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范文
時間:2023-03-20 01:22: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選自《后漢書》)
1.解釋下列黑體的詞語。
(1)無從致書以觀
(2)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3)自魏郡元城徙焉
(4)充少孤,鄉里稱孝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兩篇選文中宋濂、王充學習方法的相似之處是什么?(用原文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濂、王充成為大學問家的故事給你的啟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曹劌論戰》《子魚論戰》,回答后面的問題。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矗窀囊?。”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冢窀ジR??!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病?梢砸粦稹饎t請從?!?/p>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選自《左傳》)
(乙)及楚人戰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②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③曰:“不可?!奔葷闯闪?,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④,不禽二毛⑤。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⑥也。寡人雖亡國之余⑦,不鼓不成列?!弊郁~曰:“君未知戰。敵之人⑧,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者,皆吾敵也。雖及胡⑨,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⑩可也?!?/p>
(選自《左傳》)
注釋:①泓:水名,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②司馬:官名,統領軍隊的高級長官。這里指子魚。③公:宋襄公。④重(chóng)傷:傷害已經受傷的人。⑤二毛:頭發花白的老人。⑥阻隘:對敵不利的險阻。阻、隘,都有險的意思。⑦亡國之余:亡國之君的后代。⑧(qíng)敵之人:強勁的敵軍,指楚軍。⑨胡(gǒu):老人。⑩(chán):不整齊的樣子。這里指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1.解釋下列黑體的詞。
(1)公將鼓之 _________
(2)小大之獄 _________
(3)楚人未既濟 ___________
(4)公傷股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與其他三個不同的一項是( )
A.公與之乘 B.公將鼓之
C.利而用之 D.阻而鼓之
3.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小惠未,民弗從也。
(2)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4.試分析比較文中魯莊公和宋襄公的人物形象。
5.說說讀了這兩篇文章后你有哪些體會。
比較閱讀參考答案
篇2
文言文的教學是中學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好它有利于中學生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我國的優秀文學遺產?!墩Z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的教學也有明確的規定,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文言文的學習,為什么很多學生總是付出努力卻屢考屢敗呢?關鍵是方法不對。方法不對,功夫自然白費。那究竟怎樣才能快速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呢?
1. 了解寫作背景,正確把握文意 任何故事的發生都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對于這些知識的了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例如:《曹劌論戰》講述的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的故事,要想學好這篇文章,就要了解當時的背景。首先我們要讓學生知道春秋時代的有關內容,其次要了解這次戰爭發生的前因后果。通過搜集整理我們知道了:這場戰爭發生在春秋時代兩個鄰國――齊與魯之間,齊強魯弱,齊大魯小。戰爭的導火線是齊國的內亂,齊襄公被殺,齊桓公繼位,他立即攻打魯國,迫使魯國殺死其弟公子糾,但還不罷休,在魯莊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魯國,故事大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展開的。故事的結局是魯國在曹劌的出色指揮下,在長勺把強大的齊國打敗了。了解了這些,學生才能知道魯國當時面臨的形式,才能知道“長勺之戰”這個以弱勝強的戰例對魯國的重大意義,才會了解戰爭勝敗的關鍵。
2. 要掌握閱讀文言文合理的方法和步驟
2.1 反復朗讀全文,了解概貌。 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我們首先要反復通讀,在熟悉全文的基礎上直接感受文章內容,“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嘛!對此,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①掃除字詞障礙;②斷清句子層意;③按照標點符號朗讀;④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來,以便在剩下的時間中查閱解釋。
