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森林的保護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15 17:34: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森林的保護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陸生生態保護;環境監理要點
水利水電工程是為適應人類防治水害和開發利用水資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也會產生一系列的自然環境的破壞,打破生態平衡等環境影響。同時水利水電工程又是生態環境破壞與影響比較復雜的行業,其中水利水電工程的陸生生態保護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環境監理重點工作。
1陸生生態保護環境監理目標與原則
陸生生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分成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由于不同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陸生生態系統又進一步分為各種亞類型約600種。包括了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及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等。工程項目施工期陸生生態環境監理目標是,全面保護區域的生態系統整體性結構和生態過程,重點保護工程建設所涉及或影響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等敏感目標與其主要生態功能,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保護工程影響區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灘地和沼澤等濕地生態系統及其功能、結構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使區域和流域生態系統整體結構和功能,隨著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得到保護、補償、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環境監理的原則是: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按照預防、恢復、減緩、補償過程實施,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生態保護與生態補償相結合,一般性常規措施與特殊性重點措施相結合,妥善處理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實現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功能的可持續維持。
2陸生植被與植物保護環境監理要點
植被與植物對維系陸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生態瀕危物種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對外界環境極為敏感、極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類干擾等原因,導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瀕危物種。2.1珍稀、瀕危和特有植物保護遷地保護和就地保護措施。受工程影響的珍稀、瀕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樹木,都要實施有效的就地保護。在無法實行就地保護時,應進行異地移植。在植物遷地保護時,要根據工程區受保護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長現狀、地點以及受工程影響的面積、數量等,制定具體可行的保護措施,保證移植成活和可以長久地生存、生長。根據水庫淹沒處理設計規范,水庫蓄水前要進行清庫,以保證庫區水質。同時,在清庫過程中關注對珍稀野生植物的保護。水利水電工程影響珍稀、瀕危和特有陸生植物,不易遷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護措施,主要有避繞、圍欄保護、掛牌保護等措施。建立專門的珍稀、瀕危和特有陸生植物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或樹木園。這類具有特定保護目標的自然保護區,一般是殘存的保護對象的集中分布區。加強對殘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護,也是一種補償措施。對因特殊的工程建設需要而必須進行自然保護區調整的,必須按照國家《自然保護區條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調整和功能區調整及更改名稱管規定》等有關法規執行。珍稀、瀕危和特有陸生植物保護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據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劃定管理范圍,制定生態建設規劃,制定本工程陸生植物管理實施細則。嚴格工程施工環保監理和移民安置區環保管理,如嚴禁砍伐、損壞植被和保護珍稀、瀕危和特有陸生植物等。2.2森林、草原植被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保護的關鍵是保護植被。根據森林、草原主要種類、群落、覆蓋率現狀,明確影響因素、面積、數量和程度,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工程區現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護。任何工程建設都要侵占和破壞一定范圍內的植被,造成生態功能的的損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質量以補償這類損失。制定和落實切實可行的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撫育規劃及草原保護規劃,合理調整評價區的植被結構,提高植被蓋度和改生態功能。庫區要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種草、植樹,實現全覆蓋。壩址附近的山坡要作為重點,恢復和重建植被,不僅實現高覆蓋蓋率,而且要注意景觀美化,四季有花有綠。在工程施工期間,采用巡山和設卡方式進行森林管護。嚴格管理管護禁伐區內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區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區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區草原。根據森林草原資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結構、生態地理位置等因素,劃分管護片、責任區(或地塊),使資源保護落到實處。對可能恢復為耕地的施工跡地,必須恢復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發展種植業,對工程建設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時覆土,還林還草。2.3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監測和管理在工程建設施工期,進行生態影響全過程環境監理和監測,環境監理區包括主體工程建設區、移民安置區等及施工有關的區域和涉及敏感保護目標的地區。施工期主要監測水環境河流水質變化及噪聲和空氣污染影響。監測野生動植物生境的變化,區域植被動態變化以及生態系統整體變化,敏感環境區情況和重要敏感保護對象的生存發展狀態,采取的保護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等。
3陸生動物及其生境保護措施
具有重要經濟價值或科學研究價值的受工程影響的珍稀、瀕危、特有陸生野生動物,都是環境監理重點保護對象。3.1野生動物遷地保護和就地保護施工期間的野生動物保護的就地保護,是根據擬保護動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現狀分析確定保護動物與工程相距位置及影響程度,按其生態習性,尤其是繁殖的習行環境要求和食物來源情況,提出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對無法實施就地保護而受影響野生動物又具有異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遷地保護措施。遷地保護措施方案還要在試點或科學試驗基礎上確定。應選擇在動物遷徙時期進行個體捕獲、運輸、棲息地安置,在新的棲息地要配備飲用水供給,修建防護欄,進行食物供給、疾病防治等養護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陸生動物采用就地保護措施確定其保護范圍,建造專門通道、護欄、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動物種群普遍衰退和物種瀕危甚至滅絕的重要影響因素是生境“島嶼化”。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就必須打破阻隔,使野生動物“島嶼”式生境相互聯系起來,建立“生物通道”。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區嚴禁捕獵野生動物施工人員必須遵守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施工期嚴禁在施工區及其周圍捕獵野生動物,特別是國家保護動物。有針對性地對一些地勢比較平坦、水流緩庫漢進行有效的管護,嚴禁捕殺水生經濟動物。嚴禁任何人對鳥類進行獵捕。嚴禁施工人員和當地居民捕殺兩棲和爬行類動物。3.3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安全水庫蓄水期,庫區的野生動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傳播者(部分鼠形獸),將向非淹投區轉移,在庫周其密度將有所增加。此時,既要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關系,又要重視對非淹沒區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員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3.4減少施工爆破對動物的驚擾要減少工程施工爆破噪聲對野生動物的驚擾,做好爆破方式、數量、時間的優化。在鳥類繁殖期,尤其須防止爆破驚擾,對爆破施工應規定避開動物繁殖期。
參考文獻
[1]張保利,楊林.建設項目工程環境監理100問[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2]張保利,楊林.建設項目環境監理實施要點[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
[3]王伯鐸,劉旗龍.建設項目環境監理規范[M].北京:《陜西環境優秀論文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4.
[4]鄧彥,葛鴻,康海濤.輸變電工程施工期環境管理要點[M].北京:《陜西環境優秀論文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4.
[5]魏克霞.公路建設對陸生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保護、恢復與優化措施[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1(6):258.
篇2
【關鍵詞】林業資源;保護;防火管理
林業資源是人類生活發展不可缺少的必要元素,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影響,同時,林業資源在國家經濟發展和資源儲備方面也具有重要地位。為了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調節生態系統能力,增加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社會穩定性,必須加強林業資源保護措施,加強森林防火措施。
1林業資源管理理念
林業資源是木材來源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木材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林業資源直接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和生產要求。林業資源還對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對生態系統良好運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林業資源管理對森林資源發展非常重要。我國在經濟迅速發展過程中,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國家林業資源的產權管理以兩種制度進行分配,分別是人民所有和部分集體所有。這種林業資源管理模式存在較大弊端,缺少創造性和積極性,不利于林業資源的良好發展。因此,當前階段,我國林業資源管理理念通過借鑒先進科學理論進行改善,提高人類資源保護意識,從而使得企業對林業資源進行合理開采,使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減少森林的破環[1]。
2林業資源保護措施分析
林業資源管理過程中,由于缺少對森林資源分類標準進行明確規范,部分地區不考慮生態因素和森林功能因素,將經濟效益放在發展的首位,忽略生態環境的利益,放大了森林資源開采的要求,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因此,在這類現象發生的基礎上,提出相應解決辦法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建立有效健全的經濟管理體制是重要的解決措施。與此同時,加強監督體系建立也是必須的。在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對森林資源功能進行清晰明確的劃分,加強林業企業森林開采過程中的監督,加強協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者間的關系,強化對森林資源的全面保護[2]。
3林業資源防火管理措施分析
3.1加強森林防火宣傳
森林火災對森林資源造成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帶來一定的生態損失。因此,為了減少森林火災事件的發生,加強森林防火意識,提高森林防火宣傳力度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可以通過森林防火知識海報宣傳,提高人們的防火意識和知識。其次,可以通過森林防火知識講座進行宣傳教育,還可以通過對森林附近居民發放防火安全知識手冊等方式進行宣傳。在森林防火知識宣傳過程中要遵循專業化、普及化、針對性、創新性等原則。此外,還可以加強防火標識設立和添加火源回收箱等方式,強化人們的森林防火觀念,最大程度上避免森林火災的發生。
3.2強化防火認知,落實防火責任
森林防火不僅是森林保護有關部門的工作,鑒于森林火災的破壞力之強,人民群眾和其他部門也應該具備基本的森林防火認知,共同保護我們寶貴的森林資源。森林防火過程中,落實森林防火責任是必不可少,只有將責任落實到實處,才能更加有效的保證防火工作實行到位。在森林防火過程中,做到時刻具有監督、嚴密監控、統一指揮、反應迅速,加強高效、實效的森林防火運行制度。
3.3加強防火教育制度制定
建立健全的防火教育制度能夠切實做到防火教育工作的普及,有效的保證防火工作的貫徹落實。防火教育制度制定過程中,堅持反復宣傳與連續宣傳的有機結合,加強突擊宣傳與持續宣傳的配合,提高專業化宣傳水平,加強公眾化宣傳的力度,在防火宣傳中加強政策和刑法宣傳,加強警示教育效果,提高防火教育制度的可行性。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森林資源對我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生態效益重要作用,因此,林業資源保護管理工作以及森林防火措施對整個森林產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建立良好的森林資源管理機制,優化經濟發展結構,強化管理隊伍建設等措施的實施對整個林業資源發展來說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沈陽.淺議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教育的途徑及措施[J].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校學報,2012.
