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10:07: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仿生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學階段,化學可分為有機與無機兩大塊,結束無機化學的學習,同學剛接觸到有機化學,興趣很濃。這時候,是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期。也是進行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總結出有機化學學習的一般規律與方法:結構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制法(工業制法、實驗室制法)一類物質。
比如“乙烯”這一節的教學,我就打破書本上的順序,先講乙烯的分子結構。介紹乙烯分子的結構時,先由分子組成講到化學鍵類型、分子的極性、空間構型;據碳原子結合的氫原子數少于烷烴分子中碳所結合的氫原子數引出不飽和烴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的不飽和烴。再由其結構看其物理、化學性質,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氣體,讓學生從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幾個方面來思考;根據乙烯結構中化學鍵的特征——雙鍵容易斷裂講乙烯的特征化學反應——加成反應、加聚反應,根據絕大部分有機物易燃燒的性質講乙烯的氧化反應(補充講乙烯能跟強氧化劑發生氧化反應)。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學性質來講其用途并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機溶劑(物理性質)、制造塑料和纖維(化學性質)等。最后對這一類含有碳碳雙鍵的烴。介紹其物理、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以后幾節的教學,我都反復強調這樣的學習方法:結構性質用途制法一類物質。到了講烴的衍生物,我請同學自己站起來闡述這樣的研究方法,我順著這樣的思路一點一點地講下去,很清晰。學生自己掌握,復習時也就感覺到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機化學其實很好學,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時時提醒學生。以后就是進入高一級學校,有機化學的學習與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樣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他們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與能力培養
1自學能力的培養
適應于有機化學的特點,在教學學習方法和知識的同時,我還加強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機化學的一般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己總結。比如“乙醛”這一節,通過約20min的閱讀,我就請同學自己列提綱,然后復述,重點圍繞“乙醛的組成和結構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質(展示樣品)、化學性質?由這樣的物理、化學性質決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業上如何制取?這類物質(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學性質?”進行教學,通過這樣的訓練,我覺得學生不但強化了方法,更培養了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
2觀察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有機實驗的過程中,我時時提醒同學要細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維。比如實驗室制取乙烯時,加藥品的過程,溫度計的擺放,實驗中燒瓶、集氣瓶內的變化,為什么要加石棉網、碎瓷片等等都應特別重視,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3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強調觀察、思維能力培養的同時,我還特別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銀鏡反應和乙醛與氫氧化銅的反應后。我就請兩個同學來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樣反應,要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并指出其錯誤。在演示完乙醇與鈉的反應實驗后,要求同學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有的同學竟用大塊的鈉并用手去撥。通過這些課堂實驗,課堂上及時糾正錯誤,學生感受頗深,他們自己做實驗時就很動腦筋,也很規范。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記憶能力的培養
人類沒有記憶就沒有智力活動可言,“不記則思不起”,沒有記憶,思維、想象、創造就失去了基礎化學是半記憶性學科,同樣的教,同樣的學,有的同學就是學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記得牢。因此在有機化學教學與復習中。我就重視記憶方法、記憶能力的培養。如:銀鏡反應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學生“一二三”記憶法,即一水二銀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學與記憶,我就提醒同學根據分子中官能團的異同對比記憶其化學性質:我還提醒同學根據實驗現象進行記憶,如乙醛與氫氧化銅的實驗有紅色沉淀物(Cu2O)生成以幫助記憶這個反應。
總之,在有機化學教學中反復強調“結構性質用途制法一類物質”的學習方法,并對自學能力的培養、觀察能力的培養、動手能力的培養、記憶能力的培養來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篇2
(一)開放生物教學的內容
傳統的生物課堂教學內容大都是依據生物教材來進行講解,教材是學生能否掌握生物學習的第一手資料,所以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實施開放式教學首要的就是要開放課堂教學內容。開放生物教學內容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個方面是從知識面上進行拓展,不要單一的對生物教材進行講解,要從多個方面來進行補充;另一個方面是根據生物領域的最新成果來進行補充學習,了解更多的生物科技知識。
(二)開放老師與學生的關系
開放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其實就是讓老師和學生之間能夠平等的交流,在生物課堂上老師要與學生主動的探討交流,傳授自己的教學思維;學生在課堂上也要積極的配合老師,主動積極的向老師請教,這樣才能夠促進老師與學生的關系。
(三)開放生物教學手段
開放生物教學手段主要是指讓學生能夠走出教室,走進科學。不要讓學生的學習場地只局限在教室,可以充分利用學校里的生物實驗室、學科閱覽室和科技館等資源,最大限度的豐富學生的生物知識,擴大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認知,讓學生從實踐中鍛煉自己的手腦,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比如在人教版教材中對于單細胞動物的學習,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實驗室用顯微鏡來進行觀察,學生對于親自觀察學習的知識更能夠輕松的把握。
二、開放式教學實施的策略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開放式教學的策略對于學生來說能夠更好的掌握和學習生物知識,對于老師來說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能夠讓高中生物更好的與生物科技發展相結合,培養生物科技型人才,首先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不要延續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要僅僅是依賴于課本教材來進行講解,最重要的是要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其次,要讓學生有能夠實踐操作的教學體驗,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面對學生要進行創新性的教學,根據與生物知識相關的社會實踐和生活經驗相結合,增加學生知識面的拓展,提高對于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最后,針對生物家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學生對于教學的反映,及時的調整教學的課堂安排,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而提高學生能夠主動去解決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開放式教學的優勢
