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養生范文

時間:2023-03-17 22:00: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谷雨養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谷雨養生

篇1

溫差大,降雨多

谷雨節氣后,寒潮天氣基本結束。這時,除青藏高原和黑龍江最北部溫度較低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均在12℃以上。由于谷雨時節正處于由春到夏的過渡階段,雨水、大風天氣常交替出現,故谷雨時節也是一年中溫差最大的時期,時而出現較高溫度,時而又會有強冷空氣南下。從谷雨起,各地的降雨量開始明顯增多,空氣濕度逐漸增大,過于潮濕的空氣會讓人產生不適感。此外,由于天氣轉暖,人們的戶外活動增加,也易發生過敏性疾病。

養生四招,預備入夏

谷雨時節,心脾之氣逐漸旺盛,肝旺氣伏,正是補益身體的大好時機。無論運動、飲食、情緒等都應符合節氣特點,為安然度夏打好基礎。

養陽多晨練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谷雨時節陽氣漸長,陰氣漸消,不宜過度疲勞和緊張,切忌遇事憂愁和焦慮,甚至大動肝火。早晨是采納自然之氣的好時機,活動為“養陽”中重要一環。我們可選擇靜中有動的運動,如打太極拳、慢跑等,增加出汗量,起到“除濕”效果。但不要過度出汗,以免陽氣外泄。三五好友結伴外出春游也是不錯的選擇,可疏散郁滯,增強體質。

藥膳健脾胃 谷雨一過,夏季將至,心脾之氣逐漸旺盛,是a氣的好時機,可適時進食健脾補腎的食物。如山藥玉米粥,選山藥80克、玉米50克、大米150克煮粥,可健脾助運;赤豆薏仁粥,選赤豆50克、薏苡仁100克、大米100克,可達健脾化濕之功;玉米須大棗黑豆粥,選玉米須100克、芡實50克、大棗50克、黑豆60克、大米100克,可健脾益腎利濕。谷雨時節,肝旺氣伏,還可用黃芪、枸杞子、泡茶飲用,可起到健脾疏肝清熱之效。

篇2

1.順應四時變化,保持陰陽協調

性生活要“節之以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一年四季陰陽消長的自然規律。春夏之時,特別是夏季,陽氣最旺;秋冬之時,尤其是冬季,陰氣最盛,在冬夏陰陽偏盛的季節,如果不節制,逆陰陽而行,就會傷其腎陰腎陽,以至陰陽俱損。所謂“秋冬固陽事”、“于夏必獨宿”,目的是保養陰陽。特別在季節交變時,人體陰陽與自然陰陽難以很快保持協調和平衡,尤應節欲。

2.收心養心,防止欲念妄生

心為一身之主宰。心靜則一身俱靜,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節欲的關鍵是收心養心。明代醫學家張景岳說:收心養心為固精第一要務,認為“心不斷,禁欲無益”。當感情沖動時,古人主張用歌舞、刀劍、文學等娛樂來轉移心思。明代養生家高濂主張:“欲起心熱之際,當思冰山在前,……他思他涉,以遏其心,或行走治事以避其險”。此外,還可用“靜坐調息”、“閉目內視”等方法來靜其心,這既可培養德行,又能止欲念妄生。

3.少壯應節欲,老年尤宜珍重

青少年正是成長發育時期,保養精氣,有助于正常的生長發育,不宜過早有性生活,壯年人氣血旺盛,精神充沛,正是發揮才能的時候,也應節欲固其根本,性生活應視精力短長,總留一線余地為善,即“能行百里者,至九十而思休”,切莫自恃強壯而放縱,否則會使人“未老先衰”,后患無窮。老年人腎精虛衰,本應珍惜,如不節制,就如同“膏火將滅,更去其油”。《壽世保元》說:“年高之人,血氣既弱,陽事輒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縱心恣意”。孫思邈主張“六十者,閉精勿泄,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

4.避情志失節,勞倦

情,是指精神活動異常,如喜、怒、憂、悲、恐等刺激,都會使人氣血紊亂,此時,會妨礙氣血運行,有損身體。李漁《節篇》中說:“憂中行樂,較之平時,其耗精損神也加倍也。何也?體雖交而心不交,精未泄而氣已泄”。過度疲勞和遠行跋涉后,肢體困頓,筋骨軟弱,亦應忌。因為肝主筋,腎主骨,如果不忌,會損及肝腎,使筋骨不能及時得到滋潤,同時勞倦后行房,也會使五官百骸、精神氣血以及骨中之髓、腎內之精都受到損害,身體就會更加衰疲下去。所以古人主張,勞苦之后,至少應“過一餐二餐”或“酣眠一覺”后,方可“赴溫柔之鄉”。

