐富的語言材料,不僅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更能增強其語言積淀,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其今后的發展夯實基礎。

2.課外閱讀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途徑

新課標提出“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課外閱讀優秀讀物能讓學生視野得以開闊,心靈得以充實,從而促進他們精神的成長。

二、加強課外閱讀指導的實踐策略與方法

1.構建正確的閱讀價值觀

要落實新課標對課外閱讀的要求,必須讓學生及家長有正確的閱讀價值觀,讓他們真正意識到課外閱讀對于語文素養及人格成長的重要意義。筆者一方面通過《致家長一封信》等形式結合我省高考對文學名著、文化經典閱讀的要求,讓家長理解課外閱讀對于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性,爭取家長的支持;另一方面,給學生講述名人嗜好讀書的故事,既有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匡衡鑿壁偷光之類典故,也有梁家輝因酷愛讀書被譽為“當今香港影壇最富藝術氣質的影星”等勵志故事,使學生確信廣泛閱讀,不僅有助于語文成績的提高,更有益于終生發展。

2.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當學生對閱讀的意義有了正確的認識,其課外閱讀的興趣就較容易激發起來。只要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能對閱讀產生愉悅的情感,積極主動地閱讀。因此,教師要巧抓契機,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筆者在實踐中主要采取課內閱讀教學向課外閱讀拓展、經典片段介紹、影視對比閱讀、時文佳作推薦等方式。

3.確保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

高中學習課程多,學業負擔重,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難以保障。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擠出閱讀時間,以確保學生課外閱讀的順利開展。筆者主要采取課外閱讀課內化的方式,即每周抽出一課時安排學生到閱覽室自由閱讀。此外,還利用寒暑假、節假日、周末等學生相對自由空閑的時間布置開放性閱讀作業。這些措施確保了學生有一定量的閱讀時間,有了時間的保證就能進一步促進學生主動地閱讀。

4.加強課外閱讀內容的引導

課外閱讀提倡學生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但不等于教師就可放任自流,新課標中指出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筆者依據新課標中“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并結合學校藏書情況,列出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在推薦書目中除文學類讀物外,還有不少人文學科及自然科技類讀物。此外,筆者還結合課內閱讀教學及熱點時事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如《散文》2011年第3期特別安排了“靈魂的事:史鐵生紀念小輯”表達對著名作家史鐵生的追思,當筆者閱讀到這期雜志后,就將“紀念小輯”中的四篇文章印發給學生,向學生介紹史鐵生,并推薦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靈魂的事》《活著的事》《病隙碎筆》等著作供學生選讀,以彌補語文版教材沒有編選史鐵生作品的缺憾,同時也讓學生感觸到史鐵生所言的“靈魂”及他的“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杰出成就獎授獎詞)。

5.注重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

學生有了閱讀興趣,具備了閱讀時間、讀物等條件,但還不能確保課外閱讀的成效。要想課外閱讀高質、高效,還必須講究閱讀方法。

新課標提出:“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因此,筆者一方面引導學生將課內所學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于課外閱讀中,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另一方面指導學生根據閱讀目的及讀物特點運用適宜的閱讀方法,如語言精美的讀物或經典之作就應精讀,以豐富知識為目的的閱讀就可速讀或瀏覽。此外,還注重指導學生培養讀記結合、讀思結合、讀寫結合等良好的閱讀方法和習慣,以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讓學生真正做到從閱讀中汲取提升素養的精華元素。

6.實施多元評價,促進課外閱讀的可持續開展

新課標指出“正確的評價能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狀況”,“應充分發揮其診斷、激勵、發展的功能”。

篇5

關鍵詞:翻譯 譯者 妥協

引言

不是一個人的親身經歷,不是自己真正擁有,就永遠不可能確切的感受到一件事情。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人們所了解的事情并非所有都來自于個人實踐,比如女人分娩似的痛苦,男人和沒有生過孩子的女人永遠體會不到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痛苦。但是經過第三者的描述,人們對這種痛苦總會有一種認識。翻譯也便像人們認識這種痛苦一樣, 不可能體會到源語言的確切內涵,而只能在第三者即譯者的幫助下,找到與感官可以妥協的那種狀態。而這種妥協表現在主客觀各個方面。

一、主觀因素

1.1 譯者個人因素對翻譯的影響

譯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橋梁,從一定意義上講,譯者直接影響著翻譯的質量。一個好的譯者必須具備好的語言能力,兼備對源語言和目的語言的掌控能力,這是對譯者基本的要求,但并非僅此就能成就優秀的譯者和譯作。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又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譯者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譯者在源語言和目的語之間根據個人喜好做了安排,而譯作就是這種情況下的妥協。

1.2翻譯理論對翻譯的影響

哲學認為,社會意識對人們的實踐活動有指導作用。因此翻譯理論對翻譯的影響也是必然的。作為主觀意識的翻譯理論也并非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翻譯理論又會引導出不同的翻譯實踐。

十七世紀西方翻譯理論中存在著被稱為不準確翻譯的理論。這種翻譯理論往往是受到了耶穌會的影響。耶穌會教育講究修辭研究,注重形式上的優美。因此受到耶穌會影響的翻譯,大多講究風格的典雅,而不講究內容的準確。在中國“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翻譯界在探討有關翻譯理論和標準時,魯迅提出了“寧信勿順”的標準,也就是即便譯文無法順暢必須忠實于原文。他認為,一定要容忍“多少的不順”。對于魯迅的譯作,魯迅自己說:我的譯作,本不在博讀者的‘爽快’,卻往往給以不舒服(陳??担?009)。

翻譯理論作用于譯者,譯者受其影響作用于所要操作的語言。在翻譯理論的指引下,在兩種語言之間做出妥協。

二、客觀因素

2.1語言本身特征對翻譯的影響

語言被定義為一種用于人交際的符號系統,不同的語言可被看作不同的符號系統。但是一種符號與另一種符號之間并非總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比如在一定程度上漢語的“鳥”和英語中的bird是對應的關系,但是在句子“這是什么鳥電影,一點意思也沒有”中,“鳥”和bird就很難建成對應關系。

不同的符號系統語有不同的特征,在詞匯、語義、句法和形態等方面也存在區別。比如詞匯方面,在進行翻譯的時候也有無法找到對應詞的情況:英語中有lap一詞,指人坐著時腰以下到膝為止平放著的大腿部分,但是在漢語中就找不到這樣一個詞與之對應。漢語中有“姑”“嬸”“姨”“大娘”的稱謂,而在英語中僅僅有aunt一詞統稱漢語的這些稱謂。

當然在實際的翻譯操作中,譯者可使用種種技巧使譯文盡可能的表達出原文的意思。然而語言之間的差別實實在在的存在,這使得譯者只能在兩種語言之間找出妥協的狀態。

2.2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語言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受到了文化風俗的影響。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然會形成不同的語言特點。文化的發展總會給語言增加不同的特征。而譯者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因而文化多樣性給語言帶來的特色定會給翻譯帶來一定的影響。很多語言都有在對話或是寫作的時候引用典故、習語等來展示某種語言技巧的現象,例如漢語中一些有文化特色的例子:圍魏救趙、鑿壁偷光、綠帽子、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英語中的例子有:the heel of Achilles, to meet waterloo, it’s Greek to me???