①在高中生物課堂上實施開放式教學的方式,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積極性,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自由的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得知識,激發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積極性。
②實施開放式教學的優勢是營造一個比較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創造了一個涉及氛圍比較寬廣的教學環境,能夠讓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能力,由于所涉及的教學內容比較寬廣,這樣針對一些問題的思考也就更加的全面和深入。總而言之,開放式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③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針對目前對于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實施開放式教學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高中生物中實施開放式教學,主要是要把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讓學生能夠走出去課堂,走進社會,讓學生能夠從實踐中不斷的發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綜上所述,開放式教學的實施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在對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
四、總結
篇3
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
二、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但數學應用意識的失落是我國數學教育的一個嚴重問題,課堂上不講數學的實際來源和具體應用,“掐頭去尾燒中段”的現象還是比比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險、有獎儲蓄、分期付款等經濟方面的數學問題已日漸成為人們的常識,如果數學教學仍舊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
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只會解答某一種類型的應用題、概念題等,卻不知道為什么學數學,學數學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學時,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篇4
案例教學的實施主要包括案例引入、案例討論和概括總結3個基本環節。比如,在講解凱氏定氮法以及氮平衡的時候可先引入“三氯氰胺案例”,吸引學員的注意力,引導學員分析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原因,教員再來解釋事件中真正蘊含的生物化學本質。比如,在講完糖代謝、脂代謝和氨基酸代謝三章內容后,讓學員分析過度減肥造成厭食癥,數天不進食,機體內獲得能量物質代謝的途徑有哪些?通過學員分析討論,教員總結,大家認識到機體如果長期不進食可發生糖原分解、脂肪分解、糖異生、酮體生成和利用等多種代謝變化。選擇合適的案例是成功實施案例式教學法的關鍵,要注意所選案例與生化知識點的契合度。我們發現選擇一個學員較為熟悉的或聽說過的,但又不知為什么發生的、說不太清的、又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案例,學員的聽課效率會大大提高。案例式教學法為生物化學課程與臨床實踐架起了一座橋梁,這種教學方式不但調動了學員學習生物化學的積極性和興趣,而且提高了學員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了學員科學思維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法注重能力的培養,采取小組討論的教學形式,以“提出問題、收集資料、論證總結”的教學模式開展課程。通過討論,培養了學員邏輯推理、自主學習、語言表達、團體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比如,講解DNA復制的時候可以聯系電視中常見的親子鑒定;講解蛋白質消化吸收的時候針對中醫中“吃什么補什么”的說法是否科學展開適當的討論;而在講解核苷酸代謝時候,結合市面上見到的各種核酸營養品及口服液的廣告進行討論。學員通過討論,全面理解代謝途徑在體內的變化過程,并對物質代謝之間的聯系有一個較深刻的理解和融會貫通。討論式教學法實質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分析討論教學,討論式教學法的順利實施關鍵在于教員的組織和引導,這就對教員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三、多元化教學方法體系的教學保障
篇5
緒論,是學生入門的第一課,如何利用這第一節課,將對以后的教學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輕松有創意的課程引入,可以帶動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并引發其學習動力,這樣可以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全面發揮出來,學生也會主動的去接受學習。所以引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及動力就成為了這第一課的首要任務。首先要結合社會現行引領大趨勢的電子產品———計算機的發明與制造過程,簡介電子技術的發展史,使學生充分的了解到電子技術是一門在不斷革新、不斷探索的科學技術,其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其次,我們應舉例介紹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電子產品,如液晶電視、激光唱片、交通指示燈等,使學生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處處離不開電子技術的應用,使他們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之中由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的汲取。還有可以簡介與電子技術相關的專業,使其明了電子技術在其中的重要性,讓學生的思想對其產生向往。
2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調動積極性
針對《模擬電子技術基礎》不同章節的不同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會選用以下幾種教學方式:①多種方式的問答。問答法主要是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或者是實踐經驗,有目的性的引導提問,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作答,有的則是為了拋磚引玉帶出之后的新課程,不回答,同時根據教學進度適時的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補充。②誘發求知欲,進行實體演示,演示教學是我們在教學工程中運用教學用具或者做相應的示范性試驗等方式,將學生引入角色,使學生通過近距離的觀摩實踐將所習得的知識加深理解的一種方式,還能讓學生體會到理論與實際更為貼近。③不斷地練習,進行章節測驗。④運用類比法教學。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是將內容相近的知識點同時進行講解,這可以培養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及學習效率。⑤不斷總結,鞏固知識。每一章授課完畢后,要對此章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總結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思考過程,這對知識的梳理與加工有很好的效果。⑥提升教師的個人魅力使得學生信任、尊重老師,這對于教師的教學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個人的良好人品與修養,會得到人們的欣賞與向往,作為育人者,教師應該更為注重個人素養及人格魅力,只有擁有了淵博的才識,具備極強的綜合處理事務能力,通過努力不斷完善自己的行為品質。學高為師,道高為范。在學生們眼中會起到放大的效果,教師的優缺點都會被放大。⑦講解二極管的整流功能時,就和學生說,大家聽說過“整容”吧,整流和整容是一個道理。這樣的話,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⑧在教授新課時,避免一次講的太多,講一點,練習一到兩節復習鞏固,千萬不要講的太多,避免學生害怕學習該門課程。
