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北風吹范文
時間:2023-03-24 21:53: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白毛女北風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白毛女》是中國民族歌劇的奠基之作,誠如郭沫若所評價的那樣,這是一種全新的文藝形態,是從新的種子――人民的情緒中迸發、生長起來的;也如茅盾所說,是一種新的“人民文藝”,它開啟了中國民族歌劇的航程。《白毛女》也是中國民族歌劇的經典之作,從音樂形象的構建、歌劇結構的營造、音樂素材的選取處理,到題材的發現、敘事的方式,都有著對后來中國歌劇創作的導向價值。同時,《白毛女》更是中國歌劇的永恒之作,它以超越自己時代的存在,煥發著不可替代的長久的藝術光彩。
坐在劇場中我在想,離開劇場后我依然在想,《白毛女》的藝術力量究竟何在?
經過不斷聚焦,我發現了其背后蘊藏的最簡單的藝術道理――泥土質樸的魅力是永恒的:是人民的泥土滋養了藝術,是人民精神需求的泥土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藝術生長存活的養分。可以說,歌劇《白毛女》通體上下散發著泥土才有的芳香。如喜兒唱的“他們害了爹爹又害我,爛了骨頭我也記住冤仇”,就是那田野里帶著尖刺的野蒺藜;又如黃世仁唱的“我家自有糧滿倉,哪管窮人餓肚腸”,活脫脫的不加修飾的壓迫者口氣。全劇大量民歌句式的唱詞,令大地的氣息撲面而來。新版《白毛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人物、情感、心理、個性、命運在音樂及表演中折射出的這種質樸的力量,而所作的修改加工也是為了更加有力地增持這種力量。
《白毛女》的劇本敘事是質樸的。它的題材來自當年華北大地流傳的富有傳奇色彩的“白毛仙姑”的傳說。傳奇性,正是中國戲曲傳統審美的核心所在,也是最為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的審美方式。白毛女從人到“鬼”,再由“鬼”到人,歌劇賦予了全劇巨大的懸念和命運落差。在敘事上,它故事完整、情節流暢,既層次分明又一氣呵成。就第一幕看,年三十楊白勞躲賬的掙扎,喜兒扎紅頭繩的喜悅歡欣,楊白勞被逼按手印、喝鹽鹵悲慘自盡,戲劇矛盾明確集中,情緒變化幅度巨大,但歌劇行進節奏井然有序,明白如話。這種敘事方式帶有鮮明的來自中國民間的評話說書重故事、在故事中展開人物個性命運的特點。它和坐在臺下的觀眾形成了王國維所推崇的“不隔”的藝術接受境界,用我們所熟悉的敘事方式講我們聽說過的熟悉的故事。因而故事的存在、講述方式,和觀眾是渾然一體、水融的。趙老漢、王二嬸和喜兒一家相濡以沫的底層人民抱團取暖,喜兒和父親年三十晚上相依為命的短暫歡樂,尤其是喜兒伏在父親膝上扎紅頭繩的細節,最質樸最生活,也充滿了人性的溫暖和感人肺腑的力量。
《白毛女》的音樂是質樸的。它音樂的基本構架坐落在北方戲曲“三梆(陜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一落(蓮花落)”的基座上,高亢之中夾著悲涼悲憤。主奏樂器板胡有著濃重的民族民間色彩,在完整編制的交響樂隊的烘托下,以自己獨特的音色揭示了人物或喜悅或悲憤或仇恨或反抗或歡欣的復雜多變的內心情感。值得關注的是,音樂織體和音色豐富了,但原有的與北方戲曲息息相關的質樸的音樂本色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這也是難得的“移步不換形”吧。而全劇中膾炙人口的喜兒的《北風吹》、楊白勞的《十里風雪》和喜兒在黃家的音樂段落,都來自民間音樂,脫胎于在中國北方大地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民歌民謠。那些逐漸被淹沒在時代川流中、漸漸被遺忘被疏遠的曲調,經過歌劇《白毛女》的演繹,其出自民間的那種動聽、優美、入耳、樸素、易唱的特色,再度被激活,煥發出了強大而親切的生命活力。
篇2
關鍵詞: 中國歌劇 現狀 發展
關于中國歌劇歷史命運的討論一直在進行著。上世紀五十年代,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音樂家協會聯合組織的“新歌劇討論會”,以及六十年代初的“全國新歌劇座談會”,就對中國歌劇的概念、基礎、歷史估價和發展方向,以及如何借鑒、繼承和發揚民族戲曲的傳統和西洋歌劇的經驗展開過討論。直至今天,這場討論依然方興未艾。
1927年,在上海藝術大學談到要以話劇和歌劇兩翼齊飛來建設中國戲劇的設想,而關于歌劇建設,他的主張是以戲曲(主要是京劇)為基礎。三十年代初,和聶耳合作創作,上演了歌曲聯唱式的歌劇《揚子江暴風雨》。然而,這些被視作中國歌劇事業先聲的實踐并沒有繼續下去。因為心目中的新歌劇是改進了的戲曲,他帶動了戲曲改革運動,同時遲滯了歌劇事業的腳步。
中國歌劇又一發展是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延安的秧歌劇開始的。這一時期產生了里程碑性的作品《白毛女》。它超越了簡單歌曲連綴的程度,吸取了中國戲曲和西洋歌劇兩方面的音樂手段。在這條路上,又產生了一系列優秀作品,如《洪湖赤衛隊》、《江姐》等。這一期的歌劇建設提供了兼取中西音樂手段大膽創造的寶貴經驗,但仍感到尚未造成理想的歌劇形式,以至有“話劇加唱”之說。
新時期以來,歌劇界在藝術探索中對歌劇規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中國歌劇因為依賴傳統戲曲而難以發展繁榮,這是先天不足的條件。為了克服這一點,中國歌劇的發展史上出現過兩種方向上的努力和嘗試,但是收效并不盡如人意。第一,為了能使中國歌劇在人民中得到生存,一批戲劇工作者摸索著走上了一條歌劇與戲曲相結合的道路,使歌劇在藝術形式上盡量向戲曲靠攏。我國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改編上演了《木蘭從軍》。作品在音樂唱腔上不僅保存了戲曲的傳統及風格,而且融進了歌劇的藝術手段。1945年,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沙梅根據戲曲《紅梅記》改編的古典歌舞劇《紅梅閣》,由凱歌劇社首演于重慶抗建堂。這是沙梅出于對音樂戲劇的強烈興趣而對川劇音樂進行改革,并使歌劇向傳統戲曲靠近的最初嘗試。在這出戲里,歌唱性的音調與朗誦性的音調穿行的獨唱,使心理活動的幅度增大而富于戲劇性,猶如歌劇中內心獨白性質的詠嘆調。但在整個劇情結構和音樂格局上,仍擺脫不了傳統戲曲的束縛和影響,又達不到傳統戲曲藝術的審美高度。
