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環總結范文
時間:2024-02-20 18:06: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循環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5年7月21日,我們維修部,機務檢修班,配合廠家,項目人員以及安裝單位,對1#機2#循環水泵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檢修工作。
在這次工作中,我們碰到了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以及前期的準備工作沒有完全做到位,以至于我們的工作反復返工,并導致工作沒有按預期的時間完成,一定程度上耽誤了機組的“168”。
這次我們對循環水泵進行了機械密封更換的工作,工作內容如下:
1.水泵解體前的準備工作,包括所使用工器具、耗材以及配件的準備。
(1)工具:46敲擊扳手2把,32—36梅花扳手2把,22—24梅花扳手2把,30—32梅花扳手2把,英制12件套內六方扳手1套,平口起子2把,小榔頭1把,大榔頭1把,撬棒2支,紫銅棒2根,鏨子1支,木工鑿2把,3噸吊葫蘆2個,5噸3m吊裝帶(鋼絲繩)2條,吊裝護皮4片,5噸卸扣2個,行車1臺,鐵皮剪刀1把,角向磨光機1臺,線纜盤1個,氣割工具1套,軸承加熱器1臺,聯軸器拔具1個,軸承拔具1個,32t機械千斤頂1個,平銼1支,半圓銼1支。
(2)材料:塑料布10m,1mm石棉板10m,青稞紙2m,密封膠10管,大布10匹,天山白布5m,煤油5L,清洗劑3罐,松動劑2罐,固體脂1罐,空桶1個,千葉拋光片/鋼絲腕刷2個,枕木2根,砂紙10張。
2.水泵解體前斷電、泄壓與隔離等安全措施的實施。
3.水泵的解體:
(1)確保安全措施到位后,我們先做好記號,拆卸聯軸器保護罩以及聯軸器對輪螺栓。
(2)松開兩側的機械密封壓蓋螺栓,并用撬棒講兩側機械密封壓蓋與泵殼分離。分離時注意保護好機封動靜環。
(3)拆卸泵蓋螺栓,用頂絲將泵蓋與泵體分離,并使用行車將泵蓋調離至檢修區域,放好。
(4)拆除兩側軸承箱冷卻水活結,并將軸承室內油排出之專用容器內。
(5)拆卸兩側軸承室上壓蓋及側壓蓋螺栓,并使用頂絲將上壓蓋頂起,用銅棒將側壓蓋輕輕敲開。
(6)使用行車將轉子吊至事先放好的枕木上以防傷到葉輪及軸承,起吊時應注意保護葉輪,鋼絲繩承重有銳角的地方應墊橡膠或軟木保護。并使用吊葫蘆調節葉輪平衡,平衡后方可吊起。
(7)使用專用工具將聯軸器拔下,拔下時需加熱。
(8)用內六角扳手松開油封,并將其取下,放至干凈的地方。
(9)使用鏨子榔頭松開軸承鎖緊螺母,取下過程中注意螺紋旋向。
(10)拆下軸承襯套及甩油環。
(11)拆下軸承外圈,并用白布包好,放至干凈的地方。
(12)拆除軸承室側壓蓋,放至干凈的地方。
(13)使用拔具將軸承內圈拆下,并用白布包好,放至干凈的地方。
(14)拆除軸承室另一側油封,及軸套和密封圈。
(15)取下機封壓蓋,取下過程中因注意保護。
(16)取下已損壞的動環軸套。
4.各部件的檢查及清理:
(1)檢查機封套,油封套并進行打磨清理。
(2)檢查軸,檢查各配合面光滑,無毛刺、劃痕并進行清理打磨。
(3)檢查鍵與鍵槽配合度,并清理打磨。
(4)檢查軸承,并清洗放好。
(5)對各螺栓清洗。
(6)對各結合面清理、打磨,準備好石棉墊。
5.水泵回裝,依次將水泵各部件按事先標記好的順序回裝。
6.冷卻水管回裝。
7.回裝時的注意事項:
(1)機封動環安裝時,應注意作業衛生應清潔,安裝前應使用手電筒對機封動靜環配合是否嚴密進行檢查。安裝時應平穩用力,注意平衡。裝好后緊固鎖緊螺母。
(2)回裝是調節好機封壓縮量。
(3)各部件回裝需到位。
(4)注意各密封位置的密封圈、密封墊的完好,不可漏裝。
(5)各緊固螺栓需鎖緊。
(6)軸承內圈及對輪回裝時,需加熱至110℃左右,溫度不可過高。
(7)軸吊裝時,應在機封動靜環之間加白布,做到保護機封的作用。
(8)切記,水泵上蓋緊固后,才能緊固機封壓蓋。
本次檢修工作返工三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由于拆卸時沒有保管好配件,回裝時找不到原裝O型圈,選用不匹配的O型圈,導致回裝過程中將密封圈擠破。從而密封不嚴,軸套漏水,有一部分進入軸承箱。
2.第一次返工為了節省工時,將電機吊走,在不吊起大蓋的情況下,使用兩臺千斤頂倒換將軸撐起,回裝過程中,由于力道把握不均勻,導致機封再次損壞。
3.第二次返工沒有圖省事,我們按部就班的進行泵體的拆卸、機封的回裝,在將軸放入泵殼內的時候,發現了機封沒有壓縮余量這個問題,導致第三次返工。
4.第三次返工時,我們為了給機封留有壓縮余量,我們在機封的壓蓋及對面的軸承壓蓋上加了一定厚度的墊片,以增大機封壓縮余量,并平衡軸向竄動量。在這次的回裝過后,依然有少量的泄露,經過廠家的微調后,消除了泄露。
盡管在本次檢修過程中,出了許許多多的差錯,但是我們學習到了好多東西,也學會了一些新的技能,但同時,我也看到了我們的不足,深刻的認識到以下幾點:
1.不可圖省事,欲速則不達。在檢修過程中,凡事按部就班,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篇2
關鍵詞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康復 運動能力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R687.4/R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8-0047-03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fter cementless total hip replacement
ZHENG Ying1, YU Bo2, QU Qiang2, Qi Qi2, YuYan-yan2, Zhu Jin-jie3, Chen Wen-hua2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of Baosh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1, China;
2.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of Shanghai First People’s Hospital,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0, China;
3. Shangahai Yangguang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Disabled Association, Shanghai 201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daily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and their Harris after the cementless total hip replacement(THR). Method: Fifty THR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5 cases matched with age and gender each. In rehabilitation group, health education and no less than 6 weeks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were introduced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the routine guidance. Result: The modified index of Barthel and the scores of Harris in two groups had been improved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 But the daily life quality and the patient Harris in rehabilit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篇3
眾所周知,高中地理屬于應用性極強的學科。教師在講述地理環境原理、嵌入地理內容、教學的轉承流程以及介紹地理實例時,都可最大化激發微課在教學中的功用。如教師在講述可持續發展的教學內容時,可以巧妙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多媒體資源,通過《私人定制》的視頻剪輯,說明當前人類所需要面對的集中環境問題的形式,把學生學習的內容進一步由淺到深地逐漸引入,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能夠獲得顯著的提升。教師在教學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與基本規律的過程中,由于專業水平的差異,容易產生解讀不準確、不完整的現象。通過借助備課組生成的規范化微課方案,能夠較好地把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與此同時,教師適時提出針對這一教學章節中的內容問題,第一時間了解到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程度,能夠按照實際教學情況適當調整教學思路。教師在一節課堂教學結束前期,在進入教學小結時,微課又可以起到深化理解教學內容的作用,有助于幫助學生梳理這節教學的知識點,歸納其中存在的相互關系。在近兩年的高中地理課堂中,微課已被采納使用,教師應當最大程度掌握這種課型的特征,發揮其最大化優勢。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微課資源的應用
1.幫助學生更好地預習
高中地理教材內容存在許多散亂的知識點,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對此類知識點的理解與運用。學講行為下的微課教學其主旨在于“先學后教”,學生利用對教材內容的掌握,觀看視頻,進而達到前后銜接,對基本知識點進行一一梳理。如教師在制作《水循環》微課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何謂水循環?水循環存在幾種類別?水循環的環節有哪些?學生如果只是單純地從教材課文中學習,往往只會得到一個含糊的認知,必然不可能產生一種系統性的知識記憶。對此,教師應當注意到水循環存在諸多環節。在微課資源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PPT的辦法向學生展示一張山水照片,并且以《將進酒》中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為教學切入點,開展提問式教學,即黃河水能否“復回”?進而引導至水循環環節。在PPT中先后動態展示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和陸地內循環的不同形式,最終讓學生明晰水循環概念。
2.滿足不同學習程度學生的學習需求
