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零下一度范文

時間:2023-04-10 15:01: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韓寒零下一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追逐著流逝的風,追逐,追逐……

瞬間就醒了過來,或許是習慣性地失眠。

我為自己泡了一杯茶,晚上本不該這樣,更何況是失眠的晚上。

我也不懂如何去品茶,再好的茶葉在我眼中也只不過是樹上的嫩葉子罷了,我更不知道要怎樣做才能把茶的靈魂喚醒,讓它與我對話。

我倚著陽臺。

零下一度,微風里依然帶著濕度。

陽臺上還放著夢里那半盞涼透的牛奶,表面浮起一層薄冰。

那杯茶的溫度化作一個個白色的霧圈,不是熱巧克力的氣息,是一種隱隱約約的清香,是一種捉摸不透的苦澀。

零下一度,衣架上的衣服還在滴水。

或許吧,每一滴雨水都有一個小小的愿望,每一朵花開都藏著一個小小的太陽。我在夜里獨歌,有這樣一個夢。

我呷了一口茶,恍然嘗出了獨自一人的苦澀。

零下一度,水會結冰、孤單會結冰。

在這一段沒有人打擾的時光里,在這一個陌生的世界里。我讓茶的溫暖、苦澀流遍全身,然后再次凝固、凍結。

這樣的溫度在這樣的時間里是可怕的。

零下一度,忘了什么是偽裝。

我其實很怕夜晚,因為我怕黑。

但是呢,我又很喜歡夜晚。在夜里,我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我喜歡在夜里讓寒冷襲遍全身,或許我從來沒有這么冷過。

撕下偽裝,摘下面具,看著真實的自己,不習慣。傳說面具戴久了就成了皮膚,我還沒有。

或許從未有過零下一度。

我在一個很美的夢中夢醒。

黎明在我的期待中走來。本以為永遠也等不到了的時光里。

篇2

其實在當今社會,有個性的少年,會舞文弄墨的,甚至中途退學的并不只他一個,但像他這樣玩兒文字玩的這么出色,裝深沉裝得這么地道,抨擊社會抨擊的這么徹底的,也就他一個。他注定是一個不安分的角色。由于媒體的大肆炒作,我也弄了幾本他的書來看看,并且有了一些想法。

我覺得社會沒有必要對他這樣苛刻地要求,他的獨特,他的另類,他的叛逆,他的才華,他豐富的知識,他的過人之處,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但他的確具有狂傲的資本。不管他的未來如何,或許會江郎才盡吧。當今社會需要的是人才,而不見得是全才,只要是有個性的人才就好。如果他要是好好學習,如果他要是聽話,那就不會有《三重門》等書的出現,那社會上只是多了一個平凡的大學生而少了一個不凡的韓寒了。韓寒的作品絕大多數是以叛逆的形象,來抨擊社會的陰暗面,這恰恰是應試教育中的一塊禁地,老師們都說寫作文“不能”抨擊社會的假惡丑。韓寒是用自己的筆桿子,在當今視分如命的教育制度下,希望喚醒逆來順受的人們。

這件事說起來挺無奈。因為他選擇了與我們截然不同的路,所以他可以不用考試,所以他可以嘲笑考試,但是你可以嗎?你有韓寒的膽量和文采嗎?當然沒有。你敢在考場作文上寫初戀罵應試教育嗎?也許你敢,但我不敢,所以我無奈。對于韓寒選擇棄學從文,我也曾為此歡呼過,但過后一想,或許才華橫溢的韓寒就會因為這次的“壯舉”而最終荒廢一生,不是我不看好他。

篇3

人比黃花瘦

一個溫婉的女子,她一生中的前25年是“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中間23年是“生當住人杰,死亦為鬼雄”;之后的24年是“只恐雙溪舴舟,栽不動許多愁。”她是李清照。

一個華美的女郎。她有著《天才夢》有著獨道的《張看》方式;她有著《更衣記》有著非凡的《流言》解析;她有著《傾城之戀》有著追憶的《同學少年都不賤》。她是張愛玲。

一個飄蕩的伊人。她的靈魂騎在紙背上,他在《溫柔的夜》講訴著《撒哈垃的故事》,那些《稻草人手記》中有著《傾城》《隨想》。誰知道《夢里花落知多少》。她是三毛。

明月此時有

“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之戀亦是巧妙,“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蘇軾之思亦為癡。“會挽雕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之情亦豪邁。

從未《仿徨》的斗士,在生命的每一刻都竭力《吶喊》。魯迅——一個偉大的情結,他的《藥》挽救了中國;他的《故鄉》追憶了美好;他的《祝福》帶來兀限的希望。阿Q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孔乙己的命運揭示了一個又一個真理。

韓寒的橫空出世使長安不再長治久安。他在《一座城池》中找尋自已的夢。盡管他《就這樣漂來漂去》,他喜歡速度,他有一貫的韓式幽默。少年的飛弛,風的聲音,弧線的美麗。溫暖的《零下一度》,夸張的《毒》還有誰《像少年呼啦飛馳》。