2.2 在通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本、讀懂意義。 文言文距現在的時間很久遠,有不少字詞的意義、句子的用法也與現代詞句的用法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學生在閱讀古代文章時要想很準確地疏通原文,既忠于原文、字通句順、沒有語病,又能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正確把握文意,并能做出初步的分析和評價,就必須提高自己的綜合分析能力。
(1)掌握古漢語字、詞、句、章的基礎知識。比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贝司渲械摹盃奚笔侵肛i、牛、羊等,“加”是“虛報”,“信”是“實情”。
它們的意義都與現代漢語的意思有所不同,只有把握了這些不同點,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2)掌握廣泛的天文、地理、歷史等知識。如《出師表》中:“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币肜斫獯司涞膬忍N,必須知道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以及白帝城托孤的那一段歷史。
(3)在疏通的時候,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補上,把倒裝的句子順過來;遵循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直譯與意譯相結合。對于不需要翻譯的不要勉強翻譯,比如國名、地名、人名、帝號、年號、器物號等等。對此,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①掌握通假字在文中的運用;②掌握詞性的活用現象,即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動詞的意動、使動用法,名詞作狀語等;③掌握古今異義;④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各種用法;⑤掌握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⑥掌握一詞多義的現象。這些是學習文言文較難的一點,只有正確地把握文本的整體內容,才能依據詞的多個選項來選擇它恰當的意義。例如《公輸》中的句子:“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贝颂幍摹叭弧痹谖难晕闹写蟾庞小罢Z氣詞”、“這樣”、“然而、可是”等意思?!盀椤庇小疤妗⒔o”、“做、是”、“表疑問”、“呢”等含義。只有通過上下文的連貫才能準確地翻譯這個句子,即:“好呀!雖然這樣,公輸盤替我造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國?!?/p>
3. 精講分析,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 對于文章要認真分析:對于敘事的要了解敘事的層次,把握文章的主旨;對于寫人的要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對于寫物的要了解物的特點等。要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會文章的寫作特點,掌握語言藝術及寫作風格,并作出符合文意的評價。
4. 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對于文言文的學了要學好課內以外,還要注意“課外功夫”:(1)要多讀一些與課文有關或相似的文章,以補充課內的不足。例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而死于安樂也?!笨梢匝a充《史記》內容:“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身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稽之恥邪?'”以臥薪嘗膽來幫助學生理解“生于憂患,死于憂患”的內涵。(2)搜集成語、典故、寓言等文言故事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借以幫助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劍、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等。
總之,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朗讀、背誦、搜集整理、積累和貫通,在感悟和運用中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要努力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進而才能不斷地提高中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篇3
心理學對于遷移的定義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好比我們通常所說的“觸類旁通”。而我所說的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所引用的遷移法,是指學生利用自己有的知識背景,解決與已有的知識背景具有相同原理的陌生問題。
這種遷移的方法大致有二種情況:
一、詞語的遷移
(即將詞語在一個語境中的意思遷移到另一個語境中去。)
這種遷移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虛詞的遷移;一是實詞的遷移,包括已學課文中的實詞和生活中常見的實語。