5.勿濫用壯陽,以免戕害身體

過度,往往是陽痿等障礙的原因之一。本應“猛省起來,遠色斷欲”。但一些人反而相信壯陽之劑,妄服“”圖一時之快。這無疑是飲鳩止渴,抱薪救火。

壯陽之品多峻烈辛燥,服之過多會愈助其陽,使煽動,煎熬真陰,虧虛更甚,并易形成惡性循環。壯陽藥猶如一把雙刃劍,“性”急者實難把握其用量標準,甚至有的干脆就是為而服“藥”,這無疑是危險的。《千金方》認為,那些不顧身體而靠藥石“倍力行房”者,輕者未老先衰,甚者“精髓枯竭,惟向死近”。告誡“極須慎之”。《養生卻病箋》也說:“服丹藥以快欲,腎水枯燥,心火如焚,五臟干烈,大禍立至”。可見,服用助陽藥定要慎重,以此為歡更是不足為取。

篇3

瑤族藥浴,瑤語稱“繞身哩”,是流傳在從江縣境內的瑤族中古老神奇的沐浴保健方式。由于瑤族以前是—個遷徙頻繁的民族,多散居在大山深處,為了抵御風寒,防病治病,瑤族的祖先經過無數次實踐,創造了用山中草藥煮水沐浴、洗腳、凈身的奇特健身、防病、治病的方法。

項目特點

1.古方養生,健身防病。

瑤浴以多種植物藥配方,經過燒煮成藥水倒入水中,人坐在浴池中熏浴浸泡,讓藥液滲透五臟六腑、全身經絡,能夠達到祛風除濕、活血化淤、排汗排毒的功效。經常藥浴對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各種婦科病有一定效果。無病者通過藥浴也能消除疲勞,舒筋活絡,健身防病。

2.內病外治,方便有效。

瑤浴養生館秉承傳統,結合自然養生保健技術,只需每天洗洗澡就可以輕松保健,簡單有效,無需耗費很多時間,讓消費者在享受的同時便已達到了保健的作用。

市場分析

如今市場上養生保健館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隨著人們開始注重養生保健,養生館的生意也越來越火爆,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發展狀態下,瑤族藥浴養生館的誕生,填補了中國大陸高端發展市場的空白區域。相較于其他養生項目,瑤族藥浴以其獨具特色的養生服務和歷史的長期實踐具有更令消費者信服的優勢。

經營條件

藥浴養生館的加盟費用最低為3萬元,此外根據店面面積不同,還有10萬-50萬元等加盟費用級別。公司總部要求經營者具有長期合作的意愿,并且需要對意向加盟者進行一定的加盟資格審查后確立初步合作意向。

效益估算

以經營—家120平方米、浴桶8位的藥浴養生館社區店為例,總共固定資產投資約為15萬元,每月經營主要支出包括:房屋租金2500元/月、日常損耗500元/月、員工福利3000元/月;宣傳費用300元/月,共計開支2500+500+3000+300=6300元/月。假設藥浴養生館無產品銷售,單次服務收費88元/次,單次服務成本20元/次,單次服務毛利即為68元/次,可得平均每天開支為6300—30=210元/天,盈利平衡點即210÷68=3人次/天。

篇4

摘 要: 中國古代的音樂養生理論是以天人合一的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本文在人體、人性、音樂與宇宙自然的宏大系統之中闡明其內在的關聯,音房梢栽謐勻皇糶圓忝嫻骼砣頌寤能,也可以在價值屬性層面為人情、人性扶正祛邪。

關鍵詞: 音樂 養生 陰陽五行

音樂是一種豐富而有序的聽覺感性樣式,其悅情悅性、悅志悅神的審美價值自不待言,然而,在中國古代音樂哲學那里,音樂具有獨特的養生功能。不同于西方音樂養生學主客二分地從心理學和生理學的角度探討音樂的養生作用,中國古代音樂哲學在“天人合一”的理論框架中,以陰陽五行說為基礎,將音樂與人體器官、道德倫理、宇宙自然融為一體,建構出一套天人感應模式的音樂理論,體現出獨特的音樂養生智慧。

