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也范文
時間:2023-03-23 17:53: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苛政猛于虎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節選自《禮記?檀弓下》)
【注釋】
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里用作動詞。
②壹:真是,實在。
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
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思考練習】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通相通。
B.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C.子之哭也 子:兒女。
D.苛政猛于虎也 苛:繁重,使人難以忍受。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 )。
A.見漁人,乃大驚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B.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C.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
苛政猛于虎也。
D. 夫子式而聽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桃花源人與世隔絕,遠離戰亂,沒有繁重的賦稅和無盡的徭役;環境優美,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祥和幸福。
B.雖然一家祖孫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婦人深知山下世間苛政帶來的災難遠比山中的虎患更為慘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C.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記敘或描寫;桃花源人、泰山婦人都不愿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
D.甲文主要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想象虛構的手法突出主題。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篇2
他是一位好學的學者。“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的這一句古訓感染了其后所有的學者。
自幼他便不恥下問,每事必問。為了豐富知識,他拜了各行各業的人為師,因此而精通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計算。他推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態度,主張“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感受“學而時習之”的快樂。教導弟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后人所傳頌。
他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他的“有教無類”一改過去的教育方式,先后培養出3000多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教學相長,為后之教育界流傳。
他是一位提倡“仁”的政治家。仁者愛人。“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他一方面要求統治者相互團結,另一方面要求統治者愛惜百姓。當他聽說百姓寧愿被虎吃也不愿意被統治者剝削時,發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慨。
篇3
“砰”一聲巨響忽然從天而降,把我立刻從虛擬的情節里拉到了現實。對面超市門口幾個人奔了出來,他們立刻向同一個方向奔去。等我跑到大街上的時候,我發現在我家店門前大約100米的地方,已經圍了一群人。
我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趕到現場。那里,一輛黑色的轎車橫在大街上。再看,在前面大約10米的地方,一輛電瓶車平躺在上面的人行道上。圍觀的人也因此分成了兩群。地上,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坐在地上,捂著自己的大腿,鮮血從手指的縫里流了出來,另一個,躺在地上,用手使勁地捂著右下腹,臉上因痛苦已經變形,蒼白而無助,嘴里不停地發出痛苦的。我的心覺得揪在了一起。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有人詢問報警了嗎,有人回答說已經報警了。不知是誰,叫了一聲:“救人要緊!”旋即,有幾個人一起攔住了經過的一輛轎車,駕駛員二話沒說,打開了車門。四個年輕人,把傷者小心翼翼地抬上了車門。轎車立刻掉頭飛駛而去。我的心里頓時感覺有一絲暖流流了出來。
我擠到圍著轎車的人群,中間,站著一個年約30歲的男子,車里坐著一個時髦的女子,懷里還抱著個小孩。男子在向圍觀的人敘述事情的經過,他們由東向西行駛,突然,有一輛電瓶車在他們車的前面轉彎,來不及剎車,就……這時,媽媽走了過來,把我拉了回去。后面的情況我就不知道了。
篇4
⒈助詞“的”或不譯。如:故時有物外之趣:結構助詞,“的”。
⒉用于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義。如: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用在
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注:句意:西蜀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其中:“之”
用于主謂語之間;去:名詞作動詞用,“距離”的意思,充當謂語)
如:輟耕之壟上; ⒊動詞:到、去、往等。
⒋代詞:他(她)、它或某些事情(物)等。如:①下車引之:代詞,他(指元方) ②人皆吊之:代詞,他(指丟馬的人)
⒌起舒緩語氣調節音節的作用,無義。如:①久之,目似冥,意暇甚。 ②悵恨久之。
③公將鼓之
⒍賓詞前置的標志。 如: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⒎定語后置的標志。 如:馬之千里者
㈡“以”字用法
⒈介詞:⒈表手段、工具:拿、用、把、憑借(靠)、按照、根據。
如:①徐噴以煙:介詞,“用”。②以叢草為林:介詞,“把”。③ 可以為師矣:介詞,憑,
靠。④注:“計日以還”(此處的“以”相當于“而”無義。連接兩個動作之間)
⒉表原因:因為。如:①此獨以跛之故:因為; ②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③是以眾
議舉寵為督。
⒉連詞: a:表目的:來、替、給 。 如:不敢出一言以復;以光先帝遺德; b:表結果:以致 。 如:以塞忠諫之路也;
⒊動詞:與“為”結合,“認為”的意思。如:余以為宮中之事;
㈢“而”字用法
⒈表并列:并且(或不譯)。 如:①任重而道遠:連詞,表并列,譯作“并且”。 ⒉表承接:就(或不譯)。 如:①學而時習之:連詞,表順承,譯作“然后”。② 相委而去:連詞,表順承。可譯作“就”。③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連詞,表順承,可譯為“就”
⒊表轉折:但是;卻;然而等。
②而疑鄰人之父:表轉折,“卻”
⒋表修飾:可譯作“地、著”或“不譯”。 如:①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表修飾,可不譯。②暮而果大亡其財:表修飾。③丁壯者引弦而戰:表修飾。 ⒌表遞進:
⒍表假設: 如:①人不知而不慍:連詞,表轉折,譯作“卻”。
㈣“其”字用法
⒈代詞:⑴人稱代詞:他(她)或他(她)們;⑵指示代詞:這、那。
⒉副詞:⑴表猜測:大概、可能。 如:①其恕乎:副詞,譯作“大概,也許”。 ②其真不知馬也。
⑵表反問:難道。
如:其真無馬邪?