在翻譯中遇到此類具有文化特色極強的案例時,不單是譯者的語言能力所能解決的,這需要譯者對源語言的文化歷史有熟悉的認識。即便譯者了解了這些知識,怎樣翻譯給目的語群體而讓這些人也理解又是一個問題。字面直譯可能會使目的語群體不知所云,而取其意而譯則又失去了源語言簡練且富有寓意的表達方式。譯者最終的翻譯結果也必然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在兩種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做到了兩種語言之間的妥協。

2.3上層建筑對翻譯活動的影響

翻譯活動本應該是純粹的文學活動,但是任何從事翻譯活動的人都處于一個特定時代背景下。就像科學雖然沒有國界,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從事翻譯的人也是一個具體的國家的人。國家的有力上層建筑總會將控制力量延伸到社會任何領域,包括文學研究。

17世紀及之前,在西方教會勢力很強盛的那個時期,《圣經》翻譯是一項神圣的任務。耶穌會強調翻譯活動跟信仰有關,認為《圣經》的翻譯都會受到上帝的“感召”,因此出于對人們精神控制的需要,要求翻譯出的《圣經》必須同耶穌會的意志相同,同時禁止非信仰耶穌的人翻譯《圣經》,最終真正忠實于原作翻譯的人往往被說成不忠實的異教徒。十五六世紀法國的人文主義者威廉?廷代爾從希臘語翻譯出《新約》,最后就被教會以信奉異教的罪名處以火刑。那么那些服務于教會的譯者,屈從于教會勢力或固有信仰的人,必然進而扭曲了自己筆下或是口中的語言,使兩種語言在這種情況下妥協。

三 對翻譯實例的分析

《水滸傳》的英譯名有:Water Margins/Outlaws of the Marsh/One Hundred and Eight Men/Heroes of the Marshes等

《西游記》的英譯名有:Pilgrimage to the West/A Journey to the West/A Monkey’s Story/The Monkey King

Great Expectations的漢譯名有:《孤星血淚》《遠大前程》

Hamlet的漢譯名有:《哈姆雷特》《王子復仇記》

一個人要表達某種意思往往會使用固定的詞,固定的語序,但是不同譯者在實際翻譯中,用另一種語言去重新表述源語言者的意思時,往往基于某些因素會給源語言帶來不同的翻譯結果。而這些翻譯結果并不是能用對錯來定義的。不同的翻譯結果只是不同的譯者對兩種語言做出的不同的妥協結果。

四、結語

翻譯活動實實在在的存在而且一息不止地進行著。由于各種因素的存在,不同語言之間不可能達到等價交換的結果,而任何翻譯結果都是譯者為兩種語言所作的妥協。譯者在用一種語言去表達另一種語言的時候,是在運用自己的語言協商能力,而最終所尋求的是一種語言之間妥協的狀態。

參考文獻:

[1]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篇6

關鍵詞:傳統文化;中學德育;策略

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無論何時都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培養中學生優秀的道德素質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在中學德育教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導著中學生的思想和觀念,對于培養中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誠實、守信、孝親、禮義廉恥這些傳統的道德文化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永不過時的優良文化。中學德育教育中應該注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新一代具有正確價值觀和健全人格的中學生。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學德育教育的意義

(一)對中學德育教育具有指導作用

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千百年,具有豐富的內涵。中學時期是培養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德育教育中注重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更對中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有著重要指導作用。在傳統的經典故事“孔融讓梨”、“鑿壁偷光”“聞雞起舞”……中學生懂得了何為禮讓、勤奮;在百善孝為先中學會了孝順父母、尊敬長輩;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培養中學生健全的人格、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勤儉、忠誠、誠信、仁愛、謙虛、禮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深刻的內涵,指導著中學德育教育,引領著中學生不斷完善自我。

(二)能夠培養中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愛國的實例比比皆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無數先輩和前人用他們的行動教育中學生何為愛國、何為忠誠,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于培養中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讓中學生充分了解到愛國的內涵,樹立為國家、為民族奮斗不止、自強不息的志向,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三)能夠培養中學生高尚的素質

高尚的道德修養和素質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中學生思想價值觀還不成熟,中學德育教育是培養中學生正確價值觀和高尚素質的重要課程,將中華傳統文化應用到德育教育中,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能夠有效的培養具有高尚素質的中學生。在德育課上充分向學生傳遞優秀的傳統文化,利用經典的傳統故事啟發學生,能夠不斷培養中學生的高尚素質和修養,避免中學生誤入歧途,形成錯誤的思想價值觀。

二、對學校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中學德育教育的建議

(一)提高對于中華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的認識

我國中學德育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的結合,但是并不深入,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沒有深入研究,對于中華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的結合也沒有進一步探索,僅僅停留在表面。中國傳統優秀的文化對于中學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必須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性,深入探索其內涵,將其與當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點充分結合,利用恰當的教學手法和模式提升中學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充分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學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將二者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結合起來,運用傳統文化更好的引導中學生的思想和觀念,從而促進中學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積極開展中學德育實踐活動

傳統教育僅僅停留在理論的教育方式上,重理論輕實踐導致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新時代的變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逐步走入中學教育的課堂。中學德育教育不僅僅是在思想觀念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更要在實際行動中踐行理念。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在于中學德育教育結合的過程中,利用實踐活動能夠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深入,在實踐活動中深刻的理解并踐行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正確思想,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方能成就大的格局。學??梢越M織一些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的活動,例如:九九重陽節舉辦敬老愛老活動,學校老師可以帶領中學生走進敬老院幫助爺爺奶奶做一些利索能力的事情,與他們一起聊聊天;舉辦大型傳統文化誦讀活動,選擇《詩經》、《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的傳統書籍,在誦讀中陶冶情操,品味傳統文化內涵,耳濡目染逐漸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更好的培養良好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質情操。

(三)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傳統教育中一直對于中學生的課程設置都是重視應試教育,而忽視了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中學德育課程是近年來才逐漸受到重視的,無論是學校、社會還是政府對于中學德育教育的支持和保障還不全面,導致中學德育教育工作發展緩慢,加之師資力量的薄弱,導致中學德育教育發展緩慢。因此,學校與社會要不斷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得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德育教育能夠有機的結合起來。教育部門可以積極弘揚傳統道德文化,學校也要將中學德育教育工作重視起來,社會各界創造良好的氛圍,共同學習傳統文化,不僅僅能夠提高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對于全民德育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三、結語

傳統文化傳承千年,歷史悠久內涵豐厚,中學時期是德育教育的關鍵時期,對于中學德育教育來說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建議學校在教育的過程中弘揚傳統文化,將其與中學德育教育有效的結合起來,能夠不斷提升中學生的思想品質,建立健全的人格,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德育教育的發展。

作者:明信 單位:長沙市麓山國際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張紹軒.儒家傳統文化與中學德育教育[J].西北師范大學,2004,(11)

篇7

1、負薪掛角:負薪:背著柴草,漢代朱買臣背著柴草讀書;掛角:把備讀的書掛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騎在牛背上讀書。指邊勞動邊讀書,不畏辛苦。

