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陸鴻漸不遇范文

時間:2023-04-08 17:56: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尋陸鴻漸不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丘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仆,窺室唯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訪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唐詩三百首》選錄有丘為的《尋西山隱者不遇》、皎然《尋陸鴻漸不遇》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這三首古詩句式上都是五言詩,富有節奏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內容上更是驚人的相似――都是尋訪隱者未能相見的,都抒發了對隱者的追慕、贊美之情。

山,有丘陵、高山、險峰之別;水,有淺溪、江河、之分;細細品味這三首詩,考慮詩歌的佛心禪意,它們也是有境界之分的。

丘為的詩以“尋西山隱者不遇”為題,到山中專程去尋訪隱者,當然是出于對這位隱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這一定會使訪者產生無限失望、惆悵之情。出人意料,這首詩雖寫“不遇”,但通過猜想隱者乘車出游,臨水垂釣,偏偏把隱者恬適雅趣的生活和性格表現得歷歷在目;又借題“不遇”,寫周圍的草色松聲使尋訪者陶然,因而尋訪不遇亦無所謂,既悟出隱者生活的情趣,又蕩滌了自己的內心。因此,乘興而來,盡興而返,自得其樂,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曠達的胸懷,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獲,更為心滿意足,大有君子風度。

皎然的詩以“尋陸鴻漸不遇”為題,寫出一個清爽的秋天,詩人又去敲他的隱者朋友陸鴻漸的門,不但無人應答,連狗吠的聲音都沒有。此時的詩人也許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轉去,似有些眷戀不舍,還是問一問西邊的鄰居吧。鄰人回答:陸羽往山中去了,經常要到太陽西下的時候才回來。偏僻的住處,籬邊未開的,無犬吠的門戶,西鄰對陸羽行蹤的敘述,都刻畫出陸羽生性疏放不俗。

賈鳥的《訪隱者不遇》也是寫訪隱者未遇而詢問,問的內容省略,只能從童子的回答中推敲出來,分別問了“師何在?”“采藥于何處?”“在此山的何處?”而且童子的回答更簡單――“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何時訪,何地訪,訪者為誰,所尋之人是否歸來,何時歸來,一切并未線索。

從表現手法上看,丘為的詩有敘事、寫景來抒情之筆,又有直抒胸臆之處。如“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寫山勢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尋訪者攀登之勞,實際上意在寫這位隱者的遠離塵囂之心,兼寫尋訪者的不憚艱勞、殷勤遠訪之意。又如“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借描寫隱居之所的清幽環境表達了隱者的高趣,又抒發了自己的幽情雅趣。而“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直接寫出自己尋訪未見的失望之情,“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暗用著名的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比較鮮明地抒發了曠達的胸懷、盡興的喜悅。

皎然的詩有對陸羽隱居之地的景物的描寫和與西家的問答的記敘。“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陸羽遷居之所離城不遠,但要沿著野外小徑走到桑麻叢中才能見到。“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節候至而花未開,一為新栽,二則說明此地清幽絕塵。以景的清幽來襯托隱者的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懷和風度,西鄰口中的“山中去”、“歸來每日斜”側面勾畫了陸羽流連山水的疏放不俗。

賈島的詩則又省去了任何的景物,只有詩人與童子的對答,而且答中寓問,只用區區二十個字,何時訪,訪者為誰,所尋之人是否歸來,何時歸來,一切并未線索。時間、空間都難以確定,陷入不可知的狀態。

三首詩表現手法各有區別,丘為的詩中詩人自我的形象最為鮮明。詩人訪隱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讀者由詩人的未遇中,卻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懷曠達,習靜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皎然和賈島的詩中的詩人自我形象則退隱到詩面之后。