第二,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沖擊下,隨著話劇藝術的引進,一批戲劇、音樂藝術家在創造中國歌劇的實踐中,試圖走一條遠離中國傳統戲曲又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音樂化戲劇”形式的道路。創作于1945年的歌劇《白毛女》,通過喜兒悲喜沉浮的命運,表現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深刻主題。在音樂創作上,該劇總結吸收了以往歌劇探索的成功經驗,首先,它廣泛采用了民歌素材、戲曲音樂,并加以融合和創新。例如,以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改編的“北風吹”音調,構成喜兒的音樂形象,并以“小白菜”曲調主題的發展,糅合地方戲曲音樂,如陜西的秦腔和道情戲的滾白等,組成喜兒的其他唱段。以山西秧歌“揀麥根”來描寫楊白勞。黃母的音樂由河北民間婦女誦善書調和五臺山的佛教音樂組成。其次,《白毛女》借鑒、學習了西洋歌劇,突破舊戲曲和秧歌劇的一曲多用、按譜填詞的方法,確定人物各自不同的音樂主調,并隨其性格的發展而變化。《白毛女》全劇的音樂既有統一構思,又豐富多彩,在刻畫人物內心活動時,采用戲曲中幫腔伴唱的方法感人動聽,在表現群情激昂的場面時,吸收了西洋歌劇中的齊唱、重唱、合唱等形式。它還“將動作和歌舞、對白融為一體,根據抒情的需要,動作略比話劇夸張,甚至出現虛擬化、舞蹈化的表演方法,但它又與西洋大歌劇不同,是把舞蹈因素自然地融入生活化的動作,類似于戲曲申優美的做工”。總之,《白毛女》的成功經驗再次證明:中國歌劇的發展只能在傳統戲曲和西洋歌劇的“夾縫”中尋求新路,努力建立一種不單純依靠和模仿其他歌劇樣式的獨立品格。
我們希望中國歌劇能夠從話劇與戲曲夾縫中掙脫出來的,真正體現民族自身的藝術規范和具有最恰當的藝術表現形式的歌劇最終形成,并駐足于世界歌劇舞臺。
參考文獻:
[1]居其宏.《白毛女》傳統與當前創作.歌劇舞劇資料匯編,1985.
[2]中國現代戲劇史稿.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3]孫繼南,周柱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4]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5]錢仁康.音樂欣賞講話.上海音樂出版社,1984.
[6]王偉任,王順通.音樂欣賞教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7]修金堂,子建.音樂名作鑒賞.上海音樂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篇3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其方法多種多樣。如果采用音樂的形式開頭,那么對激起學生接受知識的欲望,將有一定的作用。
朱自清的《背影》,融合著作者豐富的、深摯的感情,文章樸實、凝重,充分體現了父對子滿懷熱望的慈愛之情。在講課時,我先請學生唱一首歌——《世上只有媽媽好》,接著講道:“同學們,這首歌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聲,母親、媽媽這是世界上最神圣、最輝煌的稱呼,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父親還是母親對子女都充滿著愛,這種愛是無私的、真摯的、深沉的、發自內心的。”然后教師范讀,學生看著課文,聽著聲情并茂的朗讀,整個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二)寓教于樂、鞏固知識
課堂求活忌沉悶。這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和操作。學生學習興趣高了,才會積極地參與配合老師的教學活動。如《〈白毛女〉選撤中的楊白勞父女間的深情厚意,如果單是講解分析,就顯得缺少滋味沒有波瀾。這時可先讓學生集體唱一曲《北風吹》,再找幾組學生來一首《紅頭繩》的對唱,學生會興趣大增,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
在課堂上,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是不是對該掌握的知識都記得住呢?一節新課下來,學生大都有些疲倦,這時若能讓他們唱或聽一首優美的歌曲,既可得到美的熏陶,解除疲乏,又鞏固了新知,真可謂一舉多得。如在講完高四冊的《詞二首》后,可為學生播放歌曲《沁園春·長沙》和《水調歌頭·游泳》,在動人的歌曲聲中,學生既受到了音樂藝術的感染,又順利地記住了這兩首詞的內容,而且印象尤深,久久不忘。
(三)增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
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語文課中,特別是在賞析文學作品時,適當地播放些相關音樂,把教學內容和樂曲意境不露痕跡地融為一體,使學生身臨其境。
篇4
摘 要 裝飾音在民族唱法里應用十分廣泛,起著細化情感的重要作用,借助對著名歌曲片段中重點裝飾音使用的技巧及其作用的說明,來闡述裝飾音對于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關鍵詞 裝飾音 情感表達
在學習民歌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歌曲中裝飾音的巨大作用。情感是音樂的靈魂,裝飾音就是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說離開裝飾音就無法充分表達歌曲內涵。我國民族歌曲因為有其獨特的風格和韻味,使其在演唱過程中要大量的使用裝飾音,并且極富變化,能表現出多種感情變化。
裝飾音是用來裝飾旋律的小凌晨符或記有特殊記號表示該音符應作某種裝飾性演奏的音。又稱花音。裝飾音的時值計算在所裝飾的音或前一音的時值內。常用的裝飾音有倚音、顫音、音、波音、滑音等多種。
