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科學課題研究范文
時間:2023-10-24 18:02: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軟科學課題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軟實力;提升途徑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現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國內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據相關部門統計,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近700萬,而社會各用人單位提供的工作崗位卻受全球經濟的影響有所減少;而薪酬方面也出現不樂觀的一面,有調查顯示長沙市近六成高校畢業生月薪在2000元以下。因此,有人將2013年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對高端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用人標準也越來越高,許多用人單位更多地注重個人的綜合實力,尤其是就業“軟實力”。
一、大學生就業軟實力的內涵及區分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新自由主義國際關系學派學者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的概念,他在《軟實力》一書中講到,“軟實力是一種能夠影響他人喜好的能力”,換而言之,即通過吸引別人而不是強制他們來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的的能力。起初“軟實力”的概念是運用在國家綜合實力層面,隨后該概念迅速受到全球理論界專家的關注,致使其內涵不斷擴展,并被運用到各類競爭主體實力的描述當中,甚至是當前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就業軟實力。
關于“就業軟實力”的概念,國內還沒有正式的界定。本課題組成員通過對長沙、深圳等地的走訪調查,與近百家的用人單位進行交流,匯總其意見并參考相關文獻,認為“大學生就業軟實力是指專業知識外的能力,寓于大學生心理、性格、志趣、品德、涵養和魅力之中,對他人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的總和?!?/p>
“就業軟實力”和“就業硬實力”的區別在于,“就業硬實力”是可以通過具體形式量化出來的專業能力,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如畢業證、學位證、獎學金證書、計算機和英語水平證書,甚至包括機動車駕駛證等職業技能證書等“硬件”;而“就業軟實力”則是一種可以感知的潛在的“隱形”力量,具體包括敬業精神、誠信意識、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商務禮儀、審美觀念、抗挫能力和創新意識等等。
二、當前國內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軟實力的現狀分析
當前,理工科大學生是國內大學生群體中人數眾多、情況較為特殊的一類。說其情況特殊是因為:首先,理工科大學生所學的知識專業性強,即便是在當今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對理工科的人才需求量還是非常巨大的,所以理工科的大學生就業前景還是較好;其次,雖然用人單位對理工科人才的需求量較大,但是,當前很多的用人單位更傾向選擇擁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往屆理工科人才,即便是應屆理工科大學生對薪水要求相對較低,也時常會被冷落,究其原因發現許多應屆理工科畢業生在就業“軟實力”方面存在不足,要經過一、兩年的“社會學習”才能滿足那些高要求的用人單位;還有個別理工科應屆畢業生被用人單位錄用,但在開始的工作過程中,暴露出“軟實力”的不足,被用人單位辭退的情況。早在2005年11月13日的《中國青年報》就刊登,重慶理念科技產業有限公司招聘了21名大學生,但在隨后的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里,其中的20人被辭退,僅留下1名大專生,而公司反映出他們被辭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專業知識層面的原因,而是個人綜合素養等“軟實力”方面的原因[1]。重要的是,這些問題到現在還普遍存在。
以上現狀值得我們探討當前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軟實力不足的原因:
經過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教育為了培養各行各業急需的專業人才隊伍,加強了高校的專業化建設,對理工科專業大學生的教育更多地偏重應用性知識和操作技術實踐的訓練,忽視了理工科大學生在人文素養、審美觀念、職場技能、個人魅力等“軟實力”方面的培養。
此外,理工科大學生自身提升就業“軟實力”也沒有引起重視,一方面,受到父母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學好數理化,走偏天下都不怕”的觀念影響,眾多理工科大學生認為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術,找個好的工作是上大學的主要目標,而對“軟實力”方面的學習不太重視甚至是漠視;另一方面,理工科大學生的課程相對較難、學習壓力較大、空余較少,即便有時間也多數在實驗室里度過或花在考研復習方面上了,以至于缺少相對充足的時間來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加強自己的就業競爭“軟實力”。
三、提升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軟實力的現實意義
根據當前社會發展與轉型的大格局,結合用人單位的選才標準以及理工科大學生目前的實際就業競爭能力,提升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軟實力”具有非常重要現實意義:
1、有利于理工科大學生綜合實力的提升
