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塑料行業前景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7: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可降解塑料行業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F713.54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綠色發展”理念是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全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也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對塑料行業進行產業調整、大力發展可降解塑料袋對進一步弘揚綠色文化,讓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方法
首先,我們針對保定市消費者進行關于可降解塑料袋的購買行為的深入調查。本次調查過程中所發放的調查問卷模擬了消費者的整個購買過程,同時包含多個影響因素。調查范圍主要集中在保定市的五個區內進行,從2016年6月到2016年7月,歷時一月。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包括但不限于年齡在16歲以上的市民。問卷調查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主要在保定市古蓮花池、大潤發超市、清苑縣邁創新天地商廈、滿城區燕趙綜合超市附近等地區進行,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21份。與此同時,我們現場采訪了4個商戶或超市負責人,包括城市集貿市場、農村集貿市場的商戶和本市大、小型超市的售貨員。并且重點訪談了保定市兩家大型超市的經理、一家專業的塑料袋生產商和保定市環保局的負責人等;其次,我們通過分析調查數據,對保定市民的綠色需要與綠色需求進行總結分析,并發現保定市民的綠色需要與綠色需求并不匹配;再次,從綠色購買心理過程具體分析保定市民綠色消費行為;最后,從不同維度提出了促進可降解塑料袋市場發展的政策建議。
三、調查分析與結論
(一)“限塑令”實施效果不容樂觀。保定市一家主要的塑料袋批發商在訪談中表示,在實施“限塑令”以后塑料袋使用量大約只減少了5%。造成這種結果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自“限塑令”實施以后,有71%以上的消費者不再購買或使用塑料袋,但實際上購買的很多商品都有其自帶的塑料袋。據調查數據顯示,當前使用塑料袋的場所主要還是集中在超市、集貿市場、路邊小攤等場所,特別是集貿市場,由于性質所限,塑料袋使用很難禁止。在關于“您認為頒布‘限塑令’后,其實施效果如何”的問題中,有43.1%的受訪者認為“成效不大,沒有明顯變化”,而只有9.5%的受訪者認為“非常有效,生活環境明顯改善”。所以,“限塑令”實施后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并非顯著減少,在消費者心目中對生活環境改善的作用也不甚明顯;二是由于人口基數增加和近年來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致使集貿市場、超市等地的塑料袋使用量有增無減。
(二)對可降解塑料袋認知不足。有30.3%的受訪者表示“沒聽說過可降解塑料袋”。另外,有相當一部分受訪者對可降解塑料袋是否真正能完全降解仍然持懷疑態度,現在市面出售的可降解塑料袋都自稱是可完全降解,但從外觀上看它們之間差別不大。另外,還有部分消費者對各種不同的可降解塑料的種類及功能并不了解,導致對購買可降解塑料袋不放心。通過調查消費者對于可降解塑料袋的基本知識的了解程度,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些年對可降解塑料袋的宣傳力度和實際效果的不理想。消費者對可降解塑料袋的認識模糊,但值得一提的是,絕大多數消費者對可降解塑料袋都有購買的意愿,都懷有環保的熱情。在思想上基本能意識到減少塑料袋的購買對保護環境的作用,形成了基本的環保意識。
(三)可降解塑料袋缺乏購買途徑。通過本次調研的實地走訪,不難發現,市場上售賣可降解塑料袋的商戶少之又少,而購買的商戶也表示不知道去哪里購買可降解塑料袋,56.7%的受訪者表示對可降解塑料袋缺乏購買途徑。自“限塑令”出臺后,顧客使用塑料袋需繳納相應費用,從而使其成為附加商品,而可降解塑料袋的價格又高于普通塑料袋,很多商家和顧客都很少選擇可降解塑料袋,自然使其購買渠道收縮。
(四)可降解塑料袋貴在塑料膜。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只有11.4%的消費者表示以0.7元的價格去購買完全可降解塑料袋,而消費者購買塑料袋最看重的因素也是“價格因素”,比重占到了28%,也就是可降解塑料袋的價格是干擾因素之一。據塑料廠家反映,可降解塑料袋的主要成本在于塑料膜的制作,由于制作塑料膜的機器和技術基本上依賴引進,而且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參與,造成了引進的費用和人工成本的激增,最終導致了可降解塑料袋的價格偏高。
(五)對可降解塑料袋缺乏科學的定義。政府缺乏對可降解塑料袋標準的解釋和宣傳,一定程度上致使市民認識模糊,也表明了政府實施政策的頒布可能存在缺乏連貫性的問題。通過本次調查,大部分市民是無法分辨出各種標識的環保袋及可降解塑料袋的關系的。由于環保塑料和降解塑料的標準仍然存在缺位,“降解”成為許多商家的賣點和宣傳點,真正的環保、降解塑料缺乏權威認定,使得可降解塑料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一部分非降解塑料以降解、環保的標簽進行兜售。
(六)傳統宣傳方式收效甚微,宣傳媒介有待轉型。在和保定市兩家大型超市負責人訪談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消費者對政策反應行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消費者逐漸接受了商場不免費提供塑料袋的現實后,就按政策要求自帶購物袋。當媒體宣傳頻率下降后,人們逐漸淡忘“限塑令”時,公眾就開始選擇最方便的方式,大多數人便傾向于自購塑料袋;另一方面隨著移動智能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政策宣傳渠道收效甚微,人們更傾向于在互聯網上了解實時資訊。有35%的消費者認為,使用“微信微博”宣傳環保政策更有效。
四、促進可降解塑料袋市場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強化規范性,積極探索實施“限塑令”的后續措施。市場主管部門要積極探索統一規范塑料袋生產加工市場,強化市場退出機制。探索塑料袋回收利用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滿足消費者日常消費需求。制定統一的定價標準和行業規范,促使“限塑令”得到更好的實施。
(二)加大政府對環保事業的責任,幫助市民提升環保意識。環保政策的執行難點在于民眾,廣大民眾很少知道可降解塑料袋的判斷標準。其中的判斷標準既包括成為可降解塑料袋的指標問題,又包括可降解塑料袋的判斷標識,這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維持環保秩序的穩定。政府需強化對綠色消費的宣傳,結合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類似“綠色消費月”的活動,豐富宣傳形式,提高生動性、活潑性,以促進消費者對可降解塑料袋的認知、購買和使用。同時,針對不同消費人群制作差異性的關于促進可降解塑料袋購買與使用的公益廣告,也是宣傳的一個方面。
(三)運用稅收及政策機制,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相關產品標志標準及質檢方案;責令在高污染生產企業進行改造,不按期改造的可以將其停產;在利率、稅收等方面對有環境保護標志產品的生產、流通及出口給予優惠;對不環保產品征收相應的“環境稅”,運用經濟手段從源頭上減少塑料袋使用和污染物排放。
(四)改進營銷策略,提高技術工藝,實現轉型發展。購物袋是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快速消費品,適用于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企業來說,應當加大綠色產品的研究、開發、營銷的力度。增加研發投資,提高技術工藝,積極學習外國先進的環境制造技術和相應管理體系,降低對國外生產設備、技術的依賴,降低產品價格,使消費者對可降解塑料袋的購買欲望得到較大提升。同時,營銷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例如,在可降解塑料袋上明確標示其類型、功能等。正如上文所言,目前市場上的可降解塑料袋良莠不齊,因而對可降解塑料袋的科學合理的定義并且向消費者推廣這一概念至關重要。
(五)豐富可降解塑料袋的樣式款式。對于消費者而言,可降解塑料袋與普通塑料袋的區別除了售價、組成成分,更多的在于款式。對于銷售市場而言,可降解塑料袋的樣式確實過于單調,基本以全白為主,將來若是在可降解塑料袋的款式上有所創新,其中不只是圖案的變化,更可以是樣式的變化,相信這樣的銷售渠道有更大拓寬的可能性。同時,讓可降解塑料袋更美觀實用,裝載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使用可降解塑料袋,而非只在購物時才想起使用,這樣久而久之形成使用習慣,也是對可降解塑料袋的宣傳。
(六)引入NGO治理模式,強化社會監督。環保事業是社會生活的長期議題,引入NGO治理模式,能強化社會監督,彌補政府治理的不足。因此,NGO通過對塑料袋生產、銷售、使用情況進行監督,舉辦有關可降解塑料袋的宣傳教育活動,讓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引導公眾建立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以提高塑料制品回收利用水平和可降解塑料袋市場占有率。
主要參考文獻:
[1]鄒江英,蘇銀姍,史勝蘭.對可降解塑料袋的綠色購買行為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消費導刊,2009.8.
