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31 23:14: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鹿柴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zuò zhě:wánɡwéi 作者:王維
kōnɡ shān bú jiàn rén,dàn wén rén yǔ xiǎnɡ。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fù zhào qīnɡ tái shànɡ。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返景(yǐng):同“返影”,太陽將落時通過云彩反射的陽光。)
篇2
教學目標 :
1.學習《鹿柴》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鹿柴》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言激趣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解詞連句知大意。
3.展開想象悟詩情。
談話導入 :這節(jié)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鹿柴》這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鹿柴》。
1.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所寫。
請學生補充介紹有關王維的資料。
2)解詩題。
“柴”,通“寨”,指導有籬落的鄉(xiāng)村別墅。
2.讀詩解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全詩,糾正以下字的讀音。
“鹿柴”的“柴:讀作“zhài”,不要讀作“chái”。
“返景”的“景”讀作“jǐng”,不要讀作“yǐng”。
“青苔”的“苔”讀作“tái”,不要讀作“tāi”。
3)自學詩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復”中間是“日”不是“目”。
3.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的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地面上。
2)自己試著把句子的意思說一說。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里,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展開想象,悟詩情。
1)自由練讀、背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2)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么樣的景象。
(這首詩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空山深林中的幽靜景色。前兩句以人的話語聲來反襯空山的幽靜,著重從聽覺方面描寫環(huán)境的寂靜。后兩句以明亮的夕陽返光,反襯出山林深處的幽暗,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環(huán)境的幽美。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構成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詩中寫返照的陽光、幽暗的樹林、深綠的青苔,色彩豐富、絢麗。空山中有“人語”,深林中有陽光,使描寫的環(huán)境有了生字。這樣描寫有聲有色,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3)給點時間讓學生討論:
①在這首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②學生這首詩你還有哪些疑問?
(為什么前兩句明明寫“人語響”,我們卻說它寫空山的寂靜?后兩句寫“返景”“復照”,我們卻說它寫深林的幽暗?)
4)教師小結: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5.練習朗讀,試背誦。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自然停頓,讀出韻味。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2)自己試背。
3)同桌互背。
4)集體背。
四、作業(yè) :
背、默古詩;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有關作者資料。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江上漁者》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江上漁者》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請幾名同學背。
2.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學生補充介紹有關作者資料。
2.解詩題。
漁者——打魚的人。
這首題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魚的人。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出沒”的“沒”讀作“mò”,不要讀作“méi”。
“風波”的“波”讀作“bō”,不要讀作“pō”。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qū)分“漁”“魚”。
(2)“君”字第二筆右邊要出頭。
3.齊讀《江上漁者》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往來:來來往往。
但;只。
美:鮮美。
出沒: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風浪。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意。
一、二句:在這一帶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中飄著,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么驚險啊!
(3)把四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學生朗讀全詩,學生邊聽邊想象,打魚人那只像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里飄蕩,時隱時現,場面驚險。
2.課堂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講了幾種人?他們有什么不同?
(2)從哪兒看出打魚人的艱辛?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到詩中講了兩種人:吃魚人和打魚人。吃魚人只愛鱸魚的味道鮮美;打魚人捕魚十分艱險。
打魚人為了捕魚,每天要駕駛著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自身無安全保障。他們的勞動成果是來之不易的。
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反映吃魚人不知打魚人的艱辛。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3.練習朗讀。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4.匯報、評讀。
5.自己試著背誦,同桌互背。
6.作業(yè) :
背默古詩《江上漁者》;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找有關詩人資料。
板書設計
江上漁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3.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江上漁者》。
2.請幾名同學背。
3.回顧古詩的學習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寫的。
學生補充有關詩人的資料。
2.解詩題。