3注重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
模擬電路實踐教學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基礎實驗、提高實驗與職業技能,電工電子基礎試驗中心擁有創新實驗室,可以讓學生綜合全面的掌握電工電子的綜合技術,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具體在實驗的內容教學中,增強綜合性、設計性、開放性試驗比例。充分利用實驗教學對枯燥無趣的理論教學進行補充,將抽象難懂的內容利用實驗課中的器具實驗用品進行模仿驗證,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理解。引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興趣。模擬電路實踐課可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驗課目,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知識積累,來選擇安排實驗學習。例如,放大器的Q點和動態特性的圖解法是非常抽象的教學內容,經過相關程序的仿真,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到電路設置Q點的必要性,動態參數的變化規律,直流負載線與交流負載線的不同之處。根據黑龍江大學電工電子基礎實驗中心為不同專業安排的1周~2周的模擬電路實訓,設計培訓、制作電路與電源,一階濾波器電路,基本共射放大電路,學生首先進行理論設計及計算,然后利用計算機的相關軟件進行仿真,最后到動手操作、調試、焊接、制作。整個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同時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總結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與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它不但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學會財務分析電子電路。首先,要讓學生可以更快的適應模擬電子技術的學習。在教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提升他們的自學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在聽課前先預習的習慣,然后在課前自學過程中將教材的重點、難點、惑點等都找出來。其次,督促要求學生做好隨堂筆記。指導學生如何做好筆記,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筆記重點記錄教師講課的,主題、重點、難點、概念,關鍵詞,對難點進行重點標注,以方便課后的復習。督促學生復習可以防止遺忘。課后學生自主的溫習課程及筆記,可以將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同時加深理解。
5教學應有側重點,以應用為目的
高職要重點著手于理論知識的應用及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因此,教學內容上要彰顯高職教育的特點,主動適應社會需要,側重于應用性、針對性。將知識與能力相互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基礎理論的的初衷是對其的靈活運用,以必須、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側重點。目前電子技術基礎具有很淺的實用性,其技術更新的速度是無法想象的。因此授課時不可再生搬硬套之前的教學方式:首先講解元器件的原理、特征、性能,然后對其進行分析對內部結構進行講解,再舉例說明它的具體應用。曾經對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偏重于細節,忽略了整體概念的講解,這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起到了副作用。因此授課時應有所側重,重點講解新思想、方法及應用,重點講解所謂粗線條分析。需要與實際電路相結合,使學生對電路的應用更加了解。
6設計特色引入,激發學生興趣
篇6
親其師,信其道。要讓學生學好這門課,首先讓他們喜歡這門課,喜歡這個老師。幽默的語言是很有感染力的,學生往往會欣賞一個教師的幽默而喜歡上他的課。此外,還要有豐富的知識才能讓學生佩服你、喜歡你。例如,有一次講到細胞衰老的特征,其中提到衰老的細胞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不能將酪氨酸轉化成黑色素從而出現老年白發,“老師,少年白發是怎么回事呀?”我解釋說白發的形成有很多的原因,比如基因突變,食物中缺少酪氨酸,缺鋅,精神因素等都會導致白發,所以可以多吃點黑芝麻,保持樂觀的心態“笑一笑,十年少”嗎。我還經常回答學生提出的如指甲凹陷,口腔潰瘍,多吃不胖等小問題。學生都非常滿意,從而更喜歡生物,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用規范的語言敘述知識,用靈活的教學方法簡化知識
好的方法對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具有很好的增幅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靈活的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教學過程中常用到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直接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用口頭語言直接向學生描繪事例、論證事理的一種傳授知識的基本方法。對于一些概念原理定義實例等都可以用直接講授法,比如,種群就是指一定區域內的同種生物的總和。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DNA是雙螺旋結構,是人類的遺傳物質等。這種方法是現階段授課的主要方法,它具有很高的效率。然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容易產生疲勞感,所以,要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師就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鮮明的講授風格,使自己的講授具有藝術性,使課堂充滿活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舉例說明法舉例說明法是舉出有代表性的恰當的實例,反映事物的一般情況,真切地說明事物。有一些問題很難理解很抽象,那么,在講解的時候可以用生活中大家都明白的實例說明。比如在講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時候有一個環節,學生非常費解,是這樣的,兔攝入草的量一部分以糞便的形式排出,另一部分固定在自己體內。那么,兔的糞便中的那部分能量算是兔的還是草的呢?答案是草的。學生完全不理解。我就給舉了一個例子,人吃了韭菜,很難消化就會在糞便中出現,那么糞便中的物質是什么呢?“韭菜”,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學生哄堂大笑。以后再遇見類似的問題,我的學生基本沒有做錯的。舉例說明法可以使語言通俗易懂,更具有說服力。
