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朝代范文
時間:2023-03-29 03:45: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花木蘭朝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人。
2、花木蘭,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事跡流傳至今,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3、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并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4、歷史上共有過四個“木蘭”,個個都是不讓須眉的俠膽烈女。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論文摘要】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新國家,沒有長期的發展歷史,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國式文化體系、特征鮮明,主要包括文化的包容性、幽默性、實用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等。文章從動畫電影的獨特視角分析了隱藏于其背后的文化特征,運用了比較分析的方式.結合我國動畫電影的發展現狀.進一步闡明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借以指導我們反思我國文化傳統的優劣,更好地為我國的文化建設服務。
美國是個由移民和他們的后裔,加上本土印第安人建設并發展起來的新國家,沒有長期的發展歷史,同時又沒有所謂單一的民族傳統,但是具有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當中最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經濟強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它的經濟實力又使它具有相當巨大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因此,形成了美國文化與歐洲其他國家發展所不同的特點,有著自己特有的美國式文化體系。美國文化具有多種特征,包括幽默性、包容性、實用性、個人英雄主義等等。這些特征可以從火熱的美國動畫電影中窺見~斑。美國動畫電影是世界電影當中的一個非常具有影響力、但是又非常獨特的組成部分,正越來越強地影響著全球文化的發展。研究美國文化特性有利于指導我們更好地發展我國的文化建設。
一、美國文化的包容性
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包容性、多元化、開放性。從歐洲、非洲、亞洲、拉丁美洲來的大批移民,帶著各自夢想來到美國這個夢幻般的國度,他們把本土的傳統思想。宗教習俗、習慣等文化帶到美國,成為美國多元化發展的基礎。任何國家的文化在美國這里都能夠找到影子,正是因為美國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才能融合各國的文化,從而創造出了讓世人矚目的“新文化”。
同時美國文化隨著時展,其文化的包容性不斷地被顯示出來。一方面美國具有比較開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有能夠包容不同國家的文化與習俗。如在影視娛樂業方面,美國動畫電影已壟斷了世界動畫影視業的大半天下,他們的題材來自世界各國。如動畫電影《埃及王子》是來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魚》取材于丹麥童話,《花木蘭》《功夫熊貓》取材于中國等。這些影片無不大獲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們對這些國家以及文化內涵的處理上。美國是一個生機勃勃、富有創新精神的國家。以《功夫熊貓》為例,影片中處處展現著中國元素,“中國樂曲”“中國功夫”“國寶熊貓”,中國特色的食物如餃子、包子、饅頭和阿寶家傳的“秘制湯面”等無一不體現著華夏風味,能將中國元素及中國文化這樣潛移默化地具體地應用于影片中,把這樣傳統的中國文化和中國武術直觀、幽默地展示給世界,捷足先登,做到了中國的藝術家們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這種包容、開放的精神實在是令人佩服。但另一面又顯現出美國文化的侵略性的一面,美國正是通過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資源進行“美國化”,貼上美國的標簽之后,再重新推廣到世界各地,并為其刨造出巨額利潤。不過,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中國電影文化業的現狀,過于狹窄,缺乏敏銳的洞察力、創造力、想象力,在本質上缺乏對本國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從迪斯尼拍攝《花木蘭》到派拉蒙拍攝《功夫熊貓》,10年過去了,我們不能只是“憤怒”地抵制,捶胸頓足,我們更期待中國電影藝術的崛起。
二、美國文化的幽默性
幽默、自由特色是美國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這是由美國人的活潑、天真、好動、非權威化的性格所決定的。比如動畫片《貓和老鼠》就酣暢淋漓地表現了美國文化的幽默感。在人們心目中過街喊打的老鼠,是一個惡心反胃的動物,在影片中卻幾乎成為人們同情憐憫的對象,沒有一點令人討厭的感覺,只有無盡的幽默。影片中可愛的小老鼠在老貓的殘暴下游刃有余地被變成各種形狀;Jerry把T0m提著腳摔來摔去的場景描寫;Tom把Jerry舞臺的一塊鋸掉,掉到底下的竟然是周圍的舞臺時等,深深被這種美國式的夸張幽默所折服;美國式的幽默在《汽車總動員》這部片子里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Guido和Luigi在賽道上僅僅用一瞬間就幫馬奎恩換好了四個輪胎,讓先前還嘲笑他們的小雞團隊的人吃驚地把自己的擋泥板都掉下來了。該片在細節方面有很多幽默性的表現,非常獨到,耐人尋味。
除了動畫電影,美國廣告設計的幽默也是世界聞名的,他們天性樂觀,這種性格自然從各種設計上表現出來,成為他們設計的一個特征。美國人常常說:如果都可以達到功能目的,為什么要那么嚴肅?這種民族心態,是他們設計風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基礎。而我國動畫電影則相對嚴肅的多,無論早期《驕傲的將軍》《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還是后來的《寶蓮燈》,無不體現強烈的“寓教于樂”的精神,處處透著中國文化的嚴肅感,說教色彩太濃,可看性不強,很少有令人過目難忘的人物,最終人們腦海里記住的也只有原來的神話及故事,而非各種鮮活的人物形象。而美國動畫電影中的貓和老鼠、史努比及《小雞快跑》中的小雞等等眾多的幽默形象,經久不衰地贏得了世界各國觀眾,受到不同年齡層次讀者的喜愛,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并成為美國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創造動畫史上少有的奇跡。
三、美國文化的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一詞最早是從希臘文可而來的,含有行動的意思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產生深受歐洲大陸文化影響,黑格爾、笛卡兒等思想對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有深刻影響,實用主義存美國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中,它的表現和作用是不同的作為民族精神,在第一時期主要體現為敢于冒險和開拓,重行動、重實效。第二時期主要體現講求效益.注重實用。第三時期主要體現為對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尋求妥協協調及解決、法,實用主義在美國仍然存在并發展。今天,在美國人眼里仍然是有用就是真理,成功豪虻是真理實用主義極大地影響了美國人的思想和行動,它造就了美氣質,時影響了整個世界。
此他們的動畫業也反映了本民族的這一性格特點:只要能多賺錢,無論何種題材的動畫片他們都做一各種動畫角色的顛覆他們部勇于嘗試并樂在其中。而中國人則講究責任和良心,此不會隨意篡改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食糧?所以中圍傳統動畫片總也不能跳開條條框框的束縛。在保守思想以及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中閏動畫人不可能去顛覆神圣的原著中的角色和題材。而美國則不然,如動畫片《梁山伯與祝英臺》人物的服裝造型兒乎包攬了各個朝代的特點.色彩樣式典雅和絢麗,但依照故事發生的區域背景和人文色彩來分析.角色的服飾沒汁缺乏我國吳越文化的鮮明特色,片中渚多角色設計缺乏原刨性,止觀眾感覺梁山伯與祝英臺等角色不是中闞的,而是美國人在好萊塢和迪斯尼里炮制出來的、他們腦袋里的形象。從文化的角度看.作品顯得有些粗糙、膚淺,用美國的實用主義和商業主義的影視觀來詮釋東方傳統愛情故事,除“莫名其妙地娛樂”外別無其他,但這正是美國實用主義文化的體現,講求效益,注重實用一美國實用主義的另一表現就是文化的產業化.文化產業已成為美國最富于活力的產業之~一文化產業興盛的背后,是美國動畫產業的生機勃勃.