2、讀書種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后的讀書人。

3、行吟坐詠:吟、詠:聲調抑揚地念、唱。走著也念,坐著也讀。形容讀書用功。

4、孫康映雪:比喻讀書非常刻苦。

5、書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讀書人的家庭。

6、開心明目:開心:使心竅開通;明目:使眼睛明亮。指通過讀書或做事開通心竅,擴大視野,提高觀察力。

7、道學先生:指思想、作風特別迂腐的讀書人。

8、士農工商:古代所謂四民,指讀書的、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

9、晝耕夜誦:白天耕種,夜晚讀書。比喻讀書勤奮。

10、大璞不完:指玉既經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態。舊時比喻讀書人做了官,喪失了原來的志向。

11、滾瓜爛熟:象從瓜蔓上掉下來的瓜那樣熟。形容讀書或背書流利純熟。

12、朝經暮史:經:指舊時奉為經典的書籍;史:指歷史書籍。一天到晚誦讀經史。形容勤奮讀書。

13、雪天螢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讀書。

14、白面儒冠: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15、書讀五車:形容讀書多,知識豐富。

16、巨學鴻生:巨:大;鴻:通“洪”,大;生:讀書人。比喻學識淵博的人。

17、讀書三到:形容讀書十分認真。

18、折節讀書:折節:改變過去的志趣和行為。改變舊習,發憤讀書。

19、鑿壁借光:鑿:挖。在墻上鑿一小孔,借鄰居的燈光讀書。形容家貧刻苦讀書。

20、朱墨爛然:朱墨:朱筆和墨筆;爛然:光明的樣子。形容讀書勒奮。

21、不羈之士:羈:拘束;士:讀書人。不受拘束的讀書人。

22、立地書櫥:比喻人讀書多,學識文博。

23、簞食瓢飲: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

24、照螢映雪:利用螢火蟲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讀書,形容刻苦地讀書精神

25、兔園冊子:本是唐五代時私塾教授學童的課本。因其內容膚淺,故常受一般士大夫的輕視。后指讀書不多的人奉為秘本的淺陋書籍。

26、魁壘之士:魁壘:光明磊落;士:舊時指讀書人。為人正直,胸懷坦蕩的人。

27、書聲瑯瑯:形容讀書聲音響亮。

28、太璞不完:太璞:未治之玉。璞經過加工,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態。舊時比喻讀書人出來作官,就喪失了純潔。

29、搖頭擺腦:腦袋搖來搖去。形容驕傲自得或自得其樂的樣子。亦以形容讀書吟誦的姿態。

30、十行俱下: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讀書極快。

31、寢饋書中:饋:吃飯。讀書很專心,吃飯睡覺都忘記了。

32、焚膏繼晷:膏:油脂,指燈燭;繼:繼續,接替;晷:日光。點上油燈,接續日光。形容勤奮地工作或讀書。

33、引錐刺股:錐:錐子;股:大腿。晚間讀書時想睡覺,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學習勤奮刻苦。

34、窮愁潦倒:窮愁:窮困愁傷;潦倒:頹喪,失意。窮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讀書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35、集螢映雪:集螢:晉代車胤少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映雪讀書。形容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36、含英咀華:咀:細嚼,引伸為體味;英、華:這里指精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

37、博覽群書:博:廣泛。廣泛地閱讀各種書。形容讀書很多。

38、碩彥名儒:碩:大;彥:有才學的人;名:有名聲的;儒:讀書人。指非常有名氣的大學者。

39、卻客疏士:卻:拒絕;疏:疏遠;客:外來人;士:讀書人。比喻囿于地方觀念,不用外來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指妒賢嫉能。

40、舌戰群儒:舌戰:激烈爭辯;儒:指讀書人。指同很多人辯論,并駁倒對方。

41、穿壁引光:穿:鑿通;引:引進。鑿通墻壁,引進燭光。形容家貧讀書刻苦。

42、枕典席文:指以典籍為伴,勤于讀書學習。

43、囊螢照讀:用口袋裝螢火蟲,照著讀書。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

44、宿學舊儒:指老成博學的讀書人。

45、畫荻教子:荻:蘆葦。用蘆葦在地上書畫教育兒子讀書。用以稱贊母親教子有方。

46、腹載五車:比喻讀書甚多,知識淵博。

47、三余讀書: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時間讀書。

48、詩禮人家:世代讀書以傳統封建禮教為行為準則的人家。

49、囊螢積雪:囊螢:晉代人車胤收集螢火蟲讀書;積雪:晉代人孫康映雪讀書。形容刻苦攻讀,勤學上進。

50、博覽五車:指讀書多,學識淵博。

51、映月讀書:利用月光來照明讀書。形容家境清貧,勤學苦讀。

52、五車腹笥:比喻讀書多,學識淵博。

53、書富五車:五車:指五車書。形容讀書多,學識豐富。

54、囊螢照書:囊螢:把螢火蟲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

55、囊螢照雪:囊螢:把螢火蟲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

56、開卷有益:開卷:打開書本,指讀書;益:好處。讀書總有好處。

57、下帷攻讀:下帷:放在室內懸掛的帷幕,表示與外界隔絕。比喻專心讀書。

58、處士橫議:處士:古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這里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橫議:放肆地進行議論。沒有做官的讀書人縱論時政。

59、八百孤寒: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貧寒的讀書人。形容人數眾多,處境貧寒的讀書人。也比喻貧寒之士失去依靠。

60、士窮見節:士:讀書人;窮:困窘;節:節操。讀書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節操來。

61、牛角書生:比喻勤奮讀書的人。

62、文弱書生:文弱:文雅而體弱。舉目文雅,身體柔弱的讀書人。

63、洋洋盈耳:洋洋:眾多;盈:充滿。指宏亮而優美的聲音充滿雙耳。形容講話、讀書的聲音悅耳動聽。

64、廢書而嘆:廢: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發出感嘆。形容讀書時對其內容有所感觸而置書興嘆。

65、枕籍經史:枕著經典,墊著史書。形容專心一意讀書。

66、枕經籍書:枕著經,墊著書。形容酷嗜讀書,以書為伴。

67、暮史朝經:史:指歷史書籍;經:指舊時奉為經典的書籍。一天到晚誦讀經史。形容勤奮讀書。

68、三絕韋編:韋:熟牛皮。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刻苦。

69、輕財重士:輕視錢財,重視讀書人。

70、七行俱下:讀書,同時讀七行。比喻非常聰明。

71、一介書生:一介:一個。舊時讀書人的自稱或對普通讀書人的雅稱。

72、布衣韋帶:原是古代貧民的服裝,后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73、五行俱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讀書速度快。

74、匡衡鑿壁:后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75、春誦夏弦:誦、弦:古代學校里讀詩,只口誦的叫“誦”,用樂器配合的叫“弦”。原指應根據季節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后泛指讀書、學習。

76、鑿壁偷光: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77、目不識書:指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78、源頭活水:原比喻讀書越多,道理越明。現也指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79、一簞一瓢: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