(三)聯系實際法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將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感覺學有所用,讓他們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常見的問題,比如在講到免疫調節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聯系,秋冬季節為什么要注射流感疫苗,注射了流感疫苗就不會感冒了嗎?人被狗咬了嚴重的時候為什么要注射血清?在講到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時,讓學生聯系為什么小孩容易尿床,但是成年人可以憋尿。糖尿病人出現“三多一少”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題。在教學中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這是一種幫助學生的較好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網絡教學法隨著信息與網絡社會的到來,信息技術與互聯網作為一項現代的教輔手段廣泛的被整合應用到各門高中課程的教學之中。信息技術由于具有聲像收集、演示等功能,對于高中生物學教學而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輔工具,可以把生物中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生動形象的展示出來,突出重難點,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提高課堂效率。利用多媒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網絡學習將成為終身學習的主要形式。生物發展到今天,太多的知識還沒有定數,把一些未知的知識交給學生們,使他們借助網絡,主動去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信息收集分析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并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另外,圖象法、列表法、總結歸納法、語文古詩詞法也都是教學中常用的方法。針對課堂內容的需要,靈活選擇。比如,講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時候,可以選擇圖像法解決一些計算題,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圖像后使問題簡單化。講到生態系統的功能時,可以引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詩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當涉及一些概念原理等容易混淆的問題時用列表法比較法。復習時經常用到總結歸納法,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把一些孤立的零散的知識進行歸類貫穿起來,使知識結構完善化條理化和系統化。
三、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不斷反思
生物知識與各學科有一定的聯系,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相關學科的知識來理解和構建生物知識,為其他學科創造橫向遷移和實踐應用的難得機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能夠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思考問題,促進他們的思維能力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反思,反思日常的教學,反思每節課學生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反思教學中的優點和缺憾,隨時記錄下自己的靈感。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強教學研究,積累經驗。不斷改變教學方式、方法,探討教學的最佳模式,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要教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反思,對知識進行復習和整理,對章節內容反思,對錯題反思,全面掌握主干知識,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從而達到終身教育目的。
篇7
關鍵詞:高中生學習方式變革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成為人們關注的亮點之一。學會學習,學會思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重點任務。但是在普通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推進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對學習方式的認識尚不十分清楚,盲點較多,更談不上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再加之受制于高考升學及高中階段辦學思路的制約與影響,高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及其相關研究還難以真正實施,其必然影響學習的進程和效率,并在某種程度將制約課程改革的推進與深化。對于高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們分析學習方式與學習效果之間某種必然性的聯系,更好地指導高中階段的教與學。探討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策略,目的在于認識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基本特征與外部影響因素,爭取有效地幫助高中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及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
二、高中生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
高中生身心發展趨于成熟,社會接觸面漸廣,社會交往更頻繁,學習內容比初中生更復雜、更深刻,升學和就業的壓力促使他們的社會化進程加快。其認知結構的核心成分思維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論思維的轉化,抽象邏輯思維占了優勢地位,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有了很大的發展。認知活動的自覺性明顯增強,觀察力、有意識記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發展,思維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確,認知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明顯增強。因此,高中生的學習方式有著與小學生、初中生和大學生學習不同的特點。
1.學習的自主意識增強
自主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征。自主性要求學生逐步確立主體意識和觀念,培養獨立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內驅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依賴性減少。相關研究表明:學習的自主意識較強的學生能夠相信自己的判斷,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不對教師的話言聽計從,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以及輔導材料等。
隨著高中學生心理的發展和升學壓力的增加,學生認識到學習對自己的重要性,與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密切相關,高中生的學習目的更明確,學習的動機更強烈,學習的社會責任感增強,能主動地制訂計劃,較科學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有意識地進行持久的學習,并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調控并排除各種干擾。他們常能自覺反省自己的學習過程,不斷地總結學習的經驗和教訓。
2.擁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
雖然高中階段的學生仍以掌握系統的、理性的間接經驗為主,但他們也注意向社會學習,開始重視把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形成知識、能力和個性的協調發展。高中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速度并重,懂得對不同學科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力求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把對所學知識的吸收理解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
