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范文

時間:2024-03-22 16:29: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

篇1

關鍵詞:學科專業知識;大學英語專業教師;實踐觀

一.引言

今年來,大學英語專業教師的理論化水平不斷得到提高,這也為教學科研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越來越多的老師張口必談“理論”,忽視了對自身學科專業知識的培養,這就造成了英語專業的教師專業知識積淀不夠,缺乏深度與廣度。這些無論是對平時的教學還是科研都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如何認識學科專業知識對英語專業教師的重要性在此時就顯得更為重要。

二.學科專業知識的定義

學科專業知識是教師所要掌握的本體性知識的一種,它包括本學科的專業理論基礎、專業發展史、專業研究方法論,這是教師知識體系的主干部分。[1]

對于大學英語專業的老師來講,學科專業知識指的更多是英語學科領域內的基本思想、概念框架和數據及過程等的知識。它是大學英語專業老師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2]。在英語專業發展研究領域,處于核心地位的是英語專業知識的發展研究,它是專業地位的根基和專業能力生長的土壤。

三.學科專業知識對大學英語專業老師的重要性

⑴從哲學的實踐觀方面來說.

實踐觀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與認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確的科學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認識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進步.實踐觀要求我們,我們想問題辦事情,一定要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堅持在實踐中深化認識,提升認識,發展認識.要堅持從實踐中來與到實踐中去,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就好比專業理論與專業知識的關系..對一個理論的理解和學習需要有全面和扎實的專業知識,不然我們也很難理解或者正確理解這一理論。片面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可能會使我們偏離實際,流于表面,這樣無論對于學科專業的學習都是極為不利的,還會導致自身專業發展缺乏后勁。正如,一個民族的發展要和興起要靠本民族自身的努力和奮斗,因為國外不會為我們提供現成的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案,而一門學科的發展取決于專業知識深度和廣度。 專業知識是專業發展之根本,離開專業知識空談理論無異于緣木求魚,舍本追末。專業知識是專業發展的基礎,反映了人們對一門學科的認識,而專業理論是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凝練和概括,一個新理論的提出需要廣泛、深入的專業知識學習,未經深入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便得出的結論很難令人信服。

因此,作為以英語為教學載體的大學老師,應該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不能因為自己已經是英語專業的老師,就一味陶醉于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要認真反思自己在專業知識方面的不足,并對此拿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只有知識掌握得越深厚,才越能在相當的高度來理解和分析基礎知識;只有專深的學科知識才能洞察本專業的發展前沿和趨勢,并迅速地接受和掌握最新信息。作為大學英語專業的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英語學科專業知識的重要性,不斷加強自身專業知識體系的建設,唯有具備扎實,深厚的專業知識背景才能更好的總結教學經驗,然后把這些經驗與有關理論結合去探究相關的科研活動。

(2)從教學實踐方面來說

一個好的推銷員除了要自己親身去體驗所推銷產品的功能和效果之外,還要去熟記與之相關的所有數據和資料,在推銷中運用自己純熟于心的專業知識并結合自己使用后的體會來向用戶推銷,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專業的相關知識豐富,在說出去的時候才能有自信,面對任何可能提出的問題都可以在第一時間迅速做出反應并急時回答,給人一種專業,可信度高的感覺,相反,如果專業相關知識不豐富,在介紹產品的同時無法詳細說明產品的功效是不是會令用戶感覺到不自信,既然推銷員本身對自己推銷的產品都不自信,那又怎樣去讓用戶相信產品的真實效果?如果在面對用戶提出的問題自己卻又不知道如何回答時,那還有人會去買嗎? 總之,無論目前從事任何一個行業,都要對自己的行業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甚至是進行自我催眠,只有自我的專業知識豐富,才會在人際關系交往中取得別人的信任和欣賞。

如果把這種觀點推及到英語教學方面時,我們就可以更有深刻的體會:英語教師學科知識的深厚、廣博程度也深刻地影響到本身的英語教學行為。大學英語專業的教師只有具備了相當數量和質量的學科知識后才能輕松駕馭書本知識。作為教育知識的重要體現,學科專業知識是教師有效教學的基礎,[3]合格的英語專業教師如果沒有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及體系, 就無法在課堂上做到“有效教學”。

(3)從社會發展方面來說

由于2009年以前的全日制英語專業碩士太少,英語學術型碩士培養模式太理論化而缺乏實踐,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教育部覺得應該增加全日制英語專業碩士學位,作出英語方向的碩士研究生主要面向應用的決定。 教育部把“全日制英語專業型碩士”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生形式,并且從2010年開始減少英語學術型碩士,減少的名額用以增加全日制英語專業型碩士.英語專業型碩士重點培養英語的實踐和應用能力,成為應用型高級人才,而英語學術型碩士一般是為“讀博”而準備。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英語專業型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在此情況下,英語學科專業知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為突出。“只有具備自我專業發展意識的教師,才會產生內在的專業發展的動力。而且,目前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變革已成為常態,能否自覺地和有意識地隨時抓住發展的機遇,也已成為對現時代專業教師的一個基本要求”。 [4] 作為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學科專業知識的培養與加強勢在必行,在此情況下,作為大學英語專業的教師,應該抓住時代的機遇,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強化以便更好的適應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

四.結語

英語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養對大學英語專業的教師來說,至關重要:它不僅是大學英語專業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基礎,而且是進行相關教學研究的知識保障。英語專業的高校老師只有更清醒的認識到自身在專業學科知識上的不足,才能從根本上加強英語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進而提升自我的知識積淀,為在大學英語專業的教學上的進一步探索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王彥. 高等教育學實用教程.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高戰榮.大學英語教師知識結構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

[3] 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4.

篇2

關鍵詞: 內容依托式教學(CBI) 商務英語教學 語言習得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加快,中國和世界其他各國的合作和貿易日漸頻繁。作為溝通國際間經濟交流的語言工具--商務英語(Business English),正脫穎而出成為一門新型的跨學科的綜合性專業學科。段云禮(2012:4)認為,商務英語的時間性強調了交際能力的重要性,而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國際商務活動的參與者必須了解和掌握專業背景知識,同時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意識。總之,商務英語是一門融英語、商務管理、外事外交、外貿談判、市場營銷、金融等為一體,以語言和應用語言學理論為指導,吸收了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的綜合性學科。

CBI(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源于1965年加拿大蒙特利爾,最初是幼教通過沉浸式教學方法教母語為英語的孩子學習法語。成功后獲得推廣,目前廣泛流行于各發達國家的語言教學中。內容結合語言學習,在歐洲通過多年實踐,已經獲得了巨大成功。

二、CBI理念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CBI教學理念基于Krashen的二語習得假說。在類似母語的環境中成功習得二語,語言的意義而不是單純的語言形式成為語言學習的重點。在相對沒有焦慮的環境下,學習者有足夠的機會有意義地運用目標語(Dupuy,2000)。CBI 以學科專業內容為基礎,將語言教學建立在專業知識上,融合語言和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科專業知識水平,同時促進其語言能力的發展(袁平華,2006)。其顯著特點是從形式教學轉向意義和功能教學,從技能教學轉向內容教學,從單一學科支持轉向多學科支持(劉潤清,2011,轉引自陳冬純,2014)。

Brieger(1997:3)把商務英語教學分為三個方面:語言知識、溝通技能和專業內容。我國商務英語學習者可分為:具有商科背景的學生、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學院的學員,以及有相關語言基礎,但沒有任何專業學科知識背景的英語專業的學生。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理念可以將學生的專業學科知識和語言技能提高有機結合,有效解決語言和專業脫節的問題,實現英語和商務知識一體化,促進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按照語言和專業學科知識在教學環節占的比重,Brinton將CBI分為三種基本模式:主題式語言教學、保護式主題內容教學及輔助教學。主題模式下的課程由英語語言教師完成,聽、說、讀、寫、譯都應圍繞相應主題進行,測試主要考查學生語言的學習成果。保護式主題內容教學的課程內容,根據學生需求選自目的語的各類專業課程,一般要求具有專業知識的科目教師教授。側重點主要是專業學科知識而非語言教學,評估不再局限于語言,而是基于目的語基礎上的專業學科知識。此模式下的教學對教師要求極高,教師需要既能熟練使用目標語,又能具備強大的專業知識背景。輔助教學模式相對復雜,它要求學科專業知識和語言知識相互融合,需要語言教師和專業教師的密切配合。教學評估采取語言和專業雙向評估。

商務英語專業教師可將這幾種教學模式有機結合,根據課程特點有的放矢。例如《基礎商務英語》教學就應該采取主題式語言教學,以語言教學為主要目標,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教師在活動上應盡量多樣化,適當增減書本教學內容,引入一些新鮮案例,模擬一些真實的商務環境,靈活采取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在教學方式上,通過采取問答、兩人對話、話題陳述、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辯論會等形式,豐富教學課堂,使課堂更活潑生動,真正意義上達到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交際欲望,從而大幅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國際商貿務實》、《商務英語寫作》等課程可以采取保護式主題內容教學模式,側重點應放在專業學科知識而不是純語言上,學生通過掌握大量的學科專業知識,同時提高語言技能。而《國際商法》、《國際金融》等課程由于專業學科知識性更強,采取輔助教學模式后,學生習得的學科知識和語言知識都將翻倍。教師要盡量按照學生未來的工作崗位,設定不同的任務,模擬不同的商務環境,讓學生獨立或者以團隊形式合作完成,多讓學生熟悉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流程,培養其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商務英語教學是一門高實踐性的課程,跨學科性強。CBI理念是將語言和專業學科知識有機結合,通過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語言能力。這一理念符合我國商務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能達到同時培養學生語言知識、溝通技能和專業知識的要求。在商務英語教學中運用CBI理念,不僅能提高語言教學的效率,還能讓學生通過學習商務知識學到更有實際意義的語言,增強解決商務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當然,這一理念最終對商務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商務英語教師同時精通語言技能和專業學科知識,并用各種有效的教學策略關注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發展,提高教學水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Brieger,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Handbook[M].York:York Associates,1997.

