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宣王使人吹竽范文

時間:2023-03-18 15:42: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齊宣王使人吹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2、翻譯: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百人的糧食供養他。齊宣王去世了,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后便逃走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課堂教學;小學生;文言文;積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中對小學文言了相關的要求,可在后邊的“附錄1”中卻沒有推薦小學階段應該背誦的文言文,這一空白給教材編寫者和教師提供了極大的創造空間。人教版和語文S版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四篇文言文進入小學語文教材。人教版是《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兩小兒辯日》;語文S版是《自相矛盾》《畫蛇添足》《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在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學,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多積累文言文,也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選擇要增加閱讀(也可以稱為拓展閱讀)的文言文時,一般是選擇和課文內容的主題相關聯的文言文。如《楊氏之子》,課文內容是: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文出自南北朝時期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饒有情趣。與課文主題“言語之妙”相同,還有這本書中的《徐孺子賞月》: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在此認識的基礎上,筆者整理出一些適合增加閱讀的文言文,又囿于筆者只熟悉人教版和語文S版的小學教材,因此,有如下幾篇,僅供參考:

1.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0課《楊氏之子》(主題:言語之妙)

增加閱讀其二,《世說新語?言語?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2.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主題:友誼)

增加閱讀《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耶?”敵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敵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3.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課《學弈》(主題:學習)

增加閱讀清朝彭端淑的《為學》: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4.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第2課《自相矛盾》(主題:寓言)

增加閱讀《韓非子?內儲說上?濫竽充數》: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5.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第2課《畫蛇添足》

增加閱讀《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鈴》: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6.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第3課《夸父逐日》(主題:悲劇神話,鍥而不舍的精神)

增加閱讀《精衛填海》: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下面列舉一個在教學中增加閱讀的案例,希望能給教師的具體教學帶來一些啟示。

案例,師延峰發表于2009年第12期《中學語文教學》的《夸父逐日》教學實錄:

師:人們經常和“夸父逐日”這個神話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劇神話還有“精衛填海”(同上文言文)。

精衛本來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兒,在游泳的時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為一只精衛鳥,經常從西山上銜一些微小的土、石、木頭,要把淹死她的東海填平。

這兩個神話的結尾有什么不同呢?“精衛填海”沒有結果,沒準今天她還在堅持填海呢,只是我們沒有看見而已,但夸父有結果,是個明確的悲劇性的結果。

同時,這兩個故事也有明顯的共同點,是什么呢?(都想試圖經過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夢想)或許遠古人類在創造這些神話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將無法實現這些夢想,但他們還是要創造人物替自己去實現。

……

根據以上的看法,筆者還想提兩點建議:一是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可以再增加一些文言文課文,以滿足學生學國傳統文化的的需要;二是建議有關部門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附錄中,增加一些小學階段推薦背誦的文言文,或明確提出要學習的文言文。這樣,小學生不僅可以朗朗上口地背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也能抑揚頓挫地背誦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名篇,這豈不是很好。

最后,在課內增加文言文的教學方法肯定不止這些,但囿于筆者的學識淺薄,只能談到這個程度,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3

1979年,小學畢業的王棟臣以全村第一的成績考入了當地的名校——平潮中學,懷著對知識的渴求,放學后他常常背著書包來到鎮文化站和新華書店看書。一本名叫《燈謎萬花筒》的燈謎普及讀物深深地吸引了他的眼球。林林總總的燈謎、謎格以及燈謎典故等讓他心馳神往。

八十年代初,全國各地文化場所的文藝活動異彩紛呈,燈謎活動更因其具有的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當年,在江海大地上,出現了兩處具有代表性的舉辦燈謎活動的場所——原南通縣(現南通市通州區)劉橋文化站和南通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王棟臣就是從這兩處文化場所起步,開始步入謎壇,并走向全國。

王棟臣的家鄉通州平潮鎮北接劉橋鎮,南依南通市,每逢節假日,中學時代的他經常騎著自行車奔波于劉橋和南通之間,餓了,咬幾片饅頭干,渴了,喝幾口白開水,只要哪里有燈謎活動,幾十公里的路程,他總會風雨無阻,這一切,都源于他對燈謎藝術的熱愛。

燈謎,古稱隱語、廋詞,謎語、文虎,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獨立于詩、詞、曲、散文、雜劇、對聯之外的又一種文學樣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燈謎是運用漢字的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筆畫部首的象形離合,音、形、義的變化等特點,令謎底或謎面的某些或全部文字產生別解,從而使謎面和謎底之間達到相互扣合的一種文字游戲。

燈謎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語言思辨的一種巧妙形式。猜燈謎作為一項寓教于樂的文娛活動,它既可啟發人們的想象力,開發智力,又能增長知識,豐富文化生活。古往今來,天南海北、男女老少,上至文人學士,達官貴人,下至村夫野老,愚婦頑童,燈謎愛好者無處不在。