典型特征是從文化產品到文化產業的市場營銷.將文化直接轉化為現實的票房收入以及主題商品:玩具、音樂唱片、主題樂園等一系列文化產業鏈。如沃爾特·迪斯尼在一群志道合伙伴的參與下,成立了一家專業的動畫制作公司,從“創意內容”出發,逐步擴大到“產業基地”.用現代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的方式,大批量地制作動畫片并把它們銷往世界各地;時.又為米老鼠、唐老鴨等卡通形象中清了專利.在法律的保護下進行特許經營開發。到一g2o世紀4f1年代后期.迪斯尼公司又與丹麥的艾蒙公司合作.于1948年9出版了《米老鼠》雜志,后又建立迪斯尼樂同等,從純粹的文化產品到利潤驚人的文化產業,實現了美國入的實用主義的夢想、而我國的動畫人由于受中圍傳統文化影響至深,停留在對動畫藝術用情專一的階段。對動畫事業片面的執著追求.不利于在新世紀建立文化的中國、文化產業的中國和文化發達的中國的文化產業的目標.這值得我們從業人員反思。
四、美國文化的個人英雄主義
在美國動畫輕松愉快的內容背后都隱藏著美國民族的英雄主義及個人主義,并且在他們看來,這種英雄不僅僅是美國本土的英雄,更是全世界全人類的英雄,他擔負著保衛全人類拯救全人類的思想觀念。這與美國今日在全球所自封的“國際警察”形象是不謀而合的。
其實,個人主義思想并非是今天的新面孔,它最早萌芽于l4世紀意大利文化復興運動.后來經過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論證與傳播,在美國結出果實。加利福尼亞大學社會學家羅伯特認為“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真正核心。”個人主義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一方面美國在思想上繼承了歐洲移民帶來的思想,特別是希臘的重商主義文化及希臘的政治管理體制.希臘當時建立的文明對美國社會有積極影響;另一方面個人主義產生有著較早的歷史背景.并付諸于實踐且在實踐中完善與發展。美國人早期的移民其團體是由私人或公司組織臨時湊合而成.這里沒有血緣紐帶.也沒有政府干預.除了上帝“天國”的抽象觀念和到新邊疆發財外,沒有共同別的理想毋庸置疑,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的英雄,為了集體利益放棄或犧牲個人利益.對于那些開拓新大陸的移民來i兌是不可言喻的。于是出現了崇尚個人主義現場,同時也衍生出了個人英雄主義。《花木蘭》就是一典型角色,在片中中國“花木蘭”的忠孝理念被西方“個人英雄主義”的完美表演徹底替代。在全球循環放映,不僅為人家賺到了3億美元,而且讓“個人英雄主義”流行全球、漸成時尚。再如動畫片《汽車總動員》中的個人英雄主義,即每個人要表現自己且盡自己所能展現自己另外,《沙漠騎兵》等也是迪斯尼奉獻的典型的美國個人英雄主義大片,其中不難發現美國文化的個人英雄主義觀。
五、結語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她雖沒有悠久的歷史,但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并且隨著時展美國文化越來越顯示出其生命力,研究美國文化特性對于我國建沒與繁榮我國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性。比爾·蓋茨有句名言:“在兇特網時代,準買下了文化,準就控制了時代。”諸如“花木蘭”式的中國傳奇故事被跨國公司西方化和全球化的過程,也是美國文化為實現自身利益而改造其他文化、蠶食其他文化、主導世界文化,并據為己有、創造巨額利潤的過程。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美國式電影文化的發展已為我們指明了一條發展的道路:我們期待貼有中國標簽的中國文化早日走下文化圣壇,走入民眾日常生活、走向世界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李懷亮,劉悅笛當代美國文化產業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OO5.
[2]梁捷,趙達.王逸吟.“《功夫熊貓}熱”引發的文化思考光明日報,2008-07-31(5)
篇3
關鍵詞 動畫設計 能力培訓 教學目標
0引言
由于政府對動漫技術產業的加大協助,在各職業教育學院的發展過程中,部分職院依據如今社會的需求、區域特色及就業門檻,都開辦一些新興的專業,如市場營銷、服裝設計、數控、財務會計等專業。而動漫設計專業也在這股發展浪潮中脫穎而出,為我國企業培養了眾多具有實操作與設計的職業人才,為社會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根據動漫專業需求確定課程培養目標
動漫專業素描課的后續課程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即動畫、原畫和場景,開設相對應的課程主要有動畫技法、動作設計、造型設計和場景設計這些課程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線條表現能力、形體的塑造能力、透視的理解能力和動態的把握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素描課程培養目標要緊緊圍繞專業需求展開.才能更好地為后續課程服務。
動漫融入中國元素,如美國最早把中國人物元素美式化的迪斯尼版《花木蘭》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屬于美國好萊塢夢工廠98年動畫片大作,此動畫片主要取材于我國的文化動畫片定制,《花木蘭》的片名我們即可體現出有著濃濃的中國味兒:美國人采用中國的特色、元素以及頌揚女性堅強的品質打進了我國市場。動畫影片全球熱映的同時,讓充滿意蘊的中國元素及文化走向世界。視覺背景設計,背景呈現的風格多數濃郁著中國水墨畫風格,虛實結合,另外有著幾分詩意特質。
2 改革人才培養途徑
其一創新方面,一個成功的動漫作品,具有很強的商業性和藝術性。我們觸手可及的盡是史努比狗、米奇老鼠、kitty貓、貓捉老鼠等經典卡通形象,而部分國產動漫作品可看性依舊不強,造型方面的吸引力不佳,難與國外動漫產品相抗衡,因此這也是導致國產動漫產品玩具在國內市場上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其二設計方面,動漫業發展至今,已由當初單一的動畫片延伸到如今的網絡媒體、電子產品、漫畫、玩具、文具、生活用品等諸多方面。如何開發產品潛能、完善產品功能、拓寬產品系列、迎合消費者心理等,都將是設計者要考慮的方面,也是動漫教育的重要任務。
其三技術方面,計算機技術作為動畫片、游戲軟件開發、影視特技的后臺技術是不可或缺的,而這方面的人才支持在我國目前仍然較弱,將會足動漫教育的一個培養方向。
其四經營方面,營銷人員應懂得生產何種產品、市場需求和籌措資金的渠道,掌握將產品推向市場的技巧。而我國傳統動畫制作單位多由眾多藝術家與生產者及行政管理人員組成,他們能設計、生產,但與市場營銷脫節;而一些加工單位也基本上是依賴型企業,這是整個動漫產業鏈中局部、被動和容易被取代的環節,也無營銷可言。因此,運營人才是中國動漫產業的急需。
