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的格律范文

時間:2023-03-26 20:09: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近體詩的格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著名詩人艾青認為:詩,如一般所說,是文學的頂峰,是文學的最高樣式。然而,詩歌,連同她最為虔誠的追隨者,就像被歷史流放的囚徒,帶著完美的軀殼與昔日的輝煌的身姿,于人煙稀少的頂巔獨自起舞。曾經是民間歌謠《詩經》的廣為傳唱;曾經是流落湘楚大地的屈大夫的愛國浪漫主義的淺斟低唱;曾經是南北朝民歌的一枝獨秀;曾經是詩國中李杜的豪放灑脫、狂傲獨立、浪漫仙性和現實主義、沉郁憂民;曾經是兩宋詞盛的體格神致,而今,她仍以一種決然的姿態,歌頌人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愁、故國民情••••••因為,詩歌是,曾經是文學藝術中最為古老的文體,所以,今日我也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就近體詩格律談談自己的小見。

近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古典格律詩(排律除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它包括五言、七言兩種形式的律師和絕句。近體詩是由古體詩演進過來的,故它們之間也有一定的關聯。就押韻來講,古體詩允許換韻(換句押韻)而近體詩不允許,古體詩押韻不分奇偶句而近體詩一般是偶句押韻(第一二句可押也可不押),古體詩平仄聲均可押而近體詩一般押平聲韻。從上面可以看到近體詩押韻的要求比古體詩更為嚴格。近體詩與現代詩也有許多不同點,新詩形式相對較自由、內涵較開放的。

詩是由有靈性的文字拼湊而成,但也不是隨意的排列,它是有一定規律的,這種規律通常叫做詩的節奏,也就是近體詩的格律。詩的節奏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詩歌的美感,就如李商隱的詩來說,他的許多詩都很難懂,但即使不懂詩的內容,當你反復品讀時,那節奏和聲律也會使你陶醉,覺得詩寫得很美。郭沫若對詩歌的節奏如是說:節奏之于詩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

近體詩從篇章結構的表層上看,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字句的形式有嚴格的限制,使它不像現代詩那樣的雜亂和隨心所欲,所以從根本上就奠定了它高貴典雅的基礎。而句子內部結構的千變萬化,精煉濃縮,字字都體現出作者的心血。近體詩的格律主要在押韻和平仄上完美的體現出來。押韻可以造就詩歌鮮明的節奏,讀起來保持音韻和諧,朗朗上口。近體詩的偶句必須押韻,并且中間不可換韻,要求一韻到底。第一句與第二句間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奇局不押韻。韻腳一般分平聲韻和仄聲韻,但近體詩一般押平聲韻。近體詩除了在押韻上有特殊的規定,平仄也不能隨意。通常把陰平和陽平稱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稱為仄聲。格律詩所規定出的平仄長竿,保證每句詩都是平仄合理搭配的,讀起來抑揚頓挫非常好,具有其它任何詩體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它對每句尾字的要求最嚴,絕不允許出現一個字的錯音,這尤其是現代詩所不具備的。另外不允許“三仄尾”和“三平調”的出現,更保證了每一句后半部分的音韻協調性。平仄中還有三條規律——1、同句交替:以五言為例,第一個節奏用“平平”,則第二個節奏必須用“仄仄”,第三個節奏又要用“平”,反之亦然;2、上下句相對:如第一句為“平平仄仄平”,對句就要為“仄仄平平仄”;3、上下聯之間平仄要相同。近體詩上下句的遣詞也一般要對仗,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中,“星”對“月”是天文相對,“野”對“江”是地理相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于相同類型的動詞。

很久前就這篇文章就一直在我心中釀蘊,今天終于圓了心愿。年輕人中,雖然大部分都喜歡看武俠、玄幻、言情等小說,但我一直對詩歌的喜愛不動搖,尤其對近體詩鐘愛。有人說詩正在消亡,正在人民的生活中退隱,讀詩的人也都只是那些寫詩的人。這個問題我非常清楚,但我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對詩歌失去熱情,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喜歡詩歌。

篇2

黑龍江伊春 陳平

陳平同志:

你好!編輯部把你的信轉給了我。因為沒有讀過你寫的詩詞,所以無法談我的看法。但有的同志所說寫詩詞有特別的規矩,這是不錯的。所謂規矩,就是指詩詞的格律。

首先應該說明,無論是詩還是詞,都屬于詩歌,是詩歌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我們祖國是世界著名的詩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了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以后,在《詩經》的舊有格式上發展形成了屈原等人所作的楚辭和漢魏六朝的樂府。從漢代起,還出現了五言詩和七言詩。到南北朝,開始有了律詩的雛形。這種律詩到唐朝發展得更加完美,成為唐詩中的重要形式。詩的種類是很多的。但從格律上,大致可以分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和古風)和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古體詩寫法較自由,近體詩則受格律的限制。近體詩以律詩(包括絕句)為代表,現在我們所說的舊體詩,大多是指近體詩。而詞呢?作為詩的一種別體,它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句子長短不一,所以又稱長短句。起初詞是配音樂來歌唱的,這樣每個詞調都有嚴格的聲律和種種形式上的特點,所謂“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后來大部分詞雖不再配樂歌唱,但原來的調名作為文字、音韻結構的定式仍被沿用,這就是詞牌。