出門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農夫家里。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宿”讀作“sù”,不要讀作“shù”。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qū)分“暮”“幕”“墓”。
(2)“貧”上下結構,上邊是個“分”,不要寫成“”。
“蓉”上中下結構,中間是個“”。
“吠”“大”字上面不要丟點。
3.齊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日暮:天色將晚。
柴門:樹枝做的門。
蒼山遠:蒼蒼茫茫的遠山,一直連向天邊。
貧:窮。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遠望蒼山,路途遙遠,得找個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個貧窮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從柴門邊傳來了狗叫聲,知道是主人冒著風雪回來了。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同學有語氣地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意境。
2.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圖?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寫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它通過旅客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環(huán)境,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
4.可根據詩的內容,試著畫一幅“風雪夜歸人”圖,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5.練習背誦古詩。
(1)自己試著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體背。
篇3
【關鍵詞】古詩 教學 審美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052-02
只有達到進入詩歌意境的較高層次的讀詩境界,才能領悟到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才能達到我們教學古詩這一體裁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品嘗到古詩的美的真諦。如何做好古詩教學的審美化?本人有以下幾方面的認識:
一、古詩的美感特征與古詩的審美化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古詩,唐宋詩歌占了絕大多數,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如唐代以清新自然、樸素為美的“詩仙”李白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早發(fā)白帝城》、《贈汪倫》等;以“沉郁頓挫”為主要風格的“詩圣”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江畔獨步尋花》等;以平易通俗著稱的白居易的《草》、《暮江吟》;以“靜”為主要美學追求的王維的《鹿柴》、《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宋代世稱“王荊公體”詩人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洲》;清雄豪放、曠達飄逸的蘇軾的《題西林壁》……因為古詩的用字用詞非常講究推敲,字詞含義深刻,理解起來較困難,因而采用傳統(tǒng)的“就詞論詞、就句譯句”法教學,學生往往不能進入意境、領會其中韻味。那么如何讓古詩教學更為生動、活潑、富有創(chuàng)造性呢?國家教委“九五”重點課題“學校美育系統(tǒng)與美育心理發(fā)展實驗研究”在審美化教學方面做了一種有效的探索。這種審美化教學中的學科美育課便包括了語文美育課、數學美育課等。語文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展現語文知識美、語文能力美的過程,沒有審美意識的滲透和培養(yǎng)的語文教學不是完美的語文教學。“語文美育是語文教育與審美活動統(tǒng)一的過程,即教師指導學生以語文學習為審美對象而感知美、理解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
二、古詩教學審美化對教師和環(huán)境的要求
古詩教學審美化不同于常規(guī)的認知教學,因而不但需要教師具有一般語文教師的特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敏銳的觀察、持久的記憶、創(chuàng)造的思維、豐富的想象、高尚的情感等),而且對教師的語言及知識范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的語言美
語言是傳授知道、教書育人的載體。曾有美學觀點認為:“語言先于審美形式,審美形式先于審美感性,這就意味著,語言才是第一性的,是一切的起點。”
2.老師的知識范圍
進行語文美育,教師除了應具備語文專業(yè)知識、教育專業(yè)知識、普通文化知識外,還特別強調藝體知識(即琴、棋、書、畫、舞、體等方面的知識)和美學、美育知識。語文美育是教師指導學生以語文學習為審美對象而感知、理解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應具有基本的美學、美育知識,如美的本質、美的存在形式和美的形態(tài)、審美心理、美育的特點及實施途徑等。如果讓一個沒有一點美育與美學知識的教師去搞美育,無疑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
三、如何實施古詩教學審美化
“語文美育的過程,概括說來,也就是培養(yǎng)審美意識、發(fā)展美的鑒賞能力、訓練美的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這三項也是語文美育的基本任務、主要內容。”因此,古詩的審美化教學也須按照如下的“美的規(guī)律”來進行。
1.在美的導入中感受情境美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導入是美的載體,是教師譜寫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是教師的學識、口才、智慧的綜合體現。精心設計導入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寓美育于教學導入中,能使學生進入美的情境,引發(fā)學習興趣。美是通過視角和聽覺遼兩扇窗戶而被感知的。老師的教學導入中先用情境熏陶法激起學生對美的初步感受,能為后面的課堂教學起好鋪墊作用。
2.在美的朗讀中感受音韻美
大家都知道,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首先應從對美的感受出發(fā)。審美感受力是閱讀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主觀條件,當然也是古詩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主觀條件。朗讀這種審美活動是以審美感受為基礎的,并且審美感受貫穿于朗讀過程的始終,沒有審美感受力就沒審美。提高審美感受力的一種重要方法就是“美讀”。
古詩的音韻美還體現在節(jié)奏上。五言古詩的節(jié)奏分分配為二三句式或二二一句式。如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七言詩節(jié)奏分配為二二三句式或二二二一、二二一二句式。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轉∥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人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因此,在訓練學生朗讀時,要讓其充分體會節(jié)奏參差和單調鏗鏘之美。
3.在美的觀察中感知形象美
在語文美育過程中,要使學生感知美,必須把語文同它所表現的事物聯系起來,直接去觀察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從而獲得直接的審美經驗,發(fā)展審美感受能力。
觀察是感知美的門戶,是審美的“眼睛”。正如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觀察能使學生發(fā)現美的事物,產生新鮮的感受、深刻的認識以及深遠的聯想,豐富的美感。
