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老化公共空間設計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5: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適老化公共空間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 老齡化 唐山 空間環境設計
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a)-0184-02
1 唐山市城市公共空間老齡化設計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唐山市近幾年在公共環境設計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得到了公共環境的大面積改觀。但站在日益龐大的老齡化趨勢下思考公共環境設計的問題卻很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無障礙設計不完善,如廁所的數量、形式、扶手的設置;無障礙的通道覆蓋面窄,沒有實現輪椅的無障礙通行;無障礙的標志欠缺等。(2)城市建設規定了公園分布的標準,即步行5分鐘一個小公園,15分鐘一個大公園,這種公園分布體系更適應老齡人的戶外要求。從唐山市的公園分布情況看,市級、區級公園尚可,但小公園遠沒有實現這樣的要求。(3)在公共活動中,活動相互干擾,開放性的活動場地少,也非常突出。(4)存在著一定的的安全隱患。如地面的材質過分光滑,有些地域過于封閉等,都成為威脅安全的因素。(5)唐山市的公共環境中,設計的專屬性嚴重缺乏,地域特色不明顯。
2 唐山市公共環境設計思路探析
2.1 深化無障礙的環境設計
老齡人由于運動能力衰退使老年人行動困難,害怕有高差的地面,特別是對臺階、溝欄等表現出反感情緒;視力的下降和記憶力的減退使他們渴望明顯的戶外標識和方便觸摸的引導設計。以這些需求為依據,運用無障礙設計的理念,創造良好的環境。
2.1.1 無障礙道路
當活動場地與地面有高差時,應在設置臺階的同時設置有欄桿扶手的無障礙坡道,以此服務于那些垂直運動能力差、行動遲緩以及坐輪椅的老年人。需要注意的是,無障礙坡道的形狀、寬度、長度、坡度、轉彎處設置以及扶手的相關參數設計應該嚴格執行或參照我們國家無障礙設計規范和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的相關內容。唐山市鳳凰山公園的某些部位和唐山紀念碑廣場采用坡道和臺階共存的手法,做的比較到位。另外,對于臺階的警示也成為人性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采用改變踢面的顏色或是在臺階出現高差的部位用色帶、界磚加以標識的處理手法,這樣就可以在老人行進的過程中,大大降低由于疏忽或是眼神不好引起的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2.1.2 無障礙設計各種標識
唐山的公共環境無障礙標識非常欠缺,在對唐山市公共環境的調研過程中,沒有找到任何無障礙的標識,說明人性的關懷還沒有徹底落實到位,唐山市的城市公共建設在這個問題上還需要大跨步的跟進。
2.2 安全性的設計
2.2.1 夜間行走安全—— 照明
由于老年人視力的下降,他們需要比年輕人更高強度的光照才能看清身邊的事物。因此,在公共環境中應設置足夠照度的照明設施,還應在道路的兩側等間距布置庭園燈、路燈等照明設施,充分保證他們能夠看清人行道路,防止摔倒。照明時盡量采用光線向下的照明設施,而不是光線向上或向外的照明設施,以避免眩光刺激老年人的眼睛,使他們頭暈目眩。
2.2.2 地面材料和鋪裝方式的選擇
地面鋪裝(包括道路)應選擇防滑、無眩光的材料,并注意道路的平坦。像琢面花崗巖、經過防腐處理的松木棧板、卵石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采用混合鋪裝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豐富。可以加入一定量的拋光面的花崗巖,但要注意不可集中使用,也不可比例太大,一般控制在5%以內。另外還要注意材料間的順暢連接,不至于形成安全隱患。在鋪裝方式上,最好大面積的鋪筑,點步石的鋪裝方式限定了步幅,也容易發生磕碰,在老年人的環境設計中,應該盡量杜絕。