那么,近體詩和詞都有哪些格律呢?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我們先舉出一首律詩和一首詞為例:

無題

魯迅

慣于長夜過春時, *平*仄仄平平

挈婦將雛鬢有絲。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夢里依稀慈母淚, 仄仄平平平仄仄

城頭變幻大王旗。 平平仄仄仄平平

忍看朋輩成新鬼, *平*仄平平仄

怒向刀叢覓小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吟罷低眉無寫處, *仄平平平仄仄

月光如水照緇衣。 *平*仄仄平平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平*仄

風景舊曾諳。 *仄仄平平

日出江花紅勝火, *仄*平平仄仄

春來江水綠如蘭, *平仄*仄平平

能不憶江南。 *仄仄平平

①、字數和句數。詩、詞都有固定的字、句數。魯迅的《無題》是七律,每句7個字,共8句。如果是五律,每句是5個字。絕句每首是4句。每首詞按照詞牌,也規定句數和每句的字數。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共27字,單調(不分上下闕),共5句。

②、押韻。詩、詞都必須押韻。《無題》的韻腳是“時、絲、旗、詩、衣”,全詩押i韻。《憶江南》的韻腳是“諳、蘭、南”,押an韻。句式中的注處,即是須押韻的韻腳。

③、平仄。這是詩詞格律中最重要的一點。平仄是根據傳統的四聲分的。傳統的四聲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平仄中的“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詩詞中平仄交替或對立,構成詩詞的節奏和旋律,使詩詞具有音樂美。平仄格式在詩詞中有明確規定。舉例的句式中平或仄加圈者(*、*),是指可平可仄。

④、對仗。所謂對仗,就是用對稱的字句加強語言效果。詩詞的對仗也各有規定。比如,律詩中間4句要用對仗。《無題》中三四兩句、五六兩句即是對仗句。《憶江南》中的三四兩句也是對仗句。相比較之下,律詩的對仗要求比詞更為嚴格。

上面說的是詩詞格律的主要內容。這些主要內容在具體的詩詞中會有各種變化形式。限于篇幅,不能細談。如果你有興趣進一步學習,建議你讀一讀王力著的《詩詞格律十講》《詩詞格律》、賀巍著的《詩詞格律淺說》、龍榆生編撰的《唐宋詞格律》等書籍。

篇3

本文對漢字的注音用了漢語拼音、國際音標。漢語拼音不加括號,國際音標加方括號,標調用四角標圈法。

一、問題

《西昆酬唱集》楊億《淚二首》其二曰:

寒風易水已成悲,亡國何人見黍離。枉是荊王疑美璞,更令楊子怨多歧。胡笳暮應三撾鼓,楚舞春臨百子池。未抵索居愁翠被,圓荷清曉霜淋漓。

這是一首七律。頷聯的“更令楊子怨多歧”一句好像“不合格律”。按照近體詩的格律要求,頷聯格律應該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按照“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頷聯的“更令楊子怨多歧”一句在不允許“活用”的第二字處出現了平仄的改變:此處應為平聲字,而“令”今讀去聲ling,屬仄聲字。這句又不屬于“拗救”的情況。

“西昆派”標榜學習唐代的李商隱,他們的作品“主要在近體詩方面,表現為音節鏗鏘,組織華麗”(楊億編,王仲犖注《西昆酬唱集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5頁)。“音節鏗鏘”是“西昆派”詩歌的一個特點,而嚴格遵守近體詩格律,則是形成“音節鏗鏘”的重要保證。通觀《西昆酬唱集》全書,其中的詩作都嚴格遵守近體詩格律,幾乎沒有“拗句”出現,更不用說不合格律的詩了。我們沒有理由懷疑楊億《淚二首》“更令楊子怨多歧”一句犯了格律上的錯誤。那么,不合格律是什么原因呢?

二、版本

古代書籍在傳抄、刻印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訛誤,后來在逐漸流傳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版本。是否是版本的問題?

(一)考察“令”的近義詞“教”字在近體詩中的使用情況。

楊億該句詩中的“令”字是“使、讓”的意思,古代詩歌在表達這個意思而又需要用平聲字時,往往用“教”字。就拿同樣是收錄在《西昆酬唱集》中的楊億的另一首詩《漢武》來說:

蓬萊銀闕浪漫漫,弱水回風欲到難。光照竹宮勞夜拜,露金掌費朝餐。力通青海求龍種,死諱文成食馬肝。待詔先生齒編貝,那教索米向長安。

楊億在表達“使、讓”這個意思時,用的是“教”字。

《西昆酬唱集》中一共有五處使用“教”字的地方,除上面的《漢武》外,其余的四處分別是:

1.已教丞相開東,猶使將軍誤北戎。(刁衍《漢武》)

2.肯教渠略知遐壽,會向神區更遠游。(任隨《鶴》)

3.竺乾方演教,金粟豈忘言。(劉筠《譯經光梵大師》)

4.漫教青鳥傳消息,金簡長生得也么。(劉秉《戊申年七夕五絕》其四)

根據格律詩“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可以判斷出上面的五處“教”字,除劉筠的《譯經光梵大師》在奇數句尾理應為仄聲外,其余四處均為平聲。

這說明,“教”字在古代詩歌中多作為平聲字使用。

于是我們推測,該句詩是否應為“更教楊子怨多歧”,后來在傳抄、刻印的過程中訛誤為“令”呢?