古詩蘊藏著豐富的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一首首古詩就是一幅幅雋永的畫面,它們或色彩斑斕,或寧靜淡雅,是詩人將現實中的自然美寫進詩歌,因而必然反映大自然的直觀性、可感性,生動逼真地再現大自然的形象。在這里,美和形象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離開了具體生動的形象,美和美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在教學中,可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形象美。
綜上所述,古詩教學審美化是使古詩教學的認知活動與審美活動相統(tǒng)一。它需要具有一定審美素質的教師充分利用古詩的美感特征按照“美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在審美化教學的美感愉悅中接受知識,既達到審美目標又同時更好地達到知識、能力目標。
參考文獻:
[1]《語文教育心理學》楊成章主編,1994年版,P371。
[2]《語言烏托邦》王一種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P45。
[3]《藝術作品的本源》(1950)(詩、語言、思)海德格爾著,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版。
篇4
一、拓展同一詩人的詩歌
小學教材中所選古詩,多是著名詩人的作品,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風格和特點,如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雄奇奔放,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真實、生動,田園詩人王維筆下恬靜的田園風光,愛國詩人陸游詩中的愛國情懷……教學中,教師可抓住這些特點進行拓展。如教王維的《鹿柴》,可引入《鳥鳴澗》、《山居秋暝》;教陸游的《示兒》,可引入《秋夜將至出籬門迎涼有感》;教白居易的《憶江南》,可引入《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教韓愈的《早春》,可引入《晚春》……這樣拓展,作者相同、內容相關、風格相似,學生學起來輕松、有趣。課堂上學生學得多,學得活,學得主動,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拓展同一主題的詩歌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組古詩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主題卻是相近的。教學時將同一主題的多首詩進行有效組合,注重其內在聯系,相輔相成,主次適當,可達到舉一反三,融類旁通的效果。筆者上過一堂“送別組詩”,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重點引導學習《贈汪倫》,讓學生在“自主質疑——自讀釋疑——角色扮演——感情吟誦”的過程中讀懂詩歌,領悟詩歌“以歌相送”的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鼓勵學生運用學習《贈汪倫》一詩的方法自學這兩首詩,學生理解詩意后很快歸納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詩人是“以目相送”;《別董大》中詩人是“以話相送”。學完這三首詩后,又讓學生根據譯文自學《送元二使安西》,學生進一步歸納出詩人是“以酒相送”。最后,學生總結得出詩人是“以心相送,以情相送”,情真意切。
整合主題相近的古詩,還可以是作者的對比、景物的對比、語言的對比、情感的對比、表現手法的對比等。采用“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融會貫通,達到整體優(yōu)化的效果。
三、拓展詩歌的空白處
詩歌是言志抒情的藝術,它獨特的藝術形式,使詩人或有意或無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聯想和想象的空間,教師必須借助這個空間,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獲得詩歌空白處的完整意象,受到熏陶、感染和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下面是我教《泊船瓜洲》中的片段。
師:明月何時照我還,照我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此時此刻,也許詩人又想起了在家鄉(xiāng)度過的美好時光。同學們,詩人在家鄉(xiāng)度過怎樣美好的時光呢?請你想象一下,拿起筆,用三五句話寫一個小小的場景。
(學生開始寫,寫好后指名學生發(fā)言。)
教師小結:也許那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他帶著全家去郊游……也許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他扶著老母親去看花……也許那是一個日暖風輕的日子,他和老朋友一塊兒談天……
我啟發(fā)學生在詩的“空白”處展開豐富的想象,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引領學生聯想詩人在家鄉(xiāng)度過的美好時光,為孩子們體驗詩人思鄉(xiāng)的愁緒做了很好的鋪墊。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已投身其中,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
此外,還可以采用吟誦詩歌、唱詩、詩句接龍、詩配畫、題詩書簽贈送等方式對古詩的空白處進行拓展,以此豐富詩歌的內涵。
在古詩拓展教學中,我巧妙地依據詩歌的體裁特點、內容特點,結合“課標”推薦篇目,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知識結構特點,不就詩教詩,而是把課堂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天地,精讀一首,帶讀幾首,用古詩引古詩,借古詩悟古詩,增加閱讀容量,倡導學生多誦讀,有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
篇5
“意象”是由“意”和“象”組成,這里的“象”就是客觀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中國古詩中經常出現“月亮”這個意象,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意義不同。“月亮”可表示思念家鄉(xiāng),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也象征純潔的愛情,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還表示寂寞等意象。因此,捕捉意象法就是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教給學生的一種思維方式,即詩中意象是什么、為什么用這個意象、它想要傳達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學生領會詩中的畫面、形象和語言的特色。
我認為,意象捕捉在古詩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進畫面的生成
古詩中出現的意象一般不止一個,而是一連串;且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是由顏色的深淺、虛實、遠近組成的一幅幅畫。在古詩教學時,老師首先要學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導學生按作者的情感流程把這些意象串聯起來,就會猶如身臨其鏡。不妨來看一首詩: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淺塘湖春行》
這首詩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寫,詩中句句都是意象,處處有景,也處處活動著詩人的身影,移步換景,景中有人,象中有興,情義盎然,如詩如畫。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是一曲優(yōu)美的春的頌歌!教學時,教師應聲明:寫景詩當然需要形象鮮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還應象中有人。而學生也只有在準確地把握意象及詩人的觀察方向,方可進入詩人的心靈,悟出真諦!
