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練習題及答案范文
時間:2023-03-21 06:04: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病句練習題及答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具備創新精神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在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設計好語文練習又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語文品位的重要一環。筆者想就初中語文練習題設計講幾個注意點。
一、注意基礎性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教育的性質作了重新定位,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在教學中仍然要將基礎知識的教學作為重要一環,否則語文的人文性這一特點只會架空,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我們在設計初中語文練習題時不要忘記這一點,要注意基礎性。在設計中,仍然要有一些考查學生對課文生字會不會讀、會不會寫、修辭方法和表達效果明不明白、詞語會不會理解運用、句子含義能不能理解、篇章結構能不能把握、經典精彩篇章會不會背誦默寫的題目。想一想,一個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如果錯別字連天、病句滿眼、結構混亂、標點亂用,我們的語文老師看了會是什么滋味呢?我們這些語文老師還能干什么呢?學生就是我們的產品,合不合格,我們語文老師無可推脫,義不容辭。我們每個語文老師不要忘記肩上承載的歷史的厚重和民族的期望。經過這樣扎實的基礎訓練積累,定會使學生樂于閱讀,樂于作文,樂于交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語文功底。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親愛的語文老師們,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二、注意層次性
學生基礎畢竟有強有弱,能力自然有高有低 。教師在設計語文練習題時要照顧全體,調動大家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設計《孔乙己》一課的練習題時,我注意從學生實際和知識層次結構出發,設計了兩種層次的題目。對基礎一般的學生設計了這樣幾道題目:1、給多音字“和”、“折”組詞,給生字“綽”、“羼”注音。2、體會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準確性:排、罩、摸、走。3、簡要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點。4、簡要分析文中環境描寫的效果。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多設計了這樣兩道習題:1、根據你對“孔乙己”和“短衣幫”的認識,寫出在求學和待人方面得到的啟示。2、課后讀魯迅的短篇小說《祝福》,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及祥林嫂的悲劇原因。這樣的習題設計,既照顧了基礎一般的學生,又調動了基礎較好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喜悅,增強了學好語文的信心。
三、注意開放性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學生在開放性作業中容易學會自主,學會合作,激活創新意識。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立足課本,面向自然,放眼社會。在語文練習設計時要注意開放性,習題既可以與教材內容相聯系,也可以與學生生活相聯系,還可以與社會活動相接軌,題材要廣泛,思路要開闊,答案不唯一。鼓勵學生走出課本,觀察生活,思考人生。比如,我在設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課習題時,擬了這樣一道題:孟子認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你認為 呢?請說出你的理由。再如設計《生命與和平相愛》一文習題時加了這么一題:結合現實,談談你對生命與和平的理解。這兩題就比較開放,不僅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張揚他們的個性,使他們受到健康積極情感價值觀的熏陶。在設計《沁園春?雪》詩歌習題時擬了一道題:請再寫出幾句詠雪的詩句。擬《明月幾時有》一詩習題時加了這么一題,請再寫出幾句詠月的詩句。又如在設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練習時,加了這么一題,請寫出幾句有“綠”字的古詩詞。這樣學生無疑一方面要調動積累,一方面要去翻閱資料或上網查找,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語文習題的開放性,對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求知、探索創新的精神,無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們在平時的語文作業上多動腦筋,多嘗試。
例:
一雙腳上的修養
①市圖書館離我家很近,每逢雙休日,我都會到圖書館的閱覽室去翻閱一些報紙和雜志。 每次來這里,總看到座無虛席的場面,有時,大家還會圍繞一些文學現象進行交流。在這緊張而喧囂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閱讀的閑情,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在我看來,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有著一定的層次和修養。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許多麻煩就隨之而來了。走在街上,鞋上會粘滿臟雪,從天寒地凍的室外進入室內,臟雪馬上就會化作污水。所以人走過的地方,往往會留下兩行黑乎乎的腳印。正是在一個雪天,我走進閱覽室時發現了異樣。屋子里多了一個擦地的女工。她看我進來,競緊張地盯著我,手執拖布,如臨大敵。我故作視而不見,可感覺告訴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頭,把她嚇了一跳,自己也嚇了一跳。吃驚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腳印,在淡黃色的地板上,顯得如此扎眼。而那個擦地女工,正在奮力擦抹。