80、燕頷儒生:有封侯之相的讀書人。亦用以稱美志在建立軍功的士人。

81、書生之見:指讀書人不切實際或不合時宜的見解。

82、聚螢積雪:聚螢:晉代人車胤收集螢火蟲讀書;積雪:晉代人孫康映雪讀書。形容刻苦攻讀,勤學上進。

83、徒讀父書:徒:只。父書:父親之言論。白讀父親的兵書。比喻人只知死讀書,不懂得運用知識,加以變通。

84、貧士市瓜:市:買。窮苦讀書人買瓜只挑個大的。比喻以言談和外貌取人。

85、瑯瑯上口:瑯瑯:玉石相擊聲,比喻響亮的讀書聲。指誦讀熟練、順口。也指文辭通俗,便于口誦。

86、讀不舍手:舍:舍得,愿意。讀書讀到有興趣時舍不得放下。

87、廢書長嘆:廢: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發出感嘆。形容讀書時對其內容有所感觸而置書興嘆。

88、閉戶讀書:關著門在家里埋頭讀書。

89、碩學通儒:儒:指讀書人。學問淵博,通達事理的學者。

90、一介儒生:一介:一個。舊時讀書人的自稱或對普通讀書人的雅稱。

91、同門共業:同門:在同一個老師門下;業:讀書。同在一個老師的門下讀書。即同學。

92、閎覽博物:閎:宏大;閎覽:博覽群書,()見識廣博;博:廣大。指讀書很多,見多識廣,能夠辨別各種事物。

93、淹滯措大:淹滯:有才德而居下位者;措大:舊指貧寒的讀書人。舊指當不上官的讀書人。

94、招賢禮士:招:招收;賢:有才德的人;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廣泛網羅人才。

95、鑿壁懸梁:鑿:打孔,挖洞;懸:吊掛。形容刻苦讀書。

96、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讀書人。

97、尋章摘句:尋:找;章:篇章;摘:摘錄。舊時讀書人從書本中搜尋摘抄片斷語句,在寫作時套用。指寫作時堆砌現成詞句,缺乏創造性。

98、輕賢慢士:輕:輕視;慢:傲慢。輕視有才能的,不尊敬讀書人。形容輕狂傲慢,狂妄無知。

99、韋編三絕: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100、文業硯田:硯田:舊時讀書人依文墨為生計,因將硯臺比作田地。舊指以文墨為生的讀書人。

101、映雪讀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讀書刻苦。

102、讀書得間:間:間隙。比喻竅門。讀書得了竅門。形容讀書能尋究竅門,心領神會。

103、摘句尋章:摘取、搜尋文章的片斷詞句。指讀書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104、學富五車:五車:指五車書。形容讀書多,學識豐富。

105、五行并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讀書速度快。

106、囊螢映雪:囊螢:晉代車胤少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映雪讀書。形容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107、輕財好士:輕視錢財,重視讀書人。

108、白面書生:指缺乏閱歷經驗的讀書人。也指面孔白凈的讀書人。

109、含菁咀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同“含英咀華”。

110、鐵硯磨穿:把鐵鑄的硯臺都磨穿了。比喻讀書用功,有恒心。

111、磨穿枯硯:把鐵鑄的硯臺都磨穿了。比喻讀書用功,有恒心。

112、暗室求物:在沒有光亮的房間尋找東西。比喻讀書不得要領,難見成效。

113、書聲朗朗:形容讀書聲音清朗而響亮。

114、開卷有得:開卷:打開書本,指讀書;得:得益。讀書總有好處。

115、燕頷書生:有封侯之相的讀書人。亦用以稱美志在建立軍功的士人。同“燕頷儒生”。

116、十年窗下:科舉時代,讀書人要取得功名,終年埋頭在書本里。形容十年時間閉門苦讀。

117、兩腳書櫥:指讀書很多但不善于應用的人。

118、儒士成林:儒士:指讀書人。比喻讀書人很多。

119、利路名場:名場:舊指讀書人求功名的場所。泛指尋求名利的道路和競奪聲名的場所。

120、詩禮傳家:指世代皆讀書習禮。

121、才貫二酉: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讀書甚多、學識淵博。

122、唇腐齒落:比喻讀書諷誦極為勤苦。

123、聚螢映雪:聚螢:晉代人車胤收集螢火蟲讀書;映雪:晉代人孫康映雪讀書。形容刻苦攻讀,勤學上進。

124、臧谷兩亡:臧、谷:兩個人名。臧和谷一起放羊,一個去讀書,一個去賭博,結果都丟了羊。形容做事馬虎大意,不專心。

125、積雪囊螢:積雪:南朝孫康映雪讀書。見《尚友錄》卷四。囊螢:晉代車胤把螢火蟲裝在口袋里,借熒光讀書。見《晉書·車胤傳》。形容刻苦攻讀。

126、腹為笥篋:笥:盛書等物的方形竹器;篋:箱子一類的東西。腹部成了書箱子。形容讀書多,有學識。

127、傲賢慢士:賢:有才德的人;士:讀書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態度對待有德有才的人。

128、納士招賢: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129、宵旰攻苦:宵:夜;旰:天已晚。早起晚睡,刻苦讀書學習。

130、案螢:書案上借以照明的螢火蟲都了。形容正直的讀書人做官被貶或死后,居處荒涼的景況。

131、雪牖螢窗:雪牖:指晉朝孫康映雪讀書的典故;螢窗:指晉朝車胤囊螢讀書的典故。比喻貧窮苦讀。

132、挾筴讀書:挾:夾持;筴:同“策”,指簡冊,書籍。手拿書籍,一心讀書。形容勤奮學習。

篇8

【關鍵詞】 苦讀 病目 明目 養生

喜歡唐代大文學家白居易的人應該知道,白氏因早年苦讀而患目疾,相當痛苦,他的讀書生活受之影響很大,在詩中多有反映,如“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眼損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眼暗》)“春來眼暗少心情,點盡黃連尚未平。唯得君書勝得藥,開緘未讀眼先明?!?《得錢舍人書問眼疾》)等。

白居易的例子絕非個別,歷史上文學大家苦于目疾的很多,如唐代劉禹錫,宋代蘇軾、黃庭堅、陸游、楊萬里等等,都有這方面詩文流傳于世。因此,如何養生明目以助讀書,是古人十分關注的問題。本文主要探討古代讀書人在此方面之探索與經驗。

損讀書 減思慮

《素問·五臟生成論篇》云“肝受血而能視”,《素問·宣明五氣篇》又云“久視傷血”,早已指出苦讀損目的病因在于“久視”?!肚Ы鸱健つ坎 犯嬲]云:

人年四十已后,常須瞑目,勿顧他視,非有要事,不宜輒開,此之一術,護慎之極也。其讀書博奕等過度患目者,名曰肝勞,若欲治之,非三年閉目不視,不可得瘥。

《晉書》卷七十五,《范寧傳》載:

初,寧嘗患目痛,就中書侍郎張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宋陽里子少得其術,以授魯東門伯,魯東門伯以授左丘明,遂世世相傳。及漢杜子夏鄭康成、魏高堂隆、晉左太沖,凡此諸賢,并有目疾,得此方云:用損讀書一,減思慮二,專內視三,簡外觀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非但明目,乃亦延年?!?/p>