(二)考察“令”字在近體詩中的使用情況。

《西昆酬唱集》中出現“令”字的地方共有五處,分別是:

1.潘妃寶釧光如晝,江令花箋落似飛。(錢惟演《南朝》)

2.鄂君繡被朝猶掩,荀令熏爐冷自香。(錢惟演《無題三首》其一)

3.枉是荊王疑美璞,更令楊子怨多歧。(楊億《淚》其二)

4.屬車夜出迷云雨,峻令朝行劇虎狼。(劉筠《始皇》)

5。蕊浮丞相酒,氣馥令君香。(李維《樞密王左丞宅新菊》)

除楊億《淚二首》其二中的“令”字應為平聲外,其余四處可以確定均為仄聲。錢惟演《南朝》、《無題三首》其一,劉筠《始皇》根據“二四六分明”的說法可以羚斷出“令”為仄聲;李維的《樞密王左丞宅新菊》中的“令”,雖然不在第二、四、六字的位置上,但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一般都是仄聲字,用平聲字的情況極為少見(王力《詩詞格律概要》,北京出版社,1979年,第48頁)。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原因,大概是因為近體詩要避免“三平調”的原因。

可見,“令”字在古代詩歌中多作為仄聲字使用。

(三)不同版本的比較。

查閱了幾種《西昆酬唱集》的版本:

1.中華書局1980年版,王仲犖注《西昆酬唱集注》。

2.齊魯書社1986年出版,鄭再時(爰居)注《西昆酬唱集箋注》。

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出版,署有“王儼齋先生鑒定,周楨(以寧)、王圖煒(彤文)同注”的《西昆集》。

4.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馮武序、朱俊升序、譚瑩(玉生)覆校、伍崇曜跋《西昆酬唱集》。

經查閱,上述各版本中楊億的《淚二首》其二該字處均作“令”字,可見并不是版本的問題。

三、音韻

既然不是版本的問題,那么就要考慮是否是古今語音變化的原因。

查《廣韻》,在去聲“勁”[ieng]韻部分找到“令”字,其注曰:“善也,命也,律也,法也。力政切,又力盈切,又歷丁切。”(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1960年,第433頁)

“力政切”,擬音[1ieng’]。今讀hng。

可以看出,《廣韻》中的“令”字除了去聲的讀音外,還有別的讀音。

1.力盈切

查“《廣韻》反切下字表”,“盈”屬平聲“清”韻。擬音[ieng]。(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力盈切”(即“呂貞切”)擬音[lieng]。今讀ling。

查《廣韻》找到“令”,亦作“呂貞切”(說明“力盈切”與“呂貞切”等音)。此處“令”字注曰:“使也。又呂鄭、郎丁二切。”(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1960年,第194頁)

此處的“令”又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新的反切。

(1)呂鄭切

查“《廣韻》反切下字表”,“鄭”屬去聲“勁”[ieng]韻。(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所以,“呂鄭切”與“力政切”等音。擬音[1ieng’]。今讀hng。

(2)郎丁切

查“《廣韻》反切下字表”,“丁”屬平聲“青”韻。擬音[eng]。(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所以,“郎丁切”,擬音為[。leng]。今讀ling。

在《廣韻》中找到“令”字,亦作“郎丁切”。(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1960年,第198頁)

2.歷丁切

前文已述,“丁”屬“青”韻。

所以“歷丁切”與“郎丁切”等音。擬音[。leng]。今讀ling。

此處“令”字注曰:“漢復姓有令狐氏,本自畢萬之后,《國語》云:‘晉大夫令狐文子……’至邁為王莽所誅,邁少子始居墩煌也。”(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1960年,第198頁)

通過查找,“令”字在《廣韻》里還有兩個反切:

平聲仙韻[ien],作“力延切”,(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1960年,第141頁)所以,擬音[elien]。今音li6n。

去聲徑韻[engh],作“郎定切”,(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1960年,第434頁)所以,擬音[lengh’]。今音hng。

綜上所述,《廣韻》里“令”字讀音如下表:

綜上,我們找到并分析了“令”字在《廣韻》中的讀音情況。其關系圖:

四、結論

“令”字在古代有平仄兩讀。

楊億的《淚二首》其二中的“更令楊子怨多歧”一句的“令”是“使、讓”的意思,根據《廣韻》中對“令”字的解釋,該句中的“令”為“清”韻之“令”。所以該句符合格律。

五、旁證

再舉其他一些材料,以證明“令”字在古代有平聲讀法。

(一)“令”的同源字“命”在上古讀平聲。

《周易》中乾卦的“彖”日:(王弼注,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周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2-33頁)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寧。

