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檢制度范文

時間:2023-03-18 21:11: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巡檢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巡檢制度

篇1

一、消防中控室人員必須持證上崗,熟練操作消防控制設備,清楚賣場地形、環境、消防設施和監控系統的位置,會使用各種滅火器。

二、熟悉商場整體情況,對商場各區域、各大廳的防火分區、經營物品了如指掌,對商場內消防設施、設備(消防泵房聯動設備、室內外消火栓、噴淋、煙、溫感、濕示報警閥、水流指示器、安全出口標志燈、安全通道等)是否完好無故障,滅火器材是否過期損壞、缺少移位,對消防設施和器材經常進行檢查維修保養,時刻保持消防設施、設備、器材完整好用。

三、巡查商戶落實防火責任書及防火制度情況,檢查商家對基本的防火知識、滅火器材的使用、自救報警疏散等情況的了解,商家不了解的應對現場進行培訓。

四、巡查商戶有無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如:油漆、稀爛、萬能膠、酒精等化工產品,貨物堆放是否堵占遮擋消防設施、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

五、巡查商戶、顧客有無吸煙現象,有無私自使用電、氣焊、大功率電動工具和私拉電線,使用不符合消防安全標準的麻花線等情況。

六、巡查巡查裝修商戶是否辦理完整裝修手續,是否按裝修審批方案施工。

篇2

一、明確教學目標,領會“讀寫結合”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總體目標是培養小學生識字、寫字、閱讀、作文的能力,即是小學語文綜合能力的要求。閱讀和寫作就好比蜜蜂采蜜和釀蜜的過程,學生通過閱讀文學名著、戲劇小說、童話故事、科學文獻等,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并經過吸收消化,綜合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情感,實現讀到寫的過渡。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當認真處理好讀與寫的關系,建立有助于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的教學策略,主動進行讀寫結合教學,使得學生自覺形成“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學習行為,才能不斷推進小學素質教育的深化,提高教學質量。

二、依據教材內容,設計讀寫教學

1.按照教材整體要求,設計讀寫教學。教師應當把握教材的重點,對課文進行深入教學,包括課文描寫的事物或人物,以及表達的思想,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充分領悟課文的思想脈絡、課文結構、修飾手法等,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比如,“秋天的圖畫”一課中寫到:“秋天來了,秋天來了,山野就是美麗的圖畫。梨樹掛起了黃金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弊髡邔⑶锾旄鞣N果實成熟的現象用生動形象的句子描繪出來,將秋天田野一片豐收的景象通過擬人、比喻等手法描繪出來,使畫面更加形象生動活潑。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句子,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領悟秋天賦予人們怎樣的感受,設計讀寫教學方案可以為:要求學生學生畫出作者描繪的春天,模仿作者的修飾手法描寫夏天,讓學生說說秋天的特色等,通過讀、畫、想、說、寫、練等多個環節培養學生讀寫的能力。

2.根據學期時間,設計讀寫教學。讀寫教學應該貫穿小學語文的整個學期,教師應當進行有效規劃,安排科學完整的讀寫教學計劃,通過多次閱讀,反復寫作,通過課堂培養和課外練習相結合,增加學生閱讀積累量,豐富視野,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比如,寒假讀寫練習,比如,針對性的安排學生閱讀楊紅櫻的《五3班的“壞”小子》,要求學生特別關注文章的選材和語言風格,并要求學生寫寫本班富有個性的人、鮮活動人的事。通過課外閱讀和寫作,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

三、采用個性化教學方法

1.善讀文章,以讀帶寫。通過多次反復閱讀文章,深刻理解文章表達的內容、方式、結構、手法等,通過仿寫、續寫、改寫、擴寫、改寫等方式,發散學生的寫作思維,不但對課文知識進行鞏固,還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相關課外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比如,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創新仿寫,在“黃河象”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引導學生重新猜想黃河象落水的故事,讓學生創新思維進行寫作。

2.以寫促讀,豐富閱讀知識。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的重要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巧妙利用寫來促進讀,促進學生讀寫能力提升。比如,教師通過設計話題作文,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選題,并擬定提綱,再根據提綱廣泛收集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和材料,不斷豐富自己的文章內容。通過這種方法,不但可以給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題,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寫作和閱讀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3.讀寫結合,相互促進。讀寫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正確把握教學方法,在讀的教學中穿插寫,在寫的教學中穿插讀。比如,“橋”這一課中,作者通過環境描寫襯托出老支書的高大形象。學生閱讀課文中描寫暴雨、洪水的詞句,要求學生練習描寫下雨場景下樹木、風、鳥兒等各種事物的句子,在讀中穿插寫,通過學寫句子,加深了學生對暴雨的理解和領會,使得讀寫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4.多元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讀寫興趣。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讀寫興趣。多媒體教學可以實現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化,教學手段多元化,使教學內容以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形式展現出來,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上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指導學生寫“喜愛的一種動物”時,通過多媒體播放配樂錄像《貓》,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采用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

篇3

為加強衛生監督員培訓師資管理,有效掌握和利用全省衛生監督員培訓專家資源,進一步提高全省衛生監督員的培訓質量和效果,根據《200-2010年全國衛生監督員教育培訓規劃》和《200-2010年**省衛生監督員教育培訓規劃》的要求,現決定建立省級衛生監督員培訓師資庫。我省衛生監督員培訓師資人選由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推薦,省衛生廳組織進行審核遴選,審核通過的人選和省衛生廳特邀專家納入我省省級衛生監督員培訓師資庫。各地級以上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推薦區域內師資?,F將推薦工作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推薦條件

(一)擁護黨的基本路線,熱愛衛生監督事業,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

(二)熟練掌握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規范和標準,了解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基本情況;

(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從事衛生監督管理或相關專業工作8年以上;

(四)曾承擔地級以上市衛生監督員培訓工作或從事衛生監督教學工作,有較高的相關專業理論水平;

(五)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掌握基本教學技巧,能用普通話授課;

(六)年齡原則上不超過60歲,身體條件勝任教學工作。

二、推薦范圍和名額

省級衛生監督員培訓師資從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及所屬各類衛生單位、高等院校中推薦產生,推薦名額按衛生監督專業分類,每個地級以上市每個專業推薦1-3名,沒有符合條件的可不推薦。特殊情況(如具有衛生監督教學專長等)可適當放寬推薦條件和推薦范圍。

三、推薦原則和要求

(一)師資推薦工作應體現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對被推薦人員要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公示;