篇4

點評:韓寒是80后創作的領軍人物,80后名氣最大的一位,出道最早的80后代表作家。韓寒一出道,就拿教育開涮,考試門門掛紅燈,高中就退學,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韓寒以他叛逆勇敢的個性,機智幽默的文字,奇特豐富的想象,銳不可擋的才氣,寫出了許多令人驚嘆不已和可歌可泣的作品。韓寒對青春的描繪是淋漓盡致的,對生活的描繪是一針見血的,對社會的描繪是入木三分的,可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簡介:韓寒:上海人,1982年生,80后領軍人物,出版有《三重門》、《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飛馳》、《通稿2003》、《長安亂》、《一座城池》、《光榮日》等。

郭敬明

點評:早期評價都多為正面評價,特別是對《幻城》的評價。認為郭敬明的作品中的純凈的風格是非常珍貴的。但由于抄襲問題被披露后,媒體中的評價開始分化。一部分人認為郭敬明是有才華的作家。另一部分人認為郭敬明很浮躁,不成熟,是商業化社會的產物。并且有很多70后與80后讀者認為,郭敬明此種抄襲有理剽竊無罪的行為與理念給中國文壇敲響了警鐘。

簡介:郭敬明1983年出生于四川自貢市富順縣,高中時期的母校是富順縣二中。高二高三連續獲第三、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出版有《幻城》、《1995-2005夏至未至》、《悲傷逆流成河》、《小時代》等。

李傻傻

點評:李傻傻文筆的細密和華麗有種妖媚的感覺,他可以說:“時間過得飛快,我幾乎感覺不到它的飛馳”,卻不能忘記“月光如潮水,好象真的在流動”。他牽扯并擺弄的是一些纖細的線,動作精細但是瀟灑自如,仿佛獨行于深夜指尖上卻纏繞著光芒。

李傻傻的散文是一種剝除惡俗后的純澈自然,洗盡了鉛華色彩,回歸于純樸內心。李傻傻的文字好像林間一股清新的空氣,不動聲色的將你拉入一個遠離塵囂的世界,引人入勝又令人向往。

簡介:李傻傻:湖南人,原名蒲荔子,1981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80后代表作家之一,被稱為“少年沈從文”,《溫暖》(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和《80后作家排行》(男版小說選)的主要作者之一,《錦瑟年華》華箏卷(青春散文)的主打作者,出版有《紅X》、《被當作鬼的人》、《李傻傻三年》等。

步非煙

點評:中華文明最華彩的樂段,在盛唐。盛唐只能仰慕頂禮,誰敢率爾涂鴉?以金庸之文才,亦未能下筆,或許金庸自忖

“史才”不夠,所以老先生耄年還要去讀博士。步非煙在北大中文系專攻隋唐,厚實的紙背功底,托起了她驚艷紙面的回天之舞。金庸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而一代新世紀武俠作家,將讓我們看到中華文明的昂揚復興。

著名作家、學者孔慶東稱步非煙為:“大陸武俠作家中最具希望的新星。”步非煙也是第一位以寫武俠小說為主的入選本系列榜單的作家。

簡介:步非煙:1981年生,四川人,最具人氣的80后女俠作家,2006年獲得北京大學古代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得溫瑞安神州奇俠獎,2005、2006年獲黃易武俠文學獎。出版有武俠小說《修羅道》、《紫詔天音》、《武林客棧?星漣卷》、《武林客棧?月闕卷》、《武林客棧?日曜卷》、《玄武天工》、《劍俠情緣》、《華音流韶

?天劍倫》、《華音流韶?曼荼羅》、《華音流韶?海之妖》、《華音流韶?鳳儀》(外傳)等。

張悅然

點評:張悅然的想象力是驚人的,在執著的夢和悲劇意識雙重構筑的基座上,想象力將故事彈開,火花一樣閃耀著它們迷幻的光。

她的小說不以故事取勝,但憑靠對外在世界和個人心靈的敏銳體察和聰穎感悟,細細密密地串起了一串串夢想的文字珠鏈,便營造出了一個個五光十色、美輪美奐的奇景。強烈的夢幻色彩使她的小說顯得超凡拔俗而又高貴華麗。她的小說,讀起來既冷嗖嗖又暖烘烘,既朦朧又明澈,既真切又虛幻。她的作品中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如咖啡,在苦中你體味非一般的甜,這種甜是來自于她文章中散發出來的憂愁和奇特的想象。

簡介:1982年出生于山東濟南,2001年畢業于山東省實驗中學,后考入山東大學英語、法律雙學位班,后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系。2002年被《萌芽》網站評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最受歡迎的女作家”,2003年八月獲得第五屆“新加坡最高文學獎”第二名。2003年10月獲得《上海文學》“文學新人大獎賽”二等獎。她的《葵花走失在1890》、《櫻桃之遠》、《是你來檢閱我的憂傷了嗎》、《紅鞋》、《十愛》、《水仙已乘鯉魚去》等作品受到廣泛關注。