我們知道,在中考試卷中關于文言虛詞的考察所呈現出的內容,看似新的、陌生的,但實際考察的知識和技能卻是來自于課本的,只是稍微改變了形式,有些甚至連形式都沒有改變。這就要求我們在文言文的課堂教學中,首先對常見的、重點的文言虛詞進行明確,如:以代詞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詞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詞為主的“以、于”等,以連詞為主的有“而、則”等,以語氣詞為主的有“也、矣”等,同時指導并要求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準確掌握,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得法于課內”“萬變不離其宗”。
其次 ,對于生活中常用的實詞,我們要在課堂講解的時候,將今人與古人語言交流上的不同加以明確和強調,并以具體實例生動、形象的展現給學生,如:詞類活用中,名詞活用為動詞的:例如:雖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這句中的“名”本是名詞,這里由于前受能愿動詞“能”的修飾,后帶有賓語“其一處”,故活用為動詞,有“說出”的意思;名詞作狀語的:例如:皆若空游無所依。(《小石潭記》) 這句中的“空”是“在空中”,修飾謂語“游”,作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例如:父利其然也。(《傷仲永》)這句中的“利”原為名詞,現用作意動詞,可譯為“認為……有利”; 動詞活用為名詞的:例如: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這句中的“伏”作“有”的賓語,表示跟“伏”這種行為有關的人,活用為名詞,意思是“伏兵”;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例如: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這句中的“窮”原為形容詞,在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走完”。 古今異義詞中的妻子,例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辦法,沒有出路的境地;交通,例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開張,例如: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開張:古義:擴大。今義:商店等設立后開始營業。及文言文中的單音詞、一詞多義詞等,讓學生充分體會古人與今人在語言交流上的共性和差別,記憶深刻鮮明,從而達到了“舉一反三”的遷移效果。更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用學生所熟悉的文言文翻譯方法解決對陌生文言詞語的理解
我們知道,初中階段,學生在課內所學過的文言文翻譯方法無外乎是從兩個角度進行翻譯的,即對詞語的理解角度(活用、多義、單音、古今異義等)和對句式的掌握角度(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關于詞語,我剛剛已經說過,在這里就不在重申,而現在要說的是句式上的。
在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而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這也正是我們能采用遷移法解決陌生文言詞語的最好途徑。
篇4
關鍵詞 片段訓練 初中生 作文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0069-02
所謂“片段作文”,指用一段一節的小篇幅,表現生活中的一個斷面,說明事物的一個方面,談論對某事某現象的一點看法。做這種片段的寫作練習,就叫“片段作文訓練”。三年來,武鳴縣初中學校在作文訓練方面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指導初中生進行規范化的作文練筆――片段作文訓練,從而提高了全縣初中生的作文能力。那么,如何通過片段作文訓練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呢?
一、積累素材,夯實學生寫作基礎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積累素材不僅是片段作文也是大作文的必經之路。農村學生在作文時常感到無話可說,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也往往深感頭疼,究其原因都是缺乏作文素材的緣故。課文其實是片段作文訓練的最好積累素材,它蘊含美詞、美句,它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實際,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肯定會產生許多共鳴。教師若能抓住課堂上語文閱讀中群情激昂處、有疑質疑處、意猶未盡處等,精心設計情境,就能通過片段訓練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再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片段作文的興趣不斷增厚,自己感覺作文時有東西可寫了、會寫了。
二、多方訓練,培養學生寫作素質
片段作文訓練法是一種化整為零、各個擊破學生的寫作難點的作文教學方式。因為難度較低,更易于找出學生的優點并加以適當的鼓勵、贊揚,培養學生寫好作文的自信心。
(一)仿寫練習,樹立學生作文的信心
呂淑湘先生曾說:“一個人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蹦7碌奶攸c在于針對性強,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所以教師在片段作文訓練中首先應鼓勵同學們接受模仿、學會模仿、善于模仿,從而開闊自己的寫作思維。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贊賞和肯定,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寫好作文的信心。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教師讓學生模仿其修辭手法,再寫幾句贊美春的句子。有一位不善于寫作的學生,竟能寫出“春天就像一位魔術師,手中揮動著指揮棒,頓時,整個世界變得絢麗多姿!”這樣的好句來。當時教師高興地豎起大拇指肯定了這位學生,其他同學都投來了羨慕的目光。此后這位學生對寫作有了興趣,作文水平慢慢就提高了。