通過下面的幾個例子,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裝飾音對于民族歌曲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著名名歌《蘭花花》是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信天游風格的傳統民歌,曲調高亢奔放,悠揚抒情,節奏自由,采用敘事得手法生動形象的把蘭花花這樣美麗善良的姑娘遭受封建禮教迫害以及她對封建束縛反抗的決心塑造的栩栩如生。第一部分是對蘭花花本人的描寫,我們可以從歌詞中的描寫感受到蘭花花是一個多么美麗可愛善良單純的孩子,用歌聲來描述這樣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時應該添加怎樣的裝飾音呢?例如:“一十三省的女兒喲,就數那個蘭花花好”,“一十三省的”“一”加上滑音,“十”加上下滑音,“三”加上后倚音6,“的”字加上下滑音,這樣連貫的演唱體現出十三省地方之廣范圍之大,更加突出蘭花花的優秀。“實實的愛死個人”這一句的兩個“實”和“愛”加上波音,“個”加上下滑音,“人”加上前倚音5,這樣經過處理,唱出來才會更加有味道,才會為后面故事情節的發展作鋪墊,只有把蘭花花的好唱到極致才會更加突出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
再例如我們熟悉的《那就是我》這首歌曲,唱出了作者對故鄉的無比思念之情。這首歌曲共有四段歌詞,都是以“我思戀”故鄉的某種景色作為開頭,引出作者對故鄉母親的思念。那么我們在演唱這幾種景色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裝飾音的使用了。比如第一段歌詞中“小河”分別對應123,那么在唱3之前加入前倚音2,由2滑到3,給人一種河流潺潺的親切感,使小河顯得更加可愛。“河邊吱吱唱歌的水磨”“河邊吱吱”對應3116,“河”字前加上前倚音2,“吱”字加上后倚音6,有1滑到6,“唱歌”的“歌”字加上前倚音6,“水”字加上前倚音5,這樣處理后,演唱出來的效果就會更加生動活潑,在感動觀眾的同時也會給觀眾帶來一種仿佛回到故鄉那種熟悉的溫暖的感覺。“浪花”二字的處理也非常重要,“浪”字加上前倚音2,“花”字加上波音,這樣演唱更能突出浪花小巧純潔,俏皮的特點。
中國歌劇《白毛女》中著名選段《北風吹》,這首作品曲調親切流暢,反應了喜兒過年時的喜悅之情,在第一段中描寫了過年的夜晚,大雪紛飛的場景。“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北”字加上前倚音5,“風”字加上波音,“那”字加上下滑音,“吹”字在第二拍的3前加上前倚音2,這兩小句的音樂節奏完全相同,我們便可以直接把第一小句的處理同樣應用在第二小句中,這樣唱來,更能體現出雖然冬天里的風十分寒冷,但是也擋不住喜兒過年時的歡樂喜悅之情。雪花輕輕柔柔的飄落,細膩的仿佛能數清花瓣,雖然唱的是冬天,但也要給觀眾一種暖暖的春風吹進心窩的溫暖舒適之感。
還有很多歌曲經過創造性的處理非常成功,這里就不再一一舉例。以上三個例子說明:歌聲是否動聽,離不開歌唱者對歌曲的理解演唱技能和情感投入,更離不開歌唱者對音樂的二度創作,而裝飾音的添加使用正是歌唱者在發揮創造性的表現。有了這些,才能有成功的演唱。“歌唱的藝術表達永無止盡,感情的表達的分寸更是非常微妙。所有歌唱家表達一首歌曲時總是先分析它的歌詞、曲調、伴奏和和聲,以及對作品的創作時代、作家風格、特點等等進行綜合研究,深入理解歌曲的感情基調及其發展,并使自己受到感動,然后依據音樂的表現規律盡情的進行演唱。”顯然裝飾音對于情感有重要意義。
裝飾音是音樂感情線條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塑造音樂形象,表達音樂情感的重要手段,是形成音樂風格的重要因素。歌曲中裝飾音的使用對于情感的表達有無窮的力量,不同的人對與歌曲的理解不同,所使用的裝飾音就不同,音樂的感覺味道也就不同。對歌曲內涵理解的深淺與平時的積累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的閱歷越豐富,對歌曲的理解就越全面越深刻,反映到音樂情感的處理上就會更加細膩,音樂表達就越流暢。培養自己豐富的情感,把善于觀察作為一種習慣,勤于學習,體會各種情感變化,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區采風體驗生活,對于演唱具有味道濃厚的地方特色的歌曲有更大幫助。
篇5
(一)清晰、準確的藝術特征
首先,為字正腔圓。歌劇藝術內,將字和腔實施完美結合是歌劇藝術重要的表現任務,并且字領腔行以及腔隨字走也是歌劇藝術的重要表現方式以及渠道。完美的歌劇語言藝術中,清晰準確的咬字以及吐字是首要具備的條件。清朝徐大椿于《樂府傳聲》中作出以下內容的闡述:“若字不清,則音調雖和,而動人不易”。明朝的魏良輔于《曲律》內提出了:“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所以均闡釋了吐字清晰、發聲準確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演唱期間,歌劇演唱者也要注意不同的地方語言特點。例如,《洪湖水,浪打浪》中采取的是湖北地方的音調,所以有些字便能夠以方言形式進行演唱,例如“出”字,演唱時可念為“qu”音。其次,為正確的咬字。傳統民族聲樂理論需要字頭必須咬準并且剛勁有力,將字分成三大部分,即字頭、字腹以及字尾。在歌唱期間,字頭聲母于發聲期間同發聲的位置例如唇、齒、舌等之間可構建咬的感覺,所以為咬字。能夠實現咬字完美的聯系于行腔,主要的途徑就是完成“咬準發音,并使字頭有力度和良好彈性”,也就是傳統戲曲中所說的“噴口”。但是對于字頭也不應過度的咬緊,避開“咬死以及空洞”,使其具備彈性。例如,歌劇《紅珊瑚》中的《海風陣陣愁煞人》的選段中,對于“(愁)煞(人)”字,應靈活的掌握吐字的力度以及“噴口”。最后,為多彩多姿的音樂性。對于歌劇藝術作品而言,其良好的結合起聲樂語言以及音樂,進而呈現給人們更多美的享受以及體驗。影響歌劇藝術語言美的內容諸多,例如語言的抑揚頓挫、輕重緩解、高低強弱,以及語勢和語氣等方面。元代的燕南芝庵便于《唱論》中論述了歌曲的語言處理以及音樂性,指出唱歌存在高低婉轉運腔,應用準確的依字行腔技巧、咬字沉穩適應于曲情的發展,并且運腔應該圓潤并且收放自如。
(二)清晰的字尾歸韻與收聲