春樹

點評:無論在詩歌或是小說中,春樹的用語永遠是極簡的,她在用一種毫無華麗詞藻卻近乎撕裂的文字營造熾烈的殘酷。春樹的文字與她的境遇有很多的重合,她的尖銳的性格和坎坷孤獨的經歷促使她用文字給讀者打開了一扇獨特的門――一扇揭示當代青年另一面生存狀態的門,一扇驚心動魄和全陌生的通向殘酷精神世界的門。在這扇門里,她奮不顧身的追尋著她所熱愛的一切――愛情、自由、朋克的精神、物質的虛榮,這種激烈和昂揚的情緒帶給春樹的作品以及她本人一種無窮的魅力。

簡介:1983 年生,2004 年2 月成為美國《Time 》封面人物,美國人稱她為“新激進分子”,出版有《北京娃娃》、《長達半天的歡樂》、《抬頭望見北斗星》、《長安街少年和玩火》、《2條命》、《激情萬丈》等。

篇5

論文關鍵詞:“韓寒現象” “全面發展” “平均發展” “完人邏輯” “素質教育”

論文摘 要:從“韓寒現象”發現教育本身存在與當前信息社會不適應的弊端:教育模式過于工業化,以“平均發展”代替“全面發展”,用“完人邏輯”代替“素質教育”。教育要科學發展就應該在“全面發展”與“自由發展”之間尋找支點、尋找平衡。

韓寒,原為上海市重點中學松江二中高一年級的一名學生,嗜好文學創作。韓寒讀初中的那年,他的短篇小學《彎彎的月亮》和《書店》就分別刊登在《少年文藝》上了。1999年,在全國中學生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中,高一學生韓寒的《杯中窺人》榮獲一等獎。2000年,他再次參賽,《穿著棉襖洗澡》一文以文筆流暢、思想深刻,受到了評委的一致好評,獲得二等獎。同年6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1萬字的長篇小說——《三重門》。該書剛一發行即銷售一空,上市至今據說已突破100萬冊。小小年紀的韓寒,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的確不簡單。但同時糟糕的是,1999年他因考試7門課亮紅燈,不得不留級重讀高一。2000年期末考試再次7門功課亮紅燈,只好辦理了休學手續在家休學。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第一本文集《零下一度》出版時,這位春風得意的“偏才少年”又不得不為考試所困——考駕照時交通規則筆試又不及格。

對于“韓寒現象”,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有兩點我們必須注意:

首先,韓寒是成功的,而且這種成功是顯而易見的。韓寒的作品很受讀者歡迎。其次,韓寒與現行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存在激烈的矛盾也是客觀存在的。

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沖突,責任不單單在韓寒方面。我們教育本身確實也存在不少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模式過于工業化

統一時間,統一內容,統一目標,統一方法,高度的統一導致高度的封閉,學生的個性被禁錮在單一僵化的教育模式中。“多年來,我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僅僅是:在54平方米的教室(空間),用若干個45分鐘(時間),學習一百多篇課文和高度濃縮了的語文知識(內容)。學生始終跳不出我們為之設計的語文教學的怪圈。我們不僅做了許多徒勞無功的傻事,而且還做了許多妨礙學生個性發展的錯事。那么語文教學效率怎么能不低?”(余蕾《課內外銜接語文能力訓練實驗的思考》)

青年學者楊東平從教育體制上分析了“韓寒現象”,認為這是學校教育中“全面發展”教育的目標和統一標準與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特長之間發生的激烈沖突。教育工業化的模式磨滅了學生的個性,壓抑了學生的興趣。

二、以“平均發展”代替“全面發展”

早在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教育界就曾兩次展開過討論,學校教育中的確存在著將“全面發展”誤解為“平均發展”的問題,80年代的討論認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并非純粹教育理論,認為“和諧發展”提法更可取,因為“全面發展”是一個極其美好的最高理想和終極目標,但由于過于高遠而不易操作。可是往往我們的學校強調更多的是“全面發展”,這種過度強調就等于強調了“平均發展”。

三、用“完人邏輯”代替“素質教育”

在教育實踐中,特別是在教育評價中“完人邏輯”屢見不鮮,這種“完人邏輯”反映在教育目標上,它習慣于把學生學習的榜樣塑造成“超人”“完人”。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常常把這種美好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雖然心思是好的,可是這恰恰磨滅了學生最寶貴的個性品質。

現代教育越來越凸顯“全面發展”與“自由發展”之間的矛盾。韓寒現象所暴露出來的矛盾恰恰也是“全面發展”與“自由發展”的矛盾。在提倡教育科學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在“個性發展”與“自由發展”之間尋找平衡點:

1.擺脫工業化教育模式,重視因材施教

素質教育更強調“揚長”,強調讓學生主動發展,素質教育更適合培養創造型人才。大規模培養學生的現代學校教育,必需建立相應的制度規范、培養目標、質量標準,這是必須的。然而,學生是活的,世界上沒有一個相同的人,因而必須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的學校教育無疑應當更為靈活、開放和多樣化,以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

2.正確把握“全面發展”的含義,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全面發展”作為國家的教育方針沒有錯,可是這樣一個極其美好的最高理想,由于過于高遠而常常走偏為“平均發展”。學校教育中這種“求全責備”“平均主義”的代價,對于優秀人才而言,是會損害其個性和創造性的,對于眾多“偏科”或有特殊才能的人而言,則被阻斷了成才之路。今天看來,提倡“個性發展”可能是更為恰當、更有現實針對性的提法。

3.更新觀念,以人為本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所以以人為本對教育來說尤為重要。教育是師生雙方合作完成的事,而學習則主要依賴于學生自己,教師在課堂上應當盡可能多地把時間讓給學生,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以彈性,有彈性才有自由;給學生以選擇,有選擇才有特長;給學生以興趣,有興趣才有創新。要努力還給學生自主的權利,徹底摒棄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的陳腐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質疑、調查、討論、交流、探究,努力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師生之間平等交流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思考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因為明天,他們是國家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創新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蔡偉.“80后”現象的教育思考.中國教育,2005(1).

篇6

如同開啟了一扇神奇的大門,郁秀、韓寒點燃了少年們心靈深處渴望表達、渴望傾訴的火種---原來,我們也能提起筆來抒寫自己啊!大人們寫不出我們的內心世界,那么為什么不試著自己來寫自己的生活呢?為什么不在功課、考試、升學之外,發出一點屬于自己的別樣心聲呢?

于是,從一本本舊練習冊上開始,越來越多的少年嘗試著用文字記錄青澀的成長歷程。而出版界也早已從郁秀、韓寒的成功中嗅到了少年作品蘊含的巨大商機,開始有計劃地打造少年作家,推出少年寫作系列品牌叢書:北京少兒社有"自畫青春"叢書,海天出版社有"花季雨季"叢書,花城出版社有"張瑛姐姐牽手"叢書……如今,我們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列舉出一長串少年作家的名單:許佳(《我愛陽光》)、楊哲(《放飛》)、微妮(《為你重生》)、金今(《再造地獄之門》)、肖睿(《一路嚎叫》)、胡堅(《憤青時代》)、黃思路(《第四節是物理課》)、蔣方舟《正在發育》……幾乎每年都有搶眼的少年作家出現,2003年最吸引眼球的是郭敬明的《幻城》與10歲孩子邊金陽的《時光魔琴》,后者被譽為"中國的《哈利波特》"。

少年作家們紛紛登場,對于這一日漸龐大的群體,除了驚訝、贊許和鼓勵,人們也會不自覺地生出許多疑慮。正常教育還沒有結束的孩子,在知識和閱歷上都尚屬膚淺,他們的作品究竟有有多少價值?少年時代便出書、成名,對他們今后的成長會有什么影響?為此,《少年文藝》作了這個特別策劃,我們想知道,那些寫作的少年對自己的作品和很早就開始的寫作生涯究竟怎么看?而別人又是怎么看待他們的呢?

我們試圖展示各種聲音。贊許也好批判也好詰問也好懷疑也好反思也好,我們相信,所有人都衷心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有一個溫暖的少年時代,希望雨季結束時,他們會伴著日光上路。

我們先聯系到了湖北女孩蔣方舟。12歲時,她把她犀利的、調侃的、大膽的文字印刷成《正在發育》一書,其中寫道:"我找男朋友,是大大地有標準的。要富貴如比哥(比爾?蓋茨),瀟灑如馬哥(周潤發),浪漫如李哥(李奧納多),健壯如偉哥(這個我就不解釋了)……"因此遭受了無數的非議,一時間成了媒體的焦點。我們希望她能向《少年文藝》的讀者介紹一下她自己,她就通過E-MAIL發來了下面這篇個性十足的自述。

你認識我的

――蔣方舟

我,1989年出生,小學文化程度,目前是初中生。出版過四本書,歷任小組長、課代表、班長,當過報紙雜志的專欄作家。

要從頭整理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一生中最驕傲的記錄是剛生下的時候,因為長得胖且哭聲響亮,得了9.8分,這是我們病房的最高分哦。

當我快速而馬虎地結束認字過程之后,就積極地投入閱讀,當然也是從童話讀起。童話看起來和和滿滿,但是那些壞人的結局令我毛骨悚然,有一個王子把公主的壞媽媽塞進滿是釘子的木桶,把她推下山,這令我十分震驚,看完這個故事之后,我快速而敏捷地爬上我媽的書架,找了一本封面恬美的書開始看,希望忘掉剛才那個駭人的故事。我找到的那本書是《撒哈拉沙漠》,我站在書架前用一個下午就讀完了。欣喜啊欣喜啊!我現在還很慶幸當時沒有選封面同樣鮮艷的《美食食譜》,否則現在我就是以少年廚子的身份跟你說話了。