由于高中生都具有自己獨立認識世界的方式、態度,有著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身心發展水平、智力結構、認知方式,原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氣質、性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致使他們的學習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不可能都按照相同的學習方式去學習,但在持續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逐步積累了相關知識學習的經驗,基本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套學習方式和技巧,建立了一定的學習理論體系,并且趨于完善。
3.學習活動表征出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局面
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強調知識的積累、自身能力的鍛煉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基于對以上幾個目標的追求,并且受制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和學習環境的局限,很多時候出于個人的利益,他們會表現出利用已有的條件搶占有限的學習資源來強化學習中的優勢,再通過學習的優勢進一步去占有好的學習資源的行為,這就出現了競爭。合理的學習競爭是有益的,它能夠產生一定的危機感,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加強自身能力的鍛煉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也能使學習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
競爭的出現同時也伴隨著合作的產生。合作性要求學生將自身的學習行為有機融人所在群體的學習活動中,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時,展開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學習。高中階段的課程比較繁多,難度增大,任務重,學生經常會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而有些問題在短時間內還解決不了,這時就要尋求別人的幫助。相關研究表明:有86.36%的學生在當同學遇到困難時都會選擇“會詳細耐心的解答,既幫助同學,也能鍛煉自己的思維。”這說明學生既愿意得到同學的幫助,也愿意幫助同學,能夠認識到學習中合作的互惠互利,并沒有因為學習中的競爭而相互保守。
4.問題意識增強,批判性思維水平提高
現代的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發現問題為起點到解決新問題為終點的過程。衡量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特征不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看學生是否能夠或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求問題解決方法的能力。高中生生活經驗增加,科學知識增多,其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也明顯增強,對事物了解得更深人。他們能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本質結構,不再對書本上或老師講授得的知識一味地全盤接受,開始擁有自己的觀點并敢于批判和懷疑原有事物或他人觀點的不足不妥之處,并能按照發現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實施方案、檢驗假設的完整過程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三、高中生學習方式變革的策略
學習方式的變革是系統工程,對于高中生學習方式變革策略的討論,應從理論與實踐進行兩個層面考慮。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的過程,需要從變革文化觀念、學校家庭氛圍、教師能力等各個方面做起。
1.發揮文化因素對學習方式塑造的積極作用
由于文化是長期以來積累在人們內心的基本假設和信仰,因而文化對人們的觀念、認識和思維方式等具有彌漫性的影響。這種彌漫性既表現為它對身在其中的每個人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表現為它對人在所有問題上的觀
念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基于思維方式的文化傳統對學習方式的影響往往更為直接、更為明顯、更為久遠。
影響高中生的文化因素主要是學校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穩定、具有封閉與保守的特征,并且貶抑變化,忽視反思、批判與創新。在我國教育中,教師權威化、專制化,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經典等取向與這種文化如出一轍。因此從學習方式的變革來看應該建立一種新型的學校文化,首先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界新的文化思想和思潮,積極地、批判性地汲取其精華部分,使學校師生在與不同文化的接觸中擴大視野,進而以開闊的心胸去理解、選擇和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其次是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校內的革新和變化。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是其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及其成員要有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這些生活方式的變革,才會有真正的變化產生。
發揮文化因素對學習方式的作用的另一個重要策略是轉變教師的觀念,而反思是轉變觀念的最主要方式。一方面是進行課后小結通過集體的力量改進;另一方面是通過查閱資料、進行調查等方式對其背后隱藏的觀念進行理性的、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探索新的觀念和相應的教學行為。
2.變革評價制度,建立完整的學生評價體系
評價制度是調控學習方式的杠桿,從學習方式的變革來看,變革評價制度主要涉及改革傳統的高考體制,建立完整的學生評價體系。高考是我國傳統教育評價的典型代表,也是影響學校教與學改革的最大因素。現行高考的最大特點是,以學科考試分數的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以紙筆測驗作為唯一形式。但新課程所強調的是合作、探究和發現的學習,因此,要“回歸”多樣的、主動的學習方式,所以變革考試制度首先應重視學生的平時表現,加強學生對多種多樣學習方式的重視,并通過這些方式培養起相應的學習能力。其次把學生的綜合素質當做能否升人大學的一項評分重要因素,促使學生在學習以外的體育活動、文娛活動、科技活動、校內活動、校外活動、個人興趣愛好等方面有更全面地發展,幫助學生從“聽講型”的學習方式向“實踐型”的學習方式轉變。
高考制度的改革還應朝向實行多元、多維評價體制的方向發展,建立完整的學生評價體系。另外,這種完整體系的建立也要求我們不斷豐富現有的評價手段,要積極借鑒和運用質性評價,增強對學生評估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3.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形成和發展積極的學習方式
篇8
一、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價值與意義
(一)地方高校轉型的必然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日益豐富,大學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成為社會需求的主體。應用型高校是我國高等院校的基本組成部分,地方高校大部分屬于應用型高校,定位面向地方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既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又要有熟練的操作能力。這就要求地方高校轉變傳統的精英型人才培養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在深化學生理論基礎的同時培養其扎實的實踐技能,更好地將產學研結合起來。