篇3
關鍵詞:木蘭圍場;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生態保護;旅游規劃
中圖分類號:f5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1-2687-05
生態旅游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而建立在森林公園基礎上的森林旅游已成為生態旅游的重要內容[1]。由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崇尚自然、回歸自然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強烈愿望和要求。而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觀為主體,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利用森林的多種功能為人們提供游覽、度假、休憩、保健療養、科學教育、文化娛樂場所的森林公園,正好為人們實現這種愿望和要求提供了良好的場所。自1982年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湖南省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立后,森林公園迅速發展[2]。森林公園的建立與發展,不僅使我國一大批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而且還有力地促進了國家生態建設和自然保護事業的發展。河北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面積廣闊,具有豐富的森林植被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是開展生態旅游項目的理想場所。本研究通過實地考察并運用生態旅游規劃的相關理論方法,對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進行了總體規劃,以期為森林公園進一步開展生態旅游提供參考。
1 研究區域的資源條件
河北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河北省圍場縣西部小灤河流域,南北長15 km,東西寬9 km,面積5 351 hm2。地質構造上,公園地處內蒙古臺背斜東南部,構造、巖性復雜,巖層古老,受歷次構造運動及火山活動的影響,區內巖層破碎、斷裂、節理發育,流水切割作用強烈,為豐富多彩的造型地貌發育創造了條件。地貌上,森林公園位于壩緣山地區,地處陰山山脈、大興安嶺山脈和燕山山脈交匯的“山結”地帶,區內山巒起伏,走向多變,山峰林立,溝壑縱橫。
木蘭圍場森林公園地處東亞中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短暫,升溫較快;夏季涼爽,雨量豐沛;秋季天高氣爽,晝夜溫差較大,氣溫下降迅速;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園區內年降水量達560 mm,明顯高于周邊地區,形成多雨中心。地表徑流豐富,匯聚于谷地河流中,形成常年性河流,灤河支流小灤河就在其中。公園地處國有林場內,植被條件較好,森林覆蓋率達到86.6%,初步調查統計,有高等維管植物90科371屬793種。天然次生林植被依山地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現明顯的垂直帶譜,從低至高可見到落葉闊葉灌叢、落葉闊葉林、針葉林和亞高山草甸。園區內動物資源也相當豐富,山地森林中有狼、狍、狐貍等十余種哺乳動物以及黑鸛、金雕等數十種珍稀鳥類,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二級保護動物39種,有益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動物182種。
園區內滿清皇家獵苑(木蘭秋狝)文化氛圍濃郁,自1681年清政府建立木蘭圍場以后的139年中,北京紫禁城——承德避暑山莊——木蘭圍場構成了滿清皇家“三點一線”的政治活動線。隨著時代變遷,木蘭秋狝文化活動除保持傳統的騎馬射箭外,還逐漸衍生出了獨具滿蒙民族風味的民族歌舞、馬術比賽、摔跤比賽、敬酒獻歌以及民族飲食、民族服飾、民族禮儀、薩滿教祭祀觀禮及篝火燒烤等,使木蘭秋狝文化除具有政治、軍事等要素外,更增加了體育、娛樂、欣賞、休閑和參與等內容。
2 木蘭圍場森林公園的總體規劃布局
2.1 總體布局
木蘭圍場森林公園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基礎,又有濃厚的森林文化、皇家獵苑文化與民族風情,公園優美的自然景觀、山水風光和獨特的人文風情相結合,可發展為集觀光游覽、度假休閑、科學考察、科普教育、會議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家級森林公園。
根據公園的內部資源分布狀況和未來的功能需求,劃分為五道溝生態旅游景區、小灤河休閑游樂帶、浩賚郭勒皇家狩獵體驗區和東山生態文化園4個部分。五道溝生態旅游景區面積4 406 hm2,屬木蘭林管局孟灤林場,可依托區內良好的植被生態環境開展各種生態旅游活動項目。小灤河休閑游樂帶面積239 hm2,屬木蘭林管局桃山林場,主要營造豐富多樣的河岸景觀,打造別具特色的漂流及濱河休閑旅游項目。浩賚郭勒皇家狩獵體驗區面積466 hm2,屬
蘭林管局桃山林場。該區曾是當年木蘭圍場“七十二圍”之一,現處于灤河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可開展狩獵體驗活動。東山生態文化園,位于圍場縣城東山,面積240 hm2。利用其區位及資源環境優勢,建成圍場縣集文博、健身、娛樂、餐飲于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式大眾活動場所,同時配套完善圍場縣城的旅游服務接待功能。
2.2 植物景觀規劃
植物景觀是森林公園中的主體景觀又是生態環境中的關鍵環節,規劃時必須遵循以下規則:以現有森林植被為基礎,按景觀需要,結合造林(種草、種花)、改造和整形撫育等措施進行設計,盡量保持森林植被原始狀態;森林公園內尚存的宜林地,應結合景觀進行人工造林(種草、種花),植株應自然配置;對于生長不良、無景觀價值的殘次林進行改造,改造后的景觀應具有特色,并應與總體景觀相協調。植物景觀應突出區系地帶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結構、樹種、植物干、花葉、果等形態與色彩,形成不同結構景觀與四季景觀,并重點突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觀。植物景觀布局應突出局部特色和多樣性,總體上合理搭配、相互協調。營林生產過程中兼顧景觀性,在重要的游覽區不對景觀構成破壞。
植物景觀規劃具體措施。水土保持林綠化規劃:對于山地上部、公路兩側及陽坡等植被稀疏地帶,規劃水土保持林,以恢復地帶性植被為最終目標,同時兼顧景觀效果,防止水土流失。主要種植根系發達、耐旱的喬木、灌木等。護路林帶綠化規劃:以護路為目的,減少和防止塌方,保障行車安全。綠化應因地制宜,道路兩旁平坦的部位或區域可種植單行或雙行樹冠較大的喬木(結合灌木)。道路兩旁為陡坡時,可種植藤本和木本地被植物。在適宜的地段可選擇種植照山白、迎紅杜鵑等花灌木。特殊景觀區綠化規劃:對于特殊景觀區內各個景點的開發應以不破壞其植被資源為前提,適當增加色葉和花果類觀賞樹種的比重,豐富林相變化,強化季相交替。而對于重要景點的植被改造,要根據實際條件避免單一結構,注重喬木、灌木和草結合。游憩區綠化規劃:應著重將綠化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綠地以喬木、灌木、地被相搭配的觀賞型植物為主,植物品種可選擇部分野生花卉、鄉土樹種、當地特產果樹等。亞高山草甸植物景觀規劃:亞高山草甸的植物種類基本以雙子葉植物草本為主,且觀賞效果較好,有大量的開花品種,花期集中,景象壯觀。亞高山草甸的生態比較脆弱,應該以保護為主,開發建設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對草甸的破壞,嚴禁人工種植喬木和其他外來品種,不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保證生態環境不被破壞。濕地景觀規劃:現有的濕地以保護為主,濕地的開發應該以不破壞濕地環境為前提,現有的濕地植被類型主要以喜水的草本植物為主,包括菊科、莎草科、薔薇科、蓼科等,不宜引進外來品種。 2.3 生態文化建設規劃
為突出公園的文化特點,可建設“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展覽館”。該展覽館布局于服務中心的展覽館內,具有游客中心和園區概況展示兩大功能,包括游客中心、森林公園綜合展廳、森林公園自然與生態展廳、森林公園動植物展廳、森林公園人文景觀廳。游客中心具有完備的導游服務功能。各個展廳以照片、錄像、光盤、觸摸式顯示屏以及圖冊、折頁及動植物標本等形式介紹園內自然地理概況、生態系統類型、氣候和植被垂直分帶及植物、動物的種類、演替規律、生活習性等內容;以沙盤、導游圖、環境公約及游客須知等指導游客在園內的行為,以減少在游覽過程中的管理壓力。展覽館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給游客一個明晰簡要的公園概貌,學習森林生態文化知識,讓游客在參觀后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景區與游線,安排好在園內的游覽行程。
建立完善標準的生態標志標識系統。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生態旅游概念,充分利用導游系統展示森林公園的植物多樣性和動物多樣性。如草甸草原、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等地帶性和非地帶性植被,對本區的稀有植物、藥用植物和古樹名木要著重介紹。游客可通過沿途的標識系統了解不同的代表性植物、氣候帶及所棲息的野生動物。通過學習各種生態標志,提高游客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意識,讓人們在欣賞探索自然的同時學會珍重自然,增強保護自然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3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森林旅游以森林生態為基礎,完整的森林生態環境是保證旅游業不斷發展和旅游資源
持續利用的先決條件。為此,在開展旅游的同時,必須做好資源和環境的保護。
3.1 生物資源保護
木蘭圍場森林公園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是一個較完整的生態系統。當今社會,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巨大,生態環境表現出其脆弱性的一面[3],而對生物資源的保護是重中之重。保護工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3.1.1 植被保護