③坐在座位上,想著剛才的腳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無心看書了。閱覽室是一個開放的公共場所,來往進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個進來的人都在犯著同我一樣的毛病,渾然不覺自己的雙腳正惡作劇式地在剛剛被擦干凈的地板上涂鴉。于是,那個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進進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斷地踩踏與不斷地擦抹,像一場破壞與復原的拉鋸戰,在閱覽室里上演著,讓人心驚。漸漸地,那個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額頭見汗。
④忽然有種感覺,每一雙進出的腳都充滿著罪惡,因為,它們是在不斷踐踏著別人辛苦取得的勞動成果,是在破壞著一種美好與和諧。
⑤不知過了多久,人才漸漸坐定,女工也有機會喘口氣、歇一歇了。但就在這時,那扇門又被悄悄推開了,一個男人伸頭朝里面看來看去,但又把頭又縮了回去。不一會兒,兩扇門都被推開了。還是剛才那個男人,這次,他是肩扛一桶純凈水進來的,腳下發出一陣“沙沙”的響聲,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從上往下打量他,老舊的棉帽子、軍綠大衣……最后我看到了他的雙腳每只腳上竟然都套著一個塑料袋。他一走動,塑料袋就發出“沙沙”的響聲。因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過的地方沒有一點污跡,還是那樣干干凈凈的。我注意到女工表情復雜地盯著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離開閱覽室。而當她再次轉過頭來,眼里竟有淚光閃現。
⑥這個下雪的周日里,我沒有讀書,卻想到了“修養”這個詞。我想,修養并不是一個人比別人多認識一些字、多讀了幾本書;或是一個人了解《紅樓夢》的情節,會背莎士比亞的一些名句,修養應該是在一個人舉手投足的細節中體現的。就像那個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進入室內之前用塑料袋把兩只腳套上。
(選自《八小時以外》,有改動)
1.從第②段看,“我”愧怍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文中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點詞“修養”各有什么含義?(4分)
篇2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巧妙設計
一、設計趣味性練習,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說明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當學生對某一學習內容的練習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他就會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從而優化自己的認知活動,促進學習。而趣味性的練習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設計練習時應注重題目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愉快中獲得知識,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后,我設計了課尾練習設計“猜猜邊長是多少”。
(1)小貓后面藏了一個正方形,可以看見的這條邊是6厘米,小朋友,你們知道看不見的三條邊各是多少嗎?請說出理由。
(2)小豬后面藏的是一個長方形,可以看見的兩條邊分別是5厘米和4厘米,小朋友你能猜出另外兩條邊是多少嗎?請說出理由。
(3)小狗后面也藏了個圖形。這個圖形是個四邊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周長是24厘米,其中一條邊是7厘米。你能想想它是什么圖形嗎?其他三條邊的長度又是多少呢?為什么?
這種趣味性練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興趣,還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又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
二、設計對比性練習,啟迪學生創新思維
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顯然烏申斯基所強調的是一種思維能力,即比較思維能力。如在教完“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后,學生在解題時審題不夠細,對應關系找不準,如何讓學生認真過審題關呢?可設計如下練習。
(1)一根繩子長6米,用去2/3米,還剩多少米?
(2)一根繩子長6米,用去2/3,還剩多少米?
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解題方法和結果卻大不相同。可見審題的重要性,以后不用老師強調,學生就會自覺審題,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同時能讓學生在解題中發展學生的比較思維。
三、設計層次性練習,發展學生靈活思維
學生接受知識和鞏固知識的過程依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學習規律,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差異,因此,在課堂練習的內容上有層次、要求上有差異。我一般將課堂練習分為幾個層次。
一類題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注意班級中的學困生,內容以本節課應掌握的基礎題為主。
二類題面向班上中等以上的學生,題目的設計力求有一定的難度,指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三類題面向班上學有余力的優秀生,內容在二類題的基礎上要有一定的發展,培養發散思維能力,鼓勵超前學習。
要求學生在完成規定層次的練習后還能帶著勝利的喜悅去做高一層次的練習。這樣做才能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如教學“簡單的平均數應用題”時,我設計如下幾個層次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深化所學的知識。
(1)列式并計算。小紅買來一本故事書,第一天看8頁,第二天看6頁,第三天看12頁,最后一天看10頁,平均每天看多少頁?
(2)只列式不計算,并說理分析。氣象小組在一天的2時、8時、14時、20時,測得溫度分別是13度、16度、25度、18度。求這一天的平均溫度。
(3)選擇算式,并說明理由。玩具廠生產玩具,第一天生產180個,第二天生產200個,第三天上午生產120個,下午生產100個,平均每天生產多少個?
下面的哪種解法哪個對?哪個錯?為什么?
(180+200+120+100)÷4
(180+200+120+100)÷3
(4)列式并計算,說明理由。哥哥和弟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已知哥哥身高是143厘米,弟弟身高是多少厘米?