(二)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與目前應試教育的體制機制存在一定錯位。高校作為集中培養學生素質的最后一站,具有其他教育單位無可比擬的責任與義務。在當今社會崇尚能力本位的大環境下,高等院校需要通過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雙重手段,一方面提高學生理論涵養,豐富頭腦;另一方面提高學生操作能力,掌握本領。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大學生可將課堂中所學知識運用到生產生活中,以親身經歷磨煉意志,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學會科學地處理各種危急情況,學會如何與人協作,端正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學生創新創業的現實需要加強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是當前我國高校面臨的艱巨任務,關系到我國建設創新型社會的成敗。地方高校在就業機會、就業質量、就業范圍等方面與重點院校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鼓勵大學生創業,對解決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實際上,學生在校期間主要通過書本、媒體及教師講授了解創新創業知識,對企業創立的實際程序及其中遇到的諸多問題認識不清。加之高校缺乏創業環境,學生的懶惰心理嚴重,部分學生貪圖享樂而不愿吃苦,未經糾正走向社會后極易迷失自己。[1]因此,地方高校必須通過推動社會實踐活動,以政策引導、教師指導、學生主導為框架,以創新創業大賽、學生微型企業為平臺,鞭策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創新創業知識,鼓勵學生在與企業接觸中學習更多實戰技巧。
二、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認知不足導致社會實踐流于形式
雖然目前政府、社會、高校都在倡導大學生深入社會開展實踐活動,各項支持鼓勵政策層出不窮,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表面風光火爆,但實際上仍有很多院校和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價值與意義認知不清,活動組織要么形式呆板、內容陳舊,要么敷衍應付、缺乏深度,甚至有高校將大學生社會實踐變相為組織師生旅游觀光,嚴重影響了社會實踐的實施成效。
(二)社會實踐與理論學習脫節
地方院校在師資培訓和引進力度上弱于傳統的重點大學,對行業專家的吸引力不高,其教學主力有年輕化傾向,教師普遍缺乏社會經驗和企業一線生產經歷。這一現象導致學生在校期間過于偏重理論學習,輕視實踐操作。由于知識系統更新較慢,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脫節,導致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減弱了社會實踐對學生專業技能和素質的提升效用。
(三)社會實踐方式與內容單一
由于資金、人力等方面的限制,現階段地方高校組織的社會實踐仍主要以短期的參觀、調研和考察為主,組織方式和活動內容較為單一,社會實踐的深度、廣度和力度不大。就目前來看,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覆蓋面不寬,真正深入鄉村、社區和生產一線的較少,這與政府、社會及學生對社會實踐的期望存在較大差距。
(四)缺乏專業指導與社會組織支持
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條件下,地方高校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往往是由管理人員帶隊,而非專業教師,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難以得到教師的專業指導,影響社會實踐效果。此外,社會組織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作用發揮不完善,各類行業協會、社會公益組織等并未給予實踐活動應有的支持。
(五)實踐基地數量不足
據統計,目前我國高校所需實習崗位與企業提供崗位的比例為2∶1,大多數學生在校期間無法通過學校集體組織進入企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這一方面與近年來高校擴招及專業設置等因素有關,更主要的原因是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不愿接受學生前往實習,[2]數量有限的國企、央企及大型民營企業成為高校社會實踐的主要輸送地。然而在學校影響力、學生素質、校友資源等方面地方高校均無法與重點高校抗衡,在與重點高校爭奪實踐基地過程中往往處于劣勢。實踐基地數量不足導致的學生實習難問題在未來仍將困擾我國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
三、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操作模式與特征
(一)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操作模式
在國家政策引導、社會需求變化等外部刺激下,地方高校也在不斷摸索符合自身特征的社會實踐操作模式,目前已基本形成“學校主導模式”、“學生自主模式”、“政府引導模式”及“社會主體模式”四種。1.學校主導模式學校主導模式是地方高校發展最早、應用最廣泛、操作最成熟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這一模式以高校為組織主體整合校內外資源,根本目的是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其社會實踐形式包括課程演示實踐、團隊合作實踐和實習基地操作實踐等。2.學生自主模式學生自主模式是高校未能滿足學生實踐需要,或學生主動申請開展的社會實踐模式,是目前最靈活、最多樣、最具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模式。這一模式以學生個人、學生集體或學生家庭為協調組織主體,通過自身尋求或社會關系尋找社會實踐機會,根本目的是滿足自身發展需要,其社會實踐形式包括個人的企業崗位實習實踐、家族企業實習實踐、自組小團隊的項目實踐及家庭親友協作項目實踐等。3.政府引導模式政府引導模式以政府職能部門為行為主體,特點是宏觀性、高平臺及高要求。這一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幫助企業選拔人才,以及吸引媒體及相關機構關注,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社會實踐形式包括搭建各類創新創業平臺、組織各類科技競賽、開展社會實踐宣講活動等。4.社會主體模式社會主體模式以用人單位及中介機構為主體,特點是主體龐雜、市場化程度高,其根本目的是在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的同時,降低企業成本、滿足用工需求、遴選專業人才,社會實踐形式包括認知實習、畢業實習、勤工儉學等。
(二)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特征
1.功能的三重性按照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培養重點,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學體系可劃分為理論課程、實訓課程和實踐課程三大主體,其中理論課程主要講授理論知識;實訓課程為校內實驗室或實訓室課程,初步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實踐課程則是將學習場所放到企業生產一線,是對學生操作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屬于實踐課程范疇,是課堂教育和學校教育面向社會的延伸部分,能夠幫助學生將在校進行的理論學習和實驗室訓練進一步轉化為社會體驗和企業實戰經驗。2.內容的綜合性社會實踐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鍛煉,其目標是深化學生基礎理論,提升學生身心素質,提高學生熟練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4]同時,社會實踐要達到認知修正、技能鍛煉、品行修養和生活態度等多種教育目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涵蓋從課堂到社會的各個環節,涉及面寬,實踐組織、考核評價、學生管理等均需考慮周到。3.體系的開放性高校社會實踐體系是面向社會、面向行業、面向崗位的,因此其運行體系具有明顯的開放性特征。任何愿意承擔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企業單位均可通過協商合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便利。高校通過廣泛接觸社會各行業,構建層次多樣、活動豐富的社會實踐體系,為大學生進入社會和企業一線提供機會。