篇2
【關鍵字】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量的高分子材料在各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而廢棄的高分子材料對環境的污染也日益嚴重。廢棄塑料的處理方法主要分為掩埋和焚燒,這兩種方法都會產生新的污染物污染環境。針對這一問題,許多國家實行了3R工程,3R指的是減少使用(Reduction)、重復使用(Reuse)、循環回收(Recycle)。但這只是減少了廢棄塑料的使用,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今,各種存在的處理廢棄塑料的方法都會造成污染,因此研究與開發環境可接受的降解性高分子材料是解決環境污染的重要方法。
1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用途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也被稱為“綠色生態高分子材料”,它在環境日益污染的今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1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利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生物可降解性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據統計,目前世界的高分子材料的產量已經超過1.2億噸,這些高分子材料在被使用后產生了大量廢棄物,這些廢棄物變成污染源,造成地下水與土壤的嚴重污染,進一步危害動植物的生長,對人類更是極其不利。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可以用來處理固體廢物垃圾填埋的場地用完以后,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向落后國家出口垃圾,這一行為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是巨大的。一系列環境危機引發了人類的覺醒,發展可降解的環境友好型的材料成了科學家們的主要研究的方向,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出現為人類解決了這一難題,它能在一定條件下,利用微生物分泌酶的作用進行分解,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1.2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在醫療器材中的使用
利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特性可以制作生物醫用材料。使用可降解高分子制作成的藥物可以在人體內分解,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在生物可降解分子研究的初期,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部分降解的可崩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但現在這一研究已經逐漸被否定。目前許多國家仍然在不斷研究與發展生物可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然而由于技術水平與成本的制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研究還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1.3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包裝行業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包裝行業中使用高分子材料的情況非常多,大量的廢棄包裝材料對環境的污染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目前市面上各種包裝材料主要以聚乳酸為首。聚乳酸具有良好的隔水性和透明性。作為基本材料的乳酸是人體可接受的固有物質之一,這使得聚乳酸對人體無毒無害,被廣大消費者接受。而傳統的包裝材料由合成樹脂構成,由于傳統樹脂的分解性不強,廢棄的包裝材料造成了40%的城市垃圾,成為最主要的環境污染源。
2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降解機理
生物降解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高分子領域指的是高分子材料在溶劑化,簡單水解和酶反應等條件下,轉化為相對簡單的中間產物或小分子的過程。高分子材料的生物降解主要由水合作用,強度損失,物質整體化喪失和質量損失4個階段組成。水合作用是指由范德華力氫鍵所維系的二次、三次結構的破裂而引發的水合作用。接下來在化學作用或酶的催化作用下,高分子主鏈可能破裂,造成高分子材料的強度降低。而高分子主鏈、交聯劑、外懸基團的開裂會進一步造成交聯高分子材料強度的降低,高分子鏈進一步斷裂。高分子鏈的不斷斷裂造成質量損失和相對分子質量的降低,相對分子質量低到一定程度后就會被酶分解代謝稱為水和二氧化碳等。由此可見,生物的降解過程并非是單一的化學反應,而是復雜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的協同作用,是物理化學生物相互影響促進的過程。
3影響生物可降解高分子降解性的因素
3.1生物高分子的分子主鏈的影響
四大通用塑料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都具有C―C鍵為主鍵的結構,使得它們對微生物的阻抗性很高,而根據研究表明,當聚合物的主鏈上含有C-O,C-N鍵時,聚合物對生物降解的敏感性大大提高。因此,根據共聚原理,想要制備出生物降解塑料就必須要在聚合物中引入易于生物降解的化學鍵。
3.2支化與分子量對生物高分子降解的影響
國外研究表明,對分子量范圍為170~620的線性與支鏈型碳氫聚合物的生物降解性進行分析比較,結果表明支鏈型聚合物的真菌生長速度與線性聚合物相比明顯小得多,也就是說線性的碳氫聚合物更易于降解。同時分子量的大小對高分子材料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例如PS、PE、聚丁二烯和聚異丁烯只有在分子量小于特定值后才能夠被菌種所分解。
3.3降解環境對生物高分子降解的影響
雖然材料結構是決定生物大分子降解的主要因素,但是環境對生物大分子材料的降解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降解環境主要指降解過程中的水,溫度,酸堿度和氧濃度等。水是微生物生長與代謝的基本條件,只有水的供應量足夠,微生物才可以進行分解材料。而溫度對微生物也有影響,每一種微生物都有適合其生長的最佳溫度與酸堿度,一般來說真菌生長在酸性條件下,而細菌在堿性條件下的生長更加迅速,想要提高降解效率,就必須要保證微生物的正常生長,為微生物提供合適的溫度,酸堿度等生長環境。
4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前景展望
由于我國生物高分子技術的研究并不成熟,國內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開發與應用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產品價格過高,產品的性能和用途受到限制,產品生產技術不夠成熟等。盡管高分子市場存在許多不足,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我國環保法規的不斷完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市場仍在迅速增長。塑料薄膜、包裝材料、醫用材料等領域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目前針對如何解決市場出現的問題,研究者正在不斷努力,降低開發生產成本,對現有的可降解高分子進行性能改進,以獲取更高質量的高分子材料。研究開發低成本,高性能,具有降解時控性,高效性和徹底性的生物高分子材料成為高分子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王身國.生物降解高分子――一類重要的生物材料 1.脂肪族聚酯的本體改性[J].高分子通報,2011,(10):1-14.
篇3
隨著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1世紀人類正面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2003年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中指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產出收益[1]。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包裝產品,不難發現其具有使用量大、消耗原料多、產品生命周期短等特點,尤其對塑料包裝產品來說,回收非常困難;再看包裝產業,包裝產業一方面為其他產業服務,同時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在當前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我們一方面,要促進包裝產業本身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要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提高我國包裝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綠色包裝是一種新的包裝理念,體現在包裝產品不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并能實現循環利用,使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包裝改變了原來“發展——包裝——消費”之間的單向作用關系,能夠抑制包裝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良性互動,符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經濟理念,是包裝產業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綠色包裝在全球范圍內受到極大關注,并已成為發展的熱點。特別是對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貧乏、環境問題相當嚴重的我國而言,更具有特別重要意義。
2綠色包裝概述
2.1綠色包裝的內涵
綠色包裝是指遵循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有利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包裝。歐美國家提出綠色包裝的概念,其主要內容包括包裝材料的安全衛生、資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等關系人類生存與生活的切身問題。也可以說綠色包裝包含包裝制品從材料生產、產品設計和生產到包裝廢棄物的回收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
2.2綠色包裝的特征
產品包裝的目的在于保護商品、方便商品的儲存運輸和促銷,作為綠色包裝,無疑首先也要具備以上三個屬性。其次,綠色包裝還應當具備如下三個特征,即:安全衛生、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安全衛生是指使用的包裝材料符合國家安全衛生標準,不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當然,不同的商品對包裝材料的安全衛生程度的要求不盡相同,對于食品、藥品之類的商品來說,安全衛生標準往往要求很高。環境保護是指包裝材料在“原料獲取—生產加工—使用—廢棄物的處理”的全過程中,都不會危害環境。節約資源指節約物資與能源。同時具備以上三個特征的包裝就是綠色包裝,否則不能稱之為綠色包裝。
2.3綠色包裝的識別
我們可以應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判斷一種包裝是否為綠色包裝。所謂“生命周期分析”,是指包裝材料從原料獲取,到生產加工、使用,再到廢棄物的處理的整個過程進行全面系統分析。如果在這整個過程中都符合綠色包裝的安全衛生、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要求,就可以稱之為綠色包裝。否則就不是綠色包裝[2]。
綠色包裝要求我們在生產、流通、消費和廢棄物資源再生的全流程,堅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走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的路子。綠色包裝產業主要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對傳統包裝產業進行改進提升,走出一條與環境共生型的新的發展之路,它注重與環境和諧相處,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包裝產業發展理念,實現了廢舊包裝物資的回收再利用。
3我國綠色包裝產業的發展現狀
目前,盡管我國包裝工業發展在不斷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但是,包裝產業資源能源利用率還比較低,據統計,我國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這與目前我國大力提倡的低碳經濟發展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包裝工業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不但消耗大力的資源、能源,而且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據了解,我國目前包裝廢棄物已占城市生活垃圾的1/3左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包裝廢棄物還在快速遞增。特別是那些由發泡塑料等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廢棄物形成的“白色污染”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3]。
