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悲劇范文
時間:2023-03-21 16:4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偉大的悲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讀《偉大的悲劇》總有對人一種心靈的震憾,奧地利作家茨威格通過兩個南極考察分隊失敗一方的描寫,再次證明,悲劇的力量才是最偉大的力量。
設立在南極南緯90°的科學實驗站取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這是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帶領探險隊離開英國,前往南極。1911年10月,他們在新西蘭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陸,準備在當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極點。可是就在這時候,他們得到消息說,挪威人阿蒙森率領另外一支探險隊正向南極進發,要“和他爭奪第一個揭開冥頑的地球的秘密的榮譽”!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發,“去爭取國家的榮譽”。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結果是阿蒙森隊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而斯科特隊則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達,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5個星期。最后,阿蒙森勝利而歸,成功的旗幟永遠飄揚在南極點上,而斯科特等5名沖擊南極的英雄,因為南極寒冷天氣的突然提前到來,饑寒交迫,體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與嚴寒搏斗了兩個多月,最后長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茨威格為何不給勝利者阿蒙森作傳,卻充滿激情地為失敗者斯科特書寫這悲壯的一幕?
這可以從文中找到答案:“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作為一位偉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絕不主要是事業的成功者,而是許多歷史事件背后給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啟迪。按照這個價值標準,茨威格當然認為給斯科特作傳會更有意義,會給人長久的思考。
斯科特一行在與阿蒙森的競爭中失敗了,但他們勇于承認失敗,并愿意“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如果將此事置于一個愛耍賴、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探險是人類的不朽事業。事實上,沒有對探險的執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氣,是不可能從事這項事業的。而當他們在歸途中與死亡抗爭,一個個倒斃時,沒有一個孬種,都是響當當的漢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壯。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慮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記的始終是別人:
朋友、同伴、妻小,還有他的祖國和人民。他最后的遺書不是為死后的沽名釣譽,而完全是愛的真情流露;信寫得如此鎮靜,絲毫不像一個行將離世的人。斯科特是懷著一種熱烈的愛而沒有絲毫的恨離開了那個冰冷的世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探險需要團結協作精神,在關鍵的時刻為了保護同伴,有時要勇于獻出自己的生命。這一點斯科特和他的隊員都做到了……
偉大的悲劇 讀后感
管雪峰
我讀了偉大的悲劇后,我知道要勇敢面對自己,他們在冰雪覆蓋的南極有人敢去探險,這種勇敢的力量在他們的心中。我們學習他們的精神,他們的悲劇是偉大的。
他們有勇敢面對問題的精神,斯科特這位失敗的英雄和他的隊員的歸途中的悲壯覆沒。在寒冷的地方能勝到極點,真是真正的英雄,不怕千辛萬苦,勇于挑戰的精神。
他的遭遇真是不幸,但他對這次探險毫無愧色,因為它顯示出英國人能吃苦耐勞,互相幫助,并一如既往,能以堅忍不拔的偉大毅力去面對死亡的精神。他們明明知道有風險,但還不怕風險的去做。
偉大的悲劇 讀后感
周徐根燕
我讀了《偉大的悲劇》這篇文章,我寫這篇讀后感。我覺得這篇文章里面的內容真的很好,我很佩服斯科特,因為他在1912年1月16日這一天,他起得非常早,沒想到是為了早一點看到無比美麗的秘密,這五個人真的、實在是太偉大了。
篇2
1、課文寫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精疲力盡卻又滿懷希望奔向南極點,卻悲哀地發現已經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頭喪氣地踏上歸途,最后一個個悲壯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寫氣候的惡劣,探險隊與嚴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寫探險隊員犧牲的詳情。
2、先是被認為最身強力壯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著是奧茨為了不拖累同伴而獨自走向暴風雪——像一個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個“疲憊、羸弱”之人爬進各自的睡袋,等待著死亡的到來,“卻始終沒有向世界哀嘆過一聲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種種苦難”。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收廢鐵“收”來一場禍
據受害人饒松林講,他一直在南鄭縣城關鎮從事廢品收購生意。以前也到該公司下屬的一個工廠里收過十多回廢鐵,與廠里的人很熟。9月17日早晨7時多,他又到該廠準備用車拉走頭天下午收購的廢鐵,該廠人員懷疑他多拿了一塊鐵,便將他交到總廠(公司)保衛科處理。這一去,就令他吃盡了苦頭。
“背銬、蹲馬步、扇巴掌、拽頭發,我在電影里都沒見過誰受這刑。”昨日,回憶起當時挨打的情景,饒松林仍面帶恐懼:“我是上午10時左右被帶到該公司保衛科的,先是由他們的科領導審問我,他稍有不滿意,就扇我的耳光,我也記不得挨了多少耳光。后來,他們把我銬在暖氣管上,有人還從我身上搜走現金400元和一個金戒指等物。天快黑的時候,保衛科的人把我背銬起來繼續拷問我……我實在受不了,把他們叫爺求他們別打了。隨后,他們給我記材料,他們咋說我咋回答,如果不按要求說,就打我。到了后半夜,我被打得實在撐不住了,拉了一褲子。這一晚上他們打了我多次,直到次日天亮才把材料記完。”
保衛科罰款5200元
“錄完口供后,保衛科一個‘高個子’說要罰我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款。我給家里打電話讓找錢,到下午,家里只湊了5000元拿來交給保衛科。我說昨天你們還扣了我400元呢!‘高個子’說全部交了。我說出去還要看病,好賴給我剩200元,他就在罰款收據上開了5200元的票,之后才將我放了,這時已是下午4時多了。回家后,家人將我送進南鄭縣醫院搶救,經醫生診斷,我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到處都是紅腫。現在已經過去十天了,我嘴里的牙還有不少是松動的,身上的疤痕還很明顯。”
企業保衛科無執法資格
篇4
在北大講《論語》,5月17號。
2007年,你最好的一天是什么樣的?