大學生的綜合實力包括其“硬實力”和“軟實力”,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都會影響綜合實力的提升??梢哉f,理工科大學生的“硬實力”是培養其“軟實力”的基礎,理工科大學生“軟實力”的提升是對其“硬實力”的最強有力的支撐。因此,在抓好理工科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的同時,加強其“軟實力”的教育培養勢必有利于理工科大學生就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2、有利于理工科高校畢業生更好地就業
由當前的就業形勢和用人單位反饋意見不難看出,就業“軟實力”不足成為眾多理工科大學生就業的瓶頸問題。通過提升理工科大學生的就業“軟實力”將實現理工科大學生的綜合實力的提升,將更好地幫助理工科大學生融入職場,符合用人單位的選才標準,進而更好地就業,實現“人職匹配”,同時,也將大大縮小與那些有工作經驗的求職競爭者的差距。
3、有利于理工科學生就業后更好地發展
“就業固然很重要,發展更加重要”,在現實生活當中,大多數的理工科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非??粗刈约涸诠疽院蟮陌l展前景。在綜合實力當中,“硬實力”雖然相當重要,它能體現自己某些方面的實力,充分證明自己符合用人單位招聘崗位的要求,但進入公司就業后的發展更多還依賴于“軟實力”的發揮。前面《中國青年報》中案例就是“硬實力”達標,“軟實力”不合格而影響個人職業發展之路的最好典型。因此,提升理工科大學生的就業 “軟實力”將有利于理工科大學生職業道路的發展。
四、對提升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軟實力”的若干建議
鑒于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軟實力”在就業求職當中的重要位置,說就業“軟實力”是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的一種核心競爭力一點都不為過。因此,提升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軟實力”也是當前高等教育中非常必要而又迫在眉睫的核心工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軟實力”的提升:
1、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培養
在就業“軟實力”的內容當中,大學生的敬業精神、誠信意識等方面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培養分不開的。一個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發揮和服務指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培養理工科大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養是提升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軟實力”的首要問題。具體來說,可以結合高校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課程、各種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教學見習和實習等環節,通過課程傳授、講述典型案例等形式來激勵廣大理工科大學生,使其具備“做一行愛一行”、“誠實守信”等方面的思想,進而提升理工科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以及就業“軟實力”。
2、積極開展各種形式企業管理方面的素質拓展活動
溝通能力、人際關系處理、團隊協作等就業“軟實力”是理工科大學生進入職場必備的基礎條件,而許多理工科大學生將大量的時間花在攻克難度較大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在與人溝通、人際關系處理、團隊協作等方面存在不足。面對這類問題,學校可以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素質拓展活動來宣傳并提高廣大學生在此方面的不足,比如:求職面試情景模擬、產品營銷情景模擬、團隊創業模擬、室外團隊任務、職場人際關系處理模擬等等。通過各種素質拓展活動,幫助理工科大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鼓勵他們積極面對自己的不足,并不斷努力去克服不足,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其就業“軟實力”。
3、結合素質選修課提升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有人說:“在大學校園里可以通過穿著和舉止就能找到當中的理工科學生?!边@句話反映的是,當前,個人的審美觀念以及商務禮儀等方面的知識也是眾多理工科大學生所缺乏的現象。而如今的職場對個人的審美觀念、商務禮儀等人文素養還是非常注重的。這就要求廣大理工科大學生在校期間就要努力提高自身在人文素養方面的修養,以達到當今職場的水準。具體實施來說,高校方面,可以通過開設相關的素質選修課,并要求理工科學生必須修滿一定的學分,通過選修課的課堂傳輸相關的知識,來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還可以舉行類似“商務禮儀”大賽等活動,給予理工科大學生實踐的機會;而學生個人方面,除了要積極參加相關的人文素質選課課程提高自身素養外,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相關的書籍,甚至是向已在職場多年的家庭成員請教、學習,通過多種渠道提升自身在人文素養方面的就業“軟實力”。
4、培養理工科大學生的心理自我調節能力