1)河流源頭及兩側植被保護。河道兩側的植被對于保護河道、美化河岸、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至關重要。園區內河道兩側的植被嚴禁破壞,因景區景點開發受到影響的,應及時補植補種,嚴防由于旅游開發而破壞植被。可采取的保護措施有:規范游人的旅游行為,使游人自覺按照指定旅游線路參觀游覽,不能擅自進入景觀生態保育區;適當設置圍欄及標識,明確保護范圍,特別是在天然林資源周圍游人活動頻繁的區域,同時設立標示牌;在源頭區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輔助自然恢復的措施,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
2)山區植被保護。①對山區現有的天然林要加強管理并采取封護措施,同時對民俗部落景區、白樺林景區要進行林地補充,使成林面積不斷擴大;對河道沿岸、陡坡、山脊、梁峁等生態脆弱區域現有的植被要加強管護,防止人畜破壞,創造條件使現有植被盡可能繁衍擴展;在開發建設的景區、景點周圍,視立地條件和當地的需求,在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和部分經濟林的同時,營造景觀風景林帶,增強景區美感。②對于高山草甸區域,由于其生態十分脆弱,需要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對現有的天然草甸實施就地保護,嚴禁亂采濫挖及牲畜啃食,并創造條件使現有植被能自然繁衍、自然演替,進入良性循環過程;沿旅游路線樹立宣傳牌和標示牌,對游客進行自然保護和科普教育,對國家及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及其生境應劃區、定點進行保護;對涉及該區域的景點開發,只能進行必要的修飾,不能開展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并要及時進行植被恢復和綠化美化工作。
3.1.2 野生動物保護 ①在野生動物主要棲息地周圍通過設立標示牌、張貼警示語、加強巡邏與宣傳等措施,使之免受人為干擾,保證其正常棲息。禁止追打、恐嚇野生動物;禁止游人自行向野生動物投喂食物。②在鳥類頻繁出現地帶,有計劃地設置鳥巢、投食臺,以招引更多的鳥類,特別是為冬季覓食困難的鳥類創造良好的生存、繁衍條件。③在園區內人類活動較多的河段設置護欄和警示標牌,提醒人們不得在溪流、河流中捕魚,保護魚類等水生生物資源的正常生存環境。
3.1.3 護林防火 森林資源是森林公園的生態和景觀的物質基礎,對其加強保護是第一位的工作。木蘭圍場森林公園每年春秋季節氣候干燥,火險等級較高,必須做好護林防火工作:①改造現有的防火瞭望塔,使其具備防火瞭望和觀景平臺的雙重功能。瞭望塔在設計上要求大方新穎,取烽火樓的形式,頂部平臺兼防火瞭望與觀景于一體。②公園范圍內的一切道路都可以作為防火的應急通道。③儲備防火用具,防患于未然,是保證森林安全的重要措施。儲備庫要建在游客較集中、易引發森林火災、交通比較方便、取用便捷的地方。
3.1.4 有害生物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在具體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提倡生物防治,保護天敵。同時,保護現有物種,防控外來物種入侵。有害生物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具體措施:
1)開展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建立森林病蟲害監測制度,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及防治的研究工作,在林區設置森林病蟲害監測點,配備監測和防治設備。明確防治責任人,定期匯報本轄區主要病蟲害的發生時間、數量、危害面積和發展趨勢,做到及早發現、及早防治,控制病蟲害的蔓延傳播。
2)嚴把病蟲害檢疫關。森林公園營造林應盡量避免引進物種,對確需引種的,應嚴把病蟲害檢疫關,配備相應的檢疫設備,避免在引種時造成新的病蟲害侵入。
3)落實生物防治措施。采取就地保護、區內移放等措施,增加林內有益生物的種類和數量。
3.2 景觀資源保護
內容豐富的森林景觀和優美的地貌景觀是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的生命,保護這里的植物、地質地貌景觀,就是保護木蘭圍場的生命力。
3.2.1 一般景觀資源保護 ①禁止私搭亂建與景觀資源不協調的建筑物,除規劃的設施項目外,不得隨意增設與生態旅游無關的建設項目。對現存不合理的建筑應拆除或移位重
建。②景點、景物及其周圍禁止亂刻亂畫,以保持景觀資源的自然風貌。③對以木結構為主的景點,應注意消防、清潔衛生及蠹蟲危害。④利用原有林區公路系統,盡量避免對路旁景觀資源造成破壞。⑤對影響公園整體景觀資源開發的住戶實行搬遷措施后,選擇種植適當的地被植物,進行植被恢復,以改善森林公園及其周邊的環境質量。 3.2.2 特殊景觀資源保護 ①古樹名木保護。完成古樹名木的普查登記、建檔造冊。對目前需重點保護的樹木,可在周圍重新設立圍欄和標示牌、通氣透水、堵洞支撐、防病治蟲等。②古遺址保護。對園區內的古遺址進行修繕,保持其原有的歷史風格、傳統風貌,作為供游覽欣賞的寶貴文化景觀資源。森林公園內的其他服務設施建設應考慮與景觀的協調一致、與木蘭秋狝文化傳統協調一致。
3.3 生態保護措施
3.3.1 管理措施 目前,關于生態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4],為此對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應制定切實有效的管理措施。①認真貫徹執行有關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環境樣品標準、環境基礎標準等,把環保工作列為森林公園目標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②建設項目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應限期治理;造成損害的,必須采取補救措施。③興建的旅游接待設施,其廢水、廢氣、廢渣的處理處置設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壞、景觀破壞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確保開發項目對生態和環境的不利影響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④在施工中,要減少采石、破土對環境和景觀的不良影響,對產生影響的地段,施工結束后必須采取補救措施,恢復原有自然生態環境。⑤施工期要采取水土保護措施,嚴禁雨季施工中產生水土流失。⑥對游覽區內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地建設消煙除塵、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和處置設施,促進污染的集中控制,增強污染物處理和達標排放的能力。⑦對現有植被加強保護,做好護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得出現采伐游覽區內的林木和其他破壞植被的行為;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提高綠化覆蓋率。⑧食宿設施采用節能設備,所有能源及物質不要給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3.3.2 監測措施 規劃在園區的重點和敏感地區設環境監測點,定期對環境質量進行監測,監測內容包括空氣、co2、co、so2、總懸浮顆粒(pst)、氮氧化物、氟化物、苯并芘、臭氧、負氧離子濃度、細菌含量及噪聲等。在游覽區內適宜地段布設氣象、水文監測點,定期監測氣溫、濕度、水溫、懸浮物、ph、電導率、溶解氧及鹽度等要素。對森林公園進行生態承載力評估[5],以控制由于游客數量增多對森林公園造成的破壞,將不利影響控制到最低的限度[6]。
3.3.3 保護措施
1)垃圾污染處理。垃圾及時清掃,日產日清,不留陳舊垃圾;垃圾箱標志明顯,數量能滿足需要,造型美觀、實用,與環境相協調。加強廢舊電池等危險廢棄物的環境管理,防止重金屬、有害細菌污染土壤,控制農藥、化肥的使用。
2)污、廢水處理。污、廢水在管理服務區主要為生活污、廢水。排水方式采取雨污分流制,雨水經明暗溝導流直接排放。為了不影響景觀和環境質量,生活污水需凈化后才能排放。園區內禁止使用含磷洗滌劑,并限制洗滌劑使用量;一切生活污水經排污管道、溝渠引入污水處理池,經過生物消毒處理后再排入林地或溝谷。
3)大氣污染防治。園區內的煙囪均應安裝排煙、除塵設備,增加煙囪高度,達到環保要求;進入園區的機動車輛需安裝廢氣凈化裝置,尾氣的排放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外部車輛僅可停放在各景區的停車場,嚴禁進入景區腹地,由停車場到各景點的運輸由森林公園設置液化氣游覽型班車等無煙運輸工具予以解決;禁止柴油船參與游樂活動。
4)噪聲防治。新建建筑物旁盡快種植綠化林帶,盡量發揮林帶的吸聲作用;并利用自然地形,屏蔽一部分噪聲的傳播;園區內禁放高音喇叭,進入園區的車輛禁鳴汽笛,公園內以及周邊的生活服務設施噪聲不得超過控制標準,以保持幽靜的生態旅游環境;各類型住宿房間必須達到隔音要求。
5)環境容量控制。森林公園經營和管理部門及旅游組織部門應將游人嚴格限制在環境容量范圍內,按照規定的旅游線路安排游客活動,并對游客采取嚴格的行為規范使之符合生態旅游的要求。
6)能源建設。森林公園內管理服務區及接待服務設施應采
用電、氣代煤、柴,減少大氣污染,又保護自然資源。采取節能措施,景點越冬用房和農戶住房做好保暖設計;景點建筑設置太陽能采暖和加熱設備;建筑門、窗使用夾層保溫玻璃窗。
4 結語
森林公園建設同時也是一種生態建設,通過國土治理、清理污染源等生態景觀保育措施的實施,將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促進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恢復和發展,豐富森林公園的生物多樣性,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從而可以充分發揮其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的多種功效。以保護生物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主體,發展森林旅游為宗旨,宣傳教育和正面引導為準則,對公園內的建設和旅游活動組織進行嚴格規范,確保園區資源、設施和人員安全,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促進公園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世勤,屈作新.中國2000-2009森林旅游發展的實證分析[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0(3):73-79.