具體來說,我國綠色包裝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點。
(1)人們對綠色包裝的認識存在偏差。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從生產者角度看,過度包裝的問題比較突出。例如,多年來屢禁不止的月餅、高檔煙、酒和營養品等商品的過度包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于制造商和銷售商基于謀取暴利而采取的商業手段;另一方面,也在于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不成熟、不健康造成的。據統計,目前我國50%以上的商品都存在過度包裝問題。以北京為例,每年產生的500多萬噸垃圾中,各種商品的包裝物約有150萬噸,其中有100萬噸為可減少的過度包裝物,因過度包裝造成的垃圾處理費每年就高達3億多元。
其次,從消費者角度看,人們對綠色包裝的消費需求不足。綠色包裝作為綠色產品,與普通產品相比,一般來說,由于技術含量較高、研發成本較大,因此售價相對會高一些,普通消費者在選擇時基于價格的原因往往不會購買。據有關數據統計,目前,我國綠色餐具年產量大約為60億只,其中有80%的產品出口到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僅有20%的產品在我國國內銷售,而在快餐業,綠色包裝產品由于價格原因推廣難度更大[4]。這就會直接制約了綠色包裝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從而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
最后是人們的綠色包裝概念還比較模糊。把綠色包裝材料等同于降解材料,而不管生產過程是否產生污染和浪費,以及是否可再生利用。例如,在對包裝材料的選擇上,有人提出“以紙代塑”。眾所周知,紙、塑料、金屬和玻璃等包裝材料各有其優點,塑料作為一種包裝材料對包裝工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它有防水、防潮、容易加工、耐用且成本低等優點,曾經被廣泛使用,但是,塑料也具有一些致命的缺點,比如說,由于其不可分解性而導致的“白色污染”。盡管如此,只要做好回收降解工作,塑料還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包裝材料。紙制包裝雖然能夠降解,但一方面,由于我國森林匱乏,導致造紙原料缺乏;另一方面,造紙污染嚴重,如果完全以紙代塑,可能導致污染更嚴重。因此,判斷一種包裝是否為綠色包裝,必須分析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而不能局限于某一個環節。
(2)我國綠色包裝產業發展空間有待提升。
相對而言,我國出口型企業涉及綠色包裝的時間較早,對綠色包裝的理解也較為深入,而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包裝企業則涉足較晚,對綠色包裝有待進一步提升。就地區而言,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綠色包裝發展迅速,中西部則未得到足夠重視,發展緩慢。總的來看,我國包裝產品的使用和回收及處理系統還不完善,很多國外禁用或限用的包裝材料仍在我國包裝行業中大量使用,由此造成的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我國必須重視綠色包裝產業,進一步提升綠色包裝發展空間。
(3)我國綠色包裝前期投入有待加強。
綠色包裝因為需要采用先進技術等因素,實施綠色包裝其前期需要加大成本投入,因此其生產成本可能比一般包裝要高,短期內與傳統包裝相比無明顯優勢,因此,很多企業不愿加大前期投入,以至于綠色包裝發展緩慢。因此,我國應該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資金扶持,以促使企業實施綠色包裝。另外,我國在綠色包裝方面的人才方面的缺乏也制約著綠色包裝的發展,在包裝技術及管理上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因此我國也需要加快人才方面的前期投入。
(4)對包裝回收的政策法規有待完善。
我國對包裝廢棄物的回收方面雖然在“清潔生產促進法”和“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有規定,但相關的“辦法”和措施沒有配套,責任不清,獎罰不明,回收利用率較低。我國至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包裝回收利用網絡系統。對于包裝回收的政策法規方面,我國可借鑒國外經驗,德國、瑞典、法國、日本都重視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對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的法規比較完善、嚴明,相應的措施也得當、有力,包裝廢棄物回收效率高,不僅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資源,而且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
4基于低碳經濟的綠色包裝產業發展對策分析
包裝產業既包括包裝原材料的采購、產品的設計、制造,也包括包裝印刷,包裝機械及設備制造等多個生產領域,包裝制品幾乎參與到各個行業以及貨物流通的每一個環節。對使用后的包裝產品進行妥善處置、合理回收和利用是包裝工業無法回避的責任。包裝產業的健康發展是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為了推廣綠色包裝產品,從而做大做強綠色包裝產業,需要企業、政府與行業協會以及消費者的共同努力,下面將分別從每個層面進行闡述。
4.1企業方面
4.1.1樹立低碳經濟發展理念
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被廣泛認為是繼工業革命后改變全球經濟的又一次革命浪潮[5]。作為包裝產業的微觀主體,包裝企業應樹立低碳經濟發展理念,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盡量減少包裝造成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力求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把低碳經濟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產出”核心理念作為企業的發展理念。
4.1.2大力培養和引進綠色包裝人才
包裝企業要充分發揮校企結合的平臺作用,大力培養或引進綠色包裝方面的技術、管理,以克服我國包裝產業高級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我國包裝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擁有一大批掌握高端技術的人才,通過他們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努力改善包裝產品的質量,使我國包裝產業逐步擺脫“科技含量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弊端,實現包裝產業由傳統包裝向綠色包裝的轉型升級。
4.1.3合理選擇包裝材料
合理選擇包裝材料是包裝企業實施綠色包裝的關鍵,也是綠色包裝產業發展的最大難點。作為包裝企業,在選擇綠色包裝材料時應以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理念為指導,立足我國國情,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原則,同時又能實現資源的可循環及再生利用。
包裝材料的選擇應當遵循“3R1D”原則,即:(1)減量化(reduce)。是指減少包裝材料的使用,既能實現包裝保護、方便、促銷等基本功能,又符合適度包裝的要求,降低包裝成本,節約包裝材料消耗,減少包裝廢棄物的產生,國外將包裝減量化列為發展無害包裝的首選措施。(2)回收再用、再循環(reuse、recycle)。包裝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再循環是包裝材料適應低碳經濟發展需求的重要環節,也是保護環境,促進包裝材料合理使用的一種有效方法。(3)可降解(degradable)。是指包裝材料使用后在自然環境中能夠自行降解消失,不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目前,在包裝材料中,可降解塑料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此外,可降解的包裝材料主要包括天然植物纖維,如蔗渣、棉稈、谷殼、稻草等。由于這些包裝材料不僅來源豐富、可再生利用,而且具有無毒、無臭、通氣性能好、使用后能夠自然降解等優點,是理想的綠色包裝材料[6]。
綜上所述,包裝企業在選擇包裝材料時,要遵循低碳經濟發展理念,充分考慮包裝產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不對環境造成破壞為原則。在后續包裝產品的設計、生產制造、廢棄物的處理等環節中要進行全面的綠色評價,對不利于環保的環節要進行改進。此外,我們要立足于我國國情,大力發展成本低廉的綠色包裝產品。如以紙、竹、玻璃、麻等為原料的包裝產品。在塑料包裝方面,要改進技術,研發成本低、可降解的塑料包裝材料。
4.2政府方面
發展綠色包裝單靠包裝企業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各級政府和包裝行業協會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出臺一系列有利于綠色包裝產業發展的法規與制度。具體包括如下幾點:(1)政府要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比如從資金、政策上對環保程度高的綠色包裝企業予以獎勵和扶持,在項目的審批、市場的準入、稅收以及信貸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如通過減免綠色包裝產品稅收、設立專項基金、加大財政投入等措施支持綠色包裝企業的發展;此外,要鼓勵傳統包裝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設備改造,改善管理方式,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2)政府要制定有效的約束制度。例如,通過環境保護法以及排污收費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包裝企業的行為,重點關注包裝過程的污染源,采取有效懲罰措施,控制包裝企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并責令相關部門對污染環境的包裝企業進行整改;(3)把是否采用綠色包裝作為企業綠色產品認證的重要依據。為促進產品銷售和提升產品知名度,越來越多的企業進行綠色產品認證,如果把其產品包裝是否為綠色包裝作為一項重要指標考核,將會促使這些企業競相使用綠色包裝材料,
從而促進綠色包裝產業繁榮。
作為一種新興產業,綠色包裝是包裝產業發展的方向。盡管在我國剛剛興起,基于成本較高的原因,綠色包裝產品尚未大規模生產并形成品牌效應。但是,作為政府部門,應當看到綠色包裝產業發展的大好前景,搶抓機遇,合理配置資源,為實現綠色包裝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4.3消費者方面
包裝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人們每天都要與包裝產品接觸。既然包裝在人們生活中充當如此重要的角色,發展綠色包裝必然離不開消費者的支持和配合。以前,人們在面對月餅、營養品等過度包裝問題時,往往把責任都歸咎于制造商和銷售商。其實,消費者不健康的消費心理也是導致過度包裝的重要原因。因此,對廣大消費者要加強宣傳教育,使其逐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消費觀念。綠色消費要符合“3E”和“3R”原則,“3E”即消費要追求經濟實惠(economic),生態效益(ecological),平等(equibr)三個原則,“3R”是指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
我們可以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和網絡等多種媒介,向廣大群眾講解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意義,通過各種寓教于樂的形式對公眾進行教育引導,喚醒全體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欲望,不斷增強其自覺性。對消費者來說,最大的難點在于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即鼓勵消費者選擇綠色包裝產品。只要消費者都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綠色包裝產品自然會形成巨大社會需求,從而綠色消費也會成為時尚,綠色包裝產業發展將大大加快。
篇4
植物制人造蛋、癌癥醫學篩查、非轉基因科技育種、生物可降解食品軟包裝、大數據評估個人信譽、廢水生物處理、壽命可達27年的LED燈等7個高科技項目驚艷亮相。
這七個項目都是李嘉誠基金會在全球范圍甄選出的國際前沿科技創新成果,涉及農業、生物科技、節能環保、新材料、大數據、醫療等領域,具有很強的科技引領性和商業化前景,均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可持續發展項目。
七家參展的高科技創業公司來自美國、以色列、加拿大、西班牙等國家,團隊成員普遍不超過30人,創始人年齡都在30歲左右,處處洋溢著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
隨后的20日至23日,主辦方又在西安、蘇州、廣州、鄭州、濟南五大城市對7個科技創新項目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巡展,獲得了政府部門、科研院所、產業、投資等各界人士的普遍稱贊與認可。
據主辦方介紹,“科技夾子”活動及高科技創業項目的推廣,一方面在于探索外資研發機構參與中國科技計劃實施的新機制和新途徑,即通過構建跨國技術轉移平臺,幫助企業鏈接全球資源和市場,促進世界科技成果的資本化、產業化和中國化。