晚上,那天人挺多的,教室比較小。覺得挺意外的。晚上也沒失眠,我挺平靜的。以前只是單純的想把自己的想法講出去希望能夠向北大的專家學者請教,抱著一個學習的態度。沒想到后期反響那么大。在一個覺得把自己想要表達的心聲也表達出去了。不管說結果怎么樣,感覺還是挺知足的。
這一年中,你有沒有暗花明的時刻?有沒有樂極生悲的時刻?
柳暗花明?沒有,就是平平淡淡的過來了。
如果能讓你選一個幸福的人變成他,你會選擇誰?
變成誰?沒想過。我挺崇拜的,趙本山也很偉大,他也是從一個很貧窮的狀況走過來的,而且非常敬業。
這一年里,有沒有豁然很想擁抱一個人,有沒有想暴打某一個人?
你這個問題不適合我這個三十多歲的人回答(笑),應該十七八的小孩還行。把你說的擁抱換成感激,對象倒是不少。比如黨史出版社的編輯李青健,人挺不錯的,幫我出了書。
如果所有職業任你挑選,你會選擇哪一行?
最感興趣的應該還是從政。為老百姓服務啊,古代文政是一體的,學文化是為了從政,從政是為了把學的東西給百姓謀福利。
如果現在你有5000萬閑錢了,干點什么呢?
一是搞教育,弘揚傳統文化。第二是做公益事業,去西部打井,打1000口母親井。反正80~90%要回報社會。
用直覺從全世界選一個你愿意與之度過接下來一年的異性。
沒有選擇啊,我都結婚了――那只能跟老婆一起過啊。我老婆在老家,我們倆人分居著,可能來年還得保持這樣的狀態。
這一年您做的哪件事讓你最得意?
應該還是去北大講座吧。一般人還去不了那辦講座,我憑借我自己努力,還有朋友幫忙去成了。
現在看來,你覺得去年給2007年定的目標現實嗎?實現了沒不?
我當時定的目標是去北大深造,學儒學,跟專家請教。我當時想在講座現場,肯定會有一些專家過來,能跟他們認識也不錯,實際上后來發現沒有。沒跟他們搭上話,這個目標還是未完成的。不過基本上目標算完成80%了吧。
篇5
【關鍵詞】大數據 背景 信息安全 互聯網
1 大數據時代
隨著科學的發展,數據越是習慣地被人提及,它早已深深的進入日常生活中的各行各業。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的快速流通,便有了著高科技的時代產物――大數據。大數據互聯網時代便捷了人們的生活,但是也同時存在著很多的風險。網絡信息是一把雙刃劍,而行政事業單位的信息化網絡又顯得尤為重要,行政事業單位需要應用先進的數字化網絡技術來滿足社會需求,更要對信息化網絡的安全提高警惕。
2 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安全分析
2.1 互聯信息安全風險
信息技術的誕生和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安全風險系數也是越來越高。對于一個國家,單位或著個人來說,隱私的數據在互聯網上的暴漏也顯得越來越普遍,然而,如果一個行政事業單位由于自己互聯網技術的安全管理,防護技術不到位,那必將導致大量數據損壞或丟失,這對于單位來講也會是莫大的災難。而這些數據信息的安全風險又會來源于那些方面呢?下面可以簡單來說明一下,首先是黑客攻擊,這種攻擊目的很明確,有組織有技術,針對的都是明確的數據,給受攻擊方帶來巨大的損失,若上升到國家層面,那后果不可想象。其次是數據運行的安全,現在是云時代,面對大量信息的存儲和處理,同樣存在和很多的風險,軟硬件的兼容,系統設備故障,操作人員的失誤都會造成數據上的丟失或存壞。因為面對諸多的風險,我們應該保障基礎技術的安全,其次注重云數據的安全,同時要做好信息安全的防范,對于潛在或存在的安全漏洞不能忽視。
2.2 在大數據時代,行政事業單位網絡信息安全問題