這是一段押韻的文字。按照押韻的要求,此處“命”字應為平聲。“命”與“令”為同源字,可知“令”字亦有平聲。

(二)唐詩中“令”字作平聲字用的情況。

查閱《唐詩三百首》中的律詩和絕句(卷五“五言律詩”至卷八“七言絕句”,每部分包括“樂府”),一共有四處使用“令”字:

1.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崔曙《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

2.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李頎《送魏萬之京》)

3.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游華。(王維《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4.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李商隱《籌筆驛》)

以上四處,1無法判斷,2、4為平聲,3為仄聲。

有七處使用“教”的地方:

1.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2.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杜荀鶴《春宮怨》)

3.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李商隱《無題》其二)

4.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李頻《春怨》)

5.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6.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楊州韓綽判官》)

7.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以上七處,1、6為仄聲,2無法判斷,3、4、5、7為平聲。

我們發現,當“令”字表示“使、讓”的意思時,讀平聲,當“令”字表示其他意思時,讀仄聲。“教”字有平聲的讀法,也有仄聲的讀法,都表示“使、讓”的意思,但詩中多作平聲字使用。

(三)上古音中的“令”有讀平聲的情況。

清代蔣拭之八股文《狗吠》(啟功《漢語現象論叢》,中華書局,1997年,第113—116頁)中有一句:

由是國風十五,而盧令志美,獨夸東海之強。甚而食客三千,而狗盜爭雄,嘗脫西秦之險。

“盧令志美”用《詩經·齊風·盧令》典故。原詩句為:

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八股文講究音律,“盧令志美”(平平仄仄)應該與下句的“狗盜爭雄”(仄仄平平)相對,所以這里的“令”應為平聲。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傳》日:“令令,纓環聲。”詩中的“令”是擬聲詞。王力《詩經韻讀》注音為[Iyen],韻部為“真部”。(王力《詩經韻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10頁)這說明“令”在上古音中有平聲的讀音。

六、結語

許多漢字在古今有著不同的讀音。讀音包括聲、韻、調三個方面。

調又分平仄。拿平仄標準來說,有今讀平聲而古讀仄聲的,有今讀平聲古平仄兩讀的,有今仄古平的,今仄古兩讀的,還有今兩讀古平的,今兩讀古仄的。

篇4

在我們看來,在中學開設一門古體詩詞寫作課,關鍵在于解放教師和學生的思想。

從創作的視角重新審視詩

教師要帶著學生跳出文學鑒賞的視角,轉而從創作的視角重新審視詩。如果教師還是教學生去品讀杜甫的憂國憂民、李白的豪放俊逸,研究這一句好在哪、有什么表達效果和藝術色彩,就與語文課沒有什么區別。因此,我們要將視角切換到創作。

比如,王勃的“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這句詩,為什么令人心生感慨?它在倒數第二句提出一個問題,最后一句沒有回答,卻寫了一個景。其實,許多詩歌是采用這種模式的,自然會令人產生感慨動情的效果,這種手法就叫作以景結情。但我們不是要去鑒賞手法,而是要學會運用。

從技術層面審視詩

對詩詞的解讀,必須深入技術層面,不能諱言技術。比如,虛詞的運用法、疊詞的運用法、句子的節奏變化、長短句的配合法,甚至平仄韻腳與抒情脈絡之間的關系,都應該帶著學生一起研究、總結。我們總覺得談技術是在肢解詩,其實不然。任何高深的藝術境界,歸根結底都是由某些技術呈現出來的,離開技術談境界是妄言。

詩詞教學的課程化,某種程度上是詩詞創作的技術化。哪些詞語應該是古風的?哪些句式應該是古風的?哪些主題應該是古風的?怎樣寫才更像古風?這是我們在課堂上一直研究的問題。比如,一個學生寫的詩句“草枯木葉危,鳥啼燕南飛”,其他同學表示不像古風。經討論,改作“木葉何危危,勞勞燕南飛”,就有些古風氣象了。再如,另一個學生寫道:“年年春相似,相思滿枝椏。”經探討,大家覺得改作“相思何所似?郁郁滿枝頭”會更好,同時將原句分為四句,也會好很多。

@是為什么?古風中很少有堆疊意象的句子。“草枯木葉危,鳥啼燕南飛”,草和木葉、鳥和燕,兩組意象分別在一句中堆疊,會顯得精巧有余、質樸不足,改后則顯得骨氣硬朗。而且,“危危”“勞勞”這類疊詞的使用,也會增加質樸的氣質。《詩經》中的“伐木丁丁,鳥鳴嚶嚶”“鶉之奔奔,鵲之”等句子,都在提示我們,古風的“骨感”與其意象的稀疏和疊詞的運用,有很大的關系。

古風寫作的小技巧比比皆是,沒有一部現成的教材能窮舉歸納,似乎也難以尋覓比較有系統的講解。于是,我們就近取諸身,遠取諸古人,在討論古代經典作品、同學和教師的作品中,研究字法、句法、章法。如此一來,古風寫作課就成了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討論課。