3中國動漫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方法
3.1角色設計應賦予鮮明的個性
中國動畫里的主角向來是孫悟空、哪吒、葫蘆娃一類的人物,他們必須是勇敢的、正義的,不能像多啦A夢一樣怕老鼠,不能像《功夫熊貓》里的熊貓一樣有好吃、笨拙的毛病,它們都是神人,都是樣板戲里的英雄,因而也就失去了個性,它不像多拉A夢、皮卡丘那樣讓人覺得是個活物,有親切感。
3.2原刨是動漫產品的生命力所在
中國是動畫加工大國,日本動畫片70%都是在中國做的,像《圣斗士》、《浪客劍心》、《鷹卡少女櫻》、《棋魂》、《犬夜叉》這些風靡世界的動畫都是在中國制作的。我們并不缺制作人才,但是我們缺少的是創作人才。
3.3民族文化的虛無感造成文化產品的弱化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困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可以為動漫提供創意。找準傳統文化與動漫的契合點,與世界的契合點,發掘其中的時代特征,成為民旅元素動漫化的關鍵.在動漫作品中融入新的話題、新的思維,成為動漫創意的源頭。
3.4態度決定切,細節決定成敗
當前我國的大片制作一般至多兩年,也本著宣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拿來現成的名著或曾經比較有影響力的劇本進行翻拍。原來的主題思想照搬照抄,無需進行思想的創新和文化方面的準備工作,只是讓事件換個朝代、換個地方發生,再換一批演員,一部國產“大片”由此誕生:與好萊塢制作大片所花費的功夫與精力相比,這些“大片”似乎草率了很多。
3.5動漫作品國際接軌
好萊塢的作品索材是源于各國文化的。迪斯尼出品的《美人魚》、《賣火柴的小女孩》是改編自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則是改編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這些影片都大獲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們對這些國家的文化內涵的處理上以《功夫熊貓》為例,影片表層展現的是中國功夫和異域風情,其包含著“勇氣與責任”的勵忐主題,熊貓阿寶的成長,可以見于任何一個國家的青年身上,這種情感和追求具有普世價值,有了這個思想基礎。可以說.影片中所表達的文化幾乎都被這樣處理得“與世界接軌”。這樣具有普世價值的中國文化我們沒有讓世界知道,而美國人卻將其一部分發掘出來了。
4結束語
動漫不僅是一種供娛樂消遣的節目,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在動漫設計專業改革課程,確定培養目標,改革人才培養途徑,勢必可以為中國文化作出重要的貢獻,把中國動漫推向國際化,把中國文化通過動漫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參考文獻:
篇4
濟南的劉小飛中專畢業后,死活不肯聽從家人的安排去上班,偏要憑著愛好去學婚紗美容化妝。可沒過多久,她又發現只化些生活妝或者新娘妝太單調。一天,她在網上得知北京電影學院有一個化妝與影視化妝造型班,專教影視劇里那些刀傷等奇特的特殊效果妝。不安分的她決定去北京充電。父母極力反對,說:“學了有啥用?以后也沒什么目標!”可執拗的她還是孤身奔到了北京。她相信,學了肯定能有用武之地。
學習了一年的影視化妝后,劉小飛開始四處聯系劇組。好不容易進了一個劇組,卻只是給別人打下手。有一次,她跟隨劇組去北影廠,正好看到 “古裝苑”。好奇的她忍不住鉆進去一看究竟。“古裝苑”是北京一家古裝攝影的公司(地址:北京北三環中路77號 北京電影制作片內 電話:010-82047051省略),發祥于中國最大的影視基地――北京電影制片廠。它的古裝服裝、道具、飾品、化妝……樣樣齊全。照片完美再現了溫婉含蓄的古典美女形象。
劉小飛心動了:在劇組里做個小跟班,工作辛苦受氣,還不如自己也做這種古裝攝影生意呢!可得知對方的加盟費要4.8萬元,劉小飛沒有馬上答應。她又特地去北京電影學院進修了一年攝影。
2005年4月,一直在北京漂著的劉小飛匆匆回家。本以為孩子想通了、安分了,可誰知她這回又“折騰”開了。“要開古裝攝影店?咱濟南有多少婚紗攝影店都賠著呢,你這不是往火坑里跳嘛!投了這么多錢,一旦虧了怎么辦?凈胡鬧!”父母極力反對。可劉小飛想:目前國內的攝影行業,主流是以西式的婚紗攝影和現代藝術照,只有古裝苑是以影視民族古裝造型為主,它能讓顧客能親身感受獨特的中國古代各類女性的柔美、含蓄、高貴。東方古典美和古代仕女美的形象在中國女性心目中根深蒂固,這種攝影正好讓人們重溫東方古典美,市場前景可觀。現在濟南的消費水平不低,古裝攝影又迎合了年輕人愛美的特性,再加上自己把愛好當作事業去做,一定大有前途。抱著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態度,劉小飛東拼西湊了一些錢,交了加盟費。
她一邊參加北京總店的培訓,一邊周末跑回去看看店面裝修情況。培訓完畢后,她的古裝攝影店也正好裝修完畢。劉小飛沿用了總店的招牌,稱之為“古裝苑”。總店建議將店面設計成穩重的黑胡桃色,但劉小飛卻裝成了自己喜歡的活潑喜慶的中國紅。
2005年5月6日,濟南古裝苑開業。為了更好地宣傳新店,她沒有像別人那樣花錢做廣告,而是采用了一種非常巧妙的宣傳方式。她讓員工穿著古裝、化著古典造型出去發宣傳單。結果,“古典美女”到哪兒哪兒堵車,很多人好奇地張望,以為是演什么電視劇呢!得知是古裝攝影,很多人都說新鮮。最初的一個月,來店內咨詢的人非常多,忙得員工團團轉。可真正掏錢照相的卻不多。月底結算,營業額只有五六千塊,剛夠交房租的。
古裝照畢竟是個新鮮事兒,大家的認知需要過程,這一點劉小飛還是比較自信的。可道理是這么回事兒,生意總這么賠下去,總不是辦法啊。劉小飛又琢磨著怎么刺激大家的消費。
開業后的第二個月正好趕上學生放暑假。學生接受新鮮事物快,于是,她針對學生推出了一系列特價古裝照。這一招確實管用,得知這地方采用影視化妝和商業化妝相結合的手法,能把自己裝扮成各朝代人物及歷史名人,甚至能塑造成心目中的古代“四大美女”、太平公主、李清照、花木蘭、紅樓夢中的金陵12釵,以及清代的小燕子、近代五四時期的女性等電影電視中各類古裝人物,一些女孩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價格是按照衣服數量計算的,拍的衣服越多價格就越高。因此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消費額,從200元一直到幾千塊錢的都可以。店內有古裝仕女、古裝情侶、古裝兒童等系列可供選擇。
活動開展以后,來拍照的學生很多,笑著說:“價格合適,而且也想穿上古裝感受一下電視劇里古典美女的那種感覺,挺棒的。”每個月開始有了些盈余。劉小飛一直懸著的心這才稍稍安定了些。后來,有些外國游客路過,看到電視中才能見到的中國古裝都很欣喜,紛紛進店拍照。古裝苑生意漸漸有了起色。
勤修歷史文化 使古裝攝影魅力四射
