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康復訓練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0: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前庭康復訓練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12(b)-0147-04
Influe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mental mot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DENG Jiaqi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Sichuan Province, Zigong 64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mental mot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Methods Eighty children with HIE i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from Dec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4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40)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0).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intervention 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ll of the children were treated for 12 months.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cores of the children were evaluated by 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 the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situation was assessed by physical development index(PDI), the levels of serum brain function indices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cores, PDI levels, and serum brain function indic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12 months, the scores of 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1, 3, 6 and 12 months, the values of PD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6, 12 months, the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while the levels of S100β protein and myelin basic prote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Fami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promote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HIE, and improve long-term prognosis of the children.
[Key words]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由圍生期窒息導致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損害,不僅嚴重威脅新生兒生命安全,還是新生兒后期致殘的最常見原因之一。隨著近年HIE患兒的生存率提高,如何減輕患兒傷殘程度、優化心理智力發育成為臨床關注的焦點[1-2]。家長是HIE患兒接觸的最主要人群,也是康復訓練的主要實施者,但是多數家長對于康復訓練的意義、具體操作過程等缺乏科學認知,導致具體訓練過程中存在偏差。臨床專業護理人員指導并輔助家長實施家庭康復訓練被認為是優化HIE患兒治療結局的可靠方式,但是目前對其研究多停留于理論層面[3]。本研究將家庭康復訓練應用于四川省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HIE患兒中,重點闡述該干預模式對患兒智力發育、心理運動發育等方面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HIE患兒8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2005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制定的HIE診斷標準[4];②明確的圍生期缺氧史;③出生后12 h內出現明顯的神經系統癥狀,包括意識障礙、肌張力改變、驚厥、瞳孔改變等;④單胎;⑤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腦部功能異常、眼耳疾病等先天性遺傳病;②低出生體重兒;③干預6個月內死亡;④伴癲癇。
按照隨機數表法,將80例患兒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出生體重2.91~3.84 kg,平均(3.17±0.49)kg;出生Apgar評分4~8分,平均(6.17±0.74)分;病情嚴重程度[5]:輕度11例,中度21例,重度8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出生體重2.85~3.89 kg,平均(3.13±0.47)kg;出生Apgar評分4~7分,平均(6.52±0.71)分;病情嚴重程度:輕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9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出生體重、出生Apgar評分、病情嚴重程度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干預
對照組患兒接受臨床HIE常規護理,具體如下:住院期間告知患兒家屬出院注意事項,鼓勵家屬對患兒進行運動訓練等,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并囑患兒如期復診。
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入家庭康復訓練,參照《新生兒行為0-3歲教育》評估患兒的功能缺陷,由護理人員指導家長在家實施具體訓練內容。①家屬訓練:告知患兒家屬加強親子交流對病情恢復的重要意義。采用宣傳手冊、PPT、電影、講座等多樣化的形式,使患兒家屬了解疾病發生原因、康復訓練的標準化措施、注意事項等。②視覺刺激:在嬰兒床/車上掛顏色鮮艷的球,每日多次搖晃以吸引患兒注意力。③聽覺刺激:每日定時播放旋律悠揚的柔和音樂,每次持續15~30 min,盡可能反復播放同一樂曲[6-8]。④前庭運動刺激:鼓勵并輔助患兒旋轉、側滾、搖晃。⑤粗大運動訓練:患兒2~3月齡時進行頭部訓練,3~4月齡時進行翻身訓練,4~6月齡時進行坐臥訓練,6~8月齡時進行爬行訓練,9~12月齡時進行站立行走訓練,每日2次,每次持續30 min。⑥精細運動訓練:每日對患兒進行手部按摩,采用不同質地(光滑、粗糙、軟、硬)物品置于患兒掌心進行刺激。患兒俯?P位時對其進行抓物訓練,每日2次[9-10]。⑦語言訓練:鼓勵患兒進行發音,并模仿動物的聲音。訓練患兒用簡單的指示表達自己,借用各種仿音玩具對患兒進行刺激,每日2次。⑧社會行為訓練:用緩慢溫和的語氣與患兒進行溝通交流,使患兒明白高興等情緒變化,訓練患兒拍手、擁抱、親吻熟人等基本社交禮儀。
1.3 觀察指標
1.3.1 智力發育評分 干預前、干預后12個月,采用Gesell發育診斷量表[11]對患兒進行全方位智力發育檢查,具體包括適應性、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社會交往5個方面,分值越高表明發育情況越好。
1.3.2 心理運動發育指數 干預前,干預后1、3、12個月,測定心理運動發育指數(PDI)[12],分值越高,表明發育情況越好。
1.3.3 腦功能指標 干預前,干預后6、12個月,均抽取患兒外周靜脈血2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腦功能指標中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中樞神經特異蛋白(S100β)、髓鞘堿性蛋白(MBP)、神經生長因子(NGF)含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智力發育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的智力發育評分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干預12個月后兩組患兒的Gesell發育診斷量表中適應性、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社會交往評分值均高于干預前,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干預12個月后,觀察組患兒的Gesell發育診斷量表中適應性、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社會交往評分值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心理運動發育指數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的PDI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干預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患兒的PDI水平均高于干預前,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干預后1、3、6、12個月,觀察組患兒的PDI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不同時間點心理運動發育指數比較(分,x±s)
注:與組內干預前比較,*P < 0.05
2.3 兩組腦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的血清腦功能指標含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干預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患兒的血清BDNF、NGF含量高于干預前,S100β、MBP含量低于干預前,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干預后6、12個月,觀察組患兒的血清腦功能指標BDNF、NGF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S100β、MBP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腦功能指標含量比較(μg/L,x±s)