㈤“所以”的用法
⒈相當于“用來……的”。 如: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⒉相當于“……的原因”。 如:①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②吾知子所以距我,吾不言。
㈥“于”字用法
⒈介詞:①在、從、到等。 如:行者休于樹。
②對、對于、向、給、跟、讓等。 如:請廣于君。
⒉連詞:比。
如:所欲有甚于生者。 苛政猛于虎也。
㈦“乃”字用法
⒈判斷動詞:是。 如:吾乃趙子龍也。
⒉副詞:才、于是、就。 如:乃重修岳陽樓。
㈧“然”字用法
⒈連詞:表轉折:然而、但是。如:然數年恒不一見:但是,可是,連詞,表轉折。 ⒉形容詞:①對的、正確的。 如:吳廣以為然。
②……的樣子。 如:①忽有龐然大物:形容詞詞尾,譯作“……的樣子”。 ②屋舍儼然。
篇5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尷尬的狀況呢?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多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只有人們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怎樣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發現想象力的訓練,不僅可以把單調枯燥的文字變為形象豐富的畫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熱情,還可以在愉快的活動中提高學生語言的感知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質量。
我們可以利用想象再現作品內容,它可以把閱讀教學從基本的“靜”的閱讀層面上推向一種“動”的境地,從而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所謂想像的再現是學生根據語言文字對某種事物的描述,驅遣自己的想像,在頭腦中形成該事物形象的心理過程。讀了“游魚細石,直視無礙”這樣的句子,在你的頭腦中就會浮現出一幅河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動,連河底的小石頭都看的清清楚楚的畫面。再現可以使語言所示意的內容轉化為讀者頭腦中相應的具體形象,因而再現便成為想像中最基本的特點。
想像的這個特點在閱讀中有重要作用。通過再現,學生可以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復活人物形象,溝通與作者的情感聯系。同時,再現也滿足了學生的審美需要。孔子的深沉,屈原的氣度,蘇軾的曠達,是人人向往而又難以兼得的,而再現使一個人同時分享了文化名人的氣度,使學生神游于五彩繽紛的世界中。假如閱讀教學忽略了想像的再現作用,所感知的文章內容就可能支離破碎,人物形象成為干癟蒼白的,進而阻礙了學生與作者感情的交流,閱讀效果就會受到影響。
怎樣培養學生的再現能力呢?一要啟發學生準確理解詞語的含義,抓住形象化的語句,在頭腦中再現這些語句所表達的形象。“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就表現了賣炭翁的形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盡了邊塞雄奇壯觀景象。從形象化的語言出發,就能展開想像,就能感染學生。想像呈現得越鮮明,情感激發得越強烈,閱讀的效果也就越好。正確理解詞語是選擇、加工、和組合表象材料的前提,再現形象要反對脫離文章語言文字的主觀臆測和牽強附會,這是必須提醒學生注意的。二要有豐富的表象儲備。表象是學生加工、組合新形象的材料,表象儲備越多,再造想象的內容也就越豐富。所以,教師一方面要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擴大閱讀范圍,以增加頭腦中表象的貯存量,提高表象的質量;另一方面要在閱讀過程中善于激發學生儲存的表象,不斷地修正和改造原始的材料,憑借語言示意和生活體驗對這些表象材料進行組合,形成一個鮮明、具體的形象,為深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礎。
篇6
近日有雙皮涼鞋要修理,方知道補鞋匠換了人。
繼任者是前任的湖北老鄉,告訴我前任到東莞一家制衣企業當主管去了,月收入七八千元,且“食有肉、出有車(當然是汽車)”。
看我有些愕然,補鞋匠抖出了“包袱”:前任的小姨子是那家紡織企業的老板,廠子不小心做大了,兩公婆一起被“招安”了。
回家后沉思片刻,忽有豁然開朗之感,前任補鞋匠之“成功學”歸納下來要點有三:
一是專業。
三百六十行,少不了補鞋匠。補鞋雖然算不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確實需要專業經驗和專用工具。以前溫州補鞋匠走遍天下,或許挖到“第一桶金”后,也曉得產業升級、職業轉型,轉行炒房產、放高利貸去了,補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湖北人開始走四方也在情理之中。
