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和電子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3: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光子和電子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光子和電子的區別

篇1

1光子輻射與吸收的區別

原子從一種定態 (能量為E初) 躍遷到另一種定態 (能量為E末)時, 將輻射或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 光子的能量由這兩種定態的能級差決定,即hν=|E初-E末|,若E初>E末,則輻射光子;若E初

例1圖中畫出了氫原子的4個能級,并注明了相應的能量E, 處在n=4的能級的一群氫原子向低能級躍遷時,能夠發出若干種不同頻率的光波, 已知金屬鉀的逸出功為2.22eV,在這些光波中,能夠從金屬鉀的表面打出光電子的總共有

A.二種B.三種C.四種D.五種

解析已知金屬鉀的逸出功為2.22eV,要能打出光電子,則光波的能量必須大于鉀的逸出功值,經過ΔE=EN-EM計算,除了n=4n=3和n=3n=2的光子能量小于逸出功值(2.22eV)外,n=4n=2,n=4n=1,n=3n=1,n=2n=1的光子能量均大于2.22eV,所以有四種光波大于鉀的逸出功,C選項正確。

點撥原子只輻射能級差間的光子, 由于原子的能級不連續,所以輻射光波的頻率是若干分立的值。本題中, 處在n=4的能級的氫原子是“一群”, 因此能夠發出不同頻率的光波有C24=4×31×2=6種。金屬發生光電效應, 只要入射光子能量大于逸出功值, 吸收光子能量的值可以是連續的。

2一群原子和一個原子的區別

氫原子核外只有一個電子,這個電子在某個時刻只能處在某一個可能的軌道上, 由某一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可能的情況只有一種, 但是如果容器中盛有大量的原子, 這些原子的核外電子躍遷時就會有多種情況出現。

例2(1) 有一群處于量子數n = 4的激發態中的氫原子,在它們發光的過程中,發出的光譜線共有幾條?

(2) 有一個處于量子數n = 4的激發態中的氫原子躍遷時,最多可能發出幾個頻率的光子?

解析(1) 如圖甲所示, 可知共可以發出6條光譜線。

(2) 如圖乙所示, 最多可能發出3個頻率的光子。

點撥一群氫原子處于量子數為n的激發態時,可能輻射的光譜線條數N=n(n-1)/2。

3核外電子運動時的能量關系

根據玻爾理論,當量子數n變大, 由rn=n2r1可知, 電子軌道半徑變大, 電子從距核較近的軌道躍遷到距核較遠的軌道;由En=E1/n2 和E1為負值,可知原子的總能量En增大, 這是因為原子吸收了能量。

電子在某一定態繞原子核作勻速圓周運動, 據牛頓第二定律:ke2r2=mv2r,得1/2mv2=ke22r,隨著軌道半徑變小, 電子的動能將增大, 故ΔEk>0。

電子軌道半徑變小,即量子數n變小, 原子總能量變小(這是因為原子輻射了能量) , 故ΔEp+Ep<0。

點撥當n=1時, 軌道半徑最小, 原子總能量最小, 電子電勢能最小, 電子動能最大。

警示誤區:不能據En=E1/n2, 得出“n越小, 原子總能量En越大”的錯誤結論,因為E1、En均為負值, n越小, 負值越大, 原子總能量En越小。

4躍遷與電離的區別

根據玻爾理論,當原子從低能態向高能態躍遷時,必須吸收光子才能實現;相反, 當原子從高能態向低能態躍遷時,必須輻射光子才能實現。不管是吸收光子還是輻射光子,其光子能量都必須正好等于這兩個能級的能量差。欲想把處于某一定態的原子的電子電離出去,就需要給原子一定的能量, 如:使氫原子從n =1的基態上升到n = ∞ 的狀態,這個能量必須≥13.6eV。

例4(1) 用電磁波照射氫原子,使它從能量為E1的基態躍遷到能量為E3的激發態,該電磁波的頻率應等于多少?

(2)一個氫原子處于基態,用光子能量為15eV的電磁波去照射該原子,能否使氫原子電離? 若能使其電離,則電子被電離后所具有的動能是多大?

解析(1) 要想使氫原子躍遷,必須使光子的能量正好等于兩能級差,由此計算出光子的頻率ν=(E3-E1)/h。

(2)要想使基態的氫原子電離,光子的能量必須大于等于13.6eV,所以用能量為15eV的電磁波去照射該原子,可以使之電離,又由于電離需要13.6eV的能量,所以電離后電子具有的動能為1.4eV。

點撥要想使氫原子從一個能量定態躍遷另一個較高能量定態,嚴格要求光子能量正好等于兩能級差;要想使某一能量定態(En)的氫原子電離,光子能量必須大于等于|En|,若光子能量大于|En|,多余部分為電離后的電子動能。

5入射光子與入射電子的區別

若是在光子激發下引起原子的躍遷,則要求光子能量必須等于原子的某兩個能級差;若是在電子激發下引起原子的躍遷, 則要求電子的能量必須大于等于原子的某兩個能級差。

例5(1)用12.6eV的光子入射處于基態的氫原子樣品時, 能否引起氫原子的躍遷?

(2)用12.6eV的電子去轟擊處于基態的氫原子樣品時, 能否引起氫原子的躍遷? 若能引起, 則可以使氫原子躍遷到哪些能級上?

解析(1)要想引起氫原子的躍遷,只有光子能量嚴格等于某兩個能級之差,才可引起激發躍遷.入射光子能量必須為10.2eV、12.09eV、12.75eV……所以能量為12.6eV的光子不能引起氫原子的躍遷。

(2)對于電子引起的激發,只要電子的動能大于或等于某兩個能級之差就可以引起激發躍遷,當電子動能大于某兩個能級之差時, 多余部分留為電子動能。由于電子的能量12.6eV大于10.2eV、12.09eV,故能量為12.6eV的中子可以使基態的氫原子躍遷到n=2和n=3的能級上。

點撥在中學物理中,像上述“形同而質異”的試題還有很多,在學習過程中,應經常對易錯、易混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歸納總結。

6將玻爾理論的規律遷移到新情景題中

例6原子從一個能級躍遷到一個較低的能級時,有可能不發射光子, 例如在某種條件下,鉻原子n=2能級上的電子躍遷到n=1能級上時并不發射光子,而是將相應的能量轉交給n=4能級上的電子,使之能脫離原子,這一現象叫做俄歇效應, 以這種方式脫離了原子的電子叫做俄歇電子。已知鉻原子的能級公式可簡化表示為En=-A/n2,式中n=1,2,3 …表示不同能級,A是正的常數,上述俄歇電子的動能是

A.3A/16

B.7A/16

C.11A /16

D.13A /16

點撥本題以“俄歇效應”設立新情境,考查了考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解題關鍵:弄清n = 2、n = 4能級上的電子電離所需能量如何去求。解題時要弄清題意,明確物理狀態和過程,不要亂套公式。平時要多看報刊,開拓知識面, 注意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新情景題中,掌握新情境問題的分析方法。

篇2

當人們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系以外的星系時,可以發現絕大多數星系光譜都存在紅移或藍移現象,并且越遠的星系其光譜紅移值越大。根據多普勒效應:星系光譜存在紅移說明星系正離我們遠去,星系光譜存在藍移說明星系正向著我們運動。需要指出的是越遠的星系紅移值也越大,看起來所有的星系都好象以銀河系為中心向外爆炸形成的一樣,越遠的星系離開我們的速度也越大。鑒于此有人提出宇宙大爆炸假說:認為宇宙是由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人類居住的銀河系則是宇宙的中心。可是人們在觀測銀河系和河外星系時,卻并沒有發現銀河系有什么特別之處。有人據此懷疑宇宙大爆炸假說;也有人從星系的演化推算出宇宙的年齡大于150億年;還有人認為若宇宙大爆炸假說是正確的,那么宇宙輻射在各個方向上就會表現出各向異性;更有人擔心宇宙的膨脹沒有盡頭,遂認為宇宙的膨脹和收縮是交替進行的……。但不管怎樣,大部分人還是相信“眼見為實”,由星系光譜的紅移現象承認了宇宙大爆炸假說。更有人把紅移現象與宇宙背景輻射和宇宙元素豐度并作宇宙大爆炸假說的三大支柱。那么宇宙是否發生過爆炸并仍在向外擴張,年齡是否只有150億年呢?非也!

1. 星系光譜紅移原因

20世紀初,當人們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系以外的星系時,發現絕大多數星系光譜都有紅移現象,并且越遠的星系其光譜紅移值越大。有人認為星系光譜紅移是因為星系正在離我們遠去,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有的星系都是以我們銀河系為中心向外爆炸后形成的,越遠的星系離開我們的速度也越大;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分離,并且越遠的星系相互分離的速度越大。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銀河系正處在爆炸中心,足以值得我們自豪的是:銀河系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星系—因為它是宇宙的中心。更讓我們驚奇的是,銀河系自身也在不斷運動著,然而無論它運動到哪里,它始終是銀河系的中心。我們解釋不了銀河系為什么是宇宙的中心,因為銀河系也和其它星系一樣,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有人以為,銀河系處于宇宙的中心是一個巧合,雖然銀河系從上個世紀至今一直在不斷運動,但它走過的距離和整個宇宙空間的尺寸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銀河系目前仍然處在宇宙的中心,這種看法未免有些牽強。因為人們在觀測近處的星系時,發現近處的星系并沒有相互分離的趨勢,并且也沒有證據表明近處的星系正在以某一個中心為起點向外膨脹。因此“銀河中心說”頗值得懷疑。還有的人雖然承認宇宙大爆炸假說,但不承認“銀河中心說”,他們不認為銀河系是宇宙的中心。這種觀點同樣也是站不住腳的。我們可以這樣分析:如果宇宙大爆炸假說是正確的,那么宇宙中所有的星系必定在以某一個中心為起點向外膨脹,星系之間彼此互相分離。目前我們觀測到近處的星系并沒有相互分離的趨勢,并且也沒有證據表明近處的星系在以某一個中心為起點向外膨脹。倘若我們不是在宇宙的中心而是處于偏離宇宙中心的任一點處,因為在我們周圍的星系都沒有相互分離的趨勢,也沒有以某一個中心為起點向外膨脹,這樣一來,倘若宇宙中任一點處的星系都沒有相互分離的趨勢,那么整個宇宙也不可能在膨脹,即宇宙大爆炸假說是錯誤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地心說”和“日心說”都被證明是為科學,難道我們還要重蹈覆轍提出“銀河中心說”嗎?愚以為,我們應當承認這樣一個假設,那就是:銀河系按目前的速度運動下去,100萬年,100億年以后,我們仍然會發現自己處在宇宙的“中心”,無論我們處在宇宙的任何地方,中心也好,邊緣也好,我們都會發現宇宙中越遠的星系光譜紅移值也越大,就好象我們處在宇宙的“中心”一樣。事實上,這個“中心”是光子在宇宙空間中的傳播特性引起我們視覺上的錯誤,“眼見”未必“為實”,我們不能過分相信“眼見”的東西。

紅移現象是否由觀測者自身的運動引起的呢?不是的!如果紅移現象是由觀測者自身的運動引起的,那么我們將觀測到與我們相向運動的星系光譜將發生藍移而與我們相背運動的星系光譜將發生紅移,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再者,雖然我們“坐地日行八萬里”,但這個速度和光速比起來實在算不了什么,不至于影響觀測結果。換句話說,我們在觀測星系紅移值時,觀測者自身運動速度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紅移現象說明光子與觀察者之間的相對速度變小了。產生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第一是星系正離我們遠去,第二是光子在穿越宇宙空間時速度變小了。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導致星系光譜紅移。我們認為導致星系光譜紅移的原因是后者。光子在穿越宇宙空間時會與各種粒子(比如引力子)相互作用從而使其速度逐漸減小。當然單個粒子與光子作用時間極短,引起光子速度的改變量也是極其微小的,以致于我們觀測不到。隨著光子穿越宇宙空間距離的增大,與光子作用的粒子數目也逐漸增多,光子速度的減小量也越明顯。可以推測:光子在穿越一定的宇宙空間距離后速度將減小到零。由于光子速度為零故相對我們的能量也為零,這樣的光子當然不會被我們觀測到。可見用光學法觀測宇宙空間尺度時有一個極限:150億光年(也有人認為是200億光年)。在這個尺度以外的星系發出的光子由于在沒有到達地球時速度已經降低到零,所以這樣的星系不可能被我們觀測到,至少目前還沒有辦法觀測到。也有人認為,紅移現象是由光子頻率減小引起的,即認同第一種可能:認為星系正離我們遠去。這種觀點聽起來很有道理,卻經不起分析。我們知道,星系離我們遠去時會引起光子頻率減小,但各種不同頻率光子的頻率減小量應該相同,反應在星系光譜上,各種不同頻率光子的紅移量應該相同。因此,不論星系離我們多遠,星系光譜雖然發生紅移但不應該變寬,但事實上遠處星系光譜卻被拉寬了(星系光譜不會變寬是指星系光譜中任意兩條譜線的距離恒定,雖然它們都發生了紅移,但它們移動的距離相等,因此各譜線之間的距離不變)。而且能量越小的光子紅移值越大,能量越大的光子紅移值越小。不同頻率光子的頻率減小量不同,說明紅移現象不是由光子頻率減小引起的。即第一種可能站不住腳。假設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是靜止的,宇宙空間中的物質是均勻分布的,那么光子穿越宇宙空間時的速度衰減量僅與其通過的空間距離有關。光子穿越的宇宙空間越長,其速度衰減量也越大。這樣星系光譜的紅移值僅與其離我們的距離有關,離我們越遠的星系紅移值也越大,就好象越遠的星系正在以越快的速度離開我們一樣。這也正是哈勃定律所揭示的:星系遠離銀河系的速度ν與距離成正比,ν=H*D,其中H為哈勃常數。實際上宇宙中各星系都在不斷運動著,宇宙空間中的物質也并非均勻分布的,造成星系光譜紅移的原因也很多,所以光譜的實際紅移值要考慮許多情況。