為了使古裝苑能吸引更過客人,劉小飛每年都要從總部進購一批新式古裝,包括從秦漢時期到清末民初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宮中、民間服飾。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大袖翩翩的衫子;中晚唐時期更加明顯的大袖衫裙、長裙、披帛、唐代貴族婦女穿著的透明紗衣;清代滿族婦女所穿的垂地長袍……
此外,不了解一個朝代的人文歷史及生活特征,是無法做出符合歷史要求的造型的。由于古裝妝面造型很有講究,不同朝代不同身份也有不同的發型及頭飾。為了讓顧客百分百滿意,劉小飛不斷補充這些知識,如唐代婦女的化妝順序大致如此: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涂鵝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古時婦女常將原來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種以燒焦的柳條或礦石制成的青黑色顏料畫上各種形狀,名叫“黛眉”。所謂“花鈿”是兩眉之間的裝飾。據說在南北朝時,一日,壽陽公主臥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額上,染成顏色,拂之不去。宮女見之奇異,乃爭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鈿除了用顏色染繪之外,還有用金屬制造的。至于面靨,是因為有個貴婦,面頰上有塊斑痕,特點此作為掩飾,眾人覺其妍麗,便竟而效之,遂成一時風氣。唐代婦女發式有半翻髻、反挽髻、樂游髻、愁來髻、百合髻、蹄順髻、盤桓髻、變環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掌握了知識后,她便將其應用到實際的經營中,不斷提高自己和店員的化妝技術。顧客裝扮拍攝成的“西施浣紗”、“貴妃醉酒”、“黛玉葬花”等形象惟妙惟肖,顧客看后都拍手稱奇。
篇5
【關鍵詞】電視劇;服裝設計;性格
在古裝電視劇中不僅要有古代服飾的元素,同時在結合現代大眾審美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使古裝劇服裝兼具古典美和現代美。根據不同電視劇題材,對人物服裝的設計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忠于歷史事實的電視劇在人物服裝設計時要盡量符合歷史史實,在一些以歷史為背景的新故事,魔幻、神話故事等就有寬闊的創作空間,設計師可以根據自己對人物的了解,在服裝上進行大膽的創新。
一、人物服裝設計在古裝電視劇中的作用
(一)對體現歷史背景具有重要作用。古裝電視劇主要以古代的歷史故事和歷史背景為原型進行表達,中國悠久的歷史,每一個朝代和各個階層的人服飾具有不同的特點。如在漢朝時期的服裝在圖案上都比較簡單,顏色上比較崇尚紅和黑色,寬袖、裙裾拖地,行走時不會露出腳。在電視劇《大漢天子》中體現非常明顯。唐朝的服飾比較華麗,色彩艷麗、款式也比較多,典型的就是半露胸的羅裙,不僅體現了唐朝開明的社會風氣,同時,也彰顯了古代婦女的婀娜體態。《武媚娘傳奇》中,劇組在人物服裝上下足了功夫,不僅色彩艷麗,錦衣華服,同時對于每個階層女子的服飾都有不同的設計,讓人們印象深刻。到了清朝在人物服裝設計上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彰顯了滿族文化,劇中的人物都是旗裝,腳蹬花盆底,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后宮中各個嬪妃的服裝充分展現了旗服的魅力。在一些以武俠小說和玄幻小說為背景的古裝電視劇中,對人物衣服的設計就兼具了現代設計美感。如在神話劇《仙劍奇俠傳》中,演員的服裝就非常有特色,設計樣式加入了很多現代流行元素,如流蘇、圍巾,演員的服飾在色彩上也沒有什么太多的限制,色彩艷麗、明快,看似沒有章法,但卻美感十足。(二)服裝對于表現人物個性的重要性。在電視劇中服裝對于劇情發展和人物的性格表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人物的不同性格,在演員外形上的服裝也有區別,這種做法有利于凸顯人物的性格,讓觀眾在看到人物造型后就對劇情有一定的聯想。如在武俠劇《天龍八部》中,對于王語嫣的造型總是一襲白衣,妝容也是清新淡雅,凸顯了王語嫣的單純和超凡脫俗。而在阿紫的形象設計上,服裝不僅總是紫色的,彰顯了人物的個性,在服裝的剪裁上也是盡量簡潔,活潑,凸顯了阿紫的精靈古怪的性格。再如在玄幻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青丘白淺年少時在墨淵上神處學習時,總是一副男裝裝扮,看起來英氣十足,同時簡潔的設計也透著一股仙氣,顯得與眾不同。后期作為青丘女君出場時,總是衣袂飄飄,在顏色選擇上也是青色或是白色,凸顯了地位的高貴和超凡脫俗的淡然。
二、古裝劇中服裝設計的不同類型
(一)在圖樣設計上的不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非常明顯的不同,在服飾的圖樣上也各有千秋,不僅具有不同的寓意,同時也表現了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眾所周知的如龍紋,在古代龍是君王的象征,只有皇帝在可以穿有龍紋圖樣的服飾。同時皇帝后宮的嬪妃不同的著裝也體現了不同的身份,如在頭飾上有鳳凰圖樣,在服裝上有牡丹、鳳凰等一般是非常得寵的貴妃,或是皇后。其他的嬪妃是不能穿這種服裝的。再如在武俠劇《倚天屠龍記》中,對于蒙古郡主趙敏的形象塑造上,她的服飾顏色艷麗,圖紋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體現了人物的形象。(二)在色彩上設計的不同選擇。服裝的色彩選擇也是人物性格體現上重要組成部分,色彩在心理學上具有不同的暗示作用,因此,在人物服裝色彩上設計是非常必要的。1.色彩設計上要符合古代的禮法制度。我國歷朝歷代對于等級制度管理都非常的嚴格,在服裝上也有體現。如在漢朝時,紅色和黑色是皇帝著裝的選擇,其他王公大臣均不可以著此色,否則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再如在清朝時,黃色是皇帝的顏色,皇后也可以穿,但是其他的嬪妃卻不能著此色,因此,在嚴格的歷史劇中,對于服裝的色彩選擇上要注意,否則就貽笑大方了。2.色彩設計上還要考慮人物的性格。根據色彩的不同心理暗示作用,在人物性格特征的體現和劇情的發展上也有不同的作用。如在武俠劇《倚天屠龍記》中,對于周芷若的人物塑造上,從一開始總體白色或淡藍色的服裝色彩,體現了她的清純可愛,到后來她不斷黑化,服裝色彩上不是紫色就是深藍色,體現了人物的陰狠毒辣。(三)在面料的選擇上。面料的選擇也是重中之重,在一些武俠劇中對于儒雅書生的服裝面料選擇總是選擇有垂感并且輕薄的,體現了人物的淡然的性格,在武功高強的俠客的服裝面料上總是選擇簡單的粗布,體現了人物的不拘小節和行走江湖的快意恩仇。
參考文獻:
[1]楊劍平,孫玉琦.寫意與寫實一一以影視劇中黛玉的服飾設計為例[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2(01).