大概是七歲吧,我就開始寫作了。我并不引以為傲。當然還是有一點得意的。我并不認為這比有一條漂亮的裙子更令人驕傲,但是我覺得我賺到了,用忙碌的工作來代替在樓下玩"美少女戰士",完全省略了當小孩兒的過程,有多賺了幾年壽命的感覺。

如果不會寫作,我會怎樣?除了極其高超的察言觀色和狡辯的能力,以及超級冷靜清醒的腦袋之外,我是個很普通的人,臉上沒有多長一只眼睛,也不會吞火球,連騎自行車都不會,每次一上車就大呼小叫。

但是,還好,我會寫作,所以我的缺點可以略寫,我的特長可以詳寫。所以我是氣質美女。所以我的文章是有趣的,我能生猛地調侃和自嘲。所以我是我們班劃分句子成分最準確的人。所以生活中我的木訥靦腆可以一筆勾銷。今后我打算避免成為一個古怪的少女。今后我打算好好寫書外加好好寫書。今后我打算長高。今后我打算不再立下"成為一個作家"和"寫1000本書"的宏偉志愿。

蔣方舟的媽媽尚愛蘭是網絡作家,于是很多人懷疑蔣方舟書中具有的那種早熟的黑色幽默是其母親的""。對于這一疑問,接受采訪時蔣方舟并不含糊:"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越來越多的小孩愿意表達和講述,不應該質疑他們全都有幕后'黑手'。"而具有"母親"和"作家"雙重身份的尚愛蘭對于女兒的出書、成名,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他們全都是幸福的孩子

---尚愛蘭訪談錄

《少年文藝》:當時怎么會想到出書的呢?因為畢竟蔣方舟還是一個很小的孩子啊。

尚愛蘭:因為當時我已經看到有小孩子出書了,知道這條路是可行的。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書,出幾本小孩的書也沒什么。她當時也沒有覺得出書有多么難,以為寫了文章就是出書的,不然還是放在家里吃的?

《少年文藝》:作為一個母親,您認為出書給蔣方舟帶來了什么呢?

尚愛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快樂和成就感吧。還有思維迅捷地走向健全和健康。

《少年文藝》:現今出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您對這一現象怎么看?您是否擔心包括您女兒在內的這些早慧的孩子真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成為現代的方仲永?

尚愛蘭:其實每個出書的孩子都充滿了區別,不能因為年齡相仿就裝一個筐里。反正這事只能摸著往前走,會有一些孩子最終成為大師,而另一些逐漸退出和淘汰,這都是十分正常的,凡寫出作品又終究能出版的孩子,全都是很幸福的孩子。

迄今為止,年齡最小的作家是江蘇的竇蔻。竇蔻生于1994年10月。7個半月時,因家境貧寒,父母帶著他走南闖北,四處流浪打工。4歲時竇蔻開始寫日記,5歲寫童話,6歲寫長篇自傳,以孩子獨特的眼光,描述了他跟隨父母流浪過程中的所見所聞。2001年10月,《竇蔻流浪記》由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英國《每日電訊報》把他稱為"全世界最小的作家"。

當同齡的小孩還在看圖識字的時候,竇蔻卻已經開始了寫作。我們先來看幾段日記,領略一下這個奇特孩子的風采。

我今天被爸爸媽媽鎖在房子里畫了好幾幅畫:會飛的船、會說話的鳥、會走路的房子……還畫了一些我一兩歲時跟著爸媽流浪恩施、武漢、廣州、深圳、西安、烏魯木齊、北京、上海時候的記憶畫。爸媽回來一看,好難過。

1999年8月20日

今天我們從東邊回來時,突然下大雨了,又刮風,又閃電,又打雷。我們渾身濕透了,像三只會在陸地上跑的魚一樣。

1999年10月14日 星期四 陰天

雨停了,我發現一支大蝦搖頭擺尾爬到我家來啦!它肚子餓了,想跟我要東西吃,我沒給。它看了看我,很難過地爬走了。我有點不好意思,覺得對不起它,因為我不知道它吃什么。

2001年1月18日 星期四 陰

我們今天出去了。走到半路上,我看見大樹、小草和烏鴉,說,給烏鴉戴上手套,給小草穿上衣服,給大樹戴上帽子。回去以后,爸叫我寫了一首關于烏鴉、小草、大樹的兒童詩。

寫作是一次效游

――祁智訪談錄

《少年文藝》:您當初為什么決定出版竇蔻的這本書呢?

祁智:一個從未上過學的孩子能夠把那么多字比較好地組合在一起,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我們有責任加以關注,并且讓更多人了解。要說明的是,這本《竇蔻流浪記》并不能完全說是竇蔻的書,我們的初衷是研究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讓全社會都來關注一個有特長的孩子,讓他受到適當的教育,更加健康地成長。而且,確實,竇蔻現在成長得很好。

《少年文藝》:您認為為什么現在有那么多孩子在寫書?