[2]Brinton,D.M.M.A.Snow,& M.B.Wesche,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3.

[3]Duppy,B.“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an it help ease the transition from beginning to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00(33)2:205-222.

[4]陳冬純.CBI理念下的大學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J].外語電化教學,2014(2):68-72.

[5]段云禮.實用商務英語翻譯[M].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12.

篇3

????為了探索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有效策略,2008年,我們開展了兩項關于教師專業知識的調查研究,部分調查結果已經發表。[1-3]本文將從教師教育課程的視角對以上兩項研究做進一步的分析,以期為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研究框架與研究問題

????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素質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教師展開正常教學,保證基本教學品質的必備條件。我們的兩項研究都圍繞教師的專業知識展開。一項是教師專業知識的現狀調查(以下簡稱研究一),目的在于考察教師教育課程在教師專業知識方面產生的結果;另一項是教師專業知識的來源調查(以下簡稱研究二),旨在了解教師對各種專業知識來源(包括部分教師教育課程)的有用性的評價。

????兩項研究的理論框架參考了舒曼(L. S. Shulman)等人對教師專業知識結構的研究(如Shulman[4,5]Grossman[6]、Borko & Putnam[7]、林崇德[8]等)。綜合已有研究,我們把教育理論知識、課程知識、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作為教師專業知識的核心框架,并對它們界定如下:教育理論知識是指教師具有的教育基本原理、一般教學法、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課程知識是指教師具有的關于課程改革方面的知識和任教學科的課程目標、學習內容、知識體系的知識,主要表現為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以及對教材的把握。課程知識分為一般性課程知識和學科課程知識,一般性課程知識是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整體性知識,學科課程知識則具體到學科之內。學科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關于執教學科的概念、原理、理論、方法等的知識,也就是語文教師具有的中文知識,數學教師具有的數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是指將學科知識轉化為“易于學生理解、接受的方式”的知識。

????借鑒范良火[9]對教師知識來源的分類,同時結合我國教師教育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教師專業知識的來源框架,其中與職前教師教育課程有關的來源有學科專業課、教育類課程(包括教育學和心理學)、學科教法課、教育見習與實習等。

????兩項研究的調查對象為同一群體,即每位調查對象都接受了這兩項調查。調查對象是中文(語文)、數學、英語專業的職前教師和這三個學科的在職教師。職前教師特指在師范院校接受了系統的職前教育,即將入職② 的本科師范生;在職教師是指在初級中學任教的專職教師。師范生樣本選自國內2所部屬師范大學,以及遼、吉、黑等省的3所省屬重點師范大學(有多年本科師范生培養歷史的高師院校)和3所省屬一般師范院校(近年剛從專科院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培養本科師范生的歷史較短);在職教師樣本選自沈陽、長春和哈爾濱的12所初中。

????研究一試圖回答三個問題:師范生和在職教師的專業知識狀況如何?師范生與在職教師是否存在差異?不同類型院校的師范生的專業知識是否存在差異?研究二調查的是中學教師對各種專業知識來源的作用的評價。換言之,在中學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各種專業知識來源對他們的專業知識發展發揮了多大的實際作用。

????以自編的試卷和問卷作為測查與調查工具。同’一學科的師范生、在職教師使用相同的試卷,不同學科的課程知識、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試題不同,但教育理論知識和一般性課程知識試題相同。

????二、研究發現

????(一)不同學科專業教師的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存在明顯差異

????研究一發現,在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方面,師范生和在職教師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在不同學科之間又有明顯不同。具體而言,在職語文和數學教師的學科知識優于本專業的師范生,英語專業的師范生的學科知識優于在職英語教師。雖然在語文和數學學科知識方面都是在職教師優于師范生,這種差異在統計意義上都達到極其顯著水平(p<0.01),不過,從得分率(見表1)來看,數學在職教師與師范生的得分率相差20.9個百分點,遠遠大于語文在職教師與師范生之間的差距(3.9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依據師范生與在職教師之間的差距來衡量,數學專業的師范生在學科知識方面的表現遠不如中文和英語專業的師范生。

????

????在學科教學知識方面,語文和英語學科的在職教師與師范生之間的差距較小,而數學學科的在職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要遠遠超過師范生,得分率相差26.2個百分點。

????由于師范生的學科知識主要是在職前教育期間獲得的,數學師范生的學科知識不如數學在職教師并且差距極大,這可能預示,數學師范生在大學期間學習的學科專業課程對他們的學科知識發展的促進作用與中文和英語學科有很大差異。

????初看這一推測可能難以理解,因為大學期間開設的學科專業課程非常系統深入,師范生怎么會在學科知識上表現較差呢?問題不在于學科專業課程的系統性和深刻性,而在于學科專業課程與中學教學的關聯性。研究一把學科知識限定在與中學教學相關的知識范圍內,命題就側重那些與中學教學聯系緊密的內容。因此,數學專業的師范生的學科知識欠佳的原因并非所學的數學專業課不夠系統深入,主要癥結是這些課程的內容與中學數學之間缺乏關聯。研究二從另一角度證實了以上推測。這一發現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應當關注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特別是在課程結構的設計上更應重視這一問題。

????研究二請師范生評價了各種教師教育課程對他們的學科知識發展的實用性。結果顯示,英語專業和中文專業的師范生認為,教育見習與實習、學科專業課是對他們的學科知識發展作用最大的兩個來源。數學專業的師范生也認為教育見習與實習是最重要的來源,但他們對學科專業課的評價卻是最低,位于教法課、微格教學等來源之后。這一評價對師范院校數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專業課程設置應有所啟示。

????數學和英語專業的師范生的學科教學知識都低 于在職教師,這可能與師范生大學期間的學科教學法課的質量和效果有關。不過,研究二的調查結果并不支持這一推測。師范生比較認同學科教學法課對學科教學知識發展的積極作用,認為學科教學法課的作用僅次于教育見習與實習,其有用性在各種來源中位居第二,中文、數學和英語三專業均如此。而三個專業之間明顯的差別是,中文專業的師范生認為大學期間的學科專業課程對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也有很大作用(繼學科教學法課之后,排第三位),而數學和英語專業的師范生則不認同學科專業課程對學科教學知識發展的作用,將學科專業課程的有用性排在倒數第一和倒數第二。這大概也是為何中文專業師范生的教學知識優于在職教師的原因之一。學科教學知識并非一般性的教學法知識,由于它是對學科知識的“心理學化”,所以必須基于對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因此,學科專業課程的質量和效果如何,也會影響學科教學知識的發展。

????(二)師范生和在職教師之間存在的差異

????研究一發現,在職教師的一般課程知識和學科課程知識都優于師范生,中文、數學和英語這三個學科專業均是如此。

????在職教師和師范生在課程知識方面的差別可能因為師范生較少接觸中學教育教學實踐,大學課程中缺乏對課程改革、課程標準和教材的介紹。而在職教師都參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改革前都接受了專門的培訓,在改革中又親身體驗著新課程,他們對新課程的理念、課程標準、教材等都比師范生了解得多,認識更加深入,所以在職教師的課程知識優于師范生。如此看來,在職教師的課程知識優于師范生倒也可以理解。不過,師范生的課程知識水平也是有底限的,一些最基本的課程知識他們還是應該掌握的。然而,研究一的調查結果表明,師范生在一些非常“基本”的題目上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比如下面的這道題,師范生的正確率僅為67.9%,在職教師的正確率為85.3%。

????新課程提出了三維目標,分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 )。

????A.思想品德 B.創新精神

????C.實踐能力 D.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維目標”是基礎教育新課程相對于以往課程的一項重要變化,可是將近三分之一的師范生不知道“三維目標”的具體內容。這種狀況值得深思。

????根據我們對部分高師院校的調查來看,課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面的內容,有的院校專門為學生開設了課程標準解讀和課程改革理念介紹方面的專題講座,大部分學校在學科教學法課程中有系統的介紹。不過,研究二發現學科教學法課對師范生課程知識的發展雖有作用,但并不明顯。中文、數學和英語三個專業的師范生都認為對他們課程知識發展作用最大的是教育見習與實習,學科教學法課的作用次于教育見習和實習,位居第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數學專業的師范生有從事家教的經歷,在他們看來,這一經歷對課程知識發展的作用大于學科教學法課。

????(三)不同類型院校的師范生之間存在差異

????研究一也比較了不同類型院校的師范生的各類知識狀況。如表2所示,就全部專業知識整體來看,比較明顯的特征是部屬院校優于省屬院校,省屬重點院校優于省屬一般院校。

????