(二)想象續寫,發散學生的寫作思維
續寫就是根據課文情節,合理想象,生發開去,加上或延伸課文中的情節,這比仿寫更進一步了。初中語文教材有些課文是散發性的,意猶未盡。教師只要在課堂上稍加引導,學生便興趣十足,不吐不快,這時候便可引導學生延伸課文內容進行續寫。例如在上《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課,可以這樣設計片段作文訓練:英子在經歷了爸爸病重直至去世的家庭變故之后,變得懂事了,她鎮定從容地上醫院去。你和英子年紀相仿,你是不是也漸漸成長起來了呢?你有了哪些懂事的表現呢?請通過一件事寫出你懂事的表現。學生的靈感就來了,這次片段訓練的效果超出了預期。
(三)適當擴寫,理解與練筆結合的最佳方式
擴寫是指對原文加以擴展補充,使之充實具體。擴寫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擴展能力,也可以鍛煉同學們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實踐中可以讓學生在學過某篇古文以后,把其中某個局部擴展成幾個段落,還可以對某一首古詩中的個別語句進行擴寫。如在教學《曹劌論戰》時,要求學生擴寫“長勺之戰”這一過程,重點刻畫曹劌的形象,注重心理、語言的描寫,想象長勺之戰中以弱勝強的壯闊場面等;在教學《三峽》時,要求學生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將第三段話進行擴寫,寫成優美的散文片段。當然,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注意擴寫與翻譯的區別,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力求寫得具體生動,文采優美。
三、聚段成篇,降低學生寫作難度
前面已經說到,片段作文是為了降低學生作文難度而化整為零的一種作文訓練方式,它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寫好大作文。片段作文寫好了,學生寫作 “無話可說”現象漸漸杜絕了,那么如何聚段成篇形成精彩的大作文呢?我們可以在片段訓練的時候有意識地為單元大作文服務。如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大作文訓練題目是《我愛我家》,對于剛上初中的孩子來說,如何表達出對家的“愛”,還是有點模糊的。教師可以結合單元課文設計“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場景描寫”三個片段,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以家庭為基礎進行描寫。通過三個場景的描寫,到寫整篇文章時就可以信手拈來,落筆成文。再如布置《秋》的作文,中等及以下學生普遍覺得比較抽象,可讓學生模仿《春》這一課文,自由描寫秋天的“風”“雨”“花”“草”“陽光”“樹林”“山崗”“田野”等片斷,然后組合成篇,學生的作文有了素材和思路。因此,可以說寫好了片段作文,寫大作文時就能思如泉涌,提筆成章。
四、作文創新,彰顯學生個性魅力
農村初中生特別是壯族學生作文底子薄,通過片段的仿寫訓練確實能在一段時間內迅速提高作文能力。但是根據課題組成員出版的《多元素養作文》仿寫的作文,多少會受到例文的內容、結構、章法的限制,假如學生一味去模仿,按某一固定的寫作模式去照搬,那就永遠跳不出例文的路子套式。所以,為讓學生寫出有個性、有特色、有風格的作文來,在寫好片段作文的基礎上,教師應進一步鼓勵學生在內容、立意、結構、技巧上力求創新。同時要創設各種情境和機遇,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寫作,做到因材施教,體現學生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全面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篇5
1. 識記。雖然對課內古詩文識記的考查已經在卷面中有所反映,但識記是古詩文閱讀最基礎的環節,準確、熟練的識記,會為解題帶來意想不到的便捷。
2. 積累。積累與古詩文相關的文學知識和文化常識。例如作者的人生閱歷、所處的時代背景、創作特色,歷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典故等。所謂“功夫在平時”,只有多與古典文學親近,才會形成很好的語感,才能和作者產生共鳴。
3. 理解。要理解古詩文表達的基本內容,要以“分析”和“概括”為基本手段,對古詩文的基本內容進行合理的闡述或提煉。
古文考查中,最為常見的是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重點考查字詞的解釋、辨析,句子的翻譯。因此,同學們要能夠熟練掌握文言基本知識,了解文言基本現象。譬如:常見的實詞、虛詞,常見的詞類活用,常見的句式。在此基礎上,準確理解文章的意圖也是考查的重要內容。
古詩詞也需要進行語言的理解、切換,即從詩詞的概括性語言轉換為意蘊豐富的散文化語言。雖然考試大綱對詩詞沒有做明確的“翻譯”要求,但同學們在心中一定要有“轉化”的意識,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詩詞中每一句話的含義,才有可能準確地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基本思想和表達意圖。
4. 鑒賞。能夠結合古詩文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鑒賞語言特色、人物形象、事物特征、意境特質、文章意圖等。
5. 辨析。能夠獨立思考,對古詩文所表達的事理、思想、情感等進行合理的判斷,表達自己的態度,并陳述理由。
6. 遷移。由古詩文表達的內容向實際生活遷移和輻射,用合理的想象或判斷,抒發個性化的學習感受。
【考點透視】想一想:本節課應抓住哪些要點?