學生在完成地理選科之后,學生間學習程度差異性必然會存在顯著不同。而微課在高中地理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極大地滿足每位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不同程度的學生能夠按照自身需求實施選擇,不但完美地做到了查缺補漏,而且提高了對基礎知識的認知,提高了學習效果。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總會有一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能夠較快地完成學習任務,而教師往往會為了照顧其他同學,會維續同樣的學習進度,這就導致了一些學生的剩余時間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此時,教師可針對學生學習的狀態與章節內容的特征,制作部分微課以備“不時之需”。這樣一來,已經完成了學習任務的學生就能夠利用觀看微視頻預習下一章節的教學內容。
3.幫助學生更好掌握
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無論總結還是提煉往往都由老師一人完成。教師在推行“學講計劃”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自行進行總結,通過微課資源實現“情境再現”,使學生在課程復習上擁有更大的優勢。如學生在期末復習區時計算時,很多學生往往會對之前學過的知識產生記憶遺忘,最為普遍的就是只記得計算的公式,而對于具體的解題思路與手段卻無從下手。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不斷觀看微課,通過知識點的再現,并結合期末復習階段的實際問題提煉解題方法:求時區差、區時、計算結果。與此同時,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求時區差階段,兩地各自在0時區的同側或是兩側,時區數應當相加還是相減?求區時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或是西邊,應當使用加號還是用減號?學生在復習海量知識的同時,借助于微課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梳理并掌握了地理知識結構。
三、總結
篇4
關鍵詞:水循環; 水的良性社會循環; 水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 TV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水循環
1.1 自然水循環
水是一切生命機體的組成物質,也是生命代謝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又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重要資源。在太陽能和地球表面熱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斷被蒸發成為水蒸氣,進入大氣,水蒸氣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這個周而復始的過程,稱為水循環。水循環是地理環境中最重要、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之一。
水循環的主要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① 水是所有營養物質的介質,營養物質的循環和水循化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② 水對物質是很好的溶劑,在生態系統中起著能量傳遞和利用的作用;③ 水是地質變化的動因之一,一個地方礦質元素的流失,而另一個地方礦質元素的沉積往往要通過水循環來完成。
1.2社會水循環
隨著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與破壞日益加劇,水還由于人類的活動而不斷地遷移轉化,形成了水的社會循環。水的社會循環是指人類為了滿足生活和生產的需求,不斷取用天然水體中的水,經過使用,一部分天然水被消耗,但絕大部分卻變成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排放,重新進入天然水體。
社會水循環是自然水循環的一個附加組成部分,對自然水循環產生強烈的相互交流作用,不同程度地改變世界上水的循環運動。開發利用水資源是人類對水資源時空分布進行干預的直接方式,在人類大興水利帶來巨大生產效益和能源效益的同時,社會水循環對自然水循環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出來。
2. 新型社會水循環概念
鑒于水的自然循環和社會循環緊密的交織在一起,社會循環依賴于自然循環,又對水的自然循環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而且產生的負面影響日益加劇,已經威脅到了人類與社會的發展,張杰院士與李圭白院士分別提出了“水的健康循環”與“水的良性社會循環”的概念。
2.1 張杰院士 “水的健康循環”概念
“所謂水的健康循環,是指充分尊重水的自然運動規律,合理科學地使用水資源,同時對廢水進行再生凈化,使上游地區的用水循環不影響下游水域的水體功能、社會循環不損害自然循環的客觀規律,從而維系或恢復城市乃至流域的良好水環境,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張杰院士如此定義水的健康循環。 依張杰院士的觀點,實現水健康循環的策略包括節制用水、污水深度處理與有效利用、修復城市雨水水文循環、控制面源污染以及實現水資源統籌管理等。其中城市里的污水深度處理與利用,即再生水供應系統是關鍵,是我國水健康循環的切入點。城市排水系統是促進城市用水健康循環、恢復水環境的生命線。
2.2 李圭白院士 “水的良性社會循環”概念
對城市污水進行處理,使其排入水體不會造成污染,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稱為水的良性社會循環。城市由未受污染的天然水體取水,一般是比較經濟的,因為為滿足用水對水質的要求(特別是生活飲用水)而進行的水處理比較易行。當水資源短缺危機出現時,為減少由天然水體取水的量,可以采取循環回用使用過的污、廢水的方法。將清潔的冷卻水循環使用于工業用水,比較簡單,也比較經濟。將含廢棄物較多的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回用于工業,為滿足工業用水水質要求而進行的水處理會復雜得多,且也比較昂貴。將盡量多的污、廢水回用于工業,可以顯著減少由天然水體的取水量,緩解水資源危機。
3. 水資源管理
那么什么是水資源管理呢?我國的水資源管理現狀又如何?從水資源管理角度,我們又能做些什么來優化水資源的利用,進而向形成水的良性與健康社會循環邁進呢?
3.1 水資源管理概念
水資源管理是指水行政主管部門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對水資源的分配、開發、利用、調度和保護進行管理,以求可持續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改善環境對水的需求的各種活動的總稱。
3.2 我國水資源管理現狀
目前我國水資源管理的模式和運行機制絕大部份仍采用計劃經濟的形式。管理體制亟待改變。水資源管理矛盾甚多,主要問題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管理體制和價格關系混亂。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的所有權、行政權和經營權混亂,以行政權、經營權代替所有權的管理。國家水資源所有權受到條塊分割,水資源產權虛置或弱化,各種產權關系缺乏明確的界定。各個利益主體之間關系復雜,協調難度大。水行政主管部門也存在政企、政事不分的情況,由于混亂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形成了水資源價格管理的混亂。
二是價格水平明顯偏低。由于水價偏低,水利部門不能維持正常的運行和發展。水利工程老化,缺少資金維持和管理,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受到限制。由于低價供水浪費巨大,加之排放、污染治理和節水措施開展不力,給水環境和供水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3.3 我們所能采取措施
為了實現水的良性社會循環,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并參照國外水資源管理的體制與共同做法,我們國家對水資源管理開發和有效配置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重新確立對水資源價值的認識
我們改變過去對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點,重新確立水資源價值的觀念,確定水資源不僅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且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
2、理順管理體制,實行“多龍治水,一家管水”
首先要進一步堅持國家與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執行主體地位,做到權利和責任統一。二是現在執行的《水法》是我國制訂的第一部水法規文件,對規范水事行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適時修改“水法”,實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依法用水”的新格局。三是改革管理體制,實行“多龍治水,一家管水”。在認識問題、法律關系問題上理順后,還應該按照“事權分開、專業高效”的原則,調整部門職能。
3、改革水價制定依據,逐步實現成本定價
隨著用戶支付能力的增強,實現內部成本水價收費制度。在此基礎上,增加考慮可持續發展內在要求的、必要的如水資源開發利用環境治理、水災害防治等外部成本,實現全成本定價。即逐步實現由成本定價向邊際成本定價過渡,最后達到邊際機會成本定價,使水價格真正地在資源配置中起作用。在改革水價過程中,還應注意年度的水價結構,實行遞增水價和季節水價,以較好地調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勻的矛盾。
4、充分運用經濟手段,積極發揮政府職能,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通過對水資源和水價的分析,水的定價原則沒有實現商品定價原則時,水利水電行業是“不完全競爭產業”,它不同于完整意義上的競爭產業。因此,要進一步完善政府職能,創造條件,使水利行業向“兩化”過渡,即向水利服務功能社會化、水利經濟產業化過渡。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是水資源開發、保護、利用的兩把利劍,缺一不可。
4. 總結
綜上所述,水資源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是一切生命體賴以生存的基礎,水循環對整個地球物質的持續與平衡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對于人類,水資源與水循環都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為了我們自身及社會的發展,我們必須行動起來,采取措施,對水資源進行管理,以求實現水的良性社會循環,從而減少對水的大循環的影響,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 1 ] 王浩. 我國水資源合理配置的現狀和未來[J ] . 水利水電技術,2006 ,37 (2) :7 - 14.