另一方面在于探索市場化導向機制,即用市場化方式配置科技資源,推動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此外,通過一系列“創新日”帶動“創新熱”,進而形成人人創新、自主創新的良好氛圍。
Hampton Creek:用植物造蛋
禽流感、溫室氣體排放和急速上升的雞蛋價格讓消費者對雞蛋欲罷不能,特別是膽固醇高的患者,更是不能多吃雞蛋。如何解決這個想吃雞蛋又有所顧慮的問題呢?
在“科技夾子”會上,美國Hampton Creek公司最新研制的植物人造蛋為人們帶來驚喜。他們將包括普遍種植于加拿大的豌豆和幾種豆類植物混合,制作出味道及營養價值與真雞蛋相似的植物制人造蛋及蛋黃醬。其優勢為:不含麩質與膽固醇;產品售價較真蛋便宜48%;保存時間更長;降低飼養動物能源消耗及疾病傳染風險。
該公司創辦人Josh Tetrick已經為不少世界名流富豪炒過他的人造植物蛋,其中包括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香港首富李嘉誠。
曾在非洲和聯合國工作過的法學博士Josh Tetrick,一直想創作新品種食物來改變世界,因為在長達7年的時間里,他親身感受到了極端饑餓和資源緊張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Josh Tetrick表示,為批量生產雞蛋,飼養母雞先要消耗大豆和玉米,種植飼料則需使用大量肥料,而運輸的過程更是需要消耗大量石油。科學數據估算顯示,一顆雞蛋從生產到被人體消化,能量轉化率僅為39:1。
他的團隊成員包括植物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食品科學家等4個領域的35位科學家,苦心研究如何在上千種植物中提取需要的蛋白質,實現“人造蛋”,他們甚至為這些植物蛋白建立一個數據庫。Hampton Creek最終成功混合加拿大產青豆、南亞大豆和高粱等12種未經基因改造的植物,研制出味道、營養價值、膠質特性與雞蛋無異的植物蛋白粘稠液體。
“我們就是想為世界創造這樣一種可能性:花更少的錢卻吃上更健康、環保的食品。那人們何樂而不為呢?”Josh Tetrick這樣解釋自己的創業理念。
而他對人類食物未來的構想也贏來投資者的青睞。A輪投資便吸引了Khosla等硅谷著名創投基金及Pay Pal創始人彼得?蒂爾的注資。而比爾?蓋茨更是稱Hampton Creek“能夠改變人類食品未來的三個公司之一”。比爾?蓋茨不僅掏錢投資,還為這家剛剛建立起來的食品公司當起創業導師,并在硅谷為其宣傳。
2013年9月,Hampton Creek從一個食品概念正式進入商業化,陸續推出以植物蛋白為主要成分的純粹蛋黃醬產品(Just Mayo)和純粹曲奇(Just Cookie),進軍美國食品市場。由于Just Mayo與其他傳統含雞蛋類蛋黃醬口味無異,且價格低廉,因而曾幾度登上好市多等大型超市暢銷榜榜首。
Hampton Creek在美國的傳奇故事也傳到了亞洲,Josh Tetrick正有意開拓亞太市場,而李嘉誠近幾年也熱心投資科技最前沿,在全球甄選優秀創業項目。于是雙方一拍即合,李嘉誠的旗下的風司維港投資豪擲1550萬美元。這便是Hampton Creek公司所斬獲的B輪風險投資的其中一筆,其他投資者還包括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的雨云創投、對沖基金億萬巨鱷Tom Steyer。
Josh Tetrick透露,明年公司計劃在中國建起兩家人造植物蛋生產工廠,目前仍在籌劃當中,選址未定。而進入中國市場策略很可能是與大型食品企業合作,以植物蛋液體替代雞蛋,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或者銷售價格。
Medial Cancer Screening:大數據篩查癌癥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2月發表了《全球癌癥報告2014》,研究稱2012年全球癌癥患者和死亡病例都在令人不安地增加,新增癌癥病例有近一半出現在亞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國,中國新增癌癥病例高居第一位。在肝、食道、胃和肺等4種惡性腫瘤中,中國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均居世界首位。
癌癥篩檢可在早期發現癌癥,提早治療往往可使患者延長壽命甚至治愈。但現有多數篩查技術飽受詬病,常見的醫學影像檢測、大腸鏡和活體細胞取樣等技術缺點不少,過程繁瑣、成本過高,且對身體有一定傷害,足令許多潛在癌癥患者望而卻步,很多種類癌癥的自愿篩查率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偏低。此外,以政府財政主導的癌癥篩查項目,又有可能在提高癌癥篩查率方面“矯枉過正”。
來自以色列的Medial Cancer Screening公司,通過建立一系列癌癥風險評分平臺,以一般低成本血液化驗,便能快速篩查多種癌癥風險,是醫療保健領域的一次大數據革命。其優勢為:于早期檢測發現高危個體,以有效、高成本效益的方法讓高風險患者更快得到治療,減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Medial Cancer Screening現已推出一個數據平臺,專門篩查直腸結腸癌。該項目通過與大型醫療機構合作,獲取大量現有的常規血檢資料,然后利用算法分析,為每個個體得出直腸結腸癌的風險評分。近年來,直腸癌的發病率在中國呈逐年上升趨勢,發病率在所有腫瘤發病率中排名前五位。
目前中國結腸癌篩查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體系,仍處于比較初期的階段。在醫療資源相對充裕的上海,大便隱血篩選檢查率低于5%,而發現問題進一步進行腸鏡檢查者的比例更不足3%。
目前,該數據篩查平臺已獲得以色列及歐盟的醫療器械體系認證,可用于專業醫療機構作為結腸直腸癌的篩查工具。該公司創辦人兼CEO Ori Geva Halbersberg透露,公司正著手將這套體系引入中國,已開始在中國大型醫療機構和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中尋找合作者,并希望未來可以在醫療水平較發達的地區如北京、上海開展試點。
Ori Geva Halbersberg坦言,因為人口繁多、醫療體系復雜,中國市場仍有太多挑戰和變數,他希望在中國積極探索,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我相信Medial Cancer Screening的大數據醫療技術引進中國后,將為13億人口的癌癥篩查難題提供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
Kaiima:育種技術令小麥增產30%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指出,到2050年前,全球糧食生產需在目前基礎上增加70%,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這為Kaiima公司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Kaiima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要研發生物科技和育種技術,其最核心技術為倍體強化(EPTM),可大幅增加農作物產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時任)在以色列的一次考察活動中,參觀了Kaiima公司,獲悉其技術可令小麥增產30%以上,通過實地驗證才相信。Kaiima的增產技術同樣令李嘉誠印象深刻,他曾評價凱伊瑪的技術“不得了”。
Kaiima的希伯來詞意為“可持續的、長久的”。Kaiima公司總裁 Doron Gal解釋說,“這個詞的含義與我們的理念相一致:發展一種可持續的農業技術,這和目前已有廣泛應用的技術很不一樣。”
Kaiima通過其研發的倍體強化技術,結合其先進的育種項目(小麥、水稻、玉米、蓖麻等),應用于主要糧食作物品種培育,發展種間雜交創造新品種,在不用轉變基因的情況下,極大提高作物品種的豐產性,進而提高土地和水資源利用效率 。
Doron Gal表示,目前世界范圍內,倍體強化技術在提高產量方面是最先進的,也非常安全。該技術模仿的是植物自然進化過程。在應對環境壓力時,植物通過染色體加倍,進化成更強大個體,這在植物界相當普遍,比如小麥本是兩倍體植物,經過上萬年漫長的自然進化過程,最終成為六倍體。
倍體強化與轉基因技術有著本質的區別。Kaiima中國公司CEO矯樹凱認為,主要有兩點不同:第一,針對某一具體的性狀,轉基因技術是一段基因直接切入,抗蟲抗病效果頗佳,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直接增產糧食方面取得任何突破;第二個不同點是,倍體強化沒有引進任何外來基因,因此不會引起公眾恐慌。在推廣過程中,無需經過基因安全證書認證等復雜環節,應用便捷。
2011年完成第二輪融資后,Kaiima明確了全球發展戰略,在尋找新一輪投資者時開始將目光投向全球化投資機構,擁有中國背景和資源的維港投資進入視線。
2013年9月,Kaiima完成總額6000萬美元的第三輪募資,投資機構除了維港投資,還包括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以及以色列投資公司英飛尼迪集團(Infinity Group)。
Kaiima公司現有114名員工,其中92名在以色列。Kaiima與幾乎所有的大型育種公司和機構都有合作,比如拜耳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向第三方合作公司提供倍體強化技術并收取一定的費用,是Kaiima目前的盈利方式。
2014年,Kaiima成立了中國子公司,并非常重視中國的業務發展,將根據中國行業政策設計不同的商業模式。
TIPA:100%生物可降解食品包裝
食品包裝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包裝污染來源,超過50%的塑料包裝污染來自食品行業。全球食品軟包裝產業已經達到730億美元的規模,但是其中只有低于5%的產品實現了回收利用,軟包裝行業亟需新的環境友好污染處理方案。
來自以色列的Tipa公司在生物可降解塑料領域實現突破,推出了100%生物可降解的食品軟包裝,使用完畢后可在180天內完全自然分解。突破性的生物高聚物(biopolymer)技術,使產品兼具極佳保濕保鮮性、透明度及拉伸力,幾近傳統食品包裝塑料,可應用于脫水、新鮮、冷藏、冷凍食品。
Tipa,在希伯來文中意指“水滴”,該公司由2位創始人于2010年創辦,現有一支由18位專業人士組成的研發團隊,獲得了6項相關技術專利。
相比傳統常規塑料,Tipa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無疑更貴。該公司創始人、以色列科技界十大女性領軍人物之一Daphna Nissenbaum表示,肯定會借助政府支持與相關法規之力進行推廣使用,歐美等地就已明確支持企業使用生物塑料等具可持續性的塑料。
Tipa現在的第一代產品,已經結束試驗檢測期,將于2015年開售,預計能夠實現盈利。
Daphna Nissenbaum介紹說,最大的目標客戶群是食品公司,現正與本國及歐美的大型食品公司商談合作;此外,小型的食品包裝公司也在客戶范圍之內。
據了解,維港投資于今年4月對Tipa進行了投資。這是第一次來中國,充滿新鮮感,收獲頗豐。她表示,有在中國開設分支、尋找合作伙伴的打算,這也是此行目的之一;初來乍到,如何在中國運作、做些什么、做什么適合、具體怎么做,這些都是現在要開始學習的內容。
Traity:大數據評估個人信譽
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化互聯網使得個人線上信息爆炸式增長,但是其中摻雜了大量虛假或者無效信息,需要甄別技術完善個人檔案,實現生活的線上線下一體化。同時越來越多的細分垂直行業實現交易線上化及個人化,需要一個可信任的衡量線上交易方信譽的標準或平臺出現。
來自于西班牙的創業公司Traity,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和算法,將個人或企業在社交媒體上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建立一個標準化的信譽檔案平臺。
具體而言,Traity通過抓取每個人社交媒體(Facebook、Twitter、LinkedIn)上的社會關系及履歷信息、行為信息(興趣、專長、收入、政治立場等),以及交易網站(eBay、Amazon)上的交易信息,借助大數據技術將其整合,勾勒出一幅巨大的“個性考察圖”,試圖量化每個個體的個性特點和信譽,以令參與者更加認清自己、了解他人。
“我們想建立這樣一個世界:人人互信,即使從未謀面,也不會有隔閡。”Traity創始人Juan Cartagena說。
這家在馬德里一家小咖啡館起步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目前已有超過80萬注冊用戶,并獲得了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及貝塔斯曼集團等的首輪投資。Traity即將落戶位于美國硅谷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這也是互聯網創業者的圣地。
Traity所應用的兩個概念――大數據和線上名譽管理(Online Reputation Management,簡稱ORM),在當今互聯網領域中可謂炙手可熱。互聯網時代,線上名譽已經成為個人和企業的“另一張臉”,人們往往通過搜索一位陌生人或一家企業在線上所呈現的形象,以獲最初印象。這種“虛擬印象”可能意味著一個職業機會、一次購買決定、一筆信貸甚至一樁商業合同。
Traity通過提供用戶線上名譽的標準化評估,以量化直觀的方式呈現用戶的線上名譽,并成為線上人際互信的通行證。這一平臺可運用于個人財務風險、市場研究、企業招聘、企業線上營銷等領域。
Juan Cartagena 表示,目前貿然進入中國市場未必能有大收獲,在公司發展初期,難有精力在中國這個完全不同的互聯網生態中另建一套信譽體系。但這次中國之旅讓我看到了太多的機會,我相信我們還會回來。
NanoSpun:生物處理廢水和溢油
水是21世紀的原油。用水量在過去3個世紀以來增長了35倍,電廠和工業企業在生產程序以及用作冷卻劑的過程中使用大量的水,占今天全球需求量的16%,到2030年還將升到22%,這個增長當中的40%來自中國。
2011年到2016年全球對于廢水運輸設備、測試設備、處理設備和處理化學品的市場,將從570億美元成長到930億美元,年復合成長率(CAGR)達到了10.4%。節約用水和對廢水進行環保處理,十分迫切。
來自以色列的NanoSpun公司創始人兼CEO Ohad Ben Dror在“科技夾子”推介會上介紹了他們研發的廢水生物處理技術和廢水生物處理產品,借助納米科技,以生物方式處理水、廢水和溢油。
這是他們首批推出的環保產品,該項目2011年榮獲“以色列全球清潔科技競賽”成就獎。其優勢為:環保高效,使用容易,成本低;適用于眾多產業與應用方式的多樣化凈化與控釋平臺。