一、天人感應模式的音樂理論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根本特征,除了“天人玄同”、“天人相通”、“天人相交”、“天人同體”、“天人一氣”、“天人一理”等理論表述之外,在漢代以前,“天人合一”更多地表現為“陰陽五行”學說。中國古代哲學家用“陰陽”描述相互對立的自然狀態,進而將之抽象為自然和社會現象中兩種對立力量之間變化消長的規律。“五行”剛開始指構造自然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元素:金、木、水、火、土,后來演變為從革、曲直、潤下、炎上、稼穡等五種功能屬性。戰國后期,“陰陽”和“五行”說逐漸融合,《管子?四時》指出:“是故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將一年四季劃分為陰陽四時,四時又帶動了“五行”的生發和運行,例如:“東方曰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風生木與骨”;“南方曰日,其時曰夏,其氣曰陽,陽生火與氣。”可見,管子初步構建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的宇宙論圖式。而真正將此模式推向成熟的則是《呂氏春秋?十二月紀》(后被編入《禮記?月令》)。《十二月紀》認為,五行(木、火、土、金、水)與自然界中的五方(東、南、中、西、北)、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五音(角、徵、宮、商、羽)、五色(青、赤、黃、白、黑),并且與人的五臟(肝、心、脾、肺、腎)、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德(仁、禮、信、義、智)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運動的有機系統,從而將人的生理機體、社會屬性與宇宙自然對應起來,天人感應模式的音樂理論由此成型。

天人感應模式音樂理論的總體思路是:“用‘陰陽’和‘五行’統一地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也用‘陰陽’和‘五行’解釋音樂現象。”[1]48具體學理正如李澤厚所說:“如果去掉古代不可避免的神秘解釋,關鍵就在:要把(一)音樂(及舞蹈、詩歌)的節律與(二)自然界事物的運動和(三)人的身心情感和節奏韻律相對照呼應,以組織、構造一個相互感應的同構系統。”[2]235早在春秋時期,秦國名醫醫和就將陰陽、五行、音樂、人體聯系起來,“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生六疾”。(《左傳?昭公元年》)戰國時期,《管子》指出:“昔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鐘……五聲既調,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呂氏春秋》更是將五音與五時、十二律與十二月詳細地對應起來,并指出:“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到了漢代,溝通天人的音樂理論更加明確地發展為兩條支脈:一是人體、音樂與自然關系的系統化,如《淮南子?天文訓》提出了“律歷之數,天地之道也”的命題。二是人性、音樂與道德關系的系統化,如《禮記?樂記》提出了“樂者,通倫理者也”的命題。正是這兩大命題構成了中國古代音樂養生理論的兩條基本原則。

二、人體、音樂與自然

成書于戰國,豐富于漢代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充分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將天人感應模式的音樂理論應用于醫療和養生,體現出高超的音樂養生智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寶命全形論》:“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可見,《內經》將陰陽平衡、陰陽辯證統一定為防病和治病的根本原則。《靈樞?陰陽二十五人》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依據人體的形體、體質、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不同,將人劃分為陰陽二十五種類型。《靈樞?五音五味》則將五音的二十五個變音與陰陽二十五種人體類型聯系起來,嘗試用音樂的陰陽屬性調理和補救人體機能的陰陽失衡。

《素問》中的《陰陽應象大論》、《金匱真言論》、《五運行大論》、《五常政大論》等篇進一步將五行、五方、五時、五氣、五音與人體的五臟、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五竅(目、舌、口、鼻、耳)、五體(筋、脈、皮、肉、骨)、五聲(呼、笑、歌、哭、呻)、五志(怒、喜、思、憂、恐)、五神(魂、神、意、魄、志)等人體器官和生理功能匹配起來,提出了著名的“五臟相音”和“五音療疾”學說。所謂“五臟相音”,即角聲入肝,徵聲入心,宮聲入脾,商音入肺,羽聲入腎。所謂“五音療疾”,即說五音各有特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王冰注曰:角謂木音,調而直也;徵謂火音,和而美也;宮謂土音,大而和也;商為金音,輕而勁也;羽為水音,沉而深也。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角、徵、宮、商、羽這五種音律也可以組合為角生徵、徵生宮、宮生商、商生羽和商克角、角克宮、宮克羽、羽克徵這兩個相生相克的關系系統。隨著五時的流轉,肝、心、脾、肺、腎會受到怒、喜、思、憂、恐這五種情緒的困擾,五音根據各自特性及相生相克原理,就能夠調節怒、喜、思、憂、恐這五種情緒,護理肝、心、脾、肺、腎這五大器官,從而起到陰平陽秘、調血理氣、平衡機能、促進健康之療效。

道教經典《太平經》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將人體、音樂與自然建構成一幅天人和諧的宇宙論圖式。“樂聲,正天地陰陽五行之語言也。聽其音,知天地情,四時五行之氣和,以不知盡矣”。(卷一三七至一五三)顯然,音樂來自陰陽五行和天地之道,音樂可以溝通天人之際,音樂的諧和可以給人體、政治乃至天地萬物帶來和樂:“樂,小具小得其意者,以樂人;中具中得其意者,以樂治;上具上得其意者,以樂天地。”(卷一一三)在道教看來,只要五行、五時、五方、五音、五臟諧和一致,便可以免災祛病、政治清明。例如,當樂得角之音,則物樂生,肝氣無病,其惡悉除。“故得黃氣宮音之和,亦宮音之善者亦悉來也,惡者悉消去。得商音之和,亦商音善者悉來也,惡者悉消去。得羽音之和,羽音善者悉來也,惡者悉去”。(卷一一三)總之,只要音樂符合陰陽五行的宇宙運行模式,就可以獲取天、地、人三方面的和樂,萬物免除疾病,君臣也為之高興。