[2] 吳楚材,黃 藝,劉云國,等.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環境質量評價[j].中國園林,1994,10(3):32-38.
[3] 吳良林,周永章,陳子燊.廣西喀斯特山區原生態旅游資源脆弱性及其安全保護[j]. 熱帶地理,2008,28(1):74-79.
[4] 嚴健標,于曉聰,毛成龍,等. 低碳經濟下城市森林公園發展的新探究[j].生態經濟,2011(8):138-141.
篇4
關鍵詞:引水式 水電環境保護措施
Abstract: the hydropower planning and other planning scheme should b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and balance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ouble benefit. Thus related engineering arrangement of cascade hydropower stations, construction planning should pay high attention to reserve the influence of the vegetation and the ecology,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subsequent design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specific detailed analysis and improve the correspon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cedures.
Keywords: water diversion type hydropow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V21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水電規劃相關規劃方案應做到可持續發展,要充分考慮并均衡經濟和環境雙重效益。由此相關梯級電站的工程布置、施工規劃應高度重視對保護區植被及生態的影響,落實環保措施,并在工程建設及后續設計中針對具體建設項目進行詳細分析并完善相應的環保手續。 在項目環評中應落實敏感對象與工程的相互關系,并針對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以實現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在環境影響評價中,需針對項目及周邊環境特點,進一步研究可能帶來的影響及具體的減免措施,結合建設項目的具體布置和運行情況,對各建設項目可能涉及區域的珍稀保護動植物進行調查,明確珍稀動植物的種類、分布,分析對其影響,并提出合理可行的保護措施。下面分項討論環境保護措施:
1、 水環境保護措施
下泄流量 :規劃梯級為引水式開發,將形成規模不等的減水河段。為維持減水河段內水生生物適宜的水生環境,各梯級電站水庫需下泄一定生態流量。根據《關于印發水利水電建設項目水環境與水生生態保護技術政策研討會會議記要的函》與《水利水電建設項目河道生態用水、低溫水和過魚設施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試行)》推薦的方法――“維持水生生態系統穩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應小于河道控制斷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當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3/s時按5%取用)”。
規劃階段初步考慮按照多年平均流量的10%下泄。具體下泄流量在下階段將結合河段形態、生態要求及支溝補水、區間用水等詳細調查分析后確定。生態流量下泄后,各減水河段相當于一條小型河流的流量和水勢,河流景觀和生態用水可得到有效維持。放水設施將在主體工程中一并考慮。
水庫庫區:規劃的各梯級水庫庫區在蓄水前,應按照《水電工程水庫庫底清理設計規范》(DL/T 5381-2007)的規定和要求進行庫底清理。 加強水庫周邊區域的水土保持治理及森林管護,嚴禁毀林開荒,大于25º的坡耕地必須退耕還林,減少泥沙入庫和面源污染。控制氮、磷養份入庫量,避免庫區局部水域出現富營養化,防止浮游植物過量繁殖。此外,日常還需對庫區水面的漂浮物進行清理,以保證庫區水質達到國家相應標準的要求。
減水河段:梯級規劃實施后將形成較長的減水河段,減水河段內無工業污染源,區間居民較少,居住較分散,無集中式生活污水排放。規劃電站運行后,減水河段水量由區間來水和閘(壩)下泄生態流量組成,水量和水環境容量將減小,需加強對減水河段周邊居民生活污水的管理,嚴禁直接排入河流;電站生活污水經化糞池或成套生活污水處理設備處理后用于電站綠化,禁止排入河道。
2、 陸生生物保護措施
1)陸生植物保護措施
各梯級電站施工場地應科學選址,合理布置,一地多能,綜合利用,盡可能少占或者不占用林地或其他影響陸生植物的區域。
明確劃定施工界限,嚴禁超界限布置施工項目,禁止施工人員進入其他區域活動,禁止開展破壞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的活動。工程建設期間,加強施工人員及附近居民的生態保護宣傳教育,制定嚴格的制度,嚴禁施工人員未經許可砍伐林木、非法捕獵等,減輕施工人員對當地陸生動植物的影響;對受影響的高大喬木實行圍護或其他保護措施;如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影響區有珍稀或受保護植物物種時,及時與當地有關部門聯系,實施特別保護措施或移栽,防止人為破壞。
主體工程完工后,應及時對臨時占地區料場、渣場、臨時生產生活區等臨時占地實施生態恢復措施;對工程永久建筑物占地區四周、辦公區、生產生活區、公共區域可利用范圍,實行綠化美化,植樹種草。
2)陸生動物保護措施
工程開工前,對工程占地區及影響區進行生態詳查,對受工程影響的珍稀保護植物采取移栽或掛牌保護等措施;在施工期內對施工人員加強保護自然景觀的宣傳教育,提高對保護施工區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的認識,使之自覺保護區域內野生動植物,尤其是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嚴禁施工人員捕食蛙類、蛇類、鳥類、獸類,以減輕施工對當地陸生動植物的影響;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鼠類的危害。嚴格要求施工隊伍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工,盡可能減少對現有植被的破壞;加強防火宣傳教育及有關措施,建立施工區防火及火警警報系統,確保工程區所在區域森林資源的安全;結合工程的水保工程及植物措施,因地制宜對施工跡地及移民安置區進行綠化景觀恢復。
3、水生生物保護措施
施工期間加強對施工人員的管理,禁止施工人員對規劃干流河段及其鄰近支流河段魚類進行捕撈,盡量避免對魚類資源的人為破壞。在爆破施工前應先驅趕施工現場的魚類后再進行爆破作業。梯級電站施工截流后,上下圍堰之間的區域內可能殘留一部分魚類,應對它們進行集中捕撈并放生。在施工期間,特別是汛期后,應對基坑內的魚類進行集中捕撈放生。在截流或蓄水初期,由于庫區環境發生劇烈變化,魚類容易被捕撈。因此,在這段時間內,規劃河段應全面禁止魚類捕撈。
此外,為防止規劃河段水質污染對魚類等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響,還應加強施工河段的環境管理,嚴格控制和避免新污染源的產生。
4、水土保持措施
控制、預防措施 :合理規劃工程施工場地和設施布置,各項施工活動應滿足水保要求,并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采取防護措施。
合理選擇渣場,加強防護 :若規劃河段屬于平原河流,可在附近設置棄渣場,制定出相應的防護措施。若規劃河段屬于典型山區河流,渣場選擇則相對困難,各規劃電站在預可研階段選擇棄渣場時,在滿足“水保、經濟、適用、抗沖”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占地及環境影響等方面的因素,以獲得最優的渣場布置方案,并采取工程防護措施和植被恢復措施,將渣場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
優化施工道路布置,加強防護 :合理規劃施工道路走線,減少擾動面積及開挖棄渣量。在道路設計時應考慮路段的挖填基本平衡,減小棄渣量;嚴格按規范設置排水溝;道路開挖時,開挖邊坡應控制在穩定坡內,避免造成邊坡失穩,引發水土流失;道路施工及運行活動應盡量控制在施工場地征地范圍內進行,避免破壞征地范圍以外的植被;道路棄渣采取集中棄渣方式,將公路棄渣運至指定渣場堆放,減少渣料和棄渣流失;對滿足立地條件和土壤條件的道路邊坡,采取植物措施進行防護,保持水土。
有效恢復跡地和生態環境 :各梯級電站實施后期,結合景觀生態恢復及占地類型要求,因地制宜地對各類施工跡地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進行跡地恢復,將工程施工對當地植被和景觀生態的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
結論:流域水電規劃的實施一般會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規劃各梯級電站建成發電后,不僅可以帶來大量清潔能源;而且也將極大的改善當地的交通、電力等狀況,進而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規劃與國家產業政策、區域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電力規劃、旅游規劃、水利規劃、水土保持規劃等宏觀環境保護規劃均要基本協調一致。規劃的梯級電站在用地均被納入當地林業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后,與林業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亦要協調一致。