注:與組內干預前比較,*P < 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 < 0.05;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S100β:中樞神經特異蛋白;MBP:髓鞘堿性蛋白;NGF:神經生長因子
3 討論
研究顯示,我國每年新生兒窒息發生率為20%,其中1/3可發展至HIE,此類患兒存活后遠期智力、軀體功能殘疾率極高,直接影響生存質量。如何改善存活HIE患兒智力及軀體功能是目前兒科研究的重點及難點,國外相關研究顯示嬰幼兒時期是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最迅速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對患兒進行干預有望提高其認知、語言及社會交往能力[13]。早期干預是HIE患兒康復的關鍵,家庭作為HIE患兒生長及治療的主要環境,家屬肩負著患兒康復的主要責任,但是目前絕大多數HIE家屬對具體康復訓練內容及實施標準缺乏了解,成為HIE患兒康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梁娟等[14]初步探討了家庭康復訓練在HIE患兒發育中的意義,證實早期家庭康復訓練可以促使HIE患兒智力發育。本研究將家庭康復訓練引入本院HIE患兒中,就該干預措施對患兒智力、心理運動、神經功能等方面的影響進行具體闡述。
0~2歲嬰幼兒大腦處于高速發育階段,有研究報道HIE患兒接受早期智力開發后大腦發育程度可遠超同齡患兒,證實早期智力開發的可行性。家庭康復訓練中,在專業康復護理人員的指導下,實施視覺、聽覺、前庭運動等感知刺激,促使大腦病變區域神經細胞代償性再生,有助于患兒智力功能的發育[15-18]。本次研究采用Gesell發育診斷量表評價患兒的智力發育情況,發現觀察組患兒干預后適應性、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社會交往評分值均較高,說明家庭康復訓練可優化HIE患兒的智力功能,全方位促進患兒的智力發育。在家庭康復訓練中,將HIE患兒的運動訓練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歲以前小兒可塑性極強,早期動作訓練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社會行為等,有利于腦細胞結構的重組及代償,減輕腦缺血缺氧性損傷帶來的運動能力發育落后[19-20]。家庭康復訓練中對HIE患兒實施早期運動干預,結果發現在不同干預時間點觀察組患兒的PDI值均較高,證實家庭康復訓練在增強HIE患兒心理運動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
篇2
[關鍵詞] 運動訓練;感覺統合訓練;中樞協調障礙;智能發育
[中圖分類號] R7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1(b)-0058-03
中樞性協調障礙由德國學者Vojta博士首先提出并應用于早期診斷腦性癱瘓的代名詞[1-2]。如果患兒能夠早期診斷,及時進行早期治療效果最佳,采用綜合性康復治療能夠大大減少發展為腦性癱瘓的可能,減少給患兒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影響[3-4]。迄今為止,對于該病的早期干預措施尚未達成共識[5-6]。為此,學者們和臨床醫師一直致力于探尋中樞性協調障礙干預方法。本研究筆者選擇不同的干預方法對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周口市婦幼保健院治療的78例中樞協調障礙患兒進行干預,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周口市婦幼保健院治療的78例中樞協調障礙患兒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家屬均知情同意。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本研究入選患兒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39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和Gesell測試5項評分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1.2 方法
1.2.1 采用自編問卷調查和Gesell量表測試對中樞協調障礙患兒進行測評 調查時間為入組時和干預6個月后。在實施調查前,對本研究問卷調查員進行相關培訓,調查員經過筆試考試和專家面試考核合格后再對中樞協調障礙患兒開始實施問卷調查。
1.2.2 調查工具和評價方法 ①自編問卷:內容包括性別、月齡、出生時的情況、高危因素、運動發育的落后程度等;②Gesell量表[7]:本研究所選擇的量表為北京兒童保健所修訂,筆者取其“適應性項”之發育商(DQ)來評估中樞協調障礙患兒改善情況,DQ值提高≥15分則認為顯效,DQ值提高5~14分則認為有效,DQ值提高
1.2.3 干預方法 A組患兒僅給予運動療法,而B組患兒則同時給予運動療法和感覺統合訓練。運動療法:①頭部穩定性訓練:患兒選擇俯臥位,前臂著床,肘關節屈曲,誘導患兒俯臥抬頭,2月齡以上患兒則進行拉坐抬頭或者抱立位頭部控制訓練;②翻身訓練:訓練者位于患兒腳端握仰臥位患兒踝關節,做雙腿分開交叉運動,以患兒下肢帶動髖部來誘導患兒由仰臥位轉為側臥位再轉為俯臥位,反復訓練;③坐位訓練:訓練者扶坐立位患兒髖部,在患兒保持軀干穩定性的前提下患兒軀干做左右、前后運動;④爬行訓練:在患兒肘支撐的基礎上訓練患兒手支撐、手膝跪位,在患兒能夠獨立完成手膝跪位后則在其前方和側方逗引患兒主動抓握,在此基礎上進行爬行訓練;⑤立位訓練:訓練者用扶跳、扶持蹲起、扶站、靠站等方法鍛煉下肢的持重和髖膝關節的屈伸,對存在足內外翻、膝關節屈曲、膝反張等姿勢異常的患兒采用捆板、楔形板、彈簧板等方法糾正,同時,在站立位對患兒進行訓練,患兒雙足分開,訓練者用雙手扶其髖部,先訓練患兒穩定站立,再由訓練者握患兒雙手來訓練下蹲、起立和單腿站立;⑥行走訓練:由扶站、靠站、保護下獨站、牽手走、扶走、保護下獨走到獨走的訓練,對存在足內外翻、膝關節屈曲、膝反張等姿勢異常的患兒則繼續采用捆板、楔形板、彈簧板等方法糾正;一般每項2~4次/d, 5~10 min/次,3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感覺統合訓練:從患兒視覺、聽覺、嗅覺、前庭覺、觸覺、手眼協調能力訓練和認知等方面進行訓練,具體訓練方法如下:①視覺訓練:利用各種顏色刺激患兒的視覺發育;②聽覺訓練:利用世界名曲或者中國民族樂曲的節奏來訓練患兒的聽覺,培養患兒良好的情緒;③嗅覺訓練:通過酒精、醋、水等物品訓練患兒的嗅覺;④前庭覺訓練:采用滑板、吊纜、大籠球、袋鼠跳、跳床、平衡木或者趴地推球等項目訓練患兒前庭平衡功能;⑤觸覺訓練:采用大籠球壓身、軟墊、觸覺球、游泳、用刷子輕刷上下肢、用梳子梳頭發、玩黏土或沙子,將患兒放入裝有許多小球的球池內等方法訓練患兒的觸覺;⑥手眼協調能力訓練:通過迷宮、繪畫、手指體操、拼插組裝物品或者舞蹈等訓練患兒手眼協調能力;⑦認知能力訓練:通過兒歌、故事、影評電視、圖片等訓練患兒的認知能力。同時,指導患兒家屬對患兒進行科學教育,教育以激勵和肯定為主,多讓患兒動腦、動手等,并掌握患兒的心理和習慣,充分調動患兒的積極性,讓患兒主動配合治療。訓練30 min/次,1次/d,5次/周,3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對各變量進行正態性檢驗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如果計量資料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組間比較比較采用t檢驗,如果計量資料不符合正態性分布,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絕對值或者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干預6個月后,B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87.18%)明顯高于A組患兒的總有效率(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2.2 干預6個月后兩組患兒Gesell測試5項評分結果比較
干預6個月后,B組患兒Gesell測試評分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隨著我國圍生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早產、窒息、黃疸和宮內感染等高危兒存活率明顯提高,由于腦損傷導致的神經系統后遺癥日益增多,腦損傷發生后可造成運動障礙、視力障礙、聽力障礙、癲癇等很多并發癥。中樞性協調障礙專指那些由于各種病因致中樞神經損傷后使中樞神經協調作用障礙而出現姿勢反射異常和肌張力改變的病癥[1-2]。如果患兒得不到及時和正確的治療很可能發展為腦性癱瘓,腦性癱瘓一旦形成則治愈的可能性極小,嚴重危害兒童健康。腦性癱瘓的治療方法有高壓氧治療、按摩、針灸等,但是其臨床療效欠佳,學者們尚未達成一致共識[8-9]。為此,學者和臨床醫師一直致力于探尋中樞性協調障礙干預方法。
本研究筆者采用運動訓練聯合感覺統合訓練對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周口市婦幼保健院治療的中樞協調障礙患兒進行干預,結果發現:干預6個月后,B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和Gesell測試評分5項均明顯高于A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10]。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運動療法利用腦的可塑性原理來進行患兒肢體功能的訓練,通過傳入神經傳到患兒大腦而使得患兒腦內的神經元與神經元間通過軸突和樹突建立新的聯絡,恢復患兒腦內的興奮傳遞,發揮代償作用;②感覺統合訓練主要使用合并前庭、本體感覺和觸覺刺激的適當運動反應,改善兒童的運動協調,穩定情緒,提高做事效率,對兒童智力發育有一定的影響;③本研究的運動訓練模式將運動訓練融于感覺統合訓練,之中,運用滑板、吊纜、大籠球、袋鼠跳、跳床、平衡木或者趴地推球等感覺統合運動器具,讓患兒在快樂且輕松的游戲情景中來進行運動的訓練,達到既刺激了患兒的前庭平衡感覺又鍛煉了患兒頭頸部肌肉的力量、促進髖關節伸展的目的;④運動訓練結合感覺統合訓練不但加強患兒的觸覺、本體感覺、重心轉移、平衡、肢體協調能力,而且讓患兒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地完成大運動的訓練,消除了患兒的恐懼心理,重復訓練提高過去相對無效或新形成的通路和(或)突觸的效率。
綜上所述,運動訓練聯合感覺統合訓練能夠改善中樞協調障礙患兒智能發育,提高治療的臨床療效,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凱麗.小兒中樞性協調障礙的早期康復訓練[J].實用醫藥雜志,2012,29(4):342.
[2] 張麗春,陳瑞雪,姚洪儒.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研究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0):173-174.