2. 譜線紅移與光子速度衰減

光子與宇宙空間中的粒子是如何作用的呢?可以設想,宇宙空間中存在許多比光子質量小得多的粒子(比如引力子)。由于光子在與粒子作用后仍然是光子,可以認為光子僅與粒子發生了彈性碰撞。既然是彈性碰撞,我們知道,二者質量越接近光子損失的能量越大。由于光子的質量遠遠大于引力子的質量,所以在不同頻率(質量)的光子中,頻率(質量)較小的光子損失的能量較大。于是經過同一段宇宙空間以后,在不同頻率(質量)的光子中,頻率(質量)較大的光子損失的能量較少,頻率(質量)較小的光子損失的能量較大,例如紅光損失的能量比紫光損失的能量多。由于不同頻率(質量)的光子在宇宙空間運動時都損失了能量,這樣整個星系的光譜將向紅端移動,但由于紅光損失的能量多向紅端移動的距離大,而紫光損失的能量少向紅端移動的距離小,于是整個光譜被“拉寬”了。如果不同頻率(質量)光子的能量損失率相同,雖然它們都產生紅移,但是它們紅移的距離相等,這樣星系光譜雖存在紅移但不會被“拉寬”, 星系光譜存在紅移而且被“拉寬”說明兩點:第一光子在穿越宇宙空間時速度會衰減,第二不同頻率(質量)的光子速度衰減率不同。顯然,由于不同頻率(質量)光子的能量損失率不同,各種光子的速度衰減量差異將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加而增大,這樣星系光譜被“拉寬”的程度與其離我們的距離有關,離我們越遠的星系其光譜被拉寬的程度也越大。另外,星系光譜被拉寬時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量大的光子被拉寬的程度小,能量小的光子被拉寬的程度大。也就是說,越靠近紅端光譜被拉寬的程度越大,越靠近紫端光譜被拉寬的程度越小。考慮到星系引力場的影響,實際情況還要復雜一些。

上面我們談到光子在宇宙空間運動時速度會逐漸減小,這和人們熟悉的“真空中光速不變”的看法相矛盾。實際上宇宙空間并非真空,即使宇宙空間是絕對真空它還存在引力場。換句話說,光子在真空中速度變不變的問題,實際上是光子受不受引力作用的問題。如果光子不受引力作用,那么真空中光速不變,但這樣一來不論星體的引力再強,對光子都沒有影響,從而宇宙中也不可能產生“黑洞”了,而現在的黑洞理論基礎將不復存在;假如光子受引力作用,則就不應該有“真空中光速不變”的結論。有人對此這樣解釋:宇宙空間中各星體的引力分布在不同的方向上,它們的作用力相互抵消,因此光子在宇宙空間中的速度不變。這種解釋也是站不住腳的。我們知道在太陽系內,引力的方向是指向太陽的;在銀河系里引力的方向是指向銀河系中心的,所以局部的宇宙空間引力總是有一定的方向的。我們認為光子作為一種物質實體,它的速度并非一成不變的。無論在真空中還是在介質中,它的運動速度都會越來越小。所以,光速不變只是一個神話,光年也不能作為距離單位,因為光子在前一年中走過的路程總比后一年中走過的路程長。

3.光子在引力場中的運動

星光在通過太陽附近時會受到太陽引力的作用而發生彎曲,說明光子也會受到引力的作用。其實光子也有質量,當然會受到引力作用了。通常我們認為:引力場中物質的加速度僅與引力場的強弱有關,而與物質的質量無關。如在地球表面不管是1噸的物體還是1千克的物體,其每秒獲得的速度增量都是9.8米/秒。但引力場中光子的加速度與其質量有關:質量越小的光子加速度越大,質量越大的光子加速度越小。既然光子也受引力作用,那么很自然,光子在離開引力場時必然會被減速,在進入引力場時必然會被加速,在垂直于引力方向(或其它方向)運動時受引力影響其運動軌跡也會發生變化。既然光子在離開引力場時會被減速,而且質量越小的光子速度衰減量也越大,那么星體發出的不同頻率的光子就有不同的速度。一般而言,星體引力越強,其發出的光速度也越小;當星體引力足夠強時甚至可能使一部分光子擺脫不了星體引力的束縛,產生黑洞現象。對同一星體而言,在它發出的光中,質量大的光子速度大,到達地球的時間也越早;質量小的光子速度小,到達地球的時間也越晚。我們通常認為不同頻率的光同時到達地球,這其實是錯誤的。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用實驗來證實。當星體發生爆發或其它異常時,總是能量較大的X射線或γ射線先被我們觀測到,其次才是可見光,然后才是紅外線。雖然理論上如此,但在實際觀測中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因素及別的解釋使大部分人不相信這一點。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們可以用一個實驗來證實我們的觀點。在離我們很遠的宇宙飛船上以兩種不同能量的光子同時發出一種信號,這兩種光子的能量差異越大它們到達地球的時間差異也越大。實際上考慮到不同能量的光子在同一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我們應該想到不同頻率的光子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也不相同。由于光子在穿越宇宙空間時速度逐漸減小,并且質量小的光子速度衰減得快,可以想象,在經過一段相當長的距離以后,質量小的光子速度已經衰減到零而質量大的光子速度不為零,這樣我們就只能觀測到質量大的光子。若星體離我們更遠一些,則我們只能觀測到質量更大的光子……,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大,最終我們將看不到遠處星體發出的光,這個距離就是我們現在認為的宇宙極限--150億光年。人們在觀測宇宙時總有一個錯誤想法:由于真空中光速不變,所以不管離我們多遠的星系,只要足夠亮就可以被我們發現。事實上宇宙空間并非真空,光子在其中穿行時速度會逐漸減小,所以任何星系發出的光只能傳播一定的距離,也正因為如此,不管我們在宇宙中任何地方,始終只能看到有限的宇宙空間。換句話說,目前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空間的尺度實際上是光子在宇宙空間中傳播的最遠距離。轉貼于

4.光子在宇宙空間中的運動

實際上光子在宇宙空間運動時并不總是做減速運動。在光子離開星體時它要掙脫引力的束縛而作減速運動,當它脫離星體的引力場在空間自由運動時,也作減速運動;如果它進入另一個星體的引力場向著該星體運動時,就會在該星體的引力作用下作加速運動。光子就這樣減速--加速--減速--加速……不停地穿越宇宙空間,直到其速度為零。倘若星體離我們很近而引力又很小,從該星體發出的光速度衰減量不大,但進入銀河系時光子的速度增加量有可能很大,當光子的速度增加量大于其速度衰減量,或者說大于剛離開星體表面時的速度,在我們看來該星體光譜就發生了藍移。忽略距離因素,由于星體自身在不斷運動,這樣它相對銀河系引力場的強弱也可能發生變化,所以其光譜也可能有規律的發生紅移或藍移。通常情況下,宇宙空間對光子的減速作用總大于加速作用,所以星系的光譜以紅移的居多。

光子在引力場中速度變化的問題許多人恐怕不相信也不能理解。一些人認為光子沒有靜質量,況且光子是一種波,在引力場中的運動規律和宏觀物質不同。其實持這種觀點的人把光子神話了,弄的不可捉摸了。現在大多數人都接受了“黑洞”的概念,認為當一個星體的引力足夠強時甚至連光子也逃脫不了,因而是漆黑的一團。這里實際上指出了光子也會受到引力作用。既然光子也受引力作用,那么它在引力場中的加速與減速自然就可以理解了。稍后我們將看到,引力作用是造成衍射現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5. 類星體

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宇宙中離我們越遠的星體能量越大,通常類星體離我們的距離都在10億光年以上,并且遠處星體發出的光中能量較大的光子占有很大的成分。有人把這作為支持宇宙大爆炸的依據,認為:若宇宙中物質是均勻分布的話,則在我們銀河系或其周圍就應該有象類星體這樣的高能星體存在。為什么我們在近處發現不了類星體呢?一些人看見遠處的星體發出的光中含有大量的X射線或γ射線成分,就推測此類星體存在著目前尚不為我們知道的能量源。這種觀點未免有些片面。實際上宇宙中大部分恒星的能量都差不多,能量特別大的和能量特別小的只是極少數,恒星的能量呈中間多、兩頭少的分布態勢。從遠處的恒星發出的光,在經過漫長的宇宙空間以后,能量小的光子由于速度衰減率大而停了下來,不被我們觀測到;只有X射線和γ射線才能到達地球。所以我們觀測到該星體的光子中,X射線和γ射線占有很大的成分,以致于我們誤認為這類星體只向外發出X射線和γ射線。實際上這類星體也向外發射可見光和紅外線,但是可見光和紅外線由于速度衰減到零故我們觀測不到。這就導致我們觀測到極遠處的星體,其顏色通常是藍色或紫色,事實上可能和該星體的真實顏色相差極大。這說明我們看到的星體的顏色未必就是星體的真實顏色,星體的顏色是由其自身能量狀況和離我們的距離決定的,星體離我們的距離越大往往使其顏色中的藍色和紫色成分增加。另外,我們認為類星體離我們非常遠,是因為類星體的紅移值很大。也就是說我們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類星體真的離我們很遠。考慮到光子在引力場中的運動,我們知道:當星體的引力足夠大時,其發出的光子速度衰減量也較大,因而該星體的光譜也將發生較大的紅移。這就是說,引力因素也可以使星系光譜產生紅移。倘若星體引力足夠大又離我們很近,由于星體紅移值較大,往往導致我們認為該星體離我們很遠。舉例來說,假設有一個引力較大的星體處于銀河系的中心,由于該星體引力很強,導致它發出的光子速度衰減量極大,我們在觀測其光譜時就會觀測到很大的紅移值,根據該星體很大的紅移值我們就會認為它離我們非常遙遠,絕不會想到它就在銀河系中心。

如何解釋類星體離我們那么遠而其發射的X射線和γ射線又是如此強烈呢?只有兩種可能。第一,類星體的能量非常大,向外發出的X射線和γ射線非常強;第二,類星體離我們并沒有原先認為的那么遠,類星體光譜的紅移是由類星體的引力造成而并非由距離因素造成的。我們認為兩種因素都有。因為如果類星體離我們非常遠,那么我們觀測到其向外發出的X射線或γ射線就不可能很強;倘若類星體的能量不是很大,它的引力場也不可能很強,不足以使其光譜產生較大的紅移。這說明:星系光譜發生紅移可能是距離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引力因素造成的,紅移值大的星體未必就離我們遠。那么,如何區別星體的引力紅移和距離紅移呢?對觀測者而言,由距離因素造成紅移的星體發出的光不可能很強,而由引力因素造成紅移的星體發出的光往往很強,特別是X射線或γ射線的成分多。類星體的發射光譜和吸收光譜的寬度不同,通常吸收光譜的寬度比發射光譜窄,為什么呢?我們知道,吸收光譜是由于光子經過大氣后產生的,這說明類星體周圍也存在氣體。光子從高溫星體內部發出以后,總會有一部分光子沒有被氣體吸收而直接射向宇宙空間,這些光子形成發射光譜;還有一部分光子在與氣體作用后,頻率(質量)大的光子損失的能量大,頻率(質量)小的光子損失的能量小;光子離開類星體在宇宙空間中運動時,則是頻率(質量)大的光子損失的能量小而頻率(質量)小的光子損失的能量大,總的看來各種不同頻率的光子速度差異減小,所以其光譜紅移值也較發射光譜小。實際上類星體的吸收光譜還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寬度。

6.黑洞與星體引力

最初在人們考慮黑洞時,認為它的引力強到連光子也逃脫不了,因而是漆黑的一團,黑洞是宇宙中物質的墳墓。后來人們認為黑洞可以向外發出X射線和γ射線。同樣是光子,能量大的可以逃脫,能量小的逃脫不了,說明(黑洞的)引力對光子的作用是不一樣的。事實上我們知道當星體的引力逐漸增強時,總是質量較小的光子逃脫不了,質量較大的光子則可以擺脫星體的引力,并不是所有的光子全部被吸入星體中。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狹義上的黑洞僅指引力強到可見光不能脫離的星體,即在可見光波段觀測不到的星體;廣義上的黑洞指引力強到使一部分光子不能脫離的星體,即在某一能量較小的波段觀測不到的星體,這里廣義上的黑洞甚至可能非常亮,可以被我們肉眼看到,但在紅外線波段或能量更小的波段卻觀測不到。從理論上講,“黑洞”并不黑,至少它可以向外發射X射線和γ射線或能量更高的光子,完全不向外拋射粒子的黑洞是不存在的。那么宇宙中黑洞存在嗎?當然存在了。當星體離我們足夠遠,以致于該星體發出的紅外線速度衰減為零而不被我們觀測到時,它就像一個“黑洞”;若星體離我們再遠一些,可見光不再為我們觀測到,只能觀測到X射線和γ射線,這時它就是漆黑的一團,成為名副其實的黑洞;而宇宙中150億光年以外的星體對我們來說是完全徹底的黑洞,因為我們完全觀測不到它們。除了因空間距離造成“黑洞”現象以外,星體的引力也可以造成黑洞現象。黑洞現象并不是我們原先想象的那樣:“當星體的引力足夠大時,所有的光子都被吸入星體中,整個星體變成黑暗的一團”。當星體的引力逐漸增大時,它對光子的束縛作用也逐漸增強。星體的引力足夠大時,紅外線光子將擺脫不了星體引力的束縛,而可見光、紫外線則可以擺脫星體引力的束縛;星體的引力再增大時,可見光將擺脫不了星體引力的束縛,而紫外線則可以擺脫星體引力的束縛;若星體的引力再增大,可能只有γ射線放出。應該明確指出:黑洞現象是與星系光譜的紅移緊密相連的。若某一星體的光譜不存在紅移現象,則它一定不是黑洞;若某一星體的光譜存在紅移現象,則它可能是黑洞也可能是距離因素造成的。