燈謎的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正是吸引王棟臣為此樂此不疲的魅力所在。

1986年4月18日至20日, “一九八六年春季全國燈謎邀請賽”在常熟舉行。當時19歲還在南通河運學校(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前身)讀書的王棟臣即代表南通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代表隊披掛上陣,經過激烈角逐,南通隊獲得團體冠軍,王棟臣個人進入全國八強行列。初次參賽即嶄露頭角,從此,更堅定了王棟臣對燈謎藝術的不斷追求。

1994年8月的河北保定,白天鵝賓館里薈萃了來自全國燈謎界的各路精英。以往的燈謎比賽一般以燈謎猜射、燈謎創作為主,而本次國手賽則全面考核參賽選手的綜合素質,除燈謎猜射、燈謎創作外,還有燈謎知識問答、燈謎論文寫作等,比賽中,王棟臣憑借其深厚的猜謎功底、豐富的燈謎知識和嫻熟的寫作水平,一舉獲得“中華燈謎國手”稱號。

從“燈謎國手賽”參賽回來,王棟臣對中華燈謎的歷史、現狀及未來有了更多的思考。

1995年前后,國內謎壇刮起一股“休閑”之風。一些謎人認為,燈謎只是雕蟲小技,難登大雅之堂,是人們茶余飯后的一種休閑小品,而謎壇比賽的火藥味太濃,要淡化比賽,云云。針對這種議論,王棟臣撰寫了《燈謎的休閑時代到來了嗎》一文,該文一出,立即引起海內外謎壇的轟動,并引發了一場 “燈謎的休閑時代是否到來了”的全國性大討論。該文同時榮登由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宣傳部等舉辦的全國謎論征文唯一一等獎。

采訪中,當我們問及燈謎藝術的前景時,王棟臣不無擔憂地說:“燈謎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優秀的文化藝術,雖然幾千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但是最近幾年來,隨著娛樂文化活動的多樣性,特別是各種快餐文化的沖擊,燈謎的生存空間正逐步受到擠壓,而正規意義上的一些中國古典文化被逐漸代替,有了淡出人們視野的痕跡,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門藝術?究竟是在文化快餐中覆滅,還是繼續發揚?”王棟臣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后者。

為了傳承發揚燈謎藝術,王棟臣依然將培養燈謎新人作為己任。九十年代初,王棟臣就在其任職的南通河運學校中開設燈謎第二課堂,普及燈謎知識,同時在南通衛生學校、南通市陳橋中學、唐閘中學、南通市圖書館開設燈謎講座,通過講座,培養了一大批燈謎新人。如今,他們有的已經成為當代謎壇的生力軍,有的成為各地燈謎組織的領導者。

為了普及燈謎知識,王棟臣和他的同好們以南通市職工燈謎協會為陣地,堅持舉辦 “濠濱夏夜”燈謎猜射活動,二十多年來從未間斷;他連續數年義務主持南通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綜合頻率每周一的“濠河聽吧”猜謎節目,該節目一度成為出租車司機的最愛;他自費購得近千本燈謎書籍,免費贈送給全國各地的燈謎愛好者;他立足南通,面向全國,策劃組織開展了許多群眾喜聞樂見的燈謎活動,如“‘南通國美杯’首屆燈謎藝術節”、“雪馥首屆燈謎文化藝術節”、“航院杯南通市廉政燈謎大賽”等。

為了系統研究燈謎的藝術價值,提升燈謎的文化品位,王棟臣旁征博引,著書立說,并成為當代燈謎學術界的一位領軍人物。王棟臣現擔任《中華燈謎年鑒》編委,編有《中華燈謎教程》等專著外。繼1996年《燈謎的休閑時代到來了嗎》一文榮登全國謎論征文榜首以后, 王棟臣撰寫的燈謎學術論文多次獲獎,有的還入選《中華燈謎年鑒》等典籍。

在積極筆耕進行燈謎學術研究的同時,王棟臣不忘燈謎作品的創作。二十多年來,王棟臣共創作燈謎數千條,平均每天超過一條,部分在海內外媒體、報刊公開發表,其燈謎藝術追求典雅、自然、趣味。近年來,其佳作不斷。2001年參加石獅“首屆中華燈謎藝術節”,其燈謎作品“齊宣王好使人吹竽,必三百人(文藝團體)愛樂樂團”獲“自由創作佳謎獎”;2006年參加安陽“慶祝殷墟申遺成功全國旅游燈謎大賽”,其燈謎作品“千古文章載龜甲(常用語)死記硬背”獲“殷墟專題燈謎創作佳謎獎”等等。

2004年,一本涵蓋中華燈謎藝術發展全盛階段,展示清末、民國和當代海內外謎學名家風采、反映燈謎藝術創作最高成就的謎學專著《百年謎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百年謎品》精心選取80位生活于20世紀各個時期、不同地域的代表性謎家作為品評對象,王棟臣作為我市唯一的一位謎家被收錄其中。作為一部系統反映燈謎百年全貌和燈謎精華的謎學專著,《百年謎品》對王棟臣燈謎作品的評價是:他的謎作常巧謀謎面,激活底材,智設機關,融匯史實。觀其謎作,如吟詩作,如讀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