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濟學常識范文

時間:2023-11-13 17:50: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反經濟學常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反經濟學常識

篇1

關鍵詞 大學之道 市場經濟 傳統 精神

一、市場經濟對大學的威脅和挑戰

從大學的歷史發展來看,大學經歷了世俗化、民族化、大眾化及民主化等歷程。20世紀以后,以市場為主的經濟力量在大學的發展中起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市場的力量越來越深刻介入到大學的發展中。

市場經濟對大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競爭機制,精英教育時期,各高等院校十分相似,大學既要高度的統一性和較高的共同標準,然而目前的大眾教育卻愈來愈顯示出多樣化的特質。事實上,高等教育的多樣化很大程度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可以看到,目前高校從招生到管理到畢業生擇業,整個高校的運行都滲透著競爭機制,而高校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勝利,采取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中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手段。二是效益觀念 精英教育時期,辦學過程中是沒有效益觀念的,作為國家的公益事業,高等教育的經費及運營是由國家提供和管理。隨著大眾高等教育的到來,政府無法再像以前一樣負擔起龐大規模的高等教育系統營運,于是開始縮減經費,加強高校的自主管理,效益的觀念在高等教育領域愈加受到關注。用最低的成本創造出最大的收益,這是經濟學中最高的法則,而今越來越深刻的影響著高校發展之路。

競爭機制與效益觀念是傳統大學與現代大學的主要差別,而這也正是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因為它們必須通過市場才能實現。從大學的發展趨勢來看,競爭和效益觀念只會不斷深入,因此市場對大學的影響也會不斷加深。市場機制的引用可以給大學帶來很多有益的影響,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它對大學的威脅和挑戰,市場經濟對于大學的威脅源于他們兩者本質上的對立矛盾:

二、大學與市場經濟之間矛盾解析

(一)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矛盾。“大學是社會之光,不應隨波逐流”,千百年來,大學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為宗旨,以教化社會、澤被人類為目標。這種追求學問、追求真理,不為功利所左右的文化傳承、文化批判和文化創造的精神,正是大學精神所在。然而,大學建設不又得不面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滿足社會大眾追求功利目標的需要,在大學擴張教育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大學也不得不在辦學目標中滲透經濟價值目標。顯然,大學的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是不可調和的,精神價值的非功利性要求大學遠離社會經濟的塵囂,摒棄物質利益的誘惑;而經濟價值不僅要求大學本身的教育和研究活動注重效率及效益,而且要求大學參與社會的經濟活動,把追求經濟利益納入到大學的目標中。經濟價值與精神價值之間的沖突決定了中國大學從目標到行為已經成為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成為一種跨文化與經濟兩大領域的社會組織。

(二)教育理念與市場理念的矛盾。韓愈先生說“傳道、授業、解惑”,大學作為教育機構,辦學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在大學教育過程中,不存在“等價交換”,學生作為大學的教育對象,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他們會思想、會選擇、會創造,大學所提供的教育只是一種外在的教育環境或條件,這種環境或條件能夠產生什么效果,還取決于學生自身的接受性。在計劃經濟時代,所有市場理念都被政府的干預過濾得所剩無幾了,而市場經濟時代,市場理念對大學的影響就規范許多,主要表現在高等教育市場運行的規范化以及大學對市場規則的借鑒。市場理念出發點是效益,而教育理念出發點是人,是謀求人的自由和諧發展,是與市場理念交換原則等一系列觀念互不相容的。

(三)人文向導與職業向導的矛盾。“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所以諸君需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大學教育利用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建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園,大學不但要培養出全面發展心智健全的人,還要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各行各業的職業者。二者是互相排斥又相互聯系,相互排斥是指二者是不同性質的教育,常常在教學安排上相互擠占學時、學分,相互聯系是指二者是缺一不可的,缺乏人文向導的高等教育可能造成受教育者的人格缺失、心智的不健全等等,而缺乏職業向導則會造成受教育者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難于在社會立足有所作為。

(四)公益目標與經營目標的矛盾。美國高等教育學者弗萊克斯說:“大學不是一個風向標,對社會每一流行風向都做出反應。大學必須給予社會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并不是社會所想要的,而是社會所需要的”大學作為特殊的服務行業其特點就表現在公益性,大學的服務向全社會開放,大學提供的學術成果及潛在的精神導向作用則更具有公共品屬性。除了公共服務目標外,大學還有自身辦學的經營目標,除了基本教學和科研活動外,開展多樣化的合同培訓研究開發乃至生產項目,當大學專任人員奉行誰出價高就為誰服務的原則時,學術自治和專業整體性就會受到損害。如果大學拋棄公益目標,專注經營目標,大學就喪失了自我,而蛻變成為純商業機構。