這段話曾被后世醫書多次引用,蓋張湛雖有嘲謔之意,但“損讀書,減思慮……”六條原則,毫無疑問均有益身心,若長期堅持,可期明目良效。畢竟“生病起于過用”(《素問·經脈別論》),無論何種養生方法,必以適度節制、防止“過用”為首要。鑒于此,適當安排讀書時間,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視力勞損,當可收到護眼之功。

讀書燈

宋代大文豪蘇軾詩云:“病眼亂燈火,細書數塵沙。君詩如秋露,凈我空中花。”(《病中夜讀朱博士詩》)此外,陸游有多首夜讀詩,如:“挑燈夜讀書,油涸意未已?!?《冬夜讀書》)“孤燈對細字, 堅坐常夜半?!?《秋夜讀書》)……點燈夜讀作為文人讀書習慣,在古代有限的照明條件下,是相當損害目力的一種行為?!肚Ы鸱健つ坎 吩谐鍪鶙l損目的不良行為,其中三條是“夜讀細書,月下看書,抄寫多年”,認為“上十六件,并是喪明之本,養性之士,宜熟慎焉”。

古人夜讀,或限于家境貧困,無燈可點,只能想其他辦法。所以,歷史上才會傳頌諸如集螢映雪、鑿壁偷光之類故事。所謂“月下看書”,大約即屬于這種情況。即使有條件可用油燈,一則光線仍然較暗,二則燃燒時散發油煙,也相當討厭。那么,如何燈下觀書不損目?《本草綱目·菖蒲》條引《臞仙神隱書》云∶“石菖蒲置一盆于幾上,夜間觀書,則收煙無害目之患?!笨磥?,菖蒲不僅有觀賞作用,還能保護讀書人眼睛,難怪在歷史上頗受文人青睞,并被譽為“花草四雅”之一。[1]???

另外,可從制作燈油的材料入手。如宋代趙溍《養疴漫筆》云:“枸杞子榨油,點燈觀書,能益目力?!庇郑鞔齑焊Α豆沤襻t統大全·讀書燈》條,云:“燈油,用大麻子油,無煙不損目。”

按,枸杞益目,殆無疑義,《本草綱目》卷四,眼目主治門,亦云:“枸杞汁:點風障,赤膜昏疼。榨油點燈,明目?!倍按舐樽佑汀?大麻子即火麻仁)益目,似無佐證。《本草綱目》“燈火”條云:“凡燈唯胡麻油、蘇子油然者,能明目治病。其諸魚油、諸禽獸油、諸菜子油、棉花子油、桐油、豆油、石腦油諸燈煙,皆能損目,亦不治病也?!笨蓞⒖础km然由于條件的改善,今人已無須再使用油燈,哪種油益目也不必考慮,但在偏遠之地不妨一試。

外洗法

《蘇沈良方·卷七·治諸目疾》記載了一種外洗眼目法,頗宜讀書人采用:

上盛熱湯滿器,銅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緊閉勿開,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湯沃,湯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為之,無疾一日兩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瞼眥癢。予(蘇軾,筆者注)自十八歲,因夜書小字,病目楚痛,凡三十年,用此醫法,遂永瘥。樞密邵興宗,目昏,用此法逾年后,遂能燈下觀細字。大率血得溫則榮,目全要血養。若沖風冒冷,歸即沃之,極有益于目。[2]

“沃”意為澆、灌,此法當指用雙手捧起少量熱水,灑在緊閉的眼目之上,不斷重復此動作,直至水溫變涼。蘇軾本人因寫作過勞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興宗長期堅持洗目,令昏目復明,遂能讀小字。可見這種方法尤其適合讀書人,而且不用特殊藥物,簡易可行。醫家云“肝受血而能視”,又云“血得熱則行”,熱水沃目,有溫養活血之功,大概即其道理所在。

《續名醫類案·卷十七》則載:

一老人年八十四,夜能細書。詢之,云∶得一奇方,每年九月二十三日,桑葉洗目一次,永絕昏暗(宜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立冬日采者佳)。

必須在特定日期采藥、洗目,似頗涉玄奇,但桑葉確能祛風明目,老花眼患者不妨一試,或許將不再有白居易“小字文書見便愁”之類感嘆。

又載:

王叔權(即執中也)云∶予游學會稽,早觀書,辰牌方食,久之患目澀,倦游而歸,同舍遺以鹽精,數次揩目而疾除。鹽精且爾,則青鹽之治目固也。古方用青鹽揩牙,因掬在手洗目而目明。鹽精乃鹽倉地下之精英。

其目疾因苦讀而得,以鹽水外洗而愈。鹽精與青鹽屬同類,入藥多用青鹽,可滋腎陰、瀉火明目,本草已言之。

明目助讀之方藥

“服食求神仙”,乃古代道家養生法,文人群體受其影響很大,通過長期服食某種藥物,明目以助讀書,是他們留心的重點之一。

《本草綱目》載多種藥物有此功效,如蕪菁(蔓菁)花:“主治虛勞眼暗,久服長生,可夜讀書。”槐實:“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大良……《梁書》言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余,發鬢皆黑,目看細字,亦其驗也?!甭蓟ń袢松儆?,多用蔓菁子,可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槐實即槐角,可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今人多用于治療痔疾或目赤實證,但很少將其作眼目保健藥物服食,其性苦寒,似不宜久服。

又,《冷廬醫話》卷四載陸以湉自述苦讀病目后,專服黑豆,并佐以洗目法,半年而愈,“因服小黑豆勿輟,凡二十余年,迄今目光如舊,燈下可作細字,未始非此方之力。”[3]黑豆味甘寒,補腎明目,陸氏當所言不虛。

明代李梴《醫學入門·本草分類歌訣》談到熊膽時如是說:“膽苦明目涂痔瘡,小兒驚風積癇良,殺蟲消疸止久痢,古人夜讀作丸嘗?!毙∽肿⒃疲?/p>

古人教子夜讀,粉苦參、熊膽為丸,與之吞一二枚以資勤苦者,蓋夜讀久,則血不歸肝而火沖頭目,朝旦面黃,用此降火和肝則血脈流通,津液暢潤,痰火瘡疥之病,從何而生?服苦之意與此相同。

苦參熊膽丸似乎已成為古人教子夜讀的常備保健品。其一,它清火明目,適用于夜讀過勤所致一系列癥狀,如虛火上沖頭目、面色差、痰火瘡疥等。明代傅仁宇《審視瑤函·卷一·內外二障論》曰:“蓋心藏乎神,運光于目,讀書作字,與夫婦女描刺,匠作雕鑾,凡此皆以目不轉睛而視,又必留心內營。心主火,內營不息,則心火動,心火一動,則眼珠隱隱作痛,諸疾之所由起也……”總之,夜讀久視,皆易上火,當用苦寒清降。

其二,此種做法,隱隱合乎“臥薪嘗膽”的古訓,即所謂“服苦之意”,能夠激勵下一憤讀書。既具藥效,又具教育意義,雙管齊下以見古代望子成龍的家長苦心,這是很有趣的?!缎绿茣ちb傳》載:“(綽)子仲郢,字諭蒙。母韓,即皋女也,善訓子,故仲郢幼嗜學,嘗和熊膽丸,使夜咀咽以助勤。”后來,“熊丸”一詞,便成為母親教子的典故。《醫學入門》所謂“古人教子夜讀”云云,其意大概指此。