[ 2 ] 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 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大綱[ R] . 北京: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
2002.
[ 3 ] 中國工程院“西北水資源”項目組. 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 ] . 中國工程
篇5
[關鍵詞]學生認知基礎;教師指導;知識遷移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712(2013)17-0022-02
[作者簡介]麻妍(1984―),女,上海人,本科,上海市青浦區實驗中學教師,中學二級。
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學生,也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認清學生的原有基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礎,對學生已有基礎的分析是把握教學起點的主要依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1]這表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現狀,把握教學起點,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
《自然界里的水循環》是一節用概念和科學術語來解釋實際問題的理論探究課,通過學習,學生經歷了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過程。課例組教師圍繞“如何分析學生基礎,實施有效教學”的主題對這節課展開觀課研究。
一、拋開學生認知基礎,為完成工作單而上課
《自然界里的水循環》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描述自然界中的水循環和設計模擬自然界中雨的形成這兩個實驗環節。這堂課上,執教教師做了如下指導來突破重難點:
(教師引入課題后,進入模擬雨水形成的實驗環節)
師:接下來我們做一個“模擬自然界中雨水形成”的實驗。請大家觀察后完成學習單1。(學習單1是簡單的填空練習)
師:你看到什么現象?
(教師請2位有不同意見的學生把學習單1的答案朗讀一遍,并肯定了第1位學生的答案)
師:我們根據這個模擬實驗,完成學習單2。
(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學習單2上的填空練習)
師:為什么往上跑的水蒸氣又變成小水珠呢?我們繼續討論完成學習單3和4。
(該練習還是以填空的方式來完成)
生1:因為氣溫會隨著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所以當熱空氣上升至一定高度時,便會冷卻,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冷卻成小水珠。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2:因為氣溫會隨著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所以當熱空氣上升至一定高度時,便會冷卻,使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成小水珠。
(還有一些學生在下面保持沉默并顯出茫然的表情)
聽完這堂課,課例組的教師感覺學生整節課都在圍繞著學習單忙碌,似乎執教教師在課堂中的指導任務就是為了讓學生填寫好這份練習。可是使用學習單產生的效果并不顯著,學生對水循環中某些環節的理解(如水蒸氣變成小水珠過程)還是一知半解。描述自然界中的水循環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而用水的三態變化來解釋這個過程是教學關鍵。六年級的學生雖然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水的三態變化知識,但是他們對這部分內容,尤其是液化、凝華、升華等抽象概念還是第一次接觸,生活中有關的事例也不多見,所以只通過一節課的初步學習,學生仍然感到陌生。教材設計中又將三態變化的6個概念放在一起教授,學生更容易對概念產生混淆。
因此,教師在做教學指導時,需要做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障礙,不能用學習單一味代替。學習單的設計也要考慮能否給學生帶來思維訓練,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
二、在認知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在觀課老師的建議下,執教教師做了如下修改:
(教師引入課題后,首先進入水循環示意圖的描述環節并復習水的三態變化,然后進入模擬雨水生成實驗)
師:實驗中為什么要用到熱水?
生:因為熱水會冒出水蒸氣。
師:為什么要在皿表面上放上冰塊?
生:為了讓水蒸氣液化成水珠。
師:所以液化的條件是?
生:遇冷。
(接著,教師又補充了“模擬雨的形成實驗”動畫演示,并對該活動進行歸納和總結)
根據師生交流的結果,課例組的老師感覺這一節課上學生對水循環過程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從后測來看,基礎知識題的解答準確率達到80%以上,但令老師們意想不到的是,后測中的分析題“荒島上魯濱孫如何獲取淡水資源”,全錯率竟高達45.9%,大家針對這節課再次交流和討論。后測中的這道思考題是考查學生是否達成學以致用目標的能力分析題。雨水和淡水生成的原理一致,但環境不同。如果缺乏引導,學生很難從表象中找出它們的本質。教師在課堂中需要搭建一座橋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去“同化”一些新問題,增強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反思
(一)找準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是教師課堂指導的前提
教師做教學指導,必須要關注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要突破重難點,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考慮他們現有的認知基礎和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以此來確定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需要鋪設的臺階和采取的教學策略。就本節課而言,教學對象是剛入初中的六年級學生,他們正處于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階段,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他們能夠對自然界中水呈現的形式產生感官上的認識,但對水循環的理性理解不夠。所以,教師在課堂指導中必須圍繞水循環變化的本質問題開展由淺入深的教學活動,通過臺階鋪設,使他們對水循環現象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在學生認知基礎上強化知識遷移能力是教師課堂指導的升華
遷移是學生根據已有的認知基礎,通過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連接點進行知識的轉化。[2]根據遷移規律,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實現遷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學習越扎實就越容易產生遷移。在本節課中,學生通過40分鐘的學習,基本掌握了水循環的理論知識。可是,怎樣把這些理論應用于生活,解釋魯濱孫獲取淡水資源的原理,還需要教師搭建橋梁,引導學生把課本知識和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從而使知識實現從“故”到“新”的縱向遷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6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支撐地球社會經濟系統發展不可替代的資源。但是,由于全球變化、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地球上水的循環在發生變化,許多地區正在發生嚴重的水的問題與危機,如洪水、干旱和江河水體污染,而成為限制國家河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因子,水科學問題也成為國際地球科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2001年7月在世界知名海岸水利工程建設的荷蘭王國連續舉辦了兩個直接與水科學有關的大型國際科學大會。一個是7月10-13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由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國際人文計劃(IHDP)和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聯合舉辦的“全球變化科學大會(GlobalChangeOpenScienceConference)”。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是國際著名的全球變化科學研究計劃,受到國際地球科學屆廣泛的關注和參與。在跨入2000后的IGBP首次重要國際學術活動-“全球變化科學大會”云集來自國際的100多個國家的全球變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管理者約1600多人。大會主題是:一個變化的地球的挑戰(ChallengesofaChangingEarth)。中國派出以科學院為主體的約60多人的代表團,進行學術交流和討論,其中除了碳循環和土地覆被變化是大會主要議題外,水循環及水資源是大會重要內容之一。
另一個是7月18-27日在荷蘭的馬絲特里特(Masstricht)舉行的第6屆國際水文科學大會。(The6thScientificAssembly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HydrologicalScience)。這是一次專門針對國際水文科學進展的回顧和研討大會,來自國際60多個國家的500名代表出席了大會。第6屆國際水文科學大會的主題是:一個干旱地球新的水文學(ANewHydrologyforaThirstyPlanet)。
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的部分資助,筆者應邀參加這兩個大會,并擔任第6屆國際水文科學大會第二學術研討會的分會主席。本文是對這兩個國際會議中關于水科學研究進展的綜述,希望介紹水科學方面一些新的進展,提出我國對國際水科學的貢獻和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二.全球變化與水文科學問題
全球環境變化(簡稱全球變化)是目前和未來人類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全球變化既包涵全球氣候變化又包括了人類活動造成環境變化的影響。了解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國際地球科學發展最為關系的問題。
7月10-13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的“全球變化科學大會”,內容十分豐富。但都圍繞有兩大主專題,即:(1)一個不斷變化的地球的挑戰:對全球變化的科學理解。(2)展望未來:地球系統科學與全球可持續性。大會邀請若干專家學者做報告,在大會研討中設立一系列專題研討會和招貼展示論文。
大會專題報告內容有:
·一個不斷變化的地球的挑戰:對全球變化的科學理解(BerrienMoore)
·土地變化的集中性與復雜性:虛構與現實(B.L.Turner)
·氣候變化與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可持續資源利用的內涵(MichaelJ.Fogarty)
·21世紀中的糧食:全球氣候的差異性(MachendraShah)
·人類時期的大氣化學(PaulJ.Crutzen)
·火與薄霧:東南亞空氣質量的社會與政治因素上的不均性(SimonS.C.)