丘為的《尋西山隱者不遇》從構思上看,到山中專程去尋訪隱者,足見景仰之情,竟然未遇,按照常理,一定會使訪者產生無限失望、惆悵之情。但這首妙在雖寫“不遇”,卻偏偏把隱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現得歷歷在目;又出人意料地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幽情雅趣,一展自我的曠達胸懷。由于后者的立意上的新穎,而使這首詩變得有很強的新鮮感,從而區別于一般描寫隱逸高趣的詩。

寫《尋陸鴻漸不遇》的皎然早年即有詩名,出家后因“文章雋麗”更有“佛門偉器”之譽。皎然擅長寫境,“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節候至而花未開,一是因為新近移栽,二則說明此地清幽絕塵,不需花之偽飾。秋高氣爽,菊枝搖曳,口言“未著花”,心似遍“著”,面對如此清凈之境,自然開放的也許就是佛界之“心花”吧。此詩前半首取境,后半首扣“不遇”之題,從“扣門”句開始,一問一答。無論是寫陸羽隱居之地的景,還是后半寫不遇的情況,似都不在陸羽身上著筆,但寫景中的確做到了“形神兼備”,從形“未著花”的“籬邊菊”中見“神”――陸羽的精神意趣、高雅品行,兩者自然結合。同樣,后面西鄰“山中去”“歸來每日斜”的有形的話語,從側面烘托出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的胸襟和風度。通篇流麗自然,寫景對話渾然一體。全詩四十字,由實境而入題。愈顯其空,清空如話,別有雋味。近人俞陛云說:“此詩之蕭灑出塵,有在章句外者,非務為高調也。”(《詩境淺說》)

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中,所尋之人身在何處、是否歸來、何時歸來,對作者來說并不是特別重要。當被告知“山中去”“不知處”,不光時間難以確定,空間也頓時陷入了不可知的狀態,仿佛置身佛教世界,時間無始無終,空間無際無涯。面對空茫云山,詩人言尋而不尋,未遇卻已遇。這是一種對境而遇、因空而悟。“此在”世界悄然隱去,時空界限漸漸模糊。一切均發生在不知不覺中。詩人們要尋找的似乎不只是隱者,更是一種境界;不只是個實有之人,更是一種空幻之境。千百年來。人們誦讀這首詩,與詩人一起靜靜地走入,輕輕地發問,細細地聽答,冥冥地遐想。總是覺得“隱者”愈近愈杳,身心籠罩著一種空靈遴幻之感。我們遺忘了詩人尋人的本意.卻恰恰接近了詩歌真正的題旨。

用畫來比喻,丘為的《尋西山隱者不遇》既是一幅人物山水畫,又是一幅人物畫,而賈島的《訪隱者不遇》則是以神來之筆勾勒了佛、道的空幻之境。賈詩中“燦爛的‘藝’賦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給予‘藝’以深度和靈魂”,詩人是置身畫外的潑墨者,畫(詩)面恬淡、虛靜、返樸,卻又意在言外,含蓄悠遠,禪味雋永,的確是“詩中逸品”。

篇2

1. 常見的人物形象:漁夫、樵夫、農夫、隱士、謫宦(被貶謫的官吏)、牧人、浣女等。

2. 常見的景物:空山、明月、溪水、蘆花、清泉、竹林、竹籬、古寺、茅屋、柴門、桑麻、炊煙、、蓮蓬、暮鐘、漁舟、鶴、蜂、鷺鷥、白鳥、鴛鴦、酒、蛙、雞犬、蓑衣、鷗鷺、蠶種、燕子、黃鸝等。

3. 常用典故:

(1)采薇:相傳周武王滅商后 ,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2)式微:《詩經》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之句,表歸隱之意。

(3)鷗鷺忘機:出自《列子?黃帝篇》。“忘機”是道家語,意思是忘卻了計較,巧詐之心,與世無爭,后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

(4)嚴子陵:名嚴光,字子陵,東漢著名隱士。

4. 音樂:《采蓮曲》《長干曲》等。

山水田園詩常見的思想內容有:

1. 表現詩人對山水美景的喜愛與贊美。詩歌通過描寫清幽恬靜的山林景色或絢麗雄奇的自然風光等來表現詩人置身此地時的喜悅與贊嘆。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詩歌首聯寫詩人步入古寺,看見旭日初升,光照樹林。頷聯詩人穿越竹林掩映的幽徑,走到花木環繞的禪房。頸聯寫這美好的環境使人忘卻塵世的雜念,遠處青山上光芒柔和,飛鳥在自在歡唱,清潭倒映著身影,一片空明。尾聯詩人陶醉在這幽靜美妙的地方,感到天地間的一切都失去了聲響,只有悠揚宏亮的鐘聲回蕩在高空。整首詩通過描寫清晨游覽禪院的所觀所感,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寧靜喜悅。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 灑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這首詩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絢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的贊嘆之情。首聯寫瀑布的氣勢不凡:從萬丈高山落下,仿佛從天而降。頷聯寫瀑布下落時的雄壯:沖破叢生的雜樹奔流而下,擺脫繚繞的云煙顯現山間。第三聯從視覺、聽覺的角度描寫瀑布的絢麗:陽光照耀下,瀑布好像一道彩虹,天氣晴朗時,遠聽瀑布好像風雨聲傳來。尾聯詩人由衷贊嘆瀑布的秀美:廬山原本秀麗,而這懸掛于萬丈高山的瀑布,與天相接相融,更添廬山的豪情。全詩在贊嘆瀑布的同時也流露著詩人此時的開闊胸襟和滿懷豪情。

2. 表現詩人對悠閑安逸的田園生活的喜愛。清新的田園美景,淳樸的農家氣息,讓詩人獲得心靈的自由,充滿歸隱田園的渴望。如: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范成大《蝶戀花?春漲一篙添水面》)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清新明凈的景物,充滿了恬美濃郁的農家氣息。上片寫田園風光。春水漲滿橫塘,芳草在微風中搖擺,鵝兒在岸邊嬉戲。詩人留戀著一路的美好景致,慢慢行船。下片寫田園農事。江南農事晚,“谷雨才耕遍”,“才”字寫出農事節奏的輕松,農人的悠閑。岡上的麥子已秀穗,蠶已入眠。“看看”是即將的意思,最后兩句寫出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全詞流露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向往。

3. 表現隱士的生活,寄托自己的隱逸情懷。詩歌通過對隱士所處的環境、日常活動的描繪,贊頌隱士的高尚品格,表明自己的歸隱之思。如: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詩歌首聯用“野徑”“桑麻”襯托出陸鴻漸住處的幽靜。頷聯描寫了籬邊的,雖未開放,但“近種”反映出陸鴻漸剛到新居就種上的急切,體現出陸鴻漸的高潔情操。最后兩聯寫未遇到陸鴻漸的情況。叩門無應答,離去又不舍,因此去詢問鄰居。西鄰的回答道出了陸鴻漸每日的行蹤,從側面刻畫了一個整日留連山水、超塵脫俗的隱士形象,也表現出詩人對陸鴻漸的贊美,對這種生活的向往。

開扉在石層,盡日少人登。一鳥過寒木,數花搖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燈。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趙師秀《巖居僧》)

詩歌首聯直接點題,寫出僧人所居之處遠離人煙。頷聯描繪山間景象,飛鳥穿林而過,山花自在搖曳。這些景象襯托出僧人淡泊的心境。頸聯寫僧人的生活,用冰下水煎茶表現出僧人的高潔。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對巖居僧這種遠離塵世、淡泊寧靜、高雅脫俗的隱居生活的渴望。

4. 表現閑適平靜的表面掩藏的復雜心緒。有些山水田園詩表面上似乎在寫山水的清幽、心境的悠閑,然而字里行間卻隱含著孤寂、苦悶、矛盾、無奈等心情。如:

久為簪組束,幸此南夷謫。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柳宗元《溪居》)