轉貼于

三、市場經濟下的大學之道的反思

市場經濟是中國大學所必需面對的社會環境,大學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難以調和的矛盾也是教育工作者無法回避的問題。隨著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大學不應隨波逐流,而應反思大學的傳統和傳統的理念、價值、目標與精神,反思大學之道。

1、重拾中國大學的傳統精神。大學者,有人謂之“大人之學”也。然而,現在的大學僅為一傳播知識的場所,與“大人之學”相差甚遠,“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溫良場景更是不復存在。無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所學校,價值就在于它的傳統,只談改革創新不談繼承發揚,把傳統都弄丟了,歷史又有何用呢?現在,我們迫切需要的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全面深入的挖掘、整理、吸收、和消化,將其中優秀的精神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去。

在高等教育領域,就是要把傳統優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融入現代大學的教育實踐中去。例如,人們常關注的人文素質和心理素質教育就是傳統教育的總要內容與有機組成部分。傳統教育盡管以德行的養成為最高目的,但并不只是德育教育、更不只是道德教條的教育,而是包括技能、情趣、藝術、性質在內的全面性教育。孔子四科有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六藝有禮、樂、書、數、射、御,內容非常豐富,幾乎囊括了當時的文化全體;又如傳統的詩教,講究“詩言志”、“興觀群怒”、“溫柔敦厚”涉及到高尚完美的心理、人格、氣質的養成,就是似乎枯燥的禮教也有可借鑒的豐富資源。中國傳統高等教育的精神體現在《大學》提出的三綱領、八條目中,即以修身以本,以止至善為目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為己”之學,強調個人品德的完善、獨立人格的養成和內在快樂的追求,以成就自己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應當著眼一個人的全部生活,而領著他走人生大路,于身體的活潑,心理的樸實為至要”真正的大學其立足點與歸宿點都應該是關心與成就人的解放與完善,而不是將人培養成“受訓練的狗”,“把人變成機器”。且不論市場化趨勢下大學追求實用技能與技術的趨向在大的方面造成忽視科學基礎的教育和研究對國家長期發展帶來的巨大隱患,就是在具體的個人生存和發展方面帶來的弊病也是非常明顯的。就業的壓力、激烈的競爭、廣泛的交往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穩定的心理素質做基礎,缺乏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質,會產生大量的個人和社會問題,這時傳統的以德行統領的個人全面素質教育模式就顯示出它的現實意義。

雖然很多人承認個人精神素質和德行的重要性,當又覺得在具體培養中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是分開進行、互相排斥的。這其實是片面的,如何在專業教育中貫徹人文教育必然要具體分析,不能因人文教育影響和降低專業教育,但在思想上決不能把他們當作兩回事。古代的工匠和藝人在收徒授藝過程中就是以德行為首,往小處說是職業道德,往大處說是一個安身立命之本,我們現在強調建設民主與法制的國家,也應當繼承這一“士”的優秀傳統。大學乃有“大師”之謂,大學更重要乃培養出“大人”之謂,這樣的大學才配得上“大”也。

2、理性精神的守望。理性(rationality)一般指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或能力,是建立在客觀事理基礎上的,而理性精神就是根據客觀事理進行分析、判斷、推理等精神。大學在研究高深學問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理性精神具體體現于客觀務實的作風,冷靜理智的思考,嚴肅縝密的論證的果敢創新的魄力當中。一直以來,大學都是以高深知識為核心:教授的是高深知識,研究的是高深知識,轉化為經濟力量的同樣是高深知識的研究成果。可見,大學的本質是研究和教授高深知識。這是大學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一方面它代表著人們對未知事務的渴求的本能,另一方面,它是藉此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客觀務實的作風在大學是指在探索學問時要對第一手資料進行充分而全面地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做深刻分析;在研究課題的選擇上不追求名利,而以更有利于學科發展為先;對研究成果的評價不厚此薄彼,以踏踏實實的態度作實實在在的學問。冷靜理智的思考是指大學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隨時尚不跟風。在研究事物本質的過程中結合社會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是研究立足現實,并對現實提供參考。由于研究過程的冷靜和理智,研究結果的意義必然會超越此在。嚴肅縝密的論爭是指大學提出的每一個論點、每一個建議都必須出自縝密的論證。這本身就是客觀的作風、嚴肅的態度和判斷能力的體現。建立在上述基礎之上的果敢創新是指大學在研究教學中不僅敢于引進先進的科學方法,更要有提出新建的膽量和涉獵新學的魄力。