當今社會,人們生活、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各方面都存在著競爭,就業崗位的競爭、市場業務的競爭等等,有競爭就有壓力,如何面對并緩解這些壓力對理工科大學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其中,最好辦法就是具有一定的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化壓力為動力。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包括抗挫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勾炷芰χ傅氖敲鎸Υ煺?、失敗等消極因素的承受能力;自我調節能力是指個人面對各種情況對身體、情緒、能力等方面的調節能力,通過調節使個人能認知發展從不平衡到平衡狀態的一種能力。培養理工科大學生的心理自我調節能力首先需要其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足以抵抗各種挫折,其次要培養自己面對困難能夠冷靜處理的心態,還需要有較好的人際關系和虛心向他人請教、學習的態度,如此一來,當面臨壓力的時候能借鑒他人的經驗來較好的處理問題,同時,更需要有一定的執行力。
5、加強理工科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和培養
一個公司的生命力在于創新,有創新才有進步,才能生存。創新能力對于大學生入職可能并不是必要條件,但是,處于當今競爭激烈的職場,創新能力是職業發展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因素。創新能力是一種心智能力,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三個模塊。培養理工科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參考創新能力的“三個模塊”來開展。首先,培養理工科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當中發現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創新意識,發現問題指的是學生、生活、工作當中發現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不便之處,發現問題才會去想解決問題,才有可能創新;其次,培養理工科大學生探索和思考的能力,甚至是團隊性質的探索和思考,這就是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后,就要掌握相關的條件,并給予執行,實現問題的實際解決。當然,這些都需要學校正確地引導和學生積極參與、配合才能實現。
綜上所述,理工科大學生的就業軟實力不僅是一個理工科高校畢業生求職擇業的能力,也是一個理工科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崗位上能夠長期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這種能力可能會因為每個理工科大學生的性格、背景、個人經歷和閱歷、職業目標等不同而有所偏差,但這種能力是經得起長時間地考驗,具有延展性,甚至是競爭對手無法模仿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國內對理工科大學生的教育應當注重對就業“軟實力”的培養和提升,鼓勵廣大理工學子不斷學習各方面知識和技能,使之具備過硬的就業“硬實力”和“軟實力”。
【參考文獻】
[1]齊蓓.工科院校大學生的“軟實力”及現實意義[J].科技信息,2011.29.130.
[2]尚國超,于欽. 關于對大學生就業軟實力的探討[J]. 知識經濟,2011.08.57-58.
[3]鮑新龍,郭春娥,譚冬霞.淺談IT相關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軟實力[J].咸寧學院學報,2008(2).32-33.
【作者簡介】
篇2
關鍵詞:軟件體系結構;研討式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187-02
目前,研究生軟件體系結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本課程的理論性較強,概念繁多,內容抽象,學生缺乏對本課程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無法真正理解軟件體系結構在提高軟件質量方面的重要性,更無法在軟件設計中靈活運行軟件體系結構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設計出高質量的軟件體系結構。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體原因主要如下:教學方式簡單;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對軟件體系結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我們在實際講授研究生的軟件體系結構課程中,根據研究生的特點和本門課程的目標,采用了研討式教學和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研討式教學法的運用
研討式教學發源于早期的德國大學,現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高校中的一種主要教學方法。研討式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通過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然后師生共同查找資料,研究、討論、實踐、探索,提出解決問題辦法的方式,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它包括閱讀自講式、討論式、啟發式、專題式、課題制式、案例和講授式等多種具體教學方式。研討式教學要求以“導”為主,設置貼近學生生活、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要求教師有全面、深刻、獨到的見解,了解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并且有熟練利用現代化手段教學的能力。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研究討論后解決問題。教師要收集足夠的資料,便于雙方節約時間,變原來組織教學為討論講解,引導學生利用資料,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應珍視之,并予以鼓勵。教師還要參與多方面研討,使研討式教學有廣度又有深度。在軟件體系結構課程中采用研討式教學,主要實施步驟如下:
1.布置題目。按照題目大小將其進一步細化,根據學生專業情況、知識基礎有針對性地布置題目,并給出必要的提示。在上一節授課的過程中就要布置下題目,給同學們課下留出一周左右的時間準備。比如在學習經典軟件體系結構風格一節時,下課前,在總結各種經典軟件體系結構風格的特點和優缺點的基礎上,就要引出目前流行的B/S和C/S結構風格,給大家布置題目:查閱相關資料,分析B/S和C/S結構風格的特點、優點和缺點,以及兩種風格混合的可能性,同時分析一個具體案例,如某公司網絡財務管理系統,給出初步的需求,請同學們作為軟件架構師,為該系統選擇合適的軟件體系結構風格,并設計出初步的軟件體系結構。
2.引導學生查閱案例和文獻,指導學生對資料進行消化、歸納,準備研討資料。針對研討題目涉及的文獻資料的獲取,可以采用介紹相關資料和指導學生自己查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由于軟件體系結構課程本身的性質,學生主要是上網查閱相關軟件體系結構設計的案例和相關資料,通過案例學習優秀軟件架構師的設計思想,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達到重用的目的。通過查閱案例和文獻,也能沖破教材的束縛,開闊同學們的視野,拓展思路。學生通過對資料進行總結歸納和準備研討資料的過程,將這些材料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認識和能力水平。
3.組織討論、交流及講評、總結。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依據所選擇的題目在全班進行報告,所有的學生共同進行討論,給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等。在這期間,教師一方面要注意時間的掌控,及時對討論進行引導、啟發、點撥,以免出現冷場或跑題、偏題等現象發生,使研討不斷深入;另一方面還要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發言給出評價,并作為考核的一部分依據。最后教師對研討、交流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形成共識。如對上節課布置的題目某公司“網絡財務管理系統”,請同學們介紹自己的體系結構風格的選擇和設計思想,大家共同討論,教師最后總結各位同學的觀點,給出合理的體系結構設計。
二、研討式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相結合的運用
軟件體系結構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只談空洞的設計理論和思想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在授課的過程中,結合案例教學,就能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而且能引發同學的思考和討論。比如在學習軟件系統的需求種類時,我們采用如下的教學過程:先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項目經驗,談一下自己認識的需求都有哪些種類。在同學們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張需求分類表。軟件需求劃分為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又可分為質量屬性和約束。軟件質量屬性劃分為運行期質量屬性和開發期質量屬性兩大類。通過總結大家的觀點形成圖的形式,清晰直觀地展現了知識點,避免了學生在做需求分析的時候經常遺漏掉某些需求的情況。在強調“約束”的重要性時,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某教學網站系統,由于在需求分析的時候,沒有考慮將來部署時WEB服務器的版本要求約束,而采用了VISUAL STUDIO 2010作為開發工具,可是開發完成,在部署時,服務器卻不支持.NET FRAMEWORK 4.0,而VISUAL STUDIO 2010卻恰恰是基于.NET FRAMEWORK 4.0的,所以導致開發出來的系統無法在服務器上部署,最后不得不重新買了一臺新的服務器,增加了一大筆成本。我們從這個例子可以認識到,在需求分析時全面考慮各種需求是多么重要,它直接決定軟件的質量,甚至決定軟件的成敗。通過這個生動的例子,同學們深刻認識到了進行全面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尤其是需求中“約束”的重要性。
三、實踐教學法的運用
軟件體系結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僅僅學習書本上的理論是不夠的,必須在項目實踐中去學習,才能更好地理解軟件體系結構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并在實踐中逐漸增長經驗;才能結合具體的項目需求,設計出高質量的軟件體系結構。本課程設置了實踐環節,在第一次上課時,就要把實驗大綱、實驗指導書、實驗要求和實驗報告模版給大家講明白,并且請同學們自由結組,3~6人一組,每組一個題目,題目可以自己擬定,也可由教師給出。整個實驗需要大家完成需求分析、系統設計、軟件測試和系統編程實現,并提交相應的報告。最后每組要進行答辯,根據系統完成情況、答辯情況、實驗報告情況和每個人的工作量和表現綜合評分。經過實踐教學,學生可以把理論應用到實踐,用實踐來加強對各種軟件體系結構風格的理解,增長設計經驗,提高軟件體系結構設計的綜合能力。
四、總結
研究生教學實踐證明,本文采用的研討式教學結合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方法,在軟件體系結構課程的學習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增強了師生溝通和互動交流,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它是研究生軟件體系結構課程教學中值得提倡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友生.軟件體系結構(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潘錦基.案例教學法在“軟件體系結構”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電力教育,2009,12(24).
[3]百度文庫http://baike.省略/view/5980152.htm.
[4]單甘霖,齊曉慧.研究生課程教學的研討式教學方法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09,2(3).