前四句是詩人眼中的環(huán)境風物,后四句是詩人抒述了這樣特定的環(huán)境風物中的心情,物與人兩組畫相互對應、交織。
很多時候,與其說我們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看畫,看那些一系列魚貫地越過的動態(tài)畫面。一個人善于或不善于讀詩,重要的一個區(qū)別在于他能否將凝固不動的文字迅速轉換成活躍飛動的圖畫。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在其智力發(fā)展不完全的情況下,好動不好靜。 因此,教師應授之以正確的閱讀方法,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詩里絕不能沒有畫面,否則失去了依憑是很難把激動的感受、深微的意緒表現出來的。詩歌畫面之所以一般呈現動態(tài),是要發(fā)揮“語景”之所長而掩其所短。《錢塘湖春行》里出現了五個虛詞,即“初、誰、漸、才、最”,它們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幅幅畫面從外部串聯在一起,此外,遠近、俯仰、動靜的結合,有力地推動著這些畫面加速運動。
二、有利于理解語言的雙層性
很多優(yōu)秀古詩具有言意兩層性。“言”超脫了客觀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鏡中之象,即所謂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則超越了客觀實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意”假于“象”,假“象”而見“意”。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卻是目的,即所謂“詩貴意”(李東陽《蘼堂詩話》)。“象”要形象生動如在眼前,而“意”則要不盡,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例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
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又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處猶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詩中盡見這種詞語,它們聯合起來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三、有利于形象的塑造
篇6
語文閱讀在平時測試、期末考試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閱讀練習,不僅能熟能生巧,輕松應對考試,最重要的,對于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巫峽賞霧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巫峽賞霧巫山多霧。因而有人叫它巫峽。巫峽的霧,像巫峽一樣俊秀迷人。巫峽賞霧,如同欣賞一幅幅繪畫珍品,人不知不覺便進入了那種如夢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霧,大而圓。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頂。巫峽由此更添幾分秀色。太陽出來了,山帽子霧銀光閃閃,璀璨奪目。這時,不由得讓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畫。頭戴絨帽、身穿絨衣的王昭君,騎著馬一步步朝草原深處走去。
半山霧,又叫遮山霧。猶如一道幕從空中垂下來,將山峰攔腰隔斷。一座座農家小院,一片片田園果林,便嚴嚴實隔在了這道天幕后面。就那小路倔強得很,硬左拐右拐從霧中一頭伸了出來。一時讓人想起惡劣賀敬之先生寫的那首詩:“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霧。深山力量的人家,云霧里的路……”此情此景,這是活畫出了。一陣鈴鐺聲傳來,霧中走出一頭頭黃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盤著繩子叉角上,似乎還粘著許多霧絮。走在后面的放牛人連聲吆喝,卻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輕紗霧,絲絲縷縷,看上去如同落地紗簾。如此珍品,非織女那一雙巧手不能完成。微風輕拂,輕紗霧慢慢走動起來;于是,霧中的山峰也跟著走動,農舍也跟著走動,牛群羊群也跟著走動;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蘇醒了,拖著長裙,一步一步……好心的“神女”喲,你是不是又要去盜父王的寶劍斬殺攪亂峽江水道的惡龍?
跑馬霧,氣勢好生得了!初夏雨后放晴,峽谷中漲滿了霧。那霧看上去如同關在圈欄中的馬群,你擠我,我擠你,顯得浮躁不安。這時,從峽口子吹來一陣風,浮躁不安的馬群便借助風力,沖破圈欄,撒蹄在巫峽中狂奔起來;窄窄的峽谷,哪經得起如此之多的馬馳騁?一時間馬群擁擠不堪。有的擠得仰起頭,有的擠得翹起尾,有是擠得豎起鬃毛,有的擠得騰起四蹄。呼嘯的風中,那嘶鳴聲、馬蹄聲、碰上石壁的撞擊聲,聲震峽谷。聽來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身上禁不住沁出粒粒汗珠來。好厲害的跑馬霧!
