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驚小怪造句范文

時間:2023-03-18 13:19: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驚小怪造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驚小怪造句

篇1

大驚小怪的同義詞:

少見多怪 小題大做 蜀犬吠日

詳細解釋:

【解釋】: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出自】:《漢書·霍光傳》:“群臣皆驚愕失色,莫敢發言。”

【示例】:金方伯聽見不是王慕維,又自稱舉人,不覺~。

清·張春帆《宦海》第二回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補語;表示下意識的表情

為更好地掌握這個詞語,以下是大驚小怪造句

1、她對這件事大驚小怪,惶恐不安。

2、一個人說一兩句過頭話是難免的,用不著大驚小怪。

3、你要做一個勇敢的少年人,不可為一些芝麻小事在那兒大驚小怪。你知道,弱者在這世界上是不好過日子的。

4、按性格她本不該對那事大驚小怪的。

5、妖妖忽然大驚小怪地叫起來:“陳輝,你是詩人呢!你有真正的詩人氣質!”。

6、振古如茲的事,報紙電視臺已報道不少,不必大驚小怪。

7、然而她的臉由于經常露出各種大驚小怪,喜怒哀樂的表倩,還是很有人情味。

篇2

一、網絡對中學語文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產生沖擊。

語文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要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而網絡中,各種腐朽思想泛濫,以自我為中心,追求享樂主義等,嚴重腐蝕了學生的思想。網絡的虛擬性使學生的思想為所欲為,陷入混亂狀態。黃色網站更是對學生直接侵蝕。因此,語文教學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努力在此幾乎化為烏有。

二、網絡影響作文教學

網絡的虛擬性導致學生思維的極度自由,造成學生在作文中隨心所欲,想寫什么寫什么,寫到哪就是哪。由于網絡提供的方便,學生形成惰性,抄襲作文現象盛行,嚴重影響了文風。

三、網絡造成語法混亂

網絡中構詞造句無規范意識,歧義嚴重。有的直接用漢語拼音字母構詞,如:mm(美眉),gg(哥哥);有的英漢混雜,如:I服了you(我真服了你了);有的直接用數字,如:886(再見了), 1573(一往情深);有的直接用符號,如::)(開心的微笑),?- ?(瞪眼睛);有的用諧音別字甚至方言,如:稀飯(喜歡),大蝦(大俠),介素嚇米東西?(這是什么東西?)。簡直讓人摸不著頭腦,無所適從,造成語法上的混亂。

四、影響文學欣賞與藝術審美

互聯網大豐富了文學欣賞與藝術審美的內容,但其內容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網絡中搞笑經典文學作品極為普遍,如:《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竟被搞笑成好色之徒、花花公子形象,嚴重影響了對原著的正確理解與欣賞。

網絡中低級趣味的東西大量存在,而學生判斷力和審美力尚處于形成階段,極易形成一種低級的審美情趣。黃色網站更讓學生直接養成了不良的審美習慣。

五、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1、人機對話影響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非常重視情感交流,注重潛移默化地進行情感教育。老師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就能給學生以豐富的提示;學生一個眼神,一個姿勢就能給老師以反饋。然而多媒體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隔著“冰冷”的計算機,你看不到我,我看不到你,教師有一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影響了師生互相配合,從而影響了情感交流。

2、固定的程式限制了課堂的靈活性。

語文教學不像理科那樣有比較固定的流程,其學習內容豐富多彩,教學過程往往千變萬化,而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加上語文本身豐富的內涵,教師一般要隨機應變。但多媒體教學的固定程序性恰恰限制了教師的“想變”,教師往往坐等學生的答案,影響了語文教學的靈活性,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3、課堂節奏難以駕馭。

多媒體教學中,學生太自由,收放難以控制,很多往往流于形式上氣氛熱烈,實際效果不佳。

4、濫用影像削弱了學生的想象力。

多媒體課件中,教師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圖片和影像(如:教《荷塘月色》時,設計一幅月色圖),形成了既定的模式,學生失去了想象的機會和空間,影響了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此外,網絡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書寫習慣、查閱工具書、誦讀等方面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

