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往煙波范文
時間:2023-03-23 01:51: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來往煙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這樣的場景,人們談及當時的視頻直播,似乎總是帶著一股荷爾蒙的潮濕和黏膩。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視頻直播也被不斷迭代了新的意義,除了脫胎于直播聊天室,目前依然以美貌性感的女主播為主的秀場模式,視頻直播主要又分化出了另外兩種類型。
游戲電競直播模式,比如斗魚、虎牙、熊貓等等,這不但救活了曾經游走在主流媒體邊緣地帶的電競產業,同時也已經成為直播產業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另一種則是最近火爆的泛生活類直播,比如花椒、ME以及延展出直播類目的美拍等短視頻平臺,正是因為內容足夠大的空間和較低的門檻,這一類直播更注重娛樂和互動的特質,逐漸演化成“全民直播”的盛況。
有人說直播正成為視頻領域的下一個風口,確切點說,偏向UGC的直播模式,將成為每個視頻公司全行業鏈上的必備環節,我們正迎來直播的大時代。
新時代,星時代“我不需要精致的妝容、專業的設備和事先設計好的臺詞,在直播里,我就是我,生活里本來的樣子。”一位美拍直播網紅說道。
虛擬世界里,一個網紅的真實是具有致命殺傷力的,你幾乎可以在直播里看到整個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看旅游、看演唱會、看化妝、看吃飯、看足浴、看荒島生存、看密室逃脫、看睡覺——萬能的直播平臺,只要有你想看的,就會有人播。
網紅小鮮肉“skm破音”,短視頻以嘮嗑唱歌為主,同時也是美拍、唱吧的直播播主,其美拍粉絲140萬,總共被贊900+萬次,在其最新的直播中,有3萬多觀眾參與,被贊321萬次,Skm破音的粉絲自行組成破家軍,火爆程度直逼明星。
影響力經濟中爭奪的是眼球資源,網紅的火爆讓明星們按捺不住,直播平臺正聚集起越來越多的明星,有業內人士認為,直播平臺正從網紅1.0版本升級到明星2.0版本。
當紅小生鹿晗的個唱首秀在移動端的直播,甚至創下了吉尼斯紀錄。今年1月,Angelababy獻出網絡直播首秀,引來30萬網友擠爆直播間。釋小龍網絡直播“漂移射門”同樣引來5萬粉絲圍觀。此外,王凱、黃曉明、范冰冰、張藝興、黃景瑜等都已經加入移動直播大軍。
流量富礦時代直播平臺將不斷涌現微博是一個社交媒體平臺,明星除了借助這個信息入口籠聚粉絲,更可以借助平臺上的價值流動來實現個人品牌經營,姚晨一夜之間成為微博女王正是粉絲們對其個人價值觀的認同,但弊端在于,個人賬號背后的團隊經營,也會讓粉絲們疲倦。
互聯網訓導的信息傳遞第一要旨就是透明真實,即便短視頻也難以完全滿足粉絲們對于明星們近距離甚至零距離的觀瞻欲望,所以在4G等帶寬設施逐漸完備之后,移動端直播平臺儼然滔滔大勢。
直播平臺迎來風口,但需要有足夠的明星資源和粉絲沉淀,也就是說收獲流量富礦的內在邏輯是,平臺本身首先要能夠為明星們提供足夠的粉絲群體,還要在相關的個人品牌、行業資源、后續傳播策劃等等鏈條上開路護航。
美拍、秒拍等以短視頻見長的團隊都是這方面的代表。在美拍和秒拍等平臺,用戶黏性、用戶活躍度等方面已有超出傳統視頻平臺的趨勢。
以明白學堂為例,他們美拍上的均集播放量在三四十萬左右,遠低于他們的全網播放量,但他們在美拍上的用戶互動性卻極高,均集點贊數在三四千左右,均集評論數一二百左右,遠高于全網平均值。
因此,明星借助美拍等直播平臺與粉絲們實現互動,能夠造就極好的粉絲粘度,幫助明星更為接地氣的塑造個人形象。而平臺則借助明星帶來的人氣資源、前沿活動現場籠聚粉絲,通過內容運營和產品設計,就可以實現流量閉環。
可以展望的是,2016,在網紅和明星直播雙重加持下,美拍、秒拍甚至今日頭條等新興平臺將強勢崛起。
明星直播的冰與火之歌3月中旬的時尚周大秀,范冰冰用ELLE的美拍賬號做了一個小時的直播,跟網友互動分享巴黎行程,還大方傳授自拍和護膚的秘籍,一個小時不到就讓《ELLE》的賬號漲粉10幾萬;張藝興工作室成立一周年,也在美拍直播了《伊周》封面照片的拍攝過程,25分鐘不到聚集了16萬的在線觀眾,點贊數直破400萬;同樣,因出演網絡劇《上癮》而被眾多網友熟知的黃景瑜,在美拍上直播上海舉辦的“迪士尼系列會”,引來網友在線圍觀,短時間內就獲得百萬點贊。
明星本身作為一個大IP,通過線上直播平臺來拓寬自己的影響力和渠道,進而反哺直播平臺實現富內容化的運營,在這樣的閉環之中,IP的價值會不斷被放大,最終形成碾壓式的馬太效應。