總的來說,我們對黑洞的認識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認為黑洞的引力足夠強,所有的光子都不能擺脫黑洞的引力,因而整個星體是黑暗的一團;第二階段認為黑洞可以向外發出強烈的X射線或γ射線,人們認識到黑洞的引力對不同能量光子的作用不同;第三階段也就是現在正在探索的階段。應該明確指出:與黑洞現象緊密聯系的因素有兩個,引力因素和距離因素。以往我們在考慮黑洞現象時往往只考慮引力因素而忽略了距離因素,這就導致我們認為整個宇宙空間僅有150億光年,對150億光年以外的宇宙空間,認為看不見的就是不存在的。

7.恒態宇宙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光子的速度能夠降低到零,那么宇宙中會不會堆積越來越多的光子呢?不會的!光子作為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它不是永恒的,在一定條件下光子可以轉化為別的物質,也就是說光子是有一定壽命的。任何一個光子不可能永遠存在下去,它必將轉化為別的物質形式。宇宙中的物質無時無刻不在運動,所以宇宙中不會堆積越來越多的光子。雖然我們目前并不知道光子是如何轉化為別的物質的,但我們依然相信整個宇宙是穩定的、恒態的,而局部宇宙則可能是不穩定的,處于演化過程中的。同樣的道理,整個宇宙也不會被光子均勻照亮。由于光子在宇宙空間中運動時速度逐漸減小,所以任何星體發出的光只能傳播到有限遠處。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始終是有限的。如果想觀測更遠的宇宙空間,一個方法是派出宇宙飛船,另一個辦法是在宇宙空間中建立許多中轉站,在光信號速度未衰減到零以前接受、放大、轉播它。理論上講,只要中轉站的數量足夠多,我們就可以看見任意遠處的宇宙空間。轉貼于

8.浩瀚宇宙

假設我們能夠乘座一艘高速飛行的宇宙飛船遨游太空,在剛離開地球時,我們可以觀測到150億光年的宇宙,離我們越遠的星體其紅移值也越大,遠處的星體放出強烈的X射線或γ射線。隨著我們飛行距離的增大,我們會發現銀河系的紅移值越來越大,并且其顏色逐漸偏藍,而原先我們觀測到呈藍色或紫色的星體顏色逐漸偏紅,最終銀河系將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外。當我們飛到離銀河系150億光年的地方,我們發現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宇宙范圍仍然有150億光年;而原先我們認為正在以很大速度分離的星體或膨脹的宇宙空間并沒有膨脹。無論我們飛到哪里,始終只能看見15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也始終能夠看見15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宇宙是無限的;并且我們始終是宇宙的“中心”,因為所有的星體看起來所有的星體都好象以我們為中心向外爆炸形成的一樣,越遠的星系(紅移值越大)離開我們的速度也越大。我們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的,物質的存在是永恒的,對某一特定的物質形態有其產生和消亡的過程,但整個宇宙不存在產生和消亡的過程,它是自始至終存在并且不會消亡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宇宙是無限的,不會僅僅只有150億光年的空間。

從上個世紀以來,人們已經探索到了上百億光年的宇宙空間,然而這只不過是蒼海一粟。也許還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人類才能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但只要天下有志之士攜手合作,這一天定會早日到來。

二、淺談光的衍射

通常情況下光總是直線傳播。但當光線經過足夠窄的窄縫時將形成明暗相間的衍射條紋。由于光子不帶電,在電磁場中不偏轉,所以光子的衍射不是電磁力作用的結果,而是引力子與光子作用產生的。光子與引力子作用不是一個簡單的碰撞過程,而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在光子與引力子相遇的一瞬間它們形成一個混合體,這就打破了結合前光子內部各部分的平衡,混合體內部存在著排斥力和凝聚力兩種作用。若排斥力占主導作用,則混合體將在極短的時間內“裂變”放出引力子;若凝聚力占主導作用,則混合體將形成一個新的光子。那么滿足什么條件的混合體(光子)才是穩定的呢?經典電磁理論指出:所有光子的能量均為某個最小能量的整數倍。也即所有光子的質量均為某個最小質量的正整數倍,只有這樣的光子才能穩定存在。當然這并不表明能量為某個最小能量的非整數倍的光子就不存在,只不過由于它們極不穩定,在形成后瞬間就“裂變”生成能夠穩定存在的光子,目前我們還沒有觀測到或注意到這類光子罷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與原子核一樣,所有光子的質量均為某個最小質量的正整數倍,說明光子也有一定的內部結構,某些質量的光子由于極不穩定,在其形成后瞬間就“裂變”生成能夠穩定存在的光子,這就造成穩定存在的光子質量的不連續。言歸正傳,由于引力子質量遠遠小于光子的質量,所以光子不可能吸收一個引力子形成新的光子(因為這樣的光子是不穩定的)。但是若在同一時刻,光子與許多引力子相互作用,而這些引力子質量之和又大于最小光子的質量,光子就有可能吸收質量和等于最小光子質量的引力子數目而形成新的光子。舉例來說,若最小光子的質量是引力子質量的10萬倍,那么當同一瞬間有15萬個引力子作用于光子時,光子只可能吸收10萬個引力子,另外5萬個引力子不被光子吸收,僅對光子產生微小的沖量。倘若在同一瞬間有9萬個引力子作用于光子,那么這9萬個引力子都不會被光子吸收,它們僅對光子產生微小的沖量。光子可能吸收的引力子數目只可能是10萬的正整數倍。只有光子吸收引力子形成新的光子才能全部吸收引力子的沖量,否則的話,光子僅受到極小的沖量。

現有一個寬度為α的窄縫,絕大多數光子經過窄縫時雖然與許多引力子作用,但大多不會形成新的光子,這樣大部分光子僅以極其微小的發散角投射到屏幕上,形成寬度略大于α的中央亮紋。由于衍射條紋是對稱分布的,所以我們只討論一半。拿中央亮紋以上的條紋來說,這些條紋是由縫中心到縫頂部經過的光子偏轉形成的。從縫中心到縫頂部經過的光子,若吸收10萬個引力子則形成穩定的新光子,而新光子由于全部吸收了引力子的沖量因而向上發生較大的偏移,從而在屏幕上形成寬度為0.5α的第一條亮紋。從縫中心到縫頂部經過的光子,若吸收20萬個引力子則它向上的偏移量是第一條亮紋偏移量的兩倍,形成第二條亮紋。同樣形成第 3條、第4條、第5條……第n條亮紋。中央亮紋以下的亮紋也是這樣形成的,并且中央亮紋的寬度約為其它亮紋寬度的兩倍。由于從縫中心到縫頂部引力逐漸增大,所以與光子作用的引力子數目也可能逐漸增多。假設在離開縫中心向上的極小位移處,在該處最多只可能有10萬個引力子與光子發生作用,那么經過該處的光子最多只可能偏移到第一條亮紋處。換句話說它最多只可能對第一條亮紋的形成做貢獻,對第2條、第3條、第4條……第n條亮紋都沒有貢獻。由此在向上某處經過的光子最多只可能吸收20萬個引力子,但也可能吸收10萬個引力子,故經過該處的光子對第1條、第2條亮紋的形成做出貢獻而對第3條至第n條亮紋都沒有貢獻……;從縫頂部經過的光子可能吸收10萬*1、10萬*2、10萬*3……10萬*n個引力子,所以從該處經過的光子對第1條、第2條、第3條至第n條亮紋的形成都有貢獻。這樣形成的亮紋亮度依次為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第n條。若縫變窄,則在離開縫中心向上的極小位移處,光子最多可能有20萬個引力子,經過該處的光子對第1條、第2條亮紋的形成都有貢獻,這樣就減小了第1條、第2條亮紋亮度的差異。也就是說,縫越窄條紋亮度越向兩邊分散,縫越寬條紋亮度越向中央集中。當縫很寬時,條紋亮度幾乎全部集中在中央區域,兩邊的光子數幾乎為零。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光的直線傳播現象。由于光子并不是一種波,其偏離直線傳播(衍射)現象是由引力子引起的,所以光的衍射現象與縫的寬度無關。物體在陽光下的陰影邊緣常常較模糊,這說明光子在經過物體表面時受到引力作用而偏離了直線傳播。理論上來說只要光子的運動方向和引力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光子就會偏離原來的運動軌跡,并且引力場越強光子彎曲的程度也越大。星光在經過恒星以后通常會發生彎曲,有時我們甚至能夠看到星體后面的其它星體發出的光。

三、論電子結構與原子光譜現象

1. 電子發光

原子是如何發光的?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明白光子是由原子的哪一部分發出的。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組成的,原子核的結合能很大,不可能發出光子,所以光子只可能是電子發出的。在化學反應中伴隨著電子的得失,常常有能量(光子)放出,光電效應、激光現象及其它一些實驗也證明了光子是由電子發出的,所以可以肯定原子發光其實是電子發出光子。既然電子可以放出光子,那么光子必然是電子的組成部分,或者說電子有一定的內部結構,光子是其組成部分之一;由于光子不帶電,說明電子內部電荷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因為如果電子內部電荷是均勻分布的,則光子就應該帶電。原子中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距離很小,它們之間的靜電力很強,因為電子內部電荷分布不均勻,所以在原子核強大的靜電力作用下電子內部電荷將重新分布,甚至可能發生裂變,這就為電子放出光子創造了條件。當電子裂變放出光子后,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結合的更加緊密,在適當的時候可能吸收一個光子,這就為電子吸收光子儲存能量創造了條件。而電子正是通過不停地吸收、放出光子來和外界交換能量的。稍后我們將看到,原子正是通過電子不斷吸收、放出光子來和外界完成能量交換的。一般來說,電子質量越大其內部各部分結合的越松散,在靜電力作用下越容易發生裂變;電子質量越小其內部各部分結合的越緊密,在靜電力作用下越不容易發生裂變。與原子核“幻數”相似,總有特定質量的電子的結合力相當大,比其它質量電子的結合力大許多,這些特定質量的電子往往對應于某些穩定的軌道。

有人認為物質發光是由于物質中的原子或分子受到擾動的結果,認為光子是由原子或分子發出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光子是一種物質實體,或者是由原子核發出的,或者是由電子發出的,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選擇。說光子是由原子發出的,這是一種不確切的說法。

2. 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磁力作用

兩個相距一定距離的異種點電荷在靜電力作用下必然會吸引在一起,因為靜電力作用在兩點電荷連線上。而原子核和電子不會吸引在一起。這就啟示我們在原子核和電子中必然存在一種其它作用力。這個力就是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磁力。我們知道,在通以相同方向電流的兩條平行導線間會產生磁力作用,在磁力作用下它們將彼此吸引,原子核和電子的相向運動正相當于通以相同方向電流的兩條平行導線,在它們之間也將產生磁力作用。靜電力的作用總是使電子獲得指向原子核的向心速度,而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磁力則使電子獲得切向速度,并且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相對速度越大,它們之間的磁力也越大。當原子核和電子之間彼此相對靜止在一定遠處時,在靜電力和磁力的共同作用下,它們并不會吸引在一起。因為靜電力使電子獲得向心速度,磁力使電子獲得切向速度,電子并不是沿著直線靠近原子核,而是沿著螺旋線靠近原子核。開始時螺旋線的半徑為無窮大,電子作直線運動;一旦電子相對原子核的速度不為零,磁力開始起作用,電子的運動軌跡開始發生彎曲;當電子與原子核靠近到一定的距離時,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靜電力恰好等于電子作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此時電子處于平衡狀態,螺旋線變成了圓。同樣在電子離開原子核時也是沿著螺旋線運動的。在靜電力作用下,電子總要盡量靠近原子核,在磁力作用下,電子有遠離原子核的離心趨勢,正是在這兩種力作用下,電子處于穩定的平衡狀態中。電子在原子核中處于穩定狀態時,它的軌跡是圓。因為當電子的軌跡不是圓時,它總要受到磁力的作用,這個力使電子的切向速度增加、運動軌跡向圓靠近。而電子受磁力作用時它的運動軌跡就要發生變化,就不是穩定的,只有當電子的軌跡是圓時才不受磁力的作用,所以說電子在原子核中的穩定軌跡是圓。太陽系中的行星在太陽引力作用下,其運動軌跡可以是圓或橢圓,但在原子系統中,電子在原子核靜電力作用下,其穩定軌跡只可能是圓而不可能是橢圓。轉貼于

3. 基態電子的穩定性

處于基態的電子為什么是穩定的?為什么不會被原子核吸收?人們通常認為:做加速運動的電荷會向外輻射能量.如果電子在原子核中做圓周運動,則它就有加速度,必然會不斷地向外輻射電磁波,隨著電子能量的減小它將沿著螺旋線落入原子核中,這樣整個原子就是不穩定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于是人們推測電子在原子核中不可能做圓周運動。我們認為以上推斷是錯誤的,電子的確在原子核中做圓周運動,其理由如下:第一,電子輻射電磁波并不是一個只出不進的過程。電子時刻不停地向外輻射能量,也在時刻不停地吸收光子,這是一個動態平衡過程。如果電子吸收的能量大于其輻射的能量則原子的溫度升高,如果電子吸收的能量小于其輻射的能量則原子的溫度降低,倘若沒有外界能量輸入,原子總會由于向外輻射能量而降低溫度,只要物體的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就會向外輻射電磁波。第二,電子在原子中的質量并非一成不變的。一般而言,電子離核越近質量越小,離核越遠質量越大(這一點我們稍后證明)。第三,電子和原子核之間并非只有靜電力作用,還存在磁力作用。正因為磁力作用的存在使電子在靠近原子核時切線速度不斷增大,從而使其離心力逐漸增大,以致于可以與靜電力抗衡維持電子在原子核中的穩定。

