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8 17:5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方法:通過近三年來使用韋倫屈光度篩查儀和筆燈客觀眼位篩查對4-6歲集體兒童4000-4500人的視力篩查統計陽性檢出率10%與以往兒保醫師眼宏觀檢查和視力表燈箱測查陽性率不足1%比較,學齡前兒童眼病陽性檢出率明顯增高。
結論:加強學齡前兒童眼保健工作,使用韋倫屈光度篩查儀和筆燈客觀眼位篩查,對視力不良兒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 韋倫屈光度篩查和筆燈客觀眼位篩查 視力保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69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3-0367-02
為了更好的開展集體兒童視力保健工作,我們近三年對城區幼兒園4-6歲兒童4000-4500名使用韋倫屈光度篩查儀和筆燈客觀眼位篩查,開展集體兒童視力篩查工作。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玉田縣城區幼兒園4-6歲兒童2011年4083人,四歲組1562人,五歲組1621人,六歲組900人,2012年4289人,四歲組1668人,五歲組1706人,六歲組915人,2013年4463人,四歲組1762人,五歲組1821人,六歲組880人
1.2 方法。
1.2.1 眼保健門診醫師深入到幼兒園使用韋倫屈光度篩查儀對兒童眼屈光度進行篩查,使用筆燈對斜視進行篩查。
1.2.2 對篩查的陽性患兒,我們預約他們到我院眼保健門診進行進一步檢查,由眼科醫師進行散瞳,做眼科常規檢查確診,對斜視需要手術矯正的我們把他們轉到上級醫院進行治療,對確診為弱視的兒童由我們眼保健門診醫生給與綜合治療,對確診為異常的所有患兒,我們保健門診均建立檔案,定期復查。
1.2.3 療效評價標準:基本治愈:4歲視力≥0.6五歲視力≥0.8:進步:視力提高兩行或以上:無效:視力提高一行或退步、不變。
2 結果
2.1 眼病檢出率。2011年檢出人數429人次,患病率為10.5%,2012年檢出人數420人次,患病率為9.8%,2013年檢出人數424人次,患病率為9.5%。
2.2 弱視發病情況。2011年患病人數為245人次,患病率為6%,2012年患病人數為240人次,患病率為5.6%,2013年患病人數為214人次,患病率為4.8%。
2.3 弱視治療一年后復查情況。2011年在我院治療的245人中,治愈166人次,治愈率為67.7%。進步68人次,占27.8%。無效4人,占1.6%,有7人未復查。2012年在我院治療的240人中,治愈169人次,治愈率為70.5%。進步68人次,占28.3%。無效2人,占0.8%,有1人未復查。2013年在我院治療的214人中,治愈152人次,治愈率為71%。進步60人次,占28%。無效3人,占1%。
3 討論
3.1 兒童是人類的未來,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兒童發展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兒童發展,對于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許多家長和老師都反映,現在孩子的視力越來越差了,高中以上超過80%的孩子戴眼鏡,而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信息80%以上是靠眼睛獲取的,所以保護兒童視力健康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工作。全世界60億人口當中,有四分之一是兒童[2],我們國家非常重視兒童保健工作,把它作為社會衛生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兒童視力保健工作,是我們兒童保健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現在全國多數保健機構兒童體檢,眼部檢查還局限于兒保醫生對兒童眼部外觀進行肉眼檢查和使用“國際視力表燈箱”5米距離視力檢查,我院2011年以前也是應用此方法,但檢查結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有的孩子不合作,有的孩子眼遮蓋不認真,影響了檢查結果,致使檢查陽性結果不足1%,許多孩子視力異常沒有被早期發現,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近三年我們使用韋倫屈光度篩查儀和筆燈客觀眼位篩查比較客觀的反應兒童眼部的真實情況,不受人為因素的影響,篩查比較準確,對兒童眼病能夠早發現、早治療。我們篩查的眼部異常多為斜視和弱視。
3.2 弱視是嬰幼兒時期,因為各種原因造成視覺細胞的有效刺激不足,黃斑功能受到抑制,視功能發育障礙。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大多數患兒是可以治愈的。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學齡前兒童是弱視的最佳治療時期,7歲以后治療效果較差,12歲以后效果極差[1],這就說明我們早期篩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3 做好兒童視力保健工作需要醫療保健機構、托幼機構和兒童家長的共同努力,我們保健機構需要加大眼保健知識的宣傳,加強眼保健門診與托幼機構、視力不良兒童家長的聯系,指導他們對矯治的有效監督與配合,保護兒童視力,提高兒童視力。
參考文獻
篇2
1.利用光合作用發現史,了解科學實驗的方法 教材在光合作用一節中首先通過幾個經典實驗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的過程。教學時,我重點介紹了科學家的實驗設計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介紹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用水綿做實驗材料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時,我簡要介紹了水綿的生理特征之后,先請學生自己閱讀“實驗過程”,然后提出問題:此實驗設計的巧妙之處何在?大部分學生都是從實驗操作過程上找答案,惟獨忽略了“選擇實驗材料的重要性”這個問題。我就引導學生結合水綿的結構特點: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葉綠體在細胞中又呈螺旋狀分布。想到這樣的葉綠體不僅受光面積大,也便于觀察、分析和研究,并且強調科學實驗材料的選擇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聯系前不久剛做過的“觀察細胞質流動”實驗,觀察不到細胞質流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實驗材料選擇不當造成的。這樣使學生認識到選擇一種理想的實驗材料,可以使實驗結果明顯可靠,也是成功的先決條件。通過這些講述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而且使學生清醒地意識到選擇實驗材料的重要性。接著提問:恩吉爾曼設計實驗步驟時,為何要把載有水綿和好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并且是黑暗的環境里呢?學生經過討論,一致認為:排除了氧氣和光線的影響,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為什么要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細菌檢測?學生回答:這樣能夠準確判斷水綿細胞中釋放氧氣的部位。再問為什么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對比實驗?學生回答:可明確結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這樣學生就自然得出氧是葉綠體釋放的,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的結論。?