這首詩表面上寫詩人居住在愚溪之畔的閑適生活,然而背后卻隱含著被貶的憂憤孤獨。開篇兩句,詩人用自我解嘲的口吻說被貶到這里是件幸事,內心的痛苦無奈可見一斑。頷聯“閑依”“偶似”體現出被閑置的百無聊賴。頸聯運用視聽結合的手法寫出詩人一天生活的悠閑自在。尾聯“不逢人”“長歌”寫出心底的孤獨和憤懣,表現出了強作閑適之態的無奈。

前村雨過溪流亂,行路迷漫都間斷。孤洲盡日少人來,小舟系在垂楊岸。主人空有濟川心,坐見門前水日深。袖手歸來茅屋下,任他鷗鳥自浮沉。

(梁棟《野水孤舟》)

詩歌前兩聯點題,描繪了雨后溪流迷漫、行路被阻、小舟系岸的冷清沉悶的畫面。這本該是鄉村常有的景象,但在詩人看來,它們卻有了另一層內涵。詩人身處南宋末期,看著這些想到了國家的風雨飄搖,想到了自己的前途未卜。后兩聯抒懷。頸聯“空”“坐”二字傳神地寫出了詩人報國無門的絕望和無力回天的無奈。尾聯表明詩人隱居山林、遠離塵世的想法,其實這不過是詩人面對國勢的衰微、前路的渺茫而無能為力的悲憤之語。

高考對山水田園詩考查的角度:

1. 考查詩歌使用的表達技巧。如2013年遼寧卷選了宋代張的《竹軒詩興》,要求學生分析 “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的精妙之處。2012年福建卷選了宋代李綱的《望江南》,要求學生賞析“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的精妙之處。

2. 考查詩句中字詞的表達效果。如2013年湖南卷選了宋代賀鑄的《釣船歸》,要求學生分析首句中“凈”字的妙處。2010年湖南卷選了陸游的《好事近》,要求學生賞析上片“蓑”“映”二字的妙處。

3. 鑒賞詩中塑造的形象并分析情感。2013年遼寧卷要求學生分析詩人的形象。2013年湖南卷要求學生探究這首詞的思想情感。

4. 考查意境的營造。如2009年全國I卷選了宋代姜夔的《次石湖書扇韻》,要求學生回答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由哪些景物構成。

【延伸訓練】

1.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郊 行

〔宋〕劉克莊

一雨餞殘熱,忻然思杖藜。

野田沙鸛立,古木廟鴉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負過溪。

獨游吾有趣,何必問棲棲①?

〔注〕① 棲棲:形容忙碌不安的樣子。

(1)這首詩頷聯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怎么描繪的?

(2)首句中“餞”字有什么作用?分析詩歌中詩人流露的情感。

2.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舟過荻塘

〔宋〕沈與求①

野航春入荻芽塘,遠意相傳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葉浪②,熏風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難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懸知③歲事④到金穰⑤。

〔注〕①沈與求:生活在南北宋之交。任殿中侍御史時,曾建議高宗趙構把都城從臨安遷到建康(南京),“以圖恢復”,結果被逐出朝廷。后曾與其他大臣意見不合,被迫去職。 ②桃葉浪:落日余暉映照下的波浪。 ③懸知:料知,推想而知。 ④歲事:農事。 ⑤金穰:指豐收之年。

(1)這首詩第二句中“遠意”包含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

(2)請簡要賞析詩歌二、三聯在表達技巧上的特色。

3.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分題得漁村晚照

〔宋〕 徐 照

漁師得魚繞溪賣,小船橫系柴門外。

出門老嫗喚雞犬,張斂蓑衣屋頂曬。

賣魚得酒又得錢,歸來醉倒地上眠。

小兒啾啾問煮米,白鷗飛去蘆花煙。

篇3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開放性教學 教學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這是基于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出的教育理念,也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的基本途徑。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徹底改變傳統封閉式教學,以開放的教學觀念、開放的教學過程、開放的教學內容,實施語文開放性教學,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一、落實新課程理念,樹立開放性語文教學觀