課外古詩文閱讀,功夫在課內。課內知識掌握扎實了,課內經典篇目理解透徹了,遇到課外古詩文時,就能從容應對。課外古詩文往往是考生不熟悉的文本,首先需要認真閱讀,讀懂文本,然后再去答題。
第一,學會句讀,掌握結合注釋理解文本的技巧。試卷中,生僻難懂的字詞、不常見的文言現象、特定的文化常識和背景知識等,一般都會以注釋的形式出現,“磨刀不誤砍柴工”,同學們對此一定不能視而不見,不要因為趕時間而將這些重要的注釋放過,要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態,耐下性子將它們讀完。此外,文言文的斷句很重要,尤其是一些長句,要仔細揣摩,弄清其結構,這樣,理解文意就基本不存在什么問題了。
第二,養成“心讀”的習慣。所謂“心讀”,是指在心里放聲朗讀,或者說是心中的“虛擬誦讀”。如此,才能做到盡可能地不遺漏文本中的任何信息。閱讀古詩文,“心讀”格外重要,因為古詩文的語言特征是表意簡潔集中,漏讀一個字,就可能遺漏了極為重要的信息,從而在理解上產生偏差。
第三,遷移知識,活學活用。文言文常見的知識點,初中階段必須掌握的實詞、虛詞等,是需要同學們結合具體語境去揣摩其用意的。此外,課內詩歌鑒賞的“意境法”“表現法”“關鍵詞法”“修辭法”等,同樣是鑒賞課外古詩文的重要方法,在“反饋評析”環節,再具體講解。
【典題診斷】試一試:你已經掌握得怎樣了?
1. (2012?江蘇省南京市)
闕 題①
劉慎虛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輝照衣裳。
【注釋】 ① “闕”同“缺”,此詩原題在流傳過程中遺失。② 每:每當。
(1) 白云深處,青溪岸邊,山路蜿蜒,柳條掩映,體現了“讀書堂”環境之______(請用詩中的一個字概括)。
(2) 詩人善于從感官的角度表現景物的特點,請以第二聯為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江蘇省無錫市)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笨椭x之。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北O試者異之。后關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唇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帶山之縣必駭,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奸宄①之原也,竊為郡內憂之。”邵不從。邊山之民果亂,內徙,或為寇鈔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為司空掾屬,除成皋令,以病去,復為堂陽長。其治務寬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遷兗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稱之。雖在軍旅,常粗衣惡食,儉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與夏侯、臧霸等征吳。到居巢,軍士大疫,朗躬巡視,致醫藥。遇疾卒,時年四十七。
【注釋】 ① 宄(guǐ):壞人。② 鈔:掠奪。
(1) 下列句中的“以”與“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中的“以”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以其境過清 B.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2) 下列對人物的分析評價有錯誤的一項是( )
A. 司馬朗少年時即能從容應對質疑,初露才華。
B. 司馬朗執政不靠刑罰而靠寬厚仁慈,百姓照樣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 司馬朗為了讓軍士以他為榜樣,故意在軍隊中過著簡樸的生活。
D. 當軍隊出現瘟疫時,司馬朗能體恤下屬,親自為軍士送醫送藥。
(3)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① 客謝之( ) ② 監試者異之( )
③ 竊為郡內憂之( ) ④ 以病去( )
(4) 翻譯下列句子。
①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邊山之民果亂,內徙,或為寇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饋評析】聽一聽:你一定會深受啟發!