????部屬院校、省屬重點院校和省屬一般院校在生源、師資、硬件設施、課程設置、教學與管理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這種差別可能會對教師教育質量產生影響。當然,部屬院校并不一定在各方面都優于省屬院校,省屬重點院校也并非必然優于省屬一般院校。影響教師教育質量的因素是多元復雜的。不同類型師范院校之間存在差別是可以理解和允許的,但必須保證教師教育的基本質量。如何衡量教師教育的基本質量呢?這需要有統一的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來作為評價的依據。不過,目前我國尚未頒布這方面的標準,這就給教師教育質量評估帶來很大困難。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整體上看部屬院校優于省屬院校,省屬重點院校優于省屬一般院校,但具體分析省屬一般院校師范生的表現,只有學科知識一項明顯低于部屬院校和省屬重點院校,而學科課程知識沒有明顯差別,在教育理論知識上省屬一般院校也不比重點院校差。特別是不同類型院校在學科教學知識上的表現,語文和英語兩個學科都是省屬一般院校最高(語文學科在統計上無顯著差異,但省屬一般院校得分最高),其中英語學科尤為明顯(詳見表3)。省屬一般院校學生的學科教學知識表現好于其他院校的原因可能是省屬一般院校多數是由大專升格到本科,甚至是由中專升格到大專,又至本科。這些院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一直重視培養提高師范生教師專業技能,重視教材分析、教學方法設計與實踐教學環節。這些院校在培養師范生的學科教學素質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雖然后來升格為本科院校,但他們仍然保留著這樣的傳統和做法。

????

????(四)教育見習與實習的作用被普遍認同

????研究二的結論顯示,中文、數學、英語專業的師范生都認為教育見習和實習對他們的四類專業知識的發展的作用最大。研究二也調查了在職教師對各種專業知識來源的作用的評價。與師范生不同,在職教師評價的來源中包含在職經歷。調查結果顯示,語文、數學和英語學科的在職教師都非常認同“自身教學經驗與反思”、“同事間的日常交流”和教學觀摩活動對他們四類專業知識發展的重要作用,其中語文和英語教師也比較認同閱讀專業書刊的重要性。這些都是他們的在職經歷。相比之下,在職教師對職前教育階段的教師教育課程的評價不是很高。但是,僅就他們對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的評價來看,教育見習和實習被他們認為是促進四類專業知識發展的最重要的來源。

????可見,無論師范生還是在職教師,在評價對他們的職前教育課程的作用時,他們都認為教育見習和實習對四類專業知識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文、數學、外語三個專業均是如此。

????三、對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一)教師教育課程應緊密聯系基礎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實際

????大學期間的學科專業課程學習是師范生發展學科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師范生的學科知識表現欠佳,促使我們反思師范院校的學科專業課程。比較師范院校數學教育專業的學科專業課程和中文、英語專業學科專業課程,會發現它們與中學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也存在著明顯差異。數學教育專業的許多學科專業課程和中學數學課程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而中 文和英語專業與中學課程之間的聯系則較為緊密。也就是說,如中文、英語這樣的文科專業,知識的積累十分重要,大學的多數課程內容是中學內容的延伸,或是學生相關素養的積累,幾乎多數內容都可以在中學找到相對應的點。而像數學這樣的理科專業,大學期間所學的多數課程與中學數學明顯不同,雖然通過大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站在較高的視角來俯視中學內容,但不可否認,許多大學課程在中學的教學中很難找到一點影子。可見,目前師范院校數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專業課程設置與基礎教育實際脫節的現象是比較突出的,這種課程設置沒有對師范生將來的中學教學提供足夠的知識支撐,在研究一和研究二中,師范生的知識狀況以及他們對課程作用的評價都證實了這一點。不可否認,某些數學專業課程雖然與中學教學聯系不大,但對師范生數學素養的全面發展以及部分師范生考研或將來從事專門的數學研究工作有一定價值。不過,我們也不能忘記數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教師。課程總量和學習時間畢竟有限,應該保證大部分課程為實現培養目標服務。從調查結果來看,師范院校的數學教育專業的學科課程的設置與教學應該加強與中學數學教學之間的聯系。

????此外,研究一的發現提醒我們,師范生的課程知識水平也有待提升。相應地,高師院校應該設置相關課程。盡管很多院校在學科教學法課程中設有課程改革和新課程分析方面的內容,但研究二發現師范生對學科教學法課程的作用認同并不高,低于對教育見習和實習的認同。兩項研究給我們的啟示是,學科教學法課程對師范生課程知識發展的作用仍有待提升。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為師范生創造接觸基礎教育實際的機會,把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

????(二)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應關注學科專業的差異

????如前面所述,在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方面,不同學科的師范生與在職教師之間的差距不同。數學學科的師范生與在職教師之間的差距明顯高于語文和英語學科。由此引發我們思考:文科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與理科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是否應當有所不同?用同一種結構模式規劃不同學科專業的教師教育課程大概不妥。像數學這樣的理科類的課程結構中,專業基礎課程、專業選修課和教育類的課程之間的比例應當與文科類的課程結構有所不同。就當前實際來看,理科教師教育課程應該加強與基礎教育課程有直接聯系的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類的課程,特別是教會師范生從將來中學教學的角度來學習和理解學科專業課程的內容。專業基礎課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從學科思考、學科價值、學科發展脈絡等方面與中學課程內容建立聯系。而文科的師范教育專業則不同,因為文科師范教育專業的學科專業課程大多與基礎教育階段相對應的學科的課程內容聯系較為緊密,比如中文、外語、歷史等。從研究二的調查結果也能反映出來,中文和外語專業的師范生對學科專業課程在學科知識發展的作用的評價都高于數學專業的師范生。文科和理科的這種差別應該引起重視,在二者的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方面應該體現出來。但現實并非如此,許多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課程按照統一的課程結構和模式來設置,文理之間的差別很小。以我們調查的一所院校為例,該校將師范專業的全部課程學分限定在145~155學分,其中通識教育課程確定為50學分,教師資格教育課程(含教育理論類課、教育技能類課、教育實踐類課)確定為25學分,專業教育課程(即本文提到的學科專業課程)為75~85學分。文科和理科以及不同專業在教師教育課程結構方面基本是統一的。

????(三)教師教育應加強教育見習和實習

????研究二的結論顯示,中文、數學、英語專業的師范生以及這三個學科的在職教師都認為教育見習和實習對他們的四類專業知識的發展的作用最大。教育見習和實習可以為師范生提供觀摩和體驗教學的機會,通常被認為是促進學科教學知識發展的有效途徑,研究二證實了這一點。不過,研究二也表明,以往我們似乎低估了教育見習和實習的作用。教育見習和實習對教育理論知識、課程知識和學科知識的發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被調查的師范生看來,這種作用是第一位的,大于大學期間其他各種教師教育課程的作用。教育見習和實習所發揮的作用之廣和重要程度之高確實令人驚訝。而從目前師范院校教育見習和實習的現況來看,數量和質量都遠遠沒有達到所需要的程度。以上結論的啟示顯而易見,師范院校應該重視教育見習和實習。鑒于教育見習和實習對師范生的多種專業知識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師范院校應該有效利用教育見習和實習這一途徑發展師范生的多種專業知識,而不要僅僅關注學科教學知識的發展。

????(四)注意總結和提煉教師教育的優良傳統和經驗

????本研究發現,就師范生的學科教學知識狀況而言,也有省屬一般院校得分高于其他類型院校的情況。三個學科中,語文和英語都是省屬一般院校得分最高。這可能與省屬一般院校長期積累的重視培養學生學科教學素質有關。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應當重視我國師范教育機構長期以來在培養教師專業能力方面積累的經驗,特別是師范專科院校和中等師范學校形成的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和學科教學素質的做法和經驗,使這些院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后繼續保持這些優良傳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重點本科院校應當加強這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從整體上提高教師教育的水平。

????收稿日期:2011-04-12

????注釋:

????① 本文中的教師教育課程指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職前教師教育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師教育課程包括職前教育階段的全部課程,如通識教育課程、教育類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實踐活動等;狹義的特指教育類課程。本文取廣義。