篇6
關鍵詞:古代藝術;女性繪畫;時代特點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15-0078-02
中國古代悠久的繪畫歷史,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作品。其中,不乏有各個時期的女性形象出現。魏晉以前的卷軸仕女畫今已無存,我們所能見到的迄今最早的“仕女畫”是1949年出土于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龍鳳帛畫》。在這幅帛畫中,出現了以為戰國時期的女貴族。她雖然身材窈窕、衣著華麗,面部表情卻顯得十分肅穆。再參看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中所繪女墓主的形象,她年紀稍大,體態肥碩,雖然在外形上與《人物龍鳳帛畫》中的女人大不相同,但也是一幅尊貴冷峻的樣子。為何這兩幅帛畫中的女人都顯得如此莊重嚴肅?因為魏晉以前,中國繪畫尚未進入自覺狀態,這類帛畫的創作多是帶有明顯巫術禮儀性質的。它們被應用在喪葬儀式過程中,起著某種神秘的作用,比如是引魂升天,或是作為死者的符號代碼等。這樣莊重嚴肅的用途決定了這類帛畫中女性形象程式化的肅穆。
魏晉南北朝是仕女畫的早期發展階段。描繪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賢婦和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等,這類形象的原型一般來自于詩、賦等文學作品和世間傳說。畫家在表現這些遠離現實生活、帶有理念化色彩的女性時,最為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對女性外在形體的表現,張揚出其內在的精神氣質。從目前存世最早的卷軸仕女畫,東晉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詩意創作的《洛神賦圖》(宋人摹本)中對洛水女神的描繪,可見典型的魏晉美女瘦骨清象,氣度高古的風姿。洛神面型橢圓,眉目清秀,體態纖麗淑婉,輕盈修長。她沒有因在洛水邊與曹植巧遇而顯現出欣喜欲狂的神態,也沒有因與曹植離別而流露出傷感悲憤的情緒,她紿終以淡泊平和的表情面對事態的發展,從而成功地昭示出洛神超凡脫俗的高逸美,這種美與魏亞時期人們崇尚玄學、關注人的內在精神氣質,追求超脫的時代特征相吻合。
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畫家們以積極入世的行樂觀密切地關注于豐富多彩的現實社會,尤其熱衷于表現貴族婦女閑逸的生活方式,單調而悠閑的生活情調。張萱、周是這一時期著名的仕女畫家。周筆下的《揮扇仕女圖》代表了唐代宮苑仕女畫在形神兼備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畫家在造型上注重寫實求真,女子臉型圓潤飽滿,體態豐腴健壯,氣質雍容高貴,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華貴之美。這種美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時期大官僚貴族們的審美意趣,而備受矚目,并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征。繼唐代之后的五代是個政權交替頻繁的時代,畫家們在仕女畫的創作上,即繼承了唐代的傳統又有所變革。如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筆下的女伎與唐代的仕女相比,最顯著的變化是,歌伎豐腴的肌膚因缺少唐代宮女臃懶的體態,而更具健康之美。阮郜《閬苑女仙圖》中仙女們修長的身材更是越出了唐代仕女豐滿肥胖的造型程式,一改唐代即使畫仙女,也始注重表現女性身段線條的曲線美及嬌媚之姿。
宋代作為政權相對穩定,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的時代。在仕女畫的創作上承襲了唐、五代興盛之勢而又有所創新,尤其是在題材方面,其表現范圍已擴展到前所未有的寬泛地步。除宮廷貴族婦女、神話傳說中的女子仍被描繪外,生活中最低層的貧寒女子也開始為畫家們所關注,如王居正《紡車圖》中的女性,她們與晉代顧愷之、唐代周筆下的仕女相比,沒有嬌美的相貌、誘人的身材、華麗的服飾及尊貴的地位,她們僅是生活中最為普通的農村婦女。衣褲迭經補綴的老婦面容憔悴動作遲緩,艱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滿滄桑感。作者以寫實的藝術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現她們,意在贊揚她們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及樸實無華的個性美,同時也表達了對她們貧苦生活的同情。圖中反映了宋代仕女畫的藝術特點,人物造型嚴謹,形體比例準確,體態生動自然。
元代作為蒙古貴族統治時期,特殊的社會現狀和民族沖突,令畫家們避居山野,傾心于抒發隱居情懷的山水畫創作,由此而導致元代仕女畫呈衰退之勢。畫家們在題材的選取上,沒有繼承宋代積極地表現各個階層、各種身份、各樣處境下諸多女子的傳統,而是,游離于現實生活之外,在歷史故事和文學作品中尋找表現題材,人物造型上則繼承了盛唐人物“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遺風,如周朗所繪《杜秋圖》中的杜秋,她與周《揮扇仕女圖》中的人物形象相仿,既圓形臉丹鳳眼,高鼻梁,嘴唇小而豐滿,面部沒有過多的表情。軀體豐腴肥胖并著以直筒形長裙,遮掩住了女性腰身的曲線美。
明代是封建社會的政權穩定時期,仕女畫在文人畫家的積極參與下獲得極大的發展。在題材上,除肖像外,戲劇、小說、傳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則成為畫家們最樂于創作的仕女形象。人物的造型由宋代的具象寫實逐漸趨于帶有一定唯美主義色彩的寫意。仕女身材婀娜勻稱,面容端莊清麗,舉止間流露著女性文雅恬靜之美,尤其,他們怡情于亭臺之間,身著貼體緊身的明服,更增強她們體姿的修長與典雅的風致。明代作為仕女畫的藝術成熟階段,這時期,不僅涌現出了眾多杰出的仕女畫家和他們所創作的作品,而且在表現技法上亦豐富多彩,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如吳偉的《武陵春圖》代表了明前期白描仕女畫的最高水平。武陵春以細勻的淡墨線繪成,畫面清雅、秀潤,更貼切地表現出女主人的纖弱文靜之氣。
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圖》代表了淡彩仕女畫的最高境界。人物以朱砂白粉為主調的淺彩設色,表現出女神溫柔娟秀的美感。仇英的仕女畫有“周復起,亦未能過”之評。其《貴妃曉妝圖》,充分地展示了他工筆重彩仕女畫的深厚功底。圖中所塑造的楊貴妃及宮女雖然是唐代宮苑仕女,但實際上她們已完全是明代文人心目中理想美女的形象。她們修頸、削肩、柳腰與周筆下曲眉豐頰、短頸寬胸的宮女有著全然不同的審美意趣。
清代作為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朝代,仕女畫發展至此,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鳥諸表現題材之上的至尊地位,正如,清代高崇瑞《松下清齋集》所言“天下名山勝水,奇花異鳥,惟美人一身可兼之,雖使荊、關潑墨,崔、艾揮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這時期的仕女畫在創作上日益脫離生活,成為一種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現題材,畫作中的女子無論是賢婦、貴婦、仙女或從軍習武的花木蘭、梁紅玉等皆擁有著修頸、削肩、柳腰的體貌,長臉、細目、櫻唇的容顏,“風露清愁”、暗然神傷的小家碧玉般韻致等。因為,不論是宮廷畫家焦秉貞、冷枚,還是文人畫家改琦、費丹旭等,均以表現女性“倚風嬌無力”的儀態為他們的審美追求。這種程式化“病態美人”狀,直至海派畫家任頤等人的出現,才有所改觀。畫家們熱衷于女性形象的創作并不表明對她們人格的尊重,女性只不過是被用來展示的藝術觀賞品而已。因此,女性題材畫在清代畫壇中的地位的提高,折射出來的卻是女性社會形象的日益低落。
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女性形象好比一面鏡子,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特色和時代特色。觀照她們能使我們窺見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特點及其演變軌跡。這是一個老話題,又是一個不斷出新的話題。我相信通過從各個角度不斷的深入、不斷擴展的研究,我們對這一領域還會有新的理解和認識。古代的仕女,終將撩開她神秘的面紗,向我們講述有關她的更多故事。
參考文獻:
[1]廖雯.綠肥紅瘦―古代藝術中女性形象和閨閣藝術[M].重慶出版社.2005.