2.3 恰當規劃老年人活動場地
由于老年人的大部分戶外閑暇活動都在居住區的活動場地進行,所以為老人們合理地規化活動場地尤為重要。活動場地規劃包括場地位置和場地面積的規劃、場地內各類型空間的營造,還包括針對老年人運動能力下降所必需的安全性設計。活動場地設置不宜過于分散,可以增加老年人交往機會的成組和群體活動產生,也容易使記憶力和反應力下降的老年人很快找到活動場地。再者,如果活動場地設置在光線充足、避風、遮陽的地方。此外活動場地的面積應該充分考慮老年人群的日益龐大和他們進行群體活動的需要。
2.4 合理設置各類活動設施
健身性活動和交往性活動是老年人戶外閑暇活動的主要內容。健身性活動要求合理設置健身設施和健身結束后的休息設施;交往性活動則更側重于活動場地和休息設施的設計。此外,庇護設施和能給老人們親自動手機會的其他設施也是彌補老年人生理缺陷、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必要因素。
2.4.1 合理設置健身設施
健身設施設置是否合理關系到老年人健身運動能否順利展開,關系到老年人身體衰老的速度,健身設施的數量、位置、適合老年人的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健身活動的質量。目前唐山市的老年人的公共健身設施數量還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鍛煉需要。特別是在各類人群戶外活動集中的時段里,許多老年人根本無法獲得使用健身設施的機會,或是想使用的健身設施正在被使用中,不得不從事其他的健身活動。因此,城市空間的活動場地設計應考慮老年人對健身設施,特別是健身器材需求量日益增加的實際情況,提供數量充足的各類健身設施,增強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健身設施的位置應該選在活動場地內或集中綠地旁邊,還要陽光下和陰涼處都進行設置。鳳凰山東部的運動場環境舒適、領域感強,更能得到大家的熱衷。
除滿足數量和位置的要求外,健身設施的多樣性、是否適合老年人使用等問題也是老人們為之關心的。目前城市中部分公共健身設施未考慮老年人力量、耐力下降、反應遲鈍等實際生理特征,強度過高的健身設施會令老人無力使用,過于靈敏的健身設施又有潛在的危險,無法起到健身的真正效果。
2.4.2 合理設置休息設施
老年人在茶余飯后或健身結束后,需要一定數量的休息設施來恢復體力、聊天觀景。目前唐山市的城市公共空間的休息設施,特別是座椅存在著數量短缺、舒適度差的問題。數量短缺使許多老人不得不自帶座椅出門,阻礙了他們活動的積極性;舒適度差的無靠背座椅無法滿足老年人靜坐時間較長、腰背容易酸痛的生理需要。此外,石質和鋼質座椅由于傳熱速度快,夏天過熱、冬天過涼,都不適合對環境適應能力差的老年人休息,較低的座椅會使老年人覺得起身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導熱率低的木質或是玻璃鋼材質是比較理想的表層材料。兩側加上扶手的座椅,可以提供起身的力量支撐,為他們提供更為人性的關懷。
就休息設施的位置而言,應該選在活動場地周圍以及道路兩邊陽光充足的地方,或是公共空間的入口,既便于老年人就近使用,又能滿足他們喜歡陽光的舒適性要求。
2.4.3 合理設置庇護設施
老年人由于行動能力、記憶力的下降,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炎熱、寒冷和強光的影響。因此,老齡人的活動場地、集中綠地以及主要道路兩側應該有能為老年人遮風擋雨的庇護設施,可為老年人提供避寒、遮陽和光線柔和的場所。這些設施往往和座椅結合,也能在心理上為老年人提供心理上的安全環境。這些庇護場所往往成為公共環境中老年人相對集中的地方。目前唐山市的公共設施建設對于公園如大釗公園、鳳凰上公園能夠大體滿足要求,但對于其他公共空間而言,如廣場仍舊缺乏此類設施,迫切需要廊、亭、榭、花架等園林建筑解決這一問題。另外在庇護設施的風格上,要注意協調一致。庇護設施與座椅的結合上,要處理好關系。
2.4.4 合理設置公共廁所