[3] 米文育,劉冬艷.中樞性協調障礙的診治現狀[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1,14(8):1251-1253.
[4] 彭慧.淺談中樞協調障礙患兒的康復方法[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12):7-9.
[5] 童雪濤,越敏,艾戎,等.中樞性協調障礙患兒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1):965-967.
[6] 李錦蘭.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腦癱高危兒智能及運動發育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4):98-99.
[7] 于炎冰.腦性癱瘓:神經外科治療的現狀與未來[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2,17(7):2892-2912.
[8] 劉振寰,錢旭光,新晶,等.中西醫結合臨床路徑在腦性癱瘓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4):315-317.
[9] 高明華,王雪峰.中藥熏洗在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康復中的應用及護理體會[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4):379-381.
篇3
[關鍵詞] 前庭;偏頭痛;眩暈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routine examination item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vestibular migraine (VM).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esigned questionnaire ,record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100 patients including gender, age, course of disease, vertigo inducing factors, with activities and posture, symptoms, duration, duration and associated symptoms and family history . Analyz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estibular migraine.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 The observed group based on the given alprostadil injection treatment, and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Observ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Results: Vestibular migraine multiple in women, mainly young and middle-aged.After the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74.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vertigo, dizziness number and degree of vertigo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 Alprostadil injection joint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 on vestibular migraine therapy effect is better, it is worth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Vestibular;migraine;vertigo
前庭型偏頭痛(VM)是[m7]一種常見的持續發作[m8]性眩暈癥,且與偏頭痛之間關系密切,患者在發病時或發病前亦具有偏頭痛史,發病率高達11.00[m9]% [1]。前庭型偏頭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會伴有焦慮等情緒,給個人和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分析前庭型偏頭痛的臨床特點、常規檢查項目及治療效果,為臨床更好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將門診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m10]18例,女32例,年齡10~69歲,平均(42.20[m11]±13.80)歲,病程1.20~14年。觀察組男15例,女35例,年齡11~70歲,平均(41.30±12.40)歲,病程1.30~15年。本次研究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和嚴重程度等,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入選標準: 患者診斷標準符合Barany 學會前庭疾患分類委員會及國際頭痛學會(IHS)偏頭痛分類委員會中關于該病的診斷標準[2];有中度及以上眩暈發作,發作時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 且頭痛發作次數≥5次。其中輕度指前庭癥狀尚未影響到患者的日常行動;中度指前庭癥狀尚未影響到患者的日常行動;重度指前庭癥狀影響到患者的日常行動[3]。排除標準: (1)存在心、肺以及腎等嚴重性疾病的患者。(2)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3)精神病患者。(4)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藥品過敏。
1.2方法[m12]:依據調查表記錄患者眩暈持續時間、誘發因素、與活動及關系、癥狀表現、家族史等。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m13]均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前列地爾注射液10 ?g,用0.9%氯化鈉100 mL稀釋后靜滴,每天1次。同時予以鹽酸氟桂利嗪膠囊10 mg,口服,每晚1次。對照組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10 mg,每晚1次, 并觀察治療效果。療效評價標準如下[4]:(1)治愈:患者的惡心、嘔吐等癥狀完全消失,停藥后未出現復發現象。(2)好轉:患者的惡心、嘔吐等癥狀有所緩解,偶爾出現頭痛癥狀,但頭痛次數明顯減少。(3)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臨床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m14]。
1.3統計學處理[m15]:將所有患者資料錄入office 2013中進行數據記錄與整理,并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患者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
2.結果
2.1前庭型偏頭痛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先兆性偏頭痛患者有11例(11.00%),無先兆性偏頭痛患者有83例(83.00%),慢性偏頭痛患者有6例(6.00%)。6例慢性偏頭痛患者中前庭癥狀均為自發性眩暈,且持續時間≥3h,其發作時頭痛與前庭癥狀間的發作順序和時間無規律,頭痛時伴隨眩暈,眩暈前后亦會出現頭痛。其中5%患者在疾病發作期間伴有聽力下降。自發性眩暈(外周或自身運動幻覺)是最常見的眩暈類型,其次是位置性眩暈。眩暈持續時間從數秒到數天不等,最常見的持續時間為1~24h(36.00%)和小于5min(7.00%)。其中85%患者在24h內反復發作,1例患者在48~72h內反復發作,僅1例慢性偏頭痛患者最多發作10d左右。20例患者每天發作2~4次,其余患者每天發作次數≥5次。最常見的伴隨癥狀是畏光和畏聲(73.00%),其次為頭痛(67.00%)。35例患者頭痛時伴隨眩暈,5例患者的眩暈持m時間為5~60min。23%患者頭痛時未發生眩暈,32.00%的患者頭痛發作時伴隨眩暈。37.00%的患者在眩暈或頭痛發作時有耳蝸癥狀,其中5.00%的患者為單側耳蝸癥狀,其余均為雙側。見表 1。
3.討論
前庭型偏頭痛的主要臨床特征包括眩暈持續時間有數秒甚至數天,有時出現畏光和(或)畏聲、耳鳴、頭痛等。其中約68例(68.00[m22]%)眩暈患者是24h內反復發作,且發作次數≥5次,少部分患者發作時間≤5min。可以把24h發作期和發作次數≥5次作為前庭型偏頭痛的一個鑒別點[5]。前庭型偏頭痛患者中,年齡上無明顯差異,但女性明顯多于男性。患者頭痛期間出現眩暈,與前庭功能有很大的關系[6]。但前庭型偏頭痛的癥狀通常比較不典型,不同患者臨床表現存在較大的差異,多數患者有伴或不伴頭痛的眩暈發作[7-9],眩暈與頭痛之間存在緊密先后關系的患者不足一半[10]。該部分患者眩暈與偏頭痛關系比較明確。對發作性眩暈的患者伴隨癥狀進行分析,10.00%患者僅伴惡心、嘔吐,無特異性,74.00%患者還伴有畏光和(或)畏聲,休息或睡眠后可緩解,提示了與偏頭痛的關系。由此可見,前庭性偏頭痛與偏頭痛之間的關系可能并不顯著,若患者就診時以眩暈為主訴,可致診斷困難。但對不明原因的眩暈患者詢問頭痛病史可能有助于診斷。前庭性偏頭痛患者常見的誘因有不良情緒、過度的壓力、月經來潮、睡眠障礙及食用紅酒巧克力奶酪等,應針對各種誘因積極加以防范,從而更有效地多方面防止頭痛的發作[11]。疾病一旦確診,進行治療的同時,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避免觸發因素亦有助于疾病的控制。
目前對前庭型偏頭痛的治療主要是經驗性治療,缺乏統一可靠的依據。治療方法大多與偏頭痛相似,有發作期的治療和預防性的治療[12]。通過改變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基礎藥物預防及前庭康復訓練等達到預防治療的目的[13]。前列地爾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改善神經損害等作用,可以選擇性地在病變部位聚集,明顯緩解病變部位微循環障礙[14]。鹽酸氟桂利嗪能透過血腦屏障,對血管收縮物質引起的持續性血管收縮有持久的抑制作用,其快速地糾正腦干、小腦、前庭神經核缺血缺氧狀態,較好地保護腦神經細胞的正常功能。還能夠改善前庭器官微循環,抑制前庭刺激 ,從而快速緩解眩暈癥狀[15] 。
本文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m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前列地爾注射液聯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對前庭型偏頭痛的治療效果更佳,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m24]
[1]陳進城,龔德貴,蔡樹河等.100例前庭型偏頭痛患者臨床特征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6,30(5):399.
[2]華駕略,李焰生. 前庭性偏頭痛:診斷標準 Barany學會及國際頭痛學會共識文件[J]. 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3,10(3):176-177.
[3]任同力,戴春富,王武慶. 前庭型偏頭痛102例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4,14(3):147.