首先,為韻腳。韻母的收尾為字尾部分,在歌唱吐字中稱之為韻尾。在唱詞中存在韻轍成分,也就是說唱、戲曲藝術唱詞內的韻腳,南方和北方具有不同的說法,分別稱之為韻和轍。遵循傳統民族唱法的吐字、咬字合轍押韻規律,將相近或者同類的韻母中的音韻總結成十三轍韻,包括梭波轍、花發轍、遙條轍、江陽轍、一七轍、灰堆轍等。良好的了解和掌握字尾歸韻收音的規律,方可對詞義進行準確的、清楚的表現,同時針對咬字、吐字進行完善,也凸顯出語言藝術美中包含的魅力。例如,在歌劇《江姐》中的選曲《繡紅旗》是一七轍,能將其作練習閉口音i音的歌曲;《黨的女兒》選曲《天邊有顆閃亮的星》為中東轍,經不斷的演唱并練習歌劇選段,可良好的實現提升字尾歸韻的效果。其次,為語調和語氣。在語調中,只有充分注重良好的結合語言與字的語調,才可實現歌劇藝術發揮出民族性特點。例如,在《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中,整個曲子想表達的為小芹對小二黑真情的內心活動,于聲音的處理期間,演唱者要表達出婉轉以及細膩、含蓄、羞澀的語調;在歌劇演唱中,為了獲得特殊的藝術效果,可通過轉變語氣獲得。例如,歌劇《白毛女》的選段中《恨似高山仇似海》的音樂包含了較多地區的民歌,包括山西、河北和陜西等地的,同時也具有地方戲的曲調,經過改編以及創新,形成的音樂形象獨具特色。此類作品具有較強的戲劇性,所以在嚴格的要求聲音狀態之外,也要良好的掌控角色的戲劇性,如有必要應夸張的表現。諸如“好”或者“我是人”等說唱部分,應該將情感從內心切實發生,忌特意做出。因此,只有特殊的加重這些字的語氣,才可將藝術效果進一步發揮。
二、情感的魅力
(一)情感表現力
歌唱若想稱之為藝術,就必須做到完美的實現聲音與情感的融合。對于歌劇藝術而言,其情感的體現源自演唱者針對作品的深刻感受及理解認知度,雖然借助歌詞和曲調,但是具體的理解歌詞以及進行再創造,是歌唱者應持續關注和探索的內容。掌握歌劇作品的情感,是從詞義著手,經感性認知逐漸到理性理解,通過融入生活實踐獲得完善和認識,進而切實做到有感而發而唱,最終獲得情聲統一、聲情并茂的效果。例如,歌劇《紅霞》中的選曲《鳳凰嶺上祝》,紅霞為主要的演唱人物。雖勝利,但紅霞卻獻出了生命。演唱者需對歌曲主題具有深刻認知,演唱應具有無限深情。
(二)戲劇性的表現
在歌劇《草原之歌》選曲《飛出苦難的牢籠》中,作詞和作曲分別為任萍和羅宗賢。主要描述了儂錯咖的情人阿布扎被頭人趕走,同時儂錯咖在被關的情況下,于獄中想念阿布扎的內容。作為抒情歌曲,流傳至今,經久不衰,深受人們喜愛。此歌曲的結構具有節奏變化大、自由性較強等特點,同時融入了西洋歌劇的技巧,也是中國最早以西洋音樂技術進行利用創作出的典型歌劇。第一部分的旋律優美并且舒展,第二部分較為活潑,表達出儂錯珈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由于此作品具有較強的戲劇性,因此在情節以及速度、音色和感情等方面均會具有靈活的變化,所以演唱者要具備較強的表演和演唱能力。
三、審美想象力的魅力
首先,審美想象力體現于擬聲上,即對自然界的音響進行直接或者間接性的模擬。例如,大海的波濤聲、隆隆的雷鳴聲、清脆的鳥叫聲、嘩嘩的雨滴聲等,通過模擬聲音對演唱者的情感波動進行顯示。例如,在《海風陣陣愁煞人》中,音樂伴奏型擬大海微波蕩漾的聲音。并且采取戲曲的板式以及念白等手段,結合民歌以及河南梆子音樂素材,融入沿海粗獷豪放的漁歌號子等因素,展示出民族鄉土風情,凸顯海浪的氣息。其次,審美想象力體現于擬形上,構建視覺形象的想象。例如,在《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中,包含山西梆子音樂特征。在第一段的樂曲中,富含飽滿的深情,在第二段中突出充滿信心以及熱情的情感,對比于前后,第三段則將第一段作為基礎,形成前后呼應的結構,讓全曲統一。此歌曲以不同角度將劉胡蘭熱愛人民、祖國山河的真摯情感進行深刻抒發,演唱期間應注重聲音的明亮以及彈性。最后,審美想象力體現于擬情上,即內心視像的感受以及體驗,對于情感表達的深度具有一定的決定作用。例如,對于《北風吹》《扎紅頭繩》的演唱期間,應該深刻的感受到喜兒期望爹盡快回家的迫切心情,于《哭爹》一段,要體現出喜兒傷心欲絕的悲痛情感,對音調以及速度不斷的變化,經想象提升藝術的表現力。
四、舞臺感染力的魅力
在中國歌劇中所體現出來的舞臺藝術感染力,主要表現為對舞臺各種音響效果以及舞臺布景、藝術造型等的充分應用,獲得藝術效果以及藝術境界向更高的層面發展,進而將藝術想象空間進行擴大。例如,在《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中,描寫了女主人公初次出場時的抒情唱段。音樂飽含生動和優美的旋律,細致的描述出了小芹可愛、樸實的性格特點、心理活動以及藝術形象。此曲飽含山西民歌、山西梆子等戲曲音樂創作方式,體現出了顯著的民族風格以及地方性色彩。在演唱期間,因為描寫了小芹急切想同縣里開會的二黑哥見面,所以要深入的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形體上進行形象的展示并將作品唱好。通過舞臺形體訓練,能夠將演唱者的身段、手勢、眼神以及步伐舞臺藝術等綜合音樂表演能力發揮,進而獲得聲情并茂的展示。
五、生動和鮮明的形象性
歌劇是以美妙的音樂對于人物、景致等進行塑造,包含抒情和敘事等內容,進而體現出生動形象性。因此,歌劇藝術作品中的音樂形象極富生命力。例如,在歌劇《白毛女》中,經《扎紅頭繩》和《北風吹》舒展以及甜美的聲音,將活潑開朗、天真爛漫的少女形象進行塑造;通過《哭爹》以及《打過了三更》,表現孤苦無依的農家女最后失去唯一親人的無助和悲憫;然后經戲劇性的情節變化,通過《這叫我怎么活》以及《我要報仇,我要活》顯示出反抗精神;最后由《我是不死的鬼》將劇情發揮至階段。通過針對女性的語言、形象等進行不斷的更換、轉變,體現出了普通的女性經歷壓迫———遭受屈辱———頑強反抗的歷程,給人以深刻鮮明的感受,進而將藝術效果發揮至最佳。
六、結語
中國歌劇演唱藝術形式燦爛、內容精深,不僅存在高難、豐富的聲樂演唱技巧,而且具備一定的歷史教育意義,對于我國精神文明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在歌劇演唱藝術中,具有諸多的藝術魅力,包括清晰準確的唱詞、生動的形象、豐富的音樂性、審美想象力以及飽滿的情感、舞臺感染力等。作為有機整體,對于藝術形象和情感的發揮提供必要的服務。因此,應充分重視“情為聲之魂、情神兼具”,進一步傳承及發揚聲情并茂、獨具特色的中國歌劇演唱藝術。
作者:殷寧 單位:遼寧歌劇院
參考文獻:
[1]焦雙紅.淺談中國合唱的藝術魅力———分析《黃河大合唱》的藝術表現[J].藝術科技,2013(10):176.
[2]葉夢萍.80年代中國歌劇“絕唱”唱段悲劇性魅力探究[D].南寧:廣西藝術學院,2014年.