大學的這種理性精神是永恒存在的,正是由于大學的這種理性精神才“沒有任何東西比大學更經受得住漫長的吞沒一切的時間歷程的考驗”。可見大學的理性精神宛如一個人的靈魂,竺可楨曾把大學比作黑暗中的燈塔,這也是源于大學的理性精神。大學的發展不是大學本身的發展,更是為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從歷史上看,沒有一個國家的發展離得開大學對它的推動,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經濟不可避免帶來了功利主義的傾向,浮躁和功利的氣氛在大學飄蕩,大學迫切需要呼喚反映大學本質的理性精神。如果大學不再以理性精神為核心,那么它所培養出的學生將是技能上的平庸者,思想上的追隨者,很難談到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創新,成為黑暗中的燈塔只能成為空談。

3、大學的素養之教、學術之教、應試之教。從古至今,談大學之道,都是一言難盡的。以上我們探討了大學的傳統精神、理性精神,那么我們到底需要一個怎樣的大學,大學究竟要給予我們什么呢?我想起碼有以下三點:

(1)素養之教。林語堂先生說:“為學在求知,求知在養趣”。大學需要傳統,大學需要精神,大學更需要培養出繼承傳統、獨立精神的有素養的學生。素養一詞可以理解為一種教育、一種修養、一種態度。不知何時,音、體、美就成了特長,所有的愛好都變得如此功利,學生變成一部學習的機器。完善其人格,教養其德行,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各方面愛好興趣,使其能夠真正的全面發展,這也許應該是現代大學應該給予莘莘學子的。

(2)學術之教。“求知是人類的本性”大學是一個做學問的場所,這種學問應該是自己的、低產的、冷清的甚至是痛苦的。大學作為象牙塔,而不是金字塔,在知識的求索中,必須忍受這種孤獨和清高。每逢期末考試,圖書館的書架掃蕩一空,將借的書本拼拼湊湊,上網下載,復制粘貼,雇人出勤、考試、寫論文…現今大學中的種種司空見慣的現象拷問著當今的學術之教。學術自由歷來是大學的核心精神,求真務實更是學術研究的珍貴品質,大學必須設法保護這種優秀的品質,否則平庸會取代創新。N.M.普西在《學者時代》一書中指出“每一個較大規模的現代社會,無論它的政治、經濟或宗教制度是什么類型的,都需要建立一個機構來傳遞深奧的知識,分析、批判現存的指示,并探索新的學問領域。換言之,凡是需要人們進行理智分析、鑒別、闡述或關注的地方,那里就會有大學”,由此可見大學肩負著探索和傳播高深學問的重任,那么我們就必須培養學生獨立自由的思想和批判創新的精神,此謂學術之教。

(3)應試之教。這里談到的“應試”不僅僅局限于各種考試,還有社會的各種競爭,適者生存的考驗。馬克思說“定在的自由只能在定在之光中發現”,大學同樣無法超脫市場的現實需要,無限的追求教育自由,我們必須在大學之道的基本前提下,開展帶有一定功利色彩的應試之教。如果培養出的學生不能夠融入和適應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那么他們何以生存、何以發展、何以實現自身的價值呢?

大學之道可謂道可道,非常道,隨著社會變革的不斷加速,大學承載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功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謹以此文喚起諸君對大學之道更多理性的思索,反思我們的大學。

參考文獻

1.戴曉霞, 莫家豪, 謝安邦.高等教育市場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45-56

2.王冀生.大學之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28

3.張俊宗.現代大學制度: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時代回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78

4.甘陽,李猛.中國大學改革之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5

5.楊東平.大學精神.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32

篇2

[關鍵詞] 反流性食管炎;抑酸劑;藥物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 R5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26-01-02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Pharmacoeconomics of the PPI Treatment RE