對于行政事業單位信息安全的系統內部而言,系統的漏洞和移動存儲介質無疑是最主要兩大安全隱患,在計算機協議方面,軟硬件方面,若不能及時處理系統漏洞和防護,那網絡安全將會存在巨大問題,而所謂的移動存儲介質,即移動硬盤優盤等,很容易感染病毒,也會威脅到行政事業單位等信息網絡安全。對于系統外部,無疑是網絡病毒傳播,木馬病毒等入侵和無授權的條件下進行的非法訪問。這些網絡漏洞,可能會導致計算機系統癱瘓,資源信息數據被竊區,甚至導致單位財產上的巨大損失。因此要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網絡信息的安全工作是非常有重要的。時刻提高網絡的監管技術,注重監督各種信息行為,確保監督信息的完整保密流向以及網絡信息的風險。行政事業單位需要部分專業的信息化建設型人才,入這科學發展,社會的進步,信息數字化建設也會越來越值得應用積累,與此同時,網絡信息安全也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因此對專業工作人員對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3 網絡信息時代下,如何行政事業單位的信息安全防范
3.1 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工作
時刻宣傳信息網絡安全責任制,每個人都要有網絡信息安全意識,完善網絡信息管理的相關制度,確保信息安全責任的落實。完善網絡安全制度,開展相關制度責任的培訓和測評,全面保證按規范操作和管理,杜絕違規行為操作。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網絡信息的日常管理,加大宣傳工作和提高網絡安全監督力度。
3.2 及時更新引入網絡技術,加強監督工作
行政事業單位要及時更新自己的信息加密技術,漏洞掃描技術,防火墻技術,防病毒入侵技術等等,對于信息維護工作做到最好最強。同時,做到及時掃描漏洞,進行實時監測,及時備份。信息安全管理的認證對于行政事業單位在建立運行監督評審等一系列網絡信息的管理上有很大的幫助,這一體系可以系統的給出流程,資源,規劃,組織結構等多方位的幫助,加強了行政事業單位信息安全的有效防護。
3.3 加強硬件技術防范,加強人員管理工作
電源故障,報警系統以及線路攔截等多方面硬件系統發生的故障會降低計算機網絡安全性能,則行政事業單位更要對此日常維護,提前預防,定時檢修。到崗管理工作的人員要做好培訓工作,要熟知信息安全防護技術。行政事業單位要分批定期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工作,加強工作人員專業的技術能力,同時全面普及基礎信息安全防范技術,定期宣傳推廣,從而提高行政事業單位整體的信息安全防護水平。
4 小結
時刻應用最科學最有效的信息安全防范技術,這對行政事業單位的信息安全,網絡應用以及管理體制,有著至關重要的幫助,并要相互監督,責任到人,各部門,各人員相互制約,相互聯系,防止有效信息的丟失和損壞,使得在信息安全的有效防護下,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國際大電網會議第36.01工作M,邵方殷等譯.計算機網絡數據通信技術的研究與應用[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2015.
[2]阮江軍,喻建輝,張啟春,等.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的探討[J].網絡通信技術,2015,25(04):29-31.
[3]盧鐵兵,肖刊,張波,等.淺析網絡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J].計算機科學研究雜志,2014,27(03):24-26.