[3]余峰.論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及技巧的演變[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4]王玨.論四代韓英扮演者藝術表演的傳承及對中國民族歌劇的啟示[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篇6
關鍵詞:音樂教育 職業技術院校學生 關系 作用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目標的一種教育形式,它并不是要培養在知識上多么高、精、尖端的人才,而是培養思想道德進步、情感健康、心態良好、有奉獻精神、有合作意識的服務性、技術型人才。而音樂教育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情感。由此看來,音樂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下面,我就音樂教育與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的關系進行闡述。
一、音樂教育對于職業技術院校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有啟迪作用
我在職業教育戰線工作了16個春秋,與學生長期生活在一起,清楚的了解到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同學心中沒有理想,沒有奮斗目標,因此學習的動力不大,整天得過且過、盲盲目目。音樂是具有強烈感染力的一門藝術,他可以對人們起到無聲的感化作用。當音樂與高尚的理想情操結合起來的時候,它就能激起人們奮發向上的斗志,但當音樂與宣揚落后、頹廢的思想意識結合起來的時候,它就能使人萎靡不振、不思進取。由于當前一些描繪情愛、頹廢的通俗歌曲充斥學生的周圍,他們又難以自覺分辨是非,于是難免受到不良的影響。因此急需奮進的音樂啟迪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
例如,我將欣賞《黃河大合唱》列為重點教學內容之一。當欣賞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的時候,我讓學生分組扮演船夫,展現黃河上的船夫與驚濤駭浪搏戰的情境,提升內心的戰斗力量。當欣賞第四樂章《黃水謠》和第六樂章《黃河怨》的時候,我挑選一組學生有感情的朗誦,伴隨著音樂的感染,讓學生體會失去家鄉、失去親人的感受,從而激發他們好好學習、富強祖國的理想信念。當學生欣賞第七樂章《保衛黃河》時,那堅定的節奏、緊湊的旋律,無不受到感染,內心升起一股奮發向上的動力。
二、音樂教育對于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具有培養健康情感的作用
對職業技術院校學生開設音樂課的目的,不在于使少數有天分的學生獲得特長和才能,而在于它是一種其他任何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心靈的需求,它直面情感教育,為人類健康情感的培養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當今學生處于高度機械化、電子化、信息化的社會,人與物的交流越來越多,而人的情感世界卻日益淡漠。音樂是能夠最準確、最深刻、最細膩、最直接的反映人的情感的一門藝術。所以,通過學習音樂不僅可以聆聽音樂、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而且還能使自己的情感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理性。
當我讓學生欣賞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感受命運的敲門聲。恩格斯曾經這樣評價《命運交響曲》:他在第一樂章里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里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里“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揭示了《命運交響曲》的精髓。記得一個學生聽完《命運交響曲》,對我講了他自己的故事:我從小生活在一個自認為不幸的家庭,上小學時就曾經試過自殺,初中時又幾次輕生,我認為生活對我非常不公平,但聽老師講了這首《命運交響曲》,提升了我對生活的信心,我也要扼住命運的喉嚨,活出精彩的自己。
當我們欣賞《義勇軍進行曲》時,我首先給學生講作曲家聶耳的生平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然后再聽音樂和演唱。這樣學生對國歌的理解就不至于淺浮于表面,而是真正帶著愛國情懷來演唱國歌。歌曲《我愛你中國》,這是一首帶歌詞的抒情藝術歌曲,首先它的歌詞非常抒情,我讓學生有感情的大聲朗誦歌詞,體會歌詞情感。歌曲的旋律也非常優美、舒展、寬廣、流暢,表達了對祖國炙熱的愛,加上宏大的音樂伴奏,將情感推向了,很容易把學生的情緒感染起來,培養博大的愛。
三、音樂教育對于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培養蓬勃向上的健康心理具有積極的教育作用
目前,我們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形勢嚴峻,存在著適應能力差、行為性格偏離等常見心理問題,日常表現為生活態度消極、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難以應對挫折,一些學生出現厭學、網癮、早戀現象。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一種極佳途徑,它是通過音樂的美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審美修養,發展健康心理。
首先,音樂有助于緩解學習壓力,減輕心理焦慮。科學表明,音樂欣賞可以放松大腦,調整情緒,減輕心理壓力。目前在醫學界已廣泛將音樂運用于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治療中,并收到了非常大的成效。當學生心理不舒服的時候,讓他們聽一聽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現代浪漫鋼琴曲《童年的回憶》、《羅密歐與朱麗葉》、《往日情懷》等等,心情馬上就會放松下來。
其次,音樂有助于心靈的凈化。音樂能通過人的聽覺系統直達人的心靈深處,就是透過那有聲的存在,聽到無語的存在,使人的心靈、身體受到感染。當我們欣賞《天空之城》時,那婉轉的旋律、空曠的意境,真的把每個人的心靈帶到了純凈、無欲的空間,暫時忘卻了紛繁,忘卻了自我。
篇7
關鍵詞:電影;電視;歌曲
中圖分類號:J61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2-0110-02
影視歌曲的產生,是圍繞著電影、電視這一媒體的誕生、發展而發展的。其主要功能是:1、渲染氣氛,加強影片的節奏,推動劇情發展。2、用一種語言無法替代的方式配合語言、故事情節來刻畫影視中人物形象、內心世界的變化等。一首好的影視歌曲可以為影片創造特定的氣氛、揭示故事情節的主題與內涵、增強視覺感受,使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同時,不知不覺中融入影視作品,達到欣賞的最高境界。有許多影視歌曲在影視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后,歌曲卻保持著彌久的魅力,甚至超越影片而獨立獲得新生。
影視歌曲作為一種特殊的歌曲類型,伴隨著影視的畫面而存在,其審美特點具有更加直觀性、更加可理解性等特點,這也是為什么一首好的影視作品會流傳的更快、更廣的原因之一。
一、音畫美
電影歌曲一經成為電影綜合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就具有與其它種類音樂不同的獨特的審美特性和審美規律。這種特殊性主要體現在音樂與畫面的互為補充的音畫美。影視畫面逼真地再現具體場景,而歌曲則配合畫面表現劇中人的感情變化或者暗示劇情未來的發展。