(二)嚴格掌握標準和條件,確保把群眾公認的、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人才優選進入我省衛生監督培訓師資庫。

(三)推薦材料要求:

1.被推薦人員要認真填寫《省級衛生監督員培訓師資推薦表》(見附件)一式二份,電子版請從**省衛生監督所網站(資料下載欄目下載。

2.各地級以上市衛生行政部門要對被推薦人員填寫的《省級衛生監督員培訓師資推薦表》進行審核,出具推薦意見并簽章。

3.請于2008年5月30日前將推薦材料一式二份報省衛生監督所,同時將電子版發至

篇4

一、我縣企業職工培訓現狀調查

(一)調查企業基本情況。

本次共調查企業20戶,其中國有企業2戶、非公企業18戶,企業共有從業人員4738人,管理人員535人,占從業人員的11.3%;在從業人員中有專業技術人才867人,技能人才1260人,分別占年末從業人員總數的18.3%和26.6%。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人員中有130人具有專業技術職稱,僅占企業管理人員的24.3%。大專以上學歷人員588人,占企業全部從業人員的12.4%,高職人員168人,占從業人員的3.5%。企業業績不佳的有2戶,占調查戶10%;業績一般的有8戶,占調查戶40%;發展平穩的企業有9戶,占調查戶45%。企業業績突出的1戶,占調查戶0.5%.

(二)被調查企業年度培訓計劃制定情況。

企業本年度有技術人員培訓計劃的企業8戶;根據有關部門的要求隨時安排職工培訓的企業10戶;沒有培訓計劃的企業2戶;企業今年計劃培訓高層管理人員3戶;計劃培訓中層管理人員7戶;計劃培訓普通管理人員8戶。

(三)被調查企業師資需求及培訓方式情況。

企業對培訓師資有高等院校講師、教授講座需求的2戶;對管理咨詢公司講師講座需求的3戶;對具有多年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講座需求的15戶;企業希望專業老師授課的2戶:專家講座培訓方式的2戶;幫帶傳授培訓方式12戶;外出考察培訓方式的4戶。

(四)被調查企業需要培訓的人才情況。

企業目前最需求的人才是品牌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管理、營銷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納稅等實用的、有管理經驗的管理人才。

二、我縣企業帶薪培訓現狀分析

1、企業培訓意愿較強,各方面條件缺乏。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大多數企業認同職工培訓不僅與職工個人的職業發展相關,而且與本單位的發展與戰略目標的實現密不可分。這表明,企業對于職工培訓的認可度較高,能充分意識到培訓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個別企業對自身的發展缺乏長遠的規劃,在解決生存問題之后更傾向于資本的積累,對職工培訓的關注和投入比較缺乏。大部分企業沒有系統的培訓制度和培訓規劃。有些企業即使提取了職工教育經費,但由于資金總量少,培訓預算不高,職工培訓的組織難度比較大。

2、企業重使用輕培養走捷徑。

本次調查顯示,我縣受地理條件限制,圍繞有色金屬采選、加工企業相對較多,職工流動性大,因此企業在生產中只是按照行業管理要求,對特種工種進行培訓,如“四大員”、絞車工、壓力容器、特種機械操作等特行工種進行強制培訓,忙于應付檢查,不求整體素質的提高。在招聘技術崗位工作人員時只考慮熟練工,不愿意招聘新工,企業培訓上崗不能按照要求達到標準,培訓形式簡單粗放、走捷徑,造成在生產中有章不循,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職工參與培訓參差不齊。

在被調查的中小企業中,中高層管理崗位、行政崗位的人員流動性相對較小,一線崗位尤其是一線技能崗位人員流動性相對較高。進一步調查發現,從事管理崗位、行政崗位的職工一般學歷較高,受過一定的職業教育,比較重視自身的職業發展,愿意為了提升職業競爭力參加相關培訓,一線崗位尤其是一線技能崗位人員相對學歷較低,外來務工人員所占的比例比較高。這類人群就業的主要目的是“賺錢”,因此他們往往只顧眼前利益,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與其花錢、花時間參加培訓不如多做一份工、多賺一筆錢。只要薪資有所上漲他們就會放棄企業對他的培養而“跳槽”,這又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企業對職工培訓的積極性。

三、企業帶薪培訓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企業負責人對員工培訓認識有偏差,缺乏系統規劃。

盡管大部分企業能意識到職工“三級”培訓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但是很多企業主對培訓的理解還是注重盡快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崗位技能,培訓主要是為員工上崗服務走過場,簡化職工培訓,要么把新員工培訓等同于職工培訓,追求培訓內容與崗位職責高度匹配,力求培訓效果立竿見影匆忙上崗。這些企業普遍缺乏人力資源規劃意識,職工培訓缺乏系統性,培訓經常是根據有關部門的要求隨時安排職工培訓。

2、受企業效益因素影響,業主不愿承擔培訓費用。

在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為避免用工風險,降低生產成本,采用企業用工合同承包制的形式,造成了企業職工培訓職能部門的缺失;還有些企業普遍認為職工是培訓的直接受益者,職工因培訓提升的能力和素質會進一步提高職工“跳槽”的風險,投入大量的成本組織職工培訓可能得不償失。所以有些企業不組織職工培訓,而是讓職工自己參加由社會培訓機構組織的相關培訓,拿到結業證書后按照比列報銷或個人承擔培訓費用。

3、待遇不高造成人員培訓匱乏。

我縣國有企業每年技術人員招聘信息,專門招聘本科以上專業技術人才,但是由于技能型人才在傳統觀念中屬于工人,社會認可度較低,其工資待遇、社會地位仍然較低的影響,大專院校學生基本招不來。加之企業和個人對這類職業的重視度都不夠,缺乏培訓意識,職工待遇不高,由此造成了一線技術性崗位人員匱乏流動性高的現狀。

四、健全企業職工帶薪培訓的意見與建議

1、建立健全職工帶薪培訓制度。

加強對企業負責人的思想教育,全面推行企業帶薪培訓制度,一是在新建企業前根據企業發展模式在《可行性研究報告》里面要有企業培訓方案,要有企業職工培訓經費預算,不斷建立長效的職工帶薪培訓機制;二是對現有企業修訂《企業章程》完善企業帶薪培訓制度,從而提高職工素質,穩定企業人才隊伍;三是對初、中級培訓作為高技能人才的基礎,如果企業不愿意做的,可以由政府以補貼培訓費的方式進行;四是對高級以上技術人員培訓,按照《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領軍人才”培訓工作要求,可以由有需求的個人進行自我的深造,單位實行按照比例承擔培訓費用的方式進行,既提高了個人技能又穩定了企業高管人才。