醫書中亦有一些方劑,專為讀書人勞傷眼目而設。最著名的為《千金方》神曲丸(又名磁朱丸),此方“主明目,百歲可讀注書”,由神曲四兩、磁石二兩、光明砂(即朱砂,一云夜明砂)組成,“常服益眼力,眾方不及,學者宜知,此方神驗不可言,當秘之。”神曲丸下又有補肝散、服蔓菁花方、服白瓜子方,原文均云久服明目,“可夜讀細書”。今人往往以磁朱丸為重鎮安神劑,多言其交通心腎之力,卻忽略了它最初的明目功效,不免遺憾。

《楊氏家藏方》菊睛丸:“治眼目昏暗,視物不明,眵淚難開。久服能夜看細書?!贝朔接砂完臁⑷馍惾?、五味子、枸杞子、組成,既滋肝腎之陰,又助命門之火,且有祛風之效,適宜肝腎不足所致目疾。

以上藥物及成方,多以滋陰、瀉火、祛風為主,既非單純針對虛癥,亦非單純針對實證。在藥物歸經上,涉及心、肝、腎三經,與脾、肺關系不大。如蔓菁、熊膽、枸杞、等,則是自古至今治療目疾的常用藥。這些古人特意指出能“夜讀書”“讀細書”之類方藥,與一般明目方藥其實并無太大區別。

總之,古代讀書人在保護眼睛健康方面,曾作出很多探索,某些養生明目法,對今人頗有借鑒作用。本文討論的問題雖然限于古代,但讀書過勞而傷神損目的現象,今日頗有愈演愈烈之勢。高考取代科舉,并未給莘莘學子帶來些許輕松。此外,那些埋頭書案的文職人員、終日與電腦為伍的白領階層,其眼目健康問題亦不容樂觀。觀古以鑒今,對古人明目方法的進一步考察,應該是必要并且頗具現實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王煥華.中藥趣話[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170~171.

篇9

教育的根本何在?在我看來,教育的根本其實在于涵養,或者說熏染。墨子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苯逃鋵嵕褪且环N特殊的人為環境,設置得好有好的影響,設置得不好也會產生不良影響。所以,說教育的根本在涵養,包含著價值預設在其中。當然,熏染應當是美好的熏染,這才能稱得上涵養。教育這樣一種美好的特定環境,使置身其中的人耳濡目染,達到見賢思齊的效果。荀子說:“以善先人者之謂教?!薄墩f文解字》對“教”的解釋是“上所施,下所效”。教育人,先要有“善”,這“善”可能是師長的善言、善行、善舉,也可能是來自書中的圣賢之道。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边@句話背后體現的教育理念正是本文所說的涵養。社會學家先生曾回憶他在倫敦求學的經歷,其導師馬林諾夫斯基并未講過什么正式的課程,而是采用小組研究的形式,讓學生匯報自己的研究進度和心得,自己只是適當地點評或者插話。在那種氛圍中,費先生受到一種無形的影響。

據說當年在西南聯合大學,師生見面就是談學問。有時候,學生請教問題時警報響起來了,大家跑到防空洞里后還在接著談學問。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教授在解讀“錢學森之問”時提及:“錢學森就講過,加州理工大學的風氣讓他深深難忘,在那里如果有人要做一個報告,很快就會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東西超過他?!敝煜壬J為:“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現代大學學術機構一定要有這種氣氛。這個東西看不見,但是你可以感覺出來,大家崇尚什么,尊重什么,追求什么?!蔽蚁?,這種文化和氛圍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大學精神,置身其中的人受到的正是一種“不言之教”。

教育工作中經常提及的陶冶法,也符合教育的涵養本性。燒制陶器,冶煉金屬,都要放入火中鍛煉。以陶冶隱喻教育,正符合教育的本性。無論學校、家庭還是社會,教育之根本在“育”不在“教”,在“行”不在“言”,這才是教育的根本。

涵養是一個人具有寬闊的胸懷,具有懂道理、明事理、知進退的心理品質。我們認為涵養教育主要包含如下4個方面:一是情緒調控方法的教育;二是道德、學問等方面的修養教育;三是滋潤養育、培養能力的教育;四是積蓄、保持修養的品質教育。

涵養教育使人活潑而不放蕩,穩重而不呆板,熱情而不張狂,沉著而不寡言,和氣而不盲從。每個人都是塑造自我的心理工程師。涵養教育不是束縛,而是解放。機會往往只有在有準備的人身上才能發生作用。對于普通人而言,機會就像小偷一樣來無影去無蹤。懂得如何避開困難的人,勝過知道怎樣解決困難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拿不定主意時,選擇順其自然、順勢而為、順水推舟,也許就是最佳選擇。勝出者往往靠的不是能力、機遇,而是觀念及信仰。信念改變思維,思維改變心態,心態改變行動,行動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要想改變命運,先要確立信念。教育亦然。一個受過涵養教育而具有相應能力的人,首先在舉止言談方面比平常的人多了一份穩重和成熟;在做事的時候,會深思熟慮,總像有一份時間表那樣,有條不紊;不會莽撞茫然,總是那么有自信,胸有成竹,運籌帷幄;在考慮自己的同時更會考慮其他人及社會??傊麜扔型庠诘男摒B,又有內在的氣質。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魅力往往體現在涵養上。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魅力。涵養教育就是要從身邊的事做起,從細微處著手,學會識大體、拘小節、細處著力,從自己的一言一行開始,努力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營造和諧環境,以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其一是靜。

“靜生慧智,定納百川。”少說話,多傾聽。學會傾聽是一個學生首先必須具備的品質。因為嗦嗦愛說話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寧靜的美,而且,在課堂上特別容易影響到其他學生。古語云:“三思而后行?!倍艺J為,作為學生,首先必須考慮到自己處于集體所在的課堂,應“三思而后言”。要知道,即使是在網絡這個靠語言交流的平臺上,累贅多言也往往令人討厭。想說話了,就先對自己說,然后再在別人愿意聽的情況下去交談 。

其二是緩。

古語云:“謙謙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倍艺J為,有時候應該是“訥于言而緩于行”?!熬徲谛小笔菫榱吮苊夥较蛐?、方法性及原則性的錯誤。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時候因為急,往往考慮不周,匆忙應付,難免會有紕漏,甚至會發生大的錯誤。而緩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在別人的基礎上,通過比照,得到經驗,記取教訓,以找到更高效的辦法,尋得成功的捷徑。學生讀書正可以借鑒這個方法。

其三是忍。

面對同學之間的紛爭,不要氣憤。“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氣憤傷身體,氣憤也不能解決問題。正所謂“宰相肚內好撐船,公侯頭上能騎馬”,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有勇氣去改變那些可能改變的事,以及有智能去區別上述兩類事是成功者要具備的三個素質。有些事情不妨觀靜觀其變,順其自然。