篇6
悲劇,總會催人淚下,確切的來說,它不止催人淚下,還有使人惋惜的,常常被稱作喜劇的反義詞。悲劇并不局限于戲劇中,現實中也有。不過,有的悲劇是偉大的。這里,我要講的關于我們學的課文——《偉大的悲劇》。
稍微了解南極的人知道,南極洲南緯90度的科學實驗站取名為阿蒙森-斯科特。這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洲的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阿蒙森的隊伍最先到達極點,然后凱旋而歸。可斯科特的隊伍慢了他們近5個星期,雖然也到達了極點但回歸的途中,南極寒冷的天氣提前來到,無情地襲擊他們。在惡劣的條件下,他們在饑寒交迫中掙扎著,進行了2個月的搏斗。最后他們體力不支,長眠于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真是一場駭人聽聞的悲劇。這些英雄,之所以稱為英雄,是因為他們擁有高尚的品德,視死如歸的精神。首先是禁衛軍奧茨,為了不拖累同伙,在關鍵時刻保護同伙,而向死神飛奔。而最后,他們抱著絕望,驕傲地等待死亡。他們無怨無悔地爬進睡袋。尤其是斯科特,到生命最后關頭給他所愛的一切人寫了書信,表達他無私的愛和真誠的情義。所以,當他們與世長辭后,連最高權威的國王也跪下來悼念他們,可知他們在人們眼中的地位——至高無上。
篇7
【關鍵詞】聚會;戲仿;聯結;混亂
作為英國文學界享譽盛名的女性作家之一的弗吉尼亞?伍爾夫以其獨特的意識流小說為現代主義小說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她的代表作《達羅威夫人》在文學批評界獲得了廣泛的贊譽。與現實主義作家推崇的對外部世界的相機式敘述截然相反,伍爾夫更傾向于探究人們隱秘的意識,去捕捉那“不記其數的原子”,因為“當這些原子墜落下來,構成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側重點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間不在于此而在于彼。”1羅杰?弗萊對塞尚的印象主義畫作的評價最恰當地詮釋出她作品的精髓:
你越認真地看就越能感覺到這些分散的符號開始融合,它們構成富有節奏的短語來表達這表面上的混亂,直到最后所有的元素匯集成一個簡樸而又令人難忘的建筑結構呈現于眼前,而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它是從這看似的混亂中產生的。2
如同一位印象主義畫家一樣,伍爾夫在結尾精心謀劃出一場聚會以期大筆一揮驅散距離感和融合斷裂感,這充分表明出她對混亂背后的統一和聯結抱有充分的信心。
瑪格麗特?德拉布爾早期致力于女性角色的挖掘,隨著她不斷精深的技藝和擴展的視野,其聲譽與日俱增,成為英國當代文壇不容小覷的女作家。于1980年出版的《人到中年》是德拉布爾寫作事業的一個轉折點,該書擺脫了以往作品中第一敘述人稱貫穿全文的寫法,而是運用內心獨白和如萬花筒般的多重視角盡可能地真實再現主人公凱特?阿姆斯特朗的中年危機。《人到中年》對《達羅威夫人》的戲仿體現在德拉布爾在結尾有意識地設計了“伍爾夫風格”的聚會,凱特像達羅威夫人一樣置身眾人中,感到自己擁有磁石般的凝聚力,之前所經歷的彷徨與混亂暫時讓位于寧靜與滿足,可見聯結確實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賦予人力量。
聚會的功用在于通過融合本質上獨立卻不無關聯的個人和元素,呈現出完整的印象并產生集體記憶,如同馬賽克一般,與兩位作家在謀篇布局上相呼應。在無序性和不連貫性的假象下,伍爾夫和德拉布爾通過敘述的主觀性和空間性暗示出共同的主題 ― 唯有聯結。雖然克拉麗莎一直在生與死,獨處與交際兩對分裂的視角痛苦地徘徊,結尾的聚會還是表明了她對社會交際和聯結的重視。聚會對于克拉麗莎來說是絕佳的機會,她能夠重新“點燃并照耀”,暫時避開生與死的疑慮,并從她的朋友們中汲取力量,因為他們“像樹托起暮靄一樣把她舉起安放在樹枝上”。3 尤其當她得知塞普蒂默斯?史密斯自殺的消息時,她意識到心靈的隱秘和對愛的熱情并不是不可調和的,而是相互補充的,這一頓悟使她擺脫了對過去的過分依賴及對于現在和未來的疑慮,因此暗示出她對于生活的渴望暫時占據了優勢。“在這一刻,即使轉瞬即逝,勝利吸納了痛苦,欣喜吸納了恐懼,塞普蒂默斯的消逝促成了克拉麗莎重生的喜悅。”4這時的克拉麗莎不再執著于過去,而是主動擁抱生活的點點滴滴,憧憬未來;她分裂的視角暫時得以融合。她之前把“社會自我”和“真實自我”完全分開,導致不能把生活視為生與死,獨處與交際的集合體,因此精神上陷入桎梏,聚會不僅消解了克拉麗莎之前的疑慮,而且也折射出她的性格―即不懈的把人們聚集在一起創造人生的共同經驗以證實存在本身。雖然她的聚會局限在上層階級的社交圈,但它的確吸引形形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和聯系,說明認真地生活就可以證明生活的意義,克拉麗莎意識的覺醒使她重拾信心和希望。