篇3
關鍵詞:軟科學;改革;發展;重慶市
軟科學這一術語于上世紀70年代由國外率先提出的,上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各省市科技管理部門先后設置了省級軟科學計劃,資助并實施了一大批研究項目,創造了一大批有重大決策參考價值的智力成果,軟科學在我國實現了迅猛發展,也為我國經濟、社會、科技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和信息化的新形勢下,軟科學的地位更加重要,責任更加重大,任務更加艱巨,黨的十七大報告“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為軟科學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省級軟科學計劃是決策智力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科技管理的重要制度,因而對其開展研究價值意義重大。基于此,本文以重慶市為例,對軟科學計劃改革和發展問題進行研究,以期為我國軟科學的發展提供一些可資參考的理論與思路.
一、軟科學的一般理論
(一)軟科學內涵和性質
自20世紀70年代提出“軟科學”一詞以來,關于軟科學的定義,國際上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使用得比較多的是日本學者提出的“軟科學是一門新的綜合性科學技術,以闡明現代社會復雜的政策課題為目的,綜合應用多個理論或方法,對各類決策對象實施跨學科的研究活動”。我國學者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不同角度對其內涵進行了各種闡釋,但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
我們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把軟科學的定義概括為:軟科學是現代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以及系統科學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組具有高度綜合性的新興學科群。軟科學的根本任務是研究經濟、社會、科技協調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復雜決策問題,揭示其內在本質規律,并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理論、方案、途徑及對策;軟科學的宗旨是提高各級各類組織的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推動經濟、科技、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
可見,就其性質來看,軟科學是一門服務現實決策的應用科學,在學科屬性上歸屬管理科學的范疇,而不是單純的社會科學。其次,軟科學本身不是決策科學,而是決策智力支持科學.
(二)軟科學研究邊界
一般地說,需要決策的問題就是軟科學的研究對象,因而軟科學研究的邊界很寬泛。從研究對象來分,軟科學包括政治、經濟、科技、社會這四大類;從研究層次來分,軟科學可涵蓋宏觀、中觀與微觀三個層次;從研究成果的屬性來分,軟科學研究包括戰略、規劃、制度、政策、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實施方案;從研究任務來源來分,包括自選課題研究和委托課題研究.
(三)軟科學基本理論和方法
目前,軟科學的基礎理論主要建立在系統科學、認知科學和復雜性研究等有關理論上,并隨著相關理論的進展而不斷進化發展。在具體的軟科學研究工作中,需要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目的,廣泛吸納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以及政治、經濟、社會和管理等社會科學領域的各種理論,建立符合研究需要的理論框架.
在軟科學研究的方法上,主要采用系統分析方法、定性與定量結合分析法以及經驗決策與科學決策相結合等工具.
(四)研究的程序范式
一般來講,軟科學的研究程序由篩選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爭取經費資助、開展研究工作、形成研究報告、成果評審、成果應用等環節構成(圖1).
(五)幾個概念的區別與聯
系軟科學是由研究各類決策問題的知識、理論、方法和工具等聚合形成的系統性的綜合知識體系,其內在本質是知識.
軟科學研究是人們應用軟科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對特定事物開展的研究活動,本質是人類有目的的創新行為活動.
軟科學計劃是政府部門建立的用于支持軟科學研究活動開展的特殊制度,是政府科技計劃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本質是一種管理工具手段.
軟科學是前提基礎,軟科學研究是核心關鍵,軟科學計劃則是條件、手段和環境.
二、重慶市軟科學計劃實證分析
(一)研究內容分析
據統計,2002-2007年,重慶市軟科學計劃正式立項課題587項,前3年數量不多,在80項左右變動。從2005年開始,立項數量大幅增加,達114項。2007年增加到125項。從研究對象來看,這些課題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和科技各個方面,項目數量分別為68項、238項、200項、81項;從研究層次看,這些項目涉及宏觀、中觀和微觀,分別占比重為33%、46%和21%??梢?,這期間重慶市軟科學研究重點在于宏觀和中觀,關注更多的是社會和經濟問題。從研究成果來看,這些研究是多視角、全方位的,其成果包括了戰略策略、發展規劃、政策對策、可行性研究等多個方面.