[4]胡廷梅.中醫治療偏頭痛性眩暈的臨床分析[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5):40.
[5]張藝馨,孔慶韜,何增柳等. 神經內科門診前庭性偏頭痛臨床特征分析[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5,40(5):709-710.
[6]師娟,張紅蓮.偏頭痛性眩暈35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1):164-165.
[7] Neuhauser H, Leopold M, Brevern M, etal .The interrelation of migraine , vertigo and migrainous vertigo [J].Neurology,2001,56:684-686.
[8] Maione A .Migraine-related vertigo: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ophy-lactictre atment[J].Laryngo scpoe, 2006,116:1782-1786.
[9] Dieterich M, Brandt T.Episodic vertigo related tomigraine(90cases):vestibular migraine[J].Jeurol,1999, 246:883-892.
[10]鄒靜,馮智英,李穎.偏頭痛眩暈臨床診治的前瞻性研究[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09,6(1):15-16.
[11]舒慧敏,周翼英.偏頭痛誘發因素研究進展[J]. 重慶醫學,2012,41(22):2323-2325.
[12]張姝娟,劉彩云.前庭性偏頭痛37例臨床分析[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16):1916-1917.
[13]盧彩艷.中醫治療偏頭痛性眩暈的臨床效果研究[J].當代醫學,2015,21(3):155.
[14]雷軍.探究尼美舒利分散片聯合鹽酸氟桂利嗪治療偏頭痛的有效性觀察[J].臨床研究,2016,14(13):144.
[15]安新獻,徐海麗.養血清腦顆粒聯合鹽酸氟桂利嗪治療偏頭痛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7(3):224-226.
篇4
【關鍵詞】 聽神經瘤;護理;圍手術期
聽神經瘤為顱內常見良性腫瘤,其生長緩慢,起源于第Ⅷ顱神經前庭支的神經鞘膜,故又稱聽神經鞘膜瘤,是后顱窩中最常見的顱腫瘤,占顱內腫瘤的8%~12%,多位于橋腦小腦角,絕大多數為單側,雙側者多為神經纖維瘤病[1]。若術后護理不當容易危及生命,為了及早發現術后并發癥,減少病死率和致殘率,我們采取了相應的護理措施以改善臨床癥狀,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6年5月至2009年7月我科收治聽神經瘤手術患者45例,其中男15例,女30例,年齡23~62歲,平均(35.7±5.2)歲,所有患者均有頭痛、耳鳴、聽力下降、面部麻木、行走不穩及不同程度的耳聾等癥狀,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方法,患者均在全麻+氣管插管下行枕下入路聽神經瘤切除術。
1.2 放射檢查 巖錐X線片,先攝平片及斷層片,如內聽道擴大,應做CT掃描及核磁片,必要時做腦池碘油造影或空氣造影。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術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心理,護理人員應詳細了解患者病情,以關心體貼的語言、和藹可親的態度,對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說明手術的目的、過程、麻醉方法、安全措施以及術前術后應配合的注意事項,給患者以安全感,使其充滿信心,愉快地接受并配合好醫生完成手術。
2.1.2 術前準備 術前耐心勸其戒煙,以免香煙中的尼古丁刺激呼吸道黏膜會使痰液分泌增多,增加術后發生痰阻氣道的現象,降低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并指導患者學會做深呼吸運動及有效的咳嗽排痰法;術前晚灌腸,術前4~6 h禁食、禁水,以免麻醉中誤吸;練習床上排大小便;術前1 d進行抗生素過敏試驗,并使用1~2次抗生素。
2.2 術后護理
2.2.1 飲食護理 聽神經瘤手術后因舌咽、迷走神經功能障礙而發生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者,應嚴格禁食禁飲,3 d內可采用鼻飼供給營養,鼻飼飲食應少量多餐,鼻飼前應檢查胃管的位置,待吞咽功能恢復后逐漸練習進食,同時要加強營養,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流食及新鮮蔬菜汁或果汁,防止發生便秘導致顱內壓升高。
2.2.2 引流的護理 護理時應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引流瓶的位置、引流的速度及量,并通過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判斷是否并發顱內血腫,保持引流周圍敷料干燥,引流瓶的高度應適宜,仰臥時以耳屏為基線,側臥時以正中矢狀面為基線,引流瓶的內管高度在基線上12~18 cm,最高不應超過20 cm,每日應更換引流瓶,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脫出等,如若引流液過紅、過濃、呈新鮮出血樣時,要及時通知醫師給予處理。因為聽神經瘤患者術后引流的目的是引流血性腦脊液,減輕術后反應及顱底粘連。一般患者拔管前夾管1 d,若無顱壓增高、頭痛、嘔吐癥狀,于術后24~48 h拔除引流管,因引流時間過長會增加顱內感染機會,護理時尤為重要。
2.2.3 心理護理 術后應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此次手術的情況和效果,并說明術后配合治療及護理的重要意義,給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使其樹立戰勝疾病、早日康復的信心。
2.2.4 指導 術后患者麻醉未清醒前采取平臥位,頭偏向健側,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患者術后呼吸道分泌物過多,呼吸不暢,應及時清除;患者意識清醒、血壓穩定后可抬高頭部,不超過30°,采取斜坡臥位利于顱內引流,降低顱內壓;腫瘤較大的患者切勿過度搬動頭部或突然翻患側,翻身時嚴格遵循軸式翻身法,動作要輕柔平穩,避免頭部過屈和用力過猛,以防呼吸中樞受壓引起患者呼吸驟停,導致死亡。
2.2.5 眼部護理 聽神經瘤切除術后,易導致術后同側眼瞼閉合不全、角膜反射消失,極易發生暴露性角膜炎及角膜潰瘍,對輕度眼瞼閉合不全者,每日需點滴抗生素眼藥水,對重度眼瞼閉合不全的患者,要保持眼部清潔,每日用生理鹽水徹底清潔患眼2次,點滴抗生素眼藥水0.5 h/次,并用眼罩保持或油紗覆蓋。本組患者中,8例發生暴露性角膜炎,10例出現患側眼瞼閉合不全,經積極治療和護理后痊愈。
2.2.6 呼吸道護理 術后嚴密觀察病情,注意咳嗽吞咽情況,及時吸痰,嚴格無菌操作及加強患者生活護理等,預防和降低了患者術后呼吸道并發癥的發生,適當給予低流量吸氧,輕者2~3 L/min,重者4~5 L/min,同時給予呼吸道的訓練指導,鼓勵患者咳嗽、咳痰,對排痰不暢者,要定時徹底吸痰;術后6 h 開始翻身,更換,并叩擊背部,使痰液松動利于排出;嚴密觀察患者呼吸節律、頻率、深淺、快慢等變化,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必要時用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
2.2.7 吞咽障礙指導 加強患者功能鍛煉,包括頸部的活動度訓練,活動頸部,增強頸部肌力,引起咽下反射,口腔周圍和舌肌群的運動訓練,咽下反射的誘發,用溫度刺激和壓力刺激誘發咽下反射,強化吞咽反射,促進吞咽力度。因此,通過實施切實可行的吞咽障礙評估及康復護理措施,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使患者可以盡快恢復正常的吞咽功能,促進疾病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2.2.8 生命體征的觀察 嚴密觀察病情,隨時觀察患者意識、瞳孔、肢體活動及生命體征變化并做好記錄,以免延誤搶救時機,若患者瞳孔的形狀、大小、直接和間接對光反應以及患者對痛覺等刺激靈敏度的減弱或消失,有可能顱內形成血腫,應盡早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并準備好各種搶救物品,如氣管插管、喉鏡、呼吸機等,減少手術失敗的風險和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2.2.9 顱內壓的監測 顱內壓的高低直接反映腦水腫的程度,可根據顱內壓的指數決定應用脫水藥的劑量和次數。一般聽神經瘤術后48 h左右腦水腫達到高峰,并可持續至72 h,此時易發生各種變化,如腦干水腫、腦疝等,應利用顱內壓監護儀持續監測72 h,并及時做好記錄。
2.3 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2.3.1 尿崩癥 患者出現多尿、多飲、口渴,>4000 ml/d,尿密度
2.3.2 顱內壓增高、腦疝 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瞳孔、神志、肢體功能等情況變化,意識障礙的有無及深淺程度、時間的長短和演變過程是分析病情輕重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瞳孔改變是神經外科患者的重要體征,尤其對于意識障礙患者來說,更為重要,應遵醫囑給予相應降低顱內壓的護理措施。
3 討論
聽神經瘤起源于第八對顱神經的腫瘤,是常見的顱內腫瘤之一,好發于橋小腦角,發展緩慢,病程長,腫瘤大多數是單側性,少數為雙側,多屬良性[2]。由于腫瘤位于橋小腦角,周圍有腦干、小腦及多組顱神經相鄰,手術切除有較多并發癥甚至導致生命危險。目前采用手術完全切除腫瘤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預后較好。術后患者易出現面神經和三叉神經功能障礙而導致眼瞼閉合不全,角膜反射消失,護理不當會造成暴露性眼炎、角膜潰瘍甚至失明。因此,對聽神經瘤患者進行圍手術期的有效護理,可減少其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康復,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篇5