篇4

1998年清華大學圖書館在我國高校率先實施學科館員制度,隨后高校圖書館紛紛效仿,至今十余個年頭過去了,目前,國內主要的大學圖書館幾乎都建立了學科館員制度,部分獨立學院、民辦院校、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也開始推行這一新型的服務理念,開展學科館員服務,與此同時,與實踐相對應的理論研究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每年公開發表的相關研究論文呈幾何數字增長。然而,目前我國學科館員制度建設仍步履蹣跚地停滯于初級階段,大多數高校學科館員服務僅限于與院系建立了一種聯系,學科館員充當著信息聯絡員的作用。究其原因有許多方面,如領導重視不夠、經費不足、基礎設施落后、編制有限人員緊張等等,但首要的是人員素質,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學歷普遍偏低,文化水平有限,專業結構不合理,這是公認的事實。因此,要推進學科館員制度建設,真正發揮學科館員作用,就必須加強學科館員的繼續教育,提高學科館員素質。

二、學科館員應具備的素質

學科館員是指既具有圖書情報專業學科背景,熟悉本館擁有的各種文獻信息資源,又具有某個學科專業知識,熟悉該學科教學科研情況,能夠為教學科研提供專門化、個性化、深層次服務的圖書館專業人員。也有人認為,學科館員就是某一學科的文獻信息專家。要扮演好學科館員這個角色,擔當起學科館員的使命,優質高效地履行學科館員的職責,學科館員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素質:

職業道德素質。學科館員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在思想上積極主動、有針對性地為某一特定學科或科研團體收集、整理、傳遞信息資料,并經常深入用戶當中,了解用戶需求,參加專業團體的學術科研活動。同時,學科館員作為大學圖書館在全校的形象代表,與其對口院系的教師、各課題組專家等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和交往,要表現出高水平的思想素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牢固樹立“用戶至上,服務第一”的工作理念。

專業知識素質。具備圖書情報學專業知識,熟悉各種文獻資源獲取方式,能夠從大量的專業信息資源中搜集、篩選出符合用戶要求的信息資料,并對信息進行整合、加工,建立學科館藏,有針對性地為教學科研提供幫助。同時還要有深厚的某學科的知識底蘊。因為學科館員服務的對象多是校內各學科的專家、教授、學科帶頭人,專業水平很高,要為他們提供針對性、個性化、專業化服務,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學科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參與到教學科研活動中,同他們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為他們的科研和教學提供最可靠的信息支持。

情報信息素質。有強烈的情報信息意識,敏銳的信息觸覺,能從龐雜的網絡信息資源捕捉有用信息。能熟練應用計算機,掌握計算機信息存儲技術、信息檢索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了解和熟悉本學科國內外數據庫的結構、鏈接和檢索方法,對電子文獻、網絡文獻和多媒體文獻的各種檢索工具心中有數。

公關交際素質。學科館員要給用戶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務,首先必須是一個善于交流者,應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合作和交流能力。通過交流溝通,一方面,可以與用戶建立信任和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和提高學科館員團隊的服務能力。正確處理好與對口院系師生的合作關系,使二者實現連接互動,從而有效地為教學和科研服務。

語言素質。在互聯網和經濟全球化的社會環境下,學科館員不僅要了解國內的研究狀況,還要及時跟蹤國外研究的進展,這就要求學科館員要有開闊的視野,具備一定外語功底,能收集、整理、利用國外迅速增長的信息資源。

三、加強學科館員繼續教育的途徑

建立長效的人才培養機制。根據本館現有館員的素質結構,制定切合實際的人才培養計劃,將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相結合,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質復合型的專職學科館員團隊。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科館員進行知識信息的補充、更新、拓展:對于具有扎實而深厚的圖書情報知識,但缺乏相應的對口學科專業的館員,加大繼續學習對口專業知識的力度;對具有扎實而豐富的對口專業知識,但缺乏圖書情報知識的館員,加強其圖書情報專業知識的培訓。

完善培訓制度。脫產進修,選派學科館員參加有關圖書情報或網絡信息技術培訓,使學科館員進一步提高圖書情報理論水平,全面掌握網絡理論知識、信息技術管理知識、計算機知識等,能熟練操作計算機,快速組織信息,優質高效地提供信息服務。館內培訓,學成回館的專業技術人員要定期對館內非專業人員進行培訓,爭取在短時間內讓他們掌握網絡基本知識及其應用技術,清楚本館網絡使用軟件類型,掌握信息獲取、整理、傳播交流、利用存儲等信息技術管理知識,能熟練操作信息導航技術。專家講座,聘請專家學者做專題報告或系列報告,集中時間對學科館員培訓,讓學科館員了解所服務學科的發展趨勢和學科前沿動態,提高學科理論素養。

加強校內外交流互動。有目的地到對口院系聽課和參與科研、學術活動,與學科讀者交流思想,提高專業素質。也可到兄弟院校去參觀學習、交流經驗,學習借鑒兄弟院校一些好的做法,不斷開闊視野,提高業務水平。

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加強自學。在網絡環境下,學科館員面對的是龐雜的傳統文獻資源、數字化資源及網上信息的選擇和獲取。學科信息的無限性與專業知識、工作技能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構成學科館員挑戰自我的永恒課題,學科館員只有通過終生學習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真正履行好自己的崗位職責。作為圖書館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學科館員要達到和符合學科服務的要求,就要優化和更新自身的學科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知識水平。要勤于思考,善于總結經,在信息服務活動中鍛煉素質,做到“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不斷掌握新知識和擴大知識面,使自己逐步成為高素質的優秀學科館員。

設立輪崗制度,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對圖書館新進人員實行輪崗制,讓他們全面熟悉各個環節的工作內容,了解圖書館的館藏布局和各部門工作范疇,安排他們在重要的業務部門,如資源建設部、咨詢部及流通閱覽部較長時期地深入工作,這樣才能全面了解圖書館的整體業務流程,在流通部工作,還能及時發現讀者在個人信息素質、檢索能力、文獻需求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這些都為更優質的學科化服務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學科館員隊伍建設奠定基礎。

篇5

“教學學術”正以一種嶄新的視角引領高校教師重新認識教學、研究教學、完善教學、并為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提供了思路。轉型時期的地方高校英語教學的發展離不開綜合能力過硬的英語教師隊伍。總結概括了現今地方高校英語教師教學學術所存在的問題,并在教學學術理念的指導下,提出了相應的專業發展措施和對策,使得教師能夠準確定位自我發展模式,進而提高地方高校特色的英語教學水平。

【關鍵詞】

教學學術;英語教師;地方高校

教學學術作為傳播、拓展、改造知識的學術,既是一種學術類型,又是學術水平較高的教學,是教學與學術的雙重結合體,代表了一種嶄新的的現代社會的學術理念。教學學術能力是大學教師應具備的反思教學、對教學進行科學研究并改善教學的基本素質。高校英語教師應提高教學學術意識,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專業及所授課程,才能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在國家開放高等教育培養體系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地方高等院校應立足于應用技術型教育,明確自身辦學定位,從本校實際出發,走特色化發展道路。

一、地方高校英語教師的教學學術所存在的問題

由于地方高校的發展一直面臨經費不足和臨科研人才匱乏的問題,尤其是高校科研經費,生源方面,地方院校的學生有很大部分都來自農村及貧困地區,學生欠費現象較普遍。這些情況均削減了地方高校的辦學經費,致使在高校競爭中處于劣勢。同時,國內大學教師普遍具有教學知識結構偏斜,知識成分的學科指向明顯。教師對教育理論知識遠遠低于學科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一)無意識研究占主導,教學理論成果生產率偏低

雖然教師在教學活動前后的反思活動中水平較高,趨于習慣化。在教學反思和教學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積極性,但是仔細研究下可以發現,這些反思與研究知識一種經驗性反思、無意識研究。主要表現為:經驗性反思而非批判性反思、無意識的隨機性研究居主導。

無意識研究的知識顯化程度不高,更強調個體隱形知識的生成,顯性知識的生成率較低。

(二)教師教學趨于保守,相互交流頻率不高

在國內地方高校里,許多教師已把大部分時間放在職稱評聘、科研上面,對于教學研究的投入較少,不論是教師教育專業還是基礎專業知識都不重視,無法與綜合性大學師資力量抗衡。教師間猶如舒爾曼所說的“教學孤島”,沒有對教學及科研相關問題進行共享溝通,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受到局限。教學是教師的公共財富,同其他學術類型一樣,教學也需要交流。教師的教學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成長,公共的教學財富才能得到積累,教學學術才能得到發展。