觀念決定思想,思想指導行動,實施語文開放性教學,必須樹立開放性語文教學觀。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和功利主義的影響,語文課程注重的是知識本位,教師的目光只是盯在了語文知識的識記上,忽視了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教師要以全新的教學觀念,摒棄僵化的、封閉的課程觀,積極建設開放的語文課程。如特級竇桂梅老師教學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一詩,首先讓學生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古詩,隨后出示賈島的《題李凝幽居》,引出“推敲”的典故,然后,讓學生背誦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讓學生初步感知“不遇”,教師進一步引導:“像這樣‘不遇’的詩很多,比如邱為的《尋西山隱者不遇》、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李白的《訪戴天道士不遇》,還有古文《雪夜訪戴不遇》。同學們,讀讀題目,你發現了什么?”把要學習的古詩放到眾多相似內容的古詩中學習,體現了大語文的課程觀。在課程的最后,竇老師又讓學生結合《訪戴不遇》,深刻理解《游園不值》的意境。“王子猷居在山陰。某夜天降大雪,他一覺醒來,打開房門,舉目四望,皎潔明亮。于是,他在雪地上來回地走動,吟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起老朋友戴安道。當時戴安道在剡縣,王子猷馬上乘船出發。船行了一夜才到剡縣,可到了戴安道的家門前,王子猷竟然連門都不敲,轉身就回去。旁人問他原因,他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學生了解了兩文的異曲同工之妙,享受到開放的語文課程的愉悅。

二、經歷開放性的語文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語文課程是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是教師執行教案的過程,忽視了學生是鮮活的有個性、有思想的生命體,只把學生當成了知識的容器,無形中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限制了學生健康和諧的個性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活化教學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開放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學生獨特創見和個性張揚,讓語文課程充滿生命活力,建立起具有無限生機與活力的語文課堂。如教學《春曉》這首家喻戶曉的古詩,許多教師都教成作者在春天夜里沉沉睡去,早晨的鳥鳴之聲把作者喚醒,昨夜一陣春風春雨,打落了一地春花,作者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的美景,實際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如果聯系作者的境遇,就會體味到另一番滋味,“夜來風雨聲”,表明作者在夜里并沒有入睡,而在聽風聲雨聲,聽到風聲、雨聲,想到了黑暗的社會,想到了不知多少正盛開的花朵被風雨所摧殘,自己也正像這落花一樣,被無情的社會風雨所摧殘,最后在無奈與痛苦之中的深夜才睡去,才會有“春眠不覺曉”的情景。在教學時,有的學生就表示說,詩中并不是贊美春天,讀來總有一種嘆惜落花的傷感。打破教師、教參一言堂,建設開放的語文課堂,讓學生經歷豐富的語文學習過程,構建起知識與智慧和諧發展的開放性語文課堂。

篇4

關鍵詞:寫作技法,表現形式,實寫,虛寫,虛實相生

 

[摘 要]寫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生產勞動,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寫作有其自身的特點、規律和方法,掌握和運用寫作技法,對閱讀、理解、欣賞文學作品和一個學習寫作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實寫與虛寫是兩種基本的文學藝術表現手法,對文學創作甚或藝術創造之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虛寫的運用更能獨辟蹊徑、虛實相生、富于張力,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

文章寫得好不好,取決于三個方面:生活、思想、技法。表現在文章里,就是材料、觀點、表現形式。材料是基礎、觀點是主腦、表現是形體。這三者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密切配合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本文就寫作技法的實寫與虛寫的實質和虛寫的表達效果做些粗淺探討。