針對唐山市公共環境中廁所存在的數量少,設計不科學的現象,應該從以下方面加以改善。首先,適當增加公共廁所的密度,使老年人不至于出現尷尬境地;其次,在廁所的設計上,盡可能將現有的全部蹲式廁位,改造成既有蹲式廁位又有坐式廁位、又有殘疾人廁位的形式,滿足不同的人群要求;再次,在墻壁上設置堅固的拉手,老年人在站起的時候提供力學的支撐;其次,在廁所地面的材料選擇上,盡量避免反光度高、非常光滑的材料,如瓷磚、大理石、花崗巖等,最后,公共廁所的良好衛生條件、通風條件也是必須的。
2.5 加強城市公園布局研究
唐山市城市公共空間公園的布局上應適應城市發展的新趨勢,進行合理調整。在公園的布局上,應結合老年人口的分布現狀,把老年人的休閑作為重點考慮的因素,合理確定休閑空間的位置和規模,形成完善的空間等級體系,基本達到星羅棋布、分布均勻。
總體上要適當增加綜合公園,補充區域性綜合公園,配套居住區級公園,完善小區游園的建設,形成等級合理、層次分明的公園分布體系。
2.5.1 綜合公園
唐山市綜合性公園有南湖公園、大釗公園、鳳凰山公園、大城山公園、彎道上公園、陡河帶狀公園等六座,分布欠均勻,所以在今后的建設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善:在鳳凰新城的建設中,應增設綜合公園,主要滿足區域內老年人及其他居民休閑的需要。中心主城區內可采取見縫插針、改建、擴建的方式,完善現有的設施,彌補現在公園分布的不均衡現象,特別是對城區西南部、東南部、西中部、北部、東北部綜合性公園的建設。綜合性公園的布局不僅要考慮人口、交通等條件,也要考慮現狀土地資源、自然資源的制約因素,重點應在改擴建以及郊區交通便利的地段建設為宜。
2.5.2 社區公園
由于老年人的休閑步行活動半徑很小,因此,應把社區公園的建設作為老齡化城市公共空間今后發展的重點。對于社區公園的建設,應該本著規模小型化、類型多樣化、布局分散化的原則來進行改善。針對老小區,應該在改擴建上下功夫,拆除私搭亂建,為在社區公園營造盡可能多的公共場所,見縫插針的開展社區公共空間的創造;在新小區的建設上,應加強社區公園的規劃和建設。無論老小區新小區,都要全面、深入地調查分析區域周邊公園的現狀和老年人口的狀況,合理規劃。同時,應充分結合現有綠化廣場、街道游園及單位附屬綠地的建設,形成一個不同空間尺度相互補充、功能完善的休閑空間體系。
2.6 合理布局各種活動性質
活動本身是有著不同的空間環境的層次要求的,有的活動需要相對開放的環境,如扭秧歌,集體舞;有的活動需要半公共半私密的環境,如健身、下棋、打牌、打麻將、吹拉彈唱等,有的活動需要相對私密的環境,如聊天等。所以,在老年環境的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到這些不同的活動的性質,以及對于空間環境層次的要求,才能很好的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另外,在空間布局上,還要結合不同的空間性質進行,一般的情況下,私密性的活動一般安排在空間的盡頭,與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間相毗鄰,空間的臨近入口的地帶安排公共性的活動,內部與半公共半私密的活動空間毗鄰。當然,這種處理手法也非定式,只要把各種性質的活動區分開來,使各種活動有機聯系在一起,活動之間不相互妨礙,在每一個空間老年人都感覺到很舒適,就是成功的設計。
2.7 加強人文環境的塑造
地震可以摧毀一座城市,但是摧不毀一座城市的文化。唐山的文化源遠流長,創造了令世人舉目的文學、藝術等有形的遺產和無形的遺產,皮影、陶瓷、評劇、鋼鐵、板栗、曹妃甸等等。但在今天的城市,我們似乎感覺不到唐山的性格和她的歷史,沒有地方特色而言。因此,加強唐山市人文環境的塑造對于城市公共環境來說,迫在眉睫。
對于人文環境的塑造,可以以雕塑的形式來體現。題材可以是這些令我們引以為榮的皮影、陶瓷、鋼鐵等;還可以通過對地方材料的運用來加強城市的人文感。對于唐山這個工業城市而言,陶瓷、鋼鐵、煤炭等是比較典型的材料,我們可以運用這些材料來構筑公共環境,當老人們耳熟能詳的事物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的時候,那種親近感和自豪感不言而喻。當然在對地方材料的運用上避免過于生硬,否則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開灤礦山博物館采用舊機器的雕塑手法,喚起了人們對曾經歲月的懷念;建設路北口沿岸、會展廣場等采用陶瓷材料,或是采用皮影形象的藝術處理手法,很好的代表的新唐山的人文文化,這些手法,給我們帶來了設計上的借鑒。