篇7
2012年10月,上海市最早期的石庫門樣板被,而在經濟欠發達的西南地區,問題同樣嚴重,以致云南省委書記秦光榮直言,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昆明大拆大建的方式拆除了許多積淀豐富人文信息的歷史文化街區,這對昆明歷史文化是毀滅性的打擊¨9J。隨著有形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消失,附著其上、以其為土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逐漸變了味道,眾多披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外衣的項目逐漸退變為表演節目抑或博物館收藏,原本植根于廣大民眾日常生活中的無形要素漸漸被淡化。然而,與上述事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以及麗江、平遙等古城旅游開發經濟效益的凸顯,各地紛紛效仿,重視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打造,開始了各種以恢復該地歷史上最輝煌的或最具代表的以文化為主題的建設活動,各種被重金打造的文化景觀紛紛見諸報端。山西省大同市從2008年開始,歷時五年,耗資百億再造大同古城;河南省開封市從2012年開始,預計在4年內花費千億打造北宋時期的“汴京”盛景¨;昆明市晉寧縣在2012年10月26日破土動工了投資220億元的“七彩云南古滇王國文化旅游城”,昆明市宣布要確保3年時間再造一個古滇國。在這些超大規模的文化復建背后隱藏的是堂而皇之的經濟發展目標,傳統文化被當成了生產資料,此時的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倒不是二元對立的了,也體現出了現階段城鎮化進程中對待文化遺產的亂象,即在凝聚了歷史文化內涵的、具有較高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遭遇著不斷被破壞的命運的同時,各地政府卻忙不迭地耗巨資打造著“假古董”。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皇家建筑學會主席在考察完我國之后便警示到,世界范圍內的城鎮建設有趨同的傾向,希望中國在進行城鎮化建設時要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尊重中國傳統文化¨。30年問,我們經歷的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城市經濟突飛猛進,作為城市內涵的文化特色卻在逐漸消失,城市的歷史文脈被割裂。文化遺產在這場浩浩蕩蕩的城鎮再造中扮演的究竟是什么角色,究竟應該處在什么位置,與其大肆新建歷史文化城,那些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遺產在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中又該發揮怎樣的作用?慣用的拆舊建新路線調整的合理性依據又是什么?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并迫切解決的問題。
二、新型城鎮化下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
城鎮化是一個歷史命題,是我國走向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經之路。然而,近30年的城鎮化發展帶來了兩個極端的后果,即城鎮經濟的快速增長與城鎮面貌的快速趨同。工業的標準化被嫁接到城鎮發展的必然后果是千城一面,無論產業結構抑或建筑形態是什么,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長期以來,城鎮化過程中對于可以量化的物質形態的關注遠大于其賴以發展的內化靈魂——文化。美國政治學家羅納德•英格爾哈特通過多年對全球處于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跟蹤調查發現,隨著社會發展帶來的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人們的價值觀從“物質主義”價值觀向“后物質主義”價值觀轉移,這一價值觀轉移的過程是以同時代“老一輩”和“新生代”的不同價值取向呈現出來的,即“代際價值觀轉移”。相較于過于追求的“物質主義”價值觀,“后物質主義”價值觀更看中人的自我實現和情感歸屬。“中國尚未發展到其多數人口在成長過程中可以視生存為不成問題的階段”兒,也就意味著現階段我們在物質生產資料上過分追求的合理性,同時也為我們指明,當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現階段所奉行的價值觀是要被重估的。這就需要我們用一種更為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城鎮化。當寬敞的住房、明亮的廠房、便捷的交通、現代的通訊等物質需求的滿足一應俱全時,代際價值觀的轉移是必然的結果,“后物質主義”時代我們最需要的是文化層面的心理滿足。這或許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但并不妨礙我們用可持續的態度進行城鎮化,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不能讓這一歷史時期努力追求的發展目標成為下一歷史時期強力革除的現實對象,發展的目標要有前瞻性及延續性。后城鎮時期,城市的發展動力來自于哪里,城市內居民的幸福感來自于哪里是現階段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問題。割裂傳統的大拆大建并不是城鎮化的必然選擇。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也是最早走上城鎮化道路的國家。工業革命的直接成就是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后農民生產力的大大解放,與此同時,工業工廠的建設又進一步消化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使得城市人口增加,在經歷了兩百年的發展之后,英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90%。在此過程中,英國的文化遺產并未經受破壞,相反,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城鎮被完整保存,劍橋、牛津、約克、切斯特等城鎮各具特色,巴斯、索爾泰爾、愛丁堡甚至被列為世界遺產,這些歷史城鎮不僅保留了遺產的物質形態,更延續了傳統的生活,歷史藝術在這里交匯,文化傳統在這里延續,這些文化遺產成為后工業化時代英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成為英國人新的驕傲。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全球性資源的再分配拉動和刺激了規模空前的文化商品流動和文化形態對撞,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傳承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正越來越失去固定的空間,國家和民族文化邊界正在被消解”,各民族都在尋求自己的文化認同,試圖在文化上重新定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全民族、全地域的文化內涵與形態存續,中華文明的認同與發揚才會有根基與動力,因而,必須調整拆舊建新的城鎮化路徑。
三、城鎮化進程中文化遺產的價值效用分析
文化遺產,是由前人創造、今人繼承并傳之后世的具有歷史、科學、藝術、文化等價值的物質及非物質遺存。根據所反映和代表的地區范圍可分為地區、國家及世界級遺產。文化遺產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從最初的注重建筑本體發展到歷史街區、城鎮再到城市歷史環境的保護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出臺,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為日后世界范圍內的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綱領性的參考及標準認定,也正是從此開始,文化遺產的概念在世界范圍內被普遍采用與認可。現階段,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沿襲的是固有的文物保護制度。138“文物”概念與“文化遺產”概念的對接始于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通過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等項工作,使文化遺產的概念逐漸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普遍接受,并得到迅速普及。”l171¨2005年1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第一次在紅頭文件的題目中用“文化遺產”一詞,取代了我國使用了幾十年的“文物”一詞,這個轉換具有深刻意義。從“文物”向“文化遺產”的轉變絕不能局限于文字表述,更深層次的是與國際保護理念的接軌、與國際保護原則的統一以及對國際保護措施的踐行。相較于“文物”,“文化遺產”所涵蓋的內容及范圍更加寬泛,從建筑、遺址等物質遺存到節慶、工藝等非物質遺存,從樓閣、廟宇等靜態遺產到運河、梯田等活態遺產,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前進的軌跡生動地詮釋了多樣的文化精粹所代表的不同文明形態對于全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為了更好地保護并傳承中華文明,在城鎮化過程中不能以任何理由來破壞任何形態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在城鎮化進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遺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