[關鍵詞] 健康教育;口腔運動指導;腦癱高危兒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11(b)-016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oral exercise guidance for 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12 cases of 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in 3201 Hospital of Hanzhong City from Jan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5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with 10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and 112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health education compared with oral exercise guidance). The mealtimes fixed, eating place fixed, dining environment quiet, forced feeding behavior, encourage verbal and affective interaction score, motor development level score, smart growth level score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were observed. The movement behind, mental retardation, cerebral palsy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mealtimes fixed, eating place fixed, dining environment quiet, forced feeding behavior, encourage verbal and affective interaction score, motor development level score, smart growth level score of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 scores above of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movement falling behind, mental retardation, cerebral palsy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oral exercise guidance can increase the feeding behavior score of 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improve the motor development, smart growth of 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Oral exercise guidance; 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腦癱高危兒是指具有腦癱高危病史的患兒,其形成原因比較復雜,主要和早產、低出生體重、缺血缺氧性腦病、宮腔內感染、核黃疸、產傷等因素密切相關,會造成遠期的智能水平降低和腦癱等嚴重的并發癥[1-2]。腦癱高危兒早期腦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可能對患兒口腔運動和進食技能造成影響,從而造成腦癱高危兒比普通嬰幼兒更加難喂養,這就決定了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可以提高患兒的喂養水平[3-4]。近年來針對腦癱高危兒臨床護理的研究比較多,但是缺乏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對腦癱高危兒應用效果的報道[5-6]。本研究通過對212例腦癱高危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擬探討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對腦癱高危兒的影響,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2月陜西省漢中市三二一醫院收治的腦癱高危兒212例的臨床資料,依據護理措施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100例,男44例,女56例,年齡3~12個月,平均(5.9±1.6)個月。觀察組112例,男61例,女51例,年齡3~11個月,平均(5.6±1.9)個月。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腦癱高危兒年齡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腦癱高危兒喂養護理措施:對于吸吮障礙的患兒,從口角一側放入,有利于患兒吞咽,對于有吐舌表現、舌肌張力較大的患兒,用小勺將食物送入到口腔,然后再用小勺輕輕壓住舌根,促進食物的吞咽。觀察組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實施口腔運動訓練指導。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首先向患兒家長耐心地講解喂養患兒技巧、口腔運動訓練基本過程和喂養過程中加強交流的重要性。口腔運動訓練指導:①口周肌肉的按摩:雙手拇指放置在患兒上嘴唇中部,分別向著左側、右側嘴角逐步的推壓口輪匝肌,相同方法對下嘴唇進行按摩。②口腔按摩:左手托住患兒下頜部,將其面部固定,右手食指指腹部對患兒上唇、口內唇系帶前庭溝附近,快速按壓1次,然后用示指指腹從上頜骨頰側滑行按摩,用示指指腹對人中溝下方門齒孔周圍快速按壓,再用示指指腹自上頜骨腭側滑行按摩。③舌部運動:示指指腹從口腔內向外方向,對舌體前1/3部按摩4次,然后用示指指腹對舌體邊緣按摩4次,再用示指對舌體從左側向右側推2~3 s,然后再反方向推2~3 s。④吸吮力訓練:用消毒處理過的蘸水棉簽放置在患兒唇角或者口唇中部,直到患兒口中“漬漬”聲將水擠出為止,吸吮過程中,用手指向內按壓患兒頰部,從而提高患兒吸吮能力。
1.3 觀察指標
1.3.1 喂養行為評分 參照《兒童康復醫學》[7]結合臨床腦癱高危兒喂養行為問題進行喂養行為評價,主要包括進餐時間固定、進餐地點固定、進餐環境安靜、強迫喂食行為、言語性鼓勵和情感交流情況,每一項評分范圍為0~5分,分數越低,喂養行為問題越多。
1.3.2 運動、智能發育水平評分 運動發育水平評分主要對嬰幼兒粗大運動能力、運動協調能力和手的精細動作能力進行評價,分數越高,運動發育水平越好。智能發育水平評分參照中國兒童發展中心(CDCC)制訂的0~3歲嬰幼兒智能發育量表進行評價,它包括智能量表121個項目、運動量表61個項目兩部分,主要評價嬰幼兒的記憶、語言、簡單解決問題能力和應對反應能力,分數越高,提示智能越好[8]。
1.3.3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不良事件主要包括運動落后、精神發育遲緩、腦癱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建立數據庫,計量資料通過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喂養行為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進餐時間固定、進餐地點固定、進餐環境安靜、強迫喂食行為、言語性鼓勵和情感交流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后兩組患兒上述喂養行為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運動發育水平和智能發育水平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運動發育水平、智能發育水平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后兩組患兒各項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腦癱高危兒運動落后、精神發育遲緩、腦癱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腦癱高危兒不一定會成為腦癱,但是腦癱患病率要遠遠高于普通正常嬰幼兒,因而需要在早期進行康復性護理[9-10]。但是康復的過程比較漫長,起效不明@,探討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對于改善腦癱高危兒喂養水平、提高發育質量和長期健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1-14]。腦癱高危兒腦組織因誘發因素造成損傷,早期損傷表現為口腔運動、進食技能受到影響,如口唇舌運動不協調、口腔敏感性和口內辨別能力下降,這些表現均可能對嬰幼兒的喂養水平造成不良影響[15-18]。腦癱高危兒會出現攝食障礙,如飲水或者吸奶發生嗆咳,進食后有惡心、嘔吐、舌突出表現,不會吸吮奶嘴或者吸吮無力,一些患兒在7~8個月仍然不會咀嚼食物,口唇閉合不全,造成喂養困難[19-22]。以往的資料顯示[23-26],一些家長在腦癱高危兒出現喂養困難時,通過強迫喂食、玩具引逗等方式喂食患兒,可能會對患兒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行為發育障礙,家長在喂養過程中往往注意患兒吃的情況,但是忽略了患兒情感交流,缺乏鼓勵性語言和進食技能的培養。
本研究通過分析212例腦癱高危兒的臨床資料,觀察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在腦癱高危兒中的應用情況,結果顯示,兩組腦癱高危兒護理前進餐時間固定、進餐地點固定、進餐環境安靜、強迫喂食行為、言語性鼓勵和情感交流評分均無明顯差異,護理后兩組患兒各項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不僅改善了患兒攝食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提高了喂養水平,加強了和患兒溝通交流,同時口腔按摩刺激提高了患兒進食能力,促進了患兒吸吮功能的建立。護理后兩組患兒運動發育水平、智能發育水平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不僅可以改善患兒喂養水平和營養狀態,還能提高患兒的智力發育水平和運動發育水平。觀察組腦癱高危兒運動落后、精神發育遲緩、腦癱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可以刺激患兒形成新的神經傳導通路,誘發新的神經元突觸聯系,促進患兒神經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可以提高腦癱高危兒喂養行為評分,改善腦癱高危兒運動發育、智能發育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盛尉,仇愛珍.多元化護理護理對腦癱高危兒體格、智能發育水平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5):558-560.