據了解,水及污水處理產品的關鍵技術,是在智能雙層中空纖維的多孔凈化面料中,有效封包生物活性元素。Ohad Ben Dror在推介會上說,NanoSpun的產品可以做到幾近乃至完全沒有能耗。
Nano意指“納米”,Spun譯為“紡織”,二詞的組合指向NanoSpun公司的技術精髓:利用微納尺度的多孔纖維材料,增強特定的生物過程。他們致力于以靜電紡絲(electrospinning)技術制備微納纖維,推動智能纖維平臺的發展。
作為高效的水處理技術之一,膜技術廣泛應用于海水淡化、給水處理、污水處理等領域。而靜電紡絲技術可連續制備直徑短至幾納米的纖維,因其直徑小、孔多、比表面積(指單位質量物料所具有的總面積)大,去除雜質高效,被普遍認為是一種質量頗佳的膜材料。
然而,利用靜電紡絲技術制備納米纖維,產量通常較低,因而難成規模化生產。Ohad Ben Dror承認這是一大挑戰,但未來總有技術可以解決。
NanoSpun的納米技術源自于Technion以色列理工大學,其后由本公司團隊進一步開發而成。這項專利技術的基礎是NanoSpun的嶄新程序,通過此程序能以一個步驟就把活體成分封包在其具可滲透性的中空纖維中,形成一個即使在基本纖維水平的情況下也非常有效的生物反應器。
Nanospun現有12名員工,年內計劃增加到20人。該公司團隊由杰出科學家和研發人員組成,主要來自Technion以色列理工大學,集結商業技能和化工、機械工程和生物等領域,擁有推動科研和商業發展30年以上深厚經驗。
Ohad Ben Dror透露,公司仍在投入研發技術,尚未盈利,但已獲多個國家的政府支持。維港投資于2013年年中正式注資該公司。
Nanoleaf:顛覆照明產業
在5月19日舉辦的“科技夾子”推介會上,來自加拿大、由3名多倫多大學80后畢業生創立的企業Nanoleaf(其中兩名華裔)展示的LED燈,令現場觀眾為之一振。
2009年,三人在畢業數年后重聚,欲在節能環保和綠色科技領域有所作為,后來便有了Nanoleaf LED燈泡的橫空出世。
他們研發的可折疊LED產品,是全球最高能源效益的燈泡,只需12瓦特,便可達100瓦特燈泡的光明,能源損耗控制至5%,遠低于普通白熾燈20%的能耗,壽命可長達27年。
其優勢為:自動調節電流輸出,有效保持約攝氏60-70度的安全恒溫,解決過熱而耗損的問題;燈泡由印電路板組合而成,電路板可折疊,把多個微型LED燈放在折疊式的印制電路板內,改變了生產過程,顛覆傳統模式;電路板亦可模仿燈泡形狀、用戶可自行安裝;即時散發360度全方位光線。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 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因發明了“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管(LED)” 的日本科學家以及美籍日裔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新型高效、環境友好型光源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宣布獲獎名單時說:“LED 燈的出現,使得我們在傳統光源之外,找到了更持久、更節能的光源。這項發明開啟了一場照明革命,白熾燈泡照亮了20世紀,而21世紀將被 LED燈照亮。”
毋庸置疑, LED 燈正在以其絕對的優勢取代白熾燈。但現在 LED 照明的滲透率還相對較低,照明市場 LED滲透率的提升潛力巨大, LED 照明產業將迎來爆發。
早期的批量生產所需資金,Nanoleaf主要從眾籌網站籌得。今年,Nanoleaf獲得維港投資及凱鵬華盈(KPCB)的共同投資。“這是新的一大步,我們現在擁有充足的資源可加大研發力度,并數以倍計地擴張生產規模。”Nanoleaf官方博客如此寫道。
Nanoleaf燈泡目前最低售價35美元,造價著實不菲。創始人朱嘉鈞(Gimmy Chu)表示,目前售價是基于最初的生產情況,當時一次只生產1000只燈泡,規模小導致定價高。眼下重要任務之一是建設位于東莞的全自動化生產線。公司目前正在擬定新的定價方案,待全自動化生產線建成后,價格將會下調。
篇5
1.高淀粉玉米的特性
1.1籽粒營養成分
普通玉米籽粒中淀粉含量在 65%左右,高淀粉玉米提高了籽粒中的淀粉含量,其籽粒的物理性狀和營養成分也發生了變化。高淀粉玉米的籽粒粒重、胚乳重比普通玉米高,而胚重則較低;胚乳與胚占籽粒的比例高,胚乳較大,占籽粒的比例也最大,而胚所占比例較小,胚/胚乳比值最小;籽粒淀粉含量達到 72%以上,顯著高于普通玉米;淀粉成分中支鏈淀粉和直鏈淀粉均比普通玉米高;籽粒蛋白質含量與普通玉米差異不大,但籽粒粗脂肪的含量低于普通玉米。
1.2玉米籽粒高淀粉成因
據報道,位于玉米第5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ae及其修飾基因共同作用可使玉米籽粒中直鏈淀粉的含量提高50%~80%。普通玉米平均含有大約27%直鏈淀粉和73%的枝鏈淀粉。隱性突變基因ae可把直鏈淀粉提高到55%~65%。有試驗表明,通過積累ae修飾基因的輪回選擇技術,可使直鏈淀粉含量提高到80%以上。
1.3主要農藝性狀
目前生產上用的高淀粉玉米品種大多是單交種,其植株形態、果穗外型、生育期等與普通玉米差別不大,常見的高淀粉玉米品種都是晚熟的馬齒型。但高直鏈淀粉玉米品種中直鏈淀粉合成受復雜的基因型與環境互作的影響。增加直鏈淀粉含量,則要降低產量和其它農藝性狀。高直鏈淀粉玉米育種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淀粉總含量的減少、較高的水分含量和最終減產。目前,高直鏈淀粉玉米雜交種的產量低于普通玉米和糯玉米雜交種的產量,僅為普通玉米的65%~75%。混合型高淀粉玉米在產量水平與普通玉米相當。
1.4高淀粉玉米的經濟價值
玉米是制造淀粉的重要原料之一,高淀粉玉米具有下述特點:(1)玉米淀粉的質量好;(2)玉米籽粒中淀粉含量高,在相同的加工條件下,出粉率可高2%~4%;(3)玉米綜合利用的潛力較大,加工玉米淀粉后的廢料可提取玉米油、玉米蛋白粉、胚芽餅和粗飼料,幾乎玉米產品的 99%都可以得到利用。玉米淀粉是世界淀粉產量最高的一種,全世界淀粉產量約1100萬噸,而玉米淀粉高達900萬噸左右,占淀粉總產量的82%。
2.國內外高淀粉玉米應用概況
玉米淀粉是玉米加工的初級產品,是淀粉中最主要的品種。玉米原料豐富、價格便宜,而且100公斤玉米除可制得淀粉66公斤外,還可得到副產品:含60%蛋白質的玉米蛋白粉6.3公斤、玉米油2.7公斤、含21%蛋白質的纖維飼料23公斤。目前世界玉米淀粉產量約為3700萬噸,占淀粉總產量的81%。其余900萬噸為木薯、小麥、土豆等淀粉。淀粉的用途十分廣泛。除可直接使用外,還可加工成各種變性淀粉、水解產品等。淀粉制成的食品如粉絲、粉條等可以直接食用。淀粉作為原料可應用于方便面、火腿腸、冰淇淋等食品和可降解塑料制品中。作為發酵原料用于淀粉糖、氨基酸、酒精、抗菌素、味精等產品的生產。淀粉也可以加工成變性淀粉,廣泛應用于造紙、紡織、食品、鑄造、醫藥、建筑、石油鉆井、選礦等領域。據調查,全球以玉米淀粉為原料生產的工業制品達1000余種。美國稱淀粉業為“朝陽工業”,其地位僅次于電子、汽車和冶金,其廣泛用途與石油類產品相提并論。美國淀粉加工業95%的淀粉都是玉米淀粉。我國淀粉行業中90%的淀粉來自玉米。
玉米淀粉是玉米的初級產品,玉米淀粉在加工過程中可獲得豐富的副產品,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用途很廣,涉及到30多個領域,如食品、醫療、紡織、造紙、包裝、石油、環保、光纖、高精度印刷線路板、電子芯片等行業。據分析每100kg玉米除可得到66kg玉米淀粉外,還可得到含60%蛋白質的玉米蛋白粉6.3kg、玉米油2.7kg和含21%蛋白質的纖維飼料23kg,其價格遠遠高于其主產品淀粉的價格。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淀粉的深加工快速發展,全國淀粉糖(包括山梨醇)總量從1995年的36.19萬噸發展到1999年的101.84萬噸,年遞增率為29.52%;變性淀粉總產量從1995年的8.08萬噸發展到1999年的16.45萬噸,年遞增率為19.45%;味精從1994年的39.7萬噸發展到1999年的65萬噸,年增長率為10.3%;酒精從1994年的170萬噸發展到1999年的200萬噸,年增長率為3.3%。因此,玉米淀粉生產工業在整個玉米加工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搞好玉米深加工、轉化和鏈式增值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混合型高淀粉玉米的選育工作目前已經取得明顯進展,各地區都選育和審定了一批高淀粉品種在生產上推廣應用。如吉林省四平農科所(1984)選育的高淀粉玉米雜交種四丹19號,粗淀粉含量為74.52%;長春市農科院(1986)選育的高淀粉長單26號,粗淀粉含量為76.8%;河南省農科院(1996)選育的豫玉19號,粗淀粉含量為74.2%;哲里木盟農業科學研究所(1991)育成的高淀粉玉米品種哲單14,粗淀粉含量為74.02%;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與四川省達州市農科所(2000)聯合選育的達玉1號玉米單交種,粗淀粉含量達77.2%;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與楊凌秦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合作選育的玉米單交種秦單5號,粗淀粉含量達75.98%;河南省農科院糧作所(2001)育成的鄭單18號品種,粗淀粉含量為74.2%;2002年通過該省審定的鄭單21號,粗淀粉含量為75.87%;襄樊正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1997年組配的玉米雜交種正大199,2003 年通過天津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粗淀粉含量76.13 %。此外還有2003年通過國審的河北承德花泰專用玉米種子新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選育的長城淀等等。這些高淀粉品種的育成,為高淀粉玉米實現產業化、專業化、優質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3.高淀粉玉米開發應用前景
篇6
關鍵詞:區域;循環型社會;構建;實踐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7)03-0015-03
區域循環型社會的構建是一種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是一種物質不斷循環利用、能源梯級利用、信息高效利用的基礎上建立的新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所有的物質、能源、信息要在循環網絡中得到合理利用,從而把以經濟活動為主的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最優的范圍內。區域循環型社會的本質可以歸納為通過生態綜合規劃、改變和完善人類的活動模式,使相關個人、組織(家庭、企業、產業……)、區域間乃至在全球范圍內形成能夠共享資源、能源、信息和互換副產品的共生協作群落及單元,使進行某人類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最優化(投入最小、產出最優、廢棄最少、對自然的影響最小),產生的剩余物質和剩余能源能夠成為進行另一人類活動所需的資源和能源,達到人類活動之間資源、能源的最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使各個層面的資源和能源在循環網絡中得到永續利用和梯次利用,從而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能量梯級利用、信息高效利用的生態協調型活動模式。
1.區域循環型社會的構建思路
在區域內構建循環型社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各層次的共同努力和長期奮斗,結合當地實際,我們認為有必要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重點突破:
1.1 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各地區要按照循環經濟理念,統籌布局產業帶、園區、產業基地的具體方位,從大空間上構筑相互循環、上下鏈接的布局體系[1]。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建設。以土地調控為主要手段,充分考慮企業之間的關聯度,引導上下游產品的企業依次落地,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對入園企業提出土地、能源、水資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綜合控制要求,建設集中供熱和廢棄物集中處置中心。
1.2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將其納入循環經濟軌道
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市場前景好的傳統產業,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進行生態化改造。實現產業鏈的延伸,上下游產品的對接,內部結構合理、資源有效互補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體系。對招商引資項目、入駐開發區或工業園區的企業,盡可能采用國內外先進的生產、環保技術,以循環經濟理念指導項目的設計、建設、生產全過程。
1.3 建設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
引導企業利用廢棄物再生技術以及檢測分析技術,重點對廢舊塑編產品、廢舊鋼材、廢舊輪胎、生活垃圾、冶煉廢渣等進行再資源化利用。研制開發城市垃圾(棄土)無害化、資源化、消納化處理技術及成套裝備,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棄土)生產環保型燒結多孔磚和空心砌塊。綜合利用冶煉廢渣,回收氧化鋅、電解銦、電解鎘、海綿銅、鉛銀砂等。
1.4 積極建設生態農業基地
大力推廣農業廢棄物(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的資源利用技術。建設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村新能源工程。以沼氣發酵為核心技術,因地制宜,推行“生態型”、“能源環保型”和“環保型”等工程模式,處理規模畜禽養殖場糞便污水。農村重點推廣“豬―沼―作物”和“豬―沼―果(茶)”生態模式。利用生物發酵畜禽糞便技術,生產商品有機肥。加快機械化進程,推行秸稈直接還田。實施秸稈資源利用(如作為蘑菇培養基、沼化后的沼渣),實現秸稈間接還田[2]。
1.5 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型能源