但由于規劃河段=的梯級電站開發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水庫淹沒、工程運行帶來顯著的水文情勢、水環境變化,由此可能引起水質、水生生境變化,同時對景觀、植被、野生動物等方面也將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但這些不利影響除水庫淹沒損失不可逆轉外,其他不利影響均可通過采取一些減免或保護措施,予以減緩或消除。
篇5
關鍵詞: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發展策略;野生資源保護
塞罕壩機械林場發展至今天,機械林場造林一百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5.2%,在改善當地環境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京津阻沙源、保水源工作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塞罕壩已經發展成為河的源頭、花的世界、林的故鄉以及珍禽異獸的天堂,這完全得益于科學合理的發展策略以及高效的環保措施。下面本文就進一步分析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發展的策略以及野生資源的保護措施。
1 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發展的策略
首先,大力調整森林資源結構,優化林業發展格局。在林場進行皆伐作業的過程中,還需要大力的營造針闊混交林,并通過引針入闊和印闊入針的方式有效的改善當前機械林內樹種單一、抗逆性較弱的現狀,調整當前林業發展的格局。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大機械林中幼林的撫育力度,加速林場后備資源的生長,更好的促進機械林場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幼林撫育的過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稅費管理,做好幼林的補植和保護工作。
其次,合理確定林場內林木的密度,提升林地的生產效率。在林場發展過程中,政策放寬了林木采伐的強度限制,生長伐和疏伐的強度最大可以達到40%和45%,在這種條件下,林場的經營規劃需要進行調整,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經營發展規劃,設計人員既需要考慮大強度的撫育模式能夠降低生產的成本,又需要考慮大強度撫育林木所帶來的風險和消極影響,要綜合利弊,并根據作業地塊的坡度、坡位以及坡向合理的確定采伐強度,防止出現風倒木以及風折木的現象。
再次,實現林場產品的多元化經營模式。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森林以及功能價值的認識也在逐步的深化,森林經營的產品呈現出多元的發展態勢,在這種大趨勢下,機械林場的發展也應該朝著多樣化的方向進行,充分的發揮自身優勢,加大新產品的開發力度,逐步變粗放型的經營模式為集約型的經營模式,調整林業產品的結構,并大力發展本地區的優勢產品,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并具有長遠的眼光,緊跟市場的動態發展樹種,但是一定要注意,需要和塞罕壩地區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不能夠出現“南橘北枳”的情況,得不償失。
最后,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使得機械林場林業的發展更具科技實力。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性因素,因此說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力度,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促進自身的發展。大搞科研,并堅持科研成果和實踐相連的要求,既從實踐中獲取經驗,又到實踐中去指導林業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科研和生產想脫離的現象。例如當前塞罕壩林場進行的樟子松嫁接紅松的實驗,就是依靠技術的力量完成的,這樣能夠進一步提升機械林場內林業發展的科技水平和發展效率。
2 塞罕壩機械林場野生資源保護措施
塞罕壩林場中具有豐富的野生資源,對這些資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護,能夠進一步的優化林場內的生態環境,促進林場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說來,對野生資源的保護措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加強對植物資源的保護力度。塞罕壩機械林場內,植物資源豐富,目前有藤本植物9種,草本植物507種,木本植物102種,種類繁多,且很多都為珍惜物種,因此需要重點保護。一是要和當地的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塞罕壩的優越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氣候環境建立起新奇特植物的繁育基地,為野生植物資源的永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要加強林區內防蟲防火體系的建設,加強林被病蟲害的監測,建立預報預警機制,并且將生物措施放在防止森林病害的首要位置,減少因病蟲害而造成的物種滅絕情況。同時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防火體系,避免森林火災而影響到野生物種的生長,增加林區內流動崗以對林火進行適時的動態監測。
其次需要不斷強化對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也是塞罕壩機械林區內的珍惜資源,要合理保護野生動物,必須要先加強宣傳和教育工作,提升群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并用法律手段禁止獵殺野生動物,確保物種的延續。同時,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機制,優化管理措施,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使得野生動物資源能夠在林區內健康成長,增強林區內的生物多樣性。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大資金和人力的投入,建立起自然保護區管理投入保障機制,進一步為野生動物資源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空間環境。
最后,野生資源的保護工作需要和林區的發展相協調,不能夠片面的追去林區的經濟發展而忽視野生資源的保護工作,也不能夠因為單純的保護野生資源而限制林區的發展,要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實現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3 結束語
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經營發展需要緊跟時代變化,并以自身特色為中心達到核心競爭品牌,在發展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的保護野生資源。本文從工作實際出發,結合塞罕壩機械林場工作經驗,對其發展的策略和野生資源保護的措施進行簡單分析,有不足之處望大家指點。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香山湖;生態環境;旅游區劃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12-0055-02
1 河南香山湖風景區概述
1.1 區位特色
香山湖國家水利風景區,地處鄂豫皖結合部的新縣,位于縣城東南6公里處,京九鐵路橫穿縣境,距景區直線距離2公里,南距武漢160公里,北距信陽110公里,鄭州29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信陽段入口80公里,阿深高速出口正處在景區1公里的通路上。該風景區屬淮河水系潢河上游,由人工內陸湖形成的水利自然風景區。1969年修建了一座漿砌石重力拱壩,形成了庫容量為8385萬立方米的水庫,庫內可供游人垂釣和泛舟游覽。1972年向社會開放。可與縣城紅色之旅、南灣湖、雞公山、靈山寺相連接,形成精品旅游線路。
1.2 資源特色
景區為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帶,屬于濕潤半濕潤氣候,所以這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23.5攝氏度。森林覆蓋率85%以上,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是一座天然大氧吧。景區面積10.6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石奇景幽,湖光山色,山上茂林修竹,四季如春,環湖四周,群山綿綿,島嶼眾多,洲島交錯,星羅棋布,素有“豫南西子”美譽。景區主要以香山湖為中心,還開通了與水榜的水上觀光、體驗水鄉民俗的線路,集中了景區內的自然景觀和旅游資源的精華,突出了自然生態、水鄉小村和人文風情的特點。目前,為加快景區發展,不斷發展完善景區內相關配套設施與游樂項目,現投入建設的還有水上游樂中心,暗涵漂流等。
2 香山湖旅游區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2.1 部分地區存在水土流失問題
因景區屬低山丘陵區,部分地區坡度較陡,且受立地條件差,及在敏感區進行藥用植物挖掘等破壞植被的行為,造成部分地區自然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程度較高。
2.2 林地面積較高,但林木總體質量差
除少數地區的植被生長狀態較好之外,多數地區的林地以中幼林為主,林分質量差,效益低,致使均衡因子低,可提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少。