巫峽的霧,迷人的霧。每次賞霧前我一再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被那霧所迷惑。千萬千萬。卻每次都不爭氣,一賞便癡迷在霧中。
巫峽賞霧閱讀練習題:
1.結合上下文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文中的詞語。
欣賞 璀璨奪目 馳騁
2.作者在描寫山帽子霧和輕紗霧時抓住了哪些特點?請寫一寫
3.理清文章的條理。
用(先寫.......然后寫......這樣的句子表達)
4.在首尾段找出一出互相呼應的句子來,并說出這樣寫的好處
5.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從文中找出你喜歡的句子,說說你為甚麼喜歡
喜歡的句子:
喜歡的原因:
7.對“走在后面的放牛人連聲吆喝,卻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
由此聯想到古詩《 》中的詩句: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欣賞,即對美好事物而言,放在文中便是對巫山的霧的褒揚。
璀璨奪目,寫出山帽子霧的光澤耀眼。
馳騁,有速度感,寫出霧的氣勢磅礴。
2.山帽子霧:大而圓,光彩奪目。
輕紗霧:輕盈,飄逸。
3.文章先總括巫山多霧的特點,然后分說幾類霧各自的特色,最后再心生感慨。
總-分-總結構。
4.“巫峽的霧,像巫峽一樣俊秀迷人”和“巫峽的霧,迷人的霧”,首尾相呼,前后照應,使文章結構嚴謹而渾然一體。
5.對巫山霧的贊賞喜愛之情。
6.“有的擠得仰起頭,有的擠得翹起尾,有是擠得豎起鬃毛,有的擠得騰起四蹄。
呼嘯的風中,那嘶鳴聲、馬蹄聲、碰上石壁的撞擊聲,聲震峽谷。”運用排比,擬人的手法,將霧人格化,氣勢雄壯,動作聲音相結合,生動形象。
7.側面表現出遮山霧的“遮”字,隱藏的身形,擋住了視線,比正面描寫更具說服力。
篇7
【摘要】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古詩教學,借用網絡環(huán)境所提供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huán)境,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提供一個"文畫音形結合,語境與意境結合,感知、理解與想象結合"的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有效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結構,不斷深化古詩教學改革,資源整合中的古詩課堂教學精彩紛呈,學生學得快樂輕松,大大提高了古詩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建構主義; 資源整合; 信息;古詩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171-01
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瑰寶,語言凝練,意境優(yōu)美,寓意深邃。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數十首古詩,修訂后的新大綱在"附錄"中推薦了80首小學生古詩詞背誦篇目,這充分說明古詩是小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往往注重講解注釋,加之小學生理解、想象能力有限,使得學生往往不能體味到我國古詩獨有的韻味美和意境美,在枯燥無味中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在學習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后,我校嘗試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古詩教學,借用網絡環(huán)境所提供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huán)境,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提供一個"文畫音形結合,語境與意境結合,感知、理解與想象結合"的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有效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結構,不斷深化古詩教學改革,資源整合中的古詩課堂教學精彩紛呈,學生學得快樂輕松,大大提高了古詩教學的效率。
一、有效利用網絡平臺,拓寬信息源,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但古詩"文約而意豐",加之以時代久遠,又有著其特定的歷史背景、詩人背景、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受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局限,小學生學習古詩時倍感艱難。值得慶幸是,現在我們處在一個信息資源極大豐富的網絡環(huán)境下,所需資料唾手可得。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將與所學古詩有關的資料,如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典故趣事、相關詩文等,通過圖片、文字、音像等形式收錄,學生依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對平臺所供的信息加以選擇吸收、加工處理,從而使學生真正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正確地學習理解古詩。
二、運用網絡教學資源,創(chuàng)景設境,感受古詩意境美
古詩的藝術美體現在它的畫面意境美上。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對詩歌意境創(chuàng)造的高度概括。在中外藝術史上,許多人把詩與畫相提并論。我國宋代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后人在談到詩與畫的共同點時,常以蘇軾評論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作為依據。
但是,由于古詩的美是借助語言文字間接表現,而不是像美術、音樂、戲劇、電影那樣通過具體的色彩、聲音、形體來直接表現的,小學生要憑借他們淺顯的生活經驗,借助語言符號把作品中的形象具體化到自己腦中獲得直覺的感受,這對于以直觀性和形象性為主要思維特點的小學生來說是一具較高的要求。而借助多媒體網絡,通過色彩鮮艷的動態(tài)視頻、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等手段,提供給學生與所學古詩有關的背景材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生動形象的情境,會使學生對所學古詩有一個很好的整體感知。