這里需要我們證明隨著電子離核距離的減小,離心力的增加速度大于靜電力的增加速度。設電子穩定時質量為M,速度為V,與原子核相距R,原子核電量為Q,此時靜電力F正好等于電子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離心力大于靜電力,所以此時電子作離心運動,將回到距核R的軌道上。同樣當電子受到遠離原子核的擾動后,靜電力F大于電子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電子將向原子核運動,最終要回到距核R的軌道上,這里不再證明。

另外我們認為,做加速運動的電荷會向外輻射電磁波這個提法不夠確切,應該說做加速運動的自由電荷會向外輻射電磁波,而電子在原子核中做圓周運動時不會向外輻射電磁波。兩者有什么區別呢?我們知道,在原子核和電子結合成原子的過程中要向外放出能量,即自由電子要在原子核靜電力作用下裂變放出光子才能夠成為原子中的電子,原子中的電子和自由電子是有區別的。自由電子的質量大于原子中的電子的質量,自由電子各部分結合得較為松散,受到外界擾動 (有加速度)時會向外輻射電磁波;而原子中的電子質量小,各部分結合得較為緊密,受到外界擾動(有加速度)時未必會向外輻射電磁波,只有當外界擾動(加速度)足夠大時才會裂變輻射電磁波,所以電子可以在原子中做圓周運動而并不向外輻射電磁波。

4.穩定軌道的形成

對于處于基態的電子來說,每秒會有許多光子與其作用。這些作用有指向原子核的,也有指向核外的。電子在吸收一個或幾個光子以后質量增加,形成新的電子。我們先考慮指向核外的擾動。設電子在吸收一個或幾個光子以后質量增加為M+Δm,與原子核相距R+Δr,我們知道,一定質量的電子總有與一條特定軌道與之對應,比如電子的質量為M時其軌道半徑為R,那么當電子質量為M+Δm時就可能停留在半徑為R+Δr的軌道。但這里我們少考慮了一個條件,那就是質量為M+Δm的電子的結合能。我們知道電子在每秒內會受到許多光子的擾動,假設質量為M+Δm的電子運行在半徑為R+Δr的軌道上,若它受到一個指向原子核的擾動,離核距離變為R+Δr-r,此時原子核靜電力對它的作用增強,若它的結合能小的話則電子立即裂變放出光子重新回到其原來的軌道R上;如果質量為M+Δm的電子內部的結合能非常小,以至于受到微小的擾動時立即裂變放出光子,那么它在半徑為R+Δr的軌道上停留的時間也趨近于零,換句話說半徑為R+Δr的軌道根本不存在;如果質量為M+Δm的電子內部的結合能非常大,以致于受到很大的擾動時它才裂變放出光子,那么電子就能夠在半徑為R+Δr的軌道上停留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就是原子的平均壽命。假設有一群電子處于同一激發態,由于每個電子受到的擾動情況不一樣,有的電子受到的擾動大有的電子受到的擾動小,而只有電子受到足夠大的擾動并運動到離核足夠近的地方才會裂變放出光子,所以電子裂變回到基態的時間也不一樣。處于同一激發態的原子的平均壽命和兩個因素有關:一是電子的結合能,二是電子受到的擾動。電子內部的結合能與原子核“幻數”相似,只有特定質量的電子的結合能才是很大的,所以電子的軌道也是特定的、不連續的,其它質量的電子由于結合能很小,裂變時間極短,所以它們不可能穩定停留在原子中,也形成不了穩定軌道甚至根本就沒有軌道。我們再來考慮指向原子核的擾動。設電子在吸收一個或幾個光子以后質量增加為M+Δm,與原子核相距R-Δr,此時原子核對電子的靜電力增強,電子立即裂變放出質量為Δm的光子,由前面的證明我們知道,此時電子的速度增大,離心力大于靜電力,電子最終將停留在半徑為R的穩定軌道上。也許有人會懷疑,這樣看來電子可能存在的穩定軌道豈不是唯一的了?實際上由于電子在原子核外有幾個不同的穩定質量,所以它也有幾條穩定軌道,一定的質量總是與某一條特定軌道相對應。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電子在原子核中的穩定軌道往往對應于電子結合能極大的質量,結合能小的質量由于在原子中不穩定因而不會形成穩定軌道。 轉貼于

5.電子結構與不同躍遷軌道

對于處于同一激發態的一群電子而言,設電子的質量為M+Δm,它們可能會有不同的躍遷軌道,放出的光子的能量(質量)也不同,但總是躍遷到離核近的電子放出的光子的能量(質量)大。電子從激發態回到基態的過程并不是先放出光子再回到基態,而是先回到比基態更近的地方放出光子然后才回到基態。當電子回到離核R-Δr處時,在靜電力作用下電子裂變放出質量為Δm的光子,此時離心力大于靜電力,電子將回到半徑為R的穩定軌道上。那么電子為什么會有多條躍遷軌道呢?這說明處于同一激發態的電子內部結構(結合力)不同,有的結合力大,有的結合力小,結合力小的光子在離核較遠的地方裂變,放出的光子能量也較小;結合力大的光子在離核較近的地方裂變,放出的光子能量也較大,電子的躍遷方式是由其內部結構決定的。同一質量的電子可能有多種裂變方式,再次向我們說明電子具有內部結構,在考慮原子光譜時一定要考慮電子的內部結構。處于激發態的電子在向基態躍遷時會發出光子;把原子的內層電子打掉以后外層電子會放出光子并向離核更近的軌道躍遷。這些現象啟示我們:電子離核越近質量越小,電子離核越遠質量越大。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電子質量越小其內部結合力越大。因為離核越近電子受到的靜電力越大,而電子能夠穩定存在說明其內部結合力越大。在同一個原子中,內層電子的質量小于外層電子的質量;同一個電子離核越近質量越小。

篇3

【關鍵詞】時極 空極 生維 生波 生物場

波度電荷(1/2波度): (內稟自旋+1/2) (-1/2)

磁荷(維度電荷)(1/2維度): (+1/2) (-1/2)

波度強力荷(1波度): (+1/2) (-1/2)

維度強力荷(1維度): (+1/2) (-1/2)

弱力荷(波度虛數電荷)(i/2波度):

虛數磁荷(維度虛數電荷)(i/2維度):

波度萬有引力荷(波度虛數強力荷)(1/2波度):

維度萬有引力荷(維度虛數強力荷)(1/2維度):

粒子鏈(L)由各種作用力荷環(H)組成:

右旋波度質子: 左旋波度質子:

右旋波度反質子: 左旋波度反質子:

右旋中子(右旋維度質子): 左旋中子(左旋維度質子):

右旋反中子(右旋維度反質子):

左旋反中子(左旋維度反質子):

右旋波度質子中微子: 左旋波度質子中微子:

右旋波度反質子中微子:

左旋波度反質子中微子:

右旋中子中微子(右旋維度質子中微子):

左旋中子中微子(左旋維度質子中微子):

右旋反中子中微子(右旋維度反質子中微子):

左旋反中子中微子(左旋維度反質子中微子):

右旋波度電子: 左旋波度電子:

右旋波度反電子: 左旋波度反電子:

右旋波度電子中微子: 左旋波度電子中微子:

右旋波度反電子中微子: 左旋波度反電子中微子:

右旋磁子(右旋維度電子): 左旋磁子(左旋維度電子):

右旋反磁子(右旋維度反電子):

左旋反磁子(左旋維度反電子):

右旋磁子中微子(右旋維度電子中微子):

左旋磁子中微子(左旋維度電子中微子):

右旋反磁子中微子(右旋維度反電子中微子):

左旋反磁子中微子(左旋維度反電子中微子):

一代粒子鏈L(質子、質子中微子、中子、中子中微子、電子、電子中微子、磁子、

磁子中微子)由一代環子H構成。

二代粒子鏈 (二代質子、二代質子中微子、二代中子、二代中子中微子、?子、

?子中微子、二代磁子、二代磁子中微子)由二代環子 構成。

三代粒子鏈 (三代質子、三代質子中微子、三代中子、三代中子中微子、τ子、

τ子中微子、三代磁子、三代磁子中微子)由三代環子 構成。

亞粒子鏈由亞環子構成。

原子核外存在與核內中子數相等的繞核旋轉的磁子。

磁子 亞磁子 是費米子。磁單極子 是玻色子。

1 時間幾何統一場

時間、時極,空間、空極,信息和遁碼都屬于時間幾何統一場。時間屬于右碼數場 ,時極屬于左碼數場 ,空間是外中碼數場 ,空極是內中碼數場

信息場是影數場。影數是零數陣。 表示影數。

信息是指所透露的關于事物存在形式的各種信號。

遁碼場是遁數場。遁數是無窮大數陣。 表示遁數。

遁碼是指關于事物存在形式的各種秘密。

黎曼猜想:

黎曼把s看作為復變數,引入s=σ+it的函數。

黎曼猜想是ζ(s)的全體復零點均位于直線Re(s)=1/2上。

解析延拓到復平面上的歐拉公式:

p為質數,為求非平凡零點,設:

設虛數角度:

虛數角度:

對邊:ai 鄰邊:b 斜邊:

如果存在 為一無限趨于零的無窮小量,其值可根據具體實際情況設定,以區別不同的場系統。

復數場:

微數場:

宏數場:

其中:a和b為實數, 為活數,c為復數, 為微數, 為宏數。 和 為實微數。 和 為實宏數。

活數=右碼數+左碼數+外中碼數+內中碼數

活數=復數+微數+宏數

活數系統生波、生維律:活數由復數、微數和宏數組成。復數、微數和宏數系統相關。活數由右碼數、左碼數、外中碼數和內中碼數組成。右碼數、左碼數、外中碼數和內中碼數是系統相關。系統相關,就是系統之間以及系統內部子系統組成環節相互對應、相互關聯。

系統運算: 由時間場、時極場的波動引起系統運算。系統發生一系列變化。系統運算引起時間、時極生波,空間、空極生維。

增生波、增生維:系統偏離平衡態。

減生波、減生維:系統接衡態。

質子發射亞質子、反亞電子。質子中微子發射亞質子中微子。中子發射亞中子、反亞磁子。中子中微子發射亞中子中微子。電子發射亞電子。電子中微子發射亞電子中微子、反亞質子中微子。磁子發射亞磁子。磁子中微子發射亞磁子中微子、反亞中子中微子。

磁場N極由中子發射反亞磁子,磁場S極由磁子發射亞磁子。

電場正極由質子發射反亞電子,電場負極由電子發射亞電子。

右旋電子發射右旋亞電子、左旋電子發射左旋亞電子。

東極磁子發射右旋亞磁子、西極磁子發射左旋亞磁子。

電荷力場量子:亞電子

磁荷力場量子:亞磁子

波度強力場量子:亞質子

維度強力場量子: 亞中子

弱力(波度虛數電荷力)場量子:亞電子中微子

虛數磁荷力(維度虛數電荷力)場量子:亞磁子中微子

波度萬有引力(波度虛數強力荷)場量子:亞質子中微子 (自旋1/2)

維度萬有引力(維度虛數強力荷)場量子: 亞中子中微子 (自旋1/2)

自由中子的衰變:

弱作用的載體粒子:

波度電單極子:

虛數磁荷力的載體粒子:

磁單極子:

波度萬有引力的載體粒子:

波度希格斯玻色子:

維度萬有引力載體粒子:維度希格斯玻色子:

電荷力載體粒子:光子:

磁荷力載體粒子:磁光子:

波度強力載體粒子:

波度電單極子:

磁單極子的衰變:

2 生波生維動態系統模型

空間、空極生維:空間、空極場增生維(空間、空極維數增加)和減生維(空間、空極維數減少)。

空間、空極生網:由多數空間、空極維生成空間、空極網。

時間、時極生波:時間場、時極場增生波(波數增加)和減生波(波數減少)。

時間、時極生譜:由多數時間、時極波生成時間、時極譜。

吸引:系統空間、空極增生維,時間、時極增生波。

排斥:系統空間、空極減生維,時間、時極減生波。

宇宙系統循環:

白洞宇宙膨脹物質宇宙系統膨脹黑洞宇宙收縮反物質宇宙系統收縮白洞宇宙

星系群中心超大質量黑洞(超光速亞光子黑洞):

宇宙中心超大質量黑洞(超光速季光子黑洞):

暗物質、暗能量可能存在于宇宙超大質量黑洞(白洞)中。

星系群中心超大質量白洞場量子:磁單極子。

宇宙中心超大質量白洞場量子:維度希格斯玻色子。

星系群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場量子:波度電單極子。

宇宙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場量子:波度希格斯玻色子。

2.1磁懸浮陀螺檢測亞磁子

透明塑料管內放置兩塊S極相對的相同的磁體,垂直于地面放置,上面的磁體呈懸浮狀態。

探測儀磁極相互作用力等于懸浮磁體的重力:

兩塊磁體間的垂直距離:d=0.039米

懸浮磁體的質量:m=0.0101千克

標準重力加速度:

磁體所帶的磁荷: 牛頓.米/安培

磁體四氧化三鐵分子數:

設:磁體所有四氧化三鐵分子最外層磁子數等于亞磁子數:

陀螺系統亞磁子能量:

光速磁子發射超光速亞磁子:

亞電子的能量:

季電子:

季電子超光速值:

季電子的能量:

2.2磁懸浮陀螺檢測萬有引力波

波度萬有引力子:

維度萬有引力子:

標注的是軌道自旋,組成萬有引力子的四個環子的內稟自旋均為(+1/2),這樣,萬有引力子的內稟自旋為(+2)。

波度亞萬有引力子的能量:

維度亞萬有引力子的能量:

波度季萬有引力子的能量:

維度季萬有引力子的能量:

陀螺系統維度萬有引力子的數量: (個)