所謂實寫,指的是作者在反映現實,描繪生活時所作的正面的、直接的表現。實寫可以使描寫對象具體可感,富于直觀性,能給讀者留下鮮明生動的印象。所謂虛寫,指的是采用烘托、暗示等手法對表現對象所作的側面、間接的表現。虛寫可以造成藝術空白,引起讀者廣泛而深入的審美想象和聯想、讓讀者通過藝術想象和聯想去補充豐富表現對象,甚至藝術再創造,使作品達到以少勝多、含蓄凝練、主次分明、詳略得當、“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請看下面兩段文字:

摩訶摩耶是名門之女,今年24歲,正當青春美貌的年華,像一座帶有早秋陽光色彩的純金塑像,像陽光那樣寧靜而光芒四射,還有著一副像白晝光輝一樣的自由無畏的眼神。

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輕薄人說,比她娘年輕時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們,有事沒事,總想跟小芹說句話。小芹去洗衣服,馬上青年們也都去洗;小芹上樹采野菜,馬上青年們也都去采。

前一段就是正面直接描寫,即實寫,描摹兼用了暗示、夸飾,寫出了摩訶摩耶的青春之美,給人具體可感之形象。后一段文字就是側面間接描寫,“未見其人、先知其形”,“從輕薄人”和“青年小伙子們”對小芹的態度,表現了她的迷人之美。同樣是描寫青春貌美之女子,一實一虛、異曲同工。在一般情況下、以實的手法寫出實有,以虛的手法寫出虛擬,這是比較正常而多見的,但有時寫實非常困難,就得采取虛寫的手法。免費論文。比如,正面寫“春”,如果無法下筆,作者就寫草、寫樹、寫風、寫日、寫鳥或寫人的感受,這些寫好了,“春”意也就出來了。再如、寫山的高峻、無論如何用筆也難以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就寫山中的深淵和半山腰的云霧,這樣山的高峻也就表現出來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宋代著名畫家郭熙也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這里所說的煙霞鎖高山、斷脈映遠水就是以虛寫實的筆法。

以虛寫實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宋代畫院招生考試曾出過一個畫題,題目叫作“深山藏古寺”。一個考生畫了古寺的全貌,周圍是崇山峻嶺,這顯得太直、太露,沒有把“藏”的旨意畫出來;最高明的一個應試者沒有畫古寺的一磚一瓦,只畫了一條通往深山的石徑和一個在溪邊挑水的和尚。這個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雖然沒有直接畫寺,但人們不難從通往深山的石徑和挑水的和尚聯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畫面內蓄豐厚,表達含蓄,真是避實就虛,盡得風流,誰說為文不也如此嗎?