但一半是火焰,相應的,另一半則是海水。明星進入直播平臺,上演的是一首冰與火之歌。在與網紅們爭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流量話語權中,有言論認為,直播平臺上,明星是一劑偉哥,而網紅才是真正的藥引子。
明星目前的難題在于,明星直播是為了進一步拉近與粉絲的距離,在視頻直播成本相對較高、明星檔期滿滿的情況下,如何讓明星團隊們維持源源不斷的直播動力?因此說平臺本身的用戶定位,后續的傳播策劃,傳播渠道等等都是接下來需要精細化經營的。
同樣不能忽視的是,由于美拍等短視頻平臺對于上傳視頻有嚴格的時長限制,所以更適合泛娛樂類短視頻的傳播,同時,美拍和秒拍的社交屬性更強,相比較專業性內容,更適合網紅類節目。對于大多數PGC來說,美拍已成為籠絡忠實粉絲的重要渠道。
直播平臺上,網紅和明星最大的不同在于,網紅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直播平臺,并且懂得放下身段和粉絲互動,他們更擅長用各種社會化的媒體來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
篇2
天長短,斜陽殘,風光千里入暮色。黃昏獨倚是個愁。飛絮簾簾,高樓幕,章臺不見歸來路。碧窗燈彩四溢起,車馬喧囂塵土咤。黯然思旅,陌上游人音異,幕下孤城鎖幽人。冉冉秋云情幾許,漸難尋,江南岸。
看陌上來往,過盡鴻影非吾意。更添得,愁如絮,纏纏綿綿似窮秋。等閑想看故里景,嶺南秋色卻近無。一陣陣,一聲聲,秋云過盡綠波間,繁枝千片色深淺,枝尚綠,紅偎依,人已悴,一枕秋色也難回。
傷心油城處,自離別,親朋音鴻絕。夜夜月下共相渡,爭如相見音容難。小樓未央夜,獨坐正凝思。一晌憑欄,自別離,多少歲日待成空。數盡紅塵散聚,唯不見鴻信絕來。
此番情,一腔緒,凝咽喉。嘆長空,堆緒,隨煙散,一向離散,勞奔波。飲盡世間情,世事多薄情。歡誤已棄久,每逢秋索多惆悵。日日陌上煙,朱顏空瘦衣。慣看柳色年年舊,聚散容易日日有。
獨上小樓,思悠悠,一份歡喜,兩份愁。故人舊,音容曾。惝若初見,笑語盈盈,眉顰云水走,三千青絲紅紛已,風月如煙。塵緣短,枉然一嘆,重逢不知何時夕。燕銜巢,多勞累。縱有千般風景,貪金杯,方歲晏。
燈已曉,人末寐,簾外明月陌上寒。提筆墨下,聊聊多悲歡。多少煙塵,紅箋里空回首。秋千外,一蕩又明年,風雨照依舊。
茶根苦,煙隱眉,寒衣更勤,月茫茫。謾記當年,事少閑,由貪杯,聊發相思意。
篇3
——題記
夜一如少女委婉的眼眸,如此深邃的清澈。
星空一如夢境彌漫霧氣的詩意,幽幽而悠悠。
這似乎是我最熟知的夜。淺藍色的憂郁。
今宵依然如此。
仰望星空,是件極致浪漫之事,不需要流星墜落那一現,只需一塊空曠的坡地,一片星光,足矣。
仰望星空會讓人有些恍若隔世的感覺。很容易地就與星空融為一體,星光滿散在我的眼里。忘了自我存在,忘了它物存在,只有那頭頂的星空是存在著的,不會消散的。
夜空中的星星很難追尋,上一刻還在那兒,下一刻就不知蹤影,仿佛隱進了云層,那么捉摸不定。
望到這兒,才驀然憶起,生命亦如星空,華麗而浪漫,卻又那么捉摸不定。
不,或許這么形容不恰當。
生命更像一場旅行,而星空只是列車停靠的一個個站點,每一站都有人下車,每一站也都有人上車。
下車的人中,或許萍水相逢,或許擦肩而過,上一刻還和我談笑風生,下一刻就消失在茫茫星空中。他們要去乘另一班列車了,他們只是我生命中的匆匆過客。
而上車的人有的也許停駐的時間并不長,下一站星空,他們又得下車,而另一些則稍稍長些,也許是三站,也許是五站,但不可能是永遠,因為列車是沒有終點站的。而列車不會因為你的感情而停下,它會不停地行駛。
誰知道呢?或許我也只是別人生命中的匆匆過客,一閃而過,下一站,下一站的星空,我也會下車,去搭乘另一班列車。
童年的星空,會因為少了支棒棒糖而哭泣;會因為沒有伙伴玩而傷心;會因為少看了動畫片而沉悶;會因為小公主悲慘的遭遇而嘆息。而那些在記憶中塵封的笑聲,也在我的生命中一閃而過,留下的,只是向往的追憶。
少年的星空,會“為賦新詞強說愁”;會“剪不斷,理還亂”;會“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會“舉杯邀明月”。怎么也逃不出自己強加給自己的“愁”。
而青春的星空則是真正的多愁善感。喜歡“欲語淚先流”,喜歡“過盡飛鴻字字愁”,喜歡“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幼兒園、小學、中學,生命的列車曾在一個個星空站點停靠,有多多少少、來來往往的過客,原以為總有人伴我同行,直至不久前,唯一一個用QQ聯系我的小學同學,頭像也變得暗淡無光,我明白,一切都不再。
駛過的星空不會再來。我說。我沉默。
錯過的美好不會重現。我說。我嘆息。
走過的時光不會倒轉。我說。我哭泣。