臨帖百遍詩自高

時代標榜求新求變,一談寫作就要突破樊籬,自抒胸臆。我認為,這是誤人子弟的說法。我們可曾見書法教師教孩子不要臨帖,隨心所欲么?寫詩如練字,臨“帖”百遍詩自高。有的學生寫了這樣一句詩:“遙望遠方人寰處,不見見晨霧。”題目是《詠霧霾》,我表揚他寫得好,有古風氣象。他不好意思地說,這是仿寫的《長恨歌》的句子,不是自己的思考。我當時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古人講究“用古人語”“無一字無來處”。化用《長恨歌》,又寫出了新意,為什么學生卻覺得很慚愧?這個模仿,不僅不是問題,恰恰是全篇最精巧的地方。為此,我專門和學生講解了模仿的意義,講黃庭堅的“奪胎換骨”,鼓勵他們大膽地去模仿,教他們如何去翻新。

古詩之平易近人,在于格律寬松;古詩之難以入門,在于無法可循。相比于律詩、詞那一套嚴謹的格律,古風只有幾個最基本的要求。可是押韻的規則、換韻的規律等基本要求已經做到了,寫出來的詩左讀右讀仍不像古風,這是為什么?因為古風的根本,恰恰在于一種“古”之

氣象。

古風、律詩和詞,形式不同,美學特征也不同。律詩如君子,文質彬彬;小詞如佳人,溫婉秀美;古風如壯士,慷慨不羈。要想把詩寫出“壯士氣象”,最根本的辦法是要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

古風,是古體詩詞中的游俠,不拘一格,瀟灑自如。它是最古老的,也是最能表達詩人心中那些天馬行空的思考。思考是詩的靈魂,更是古風的靈魂。所以,古風創作,不避其粗,不避其俗,不避其特,唯在一“真”字。對于學生寫的《詠期中考試》《夜證哥德巴赫猜想有感》這樣的作品,我非常贊賞。《古詩十九首》能夠打動我們,不正是在于其情思之真么?我希望通過這一門課,不僅能夠讓學生寫出像樣的詩詞來,更能夠為他們提供一個抒情達意的載體,培養健康爽朗的

性情。

附學生作品:

夜證哥德巴赫猜想有感

張云柯

大樹飄零秋雨天,孤燈挑盡未成眠。

雨打屋檐輾轉思,魂魄未歸赴堂前。

案前字墨皆未干,穿堂風冷刺心尖。

提筆卻無靈感生,胸中包含蕭瑟情。

忽聞哥德巴赫一猜想,便于無心想處夢魂驚。

偶數無窮如浮云,均可劃為兩素分?

千古英杰皆失色,仍信鐵杵磨成針。

驚雷震顫下筆處,峰回路轉得大悟。

數海遨游破竹勢,秋雨驟歇泣情愫。

游刃有余立得證,忽復驚醒嘆此夢。

嘆吾不若英杰處,尚需努力可成棟。

回首望向窗外天,秋雨化雪雪更寒。

若問世上何人可破此萬古難,唯有質樸詩人吳雨川!

嗚呼,唯有質樸詩人吳雨川!

篇5

對古典詩詞的淺識

文/韻荷小屋

相對于古文 古典詩詞的自學要容易些

唐以前 詩主要是古風 初以四言為主 漢以后以五言七言為主 有時雜以三言 四言 五言 六言 七言 九言 十一言 主要特點是押韻 沒有嚴格的格律 唐以后出現律詩也叫近體詩 較古風即古體詩 格律嚴得多 每首八句 也有超過的叫排律 每句幾字律詩 講究押腳韻一 三 五不論 二 四 六分明 對仗 調平仄 等內容繁雜

詞出現于唐末 至宋則興盛 詞有律詩而生 其押韻 對仗 調平仄之規律皆可追到律詩上 但它比律詩在思想上 形式上更自由了 句子長短不等 故詞又稱長短句 一首詞可長可短 短只十六字 長可數百字 詞與音樂關系更密切了 所謂填詞 即按樂譜填寫 以譜填詞主要為了演唱 樂譜即形后來的詞譜即詞的格式

篇6

關鍵詞:紅樓夢 ;詩歌作法;速成法

【分類號】I207.411

古詩是我國歷史文化中的瑰寶,但是隨著時代的遠去,被許多人所遺忘,能作者甚少,尤其是青年人當中喜歡古詩的就更少了,哪怕是學習中文專業的人也不會,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然而它作為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卻需要傳承,奈何今天的眾人都去作新詩了,作古詩者甚少,也許是古詩過于難,加之時代久遠,有望而生畏的尷尬。近日,又讀《紅樓夢》,偶有啟發,加之自己又是一個古詩好者,故把《紅樓夢》中的一些方法整理,以便對愛好學習古詩文創作的人有所啟發。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大觀園的少爺、小姐們起詩社,作詩消閑。其中寶釵、黛玉、湘云、探春、寶玉等都是高手,早已經會作詩了,而且寫的很好。沒有講他們是怎樣學習的。后來香菱進入大觀園想要學習作詩,就拜黛玉為師,黛玉的教學方法先進,不久香菱就可以作詩了。黛玉的方法可以說是速成作詩法。曹雪芹是在寫小說,不是在編教材,為了創造人物性格,豐富故事情節,寫他們學習詩歌,所以散見于各回中。現在我就把書中各回中的教學方法,加以整理編輯,以便于初學者入門。 一、以盛唐三大家為基礎 在我國民間流傳這樣一句俗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見要學作詩,必須先要熟讀一些詩歌才可以,究竟怎樣讀?讀哪些?就沒有一個界說了,現在我們來看《紅樓夢》中第四十八回中黛玉是怎樣教香菱的。 香菱道:“我只愛陸放翁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正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師讀一兩百首,細心揣摩熟了;再讀一兩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詩,再把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兩百首;肚子里有了這三個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應、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其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詩翁了。”后來黛玉就把王維的詩集借給她了,并且叫她讀紅色圈過的,是黛玉選過的。后來香菱也有志者事竟成。