SHI Hua XU Zailing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Lishui City Center Hospital,Lishui 32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PPI clinical common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RE and its pharmacoeconomics analysi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selection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300 cases of the R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meprazole group, Rabeprazole group,Esomeprazole Pantoprazoleroup,Lansoprazole group,each of 60 cases. To compare these 5 groups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PPI clinical common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RE and its pharmacoeconomics analysis. Results Rabeprazole group symptoms reduc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the largest of each 90.5%、99.8%、98.3%、87.5%、89.8% and 91.7%、100.0%、98.3%、86.7%、90.0% respectively,while Omeprazole group's costs-ratio was the minimum as 605.6、1498.5、1932.6、895.6、907.5 Yuan and 6.6、15.0、19.4、10.3、10.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we should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patients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for drugs,if economic conditions allow patients to choose a new generation of PPI such as Rabeprazole,but the traditional PPI such as Omeprazolefor indicates much more economic welcomed.

[Key words] Reflux esophagitis;PPI;Pharmacoeconomics

反流性食管炎(RE)臨床較常見,給患者帶來的燒心、反酸和胸骨后灼痛等典型或非典型癥狀明顯,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針對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應用藥物治療,而抑制胃酸分泌則是其最主要的治療措施[1]。使用何種抑酸劑最經濟,臨床療效最好尚有待于進一步討論。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診治的3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奧美拉唑、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蘭索拉唑5種臨床常用抑酸劑的臨床療效和其藥物經濟學成本-效果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洛杉磯世界胃腸病會議標準分級[2]選取我院300例內鏡下已確診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隨機分為奧美拉唑組(Ⅰ組)、雷貝拉唑組(Ⅱ組)、埃索美拉唑組(Ⅲ組)、泮托拉唑組(Ⅳ組)、蘭索拉唑組(Ⅴ組)各60例。5組患者男130例,女170例,平均年齡45歲(22~68歲),5組均無原發食管動力疾病、消化性潰瘍、食管、胃手術史,嚴重心腦肺肝腎疾病、妊娠或哺乳者。5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病程分級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5組治療方法見表1。

1.3 療效觀察

(1) 通過對5組患者術后定期隨訪(2~8周),分別采用“燒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癥狀記分評價其臨床療效,從無癥狀、有感覺,不明顯,可忍受、稍重,但不影響工作、明顯,無法忍受,影響工作和休息;發生頻率從每月發生、每周發生、每日發生分為4個等級,分別賦0、1、2、3分,其中癥狀記分降低>80%為顯效;50%~80%為有效;<50%為無效。并計算癥狀總有效率,計算方式為(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通過治療期間內鏡下表現作為臨床療效評定,胃鏡下見食管炎消失為痊愈;改善大于或等于1個級別為好轉;改善不明顯為治療無效,并計算治療總有效率,計算公式: (痊愈+好轉)/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統計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采用秩和檢驗和方差分析。以α=0.05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5組臨床癥狀的比較

5組所有患者均獲得2~12周隨訪,均未見明顯藥物不良反應。結果見表2~5。表2顯示,5組三項癥狀積分均不同(F為46.027~75.699,均P=0.000);治療中(第4周、6周、8周)5組三項癥狀積分有統計學意義(q為0.00~0.63);5組治療后三項指標各時點與治療前比較均顯示癥狀積分下降(q為7.26~25.72,均P<0.01),Ⅱ組、Ⅲ組下降幅度最大,Ⅱ組優于Ⅲ組。

2.2 治療8周后5組內鏡下檢查表現的比較

表3、4顯示,5組不同級別食管炎療效均各不同(秩和檢驗,Hc=15.063,P=0.002),5組經比較,Ⅱ組各級食管炎療效均優于其他組。

2.3 5組藥物經濟學成本-效果的比較

表5顯示,雷貝拉唑組(Ⅱ組)臨床療效最好,奧美拉唑組(Ⅰ組)成本-效果比最低、最經濟。

3 討論

RE臨床常見,其發病率也逐年上升,僅次于內鏡陰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或非糜爛性反流病(NERD),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發病率中占第二位,部分重度RE也可發展成為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為癌前病變)。反流性食管炎給其患者所帶來的燒心、反酸和胸骨后灼痛等典型或非典型癥狀明顯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臨床針對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藥物治療,而抑制胃酸分泌則是其最主要的治療措施。