過去的很久很久,我都像單純的小紅帽,癡癡的以為人生是沒有過客的,每一個人都將在我的生命里永恒,而現在,我們卻只能如提線木偶一般,被時間操控。
用手抱著雙腿低低沉思,良久,抬起頭。
篇4
所謂“閘頭”,是指位于宿遷和新沂交界的駱馬湖畔的嶂山閘東邊,當地人稱之為“閘頭”,因此閘頭魚這個名字就有了地域特色。
據歷史記載,明萬歷年間,黃河水患頻繁,為保護漕運,明朝采取“避黃開運”的辦法。開挖后運河北的沂、武諸水由于失去了泗水通道,被迫改變河道,因東去有嶂山嶺阻隔,就把原有的周湖、柳湖、黃墩湖等小湖連成一片,形成駱馬湖。到上世紀50年代,洪水泛濫殃及駱馬湖沿岸,嚴重影響了群眾生活。當地政府為了徹底解決水患,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切開嶂山嶺行洪,并建成嶂山閘。
附近的老百姓靠水吃水,或湖中打魚,或河中挖沙,到上世紀80年代時,當時的宿新公路尚未通車,南北來往的車輛只能繞行嶂山閘。當地有一戶人家,原本是在路邊擺小攤,平常賣些煙酒、零食,偶爾有過路司機要求搭伙做飯,這家人從中看出了商機,干脆自己開個小飯館,女主人從湖中取來湖水,用農村土灶土鍋紅燒湖中的新鮮活魚——青魚、草魚或草混子。做魚時,要先氽湯,然后將剁成塊的活魚放入,佐以蔥、姜、蒜、花椒、芫荽、辣椒等作料,用大火把水燒開,配上醬油、醋、鹽,燒出的魚具有辣、咸、鮮、嫩及筋道的特點,咸辣適中,十分適應蘇北魯南一帶食客的口味。這樣的“湖水烹湖魚”,原汁原味,盛出鍋后,用筷子夾起來的魚肉,一塊一塊的晶瑩透明,讓人食欲大開。本來過往司機早已饑腸轆轆,加上駱馬湖的水質優良,湖魚肉質鮮美,日久天長,湖水烹湖魚有了一些名氣,逐漸形成了一款獨具地方特色的菜肴,如今閘頭魚在當地早已遍地開花,招牌林立。
篇5
“漢高祖6年,析番縣地立鄡陽縣,治所四望山(今周溪泗山)。南朝宋永初二年,因彭蠡湖盆地發生沉降,湖水南侵,鄡陽縣地沉入湖中,鄡陽縣撤消”“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縣都昌”。(《都昌縣志》)
兩千年滄海桑田,彭蠡澤湖水南侵,歷史上有了“沉鄡陽,浮都昌”的美麗傳說。千百年來,煙波浩渺的鄱陽湖用她博大的胸懷養育著的數以千萬計的贛鄱兒女,喝著鄱陽湖水長大的我們親切地稱她為母親湖。
兒時的畫面,記憶猶新。落日偏西,映照在鄱陽湖的水面,波光粼粼。伙伴們挽起褲腳,勾下身軀,摸撿著湖邊的蚌殼。天色將晚,媽媽喊孩子們回家,怕天黑了看不到地上,湖邊的貝殼會割破我們赤著的雙腳。傍晚回家,媽媽切開撿來的蚌殼,剜出當中的肉質,剁碎,拌上碾好的米粉,水開下鍋,不一會兒,香噴噴的蚌肉米粉出鍋,那是我們豐盛的晚餐。切蚌殼時,偶爾還有意外的收獲,蚌殼里藏著一粒小小的珍珠!奶奶說這是老天的賞賜,讓媽媽用紅絲線穿起珍珠,掛在我們的脖子上,幫我們逢兇化吉、安然成長。
鄱陽湖是我們的母親湖,鄱陽湖畔的母親溫婉而慈祥。陶母“截發延賓”“封壇退鮓”,岳母刺字“精忠報國”還我河山,歐母折枝教子育兒有方。母親湖培育了許多彪炳千秋的英雄母親,成就了許多“圣母”的佳話。
鄱陽湖里生養著貝殼,貝殼里孕育著珍珠,珍珠凝聚著貝殼一生的母愛。人們取出珍珠,卻將貝殼棄之湖邊,成為了母親湖身體上的一道道傷口。勤勞智慧的都昌人,將貝殼變廢為寶,加工成人工養殖珍珠所需的珠核、貝殼工藝品和馬賽克建材,慢慢地都昌的貝殼產品占據了全國的大部分市場,都昌人做活了雷州的流沙鎮,足跡還遍布于廣州深圳浙江廈門。都昌有了“中國淡水珍珠之鄉”的美譽,卻依然沒有那該有的富庶與繁華。
近年來,都昌人提出整合優勢資源、打造珠貝產業的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將珠貝產業中蘊含的母親文化與鄱陽湖文化旅游事業結合起來,實現“以珠促旅、珠旅結合”的發展模式,并進一步帶動與之相關的服務業發展,全力打造集生態養殖、精深加工、國際貿易和鄱陽湖生態文化旅游于一身的珠貝大產業。目前,都昌珠貝產業的旗艦項目鄱湖國際珠貝城已落戶縣城,即日完工。
篇6
很多時候,我非常佩服那些曾出現在我生活中的背包客。生命之于他們,是一場旅行,哪里都有不可預測的風險,哪里都有陌生人的善意。心永遠在路上,為的是追逐生命的放肆與自由以及那個在不斷游走中漸漸靠近的心中的“原己”。
只要你想,只要有夢,不必在意口袋是否充裕,不必在意錦年又啟,華歲增添。
人生有些地方是一定要去的,比如,比如青海。我幾乎每年去了都還想再去,去感受那些藏民的簡單與熱情,信仰的圣潔與久遠。這些是真正可以凈化人心靈的去處。去路上,去遠方,邊走邊看――這是我經常給我的學員和朋友的建議。課堂有限,書本有限,眼界的生命力卻可以無極限。