唐山這座城市有著她獨特的歷史、文化和風貌。城市公共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這種歷史、文化和風貌。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的趨勢,為城市的公共空間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須從設計的角度來妥善處理出現的新問題。但無論怎么設計,設計的宗旨就是要運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基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行為特征,妥善處理好老齡化趨勢下種種問題,建成環境要能吸引、鼓勵老人加入其中,把新唐山真正建成人民的幸福滿意之都。
參考文獻
[1] 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2] (丹麥)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 胡仁祿,馬光.老年居住環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
篇2
【關鍵詞】老年建筑;護理院;衛生間;無障礙;干濕分區;照護服務;舒適度
衛生間作為日常生活常用的功能空間,正常人可能覺得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作為老年建筑來講,其使用者――老年人可能最為關心,用的也最為頻繁,身體機能退化嚴重的需要照護的老年人更為關心衛生間的使用舒適度。
一、衛生間的功能及設計原則
老年人居住建筑應按老齡階段從自理、介助到介護變化全過程的不同需要進行設計。其功能按照不同階段的需要一般包括:盥洗、大小便、洗浴等功能,部分包括助浴、助力、洗衣等特殊功能。
二、適老化衛生間的設計關注點
1 衛生間尺寸
適合使用輪椅的老年人使用的三件套設備衛生間的最小內尺寸通常為1500x2225mm,這個空間很小,以致許多使用輪椅者在使用該衛生間時將會有困難,如有可能,應加大空間以滿足老年人如廁的要求。在萬科隨園嘉樹項目設計實踐中,衛生間尺寸考慮老人使用及照護需要,尺寸做到了2200x2900mm(如右圖),在輪椅回轉空間的周圍依次布置了臺盆、坐便、淋浴間等。使用舒適,沒有浪費的空間。
2 洗浴空間的設計
老年人洗浴空間應該采用淋浴與盆浴互相分開的方式來設計,特別注意要避免因老年人在進出浴缸淋浴時,出現滑倒的現象。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人年齡大了不能站立時間太長,應為老年人在淋浴噴頭下方設置淋浴凳。應選用平底防滑式低浴盆,高度以450mm以下為宜。可以在浴缸外沿處設置過渡臺面,這樣可使老人通過坐姿的方式出入浴缸,老年人身體和血壓就會穩定,不會發生危險。過渡臺面高度可以設計為40-45mm。還要在浴缸四周安裝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扶手。
洗浴位置上應配備可上下調節的噴頭滑桿,或分別在上下兩處設置噴頭架。單獨的淋浴間最小尺寸為1500x750mm,推薦使用1500x750mm大小的淋浴間,便于使用。也可以采用方形淋浴間,尺寸為1200x1200mm。在這個尺寸空間里面可以放一個折疊椅,折疊椅的高度為500mm。四周設一圈安全抓桿,安全抓桿的高度為825mm。折疊椅可以安裝在墻面上,但不能放置在花灑的正下方,以防突然出熱水,把老人燙傷。折疊座椅應安裝在淋浴間的中部,以便照護人員對老人進行搓澡攙扶等幫助,包括換洗澡椅等。
3 衛生潔具
尺寸:人到老年以后,身體機能衰退,因此座便器的高度應設計得相對高些,來緩沖下蹲時腿部的負擔,同時降低起來時的吃力感。普通座便器離地面的尺度約300mm,老年人座便器的設計使用的離地面的尺度約430mm。若乘輪椅的老人使用,坐高尺度設計約500mm左右。經濟條件允許時,衛生間最好安裝溫水凈身風干座便器,便于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使用。