電影《白毛女》中,喜兒在黃世仁家里逃出后,馬上遭到黃世仁等人的追趕。喜兒在跑到河邊蘆葦叢躲起來后,黃世仁等人以為她跳河死了,才放棄追趕。喜兒摸黑走了一段路后,正好站在黃世仁家的后山上,看到黃世仁家燈火通明的房子,她充滿仇恨,唱到“要想謀害我,瞎了你眼窩,我是掏不干的的水,撲不滅的火”。 這時她身后的畫面是一棵樹,樹葉在夜風的吹拂下,不停的在顫抖,好像是主人公憤怒、害怕、緊張的心理寫照,使觀眾的心也隨著喜兒的心害怕、緊張、憤怒。當唱到“我的冤仇比天高”,一輪彎月出現在漆黑的上空,隨后鏡頭一轉,波光粼粼的河水出現,這時喜兒正好唱出“我的眼淚流成河”,這時的河水已不再是開頭主題歌出現時的寧靜,而是浪花翻涌,同樣給人以緊張的氣氛。在唱到“要伸冤啦,要報仇。要伸冤啦,要報仇。我不死!我要活。我要報仇,我要活”時,鏡頭的畫面是喜兒一邊唱,一邊拼命的向山上爬,到半坡后稍作停留,然后,轉身消失在深山中的場面,歌曲的音樂也才結束。直到這個時候,觀眾才從緊張的氛圍中稍微解脫一下,松了一口氣,喜兒終于暫時逃出來魔窟。
在這一段中,電影敘述的是喜兒在黑夜逃跑的過程,一路經歷了跑、藏、飛奔、爬等過程,其心情可想而知,害怕、驚慌、憤怒、仇恨、痛苦等等,顯然不是畫面能夠刻畫出來的。一首必要的歌曲正好寫盡了主人公此刻的心情。畫面在視覺上讓人有“象”的效果,而歌曲則完成了這一段故事情節的“意”的揭示,給人以“意象”的美感。
近幾年音樂與畫面結合的最經典之一是《泰坦尼克號》中的“飛翔”部分。蘿絲在甲板上的空房間拒絕了杰克的表白后,回到頭等艙陪母親,但母親和其他人聊的都是她的婚事,蘿絲覺得無聊,她把視線移到旁邊一對母女身上,但這個母親也是在教小女孩兒繁瑣的所謂上層社
會的用餐禮儀,蘿絲再也受不了了,決定去找莽撞但真實的杰克。她在船頭的甲板上找到了杰克,說“我改變主意了”。于是經典鏡頭出現,伴隨著《我心永恒》主題歌曲的響起,杰克和蘿絲在船頭上展開雙臂迎風飛翔。這一經典畫面曾被攝影愛好者大量模仿,尤其成為見證愛情的經典畫面,甚至成為某一年央視春晚小品的看點。
二、主題歌與插曲
從形式上看,影視歌曲分為片頭曲,插曲和片尾曲三種形式。其中片頭曲、片尾曲一般是主題歌。主題歌一般都要具有揭示本部影視作品主題的深刻內涵,所以歌曲一般具有抽象而又特定的美感風格。而插曲則是在影視劇中,在一些具體的場景內針對某一具體情節而出現的歌曲,它與主題歌的最大區別在于它一般具有具體指向性的特點,這一點使得二者帶來的審美體驗也大不相同。
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歌曲由楊洪基演唱。《三國演義》講述的是一部在中國東漢末年到晉朝時期,將近一個世紀期間,多個政治集團間錯綜復雜、緊張尖銳的斗爭的故事。在那一段特定的歷史時期,由于對政治權力的不斷爭奪,引發了一場場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軍事沖突。但整體來說, 在這場政治、軍事斗爭中,權貴們的勝利喜悅、失敗的苦惱與生死離別同樣造成了普通百姓的喜悅與生死離別。對于中國的歷史來說,它是沉重的災難。用楊洪基的渾厚綿長的音色特點,演繹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正是給出了這樣的一個主題:劇中的人們帶著沉重的斗爭氣勢、心情,象無情的滾滾的長江水,無論你是英雄還是阿斗,都以歷史不可阻擋的趨勢向東逝去,是講述歷史,更是深深的一句嘆惜。厚實凝重的音樂風格,渾厚綿長的嗓音音色,給觀眾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
電影《少林寺》中,《少林少林》一歌,作為主題歌,帶有佛教音樂的特點,莊嚴肅靜,暗含一定的力量。能夠體驗出故事的發生地點、人物。插曲《牧羊曲》則輕松、甜美,很好的吻合了天真、純潔、質樸地無瑕姑娘形象。兩首歌曲在風格上具有截然相反的對比效果。這主要是根據電影情節的需要而創作的。電影的主題是少林寺的眾僧們為保護唐王與當時的朝廷軍隊在進行殊死搏斗,主題是沉重的,而具體到無瑕姑娘,她作為一個農村姑娘,又確實是一個天真、質樸、活潑可愛的,所以她的主題當然不同于整部電影情節的主題。這樣的例子在電視劇《西游記》中也有體現。《敢問路在何方》是一首表現相對滄桑的主題歌,但在《女兒國》這一集中,插曲《女兒情》卻是表現對愛情的無限甜蜜的向往。也是主題歌與插曲形成強烈地反差對比。主題歌有時也會與插曲互為配合,加深主題歌所要揭示的主題內涵。例如電視劇《紅樓夢》中,主題歌是《枉凝眉》,表現凄婉、哀怨的情感,而插曲《黛玉葬花》則更加凄婉、哀怨,進一步加深了主題歌所要揭示的電視中的故事內涵,預示著故事情節、人物命運的更加悲劇化。
三、有聲源與無聲源
影視歌曲在影視中以兩種形式出現,1、歌曲由劇中人唱出的,被稱為有聲源。2、歌曲由劇外人或者叫配唱出來的,叫無聲源。有聲源和無聲源產生的藝術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有聲源的效果類似于文學作品中人物獨白。獨白指的是人的自思、自語等內心活動。通過人物內心表白來揭示人物隱秘的內心世界。獨白的特點是發自內心,真實,深邃,情真意切。它的作用是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歌曲《秋收》唱道:“清清的流水藍藍的天,山下(那個)一片米糧川。高粱谷子望不到邊,黃家的土地數不完。東家在高樓,佃戶門來收秋,流血流汗當馬牛。老人折斷腰,兒孫筋骨瘦,這樣的苦罪沒有個頭”。由于在序幕部分,音樂只有歌曲《北風吹》的旋律,而沒有歌詞,所以這首《秋收》就充當了主題歌的角色。從歌曲中,我們可以聽出蘊含著以下幾個意思:1、體現出老百姓對家鄉的熱愛;2、地主與佃戶之間的潛在矛盾;3、佃戶的悲慘命運。在這首歌的開始部分,鏡頭不斷地移動,青草、小河、大樹,農田,在多人的哼鳴聲中,鏡頭中出現一群正在吃草的羊,羊群中走出來楊白勞,一張嘴,略帶滄桑的歌聲就傳了出來。作為電影的主人公之一,一出現就安排他唱出主題歌,其實就好像是他在放羊時的內心獨白。這樣既加深了他作為主人公的視覺印象,也奠定了整部電影的感情基調,也暗示出了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果然,在年三十晚上,黃世仁強迫楊白勞按了指印以后,楊白勞回到家,在喜兒睡著后,淚流滿面的唱到“喜兒喜兒你睡著了,爹爹叫你你不知道,你做夢也沒想到,你爹我有罪,不能饒。”這一段仍然是內心獨白,因為房間再沒有了其他人。在唱完這一段歌曲后,又使用戲劇中獨白的表現手法,自言自語一番后,喝下鹵水后,脫下唯一一件棉襖,蓋在熟睡的喜兒身上,踉蹌地爬出門外。第二天,雪還在下,喜兒發現爹爹已經死在雪地里。《楊白勞》這首插曲在對楊白勞當時的心情刻畫是非常精細的,這一段獨白似的唱段,現在也已經成為經典唱段,成為男中、男高音音樂會重要曲目之一。
無聲聲源很象文學、戲劇中的旁白。旁白就是非劇中人物對劇中情節、場景、人物心理等加以解說。它的特點是運用外來的人聲對劇中的故事情節、它的功能是通過旁白,傳遞更豐富的信息,表達特定的情感,啟發觀眾思考。旁白本身就是電影獨有的一種方法,只不過是用歌唱的形式替代了說話的方式,形成了無聲源的歌唱方式。
電影《少林寺》主題歌《少林、少林》就是在一隊官兵的行軍過程中響起來的,伴隨著馬蹄聲,歌聲越來越清晰,但唱歌的人始終沒有出現。這首歌的出現方式不同于《白毛女》中的主題歌《秋收》,《白毛女》中,楊白勞一出現在畫面上,他就唱出了主題歌,可以清楚的知道主題歌就是楊白勞由心而發的內心獨白。更為有趣地是,《少林、少林》這首歌是在朝廷軍隊行軍的過程中出現的,也就是說,主題歌唱的是關于少林寺,而畫面出現的則是少林寺的矛盾沖突方,突出顯示出故事情節的懸念性和少林寺的神秘性。早期電影同名歌曲《漁光曲》,歌詞樸實、真實:天已明,力已盡,眼望著漁村路萬重。 腰已酸,手也腫 捕得了魚兒腹內空。歌曲不是由打漁的漁民唱出,而是由漁民的女兒唱出。歌曲節奏舒緩、速度適中,形象地刻畫了漁船在海上顛簸起伏的情景,深刻地反映出舊中國漁民的悲慘遭遇。
如果說有聲源給人的審美感受是聽他(她)說感受,那么無聲源給人的審美感受就是感受他(她)的感受。顯然前者更為直接,后者需要一定的欣賞能力,從而造成審美的間接性。
參考文獻:
[1]費鄧洪.對我國電視劇歌曲若干美學問題的探討―兼論中西文化 對我國電視劇歌曲的影響.星海音樂學院學報[J].2001(12):04.