再進一步,雖然補鞋和制衣還是有一定差距,但畢竟都屬于一個大門類,前任去做主管也基本算是“專業對口”。
二是敬業。
何謂敬業?一定要持之以恒、堅忍不拔,干一行、愛一行,守得云開霧散。如果前任湖北漢子熬不住離鄉背井之痛,吃不了風吹日曬之苦,一跺腳或者回家種地,或者改行易幟,小姨子未必想得起來請他去高就。
三是運氣。
什么是運氣?就是最好的注釋,但中獎者往往是愈挫愈奮、“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老彩民,一投即中的幸運兒畢竟是少數。顯然,前任補鞋匠的最大運氣就是娶了個好老婆;當然,最根本的是他老婆帶了個好妹妹。“林妹妹”不可多得,能干的小姨子更是前世造化。當然,如果補鞋匠擋不住特區的滾滾紅塵,另結新歡而休了結發妻子,無疑也是自斷大好前程。
所以說,運氣也是修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需要鐵杵磨成針。
古有柳宗元氏之《捕蛇者說》傳世,描繪苛捐雜稅之下民不聊生,老百姓寧愿冒著生命危險去捕蛇抵充稅賦,也不愿意在租賦重負之下惶惶不可終日。所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今作“補鞋者說”,雖有狗尾續貂之嫌,但絕無附庸風雅之意。“草根”如補鞋匠尚能魚躍龍門、發財致富,其機遇已不可同日而語,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背景使然。但似乎唯有補鞋行業無需政府審批和環保檢查,沒有苛捐雜稅和“保護費”,更遇不到“強拆狠如狼”。
本是娛樂元素鮮明的話題,不該往愈發沉重的方向引導。轉念一想,竟然有了可破解中國產業發展怪圈的天大發現!
眾所周知,有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國產業悖論”:對于一般制造業,只要中國人進入了,外國人就很快干不下去了;很快,中國人自己也干不去了。關鍵就在于中國人模仿、復制能力極強,再加上一哄而上、無序競爭的殺手锏,后果不言自明。
奇怪的是,補鞋業卻一直秉承著和諧共榮的產業格局,看不到扎堆競爭、自相殺價現象。雖然發不了大財,但都能和和氣氣地做下去,少有熬不住改行走人的(未必都有等待“小姨子”救贖的潛意識)。
瑞士有鐘表王國之稱,1601 年創立日內瓦制表協會時,共有表廠500 多家。1970 年,瑞士制表企業達1600 家,從業人員9萬人。隨后在石英表的沖擊下不斷重整,目前約有企業600 家,從業人員4 萬人,企業平均人數在70 人左右,只有不到10 家企業員工超過500 人。
400 多年過去了,不論是企業數量還是從業人員,瑞士鐘表業都沒有大太的波動。
多少年來,瑞士年產鐘表數量僅占全球的3%,出口額卻占了國際市場的40%。
我們即使學不了瑞士的鐘表業,至少也應該向國內的補鞋匠看齊。
篇7
一則合格的廣告語一般應具備以下特點:
一、主旨明確
主題是廣告語的靈魂。唯有突出了主旨,才能引起公眾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壽星喝了礦泉水,扔了拐杖比健美”(礦泉水廣告)。廣告語要宣傳什么,一看即明。
二、語言通俗易懂
廣告宣傳的面廣,創作時要兼顧不同知識層面的閱讀水平,不應使用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簡言之,要做到雅俗共賞。如中國移動的宣傳語:“東南西北到處跑,還是移動網絡好。”明白如話,通俗流暢,便于識記。
三、講求技法與文采
廣告語作為一種文藝作品,容量有限,篇幅稱得上“微型”或“袖珍”。因此不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要創作出優秀廣告語是不可能的。運用手法,講求文采,可妙筆生花,提高藝術效果。如:“雖是毫末技藝,都是頂上功夫”(理發店廣告楹聯)。這是運用雙關手法,此“頂”非彼“頂”。詼諧風趣的語言道出理發師的高超技藝。
四、有創意
廣告的創意就是要別出心裁,個性突出,與眾不同才有生命力,才能對民眾有吸引力。廣告創意要遵循標新立異的原則和豐富想象的原則,做到真實性、藝術性、創新性的統一,如中國聯通的宣傳語:“情系中國結,聯通四海心。”符號外形特征與公司品質內涵皆寓其中,句式工整,抒情味道濃厚,民族特色鮮明,不失為一則創意獨特的廣告。
下面提出四種創作方向,只是一種思路上的指引,供廣大考生寫作時參考。
一、直接點題法
針對要宣傳的主旨,直接說出主題,亮出要說的話。寫作時可從主題的作用、意義價值、動機意圖、要求等方面入手。無需講求多大的文采,常用排比、對比、對偶等修辭手法。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主旨明確,直接切中主題,干脆利落,簡單易行,操作方便。不足是過于直露,語言的文采體現不夠。這種創作思路對語言表達水平一般的學生比較適合。如使用此法為維護交通秩序創作如下廣告:
1.遵守交通規則
維護交通秩序
2.遵守交通規則
人人有責
3.遵守交通規則
尊重生命健康
4.遵守交通規則
平安一生相伴
二、引用化用法
將平日積累的歌詞、俗語、成語或詩文名句直接引用或加以點化來進行創作。這些為人熟知的語言材料與要宣傳的主題相融,給人一種似曾相識心領神會的感覺,從而達到宣傳目的。