虛寫這種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例如漢樂府民歌《陌上桑》中是這樣描寫羅敷的美麗的:“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巾肖〉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詩歌并未對女子做正面描寫,而是從生活的環境、所用的器物、旁觀者見到羅敷時神態舉止來表現她的美;過路人看到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擔子捋著胡須注目而視;少年看到她,脫下帽子戴上〈巾肖〉頭,想引起她的注意;耕者忘記了身邊的犁,鋤者也忘記了手中的鋤頭……各種人都因羅敷而神魂顛倒,你想羅敷有多美。不直接寫美的形象,而去寫美的效果、引導讀者憑借自己的想象去“創造”,這樣的虛寫其表達效果不遜于直接描寫的實寫,而又避免了表達方式的單調。正如茅盾先生說的:“有時候,正面描寫一定要失敗,比方說,寫一個女子的美麗,倘使你搜羅了所有的‘美麗’的詞來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態,未必給讀者以活潑的印象,應該用側面的烘托來描寫正面描寫的不足。這話最切中肯綮的。避實就虛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筆墨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如《尋陸鴻漸不遇》:“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全詩無一句寫人,但卻句句不離主人,以主人所處環境顯其性格。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主人的志趣中,可以體現出詩人的襟懷。既很好的表達了“不遇”的事實,又做到了以少勝多,可謂“語盡而言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小說的人物描寫中:有些人物還未出場或者是作家安排其不需出場時,往往就用虛寫的方法了。《紅樓夢》中的人物,總計四百有余,是一部小說中鮮有的。對主要人物的刻畫,各具情態,各有性格,無不栩栩如生。“林黛玉進賈府”一節中,賈府主要人物就出現了十多位。而曹雪芹變化多端的手法,或虛或實,或以環境襯托暗示,或以衣飾精刻細雕,比如寶玉、黛玉、王熙鳳就采用了正面寫實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虛實相生,而賈政、賈赦等未出場人物就采用了側面虛寫的手法. 這樣一來,既能夠突出描寫重點,且使筆法變化多姿。在人物描寫、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謂三寸矛毫,鬼斧神工。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正而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知睹影知竿乃妙。”也指出了“正與側”即“虛與實”在寫作實踐中的表現。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前兩句以樂景寫哀,后兩句以哀寫樂,收到了“一倍增其哀樂”的美學效果。《三國演義》中的“溫酒斬華雄”一節,作者沒有從正面寫關羽如何斬華雄,只從“眾諸侯”的反應來寫:“聽……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從皆失驚。”足見戰斗之激烈,眾人“正欲探聽” ,關羽“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此時其酒尚溫”。關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斬了以勇氣聞于諸侯的華雄,顯示了高超的武功;而“酒尚溫”是至關重要的一筆,它從側面烘托了關羽“威震乾坤”的英雄形象,從此關羽以勇氣加倍間于諸侯。

劉鶚的《老殘游記》里有一段《明湖居聽書》,中心是寫一個叫白妞的女子書說得好,在直接描寫白妞之前,卻用了五外虛寫,步步“引人入勝。免費論文。

第一處:老殘看見街墻上剛剛貼出“說鼓書”的帖子,就聽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兒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去做生意,來聽書罷。”

第二處:老殘走到街上,又聽鋪子里有人說道:“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書,該我告假了。”

第三處:老殘回到店里,聽說白妞雖是下午一點鐘說書,要想聽得上午十點鐘以前去。才能占到座位。第二天他十點鐘去,卻已經沒有座了。

以上三處是從聽眾的反應寫白妞。

第四處:十二點半臺上出來個人彈弦子,獨奏一曲,博得聽眾叫好。

第五處:停了幾分鐘以后,出來一個姑娘彈唱,老殘嘆為觀止,以為是白妞了,想不到聽旁邊兩人對話得知:這是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是跟白妞學的,比白妞差得遠呢。這四、五兩處,實寫黑妞和彈弦人,實際是虛寫白妞,用他們來襯托白妞。到這里為止,白妞還沒有出場,卻已經在讀者的心里攪起了多么大的波瀾啊。每一個讀者都會帶著極大的興趣關注著白妞的出現,下文才直接寫白妞。免費論文。試想,如果認為前邊這些與表現白妞的演唱無關統一刪去,將會變得多么干癟乏味。虛筆為什么會有如此的藝術效果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虛筆能為讀者或觀眾提供一個聯想和想像的廣闊空間,讀者和觀眾可以利用聯想和想象去組接生活的畫面,對文學藝術作品的形象,意境進行獨到的補充擴展和再創造,在其自由構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得到審美發現的滿足和藝術欣賞的美感,這正是虛寫(虛筆)手法的魅力之所在。一言以敝之:虛寫(虛筆)不虛。

古人說:“文章用意遣辭,必反正相因。”這是我們處理“實”與“虛”的基本原則。無正不切題,無反不醒豁。“反正互用,處理好二者的對立統一關系,使他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在虛寫時,應該做到“虛中見實”;實寫時,“實中有虛”虛實相生。

[參考文獻]

[1]萬奇,寫作技法實用指要,遼寧民族出版社 1994年.

[2]江少川,寫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5月.

[3]王向峰,文學藝術技巧,春風文藝出版社 1983年.

[4]朱立民,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