色彩:老年人使用的衛生潔具的色彩以白色為好,比如說座便器,白色讓老年人感覺清潔,在另一方面來說也方便判斷排泄物顏色,有助于老年人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
4 洗手盆
洗手盆是使用頻繁的設施,對于使用輪椅的老年人來說,凹入式洗手盆能使輪椅插入或坐著洗漱,很方便。洗手盆上沿的離地面的尺度應為800mm左右(普通洗面器高為760mm),池底距地面尺度約60mm。洗手臺面的寬度不宜超過700mm,這樣設計既方便了坐輪椅的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又避免健康老年人使用時過度彎腰。梳妝鏡的高度也不宜過高,最低點以臺面上方150-200mm處為宜。洗面器上的水龍頭,為便于老年人使用,一般設計成杠桿型或掀壓式的開關把手。老年人的握力降低,圓形旋擰式開關設計不便于老年人進行使用。此外洗面器旁邊還應該設計有扶手,扶手還可兼做毛巾掛桿,便于老年人使用。
5 收納系統
衛生間內收納的常用物品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清潔工具、容器、針織品、紙制品、化妝品等。
能否將這些日常用品有效分類收納,直接關系到衛生間的舒適性及整體的美觀。所以盡量在潔具附近為其設置足夠的分類收納空間。如:座便器旁供廁紙類用品、清潔用品的收納空間,洗臉盆應提供毛巾、洗漱用具、化妝品、洗滌用品的空間,淋浴附近應提供浴液、洗發液、浴巾、衣物等物品的擱置收納空間。設計時還應將空間設計在不明顯的位置,可以使物品不會通過門直接暴露于門廳、起居室等公共空間,那樣會影響整體的視覺觀感。
6干濕分區
衛生間用水容易濺到地面,導致地面濕滑,讓老年人跌倒。為防止將衛生間地面的水帶到其他空間,大多數人都在衛生間門外鋪設地墊,或采用進入換拖鞋的方式,十分不便。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明確衛生間內的干濕分區,衛生間內最濕的部分是淋浴空間,設計時要有效地隔離淋浴空間。在隨園嘉樹項目中,我們采用排水槽,即隔絕了地面的水流向干區,同時也使衛生間地面更加平整。
7 采光通風
老人需要明亮通風好的衛生間,因此,應重視在衛生間中開明窗。衛生間開明窗有兩個主要作用,即通風和采光,通風可以使衛生間內保持清潔;采光則避免因光線暗淡造成的磕碰、摔倒等事故。通風和采光能帶來清潔(暴露污漬便于及時發現和清除)和健康(陽光中的紫外線有殺菌作用),對于老年人意義重大。通風條件有限的衛生間應采用新風系統,達到要求的換氣次數,消除衛生間的異味。
8 其它需要注意的方面
衛生間內暖氣應在設計階段選好位置,一要節省空間,二要防止老人被刮傷或碰傷;設計時要選用有浴巾架功能的暖氣,避免浴巾太涼而使老人體感不舒適,甚至生病。部分老人可能還有小型的電動潔具,如電牙刷、美容設備、保健電器、智能衛生潔具等。因此在主臥衛生間內應布置足夠數量的插座,同時要考慮設備更新與加設。應消除衛生間門口的高臺或過門石的高差。4.老年人衛生間的門最好使用移門,開關方便,占用空間小。在隨園嘉樹和綠地虹口項目中我們采用了移門,使用方便,效果好,缺點是維護成本高,在條件允許的項目中建議使用。
三、創新的無障礙衛生間室內部品
隨著老齡化發展,老齡產業也日趨完善。不少關注熱愛這個事業的設計團隊開發出了很多人性化的可持續使用的室內部品。在隨園嘉樹和綠地虹口江灣老年公寓項目中,我們采用了一些新型的無障礙室內部品:如可移動式臺盆,可升降馬桶,天軌系統,移動式洗澡椅等(如右圖)。效果良好,極大的改善了老年人在衛生間的生活體驗,在護理院和養老院中也極大的降低了照護人員的工作強度,有條件的項目中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
[2]《老年養護院建設標準-建標144-2010》
[3]《養護院基本標準2011版》(衛生部)
[4]許光磊 張鵬翔 解巖《談老年人住宅內衛生間的無障礙設計》-《城市建筑理論研究》-2011第14期
[5]張芳燕《老年人室內衛生間設施的研究》-《天津科技大學》-2005(12)
[6]周燕泯《老年住宅套內空間設計――衛生間篇》-《住區》-2011
篇3
關鍵詞:福祉建筑 老年人 養老建筑 歷史文化宜居空間
中圖分類號:TE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研究背景[]