如化用詩文名句的廣告:
1.車禍猛于虎(苛政猛于虎也)
2.采得百花成蜜后,為生辛苦為生甜(教師節宣傳語。化用詩句“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3.天有不測風云 我有人財保險
4.車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豐田車
引用歌詞的廣告:
1.你知道我在等你嗎(垃圾桶)
2.小鳥在唱:我想有個家
3.花兒在唱:不要再來傷害我
4.小河在唱:最近比較煩比較煩
5.地球在唱:愛我就別傷害我(環保廣告)
化用成語的廣告:
隨心所浴(熱水器)
默默無蚊(蚊香)
衣衣不舍(服裝店)
使用該法要注意兩點:要有適量的積累;要貼切自然。不可生搬硬套。
三、對比烘托法
實際上是兩種方法:一為對比,一為烘托,兩者有所區剮。對比是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對照,突出主旨;烘托是以一種描寫來襯托另種描寫,前者為“仆”,后者為“主”,前者服務于后者。兩者的區別是:對比法的雙方無主次之分,對比的結果是相得益彰:而烘托法的雙方有主次之分.是烘云托月,結果是被襯一方分外突出和鮮明。
如使用該法為維護交通秩序創作如下宣傳語:
對比法
1.遵守交通法則一生平安違反交通法則貽害無窮
烘托法
1.金貴銀貴生命最貴 千好萬好回家最好
四、以點帶面法
即常說的以小見大法,也可理解為具體表現法。針對要宣傳的主旨,不從面上進行概括,而是選取某一點來具體表現,以點來寫面。如對環保這一主題,可以選取某一具體的環保行為來表現。彎腰拾垃圾是環保,栽下一棵樹苗也是環保。據此可創作如下標語:
1.輕輕一彎腰世界更美好
2.栽下一棵樹苗收獲一片綠蔭
再如對維護交通秩序設標語,可選取酒后駕車這一具體的點來創作如下標語:
1.酒后駕車生命打折
篇8
一、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作文是生活的再現和創造。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會生活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如不留心觀察,美就會稍縱即逝。如果教師沒有開發和調動學生“攝取素材”、“積累素材”的五官和四肢,學生對身邊的人、事、景、物就會熟視無睹。
學生們的生活相對于成人來說比較單調、枯燥,課外實踐活動也相對欠缺,生活面也相對狹窄。因此教師要找準學生生活的熱點、焦點,創設條件,鼓勵學生主動深入生活,參與社會實踐。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觀察生活、分析生活、歸納生活的方法,引導學生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和思考,透過現象去捕捉生活的本質,對觀察對象作出正確的認識、理解和反映。
教師平時還可以提出一些具體的目標和任務,硬性要求學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求學生隨身帶著筆和本子,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觀察生活,并有重點地記下來。校園里有關心我們、愛護我們的師長,有朝夕相處的同學、朋友;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形形的人。這些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如果我們能對這些人和事作出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就可以從熟悉的事物中寫出新意。
邊觀察邊思考,用心去感受,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做到積累材料既有收羅的廣度,又有認識的深度。
二、引導學生向教材要素材
學生接觸最多的語文教材,可以說是寫作素材的一座倉庫。語文書中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典范性強,不僅是我們用于指導學生寫作的最好范文,而且書中題材豐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閃耀著光輝人性美的人物:有積極樂觀、不畏挫折的李白,有關心百姓疾苦,發出“苛政猛于虎”的感慨的柳宗元,有胸襟寬廣、性格豁達的蘇軾等等,我們還可以從教材中得到一句句蘊涵生活哲理的詩句、格言和一個個典故。
教師在教學課文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這些素材進行歸類積累,寫作時就會信手拈來。如我班一位學生在寫《讀書快樂》中寫到:“與書交流,我感受到祖國‘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氣壯山河;感受一代君主‘星漢燦爛,若出其中’的胸襟抱負,在坎坷之余,會想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積極向上……”小作者看似信手拈來的名言詩句,不僅使文章內容豐富,更給文章增添了華彩。