聚會如熔爐一般冶煉各類元素,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間建立聯系。凱特的聚會具有多重功能:伊芙琳的出院歡迎聚會,雨果的歡送會,穆吉德的送別會和馬克的生日會;而且聚會上的客人更是混雜:她的前夫,她前夫的父母,她的同事,她的前男友,她孩子的朋友和她朋友的朋友,這看似混亂的場面卻恰其分地證實聯系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性。凱特的多重身份在眾人的環繞中漸漸融合,達到平衡的狀態,她內心充滿寧靜感和強大的力量,好像“她的確是一個圓圈的中心”5,至此她改變了看問題的視角,成功克服了中年危機。在德拉布爾的筆下,女主人公凱特由于受到分裂視角的折磨,一直在與世隔絕和積極參與這兩種對立的生存狀態間徘徊,但作者通過文末的聚會暗示出主旨:一個人的生活必須適應“更為廣闊的網絡,這個網絡是有跡可循的,如果人們能覺察到就好了。”(p72-73) 因此凱特在文末得以改變視角并克服了中年危機,成為她所創造的包容萬象的交際圈的中心,此情此景仿佛是達羅威夫人聚會的現代版重現,因為克拉麗莎在最后擺脫了不確定感和焦慮感,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和積極態度,從樓梯上款款走下來,容光煥發,堅定自信。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存在,這也就是為何克拉麗莎和凱特樂于通過聚會聯結眾人以創造集體意識和回憶,只有當她們分裂的視角達到平衡時,她們才能重獲信心和存在感。
互文性理論是指小說家不可避免地會繼承他們前輩的創作理念,無論從體裁,情節還是結構等方面。而作為互文性寫作技巧之一的戲仿則是通過幽默和諷刺的口吻對之前的作品,及其中的人物和主題進行模仿,為當代作家廣泛應用。文學評論家羅伯特?魯本主張,“一部作品的意義通常存在于它與過去文本的自覺關系;而對過去文本的轉化和含蓄的質問通常會成為一部當代作品謀篇布局的基石和歷史性格”。6
“德拉布爾在‘發現’了伍爾夫后創作了《人到中年》,通過以聚會結尾對伍爾夫在《達羅威夫人》描寫的上層階級進行戲仿,無論從意圖,語氣還是背景都旨在與她的前輩形成鮮明的對比。”9在接受庫伯?克拉克的采訪時,德拉布爾透漏這是一個蓄意的玩笑,因為她特意安排凱特像達羅威夫人一樣去買花。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凱特竟然選了一棵月桂樹,這在聚會的眾人中顯然“引起了小小的轟動,每個人都走出房子來迎接它,有的大聲驚呼,有的嘖嘖贊嘆。”(p272)在《達羅威夫人》中,燃起賓客心中對英國的集體榮譽感的情形是首相的蒞臨,“人群轟動,輕聲細語道:是首相”。7 為了制造集體記憶,伍爾夫設計了首相的隆重登場,而德拉布爾則與之大相徑庭,選擇了微不足道的月桂樹引起眾人的注意,足見其諷刺意味。
伍爾夫和德拉布爾雙雙使用開放式結尾使主人公的命運充滿無限可能并得以在文本外延續,也引起讀者無限的好奇心。當達羅威夫人以往常自信且迷人的姿態走下樓梯時,她似乎已摒棄陰霾,但是聚會后她是否能一直保持此刻平靜而堅定的狀態卻有待于商榷,這源于她變幻莫測的(下轉第45頁)(上接第44頁)內心活動讓人無法肯定她的心態將會如何發展。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人到中年》 結尾,凱特這時已經拋開最初的恐懼和疑慮,幸福地沉浸在聚會的熱鬧氛圍中,準備好擁抱未來,“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尚未確定。所有的事,沒有任何一件事,一切皆存在于未來。[…] 什么都不能束縛她,什么都不能阻礙她。”(p277)
正如一學者作出的評價,“德拉布爾試圖通過效仿伍爾夫文中的支柱―聚會強行對倫敦七零八落的社會生活施以秩序。8 即使凱特的客人名單要比克拉麗莎的更加包容廣泛,她們最根本的意圖是一致的,即穿越五彩斑斕的彩虹橋以創造聯結。此外,聚會作為開放式的結尾也反映出兩作家對小說真實性的理念,生活本身是無法預知并充滿可能性的,而正在進行中的聚會為讀者留下想象空間,對各類詮釋都敞開大門。
參考文獻
[1]瞿世鏡譯,論小說與小說家[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2]David Bowling, Bloomsbury Aesthetics and the Novels of Forster and Woolf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5) 12.
[3]7.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 (UK: Penguin Popular Classics, 1996) 11, 189.
[4]Herbert Marder, “Split Perspectives: Types of Incongruity in Mrs. Dalloway”. 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986, (1): 69.
[5]Margaret Drabble, The Radiant Way.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87) 72-73.