3 生物場

篇4

關鍵詞:材料;檢測;限制元素;X射線熒光光譜儀

中圖分類號:O65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2023003

1引言

據悉,歐盟于2003年7月實施的ELV(End-of-Life Vehicle)指令即報廢車輛指令指出,作為指令對象的汽車、報廢汽車及零部件、材料中若含有鎘(Cd)、鉛(Pb)、汞(Hg)、六價鉻(Cr6+),則不可向歐洲出口。同樣,于2006年7月1日實施的Rosh(The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指令即電子電氣設備中所含特定有害物質限制使用指令指出,禁止用于作為指令對象的電子電氣設備的物質,除Cd、Pb、Hg、Cr6+外再增加2種溴類阻燃劑PBB(聚溴化聯苯)、PBDE(聚溴化聯苯醚),共6種物質。多溴聯苯(polybrominated biphenyls,簡稱PBBs),包括四溴代、五溴代、六溴代、八溴代、十溴代等209種同系物,市場上一般以一組不同溴代原子數的聯苯混合物作為商品出售,總稱為多溴聯苯。用途:溴化阻燃劑;檢測方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多溴聯苯醚是全球關注的持久性污染物,存在于大氣、土壤、底泥、動植物及人體血液和母乳等中。目前環境中與人體內的PBDEs水平不斷增高,且在電子垃圾拆解地區污染尤為嚴重。

針對這幾項材料限制指令,能量色散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充分發揮了它的性能,實現了快速、靈敏、準確的材料成分分析。

圖1X射線熒光光譜儀

2工作原理

使用X射線直接照射試樣,測定由此產生的2次射線(X射線熒光)的能量強度。其工作原理見圖2。

圖2熒光光譜儀工作原理

特征X射線的產生機制:低能級由于外在的轟擊出現電子空位,原子處于不穩定的激發狀態,高能級電子向下躍遷,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出來,該光子的能量在X射線范圍。特征波長不隨外加電壓而變化,取決于元素種類所決定的能極差[2]。

熒光X射線:入射X射線使內層電子沖出層外產生空位,形成不穩定狀態(激勵狀態),為達到穩定狀態,外層電子進入空位,發射出能量。這個能量就是熒光X射線。他們根據電子的軌道,稱為K,L,M線系和α,β,γ線,或合起來稱為Kα線,Lβ線等。熒光X射線是特性X射線的一種,具有元素固有的能量(波長)。

EDX上使用半導體檢測器,當X射線入射,生成電子-空穴時,產生電荷。電荷與入射X射線的能量成比例,測定電荷的量(再變換為電壓進行時間分解)就能判斷入射X射線的能量,而且這個能量是元素固有的X射線(特性X射線),由此可知試樣中所含的元素[3]。

由于電子-空穴對也產生熱能量,在常溫下不能與X射線入射所產生的能量相區別。為此,需用液態氮(-196℃)。當然,半導體檢測器必須要制冷才能正常工作,而且,液氮制冷更有效的消除熱激發產生的噪聲。光譜儀構成見圖3。

3可分析樣品種類

(1)疏松樣品(海綿、泡沫、紙箱、標志符號、布料等)。

方法1:中間壓緊兩端用膠紙或訂書機固定;

方法2:卷緊/擰緊至直徑大于10mm,外用膠紙纏緊;

方法3:一部分剪碎于樣品杯另一部分卷緊放入樣杯壓緊。

(2)薄片樣品(標簽、說明書、紙箱、標志符號、布片等)。

方法1:壓片、捆扎、卷包、疊加;

方法2:并排拼接疊厚壓緊用膠紙或訂書機固定。

(3)微小樣品(引腳、焊錫球等)。

微小樣品一定要放在中心位置,使用CCD(電荷耦合元件)定位;微小樣品要求是均質檢測單元,PCB(印刷線路板)上的小焊錫點一定要取下來測試。

方法1:大樣杯盛放手動關樣品蓋測試;

方法2:邁拉膜盛放固定后測試。

(4)粉狀/液體樣品(塑膠粉、油墨、油漆等)。

粉狀/液體樣品不能在真空條件下測試,注意不能污染樣品室;粉狀/液體樣品使用專用樣杯盛放測試,裝至樣杯2/3高度。

(5)復合樣品(電線、復合板等)。

復合材料必須進行拆分處理,否則測試誤差較大。拆分成均質材料。

徐娜娜,等:基于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材料元素檢測的研究

材料與工藝

4試驗實例

齒輪1(圖4)為生產常用機器部件,性能良好;齒輪2(圖5)為生產新引進機器部件,在日常使用中發現,較容易斷裂。根據生產部門要求,現用材料分析儀器,測定兩種產品的成分含量。結果見表1和表2。

對表1、表2的結果比對分析,齒輪1與齒輪2的元素含量出現明顯差異,齒輪1含有Cr,齒輪2未測出Cr元素。鉻的含量是否為引起齒輪斷裂的因素,有待繼續研究。

5特點介紹

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儀與傳統的化學分析方法或者其它儀器比較,具有以下特點。

5.1樣品多元素快速分析的特點

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儀可快速進行多元素分析。元素分析范圍從11Na-92U,全元素掃描只需要不超過5 min的時間。根據設定的目標管理精度自動確定測定時間。在測定精度達到管理值時自動終止測定。實現高計數率電路與檢測器組合的高精度分析。不但提高了分析精度,而且在短時間內即可取得與過去機型相同的精度,大幅度地縮短了分析時間[4]。

5.2直接分析,o損分析,不需要復雜的前處理

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于普通的樣品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復雜的前處理,可以直接快速分析,對于材料可以進行無損檢測。由于檢測是非破壞性,因此必要時可對被檢對象進行100%的全面檢測,準確度更高。

5.3廣泛的適用性

分析樣品種類:金屬、非金屬、粉末、液體等各種形態、各種尺寸。

元素分析范圍:11Na-92U(真空型)。

含量分析范圍:10-6~99%,非常適于常量分析。

5.4解決RoHS分析中80%的問題

由于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儀廣泛的適應性,而且無須前處理,因此,在RoHS分析中成為必不可少的篩選分析手段,解決RoHS分析中80%的問題。

5.5樣品圖像觀察裝置

在主機上組裝彩色CCD裝置,可觀察樣品位置。有效地確認樣品分析位置。

6前景展望

在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今,材料測試已經作為一項新興產業逐步引起各國重視,而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法作為一種無損測試更是受到普遍關注[5]。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逐步被新型的貿易保護措施所取代,如綠色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對外貿易一直處于快速增長狀態,滿足發達國家的出口要求成為重中之重。而Rosh指令作為歐盟一項環境法規其重要性不容小覷。

參考文獻:

[1]

楊明太. X射線熒光光譜儀的現狀[J].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2006(6):1025~1029.

[2]孫朝明. 射線檢測不清晰度評估方法的數值模擬分析[J]. 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2016(6):628~633.

[3]林若云,余婉喬. 能量色散X熒光光譜儀線性誤差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J]. 新材料產業,2011(11):205~209.

[4]丁雪,肖瀾.材料測試服務業進入關鍵機遇期[J]. 新材料產業,2015,(12).

[5]劉燕德,萬常斕,孫旭東,等. X射線熒光光譜技術在重金屬檢測中的應用[J]. 激光與紅外,2011(6):605~611.

2017年6月綠色科技第12期

Study on the Detection of Material Elements Based on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Xu Nana, Jiang Zechen

(The 40t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rporation,Bengbu, Anhui, 233010)

篇5

關鍵詞:宇宙,時空,超光速,時間,空間。

宏觀物質存在于三維空間中,具有一維時間,空間是真實可見的,時間卻總是向前流逝,是虛無的,可以說物質的空間為正,具有正能量,那么其時間就為負,具有負能量。空間具有的正能量與時間具有的負能量的絕對值是相同的。按照物理學的普遍規律,具有相反符號的物質之間相互吸引,例如電磁現象。引力場對于一切有質量的物質都會產生吸引作用,可以說引力場的符號為負,與物質的質量符號相反,引力場即是負能量物質,它的空間為負。在較強的引力場中時間會發生膨脹,引力增強,時間也增多延長(1),這表明引力場的時間為正值,具有正能量。引力場時間的正能量與空間的負能量的絕對值也是相同的。引力場的空間為負,只有一維;它的時間為正,正的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區別,并不流逝,正的時間就為三維,同時擁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當物質的空間為正值時,其時間為負值,物質的時間為正時,空間就為負。正負時空的能量互為正負,它們之間是相互吸引的。引力場與能夠產生引力作用物質的時空互為正負,萬有引力的產生是由于正負時空相互吸引所致。

光子的靜質量為0,能量也就為0。可以把光子靜止時的能量叫做能量軸。能量軸的能量為0值,它是正負能量的分界線,表示物質的能量值為0。能量軸是正能量物質的最低能量態,負能量物質的最高能量態,相當于真空狀態,它的空間為0,時間為0。

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快,時間流逝的越慢(2),當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時,時間也將靜止不動,就由負值變為0,空間也將由正值變為0,隨著物體速度的增加,時間也不斷地增加,時間在0的基礎上再增加,成為正值時,物體的空間就成為負值,它的速度也將增大至超光速,物體本身就會以超光速運動。由此可見,空間為負而時間為正的物質是以超光速運動的。引力場就是以超光速在運動。黑洞的引力場十分巨大,連光子接近時都將被吞食,這說明光速也無法逃離黑洞,可見,黑洞是以超光速的方式存在的,在其內部時間為正,空間為負,黑洞具有負能量。

宇宙隨著空間范圍的增大,物質逐步增多,引力場也相應地增強,時間也隨之增加,當宇宙空間增大到一定范圍時,它其中的物質也就增至相當數量,本身的引力場強大到使時間不再流逝,對于這個空間范圍時間也就成為0值,靜止不動,只有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時,時間才會靜止,這說明此空間范圍是以光速運動的,這個空間范圍就成為我們的宇宙--可見宇宙。比可見宇宙更大的空間范圍,引力場會更為強大,時間就成正值,空間為負值。比可見宇宙更大的空間范圍也就成了超光速體系,空間變為負值,這時它就會以超光速的運動方式存在,可以把它叫做現實宇宙。

在物質的結構層次中,越微小的物質組成單元所含的物質越少,對于宏觀世界來說質能也就越低,當物質的結構微小到一定程度時,其質量成為光子靜止時的質量,為0值,這時對于宏觀世界也就變成了能量軸。當物質的層次在此基礎上再微小一些,質量就變為負值,空間為負,成為超光速單元。對于超微觀物質本身來說,越微小的物質結構單位體積的質量也就越大,對于它本身范圍的引力場也就越強,當物質的結構單元微小到質量為0時,其本身的引力場也就強大到使自身的時間不再流逝,此時它是以光速運動的,這表明能量軸也是以光速在運動,空間為0,時間為0。當物質的結構比能量軸再微小一些,它的單位體積的質量也相應地增大,自身的引力場會更為強大,它就成為黑洞,時間為正值,空間為負,本身也就以超光速運動,或者以超光速的方式存在

以上現象表明對于超光速來說,只是一個極限能量或極限時空問題,黑洞的存在就說明了這一點。當物質本身的能量足夠大時,使它達到時空的極限值,空間就由正變為負,時間也由負變為正,它就會以超光速運動了,或者是以超光速的方式存在。

能量軸為光子靜止時0的能量,是比微觀粒子更為微小的物質結構,可以把質量為0的物質單元結構叫做虛子,比虛子還要微小的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就是超光速量子--引力子。

超光速的時間為正,同時擁有過去,現在,未來三維,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區別,因此對于超光速來說時間是無限的;超光速的空間為負,具有負能量,空間為負的存在,說明它本身是沒有大小概念的,這表明超光速的空間也是無限的。超光速的時間與空間都是無限的,它的時間即是空間,空間即是時間,時間與空間是沒法劃分的,它們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再有分別。超光速的時空完全融合,不分彼此,它的時空為一維,超光速就可以看作是一維時空的存在形式。

組成現實世界最微小的物質結構是超光速,比它的空間范圍小到無窮還是超光速。對于比可見宇宙的范圍更為宏偉的現實宇宙來說,也是一維時空。可見,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和宇宙的存在形式就是一維時空超光速。超光速的時空是無限的,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宇宙中沒有比超光速單元還要小,還要大的物質結構。超光速是時空的基本單位,為萬物的本原。可以把物質最基本單元結構超光速量子叫做時空量子,簡稱時空子,時空子即是引力子。

物質最基本的結構為時空子,一切物質都是由時空子構成的。時空子相互結合,它們結合的數目越多,能量也就越大,當時空子結合的數目增加到相當量級時,能量值就由負變為0,成為虛子。虛子的時間與空間的值都為0,是時空對等的存在方式。有了時間和空間共同存在的概念,能量軸就為二維時空的存在形式,它的時間與空間各為一維,已分化出來,不在融合。宇宙就由一維時空超光速創生出二維時空能量軸,即光速世界。一維時空與二維時空的空間能量為負和0,它們是以虛的方式存在,代表先天,是先天物質。由能量軸生成的以后物質已經有了物質概念,具有正的空間能量,為后天物質。

在我們的任何實驗中,無論何時,只要由能量形成物質,就有嚴格相同的反物質生成,它們總是共同產生,機會均等。反物質的壽命與質量與對應的物質相同,但其它一些符號相反,反物質對于我們世界來說,時間是倒流的。光子的反物質就是它本身。但在大于原子的尺度上,反物質絲毫不見蹤影,宏觀世界的一切物質都是由正物質構成的。虛子是構成一切宏觀物質的單元,它的時間為0,而組成宏觀世界物質的時間卻總是向前流逝,所以也必須有同等數量的時間為反向流逝的反物質存在,組成反世界,它與正世界的時間相互抵消為0,才能和虛子的時間相符合,不違背質能守恒定律。正反物質相遇就成為能量,以光速運動,時間成為0,等同于虛子的時間,也正說明了這一點。由此可見,正反物質在宇宙中的存在是相等同的,它們相對于光速運動,被光速相隔開。