·海洋和陸地碳動力學(IanR.Noble)
·碳與科學政策的聯系:京都的挑戰(RobertT.Watson)
·對CO2挑戰的工業響應(CharlesNicholson)
2.水與全球變化的關聯:世紀資源的挑戰?(LeenaSrivaatava)。
·我們會有足夠的高質量的水嗎?(HartmutGrassl)
·水會滿足人們的需要嗎?(PeterD.Tyson)
·大壩對漁業的影響:三峽大壩實例研究。Chen-TungArthurChen教授,臺灣,國家SunYat-Sen大學,海洋地理和化學學院。
·澳大利亞大陸上的水,碳和氮:氣候和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MichaelRaupach)
3.全球生物地球化學:星球新陳代謝系統的理解(PamelaMatson)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變化的海洋(DavidM.Karl)
·陸地上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RobertJ)
·大氣酸雨、臭氧損耗和氣候變化的案例分析(OranR.Young)
4.陸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區域與全球的聯系。(RogerHarris)
·生物地球化學的交互作用與反饋(TimJickells)
·沿海地區的全球變化:東南亞的實例研究(LianaTalaue-McManus)
5.氣候系統:預報、變化和可變性
·以前和以后的氣候變化:我們究竟去何處(ThomasF.Pedersen)
·氣候變化的1000年(RaymondS.Bradley)
·正在變化的寒區:高緯區全球變暖的影響(OlegAnisimov)
·耦合氣候系統:可變性和可預測性(AntonioJ.Busalacchi)
6.土地利用變化的熱點地區和地球系統:區域和全球的聯系
·陸地表面與氣候有聯系嗎?北非:撒哈拉沙漠;
·東南亞1:理解變化的亞洲季風系統:大規模植被和土地利用在水循環和氣候中的作用
·東南亞2:人類引導的陸地覆蓋的變化能對亞洲季風有多大的改變?
·亞馬遜河流域和土地利用的變化:未來能平衡嗎?
·陸地表面與氣候有聯系嗎?一種綜合。
7.模擬和觀測地球系統(DavidCarson)
·處理地球系統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H.J.Schellnhuber)
·監視地球系統的短期不穩定性和長期的趨勢:一個空間的挑戰(JoseAchache)
·虛擬現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JohnMitchell)
8.地球系統需要生物多樣性嗎?(AnneLarigauderie)
·為什么地球系統科學需要海洋生物多樣性?(KatherineRichardson)
·生物多樣性是如何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的過程與功能(SandraDiaz)
9.科技能夠補償星球嗎?(MikeBrklacich)
·自然的回歸:為什么和怎樣進行(JesseH.Ausubel)
·工業變革:生產與消費中的探測系統變化(PierVellinga)
10.面向全球可持續性(HansOpschoor)
·區域和全球可持續性的挑戰和障礙(JuliaCarabias)
·轉向可持續性的研究系統(WilliamC.Clark)
·可持續性科學起源討論:什么是可持續性科學?為什么要可持續性科學?(JaneLubcheno)
·可持續科學和氣候變化(BertBolin)
·重新概念化自然-社會的交互作用:將環境和發展結合起來理解(RobertW.Kates)
·雅基盆地資源的可利用性、脆弱性和持續性:環境與社會交互作用中不可持續的發展趨勢(P.A.Matson)
·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脆弱性:尤卡坦南部事例(B.L.Turner)
·各學科間的可持續性科學(RobertW.Corell)
大會專題討論內容十分豐富,有:A1-全球碳循環;A2-大城市與全球變化;A3-南厄爾尼諾的擺動同過去、未來氣候變化的聯系;A4-地球系統的演化;A5-生物多樣性的全球變化;A6-全球變化與火;A7-海岸區人類活動;B1-食品生產和環境間的平衡;B2-理解土地利用的變化,以致重建、描述或預測土壤覆蓋度;B3-冰雪層和全球變化:制度和指標;B4-地球系統分析;B5-陸地生物圈與全球變化;B6-社會轉化過程;B7-海洋與氣候變化;C1-水資源對環境變化的脆弱性:一種系統方法;C2-把人放入地球系統中:受害者或是破壞者,擾亂者或是解決者?C3-大氣和全球變化;C4-全球變化非線性變化和驚訝;C5-生態系統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展望;C6-科學和政策過程:IPCC;C7-全球變化與山地區。
大會報告集中在水科學問題的主題有:全球變化中的水問題-21世紀資源的挑戰,尤其值得提到的是7月12日下午,大會專門針對水循環水資源問題,舉行了“環境變化的水資源脆弱性系統分析”學術研討會。WCRP/GEWEX北美主席、美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主席、亞利桑那大學水文水資源系的SorooshSorooshian教授介紹“WCRP/GEWEX和SAHRA計劃中水問題的研究:半干旱區流域水文循環與可持續性”。德國的CharlesVorosmarty教授報告了“地球系統科學對全球水評估的貢獻”。WolframMauser教授研討歐洲GLOWA項目的核心“完整的流域管理”經驗。JosephAlcamo教授指出全球“水危機區與脆弱性”。JimWallace教授強調“防洪安全與水資源問題”。ClaudiaPahl-Wostl教授研討“面向社會經濟可持續性:水管理部門職能的轉變過程挑戰”。
三.水文科學與水資源安全
7月18-27日第6屆國際水文科學大會在荷蘭的馬絲特里特(Masstricht)舉行。大會對過去水文水資源研究進行總結,對未來水文科學的發展進行展望。會議由4個專題學術大會(Symposium,簡寫為S)和6個學術研討會(Workshop,簡寫為W)組成。會議主要集中在水文科學基礎研究和社會經濟發展與水資源研究兩個方面:
1.水文學基礎研究
S4.土壤-植被-大氣轉化方式和大尺度水文模擬
WS4.高山地區水文過程與冰圈作用
WS2.水文長期變化與氣候影響
S3.人類活動對地下水動態的影響
WS6.海岸濕地水文的演化
2.社會經濟發展與水資源研究
S1.社會經濟發展與水危機
S2.區域水資源管理
WS1.全球變化與洪水預報
WS3.信息技術在可持續水管理的作用
WS5.GIS&RS在土壤侵蝕和水質變化的應用
特別需要指出,由于全球變化、社會經濟發展,水資源問題愈來愈突出,給水文科學研究提出新的課題,即變化環境下的水資源形成與演化規律問題。IAHS會議的S1-S2,主要研討這些國際國家和區域尺度急迫的問題。關于S1和S2的研討內容題目摘錄如下:
S1:水脅迫下的社會經濟發展(E.Servat)
水源豐富,資金缺乏,水工業能否繼續生存尚未可知。
·健康部門希望從水文學家那兒得到什么?