三、引導學生從課外閱讀和影視網絡中取材
書是前人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多讀書就能為學生了解社會、感受生活提供一條捷徑。除了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刊、報紙,甚至上網閱讀,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
學生現在的課外讀物各式各樣,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把這些課外讀物歸類:一是中外名著,要求學生每個寒暑假對新課標規定的中外名著進行有計劃的閱讀,并做好閱讀記錄;二是報紙雜志類,向學生推薦《美文報》《讀者》《意林》《特別關注》《時代郵刊》等報紙雜志,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還有就是《優秀作文選》之類的直接關于寫作方面的書。
根據對我縣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75%的學生喜歡讀一些情節性、娛樂性強的課外書,這本身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這些讀物中汲取營養,對那些動人的畫面,精彩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優美詞句、語段、表達方法等,引導學生認真分類學習借鑒,并能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讓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輝。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每周要求學生上交一次閱讀記錄本,可以摘抄精美語句或語段,可以寫讀后的感受或思考。
篇9
一、啟發想象,體味詩情
古詩語言精警含蓄、跳躍靈動,意趣無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在意境的創設中,詩人往往會故意留有空白,而讓讀者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積累去填補這些空白。此時,教師須要獨具匠心,根據詩詞提供的信息,引導學生從記憶倉庫中調動有關表象加以補充、組合,發揮想象去進行體驗和藝術的再創,將古詩文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
如賀知章《詠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如果教學僅停留在串講句意上:“這細嫩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這無疑把鮮活的詩句縊死于蒼白的解釋中。在教學中,我們啟發學生想象,“春風看不見,摸不著,作者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學生說:春風輕輕地吹過柳條,柳葉悉悉梭梭響,仿佛春風正在修剪柳葉,等等,這樣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能使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各種物象所構成的和諧的藝術整體形象。接著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想象,“是誰在握著這把剪刀呢?”學生的想象進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風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學生思維的靈性和創造的活力,升華了課堂的教學氣氛。詩的情韻徐徐展開,讓人思接千載。
二、斟酌“詩眼”,感悟詩魂
古詩形式短小,是對現實生活高度集中和概括的反映。為人千古傳頌的優秀詩詞,往往是從“幾千噸語言的礦藏”中提煉出足以表達內容的詞句,“確是經過錘煉的語言的精華”,文情并茂,文質兼美。朱熹提出讀書要“虛心涵泳”,強調用心揣摩,深入感悟。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找準揣摩對象,特別是那些堪稱“詩眼”的詞句的隱含意義,細心品味,作深度把握,才能感悟其中的妙處。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劈頭而下,氣勢磅礴,格調高亢,令人驚絕。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卷”“折”“即”“飛”等字用心揣摩,可以感悟“卷”之風狂、“折”之風疾、“即”之雪早、“飛”之雪暴。若把“胡天”改為“輪臺”,仔細揣摩,則不僅領略到了廣袤塞北渾天風雪的奇景異采,又感悟了詩句大氣磅礴的廣闊意境。