祁智:孩子出書年齡的提前與他們成熟年齡的提前一樣,是社會發展的結果。隨著閱讀量的增加、閱讀面的擴展,他們會很自然地拿起筆來寫東西,這是無可厚非的。他們有傾訴的愿望,有可傾訴的內容,同時他們也對成人寫的那些無關痛癢的東西失去了興趣。況且,出書并非什么難事,用不著把它看得過于嚴重,完全可以想像成一次郊游或者野炊。現在社會對孩子們也是越來越寬容了。

《少年文藝》:您對這一現象持什么態度?

祁智:孩子們勃發的才情使我們對下一代充滿了欣喜與信心。以前孩子們的潛力沒有得到成人世界足夠的尊重,現在通過這些書,我們聽到了最真實的表達,這也是了解他們的重要渠道。當然,孩子們出的書不可能從藝術上去衡量,這不現實,但我們應該和他們共同學習。

《少年文藝》:還有很多孩子想出自己的書,您對他們有什么忠告么?

祁智:第一,我反對孩子不讀書專寫書,他們應該首先修完自己的學業,把寫作當成一種業余愛好;第二,我反對家長、出版社炒作,把孩子出書當成一種成名或者發財的捷徑。對待這件事,我們應該慎重。

把青春永遠留在十七歲

――春樹

十七歲,我為自己寫不出那些美麗的句子而痛苦,我為自己不能體會到那種細致的淡淡憂愁而痛苦,我為自己留不住現在轉瞬即逝的時光而痛苦。

我告訴他我的心里有一個缺口。

他笑著問我可以填滿嗎?

我沒說話。我不知道。

后來我想說,那個缺口,任誰也填不滿,那是一顆失落的心,名字叫做寂寞。

---春樹

現在,春樹在1980年后出生的寫作者中已經嶄露頭角,被"詩江湖"網站稱為最年輕的優秀詩人。春樹曾經是一個叛逆的孩子,17歲時她決定寫一部長篇小說,希望呈現青春期里與現實對抗的決絕與傷痛,這就是令她深受矚目的長篇小說《北京娃娃》。這本書出版后,有人贊揚她的真實,有人批評她的"墮落"。后來,春樹輟學寫作。今年她已經滿20歲,不再是少年了,那么17歲那段寫書的經歷在她內心深處會是怎樣的回憶呢?

命運沒有拋棄我

---春樹訪談錄

《少年文藝》:當初是怎么開始寫作的?

春樹:我很小就喜歡寫東西。記得11歲時,我最大的愿望就是12歲之前,我寫的文章能在《少年文藝》或《兒童文學》上發表。我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是《少年文藝》和《兒童文學》的讀者。這是兩本非常好的文學刊物。

《少年文藝》:又怎么想到要出書的呢?

春樹:不可否認,所有的作者其實都希望更多的人讀到他(她)的東西。我也不例外。當然,我也想得到稿費和名聲。

《少年文藝》:回顧17歲寫《北京娃娃》的經歷,你覺得在你到目前為止的人生中它有什么意義?

春樹:出版《北京娃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變了我的人生。人的一生會有很多經歷,

我們不應該總是去想它有什么意義,而應該去體會它,想像它。如果沒有出版《北京娃娃》,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會是什么樣子。記得那段時間,就是在等待出版的時間,我非常焦急,出版這本書是我的精神支柱。幸好它最終出版了。我想這就是命運。命運沒有拋棄我。

《少年文藝》:你看過其他同齡人寫的書嗎?

春樹:當然看過。我很喜歡看同齡人寫的東西,雖然我們寫的不一樣。

《少年文藝》:你覺得出書對孩子們的成長有益么?

春樹:當然有益,這對他們是種安慰。但出書以后,也許商業炒作會帶給作者一些副作用,這時候我們就應該盡力避免受到影響。不管怎么說,你做一件事情,就要承受它的后果。

《少年文藝》:我們也接觸到其他想出書或者已經開始準備出書的孩子,你也算是前輩吧(笑),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嗎?

春樹:自己去經歷吧。

看來,少年作家們對自己早早開始的"寫作生涯"都是既有興趣又有動力,而家長與出版者也多抱持贊賞、寬容的態度,希望挖掘孩子們的天賦才能,盡可能為他們提供發展的空間。那么,讀者們又是怎么看待少年作家的寫作?

[討論一]你看過少年作家的書嗎?