虛子是由時空子構成的,它的時間為現在,但并不是說它只有"現在"這一維時間,按照質能守恒定律,它的時間也應為三維,可以說虛子的時間分別為:從過去向未來運動和從未來向過去運動兩種方向,一種表現為順時針方向,另一種表現為逆時針方向,它們的符號相反,順逆時間也就相互抵消了,對外就不顯現其性質,而表現為"現在",這和原子對外不顯電性是一個道理。虛子相互之間組成了后天物質,處于順時針方向的時間就形成了正物質,處于逆時針方向的時間就形成了反物質。正反物質的時間為互逆,把它們相互隔開的光速正好表現為現在,這就成為正的三維時間,形成了超光速的系統形式,與時空子的時間相符合。這時由虛子組成的物質只是微觀上的物質,還沒有形式宏觀世界,微觀物質不受光速的限制,如正反物質可以出現在對應的世界。從此有了物質概念,它的空間為兩維,時間為一維。于是宇宙就由二維光速世界創生出三維微觀世界。最后,微觀上的正反物質再各自形成正反世界。宇宙就由三維微觀世界形成了四維宏觀世界,產生了萬物光速是時空的分界線,可以叫做時空軸。物質穿過時空軸要改變符號,就象數學中移項要變號一樣。正反世界被光速相隔開,反物質在我們的世界中出現,符號要改變。反世界對于我們來說是反世界,但對于它本身來說還是正世界,時間也是正向流逝的,只不過反物質來到我們的世界,一切都要變成相反的符號,與正世界的物質符號相抵消為0,成為光速,才能與二維時空的性質符合。我們正世界中的物質如果在反世界中出現,符號也要改變,成為時間逆流的反物質。正反世界彼此之間是沒有距離概念的,只是被光速運動相隔開,它們互為境中世界,互為空穴。被光速相隔開的正反世界完全一樣,彼此相同,對于雙方來說都是以虛的方式存在。虛子形成正反物質,并不是說也有正反虛子,只是虛子本身同時擁有順逆流逝的時間,處于順時針方向的時間就形成了正物質,反之形成反物質,對于反物質本身來說還是正物質。虛子的時空為0,物質存在,使時空本身缺少,缺少的時空就形成反世界,反過來,我們世界就為反世界的缺少時空。所以正反世界是沒法劃分的,它們在各自的世界中與所對應的反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一樣,彼此相同。反物質在我們的世界上出現時,它的另一半--我們世界中的正物質也同時在反世界中出現。萬物的永恒運動都源于物質的最基本結構為超光速。能量是物質運動的量度,因此能量就為超光速,光速,為先天物質時空子、虛子的存在形式。作為能量的虛子同時生成正反物質,那么只要有物質放出能量,也必然是正反物質共同產生的,它同時作用于正反世界中的物質,正反物質相中和就回歸先天,化為能量。

宏觀物質的時間總是向前流逝,是不可逆的,宏觀物質以光速運動也就成了能量軸。反物質的時間是反向流逝的,正反世界被光速相隔開,宏觀上的反物質一般是不能以本身的性質出現在正世界,宏觀物質以光速,超光速運動也必然是使正反物質相中和,回歸為先天的虛子,時空子來實現的。

反世界對于我們來說是以虛的方式存在,空間為負,我們世界的空間為正,正負空間相抵消為0,和虛子的空間相符合。正反世界的共同存在也正體現了物質不滅定律,質能守恒定律,反世界的出現并不時偶然的。

宇宙由一維時空超光速創生出二維時空光速世界,再由二維時空創生出三維微觀世界,最后形成四維宏觀世界,宇宙的創生過程就完成。把這四個時空世界的維數相加正好為十維,宇宙的基本時空就為十維。

現實宇宙為一維時空超光速,組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也為超光速。四維宏觀世界存在于現實宇宙中,這表明宏觀世界存在于一維時空超光速中。組成物質的最微小單元為超光速量子,表明一維時空超光速也存在于四維宏觀世界中。因此可以說宇宙中任何最基本的物質里都有十維時空存在,劃分為四個時空世界,時空世界的劃分是根據其所對應的空間尺度與能量來實現的。空間改變,時間也將改變,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時間標準是不一樣的,所以它的時間是可逆的。

我們的四維宏觀世界也存在于一維時空中,組成宏觀物質的基本單元時空子也為一維時空,因此,在時空子中也存在著四維宏觀世界,它就為另一個宇宙層次,可以把這個層次的宇宙叫做微觀宇宙。超光速量子是物質的最基本單元,現實宇宙也為超光速單元,那么現實宇宙就為更為宏偉宇宙中的一個時空量子。以此類推,宇宙的層次是無限的,世界也是無窮的。

電磁場的載體為二維時空量子--虛子,引力場的載體為超光速量子--引力子,電磁相互作用與萬有引力相互作用的強度比值為1038個數量極,這個數值代表著虛子與組成它的引力子的能量之比,表明虛子是由1038個時空子組成,光子的動質量與靜質量的比值和電磁與引力作用的強度比值也是一樣的,代表著三維世界與二維世界的能量之比,可以說一個光子里有1038個虛子存在。在宇宙中任何象光子(作為物質時)一樣大小的空間尺度上,都有大于1038個虛子存在,在象虛子同樣大小的空間中都有大于1038個時空子存在。聚則成形,散則為氣。物質存在,并不是說空間多了什么東西,而是使本來就存在于所有空間,包括真空,虛空及物質本身中的更為精微的先天物質按一定規律進行排列,相互結合,對外就產生了一定的形態功能,從而形成了物質。虛子是由1038個時空子結合而成,為什么說在虛子那么大的空間里面有大于1038個時空子存在呢?因為此空間里如果全部的時空子都結合成虛子的話,它的能量就會達到極限值,它本身就將以超光速運動了,而不再是虛子。因此,在虛子所屬的空間里還有相當數目的時空子并沒有組合,依然是以虛的方式存在,時空子組合成虛子也是按一定方式,不可能全部都組合。在所有的空間中,時空子與虛子都是以相同的數目均勻地存在,只不過對于宏觀世界其能量值為負或為0,不存在空間概念,而又雜亂無章地運動,彼此之間的作用也就相互抵消了,對外則不顯現其性質,依然是以虛的方式存在,場的現象就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象引力場和電磁場并不是由物質本身發放出來的,是因為物質的能量為正值,而引力子與虛子的能量為負和0,正負能量會產生吸引作用,物質或電荷就會使本來就以相同數目均勻地存在所有空間中的引力子、虛子形成有序化運動,都向一個方向運行,這樣它們對外界就會顯現出力的作用,從而形成了場。

物質存在,并沒有增加什么,減少什么,即使物質不存在,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先天物質都同樣不增不減地存在。物質不滅定律,質能守恒定律可以從中找到歸宿。

時空子與虛子的時間為正和0,空間為負和0,均勻地分布在所有空間中,它們是引力場,電磁場的載體,本身質能很高,彈性系數也極大,時空子與虛子就可以看作是以太的存在方式,它們就為以太。

光速為時空的分界線,是正負能量的分界線,一切后天物質都相對于光速運動,光速是時空軸,它是不變的。

超光速的時間與空間都是無限的,因此它的速度也是無限的,超光速即為無窮大的速度。

質量表示所含物質的多少,時空子作為物質的最基本單元結構,可以說物質的質量表示為:物質本身含有多少個時空量子。光速的平方就表示時空子的永恒運動--超光速。在質能關系式中的能量等于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可表述為:物質的能量等于物質本身含有多少個超光速量子在運動。

宇宙是超光速的存在形式,利用超光速可在時間里航行,能不需時間地到達宇宙中的任何地方去。超光速的空間為負,不存在距離概念,因此利用超光速到達宇宙中的任何地方都可馬上實現,并不需要時間。但這并不等于不需要能量,因為所要到達的空間距離越遠,就要使越多的均勻存在于空間中的時空子向一個方向運動來運載它,這是需要用能量來實現的。航行的距離越遠,需要的能量也就越多,如果能量不夠,就無法到達預定距離。

磁場是由電荷運動產生的。正反世界被光速運動相隔開,當電荷靜止時,電場就同時屬于正反世界,成為光速運動。正反世界是被運動(光速)相隔開的,當電荷運動時,同屬于正反世界的電場也將分開,于是反世界的電場在我們世界中就成為磁場,我們世界中的電場就成為反世界的磁場,這就象反物質在正世界中出現要改變符號一樣的。我們世界中的磁場是由反物質電荷運動產生的,反物質依然存在于反世界中,對于正世界還是以虛的方式存在,所以無法發現磁荷。磁體的南北兩極就為反世界的正負電極。磁場起源于反世界的電場,只要有電場存在,電荷運動,就必然同時存在著正負電極,因此磁體無論分得怎樣小,都同時存在著南北磁極。

電源于虛子的有序化運動,形成物質的虛子按一定規律組合起來,對外界就產生了電的作用,虛子的時間分別為由過去向將來運動和從將來向過去運動兩種方向,互相中和表現為"現在"。虛子在構成物質時,如果組成物質中的虛子向順時針方向組合起來,形成通路,就構成了順行的時間,時間由過去向將來運動,就成為正電荷,當然也可稱為負電荷,只是一個規定問題。按照質能守恒定律,另一些相同數目的虛子則按逆時針方向組合成通路,形成負電荷,時間由將來向過去運動。反物質在正世界中出現,所帶電荷與正物質的相反,時間流逝的方向也相反,也正說明了正負電荷的時間方向相反。正電荷與負電荷的時間都各向相反的方向流逝,時間就成為負值。存在于真空中的虛子都在雜亂無章地運動,時間為0,同時擁有順行和逆行兩種時間方向。正負電荷的時間與虛子的時間互為正負,就會使存在于空間中的虛子產生有序化運動。正電荷的時間由過去向將來流逝,就會對周圍空間的雜亂無章運動的虛子產生力的作用,使其也向相同方向,即順時針方向運動。負電荷的時間為逆行,同樣會使真空中的虛子向逆時針方向運動。形成有序化運動的虛子對外界會產生力的作用,這就形成了場強互為正反方向的電場。正負電荷的時間互為正負,能量互為正負,當然會產生吸引作用。虛子之間的力是靠時空子來實現的,電源于引力作用,是正負時空相互吸引所致。

在電磁振蕩中電場能和磁場能可以互相轉化,磁場是反世界的電場,反世界的時間對于我們是從將來向過去走的,當電場變成磁場時,時間由順到逆,磁場的時間由將來向過去流逝,因此磁場又會回到從前,恢復為從前的電場,電場自然又會象從前那樣運動,又轉變為磁場,形成電磁振蕩。利用磁現象能夠儲存信息也是因為磁場的時間是由將來向過去運動的,可以完全恢復到從前。

動能是物體具有速度產生的,速度是位移的時間變化率,是隨著時間流逝造成的,要用去時間能量,動能的時間為負,勢能象引力勢能,彈性勢能都來自引力作用,源于引力場,,引力場的時間為正,勢能的時間就成為正值,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產生了振動,振動的最大特點是重復性,因為有了回復力。當動能轉化為勢能時,時間由負值變成正值,正的時間是向過去走的,可以恢復到從前,于是振子就回到初始狀態,由勢能轉化為動能,時間成為負值,回到了從前,自然又會象從前那樣運動,動能又轉化為勢能。振子受到的力是一定的,不計阻力可以完全回到從前,振動的取值就成為恒定的。振動總是相對于平衡位置反復進行,當振子離開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時,勢能最大,勢能為引力,平衡位置就可以看作是引力中心。

振動向外傳播形成波,波是能量傳遞的一種方式,能量為時空子,虛子的永恒運動。波就是先天物質規律組合成的,振動傳遞到哪里就使哪里的時空子或虛子規律組合成波。使波發生衍射的小孔是宏觀物質,在它周圍存在著引力場,引力場會使引力子進行有序化運動,因此小孔對波也具有引力作用。當小孔的寬度和波長差不多大時,小孔對波產生的引力作用就等于或大于產生波的勢能所形成的引力作用,此時形成波的引力子就會脫離由振動產生的引力束縛,而圍繞小孔進行有序化運動。小孔就成為它的引力中心,因而波就會在小孔的引力作用下改變傳播方向,于是就發生了波的衍射現象。當小孔的寬度比波長大的越多,衍射現象越不顯著,主要是小孔越寬,波距離小孔壁就越遠,小孔對波的引力作用也就逐漸減弱,小孔的引力場對波產生的引力作用就大大小于產生波的勢能,波就不再受它的引力束縛,可以依照原來的方向狀態傳播,不會發生衍射現象。

波源于引力作用,微觀粒子的波動性也起源于引力作用。波動理論認為:波函數在空間某一點的強度(振幅絕對值的平方)和在該點找到粒子的幾率成正比。振幅為振動物理量偏離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如果把平衡位置看作是引力中心,那么振幅絕對值的平方就為粒子在引力作用下可運動的一般范圍。這說明粒子在某一點出現的行為,并不是偶然出現的情況。粒子在哪一個地方出現是依照它本身的運動狀況和具有的動能以及所受到的引力大小等綜合因素來決定它的位置。因此說粒子在運動中出現的行為并不是以幾率的方式存在,而是在引力作用下按一定軌道運行時所產生的。由于它們之間質能的微小差異,再加上運動狀況和距離引力中心的位置不同及其它引力場的作用等不同因素的影響,所受到的引力大小和方向也就各不相同,在引力作用下就可以出現在允許范圍內的不同位置,這就表現為幾率形式。