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明確:提出問題創立假設設計實驗分析結果再實驗再觀察,直到找出事物內在的必然聯系,這不僅是光合作用發現的基本過程,而且還是生物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從科學的角度看生物學教學的實驗,可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科學實驗的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其綜合素質的目的。?
2.利用色素的提取分離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而生物學正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許多生物學知識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的。生物學實驗課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踐機會,也是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動手能力的有效渠道。更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極好時機。如在光合作用中安排的“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及分離”實驗中,毛細吸管劃濾液細線不是太粗就是不齊,要不就是把紙劃破,直接影響實驗效果。后來學生自己想辦法,不用毛細吸管,而是把濾紙在鉛筆線處折疊,直接在濾液上劃。這樣的濾液細線不僅細齊,而且沾上的色素多,在濾紙上析出的色素帶明顯,學生不僅了解了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含量,鞏固強化了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發展了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提高了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使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3.利用同位素標記法,了解學科間的滲透作用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人們研究的深入,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在教學中客觀地把握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能促進知識的發散。生物學的發展與物理、化學的發展關系密切。也正是由于理化知識的介入,才使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深入到分子水平。例如,光合作用關于產物之一的O2究竟來自反應物中的H2O還是CO2,就是利用物理學方法——同位素標記法來解決的。再如,葉綠體中色素的分離是利用化學方法——紙層析法來達到目的的。?
另外,在生物教學中我還經常運用哲學原理。哲學似乎與生物學毫不相干,事實上量變與質變、運動與靜止、內因與外因、對立與統一辯證的觀點在生物學中隨處可見。例如,介紹光合作用過程時,我說雖然從新陳代謝的角度看光合作用是一個同化過程,但是其中也伴隨著物質和能量釋放即異化作用。如暗反應中ATPADP+Pi+能量,我從對立統一規律這一角度介紹說: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源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充滿著矛盾。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正是在物質的合成與分解這對矛盾的對立統一中不斷完成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實現自我更新的。?
這樣處理教材的目的是通過教材具體的事例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及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篇3
一、教材分析
“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是七年級《生物學》中繼“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水循環”之后和“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教材編寫及知識結構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通過對這一節內容的學習能為以后學習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奠定堅實的基礎。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通過探究實驗闡明綠色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
二、教學目標:主要是三個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綠色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2.實驗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3.闡明光合作用的概念。4.嘗試設計實驗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能力目標:通過實驗,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索知識的發生過程,認識綠葉在光下制造的有機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發生的場所和產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從中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實驗探索,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物的情感。
三、重點和難點
1.探索綠葉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對實驗的目的、過程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四、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法、探究法。
五、教學步驟
第一部分:導入新課活動:請同學列舉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這些食物與綠色植物的關系。學生發現人們的食物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于綠色植物。置疑:“植物體由一棵小苗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自身營養物質的積累從何而來?”“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如何檢驗呢?”“綠葉制造有機物需要什么條件嗎?怎樣證明?”以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聯想小學自然課的內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體內有機物來源于植物體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1.講解探究實驗的目的、方法和步驟――探究課題,引導學生說出探究實驗的變量,怎樣設置對照實驗。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后,對照課本上的方法步驟,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2.播放實驗視頻:(主要是6個步驟)要重點觀看和講解。3.分析試驗結果:(1)同樣是天竺葵,葉片見光部分變藍了,說明了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一種使碘液變藍的有機物――淀粉(2)遮光部分未變藍,說明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光。