三、運用網絡教學資源,質疑討論明詩意,欣賞古詩語言美
古詩的藝術美還表現在它的語言藝術上。文字是語言的藝術,古詩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古詩中的語言藝術美必須要挖掘,借以提高學生欣賞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如《詠柳》中的"裁"字巧妙地把春風比作一位高明的裁剪師,把柳葉裁剪得又細又長,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教學時,我適時播放一段錄像:春風吹過,小草鉆出嫩綠的腦袋;桃樹、李樹上花團錦簇;蝴蝶在快樂地飛舞、蜜蜂在辛勤地采蜜……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多彩的畫面、聲情并茂的配音,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不僅領略到詩中所表達的意蘊和意境,而且還領悟到詩中語言文字運用之妙,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和感彩。
四、運用網絡教學資源,想象誦讀悟詩情,培養(yǎng)學生美的情操
古詩是一種精練而有韻律的語言形式,詩人往往在字數有限的詩句中容納豐富的內容,或表現極富特征的生活場景,或表達真摯豐富的思想感情。這些對于只有十來歲的小學生,在理解上會存在一定難度。教學中需要教師運用恰當的方法,為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誦讀中理解詩句豐富的內涵,體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以《鹿柴》一詩的教學為例。王維在這首詩的三、四句中,以寥寥十字勾畫出黃昏時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致,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可是這一切,對于久居城市的孩子來說卻顯得十分陌生。因此,我運用巧妙的點撥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想象這一情景,并用說話的形式交流想象的內容。當學生的想象達到一定程度后,再利用網絡的將畫面、文字、音樂有機組合、整體呈現的功能,選用古典樂曲為古詩配曲,于是學生陶醉在音樂渲染烘托的氛圍之中,你方吟罷,我方誦。課堂里,吟育聲此起彼伏,學生盡情地將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復吟唱之中,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達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從而汲取了古詩的精髓,領略了其深刻的底蘊,整個課堂成了一個釋放活力、舒展靈性的教育場。
五、運用網絡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強,覆蓋面廣。網絡平臺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網絡平臺的功能強大,教師充分運用平臺功能組織學生進行寫話、繪畫、閱讀、歌唱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篇8
一、誦讀吟唱之時,巧用多媒體激情渲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引導學生多讀,讀中入境、讀中悟情是學習古詩的基礎和關鍵。在教學當中,我經常使用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讀,發(fā)揮多媒體朗讀清晰標準,語調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的優(yōu)點渲染激情,烘托課堂氣氛。如教學《暮江吟》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一物多能”的特點,一邊展示詩中描繪的景象,一邊播放悠揚的樂曲和聲情并茂的朗讀,鼓勵學生跟著多媒體進行反復練讀,調動學生讀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掌握讀的技巧,并在讀的過程中走近作者,了解詩意,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古人常常把一些好詩、好詞譜寫成曲,廣泛流傳。現在,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播放譜曲成歌的詩文,讓學生邊做動作邊跟著多媒體一起學唱,學生唱得高興,學得快樂,很快就進入了詩的意境之中,體會到了詩中的感情。
二、品字析句之時,巧用多媒體對比體會
古詩詞講究“煉”字,一字一詞都是經過仔細推敲、琢磨,教學時要緊緊抓住關鍵的字詞進行品析,才能深刻理解詩意,了解詩境。這時我們就能利用多媒體的自身優(yōu)勢,把靜態(tài)的文字轉化成動態(tài)的形象,讓學生通過觀察進行對比體會,從而發(fā)現和領略到古詩文遣詞造句的絕妙之處。
如古詩《暮江吟》中“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就用得格外獨特。課堂上,許多學生就有了疑問:“老師,太陽應該照在江上,為什么是鋪呢?”這時,我沒有多講,而是用多媒體課件將古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清晰的展示在學生面前,鼓勵學生去品味、思考:浩淼的江水靜靜的流淌,如血般的殘陽半隱在群山之中,將最后一縷光芒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紅的一半是青綠色的……學生細心欣賞著畫面,輕聲地討論,很快就發(fā)現了其中的緣由:夕陽斜照在江面上不就如同“鋪”在江上一般嗎?一啊,詩人遣詞用句可真精妙呀。
又如執(zhí)教《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我先讓學生將“綠”換成其他的詞,然后讓學生說說詩人為什么要用“綠”而不用其他的詞。就在學生欲言而不能,欲語而又止的情況下,我使用多媒體課件將江南春天秀麗的景色制成動態(tài)的畫面:小草破土而出,樹枝爆出嫩芽,柳絲輕拂……學生陶醉在美麗的畫面中,情緒處于高度亢奮狀態(tài),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大聲的嚷著:“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綠’字把春天寫活了。”
三、展示情境之時,巧用多媒體營造氛圍