文中并沒有仔細講述香菱究竟讀過哪些書,我認為恐怕不止借去的那一本,我很認同黛玉的說法,但是我認為不僅讀黛玉說的這些。然而在選擇這些詩歌的時候又是一個問題,文中并沒有說怎樣去選。我認為應該盡量選擇名篇,除此之外,我認為現在的人如果學習古詩讀一讀《唐詩三百首》、《千家詩》、《近代詩選》也是有必要的。另外,在讀的時候不必要都讀完,選擇自己喜歡的去讀,并且最好可以背誦一些名篇,還要多去思考。例如:四十八回中,黛玉道:“共記著多少首”,可見必須記一些。在他們后來的談話中可以看出,香菱是用心去思考了的,要不然不會有那么多的體會。 二、詩的作法 1、作詩的目的

《紅樓夢》三十七回中,寶釵和湘云的交談中說“古人詩賦,寄興寓情耳。”這就是作詩的目的,簡單明了。 2、詩歌的素材

也是三十七回中,李紈道:“方才我來時,看見他們抬進兩盆白海棠來,倒是好花。你們何不就詠起它來?”后來湘云做東時說“我如今心里想著,昨日作了海棠詩,我如今要作個詩如何?”后來就以為題材寫了十多首詩。可見詩歌的素材就是我們身邊的事物,又有何難呢?可是就這么簡單嗎?未必。還要豐富古今中外的各種常識,比如歷史、地理、三教九流、工、農、商、學、兵的常識。從前的人除了多讀之外還要翻閱各種類書。如《佩文韻府》、《駢字類編》等,有些像我們今天的詞典。但是這些書不好找,也不好讀,從前我們的私塾教學生用的是《幼學瓊林》,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典故和對仗的問題。曹雪芹沒有講,因為他是寫小說,又是寫詩的高手,所以用不著嗦,可是我們學習詩歌應當知道。 3、詩歌的立意

《紅樓夢》三十七回中寶釵向湘云道:“選題也不要過于新巧了,立意清新就好”。四十八回中黛玉也說,“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也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意思是不能追求文字格律而損害內容。 4、詩歌的格律和章法

懂得平仄、格律、用韻、押韻是寫古詩必不可少的。《紅樓夢》四十八回中黛玉說:“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幅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虛的,實的對實的。若是果真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果真是這樣嗎?黛玉這個形象是小說構造的,他們生活在古代從小學習古文,許多書都讀過,很懂格律。況且寫這些詩的不是別人正是曹雪芹自己。然而對于我們來說,格律很難,這也是很多人不學古詩的原因。然而黛玉的許多觀點我是認同的,可是她說的只是作近體詩的一些方法。 首先,我們還是必須學習格律,有三個要素:押韻、調平仄、對仗。押韻對于我們來說不陌生。因為新詩也押韻。然而許多人分不清什么是平仄,古人將字聲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后三個因為聲調不平,故說是仄聲。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的四聲和我們今天的普通話是不一樣的,在這里不作深究了。對仗,我們也比較熟悉,有些像我們的對聯,但又不全是,律詩形式中,規定一句之中兩字平仄相間,一聯之間,平仄相反,故曰“平聲對仄聲”。中間兩聯對仗,動詞、形容詞、副詞、語助詞都為虛,名詞為實,均需相對。所以黛玉說“虛的對虛的,實的對實的”書中不是這樣說的,而是相反,蔡義江認為這是筆誤,我表示贊同。 其次,章法也就是黛玉說的“起、承、轉、合”,律詩以其順序有:首、頸、頷、尾;以作詩的普遍結構章法來說,就是起、承、轉、合;起為起頭,發端,往往點題;承,為承接,承接上一聯來敘述,繼續發揮開端提出的思想;轉,就是轉折,就好像文章的換段,另外找一個角度,再轉出新的意思來。合,為綜合,總結全篇而結束。 再者,我們必須明確黛玉講的只是作詩的很小的一個方面,詩歌分為古體、近體;又分為絕句、律詩、古風等,他們的格律各不相同,由于小說中沒有介紹,也不深究,然而我們必須明確。可以去學習一下清代劉坡公的《學詩百法》,對初學者很有幫助,尤其是對于掌握詩歌的格律。書中有許多的例子,幫助我們理解。 三、作詩的注意事項