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型能源,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鼓勵發展風力發電。發展環保熱電聯產。積極推進國家確定的重點節能工程,抓好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節能,推動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節能,引導公共、商業和民用節能。貫徹實施國家《關于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導意見》和《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1.6 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提高已利用資源的利用效率。重點是加強土地、水、森林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電力、化工、不銹鋼等行業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管理,努力提高資源的產出效益。強化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進一步強化建設項目用地控制指標管理,合理確定建設項目供地數量,建立土地出讓合同履約管理機制,加強對建設項目用地供應后開發利用各環節的監督檢查。提高城市建設用地效率。開展城市土地整頓,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要求,加大城市內閑置土地的清理和處置力度,建立用地退出機制,騰出土地利用空間。提高工業用地產出率。積極鼓勵零技改用地和廠房加層,引導和促進工業建設項目用地集約高效利用,提高工業用地投資強度。
2.區域循環型社會的構建模式
2.1 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
以產品結構的綠色化為核心,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以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品為重點,以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的資源使用和環境影響最小化為原則,大力開展產品的生態設計與研制開發,通過產品的綠色升級換代,突破綠色壁壘,提升區域工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運用經濟手段,引導產業關聯的生態化轉向,培育構筑規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生態工業園區體系,推進具有循環型工業特點的零排放工業示范園區建設;以冶金、建材、能源等產業為載體,大力發展具有廢物吸納作用的環境無害化、資源再生與循環利用產業,重點扶持有益于社會廢棄物回收利用的非競爭性產業建設,改善提升工業系統的生態功能。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工業生產的資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重點研究和開發生態工程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提升工業的科技原創能力;大力扶持應用技術擴散和信息平臺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著力研制開發清潔生產技術,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節水技術,無廢少廢工藝,廢物再生循環利用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技術,提高技術進步對發展循環型工業的貢獻率。
點面結合,重點突破。開展循環型工業示范區建設,大力發揮區域層次示范的綜合效應,聯動腹地,輻射周邊。選擇一批基礎較好,有條件的城市、工業園區和企業,建設一批循環型工業基礎設施,集中實施一批重點項目。
2.2 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
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促進農業向無害化方向發展。循環農業建設重要目標之一是農業生產過程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無害化,循環農業采用環境友好型技術,按照無害化要求組織生產,引導農業產業結構向無害化方向調整。
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投入品的減量化。圍繞投入品的生態化、無害化目標,加速投入品的減量與替代。實施化肥的減量與精量使用,用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以高效無害化配方飼料降低“畜產公害”,以可降解農用薄膜替代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
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廣清潔生產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于實現循環農業建設目標意義重大。
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生產的區域循環。循環農業既涉及種植業和養殖業,還涉及農產品加工業等多個領域。循環農業的重點應是加快農業生產經營及廢棄物利用的專業化和規模化,促進企業間循環和區域間循環。
加強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源的循環利用,逐步降低農業的各類污染。農業生產與加工中的廢棄物是目前農業生產加工中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廢棄物利用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還有很多廢棄物未能利用或有效利用,遠未達到循環農業建設的要求。
2.3 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體系
構建資源共享平臺,提升第三產業整體競爭力。構筑企業網絡、電子政務、遠程教育、電子商務、數字城市等信息平臺,增強循環型信息資源對于物質資源的替代功能。整合現有物流資源,積極發展生態物流技術體系,推進發展生態物流產業。通過電話銀行、網上銀行、自助終端等多種形式,積極發展電子銀行這一高效、便捷的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
開展第三產業清潔生產,提高服務業環境管理水平。建立符合第三產業發展的清潔生產體系和綠色認證體系。積極配合旅游戰略的實施,整合旅游資源,通過產品創新及提升配套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旅游區生態環境建設。在生產、流通企業選用各類符合國家標準的可降解的環保型替代產品,積極推行可降解塑料袋或紙袋,生產銷售綠色食品,建立綠色產品的原料生產基地,推行包裝綠色化。
不斷創新機制,做大、做強環境服務產業。通過機制創新、市場創新、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服務體系,并堅持社會化、企業化、市場化、產業化的原則,打破環保產業服務領域的壟斷經營,放寬市場準入,引進競爭機制,鼓勵服務企業優化組合,并推動建立以資金融通、工程建設、設施運營和技術咨詢、信息服務、人才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環境服務體系,提高環境服務業在環保產業中的比重[3]。
2.4 構建“靜脈”①產業體系②
在傳統的經濟運行模式中,經濟活動的主體大都著眼于動脈產業,而忽視靜脈產業的作用。在循環經濟的運行中,靜脈產業是與動脈產業同等重要的產業部門。經濟結構中如果缺少了靜脈產業,循環經濟將無法實現“循環”,這也正是傳統的直線型經濟模式的弊端所在。因此,建立循環經濟的過程,正是對市場結構中缺失的靜脈產業部門的完善過程。
區域靜脈產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以下四項前提之上,即:存在大量的廢棄物;廢棄物具有有用的屬性;有把廢棄物再資源化的技術;存在著對再生品的需求[4]。在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基礎上,與利用原生資源的成本相比,如果利用從廢棄物再生的資源的成本低,而且能在一定時間內維持價格差,循環再利用就能充分發展,即靜脈產業的運營就能得以實現。
靜脈產業活動的四個主要階段,決定了靜脈產業可能存在四類不同的參與者③。靜脈產業的運行主要包括廢棄物回收、再資源化、最終處置和再生資源銷售四個階段。廢棄物的收集運輸與廢棄物的排放過程對應,是靜脈產業活動的開始[5]。再生處理是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通過物理性、化學性的處理,從廢棄物中回收物質和能源,實現物質的閉環循環的過程。最終處置不只是一般的“廢棄”,而是在循環經濟的框架下,基于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目的,以最合理的方式處理廢棄物中最終沒有可能再利用的部分[6]。這一階段也可以視為靜脈產業的一個生產性過程,即提供了廢棄物最終處置的服務。再生資源銷售是指再生資源在資源市場上進行銷售,從而輸入到動脈體系中,再次成為生產的原材料或消費的商品的過程。再生資源作為靜脈產業的“產品”,只有通過營銷手段獲得“利潤”,靜脈產業的經濟價值才能真正得以實現,社會價值才能得到認可。從經濟物質流的觀點來看,廢棄物的排放者和一般生產者內部對自身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再利用的部門也屬于靜脈系統的范疇,但由于其僅是動脈系統的延伸,沒有圍繞廢棄物的處置和再生資源的銷售產生市場關系,因此只能通稱為動脈產業中的靜脈部門,而不屬于靜脈產業的范疇。靜脈市場④主要包括: (1)廢棄物市場;(2)再生資源市場。
2.5 區域循環產業體系的整合
在區域層面上推行循環型產業發展模式,要建立促進區域循環型產業體系形成的法規制度。借鑒發達國家在區域及社會層面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加快制定適宜本地發展區域循環型產業體系的法規,通過法規對發展循環經濟以必要規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區域循環型產業體系的建設中,繼續探索新的循環型產業實踐模式[7]。政府有關部門特別是環保部門要認真轉變職能,為發展循環經濟做好指導和服務工作;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推進區域循環型產業體系構建中的作用,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使循環經濟具體實踐模式中的各個主體形成互補互動、共生共利的關系。
基金項目: 2007年度西南民族大學博士創新基金項目階段研究成果。
注 釋:
①日本學者后藤典弘指出:“物質來源于自然界,并經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流向廣大的消費者。將這樣以生產為中心的流動,比喻成人體的‘動脈流’。大部分的物質通過社會消費,在經過一定時間后,會以原來的形態,或者改變的形態、狀態,再次還原于自然界。這就是廢棄物的物流。我們知道,廢棄物處理由收運一中間處理一最終處置三個階段組成。從物流的觀點來看,在這三個階段中的廢棄物的物流,剛好是與第一、二、三產業的物流,即以消費為中心的情況是完全對稱的。也就是說,在廢棄物的物流過程中,收集、搬運與流通等第三產業逆對稱,以分解為中心的中間處理與制造等第二產業逆對稱,掩埋等最終處理與以從自然界中開采資源為中心的第一產業逆對稱。消費后的廢棄物的這種物流過程,比照在生產性的過程,被稱為‘靜脈流’。……對比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就可以理解‘環流(循環流動)’。”
② 聶永有.循環經濟條件下的靜脈產業發展探索.南方經濟[J].2005,(12):95-97.
③ 日本學者吉野敏行認為:靜脈產業的核心業務應該主要由“收運者”、“中間處理者”、“再生資源經營者”、“最終處理者”承擔,四者之間形成與動脈系統中供應鏈關系一樣的網鏈結構,共同完成靜脈產業活動的全部過程,因此他們是靜脈產業的主體。
④ 靜脈產業圍繞著如何處理廢棄物這個問題開展產業活動,這樣就出現了兩種相關的“產品”,一是關于廢棄物最終處置的各項服務,二是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再生資源。與此相對應,形成了以靜脈產業為中心的“廢棄物市場”和“再生資源市場”。在廢棄物市場,排放者排放廢棄物時向收運者支付排放費;收運者獲得廢棄物后,向最終處置者轉移廢棄物時也需要支付排放費,即廢棄物的價格表現為“處理費用”,前一階段的價格包含后一階段的價格,靜脈產業各主體之間表現的是排放者支付的排放費的分配關系。在再生資源市場,廢棄物的有價屬性在排放時即被市場所承認,與一般的商品一樣,收運者向排放者支付收取費用(排放者的銷售價格),轉讓時收取銷售價格;再生資源經營者向再生資源利用的產業銷售時同樣要收取銷售價格。即靜脈產業主體之間表現的是再生資源的銷售收入的分配關系。
參考文獻:
[1]施正一.民族經濟學教程(修訂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211-215.
[2]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668-670.
[3]諾思.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54-55.
[4]毛如柏,馮之浚.論循環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56-57.
[5]張坤.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87.
[6]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0-162.
[7]馬江.西部民族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4):151.
[8]馬江.循環經濟與西部地區發展[A].“APEC循環經濟與中國西部大開發”會議論文集[C].2005:79-80.