2.3 仍存在水質污染問題和違法破壞植被資源的行為
部分地區水質受輕度污染,主要產生原因與周邊農田大理施用化肥有關。濫砍亂伐現象屢禁不止。
2.4 燃料的使用增加了對林地資源的需求
大多鄉村尚未充分開發利用沼氣,生產和生活加重了對林地資源的需要壓力。
3 香山湖旅游區生態環境保護原則
3.1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原則,遵循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效益的同步和統一。
3.2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雙贏”原則
使經濟社會發展符合生態規律,協調由于建設及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生態環境與資源、經濟、社會等諸方面的矛盾,解決環境破壞和生態環境失調問題。
3.3 以重要生態功能區為保護重點的原則
重要生態功能區系指在維持生態系統的狀態和功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的區域,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喪失往往會造成全區生態系統的崩潰;生態敏感區(如水土流失敏感區)系指抵抗力低,一旦遭受輕微干擾即易產生重大損失的區域,這兩類區域有時會有重合。由于這兩類區域在生態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對它們的保護情況直接關系到整個區域生態質量,故而對這兩類區域的保護應當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3.4 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
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對有關專業的發展進行統籌考慮,使規劃的保護目標即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能為當地的環境、財力所接受,措施應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努力可以實現,最終使規劃目標從制約型向適應性、超前性發展。
4 香山湖旅游區生態區劃
根據生態環境現狀與特點,依據生態服務功能差異、生態環境對旅游發展的影響等因素對香山湖旅游區進行生態環境區劃。為了滿足宏觀指導與分級管理的需要,該旅游區生態環境保護區劃分為生態保護區、自然景觀保護區、史跡保護區、風景恢復區、風景游覽區和發展控制區。具體如表1所示:
區內各級文物和有價值的歷代史跡遺址 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覽和安全防護設施,宜控制游人進入,不得安排旅宿床位,嚴禁增設與其無關的人為設施,嚴禁機動交通及其設施進入,嚴禁任何不利于保護的因素進入。
上述五類保育區以外的用地與水面及其他各項用地 可以準許原有土地利用方式與形態,可以安排同風景區性質與容量相一致的各項旅游設施及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產、經營管理等設施,應分別控制各項設施的規模與內容。
5 香山湖旅游區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5.1 旅游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旅游區域生態環境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氣候、政府政策等對大范圍環境有影響的外力作用的影響,對于大氣候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人類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很難改變,目前,人類能做到的對生態環境保護有利的工作主要是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調整局部的小環境,主要有以下措施:
(1)科學區劃,合理功能定位。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正確認識自然界的演替規律,科學區劃,因勢力導,針對不同區域開展合理活動,對區劃的生態保護核心區采取嚴格的封育措施,禁止破壞性的生產活動和建設,重點保護區以生態恢復為主,適度利用。
(2)提升香山湖水庫國家水利風景區的生態地位。
基本形成以該風景區為主線的生態保護網,加強管理,發揮該風景區的生態防護作用。
(3)調整產業結構,減輕生態環境壓力。
根據區域生態環境特點和長期以來支柱產業對生態環境的依賴程度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小的生態產業,包括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生態牧業等,特別是對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的牧業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4)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公眾生態防護意識。
在區域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教育活動,并把生態保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范圍,從小學生開始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提高公眾的生態防護意識,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習慣。
(5)全面啟動生態環境整治的各項工程。
按照國家進行國土整治的目標要求,全面落實各項工程措施,對工程建設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和終身制,嚴格工程項目資金管理,確保生態工程建設的專資金使用符合生態保護需要。
(6)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
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對區域范圍內重點地段進行全面的生態監測,根據生態監測動態提出合理的生態建設方案和對策措施。
5.2 旅游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1)大氣環境保護。
①旅游區內一切設施建設均須符合環保要求,對其造成的環境污染需作出全面分析論證,并制定實施相應的環保措施,嚴禁在景區內開山取石和采礦,努力為景區營造一個和諧美麗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環境。
②要盡量減少對大氣的污染,嚴格控制進入旅游區的車輛數,旅游車停放在相應的停車場,對經常進入旅游區的內部車輛要安裝廢氣凈化設備,改善車輛燃料結構,減少塵埃、廢氣等污染。
③調整能源結構,積極引進天然氣等優質能源,擴大電力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終端消費量。
④垃圾處理要集中并分類處理,嚴禁焚燒,統一運往填埋場,進行土地填埋。
(2)水體環境保護。
①禁止在旅游區內河道挖沙、采石及人工筑壩攔水。
②禁止往湖河中亂扔垃圾等污染物,禁止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體。
③加強宣傳教育,教育居民及游客不向河道中傾倒污水、亂丟垃圾等環保知識。
(3)土地環境保護。
①旅游區內的土地環境質量必須符合GB151618-1995中的二級標準,旅游區的固體廢棄物要集中處理,不可隨意丟棄,不準直接埋入土地。
②要控制旅游區周邊農田等的化肥農藥用量,以免造成農業污染型土地污染。
③規劃建設優質的水泥車道與停車場,防止車輛任意行駛,碾壓植被;盡快修建水泥公路及旅游區內各景點間的道路,使已嚴重破壞的植被得以恢復。
④旅游設施的設計和建造必須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建筑物、圍墻等設施力求隱蔽,避免在湖河岸邊構筑建筑物;基礎建筑施工不得在山頂、山脊等顯目處大量動土與破壞植被,同時加強水土保持,以保護原有的自然風貌。
(4)噪聲防治。
①旅游區內各種服務設施噪聲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對進入旅游區的機動車輛一律不得鳴高音喇叭。
②沿旅游通道、停車場兩側種植綠化帶,以喬木、灌木、地被和草地相結合,形成連續密集地障礙帶,以發揮林帶地吸聲作用。
(5)林草植被保護。
①對水源林實行封山育林,涵養水土。
②嚴禁對經濟林的砍伐,加強林業部門的管理,同時加大人工造林力度。
③支持、鼓勵景區內外的村民建設沼氣池,改善當地居民的燃料結構,這樣既可以減少林木的采伐,又可以很好的利用人畜糞便。
④加強森林防火教育與管理,嚴防森林火災對大面積原始林木的破壞從而降低旅游景觀價值。修建嘹望塔,以便及時發現火情和組織補救。此外,還須對主要蟲害進行監測,即使采取防治措施。
(6)生物多樣性保護。
①通過森林禁伐、限伐等措施,保護旅游活動區森林景觀,以保持各類原生生態系統及自然景觀帶譜的完整性。
②以生態示范地為基地,采取移地保護措施,采集培育保護區內珍稀瀕危與特有樹種苗木,繁育珍稀動物種群,為實現瀕危物種種群復壯及物種資源開發提供種源和技術途徑。
③加強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管理。在旅游活動區及典型地段設置監測樣地,以樣本方法與樣本法定期測定動植物物種數量、植被發育以及動物種群密度,通過數據庫分析旅游活動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廣度與深度及保護措施的實施效果,為制定相應的保護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申元村,劉鋒.中國的生態環境與生態旅游[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1.