面對網絡對語文教學帶來的沖擊,我們既不可視而不見,又不可大驚小怪,而是應采取相應的對策,減小其負面影響,更有效地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

一、加強對網絡的規范。

有關部門應建立行之有效的相應的法規,加強對網絡的規范化管理,網站也應制定行業自律公約,形成規范健康的網絡環境。

二、加強對學生上網的引導和管理。

網絡監管部門要加強對網絡的監管,落實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等有關的規定。學校與有關部門合作,建設“綠色網吧”,給學生提供健康安全的上網途徑。教師應加強對學生上網的引導,并進行科學的指導。學生家長要積極認識和了解網絡,對子女上網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管理。

三、教師應充分了解網絡,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語文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積極了解并掌握網絡中與語文教學有關的常見問題,在日常教學中與網絡加強聯系,選擇吸收有用的知識,針對有關問題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減小網絡對語文教學的負面影響。

篇3

語文 閱讀能力

一、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語文課程標準》準確地指出了朗讀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閱讀是人們獲得各種信息最迅捷的途徑之一,也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中獲得信息從而進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說明了閱讀的重要性。

語文能力包括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閱讀能力是基礎,沒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沒有一定量的閱讀積累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的表達能力,語文能力也無從形成。閱讀能力是對語言的吸收理解能力,即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是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查找資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學生更不可能寫出優秀的作文。因此,閱讀能力的培養應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一要義。

然而,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多數教師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讀書方法指導,致使相當一部分小學生中存在不會閱讀,讀后不能理解課文,更不可能寫出自己的讀書感受的現象。

二、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策略

1、培養閱讀能力,首先要加強詞句訓練

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并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不需要講解。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學生就理解了。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哪里?重點應引導學生說,也就口頭運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課文中詞語、句式變換說法。新課標在閱讀技能的訓練上,強調了朗讀、默讀、誦讀的要求,特別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可見,這里的“充分地讀”,不僅強調“讀”,還注重學生的“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讓學生反復通過視、聽覺器官借助文字符號接受信息,在想象中讀,在思考中讀,在體悟中讀。同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有效地運用各種方法,如朗讀、比較、揣摩、想象等方法去感受、去思考,以實現與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鳴。

2、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自主閱讀中生成個性。

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能用自己的認知結果取代學生的認知過程,而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引導他們獨立思考,主動求知,敢想敢說,使其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主動獲取相關知識,提高語文學習技能。具體做法有以下的幾種:

第一種,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其實,課文中意思并不深奧的詞句,很多答案就在文中,有些學生卻領會不到。這時,教師應用以讀點撥法,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求得其解。例如,理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兩個詞的意思時,我讓學生反復讀第二節中的第五句話,學生反復讀后終于明白:前半句是“張冠李戴”的意思,后半句是“囫圇吞棗”的解釋。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第二種,對于結構相似的句、段、章,我們可采用以類點撥法。即只要把開頭的句、段、章精講,引導學生掌握方法,其余的句、段、章學生通過自讀就可迎刃而解。這樣的點撥提高了學生閱讀課文的能力。

第三種,有過渡句或過渡段的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閱讀理解,使學生很快明白,過渡句或過渡段既是對上文的總結概括,又是對下文的提綱挈領。

3、加強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傳統教學是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雖然教學中也強調師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師控制下的“一問一答”。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習負擔重,壓制了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加強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課堂氣氛融洽,師生感情和諧。

融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感情,使學生能放松地學習,放心地思考,不用擔心老師的責罵,也不用擔心同學的譏諷。這種狀態學習效率率最高,最易產生靈感,見解最易獨到。

2)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現。

學生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大腦中“聽教師講、被動學”的思維習慣還蒂固根深。以教師為中心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地指向性地回答問題,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鍛煉,心理始終處于消極的等待中。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組織教學過程,充分相信學生,把時間空間給學生,讓其自己在學習中發現問題,當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應該因勢利導,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問題有價值,這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養成提出問題的習慣都有好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寫錯了或說錯了,也不要大驚小怪,而應師生共同來分析為什么錯了,原因在哪里。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鼓勵其繼續努力。這是幫助學生盡快步入自主性學習軌道的極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