三、人性、音樂與道德

如果說將人體、音樂與自然關系加以系統化的音樂養生理論主要受到道家哲學的影響的話,那么,將人性、音樂與道德關系加以系統化的音樂養生理論則主要受到儒家哲學的影響。雖然兩者都以天人合一的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但是,前者理解的“天”主要是“自然之天”,“人”側重于人的自然屬性;后者理解的“天”主要是“義理之天”,“人”側重于人的價值屬性。也就是說,中國古代音樂養生理論從宏觀上大致分為兩條路徑:一是調養“人體”,二是培育“人性”。

有學者指出,《樂記》區別于《呂氏春秋》、《太平經》、《淮南子》等著作的獨到貢獻在于,它更加明確地“以禮樂配天地,將禮樂與陰陽思想聯系起來”[3]353,從而將人性、音樂、道德與宇宙自然的關系加以系統化。“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德之華也”。(《禮記?樂記》)《漢書?禮樂志》則更加深入地闡明了人情、人性與天地陰陽之道的關聯:“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圣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者也。”所以,聲音之道,不僅在于與政通,還在于調節人性、人情:“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禮記?樂記》)司馬遷在《史記?樂書》指出,五音與人的品性修養有極為密切的關系:“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漢書?律歷志》從五音、五行與五德的關系立論,對此做了學理上的闡釋:“夫聲者,中于宮,觸于角,祉于徵,章于商,宇于羽,故四聲為宮紀也。協之五行,則角為木,五常為仁,五事為貌。商為金,為義,為言;徵為火,為禮,為視;羽為水,為智,為聽;宮為土,為信,為思。”正因為如此,音樂才會起到扶正人心、完善人性之功用:“聲者,宮、商、角、徵、羽也。所以作樂者,諧八音,蕩滌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風易俗也。”

建基于儒家倫理學說的禮樂理論非常崇尚“中和之美”,其原因在于天地陰陽五行之道本然自在、和樂有序,人性、人情、政治、倫理都應當以此為準則,音樂如果能夠順應天地陰陽五行之道,自然就會有助于養心、養性,此所謂“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禮記?樂記》)鄭國子大叔等人早就認為:“哀樂不失,乃能協于天地之性,是以長久。”“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則昏亂,民失其性”。(《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秦國醫和指出:“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彈矣。于是有煩聲,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德也。”他們要強調的就是人性人情應當順應天地之性,c其和諧一致,保持中和之樂,方可延年益壽、品行端正。此說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如《樂記》提出了“以道制欲”的觀點:“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司馬遷認為:“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將欲為治也。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宮動脾而和正圣,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徵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故樂所以內輔正心而外異貴賤也;上以事宗廟,下以變化黎庶也。”(《史記?樂書》)

總之,中國古代的音樂養生理論是以天人合一的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在人體、人性、音樂與宇宙自然的宏大系統之中闡明其內在的關聯,音樂可以在自然屬性層面調理人體機能,也可以在價值屬性層面給人情、人性扶正祛邪。當然,這種天人感應模式的音樂養生理論有時被過度發揮,淪為讖緯迷信。而且過多地從哲學、政治、倫理、生理等角度論述音樂,導致偏離音樂本體研究,進而缺乏科學性的弊端。

參考文獻:

[1]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篇5

一、選擇體育骨干的標準。挑選體育骨干相似于“選苗”工作,要使體育骨干真正發揮作用,教師必須挑選好的“苗種”,也必須有一定的衡量標準。在選擇體育骨干培養對象時,我的具體標準是:1。態度端正、刻苦鍛煉,有當骨干的決心;2。有一定運動技術水平,樂于為集體做事的熱情;3。有組織能力,做到工作與學習均能認真;4。有遇難不退,堅持工作的恒心。

二、物色“苗子”。確定了選擇體育骨干的標準后,教師就要深入到學生中去,廣泛去接觸學生,對可以培養的“苗子”要逐個了解,找他們談心,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并在了解談心過程中加以引導,以堅定他們為集體、為同學做事的決心。培養對象每班四至六人為宜。