[2] Lang TC,Fuentes-Afflick E,Gilbert WM,et al. Cerebral palsy among Asian ethnic subgroups [J]. Pediatrics,2012, 129(4):992-998.
[3] 駱雪英.延續護理對腦癱患兒出院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8):707-708.
[4] Oskoui M,Coutinho F,Dykeman J,et al. An update on the prevalence of cerebral pals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J]. Dev Med Child Neurol,2013,55(6):509-519.
[5] 張榮潔,羅瑩,陳伊田,等.作業療法加促通技術對提高腦癱患兒精細運動功能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 28(4):296-298.
[6] Nguyen A,Armstrong EA,Yager JY. Evidence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cerebral palsy:hope from animal model research [J]. Semin Pediatr Neurol,2013,20(2):75-83.
[7] 李樹春,李曉捷.兒童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80,551.
[8] 覃洪金,黃任秀,李玉梅,等.健康教育聯合口腔運動指導對腦癱高危兒家長喂養行為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5,30(1):65-68.
[9] 李平,李澤楷,鄧愛玲,等.腦癱患兒家庭支持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4):365-367.
[10] 牛倩,何秋仙,潘建平,等.0~3歲腦癱患兒健康教育及康復訓練調查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5,44(3):376-377.
[11] Oskoui M,Coutinho F,Dykeman,J,et al. An update on the prevalence of cerebral pals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Dev Med Child Neuro,2013,55(6):509-519.
[12] 謝利林,王榮,吳秀芳,等.早期護理對腦癱高危兒運動發育預后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4):426-428.
[13] 李玉秀,謝潔珊,陳漢斌,等.循證護理在預防腦癱患兒醫院感染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8):41-43.
[14] 梁秋葉,覃花桃.健康指導與家庭康復相結合提高腦癱兒童療效及生存質量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 23(10):1114-1116.
[15] 張曉麗,鐘晨.痙攣型腦癱患兒30例的家庭康復護理指導[J].護理與康復,2013,12(8):775-777.
[16] Hustad KC,Jones T,Dailey S. Implementing speech supplementation strategies:effects on intelligibility and speech rate of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severe dysarthria [J]. 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3,46(2):462-474.
[17] ⑾丹,胡軍,嚴雋陶,等.上海市腦癱患兒24h治療及管理模式的深度訪談[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4):53-56.
[18] Havstam C,Buchholz M,Hartelius L. Speech retardation and dysarthri a:a single subject study of two individuals with profound impainment of speech and motor control [J]. Logoped Phoniatr Vocol,2003,28(2):81-90.
[19] 曉麗,王文香,史惟,等.不同手功能級別腦癱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析[J].護理與康復,2013,12(12):1127-1130.
[20] Russo RN,Miller MD,Haan E,et al. P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quality of life and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with hemiplegic cerebral palsy identified from a population register [J]. Clin J Pain,2008,24(4):335-342.
[21] 劉芳,李慧杰,吳煥卿,等.早期多元化護理對腦癱高危兒體格智能發育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 29(4):25-27.
[22] Dirks T,Hadders-Algra M. The role of the family in intervention of infants at high risk of cerebral palsy:a systematic analysis [J]. Dev Med Child Neurol,2011,53(S4):62-67.
[23] Nguyen A,Armstrong EA,Yager JY. Evidence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cerebral palsy:hope from animal model research [J]. Semin Pediatr Neurol,2013,20(2):75-83.
[24] Dahlseng MO,Andersen GL,da Grala Andrada M,et al. Gastrostomy tube feeding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variation across six European countries [J]. Dev Med Child Neurol,2012,54(10):938-944.
篇6
關鍵詞:老年人 跌倒 預防措施
目前,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約2.495億,占總人口的17.9%,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嚴峻[1].在美國,每小時有3名老年人因摔倒而死亡,到203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增加到7名老年人[2],不同種族和族裔的跌倒風險相似[3].跌倒不僅會造成軟組織擦傷、骨折、腦外傷等軀體性損傷,還可能使老年人產生低落、急躁、焦慮、自信心下降等消極心理,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質量[4].然而,大多數跌倒并非真正的意外,也不是年齡增長的必然結果,這是一個人的行為風險性所帶來的多種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國外雖然有基于循證依據的預防跌倒的干預措施,但在公共衛生與人類服務以及衛生保健工作者中依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5].而目前我國仍舊缺乏基于循證依據的老年人的跌倒預防措施的相關研究,本文旨在總結國內外老年人跌倒的預防措施研究成果,為我國醫護人員及行政管理人員制定預防和干預老年人跌倒的措施提供理論參考依據,從而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發生率。
1 跌倒的概述
1.1 定義 跌倒(fall)是指意外倒在地上或比其初始位置更低的平面上[6].衰老的自然過程是連續且不可逆的并且與人體生理和認知功能的下降有關,同時與年齡有關的疾病也有可能在衰老的過程中發生。肌肉強度的下降和下肢不協調常常會伴隨著步態不穩和平衡功能下降,這些都是老年人身體惡化的結果。老年人身體惡化的結果還有認知功能的下降,這些衰老帶來的損傷導致了老年人較高的跌倒風險[7].
1.2 跌倒相關的危險因素 跌倒是內在因素和環境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內在因素包括認知障礙、視力障礙、肌肉無力、神經功能障礙、步態/步頻障礙、心血管紊亂;外在因素包括環境因素、醫源性因素。由于跌倒往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危險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若僅針對某些現有危險因素的干預可能無法有效預防跌倒。跌倒預防需結合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全面干預可能影響老年人、各類慢性患者及康復期患者的跌倒危險因素,針對性進行平衡功能篩查、藥物指導、健康教育、功能訓練和居住環境的改造等[1].
2 跌倒風險的評估
對老年人跌倒風險進行及時的識別和評估是有效預防和干預老年人跌倒的前提[4,8].但每個人跌倒的風險通常難以預測,并且有可能被低估了,因此美國、英國和德國都推薦定期評估個人跌倒的風險。通過評估,我們能夠尋找和確定平衡障礙的發生原因,確定平衡障礙的程度,指導制定康復訓練計劃,評定訓練療效,預測跌倒風險。
2.1 運動干預 靜止不動是加速身體機能下降的一個因素,對平衡控制產生負面影響,研究證明運動可以抵消這一現象[7].英國的身體活動指南(The UK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建議65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min中等強度的活動。這包括至少2d的肌肉鍛煉,對于那些有跌倒風險的人,每周至少2d的平衡協調鍛煉,而且必須達到足夠的運動量(每周2h,持續至少6個月)[12].