無論是煙波浩渺,還是風雨兼程,我們都可以潛入風景的深處。從容,傾聽,呼吸,靜語,吸納。提起,那朝圣的藏民每走三步,便五體投地磕頭,當你轉過頭去凝望,總會久久無言,胸中百轉千回,是感動,更是震撼,一種深入骨髓的信仰力量深深地震撼著我心。那里的塔爾寺香火鼎盛,寺院的石墻上橫生著野草蔓蔓,寺門外的如來八塔上停落著潔白的鴿子,并不理會來來往往的游人,有一種漫不經心、不予迎和的歲月流逝里的安然之美。
冥想和參佛有多么相似的通匯,自在心,無雜念。若靜坐是一種修身,這里的人們則用樸素的生活告訴你:大道無言,萬物無相。只要有信念,每磕一個頭,每轉動一次經筒,心中就少了雜念,多了干凈,那些途中與你目光相接一笑的人,那些行腳路上與你看過一段云水的人,那些羈旅之中贈你美酒、一枝柳蔭的人,都映照出你心底最美的大好山河。
山川河流的景致,原本就在人心里,借我們的行走與眼睛提供了一種路徑,那些騎單車上路的旅人、徒步的情侶、轉山的信徒,每個人的臉上都風塵仆仆,卻無一例外地寫著平靜滿足。
身體的苦行帶來心靈的愉悅,讓所有的束縛和捆綁都被斬斷,空曠與高遠帶來無與倫比的安全和松弛。你漸行漸遠,身心輕盈,覺得自己的靈魂跳起了舞來;你仿佛吸納了清清溪流,花朝晨暮露,聚和了喜悅痛苦,才能完成這震撼的禪舞。
你看,碧波萬頃,都漸漸投進自己的倒影里;你像一尾魚兒,在清清甘洌的水流里自由擺尾,暢快游弋。你會看見,雨云脈脈而來,雷聲溫柔而動,湖水漾笑著一閃一爍;你能看見,一樹樹油桐花飽滿開放,紫云英嬌羞著紫一片白一片,水岸邊,泥土抿著草芽粒子,陽光般金亮……
篇7
舊時的濟南,水多湖闊,船也就多。據記載,至少在唐代乘游船觀賞大明湖水光山色就已漸成風尚。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都曾在大明湖上泛舟觀光,李白留下了《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詩三首:
“(其一)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其二)湖闊數十里,湖光搖碧山。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其三)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遙看鵲山轉,卻似送人來。”詩圣杜甫揮筆寫下了《暫如臨邑至鵲山湖亭奉懷李員外率爾成興》:“野亭逼湖水,歇馬高林間。鼉吼風奔浪,魚躍日映山。暫游阻詞伯,卻望懷青關。靄靄生云霧,惟應促駕還。”從兩位詩人的詩篇中可以看出,那時方圓數十里的浩瀚湖面上,魚躍鳥飛,舟船出沒,遠方的煙波之上,鵲山宛如飄浮的翠屏,華山有似含苞欲放的荷花,誠可謂一派風景如畫。自此以后,大明湖上的游船扁舟便屢屢出現在文人的篇什里,“輕舟”、“小舟”、“木蘭舟”、“小艇”、“橛頭艇”(一種用雙槳劃動的小船)等詞語更是頻頻見諸于名家詩篇。
宋元以后,大明湖上開始出現了形制較為闊大的畫舫。曾鞏在濟南為官時,“常時泛西湖”,乘的就是畫舫:“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魚戲一篙新浪滿,鳥啼千步綠蔭成。虹腰隱隱松橋出,鹋首峨峨畫舫行。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里聽泉聲。”(《西湖納涼》)不過,那時大明湖上更多的還是一些形制小巧的私家小舟。清人王初桐“野艇小如瓜,恰容三四輩”(《明湖曲》)、“烏篷小棹歸來晚,回首煙波暗七橋”(《絕句》),說的就是這種
小舟,只能乘坐三四人。一些小舟上覆有“烏篷”,這種烏篷是半圓形的,用竹片、席篾編成,上涂黑油,以遮陽避雨;而且這種篷不是固定死的,當不需要時可以打開,以開闊游客的視野,“綠柳蔭中引棹行,留犁風動轂紋生。推蓬試向城南望,萬疊山光潑眼明。”(清歷城籍詩人尹廷蘭《憶大明湖》二十首之三)。
到了近現代,文人直接描述大明湖游船和采蓮船的筆墨更是多了起來,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船的構造、形制、裝飾以及船內布置。
100多年前,后來被譽為“中國在西方的精神使者”的著名德國漢學家理查德。衛禮賢來到大明湖,他看到的是:“湖邊備有大船,船的上部都用玻璃鑲成。船艙里嵌花的桌子上放著茶水和瓜籽。船行駛在荷葉之間,經過那些淡粉色的芬芳的花朵,消失在一片蔥翠之中。歡快的笑聲時有所聞,歌伎們明艷的衣衫不時在綠意中閃現,時而還能聽到有人談著琵琶,為某段戲曲伴奏。”1914年出版的《濟南指南》一書則記載了當時大明湖游船的登船地點和船價:“欲游覽大明湖,雖隨處可以登舟,而船之聚集最多處為鵲華橋及司家碼頭二處。……船價:大船一日約二元,半日約一元五角;小船減半,冬日較廉。”