第三部分:歸納總結:1.從實驗題目中體會光合作用的三個重要因素――綠葉、光、有機物。2.總結光合作用的概念。
篇4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的第5章,在“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的內容中,安排了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的教學內容。本內容包含的重要知識塊之一是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編著緊緊圍繞第5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的主題而設定教學內容,又與其他學科之間相應聯系,現將對“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的教材結構進行解讀。
1.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教材的編著特點,分析本教學內容中的重點有3個:其一,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種類(驗證性實驗);其二,色素對光譜吸收存在的差異;其三,葉綠體的結構。在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驗證性實驗)中,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證明色素種類有4種,先引入物理學中的波峰、波谷的知識分析第99頁圖5~圖10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的吸收光譜,再通過4種色素溶液,放在陽光與三棱鏡之間的實驗介紹,由于色素吸收不同光譜而變暗,證明不同色素對光譜的吸收存在差異,進一步了解色素位于葉綠體的類囊體結構薄膜上,由于葉綠體基質和基粒中都含有酶,從而得出結論,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這是構建學習光合作用原理和應用的基礎,沒有特別使學生難掌握的內容,故沒有教學難點。本節內容教學難點集中分布在“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中,根據對教材的重點分析,來確定教學中的三維目標。
2.確定三維目標
由于本節內容為2課時,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重點,確定教學中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通過“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學生能說出色素種類和作用;通過識圖能簡述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
以科學家恩格爾曼對光合作用先后研究實驗的時間為序,認同科學與技術的相互支持;是科學家在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上,開拓創新,踐行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結果;認同科學家是平凡而偉大的人;認同自己通過努力,將來也可以成為一名科學家。
(3)能力目標
以恩格爾曼實驗,厘清對比實驗和對照實驗的區別;學會科學實驗中,通過自變量的控制來觀察因變量的變化;學會提取和分離色素的方法。在本節內容的資料分析、思考與討論、實驗探究等問題討論中,注重語言表達能力和分享信息能力的培養。
二、課堂教學策略
內容“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的教學策略定位:用生物學中“物質組成結構,結構決定功能”和“結構與功能和諧統一的學科思想”引領該內容教學。
1.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
在本節內容教學中,要引入物理學、化學、哲學等基礎知識,使本內容的重點內容得到有效突破。
(1)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學生實驗):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要求學生將實驗成果(具有色素帶的濾液紙條)夾在書中避光保存,備用;第二課時,除實驗以外的內容,全部在一節課內完成。
(2)設置導言
以種在山坡陽面的小麥比陰面的小麥長得好,和課本中大棚蔬菜用紅色的日光燈照射來引入課題,并進行光與植物生長關系的簡單介紹,說明光的重要性,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外因,并處理好“問題探討”欄目中的內容。
(3)全程教學中注重構建一個完整、符合生物學科的邏輯體系
即第二課時通過“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復習,證明綠葉含有4種色素,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但綠葉中色素隨時間、葉齡不同,4種色素的含量是不同的。邏輯體系為:綠葉中4種色素對光譜吸收存在的差異(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色素存在部位(葉綠體)上葉綠體結構 葉綠體的功能(光合作用的場所),這是“結構與功能和諧統一”體現之一。
(4)幻燈片制作
教材中除練習題中的插圖外,利用全部插圖制作幻
燈片,解決因圖片小,多數學生無法觀察的難題,有利于學生識圖,培養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還增加一幅葉綠體圖,該幅圖片還重點用于“光合作用過程”的教學(如圖1所示)。
(5)色素對光譜吸收差異的教學流程
展示第99頁圖5~圖10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的吸收光譜的幻燈片學生認識5種不同波長的光譜通過不同色素吸收光譜的波峰、波谷得到結論: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6)指導學生觀察圖1
學生識圖歸納葉綠體的結構特點為:類囊體薄膜面積大;色素多;酶分布在基質、基粒上;這樣的結構特點就決定了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
篇5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化石燃料幾乎都是遠古的植物以還原碳元素的形式固定下來的,因為有了植物這個載體,在燃燒時勢必會產生廢氣、廢渣等大量有毒物質以及隨之而來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另外,人類對太陽能的利用率很低,即使是轉化效率較高的硅太陽電池也由于其獲得電能的價格遠遠高于常規方法而不能大規模市場化。大家也許不知道,只要陽光照射地面1小時,就可產生滿足所有人類1年所需的能量。一方面是日益緊迫的新能源開發需求;另一方面是現成的太陽能無法有效利用。這種種困境和矛盾促使科學家尋找更加可行的方法利用太陽能。其實,有一種方法就在我們身邊,天天都在進行,大自然早就給我們做出了標準而高效的光轉化作用模式,那就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奧秘
光合作用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以綠色植物、海藻和藍細菌等為依托,借助太陽光,通過葉綠體收集太陽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富有能量的有機化合物,并釋放出氧氣。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步是由光驅動將水分子裂解為氧氣、氫離子和電子的反應,這一反應向地球上所有復雜的生命提供能量和氧氣,可以說是光合作用的核心。綠色植物依靠這一反應實現了地球上最成功的光轉化機制――原初光能轉換過程的量子效率幾乎是100%。