2、抓現有企業業主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

一是由政府財政補貼舉辦的各類高層管理學習培訓班(會),如《企業經營戰略報告會》、《中國中小企業競爭力大講堂報告會》、《突破企業資金瓶頸報告會》、《高層次經營管理講座》、《銀河培訓計劃》、《領軍人才培訓》等,組織企業主和高級管理人員參加培訓學習,提高了他們對企業發展戰略和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組織企業負責人參加清華大學《MBA工商管理核心課程研修班》的學習,拓寬企業業主的知識面,不斷提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時,組織企業廠長、經理走出去到國外和國內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較大的民營企業參觀、考察、學習,開闊眼界。通過對企業主和高級管理人才的一系列培訓學習,提高了他們對人才工作重要性認識在企業管理上也實現了飛躍;二是做好企業后備人才培養,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議企業將一些有潛力的管理人員和技工,做為重點培養對象,對他們壓擔子,定任務,促使他們加強學習和工作實踐,對他們學習上給予更多的機會,工作上給與更多的支持。在人員錄用上,優先錄用有較高學歷和有專業技能的青工,做好崗前培訓和在崗培訓,縮短實習期,提前辦理相關保險。對業務尖子,優先提拔重用,提高他們的工資、福利待遇,以優厚的待遇留住人才,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扎實的人才。

3、建議建立企業管理獎和企業技術創新獎。

對在企業管理崗位上和技術崗位上做出貢獻的人員根據其創新含金量,由政府給予專項獎勵,以此來鼓勵經營管理者隊伍的工作積極性,激發起更多職工的創造熱情,以便在非公企業內部形成抓管理、講技術、比貢獻的良好氛圍。

4、進一步推行職業就業準入制度。

繼續推行對從事技術復雜、通用性廣、涉及到國家財產、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費者利益的職業(工種)的勞動者,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后,方可上崗的制度。職業介紹機構要在顯著位置公告實行就業準入的職業范圍。對涉及就業準入的崗位,在職業介紹工作當中也應要求求職者出示職業資格證書,憑證推薦。用人單位要憑證招聘,在招聘廣告中要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要求。對招收未取得相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用人單位,勞動監察機構應依法查處,并責令其整改。

篇5

關鍵詞:短跑訓練 速度 耐力 訓練方法

前言

隨著世界田徑運動的不斷發展,科學訓練早就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各國運用訓練方法和手段的差別也在日益縮小,我國的400m跑雖有一定進步,但與世界水平還有一定差距。400m跑與100m、200m的訓練手段與方法截然不同,速度與速度耐力是相輔相成的,處理好這種關系是跑好400m的關鍵,速度是基礎,400m的速度必須借助于相應的耐力水平才能得以發揮。速度耐力則是速度在一定時間(或距離)的最大保持,沒有良好的速度基礎,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速度耐力。

1 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法,查閱了眾多的中外文獻資料。

1.2歸納分析與邏輯推理法。

2 分析與討論

2.1 400m跑速度分配的分析

溫科波洛理(1980)的研究結果:400m跑成績在43.8―44.9秒的運動員,跑完前后程200m的平均成績分別為21.5(20.7―22.4)秒。

據此,優秀運動員前后半程差距之大是沒有保持高速度跑完全程,即有機體不可能長時間地以快速度工作,所以需要速度耐力保持高速度疾跑的能力。

2.2 400m跑的成績與速度的關系

近幾年來國外許多專家研究表明,400m與100m、200m的速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400m成績提高0.44秒,100m成績能提高0.1秒;如果400m成績慢0.22秒,200m成績會慢0.1秒原聯邦行德國專家萊第爾利和斯特魯特曾對一些成績在44″5―49″之間的運動員進行調研,證明了400m跑成績與100m、200m跑成績的密切相關。(見表1)

從表1中看出,400m成績要達到45″5的一般國際水平就必須擁有100m成績10″4、200m成績20″6的水平。相反,擁有了100m成績10″4、200m成績20″6的水平,400m成績也不一定會達到45″5,它還要擁有足夠的耐力。

2.3 400m的能量供應分析

400m跑其能量供應來源于高磷酸化合物的分解(20―60%)、無氧糖酵解過程中產生的ATP(55―60%)、有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ATP(15―25%),由此可見需要最多的是糖的無氧酵解過程產生的能量。運動員無氧代謝能力受以下因素影響:1. 乳酸供能能力,2. 非乳酸無氧供能能力,3. 有氧代謝能力。在400m跑、長跑及馬拉松比賽中,運動員在一個短時間內達到疲勞的過程中,這三個因素分別達到57%、31%和5%的差異。

平均最好成績為45″6和平均最好成績為48″0的運動員之間的顯著差別在于成績較好的運動員能從非乳酸無氧代謝能量系統中得到多的能量,盡管這種差異并沒有得到統計,但這一結果使我們工作者推出這種假設:高水平運動員具有很高的增強非乳酸無氧代謝能力的特征。

喬利和克勞德(1985)發現:經過訓練的短跑運動員比未經過訓練的短跑運動員,在加速和保持最大速度方面,能持續跑更遠的距離,由此推出經過訓練的短跑運動員在自己無氧酵解供能之前,其肌肉中的PC水平就會上升,用來延長工作時間。

2.4 提高速度耐力訓練方法

2.4.1大強度間歇訓練和重復間歇訓練最適合提高速度耐力。大強度訓練可產生高質量有氧能力,而重復訓練則可提高加速率和速度。大強度間歇訓練的最佳跑程為133米,練習方法:由高速到中速跑133米,然后慢跑133米,此訓練程序重復4次之后,便可進行一次較長時間的間歇,使脈博恢復到每分鐘120次。再進行下一次訓練。

2.4.2重復間歇訓練的最佳跑程是66米。練習方法:先加速跑40米,接著全速沖刺66米,最后減速跑40米。運動員在通過間歇使脈博降到每分鐘120次之后,就可開始進行下一次高速跑訓練。

大量變速跑可提高運動中承受持久的有氧負載應力訓練的能力。

運動員在訓練后的每分鐘脈博不能低于160次,也不能高于180次,因為過低表明運動員運動量不夠,太高則表明運動量過大。通過檢測脈率,還可以決定負載的應力訓練之間恰當的間歇時間。當脈博降到每分鐘120次時,教練員就可開始安排下一次練習。運動密度及運動強度應根據運動員承擔負荷及練后身體的恢復能力來調節。在運動員訓練后兩分鐘內脈博降至每分鐘120次,就應增加他們的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