隨著醫藥科學、保健水平、營養和衛生水平等的進步,世界人口壽命得以延長,世界人口正在步入老齡化。在2000 年,全球共有6 億人處于或超過60 歲;到2025 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2 億;而到2050 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0 億。到那時,歷史上將首次出現老年人口的數量超過年輕人的情況。盡管這一龐大的人群的健康情況比以往都好,但是他們的有些能力卻發生了變化。感知和認知能力、生理健康程度、身體活動性和思維靈敏度的變化在老年人中很普遍,這些改變所引發的問題也誘使我們思考老年人與建筑、環境的互動問題。
二 亞洲養老建筑的發展和變化
1 中國
(1)中國養老建筑的雛形及案例介紹
中國的老年人建筑最早脫胎于當時的醫療建筑,此類建筑具有收容老年人及病患的功能,但是無法確定是否包含提供老年人及病患長期居住的功能。因此。這類有皇帝建立、含有醫療和收容功能的建筑是中國古代老年人建筑的雛形。
案例介紹:
六疾館”和“孤獨園”
南北朝時期,北齊的君王建立中國最早的醫療設施“六疾館”,不能考證該機構是否具有提供病患和老人居住的功能。
②“悲田養病坊”
公元701—704年間,唐代武則天建立的“悲田養病坊”是我國最早的記載詳細的醫療養老建筑。 “悲田養病坊”是國家管理的慈善機構,建設在佛教寺院內,該機構具有醫療和收容老人和病患的功能;在唐玄宗和唐武宗執政期間曾兩次由國營變成民營機構。
(2)中國古代最早的養老建筑
是否具有提供老年人長期居住的功能,是中國古代老年人建筑發展的關鍵所在。建立于宋代地“居養院”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老年人建筑。
表1 宋代蘇州慈善救濟機構一覽
宋代制定“福田院”養老制度,在當時首都汴梁有四所這樣的養老醫療機構; 1098年,宋哲宗在此基礎上創建了專門收養孤寡老人的“居養院”,當時收養老年人的要求是“鰥寡孤獨不得自存者,知州通州縣令佐驗實,官為居養之”,“居養鰥寡孤獨之人,其老者并五十歲以上,許行收養,諸路依此”。
由此可見,宋代“居養院”不僅具有長期收養老年人的居住功能,還對老年人入院的年齡有了限制,且以老人為主要收養對象。以蘇州“居養院”為例,規模很大且經營有法;宋時蘇州城平面圖,居養院在城墻內最南方的紅色部分,占據了一個完整的街坊。建筑形制也在相關歷史文獻中有詳細記載,“為屋六十有五,為楹三百有十,為室三十,長廊還礎,對關列序,集癃老之無子妻、婦人無夫親者分處之,幼失怙恃,皆得全焉。”表1為宋代蘇州慈善救濟機構一覽。
(3)明、清兩朝養老建筑的發展
案例介紹:
①“同善會”
明朝于1590年出現在河南,后在我國江南地區得到普及的“同善會”。此類慈善組織機構類似于西方國家的自愿福利組織,不以宗教和宗族為限制。另外還出現了具有老年人居住功能的“普濟堂”建筑形式。
②“養濟院”
清朝,朝廷還制定了“養濟院”制度。清朝建立不久,即對慈善救濟事業予以關注。蘇州也設有養濟院,別稱孤老院。
(4)中國近現代養老建筑
城鎮社會福利院和農村敬老院,時間:1949年——198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政府接管了一切既有福利設施,在城鎮建立國有制的社會福利院;在農村建立集體制的敬老院。這成為1949年后中國主要的兩種老年人建筑類型。由于中國城鄉兩極化嚴重,貧富差距極大,城鎮社會福利院和農村敬老院的建筑設施水平差異非常大,城鎮社會福利院由政府民政部門管理運營,條件較好;農村
則通過建立“五保戶制度”試圖來彌補農村敬老院的不足。
20世紀80年代中國老年人建筑的新發展,時間:1986年至今。
這一時期我國老年人建筑水平已到達中國近代以來最高水平,雖然與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其發展具有三個特點:多樣化的經營方式和住宅體系的多元化;老年人建筑建設量的大規模增加,豐富的老年人建筑類型。我國現階段老年人建筑分為如下8種類型:①老年社會福利院;②養老院或老人院;③老年公寓;④護老院;⑤護養院,⑥敬老院;⑦托老所;⑧老年人服務中心。
2日本