然而,物種進化的偉大成就也成為了科學家幾乎不可逾越的屏障。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科學家就開始嘗試模擬光合作用儲存太陽能,其中最為關鍵的那一步電解水,其實也早已能夠實現,但卻是在化學條件下,需要高溫及強堿的苛刻條件,反應中使用的催化劑也是鉑等貴重金屬,還要給予足夠高的能量,這一能量幾乎能夠摧毀任何生物分子。而且,得到能源的成本是天然氣的10倍,汽油的3倍。反觀我們身邊的那些植物,它們在25億年前就找到了利用太陽光高效分解水的方法,每一天都在悠閑自得地完成這一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這其中的奧秘一度困擾著各國的科學家。人工光合作用
比起植物,人工電解水的核心問題就在于缺少像葉綠體那樣有效地電解水的媒介。最近,一些科學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的科學家諾塞拉和卡南成功完成了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其最新研究結果已發表于著名的《科學》雜志。他們的突破之處在于將銦-錫氧化物做成電極,放置于鈷離子和磷酸鉀的水溶液中。通俗地說,就是以鈷和磷為原料制造出了可在室溫下促成水分解的催化劑。
在這項研究中,實驗人員首先利用放置在水中的鈷金屬、磷以及銦-錫氧化物做成的電極建立了新型的催化裝置,依靠外來能源(比如太陽光能、風能等)產生的電流,流經電極以及鈷和磷酸構成的催化劑,利用鈷和磷的催化作用,使水生產出氫氣和氧氣,并在兩極收集。這一過程與光合作用非常相似,特別是利用太陽能作為電能的產生來源這一點。氫氣和氧氣可以直接用來燃燒供能,無污染。而且,氫氣和氧氣組合產生的能量可以貯存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中,實現白天和晚上不間斷地供電。
相對于現有的昂貴并且條件苛刻的水解反應,新的人工光合作用的整個過程在pH值是中性的環境和室溫條件下就可以很容易地實現,使用的材料也都廉價易得,更適宜工業化生產。因此,不論是研究者還是同領域的專家都對這一結果抱以很高的期望與贊賞,麻省理工學院的這兩位科學家認為:
“這是我們期待了多年的愿望。一直以來,太陽能只能作為有限的能源供人類使用,工業化和產業化遙不可及。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把太陽能作為無限量能源的來源,就能實現了。”而倫敦皇家學院的一位生物學教授作為光合作用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也認為“這是一項重大的發現,它將對人類未來的繁榮昌盛起到巨大的影響。這項發現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它打開了能源開發新技術的大門,從而提供減少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手段。這項發現是朝著清潔、無碳能源方向發展的里程碑。”
雖然只是一個開端,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繼續深入研究,但這一研究意義非凡,很可能在工業技術中引發一場能源革命。如果研究進行得順利,10年內,家庭用戶就能夠通過這一裝置享受日光的能量。
人工葉計劃
與這個研究相似,英國在太陽能領域正式啟動了“人工葉”項目的研究。顧名思義,所謂“人工葉”就是模擬天然綠葉的光合作用,創造出一個與之相似的人工系統,產生清潔燃料氫和甲醇,作為燃料為汽車等工業提供能量。
項目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此項研究,可以使人工葉像植物一樣,在常規的條件下,就能夠從水中分離出氫氣,從而徹底告別以往那些昂貴的操作手段并且沒有繁雜工藝的要求。這個操作如果真的能夠實現,那將是未來最可行的方案之一。人工葉作為一種原料,由它所獲得的氫氣,既可用于制造燃料電池,成為新一代無污染的高能燃料,又可以結合二氧化碳產生甲醇,逐漸減少人們對石油的依賴與使用。因此,氫氣高效率、低污染、可流動等特點都深深吸引著科研人員尋找有效的電解水的方式。
人工葉的項目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模擬人工光合作用研究都是致力于解決將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氫氣和氧氣的這一過程,建立一種像自然界綠葉一樣的人工葉,甚至比它更優化的裝置,成為高效的太陽能轉化設備。但是,研究的過程是非常艱辛的,而且也有非常大的挑戰性。在這個過程中研究人員做過多種試驗,比如他們曾嘗試以其他原料作為催化劑,雖然也能催化水解反應,但效果卻并不像起初期望的那樣,只有通過多次實驗,向其中添加其他物質,才能夠期望催化效率能夠提高。
人工葉項目研究的重點之一就是探求哪些蛋白質參與推動了光合作用――目前已知有兩組參與了光合作用,分別被稱為光合系統Ⅰ和光合系統Ⅱ,后者包含著使水分解的結構,科學家們希望以此為研究的突破點,他們采用一種被稱為X光結晶工藝的光分散技術來分析光合系統Ⅱ在1/1010米層次上的組織結構,并最終觀察到了微觀清晰的結構,這一發現對掌握水的分解原理有非常大的幫助。另外,已經有科研小組嘗試通過基因工程的手段來合成類似的自組裝蛋白。現在這項研究遭遇的更大挑戰是設計出一個完善的人工系統,甚至是借此找到辦法將光合作用擴大到工業生產的規模。
地球每年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1730億~2200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于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化學家計算,倘若人工葉目標得以實現,一片人工葉只需分解數公升水,便可滿足一戶家庭一天的能量所需。人工葉計劃適合在日照充分并且無人居住的沙漠地區大規模地推廣,再通過光纜等設備輸送到其他地方,這樣就完全避免了占據耕地或與人搶地的矛盾,更具有實際的意義。
展望
人工模擬光合作用是當前面對世界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難題所提出的一個極具吸引力的解決方案。
篇6
關鍵詞: 初中生物教學 生物學概念 教學策略
1.生物學概念的重要性
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科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物學思維和理論體系的基本單位,是對生物學事實共同屬性的歸納概括,因此如何有效地對概念掌握和運用是生物學教學過程的核心問題。
2.生物概念教學策略
2.1通過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形成感性認識。
實踐證明:利用感性材料,如用多媒體、實物、模型、實驗等,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更能為概念教學奠定扎實的感性基礎,有利于開展有效的概念教學。
2.1.1實驗有助于對概念的理解和歸納
“科學來自實驗,概念源于實踐”。實驗既是生物學科的基本特征,又是學生學習生物知識、探究科學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概念是物質或事物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而這一本質屬性又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實驗活動,在進行對比、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礎上形成的。
例如:《血管》一節,為了加強對動脈和靜脈概念的歸納和理解,我讓學生進行了以下實驗:每組找一位學生,先觀察手臂上的靜脈,再摸一摸手腕,感受動脈的跳動。用橡膠管扎緊這個人的前臂,過一會兒,摸一摸手腕,感覺它的跳動有什么變化,觀察橡膠管以上和以下的部位靜脈有何變化。這樣通過實驗現象,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很容易判斷出動脈、靜脈的血液流向,總結出動脈、靜脈的概念,并且記憶深刻。