·河流生態系統的研究和管理中對水文數據的需求。
·多學科綜合研究—對水危機的響應。
·食物保障中的水資源及管理。
·洪水控制與城市排水系統管理。
·全球水協作計劃
S2區域水資源管理
S2-1過去水管理的經驗與教訓(A.SchumannM.C.Acreman,M.Marino):
·可持續發展的度量及其在實際水管理計劃中的實現。
·可持續水庫發展—津巴布韋實例研究。
·Yamuna河流域的可持續區域水管理:Delhi區域的實例研究。
·Limpopo河:逐步走向可持續發展和一體化的水資源管理。
·中國新疆博斯騰湖流域的水資源可持續性發展管理經驗的啟示。
·印度干旱地區過去管理實踐經驗總結。
·水壩功能新探——一個不應忽略的問題。
·Dehli區域水資源管理的一體化進程:問題與展望。
·北尼日利亞半干旱區域的Hadejia河上建壩的影響:對未來管理的建議。
·可持續發展的特征及供水管理模型。
·澳大利亞富營養化進程的現階段研究。
·城市水計劃書——印度班加羅爾的實例研究。
·水資源系統中相對可持續發展實現的框架。
S2-2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管理(夏軍,D.Rosbjerg,G.Schultz)
·為保護水生態系統的整合水質與水量的數學生態模型的發展。
·歐洲地下水可持續發展管理的指導方針。
·清除河岸異生植被是否為一種有效的水資源管理策略。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聯合管理。
·河流管理可視化中的變換系統邊界。
·改善環境中被忽視的因子——監控。
·加入風險基金平衡流域經濟、社會、環境壓力之間的沖突。
·使用風險分析提高水資源系統模型的效率和精度。
·整合水資源管理中的角色分配。
·Volta流域的水資源競爭。
·復雜水環境管理中的空間適應方法。
S2-3水資源管理的方法(R.Davis,S.Walker)
·流域水平上的水資源管理整合模型。
·提高以決策支持系統為基礎的模型的精度——水管理中的一種好的建模實踐。
·持續性水系統的水力學標準。
·人工神經網絡系統實現的河流洪水預報。
·氣候變化影響評估中的不確定因子的概率特征。
·研究城市化對區域水資源影響的一種流域水文模型。
·水、氮循環的一種大尺度評估模型——在Elbe河流域的基礎研究。
·基于地形學和土壤水文學的濕地重建計劃方法的發展。
·英格蘭西南部Dartmour地區放牧對水文的影響。
四.21世紀水文科學的發展機遇與展望
傳統的水文學研究只考慮水量的自然變化,現代水文循環需要考慮地球生物圈、全球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等方面的影響。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代表國際地球學科發展前沿,水文循環的生物圈方面(BiosphereAspectsofHydrologicalCycle,簡稱BAHC)是IGBP的核心之一。它注重陸面生態-水文過程與空間格局的變化規律和受人類活動影響的關鍵問題,以科學地解釋:植被是如何與水文循環的物理過程相互作用的?改變陸面生態過程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是大尺度人類活動改變了陸面覆蓋?還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緣故?這些影響變化的水文后果如何?通過這些研究,為認識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與陸地表層生命物質過程,評估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保護環境和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的基礎依據。
通過7月在荷蘭舉行的IGBP和IAHS國際學術大會可以清楚看出,變化環境(即全球變化與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水文循環研究成為21世紀水科學研究的熱點。根據二十一世紀IGBP發展方向,國際上的BAHC研究重點也相應地進行了調整,主要有以下8個方面:
·小尺度水、熱、碳通量研究;
·地下過程作用的評價;
·陸地-大氣相互作用的參數化;
·區域尺度土地利用與氣候的相互作用;
·全球尺度植被與氣候的相互作用;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流域系統穩定與傳輸的影響;
·山區水文學與生態學;
·開發全球數據集;
此外,還有兩個交叉研究問題:
·設計、優選和實施綜合的陸地系統實驗;
·情景發展與風險/脆弱性分析。
變化環境下的水文循環及其時空演化規律研究,是國際國內地學領域積極鼓勵的創新研究課題。結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與陸地碳循環過程的水循環研究,是一個新的交叉方向。研究的熱點問題有:
問題1:全球變化與水文循環問題
它需要研究回答:全球變化對區域水循環規律?過去對氣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聯系/作用是如何認識?現在又是如何認識水資源的演變?其規律是什么?
值得指出的是,過去在氣候系統與陸地水文循環之間存在一個誤區,即長期以來,水文學者把氣候看作是靜態:一個地區的氣候是指某種統計的平衡,WMO規定系列30年的平均作為準平均,用極差/標準差描述氣候變異。對陸地水文過程研究方面,認為長序列水文均值是穩定不變的,年徑流出現的豐、枯現象,被看作圍繞均值的周期變化。水利(水資源)工程設計:要求的水文計算都是以幾十年-幾百年時間尺度的水文過程穩定不變為前提。未來被看作是過去的重復或外延。例如,水資源的保證率有W75%,W50%等;設計洪水有千年設計和萬年校核等。另一方面,在氣候/天氣過程研究中,長期以來氣候學者把陸地水文看作是靜態,氣候/天氣過程研究僅僅到降水為止,較少研究流域水文循環動力機制與反饋作用。例如,天氣模式研究中僅設置若干參數代替水文過程變化和空間分布,認為陸面水文-生態的作用也是穩定不變的。例如,許多GCMs對水文循環作用過程考慮相當粗糙,平面無徑流聯系與循環過程。但是,現在人們業已認識:一個地區的氣候/水文循環過程并不處在統計的平衡狀態,而是以不同尺度變化(年際、十年際、百年際-千/萬年際變化)。決定氣候變化因子不僅僅是大氣內部的過程,還有大氣上邊界(太陽行星系統)和下邊界(陸地水文-生態、海洋系統)的各種物理化學過程。20世紀科學研究與進展顯示:陸面生態系統對大尺度水文循環有十分重要的反饋作用。因此,全球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是21世紀水文科學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因此,特別需要大力加強水文學家與大氣物理學家的聯系與合作,積極開展“全球-陸地-區域-流域尺度水文循環”科學基礎的研究。
問題2人類活動對水循環水資源的影響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及水資源有那些主要影響?人類活動如何對水的變化規律產生影響?有什么地區、區域特征規律?如何量化人類活動對水循環水資源的變化及影響?這是近代水科學面臨的主要科學問題。在IGBP科學大會上,特別強調土地利用/覆被變化與水循環、碳循環的關系。需要研究從“點”-“典型流域“的水循環機理、水文循環與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地表水與地下水交換的相互作用,“大氣-土壤-植被”界面過程中的物質與能量轉化規律;開拓流域水文循環過程中的非線性機制研究;創新“分布式流域水文循環模型”,量化區域水文循環演化與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影響關系,為認識陸地表層生命物質過程的提供重要的基礎科學支撐。
結合中國的實際背景,人類活動影響是驚人的。例如,在中國南方的長江流域,建國后洞庭湖圍墾1700余平方公里;鄱陽湖圍墾1400余平方公里;荊北所有通江湖泊被堵閉,減少調蓄長江洪水面積約5700余平方公里。建國后,長江中下游地區約有1/3以上湖泊面積被墾殖;損失湖泊面積13000余平方公里,相當于五大淡水湖泊面積總和的1.3倍;損失湖泊容積500億立方米左右,相當于三峽水庫調蓄庫容的5.8倍,淮河年徑流1.1倍。建國后,中游長江干流河道內的江洲河灘幾乎全部被圍墾。據不完全統計,圍墾面積約1213平方公里;城陵磯至螺山江段河床變遷劇烈,泥沙淤積問題嚴重。98洪水后,國家提出治理長江32字方針:“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移民建鎮、以工代賑、退田還湖、平垸行洪、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但是,如何退田還湖?如何平垸行洪?認識人類活動(湖區開發、三峽工程)對水循環關系影響水科學基礎問題,都是十分重要又十分現實的問題。
在中國北方,人類活動劇烈。例如,在華北地區,水文循環機理比較復雜,它不僅與陸地表層系統中各種自然地理要素時空分布密切相關,而且與農業開發、都市化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直接相聯。由于社會經濟發展,人類活動改變了水循環自然變化的空間格局和過程,加劇了水資源形成與變化的復雜性。過去有關部門在華北水資源方面做了相當的工作。但是,在華北地區究竟缺多少水等基礎方面仍分歧較大。有人認為在華北通過自身的節水和提高用水效率可以解決水資源的需求問題;有人認為即使南水北調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北方缺水問題。爭論問題的科學問題焦點是:在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綜合影響下華北地區水循環演化規律是什么?如何科學測算華北地區可供水資源量?華北地區節水的潛力究竟有多大?如何保障華北地區的水資源安全?爭論的原因是: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情況下的華北地區水循環演變格局與過程機理,有待重新認識;受人類活動影響等變化環境下的華北地區水資源可利用量的測算科學依據不很充分;水資源安全與生態需水、節水潛力、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量化關系需要研究。因此,開展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水循環及水資源安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研究價值。
總之,21世紀水科學的挑戰問題是:迫切需要回答的科學問題是陸地水循環演化格局、過程與機理,即:
·如何對水、碳和能量在土壤~植被~大氣界面交換中的變化進行認識?