四十八回中香菱說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對于作律詩的一種流行的說法,七律中,第一、三、五字規定的平仄要求不嚴格,可以變通;第二、四、六則是必須嚴格,不可以任意改變,其實也不一定,這是大略粗疏的說法,也有相反,一、三、五需要論,二、四、六不分明的。但是作詩確實有許多的注意事項,因為黛玉說的是近體詩,而且是律詩的作法,那么我也簡單說一說律詩的注意事項。 對仗,近體詩的對仗,無論五律、七律,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對仗有具體規定:相對仗的兩個詞語必須是同一類詞語,虛對虛,實對實。王力先生把它分為九類,不是今天的分法。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了解,不作深究。《幼學瓊林》以及其它韻書上都有介紹,就不再舉例了。 還須注意的是不許犯字,合掌。犯字就是字的重復,合掌就是字面不同,意思確是一樣。這就是我們的古人為什么在一個字上往往下很大的功夫。另外我們還要注意近體詩的粘和對的規律。對就是出句和對句的平仄相反,所謂的粘就是上下兩聯,相鄰兩句間平仄相同。但是由于最后一字平仄交錯,又有一、三、五不論的規則,其實不可能做到嚴格意義上的對和粘。只能以二、四、六字的平仄為準。在律詩、絕句中都要避免失對,失粘。所以香菱說:“看古人的詩,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這些竟是末事。”但是這些末事,我們必須注意,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書中沒有涉及,也就不講了。 《紅樓夢》中黛玉教香菱的方法,其實也就是曹雪芹關于學詩的觀點,我認為十分有用,香菱后來就會做七律詩歌了,遺憾的是對于其它幾種詩歌,她沒有做過多的講述,還是那句老話,他是在寫小說,不是編講義。我甚至覺得香菱的詩歌超過今天很多所謂的大師了,當然其中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我認為這種學習方法可以算作速成學詩法,故作以上探析,我拋出一塊破磚,希望它引出玉來。

參考文獻:

[1]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篇7

關鍵詞:古詩;教學;語文

古詩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做好詩詞教學對孩子傳承和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有著重大意義。詩詞教學往往是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我們要從基礎抓起,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好它。下面筆者對詩詞教學進行淺析:

一、古詩的分類

按照音律分類,我們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古詩詞講究格律,是有聲的畫,所謂“大珠小珠落玉盤”,即是對音樂的描繪,也是古詩詞特有的韻致。古詩詞格律深奧、難懂,教學時不必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格律知識,但也要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求學生讀出古詩詞的韻律。首先向學生指明古詩詞押韻的特點,如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教學此詩要讓學生明白第一、二句押的是iao韻。其次,指導學生誦讀古詩詞的技巧。這可以從朗讀的重音、停頓、速度、語調等入手。教師和學生朗讀相結合,通過多讀,體會古詩詞語音抑揚頓挫的特點。

二、詩歌的語言

古詩詞遣詞造句簡煉精當,其中一些字詞的巧妙運用(如變化詞性,拓寬詞意,改變字序),如畫龍點睛帶活了全詩。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活用一個“綠”字,生動形象地把春風使江面披上綠裝的過程寫活了。教學中,有意引導學生抓住“詩眼”,細細品味。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和用語的精妙。突破古詩語言的樊籬,教學中要注意古今字意的異同。

(1)有些字古今通用,如“門泊東吳萬里船”,“泊”、“船”。

(2)要讓學懂得漢語古今的變化。“渭城朝雨輕塵”中的“朝雨”即“早晨的細雨”。“遠上寒山石徑斜”,“徑”即“小路”。

(3)還要注意讓學生了解古今異義的字。如“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古詩詞教學要在理解字、詞意的基礎上領會句、篇,抓住作者的構思,引導學生去領會,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詩歌的語言。

三、古詩的想象

古詩詞作者憑借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夸張、擬人、形容等手法,創造生動、形象的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并通過聯想,使詩情畫意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畫面。

首先,古詩語言往往有較大的跳躍性。教學時要通過想象把其中的空白填補起來或加以聯綴,從而獲得全詩的完整形象。如《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詩中“問童子”,問的是什么?詩中留下空白,但可以“言師采藥去”的回答想象出問的是“你的師傅去了哪里?”這樣想象,詩就完整了。

其次,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寫成詩句,需要引導學生想象比擬事物和被比擬事物在形象上的聯系。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學中讓學生明白“春風”和“剪刀”有什么形象相似性。

再次,用夸張手法寫成的詩句,需要讓學生想象出通過夸張所表達的激情,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是銀河落九天。”還要讓學生想像出瀑布從高空飛落的宏偉壯觀氣勢,體會詩人的贊嘆之情。另外,古詩詞的寫作年代有其特定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詩人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們的思想與古人存在一定距離。所以要進一步了解古詩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必須借助想象來達到。

四、古詩詞的意境

篇8

一、詩歌的特點

⒈詩歌內容是社會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⒉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⒊詩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二、詩歌的分類

詩歌按時代可分為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兩大部分。

古典詩歌又有古體詩(又名古詩、古風)、近體詩(又名今體詩、格律詩)、詞(又名詩余、長短句、曲詞、曲子詞)、曲等幾種不同形式。

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于《詩經》)、五言古詩(成熟于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體詩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它有絕句和律詩兩種類型,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詞鼎盛于宋代,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三、詩歌流派