三、精心培養。學生中蘊藏著很大的能量,這些能量一有機會就會發出熱量,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來培養體育骨干。我在培養體育骨干的工作中,一是有意識地讓他們擔任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課前讓他們先了解課的任務、要求、內容以及所需的場地器材,并讓其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準備活動。通過安排體育骨干擔任這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既加強了師生聯系,也使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培養。二是結合學校的各種競賽活動,舉辦不同形式的理論培訓班,使體育骨干懂得部分競賽項目規則和裁判方法,以及編排、組織方法等。在學校舉行的各項目比賽和運動會中,讓這些體育骨干自己去設計、編排、組織,使他們能有在“前臺”亮相的更多機會,教師只在“后臺”做指導。這樣,學生內在的能量就變為熱量發出,在參與組織各種體育競賽活動過程中堅定學生的信心,繼而發展到熱心。

篇6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段話包含了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范圍,不僅要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還要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人生的兩件大事,一是學做人,二是學做事。所謂“人才”,首先得是堂堂正正的人。人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引導和保障,掌握了知識技能就有可能不能為社會造福,甚至有可能危害社會。我們教師的首要職責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做有德之人、有為之人。因此,培養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已經成為教學的重中之重。經典古詩文是我們中華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精華積淀,我認為在誦讀課上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準詩文、讀好詩韻、讀出詩境,還要充分利用古詩文誦讀教學這塊陣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一、傳承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源遠流長,至今仍閃爍著燦爛的光輝,經典詩文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而優秀的傳統道德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民族魂、民族根。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主要指的是以儒家倫理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道德精華。針對當前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團結友愛、孝敬父母的意識淡薄,所以我在誦讀課中讓學生誦讀《弟子規》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以“誠”為先的交往準則,以“禮”為先的行為規范,以“孝”為先的家庭倫理,以“儉”為先的立家之本,以“仁”為先的待人之心。這些都是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再如誦讀《三字經》的內容,“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融四歲,能讓梨……如囊螢,如映雪……”在誦讀中,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僅指導學生誦讀,還指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對照自己找差距,辨別自己哪些行為是對的,那些行為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今后應該怎樣做。在誦讀中不僅使學生積淀了知識,還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發憤讀書、孝敬父母以及行為準則的印跡,對培養學生品德,激發學生勤學上進,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一種對祖國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個國家人民道德品質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學生發奮學習的推動力量。我們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進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氣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們必須從小教育學生把自己的學習、生活與祖國命運前途聯系起來,在學生的心里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中華古詩詞中不乏歌頌祖國壯麗河山、名勝古跡、豐富物產、遼闊疆域等名篇,教師利用誦讀課機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學可謂水到渠成。如學習陸游的《示兒》可以利用作者的遺慮、遺憤、遺言、遺憾幾個問題,激發學生與作者的共鳴,在心底產生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人人都說家鄉好,家鄉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無處不存在著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如學習《泊瓜洲船》、《憶江南》等古詩讓學生在體會作者的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中,扣動學生愛家鄉之心弦,然后再擴大到整個國家。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還應先從教育學生同情他人,愛身邊的親人,關心師友做起。如《鋤禾》在教育學生愛惜糧食的同時,還應喚起學生的同情心,學習“送別詩”后,要啟發學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愛的種子,為萌生愛國主義思想奠定心理基礎。

三、注重人格教育

培養學生的真善美,是我們誦經活動的最終目標。中華古詩文記載著我們整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史,薈集著儒、道、墨等諸家的深刻思想,這些傳誦千年,膾炙人口的篇章,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古詩文不僅能提供文學滋養,而且融合在詩文中的智慧、風骨、胸懷和操守都將成為新一代中國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資源”(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社區與文化委員

轉貼于

篇7

【關鍵詞】學生骨干;選拔機制;培養方法

學生骨干是高校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重要平臺,做好學生骨干的選拔與培養,對引導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促進高校健康發展,實現中國夢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生骨干選拔機制