(三)地方高校的“應用技術型”轉型趨勢

許多地方高校由于辦學定位的不準確,課程設置中增設的非本專業的比重不斷增加,使得高校大學生缺乏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其主導專業優勢逐漸缺失。此外,由于輕視實踐教學,學生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訓練,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致使地方高校培養的技術人才走上工作崗位,與綜合性大學培養的人才比,既沒有專業基礎優勢也沒有專業理論優勢,無法適應崗位要求。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主要有三個層次:所國家教育部直屬理工類大學及211省屬重點大學;省屬重點大學;市屬(區屬)理工類高等學校及高職專科學校。國家重點理工類大學已經轉型為綜合性大學,后兩個層次的高等院校轉型成為應用技術型大學已成為當前趨勢。地方應用技術型大學既結合自身實際發展走多樣化發展戰略,又突顯自身的辦學優勢。

二、教學學術理念引領地方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策略

(一)創造支持教師提升教學學術的氛圍和條件

大學要大力倡導學術自由和學術民主,允許教師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自由發展、大膽創新,從而更有效促進教師提升教學學術。大學應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學術氛圍,引領大學教師提升反思深度和超越性思考的高度,改變大學教育中人才培養功能的狹窄化、技術化傾向。高校管理者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教師培養與專業發展,為教師提供形式、內容多樣的學習、培訓資源及寬松的發展環境,使教師轉變觀念,提高主動性,降低職業倦怠感。

(二)增強提升教學學術的意識

高校教師的教學學術意識與態度直接影響教師對教學的投入與重視程度;大學教師對教學的認識和對教學學術的理解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師的教學學術水平。因此,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教師對教學學術的認識。教師不僅要掌握教學學術理論的概念、內涵,還要對如何發展自身的教學學術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在充分認識自身特點并結合所授課程的基礎上,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教師只有真正增強提升教學學術的意識,才能激發研究和發展教學學術的熱情,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任務的完成。

(三)學習和掌握教學知識

大學教師在增強提升教學學術意識的同時,還應不斷學習和掌握與教學相關的知識和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學術水平。教學學術水平高的教師,應該掌握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廣泛的相關學科知識,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擴充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廣泛的相關學科知識是對學科專業知識的有益補充,對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學術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視的輔助作用。學科專業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縱橫交錯的網狀結構可以幫助教師建立全面的知識體系,擴大教師的思維視野,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

三、小結

近年來,高校教師專業學習日益成為教師自身發展持久的動力和源泉。課堂教學既是教師工作的重要環節,又是教師發展教學學術的重要環境。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是教師積累知識并進行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的學習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隨著所授課程的變化,教師的學習內容不斷延伸,視野不斷擴大。教師通過教學來進行專業學習的過程就是其教學學術水平形成的過程,最終才可以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篇6

一、民航院校法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民航領域,目前我國專門的航空類院校中只有中國民航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設置了專門的法學院。但這幾家民航類院校的法學通常沒有將學校的民航專業與法學相結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滿足民航領域中對于專業方面法律知識運用的需求,不能很好的解決民航資本運營、民航市場與調控監管等方面的各類法律問題。面對這樣的困境,民航院校的法學專業更應該利用自身的行業院校優勢和特色,進行跨學科多元化的法學教學改革,以培養適應民航實務的多元化復合型法律人才。

二、民航特色與法學結合的跨學科多元化教育改革

民航類院校法學教育的跨學科多元化模式改革就是將法學與其他學科,如航空運輸經濟與管理、航空工程學、航空自動化等學科專業進行交叉融合,實現跨學科的聯合授課。通過多個學科專業之間的溝通聯系,借助院際之間的交流合作平臺和合作培養體系,民航類法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具備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領域的基本理論,初步掌握具有民航系統性知識以及法學專業知識,具備寬廣的知識視野和扎實的法學基本功,實現民航領域中的法律功效。

(一)跨學科多元化教學模式

目前各國在進行跨學科多元化教育改革上經常采取以下幾種方式:1.“主輔修復合型模式”,簡稱主輔修模式。即學生以一個學科專業為主修學科,以另一個學科專業作為輔修學科。主修和輔修的專業課程經考核合格,達到國家、學校有關規定要求即可在畢業時獲主修學科專業的畢業證、學位證與輔修學科專業證書,或者獲主輔修畢業文憑與主修學科專業的學位證。學生成為掌握兩個學科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主輔修復合型跨學科人才。2.學際型模式。“學際”就是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融合、聯系的邊際,主要通過學校的選課制度進行。學院之間設置合理的課程選項,允許不同學院的學生進行跨學科之間的學習。除此之外還有雙主修制模式和第二學士學位制度模式。基于民航類院校的現實情況,可采納主輔修模式或學際型模式。如中國民航大學空中交通管理學院推行的學際型“四加一”課程,允許法學院的學生通過選拔考試進入空中交通管理學院學習相關民航交通運輸課程,將空中交通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法律糾紛問題與法學理論知識融合。

篇7

【關 鍵 詞】高校圖書館 學科館員 學科服務

學科館員制度發端于美國和加拿大。1981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圖書館率先推出了“跟蹤服務”,美國、加拿大以及西歐的部分研究級大學圖書館也相繼推出了“網絡化館員免費導讀”服務等,這些模式奠定了學科館員制度的基礎。目前,這一制度在歐美大學圖書館得到普遍推行。清華大學圖書館1998年把學科館員制度率先引人我國,隨后在一些高校相繼推行,成為高校圖書館提高學科專業水平的重要舉措。本文試圖對學科館員制度的意義、工作職責、基本素質和未來發展等問題略做探討。

一、學科館員制度的意義

國外對學科館員有不同說法,如學術聯系人(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學科專家(Subject Specialist)、學科館員(Subject Librarian)、研究支持館員(Research Support Librarian)、學科咨詢館員(Subject Reference Librarians)、網絡館員(Network Librarian)等等[1]。國內對學科館員尚無統一認識,一般是指熟悉館藏資源,具有一定的學科專業背景或較深專業功底和較強的信息意識與信息服務能力的圖書館員,其職責是與院系或學科建立對口聯系、主動提供深層次、有針對性的文獻信息服務。建立學科館員制度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適應社會信息環境變化的需要。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使信息的獲取途徑增多,但信息資源在互聯網的沖擊下變得更加離散,信息更新的速度之快令用戶檢索和利用更加困難,而現代用戶越來越需要一種系統化、專門化、個性化以及高技術含量的創造,這為學科館員的出現提供了契機。

2、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基本功能的需要。高校圖書館是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和文獻信息中心,只有密切關注學校各專業、學科的發展現狀、發展趨勢,深入了解師生讀者的文獻信息需求,才能為促進教學科研工作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3、傳統的參考咨詢服務向縱深發展的必然結果。傳統的參考咨詢館員是被動、問答式的事實咨詢服務,網絡環境下,要求館員在深入了解各學科對專業信息資源的需求基礎上,向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主動的參與式服務,這體現了圖書館“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實現了“資源主導型”向“服務主導型”的轉變。

4、構建合理信息資源體系的需要。它在用戶與圖書館之間建立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為圖書館正確收集各種用戶情報,了解用戶需要,提供最佳文獻信息資源保障,有利于專業文獻信息的合理組織與深層開發、利用。

二、學科館員的工作職責

關于學科館員的工作職責,Dennis W.Dickinson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專業參考幫助(Specialist Reference Assistance)和“學科聯絡”(Faculty Liaison)[2]。呂艷華將學科館員工作歸納為中介、指導、研究三個由低到高的層次。孫素云將學科館員劃分為四種角色,即學科資源的組織者、傳播者、導航者以及學科資源利用的教育者[3]。綜合眾多觀點,根據高校圖書館的功能定位和學科館員制度的實施狀況,學科館員的工作職責一般應包括如下內容:

1、學科聯絡。與對口院系學科師生、主管科研領導及學術帶頭人建立經常性的聯系,了解科研進展情況、信息需求和學科發展規劃;及時通報圖書館最新的文獻信息資源,聽取對學科文獻資源建設的建議和學科信息服務的要求推薦、選定學科專業文獻資料,及時向采訪部門反饋院系學科專業的文獻信息需求;參與對口院系組織的有關學術活動,及時了解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

2、信息服務。根據對口專業的需求,對館藏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重建,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收集、分類、整理,建設特色數據庫和學科導航;協助對口院系,對重點科研項目提供全程跟蹤式的定題檢索服務和決策參考服務;為科研立項與科技查新提供信息檢索服務;建立對口院系重點學科的教師檔案,開展個性化的信息服務;試用、評介相關學科的電子資源,為教師有效利用這些資源提供技術支持。

3、館藏建設。包括了解本館及合作單位館藏學科資源,協助制定資源建設與規劃,根據學科用戶的意見制定采購計劃,負責學科資源的著錄、分類與管理以及資源建設質量的評價與控制等。