以上幾個層次的練習都是圍繞總數、份數與平均數三個數量之間的關系來設計的。從易到難,從單一到綜合,從順向到逆向,題型多變,形式多樣。通過練習,學生不僅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培養了靈活的思維能力。
四、設計開放性練習,挖掘學生創新思維
小學生由于知識及年齡的特點,往往反映出對問題的思考是單向的、一維的。因此,在數學課中,要經常設計一些開放式的練習題,強化訓練,發展學生創新能力,讓學生在知識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從中訓練他們思維的深刻性、發散性和創造性,讓他們主動地進行學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教學“分數乘法”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下面練習:
有兩根同樣長的鐵絲,第一根用去3/8米,第二根用去3/8,哪一根剩下部分長一些?
這道題的結論不明確,必須要根據鐵絲原來的長度進行分析,我們不妨假設其原來的長度為a米。①當a>1時,a×3/8 > 3/8米,故第一根剩下部分更長一些;②當a=1時,a×3/8 =
3/8米,故兩根剩下部分長相等;③當a
又如 1/3×( )=( )×1/5 = 9×( )。
通過練習、比較,當它們的乘積為1時,答案最簡便。這樣就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挖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設計生活性練習,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因此,數學練習的設計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于解決實現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有成功體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了時間單位和長度單位后,可設計修改病句的練習:2015年2月29日,我到南京姑媽家。晚上我從永安出發,到南京可遠了,足足有1000毫米,從9:00到早上6:00,坐火車用了6小時。姑媽來火車站接我,她還是那么年輕,身高162米,體重50克。見到姑媽我真高興。
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能增添課堂的氣氛,而且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學以致用,有很大好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篇3
一、積累運用(共23分)
(一)積累(共17分)
1.閱讀下列語段,把其中加點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漢字依次填在方格內。(4分)
在清涼的九月、優雅的九月、希望的九月里,我們讀著趙麗宏的《為你打開一扇門》,在文學的殿堂里cháng徉,明白了青年應該“發展你自己”,“奉獻你自己”的道路;聆聽了于漪老師的諄諄教導——要多讀書,讀好書;感受了文學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散發著馨香的十月、值得chōng憬的十月走近了你我他。
2.默寫。(10分)
①東風不與周郎便, 。
② ,江春入舊年。
③誰道人生無再少? , 。
④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 。
⑥梅須遜雪三分白, 。
⑦青女素娥俱耐冷, 。
⑧潮平兩岸闊, 。
⑨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
3.仿照下面兩個句子,再寫一個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語意連貫。(3分)
山間的清泉,你何必與遙遠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泉。路邊的小草,你何必與偉岸的大樹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執著。
, ? 。
(二)運用(共6分)
4. 語病診室:找出病句,在相應的橫線上修改。(2分)
為了成功地舉辦這次晚會,我們請來了①歌舞團的幾位青年舞蹈演員,她們都是②德高望重,演技精湛的演員,她們的積極參與,激情演出,③將是這次晚會成敗的關鍵。相信,這次晚會一定能圓滿結束。
第 處,改為
第 處,改為
5.學了本冊的第一單元,老師想請同學以“我愛文學”為主題出一期手抄報。(4分)
① 請為你的手抄報取個比較有文學色彩的名稱(如“火花”“文學少年”等)
(1分)
② 請你再設計三個與文學有關的欄目,并寫出欄目名稱。(3分)
欄目一 欄目二 欄目三
二、閱讀理解(共47分)
(一)閱讀《往事依依》,完成6-10題。(13分)
老師入情入理的講課也在我心上雕鏤下深刻的印象,培養了我課外閱讀的興趣。國文老師教古文喜歡大聲朗誦。記得一次教辛棄疾的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老師朗誦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真是悲歌慷慨,我們這些做學生的,愛國情懷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滿眼風光的北固樓,望著滾滾長江水,回顧千古興亡事,總是感慨萬端。不用說,這首詞我至今還能背得滾瓜爛熟。我就是從那時開始愛讀辛棄疾詞的。也是在初中讀書時,來了一位代課的國文老師,是年輕的新派人,他喜歡教白話文。有一次,教到《南歸》中的詩:“模糊的村莊已在面前/禮拜堂的塔尖高聳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園柳/屋頂上寂寞地飄著炊煙。”老師朗誦著,進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動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這種感情傳染了整個教室,一堂鴉雀無聲,大家都被深深感動了。這幾句詩鐫刻在我的心上,幾十年過去,至今還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對新文學更有興趣,讀了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開闊了眼界,使自己的心與時代更加貼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憶,就仿佛看到了國文老師那左右搖晃的身子和那注滿情思的眼睛。
6.這一段文字敘述的是什么往事?作者認為這一往事對她而言,有怎樣的意義?請用簡要的語言概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老師的講課給我的印象很深,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請舉兩例,做簡要的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8.“如今只要稍一回憶,就仿佛看到國文老師那左右搖晃的身子和那注滿情思的眼睛”這一句話,在這一段文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9.兩位國文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內容有什么不同呢?他們對“我”的影響分別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0.你的老師“入情”時有怎樣的表現?可以仿照上文,用一兩句話描述出來。(2分)
(二)閱讀《寓言二則》,完成11-13題。(20分)
甲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8分)
先自度其足 至之市 及返 遂不得履
遽契其舟 是吾劍 不亦惑乎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12.翻譯下列各句。(8分)
何不試之以足?