傳統的選舉或指導老師任命確定學生骨干的選拔機制,在實踐中往往受到學生的質疑,調查顯示,當前高職院校學生骨干的選拔機制差強人意,針對“你認為現行的學生骨干選拔機制有哪些不盡如人意的因素呢?”,超過30%的學生認為學生組織在選拔骨干時不同程度存在“根據個人愛好”“根據學習成績”“根據系別、老鄉因素”來選;認為能堅持“實事求是,能者上,庸者下”的僅占35.43%。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按照“緊跟上頭(政治方向)、服務下頭(宗旨意識)、了解外頭(工作方法)、扎在里頭(生活態度)、想在前頭(思維意識)、不搶風頭(職業品質)”的學生骨干選拔標準,探索了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骨干選拔的主要程序:(1)立體宣傳。通過組織黨團學宣講會、社團初體檢、發放《招新宣傳單》、借助新媒體等多種渠道,進行滾動式的立體宣傳。(2)筆試考核。以務實型為特征,在試題中再現對日后工作有所啟發的工作情景,并將組織文化融入試題中,以求內化、滲透給應聘者,變他律為自律。如“結合實際,簡述“‘1+1>2’,‘2-1=0’”,這有利于啟發學生樹立團隊精神,培養質量意識。(3)即興演講。即興既有利于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更注重通過對演講題目的精心設計,實現逐步構建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理念相結合的價值觀念打下伏筆。如“細節決定成敗,成功源于溝通”等,有利于學生理解企業文化并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塑造自己。(4)綜合面試。綜合面試包括壓力式提問、無領導小組討論、情景面試。本環節選拔的形式與學生未來的實習與就業過程中的慣用的面試形式相類似,有利于學生思考企業的用人標準與選才機制。(5)團隊作業。通過任務驅動、項目考核,考察學生干部的團隊合作精神,培養與企業要求相一致的合格人才。(6)測評反饋。即引入人員測評的方法理論,通過測評工具全面了解學生骨干的性格、氣質、特長、職業錨、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并結合現代科學方法(如問卷調查、SCL-90軟件分析、Excel和SPSS數理統計等),力求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7)民主程序。民主程序包括民意、任職公示、就職宣誓,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以及學生干部的公仆意識,加強對學生干部的監督力度,增強其責任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8)簽約儀式。學生骨干走馬上任之初,應當簽訂書面協議或承諾書,對于基本的工作任務做出明確的規定,并對個人不努力,沒有完成基本任務的干部,依據協議要進行適當的調整。

二、學生骨干培養的基本方法

當前高職院校當前學生骨干培訓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離較高水平的滿意度,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實踐中,筆者探索了如下有效方法:(1)以思想育人為先導,通過體驗式教育法,澄清核心價值。澄清價值是指通過自我審視,尋找個人興趣、愛好和喜歡的事物的過程;而體驗式教育則是指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使主體通過交往互動進行體驗、感悟、認知和理解,提升能力與素質,從而主動生成新的適應和價值觀念。以思想育人為先導,通過體驗式教育引導學生骨干不斷思索:為什么做學生骨干?學生骨干該做什么?怎樣借助學生骨干的鍛煉平臺尋找個人未來事業的增長點?只有不斷努力,促使學生骨干將學生工作的目標和長遠人生目標相結合,促進學生工作價值和其人生觀、價值觀整合,才能激發其對學生工作和自我培養的內在動力,并妥善處理好學習和工作、個人和集體、眼前利益與長遠目標之間的關系。(2)以階梯式培養為策略,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法,拓展核心能力。以階梯式培養為策略,將大一上學期劃定初級階段(適應階段)、大一下學期為中期階段(全面提高與培養階段)、大二學年為高期階段(表現與完善階段),與之相對應的培養與提升學生骨干的基礎能力(抗壓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核心技能(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執行能力)、核心價值(領導能力、政治識別力)。通過工作提案法、團體輔導法、素質拓展法、頭腦風暴法、社會調研法、學生干部論壇、學生工作觀摩會、學生干部技能大賽等多種方式,引入案例式教學、情景式教學、啟發討論式教學等創新的教學方法,逐步提升教學效果。(3)以高低年級骨干對接為切入點,通過朋輩輔導法,傳承核心經驗。朋輩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由于某種原因使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點或行為技能,以實現教育目標的教育方法。由于學生骨干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較為接近,學生工作的經歷也有相似性,相互之間更加容易進行溝通和交流,通過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互相學習各自的長處,指正對方的不足,受教育者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同時教育者在教育別人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提高。(4)以組織再造為重點,構建學習型團學組織,發揮主體核心作用。建立學習型學生骨干組織,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建立“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模式,把參與學生工作的過程看成是學習的過程,同時還要把工作實踐心得與收獲保留在組織中,與組織成員分享。通過在團學組織中營造出一種多元成才、人人成才、事事爭先、年年進步的組織氛圍,將學習融入學生工作的每個環節,在學生工作實踐中學習、成長、成才,達到鍛煉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目標,并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錦堂.高校學生干部核心能力構建及其培養[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7).