如同生物學上的基因能夠保證物種的延續一樣,文化基因決定并確保了一種文化形態的發生、發展。文化基因是文化得以傳承的前提和基礎,是使一種文化歷經時間洗禮、歲月變遷仍能保持相對穩定特質的根本原因。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形態與氣質,而這些都是由文化基因決定的。作為一種文明形態的基本單元,城市從其建設之初就在不斷積聚著各種文化信息。不同時期的文化信息被記錄在建筑、語言、行為模式之中,朝代的更迭、產業的更替或許會改變城市的面貌,但其文化基因被嵌入到某種介質,“城市通過它的許多儲存設施,能夠把它復雜的文化一代一代往下傳”[161舳,而眾多儲存了城市文明信息、城市發展軌跡、城市歷史記憶的物質及非物質遺存便構成了文化遺產的最重要內容。“文化發展的過程是日積月累的,是一項累積的過程”l17l(P卯,切斷了歷史發展脈絡、損毀了文化基因延續的文化是偏頗與狹隘的。文化遺產是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無論是有形的建筑、遺址、街區,還是無形的語言、民俗、節慶。隨著城市內一處處文化遺產的消失,凝聚著城市文明精粹的物證也隨之不存,逐漸地,無從尋覓的不僅是各個城市的文明,更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城鎮化建設不能以犧牲自己城市的文化基因為代價,發展不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城市作為一個不斷發展、更新的有機整體,其現代化建設是建立在城市歷史發展基礎上的。文化遺產是城市歷史發展的見證,是城市記憶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失去了這些因素,城市未來的發展必將偏離故有的軌道。“工業發展的歷史幾乎完全是向越來越復雜的方向發展的歷史,但另一方面,不受理性支配的人類行為所顯示的并不是一種類似的進化過程”[18](P.2o5),當越來越先進的技術使我們的城市表現出越來越發達的演化態勢時,不斷消失的文化傳統卻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越來越彷徨與迷茫。盡管產值、GDP、城鎮化率等各項具有能見度的經濟指標節節攀升,但其帶來的卻是城市根本的喪失,而這恰恰是代際價值觀轉移的前提,是“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發端的征兆。城鎮化并非“發生于拆舊建新的過程,而首先應該以尊重城市歷史、文化的科學方法確保城市文脈的連續性:在擁有集體記憶的‘舊城區’尋求城市和諧發展的軌跡,或許能讓我們的城市保持各自的文化特征。”l193蘇州之為江南水鄉,在于其小橋流水人家的城市格局,在于其古典園林蘊含的風骨;南京之為六朝古都,在于其虎踞龍盤的形勝,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追憶,在于烏衣秦淮的風雅,在于明之故宮城墻、民之府邸學堂的積淀;敦煌之為絲路明珠,在于莫高窟隱含的異域風情,彼時的春風不度,此時的朝圣所系;成都之為天府之國,在于其“水早從人,不知饑饉”的都江古堰之利;上海之海派風韻,在于外灘的萬國建筑博覽,在于石庫門內的吳依軟語,在于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西交匯。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氣質與個性,所有這些都構成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文化燦爛多樣、豐富多彩的根本。對于生物學上的基因突變我們有所畏懼,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危害我們有所忌憚,然而文化上的突變遠比生物學的突變更可怕,文化上的突變足以改變一個民族的屬性,足以摧毀一個民族的根基。“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為歷史的產物,其特性決定于各民族的社會環境和地理環境,也決定于這個民族如何發展自己的文化材料。”[2oJ(P由此,對于承載著文化基因的文化遺產的珍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遺產凝聚著城市發展的文脈,是城市發展演變的見證,是城市歷史悠久,內蘊豐富的象征。如果一座城市失去了文化遺產,失去了承載其文化基因的文物、建筑、遺址,從何而來到何處去的迷茫是必然的,而喪失了文化認同的民族又是可悲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催生了文化趨同,“全世界各民族正Et益接受共同的價值、信仰、方向、實踐和體制,西方消費模式和大眾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正在創造一個普世文明”【](•㈣。美國用“三片”(影片、薯片、芯片)征服了世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弗萊德曼高呼“世界是平的”,全球化的浪潮正抹平國與國之間的邊緣,世界正朝著扁平化的方向發展。作為文化基因載體的文化遺產,面對全球化的沖擊責任重大,對于防御文化的同質化與一元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城鎮化進程中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實質上反映的是一種價值觀取向,肆意的破壞必然使文化基因受損,使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同一致,而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則會對城市特色的保持與塑造產生根本的推動作用。保存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歷史的連續性,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基礎,也是未來發展的保證。城鎮化進程中對于文化遺產的破壞是對城市文脈的割裂,是城市文化基因突變的直接誘因,而加強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則是文化基因得以傳承的防線,是中華文明綿延賡續的保障。
(二)文化遺產是調節城市文化生態平衡的關鍵要素
生態,即生存狀態,原是生物學上用以描述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術語。人類在生態系統中的影響作用勢必要引入文化因素。基于此,人類學家斯圖爾德提出了“文化生態”的概念以解釋“存在于不同的區域之間的特殊文化特質與模式”_22j(P。文化生態學為描述對環境的適應如何導致文化的變遷提供了方法論,認為文化的發展演變與人們生存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等環境密切相關,對于不斷變化的環境的適應必然導致文化的變遷。文化基因則使一種文明形態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下保持其核心的相對穩定性,文化生態保證文化變遷的路徑有跡可循。城鎮化建設是對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地理空間、經濟結構、生產方式的再造,再造的過程即是環境變化的過程。依據文化生態學理論,外部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引發文化生態的變遷。相對穩定的環境所引發的文化變遷是有限的,而大拆大建、面目全非的環境終將造成文化的迷失。這種文化迷失體現在兩個層面:在微觀層面,隨著大批文化遺產的損毀,城市內部原有的文化生境被全新的空間形態取代,劇變的外部環境對城市本身的文化生態造成沖擊;在宏觀層面,以趨同物質空間為單一導向的城鎮化模式必然推演出城市問的文化向單一的生態模式變遷,進而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呈現出一元化的文化生態圖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的生態大系統,維持文化大系統的平衡則需要各個要素的協同。城市的發展過程是不同歷史時期文化信息匯集成文化遺產的過程,每一處文化遺產又是城市生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經過時間的累積與沉淀,文化遺產成了城市中獨特的文化景觀。區別于單一的、同質化的現代建設標準,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與當代文化信息的和諧共存是城市文化生態平衡的根本要義。無論是從微觀還是宏觀看,“舊建筑是不能隨意取代的,這種價值是由時間形成的,這種多樣性需要的經濟必要條件對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街區而言,只能繼承,并在日后的歲月里持續下去”,文化遺產在文化適應環境的變遷中對于文化生態平衡的維持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表征。同樣,文化多樣性也是文化生態平衡的內在要求,“多樣的文化物種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在生態結構協調發展的同時也塑造了完整的信息流通的管道,而信息傳遞和調節的能力,是保證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因素”。無論是生物多樣性還是文化多樣性,它們都是維持世界發展的根本動因。城市文化的多樣性是城市發展內、外兩個層面的需求。對內而言,文化多樣性的實質是對人們個體需求多樣化的滿足。多樣的文化可以滿足不同教育背景、知識層次及工作領域的市民的多樣化文化需求,是人的城鎮化在文化層面的直接表現。對外而言,每座城市都需要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氣質,以確保有別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標識,不同層面的文化多樣性需求便構成了文化生態系統平衡的實質表達。