現代著名作家周作人1924年6月1日下午,約了四個朋友一起乘船游覽了大明湖。他們從鵲華橋碼頭登船,乘坐的是一種“出坂船似的長方的船,門窗做得很考究,船頭有匾一塊,文云‘逸興豪情’,――我說船頭,只因它形式似船頭,但行駛起來,它卻變了船尾,一個舟子便站在那里倒撐上去。他所用的家伙只是一支天然木的篙,不知是什么樹,剝去了皮,很是光滑,樹身卻是彎來扭去的并不筆直;他拿了這件東西,能夠使一只大船進退回旋無不如意,并且不曾遇見一點小沖撞。”這使得從小在南國看慣了用槳櫓劃船的周作人著實大為驚嘆!(見《濟南道中?二》)
近代山東文化名人芮麟曾于1933年8月乘船游覽了大明湖,他在《山左十日記》中記道:那天下午,芮麟一行“雇了一只大畫舫,慢慢地向湖心蕩去水光山色,頓覺眼前一清。過江以后,所見的水都是黃的,大明湖的水,卻是綠油油碧澄澄的,單是水已經不可多得的了。加以楊柳、蘆葦,荷花的點綴,分外覺得風光如畫。”
已故孟慶筑先生在《那個年代》一書中,曾回憶起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他在大明湖見過的一種類似大木盆一樣的簡陋采蓮船,“乘船游湖,可去一個景點,也可游覽全景。講價上船,由船工用長木桿撐船,沿著水道行進。每到一處,就像到站一樣登岸觀賞,船在岸邊等候,然后就一站接一站地進行。船行水道間,可以觀賞兩側藕池中的荷花:收獲季節,還能看到池中的踩藕人,穿著整條牛皮做的水衣,像“跳舞”一樣從水下抱出頎長的鮮藕,偶爾還可看到像個大木盆似的‘采蓮船’,一人坐在里面,兩手各拿一塊小木片劃水,在藕池中采蓮作業。”
牛國棟先生在《濟南乎》一書中則記述了上個世紀中葉大明湖里“三六九等”的游船狀況。除了畫舫,篷子船、布篷船之外,他也寫到了孟慶筑所言如同木盆一般的采蓮船,還寫到最次的一種游船――光腚船,說白了,也就是上面什么設施也沒有。
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種種原因,大明湖的游船逐漸式微衰落。現代文學大師沈從文在1956年10月的一天游覽大明湖,他當時在省圖書館附近見到的游船情形已經是:“碼頭邊殘荷倚斜,風姿楚楚,泊了三十多只有棚架的小游船,色調灰撲撲的。船只相當舊了。有些船只可能一天只有一趟吧,掙個四毛五角。到了“”期間,整個湖面上只有寥寥幾只游船在游動了。
特別令人驚奇的是,獨見于江浙一帶的“船娘”在古時的大明湖上卻不鮮見。清人任弘遠在《明湖雜詩十首》中,就生動地描寫了采蓮情景:“六月乘涼爭采蓮,湖中來往女郎船。臨行笑折新荷葉,障卻斜陽細雨天。”詩中的采蓮女駕著小船穿行在碧波蕩漾的湖上,采摘蓮花,也采摘歡樂。當她們說說笑笑地滿載而歸時,每人又折一張新荷葉頂在頭上,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交融中,湖的美麗多姿,采蓮女的機靈調皮,采蓮的歡快氣氛,都活生生地流瀉出來,定格在歷史的蒼煙之中,成為大明湖的一道亮麗風景。”
篇8
放眼遠望,秋天的西山,顯得有些太過招搖,抖擻著山影,連柔情似水的夜色都無法讓它安寢片刻。朝靄裊裊,樹影婆娑,仿佛故意要跟微弱的晨曦“混為一談”。幸好還有懸浮西天的“疏星曉月”相助,否則,即便我窮極目力,這“曙景蒼然”的晨景怕也是無法看清的。眼前這份明代鄒緝眼中“樹入平郊分淡靄”的氤氳,恰如其分地印證了跟他同朝代的詩人楊榮的那句“遠樹依稀云影淡”。人間大美,大抵都有相似相通處吧。面對同一風物時,“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觀感只不過是細枝末節的差別罷了。
微風拂面,帶著絲絲涼意,在“秋老虎”還未退去的時節,這份舒爽可謂沁人心脾。遠山搖曳,而近水,卻完全是一副波瀾不驚的模樣,柔波微漾,輕舒漫卷地含著一輪明月和幾簇淡淡的流云,一任皎潔的月光照亮墨玉般的波心。更寬的湖面,似乎正貪戀著黎明前的短暫賴床時刻,睡眼蒙般舍不得徹底亮開,被岸邊高大的楊樹、依依的垂柳和蔥蘢的灌木叢帷幔般合圍著。眼前的景象,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元代詩人陳孚的那句“忽驚沙際影搖金,白鷗飛下黃蘆立”。此刻,會有白鷗夜宿岸邊的蘆葦叢嗎?即便有,我也不忍去打擾它們的酣夢。
不見滔天濁浪,未聞奔騰咆哮,哪里還能找尋到一絲永定河昔日“野水黃”、“渾河”的影子?穿山越嶺了300萬年,它或許也想歇息片刻了吧?若非仔細分辨,黛青的樹影與幽藍的水色相互交織暈開,難分彼此,像正生死纏綿著赴一場千年的約會。而水天相映的兩輪明月,彼此仿佛正含情脈脈地用縷縷清輝誓言共度嬋娟……陣陣蟲鳴,宛如正在為天地演奏一曲歡欣的喜樂。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清香,是曉月湖水釋放的氣息,還是西山疊翠的草木在吐氣如蘭?我不得而知。