·變化環境下的水文循環時空演化有哪些特征規律?如何識別和量化?
·水循環物理過程在不同尺度(宏觀/中觀/微觀)是如何聯系、影響與作用的?
·如何評價那些由于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被變化而導致的陸面性質的改變,這些變化又影響陸地水循環過程變化和空間格局的變化?
回答上述問題,迫切需要建立認識陸地水循環演化格局的空間信息支撐系統、陸地水循環過程變化的實驗研究支撐系統和可定量描述自然變化/人類活動影響的分布式水循環模型等。這需要在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開展國家水平/國際間的水文科學實驗、變化環境下的水文水資源理論創新研究。這是21世紀水科學發展面臨的新的機遇與挑戰!
致謝: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項目(49971017)和科學院2000年“百人計劃”中有關的國際前沿研究與展望研究內容,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的資助,對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IGPB,WCRD&IHDP,AbstractVolumeofChallengeofaChangingEarth,GlobalChangeOpeningScienceConference,10-13,July,2001,Amsterdam,Netherland.
[2]The6thScientificAssembly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HydrologicalScience(IAHS),AbstractVolumeofANewHydrologyForaThirstyPlanet,July18-27,2001,Maastricht,Netherland.
[3]TurnerB.L.IIetal.,1995,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Science/Researchplan.IGBPReportNo.35andHDPReportNo.7.StockholmandGeneva.
[4]李秀彬,1996,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核心領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國際研究動向。地理學報,51(6):553-557
[5]黃秉維,1997,論地球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基礎(1).地理學報,51(4)
[6]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1999年,“陸地系統科學與地理綜合:黃秉維院士學術思想研討會文集”,科學出版社。
[7]ChenJ.Q.andJ.Xia,(1999)Facingthechallenge:barrierstosustainablewaterresourcesdevelopmentinChina,HydrologicalScienceJournal44(4),507-516.
[8]XiaJunandK.Tackeuchi(1999),Barrierstosustainablemanagementofwaterquantityandquality,GuesteditorsforSpecialIssue,HydrologicalScienceJournal.44(4),503-505
[9]魏文秋,夏軍,現代水文學與水環境科學研究與進展,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1999.4.
[10]夏軍,2000年9月,水文學科發展與思考,中國科學基金,第14卷5期,293-297.
[11]Rodda,J.,WhitherWorldWater?WaterResourcesBulletin,Vol.31,No.2,1-7,1995.
[12]Schultz,G.A.,AChangeofParadigminEnvironmentalandWaterSciencesattheTurnoftheCentury?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aterResources&EnvironmentResearch:Towardsthe21stCentury,Vol.I,Kyoto,Japan,Oct.29-31,1996,1-20。
[13]夏軍,水文學研究與進展,水利水電技術,200期專集,1998年6月,4-7.
[14]IUGG,VolumeAandB,XXIIGeneralAssemblyofInternationalUnionofGeodesyandGeophysics,July18-30,Birmingham,U.K,1999.
[15]LiuChangmingetal.,SustainabilityandpossibilitiesforWaterConservationinNorthChinaPlain,ACooperativeProjectoftheCAS,IGBP-BAHC,IGBP-GCTE,IGBP-DIS,IGBP-GAIM,HDPandEARG,ReportNo.4:BiosphericAspectofHydrologicalCycle(BAHC),editedbyBradB.,Karlsruhe,Germany,June,1994,26-30.
篇7
關鍵詞:預制場建設循環用水低碳環保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energy problem increasingly, low carbon became a hot topic, various industries are taking measures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engineering industry is even more so.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health construction and water circulation in several ways, and talk about precast beams of a site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prefabricated plant construction water circulation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快,能源的消耗也越來越快,導致不可再生的能源的緊缺問題也越來越明顯,節能與環保也隨之變成熱門的話題,低碳、節能與環保的問題更是擺到了所有人的面前。工程建設也要把低碳、節能和環保與工程建設緊的密結合起來,落到實處。
廣東省長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承建麻武高速公路第五標段。全標段大、中橋梁共有9座,采用后張法預制空心板、T梁需預制348片空心板和684片T梁。全部梁板的預制安裝在9個月內完成,而且預制梁板的質量也很好,整個預制梁場的場地建設與使用貫徹了低碳、節能與環保。
預制場的優化建設包含場地的優化建設、龍門吊機的優化使用、板梁混凝土養生優化建設等項目。
一.預制場場地優化建設
預制場場地的優化建設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個是預制場場地的選址,二個是預制場場地的硬化建設。預制場場地的選擇涉及到場地建設的投資和能否適應施工生產的需要,施工工期的要求、能否滿足吊運板梁和安裝的需要、能否滿足節能環保,經濟節約的需要。
為了不多征用土地,我們在路基主線上建設預制梁場。這樣首先是節約占地,并減少租地費用;第二是方便梁板的運輸及吊裝,減少了能源的消耗;第三是減少了施工期間產生的廢水、廢渣對其他土地的污染。
二.龍門吊纜線長度自動配置優化
通常由于龍門吊是在不斷行走的,則需要電纜線的長度時長時短,如果不能根據龍門吊行走的位置來配置適當長度的電纜線,將會造成大部分多余的電纜線在地下拖著走,這樣在龍門吊的行走過程中在地上拖著走的電纜線將會嚴重磨損,給龍門吊帶來安全上的隱患,同時電纜線的消耗嚴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大部分預制場是在電纜線的外面套上塑料軟管。我們設計的電纜線長度自動配置系統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首先把電纜線卷在一個軸上,在同軸上卷著鋼絲繩,鋼絲繩通過龍門吊上部的變速滑輪組聯結著一個配重器。要工作時,由電纜線軸的小電機帶動,帶動后通過配重器來控制電纜線的速度,使電纜線的伸長、縮短的速度能均衡。在駕駛室上控制配重器,當電纜線要伸長時配重器由龍門吊頂往下走,當電纜線要回收時配重器由龍門吊底向上走。其控制速度的原理是根據電纜線最長的長度與配重器從龍門吊低上升到龍門吊頂的高度之比等于電纜線軸的轉速與配重器的上升或者下降速度之比。
通過我們設計的電纜線長度自動配置系統很好的解決了龍門吊是在不斷行走造成的電纜線的長度時長時短,不會使之在地上拖拽行走,保護了電纜線,這樣延長了電纜線的使用壽命,減少了檢查、維修和更壞電纜線的人工成本,并且也使用電更加安全。
三. 板梁混凝土養生優化建設
因為預制場是在路基主線上建設的,而主線路基那里是沒有水源的,所以必須從主線橋梁下的河水中抽取上來供應給梁場施工使用,怎樣低碳、環保、節能以及經濟的解決這個問題很重要。
板梁混凝土澆筑后一般采用人工灑水養生7天,而且其他工序的用水也是很大,特別是養生期間的用水尤其重要,在炎熱季節如果在澆筑完后不能及時并且持續的保持梁體的濕潤狀態,將使預制梁體內的水泥水化反應不充分,這樣會使預制梁板的強度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從而嚴重影響梁板的質量最終將導致工程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另外早期的水泥水化釋放的大量的熱量要是沒有水降溫的話,也會造成混凝土的溫度過高,這樣也會極大的影響混凝土的質量。所以養生水的使用是預制梁板施工的一個重要方面。
為充分利用水資源,更加節能環保的使用水資源,我們麻武五標預制梁場場地建設時使用了水循環自動噴淋養生系統。
首先場地的硬化建設,是為了使整個水循環自動噴淋養生系統盡可能多的收集使用后的水,我們整個場地的硬化過程中設置一個2%的橫坡以方便橫向的水能夠集中,另外還設置一個1.5%的縱坡用于縱向的水集中,每排與排底座中間都有150×100cm的矩形橫向聯結水溝,每排底座與底座中間也設有100×100cm的矩形縱向聯結水溝,通過每排底座之間的橫向聯結水溝匯集到龍門吊軌道邊內側的200×300cm的矩形縱向聯結水溝,然后流入循環池中循環使用。