例如:講解組織的定義時,先通過學生自制的洋蔥表皮、番茄果肉細胞等臨時裝片進行觀察,再觀察根尖分生區細胞,導管和篩管細胞等,通過觀察、對比、分析、歸納很容易得出并理解組織的概念。
例如:在講反射的定義時:先讓學生兩人一組做膝跳反射實驗,然后結合實驗讓學生思考什么是反射?學生討論后,得出:反射的主體必須是人或動物,必須有神經系統參與,必須有刺激,而且是規律性的反應。通過實驗學生對反射的定義能夠真正理解。關于草履蟲、含羞草、鯽魚對刺激發生反應的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光合作用這一概念,實際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對初中生來說,能將這三方面有機聯系起來,歸納出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即基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是通過探究性實驗和演示實驗得出的,學生在觀察及實驗過程中已對有關的原料和產物等有較深印象和理解,再引導學生將這些實驗結論歸納在一起,找出內在聯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2.1.2利用實物引出概念
例如:對“水產動物”概念教學時,教師先出示買來的蝦蛄、海蟹、墨斗魚等實物,讓學生觀察并且進行提問:1.它們生活在什么環境中?2.它們與人類有什么關系?學生作答后我繼續提問:你認為什么樣的動物是水產動物?學生能很順利地回答出:生活在水中對人類有一定經濟價值的野生或養殖的動物就是水產動物。利用實物刺激思維,很容易得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再如講單性花、兩性花概念時,給每組同學發一些油菜花和黃瓜花,讓學生觀察其不同并進行分析,很容易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定義。這種實物結合問題提問既生活化又可激發學生解決概念的興趣。
2.2運用比較法,把握概念本質。
比較法是指“能看出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的認識方法。它是各種認識和思維的基礎,感性認識需要它,理性認識更需要它。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利用比較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其思維空間,因而有利于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免疫中的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這兩個概念,我在引導學生分析完人體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線后,提出問題: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有何共同點?學生思考討論后得出:都是生下來就有的,都對多種病原體起作用,這樣順理成章地得出非特異性免疫的概念。然后分析第三道防線,問:第三道防線和第一道,第二道防線的區別是什么?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第三道防線是后天形成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起作用,從而引出特異性免疫的定義。通過異中求同比較和同中求異比較對這兩個概念的內涵,異同的認識會更深刻、更全面。這種方法在講動脈血和靜脈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血漿和血清、警戒色和保護色、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等成對相關概念時,都可運用,從而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3類比法有利于對陌生概念的理解。
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通過生動形象的類比,可幫助學生在陌生的概念和熟知的事物之間建起適當聯系,從而可較好地促進新概念的順利內化。
例如:《多細胞生物體》教學內容中,出現了組織、器官、系統等一系列的新概念,對于這些概念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運用類比法教學則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如把生物體比喻成一個大廈,那么系統則是一層層的樓房,器官則是一個個房間,組織則是每個房間的墻面,細胞則是一塊塊的磚。再如把保護色比作便于隱蔽的迷彩服,把警戒色比作令人敬畏的警服;將擬態比作隱瞞身份的偽裝,等等。通過這樣巧妙的類比,再陌生的概念也顯得淺易易懂了。
3.概念的應用與深化
掌握概念往往是學習的開始,而應用概念則是學習的深入,是課堂教學和解決問題不可缺少的過程。
有些概念,如新陳代謝、基因、生物圈等,其內涵往往很豐富,不可能一次或在一個階段完全加以揭示。因此,必須有意識、有步驟地安排教學,使得學生能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如細胞的分化,七年級學生理解起來就有一定困難。因此,在以后的學習中,如在學習種子的萌發、根尖的生長、莖的形成等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鞏固和強化這一概念,使得學生能加深對它的理解。
又如:新陳代謝這一概念,很難在一節課里把它完全講清楚。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循環、消化、泌尿等章節中滲透有關的知識內容,那么,再進行新陳代謝的學習時,就不難接受這一概念了。
篇7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09—0074—01
從2012年的高考試卷來看,生物高考試題與前幾年相比,無論從分值上還是題型上,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即便如此,從考卷中我們仍能感覺到其中穩中有變,滲透著新課程的理念。
1.近幾年生物高考試題分析
甘肅省使用的是全國卷Ⅱ,就理綜卷來看,生物試題的題型不變。一卷客觀性選擇題始終有1~5道,二卷非選擇題(31、32、33、34)共4道。整個卷面考查點大都集中在主干知識,如“新陳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和“免疫”上。看似沒有太大的變化,但通過對近幾年高考試題的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其中滲透著新課程的理念:重視對能力的考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加強了對圖表信息處理能力的考查
例如,2012年第31題:金魚藻是一種沉水植物,有關研究結果如下圖所示(圖中所示的凈光合速率是指實際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之差,以每小時釋放O2的微摩爾數表示)……題干是以金魚藻凈光合速率與實際光合速率坐標圖的形式呈現,考查的是對圖表的理解能力。其中第﹙1﹚小題的第2問完全引用了新課程的術語(自變量)。這道題是通過坐標圖的形式考查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但其考查的核心是對圖表的理解能力及對信息的處理能力。
⑵突出考查綜合分析能力
2010年第33題:“人類白化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某患者家系的系譜圖如圖甲。已知某種方法能夠使正常基因A顯示一個條帶,白化基因a則顯示為位置不同的另一個條帶。用該方法對上述家系中的每個個體進行分析,條帶的有無及其位置表示為圖乙。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回答下列問題……”這道題就要求學生不光會分析傳統的系譜圖,還要結合實驗結果的分析才能得出答案。2011年33題:“探究不同條件對葉片中淀粉合成的影響,將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時間,耗盡葉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狀態一致的葉片,平均分成8組,實驗處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時間后,檢測葉片中有無淀粉,結果如下表……”這道題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其核心也是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⑶突出考查探究能力