2.4.3從運動生理學和運動生物化學可知,無氧供能是100m的主要供能方式。根據有關資料報道,發展速度用90―100%的強度跑100m、200m是提高氧供能的有效方法,據此,采用90―95%的強度高密度、多次數地反復跑200m以內的各種距離,總長度達300m―400m,可提高絕對速度和100m的成績。但是,100m跑的基礎是力量,力量訓練可有4種訓練方法,即:①最大力量訓練法,以個人次極限到極限負荷的重復來發展力量的大負荷訓練法。訓練強度為極限負荷的85―100%,重復次數為1―6次,一般認為用70―85%的負荷強度,提高重復次數也屬最大力量訓練范疇。其主要訓練效果在于改善肌肉協調性,縮短快肌纖維的收縮時間,增加肌肉橫斷面的快速力量,提高最大靜力力量。②快速力量訓練法,以個人中等以下負荷的重量來發展快速力量的方法。采用個人極限負荷的70%以下,重復12次左右,要求練習者盡可能快速完成動作,其訓練目的是通過改善肌肉之間的協調性來發展快速力量。③重復訓練法,在不改變動作結構和運動負荷數據的情況下,按照既定要求反復進行練習的一種方法。如練習直角蹲,選極限重量的70%為負荷重量,完成5組,每組7次。每組之間休息時間沒有嚴格控制,一般以機能基本恢復為益。④塔式訓練法,重量輕時練習次數多,隨著重量增加而減少練習次數。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許多高水平400m運動員都有很高的短跑速度,要提高400m成績,就要先提高短跑的速度。

3.1.2 400m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很強的無氧糖酵解作用產生能量的能力。運動員與無氧代謝能力是決定400m跑成績的因素。

3.2 建議

3.2.1 400m訓練應以速度為主,速度耐力,力量訓練為輔,以短為主,長短結合。

3.2.2 放松能力的高低也是決定400m成績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王夫.約翰遜余中跑技術作分析[M].山東體育科技,200.9.

[2][美]威廉?布萊克.400m跑的訓練[N].武漢體育譯報,1989.2.

篇6

一、《日本家電再生利用法》是日本建設循環型社會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是日本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日本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早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國家之一,有其特定的背景。一是日益緊迫的廢棄物處置問題。近十年來,日本一般廢棄物(從一般家庭排放的垃圾)大約增加了20%,產業廢棄物(產業活動發生的廢棄物)大約增加了30%。盡管做了大量減排處置方面的努力,但每年的最終填埋量還是達到6000萬噸,同時填埋處置場的使用年限逐年減少。隨著近年來排放的廢棄物不斷變化,且不易自然分解、加工處置中容易產生有害物質的廢棄物越來越多,對環境構成極大的危害。二是資源的約束。目前,日本每年資源的投入總量約為20億噸,其中占資源投入總量30%多的石油、煤炭、鐵礦石等天然資源,幾乎完全依靠進口,而且具有不可再生性;占總量60%的巖石、砂礫等土木和建筑的資源由國內供應,但國內生產這些資材,要消耗約達3億噸能源以及排放4億噸的廢棄物。每年建設使用的公路、橋梁、港口和建筑等,經過幾十年以后,也將變成需要處置的產業廢棄物,如果能夠開辟出一條有效再利用的路子,就會使其成為重要的資源供應源。三是全球性的環境共識和對策。1997年達成的《京都議定書》,日本承諾削減6%的二氧化碳。因此,面臨以上形勢,日本經濟社會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就需要研究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

(二)日本已構建起完整的建設循環型社會的法律制度和政策體系。根據日本經濟的持續增長,及需要向循環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客觀要求,1999年7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產業結構審議會地球環境部會和廢棄物再生利用部會提出了“構筑資源循環型社會(循環經濟展望)”報告書。根據此建議,經濟產業省立即開始著手徹底修改1991年制定的《再生資源利用促進法》,并將此法律改名為《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并于2000年6月通過,自2001年4月實施。與此同時,相關的政令省令也開始完善,逐步形成以《資源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法》為框架法(2000年6月頒布)、《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為基本法,《家電再生利用法》(1998年頒布)、《汽車回收再生利用法》(2002年7月頒布)、《容器包裝再生利用法》等相關子法和政令省令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和政策體系。

根據《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2001年4月,經濟產業省對10個行業、69種產品(基本覆蓋一般廢棄物和產業廢棄物種類的50%)的“3R”出臺了省令規定。

(三)《日本家電再生利用法》是日本建設循環型社會法律體系的重要內容?!度毡炯译娫偕梅ā肥恰度毡咎囟矣秒娖骰厥蘸驮偕唐坊ā返耐ǚQ,是對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四種廢家電進行有效再生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特定法律,1998年頒布,2001年4月1日起全面強制實施。

1.《日本家電再生利用法》的主要規定:消費者處置廢舊家用電器,必須交給零售商,并按要求支付回收利用的費用,包括收集、運輸和再商品化的費用;零售商有責任回收特定的四種廢舊家電,并交付給制造商再商品化;制造商有責任回收特定的四種廢舊家電;應在指定的場所回收;回收場所必須具備再商品化的條件,以利于零售商和市鎮村順利交付廢舊家電;對回收的廢舊家電應按標準實施再商品化;市鎮村可將收集的廢舊家電交給制造商,也可以自己再商品化。

零售商、制造商必須預先公布特定家用電器回收再利用的費用,費用額度不得超出有效實施再商品化的標準成本,不得妨礙消費者交付廢舊家電。目前日本每臺空調的回收費為3500日元,電視2700日元,冰箱4600日元,洗衣機2400日元。

國家應加強國民對特定家用電器回收和再商品化的認識,采取要求國民共同努力的必要措施;都、道、府、縣及市鎮村必須以國家實施的政策為依據,采取措施,促進廢舊家電的回收和再商品化。為確保制造商、零售商履行義務,主管事務大臣可采用勸告、命令、處罰、干預、檢查等措施實施監督。

廢舊家電資源循環工廠的建立與運行需由經濟產業大臣和環境大臣共同認定。

2.廢舊家電回收再利用費用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按照法律規定,日本目前實行的是消費者廢棄時付費制度。

征收:消費者必須向零售店或回收點廢棄這四種家電,且同時向零售店或通過郵局交納回收再利用費用和相關的運輸費。

使用:征收的回收再利用費用用于廢棄家電回收點、從回收點到處理工廠的運輸、處理工廠的費用補助,總費用的5%用于費用的運營管理。消費者到零售店、零售店到回收點的運輸費由消費者按照零售店自行確定的標準,另行交納。