原子核外的電子沒有確定的軌道,是以幾率的方式出現(3)。電子具有軌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原子核具有核磁矩,組成原子的質子、中子也都具有磁矩。因此電子在運動過程中還要受到磁場力的作用。電子繞核運動的同時還有自旋運動,原子核及組成核的質子、中子也都不斷地進行自旋運動,電子在運動過程中總是受到幾種綜合磁力的影響,再加上電子的磁力與原子核的磁力也相互作用,當它們同名磁極相遇時就互相排斥,異名磁極相遇時就互相吸引,在原子核的磁力作用下,包括質子、中子的磁力,會使電子距離核的遠近也就不再相同。由于電子與原子核及組成核的質子、中子總在不斷地進行相對運動,因此在不同時刻電子與原子核的相對位置也不同,它所受到的磁場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就不同,總在不斷地變化著,磁場力對電子的影響或大或小,或方向相反,或著吸引、排斥,這就使電子的繞核運動方向和距離核遠近的位置也總在改變,不再確定。因此,原子核外的電子沒有確定的軌道,總是時而出現在這里,時而出現在那。電子之所以出現在一個比較固定的區域里,是因為它受到的電磁力是有一定距離的,當超過這一距離時,磁場力很難對它發生作用,它要受到靜電引力的束縛。當你對著鏡子舉起左手時,鏡中的鏡象卻舉起右手。鏡中世界即為現實世界中的反世界,是真實存在的。這個現象說明我們世界中的左即為反世界中的右。

原子核的密度十分巨大,它的數量級達1014克/厘米3。單位體積的核子比同樣體積的宏觀物質的質量要巨大的多,產生的引力也要強大的多。萬有引力的測定是在宏觀距離來實現的,而核力的范圍只有10-15米,在如此近的距離內,核子間的引力就變得更為強大,強大到已超過電磁相互作用。核力實質上就是萬有引力。

中微子以光速運動,它本身是違反宇稱守恒定律的。關于K介子的兩種衰變方式,表示時間反演不守恒。K介子在運動中轉化出二種(K0K0)的組合態(4),即正反粒子相融合的狀態。K介子在運動中是以正反物質相融合的狀態出現,那么它衰變時,或者屬于正物質狀態,或者屬于反物質狀態,這本身并不確定。當它屬于正物質衰變時,是一種方式,屬于反物質狀態時,衰變則是另一種方式,正反物質的衰變方式是不同的。這說明K介子本身的這種衰變方式并不違反宇稱守恒定律,中微子是以光速運動的,在運動中同時屬于正反世界,有時正反物質狀態也并不確定。破壞宇稱守恒的中微子衰變時處于反物質狀態,并非處于正物質狀態。因此它的衰變方式也和K介子一樣并沒有破壞宇稱守恒定律,時空反演依然成立。

道德經的宇宙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宇宙先創生出一維時空,為道生一,再由一維時空超光速創生出二維光速世界,此為一生二,接著由二維能量軸創生出三維微觀世界,為二生三,最后由微觀世界創生出四維宏觀世界,這就是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是指萬物存在而使時空本身缺少,抱陽指正世界,負陰指由于正世界的存在而使時空本身缺少形成的反世界。沖氣以為和中的"氣"指的是作為能量的先天物質,能量同時屬于正反世界,正反物質中和就回歸先天,成為氣。當然萬物負陰而抱陽也可看作是萬物存在,作為陽的空間為正,具有正能量,作為陰的時間為負,具有負能量,正負時空中和就回歸先天,成為時空量子,這就是沖氣以為和。

周易的宇宙觀:無極即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指一維時空,兩儀指二維時空世界。微觀上的正反物質不受空間限制,都可在對方世界中出現,它們的空間就共為二維,但正反物質在一個世界上出現,時間是分別互為反向流逝的,它們的時間也是二維,三維微觀世界對于正反物質也可以說是四維微觀時空,兩儀生四象就是其所指。也可以認為微觀上的正物質的時間、空間各為一維,反物質的時間和空間也各為一維,相加為四維微觀世界。正世界為四維宏觀時空,反世界也為四維,相加為八維,八卦就是指正反世界的八維宏觀時空。宇宙就由四維微觀世界創生出八維宏觀世界,這就是四象生八卦。

在多普勒效應中,波源與觀察者相互接近時頻率要升高,遠離時頻率要降低(5)。在任何空間范圍內,作為媒質的時空子、虛子都是以相同數目均勻分布的。波在傳遞過程中,是把時空子或虛子不斷地組合再向前傳播的,這會用去波的能量。當波源與觀察者接近時,波傳播的距離就縮短,用去波的能量也就少,這表明波損失的能量就少,比與觀察者距離不變時波的能量相對要大,波的能量與頻率成正比,自然,波源與觀察者接近時頻率要升高。從河外天體到達地球上的光子發現有巨大紅移現象,并且紅移大體上和距離成正比。傳播光子的載體是虛子,虛子的數目在真空中任何地方都相同,它們本身是雜亂無章地運動的,光子的運動方向是單一的,它所走過的路程越遠,就得使用越多的能量使虛子向一個方向運動來運載它,光子本身的能量也就相應降低,發生紅移現象。

宇宙是無限的,它如同數軸上的數,又如同時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不能說宇宙到底有多大,就象不能說出最大的、最小的數字是多少一樣的道理,只能說宇宙是無限的,它的層次是無窮的。時空子、現實宇宙、宏觀宇宙分別可以看作是時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形成超光速體系,為三維宇宙層次。這三個層次的宇宙每一層次又分別擁有過去、現在、未來。

在我們宇宙中,時空子的數目是無窮的,時空子是物質的最基本單元,也是下一個宇宙層次,為現實宇宙的子代宇宙。宇宙的層次是無限的,每隔一個層次的宇宙,在下一個層次的無數個子宇宙中,每一個子代宇宙都將有一個時空子發生變化,對于組成宇宙的宏觀事物,在子宇宙中其本質不會發生變化,任何宏觀事物,在宇宙中存在的數目都是無限的。對于現實宇宙,其子代宇宙為無數個時空子,在每一個作為子宇宙的時空子中都存在著構成現實宇宙的一切宏觀事物。在每一個時空子中都將有一個太陽系,產生一個地球文明。有無數個完全相同的地球文明都同時一一存在于每一個子宇宙中。

太極指的是一維時空,太極圖所表述的就是一維時空超光速的存在形式。超光速的時間為正,空間為負。太極圖外面閉合的圓形曲線表示超光速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系統。正的空間是以廣延性和伸張性存在的,超光速作為負的空間,它的邊界是完全閉合的,在黑洞內部物質一般無法從中逃出,也正是因為它的空間是閉合的。太極圖的陰陽兩面分別代表著時間和空間,它們在一個圓內相抱表示超光速的時空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在一維時空世界里面還存在著四維宏觀世界,說明在超光速的內部還存在著負的時間和正的空間,而超光速又存在于四維宏觀世界中,表明作為時間的它也存在于空間中。那么在太極圖陰陽兩面之中的陽點和陰點就表示在空間里面存在著時間,時間里面存在著空間。圓圖內用于分開陰陽面的旋線表示太極為永恒的運動--超光速,是時空振蕩的存在形式。太極圖外面的八卦自然指的是正反世界的八維時空,代表著后天的物質世界。八卦用符號"-"代表陽,表示空間,符號"--"代表陰,表示時間,符號''''--''''陰左右各一橫分別表示時間的過去與未來,兩橫中間的空白表示靜止的時間"現在"。時間的過去與未來都相對于現在運動,和于現在。物質存在于太極中,太極存在物質中。太極是物質的最基本結構和宇宙時空的存在方式,為萬物的本原,它是一維時空超光速的存在形式,時空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因此,古人把太極看作是混沌。

河圖為黑白點組成的圖形,其數十,代表著宇宙的基本時空是十維。黑點和白點分別表示時間與空間的對等存在。從宇宙的起源看,一、二維世界的時空為三維,代表著先天;三、四維世界的時間各為一維,其能量為負,也代表著先天。先天的時空就為五維,宇宙的基本時空剩下的五維為后天時空。十維基本時空中代表先后天物質的時空各為五維。圖中表示陽的一、三、五、七、九與表示陰的二、四、六、八、十分別代表著先天的五維和后天的五維時空。這也是《周易》中天數五,地數五的原因。河圖中間的白五自然是表示先天的五維時空的數目,后天物質又分為正反物質,所以后天的五維時空也可看成十維,圖中黑十就是其所指,其中各有黑五在兩邊就表示正反物質世界的后天時空分別為五。白五在正中,表示后天物質是由先天物質創生出來的。圖數五、十的外面二、七、六、一與九、四、三、八分別占有四個方位,就表示宇宙的十維基本時空還分為四個時空世界,圖數一、二、三、四表示四個時空世界中每一個世界具有的時空維數。

宇宙的時空為十維,如用數學中的一個阿拉伯數字表示一維,那么時空維數就與:0、1、2、3、4、5、6、7、8、9這十個數字正好相符。任何事物間都有共同的規律,都可用相同、相似的符號表示出來。

在數學中,分數的分母不能為0,0表示虛無,沒有,相當于宇宙的一維或二維時空,它的空間為負或0。數量的多少也只是在正的空間才能比較,對于負的空間來說,時空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數量也就失去了其含義,0表示無限時空,因此0為分母沒有意義。虛數本質地進入了量子力學,描寫了自由運動粒子的平面波決不能寫成實函數,而必須寫成復函數(6)。波是時空子的規律組合,是能量的傳遞方式,時空子的空間為負,虛數的空間也為0值,虛數同時屬于正反世界,它的空間是0,因此兩個虛數之間不能比較大小。

后天物質是由虛子構成的,虛子以光速運動方式存在,構成物體的虛子向各個方向運動的都有,如果組成物體的虛子向一個方向運動所產生的力大于向其它不同方向運動的虛子產生的阻力時,物體本身也就產生了運動。如果使組成物質的虛子都向一個方向運動時,物質本身就以光速運動了,光子就是如此。虛子是由時空子構成的,時空子以超光速的運動方式存在,構成虛子的時空子也向不同的方向運動。如果使組成物體的時空子都向一個方向運動,物體本身就會以超光速運動了。

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快,就會使組成它的時空子向一個方向運動的數目越多,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增加,會使更多組成它的時空子向一個方向運動,向一個方向運動的時空量子是以超光速的方式存在,它的時間為正,空間為負,因而會消去自身的空間存在形式,而恢復其時間屬性。所以運動的物體比靜止時時間要增加,空間也相應縮小。

時間與空間的能量互為正負,相加為0,無論時空如何變化,總的能量都不變,永遠都是0值。時空總在不停地轉化,時空存在,并沒有增加減少,總的能量是不變的,有多少時間消失,也將產生同樣能量的空間,反之亦然。隨著物體速度的增加,時間也將增大,而空間卻隨之減少,減少的空間就是轉化成了增多的時間,而時空的總能量并沒有改變。當物體的速度等于光速時,時間靜止為0,由負值增長為0,空間也由正值減少為0,就是把空間的正能量轉化成了時間,使它由負到0。當物體的運動速度超過光速時,空間為負,時間為正,就是把空間完全轉化成了時間,形成時空振蕩。物質的運動實質上是時空的相互轉化。

宏觀世界是由時空子組成的,時空子的時間為正,空間為負,是時間的存在形式,宏觀世界的時間為負,空間為正,是空間的存在形式。宏觀世界的產生就是由正的時間轉化成了空間而形成的,隨著時空子越來越多地組合,形成更多的宏觀物質,時間也不斷地轉化為空間,當宇宙的時間完全轉化成空間時,空間能量就會達到極限值,也就開始再由空間向時間的方式轉化。這就如同動能、勢能之間的轉化,它本身是時空之間的轉化,所以不存在阻力問題。可以依照相同的頻率永遠持續下去。

組成粒子的基本單元是虛子,微觀粒子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不同的粒子之間的差異只是擁有虛子的數目和虛子的排列順序的不同,當一種粒子轉變成另一種粒子時,也就是組成它的虛子之間改變了排列順序,增減了虛子的數目形成的,粒子在運動和轉化過程中,一般都有能量的變化傳遞,或吸收,或放出能量,組成粒子的虛子總是以光速運動,當粒子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時,虛子在場的作用下,從粒子本身分化出來,脫離粒子,這就是粒子的耗能過程,當粒子得到能量時,也就是吸收了外來的虛子。當然,物質的最基本單元為時空子,時空子為能量,為虛子的組成部分,虛子之間的力是靠時空子傳遞的,有時物質之間的能量轉換直接靠時空子傳遞,如物體在引力場中被加速就是吸收了時空子的能量。

當宇宙的空間物質達到一定范圍數量時,此空間范圍是以光速運動的,就構成了我們的可見宇宙,在可見宇宙的周圍還有無數個星系,這些星系與可見宇宙中的一部分星系的空間相合,也是以光速運動的,就又構成了一個可見宇宙。相鄰的兩個可見宇宙的一部分空間是相互重合的,共用同一空間,這也正表明可見宇宙的空間為0。比可見宇宙更大的空間范圍就構成了超光速體系,形成現實宇宙,宇宙中任何達到超光速的空間范圍都為一個現實宇宙,它的數目是無限的,當然,從超光速來看,整個宇宙的空間是無限的。現實宇宙即超光速與其它鄰近的現實宇宙的一部分空間也相互重合,共用同一空間,現實宇宙的數目是無窮的。這樣,宇宙就一層一層地向外空間拓展,直至無限。金字塔內的時間走慢說明其引力場增強,但這種增強并非是常規的增強,而是金字塔的特殊形狀能使越來越多的超光速量子引力子形成有序化運動,向單一方向運動。引力子的時間為正,空間為負,因此金字塔內的時間要增大,負的空間具有復原功能,負能量會使物質加速有序化的進程。因此金字塔內的食品能保鮮,塔內的水能治病等等。