[2]祁君.傾聽電影泰坦尼克號的音樂美,前沿[J].2012(12).
[3]樸玉敏.淺析影視歌曲的作用及其影響,電影文學[J].2009(12).
[4]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6]劉承華.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7]王次.音樂美學新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8]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篇8
我們要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首先就要了解學生,根據每個學生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平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本身和教學內容的興趣,努力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巧妙運用具體的激發興趣方法。
1導入激趣
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場白,是將學生轉入本堂課學習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老師可以直接提出學生比較感興趣或關注的問題,將學生帶入課堂,也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讓生動的視聽圖像帶給學生最直觀感受,從而引起他們對教學內容的關注。這些都是激趣的有效方式。例如,筆者在教學色彩的冷暖時,開場白唱了一首《白毛女》選段中的《北風吹》,讓學生體驗歌聲中所表達的凄涼的意境,從而引出色彩中冷色調所傳達給我們的情感信息,學生覺得很新鮮,對色彩的冷暖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
2競爭激趣
心理研究發現,良好的學習競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條件,讓學生進行競爭合作,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例如,在上《中國古代雕塑》時,筆者先讓學生分小組收集我國古代雕塑的資料,并且讓小組選好各自的代表講述本小組收集雕塑的資料,最后評選優勝小組,給予一定的精神鼓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都很積極地到閱覽室和圖書館收集資料,每小組的學生代表為了在表述時語言更生動、更精彩、更能征服評委的耳朵,有的學生模仿雕塑的形態配合講解,形象而又生動。在活動中學生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他們非常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調動了他們的合作競爭意識,而且讓一些平時成績稍差的學生得到了鍛煉,小組補充講解時,都表現很出色,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小組輸給別人。這時筆者都及時給予表揚、鼓勵,給他們提供適當的機會,鼓勵他們參與,讓他們找到信心,欣賞的興趣也油然而生。
3活動激趣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如:參觀畫展,觀摩工藝制作過程,布置班級慶祝活動等等,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讓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色彩、線條、材質和肌理所帶來的美的感受。心理研究成果也表明:聽和看雖然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信息和學識,但遠遠不如動手操作給人的印象那樣深刻,如果我們借助活動這一載體,充分開發利用課程教育資源,讓活動這塊磁石牢牢吸引住學生,就能激發他們對繪畫興趣,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引領他們去感受藝術的無窮魅力。
4寫生激趣
學習美術有很多課需要走出教室,去親身感受和體驗,寫生才能寫出生動的作品,這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作品如果光憑教師說教,如何選擇景點,如何構圖,哪些是畫面需要的,哪些畫面不需要,然后讓學生去完成作業,這樣閉門造車的話,學生臨摹得多,觀察得少,表現得東西太少。要想表現得生動,學生必須要親身體驗,實地觀察才行,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去聽一聽、用手去觸摸、用心去感受,嘗試直接用鋼筆去表現。如七年級在上畫風景一課時,要求學生選擇比較適合的構圖,就用鋼筆水彩,畫一幅風景畫。當筆者把學生帶到校外,他們異常興奮,很快就選擇了一處風景開始創作。看著他們專注的神情,認真的態度,筆者大吃一驚,再觀察他們的習作,比平時在教室里畫得要仔細、生動得多。這就是他們認真觀察的結果。如果我們平時多帶學生出去看看,讓他們去真實的感受生活,學生的感悟能力一定能夠增強了,繪畫的興趣一定會更濃。
篇9
一、學會聆聽,培養音樂的耳朵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傳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腦中樞神經,能夠使人體分泌多種有益的生化物質,從而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說,人只要有健全的聽覺,就能夠聽音樂,但人僅有健全的聽覺,卻不一定能聽懂音樂。馬克思說:“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是沒有意義。”古人云:“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如果想通過聆聽深刻感受、體驗、理解音樂,就需要具有“音樂的耳朵”。
“音樂的耳朵”是要通過培養訓練才能獲得的。在欣賞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和聲、速度、力度、調式、織體等各個基本要素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通過不斷的實踐和體驗,逐步感受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使轉瞬即逝的音樂給他們留下鮮明而又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欣賞歌劇《白毛女》中《北風吹》這一唱段時,可先讓學生完整地傾聽音樂,形成初步印象,再仔細感受樂曲中旋律的走向、節奏的安排、速度的把握和力度的控制,特別是樂曲第七小節中休止符的處理,更進一步地從音樂的角度分析樂曲,體會樂曲所表達的情緒,最后感受到喜悅、祈盼的情緒特點。
二、聆聽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豐富的想象力是欣賞音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樂是抽象的藝術,這一點是它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最大的區別,但并不是說音樂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過各種音樂要素使模糊的東西具體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對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自由想象,發揮創造性思維,通過“音樂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樂作品。
例如,在欣賞陳綱編曲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時,應啟發學生注意聆聽樂曲中模仿鳥鳴的聲音和力度的變化,引導他們自然地聯想到這是描寫早晨的音樂,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過分析樂曲的旋律素材運用苗族音樂的特點,最終聯想到這是苗嶺的早晨。
三、反復聆聽,充分發揮通感作用