為了準確地評價重慶軟科學計劃的執行效果,我們對“十五”期間重慶、上海、黑龍江、福建及貴州的情況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在資助項目數量上重慶市居五省市之首(統計數據僅為2002-2005年),其次依次為上海、黑龍江、福建,分別為299項、202項、174項,而立項最少的是貴州省,共資助軟科學項目105項;在研究的重點領域上普遍突出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和關鍵問題,并高度重視戰略策略、政策對策的研究;在研究內容上比較注重各自地域特色,比如上海的高技術創新,黑龍江的現代農業建設,福建的海峽西岸發展,重慶的三峽庫區和貴州的云貴高原問題.
(二)研究任務分配
從黨委政府各職能部門、在渝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承擔課題情況看,2002-2007年分別承擔課題189,336,47,10項;比重分別為32%、57%、8%、2%.
由此可見,重慶市軟科學研究任務分配相當集中,在渝高校和相關職能部門特別是高等院校已經成為重慶市軟科學研究的主力軍.
(三)研究經費投入
2002-2007年,重慶市軟科學總投入經費1494萬元,2002-2004年每年投入在200萬元以下,2005年增加到344萬元,投入量居6年之首,其后2年略有下降。與上海、黑龍江、福建及貴州同期相比,重慶的項目資助總經費和平均資助強度都位居倒數第二,揭示了研究經費嚴重不足的客觀現實(表1).
表1 “十五”期間不同省市軟科學投入情況比較重慶上海黑龍江福建貴州項目數量(單位:項)358299202174105財政總投資(單位:萬元)88026008681320223.9經費資助強度(單位:萬元)2.468.704.307.592.13(四)研究質量評價近年來,重慶市軟科學研究雖然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以下薄弱環節,一是研究理論與方法不規范;二是研究深度與廣度不夠;三是時效性不強;四是創新水平不高;五是研究成果決策價值不大. (五)重慶市軟科學計劃管理分析
“十五”期間,重慶市出臺了《重慶市軟科學研究計劃管理辦法》,實施了決策部門與專家學者聯合申報課題、重大課題招投標以及課題專家評審由第三方獨立執行等改革舉措,并受到了一定成效,但也還存在四大問題,一是計劃權威性不夠,部門之間各自為政,難以溝通協調,甚至名稱都不叫軟科學計劃;二是省級計劃體系尚未建成,絕大多數市級行業部門、區縣沒有建立自己的軟科學計劃,計劃缺位的反逼效應限制了市軟科學計劃的職能發揮;三是科學選題成為制約發展瓶頸,上級領導點題無來源,有價值的行業課題被截留,專家自由選題方向又把握不準,研究課題的針對性和科學性難以保證;四是計劃課題定期申報制與部分重大問題發生的隨機性難以協調,以及計劃任務執行的嚴肅性不夠.
(六)現狀總體評價
2002-2007年,重慶市軟科學研究取得了一批在決策上發揮了重要效用的成果。但從總體上來看,研究經費嚴重不足,高素質研究團隊匱乏,創新水平不高,成果決策價值不大、應用不廣,軟科學自身的影響力與知名度不高,發展尚處于低谷期和爬坡上坎階段,軟科學研究工作者和管理部門任重而道遠。新的發展形勢下,特別是中央“314”導航定位和重慶市委、市政府建設內陸型開放經濟、統籌城鄉直轄市等重大戰略實施,政治、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中重大復雜決策問題層出不窮,迫切需要軟科學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軟科學的復蘇和騰飛迎來了新的歷史性機遇.
三、新時期重慶市軟科學發展思路
(一)發展理念
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提高貢獻度、顯示度與影響力是重慶市軟科學發展的第一要務。為此,應樹立以下發展理念:一要堅持服務市委市政府科學民主決策的宗旨;二要堅持有所不為,突出重點的基本原則;三要堅持以出重大成果建精英團隊為戰略關鍵;四要堅持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創新為根本保障.
(二)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是,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把軟科學計劃建設成為開展領導決策研究的大平臺,匯聚一流咨詢專家的“智囊庫”,服務領導科學民主決策的知名品牌,部分特色研究領域在全國有較強的影響力,軟科學步入良性可持續發展軌道.