2012年第33題:“某同學為了研究pH值對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這是一道考查“酶的實驗”的題目,要求找出已設計好的實驗錯誤。考查分值從前幾年的6分上升到10分,已占到整個卷面分值的左右。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高考逐步加強了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2.備考策略
2013年是我們甘肅省新課改高考的第一年,教師應盡快改變教學理念。本人整理了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后,有了以下幾點想法。
⑴充分利用教材給出的素材培養學生對圖表的解析能力。另外對“光合和呼吸”、“生態”、“免疫”這樣的主干知識,在教學中盡量用圖表、曲線等表示。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對圖表的解析能力,同時還加強了對知識的遷移、應用及對信息的處理能力。
⑵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創造性思維結構包括:發散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橫縱思維六要素。教材幾乎每節都有“思考與討論”,這就是思維能力培養的最基本素材。教材中幾個重大的科學發現,如“細胞學說的建立”、“生物膜的探究歷程”、“酶本質的探究”、“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都是用有形或無形的問題“串”起來的,意在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只要重視起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素材無處不在。
篇8
新美洲星液體肥料是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引進美國有機礦化技術并進口主原料,經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根據中國實際研制生產的現代高科技產品。葉面噴施后,可顯著增加農作物產量。正常年份噴施,糧食作物可以增產8%~10%,經濟作物可以增產15%~60%;在環境條件不利情況下,增產效果尤為顯著。現針對旱稻的特點,將新美洲星在旱稻上的應用技術總結如下。
1 旱稻的優勢
1.1 耐干旱,節水
與水稻相比,旱稻具有耐旱、節水等優勢特點。通常一生只需補充灌溉2~4次,不及水稻灌溉次數的1/4;而在雨水豐沛的南方地區一般無需灌溉,基本依靠雨養。
1.2 比一般旱作物高產
旱稻內生通氣組織發達,而一般旱作物卻沒有這種構造。因此,旱稻比玉米、大豆、小麥等旱糧作物耐澇漬,很適于低洼易澇旱地種植,并且一般都能獲得比旱糧作物更高的產量。近幾年,由于旱稻很適于低洼易澇旱地種植,所以很受農民的喜愛。目前,安徽省推廣的主要旱稻品種有“綠旱一號”“旱稻906”等。其種植面積在迅速地擴大,正常年份只要栽培技術得當,不僅達到穩產(7 500 kg/hm2左右),而且可獲得高產(9 000 kg/hm2以上)。
2 旱稻的種植要求
2.1 灌溉
旱稻種植并非不需要灌溉,尤其在自然降水較少的淮北地區,水源條件是旱稻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保障。如果風調雨順,旱稻在全生育期無需澆水。如遇長時間無有效降水,農田干旱,必須進行3次有效的灌溉,即播種后的齊苗水、孕穗水、抽穗灌漿水。
2.2 施肥
旱稻高產栽培,除需要正常的栽培管理外,重點是在根外追肥(葉面肥)上做文章。種植旱稻的區域,大部分都是水資源較缺乏的地方,那么在旱稻生長的各個生育階段,肥水運籌就不能像水稻栽培那樣得心應手,特別是在旱稻生長進入孕穗期和抽穗灌漿期,在無灌溉條件和降水的情況下,更顯示根外追肥的重要性。
3 新美洲星增產增質機理
一是自身含有多種營養元素可以補充作物營養。二是其特殊配方可提高肥料利用率,能保證作物生長發育有充足的養分供應而增加產量。三是促進根系生長,擴展根群,使根系向土壤深層伸展,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和養分。因此,在旱稻栽培上適時適量地進行葉面噴施新美洲星,既能及時補充養分,又能增強抗旱能力,對促進旱稻高產穩產十分有利。
4 新美洲星在旱稻上的應用效果
4.1 平衡養分需求,提高肥料效率
新美洲星含有農作物生長需要的多種營養成分。根據肥料利用最小養分率的木桶理論,施用新美洲星液體肥料后,由于多種元素合理配合使用,可平衡作物的養分需求,更能發揮肥料的最大效率。同時,可調節植物體的各種功能,以達到高產優質的功效。
4.2 顯著增強光合作用,提高酶活性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一個主要生理過程。在形成作物產量的干物質中,占總干重的90%~95%是來自光合作用的產物。旱稻施用新美洲星液體肥料后,可促進旱稻體各生理過程的進展。主要表現在顯著提高光合作用強度和大大提高酶的活性。
篇9
生物CAI的設計和制作不能脫離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指導,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各種教學法的特點以及教學實際,進行合理選擇,優化組合,實行優勢互補,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科學性、直觀性 、能動性,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下面,就此問題談談我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1 生物CAI與范例教學法
范例教學的基本思想是選擇基礎的、本質的、具有實用性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范例教學,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范例教學在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知識遷移能力和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選擇范例的要求是“三性”,既基本性、趣味性、范例性。基本性是指范例要與教學內容的基本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相聯系,切忌不著邊際或離題太遠;趣味性是指范例要生動有趣、直觀性強,要能引發懸念、激發興趣;范例性是指范例要言簡意賅、突出重點、目標性強。
基于以上要求,將某些范例設計成CAI課件,能更好地達到預期目標。
如:在《綠色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和無機鹽》一節的教學中,我引用了17世紀初期比利時化學家、生物學家海爾蒙特的實驗:將一株重2.3Kg的柳樹苗栽培在一個放有90Kg土壤的大木桶中,只澆雨水,5年后,柳樹重達76.7Kg,而土壤只減少了60g。據此提出問題要求學生討論:樹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土壤中減少的物質又是什么?用此范例,可以使學生對看不見摸不著的無機鹽的存在有一個具體的認識。但是用語言來描述這個實驗,會顯得繁瑣枯燥,缺乏吸引力,我用powerpoint將其設計成幻燈片:藍天白云,陽光普照,一卡通人物科學家在給木桶中的樹苗澆水,樹苗逐漸長大,重量增加為76.7Kg,而土壤的重量只減少了60g, 對此科學家很不解,于是提出要討論的問題。由于動畫表現出來的實驗過程一目了然、趣味性強,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范例的作用也就充分體現出來了。由此我進一步提出目標問題:什么是無機鹽?無機鹽是怎樣被吸收、運輸和利用的?激發起學生的探究心理,從而導入新課。