三、學科館員的基本素質

學科館員既是圖書館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又是某個學科專業的文獻信息專家。在國外,大學圖書館的學科館員必須是學士雙學位(同時擁有圖書情報相關專業和其它某學科學士學位)或碩士以上學歷,擁有資格證書的資深專業從業人員擔任,他們不但有扎實的圖書情報專業知識,還有具體學科的研究經歷。此外,國外圖書館特別強調學科館員的溝通協作和網絡技術應用能力。正是這種嚴格的職業制度,確保了圖書館學科館員的業務素質和服務質量,保證了學科館員制度的成功實施和發展[4]。

那么,我國高校圖書館建立這項制度,對學科館員人選的基本要求又是什么呢?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學科館員應具備以下素質和條件:強烈的信息意識;精深的圖書館學信息學專業知識;較高的外語與計算機應用技能,特別是網絡信息處理技能;一定的對口專業知識背景或較深的專業功底;較強的溝通能力與公關能力;良好的服務營銷理念與宣傳推廣技巧;較強的科研意識與參與科研活動的能力[5]。考慮到我國高校圖書館人才結構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作為學科館員人選,應具備如下基本以下素質:

1、信息意識。面對龐雜繁多的文獻信息資源,學科館員應具有敏銳的信息意識和較強的信息組織加工能力,善于捕捉、發現和存儲最新文獻信息,隨時監測學科及學科相關信息源的更新情況,把收集到的文獻信息、經過分析研究,編制出二、三次文獻,提供給用戶。

2、專業基礎。學科館員應具備大學程度的學科專業背景和圖書情報專業知識,全面了解和熟悉該學科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主要專業文獻、參考工具和各種網絡資源,以及學術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等情況。通過旁聽院系核心教程、參加專業數據庫的使用培訓等繼續教育的方式,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背景知識和綜合能力。

3、網絡技能。能夠熟練應用計算機,掌握計算機信息存儲技術、信息檢索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熟悉電子文獻、網絡文獻和多媒體文獻的各種檢索工具,在文獻信息的查找過程中要有立體的、網絡化的檢索概念和思維定勢。

四、學科館員制度建設的現狀和問題

自1998年清華大學圖書館引進學科館員制度到現在,全國已有100多所高校圖書館相繼實施了這一制度。清華大學最初從參考部選擇若干具有學科專業背景的館員,對口聯系一個院系所,主要針對教師和研究生層面開展用戶培訓、資源推廣、網絡學科資源整理、搜集用戶建議等方面的工作。1999年在崗位聘任中,進一步設立了專門的學科館員崗位,在崗位聘書中賦予學科館員明確的崗位職責和一定的工作量。2002年又將原來分散在各個服務小組的學科館員集中,組成了專門的學科館員小組[6]。目前,圖書館主頁上明確顯示有17名學科館員/專業館學科服務負責人,對口聯系25個院系28位“圖情教授”(圖書館教師顧問),每位學科館員/專業館學科服務負責人負責聯系一個或幾個院系,主要針對教師、研究生層面開展工作。“圖情教授”的工作職責主要有資源建設、建議與反饋、指導學科服務和擔當查新專家顧問。又如武漢大學圖書館,從2000年開始實行學科館員制度。圖書館組建了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理學、工學、信息學和醫學6個學科工作組,共設置了34名學科館員,對口負責本學科師生的信息服務工作,規模比較大,也較有特色。

學科館員制度在一些重點高校實施效果較好,許多經驗值得學習、借鑒。但其他大多數圖書館,由于館員素質的局限和信息資源的不足,學科館員開展的工作范圍和支持力度不是很大。“在一片大張旗鼓宣傳學科館員的形勢下,我們有必要對這個熱潮進行冷靜分析與思考。”[7]

1、人員素質的差距。圖書館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偏低,人才引進困難且流失嚴重。雖然學科館員都是圖書館的技術和業務骨干,但真正既懂專業,又精通圖書館業務者不多。受自身素質的局限,學科館員無力實施信息開發,難以實現學科咨詢和用戶培訓的有機結合,更談不上深度服務。學科館員很難融入對口院系的教學科研中去,盡管很多高校圖書館聘請圖情教授協助學科館員的工作,但互動效果并不理想。

2、管理體制的制約。學科館員基本都是兼職的,在擔任學科館員工作的同時,還要承擔檢索、咨詢、教學等工作,無法有效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果。并且,由于歸屬各個部門,學科館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存在障礙,管理起來存在很大難度,這對學科館員制度的開展極其不利。

五、思考和建議

學科館員制度很有現實意義,代表了圖書館由“資源主導型”向“服務主導型”轉變,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的發展方向,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文獻信息服務的學術化和專業化。建立學科館員制度,選拔、發展和培養高素質的學科館員人才,為他們提供物質和資源保障,讓學科館員全身心地投入到院系的學科建設中,為院系的學科發展和壯大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是中國建設一流大學的一流學科所必需的支撐。但是,也應清醒地看到,學科館員制度的實施,需要一定的條件,而目前我國高校在用戶素質、館員素質、館藏資源等方面差別很大。因此,實施學科館員制度應兼顧國情、校情及館情,積極穩妥地推進,只有將其納入正確的軌道,才能保證其健康快速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林.國際圖書館發展態勢[J].圖書情報工作動態,2002,(6).

[2]李春旺.國內學科館員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知識,2004,(2).

[3]孫素云.試論高校圖書館實施“學科館員”制度的措施[J].云南圖書館,2002(1).

[4]張敏.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的實施現狀與改進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5]張志蓮.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研究綜述[J].晉圖學刊,2008(6).

篇8

[關鍵詞]ESP教師 角色定位 身份認同 專業化發展

[作者簡介]劉宇(1975- ),男,四川成都人,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空中乘務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四川 廣漢 618307)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青年科研基金項目“英語語音自我概念及其習得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Q2008-39)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4-0057-02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英語在國際經貿與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扮演并行使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與使命。社會對既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又具備相關學科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在這種背景下,英語教學開始與學科專業相融合。作為語言教學的分支,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學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漸突顯,并已逐漸成為21世紀大學英語教學的主流。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ESP教學模式與體系的研究方興未艾,ESP教師作為ESP教學與研究的核心建構之一,對其進行角色、專業發展乃至師資培養等維度的探討理應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然而,ESP教師教育研究既沒有在政策和實踐領域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學術領域亦少有問津。鑒于此,我們需要在基于對ESP教師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對相關的問題加以討論,諸如:(1)何謂ESP教師角色?(2)ESP教師身份認同的困惑有哪些?(3)ESP教師專業自主發展路在何方?

二、ESP教師的現狀

韓萍等曾針對國內的ESP教師狀況做過一項實證調查,該調查相對如實地反映出了國內ESP教師隊伍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其中主要表現在教師能力和教師角色兩個方面。大多數由EGP教師轉型而來的ESP教師,當其語言教育經歷及其相關的學術背景遭遇陌生的專業學科知識時,對專業知識的領悟與把握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的一面便暴露無遺,更多的ESP教師長期徘徊于邊學邊教的自我摸索階段,難以滿足ESP課堂中學生對于專業知識信息量的需求,當面臨學生的專業知識水準超越自身的知識儲備時,如何及時調整自身的教育觀念,成為大多數ESP教師專業發展的困惑。部分高校的ESP教學系由專業課教師承擔,由于缺乏必要的語言教學理論的輔佐,ESP課堂更多地呈現出以“翻譯+語法”為主的教學模式,少有涉及語言技能的綜合訓練,對專業語篇的解讀難以深入到語言運用的實質層面。囿于諸種因素所限,兩類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教師話語“霸權主義”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這與現代教育理念倡導的師生平等對話語境相去甚遠,學生依舊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

造成此種現狀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傳統的教育倫理與實踐導致了大批ESP教師在學科專業知識上的被動、尷尬,乃至困惑。ESP教師教育向來是我國外語師資培養的空缺與盲區。傳統的師范外語專業偏向純語言知識的傳授,知識結構相對單一。其次,語言教師與專業教師的培養是剝離的,他們均各自為政,學科知識與跨學科知識互不掛鉤,“忽視了ESP as a multi-disciplinary activity的事實,缺乏對英語作為國際性語言應與時俱進、需與世界經濟全球化同步發展的前瞻性考量。”

三、ESP教師的角色定位

教師角色是指教師作為一名專業人員應該在教育工作中所具備的功能,是教師社會人際關系的具體體現,包括教師的行為、地位和身份以及對教師的期望,并在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現代教師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發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考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如此,教師角色與地位已和傳統意義上的“唯師是從”大相徑庭。Swales認為教師不僅是一名合格的語言教師,他還必須完成需求分析、大綱設計、教材編寫或改編、評價等工作。基于ESP教師角色多元化特點,ESP教師至少應該扮演如下三種角色:

1.跨學科教學的實踐者與研究者。ESP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語言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學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包括教學能力、科研能力、跨學科人際協調能力。對于EGP教師和專業課教師來說,他們的學科知識要求相對單一,而ESP教師需要同時獲取至少兩種學科知識,即語言學科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此外,國內大多數的ESP教師均由EGP教師轉型而來,如何看待陌生的學科知識,如何積極地投身跨學科知識的訓練并保有持續的專業訓練意識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ESP教師職業生命的質量。目前的ESP教學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成功和成熟的ESP教師案例與現成的可供因循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ESP教師自身除了需要具備EGP教師所應當具備的教學能力外,還需要具備課程設計、大綱編寫、教材編撰等一系列基于教學管理的科研能力。通過梳理教學行為與教學經驗,檢驗其合理性,不斷評價自我,實現教學上的調整、修正以及自我的發展。通過以研究者的身份從事實踐,教師可以從中發現并研究ESP教學的特點,建構有效的ESP教學模式,將教學中存在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從而把實踐性經驗提升到理論高度。

2.教學需求的分析者。ESP教學有四個區別性特征:(1)需求上滿足特定的學習者;(2)內容上與特定專業和職業相關;(3)詞匯句法和語篇以特定專業、職業相關的活動中的語言運用為主;(4)與普通英語形成對照。這說明ESP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是基于學生具體的學習目的或交際需要來決定的。因此,開展需求分析是設計ESP課程的重要前提是教師根據分析的結果選擇教學內容和方法。需求分析涵蓋兩方面內容:一是“目標需要”的分析。分析學生將來必然經歷的交際情景,或在未來工作中的心理狀態。目標需求分析指明了學習的起點,即學生學習過程中所缺乏的知識,也指出了學習要抵達的終點,即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二是“學習需要”分析。分析研究學生缺乏什么、需要什么、必須或應該先學什么而后學什么。學習需求分析要解決的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從起點到終點,即“學生如何學習”的問題。ESP教師與EGP教師的明顯區別在于是否了解目標語言的特點。大多數ESP教師并不屬于目標話語共同體,但這并不說明他們不能勝任甚至不能涉足這一領域。作為ESP教師,他們可以是某一話語共同體的旁觀者,通過觀察該目標語言的系統和交流機制,用語言能力分析目標語言的特點,分析學習者的需求,以此來幫助學習者高效地學習并融入目標話語社團。

3.學科教學的合作者。合作是一個社會過程。緣于兩個不同團體對同一問題考慮角度的差異,進而建設性地發掘其差異,找尋超乎個體有限能力的解決方案。多數條件下,ESP教師所掌握的專業知識不足以應對教學內容的需要。因此提倡語言教師與專業教師的分工合作不失為明智的解決方案。目前,ESP學界普遍認同教師合作程度是一個動態連續體。合作程度較低的是協力,較高的是團隊教學。協力階段的合作任務是,找到對語言現象敏感或有興趣的專業教師,與院系保持聯系并掌握各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通過和專業教師的交流,明確他們對課程的看法以及他們使用語言的方式,請他們幫助分析和評價教材以及提供補充材料。而團隊教學階段,應當嘗試獲得相關專業管理層的支持,有了他們的支持專業教師有可能更愿意與語言教師合作。教師合作有三種形式:專業教師和語言教師同時參與到ESP課堂中去,分別給學生提供不同視角的幫助;專業教師和英語教師輪流授課;專業教師和英語教師在課下就ESP課程相關問題進行交流。無論何種形式的合作教學,其實用性都尚待理論與實踐的檢驗。不過對于有條件的教學部門,發動自己部門內部的教師在ESP課程模塊內進行合作教學,無論從時間還是教學安排上來說,都要比那種舍近求遠的合作來得容易和經濟。毋庸置疑,具備合作意識的ESP教師勢必在角色定位上實現突破,從而更迅速地走向專業自主發展之路。

四、ESP教師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作為西方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基本含義是指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教師身份認同,既包括基于教師自身的實踐經驗和個人背景上的專業生活體,也包括外在社會對教師的期望,是個體自我形象與其必須扮演的角色之間復雜的、動態平衡的過程,它與角色、自我、自我意象、個體自我、專業自我等相關概念密切聯系。教師社會學把教師作為社會人進行觀察,將其擺放在和其他社會從業人員一樣的位置,進行社會學、人類學方面的分析。分析其在社會大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考察其與社會其他成員的關系。

1.宏觀層面。當前,ESP教師的待遇和地位并沒有因為社會的迫切需要和本身對教學的高要求得到相應的重視,相反較EGP教師和專業課教師都低。ESP教師在知識上的雙重身份,造成了跨學科的邊緣化傾向。即專業學科認為ESP是副業,英語只是為專業服務的工具,有用但不是主業,不如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專業學科建設上;語言教師認為英語語言是主業,融合了學科知識的ESP破壞了英語語言的純粹性,無法達到語言學習應有的高度,也不對其加以重視。語言教師教ESP,與EGP教師在專業地位,進修機會,甚至職稱評定上會遭遇諸多的尷尬。ESP教師身份認同的根源在于人們對ESP的認知。由于多數人,包括語言教師、專業課教師以及管理層面的人,都沒有認為ESP課程是一門獨立學問融合了專業知識和語言知識,且需要高度教學技巧的課程。相反,他們認為,只要學好了EGP,可以自然學會ESP內容,或者通過專業課程的英文講授,也能忽略ESP課程,自然進入到全浸式的專業課學習。目前大學英語雖然有向ESP發展的趨勢,但畢竟在多數高校,還未形成主流,還有待于學生入學英語水平和師資水平的提升。除了起步較早,已形成規模的醫學英語、科技英語和商務英語外,多數學校尚未設置固定的專業英語教研室。

2.微觀層面。ESP材料在語法和語篇結構上和EGP材料沒有本質的區別。在詞匯方面可能會帶來較沉重的負擔,但這并不是真正的困難。ESP教師通常關注一些低層次的,事實性的鑒別和復制,而忽略了主題的闡釋,這在由ESP教師獨立編制的教材和試題中尤為常見。比如,在一堂法律英語課上,ESP教師就法律課文設計了好幾個事實性問題,而專業課教師僅設計了一個問題。而對這一個問題的回答卻更能檢測學生是否理解了這篇文章的意圖。由此可見,只有具備了較高的專業水平,才能一舉擊中要害,從材料中提煉出主要觀點。

對于ESP教師專業知識的度量,需要考慮諸多動態變化的因素,諸如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差異性;目標情景對專業知識和語言程度的要求;ESP教師獲得專業幫助的程度以及師生的教育觀念。處于師生平等對話語境下的教師,他的專業知識可以在與學生的對話學習過程中構建和完善,所以專業知識可以是不斷發展的,不一定要遠遠高于所有的學生。由于長期以來學科分割的影響,許多英語教師對語言文學以外的知識,在心理上有排斥、陌生,甚至恐懼的感受。這種來自心理的負面干擾,嚴重阻礙了ESP教師主動學習專業知識的決心和毅力。因此,ESP教師可以不是一位專業教師,而是一個對專業感興趣的學生。換句話說,當師生間有了共同的興趣做支撐,便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從而一起構建自己的專業知識。另外,必須強調,相對于教師專業知識的掌握,語言學方面的知識則顯得更為重要。所以,在試圖提升某人在非常細分領域的專業知識時,不能忽視和低估了ESP教師語言知識的重要性,這一點對專業教師教授ESP課程來說尤其有借鑒的作用。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ESP教學已日益成為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主流,ESP教師謀求專業化自主發展已成為必然,基于對ESP教師角色定位與身份認同的重建,除了在專業知識訓練上培養積極探索的學習意識,還應在行動層面上開展一系列的活動來完成自身作為一個職業人的轉變。主要包括如下幾個層面:(1)在語言教育領域設置ESP教育學科,對未來從事語言教學的碩博生進行ESP職前教育,為ESP師資學術地位、身份認同提供制度和理論保障;(2)建立ESP教師協會,為ESP從業人員提供專業組織保障。(3)建立ESP教師評估體系。(4)ESP教學組織機構從宏觀上開展校本研究,促使語言教師和專業教師在校內完成培訓和進修交流。(5)ESP教師個體積極開展教學反思和行動研究,對自身的教學進行第三者視角的理性反思,對行動進行研究,以研究促進行動。

[參考文獻]

[1]陳冰冰.關于建立ESP教師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語教學,2005(5).

[2]韓萍,朱萬忠,魏紅.轉變教學理念,建立新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J].外語界,2003(2).

[3]何文賢.語言的經濟屬性與ESP教學模式實踐探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3).