費用管理和管理券制度:為實施法律對家電生產商的責任要求,日本家電制品協會內成立了一個家電再生利用券管理中心(RKC),負責家電再生利用費用的運營管理,并按法律的要求,發行家電再生利用管理券,管理券記載廢棄家電排出者,家電的生產廠家、規格,零售店,接收運輸業者、費用等相關信息的五聯單,管理券在消費者廢棄家電,交給回收者(零售店、回收點等)時,貼在廢棄家電本體上,管理券相關頁聯隨廢棄家電回收、運輸、處理等環節,分別交由相關單位和個人,資金最后匯集到RKC。RKC根據管理券的信息將資金補助發放相關回收點、處理廠。管理券分為兩種:一種為直接由零售店接收再生利用費,另一種是通過郵局郵寄再生利用費。

(四)電腦的再循環利用。在日本,電腦、復印機的回收處理未納入2001年4月1日頒布實施的《特種家電回收法》的規定范圍,而是按《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的規定,由生產企業負責回收處理。一般情況,辦公電腦由排出單位與再生資源化工廠直接聯系,雙方以報價形式協商確定資源化費用,費用由排出單位直接交給處理企業;家用電腦由制造商負責進行回收和再利用,由消費者在廢棄時交納各廠家設定的回收再資源化費用。

從2003年10月1日開始,家用電腦回收再資源化費用的征收改為銷售環節負擔方式,即在家用電腦銷售時,由銷售商代為征收,并粘貼上PC循環利用標志,粘貼有標志的電腦在返還廠家時,各廠家必須無償取貨。家用電腦的回收再資源化的實施由日本電子情報技術產業協會(JEITA)電腦3R推進中心組織相關企業,并與日本郵政公社合作,通過設定郵局為指定回收場所(全日本約有網點2萬個),以“郵包”的形式從各家各戶回收舊電腦。

二、《日本家電再生利用法》實施近五年,廢棄家電回收再利用已經形成產業化。

(一)日本已建設成覆蓋全日本的廢舊家電回收網絡和資源循環處理工廠。《日本家電再生利用法》規定,為避免壟斷,全日本國內回收處理體系必須是兩個以上,而且設置指定回收場所時,制造商等必須考慮地理條件、交通狀況、自己制造的特定家用器具的銷售情況以及其他條件,進行適宜的配置,以確保對特定家用器具廢棄物再商品化等采取有效的措施。東京、大阪等大都市,在半徑30公里的范圍內要考慮設一個回收點,鄉鎮半徑50公里考慮設一個回收點。

為此,日本家電生產企業根據自愿組合的方式,成立了由松下、東芝組成的A組,索尼、日立、夏普等其它電器生產企業組成的B組,兩組各自負責承擔本組別產品的回收處理,進口的產品,由家電制品協會確定其回收再利用費用金額和回收處理組別。回收點由有關物流公司等與A組、B組簽訂合作協議,處理工廠與相關組別確定合作關系。A組的處理工廠是家電生產企業新建,以聯合股份制方式運營,B組大部分是依托現有的資源循環企業。目前,A組有24個處理工廠、B組有16個處理工廠,分別擁有190個回收點,日本全國境內有近7.5萬家零售店和上萬家郵局可接受廢棄家電??梢哉f,日本廢棄家電的回收處理網絡已有序建設起來。

(二)《日本家電再生利用法》的實施準備充分。日本1998年頒布了《家電再生利用法》,2001年4月正式實施,期間有3年的準備期,在3年的準備期內政府和企業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為該法律的順利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準備期內政府的主要工作有,指定回收和再商品化的家電品種,定義再商品化率,以及確定責任分擔,征收費用,管理票制度,與廢棄物處理法的關系,罰規等。經濟產業省與環境省配合,分別召開了對制造業以及地方政府的說明會,分別介紹法律概要,用了3個月時間,召開對零售業者的說明會,分別在全國47個都、道、府、縣舉辦,除了法律的概要外,還介紹了家電再生利用券系統,要求零售商履行義務,作好準備,促使零售商加入家電再生利用券中心,并向零售商頒發運作手冊。制造商的主要工作有,建設廢家電處理工廠,完善指定的回收場所,在法律正式實施前一年在報紙上公布指定的回收場所和再生利用費用;零售商的主要工作有,許可收集搬運業,公布收集搬運費用;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有,宣傳和讓居民了解該法律;家電制品協會的主要工作有,建立家電再生利用券系統及信息管理等工作。

(三)《日本家電再生利用法》實施近五年,全日本的廢棄家電的回收處理得以穩步發展,回收及再利用成效顯著,并已成為資源循環產業的重要內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測算,日本一年銷售的四種家電近2200萬臺,每年報廢的四種家電近1800萬臺,其中近1100萬臺得到了妥善處理,700-800萬臺作為二手產品出口到海外,每年環境省查獲的非法丟棄廢棄家電15萬臺左右,不到廢棄家電量的1%,相對于每年回收處理上千萬臺的量來說,還是比較少的。據了解,日本明年擬修改家電法,有可能增加品種(與歐盟要求的一致),另外考慮由現在廢棄時付費的方式轉變為從新品銷售時加收回收處理費,預期會有效地解決非法丟棄的問題。

三、體會與建議

篇7

1 激發興趣,保證充足的朗讀時間

教師總認為低年級的學生需要重復的講解,長時間的朗讀難以維持學生的課堂興趣而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由此引發的充斥于低年級語文課堂的滿堂灌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課45分鐘,而在有的課堂中,學生朗讀的整體時間卻連10分鐘都不到,朗讀這一方式的運用往往是來去匆匆,僅是走過場而已。殊不知低年級學生更需要在朗讀訓練中培養語感,增強領悟能力。因此,低年級語文教師應該摒棄那些繁瑣的課文分析,高度重視課文的誦讀,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朗讀時間。

考慮到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易長時間集中及接受能力較弱的問題,在低年級的朗讀訓練中可以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做到由易入難——將課文的詞語或者句子和圖片或者視頻結合起來,借助多媒體出示畫面,低年級的學生看到各色的圖片一下子來了興趣,促使他們愿意保持朗讀的注意力。