篇8

一、巧妙利用時間。學校7:30早讀,我一般7:15就到,到校后先進教室和學生一塊早讀。學生知道我的習慣,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師一起早讀。這樣無形之中早讀就多出了十來分鐘。利用語文早讀的黃金時間,英語、數學早讀前的三五分鐘也不放過,再就是下午放學前布置作業的時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點點滴滴,日積月累。其實背一首詩有個三五分鐘也就夠了。這樣既不加重學生負擔,又調節了課堂氣氛,不至于使學生感到枯燥。我從不為了應付檢查而搞突擊,也不占用語文課的時間來專門背古詩,因為我覺得誦讀古詩是一項潤物無聲的工程,它應該如春風化雨般的慢慢滲透,而不應該是疾風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標,有計劃。不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兩首,邊背邊鞏固。把近期目標告訴學生,每天按計劃進行。這樣形成規律,學生會很自覺地配合老師完成背誦任務。比如開始背時每天背一首,邊背新的邊復習舊的,十天一小結,停下來鞏固一次。這樣10首10首的過關。全部背完后再開始總復習,每天復習4首,20天又是一個階段。因為開始是從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經過不斷復習,總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從后面倒著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寫或默寫,還是像前面那樣,一天四首。這樣反反復復,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亂順序背,不給學生遺忘的機會。用不了多長時間,80首詩就能鞏固住了。如果趕上假期,就布置學生一天一首,邊背邊抄,既練了字又起到了鞏固的作用,可謂一舉兩得。根據學期計劃合理安排,一步一個腳印,步步踩實,誦讀活動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給學生方法。背誦古詩離不開老師的指導,教給學生背誦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這樣的步驟教學生背古詩的:先領讀三五遍,使學生讀正確,讀通順。讀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讓學生看清楚讀準確,不然一旦讀錯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煩了。然后是幫助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大意,再讓學生邊讀邊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最后熟讀成誦。有的詩適合加動作我就邊領讀邊做動作幫助學生記憶;對于比較難理解的詩,需要給學生講解時代背景;簡單易懂的,就放手讓學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樣難讀又難懂的詩,我就和學生一塊背。在看了電影《瘋狂英語》后,我又將李陽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詩中來,更激發了學生的背詩興趣。

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小學階段重在開發學生的記憶,大量的背誦、積累,不必加重學生負擔,非要學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過程中我建立了學生檔案,將學生每天背誦的情況及時記錄下來。對那些記憶能力較差,背誦起來確實有困難的學生,抽空單獨進行輔導,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詩興趣,我還采取了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詩文表演、古詩接力賽、給詩配畫、辦古詩專刊手抄報、配樂詩朗誦等。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大大激發了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學生誦讀古詩的熱情日漸高漲。在圓滿完成小學階段必背80首古詩詞的任務后,這學期我又開始給學生補充初中必背古詩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讓學生積累在采蜜本上并背過,如今全班學生人均背古詩100多首。在學校組織的幾次古詩誦讀競賽和抽賽中,我班均獲得了滿分的好成績。

篇9

關鍵詞:人文素養;品質思想;古詩詞

一、古詩詞對高中生人文素養的作用

1.古詩詞中的儒家思想,能夠培養高中生尊老愛幼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作為經典的文化結晶,在實際教育中是絕能不能忽視的。古詩詞中涉及儒家思想的文學作品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培養自身品質,同時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就比如在《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思想。我們所需要愛到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家人,更要愛戴其他值得我們尊敬的人,因而在對于古詩詞的學習中,高中生就能體味與理解到這中愛人、敬人的品質,這對于高中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培養能夠起到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儒家思想是中國經典的哲學思想,那么高中生就有必要去了解與學習其中深層次的內涵,尊老愛幼是人之本性,這也是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因此高中學生就有必要去體味其中的道理。

2.田園詩培養高中生對人生的熱愛

人生的意義在于培養對于人生的認知。古詩詞正能夠起到這種導向型作用。在學習田園詩時可以讓學生感受詩人對于人生的態度,以及生活的追求,這種價值取向性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例如在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表現出來的閑適心情正是值得學生們去感受的。生活或者說生命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盡力,可是生活還要繼續,閑適的心情正能除去內心的苦楚,因而這一句可謂是給人以內心的放松。高中生心性還不成熟,這樣的詩有助于他們在遇到苦難時能夠放慢腳步,在享受生活中重新獲取動力。這種閑適之情也是一種獨特的人格品質。

3.感悟詩培養高中生執著奮斗的精神

古詩詞都有豐富的內涵,因而古詩詞中有許多關于人生追求、價值取向、奮斗精神的詩句,這些詩句對于學生都能夠起到一個良好的教育作用。在學習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豪情中讓學生感受這種對于人生價值得執著追求,在文天祥看來死并不可怕,那份丹心是他一生需要執著追求得。在學習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態度,可以感受到他對于自己人生的奮斗追求,為他人著想,這樣的品質不是正值得學生們學習領悟嘛!最重要的就是這樣的人生追求,感悟詩詞必定能夠幫助他們培養執著的奮斗精神。