篇7
一、綠色營銷的興起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發展,環境惡化,資源短缺,人炸和貧窮生態問題,使人類對環保意識的加強。一場綠色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綠色”將成為一個主流,環保也將成為最為時尚的字眼。
綠色產品與傳統產品相比,更符合保護人類生態和社會環境要求的產品與服務。綠色產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稱為“絕對綠色產品”,指具有改進人類環境條件的產品,例如用于清除污染的設備和凈水,保健服務等,另一類稱為“相對綠色產品”指那些可以降低對人類社會和環境的實際或潛在損害的產品,例如可降解塑料制品、再生紙等。
中國的中小企業應該適應新經濟時代生態的需要,把“人類觀念”、“明智的消費觀念”和“生態準則觀念”修正或取代傳統的銷售觀念,以生態就為主題,把環境置于企業戰略的核心,做好“綠色營銷”。
二、新經濟時代綠色營銷新趨勢
經濟的發展,生態經濟的興起,綠色營銷成為趨勢,企業是實施綠色營銷的主體,當然也是綠色的直接受益者。實施綠色營銷能給企業帶來多種功效,全面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1)加強企業的產品競爭
從國際市場來看,綠色商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人們不再迷戀受廢水,廢氣,農藥等污染的產品,崇尚自然、環保與健康的綠色產品成為消費時尚。由于環境因素在未來生產、管理、服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環境競爭力”將成為一種流行概念。可以推測,生產綠色產品,實施綠色營銷,將成為企業獲得長遠發展、增強競爭力的重要選擇。(2)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綠色產品由于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環保價值,有利消費者身心健康,因此能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企業開發和生產綠色產品加大企業的成本,但由于其售價往往高出一般產品幾倍甚至幾十倍,因此能獲得的經濟效益也是可觀的。比如產品電子化后,成本可能提高10%~25%,而售價卻能提高80%~150%。可以預測,誰擁有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環保產品,誰就能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勝利。(3)綠色營銷提高企業的形象綠色現象是企業整體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企業綠色形象的作用日益突出,它不僅給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使企業與社會公眾保持良好的關系。實施綠色營銷,是企業塑造綠色形象的基礎,也是現代企業適應時代潮流的明智選擇。在社會當中樹立“綠色形象”,為企業在激烈的競爭面前贏得消費者的厚愛,并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經營環境。(4)防范國際貿易的“綠色壁壘”所謂綠色壁壘就是國際貿易中,各國為了保護本國或居民的環境而對產品作了一些要求,這已經構成了國際市場上新的貿易保護網。作為我國企業,必須面對并且解決這一新課題。
三、中小企業該如何塑造綠色營銷理念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企業經營要迎接綠色時代的挑戰,必須樹立綠色觀念。沒有觀念上的變化,就不會有行動上變化。而綠色營銷則要求企業以環保意識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目標,走綠色營銷之路。那中小企業又該如何建立綠色營銷理念呢?首先是樹立社會責任觀念。企業是社會責任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在企業管理中得到重視,并逐漸成為企業營銷的基本原則。綠色營銷產生后,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成為綠色營銷的顯著特點之一。
其次是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了當代人類的有條永恒的原則,它要求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增長必須控制在自然環境和環境能夠持久實現的范圍內。
四、綠色營銷的具體措施
傳統的營銷著重考慮企業、顧客和競爭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三者的相互關系稱為“魔術三角形”。而綠色營銷將重點轉向企業和顧客、社會與環境之間產生影響的全部因素。例如,對外部因素的考察,綠色營銷將顧客、競爭者同社會、自然環境等量齊觀。可以說,綠色營銷是以更廣闊的視野進行的,因此更有時代性。要使中小企業真正的做好、做實綠色營銷,就要做到以下的幾點:1、收集營銷信息
企業要根據營銷環境,建立收集、儲存、整理和分析的綠色營銷信息系統,為企業展開綠色營銷提供依據。信息包括綠色科技信息、綠色資源信息、綠色市場信息、綠色法規信息等。只有充分掌握和利用這些信息,企業才能有的放矢。
如就綠色資源信息來看,以電力和非燃料如天然氣、甲醇和太陽等為能源的綠色汽車尤其是世界工業國家高度重視。法國的標志雪鐵龍集團早在1989年就開始研制小型客貨兩用的電動車,同時批量生產電動轎車。美國、日本、意大利等國的汽車公司也在開發生產有液化石油氣、電力、天然氣、甲醇等作為燃料的轎車和卡車。2、確定營銷目標
營銷目標是營銷過程的關鍵。企業營銷目標確定后,企業的全部營銷活動就該圍繞企業營銷目標進行。企業營銷目標由銷售收入目標、市場占有目標、銷售盈利目標、企業形象目標等構成。企業營銷目標作為企業整體經營目標似的組成部分,必須和企業的整體經營目標一致。并受社會和消費者需要制約。在綠色營銷中,企業的營銷目標要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向一致,符合環境保護的根本要求。3、研究市場情況
市場是企業生產和銷售的出發點,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市場展開的,因此對市場和顧客實施研究進行正確分析,對于生產和銷售決策的成敗,非常重要。在綠色銷售中,市場的變化受到環境保護的重大影響。例如,當飲用水的質量將嚴重影響到人們身體健康的這一科學知識在消費者普及后,純凈水行業就獲得了生機。因此,在綠色營銷過程的市場研究階段,除了對人口、購買力和購買動機的分析外,還必須重視研究環境對于市場的影響力。4、制定營銷策略和計劃
營銷計劃是營銷策略的實施方案。綠色營銷過程中制定營銷計劃的過程與傳統的營銷過程是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制定營銷計劃的時候應該以綠色化,主要的步驟如下首先評價營銷目標,包括財力,戰略,技術,企業環境和社會業績目標。這也是綠色營銷所特有的。其次,以市場進行定位,綠色營銷過程要求以綠色思維觀察企業的市場,這要求在市場研究中應加入顧客對于綠色的關注程度及問題對顧客購買行為的影響等。5、完善綠色營銷中的組合策略
綠色營銷策略是以綠色銷售觀念為出發點通過市場定位和產品定位,利用時機,正確用產品、價格、促銷和渠道技術組合。綠色產品策略的內容包括綠色設計、包裝與標志。
綠色設計要求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采用清潔技術、無污染技術、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在消費使用過程中,有利消費者的身心健康,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篇8
關鍵詞:物流企業 負外部性 政府規制
物流產業是支撐現代經濟和社會健康平穩運行的動脈型產業,在當代社會經濟中發揮無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物流產業在運作過程中所產生的諸如環境污染和交通事故等負外部性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制約了我國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產與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此同時,受制于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階段性目標的局限,我國物流產業系統的負外部性問題存在測量難、監管難和治理難的問題,由此產生了背離整個物流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趨勢的市場不公平性問題。為此,政府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來對物流負外部性進行相應的政策引導和規制,以便實現物流產業健康發展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雙重目標。
物流生產及其負外部性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90)在《經濟學原理》中首先提出外部性概念。隨后,西方眾多經濟學家、法學家、管理學家對外部性投入了極大的研究熱情,理論成果頗豐,角度不同,觀點各異,至今對其定義仍然是一個難題。但是,對外部性問題的理解還是形成了大體一致的看法。經濟學家認為,外部性主要是指在缺乏任何相關交易的情況下,一個經濟主體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福利所造成的影響。更進一步地說,當存在外部性時,市場環境下各個經濟主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將無法導致社會福利最大,因此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從庇古的“公共產品最優提供模型”、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與困境,到科斯的“外部侵害”分析方法、諾斯的“搭便車”正外部性,不同的經濟學家對外部性給出了不同的定義與解釋,但歸結起來無外乎兩類:一類是從外部性的產生主體角度來定義。另一類是從外部性的接受主體來界定。
而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從經濟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來看,外部性就不是一個過程而是一個結果,即權利義務的不對等導致利益的失衡。因此,負外部性就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在行使自身權利時本該由自己承擔的義務施加給其他經濟主體。在目前的理論中,大多數學者認為負外部性的產生是市場失靈的具體表現,為國家的適度干預、政府的規則管控提供了相當好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一方面,企業生產都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負外部性影響,而這種負外部性的存在,會導致市場失靈。另一方面,作為市場守夜人的政府不得不通過制定相關的規制措施使得企業的負外部性“內部化”。
眾所周知,物流過程中存在諸多的負外部性表現,如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噪聲污染、物流商品存儲中使用保鮮劑、干燥劑、殺蟲劑等化學藥品,不可降解塑料袋、紙盒、透明膠等包裝材料的濫用或過度重復包裝等等。物流過程中的這些負外部性,會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影響可持續發展,形成代際外部不經濟等問題。“特別是各類波及范圍廣、影響時間長、損失格外大的公害事件不斷發生,外部性環境問題頻頻困擾各國政府和居民”(黃寰等,2011)。因此,為了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政府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對市場中的經濟主體進行一定程度的管制或者規制。卡恩(Kahn,1970)指出,“管制的本質是以政府指令替代競爭,以此作為基本的制度安排來實現良好的經濟績效”。而丹尼爾?F?史普博(Daniel F.Spulber,1999)則將管制定義為:“管制是由行政機構制定并執行的直接干預市場配置機制或間接改變企業和消費者的供需決策的一般規則或特殊行為”。趙曉兵(1999)總結了污染外部性的內部化問題,并認為基于市場的經濟激勵,充分運用價格機制是最有發展前景的一種手段。趙偉濱、卜偉(2006)從企業綠色物流問題切入探討了外部性內部化問題,認為政府需要加強干預并扶持綠色物流業的發展。葉偉媛(2009)則從法律政策、行政干預、稅收補貼、排污權交易制度及道德約束等角度,探討了物流負外部性問題的解決思路。