例如,筆者在教學《鄉下孩子》一課時,先用多媒體出示本課的詞語,并且給詞語配上相關的美美的背景圖,學生來了興趣,愿意把這些有著美美背景圖的詞語一遍一遍地讀好。在讀好詞語的基礎上,筆者再出示課文段落。為了讓學生能保證充分的時間更流利地讀課文,筆者給課文的每一自然段配上了相關的卡通圖,于是當學生看到這些充滿童趣的圖片之后很高興地讀起了課文。尤其當看到出示的“挖一籃野菜,撐圓了小豬的肚皮”配套的圖片之后,學生都被圖上小豬圓圓的肚子逗樂了,更起勁地一遍又一遍地讀起了這句話。

利用多媒體輔助低年級朗讀訓練,讓學生增強朗讀興趣,多次讀課文,增加了與課文對話的機會,保證了學生充足的朗讀訓練時間,使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落到實處。

2 多種形式促進朗讀有效性

在低年級課堂中,不少教師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但朗讀訓練的效果卻不好。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探索,尋求有效的朗讀訓練。首先就要避免出現朗讀形式的單一。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偏愛指名讓學生個人讀或者全班齊讀的方式,看似熱熱鬧鬧,其實在這種單一的朗讀形式下,低年級學生沒多久就喪失了朗讀的積極性,僅有個別學生在為課堂“撐場面”,完全沒有達到朗讀訓練的效果。根據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性,教師在朗讀訓練中應追求不同的訓練形式,包括傳統的教師范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分小組讀、教師引讀、分角色朗讀……在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借助多媒體技術也可以增加朗讀形式的多樣性。

例如,筆者在教學《快樂的節日》一課時,努力地嘗試綜合運用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把這篇活潑快樂的課文讀好。筆者請學生自讀課文,然后指名學生各朗讀一小段,以此來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并幫助學生相機正音,請男女生賽讀課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這篇課文也是一首童謠,于是筆者借助多媒體把這首童謠放給學生聽。聽著朗朗上口的曲調,學生驚異地發現這篇課文竟是一首這么好聽的童謠,一下子來了精神,再讀課文的時候馬上興致高漲。而教學古詩時,筆者發現學生難免把古詩讀得有如機關槍,缺乏“古詩味”。這時,在學生已經把古詩讀熟的基礎上,教師不妨利用多媒體配上點兒輕柔的音樂,學生讀古詩的聲音也會變得輕柔動聽起來。綜上,多媒體輔助也是朗讀多種形式的一種,善加利用,多媒體更將大大促進朗讀訓練的有效性。

3 重視情感體驗

不少低年級課堂朗讀訓練指導方法單調機械,教師常常會在請學生朗讀時告訴學生“請把××的感情讀出來”,甚至有教師機械地告訴低年級學生哪里要讀重音,哪里讀輕一些。諸如此類的朗讀指導僅僅是浮于表面的,當低年級學生聽到類似的指導時,只會機械地把朗讀聲音提高或降低,往往達不到教師所期望的朗讀效果。

篇8

論文摘要:循環經濟是緩解我國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資源嚴重稀缺的重要手段。文章通過對循環經濟制度發展的障礙進行分析,為我國循環經濟制度的創新體系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所謂循環經濟,是指按照生態規律運行,實行資源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的經濟形態,它要求將一般經濟活動納入生態系統的運行軌道,力求在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之間建立一種協調、和諧的關系。因而,循環經濟是一種以物質循環和提高生態效率為特征的發展模式,體現了人類對自身經濟活動中所面臨的環境與資源約束問題的一種現實求解。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國已逐步將循環經濟作為指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原則和戰略。因而,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通過制度創新克服原有制度框架存在著的根本性的制度制約與障礙,為循環經濟的順利發展提供根本保障,就成為我國順利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問題。

一、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

由于循環經濟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現行體制下發展循環經濟所產生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并不能同時體現為企業收益的增加,這種投入和收益的不相匹配,決定了現階段發展循環經濟不可能成為企業的自覺選擇。因而,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制度障礙:

(一)政府強制性制度缺乏

強制性制度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而施行的制度體系,它在構成一個特定社會結構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缺乏政府強制性制度的主要表現為:

1.我國現行的有關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以末端治理模式為立法核心,不能適應循環經濟模式發展的要求。發展循環經濟要求摒棄對廢棄物進行被動的“末端處理”的思想及生產模式,而轉換為在生產和消費的源頭進行“管端預防”為主的模式,因此,要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對現行的末端治理思想為指導的制度進行全面的修改和廢除。

2.我國現行環境和資源法律制度沒有具體明確企業的責任和義務,也缺乏更加具體的專項法律法規。法律細則也比較籠統,缺乏系統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規定普遍偏輕,極少追究刑事責任,因而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強制性都受到極大的制約。如《清潔生產促進法》、《節約能源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可再生能源法》等,都沒有具體明確企業的責任和義務,實施缺乏強制力。

3.各級地方政府的強制性制度供給意愿和能力不均衡,阻礙了我國循環經濟的全面執行。雖然我國中央政府表現出強烈的循環經濟制度供給意愿,但是由于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一些資源富集而經濟基礎薄弱地區的地方政府缺乏提供有效循環經濟制度的意愿,往往采取過度消耗自然、環境資源的方法以求得經濟發展、就業增加、收入提高,至于經濟運行是否符合循環經濟的要求,則常被忽略。

(二)市場誘導性制度不健全

市場誘致性制度指通過市場制度不均衡供給,誘導交易主體在響應引致的獲利機會時所進行的自發變遷,其是構成一個特定社會結構的重要潛在運行制度。我國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市場誘導性制度缺乏主要表現為:

1.資源定價機制不健全。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健全的市場價格機制能夠使資源價格真正成為利益范疇,使它的變動對企業利益的增減有直接影響,具有較強誘導力量而能左右企業活動。其完全可以通過控制資源的價格,進而改變企業的利益來促使企業主動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但是,目前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我國資源定價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市場機制無法發揮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作用。

2.市場產權制度不清晰??茖W的產權制度是經濟運行的根本基礎,可以促使產權擁有人和產權使用人愿意為循環經濟投入改革成本。由于我國缺乏市場化的產權制度,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和環境是作為一種半公共產品來使用,在產權上具有非排他性,因而存在著嚴重的搭便車行為,從而導致環境使用(污染)和資源開采的低成本性,不僅違背了等價交換原則,也造成了資源的緊缺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

3.技術創新制度發展落后。由于循環經濟的發展不僅是廢舊資源的回收和利用,更重要的是資源綜合利用率的提高。目前我國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制度發展落后,和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制約了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此外,由于我國對知識產權還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護,也限制了企業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資源節約型技術的積極性。