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署人口部2007年公布的全球范圍內的統計報告顯示,日本緊隨德國、瑞典和希臘及奧地利之后,是另一個人口高度老齡化的國家。日本是一個特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卻擁有最高的老齡人口比例及高漲的壽命預期,超過23000的日本人超過100歲,這一比例已經阻礙其社會保險系統改革35年之久。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職業生活慢慢的變得更為重要,于是人們很少有時間去照顧他們的父母了。日本傳統的印象中的由家中的幼子負責照顧老人的居家養老模式,漸漸淡出
人們的視野。通常情況下,老年人對居所的選擇很少,但是這仍然不能被社會所接受。其結果就是大家庭結構集體居住形式的不可避免的減少,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獨自生活。
日本政府通過鼓勵建設養護中心、日間護理中心及發展家庭護理項目來應對這一問題。日本健康就業及社會事務部的報告顯示,2000年,349家私人老年養護中心接納了26000名老年公民。到2006年4月,超過52000名老年人被安置在990個老年人協助居住項目內,且這一趨勢還在上升。大量擁有酒店式設備的豪華式養護中心被建成,例如東京的“東銀座太陽城”。近幾年,更多從促進老年人知覺體驗和心理需求的養老建筑也逐漸被設計和建設。
“三鷹天命反轉養老公寓” 位于東京都三鷹市,該養老公寓通過建筑設計來刺激老年人感官,促進知覺體驗,從而減緩老年人衰老。三層的住宅共有三幢,可以滿足九戶老人居住,每套房間的建筑面積為60平方米。公寓整體設計成圓形,住宅的窗戶有圓形和方形,建筑從內到外共有14中顏色,設計大量的運用球形、圓柱形、立方體來形成建筑空間,住宅內墻面及天花板都是彎曲、傾斜且凹凸不平,材質也很粗糙,這樣的設計不斷喚醒老年人的生存本能。
設計師荒川強調該養老建筑的設計概念是“用建筑對抗死亡”,根據多種科學規律設計住宅,其中包括神經學及實驗現象,為了讓老年人生活在一個能夠刺激其感官和鼓舞生氣的居住環境中。一般情況下,老年人時常處于長時間休息的松弛狀態,從而逐漸衰老直至死亡。而居住在“三鷹天命反轉養老公寓”中的老年人,有效地對抗抑郁情緒,住宅內豐富的空間形態讓老年人不會對生活感到厭倦。松田說: “三鷹天命反轉養老公寓就是要讓居住者時刻保持警惕。比如說傾斜的設計,目的是刺激神經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而有意設計的各種障礙,可以喚醒你的生存本能。我們相信在轉運閣居住,老年人會活得更好、更長。”據調查,居住在該養老公寓中的老年人的精神狀態都具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向,甚至多年來的健康問題都有顯著的改善。
三 歐美老年人建筑的發展和變化
歐美發達國家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方面有著成熟的經驗,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歐美發達國家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已經成熟定型。
1美國
(1)美國的老齡化現狀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估計,從2005年至2030年間,美國65歲以上的人口數字大約會翻一倍,到2030年時可能占全國總人口20%,約為7200萬人左右。
(2)美國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和特點
美國老年人居住建筑沒有固定的分類標準,定義最清楚的是老年人護理之家,其床位和護理人員都需要專門的注冊。美國老年人居住建筑分為6種基本類型:①傳統住宅;②退休社區;③老年人集合住宅;④輔助生活住宅;⑤護理之家;⑥持續照護退休社區。表2.2總結了以上6種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特征。底層獨立、獨戶住宅占住宅總數的75%,其余25%多數為多戶住宅、雙拼住宅等。
該養老設施屬于連續護理型退休社區,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造價2.44億美元 ,923畝。 其中包括75棟別墅 ,115套獨