篇7
關鍵詞:森林資源;保護措施
生態文明是繼人類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形成的新型文明形態。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毀林開荒、亂砍濫伐,使森林資源破壞嚴重。火災、病蟲等加劇了對森林的破壞。面對森林資源不足,對現有資源的保護就日益重要。森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離不開森林,而森林更需要人類的保護。
1秦州區森林資源現狀
天水市秦州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渭河支流和西漢水上游,是一座文化豐富、歷史悠久的古城,氣候溫和濕潤、自然環境優美,素有“隴上小江南”的美譽。全區土地面積24.42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10.06萬公頃,林地8.46萬公頃,其中有林地5.63萬公頃,疏林地0.76萬公頃,灌木林地2.07萬公頃,未成林造林地0.60萬公頃,苗圃地0.01萬公頃,宜林地0.97萬公頃。全區森林覆蓋率34.60%,活立木總蓄積量218.95萬立方米。木本植物83科221屬673種。
2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秦州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區,林地大多分布在農業基礎薄弱,地形環境復雜,立地條件惡劣的偏遠山村,糧林之爭,人為破壞突出,給森林資源保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目前,我區森林保護依托天然林保護工程,生態公益林項目、南北兩山綠化及中德財政合作造林等生態建設工程,鞏固近幾年來造林綠化成果,加速森林演替。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生態建設已成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地球需要藍天白云、青山綠水,人類渴望鳥語花香、清風明月,林業是實現“山川秀美、大地園林化”的組織行業,也是實現生態建設的一部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門。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已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的共同主題,只有保護好森林資源,才能使林業迅速發展起來,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森林資源保護的重要措施
3.1堅持“依法治林”原則,大力宣傳《森林法》、《森林法實施細則》,努力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識和生態保護意識。
3.2以森林公安為主體,建立起區、鄉、村、三級管護網絡,落實護林人員報酬和責任,有效實施封山禁牧,嚴格森林、野生動植物和林地資源管理。
3.3嚴格執行征占用林地審批制度,林木憑證采伐制度、木材憑證運輸制度和木材經營加工許可證制度,加大林政執法制度,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林木、亂墾濫占林地、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行為。
篇8
一、森林資源是我國自然經濟的重要組成
1、森林資源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
自環境法頒布實施以來,作為我國陸地資源之一的森林資源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和重視,國家加大了對國有林業資源的使用及規劃,確定了森林資源是自然資源之首,是我國陸地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資源的保護是水土資源,大氣能源,氣候調整,生物繁衍的前提和基礎,對整個資源環境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尤其在防治土地沙漠化,減少水土流失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將森林資源定義在一個舉足輕重的位置,是國家重點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的現實需要。
2、林業發展是我國自然經濟發展的關鍵
縱觀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史,林業的發展在自然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自然經濟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發展的有力保障。一系列可觀的數字顯示,林業產業的大規模長足穩健發展,強有利地帶動了林業產品的生產、加工直至最后的上市、營銷,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創造可觀的利潤。因此,治理和保護培育森林資源就是在改善國民的自然生存環境,同時也是在改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戰略。
二、森林資源的保護措施及林業建設
1、林業保障體系的完備
(1)生態化發展布局的形成
自從我國水土流失嚴重,森林用地日漸減少匱乏之后,地方性的森林生態保護措施日漸落實。多處林區均恢復和新建綠地,濕地和野生自然保護區,加大防護林體系建設,擴大了綠地的覆蓋率,形成了部分系統完善的生態化體系的管理模式。
(2)穩健了林業產業的發展步伐
不為了一時的利益而采取躍進的發展模式,要注意適時、適度的發展原則,確保森林資源的有效長久發展,這也是維護林業產業穩固健康的發展前提。注重穩扎穩打的發展理念,保證林業產業發展結構的合理化、規范化、長久化。
(3)林業發展結構的相應調整
具體體現在將森林資源的分配比例調整或重置。按照分類管理、分類經營、適地培育的原則將林業用地分配為用材林地、經濟林地、防護林地等林業地段。這樣根據不同的地類特點,把森林用地分解成不同的管理區域,這樣既靈活又便于管理,有效的促進了林業經濟的發展。
2、林業保護工程的建設
(1)生態林業保護工程
按照規劃區域的分布,致力于生態用地的保護和拓展。建設好生態公益林,保護好資源富足的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城市景觀林、交通防護林等重點的生態公益區域。構建更加合理、完善的生態林業體系。
(2)城鄉綠色一體化的建設
重點豐富城鄉道路兩旁的綠化建設,增加林業用地的科學化使用和拓展,同時加快城鄉間的林業用地改造和調整,建設規范合理的綠化用地、綠色林業基地。提高城鄉的整體綠化率,從各個方面逐步雕模出一個功能完備的綠色維護體系。
(3)森林防護工程建設
包括對森林防火的有效開展。根據當地林業的具體結構建立防火林帶、防火阻隔帶,提高對森林火災的防范意識,完善森林防火設備的使用。加強對林業有害物質的監測和排查,實現對林業有害物質的有效控制。
三、森林資源的合理化開發和利用
1、森林開發的原則
(1)生態發展原則
開發利用固然是件好事,但是開發的過程一定要注意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以保護為前提,開發作為發展的手段,保障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才是目的。不能單純的強調開發而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生態體系,從而造成本末倒置的結果。
(2)多樣化開發原則
要根據具體的考察、分析、研究,開發出不同用途的林業資源,使開采出來的資源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確保開發出來的林業用地都能合理化應用,使其與其他行業有著一定的關聯性,提高開發的利用價值。
(3)可實施性原則
開發時一定要注意要在社會條件,經濟條件均允許的情況下方可進行開發,因為森林資源的開發采掘過后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才能夠恢復和持平。如果不注意或者忽視了被開發林業的修復能力,貿然開采就會給國家的林業資源以及經濟發展造成不應有損失。
篇9
分析垣曲縣各生態功能小區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保護措施,并對下一步的發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議,以期對相關工作有所助益。
關鍵詞:
生態環境;存在問題;保護措施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搞好生態環境是保護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垣曲縣位于山西省南端,東跨王屋,西踞中條,南界黃河,北接太行,國土面積約1620km2,山地丘陵面積大,約占97.2%,而原地與川地比例小。全縣生物自然資源豐富,其中植物數量、質量居運城地區之首,礦產資源豐富,探明礦藏達46種,列山西之冠,垣曲生態資源優美,為野生動植物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縣動植物達1800余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種類41種,被譽為“華北動植物物種基因庫”。該縣國土部門根據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性、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及生態環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將全縣分為4個一級區和6個生態功能小區,本文將對垣曲縣域由北向南對生態功能小區存在的生態環境現狀及發展方向進行簡要分析。
1歷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資源涵養生態功能小區
歷山自然保護區位于歷山鎮北部,是以保護暖溫帶森林植被和珍稀野生動物獼猴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該區主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水源涵養。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a)近年來偷砍、偷伐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野生動植物群落繁衍及林區環境;b)該區在發展旅游及實驗區過程中的基礎建設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環境保護措施及發展方向[1]:a)相關部門要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林地,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加大對偷砍、偷伐等違法行為的查處;b)加強歷山自然保護區自身建設,建立和健全保護區管理,依托自然保護區與多家大學和科研單位聯合開展了森林生態系統、鳥類生態學、保護區總體規劃研究、環境監測及影響評估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實施自然生態保護;c)該區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在道路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及使用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自然保護區環境保護的特殊性,尤其要注重公路兩側綠化及河道兩岸水土保持林建設,防止水土流失;d)在當地發展規劃中,要更重視后河水庫水源地保護區的保護工作。
2垣曲北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小區
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位于垣曲縣東北部,北接歷山自然保護區,自西北向東南呈帶狀分布,該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該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a)由于多年對礦山的不合理開采,引發崩塌、滑坡及塌陷等地質災害,進而破壞了植被和自然景觀,引發水土流失,同時對生物棲息地也造成一定影響;b)景區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固廢及生活廢水等污染物沒有經過統一處理,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生態系統保護措施及發展方向:a)申請專項資金對由于礦山開發造成的地質災害進行勘察整治,及時復墾,生態恢復,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b)按照要求,大力推進礦產資源整合,合理開采礦產,實施“科技興礦”戰略,工業實行園區化發展,圍繞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發展特色產業循環經濟園區,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相關職能部門同時要加強對重點產業和企業的指導與監管,杜絕環境事故的發生;c)對該區旅游業的發展過程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綜合治理,在該區景區進一步的擴大發展中提前作好規劃,首先考慮生態保護和環境承載能力,防止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3垣曲西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小區
西部生態功能小區位于垣曲縣西部,該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及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該區地處低山丘陵區,地形起伏相對較大,植被覆蓋率高,礦產資源豐富,垣曲縣主要銅礦企業位于該區域。該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a)由于部分銅礦在開采及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礦石不合理堆放,占用大量土地,破壞了自然景觀,對生物的生存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影響地表植被,加劇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存在;同時由于廢礦石的不合理堆放,易引發泥石流,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b)由于采礦誘發的采空塌陷和地裂縫,導致大面積林地被毀,地表植被造成嚴重破壞。生態系統保護措施及發展方向:a)突出抓好礦山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推進“綠色”企業。合理規劃制定全縣礦區廢棄地修復與治理方案,廢棄礦石要合理堆放,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宜林荒山地帶進行分期綠化,營造水土保持林,逐年提高礦區內植被恢復和綠化率;b)大力加強礦區生態環境恢復的研究及治理力度,及時研究治理由礦產開發所形成的滑坡、塌陷、地裂縫、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大力種植經濟林、邊坡草等,努力恢復植被覆蓋率和土地復墾率;c)規范采礦活動,嚴格按照規劃,科學合理開采,禁止破壞性的采、選、冶項目,使其對生態的破壞降到最低程度,進一步引進資金,建設規模企業,產業鏈逐步從單純的采選礦、冶煉向下游的銅材綜合加工延伸,大力推進工業新型化和園區化,提高經濟效益并減少環境污染。