四、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優化策略
(一)加強輿論引導,重視宣傳教育,提高社會認知
政府、高校、企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三大參與主體,參與主體的認知程度決定了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質量和效率。首先,政府部門應加強社會輿論引導,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政府部門要積極利用政策導向,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其次,高校相關部門要統一思想,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實踐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認真組織和實施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同時,還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大學生及家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知,提高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最后,企業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承擔者,應全力發揮應盡的社會義務,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給予相應的人力、物力和智力支持,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更多機會。
(二)擴大視野,集思廣益,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
高校的專業設置、企業的崗位特點和學生的個性心理都要求更新和豐富社會實踐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高校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者,應充分發揚民主精神,廣泛征求參與主體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學生、教師和企業的主觀能動性,以便更有針對性地設計社會實踐的組織方式、活動形式、評價機制、提升方案等內容。在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上,可根據實際需要開展社會調查、志愿者服務、公益活動、生產實習、文化傳播、科技咨詢、衛生保健等,也可讓學生自我組織團隊調研、模擬創業、發明創造等創新活動。
(三)鞏固合作,積極拓展,多方開拓社會實踐基地
實踐基地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場所之一。地方高校應在現有合作關系基礎上,積極聯系、拓展和整合各類資源,注重深化與實體單位的合作關系,強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建立穩定、完善、結構合理的社會實踐基地體系,如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校企協同創新基地、科技推廣基地、文化發展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等。[5]同時,社會各方也應給予高校應有支持。
(四)完善組織環節,創新管理機制,提升社會實踐價值
組織領導決定社會實踐的成敗。在大學生社會實踐組織過程中,地方高校應逐級落實責任,規范組織形式和環節,狠抓前期策劃、過程管理和考核評價,使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更加嚴謹和規范。在教學設計方面,需將社會實踐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設社會實踐理論課程,給予一定學時和學分。[6]在制度建設方面,需盡快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實施層級式管理模式(見圖1),明確科室責任,保障社會實踐活動有序開展。
(五)加大培訓力度,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專業教師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既是組織者、參與者,又是引導者,教師在課堂上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遠大于學校的各種政策宣傳。因此高校要加大對專業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對社會實踐工作的認知水平和思想意識。為更好地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地方高校需突破困難,在積極引進行業人士進課堂的同時,鼓勵本校教師深入企業掛職鍛煉,提高教師隊伍中雙師型教師比例,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良好的專業指導。
(六)改革考核機制,加大學生能力素質評分比例
篇9
1.1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不夠深入對于大學生來說,大學期間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非常有必要,然而事實上,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上,社會、學校、學生認識不夠。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把社會實踐活動當作一項任務,總是敷衍了事。對于學校來說,很多校領導認為社會實踐活動不如教學實踐重要。基于多種因素,需要社會、學校、學生提高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和重視。
1.2內容比較單調目前,很多高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是脫離實際就是流于形式。一部分學校花費大量經費打著社會實踐的旗子到處游山玩水;還有一些高校是為了完成相關部門的指示,被動地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有些高校在確定社會實踐主題時,時代感很強,然而實際上內容卻風馬不相及。1.3社會實踐缺乏科學的指導在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時,缺少科學專業的組織者與引導者。由于學生接觸社會機會少,就需要學校和老師的幫助與指導。在學生確定實踐內容或實踐活動主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幫助指導,并與學生一起深入實踐、解決問題。
2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性提升的策略
2.1提高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的思想認識能否開展好社會實踐活動,首先取決于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只有全面提高組織者與參與者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才能真正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1)提高高校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認識。摒棄落后思想意識,徹底打破重規模、重宣傳、輕過程、輕實效觀念,要將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首要目標。統一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思想意識,明確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目標要求,真正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放在重要地位,視社會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以達到高校育人目標,從課程安排、學分設置、經費比例上給予大力支持,確保社會實踐活動符合學生專業要求,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切實滿足社會發展對全面人才的需要。