本研究通過對比奧美拉唑、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蘭索拉唑5種臨床常用抑酸劑的療效和其藥物經濟學成本-效果分析顯示[1]:5組8周療程結束后癥狀降低總有效率分別為90.5%、99.8%、98.3%、87.5%、89.8%;內鏡下檢查表現總有效率分別為91.7%、100.0%、98.3%、86.7%、90.0%;治療成本分別為605.6、1498.5、1932.6、895.6和907.5元;成本-效果比分別為6.6、15.0、19.4、10.3及10.1。新一代抑酸藥雷貝拉唑可產生劑量依賴性的抑酸強度和持續時間[4],使胃酸降低更明顯,能顯著減少食管反酸和反流次數,使肝臟首過效應降低[5],血漿清除率緩慢,血藥濃度升高從而在治療反流性食管炎中臨床療效最好,而作為傳統抑酸藥的奧美拉唑效果-成本比最低、最經濟。

綜上所述,臨床用藥治療RE時可根據患者個體以及經濟狀況的特殊性選擇其最適合的藥物,若患者經濟條件允許可選擇新一代抑酸藥如雷貝拉唑,而傳統抑酸藥如奧美拉唑因更經濟而適用于廣大基層醫院患者治療[6]。

[參考文獻]

[1] 謝仁光,周宏灝.藥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1995,12(10):42-45.

[2] Armstrong D,Bennett JR,Blum AL,et al. The endoscopic assessment of esophagitis:a progress report on observer agreement[J]. Gastroenterology,1996,111(52):85-92.

[3] 高舒達臨床協作組.法莫替丁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多中心臨床觀察[J].中華消化雜志,2003,23(16):410-413.

[4] Scote LJ,Dunn CHJ. Esomeprazole: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acid related disorders in the use[J]. Drugs,2002,62(116):1091-1118.

[5] 雷貝拉唑多中心臨床協作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癥狀特征及雷貝拉唑治療療效的多中心評估[J].中華消化雜志,2005,22(14):363-366.

篇3

在國外,早在 20世紀 80年代后期開始,就已經開始了森林價值評估相關探索,其中尤以聯合國環境署推出的《環境經濟綜合核算(SEEA)》為權威。總體來講,迄今關于森林資源的評估,已經形成了主流的知識體系。在我國林業行業也有幾支力量比較嚴謹,其研究案例甚至得到了國際好評。但是,由于我國森林資源評估業務膨脹太快,尤其是出現過幾個誤導因素,導致了目前的亂局,以下從 5個方面分別探討。

1 森林的資產價值和服務價值的區別

筆者認為,我國大部分森林評估案例混淆了森林資產和森林服務的區別,并錯誤地使用生態服務功能這個概念,把森林資產價值和服務價值相加以表達森林的價值,我認為是不妥的。舉個案例,某市的林地價值是 X億元,立木價值是 Y億元,森林的某年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是 Z億元,那么該市的森林價值是(X+Y+Z)億元。這是錯誤的,就好比把一處果園的價值與這處果園某年的產品價值相加,并稱其為服務功能的價值。據《聯合國生態系統千年評估報告(MA)》可知,服務與功能是兩個概念:生態系統功能(Ecosystemfunction)是指與生態系統維持其完整性的一系列狀態和過程相關的生態系統的內在特征,包括分解、生產、養分循環,以及養分和能量的通量變化等過程;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services)是指人類從各種生態系統中獲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以及支持服務。按照 MA的定義以及很多作者的界定,服務是自然生態系統的最終產品,它有時間量綱(國際上為簡潔表述,界定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兩個表述內涵相同);而功能是森林生態系統這種自然資源的一種屬性或過程。這類功能如果被利用,它就變為服務,也就產生了計量和計價的可能,人們可以對資源資產計量和計價,但無法對其屬性或過程計量和計價。MA的綜合報告和系列專題的原文(英、法)中沒有出現過服務功能這個概念,MA是由來自95個國家的1360位學者完成的,我們不能忽視。

美國 RobertCostanza等 13位作者發表在《NATURE》的《全球生態系統服務與自然資本的價值》一文,在中國被視為資源價值評估領域的圣經,但也曾被錯譯。錯誤譯文把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系統服務譯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這個錯誤錯在何處,打個比方就理解了。如一座賓館,賓館是資產,接待是服務,它開展接待,收入是服務收入,但不是資產的價值。盡管產生服務收入的前提是賓館資產,但卻是兩回事,我們既不可以把賓館的服務收入叫做服務功能價值,也不可以把賓館的資產價值叫做服務功能價值,更不可以把賓館的資產價值加上年度收入,并稱其為服務功能價值。這也就是森林資產和服務的區別。當然,同樣出自多個國際機構之手的諸如《環境經濟綜合核算(SEEA-2003)》、《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經濟學讓自然資源經濟學成為主流(TEEB)》(2010)等文獻,也都是秉持服務價值和資產價值,而不是服務功能價值這樣的概念,這是不容置疑的。