二、在古詩詞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

1.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古詩詞教學

教育的主體應在于學生,因而古詩詞教育要想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就需要把握住這個主體。因此高中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就要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古詩文教學方法,在實際教育中要多想想學生對于古詩詞具體的理解,而不是進行強行的灌輸式教育,只有把握好這一點,教育才能夠起到應有的價值導向性。日常教學中可以更多的讓學生去體味詩詞的內在含義,教師只是起到一個指導作用。學生是主體那么就比如對于古詩詞進行中心思想介紹時,教師就不能直接告訴學生某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最后總結的方式去將古詩詞的內涵教授給學生,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更深層次的領悟詩詞的內在價值和思想品質。

2.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古詩詞

古詩詞理解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何讓學生理解生澀的古詩詞呢?那么就需要老師有效的將古詩詞的內涵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想結合。這樣學生可以在理解上更加真實話,更加合乎古詩詞的深層內涵。學生在日常中遇到一些事情無法解決或者遇到困難時,這就可以有效的和經歷苦難的古詩詞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詩人是如何對待人生的不如意的,如何面對人生的低谷的。這種真實的經歷加上學生的感受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詩詞的內涵,同時也能夠讓他們明白一些處世的道理和歷經苦難的方式,讓學生更好的培養人文素養。

3.運用豐富教學方式進行古詩詞教學

教育方式是關乎教學實際效果的,因而在古詩詞教育上同樣要學會運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傳統的朗讀背誦不能拋棄,但是不代表就不能運用其他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同樣可以舉行學生自我講授古詩詞的理解,以及進行古詩詞創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他們在學習古詩詞上更加有內涵。某一首詩的學習可以從多個方面,可以用多媒體進行古詩詞的朗誦展示,可以讓學生去找出類似思想的詩詞通過比較去了解內涵,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感悟到的深刻內涵傳遞給別人。只有通過思想的交融才能夠尋求最佳的理解,才能更深層次的體會到其中的內涵,也只有這樣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才能夠更加深入,而不是淺顯的理解。總之教師要學會運用多重方式進行古詩詞的教育教學,這才能讓學生更加深入的體會到古詩詞的內涵。

三、結語

總之高中古詩詞的教學對于高中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相當重要,用好高中古詩詞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樣也可以讓他們學會體味生活、熱愛人生。在古詩詞的感悟中還可以養成一定的文學素養,這對于學生的認知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古詩詞是無窮無盡的財富,只有挖掘好才能讓它起到更大的作用。因而教師在平日教育教學中就要學會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將古詩詞的內涵表現出來,從而培養高中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左達. 中專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 2010(11)

[2]周宥佟. 談中學語文教學對人文素養的培養[J]. 西安社會科學. 2011(03)

篇10

我曾利用校本課對學生進行古詩詞的鑒賞,兩年來大多數學生積累了上百首古詩詞:“多情自古傷別離,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那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婉嘆深深感染著學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也深深影響著學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斗志豪情也深深激勵著學生。幾年來,在欣賞積累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也積淀了學生的思想內涵,歷練了學生的情操。幾年的背誦積累,有的學生可根據詞牌自行填詞。由此可見,充分利用校本課堂對學生進行古詩詞鑒賞是傳承中華古典文化、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利用校本課,進行古典名著片斷欣賞

古典名著是歷史的奠基,弘揚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文化,了解古典名著不僅可以改變學生對生活的看法,對成敗的概念,也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學生寫作水平,開闊視野。

一節《紅樓夢人物欣賞》課,通過讓學生對比欣賞林黛玉和王熙鳳的外貌描寫,使學生受益匪淺。

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王熙鳳: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纓絡圈,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云緞窄褃,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通過兩個人的外貌,透視出了兩個人迥異不同的個性。林黛玉的嬌柔、脫俗,王熙鳳的張揚跋扈、八面玲瓏,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學生在欣賞中,不僅領略到了古典名著的語言魅力,同時也學到了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明白了外貌描寫是為刻化人物個的這一主旨。而這種種,則為學生今后的寫作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難得的是激起了學生閱讀名著浪潮,讓更多的學生走進了名著世界,讓更多的學生熱愛我們的國粹,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精典。

由此可見,在校本課中對學生進行古典名著片斷欣賞,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名著,了解國粹,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會讓學生的人文的價值、人文的精神不斷升華,可以培養一個人的素養,讓學生心中有一種正確而優雅的人生觀。

三、利用校本課,對學生進行《弟子規》欣賞

作為古典文學之一的《弟子規》,反映了古代社會的風尚,在某種程度上也呈現了民族文化,弘揚著民族精神。它與現實有著密切的關系。如誠信、自強、修身、孝順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中最為突出的特色。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還要教會他們如何做人,這樣《弟子規》中所蘊含的做人哲學將發揮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