篇8
但是從另外的角度來審視這一中國古典敘事觀念,它也同樣具備存在的合理性:它的存在并未消解作為悲劇要素的矛盾沖突,而是一種體現中國傳統審美特征的悲劇形式。作為特定社會背景下人們世界圖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也是作家身為儒者的矛盾悲思的一種集中反應。
一、悲劇仍然存在
不少對大團圓結局持絕對否定態度的研究者提出:大團圓的結局使中國古典小說戲曲中沒有產生真正的悲劇。因為團圓的形式不符合悲劇的本質特征,它從根本上把戲劇情節沖突解決了,從而消解了悲劇作為存在的可能性。
從悲劇創作實踐的事實來看,悲劇的確往往以不幸的結局收場,但這只是悲劇的現象而已,對悲劇本質的界定不應當只以現象為依據。同樣,大團圓的結局也只是現象,對中國古典戲劇中是否存在悲劇的論斷必須以悲劇的實質為依據。
悲劇的不幸結局是沖突發展到相當劇烈的程度而又無從解決的結果,不幸的本質就是矛盾的不可解決,這種矛盾不可解決的永恒性才是悲劇存在的基礎。
悲劇還在于讀者的體驗。亞里士多德關于悲劇的定義是經典性的:“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為的模仿……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動,不是敘述,通過引發憐憫和恐懼使這些情感得到疏導。”②悲劇作品存在于讀者的體驗之流當中,這種體驗包括憐憫、恐懼、焦慮、絕望等等。《竇娥冤》的情感基調是沉郁的,竇娥一生的悲慘遭遇充分引起了讀者(觀眾)的悲憫,竇天章出賣女兒、張驢兒父子對竇娥的欺侮、太守的昏庸腐敗這些情節在使讀者(觀眾)感到憤怒的同時也觀照出他們內心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和無奈。這種感情基調不會因竇娥冤屈昭雪的結局而被顛覆,虛幻與現實之間的強烈反差會讓讀者(觀眾)在一時的欣慰過后陷入更為深刻的悲劇體驗之中。
因此,盡管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古典戲劇的悲劇性也并未被消解,因為構成悲劇的矛盾沖突還在,讀者(觀眾)的悲劇體驗還在,大團圓的結局并沒有削弱戲劇的藝術表現力和悲劇價值,這是大團圓結局在中國古典戲劇中得以合理存在的一個最重要的前提。
二、世界圖景中的必然
敘事涉及的是具體的、特定的行動,而在每個具體的故事背后還存在著使行動得以合理進行的邏輯背景,這就是作為敘事背景呈現的空間關系,這種空間關系在不同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形成不同的世界圖景。③
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漢族、落后文明統治先進文明的特殊時期。社會整體氛圍是相當壓抑的,人民承受著巨大的苦難。當代學者普遍認為這部作品的思想意義在于“概括了整個元代的黑暗統治,以及貫穿這個統治的橫暴、貪婪的生活現實”④,整部戲劇的世界圖景從整體上說是黑暗和痛苦的。那么,全劇結尾處竇天章出面平冤懲惡,在今人看來不過是大團圓式的矯飾和“光明的尾巴”,對當時的人來說卻是他們的世界圖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個大團圓的結局代表著“天道”的作為,“天道”的存在使任何現實的痛苦和罪惡都變成一種偶然。大團圓的結局正是他們以虛幻的方式求得的一種心理補償。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民眾缺乏西方文明的宗教性救贖,現實世界中的緊張感、恐懼感無從疏導,因此他們尋求于戲劇中的大團圓結局作為一種心理安慰是可以被理解的,這種結局是他們世界圖景中的必然存在。
三、符合中國傳統審美特征
中國傳統悲劇追求的是一種“哀而不傷”的審美境界,這也是符合中國傳統的“中和之美”的審美追求,西方悲劇表現的人的苦難、命運的盲目、神的殘忍以及結局的悲慘,是中國人所不能容忍的。
但是這種形式上的中和之美并沒有沖淡整體的悲劇意蘊,而是以極平淡的形式表現深刻的悲劇體驗,如梁啟超所說的“其外愈達觀者,實其內愈哀痛、愈心酸之表征也”⑤。
竇娥的冤情昭雪給了觀眾以心里安慰,但是這種遲來的公正不能挽回竇娥的生命,更不能代表整個社會的公正。最具有悲劇意味的是,我們不能把這種祈求社會公正、道義得以伸張的期望寄予現實中的任何一個人,只能寄托于虛無的“天道”。主人公所遭受的苦難和經歷的傷感經驗,以抵消悲劇氣氛的方式結束,但是又醞釀出更深層次的悲劇感,達到了中國傳統詩學所提倡的“哀而不傷”的審美境界。
四、對“大團圓”結局的再認識
作為文學藝術最高形式的悲劇,在中國的文學領域一直沒有被概念化地提出過,直至近代以來我國學者從西方引進悲劇理論,我們才重視起對悲劇的理論性研究。在這一研究過程中,中國古典戲劇的大團圓結局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同時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許多學者由此認為中國沒有產生過真正的悲劇。但是透過大團圓結局的表象,從悲劇形式去深入剖析悲劇本質,可以得出,中國古典戲劇中以大團圓為結局的這些戲劇,包括《竇娥冤》《趙氏孤兒》《長生殿》《漢宮秋》等在內,都是經典的古典悲劇作品,“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⑥。