根據富蘭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1924)的觀點,物流企業產生“負外部性”的根源在于各級政府缺乏對于該物流企業所享有的稀缺性物流資源的產權的清晰界定,從而使得該企業在濫用社會稀缺資源的同時卻并未為此支付相應的對價,從而使得負外部性風險暴露。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群體的生態環保觀念日益增強。但是,由于在完全市場競爭條件下,多數物流企業在企業利潤率最優化目標的導向下,不愿意犧牲短期利益來彌補由社會所承擔的負外部性損益。我國學者對企業負外部性的研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林成(2011)認為,馬歇爾、庇古、科斯和布坎南是外部性理論發展進程中的四塊里程碑;庇古與科斯的外部性政策具有內在一致性;“市場失靈一政府規制一政府失靈一放松規制”是外部性政策演進的內在邏輯;市場調節與政府規制的功能互補是外部性政策的新視角。
綜上所述,物流產業的負外部性系指在物流企業從事物流生產或消費活動中,附帶產生了對本企業以外的環境或其他社會成員產生的額外成本,并且施加這一影響的物流企業并未向受到該企業負面影響的自然環境或其他社會成員支付相應的代價的一種狀態。此時,該物流企業的邊際私人成本小于其應當支付的邊際社會成本。
物流企業負外部性風險的分析
經濟學的外部性理論認為,市場經濟中的經濟決策主體通常通過對企業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進行比較來作出決策。如果給他人帶來的是福利損失(成本),可稱之為負外部性(唐躍軍等,2010)。相關研究標明,在政府管制前提下,企業是否實施綠色物流及實施的力度與政府采取的規制措施和規制力度有關。而物流企業在實際業務運作中所產生的社會邊際成本與其物流企業邊際成本以及社會邊際收益與其物流企業邊際收益之間并不對等。這就導致物流企業運營決策所引致的物流企業利潤水平與其引致的地區生產總值的增加值之間的不對等。根據物流企業屬性及其經營決策內容的差異,物流企業決策的外部性可以分為正外部性與負外部性,因此,物流企業應當承擔負外部性風險主要涉及時間外部性和空間外部性兩大方面。
(一)物流企業的時間負外部性分析
物流企業的時間負外部性系指從時間層面而言,在物流活動中各個行為主體的活動未能充分實現對物流相關資源的高效利用效果,從而背離了物流相關資源在代際間的公平配置目標。物流活動中各物流企業應當本著對后代人的可持續生產與生活負責任的態度來設計其物流運作方案,以充分降低其行為對后代人的生存與發展的不利影響。但在物流活動實踐中,物流企業對負外部性的管控措施主要在資源投入總量與投入方式、物流運作模式選擇、物流產品與服務消費模式的實施效能等方面著手。而當前物流企業在作出上述決策時主要以本企業的資產凈利率為主要決策依據,普遍忽視確立以企業經營目標與生態環境相容為企業運營目標的意識和行動。當前物流企業決策層缺乏在逆向物流與綠色物流領域的投資能動性,忽視對業務部門進行包括不可再生資源在內的物流資源的回收與利用率的切實考核措施,從而導致企業難以達成對物流相關資源的代際公平配置目標。
(二)物流企業的空間負外部性分析
物流企業的空間負外部性系指從空間層面而言,物流活動中的各行為主體的活動對于區域內及區域外的行為主體的福利水平造成的壓力。在物流活動實踐中,物流產業鏈上下游的制造商、分銷商及零售商的業務活動會導致其他物流活動相對人及物流產業鏈之外的企業或個人的福利水平的降低。物流企業的物流活動具有顯著的跨地域性特征,這使得物流企業的空間負外部性較為容易在其物流業務覆蓋地域范圍內擴散。物流企業的運營內部收益卻直接由該企業股東及其員工分享,其運營外部收益則主要通過稅收的形式流向企業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在同一時間尺度內,物流活動的成本及其利潤由不同地域的行為主體來承擔或享有,這顯然增進了制造負外部性的物流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有必要引入政府力量來對制造負外部性的物流企業的負外部性予以規制,以有效提升宏觀物流市場的資源利用效率。
政府管制物流企業負外部性的策略
無論是科斯提出的產權界定,還是斯蒂格里茨提出政府規制,其基本觀點都肯定了政府干預在控制外部性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干預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設定相關制度。制度是對主體行為和調整主體間關系的一整套有關權利義務的規則體系。“換言之,制度通過對主體權利與義務的明確界定,規定了各種情形下主體的權利空間和利益限度,為主體提供了何者可為、何者不可為的信息和預期,同時也決定了個人所擁有的基本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以及對社會利益的分享”(施惠玲,2003)。為此,政府應當積極作為地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來促使物流企業主動承擔本應由企業承擔的負外部性損益,從而實現企業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一)規制物流企業負外部性的政府產業政策
第一,規制物流企業負外部性的政府產業政策的制定依據。地方政府應當主導建立針對物流活動的生態補償機制,有效填補市場機制失靈條件下的物流負外部性成本控制,促進低碳物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建立有效的物流活動生態補償機制,將有助于彌補物流企業為積極治理負外部性問題而額外支付的成本,激勵物流企業積極投資治理外部環境,確保綠色物流企業所獲環境效益高于怠于治理外部性的物流企業的經濟效益。地方政府應當通過加快物流產業示范園區的方式,促使物流企業以產業集聚的形式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通過建設物流產業示范園的方式,有助于為物流企業治理企業負外部性問題提供學習模板,并且有利于園區內物流企業整合治理負外部性的資金實力和信息資源,共同促進低碳高效的綠色物流循環系統的建設。
第二,規制物流企業負外部性的政府產業政策的具體措施。首先,政府應當重視綠色物流產業發展對宏觀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制定綠色物流產業建設戰略規劃,加大在綠色物流產業技術研發領域的資金預算投入。地方政府可制定綠色物流產業技術研發目標,有效分配綠色物流產業技術研發預算配套資金。地方政府應當重點關注對物流產業污染預防技術的研發,并積極鼓勵國際產業資本參與我國的綠色物流產業技術研發項目,大力吸引綠色物流產業領域的高新技術投資項目。地方政府應當從財政資金撥付固定比例資助重大綠色物流產業技術研發項目及其產業化進程。對于具有突出社會效益的綠色物流產業技術項目,各地政府應為其提供經營場所、項目審批等方面的便利,以有效扶持大批中小型綠色物流創新型企業,并起到向其他物流企業樹立綠色物流產業技術示范的效應。其次,政府應當重視通過綠色產業補貼的方式促進綠色物流產業的穩健發展。由于綠色物流企業給區域經濟帶來的外部溢出效應難以在市場條件下獲得充分補償。為此,從踐行社會經濟公平正義的角度來分析,地方政府應當對實施綠色物流技術的企業提供必要的財政補貼政策,以有效彌補綠色物流企業在綠色物流設施與設備投資領域的外部溢出效益所導致的物流企業的收益減少。政府的可行選擇是給予那些積極使用先進環保技術及綠色物流設施與設備的物流企業以固定資產購置差價補貼、信貸貼息優惠政策、加速折舊會計政策等產業政策支持。
(二)規制物流企業負外部性的政府稅收政策
政府稅務部門應當強化針對物流企業負外部性治理的稅收政策措施,通過對物流企業的污染排放行為加大征稅力度,給予綠色物流活動以稅收優惠的方式,激發物流企業采取綠色環保經營模式的積極性。為此,政府稅收政策對物流企業負外部性的規制主要存在于兩個方面:
第一,規制物流企業負外部性的政府稅收政策的制定依據。從政府角度而言,政府若放任負外部性較強的物流企業的經營行為,將導致該物流企業內部運營成本低于社會所承擔的外部性成本,進而使得該類企業的物流服務價格低于那些承擔物流活動負外部性的物流企業的服務價格。制造負外部性但卻并不承擔其后果的物流企業應當接受高稅率的懲處,以使得該企業與勇于承擔物流活動負外部性的物流企業能夠在公正的市場平臺展開公平競爭。政府稅務部門通過稅收政策調整的方式來治理物流企業的負外部性問題的目的并非增加稅源,而應當定位為激勵物流企業采取措施促使企業的物流活動負外部性成本的內部化。在政府稅務部門征收環境稅的情形下,物流企業若堅持傳統生產運營模式,將承擔較高的稅收負擔,從而降低其權益凈利率水平。因此物流企業有較強的動機朝著政府稅務部門的稅收政策調整導向行事,通過投資環境治理的方式促使外部成本內部化,以有效增進企業和社會效益。
第二,規制物流企業負外部性的政府稅收政策的具體措施。鑒于物流企業負外部性的測度難度較大,立法部門應當結合我國稅制現狀來完善既有稅收制度,調整稅收優惠政策,并開征新型環保稅種,從稅制系統層面給出治理物流企業負外部性的一攬子稅務解決方案。其一,稅務部門應當配合立法部門調研資源稅對物流企業施加的間接稅負水平,在資源開采者獲得合理投資回報和物流企業承擔應有資源稅稅負水平之間尋求二者利益均衡點,并據此調高物流企業承擔的資源稅稅負水平。高資源稅稅負壓力增加了高資源消耗物流企業的稅收負擔,間接提升物流企業投資綠色物流項目的收益率水平。其二,稅務部門應針對不同類型的物流企業分別采取多元化稅收優惠政策,全面促進物流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物流事業的推進。具體而言,稅務部門應順應物流行業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政策潮流,對于在消塵、二氧化碳減排等領域的物流設施與設備等固定資產投資給予一次性進項稅額抵扣的優惠政策。此舉既有助于環保性物流設施與設備生產企業和物流企業的良性互動,又給區域環保事業帶來較強的正面示范效應。
(三)規制物流企業負外部性的政府采購政策
政府采購是國家公共財政的重要內容,是現代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政府干預經濟的有力政策性工具。各級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有效的政府采購政策的方式來推動物流企業積極采取環保策略,進而有效克服物流企業的負外部性問題。
其一,各級政府采購政策對物流企業負外部性的規制有助于樹立政府以社會公眾利益為執政之本的良好形象,這是由政府采購內生的公共服務屬性所決定的。各級政府在采購物流服務時,需樹立節約資源及保護環境的基本采購理念,通過采購環保與節能型物流服務的方式來間接促使物流企業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物流產能。在市場經濟機制條件下,物流企業通常偏好于追逐內部利潤最優化目標,忽視物流活動所造成的外部負效應的影響,從而降低物流企業在綠色物流設施與設備領域的投資力度。各級政府通過積極采購綠色物流服務產品的方式,形成對物流企業的綠色物流服務業務的實質性補貼效果,從而間接激勵物流企業在綠色物流設施與設備領域的投資積極性。
其二,政府在實施規制物流企業負外部性的采購政策時應采取綜合式采購方式,以有效達成政府采購這一復雜系統工程目標。政府在采購過程中應對物流服務供應商進行全程資質審核,以參與政府采購交易資質限制的方式來敦促物流企業重視節能與環保技術的應用與相關資產投資。立法當局應當制定綠色物流供應商資格合格法;政府可據此制定針對物流負外部性的評審體系,并依據資質評審結果給出不合格物流供應商的負面清單。政府通過深入審查和測評,將部分背離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物流供應商納入政府采購負面清單。為確保政府采購政策對高負外部性的物流企業的規制效能,政府應完善制定和實施不合格物流供應商的負面清單的評估方法和流程設計,并設計針對被列入政府采購負面清單的不合格物流供應商的退出負面清單機制,以敦促此類不合格物流企業通過自我完善機制來改善其負外部性危害。由于物流服務內容的差異性,政府難以真實、準確、有效的將各類物流服務活動納入到政府制定的規制物流活動負外部性的負面清單的有效監控下。因此,在實施規制物流活動負外部性的負面清單時,政府應有效規范負面清單的操作業務流程,并強化對負面清單操作全程的風險監控,以防止規制物流活動負外部性的負面清單退化演變為市場歧視清單和滋生腐敗清單。政府亦須清晰界定負面清單的行政行為邊界,以有效發揮物流市場自發性調控機制,充分激活物流市場的自身凈化功能對物流負外部性的規制。
參考文獻:
1.黃寰,羅子欣.對控制企業負外部性的思考[J].社會科學家,2011(3)
2.Kahn,A.E. The Economics Regulation: 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M].NewYork: Wiley, 1970:20.
3.丹尼爾?F?史普博著.余暉,何帆,錢家駿,周維富譯.管制與市場[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趙曉兵.污染外部性的內部化問題[J].南開經濟研究,1999(4)
5.趙偉濱,卜偉.企業綠色物流的外部性內部化[J].綜合運輸,2006(5)
6.葉偉媛.物流活動負外部性分析及解決思路[J].商業時代,2009(9)
7.Frank Hyneman Knight. Some Fallac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os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24,(38)
8.林成.從市場失靈到政府失靈―外部性理論及其政策的演進[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