其四是讓。

涉及到原則的大是大非問題,不能退讓,自己要立場堅定。遇事盡量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別人的意見對,就不應固執己見,按正確的意見辦,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其五是淡。

對名利,對金錢,都應看淡些。很多東西并非是必需的,而且,得失也是辯證的,某些方面損失了,在別的方面常常會有所獲得,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薄A硗?,人往往越是看得淡,就越是容易求得心靈的平靜,越是能體會到平凡的幸福。

其六是平。

平,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一個人的思想僅可以存在于他有權利作決定的范圍內。平凡的人,盡管活得不夠精彩,但可以在份內工作中做出成績。而當有機會得到供自己展露思想的空間時,就可以顯示其不平凡了。

上面六點,可說是筆者總結的一些人生智慧。那么,作為一校之長,又當如何培養學生有涵養,繼而使之成為未來社會的合格公民和建設人才呢?經過多年探索,我們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育體系及模式,簡稱為“一體系四模式”。

“一體系”就是課程教育體系,即通過書法、繪畫、國學、學科(包括語文、歷史、品德、體育及數學、英語等學科滲透)的教育提升學生素養,“四模式”就是通過文化教育模式、國學教育模式、課堂教育模式、社會實踐模式來推動、促進學生的成長。具體有以下4種模式。

第一,文化教育模式。

漫步于學校的各個角落,隨處可見錯落有致的名言夾畫和故事夾畫?!拔鹨詯盒《鵀橹鹨陨菩《粸椤?、“百善孝為先”等經典名句,呈現在墻壁上、柱子上,格外引人注目。徜徉其中,仿佛歡飲了一盞盞好茶。拾步樓梯,《曾子殺豬》、《棄官尋母》、《孟母三遷》等一個個經典小故事俯仰即是,看后仿佛飽嘗了一道道佳肴。途經教室走廊,《三字經》、《弟子規》、《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映入眼簾,讀來又仿佛暢飲了一杯杯美酒。

名言夾畫和故事夾畫均固定在簡約大氣的木框內,按內容設計了豐富多彩的底圖。它們或意境悠遠,或文雅古樸,或厚重雋永,每一幅都色彩鮮明,生動活潑,給人啟迪。

壁畫按照樓層分設主題。一樓以“德育”為題,選取了經典典籍中關于道德的相關名言和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德育小故事及《弟子規》內容;二樓以“勤學”為題,選取了“惜時”、“勤勉”等名言和名人學習小故事,其中浮雕生動傳神,刻畫了小匡衡鑿壁偷光勤學苦讀等故事;三樓以“禮儀”為題,“讓棗推梨”浮雕從一個側面呈現了小兒推讓食物,謙恭禮讓的典故;四樓以“師德”為題,強調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的人師風范,有浮雕“尊師重教”、教育家孔子頭像及其相關名言;五樓以“孝道”為題,以語言和畫面為經緯編織我國源遠流長的家庭人倫觀念;六樓以“忠誠”為題,飾有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耳熟能詳的愛國名言,還有“精忠報國”小浮雕,塑造了岳飛正氣凜然,報效祖國的形象。

整個校園顯性文化建設因地制宜,畫面圖文并茂,雕塑形神兼備,富有視覺美感,形成了校園獨特的走廊文化、樓道文化和廊柱文化等多種體系。學校充分利用條理清楚、主題鮮明的“國學長廊”這部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文明禮儀“教科書”,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每一個角落都育人”。潤物無聲的校園文化所營造的育人氛圍,充分發揮著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第二,國學教育模式。

讓國學融入課堂是我校的教育特色。我校精選了《弟子規》、《三字經》等書中的經典篇目和廣為流傳的經典唐詩宋詞,后期還結合寶安區教科培中心編制印發的青少年國學文化讀本一、二、三冊,對各年級學習內容進行統一設置。

各班每周一堂經典誦讀課,目的在于使學生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在課堂上滲透國學,要求學生熟讀乃至背誦一些經典詩文,熟記一些名言警句,讓學生在背中求思,思中求進。每節語文課課前三分鐘組織經典誦讀:一、二年級學生背誦《三字經》;三、四年級學生背誦《弟子規》、經典古詩;五、六年級學生背誦《論語》。

堅持開展每周一首詩的誦讀,堅持“一日三餐”(早讀、課前讀、中午前讀經典詩文)誦讀。清晨,在校園中,伴著微微晨曦,總是響起學生瑯瑯的讀書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語文課前,各班不時地傳來陣陣誦讀聲:“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誦讀古文在我校已經蔚然成風。

每周一節經典詩文誦讀課,每月一節經典詩文研討課,形成我校的國學課堂教學模式。即:激趣引入――讀順原文(借助拼音)――知曉大意(據注釋)――感悟道理(結合生活)――導述言行(結合自己談認識)――拓展延伸(名人警句,詩文……)。低年級段多用直觀性的教學形式來引導理解,中年級段的按照示范、仿照談理解或感受,高年級段盡量與語文課本整合,根據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的深淺度。面向全體,盡量讓多數同學參與進來,積極投入學習。同時,語文科考試中加入國學教育的內容:一、二年級在口語考試中考查必背經典句;三、四年級加了默寫經典句;五、六年級加創設情境題,對應填寫所背經典句。此舉既促進了教師對國學教育的重視,也讓學生體會到國學的重要性。

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融合的紐帶與橋梁就是行為文化。松和小學在盡力構建高雅顯性校園文化的同時,更注重引導全體師生把文化內化為自己自覺的行為,注重精神塑造,培養優雅文明、從容高貴的言行舉止和精神氣質。我們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著“匯知識之萃,補教材之缺”的精神,依據《小學必背古詩詞七十首》、《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和《常禮舉要》等篇章,編寫了一套校本教材――《經典詩文伴我成長》(上、中、下),全體師生人手一冊。本套校本教材集學習資料與拓展練習為一體。書中設有“家長與老師的話”欄目,請家長、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以達到教育資源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每課后面編有“我還會背”版塊,便于學生在學習了此文后,把自己喜歡的相關詩文積累在書上,讓學習得以延伸。書后還有詩配樂的歌曲,讓學生在樂曲的哼唱中積累經典。對于書中所選詩文,要求學生了解大意,讀熟會背,并努力轉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每個教室門前,每周都會更新一首經典詩文,讓學生每周至少背熟一首經典詩文。每個月都有以年級為單位的有主題的經典詩文誦讀展演,每個學期都有全校性的經典詩文大型節目展演。通過朗誦和展演,引導學生自覺地把經典詩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文化。另外,圍繞“我誦讀我快樂我成功”這一主題,精心打造教室文化。建立班級經典誦讀爭星榜,每月得星最多的命名為“班級小名士”;設立“快樂屋”,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收藏、記錄快樂的筆記本,以利于師生、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交流;運用“今天我最亮”展示臺,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風采的機會;建立班級圖書角,學生在校課余時間書聲朗朗,整個校園溢滿書香;利用校園之聲廣播站,每天播放古典詩詞欣賞和古典音樂節目,潛移默化地陶冶師生的情操。同時,各學科教師在課堂上也會有意進行滲透。如美術科利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特點,引導學生欣賞詩中的畫,畫中的詩;音樂科則利用“詩歌就是合樂歌唱的音樂”這一特點,給詩歌配上恰如其分的曲調,讓學生合樂歌唱……教師們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學形式生動活潑,讓學生在一個個興趣盎然的活動中,吟誦經典;在一則則雋永精妙的故事中,明理燃情;在潤物無聲的滋養中,受到熏陶與感染。