二、循環經濟制度創新體系構建

合理的制度創新是循環經濟順利發展的根本保障。理論和實踐充分表明,制度創新是一個企業、一個地區乃至一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它通過調整制度來安排和協調經濟利益主體關系,有效刺激與規范經濟主體的行為,為經濟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根據上文分析,我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我國循環經濟的制度創新體系:

(一)構建循環經濟的法律制度創新體系

法律制度是循環經濟制度創新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它是規范各個行為主體,明確消費者、企業和各級政府在循環經濟方面的義務和責任,使其按照循環經濟的規律進行生產活動的基本約束和依據,同時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統籌考慮,解決目前環境保護法律與資源性法律相互分割,環境執法和資源管理相互脫節的問題。循環經濟法律制度體系應包括3個層次:綜合性的循環經濟法律;專門性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在其它相關法律法規中充實能夠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規定。

(二)加強循環經濟的領導和監管組織制度創新體系

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落實和監督執行更重要。首先,應考慮設立專門的、至上而下的循環經濟領導和治理組織體系,賦予更大的執法權限,加大執法力度,使循環經濟建設真正有組織保障,以克服由于涉及農業部門、林業部門、環保部門、國土資源等生態環境保護部門,導致的多頭管理、政出多門、政策沖突或政策盲區等問題;其實,應改變過去對領導干部的考核方法,明確將循環經濟納入政府決策者政績的考核體系,建立新的評價和考核指標體系;最后,應建立全國性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各級政府自上而下層層簽訂循環經濟建設目標責任制,督促其行使循環經濟職能,抑制地方保護主義。

(三)建立技術創新制度、產權制度和資源定價制度的互動創新體系

一方面,通過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資源的產權制度創新,明晰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資源的產權,形成排它性的產權機制,使得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資源不再是一種無價的公共產品,并能夠通過資源定價機制顯現其稀缺價格,使得市場競爭主體可以將其與勞動力、土地及資本一樣,作為生產要素計入企業成本,誘導企業主動尋求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資源更合理利用的環境友善技術,推進面向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在環境容量資源產權可轉讓的情況下,對更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資源的技術需求就會增加,新的需求就會對現有技術創新制度的供給帶來影響,主要表現為對技術變遷的激勵制度和技術產權的保護制度的強烈需求。從而帶來環境友善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更加迅速。而環境友善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則會促進自然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環境容量資源供給量的逐漸增加,從而形成技術創新制度、產權制度創新和資源定價制度的良性互動演進,推動循環經濟的全面發展。

篇9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技術革新精神的智能型、復合型高端技能人才,實踐教學是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經過多年的努力,高職院校己經出現了一批條件較優越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但從全局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職業教育投資主體單一、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不高、學生校外實習組織難度大、效果難以保障、產學研結合難度大等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而迫切的問題。股份制“校中廠”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另一種重要途徑。

2 股份制“校中廠”生產性實訓基地制度建設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這幾年來,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不斷增大,這對各高職院校的實驗實訓場地與設備的要求更高,但受到資金短缺的約束,因此成立了股份制的實訓基地,股份制“校中廠”生產性實訓基地拔地而起,初具一定規模。由于管理不力,在股份制“校中廠”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上,很多學校存在著“重建設、輕管理、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各類先進實訓設備雖不斷購進,但卻因管理不力、制度不健全,造成了設備嚴重損壞,實訓環境差,浪費資源、教學監管松散,運行無序等問題,因此,實訓基地建成后,學校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出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

3 整章建制

各職業院校應該首先成立基地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由教學副校長、教務處、資產處、各二級學院、督導室等組成,本著“權、責、考、評”的原則,將制度分為“運行制度、相關人員管理制度、儀器設備管理制度、教學評價體系”四大類。

第一類,運行制度。運行制度是校中廠實訓基地管理的基本制度,由基地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這是整個基地管理最重要的一步。另外,學院實訓基地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要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基地的建設與管理的相關事宜,共同制訂、完善運行制度,具體包括“工作職責”、“工作細則”、“工作流程”、“使用管理規定”、“開放制度”、“考核制度”、“管理辦法”、“教學管理制度”、“校中廠實訓基地耗材管理制度”、“校中廠實訓基地經費管理制度”、“實訓基地廢棄物處理規定”、“安全管理辦法”等文件。

第二類,相關人員管理制度。任何一項管理歸根結底都是對人的管理,“誰來管,管理誰,怎么管,怎么用,何時用,誰來監督,誰來考核”。相關人員主要包括基地的工作人員和實驗實訓室管理人員,學校人事處與教務處共同制定相關制度,具體包括:“工作人員職責“、“負責人聘任辦法”、“負責人工作量計算方法”、“負責人考核辦法”、“保管員聘任制度與要求”、“保管員崗位職責”、“保管員考核制度”、“保管員工作量計算辦法”、“實訓指導教師聘任辦法”、“實訓指導教師工作職責”、“實訓指導教師考核辦法”,“實訓指導教師工作量計算方法”、“學生實訓守則”、“實驗實訓室安全管理條例”、“督導人員職責”、“督導人員工作量計算辦法”等。

篇10

關鍵詞:培訓 制度 任職資格

高質量的培訓是一種投資回報率很高的智力投資,在歐美發達國家,員工培訓被認為是企業最有價值的可增值投資。當業務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重視員工的培訓將會快速地提升員工的工作能力。因此培訓是幫助企業降低業務成本、達成業務快速擴張的最佳手段之一。因此企業要把培訓工作納入到整個企業發展的整體規劃中,作為企業發展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作為決策的重要考慮因素和企業重要的議事日程。具有高效率的、符合企業對員工培訓與開發要求的培訓制度的建設,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于企業戰略的培訓目標

在任何企業中,有效的培訓制度建立的關鍵是要基于企業戰略。首先是確定企業的發展戰略,即企業的愿景、使命、價值觀,在此基礎上確定培訓的策略,然后選擇具體的培訓與開發的方式和方法,確定培訓制度,并有效落實。衡量培訓制度是否適合企業的標準之一就是培訓制度是否有利于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培訓的戰略管理職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戰略分析的時候,企業必須充分考慮現有人力資源的特點,其優勢和劣勢,哪些優勢需要通過培訓來進一步發揮,哪些劣勢可以通過培訓來彌補;二是在進行戰略實施的時候,企業的戰略轉型方案落實到人力資源的培訓開發方面,對培訓開發提出了哪些要求?,F代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已經成為企業的戰略管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人力資源開發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幫助企業獲取競爭優勢。