再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一節的教學,學生在小學學習過光合作用,大部分都知道光合作用能合成有機物,但對于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和過程了解很少。我將“銀邊天竺葵的光合作用實驗”設計成flas范例,播放后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綠色見光葉片遇碘變藍色,是因為葉片中含有淀粉,進行了光合作用;綠色不見光葉片遇碘不變藍色,沒有進行光合作用,這說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備條件;見光銀邊葉片遇碘也不變藍色,這是因為它不具備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這樣導入新課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又有利于突破重、難點。
適合設計為動畫的范例還有許多,它們除了符合范例的“三性”外,更為突出的優點是:形式活潑、直觀性強、條理清晰,占時少,比用語言講述的范例效果好。
2 生物CAI與圖表教學法
圖表教學也是直觀教學的體現,好的圖表必須是重點突出、簡明扼要、層次分明、式樣新穎,能將所要掌握的知識之間的各種聯系比較直觀的表現出來。圖表教學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邏輯思維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能創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
以往是將圖表繪在紙上、小黑板上或幻燈片上,或作為課堂板書的組成部分來運用。這些形式都有些缺陷,如:不能動態表現、體積大容量小、字小看不清、現場操作耗時長、缺乏師生對話等。現在用flash和powerpoint等軟件來制作動態圖解和幻燈片圖表能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
適合制成電腦動畫的圖形圖解,有以下幾種類型:
1、生理過程圖解:如光合作用的過程;血液循環過程;尿的形成過程;DNA的復制等;
2、分子運動的微觀圖解:如滲透作用;礦質離子的吸收等。
以上圖解動畫化使抽象的知識內容變得更加具體、形象、簡潔,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學生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地掌握知識重點,突破難點。
適合制成電腦幻燈的主要是文字圖解(表)、文圖圖解,有以下幾種類型:
1、形態結構圖解:心臟結構圖;細胞結構圖等;
2、函數圖:如食物消化順序函數圖。
制作這一類幻燈圖解(表)要注意“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要留有信息加工的空間讓學生討論分析,老師控制答案的填充順序。
3 生物CAI與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多種手段和藝術手法,創設情景交融的科學意境,引導學生融入其中,進入角色,在情趣盎然中展開對知識的探索。生物CAI以其豐富的表現形式為情景教學法提供了廣闊天地。
如:《生命的起源》這節課內容很抽象,如果每一環節都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去學習,學生會感到疲累。而在生命的起源中,認識原始地球的條件對于理解生命的化學進化過程是非常重要的。故一上課我就先播放了一段用GIF動畫和powerpoint制作的情景聲像動畫:地面有許多火山在隆隆爆發,熔巖橫溢,大量的氣體噴射而出;天空中雷電交加,火光四射,大雨傾盆而下,鋪天蓋地,地面逐漸一片……。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此情此景當中,頓生疑慮:“老師,這是什么呢?”然后我點出這就是原始地球的想象圖。那么原始地球能為生命的誕生提供怎樣的條件呢?在學生情緒高漲的狀態下,我再通過復習生命誕生的物質基礎切入主題,這樣,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下積極地步入科學殿堂,牢固掌握了知識。
在講《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這課時,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課件,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學生對生物的適應性有了深刻的認識。
在講“生態平衡”時,我選用了幾組圖片向學生展示:1、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和環境污染:某地山林被大量砍伐后殘留的粗大的樹樁實景;黃土高原實景;工廠煙囪排放的濃煙等;2、破壞和污染帶給人類的災難:沙塵暴、98長江水災、赤潮、酸雨;3、珍稀或瀕于滅絕的動植物圖片;4、污染城市與花園城市的生態環境實景對比圖;污染指數對比表。這些貼近生活的畫面加上優美的語言描述,極強地渲染了課堂氣氛,學生不僅掌握了生態平衡被破壞的原因,也身臨其境地理解了環境保護和創造良好生態對人類的重要性,從而激發起學生的環保意識。
4 生物CAI與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學生掌握生物學的基本技能。故決不能讓CAI實驗課件的演示去取代學生實驗。但是用CAI來輔助實驗教學,卻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用如下:
4.1 全方位演示實驗過程,讓學生觀察思考。
通常教師現場親手做某些實驗,如:豬心臟解剖、觀察小腸絨毛等,會由于實物太小或現象不明顯而影響學生的觀察,實驗指導的效果不好。如果預先將老師的操作實景錄下來,在學生進行實驗前用大屏幕播放,老師邊作講解,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這樣,個別學生在實驗操作不明白時,還可以再播一次給他們看,使演示實驗更靈活,指導效果更明顯。
4.2 實驗理論分析更直觀,更利于學生全面學習。
篇10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初中;生物教學
探究式教學主要就是一種充分發揮老師教學主導作用與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教學方法,并且也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主要組成內容。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以往學生一直處在被動地位,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有效轉變這種模式,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展開學習,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1、創設和諧環境,營造探究的氣氛