同學們,做了上面的題目后,你們有什么感覺?要做好課外古詩文閱讀題,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閱讀詩歌時,要學會找“詩眼”。所謂“詩眼”,就是通往詩歌內核的“缺口”和“幽徑”,在閱讀一首詩時,往往會因為發現了“詩眼”而感到豁然開朗。例如題1中的第(1)題,很多考生的答案是“深”,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如“幽”更為準確。而且,題目中已經給出了提示――“白云深處,青溪岸邊,山路蜿蜒,柳條掩映”,則答案自然是非“幽”莫屬了。
第二,閱讀詩歌時,要學會徜徉于詩歌的意境。例如題1中的第(2)題,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很多考生只停留在“感官角度”,忽視了“分析”,而這個“分析”,是要以考生對情境的虛擬體驗為基礎的。所謂“徜徉于詩歌的意境”,就是“神游”于詩歌景物的意境之中,把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展現的場景中,然后回答自己有怎樣的感覺或感想。
第三,要學會利用題目回答題目。一般來說,一個文本的多道閱讀題之間是有梯度和關聯的,譬如題1中第(1)題的題干“白云深處,青溪岸邊,山路蜿蜒,柳條掩映”,就為第(2)題的意境分析提供了啟示。
第四,要掌握閱讀課外文言文的正確方法。通常分三步。第一步,結合注釋通讀全文,了解文本大意。第二步,細看題目,研讀字詞。在這一步中,同學們需要一一落實問題中的字、詞、句在文本中的位置。一般來說,運用所學過的知識,較為容易的問題都可以在這一步中得到解決。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既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又可以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失誤,是一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第五,要學會回憶課內文言知識。課外古詩文閱讀,同樣注重考查詞語的含義,這就要求同學們平時要多積累常用實詞的詞義以及常用虛詞的用法。做題時,同學們要善于聯想曾經學過的相同或相類似的字詞的含義,然后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從文章整體入手去解答,從而提高準確率。
例如題2中的第(1)題考查“以”的用法和意義?;仡櫿n內學過的知識,我們知道“以”有下列用法和意義:①因為,由于(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用來(例如“殺之以應陳涉”);③把,拿,用(例如“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④以為,認為(例如“皆以美于徐公”);⑤憑,靠(例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⑥按照,根據(例如“策之不以其道”);⑦以致(例如“以塞忠諫之路”);⑧通“已”,已經(例如“固以怪之矣”);⑨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如“受命以來,夙夜憂嘆”);等等。本題中,“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中的“以”解釋為“因為”,A選項“以其境過清”中的“以”解釋為“因為”,B選項“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的“以”解釋為“認為”,C選項“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以”解釋為“按照”,D選項“令辱之,以激怒其眾”中的“以”解釋為“用來”,這樣一分析,就不難選出正確答案了。
第六,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時,要掌握好“不變與變”。
專有稱呼不變。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可以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這一句中的“慶歷”“滕子京”“巴陵郡”就不需要翻譯,整句話可翻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特殊句式要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裝句、判斷句、省略句等),在翻譯時要進行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主謂倒裝句,就要翻譯為“你太不聰明了”;又如“陳勝者,陽城人也”是判斷句,就要翻譯成“陳勝是陽城人”。如果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了主語,翻譯時就要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第七,對內容的理解要從原文中尋找依據。例如題2中的第(2)題,C選項說“司馬朗為了讓軍士以他為榜樣,故意在軍隊中過著簡樸的生活”,“故意”之說在原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據,顯然是錯誤的。這道題相對來說還比較簡單,遇到比較復雜的題目,同學們一定要仔細閱讀文本,從文本中發現線索,尋找答案。還有的題目需要根據原文材料進行一定的邏輯推理,或與選支進行比較辨析,難度也就更大了。但只要掌握了方法,細心做題,總會得出正確的答案。
【專題強化】練一練:只要努力就會成功!