通感是人類不同器官之間的相互聯通。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表面上互不干擾,實際上卻相互感通,我們經常會在欣賞一幅花鳥畫的時候,仿佛聞到了花香,聽到了鳥叫,在聽賞一首抒情曲時,仿佛看到了青山綠水的景象。這都是通感在起作用。白居易的《畫竹歌》中“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中“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也都說明了這一點。例如,在欣賞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鋼琴作品《月光》時,可讓學生在第一次聆聽時,利用手中的紙筆,畫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通過色彩與線條,把聽到的音樂表現出來,再請學生根據自己所畫的內容為樂曲起名。第二次聆聽時,可請學生朗誦法國印象派詩人魏爾倫的詩《月光》,進一步感受樂曲意境,最后出示莫奈的名畫《日出一印象》,讓學生邊看畫面邊聆聽音樂,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欣賞教學中,還可以調動其他各個器官,積極地參與到音樂中,如拍手、點頭、跺腳、晃身、演唱、舞蹈等與聽覺相結合,讓“音樂的耳朵”和運動的身體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系,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現,發揮各個感官之間的通感作用,促進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音樂,發展藝術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四、聆聽多樣化的音樂
我國著名音樂家朱踐耳先生主張音樂家必須具備四副耳朵:聽古典音樂的耳朵、聽民族民間音樂的耳朵、聽現代音樂的耳朵、聽流行音樂的耳朵。這一觀點在普通中小學的音樂欣賞教學中也同樣適用。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風格的音樂作品,對于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大有裨益。可以說,音樂欣賞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它與其他藝術門類、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的音樂作品可以涉及諸如歷史、地理、自然和風土人情等許多方面,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
篇10
一、創設審美情境,渲染藝術氛圍
興趣是學生主動、愉快學習的巨大動力,是激發學生靈感的源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哲理性言辭無不是強調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音樂教學中,通過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創設生動而富有藝術氣息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音樂所蘊含的獨特的美,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自由思考,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一個有效手段。
課例1:《高亢的西北腔》——學生一進教室,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大熒幕上黃土高坡的圖片,耳朵聽到的是王宏偉的《西部放歌》,在這樣的視覺和聽覺沖擊下學生一下子從江南來到了大西北。這時有學生就會說:“嗬!那里真是千溝萬壑啊!難怪這歌聲這么高。”有的說:“那里的歌好像叫信天游。”還有的說:“有個叫阿寶的,就是唱這樣的歌的。”看來學生們已經進入狀態了,這時教師再介紹西北的民歌就順水推舟了。
課例2:《神童莫扎特》——如何讓學生一下子對這個幾百年前的音樂家產生興趣呢?我想,要讓學生覺得老師和他們有情感共振。現在的中學生都喜歡流行歌曲,我就從流行歌曲開始。我播放S??H?E的歌曲《不想長大》,再播放莫扎特的第40號交響曲(播放時并不向學生說明這是誰的作品)。
生:這兩個曲子很像。
師:到底是別人引用了S??H?E的作品,還是S??H?E引用了別人的作品呢?
這時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來了,他們都迫不及待地要求老師介紹這個曲子和作者。
情由境生,一定的環境或情景是情感的催化劑。教師依據音樂審美教育的目標和學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創設一個音樂審美情境,可以使學生在特定的審美情境中觸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完成情感滲透,從而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陶冶情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關注物態環境布置,渲染音樂情境
教學環境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營造的課堂生活的組成部分,當學生置身于音樂環境中,他們會更好地感受音樂、體驗音樂。一般而言,教學環境分為兩大類:一是物態的教學環境,二是師生心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關注了民主、互動的師生心理環境的創設與營造,而忽視了對物態的教學環境的利用。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有意識地根據音樂的情緒、風格和具體內容來裝飾音樂室,使物態的教學環境與音樂內容有機融合與溝通,就有可能放大環境的渲染功能。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聆聽音樂的心理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他們進行想象和聯想,在逼真的氛圍中理解音樂的本質內涵。
例如,在讓學生欣賞《十面埋伏》時中,筆者引用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按其意蘊去裝飾教室,將教室營造為一個楚漢之爭的古戰場。同時,通過教室內桌椅擺排、學生座位的變換以及教具、道具的充分利用,有效地把項羽在這場戰斗中面臨失敗的焦慮及兒女情長表現出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樂曲最后兩段“項王敗陣”與“烏江自刎”中所表現的蒼涼、悲哀與明朗歡快交替的情緒,教學中,筆者又引用了李清照的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并展示教學掛圖,力求圖文并茂,從而讓學生很容易地理解這兩個樂段中“明朗歡快”的情緒是為了表現楚霸王項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對項羽的較高評價。這節欣賞課引用了古詩意境來營造、裝飾教室環境,利用與音樂內容相關的古詩教學掛圖幫助學生增進對樂曲的理解。因此,教師應樹立起音樂教室的環境也是一種豐富的課程資源的觀念,較好地用好這一營造藝術氛圍的載體。
三、突出媒體合理運用,創設音樂情境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而只有把音樂作品所蘊涵的藝術形象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才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融入音樂情境之中,從而接受音樂的熏陶,提高音樂鑒賞能力。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教學手段的普及,使得音樂情境的創設如魚得水。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設置與音樂的基調、意境以及情意相對應、相協調的教學情境,選取恰當的音樂背景、合適的圖片、動畫、照片與影視資料,通過多媒體手段系統地展示在學生眼前,這樣就能夠很好地還原、再現作品情境,體現音樂的形象性。如在教學歌曲《蒙古人》時,筆者首先制作多媒體課件,呈現給學生一幅幅美麗的畫面:無比遼闊的大草原上,有著奔馳的馬群、潔白的羊群和愉快勞作的人們;蒙古包中飄出裊裊炊煙,人們過著幸福而富足的生活,同時響起了蒙古馬頭琴悠揚的琴聲……在這種極具蒙古特色的旋律中,不僅激發了學生感受音樂的興趣,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了音樂形象與情感,使他們打心底里喜歡這首樂曲。
四、強化音樂實踐活動,展現音樂情境
從藝術價值上看,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也最容易激發和調動情感,而情感體驗通常是要借助活動而培養、獲取的。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音樂實踐得到情感的體驗和抒發。其中,表演是最為直觀的。通過表演傳達信息、反映情感、增強情緒體驗,有利于學生在作品中的情感再現。看過戲曲表演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隨著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即使觀眾聽不懂表演者的語言,也會體驗到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這是因為演員充分運用了自己的形體語言藝術,使觀眾在聽不懂語言的情況下,根據不同的形體語言而掌握演員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故事情節。
五、創設問題情境,以境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