1.山水田園詩派。這個詩派以描寫恬靜悠然的自然風光為主,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歌詠,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緒,或表現隱逸避世的消極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晉代的陶淵明、謝靈運和唐代的王維、孟浩然等。

2.邊塞詩派。這個詩派以邊塞生活、戰爭為題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王之渙、王翰、崔顥等。

篇9

人間四月,詩韻流長。詩詞創作講座舉行。外國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師擔任主講。

他一開場就以幽默的語言風格博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接著,他提出大學生應該具有學習詩詞的意識,并舉例說明了如何培養作詩的意識。隨后,他講述了中華詩詞幾千年以來的發展規律,分析了各個階段的詩詞發展狀況,希望當代大學生理性地看待中華傳統詩詞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努力在大學生中培養詩詞創作的文化氛圍,提升大學生的文化修養。

接下來,他結合具體詩詞詳細講解了詩詞創作中有關平仄的運用規律和方法,并以“香菱學詩”、“黛玉教學”的例子啟發同學們將吟詩作為詩詞創作的關鍵步驟。

最后,講座進入互動環節,同學們踴躍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他也一一作了精彩回答。

 在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講座圓滿落幕。本次講座豐富了同學們有關詩詞文化的知識,提高了同學們研讀以及創作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詩的能力,營造了良好的弘揚傳統文化的校園氛圍。

篇10

1、通過課本內容,熟悉常見的詩歌體裁。

我們所學課本大多選取了詩詞兩類,,但在古詩鑒賞中,偶爾也會涉及到元曲,所以有必要全面介紹。從體裁上講,古代詩歌主要包括詩、詞、曲。詩又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主要是指唐代以前的不太注重格律的詩,近體詩則是南北朝以后出現的講究格律的詩歌,包括律詩和絕句,特別要注意的是唐代以后詩歌也有模仿樂府的擬樂府,一般把它歸為古體詩。詞主要是宋詞,按字數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按感情表達方式一般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曲主要是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曲。學生了解了以上常識,只要分析一下詩歌產生的時間,注意詩歌的字數和題目,詩歌的體裁就不難識別了。

2、透過所選詩詞,整體上把握各個時代的不同特點。

《唐詩宋詞選讀》是按時間編排教材,目的就在于擷取每一個時代的星輝,引導學生了解每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與寫作特點。因此,我們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每個時期的詩歌創作傾向,這樣,他們再遇到同時期的詩歌時便有了方向感。以唐詩為例:初唐時期的詩歌受南北朝綺靡文風的影響,片面追求形式的華美而沒有多少充實的內容;盛唐時期國運昌盛,達到了高峰,詩人們多傾向于積極的浪漫主義,昂揚雄渾,闊大恢宏,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中唐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以及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使社會陷于嚴重的無法擺脫的危機之中,嚴峻、冷酷的現實使詩人們不得不傾向冷靜的觀察與思考,詩歌轉向了現實主義道路;晚唐的政治形勢更為黑暗,人民生活更加貧困,所以現實主義詩歌在晚唐繼續得到發展,淡泊情懷與綺思的主題在晚唐詩壇便十分流行。了解了這些,再去讀諸多唐詩,就會明白為什么有的昂揚,有的低沉,有的飄逸,有的沉郁……

3、將所學詩歌按作者歸類,對詩歌的個人風格作宏觀整體介紹。

在鑒賞詩歌中,我們發現,常常因為詩人不同,詩作描寫的景物、作者表達的情感、詩人的語言風格等也不相同。這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藝術風格就是一個作家或者藝術家、詩人在創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個性。這種特色和個性的形成,往往與個人的身世與人生際遇有關系。所以,不同的詩人因遭遇不同總會表現不同的感情、主旨。而同一個詩人的諸多詩篇又會體現出同一種風格。比如說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盛唐詩歌的氣、情、神在李白的詩歌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詩歌創作,大都充滿了發興無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極度的夸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的運用,使他的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這是處在中晚唐的詩人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了解了一個詩人的藝術風格,對于鑒賞他的作品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比較熟悉的詩人的藝術風格有: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詩畫一體、溫庭筠的綺麗香艷、高適的悲壯蒼涼、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等,了解了這些內容,再去鑒賞他的詩作,便感覺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容易的多了。

4、詩歌鑒賞基本的答題方法和步驟:

古詩詞鑒賞題,有一定的開放性,鼓勵有創意地答題,能自圓其說,都可給分。但還是要根據試題的要求,問什么,相應答什么;要什么,相應給什么,講究答題一定的規范性,才不易丟分。

“詩眼”型題的答題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②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③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意境型題的答題模式:①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②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④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么樣的啟示和思考。

句意型題的答題要點: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②指出詩句的描寫作用,或表達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語言特色型題的答題模式:①用一兩點或一二句話,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簡練傳神、凝練沉郁、入木三分、煉字精巧、一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莊諧俱見……);②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主旨型題的答題模式: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么;②抒發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技巧型題的答題模式:①準確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正反對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擬、夸張得體等。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虛實、大小等);②結合詩句分析,何以見得是用了這種手法;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思鄉懷人類答題模式: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情感類別;抓住意象,構建圖景;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