三、了解詩人,走進詩心
人們常說“詩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從側面了解其詩。孟子曾說過:“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古詩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觀情感和思想傾向。如果聯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更好地體會詩境。
篇10
1 農村老婦人因為蠢子的不孝而服毒自殺,想到老年人要有一定的經濟權,免受不肖子孫的虐待,兒女應孝敬父母。
2 看民間藝人袁演節目,有趣味之處,也有一些不健康的糟粕之處,口唱不健康的詞句被媽媽教訓,先不理解、委屈,后沉思才明白自己的幼稚與無知,
3 患癲癇病的女同學,我和其他同學多次嘲笑欺負過她,岳電輟學了。當得知我有困難時,卻還主動幫助我,借校服給我穿。
4 看奶奶剝花生容易,自己剝才明白其中的艱辛,手皮磨破:而奶奶經常剝,上天賜給她禮物――老繭。所以不疼了。勤勞的人終會得到上天的恩賜,
5 老母雞孵小雞,二十幾天不下窩,嘔心瀝血終于孵出小雞,想到母愛的偉大,想到持恒的重要意義。
6 農民公路上曬麥子,影響了交通,釀成了慘禍,一老太被撞死。
……
這些事例的收集不僅為學生們寫作提供了較鮮活的材料,也培養了他們對社會的關注習慣,符合新課程標準中“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理念。筆者要學生把與我們聯系較緊的人或事分類,諸如:和諧社會,青想,寬以待人,誠信無價,享受親情,感動你我,尊重生命,等共20類,每類積累兩個,目前學生每人已擁有了40個左右的事例。
為了激發學生的收集熱情,筆者在每節課開始3分鐘輪流介紹自己收集到的事例,由學生民主評出每周最有價值事例3條,刊登在班級黑板報上。
有了這些素材的儲備,下一步就是選材。初中生的思維還不是很嚴謹,經常犯的錯誤就是“材料與中心不統一”。對此筆者作了多次針對性的強化訓練。
有這樣一個作文題,題目首先介紹了一名叫張進的同學的故事,然后說:“在你周圍也會有張進那樣既有長處又有缺點的同學,請你以《我最了解他(她)》為題,把他(她)寫出來”。要求:(1)要適當穿插一些抒情和議論。(2)不少于500字。
由于審題不周密,可能出現跑題情況:嚴重跑題――寫父母、老師;基本跑題――只寫優點,未寫缺點:一般跑題――沒寫出“了解”(與我的關系):“馬大哈”式的跑題――沒有抒情和議論,用第三人稱寫。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拿到文題之后,首先要有一個意識――一定不要跑題。包括文體、范圍、人稱、引申意義、關聯因素、字數、特殊要求等,都要緊密扣題。首先要分析題目規定了什么,沒規定什么,規定的,你一定要“遵命”。
記敘文的寫作還要考慮詳寫和略寫。也就是“多寫什么、少寫什么”的問題。應當多說的,就大筆鋪陳,用墨如潑;應當少說的,就一筆帶過,惜墨如金。這樣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間,恰到、好處。那么,詳略安排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呢?
第一,文章的題目。題目確定了寫作的重點,重點就正是要詳寫的地方。比如“課余生活的樂趣”,重點就是寫課余生活,課堂上的事情就不能詳寫,否則就偏離了題目的要求。
第二,文章的中心。圍繞文章的中心選擇了材料,還要圍繞文章的中心區分這些材料的主次。最能表現文章中心意思的材料,就是主要的材料,要詳寫;同表現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關系的材料,就是次要的材料,要略寫。比如《棗核》一文的中心是表達海外華人的思鄉之情,作者的同窗住宅中的種種景物,最能表現文章的中心意思,就詳寫;而作者從動身訪美到與同窗見面,同表現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關系,就略寫。如果把這個安排顛倒了,就要喧賓奪主,不能很好地表現文章的中心。
第三,文章的內容。以寫群體為主要內容的作文,比如“我們的班級”、“我的好朋友”,不可能把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寫出來。也不能只寫群體中的一兩個人。常用的方法,就是詳寫一兩個、兩三個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再用“點名法”略寫一二(如:“在我們班,象×××這樣的同學還有很多……”),使點面結合,相得益彰。
第四,文章的體裁。為了把記敘文寫得更好,常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但是,必須“敘”詳而“議”略,處理得當,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通篇詳寫捕蛇者的悲慘控訴,篇末用凝練的語言加以議論,就鮮明地表現了控訴“苛政猛于虎”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