每學期,學校高、中、低年級段在學校大操場進行國學展演。每個年級段都有一個主題,如低年級段的“孝敬篇”,中年級段的“禮儀篇”,高年級段的“誠信篇”,圍繞這些主題開展國學展演。通過經典誦讀及國學展演活動,學生找到了民族的根,獲得了民族的源動力。經典的活學活用,使經典從古代來到了今天,走到了學生的身邊,走進了學生的心里,變成了學生自覺的行為習慣,流露于他們的言行舉止之中。

第三,課堂教育模式。

課前齊誦《坐姿歌》,書寫齊讀《握筆歌》。擺放整齊的課桌,陳列有序的書本,端莊的坐姿,優雅的握筆,迅捷一致的起坐,和藹親切的師生問好,落落大方的應答,瑯瑯的課前經典詩文誦讀……一道獨特的課堂風景線呈現在松和校園。

多年來,我校潛心探索課堂教育模式的構建,提出用優秀課堂常規有效提升課堂效率、提升學生素養的創新構想。從課前課后的禮儀習慣、坐姿習慣、寫字習慣以及課堂上的傾聽習慣、交流習慣、團結合作等入手,規范學生、培訓學生,形成一整套規范良好的課堂流程。教師們不斷完善課堂常規,追求課堂亮彩,使優秀課堂常規成為學生行為規范而不刻板、參與踴躍而不松散的有效課堂常規模式,營造出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儼然在人生的小天地中成長。

書法課教師帶領學生沉浸于書法的世界。他們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從優秀的書法作品中體察提按、轉折等用筆的美,剛柔、粗細等線條的美,濃淡、枯潤等墨色的美,俯仰、向背等結構的美,以及疏密、穿插等章法的美。另外,還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感受各家書體的美,如先秦書法的稚樸古雅,魏晉書法的奇逸開張,唐楷書法的法度森嚴,明清書法的個性張揚,直到現代書法的異彩紛呈。從甲骨文的瘦削到金文的凝重,從大篆的隨意到小篆的規正,從隸書的柔美到楷書的嚴謹,從行書的靈動到草書的狂放等,都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極好材料。因此,對優秀書法作品的學習、觀賞和評點,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美感,培養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還可以讓他們在書法實踐中產生審美體驗,受到審美教育。

書法藝術可以感化人、陶冶人,使人的情感、意志、體魄等得到深化甚至改變。練習書法,能使人薄弱的情感更加豐富,軟弱的意志更加堅強,消瘦的身體變為雄健,毛躁變為穩重,粗心變為細致。練習書法也就是練心、練身、練性靈。

音樂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情操,洗滌一個人的靈魂,完善一個人的性格,激發一個人的意志。我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而且還會愈來愈深刻地感受到音樂帶給我們的改變。任何藝術的語言,相較于音樂的旋律,都失去了應有的光彩。音樂是最迅速敏捷、最深入持久地打動人心的藝術。音樂對人的身心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輕快的音樂使人舒適、安寧,雄健有節奏感的音樂使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它的不同節奏、旋律、音調、音色等,可對人的身心產生不同的影響。

隨著美術教育的發展,各國美術教育界都在努力克服早期美術教育的種種缺點,發揮其培養能力、促進個性發展、陶冶情操、提高修養的作用,以便能更完美地實現美術教育的目標。美術教育的開展應涉及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是“山美、水美、自然美”與環境教育。

在美術風景課(包括:風景畫欣賞、色彩風景寫生或國畫山水等)上,我們在教會學生欣賞作品、教會學生風景畫畫法的過程中,不要忘記引導學生好好欣賞一番畫中乃至自然里的美景,在感受“山美、水美、自然美”的同時,認識到世界各國經濟活動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加,已經超越了環境自身所具有的承受能力,認識到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被破壞、沙漠化加劇、熱帶雨林衰落、野生物種減少等環境問題,已經給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帶來了不可挽回的影響。寓美術教育于環境教育之中,引發學生對自然的豐富情感和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二是“名家、名作、名人效應”與理想教育。

在欣賞名家名作的過程中,多向學生講述名家的志向、生平事跡和學習故事,讓學生充分了解名家的人生經歷,了解名家為社會所作的貢獻,利用名人效應,使學生對名人產生崇敬、向往的心理。美術作品中,不乏歷史上的偉人和重大歷史事件等題材,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的好素材。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適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學生珍惜學習時間,以能為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名人為偶像,樹立遠大的理想。

三是“賞美、懂美、崇尚美”與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課堂中,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掌握美術欣賞方法,運用觀察、想象、直覺和多種思維形式以及美術的方法進行藝術創作活動,學會分析、評價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在各種美術活動中感受美。從而,引發學生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產生向往之情和對真、善、美的最高價值的不斷追求愿望,使學生心靈得以凈化,智慧得以啟迪,情操得以陶冶,修養得以提高,從而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發展。

正是由于課堂上的熏陶,我們的畢業生進入中學后,其良好的學習習慣、訓練有素的作風、良好的素養令初中學校十分滿意。家長們也說:“孩子在學校能養成終生受益的學習習慣,我們非常感謝和放心。”

第四,社會實踐教育模式。

在開展各種涵養教育的同時,我們還會讓教學處與德育處聯合起來,將傳統國學弘揚的人文精神――仁、義、禮、智、信,與現代社會的道德規范相結合,用一個個鮮活的生活場景和規范禮儀的示范,有機地進行滲透,從而培養學生的各種良好行為習慣。如《三字經》、《弟子規》中“尊師友、習禮儀”等名句,既要求學生熟讀成誦,更要求他們把名句內化為行為,用行動詮釋行為文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于是,課間、課外,校內、校外,尊師愛友之風盛行。

學校大力開展涵養教育以來,師生風貌和學校各項工作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長足的進步。學生講文明,懂禮貌,行為習慣符合禮儀,真正展示了我校涵養教育的魅力,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有孝心講文明。學生比以前懂事多了,知禮多了,對家長更加孝敬了,對教師也更加尊重了。學生懂得了回家以后給家長端上一杯水,說上一句知心話。教師節、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時,學生會在他們的禮儀和感恩行動中顯示出他們高度的涵養。

誠實守信。學生懂得了知錯就改才是個好孩子。放學時,學生能夠按時回家,晚歸如實匯報,有事及時與家長打招呼。最明顯的效果就是,按時完成作業的人多了,以各種理由為借口不完成作業的人少了。課堂上教師在與不在一個樣,以前教師一不在就胡鬧的現象沒有了。做誠實人,使學生責任感大大增強。

勤儉節約。大部分學生是家中的獨生子女,以前普遍吃飯比較挑剔,花錢也大手大腳。自從誦讀學習《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經典名言后,學生更加明白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F在,即使掉在飯桌上的一粒米學生也會撿起來吃掉,花起錢來更是精打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