中西文化本身就存在著巨大差異,反映在悲劇創作領域亦是如此。雖然大團圓結局與西方殉道式的悲劇形式方枘圓鑿,但它根植于中國傳統古典戲劇之中并作為經典傳承至今,是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參考文獻
[1]王國維:《評論之美學上價值》,《王國維文集》第一卷,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10頁。
[2]亞里士多德:《詩學》,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63頁。
[3]參見高小康著《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86頁。
[4]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上卷,中國戲曲出版社,1980年版,168頁。
[5]參見任訥《曲海揚波》卷一。
[6]王國維:《元宋戲曲史?元劇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99頁。
作者簡介:
篇9
【關鍵詞】《祝福》;祥林嫂;悲劇;禮教;迷信
【中圖分類號】G642.2 【文獻標識碼】A
“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善良的堅強的祥林嫂死了,勤勞能干的祥林嫂死了,死在“祝福”中,像一根草芥,無聲無息。祥林嫂的一生確實是一個悲劇,她本無所求,但命運卻給了她許許多多的捉弄,讓她不斷地由絕望而希望,再更大的絕望,最終懷著恐懼永遠地離開了那個冷漠的世界。
在有些人看來,祥林嫂面對生活的打擊,不是束手待斃,而是堅強地盡自己的所能做了最大限度的反抗,諸如改嫁時“出格”的“異乎尋常”的大鬧,為了逃避死后被閻羅大王“鋸開”的恐懼,用自己歷來辛辛苦苦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門檻,尤其是臨死前對死后人有無靈魂的詢問,更被一些人認為是偉大的疑問。關注這些,自然有助于對祥林嫂有個全面的認識。但筆者認為,祥林嫂固然是堅強的,也表現出了很強的反抗性,但是,她的反抗本身便是一個悲劇,而且也是更為深刻的悲劇。由此出發,也許可以更為真實地把握《祝福》這篇小說的深刻主題。
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除了生活的坎坷、人們的冷漠外,在小說中更主要的是“禮教”與“迷信”,她的反抗也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方面。但讓人感到沉重的是,“禮教”給了她生活的重壓,但她的自覺的反抗依然是不自覺維護了這一禮教。“迷信”給了她精神的折磨,但她的自覺的反抗卻恰恰是以“迷信”為手段。總之,她的反抗,并不能真正解除悲劇的根源,而恰恰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了造成自己悲劇的根源。她臨死前的關于靈魂有無的疑問,依然沒有走出這一怪圈。要說其偉大,也更在于它鮮明地表現了這一深刻的悲劇。
魯迅曾言:“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中國的歷史,“一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在《燈下漫筆》中,祥林嫂的反抗,其實質恰恰是維護自己的奴隸地位,并不是爭到人的價值。
在歷史上,統治階級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普通人們的思想。統治者統治人們的思想已經潛移默化地積淀在人們心中,自覺地成了人們自己的行為準則。他們承受著這一重壓,又理所當然地以此來要求自己要求別人。他們生活在痛苦中卻又不自知,他們的生活包括他們的反抗在很大程度上又恰恰在維護著造成他們痛苦的根源。這一不自覺的悖論和矛盾也正注定了祥林嫂反抗本身的悲劇性,而且也是更為深刻的悲劇。
因為,這種悲劇性,也表現在小說中的其他人物身上,而柳媽則是其中的代表。柳媽和祥林嫂其實是一樣的奴隸,她津津樂道于祥林嫂的改嫁,除了冷漠,除了以鑒賞他人的痛苦為樂外,更在于她也以改嫁為傷風敗俗的禮教觀念。她勸說祥林嫂“捐一條門檻”,也是出于好心,并非要嚇唬折磨祥林嫂。而這種好心,也正是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而這一切,她也不自知。這就是祥林嫂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個側面。
生活的磨難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思想上的枷鎖,尤其是還要自覺地扣緊維護這一枷鎖,則更為可怕。作為偉大的思想家的魯迅早已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篇10
關鍵詞:大數據 背景 圖書館 信息 以人為本服務理念
在D書館產生、發展的較長一段時期內,圖書館的各項工作,包括圖書館服務,均是以書為本,以“藏”為圖書館的首要任務。但現代圖書館則是以人為本,以用為主,這是現代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工作的根本區別之一。《圖書館服務宣言》指出,圖書館應以用戶需求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也就意味著,公共圖書館一切工作的開展都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和依據,用戶是圖書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決定因素。