古詩最大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深遠。而我們現代教學則強調“胸中自有境,入境始覺親。”如何將“詩中畫”轉換成“胸中境”,多媒體課件就能發(fā)揮它聲情并茂、動靜結合、畫面逼真、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營造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如教學《示兒》這首詩時,我依照想象設計了多媒體課件:昏暗的燭光,床上躺著奄奄一息的老人,他艱難的伸出手臂,仿佛在述說著什么。床邊跪著一個年輕人,哭著聆聽老人臨終的囑托……當課件出示之時,悲傷的樂曲也緩緩的響起。學生的心仿佛一瞬間被揪住一般,無數個疑問油然而生:“這個老人是誰,他在說什么?”“年輕人又是誰,他聽到什么?”“這首古詩描寫的是什么?”此時此刻,學生已完全走進了詩中的意境,情感被充分的調動起來,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教學《江畔獨步尋花》時,我把多媒體課件與學生的思維緊緊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啟發(fā)想象:“通過讀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隨著學生的回答,多媒體相機展示出多彩的畫面: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延伸到遠方,路旁擠擠挨挨的盛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蝴蝶在花叢中飛舞……此時此刻,學生仿佛與詩人一起走在江畔的小路上,欣賞春的燦爛多姿、生機勃勃,一起抒發(fā)對春的贊美,對大自然的熱愛。美的詩意、美的詩境、使學生瞬間與詩人、與文本產生了思想共鳴,得到了美的享受。
四、空白回味,巧用多媒體啟發(fā)想象
古詩用詞精煉,有許多地方詩人言而未盡,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想象來彌補空白。這時,恰當地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為學生提供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想象與思維的橋梁,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對詩境的體會。
如《游園不值》這首詩,詩人只用一句“一枝紅杏出墻來”點到了春天的到來,至于園內是怎樣的景色卻只字未提,留下空白之處供人想象。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能說出一些,但往往是零碎的、不完整的。這時,我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一段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色,激發(fā)學生內在感受和豐富想象,學生的思維很快就被激活,積極主動的去發(fā)現、去思索、去描繪,不僅彌補了詩中的空白,而且使學生在想象的世界中得到了智的啟迪、美的享受。而教學《小兒垂釣》一詩時,我則把問路人和稚子的樣子、動作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把路人與稚子的對話補充完整,學生一邊看著課件一邊模仿當時的情景,很快就人情入境,感受到了稚子的有趣。
五、思維拓展之時,巧用多媒體豐富積淀
篇9
從總體上看,古典詩詞是一種意思含蓄的文學表現形式,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往往不是表現在字面上,而是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有的是通過詩詞中意象(有特定含義的事物)的串接來表達,有的通過營造一種氣氛或是創(chuàng)造某種意境讓讀者感受其中的情感。針對不同的情感表現方式,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下面試談三種行之有效的古詩詞教學法。
一、意象歸納法。意象在古詩詞中是運用相當普遍,它是指文學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而且這種客觀物象因經過反復運用而具有了某種特定意義。如“松竹梅”歲寒三友,就常常寄寓著作者高潔的情懷;“月”往往與思鄉(xiāng)懷人有關;“流水”往往寄寓著某種哲理或某種愁思;“白(浮)云”則常寓有羈旅漂泊之感……這些意象出現在詩詞中,就往往成為作者情感的載體。如"月"意象,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以明月為載體,娓娓訴說心中的思鄉(xiāng)之情;《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以明月表達了塞外征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此外《搗衣篇》“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中的“月”也寄寓著戌邊征人思鄉(xiāng)的含義。用“明月”表達懷人的如李白的《聞王晶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于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里的“明月”意象,表達了李白對貶謫“夜郎”的友人王昌齡的深切懷念;李白《哭晁卿衡》:“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用明月沉碧海表達對日本友人晁衡的沉痛哀悼;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通篇貫穿著“月”意象,表達了自己高潔的品格和對親人的懷念(題注: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但這并不是說古詩中所有的“明月”都含有這兩種含義,也就是說,意象也只具有一般性的含義指向,而不是全部。
這類意象在古典詩詞中往往會反復出現。因此,教師在講課時應注意多加歸納綜合,讓學生領悟意象特定的文化意義,也便于學生在不同的篇章中理解意象在詩詞中的特定含義和作用。這樣,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如“流水”這個意象,我們古詩詞中也有不少。“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百川到東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把流水滔滔東奔比作時光之匆匆流逝,一去不返,因此孔子發(fā)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嘆,啟發(fā)人們珍惜時光;又“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以流水喻愁思。這些意象的大致含義相同,但在不同的篇章中的具體含義是有差別的,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加以區(qū)別理解。如上述“流水”意象所喻之“愁”就不同:李煜的“愁”是亡國之愁,李白的“愁”是報國無路的愁,李清照的“愁”是相思閑愁。