2 森林資產 服務等的概念必須與環境經濟綜合核算(SEEA)相統一

資產、產品、服務等,是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核算對象。二戰以后在西方國家逐步產生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被稱為 SNA體系,我國原來學習蘇聯,采用的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此后也轉用SNA。SNA包括資產核算和生產核算。資產、產業的概念和分類,生產、服務的概念和分類,聯合國統計署都有標準。各國統計部門,也都有統一、細化的標準,這個標準工具,就像一部大字典,絕非可以隨意編造,所以,原則來講,同一國不同地區的GDP可以比較,各國的 GDP也可以比較。SNA的核心指標之一是國內生產總值(GDP)。過去,這個 GDP統計,雖然扣除了生產過程中的中間投入(如原材料、能源等),但卻疏忽了扣除環境成本,這導致了發展的不可持續性。聯合國統計署于 1993年,對原有的 SNA體系進行了改進,設想在資產平衡表中列出那些被忽視了的自然資產,從而勾畫出了一個擴展到環境賬戶的 SNA框架,在國際上稱為 SNA-1993。我國當時駐聯合國環境署副代表李金昌教授參與了這項工作,回國后他和林業經濟專家孔繁文研究員以及一批弟子,于 20世紀 80年代后半期,在我國創新性地開展了自然資源評估研究。聯合國統計署于 2003年推出了環境經濟核算體系(SEEA-2003),我國有正式譯本。2012年2月,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又批準了環境經濟核算體系(SEEA)核心框架 (SEEA-2012)。但這個SEEA,目前仍然作為 SNA的一個衛星帳戶。

森林資源評估,是想揭示森林這種自然資產及其產出的價值當然是指以前不能進入 SNA統計體系的森林資產成分。如果對于某一個核算期的期初資產存量和期末資產存量加以評估,就能看出這段期間資產的增減,從而可用于衡量發展的真實業績。但是,這個新定義的森林資產的新含義是什么?森林產出的新含義又是什么?這些新資產和新產出又是什么關系?不搞清楚這些,就無法開展科學的評估。

3 關于自然資產的概念及其分類

傳統意義上的資產(assets),是指企業、自然人、國家擁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貨幣來計量的經濟資源。這樣的資產有以下特點:第一,能給業主帶來經濟利益;第二,由業主所控制。常見的資本(capital)一詞,其含義是業主的本錢,是資產的價值形態,有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信息資本等形態。因此也常叫做自然資本與生態服務評估,雖然二者在經濟學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這里,基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國民核算中使用的資產也是指經濟資產。根據存在的形態不同,資產分為金融資產與非金融資產,非金融資產又分為人造資產和非人造資產。問題是,無論 SNA1993,還是 SEEA系列文獻,為了把控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都明確地提出了自然資產的新概念。那么自然資產的新概念是什么呢?

最初,人們認為自然資源中只有那些可以控制并有用的資源屬于自然資產,所以稱為自然資源資產。但是,很快,權威的自然資源經濟學者們形成了一個共識并被普遍接受,即沒有什么自然資源不對人類有用,都屬于自然資產范疇。例如,足夠權威的《環境與資源價值評估理論與方法》一書的作者弗里曼就說,自然環境是一個資產體系;史密特也認為,應將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均作為有價資產。所以,在 SEEA里,所有的地球自然資源與環境,都成了應評估的自然資產,《SEEA》就采納了這個意見[1,5,7-8]。RobertCostanza等早先發表在《NATURE》的《Thevalueoftheworlds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全球生態系統服務與自然資本的價值)》也早這樣做了[5]。這樣,現在流行的 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資產之說,實際就是自然資產或環境資產了。那么,環境資產、自然資源資產或自然資產,都是一個意思了,但最規范的表述是自然資產(Naturalassets),其定義是:由一個經濟體所擁有的全部自然要素[1]。這類自然資產,通常都是一個具有多種屬性的資產的集合體。如森林資產,包括林地資產、立木資產、形成各種非林木產品的資產、景觀資產、產生各種生態服務的資產,以及相關品牌資產等。有時這類自然資產還與人文資產結合,構成一個更加寬泛的資產集合體(如人文自然景區)。