4垣曲中部營養物質保持與土壤保持生態功能小區
中部生態功能小區位于垣曲中部,北接北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小區,區域整體地貌以侵蝕堆積丘陵為主,區域內水資源豐富,較大河流均由北向南順勢注入黃河,兩岸多為狹窄的河谷平原,灌溉方便,人口密集,為主要農作區,該區主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營養物質保持與土壤保持。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a)由于河谷地帶大部分為耕地和荒地,植被覆蓋率較低,水土流失強度較大,加之此地處于該縣交通要道,沿線經濟活動對周圍地表植被的破壞及河流的沖刷作用,使得沿路兩側斜坡穩定性較差,有發生地質災害的隱患;b)由于該區特有的河谷地形,多年前采礦后堆放的采礦廢石在雨季極易形成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生態系統保護措施及發展方向:a)以“林業生態縣”建設為契機,在河流及道路兩側土層薄、條件差的坡地和宜林荒地植樹種草,以林養水、以草護土,從而減少水土流失;b)對區域內存在自然災害的礦石堆放點進行系統摸排和評估,定時監測,統一規劃,逐步治理;c)由于該區域內土地肥沃,水源豐富,農業及交通條件較好,應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種植、生產及加工基地,發展生態農業,建設休閑觀光生態農業示范園,同時要減少農藥、化肥等的使用,推廣作物還田及增加有機肥的應用,以增強該區營養物質與土壤保持功能。
5垣曲西南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小區
西南部生態功能小區位于縣城西南部,區域內地貌以侵蝕堆積丘陵為主要類型,主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水源地保護。該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a)該區南部靠近黃河的地區,由于小浪底水庫蓄水及移民搬遷,導致形成了一些棄耕地,無人管理,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現象,管理和治理措施沒有及時到位,滑坡和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生態系統比較脆弱;b)該區域內地處山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牲畜大部分采用傳統放養的方式,對當地山地地表植被產生了直接破壞,對原有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影響。生態保護措施及發展方向:a)相關部門要將南部沿黃地區納入治理規劃,在現有生態系統薄弱的宜林地帶,加大水土保持林種植力度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盡快恢復當地生態;b)以政府發展干果經濟林為契機,發展特色種植業,如核桃、蠶桑、杏梅等經濟作物,依據當地地域特色及傳統優勢,合理發展養殖業;c)加強對區域內工業企業等污染源的治理和監管,加大對板澗河和五福澗河等水源地的生態保護力度。
6黃河小浪底庫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小區
黃河自夏縣甕口入境,流經垣曲縣南緣46km,向東至馬灣注入河南省濟源市,該區位于縣城最南部,包括小浪底庫區及其周圍,小浪底水庫垣曲庫面積達130km2,為華地區最大的“人造內陸湖”。該區域地貌以河谷川地為主,區內溝壑縱橫、地形復雜,中北部有小范圍的侵蝕堆積丘陵,該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該區現存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a)小浪底水庫庫區周圍植被稀少,黃土,水土保持能力極差,雨季泥沙直接注入水庫,影響了庫區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b)地質災害頻發,類型多為滑坡、崩塌,形成多處不穩定斜坡。生態系統保護措施及發展方向:a)要在區內荒山規劃水土保持林,加大庫區周圍的水土流失整治力度,吸引民營資金和引導當地農民種植干果經濟林,發展特色品種植和深加工,提高本區植被覆蓋率;b)依托該區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生態文化價值為特色,以古城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項目為契機,充分利用濕地及其周邊的自然資源和景觀資源,以保護景區物種多樣性為前提,大力發展生態游,小浪底水利樞紐風景區在清淤、防洪、泄洪和發電的基礎之上,逐步發展為實體經濟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生態新區。
7結語
篇10
關鍵詞:生態環境;森林保護;管理技術;重要意義;問題;措施
當前環境下,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不夠強大,管理技術與措施也不夠完善,人們對森林保護與管理的意識又比較淡薄,因而,森林資源不斷被肆意砍伐,遭受到破壞,影響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平衡發展受到威脅,加大自然災害發生幾率。針對環境保護、林業建設方面研究,意識到森林保護與管理的重要意義,解決當前森林保護與管理中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技術是當前環境下我國相關部門必須重視與完成的責任。
1 我國森林保護和管理的重要意義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蓬起,在各種行業追求快速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明顯出現淡薄,很多城市環境受到破壞,林地被占用、樹木被砍伐,并且概況逐漸呈嚴重化發展,因此,我國森林資源覆蓋面積正在逐漸縮小,環境受到影響,空氣質量越來越差,霧霾籠罩的時間越來越多,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加強我國森林保護和管理對改善當前林業發展、人們生活、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意義。
1.1 對挖掘林業發展有著一定的作用
我國對林業建設事業的重視越來越高,而要想順利實現林業建設,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建林目標與建林方案,其次要加強森林保護與管理的重視,最后落地實施森林保護與管理行為,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植樹造林以及樹木撫育等工作,保證質量與效率。就目前我國林業建設發展來說,要想獲得足夠的建林用地,就要做好退耕還林,但這一要求的實現難度比較大,人們對耕地的重視遠遠超出造林的重視,所以要想單靠擴大林地面積實現擴林建設恐怕很難實現。此種情形下,則需要森林保護、撫育和管理,并加大林業建設重要意義的知識教育與傳播,挖掘林業發展可行性,為林業建設與開拓創造良好的前景條件,進而才能為森林質量以及生產提供先決條件基礎。
1.2 是推動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可持續發展是林業建設的主要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手段促進發展,這是當前環境下對林業建設的要求,科學發展觀已經成為適應新時期發展的必備觀念,在森林保護與管理中,融入科學發展觀也是必然的,而在有效的保護與管理下,林業建設也就會得到了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力量。因此,我國在林業建設方面要全面轉變思想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適時展的建設理念,改善傳統、落后、粗放的保護措施與管理方式,促進林業經營效益增長、管理水平增長、樹木質量提升。提高森林保護能力、完善森林管理技術對促進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3 對改善生態、氣候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國工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伴隨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日益增長,對我國的空氣質量帶來嚴重影響。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為當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樹木在成長過程中對二氧化碳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可以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人們針對這一優點,提出加大林業建設的要求,同時也有利于森林資源的補充,為建材、家具制造等生產行業提供充足的可利用資源。加強森林保護和管理技術對林業建設發展來說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林業健康發展下,才能夠保護森林資源自然成長,才能促進大量的樹木在光合作用下發揮凈化空氣的作用,應對全球變暖的局面,起到節能減排的效果,還人們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2 森林保護和管理中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
2.1 森林管理體制不嚴謹、責任不明確
森林資源是維護生態平衡發展的基本保障,對我國眾多生產行業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更是推動國民經濟、環境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而在當前環境下,我國森林保護和管理技術中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管理體制不夠嚴謹,各管理部門之間缺少相互協調與溝通,特別是森林資源管理中所涉及到的部門有比較多,如:農業、旅游業、林業等,若是管理體制不夠統一化,就會出現管理權限不清楚、協調機制無效用,各部門之間雖然有競爭,但都只是為了各自管理權利的壯大,從精神上滿足個人需求,而并不是真正為森林資源管理著想,最終導致管理人員對責任的承擔能力相對較差,一旦出現問題,推卸責任現象常見,最終導致森林保護與管理不到位,不合理。
2.2 管理形式過于傳統化,激勵機制不完善
我國林業建設雖然規模正在不斷擴大,人們對林業建設也給予支持,但是在實際森林資源管理中,其保護措施、管理技術仍比較過于傳統化,大部分地區的森林管理形式仍是采用比較陳舊的計劃經濟模式,是以林區統一計劃、等級式管理為主要管理手段,呈現于高度集權、組織管理的發展趨勢,這使得成本投入與生產銷售并不對等,經營結果并不樂觀。同時森林管理中對激勵機制的制定也不夠重視,甚至存在不合理的情況,重罰輕獎的管理形式,使得管理人員對工作的態度不夠積極,對專業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夠強,導致管理人才嚴重缺失,對森林管理水平的提升非常不利,更是缺少對管理效率、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進而要想快速提升森林保護和森林管理技術就要對管理形式、制度等方面重新考慮與分析。
3 改善當前環境下森林保護和管理技術的主要途徑
3.1 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森林保護意識
良好的管理效果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被有效施的基礎上,森林資源管理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當前環境下,社會、經濟以及人們生活、文化等水平都在提升,對森林資源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認識,并將森林資源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行業生產中、林業建設中重點保護與管理的對象,更要注重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完善,對各部門進行統一有效的管理,創建各部門之間的利益協調制度,使森林管理變得有序順暢,讓各部門的管理人員明確分工,權責分明,對森林進行有效的管理和保護。
3.2 改進工作方法,推動科學管理林地
針對于我國目前森林保護和管理方法較為單一,所以要改進管理的工作方法,使工作方法更為科學、先進。森林保護和管理工作內容豐富且比較復雜,因此在工作時,要認真分析,分清事情輕重,科學的解決問題。積極推動森林保護和管理制度,使林業管理變得更加科學和有效,不僅可以提高森林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極大的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3.3 實施科學育林,依法治林
新形勢下的森林保護和管理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來實施,基于這個理念,要提高森林撫育經營技術,加大對其的經濟投人和研究,提高森林的蓄積力。對整個森林資源進行經營規劃,統籌管理,并且要對森林每年的增長要提供精確的增長數據,建立有效的監測機構,有利于科學系統的對森林資源進行管理,提高林地的生產力,增加林地的產量。同時要建立森林信息管理系統,使森林資源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的效率。以及在林權管理上,要深人研究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要始終做到依法治林。
參考文獻
[1]李強.護林防火技術在森林資源管理及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27).
- 上一篇:高分子材料在醫學中的應用
- 下一篇:貿易對經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