篇9

【關鍵詞】中小學;圖書館員;素質要求

目前,我國中小學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整體素質較低,大部分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少人是從其它部門改行而來,這一部分人專業知識相對缺乏,對業務工作不熟悉,很多人安于現狀,墨守成規,不思進取。這種現象在我國農村中小學校圖書館中嚴重存在著。新時代要求圖書館員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業務素質,熟悉圖書管理工作理論、技能和方法,掌握期刊文獻的特點和工作規律,并且要有使用和操作現代設備的技能,以便適應信息時代對圖書館工作者的更高要求。提高圖書館員的整體素質是發展圖書館的關鍵因素之一,對圖書館員的繼續教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提高我國中小學圖書館員的整體素質應從品德、才能和修養三個方面來培養。

一、需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

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是每個圖書館員應時刻牢記的宗旨,實現這個宗旨,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作保證是不行的。職業道德通過工作人員的職業活動、職業作風以及職業效果表現出來,“誠實可信、服務大眾、奉獻社會”是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內容。作為中小學校圖書館員必須樹立和擁有正確的職業意識、健康的職業情感、良好的職業行為。同時,圖書館員要有事業心、責任心、愿意投身圖書館事業,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自我心理平衡能力,客觀、理性地認識自己工作的性質,對讀者要有愛心、耐心、敬業愛崗,并且要具有心靈美、服務好、業務精的良好素質和形象。

加強對中小學圖書館員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其良好的職業道德,端正其工作態度,并牢固地樹立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干一行愛一行、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這樣才能確保當代中小學校圖書館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需具有多元化知識

二十一世紀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應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知識結構的多元型人才。牢固的基礎知識和精深的專業知識、外語知識以及計算機應用知識,還有相關學科的互補知識和科學的研究方法,這些都是當代中小學圖書館員必須具備的知識結構,否則圖書館員將很難勝任新時期學校的圖書管理工作。

(一)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

圖書館從文獻整理加工到開發利用等是一項學術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圖書館員必須具備圖書館學、情報學等方面的圖書館專業知識,除此之外還要具備一些其它相關學科的一般基礎知識。圖書館員必須具備合理、完備的知識結構,并不斷提高知識評價能力,了解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中小學校圖書館員只有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功底,熟悉本專業的工作程序,操作方法與技能,才能滿足新時代讀者對圖書館的服務質量要求。

(二)掌握必要的外文知識

隨著網絡化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圖書館員向讀者提供的信息不再僅僅是中文,如果不能閱讀和理解外文資料,就等于失去了交流的能力。閱讀外文資料是獲取國外信息的基本途徑。作為信息交流中介的圖書館員應當具備一定的外語知識,掌握一、兩門外語,才能廣泛地了解世界上各學科專業的發展動態和最新成果,克服語言障礙,做好外文文獻資料的采購、分類編目和翻譯工作,與相關讀者進行外語信息交流,充分地利用館藏外文文獻資料和網上外文文獻,更好的為讀者服務。

(三)掌握現代信息技術

隨著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圖書館領域的廣泛應用,已經實現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儲和傳遞的計算機化管理,計算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信息處理器。這要求學校圖書館員掌握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才能解決新技術應用環境下出現的新問題。同時,圖書館員需熟練掌握信息獲取與傳遞技術,信息存儲技術,才能在工作中準確地使用信息管理系統,準、快、精地為讀者服務,并根據用戶個性化需求開發信息資源,開展特色化信息服務。圖書館員應成為高質量信息的生產者和供應者,提供的文獻信息要具有實用性、針對性和學術性,要對信息進行多層次分析和研究。要適應由傳統圖書館向現代數字化圖書館轉變的需要,特別是要注重研究基于校園網絡上的數字化信息的傳輸問題,實現家庭辦公的信息源供應鏈的有序連結。要借助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和利用,要對信息進行較深層次的開發和信息的重新組合,從根本上實現信息的相互滲透作用,這都需要館員具有較高的信息素質。任何一個圖書館要在一個網絡信息社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并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擁有較高信息素質的館員和館員隊伍。

三、需不斷進取,提高自我修養

新時代對我國中小學圖書館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自我修養直接影響圖書館職能的發揮,這已成為圖書館同仁的共識。作為圖書館員必須轉變觀念,調整好心態,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當代學校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需要。圖書館員應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以獲取更多的圖書情報和學科專業的綜合知識,并及時補充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達到學科專業知識與圖書情報知識的有機融合,有利于學校圖書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同時,圖書館有豐富的知識資源,是古今中外文化成果的集匯地,是一個知識有待被挖掘的地方,豐富的館藏是身處其中的圖書館館員鉆研和自學的堅實物質保障,它不受時間、地點和經費的局限,是在現有條件下充實自己的重要途徑,對知識更新,知識結構的改善可以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圖書館員應充分利用圖書館的優勢,博覽群書,提高自身修養,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隨時隨地可以查找的活字典和百科全書。

【參考文獻】

[1]于根東.當代圖書館員的素質及其培養[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2]宋超英,楊冬梅.對圖書館工作人員素質教育的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3年第12期.

篇10

關鍵詞:綜合;師范教育;師范性

作者簡介:謝冬平(1981-),女,湖南漣源人,紅河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云南?蒙自?661100)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5-0025-02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原有的封閉師范教育體系逐步走向開放,一些師范院校與其他院校聯合辦學,向綜合院校發展;而一些綜合院校介入教師教育,開始成立并發展教育學院。這不僅順應了時代要求,更能推動地方教育的發展。地方綜合院校承辦教師教育有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如學術氛圍強、能綜合利用學校的學科交叉優勢,師范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拘泥于“師范”二字,通過跨學科的系統學習,能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等。但是實際上這與當初設計的目標有所偏差,從目前地方綜合院校承辦的教師教育情況來看,目前對地方綜合院校最大的詬病就在于:綜合院校的師范生技能素養和水平還不能滿足地方實際需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綜合院校在一方面沿襲了傳統師范學院的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提升”,另一方面又忽略了實踐環節的安排與訓練,使得學生在“師范性”上明顯劣于師范院校畢業的學生,因此,在保留“學術性”的前提下如何加強地方綜合院校學生“師范性”,從專業化的角度培養基礎教育教師的從業能力和水平是值得研究人員深思的。

二、對地方綜合院校師范教育專業學生課程體系的分析

本研究所引證的一所地方綜合院校H校,其下設的教師教育學院為該地區13個縣市的各級學校培養教師,畢業生服務面向是該地區的中小學及幼兒園。可以這樣說,H高校教育專業的學生質量直接關系到該地區教師隊伍的長遠發展。以H校教師教育學院的師范專業的課程體系及培養過程作為提升地方綜合院校師范教育專業“師范性”能力的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1.地方綜合院校師范教育課程體系范例

H校注重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完善,因而對于課程方案的修訂比較審慎,本文基于H校2011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提供的課程體系,同時參考結合H校2008~2010年的課程方案進行說明。

在培養目標上,要培養具備較高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系統掌握教育基本理論,具備從事該專業扎實的專業知識及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能夠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研究,勝任教學工作,能夠為地方基礎教育發展服務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師資。

H校教師教育課程被分為通識課程、教育學科平臺課程、專業課程三類。通識課程是指政治思想品德類、外語、計算機、體育、軍事等通用課程,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寬闊的普通文化基礎,使學生對社會和文化有全面的理解;教育學科平臺課程是指教育理論所構成的課程,它是為各專業學生開設的有關教育教學理論、方法、技巧等培養教師專業素養和技能的課程,是解決未來教師如何施教、怎樣育人的課程;專業課程主要是一些由抽象程度較高的專業性學科知識構成的課程,它是教師教育的學生在未來的教學中要教的內容,包含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在課程體系中,通識課程占56個學分,學科平臺課程占40個學分,專業課占64個學分。師范專業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主要有:課程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課程實踐教學伴隨理論課程的開設同步進行。課外實踐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軍訓十天,集中安排在第一學期新生入學時進行;社會實踐安排在暑假期間完成;教育見習安排在第六學期進行,要求學生到實踐基地學校聽課;教育實習5周,在第七個學期集中進行;畢業論文在七、八學期進行。

2.地方綜合院校師范教育對“師范性”的誤解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目前對于“師范性”師生群體中存在著兩種誤解:

一是認為“師范性”就等于師范技能。基于此,認為要提升師范性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師范技能訓練,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減少理論課程的比重,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并專門制訂師范技能訓練方案,對學生進行技能考核。但是問題在于,一味強調技能使得教師的創新力、探究力失去了發展的根基和土壤,長此以往,教師在專業發展將出現難以克服的發展瓶頸。

二是認為“師范性”與“學術性”是魚與熊掌的關系,二者不可兼得,體現在課程上要么偏重于純理論課程,要么偏重于純實踐課程。對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多數教師感覺力不從心。

實際上,“師范性”不僅僅是要關注教師的技能素養,比如教學技能的提升,還要關注教師師范精神的培養和發展,比如師德、師風的建設以及教師學科專業發展的相關教育教學理念的系統學習。

3.地方綜合院校師范教育在提升“師范性”技能中存在的問題

基于H校的師范專業的課程體系,從中可以看出地方綜合院校是非常重視師范性的培養和訓練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

(1)課程實踐性不足。“教師教育類課程是指培養一個教師所需要的品德教育、知識教學內容以及教育實踐內容的總和。”[1]每一門教師教育類的課程對教師職業素養的培養都有不同的功能,要養成教師全面的職業素養就要有齊全的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