2001年11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明確提出“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各種形式的文化遺產都應當作為人類的經歷和期望的見證得到保護、開發利用和代代相傳,以支持各種創作和建立各種文化之問的真正對話”。我國近30年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使城市文化生態的多元化發展遭到了破壞,原本特色鮮明的城市文化景觀隨著成片文化遺產的消失、成片鋼筋水泥的崛起變得愈加趨同,相應地,全國范圍的文化生態也呈現出趨于單一的態勢。平衡的文化生態是一座城市最為寶貴的資源與財富,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與源泉。良好的文化生態物化表現為城市內不同時期文化遺產的并存,其常常被認為是城市的文脈之所系,保住了文化遺產,也就留住了城市的根。城市文化生態歸根到底是關于人的生存環境的理論。正如沙里寧所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什么。”城市的文化生態與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是雙向互動的關系。人們的行為改變了文化生態,反過來,文化生態也在塑造著人。保護文化多樣性、保持城市文化生態的平衡發展是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合目的性的內在要求,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城市內文化遺產的健康發展。
(三)文化遺產是城市文化力量的根脈所系
如果說城鎮化建設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建設的母題,那么世界經濟發展的母題則是全球化。全球化以經濟全球化為發端,通過生產資料在全球范圍內的分配與流動來實現,而通訊、交通的飛速發展則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從表面看,它揭示的是全球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國別的人們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的狀態,實質上,它是全球文化一體化的物質基礎及決定要素。文化的全球化一方面體現為國際間文化交流的加強;另一方面,文化在國際事物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化已上升至戰略地位成為國際競爭的著眼點。為了描述以文化為代表的新一輪競爭要素的重要性,約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了“軟力量”(SoftPower)一詞,認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不僅包括軍事、經濟等硬力量,還包括文化、政治價值觀以及外交政策等軟力量_(P。世界上正在發生硬力量的廣泛分散,主要國家已不能像過去那樣運用他們的傳統權力資源來達到其目的,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具有吸引力,其在國際舞臺上將具有絕對的話語權,“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權利的分布,貿易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跟著國旗走,但文化幾乎總是追隨著權力”。因而,提升文化力將占據未來國家戰略的首要地位。文化力量首先表現為文化生產力,直接體現就是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的選擇,是后工業時期乃至后城鎮化時期經濟發展的動力。世界范圍發展越是成熟的國家和地區其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越是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目前,世界范圍內文化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非美國莫屬,以好萊塢、迪斯尼為代表的現代文化產品充斥并主導著國際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作為一種產業形態,生產資料是決定其發展的根本因素。美國兩百年的建國史并不足以為其提供可以深入挖掘的歷史文化資源,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卻為其提供了重要手段。美國文化產業發展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產業形態及技術手段等方面均已相當完備,并掌握了世界范圍內的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權,我們需要認清自身優勢,揚長避短,激活文化生產力。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轉型的歷史時期,文化產業被確定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又一支柱產業。區別于傳統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更多創新思維的支撐,但創新不是憑空的想象,而是傳承后的升華,是厚積薄發的靈感,是在深厚文化積淀基礎上生發出的火花,“傳統的信仰和傳說在決定思維方式上具有重大意義”,,只有豐富的傳統內蘊才能激發出點石成金的創意。良好的文化生態為城市文化的創新提供了源泉與動力,城市內的多樣文化遺產無疑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生產信息,進而激發創新思維。電影《花木蘭》《功夫熊貓》在全球的風靡進一步說明了中國文化的競爭力,但將這些文化要素推向世界的卻是美國,這不禁讓我們在片刻歡愉之后思考如何將自身資源打造成專屬優勢。
文化遺產資源是我國參與國際文化產業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支撐,是我國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文化資源安全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可以獲得持續、穩定、及時和精神地獲取它的存在與發展所需的文化資源的狀態和能力”,守護好不同城市的文化遺產,保證國家文化資源安全,才能使我國的文化產業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文化遺產不僅是城市、國家發展的軟力量,更是發展的硬力量。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生產資料,能夠直接創造經濟價值。“在人類所有的勞動和生產活動的成果形態中,只有文化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具有價值”,這種時間的累積直接促成了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進而使其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稀缺性生產要素。文化遺產獨特的資源優勢直接表現在其成為城鎮獨特的旅游吸引物,通過旅游開發,文化遺產對于促進城鎮的經濟社會發展有直接貢獻。烏鎮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江南古鎮,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烏鎮并沒有大拆大建,摒棄自己傳統的民居建筑及民俗文化,而是著力將其打造成文化資源獨特的旅游城市,成功實現了經濟與文化的并行發展。烏鎮的經驗生動地詮釋了城鎮化過程中經濟與文化的關系產業成功轉型,人們安居樂業,文化得以傳承正是新型城鎮化所追求的目標。城市的文化力量還體現在文化影響力上。曾幾何時,萬邦朝圣,中華文明世所景仰。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中惟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華夏文化博大精深,歷經上下五千年的滄桑變遷至今繁盛,其強大的生命力及普適性為其他文明所不可比擬。凝聚了傳統文化精華及各族人民智慧及創造力的文化遺產被視為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文化、提升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資源。在保護文化遺產真實性及完整性的基礎上合理開發,讓更多的人接觸到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文化傳統,不僅可以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與文化遺產的互動交流可以提高廣大民眾的科學文化素養,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指數,通過文化對人的化育,讓外在的文化遺產內化為市民的文化素養,實現真正意義上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質是對中華文明精粹的珍視與呵護,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力、生命力是城市乃至國家文化力量得以提升的根脈所系,只有保護好各類文化遺產,提升各級文化生產力及影響力,才能使我國的文化神圣不可侵犯,進而保證我國在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中具有競爭力及吸引力。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