其次在場地的中間和最下面的旁邊分別建設有兩個循環水池,收集來使用后的水經過一個小型的100×100×100cm沉淀池后再流入150×300×400水循環池中,在每個水循環池中安裝了一個1.5kw的抽水泵,然后用pvc水管把水經龍門吊軌道邊內側引到每排底座的旁邊,安裝相應數量的水龍頭,再通過軟管接通到每個梁板上,每個梁板的頂面和兩側都有pvc水管,這些pvc水管上面布滿朝向不同小孔,水從這些小孔中噴射向梁板,然后順梁板流下,在流進旁邊的聯結水溝中。這樣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工去灑水養生,也不需要灑水車運輸水,既節約了很大一部分養生的人工,也節約了一定的機械臺班,更重要的是對養生質量也有保障。
然后因為梁場施工的隊伍就在場地旁邊,工區內工人的生活用水是從山上的小溪里面截流下來的溪水,但使用后的廢水也可以有選擇的用水溝導入到梁場側邊的縱向聯結水溝內,與場地內的廢水一起匯入循環水池中,用于補充自動水循環自動噴淋養生系統里面的水。
另外盡管水循環自動噴淋養生系統充分的利用了有限的水資源,生活用水的補充以及降水對整個水循環自動噴淋養生系統水分的補充,但水的正常蒸發等損耗還是存在的,所以仍然需要不定時檢查整個水循環自動噴淋養生系統的水分是否能夠滿足梁場的正常施工使用,如果不行,要及時從河水中抽水補充到循環水池中,以保證整個水循環自動噴淋養生系統的正常運轉。還有水循環自動噴淋養生系統也會有死角,需要人工輔助配合,經常檢查處理,以保證梁板的全面養生,無死角。
綜合以上來看,水循環自動噴淋養生系統的建立還是達到了節能環保、經濟合理的效果。
四、預制場節能與環保優化建設總結
整個預制場的建設滿足了工程的要求,體現了節能與環保的主題,達到了經濟、安全、環保的目的。本項目預制場帶來的經濟效益如下:
①本項目預制場的選址節約了征地,節省了大筆資金,提高了梁板運輸及吊裝的效率,并且征地的減少也相應的減少了工程污染的范圍。
篇8
【關鍵詞】高中地理;分組學習;應用;必要性
分組學習是新課改后現代課堂教學中倡導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然而,很多教師反對這種教學方法,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是浪費課堂時間,認為自己講得多,學生就學得多,殊不知,教師講得再多,學生缺乏興趣,無法對所有的知識進行吸收。因此,分組學習是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有效方法,并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一、高中地理分組學習的開展
高中地理分組學習是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一起討論,一起交流,一起解決問題的教學形式。在地理課程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地理課程內容,開展分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倡導者和策劃者,協助學生完成活動,并對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點評并獎勵。鼓勵學生就問題互相討論,解決問題。以“自然界的水循環”為例:(1)教師先劃分小組,在每個小組當中選出一個組長。(2)教師開始講解本節知識。從多媒體的電影情節中引出水的重要性。概述水資源的概念,以及地球主要的水體和所占的比例。提出問題:水資源儲量最多的是冰山,為什么人類的生產、生活用水主要是河流、淡水湖泊以及淺層地下的水?讓每個小組根據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期間教師給予一定的方法和指導。討論完畢后讓學生回答該問題,展示成果。(3)請兩名同學在黑板上畫出水循環的示意圖,其他同學自行在紙上畫,畫完后,進行比較是否完整、正確,并思考水循環有哪些主要的環節?然后參考課本的“水循環示意圖”,根據對比自己畫的示意圖進行總結和補充。(4)讓學生討論水循環主要分幾類,分別說明每個循環的過程,在此期間,教師走入小組中,根據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幾分鐘后,組長派一個代表寫出答案,組內其他成員進行補充和修正。(5)教師要求學生參考課本內容,提出“水循環的意義”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討論之后,各組長派一個小組成員就討論成果進行發言。(6)最后,教師對本課內容進行總結,并積極評價各小組的表現。
二、高中地理分組學習的必要性
卡耐基說:“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人際關系占了百分之八十五,而專業知識僅占百分之十五。”由此可見,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但人際關系往往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合作發展而來。高中地理分組學習主要是根據一個或幾個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這種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如下:(1)培養學生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地理課堂分組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開展地理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大膽提出對問題的想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根據別人的解決方式產生新的思路。(2)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在高中地理分組學習的過程中,每一個小組就相當于一個團隊,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需要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一起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相互競爭,相互鼓勵。通過分組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相互配合,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的目標。(3)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地理課堂分組學習過程中,既有合作也有競爭,不管哪一方面,都極大地刺激學生學習地理的動力和興趣。因此,分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4)有利于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傳統教學都是一對多,交流機會很少,基本都是老師說,學生聽。在分組學習中,每個小組自行交流討論,老師以小組為主,指導小組解決問題,增加了師生和學生之間交流的機會。(5)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高中地理分組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經常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不同的教學方式,如舉辦辯論賽,可以培養學生辯論的能力以及競爭能力;布置一個小任務,每個小組根據一個課題做一個PPT,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的能力。因此,分組學習可以全方面培養學生的各種技能。(6)活躍課堂氣氛。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都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師生之間沒有互動性,導致課堂沉悶,沒有活力,學生更不愿意聽講。在分組學習中,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思考,每個學生都可以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同時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活動,并能有針對性地對其教育。
篇9
初中物理教學中,知識呈現的順序一般來說決定于教材,這里有一個問題值得研究,那就是在教材改革中所調整的知識呈現順序,體現的到底是什么樣的意圖.通常情況下,這樣的調整都是基于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編寫者的思路,而到了一線教師手上,這樣調整的余地似乎不是很大.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很多時候也有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且取得不錯效果的.本文重談這個話題,是因為筆者認為,在對知識順序重構之時,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原有經驗,后者與前者之間的因果關系越明晰,則這種調整將越成功.本文以“物態變化”的教學為例,一些淺顯的看法.
1基于教材――分析學生的原有經驗
對學生原有經驗的分析是需要基礎的,筆者所確定的基礎就是教材上的知識順序.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根據教材上確定的知識順序,去判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什么樣的思維,這種思維與教材上的知識順序的吻合點在哪里,是否存在更合理的順序,以便讓學生在學習中思維更加順暢.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說的知識順序重構,并不完全是指章節上的調整,也包括某一節中知識順序的調整,甚至包括某一個概念與定義的呈現順序等.