立式居住公寓,135套援助式居住公寓,240張長期護理病床;為了豐富和活躍老年人日常生活,增加老年人與兒童的接觸,該養老社區內還設計了100個小學生的兒童日間看護,幼兒園到八年級450個學生的夏令營 ;輔助設施包括餐廳,活動室 ,家庭式廚房,健身區,高爾夫推桿練習果嶺,社區活動室等。
2瑞典
(1)瑞典的老齡化現狀
2010年,瑞典人口為898萬余人,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高達17%。6年后,老年人比例將升至23%,為全歐洲之最。
(2)瑞典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和特點
由于瑞典始終致力于完善修改其社會保障制度,因而沒有一個恒久不變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分類標準,整理總結出6種類型,如表2所示。其中合居住宅是瑞典發展最快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而且在歐洲和日本也受到歡迎,都有大量建造。
(3)瑞典老年人的居住選擇
瑞典大多數老人選擇獨代居住,但老年人與子女的代際關系并不疏遠。資料表明63%老人有子女居住在15km范圍之內;53%的老人每周與子女見面1次;73.4%的老人每周與子女保持
表2 瑞典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基本類型
電話聯系,為歐洲12國最高值。
德國、西班牙、希臘和意大利將尤其受到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快速老化的影響,不同地區針對日漸增長的老年人和大量的高齡老人提供不同的專業看護服務。資料分析顯示,在歐洲南部和中部的國家,由孩子照看父母的形式比較普遍。另外,在諸如希臘、意大利和西班牙這樣的國家,照顧上了年紀的老人是家庭傳統。而在北歐國家,老年人更多的是由受過訓練的專業看護人員和國家資助的專業看護服務中心照管。
布魯克賽德養老設施住宅適老性改造過程。首先在兩棟舊的高層住宅旁邊新建了兩排底層住宅,從而在新建的兩排住宅之間形成了公共交往和活動的街道;在新、舊住宅之間的連接處設計建造了老年人公共活動室如餐廳、理發廳、健康護理室和娛樂室等,以及戶外花園綠地空間,通過這些公共空間將新舊建筑有機的聯系在了一起。
原有的高層住宅共有居民132戶,如果對舊
住宅完全拆除建造新的低層住宅,只能滿足64戶居住,但通過對舊住宅的改造和再生,可以滿足170戶居民居住。不僅提高了入住者的數量,而且改善了建筑環境,也節約的資金。我國現階段也存在大量既有老住宅,針對我國老齡化現狀,是對既有住宅進行大量拆除,花費大量資金建造高度養老社區,還是選擇對老住宅經行適老性改造的問題,值得政府、設計人員及房地產開發商考慮。
四 結論
老年人建筑設計界廣泛接受了“通用設計”和“為所有人設計”的原則。毋庸置疑,這些原則在建筑設計和城市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廣受歡迎。然而在室內設計和產品設計領域,我覺得這些原則應該在更廣闊的環境中被謹慎地使用。盡管每個養老建筑項目的功能性需求都必須被滿足,但是功能不能取代情感語言。今天,我們知道,我們的大腦受情緒經驗的影響遠勝于理性感知的影響,曾被嚴格遵循的“功能決定形式”的規則應該因此被重新考量。必須要說的是:功能決定形式的設計時代,應該進化為知覺、心理等情緒因素決定形式設計的時代了。老年人建筑的空間設計,應該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整體把握,與一種自下而上的從老年人個人知覺體驗和建筑環境考慮相結合的設計,這樣才能在保證養老設施建筑空間整體布局合理性的同時,為場所精神的形成、促進老年人養老居住生活創造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衛平,唐宋時期慈善機構概說[M].開封:史學月刊,2000(03).
[2] 李壽,續資治通鑒長篇[M].北京,中華書局,1993.
[3] 王衛平,論中國古代慈善事業的思想基礎[M].南京:江蘇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