2.2 單腿直立檢查法 受試者單腳站立,雙手叉腰,觀察睜眼、閉眼保持平衡的時間。時間越長,平衡能力越好。一般認為 60s以上為良好,30~60s為一般,30s以下為差。
2.3 Romberg 試驗 受試者閉目,雙足并攏站立,兩手臂下垂、側平舉或兩手互扣于胸前,維持30s.若站立不穩或傾倒,提示有小腦病變或前庭功能障礙,又稱閉目難立征(Romberg征) .
2.4 Tinetti平衡與步態量表(Tinetti Performance Oriented Mobility Assessment,Tinetti POMA) 此量表適用于平衡能力障礙患者,也可評估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來預測其跌倒的風險。分為平衡和步態測試兩部分,滿分28分。其中,平衡測試有10個項目,滿分16分; 步態測試有8個項目,滿分12分。研究表明,得分在19~24分之間表示有平衡功能障礙,低于19分提示有高跌倒風險。
2.5 功能性前伸測試(Functional reach test,FRT) FRT是根據老年人易跌倒現象而制定出評估人體平衡能力的方法。受試者穿平底鞋,雙腳內緣相距10cm,站于墻邊,在墻上與肩同高處放置一帶刻度標尺。分為前后左右4個方向進行測試。當受試者身體矢狀面與墻面垂直時,手臂外展,體側屈,測量指尖向左、右方向伸展的最大距離; 當受試者身體矢狀面與墻面平行時,手臂前伸或后平舉,體前屈或背伸,測量指尖向前、后伸展的最大距離。每個方向均進行3次測試,取平均值作為分析參數。研究表明,對于社區居住的老年人,測試距離正常值為26.6cm.測試值越大,平衡能力越好。
2.6 功能性步態評價(Functional Gait Assessment,FGA) FGA 可用于前庭功能障礙、帕金森病、老年人等人群的平衡與步態評定。量表包括10項內容,每個項目分為0~3分共4個等級,滿分30分,分數越高,提示平衡及步行能力越好。在不同人群中的研究中,跌倒風險預測存在差異。老年人得分≤22分提示高跌倒風險,在帕金森患者中≤15分提示高跌倒風險。
2.7 中文版老年人跌倒風險自評量表(Self-rated fall risk questionnaire,FQR) 該量表由Rubenstein 等[9]編制修訂,包含 12 個條目,未分維度,量表采用二分制評分法進行評分,選“是”即獲得相應得分,選“否”則記0分,除了條目1“我在過去1年里跌倒過”和條目2“我使用或被建議使用拐杖/助行器行走,來保障安全”的賦值為2分外,其余條目均為1分。量表總得分為0~14分,當總分≥4分時,提示有跌倒風險,且得分越高,老年人跌倒的風險越大。該量表現已在美國、馬來西亞等地得到廣泛應用,且經研究證實,量表評估結果具有很高的臨床一致性。蘇清清等人將該量表翻譯為中文版,經過信度和效度檢驗,得出結論,認為中文版老年人跌倒風險自評量表內容簡單易懂、易測評,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適合用于我國老年人跌倒風險的評估及篩查,但該量表仍需開展大樣本前瞻性隊列研究,明確其適用性[4].
3 跌倒的預防措施
3.1 環境改造 環境危險因素是造成老人跌倒的重要因素。具體包括地毯、松掉的插座、潮濕的地面、地表的突起、家居高度不當、照明不良、約束患者等。近年來,人們對環境的評估和改造越來越重視。近年來,雖然由于對環境因素的重視降低了老人的跌倒率,但是有些危險因素是無法完全消除的。最近的研究表明,要隨時保持警惕,目的在于及時識別和糾正環境因素給跌倒帶來的影響[10].
3.2 藥物調整 造成跌倒的醫源性因素普遍存在于老年患者中。這些患者通常患有多種疾病,需要使用多種藥物治療,無論是單獨用藥還是聯合用藥,這些藥物都可能會增加跌倒風險。在對25例患者的觀察研究中,Leipzig等發現服用精神藥物、利尿劑、Ⅰa型抗心律失常藥、地高辛均會增加單次或多次跌倒的風險。有趣的是,研究顯示服用噻嗪類利尿劑、髓袢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中樞性降壓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通道阻滯劑、硝酸鹽、麻醉藥或非麻醉性鎮痛藥不會顯著增加跌倒風險[10].Gillespie等[11]認為對于大多數社區居住的老年人來說,服用維生素D并不能顯著降低跌倒風險,但是對在治療前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低的人可起一定作用。
2.3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 此量表是目前使用最為普遍的平衡量表,適用人群包括健康老年人、腦卒中、帕金森、前庭功能障礙等患者。量表共包括站起、坐下、獨立站立等 14 個項目,每個項目得分為0~4分,共5個等級,滿分為56分。得分為 0~20分、21~40分、41~56分別對應 的平衡能力代表坐輪椅、輔助步行和獨立行走 3 種活動狀態。較多研究表明,預測跌倒風險的臨界分數值在45~50分。得分≤45分,提示有高跌倒風險。BBS 評定需要1塊秒表、1根軟尺、1套臺階和2把椅子(有無扶手的椅子各1把),一次測評大約耗時20min.
3.3.1 抗阻和有氧運動:Sousa等[13]進行了研究設計,將有氧運動與有氧運動與阻力運動相結合的實驗方案與對照組進行比較,以改善老年人預防跌倒的危險因素。組合運動包括每周1次有氧運動和每周1次阻力運動。從第1周到第8周,阻力訓練包括3組,每組10~12次重復訓練,采用金字塔方法,強度增加。這些練習針對上肢和下肢。有氧成分由30min的快步走程序組成。通過運行時間測試來評估平衡性能。結果報告說,有氧運動和聯合干預均顯示出平衡措施的積極增加,在聯合運動計劃中幅度更大(有氧運動在7.7±1.1之前,在7.0±0.8之后;聯合運動在7.4±1.0之前,在5.9±0.7之后)。對照組的功能指標輕度下降(7.5±0.7之前,7.7±1.3之后)[7].
3.3.2 平衡訓練:Zhao等[14]評估了特定的平衡方案與太極拳干預和不干預組相比對平衡措施的影響。實驗組進行了專門的訓練,以控制踝關節的質心,運動范圍和本體感受以及平衡控制。太極拳組執行10式楊式太極拳練習,而對照組未接受任何治療。椅子站立測試用于評估平衡,這是跌倒風險測試的組成部分,用于評估跌倒的風險。實驗組和太極拳干預平衡后分別增加了15.8%和15.2%.對照組也增加了約5%.兩組在平衡測量上無顯著差異[7].
3.3.3 T-Bow訓練:Chulvi-Medrano等人[15]的研究對10名老年人進行了T-Bow平衡干預,并與未進行任何干預的對照組進行了比較。T-Bow是一種凹形板,可以凹面朝下或凸面朝下放置在地面上。當凸面朝下時,T-Bow在側向或前后方向都不穩定。訓練計劃包括5個使用T-Bow的練習。主要是下肢的阻力練習。這些運動的強度是通過站立時間和改變支撐基礎來控制的。訓練計劃包括1~3組,每組12次。該方案實施時間為8周,2次/周,30min/次。單腿站立被用來評估平衡。Chulvi-Medrano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基線評估相比,運動組單腿站立的時間平衡增加了35.2%,對照組減少了5.8%[7].
3.3.4 適應性活動與Wii Fit訓練:Toulotte等人[16]將適應性體力活動與Wii Fit訓練進行比較。研究設計包括4組:適應性活動小組、Wii Fit訓練組、聯合干預組和無干預對照組。所有參與者每周鍛煉1次,60min/次,連續鍛煉20周。適應性活動要求參與者增加步長、步高、頸椎的靈活性和眼部的靈活性,以發展肌肉力量、本體感覺、靈活性、睜著眼睛和閉著眼睛的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通過執行重復的次數和所需的任務,增加了每周訓練的難度。Wii Fit訓練包括標準的視頻游戲,比如頭球、跳臺滑雪、瑜伽、速降滑雪、游戲球和走鋼絲。每個參與者都經歷了最適合自己能力的難度。聯合組同時進行上述兩種干預,與單獨兩種干預相比,重復次數更少,而對照組沒有進行體育活動干預。每個參與者通過Tinetti測試、單踏板測試和Wii Fit測試進行評估。結果顯示,第1組和第3組的平衡顯著增加:在靜態(15%)和動態(16%)條件下,Tinetti試驗分別減少了13%和12%.只接受了Wii Fit訓練的那一組的結果顯示,僅在Tinetti測試中有所改善,靜態測試下降了13%,而動態測試則沒有。單踏板測試沒有明顯改善,Wii Fit測試的測量值增加了61%.與Tinetti試驗相比,對照組的平衡下降了5%[7].