胡大偉(六年級學生):我看了陽陽的《時光魔琴》,不否認他的寫作能力是比我高很多,但內容對我來講沒什么新意,只有一部分比較好玩。

劉又嘉(初一學生):看過蔣方舟的《正在發育》和《青春前期》。我覺得她的書很有個人風格,用詞很特別,諷刺也很到位。讀同齡人的書可以了解他們的想法,但是有的人寫得不太好。

朱丹靈(初二學生):或許因為是同齡人的緣故,讀他們的書會感到很親切,他們的作品打破了一般作文的模式,輕松自然地寫自己、寫生活,讀起來不生硬,不呆板。而且與成年作家相比,少年作家的書雖幼稚,但文風清新。像韓寒的《零下一度》,可讀性挺強的,看的時候常會哈哈大笑,并且表達了對一些事情的真實想法,我還是挺佩服他的。

張凡(高二學生):初二時候看韓寒的書,覺得還挺震撼的,但后來回頭再看看,也發現其實很多觀點過于偏激了。也看過郁秀的書,《花季雨季》挺喜歡的,但后來的《太陽鳥》就不怎么樣了,那種青春氣息沒有了。雖然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但我覺得還是在一種正常的環境下成長比較好,寫書不僅要天賦,更需要經歷,但是現在好像只強調機遇。

沈茜蓉媽媽:讀過孩子們的一些書。筆法顯得稚嫩,文化底蘊也嫌不足。像韓寒的書就很有劍走偏鋒的感覺,甚至有點鉆牛角尖。說實話,韓寒那種說話的語氣實在令我不喜歡,對什么都不屑一顧,太過高傲。

討論二 你贊成少年出書嗎?

楓鳥伊回(網友):很正常的一個現象,社會這么大,總要有一些與常規不一樣的事物。

Redflag(網友):純粹的經濟行為,對環境有害,浪費了紙張。

那只狐貍(網友):孩子寫書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大人給他們編輯出版是因為孩子們的有些話確實應該聽聽。大人們不寫給孩子看的東西,還不許他們自己寫嗎?還有,誰規定說出版物要按照作者的年齡區分?

天璇(網友):確實不能因為年齡的問題而反對少年出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書更容易傳達出自身這個年齡的心聲。但是就怕書多了,垃圾也多了,而且所謂的小作家的帽子會把他們的心理壓得過于成熟,思想上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特別是如果家長急功近利,出版商為了多賣書進行名不副實的狂炒,我覺得這個非常不利于少年的成長!

王曉(小學老師):作為老師,我不太提倡孩子出書。因為孩子們看事物的眼光雖然比較純,能寫出一些讓大人覺得耳目一新的東西,但深刻肯定談不上,他們畢竟還很不成熟。出書對孩子肯定是有激勵作用的,不過副作用也不小。但我不反對孩子讀同齡人寫的書,孩子們的生活相對比較封閉,這些書可以讓他們了解同齡人的另一種生活。

Weepchina(網友):忙出書,有多少精力補充知識?有些見識必須厚積薄發。少年作家的賣點在于語言有特色,視角獨特,很少是因為思想深邃。

Rhinedaemon(網友):寫點什么總比什么都不寫好,能出版不會一無是處。豐富就是有益的,競爭就是有益的。

靳鳳羽(作家):我基本持平和的態度,存在讀者群才會出現這么多作者。我覺得孩子們不要把寫作當作全部,當作興趣就會比較快樂一點。能寫則寫,不要勉強,不一定非得當作家不可,生活比寫作更重要。

討論三:你自己有出書的打算嗎?

胡鉞(高三學生):我打算出一本書,可能再過半年吧,作為一種"青春的紀念"保留下來,等老了的時候,拿出來看看自己年輕時的朝氣和勇氣。我覺得對我個人來講很有意義。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教學

閱讀是學習之母,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訓練思維、提高能力、開展審美教育的最重要要途經。曾祥芹先生在《閱讀學新論》一書中提出:“閱讀是批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新一輪課程改革也對初中語文課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眾多語文教師和社會關注的問題。

一、以生為本,更新理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然而在現實教學中那種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文講解為基本活動模式,以課文結論和傳授為基本內容的陳舊的閱讀教學仍充斥著教壇,這使得課堂缺乏民主和人本意識,輕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探究需求。新的教育理念呼喚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師,因此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知識的探求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引導者。學生有較強的學習意識和明確的學習目標,有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才能學得靈活。如,我在教《羚羊木雕》時,由雕塑藝術入手,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說出雕塑的種類,借助多媒體讓學生欣賞雕塑藝術,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為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學生熱情很高,積極參與,各抒己見,在這堂課上,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參與學習。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懂得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對于一些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如《皇帝的新裝》《扁鵲見蔡桓公》等,可指導學生進行課本劇的排演,讓學生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體察人物的音容笑貌,體會其思想感情。這樣的課,學生有了獨立閱讀的時間,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教師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覺得這樣學得輕松、學得有趣,而且印象特深。所以教師應把書本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加強誦讀,重視積累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育優秀傳統中一種有效提高語文能力的好方法。它符合閱讀的認知規律――充分自主、多元感受(口、眼、耳、腦、手并用)、逐漸領悟、不斷內化。因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古人讀書是為了“見義”,而今人卻僅僅是為了考試填空。曾幾何時,課堂四十五分鐘的誦讀不再多,近幾年,為扭轉傳統教學上學生被動的局面,課堂上比較流行“滿堂問”“滿堂動”“滿堂欣賞”,而忽視了誦讀。學生不讀課文,對課文內容不甚清楚,其效果顯然不佳,閱讀教學需要誦讀。誦讀,方才能體會文章的音韻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音韻之深、風格之新、手法之巧。讀多了,文章的內容熟悉了,有助于理解、記憶,語感也得到培養。學生在一遍遍地誦讀中讀準了字音,讀出了節奏,讀出了味道、感覺。在誦讀中把握了文章的內涵。加強誦讀,給學生獨立閱讀的時間,獨立探求知識的機會,不僅能扎扎實實地積累語言,而且在思想上可以受到感染。