一、圖書館服務活動的設計處處為用戶考慮
雖然圖書館館員日常工作內容和對象往往都是各類信息資源,但是最終的服務對象是用戶。因此,圖書館工作各環節都要依據用戶需要來設計,服務活動的開展更需要如此。例如為方便所有用戶還書,很多公共圖書館開通了多種還書渠道。杭州圖書館就設計了三種歸還方式,除本館服務臺外,用戶還可通過24小時還書箱和自助借還機、杭州市公共圖書館基層服務點來還書。在開放時間方面,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存在開放時間機關化的情況,使一些上班族很難走進圖書館。為滿足廣大市民的閱讀需求,廣東省茂名市新圖書館延長了開放時間,周二至周五開放時間為9個半小時,周六、周日開放時間為13個小時(8:00―21:00),節假日照常開放。較長的、靈活的開放時間,無疑方便了用戶對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獲取,提高了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利用率。上海圖書館更是推出了“網上委托借書”服務,為不方便到圖書館借書的用戶提供送書服務。讀者可以先在網上預約圖書,隨后上海圖書館把圖書送到離讀者較近的圖書館,再用短信通知取書,這種人性化的服務博得了讀者的好評。此外,上海圖書館與上海楊浦區圖書館聯合創建的上海近代文獻館,引入信息共享空間的概念,在一個空間中整合用戶需要的各類資源和服務,這種一站式服務的做法也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典型案例。
二、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主動開展讀者服務活動
現代公共圖書館再也不是被動地等待讀者上門借閱圖書的信息機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要求公共圖書館時常調研用戶的實際需求和潛在需求,在此基礎上主動開展相應的信息服務。隨著全國民眾對講座服務的呼聲越來越高,很多公共圖書館開展了公益講座活動,國家圖書館的“文津講壇”、上海圖書館的“上圖講座”、山西省圖書館的“文源講壇”、杭州圖書館的“文瀾講壇”等,已形成品牌。誕生于1978年的“上圖講座”已形成6大版塊、18個系列,被稱為“城市教室”“市民課堂”和“沒有圍墻的大學”。“上圖講座”的最大特點是面對社會大眾,其服務輻射至長江三角洲地區18個城市和全國圖書館界。同時,還推出了“講座專刊”“講座網站”“參考文摘”“講座叢書”“視聽閱覽室”等一系列衍生產品。為了讓更多的民眾享受到同樣高水平的講座服務,2010年12月16日,全國公共圖書館講座聯盟正式成立,并開通了講座聯盟網站,使社會公眾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了解各圖書館的講座信息,并可在線共享優秀的視頻講座資源。
三、為弱勢群體用戶開展特殊服務
弱勢群體是根據人的社會地位、生存狀況,而非生理特征和體能狀態來界定的一個虛擬群體,是社會中一些生活困難、能力不足或被邊緣化、容易受到社會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稱,例如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失業者、貧困者、下崗職工、災難中的求助者、進城務工人員、非正規就業者以及在勞動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人等。在知識經濟時代,對知識信息的獲取,對個人及組織的提升有決定性的影響。公共圖書館作為維系社會系統理性、和諧、有序運行的社會制度,為弱勢群體提供保障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深圳從2003年開始就把進城務工人員圖書館建設作為“圖書館之城”的重要內容,2007年又進一步將進城務工人員圖書館納入“外來勞務工文化服務工程”,明確提出超過2萬人以上的大型工業區、企業興建一個進城務工人員圖書館的建設標準,并制訂了實施計劃。至2009年12月,深圳市已擁有進城務工人員圖書館(室)過百家,其中納入市區圖書館一體化管理的有24家,除借閱服務外,每年開展讀者活動350場。
隨著服務范圍的不斷擴大,服務內容的不斷更新,在圖書館管理中,忽視了館員與讀者之間的人文關懷。為此,構建圖書館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創造一種源于讀者、悅于讀者、真誠靈動、人文親和的服務氛圍,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參考文獻:
[1]馬林山,葉潮流.大數據時代高校圖書館社會開放深入發展研究――以安徽省高校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7(02).
[2]袁艷.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能力的構建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