如斯美景,難怪即便是貴為天子的乾隆皇帝,當年途經此地時,也會發出“半鉤留照三秋淡,一練分波夾鏡明”的贊嘆。雖然他當年題寫的“盧溝曉月”依然如故,只是眼前這幽深平靜的湖面,早已不是當年的“渾流縈帶自滄洲”了。但這“燕京八景”之一的魅力一如往昔。雖少了份一瀉千里的氣勢,卻也平添了眼前的這份雍容淡定。
曙光漸朗,不時有云雀從水面掠過,曉月湖的輪廓越發清晰。俯視橋底,橋墩前“河分橋柱如瓜蔓”的“斬凌劍”依然尖利,銀錠鐵榫鑲嵌的橋身依舊穩如磐石,千年的時光,對這座京城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而言,似乎只是彈指一揮間,至今依舊“長橋彎彎”地橫在永定河上,一如最初。數度毀建,似乎只是替它換了幾件新外衣,從未被“傷筋動骨”過。難怪乾隆皇帝當年會發出“實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舊之堅固也”的感嘆。
石砌的橋面中間竟然泛著銀光,向著橋的另一頭起伏延展,那如玉的圓潤和清輝,仿佛被時光之手反復搓洗過,令人情不自禁地陷入“思古之幽情”的肅穆中……若非“多少行人此來往,馬蹄踏盡五更霜”的反復踩踏碾壓,何來這珠圓玉潤般的光澤?“道上征車鐸聲急,霜花如錢馬鬃濕”,當年石橋上的絡繹繁亂由此可見一斑。
分不清是月光還是曙光的功勞,橋上林立的望柱和石獅子面目漸漸清晰起來,看著它們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的神情,我總忍俊不禁,仿佛進入了一個“幼獅樂園”。腦海中總會竄出那句歇后語“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是啊,我曾無數次來到這里,一直也未曾數清過這些石獅子。即便偶爾有雅興一試,每次都是數著數著,一不留神就被小獅子們活潑可愛的模樣逗得模糊了數字。不過據說近年已有專人數清了這些石獅子,多達501個,一個多么龐大的獅群啊!
其實早在數十年前,我便熟識了從未謀面的盧溝橋。在江南碩果累累的九月開學季,在散發著墨香的歷史課本上,在講臺上老師義憤填膺的講述中……在距今已有300萬年的北京母親河――永定河上,盧溝橋,1937年7月7日,隆隆槍炮聲中,張牙舞爪的日本侵略者沖進宛平城,開始了肆意踐踏神州大地的惡行……永定河、盧溝橋,自此帶著一股濃烈的家國仇民族恨,銘刻在我的記憶中。
數十年后,當我只身來到京城時,便首選了盧溝橋頭城內街上的一間房子作了安身之所。隔三差五,我總要到盧溝橋上,沐浴在“盧溝曉月”中,一邊懷古思今,尤其是那些曾到此一游的鴻儒名士們的傳奇人生;一邊飽覽著眼前的湖光山色,生活中的錙銖糾結便會輕煙般淡去,每每會有豁然開朗之感。“盧溝曉月”于我,可以滋心潤肺,可以修身養性!
陸續有人上橋,看他們的裝束和神情,大抵都是來此觀光的外地游客。接二連三咔咔響起的快門聲說明了一切。
月隱西山,一縷朝霞打在盧溝橋上,激起一片耀眼的金光。到了我又一次同盧溝橋短暫告別的時候了,回望著長龍臥波的古石橋,還有煙波浩渺的曉月湖,前塵往事再次紛至沓來……
世易時移,滄海桑田。曾經干涸的曉月湖,如今又已碧波蕩漾。硝煙散盡后,彈痕累累的宛平城墻遺址,如今正時刻激發著獅醒的雄威。盧溝橋,這道飽經滄桑的獨特風景,注定將久遠地光耀在永定河上,燭照著美麗的北京城、廣袤的神州大地,還有自強不息的龍子龍孫,激勵著我們一道披荊斬棘、奮勇前行。
篇9
當落日的余輝灑滿窗欞的時候,幾只晚歸的鳥兒馱著夕陽懶懶地回家。就在隱含微微草香的暮氣里,窗臺上的瓶花靜靜地謝去。一顆晶瑩的水珠沁在它白皙的花瓣上,滾動,聚集,濺落在古老的石井欄上,摔開萬道燦爛的金光。
江水東流,浮云繚繞;水波漾漾,流光依依。
我一個人站在無盡的天橋上,看著日一分一分的滑落。那和煦的陽光暖暖地披在身上,像湖波散開一般地柔和。天空中,一群白色的鴿子背對著斜陽,翻飛在金色的光芒里。回環來往,音哨齊鳴。忽地里,不知是誰把地上的夕陽失落在了江上。于是頭白的蘆葦,也被染成一抹紅顏了。
輕輕地,我轉過身去——那畫面太沒,我不敢看。江畔久違的暮色,于我來說已無太多言語。那份靜謐中所包容的驚恐,凄情和無人感知的精魂,我無法想像。一個人喜歡重復地漫步在黃昏的沉寂中,希望在無限的時間真正體悟那份莫名的情愫。待到他走到路的盡頭時:日已悄悄墜下,黃昏的畫面永遠地定格在了他的記憶里。而他還要黯然的回首,深望自己已踏過的光陰。
我喜歡做夢,特別是白日夢。因為夜晚的過分安靜中,往往會不可預知地襲來太多未知的魘夢。此刻,我情愿一個人獨坐在黃昏青蒿小橋流水間的石椅上,在半昏半醒中,繼續我的白日夢。
岸旁的落花像雨一般地悄然飄落,我沒有察覺。輕拂的楊柳將它細碎的枝尖藏在水中,是否也在找尋那沉淀在昔日星輝下的夢?金柳猶在,卻不是夕陽中的新娘;余馥暗起,輕裹著晚風中的黃昏。
尋夢在煙波浩渺的江畔,多少往事落花中。水草蒼青,花自零落。在這風靜水靜碧樹靜的時刻,多少幸福的人匆匆劃過這眼前,卻不肯散逸出丁點的目光欣賞這幅壯麗的畫卷;落英繽紛的小道上,幽微的暮煙依舊是過往流香,又能挽留多少綽綽約約的身影。