資產必須有分類標準,否則就會導致把非同一類別或非同一個層級的資產數據相加,導致統計混亂,自然資產尤其如此。聯合國已經有產業分類標準(ISIC)和產品分類標準(CPC)等,但需要拓展,加入那些新來的成分。聯合國雖然還沒有來得及做這件 事,但 是 一 些 基 本 的 概 念,在 SEEA2003、SEEA2012中已有共識,各國也都在遵守。關于這些知識,侯元兆等 2005年出版的《森林資源核算:理論方法》[7]一書(尤其是該書第二章:森林資產的定義和分類)有詳細引介,歐盟 2002年公布的《歐洲森林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框架(IEEAF)》,對森林資產的概念及其分類有更詳細的論述。歸納這些研究,其核心意思是,

自然資產包括以下 3個部分:1)來自 SNA概念體系之中的經濟資產、原來分類上屬于人造資產的資產;2)來自 SNA概念體系之中的經濟資產、原來分類為非人造資產的自然資產;3)被 SNA體系忽略的那些自然環境要素,也屬于自然資產,它們是除了上述兩方面認定范圍之外的那些自然資源與環境要素。歸納來講就是:原概念:經濟資產(非金融資產部分)=人造資產 +非人造資產。現概念:資產(非金融資產部分)=人造資產 +自然資產。人造資產排除了原經濟資產定義中的自然資產;自然資產為原經濟資產定義中的自然資產 +其他自然資產與環境。自然資產這個概念,擴展了原來的經濟資產概念,把自然資源與環境也包括在內了。自然資源或環境的功能,因為是自然或環境的固有屬性或屬于生態過程,因此這類自然資產的功能屬于資產范疇。同時,它重新整合了經濟資產中對自然要素的歸類,將處于人造資產和非人造資產不同類別中的、與資源環境有關的內容歸到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新的自然資產概念。經這樣處理以后,在自然資源及環境核算中,自然資產將與經濟資產中留下來的人造資產(Mannedassets)并列,為系統描述經濟與環境的關系提供了前提。構成新自然資產概念的其他自然資產與環境這個部分,過去沒有進入市場,更沒有進入核算視野,正是我們要納入森林資產評估的。

4 關于生態系統服務的相關概念

生態系統服務是指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得的各種惠益。人類福利主要來自于生態系統服務,沒有生態系統服務,就沒有基本的人類福祉[4]。Constanza等將生態系統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統稱為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service)。他也指出,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系統功能不是一回事[5]。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價值構成的分析和科學分類,是進行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價值評估研究的基礎。一般認為生態系統服務的總經濟價值(TEV)包括:利用價值(UV)和非利用價值(NUV)兩部分。利用價值又分直接利用價值(DUV)和間接利用價值(IUV)。非利用價值(NUV)包括遺產價值(BV)和存在價值(EV)。Constanza等將全球生物圈分為 16個生態系統類型,并將生態系統服務分為17個類型。很多研究均以其生態系統服務分類方案開展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

目前,人們對生態系統的復雜結構、功能和過程,以及生態過程與經濟過程之間的復雜關系等,還缺乏準確定量認識,生態系統各種服務的量化及各組成之間的可加性等仍存在問題。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定量經濟評價存在著粗略性。除了生態產品有市場價值外,由于許多類型的自然資本和生態系統服務的許多方面不進入市場,對這類生態系統服務的定量價值研究,只能是估值。下面是國際上已有定論的幾個相關概念。生態系統服務:我國常簡稱生態服務。生態系統服務是自然資產的最終產品,來自生態成分、進程和功能。計量和估價生態系統服務的原則是以生態系統各成分為基礎,而不是廣闊的生態系統。只有計量和估價是建立在空間和時間上截然不同的單元之上時,價值的加總才有意義。