(2)從大學生本人層面提升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大學社會實踐不能僅僅是大學生與社會的單邊交流,學校也要相應的為學生提供引導,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的作用,以及當前社會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其自身也要存在一些危機感,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強化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加強動手實踐的能力,用陽光、向上的心態,主動投入到社會的大環境中,在社會中使自己的品質得到磨練,綜合能力得以提升,為適應日后的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2.2不斷深化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和內容當前,隨著社會的進步,對人才的要求日漸提高,企業皆需要全面復合型的高科技人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應緊隨時代步伐,對社會實踐的內容不斷充實,形式不斷創新,構建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機制,以確保社會實踐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綜合型人才。
(1)開拓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在過去,社會實踐的開展形式多為社會調查、文藝演出等,形式較為單一,高校應立足于大學生的專業,將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相結合,將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向科技、文化、環保的方向發展,形成新的社會實踐形式。與此同時,要不斷摸索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有效方法,做到前期調研、中期開展、后期跟蹤的全程服務,在服務時,應全力服務好某個環節,不能全部都抓,卻又不能全部顧及。
(2)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應立足于大學生的專業特點。社會活動應與地方企業所需相適應,并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醫學專業的學生應側重于開展醫療知識普及相關的活動,實施義診等活動。此外,對于臨近畢業的學生可以進行就業實踐等活動,為日后進入社會提前熱身。
2.3要強化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高校應將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學體系中,從制度層面對社會實踐從目標、內容到考評等進行約束、管理,并加強執行的力度。社會實踐過程中,各部門應互通有無,設立專人進行組織管理,并安排教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監督學生社會實踐實施的效果。與此同時,高校應為社會實踐活動提供經費支持,開拓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將社會實踐與地方經濟相關聯,在提升大學生個人能力的同時,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助力。
3結論
篇10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掌握透視的基本規律,從而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聯想能力,促使學生對靜物的形體構造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因此,教師在教授相關內容時應以啟發引導式的教學為主,同時由于靜物形體上的差異,教師還需向學生強調平行透視與成角透視以及其他透視方式的基本運用規律,利用實物對學生進行具體的講解,使學生對物體的構成有更加直觀的把握,從而將靜物刻畫得更加逼真。其次,線條是靜物素描中的圖像的基本構成元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線條組織方式這方面的教學內容予以高度的重視。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實物演示和歸納法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對實物進行仔細的觀察,強調實物在線條構造和連接方面的規律與自然感,從而使學生在素描過程中對靜物做更加合理的刻畫。再次,受光線的影響,靜物呈出來的明暗程度是不同的,且合理的明暗色調對比,可使得靜物在畫紙中更加具有立體感和質感。鑒于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和單元訓練來使學生逐漸熟悉對光影和明暗色調的處理和應用,從而增強學生的立體感和空間感。
二、強化職高素描靜物寫生的技巧性教學方法
在實際的素描靜物寫生過程中,寫生的角度、構圖、觀察以及寫生的步驟都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畫作的美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務必要加強對學生這三方面的教導。比如,有些初學者在靜物素描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物體過大或過小的問題,使得整個畫面變得很不協調。鑒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向學生闡明素描靜物寫生中,角度的選擇的重要性,強調角度不同,物象特征的差異性,要求學生在素描過程中,以實際物象為基準,合理構圖,在極大限度上展現靜物的藝術美感。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鼓勵學生多多用手或眼睛去感受物體,從而加深物體結構在腦海中的印象。另外,我們都知道觀察對靜物素描寫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學生對靜物的觀察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素描成果,然而在實際過程中,不少學生的觀察往往局限于靜物的某個部分,僅是將眼睛直觀視角下的內容表現了出來,缺乏整體和其他方面的表現,比如靜物的質感、背景襯托、整體效果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向學生強調事物整體的感觀,引導學生樹立“整體觀念”。比如,描繪一處靜景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加強對素描對象的觀察,抓住畫面的中心,以中心為原點散開,進行仔細的觀察,包括畫面中的物體、襯布、空白。又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還需要向學生強調畫面內容的聯系性和內在聯系,如在一處靜景中同時出現了水壺與水果,教師則可以采用情景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聯想在水壺與水果一般會在怎樣的情景下搭配出現最為合適,有的學生則會聯想到日常生活中餐桌上水壺和水果的擺放。通過類似于此的有效聯想,來增強學生構圖的合理性,使學生在素描過程中更加順暢。
三、嚴抓職高素描靜物寫生的實踐性教學方法
如上文所言,素描靜物教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高度教學的課程,且在職業高中既定教學目標的影響下,要想使學生在將來的就業和升學中更具競爭實力,教師就務必加強對學生的訓練。首先對學生進行單體靜物的塑造訓練,通過單體訓練,培養學生對物體結構、光線明暗、空間、質感、色素和透視關系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進行單體訓練時,教師應盡可能地采用多種靜物作為學生寫生練習的對象,突出靜物在種類、形體、質地以及色感上的特性,從而使學生的素描作品表現的更具針對性,更符合素描靜物對象的物質特征。當學生的單體訓練目標基本達到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組合靜物的訓練,從單體素描晉升至組合素描,提高對畫面背景和環境氣氛的表達要求。因此在這一階段的訓練中,教師應向學生強調組合對象的整體感,突出畫面整體的表現與構圖,從而有效增強學生對組合性整體靜物的塑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