翰墨躍然于紙,而朱痕未干。這岑寂的黃昏于我而言猶如一幅經過歲月攀延之后的山水畫,充滿著詩意般滄桑的古韻。撐一支長篙,向金草愈亮出漫溯。流水脈脈,擦肩于舟;清風徐徐,漸遠于城。夕陽西下,裊裊炊煙升起在柳煙間,卻依稀有幾只悠閑的渡船駐留在江面上。
風拂過,問心何在?唯有孤影映江。采擷一片柔波中蕩漾著的橘光,哪一片下面沉淀著我揉碎在浮藻間的彩虹似的夢?任水波一層一層地撥開,一層一層地重疊,我依然承載著我的白日夢,默默行舟。
秋水共長天一色。我和我的小舟一起漂在江心,隨滄流任意東西。塵世的喧囂隱沒了,黃昏的幽戀與虛無化作了雋永的文字。日暮的寧靜如一束星光讓人心靈寂寞而平和。靜躺于舟艙之上,憐觀落霞與孤鶩齊飛,空聽余瀾鳴湃湃。我的心仿佛一串古銅制風鈴,在歲月的溘逝中鈍然響起。彌漫,漸息,亦沉重。
邂逅往往是回憶與美的交融,正如半空中被微風剪碎的云朵給我一種溫柔的疼痛感一般。落花坦蕩地飄散,潮汐一次一次地更改,在禁錮了的時間里,思緒有看不見的重量。一個人久久地站在沿河地帶,像是掉進了記憶的旋渦——百感交集。在他深黑色的瞳仁里,那厚厚一疊的憂傷潛藏的就連他自己也無法找尋。雖柳岸風起的浮光掠影間,驚擾了一灘鷗鷺,而他的心依然寂寞如初。時間的安排裝飾了一切,卻唯一冷落了他的感受。在這最為落寞的時刻,一個人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窺看自己的心魂。像夢斷康橋的那個單純人一樣,在淅瑟的風聲中徒自感傷。不知是遺失了美麗的貝殼,還是幻散了他映在榆潭上的一簾幽夢?
左手倒影,右手年華。我錯過了春意盎然的碧草,失落了油菜花中輕盈的蝶兒,又和雨巷中獨撐著油紙傘,丁香般惆悵的姑娘擦肩而過。那十八個春秋亦如白駒過隙的黃昏,一點一點從我身邊溜走。
日的地平線漸漸堙滅在沉沉的暮靄間,琥珀色的黃昏猶如楓葉零落的絲縷暗香,消散在清醒的白日夢中。當一切歸于沉寂的時候,我平靜地沉淀在一日最末與另一日最初的交點上,等待暮鼓晨鐘的最后一次隱隱響起。黃昏給我的印象,就像從水中撈起自己的影子一般,虛幻亦支離。而那個畫中人的游蕩,一如一場無聲的黑白電影以沉默來結束。
白日夢在黃昏中蘇醒,永夜在魘夢中降生。
我目送一灘粉紅色的夕陽遠去,又為自己電亮一輪清明的皓月。透過燭影搖曳的寮窗,我聽見歲月在墻上剝落的聲音。盡管黑夜已在肩膀上安靜地睡著,但我還是終于相信:生命是一場死滅與重生的置換,正如桌上熱氣氤氳的香熏花草茶,只有經歷沸水的灼煎,才能散溢出清幽的純香。
篇10
一、小中見大、內涵豐富、形式多樣
宋人小品畫多是服務宮廷生活所用,除藝術觀賞性,還具有一定的實用性。我們現在所見的宋人小品畫多是繪制在絹本上,一般是做成扇面、窗紗、燈芯片來裝飾美化宮廷生活,因此宋代院體小品尺寸都不大。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藝苑掇英》六十六期宋代山水冊頁專輯所收錄七十五幅小品,其中豎最低15.7厘米、豎最高29.7厘米,橫最短16.5厘米、橫最長53.8厘米,平均豎24.3厘米、橫25.3厘米;故宮博物院收藏一級品文物宋代院體小品六十八幅,其中豎最低16.6厘米、豎最高28.6厘米,橫最短18.3厘米、橫最長31.6厘米,平均豎24.7厘米、橫24.3厘米;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國名畫精選》第一、二卷收錄二十六幅宋代院體小品,其中豎最低17.1厘米、豎最高52.0厘米,橫最短21.3厘米、橫最長50.5厘米,平均豎26.2厘米、橫28厘米。宋人小品畫可以說都在盈尺之間,尺幅上無法與同時期的《溪山行旅圖》、《早春圖》等宏篇巨制相比,但有其自身的獨特審美性和現實意義,小中見大是濃縮的精華。如《石渠寶笈初編》著錄的畫院畫家張茂作品《雙鴛鴦圖》,選取水景局部,一叢蘆葦蓼草探入畫面,枝葉稀疏,葉留殘雪,一對鴛鴦破水而行,游向葦叢;一只鹡鸰輕棲于葦桿,與俯沖而下的另一只遙相呼應;畫面中、上部大片空白,使人聯想到廣闊水域的浩渺煙波,在構圖上頗得小景見大之妙。