及返,市罷,遂不得履。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3.這兩則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有什么現實意義?(4分)
(三) 閱讀下文,完成14—17題。(14分)
母親的目光
⑴做了母親之后,十分喜歡看著兒子睡覺。他泥瞅一樣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脯,飽滿茁壯的腿,眉宇間不可言說的可愛神情……看著看著,我常常覺得,單是為了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錯過做母親的機會。
⑵忽然又想,自己這么小的時候,一定也是這么在母親目光中熟睡的吧?然而愉快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這種目光里我一次也沒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記得。對這種目光開始有感受是在漸漸長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約十三四歲,正是女孩子剛剛有心事的時節。
⑶ 一天,我正在里間午睡,還沒睡穩,聽到母親走進來,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東西,過了一會兒,忽然靜了。可她分明又沒有出去。我們兩個的呼吸聲交替著,如樹葉的微嘆,我莫名地覺得緊張起來,十分不自在。等了一會兒,還沒有聽到她的聲響,便睜開眼。我看見,母親站在離床一步遠的地方,正默默地看著我。
⑷“媽,怎么了?”我很納悶。
⑸“不怎么。”她說。似乎有些慌亂地怔了怔,走開了。
⑹ 后來,這種情形又重復了一次。我就有些不耐煩地說:“媽,你老是這么看嗎?”母親仿佛犯了錯似的,一句話也沒有說。
⑺以后,她再也沒有這么看過我,或者說,是她再也沒有讓我發現她這么看著我了。而到我終于有些懂得她這種目光的時候,她已經病逝了。
⑻ 再也不會有人這么看著我了。我知道,這是天空對白云的目光,這是礁石對海浪的目光,這是河床對小魚的目光。這種目光,只屬于母親。
⑼ 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聲來。我的目光給他帶來了美夢了嗎?我忽然想,如果能夠再次擁有母親的這種目光,我該怎么做?是用笑的甜美來撫慰她的疲憊和勞累?是用淚的晶瑩來詮釋自己的呼應和感懷?還是始終維持著單純的睡顏,去成全她欣賞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
⑽ 有些錯誤,生活從來都不再賜予改過的機會。我知道,這種假設對我而言,只是想像的盛宴而已。但是,我想,是不是還有一些人也許需要這種假設的提醒呢?如果,你還有幸擁有母親;如果,你淺眠時的雙瞼偶然被母親溫暖的目光包裹,那么,千萬不要像我當年一樣無知和愚蠢。請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擾母親。
⑾你會知道。這種小小的成全,對你和母親而言,都是一種深深的幸福。
14.第⑦段畫線部分前后兩句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談談你的理解。(2分)
15.品味第⑧段文字,回答問題。
⑴ 這段文字把母親比做 、 、 ,突出了母親目光的 。(4分)
⑵ “再也不會有人這么看著我了”,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2分)
16.最后一段,“你會知道,這種小小的成全,對你和母親而言,都是一種深深的幸福。”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3分)
17.作者是在做了母親之后才體悟到當年母親目光中的和溫暖的。而當她懂得了母愛的時候,她卻永遠失去了母親。這就是生活。所以作者感嘆:“有些錯誤,生活從來都不再賜予改過的機會。”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簡要談談。(3分)
三、作文(共50分)
18.不知不覺中,一個月過去了。這一個月在你的學生生涯里也許是最不尋常的。你的家庭、你的學習、你的生活都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也許使你快樂、使你興奮、使你充滿信心,也許使你困惑、使你憂慮、使你不知所措。對生活的關注和思考讓你覺得自己好象突然長大了許多,成熟了許多 。成長的收獲來自老師、親友的關愛、理解和鼓勵,來自書籍的啟迪,來自環境的熏陶。請把你上中學后最深切的感受告訴我,請相信,你的快樂和成長是我們的期待!