生態系統產品:是指自然生態系統所產生的,能為人類帶來直接利益的有形產品,如木材、森林食品、林產藥物、工業原料等。這里的表述沒有包括生態服務。一些文獻中,為了論述便利,通常把生態系統產品和生態系統服務用一個術語來表述,即生態系統服務,中文更為簡練的表述是生態服務。生態產品就是生態服務。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A)把生態系統服務分為 4類,基礎是支持服務,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是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具體種類有:空氣凈化、水源涵養與凈化、調節和穩定局部氣候、吸納廢棄物、土壤保育、作物授粉、害蟲天敵保護、種子傳播、養分循環、生物多樣性維持、關鍵工農業生產要素提供、紫外線防護、風浪抑制、森林文化、森林游憩等。它們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支持系統,人類的福利和繁榮依賴于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支持服務:為提供其他的生態系統服務而必需的生態系統服務,如產出生物量、土壤的形成和保持、養分循環等。調節服務:從對生態系統過程的調節(如調節氣候、水資源以及對一些人類疾病的控制)中所獲得的惠益。供給服務:從生態系統中直接獲得的產品,如食物、纖維以及淡水等。文化服務:通過豐富精神生活、發展認知、思考、消遣娛樂以及美學欣賞等方式,使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得的非物質惠益,包括知識體系、社會關系以及美學價值等方面。

處于核心位置的三角形,就是支持服務,法國人稱之為自養服務,就是這類服務主要是支持生態系統自身運轉的,人類很難直接受益,也就是說,某些支持服務不應被核算。在我國通常把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歸納表述為以下方面。森林涵養水源服務:森林在 1年內對所處流域的水量和水質增或減的影響。森林保育土壤服務:森林在其流域范圍內,在平均年份下,1年內保護土地和育成土壤的總量。森林固碳制氧服務:森林 1年的固碳總量和氧氣釋放總量。森林調節氣候:森林在正常年份下對于區域氣候的溫度和濕度調節效果。凈化環境服務:森林在滯塵、減噪、吸收有害氣體、增加負離子、釋放萜烯類物質,以及減少太陽輻射等方面的作用。森林生物多樣性庇護服務: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指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境多樣性。這個定義不能簡單地移植用于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核算。森林農業防護服務:正常年份樹木群落改善農作物生產環境的增產效益。森林景觀和游憩服務:因森林存在而形成的景觀與生境所提供的美學服務,是森林的景觀服務;森林接納入林游憩是其游憩服務。

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只有對人類社會直接有益并被社會享用時才能轉化為服務。通常這種服務的計量以 1年為時間單元。不同屬性的服務的計量單位不一樣。從經濟的角度出發,生態系統服務可被視為社會從自然資本獲取的紅利。維持自然資本的存量可確保未來能持續提供生態系統服務。

5 存量(資產)和流量(服務)的區別

自然資產的價值,指自然資產在某一個時間點上的價值,它是一個存量,沒有時間量綱。國民核算中,通常是對一個核算期的期初資產存量和期末資產存量進行核算,從而考察自然資產存量的變化。如果自然資產存量是下降的,那么,即便是這個期間的產值每年都很大,但賴以發展21的自然資產減少了,這就導致了發展的不可持續性。以往數百年的工業發展和財富積累,正是屬于這種情況。而生態服務的價值,有時間量綱,它總是意味著某一個時間段內的產值,比如一年內。這里涉及到下面兩個概念:存量:是在某一時點上測算的資產的量,無時間量綱。在林業上,清查的林地面積、森林面積、林木蓄積等都屬于林業資產的存量。變量:存量并非不變。一個資產核算期的期初存量和期末存量之差,就是該資產的變量。這個變量有正有負,變量下降,來自于森林資產的耗減和退化,變量上升,來自于資源的培育和生長。流量:流量是必須按一定時期測算的量,有時間量綱。如產量是某一時期生產的產品流量;收入為一時期的貨幣流量,有時間量綱。在林業上,年度造林面積、采伐量、生長量、森林生態服務等,都是流量。

存量與流量的關系:兩者之間有的有對應關系,有的無對應關系。對于有直接的存量對應物的流量來講,存量之變量來自流量,存量之變量在兩個特定時點之間在量上的任何變化,又取決于其流量對應物在該時期內的大小。在林業上,森林資產,在連續的兩次清查期間的存量的變量(增減),就是來自于這兩次清查期間的流量積累。在這里,期初的存量和期末的存量之差,等于期間的流量之和。林地面積、森林面積、立木蓄積等都是如此。在我國的很多評估案例中,沒有搞清楚上述概念的根本區別,往往把多年積累的資產存量價值,與 1年的服務流量價值相加,再進一步以此兩個非同類的數據之和去除以某區域、某年的整體 GDP,求得森林產生的綠色 GDP,這是違反經濟學的。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流量,不能以森林資產價值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