中國畫在注重筆墨技巧外,更重藝術家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如南宋畫院的山水畫家馬遠和夏圭,其繪青畫風格被世人稱為“馬一角”和“夏半邊”,如果對社會歷史和繪畫史沒有深入了解,是不可能體會到馬遠和夏圭兩人“邊角”畫風格形成原因的。北宋滅亡后,許多畫院畫家隨皇室一道遷都江南,國破家亡、山河不全的悲痛留在了他們心中,同時原來山水畫院體風格技法是和北方山川的自然風貌相吻合的,到了江南后畫家們立刻產生藝術上的“水土不服”,他們發現用原來所掌握的風格技法,來描繪江南土石叢樹的自然風貌很不協調,而因地因時地轉變畫風,一改全景式創作,突出對近景的描繪,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見大,只畫一角或半邊景物以表現廣大空間,并在一定程度上暗喻南宋江山的“殘山剩水”。《寒江獨釣圖》是馬遠構圖技巧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一葉扁舟飄浮江面,漁翁獨坐垂釣;除四周寥寥幾筆微波外,全為空白;有力地襯托出江天空曠,寒意蕭條的氣象,表現出無限的孤獨。小小的一幅畫道出了國仇家恨,并提醒觀者,在看畫時不可停留在對作品表面的簡單了解和觀注。同時宋代院體小品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從畫片形狀可分成:正方形、長方形、團扇形、蒲扇形四類;從繪畫題材可分成:山水(包含:車船、樓閣等)、花鳥(包含:走獸、蟲魚等)、人物三類;從表現技法可分成:金碧、重彩、淡彩、水墨四類;從繪畫內容可分成:神話故事、歷史典故、生活場景三類。
二、崇尚法度、重視生活、描繪寫實
宋人尚法,同時院體小品畫是應皇家需要而繪,且畫面張幅小,無法藏拙必苦心經營,遵循法度,每幅作品都是反復推敲細致描繪,畫風注重寫實。如畫院畫家毛松的《猿圖》,畫中一只猿猴,曲膝抱臂,造型生動準確,在褐色的底色上,用十分精細的絲毛技法將猿猴身上的絨毛按身體骨骼肌肉的走勢一根根畫出,分毫畢現,用金泥所繪絨毛相互交織,表現出絨毛的光澤,又以細膩的筆致表現其面部的皺紋、嘴勢、眼神以及頗有戲劇性的爪足,極其逼真地將這只金毛濃淡有致、赤面紅耳的猿猴畫了出來。深處宮廷的畫家們,其繪畫并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十分重視生活的。如畫院畫家李嵩的《貨郎圖》,就是一幅人物生活場景畫,畫面上貨郎肩挑雜貨擔,不堪重負地彎著腰,歡呼雀躍的兒童奔走相告,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貨擔上物品繁多,不勝枚舉,從鍋碗盤碟、兒童玩具到瓜果糕點,無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夠發達的南宋時期,貨郎們走街串巷,一副貨擔就是一個小小的百貨店,貨郎們不僅為偏僻的鄉村帶來所需的貨物,同時也帶來各種新奇的見聞,貨郎的到來往往像節日般熱鬧,李嵩在圖中就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畫家借助貨郎這一題材表現南宋市井生活的一個側面,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物品,雖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卻真實地記錄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如果沒有經常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是很難真實準確地表現這個場景和人物的。
兩宋畫風脫胎于晉唐的寫實風氣,宋•鄧椿《畫繼》中有兩段記載,可看出寫實風格在兩宋所受的推崇。1、宋畫院招考畫師標準。北宋翰林圖畫院考試者源源不斷,但是有很多人不合要求,因為當時所崇尚的標準“專以形似”,不合法度之人不免放逸。2、宋徽宗賞畫的一則故事。徽宗建龍德宮成,命待詔圖畫宮中屏壁,唯獨對壺中殿前柱廊拱眼斜枝月季花十分贊賞。他說月季花四時朝暮花蕊葉皆不同,此畫為春時日中者無毫發差,實為鮮見難得。與之相類,沈括《夢溪筆談》論中午的牡丹“其花披哆而色燥”,貓眼狹長如線。而早晨的牡丹帶露“房斂而色澤”,貓眼圓睜。這些都十分明確地指出寫實畫風是當時受官方推崇的風格。我們現在看到的宋人小品畫都是十分寫實逼真的,如畫院畫家林椿所繪《葡萄草蟲圖》,一藤葡萄碩果累累,盈尺畫幅中蜻蜓、螳螂、蟈蟈、蝽象等昆蟲伏于藤蔓綠葉間,畫家以小幅的畫面抒寫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田園景致。昆蟲以雙勾填彩法繪制,用線剛柔相濟,既準確地勾勒出秋蟲或動或靜的各種體態和神情,特別是將昆蟲翅膀的輕薄或外殼的堅硬等不同質感表露無遺,顯示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精于細節表現的繪畫功底。在色彩上,敷色輕淡,深得造化之妙,葡萄藤的藤尖點染紅色以示其新生初發之嫩,葉子的邊緣略以褐色渲染,表明葉片飽經濃霜重露之貌,風格寫實而又不乏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