二、情景創(chuàng)設法。通過意象固然可以領悟詩歌的一般性含義,但如果能同時采取其他教學手段,那就更容易使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容及其美學價值。其中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手段是情景教學。情景教學看似容易,但實際操作也頗有難度。
配音教學。配音教學是情景教學法的一種,它要求選配的樂曲要符合詩詞的內容、情調和節(jié)奏,要能夠為學習營造一種氛圍。如學習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可播放今人譜的樂曲《水調歌頭》,讓學生在舒緩輕柔的音樂中去體味蘇軾對胞弟真摯懷念的感情,及其高潔孤獨的情懷。在學習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時,可播放《十里埋伏》,這首曲子情調高昂、節(jié)奏快疾,和辛棄疾夢中的“沙場秋點兵”的豪情相吻合,同時又能表達作者報國無門而“可憐白發(fā)生”的悲憤之情。又如學習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時,播放《春江花月夜》的MTV,首先讓學生沉浸在優(yōu)美的旋律之中,再從畫面的美妙深沉的感官印象中體味詩人對人生對宇宙的種種思考;然后配合音樂朗讀課文,細細領悟這首詩的美妙意境和深刻哲理。需要強調的是,選播的樂曲或MTV一定要與所學詩詞的情調意境相契合,不能隨便用一首曲子代替,否則也就起不到輔助的作用。
配畫教學。作為輔助教學手段的“畫”,一是指教師為上課準備的幻燈畫,一是指教師上課時為描述詩意即興的“速描”,一是指課本上現成的插圖。這三種“畫”在課堂教學時要靈活運用,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如學柳宗元《江雪》,可制作幻燈片:在白茫茫的一片天地中突出一黑點――孤舟漁翁,通過這種白與黑、大與小的充分對比,讓學生理解柳宗元孤獨不屈的形象;王維《使至塞上》則可以選用一幅大漠風光的圖畫來幫助理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描繪的景象;學習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對于“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四個地名的方位及詩人意指的行動路線,可在黑板上給予描述出來,以加深理解杜甫當時的高興心情。教師在上課時,要善于運用圖畫這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引發(fā)學生的聯想和思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關鍵詞 小學語文;詩詞;語言文字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一門學科 ,語文貫穿于學習的全過 程。語文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 ,從小的方面來說,關乎一個 人的成長 ,從大的方面說 ,關乎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 揚 ,因此 ,學習語文有很重要的作用 。小學學習是基礎性的學 習,基礎打好了,才能在未來的學習中游刃有余。在小學語文教 育階段 ,詩詞在語文教材 中出現不少,學好了詩詞不僅能陶冶情 操,還能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那么該如何幫助同學們學好詩詞呢? 筆者就將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望各位同仁給出意見或建議。
一、做好課前預習
對于小學生而言,讓他們學好語文的前提條件就是學好文字 。漢字如果認識不全 ,就更不能說理解與掌握 了。因此,課前 預習生字詞就顯得很重要,尤其是對于古詩詞來說,本來就與現 在的意思有出入 ,字詞理解不了,對于詩歌的理解更無從談起。 教師應 當適當地引導學生們學習古詩詞中出現 的字詞 ,我就經常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引導同學們做好字詞的預習工作 。比如在講王維的詩歌《送元二使安西》之前,我就設計了關于字詞的教學 目標 。即檢查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在教學之前,我就發(fā)現這首 詩中的 “ 渭 ”部分學生是不認識的。為了使同學們認識這 個字,我還專門查了字典和詞典,希望經過這次課使同學們能夠記住這個字。其 中 “ 渭 ”字我是這樣和同學們解釋的:“ 渭城朝雨沮輕塵這旬詩中,渭字是帶三點水的,文字是左 右結構,水字旁 ,可知渭字是和水相關的,是水名,源出中國甘肅省,流入陜西省,會涇水入黃河。有一句成語是這樣說的 涇渭分明,這個渭字和我們所講的意思是一樣的。相信同學們都 看過電視劇《西游記 》吧,電視劇 《 西游記》中魏徵夢中斬殺涇 河龍王的事同學們應該都有 印象,涇渭分明就是說涇河水清 ,渭 河水渾 ,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 分明。”這樣教學預習不僅使得 同學們明白了 “ 渭”字的含義,還拓展 了語文知識,將知識拓展到 “ 涇渭分明”這個詞與古典名 著《 西游記 》上,可謂是一舉三得。所 以,在學習古詩之時,檢 查他們的識字能力,應為教學的重點之一。只有在認識生字的基 礎上 ,認真 朗讀,記住字形,在把詩讀流利 的基礎上,才能進一 步背誦。
二、使用多樣教學方式,進入教學
隨著 時代 的發(fā)展,教師可 以運用多種方式進入教學 。視頻 教學、語音教學等多媒體教學方式都可以運用在小學語文的詩詞 教學過程中。比如在講解詩詞 《 舟夜書所見》時我就運用了多媒體教學。運用課件 ,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學 《 舟夜書所見》 時,針對學生了解河 (海 ) 面漁火知識過少和 “ 燈光 ”與 “ 滿河 星 ”之間的關系不易理解的特點,結合 “ 根據詩句想象古詩所描 繪的美麗畫面 ”的要求 ,我從網上下載 了多媒體課件:在漆黑的 夜晚,一只小漁船點著孤零零的一盞漁燈,仿佛螢火蟲的光亮 ,從遠處緩緩駛來,那情景非常寧靜;陣陣微風漾起層層細浪,原來那點亮光散開成河面閃爍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 。以動畫演示 畫面,不但輕而 易舉地解決了 “ 燈光”與 “ 滿天星 ”之間的關 系 ,而且使學牛受到美的熏陶,為進一步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 感情做了鋪墊 。接下來,我又運用 了范讀 ,強化詩所烘 托的意 境 。當學生看到 “ 月黑” “ 孤光” “ 一點”等詞后,學生往往會不自覺地聯想到這首詩表達的也應為作者孤獨、寂寞的心情。其實不然。為強化詩所表達的意境,我在學生初步理解詩意后,讓學生閉上眼睛 ,邊聽教師范讀文章 ,邊想象詩所描寫的畫面。通 過老師的范讀和課件演示 ,同學們悟 出了詩人所表達 的思想感 情:對夜色中水面漁火景象的贊美。
三、布置課后作業(yè),調動學生綜合能力
- 上一篇:未來世界
- 下一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