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過去經現在來到未來。宇宙本身同時擁有過去、現在和未來,這表明一切事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是永遠一同存在于宇宙時空中的,它們是不變的。雖然對現實世界來說,它總在變化,但對于宇宙本身來說,則不變化,宇宙永遠同時擁有無限的過去世界、現在世界和未來世界。過去已經消失,未來還沒有到來,只有現在才現實地存在,事物的過去與未來的空間就為負,對于現在世界來說,過去世界與未來世界是以虛的方式存在,但對于它們本身還是真實地存在,而現在世界對它們來說則是虛的存在,因為現在世界已是另外兩個時間世界的未來與過去了。

波是場的存在方式,波向外傳播的只是振動的運動形式,物質本身并沒有遷移。一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靠場來實現的,物質運動也是如此。當物質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時,物質本身并沒有遷移,運動的只是時空的轉換過程。物質存在,并沒有增加減少什么,只是時空子的規律組合,物質不存在,時空子還是以相同的數目均勻地分布在所在空間,不增不減。物質在運動過程中,當物質本身的空間到達何處,也只是把何處的時空子組合成自我,而原來的自我則由于能量的轉移而消散了,重新化為時空子。合成自我就是把時間轉化成了空間,舊的自我離散就是把空間轉化成了時間。以上現象表明物質本身并沒有運動,運動的只是時空。隨著時空的變換,物質的存在位置也不斷地變化,這就產生了運動現象。

超光速沒有距離概念,其空間為負,利用超光速在宇宙中運行,事物在運行中所用去的時間只是調整頻率的時間,只要把自身的頻率與所要到達地方的頻率相協調一致,事物就可以超越時空直接到達目的地,而不再需要時間。

生命的思維意識活動明顯地超越了時空,不受其限制,只有超光速才能不受時空的限制,那么意識本身就是以超光速的方式存在,是由時空子直接構成的超光速系統。凡是意識,一定是以超光速的方式存在,反過來看,超光速也是意識的存在形式。超光速即是意識,意識即是超光速。宇宙時空和物質的最基本單元都是超光速,可見,宇宙時空本身就是意識的存在方式。物質只不過是時空的外在表現,時空是精神的存在形式。

生命的起源是由化學作用經無機物到有機物,再由有機小分子結合成有機高分子物質,蛋白質、核酸等。從有機高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最后演化成原始生命。普遍認為生命是由無機物經過以上的化學過程產生的。由無機物在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多分子體系,這種多分子體系的分子之間是靠電磁力結合的,這樣,在分子之間就形成很多電磁場,電磁場能使虛子進行有序化運動。當這種多分子體系的分子之間的電磁場互相重合,就會使分子電磁場內的虛子形成了閉合的有序化聯系通路。虛子之間的力是靠時空子來傳遞的,虛子組成的閉合聯系通路會使時空子規律組合,形成封閉的超光速系統,由此產生了生命。可以主動與外界交換能量,維持其存在。虛子組成的有序化通路就是生命的經絡系統,由時空子規律組合成的封閉的超光速系統就是生命的意識。這種直接由電磁場的復合而使時空子規律組合成了封閉的超光速系統是自然形成的意識,為原始意識,就是生命的下意識、潛意識,氣功中的元神。

經絡是由虛子組成封閉的有序化通路直接構成的,虛子的空間為0,質量為0,所以用常規方法無法觀測到它,經絡是氣、光、音的通道,是因為虛子總是以光速運動,為能量的存在形式,因此能量可以在經絡內部傳遞。生命的意識是由時空子直接構成的超光速系統。從正反世界共同存在的現象看,在反世界還有一個反軀體與我們相對應。虛子、時空子作為先天物質,同時屬于正反世界,意識也就同時屬于正反軀體,一個靈魂同時主宰著正反兩個同樣的軀體。經絡也是如此,經絡是先天生命在軀體的存在形式,也同屬于正反軀體。虛子的有序化聯系通路形成經絡,由此產生了生命,經絡即是生命的線路。穴位是經絡上的較大空間,大的穴位一般要聯通眾多的脈絡,可以說穴位即是生命信息場存在的地方,是生命信息的中轉站,為生命的能源基地,可以儲存生命信息能量。

超光速為時間的存在形式,表現為意識,因此時間也就為意識的存在形式。空間為物質的存在形式,空間即為物質,時間即為意識。空間源于時間,物質起源于意識。宇宙在創生過程中,是從時間轉化為空間的過程,這就是精神生成了物質。

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是意識的存在形式。那么空間就可以看作是物質世界,時間就可以看作是精神世界。對于任何事物來說都有時間概念,都有本身的時間。所有的事物的時間都可看作是與其物質世界本身相對應的精神世界。事物的時間即是事物本身的精神、靈魂、萬物皆有靈。精神世界也可以叫做靈魂世界,是靈魂居住的地方。精神世界也是想象中的世界。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當生命睡眠時,由于不同信息對其的作用,其靈魂就在精神世界中運動,夢即是靈魂在精神世界中的運動軌跡。

生命體永不停息地進行新陳代謝,產生能量維持生命的存在,一般情況下,生命總在不停地進行思維活動,它的靈魂就以實的方式存在,不斷地消耗著能量。當意識相對專一停止時,靈魂就以虛的方式存在,很少消耗能量,這樣,靈魂就停止無規則運動,而以無神的方式存在,在自身形成封閉的超光速系統。當靈魂以元神的方式存在時,生命體還在不斷地產生能量供給它,而它是以虛的方式存在,并不需要多少能量,超光速的空間為負,此時靈魂就會不停地吸取儲存生命體供給它的能量。經絡是先天生命在軀體上的存在方式,是產生生命能量的源泉,為靈魂在軀體上的投影,穴位是生命場存在的地方,能夠儲存生命能量,自然,產生的能量會按經絡運行,儲存在穴位里。生命儲存的這種能量都是供給生命意識活動用的,因此它可以受意識的調控。人通過訓練,到一定程度可以發放外氣影響事物,外氣就是儲存的生命能量。氣功修煉講究修元神,以上就是氣功修煉的原理。

氣功中的真氣是生命體儲存下來的生命信息能量,為先天物質,是虛子和時空子。象氣功師發放的外氣,都是虛子或時空子,在測定過程中,它本身是連續發出的,并具有相當數量,在外氣發放時,可以自動組合,在測定時,會表現出很多粒子的性質,但它并不是所認為的那種粒子,依然是虛子、時空子,屬于意識的生命信息,具有意識的一切性質。所以它帶有生命信息,具有專一性、目標性等等,時空子、虛子為先天物質,因此它不受屏障的限制,可以超越時空。

意識是超光速,但它只是生命場內的時空子本身規律組成的封閉的超光速聯系通路,意識是以生命場的方式存在于時空中,它只是在生命場內活動,意識雖然是超光速,也只能靠感觀來感知事物,一般能量不夠,本身不能超越時空直接感知事物。

生命通過氣功修煉,能量不斷地積累,當能量積累到相當量級時,就可以使靈魂以光速,超光速直接運動了,這就表現為特異功能。超光速的空間為負,光速的空間為0,因此,當靈魂以光速、超光速運動時,并沒有空間距離概念,本身超越了時空,不受其限制,當然可以透視、遙視、思維傳感。超光速的時間為正,同時擁有過去、現在、未來三維,當靈魂以超光速運動時,就可以在時間里運行,對于超光速,過去世界、現在世界和未來世界都是一樣的,只是一個方向選擇問題,就象物質在三維空間中可以向任何方向運動一樣,在向過去、現在、未來這三維時間世界中的哪個方向運動,就會到達哪個時間世界。利用超光速能回到從前的世界,看到過去發生的事情;來到未來世界,就預測到未來。搬運術和突破障礙就是使用能量使組成物體的虛子或時空子都向一個方向運動,正反物質共同回歸為虛子或時空子,虛子和時空子的空間質量為0或負,那么物體本身也就成了虛態,處在真空狀態。它本身也就不受空間的限制了,以光速,超光速運動,或是以光速、超光速的方式存在。穿墻過壁也是如此,就是用能量使組成身體的虛子都向一個方向運動,身體成了虛態,和真空一樣,自然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練功可以使身體內的負熵增加,是因為儲存的能量空間為負或0,具有負能量。生命的產生就是由虛子的有序化聯系形成通路,再使時空子組合成超光速系統,產生了生命場,能從食物中獲取能量維持其存在。作為生命能量的虛子、時空子在任何空間中都以相同的數目均勻地存在,不增不減,一切后天物質都是由它們構成的。生命自身的生命場強大到一程度,就可以直接從真空中攝取作為能量的虛子或時空子,把它們合成對身體有用的物質能量,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這就是直接與時空交換能量了,而無需再進行常規的新陳代謝,這就形成了氣功中的辟谷現象。

當生命的生物分子發生異常時,就會引起生物電磁場的變化,這樣就會使虛子間的正常聯系發生變化,使先天生命的狀態發生異常,就會影響后天生命系統的正常運轉,從而形成了疾病。疾病的產生是先天的生命狀態發生異常引起的。當人進行氣功訓練時,就會在生命場內產生并積累能量,即產生真氣。真氣自然會按照先天的經絡系統運行到周身各處,使組成生命線路的虛子都按照有序化聯系通路進行運轉,哪的生命線路不通或異常隨著生命能量的沖擊而逐步通暢和恢復,這樣就會使作為先天生命的經絡系統由異常狀態恢復到正常狀態。虛子按有序化通路進行的正常聯系又會使發生異常變化的生物分子的電磁場發生變化,也向正常的狀態恢復,同時也就使生物分子也恢復到正常狀態。這樣,后天的生命系統也就重新正常運轉,疾病也就得到了康復。這就是通過練功可以治療疾病的原理。

篇6

一、多媒體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優點

1.有利于學生透徹理解物理的理論知識和實驗原理

一些抽象的物理內容,傳統的教學方法并不適應,而多媒體技術的模擬教學方法能通過二維或三維動畫形式進行信息處理和圖像輸出,在顯示屏上通過微觀放大,宏觀縮小,瞬間變慢,動態變化等方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使學生從動態圖像中獲得信息而形成鮮明的感性知識,為進一步形成概念,上升為理論知識奠定基礎。如電源電動勢、曲線運動的軌跡、原子核的組成,電子云、核外電子運動等。一些實驗教材對實驗的原理等都有較詳細的介紹,但面較窄、較抽象,學生普遍反映在預習時難以掌握,使用多媒體技術,則可將實驗原理,儀器使用等都以生動的動畫展示出來,大大增強了理解的速度和深度,通過模擬實驗后使學生學得更扎實、透徹。

2.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求知欲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通過對現行物理教材的分析不難看出,中學物理在引入新知識中大多采用引用現象、做實驗觀察現象來揭示問題所在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多媒體課件則以大量視聽信息、高科技表現手段來沖擊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加上虛擬現實技術和物理相關的圖形、圖像、動畫使教學內容表現得更加豐富多彩、形象生動,使情景學習理論和問題輔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容易激發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學習。

3.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師準確合理地處理教材、安排教法,是影響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一點,便是如何將教材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以便讓學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識中的重點、難點主要表現在對現象中存在的客觀規律進行歸納,提升為抽象的理論知識,再應用到現實中解決問題。因此將存在規律的典型現象充分展示給學生或者將抽象理論知識形象地表示出來是教學的一個關鍵。

4.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在學生分組實驗操作前可在機上作仿真實驗,對實驗過程、步驟、規程都預演一遍,這樣不僅縮短教學環節,提高實驗質量而且能鍛煉動手能力,促進學生提高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多媒體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1.教學演示

在物理教學中,演示教學是物理課堂教學中一種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通過演示能夠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知識的保持率。然而有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規律無法在課堂上用簡單的設備進行演示。如羅蘭實驗、光電效應實驗、布朗運動、原子的能級躍遷等。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技術來模擬演示,不但可明顯直觀地展示實驗過程,而且可做到聲、文、圖并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并克服了實物演示現象不明顯,實驗失敗,不同角度觀察結果不同、演示準備間長等缺點。應用多媒體技術,也可以把肉眼無法捕捉的瞬態變化緩慢地呈現在顯示屏上,也可以將變化極慢的現象縮短在瞬間,使所需信息一目了然。這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如在講授橫波的特點時,我們總是用水平懸掛的橡皮繩中振動的傳播為例,而橡皮繩的演示又特別不容易成功,其原因與波的傳播速度有關,可以把橡皮繩的橫波近似地看成是張緊的弦中振動傳播的模式,其波速 演示時希望波速不要太大,則選擇線密度 大一些的橡皮繩進行實驗,但 一加大,橡皮繩在自身所受重力的作用下拉得更緊。即T也增大,而波速卻降低不了,波速一大,學生還來不及觀察,波已反射回來,演示效果差,而且細橡皮繩振動時,坐在后排的同學看不清現象,坐在旁邊的同學看到的現象又有偏差。而我們用多媒體計算機來模擬演示,可以把橫波的傳播現象緩慢地呈現出來,同時可以利用背景和顏色處理技術,把質點振動和波的傳播形象地加以區別,在演示過程中,配上適當的演講詞說明振幅與波長的概念、橫波的特點、相距半波長的奇數倍或偶數倍質點振動時的相位關系等。這樣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掌握知識。

2.模擬過程

物理教學中不可避免要解答一些綜合題,如電磁場應用綜合題,由于這些問題往往涉及的知識點多,難點高,特別是空間思維的想象能力要求強等特點,很容易給學生造成分析過程混亂,概念不清,進而很難完成解答。而借用多媒體模擬實驗的方法,把難以想象的空間問題,進行動畫呈現,把復雜的過程形象地描述出來,加深學生的感觀認識,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體在物理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多媒體技術以其高度智能化,交互性強,表現形式豐富等優點,越來越多的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用,但是這種技術并不是萬能的,我們在發揮它優勢的同時,也應克服它的不足,在物理教學中運用,也應注意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