以蘇教版“物態變化”教學為例,知識呈現的順序依次是物質的三態、溫度的測量、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華和凝華、水循環.這樣的順序相對于其它版本的教材而言,或者是相對于以前的教材而言,確實做了調整,將汽化和液化置于熔化和凝固之前,是有學生認知方面考慮的,畢竟在學生的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例子相對更多,同時也是有知識難度方面的原因的,因為熔化知識當中需要研究冰熔化的特點,而這個實驗相對于水的沸騰實驗來說,顯然難度更大,不容易成功.在學生初學物態變化之時,以一個復雜實驗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不太恰當.
進一步分析,讓學生基于生活經驗去學習汽化和液化,在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尤其是對物態變化的初步認識之后,再去學習熔化和凝固,其本身就是一個經驗不斷累積的過程,也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那么還有沒有改進的余地呢?筆者以為還是有的,因為學生在認識物態變化的時候,不大可能真的從汽化液化開始,然后依次向另外四種物態變化過渡,在學生有了一些觀點萌芽的時候,及時幫一把,可以讓這些萌芽更好地為后面的知識學習服務.
2基于經驗――分析調整知識順序
在上述思考的基礎上,筆者在教學中高度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反應,然后捕捉一些教學資源,以便更好地構建本章的知識網絡.
示例一物質的三態變化教學中,為了充分讓學生的經驗顯性化,筆者在介紹了三態的特征之后,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說說你所知道的物態變化嗎?(必要的時候,需要解釋一下物態變化,因為物態變化其實也是一個專業概念,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此時過多地使用這個概念,還是會影響其思維的)這個時候就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回答來“任意”確定知識的呈現順序了.在筆者的課堂上,學生最先想到最多的例子就是熔化,夏天吃冰棍、冬天冰熔化等例子,是學生的第一反應,因此熔化概念的構建是最早的.有意思的是,熔化概念建構之后學生想到的不是凝固,而是汽化,學生自然想到了蒸發,如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會慢慢變干等,這可能與學生此前的科學學習中的影響有關,具體不再贅述.學生想到哪種物態變化,就先討論哪種變化,不必拘泥于教材順序,待例子齊全之后,再構建物態變化的三角形示意圖即可.
示例二汽化(蒸發)教學中,如果按教材一般都是先學習定義,再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雖然教材上沒有,但實際上都是要教的,能夠提前熟悉控制變量,學生也能夠接受,這樣的調整是必要的),最后學習蒸發吸熱.但在筆者的課堂上,筆者多次發現學生總是先想到蒸發是吸熱的,因為學生在例舉蒸發的例子的時候,就容易根據例子判斷出蒸發吸熱.既然如此,就不必拘泥于教材順序,就可以將蒸發吸熱的認識固定下來.
示例三關于水循環的教學,可以滲透到前面三節知識的教學中.水循環作為最后一節,通常不受重視,但筆者發現在前面六種物態變化的教學中,已經涉及到水循環的很多例子,于是筆者突發奇想,從汽化的教學開始,就在事先準備好了的一張空白幻燈片上,借助白板的繪畫功能,用筆畫出山川、大樹、河流、白云等,然后每學一種物態變化,就用箭頭標出一種物態變化,而當六種物態變化學完后,這個水循環的示意圖也就畫好了.這樣不僅將水循環的知識滲透到前面三節教學中,同時這樣的形象化處理,還可以讓學生在構建六種物態變化的時候更為順利,效果是極好的.
3教后評價與反思――深化教學理解
在調整了知識呈現的順序之后,筆者以為有必要梳理學生在知識構建過程中的具體反應,同時要評估這樣調整的教學效果.在經過上述調整之后,筆者總結出三個優點與一個不足。
篇10
關鍵詞:地理;有效性;問題設計
現行地理課標教材打破了傳統的知識點系統的呈現方式,學生需掌握的地理知識、技能更多的是隱藏在各類素材、活動背后,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化”“互動化”趨勢加強。在活動型課堂中,“提問”成了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恰當的提問既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課堂教學沿著教師設定的節奏進行;同時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可以說,提問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成效。為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要提問的內容一定要經過精心篩選,并設計一種科學的方式進行提問。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一些如何設計問題以提高地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方式。
方式一:層層遞進式設問
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能力的培養過程總是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因此在遇到教學難點時常可通過設計一系列由易到難,環環相扣的問題來進行突破,這種問題設計方式即為“層層遞進式”。層層遞進式的問題設計方式如下:第一步,要創設情景,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最好的情景創設材料即為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如自然景觀、自然現象等圖文材料,讓學生感到熟悉而有趣的地理事物可以輕松捕獲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第二步,要設計一至兩個簡單易懂的問題,讓學生輕松得出答案,獲得成就感,這有助于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更深層次問題的熱情;第三步,為問題的核心部分,要設計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問題,這個問題一般要具備一定的探索性,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形式來進行,這樣既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能提高他們的邏輯推理、合作探究等能力。第四步,教師要及時總結前面學生回答問題的觀點和思路,同時要提出一些與之相關的新知識點,為學生提供課后繼續學習的方向。
如在設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單元第一節中“人類活動如何影響水循環?”這個問題時,可分以下四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播放“高山流水”的音樂和視頻,讓學生欣賞美景中關注到“水”這一事物,在視頻中簡單地領略“水”的作用;第二步,提出問題,“水可以無限量永續利用嗎?”“水循環包括哪些環節?”第三步,將水循環的各環節分成空中、地面和地下三部分,學生按小組分別選擇一個部分作為探究對象,探討人類通過哪些活動來影響這一部分的“水”。第四步,教師點評并總結學生回答的內容,并提出下一個作為課后探究的問題,“請同學們課后繼續查閱相關材料,了解影響水循環的新方式”。
層層遞進式設問構成一個具有明確指向、條理情晰、內在邏輯嚴密的“問題鏈”,可以做到如行云流水般突破難點。由于邏輯性強,而且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往往能有效促進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凸顯提問效果。
方式二:由果推因式設問
為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往往采用環環相扣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順序有正序和倒序之分,正序常常可以做到在潛移默化中引人入境,而倒序則常因為有一個異于尋常的結果而吸引眼球,激發人的好奇心,從而催生探尋原因的動力。用由果推因的方式來設計問題正是倒序教學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果推因式的問題設計方式如下:首先,給學生一些現實中的地理事物和現象,讓學生通過比較找出差異或得出規律;其次,歸納總結學生的發言并進行提升,給出結論;最后,讓學生對結論進行探究,得出成因。
如在設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第一節中“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如何演變的?”這個問題時,可分以下四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教師展示大理巖、砂巖、花崗巖、玄武巖標本,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其差異;第二步,教師及時總結學生所得出的答案,并告訴學生大理巖屬變質巖、砂巖屬沉積巖、花崗巖屬侵入型巖漿巖、玄武巖屬噴出型巖漿巖,同時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存在不同類型的巖石?巖石的屬性是否永恒?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如何演變的?”第三步,引導學生探究三大類巖石的循環演變過程。
地理學科強調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現象隨處可見,學生常常只看現象不看本質,由果推因式設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活躍,對所提問題的完成度好,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同時這種設計問題的方式還能深入挖掘個體潛能,并促使學生養成探索事物內在本質和內在聯系的習慣,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方式三:化整為零式設問
化整為零,顧名思義就是把一個整體分成許多零散部分,也就是說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將此問題分解為幾個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在地理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地理現象的成因比較復雜,若不將其成因分解成若干小問題分別提問的話,學生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這樣的課堂提問只會使教師唱獨角戲,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在遇到“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夏季氣候有何特點,為什么?”這個問題時,學生可能只能回答零散的一部分內容。所以,教師在設計這個問題時,可將該問題分解成如下四個問題,即“問題一:夏季我國東南部地區總體的氣候特點是什么?問題二:影響我國夏季降水的鋒面雨帶是如何移動的?問題三:六月份梅雨天氣的形成與鋒面雨帶的移動有何關系?問題四:在伏天時期出現的干旱,稱為伏(夏)旱,其形成與哪種天氣系統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