題目:上了中學以后
要求:(1)字數不少于500字。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2)寫真事,訴真情,內容完整,字跡清晰。
(3)文中涉及真實人名或班級請用“××”代替。
題目:上了中學以后
試卷答案
積累與運用
1.略
2.略
3.示例:空中的彩虹,你何必與堅固的拱橋比恒久呢?你自有你的絢麗。天上的星星,你何必與火熱的太陽比輝煌呢?你自有你的璀璨。
4.第②處“德高望重”改為“年輕有為”第③處“成敗”改為“成功”
5. ①萌芽 文學之星 新視窗等(鼓勵創新,言之有理即可)
②“我與名著”“名著簡介”“文學新星”等(鼓勵創新,言之有理即可)
閱讀理解
(一)6.這一段文字敘述了中學時代“我”的國文老師入情入理的講課情形。其意義是:①在“我”心上雕鏤下深刻的印象;②培養“我”課外閱讀的興趣。
7.①“不用說,這首詞我至今還能背得滾瓜爛熟。”②“這幾句詩鐫刻在我的心上,幾十年過去,至今還能信口背出。”從“至今”“幾十年過去”“滾瓜爛熟”“信口背出”這些詞語可以看出時間過去很久,但記憶卻清晰非常。可見老師所講內容給“我”印象之深。
8.具有照應前文的作用,強調了老師入情以及給“我”印象之深。
9.第一位教師教授的是辛棄疾的詞,“老師朗誦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真是悲歌慷慨”,培養了“我”的愛國情懷;第二位老師教授的是的新詩,誦讀時“進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動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使“我”對新文學更有興趣。
10.略
(二)略
(三)14.前句講我的感覺,母親沒有再看過我;后句講母親對我的并未因我的煩怪而停止,只是做得更隱蔽。
15.⑴天空 礁石 河床 執著和深情
⑵既有失去母親的哀傷,又有不解母親深情的懊悔。
16.你躺在母親的里,你是幸福的;母親欣賞并著自己的孩子,也是一種享受和幸福。
17本題是開放性試題,題干提示的思考方向:①養子才知父母恩,只有體驗過的事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②當你擁有某種東西的時候,卻不懂得珍惜它;當你失去它時,才倍感它的珍貴。③理解并珍惜親情等。以上三個方面,只要答對一個方面表達流暢即可。
寫作
18.
(1)評分表
條件 項目
類別 內容 語言 結構
一類卷
45—50分 立意深刻
中心突出
內容豐富具體
審題準確 語言優美流暢
符合文體要求 結構完整嚴謹
層次分明
銜接自然
二類卷
39—44分 中心明確
內容具體
審題比較準確 語言通順連貫
大致符合文體要求 結構完整
層次清楚
三類卷
33—38分 中心基本明確
內容比較具體
審題基本準確 語言通順
有少量語病 結構尚完整
層次較清楚
四類卷
26—32分 中心不明確
內容較空泛
偏離題意 語言不夠通順
語病較多 結構欠完整
層次不清楚
五類卷
25分以下 嚴重偏離題意 文理不通 結構層次混亂
(2)評分注意事項:
①出現(或暗示)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的試卷,一律交閱卷小組處理。
②內容、語言、結構三項條件都具備,可得該類卷的上限分;具備該類卷兩項條件,另一項屬于下一類卷上限的,可得該類卷的中等分;具備該類卷一項條件,另兩項屬于下一類卷上限的,可得該類卷的下限分。在同類卷中,凡語言項突出的,可酌情提檔評分。
③能夠審清題目,突出重點即可。
④關于語言。一類卷必須無明顯語病。凡明顯語病較多的,不得評為一、二類卷。
⑤關于卷面。字體辨認不清,亂涂亂畫的,扣3分;書寫不認真,字體不端正,卷面不整潔的,扣2分;書寫不夠認真,字體不夠端正,卷面不夠整潔的,扣1分。
⑥關于錯別字和標點符號。錯別字(重現的不計)每個扣1分,扣滿3分為止;標點符號一逗到底的,扣1分。卷面、錯別字和標點符號扣分累計不超過5分。
⑦關于篇幅。不足500字的,每少50字扣1分。少于300字的,原則上不得進入三類卷。
⑧不設基準分,按質給分。達到一類卷要求的作文,應敢于給高分甚至滿分,滿分作文應占全部作文的適當比例。
- 上一篇:關于端午節放假的通知
- 下一篇:今年春天我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