語文能力的獲得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積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240篇,并在附錄中推薦古詩文120篇。“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充足的語文積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為了讓學生多積累知識,教師應該開展形式多樣的積累方式,比如,課前三分鐘成語積累、課前五分鐘演講、每天讀報、每日名句欣賞、課堂討論、辯論會、積累成果展示等形式。總之,在語文學習中,只有“積跬步”,不斷地積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語言素養。

三、整體感知,重視感悟

語文閱讀教學的人文性要求加強學生的感悟培育。閱讀教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所謂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為本位的知識意向、價值意向。它在本質上強調人的情感、人的體驗,總體特征趨向于綜合整體、動態化、無規則、無序列、內隱和模糊。閱讀教學實際就是語言教學,而語言本身具有豐富性,它的直接使用者是人,離開了人,語言就是凝固化的無生命的代碼。它滿含主體情感,充滿人生體驗。因而人文精神是語言的基本屬性。好的閱讀教學,需要師生共有一種植根于語言人文精神的人倫情懷、人生體驗、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來凝固化的語言,充分施展個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種癡迷如醉的人文情境,從中體悟語言妙處。

語文閱讀教學的人文精神,就是強調把語言看作生命主體、生命整體,強化“人”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注重對語言的體驗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真正做到“主體與主體對話”;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注重閱讀教育。

四、課外閱讀,深化升華

語文的學習往往入門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劉國正先生說:“課內與課外,是語文教學的雙翼。只張一翼,自然飛行無力,只有雙翼并舉,才能自由飛翔……”閱讀教學亦是如此。

為更好地進行閱讀教學,教師要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古人說得好:“授人魚,供一餐之用;授人漁,則享用不盡。”可以從閱讀計劃的制訂,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材料的選擇,閱讀方法的使用等方面加以指導。

首先,閱讀計劃的制訂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要明確、實效、循序漸進。其次,閱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如,做讀書卡片、寫讀書筆記、制作剪報等。良好習慣的習得,并非一朝一夕能夠養成,更重要的是長期堅持不懈地實踐。再者,閱讀材料的選擇,講究經典與時尚并重。因為選擇書目既要幫助學生提高閱讀品位,又要照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應力薦一些對健全一個人心靈有重要作用的經典名著。同時也應該關注目前的時尚文化,如,嚴凌君等作家的作品、韓寒的《零下一度》等。最后,在閱讀方法的選擇上,除了一般的朗讀法、速讀法、跳讀法、泛讀法、精讀法等之外,最重要的應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成為研究型讀者,雖然萬事開頭難,但是這對于他們發展自己終身閱讀的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時代需要創新精神,社會需要創新人才。

五、深入挖掘,教學創新

1.引導學生對藝術形象進行多元思考,教師應盡力撤去定格好的條條框框,進可能鼓勵學生再想象,進行發散性思維。

2.引導學生對文章的亮點進行咀嚼品味。文章亮點就是文章中耐讀的地方,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爬月臺為我買橘子的背影”的描寫就是亮點。我們應該重視錘煉敲打,引導學生認真品味。人們常說:“顯見之美,沒有錯過,只不過見得細心;內隱之美,如能挖掘,則是創造。”確實,善于發現是創造的前奏,能從平淡中見奇崛,于細微處悟精神,是創造性思維的靈光閃現。

3.引導學生對文章空白處進行大膽想象。文章空白是作品給讀者留下的聯想與再創造的空間,學生想象力的豐富與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創造力的高低。如,教學《孔乙己》后,我要求學生充分想象孔乙己的結局,學生提出了種種創新的思路。

4.引導學生對文章微瑕處進行大膽質疑。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應該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本領,這是創新必備的品質。朱熹說:“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時方是長進。”這“無疑―有疑―無疑”的過程,就是一個細讀深思的過程,也就是讀書長進,閱讀能力提高,知識逐漸豐富的過程。

閱讀教學需要創新。語文閱讀教學實施創新教育有著無限廣闊的天地,當今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要努力挖掘閱讀教學的“創新點”,使創新教育之錘敲得準,敲得巧,使創新教育之花開得鮮、開得艷,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曾祥芹.新概念閱讀教學宣言.中學語文教學參與,2001(12).

[2]于漪.古詩詞閱讀指要.中學語文教學參與,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