3.4 跌倒風險教育 研究表明,與患者相關的因素會影響醫院跌倒的頻率和嚴重程度。特別是跌倒知識和患者對自己跌倒風險的認知是決定醫院跌倒的關鍵因素。一項定性研究調查了患者對其跌倒風險的看法,并觀察到他們在醫院時的看法與實際風險之間存在差異。患者有時會冒不必要的風險,例如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起床和洗手,并且他們并不總是充分參與預防跌倒的策略。對于患有癡呆、譫妄和其他認知障礙的住院患者尤其如此[17].對存在跌倒風險的患者,及時告知家屬患者存在跌倒的危險因素及需采取的預防措施,爭取家屬配合,共同參與。同時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病房安全設施使用及預防跌倒措施指導。
指導內容包括:行走時盡量靠有扶手的一邊;如廁、沐浴時要扶好扶手;使用坐廁;步態不穩時借助助行器或拐杖行走,拐杖選擇三腳或四腳拐杖;穿長度適中的褲子;穿著大小合適的鞋(底部平坦帶有紋理、后跟最后部斜面設計,鞋后圈較高,使用堅固材料制作);上下床、變換時要慢,生活起居要做到3個30s,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再站立,站后30s再行走,防止性低血壓;夜間盡量不要上廁所,習慣性夜尿或有尿失禁的患者使用床旁便器;患者使用輪椅時,上好保護帶;臥床時上好床欄;穿衣要坐穩后才進行;使用強鎮靜抗精神病藥或鎮靜催眠藥后患者意識未清前,不要下床活動[18].
3.5 佩戴可穿戴式慣性傳感器 隨著傳感器技術、智能系統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可穿戴設備具備了小型化、高靈敏度和低成本等特征,并廣泛地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老年人的日常監護場景中。可穿戴傳感器設備能夠實時地檢測老年的活動狀態,并在老人出現跌倒等意外情況時發出報警信息。因此,利用可穿戴傳感器設備對老年人進行日常監護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基于可穿戴設備的跌倒檢測系統的設計也引起眾多研究人員的關注。可穿戴設備根據人的行為狀態分析,將人體的跌倒過程分成失重階段、撞擊階段和靜止階段,根據重力加速度判斷跌倒[19].但傳統的檢測設備需佩戴在身體主軀干上,舒適性不足,妨礙正常運動,而且在病理性暈倒或快速坐下、跳躍等稍劇烈的日常動作時普遍誤報警率較高。
針對以上問題,黃衍標等人[20]設計了一個基于智能手表的跌倒監護系統,該系統利用三軸加速度傳感器、三軸陀螺儀、絕對氣壓傳感器、心率傳感器等檢測被監護人腕部位姿和人 體生理信號進行綜合判斷,再利用BLE將通過手機上傳至云服務器,同時利用GSM向監護人進行遠程跌倒報警求救,最后通過實驗證明了該腕部監護系統在不影響用戶舒適度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進行跌倒監測并報警。
4 討論
據報道,跌倒不是由單一因素導致的,而是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研究表明,針對多種危險因素進行的多方面干預才是最有效的預防跌倒方案[10].多方面干預計劃包括:跌倒風險評估、環境評估和改造、輔助器具評估和調整、藥物變更、步態評估和訓練、工作人員(如護工)教育、運動計劃、髖關節保護器的使用和血壓監測等[10].多因素干預可以防止生活在社區中的老年人跌倒,并可能降低人們承受一次或多次跌倒和反復跌倒的風險[21].
Stepping On是一個在澳大利亞制定的預防老年人跌倒的多方面干預計劃,該計劃通過開展一系列(7次)小組會議、隨后進行1次家訪和為期3個月的加強訓練,向社區居住的老年人講授預防跌倒的策略,提高跌倒的自我效能感并且鼓勵老年人改變行為,從而減少跌倒[5].研究顯示,它使澳大利亞老年人跌倒的風險降低了31%[22].
意外跌倒而導致的傷害和健康問題是越來越重要的領域。跌倒不僅是造成社區傷害和長期發病的主要原因,對于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而言,跌倒還構成了重要的公共衛生挑戰。為了應對這一嚴峻挑戰,要積極參與到預防跌倒的建設中來,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多方面進行干預,爭取取得顯著成效。
參考文獻
[1]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齡健康服務與標準化分會,《中國老年保健醫學》雜志編輯委員會,北京小湯山康復醫院。中國社區平衡功能障礙評定與康復治療技術專家共識[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 2019,17(4): 27-36.
[2] Pinzon MM,Myers S,Jacobs EA,et al.“Pisando Fuerte”:an evidence-based falls prevention program for Hispanic/Latinos older adults: results of an implementation trial[J].BMC Geriatrics, 2019,19(1):258.
[3] Kwon SC,Han BH,Kranick JA,et al.Racial and Ethnic Difference in Falls Among Older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J].Journal of Racial & Ethnic Health Disparities,2018, 5(2): 271-278.
[4] 蘇清清,蔣天裕,皮紅英,等。中文版老年人跌倒風險自評量表的信效度評價[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8,39(10):885-888.
[5] Schlotthauer AE,Mahoney JE,Christiansen AL,et al.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epping On in Three Wisconsin Communities[J].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17,5:128.
[6] 劉麗香,何文靜,莫蓓蓉,等。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風險評估工具的系統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19,19(8):1146-1153.
[7] Thomas E,Battaglia G,Patti A,et al.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for balance and fall prevention in elderly: A systematic review[J]. Medicine,2019,98(27):e16218.
[8] Langhorne P,Stott DJ,Robertson L,et al.Med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 a multicenter study[J]. Stroke,2000,31(6):1223-1229.
[9] Rubenstein LZ,Vivrette R,Harker JO,et al.Validating an evidence-based, self-rated fall risk questionnaire(FRQ) for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11,42(6):493-499.
[10] Vu MQ,Weintraub N,Rubenstein LZ.Falls in the nursing home: are they preventabl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2006,7(3 Suppl):S53-58.
[11] Gillespie LD,Robertson MC,Gillespie WJ,et al.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falls in older people living in the community[J].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09,(2):CD007146.
[12] Finnegan S,Seers K,Bruce J.Long-term follow-up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s aimed at preventing falls in older people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hysiotherapy,2019,105(2):187-199.
[13] Sousa N,Mendes R,Silva A,et al.Combined exercis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aerobic exercise in the improvement of fall risk facto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men[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17,31(4):478-486.
[14] Zhao Y,Chung PK,Tong TK.Effectiveness of a balance-focused exercise program for enhancing functional fitness of older adults at risk of falling: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Geriatric Nursing (New York, N.Y.),2017,38(6):491-497.
[15] Chulvi-Medrano I,Colado JC,Pablos C,et al.A lower-limb training program to improve balance in healthy elderly women using the T-bow device[J].The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2009,37(2):127-135.
[16] Toulotte C,Toursel C,Olivier N.Wii Fit(R) training v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ies: which one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to improve the balance of independent senior subjec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12,26(9):827.
[17] Heng H,Jazayeri D,Shaw L,et al.Educating hospital patients to prevent falls: protocol for a scoping review[J].BMJ Open,2019,9(9):e030952.
[18] 陳燕玲,黃杏笑,譚煥君。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干預[J].臨床醫學工程,2014,21(5):661-662,665.
[19] 朱連杰,陳正宇,田晨林。基于可穿戴設備的跌倒檢測方法綜述[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9,55(18):8-14.
[20] 黃衍標,陳華珍,黃鍵鵬,等。基于腕部可穿戴設備的跌倒監護系統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9,27(1):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