1. (2012?江蘇省無錫市)
謝亭送別
許 渾
勞歌①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注釋】 ① 勞歌:送別歌。
閱讀上面的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1) 詩歌第二句的寫法有什么特點?請結合表達效果作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歌最后兩句所寫景色的特點,并說說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江蘇省宿遷市)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晚 春
韓 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①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① 楊花:詩中指柳絮。
(1) 請說出“百般紅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辭手法,并簡析其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請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楊花”“漫天作雪飛”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2?江蘇省鎮江市)
絕句二首(其一)①
杜 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釋】 ① 此詩作于杜甫草堂。
(1)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兩句中的“燕子”和“鴛鴦”各在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詩描繪的初春景物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反映出詩人當時怎樣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2?浙江省杭州市)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
送人之松江
俞 桂
西風蕭瑟入船窗,送客離愁酒滿缸。
要記此時分袂①處,暮煙微雨過松江。
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① 袂:袖子。詩中的“分袂”是“分別”的意思。
(1) 《送人之松江》所寫送別的季節是________,《別董大》所寫送別的季節是_______。
(2) 請賞析這兩首送別詩所表達的不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12?江蘇省南通市)
天凈沙?春
白 樸
春山暖日和風,
闌桿樓閣簾櫳①,
楊柳秋千院中。
啼鶯舞燕,
小橋流水飛紅②。
【注釋】 ① 簾櫳:帶簾子的窗戶。② 飛紅:花瓣飛舞。
(1) 畫線句展示了一幅 ■ ■ ■ ■、 ■ ■ ■ ■ 的美麗畫面。
(2)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有“小橋流水人家”之句,它和這里的“小橋流水飛紅”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012?江蘇省南京市)
古 鏡
沈 括
【甲】古人鑄鑒①,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凹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為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于光中現。予觀之,理誠如是。然予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術。
(選自《夢溪筆談》,有刪節)
【注釋】 ① 鑒:鏡子。② 原:推究。③ 差:略微。
(1) 下列給【乙】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所加標點正確的一項是( )
A. 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
B. 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
C. 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
D. 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
(2) 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收人面令小 令初下,群臣進諫(《鄒忌諷齊王納諫》)
B. 予觀之 同予者何人(《愛蓮說》)
C. 又見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見(《馬說》)
D. 文畫銘字無纖異者 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3)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于光中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據文段內容,完成下面的題目。
① 古人制鏡,使鏡面略凸,能收到“__________”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鏡,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紋和文字。由此可見古代鑄鏡技藝很________(用一個詞語概括)。
② 有人推究透光鏡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贊同,后來產生了懷疑。他懷疑的依據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012?江蘇省揚州市)
鳴機夜課圖記(節選)
蔣士銓
銓四齡,母日授四子書①數句??鄡河撞荒軋坦P,乃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②、點、畫,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既識,即拆去。日訓十字,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至六齡,始令執筆學書。
記母教銓時,組繡績紡③之具,畢陳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讀,咿唔之聲,與軋軋相間。兒怠,則少加楚④,旋復持兒而泣,曰:“兒及此不學,我何以見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擁被覆雙足,解衣以胸溫兒背,共銓朗誦之;讀倦,睡母懷,俄而母搖銓曰:“可以醒矣!”銓張目視母面,淚方縱橫落,銓亦泣。少間,復令讀;雞鳴,臥焉。
【注釋】 ① 四子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② 波、磔(zhé):漢字書寫筆畫。③ 組繡績紡:即編結紡線。④ (jiǎ)楚:用于責打的大條等。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 母日授四子書數句( ) ② 苦兒幼不能執筆( )
③ 無誤,乃已( ) ④ 與軋軋相間( )
(2)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抱銓坐膝上教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鄒忌諷齊王納諫》)
B. 旋復持兒而泣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
C. 兒怠,則少加楚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D. 解衣以胸溫兒背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3) 翻譯下列句子。
① 至六齡,始令執筆學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曹劌論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蔣母嚴于教子的做法,與孟子關于“天將降大任于是人”的觀點是相通的,你贊成這樣的做法嗎?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012?江蘇省南通市)
歐陽修,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①。得唐韓愈遺稿于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②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方貶夷陵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勝數,于是仰天嘆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弊誀?,遇事不敢忽也。
學者求見,所與言,未嘗及文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凡歷數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③而不擾,故所至民便④之。或問:“為政寬簡,而事不弛廢,何也?”曰:“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p>
(節選自《宋史?歐陽修傳》)
【注釋】 ① 嶷(yí)然有聲:人品超群而享有聲譽。② 機阱:陷阱。③ 寬簡:寬松簡易。④ 便:安逸、安適。
(1) 用斜線(/)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共兩處)。
因 取 舊 案 反 覆 觀 之
(2) 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 讀書輒成誦( ) ② 晚更號六一居士( )
③ 雖機阱在前( ) ④ 或問:“為政寬簡,而事不弛廢,何也?”( )
(3) 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得唐韓愈遺稿于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當有文人來訪,歐陽修為什么不與他們談論文章?請用文中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閱讀選文第三段,結合下面的鏈接文字,具體說說歐陽修具有怎樣的從政思想。
【鏈接】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