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轉變“自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和學生展開平等的交流,構建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實現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與溝通,并且尊重、信任學生,這樣才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提高,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老師可以在開學初的第一節課和學生進行一定的交流與溝通。比如,先進行自我介紹,之后要求學生進行自我介紹,說說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這樣輕松的交談,讓學生理解“生物”、“生物學”的概念,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放松,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表現能力。之后讓學生對教材前言進行相關的閱讀,并且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內容,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初步的探究,了解生物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與作用,進而對生物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以后的學習中展開相應的學習,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2、利用教材藍本,點燃探究的靈性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實施,越來越重視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從課程目標、內容、實施等方面均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比如,在學習“觀察”這一內容的時候,在學生閱讀完教材之后,老師不必讓學生進行概念的死記硬背,可以利用具體的事物,讓學生進行親身的觀察,進而對這一概念進行深入的理解與掌握。如,讓學生對一盆花進行觀察,并且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可以明確觀察方向,為什么花是生物?其具有哪些特點?其為什么不會開出黑花?……通過問題的提出,讓學生進行細致、全面的觀察。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就不用對觀察概念進行死記硬背,在開展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就進行了全面的理解與掌握。又比如,在學習“生物與環境”這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生活的空間有四季之分,相應的穿著也會隨之改變,在四季中綠色植物也是不斷進行著興榮衰敗,為我們提供氧氣與食物,如果我們離開了這些綠色植物,是否可以繼續生存?為什么在人類濫砍亂伐之后出現了生物滅絕的現象?為什么南極與北極的動植物非常少?……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與探討,讓學生可以認識到生物與環境的依存關系與影響關系,進而在學習相關生物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更加重視生物與環境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創設問題情境,拓展思維空間
提問是教學中開展創造性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通過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此,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根據教材重點與難點,設置有關問題,并且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觀察與探究,讓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自己的探究能力,并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除了設置有關問題之外,老師一定要加強對各種教學資源、工具等方面的利用,設置有關情境,為學生的高效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調動學生解決問題與探究知識的欲望。并且要求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學會獨立思考,對生物知識進行積極、自主的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而逐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逐漸提高學生的生物成績。同時逐漸轉變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進而對生物知識進行全面的理解與掌握。
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對教材內容重點與難點進行鞏固,還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可以在輕松、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展開全面的學習,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并且予以相應的掌握。比如,在學習“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這一內容的時候,可以先向學生解釋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內容,讓學生先有一定的了解,之后進行有關問題情境的設置,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是什么?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對植物本身及大自然的影響?綠色植物是怎樣進行光合作用的?在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需要什么條件?通常情況下,綠葉被稱之為“綠色工廠”,那么這個“綠色工廠”的“機器”與“車間”分別是什么呢?提出的這些問題越是教材的重點與難點,就越可以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重點與難點的理解與掌握。同時,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明確的方向,讓教材內容變得更加簡單,幫助學生進行全面的學習。在問題提出之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戶外的觀察、實驗操作、書籍查閱、網絡搜索等,進行問題的解答。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通過這樣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并且對生物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展開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生物水平。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要想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學習,這樣才可以在探究活動中,不斷擴展思維,培養自身的探究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老師一定要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相應的探究教學活動,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環境的營造、教材內容的利用、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可以對生物知識展開全面的學習,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淼.探究式教學法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新課程(中旬),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