企業培訓的目的是通過提升員工的素質和能力,讓員工更好地完成工作,達到公司經營目標,以實現公司的愿景乃至社會的共贏。因此,企業培訓制度的建設必須密切結合公司的實際和發展戰略的要求,并為公司培養符合企業發展戰略的人才。

二、基于任職資格的課程體系

任職資格是根據任職等級標準對員工從事相應工作活動的能力證明。任職資格體系的核心思想源于英國國家職業資格,同時借鑒了IBM技能測評、HAY公司素質測評等體系的管理思想。也就是說,任職資格是在素質測評、技能測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相比較而言,任職資格管理更側重于完成工作所需的工作能力,而傳統的素質模型更側重于潛質,與工作本身沒有太直接的聯系。要明確各個職位的知識、技能、固化行為的要求,根據各職位的任職要求,形成培訓課程。例如華為公司采用任職資格來認證員工目前的能力狀況,從人力資源的政策上,為員工發展設置了五級雙通道,即橫向上分為管理通道和專業通道,縱向上劃分為初做者、有經驗者、骨干、專家、資深專家五個不同等級。專業技術好的員工,可以選擇走技術通道,從技術員一直到總工程師若干個不同的級別。

基于任職資格的員工職業發展規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員工自身為自己做的職業生涯規劃;另一方面是公司,給員工提供的施展能力的舞臺,也就是對員工的職業發展進行管理。如果企業培訓制度和培訓課程的開發能夠與員工自我發展的需要相結合,就可以達到企業和員工的雙贏,在員工得到發展的同時,也能為公司的發展作出相應的貢獻。企業內部重要的崗位有空缺時,首先考慮在內部進行選拔,這樣就給有能力的員工或愿意挑戰新崗位的員工提供了機會和發展空間,再結合該職位的任職資格提供相應的培訓。

這時,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不但要考慮管理通道所通用的管理類課程,同時還要根據技術通道任職資格的要求,設計不同層級和不同水平的專業課程。開發和設計職能部門的培訓課程時,部門不同、崗位不同,企業培訓需求和能力的要求都不相同。在開展業務時,員工需要哪些知識和技能,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如果不加分析就盲目地設計課程或實施培訓,結果必定不會理想。所以需要以各職位的任職資格為基礎的課程體系。

三、基于內部講師的培訓隊伍

培訓講師體系是培訓制度的關鍵環節,培訓講師水平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到具體的培訓活動的實施效果,而且可能會影響到企業領導對人力資源部門和企業培訓開發工作的基本看法。培訓講師可以分為內部講師和外部講師,內部講師包括企業的領導干部、具備特殊知識和技能的員工,外部講師指專業的培訓人員。

企業內的培訓講師理應成為企業培訓講師隊伍的主體。內部講師能夠以企業歡迎的語言和熟悉的案例故事詮釋培訓的內容,能夠總結、提煉并升華自身和周圍同事有益的經驗和成果,能夠有效地傳播和擴散企業真正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從而有效實現經驗和成果的共享與復制。同時,內部講師制度也是對某些有著個人成就需求的員工進行激勵的一種有效方式 ,為其職業生涯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因此,企業應該大力倡導和促進內部優秀員工勇于擔任培訓講師。

確定了內部講師后,應對其進行專門的培訓,從企業內部選的培訓講師,一般情況下,他們在業務方面都非常優秀,但是有關課程設計、授課方法、課堂組織等技巧性的東西比較欠缺,需要接受專門的培訓,例如對培訓者進行培訓,即TTT(Train the trainer),把他們培養成優秀的培訓者。

內部講師的安心授課同樣需要制訂相應的制度來保障。多數企業的內部講師通常是兼職人員,他們有自己的工作,講課是額外的任務,所以有的內部講師的直線上級就不愿意放人,擔心“不務正業”會影響部門工作。因此,企業要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制訂相關的制度,積極鼓勵具備條件的員工擔任內部講師。同時,要營造上下認同的文化,不但讓講師自己感到做講師光榮,也要讓部門領導感到驕傲,這樣才能保證內部培訓順利地開展下去。

外部講師的主要優勢在于培訓的專業水準、課堂氛圍的有效掌控以及水平的穩定發揮,可做為內部講師的有益補充。

四、基于多維度、多層級的效果評估

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負責培訓效果的評估、并將培訓成績和結果納入企業人力資源規劃系統,作為部門評比先進、員工定級、定崗、定薪的主要依據之一。其中培訓評估是培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培訓效果的評估,是指企業在組織培訓之后,采用一定的形式,把培訓的效果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式表達出來。

可以從三個維度衡量培訓效果:首先,從企業的角度去評估,看企業培訓費用和時間是否合適,看是否改變了受訓者的工作行為,看是否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業績;其次,從受訓者的角度評估,看受訓者究竟學習或掌握了哪些東西,看受訓者是否把培訓中學到的知識技能有效地運用到工作中去;再者,從培訓機構的角度評估,看培訓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檢驗是否達到了當初的培訓目的。

評估的標準通常應用美國培訓專家柯克帕特里克提出來的培訓成果四個基本層級的框架體系,即衡量學員對具體培訓課程、培訓師與培訓組織的滿意度的反應評估;衡量學員對于培訓內容、技巧、概念的吸收與掌握程度的學習評估;衡量學員在培訓后的行為改變是否因培訓所導致的行為評估;衡量培訓給公司的業績帶來的影響的結果評估四個層級,也就是培訓從業者所講的“柯氏四級評估”。

有的公司建立了一些培訓制度,但形同虛設,沒有落實到位,這和公司的文化也不無關系。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制度,并有效地遵守和執行,就可以避免一些問題。比如培訓對象的選拔,如果制訂培訓的積分制度,要求每個員工的培訓積分都要達到公司制訂的要求,并且和員工的考核、晉升掛鉤,就可以防止和避免“替代”培訓的現象,可以讓應該接受培訓的員工都能按時參加相應的企業管理培訓。企業培訓制度的建立需要時間和過程。尚未建立企業培訓制度,或企業培訓制度尚不完善的企業,要一步步地積累資源。

在以信息取勝的知識經濟時代,培訓成為獲取知識、技能的主要途徑,良好的培訓制度不僅能鼓勵員工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取主動權,使企業保持活力,更重要的是能以此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基業長青。當下,企業建立符合企業戰略的課程體系、講師體系、評估體系的培訓制度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徐芳.培訓與開發理論及技術.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