四、軟科學計劃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有利于軟科學發展的體制
一要發揮重慶市軟科學協調領導小組的職能作用,恢復市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探索建立不同計劃之間的項目立項、軟科學成果信息共享等機制;二要規范軟科學計劃名稱,一律用重慶市+行業部門(區縣)名稱+軟科學計劃命名;三要建立層級分明,職責明確,布局合理的軟科學計劃體系
(二)建立科學的課題遴選機制
首先,軟科學計劃管理部門的角色要由判官轉變為組織策劃者,在準確預判發展趨勢的前提下,秉承以時間換質量和換命中率的理念,超前選題并部署研究,以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等待甚至激發決策者的需求;其次,對重大軟科學研究課題必須建立領導與戰略專家初選-社會公示-正式選題的程序規范.
(三)實施軟科學計劃精品行動
一是建議計劃管理部門設定預期目標,經過科學論證和嚴格的篩選程序確定未來一段時期內需要長期研究的重大領域和方向;二是爭取北京、上海等地個別優秀專家加盟,與本地研究人員組成的專業化核心研究基地與團隊;三是每年安排一定的財政資金,長期定向支持固定的團隊開展特定的研究,相應建立績效評估和動態調整制度,形成軟科學成果長期穩定供給新機制,實現提高研究質量水平和培養專業化研究團隊的雙重目標.
(四)設置黨代表、人大代表軟科學研究專項
從在渝省級以上的黨(人大)代表中遴選一批視野寬闊、戰略思維能力強、口頭表達藝術精湛的重點人員,按照一個代表,一支專業研究隊伍,一筆研究經費,開展一個重大熱點難點問題研究的模式,開辟軟科學計劃為中國特色民主政治服務的新領域,借機擴大軟科學的影響力,優化軟科學發展外部環境.
(五)完善市軟科學計劃管理制度體系
要繼續完善軟科學研究人員、評審專家信用記錄管理制度,制定并頒布實施重慶市軟科學研究范式.
(六)加大研究投入力度與資助強度
一要積極申報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并大幅度提高市級研發資金投入軟科學的份額比例。二要優化軟科學投入支出結構,壓縮一般性項目計劃立項數量,提高市軟科學項目的財政支持強度。三要加大服務行業、企業及社會的力度,拓寬研究資金來源新渠道.
(七)全力推進軟科學成果的推廣應用
一要對軟科學成果進行二次加工凝練,以內部刊物形式報送決策部門參考,并鼓勵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二要加強軟科學研究成果數據庫建設,并在Inter-net上免費向公眾開放;三要不定期召開重大戰略問題專題柬言獻策會、論壇等,邀請市領導及部門負責人出席.
參考文獻
[1]成思危.大力發展軟科學,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J].
中國軟科學.2005,(4).
[2]李 婷.濟南市軟科學計劃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濟南:山東大學,2006.
[3]馬細珍,陳國民,馬友君.提高軟科學研究項目申報立項率的策略[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4.
[4]王 欣.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管理及其信息系統開發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4.
[5]2006年重慶科技統計報告[R].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2006,7.
[6]孔德涌.軟科學研究展望[J/OL].
cnk.inet.
[7]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統計.ctin.
ac.cn/.
[8]徐冠華.在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二十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J].中國軟科學.2007,(1).
篇4
關鍵詞: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課程體系;課程群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1-5122-03
The Architecture Building Research of Practical Course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Such as Soft? ware Courses
CHEN Jian-yao, WANG Peng-fei, WANG Zhong-she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haox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In Vocational Colleges,the talent training goals should train with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echnical talents to meet market and in dustry needs a foothold and source power. Therefore build the system of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dea of relying on the Curriculum of resource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system. And the detail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n the course-building needs of teachers, lesson plans, training objectives, as sessment and appraisal system support.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teaching reform;course architecture;course group
高職院校軟件專業培養目標主要以軟件開發、軟件測試、技術支持和技術服務等為主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但目前企業的需求與學校的軟件人才培養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1]:1)軟件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沒有緊密結合企業公司的應用領域的需求,造成一定程度的脫節。2)實踐類課程群模式銜接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貫穿整體知識的體系與項目案例。傳統的課程群體系知識點過于重復,有些知識體系不能合理有機地安排。3)學生企業實踐實習活動與軟件項目教學結合不緊密。軟件開發的過程和理念,不能及時跟蹤軟件技術行業的最新發展趨勢。造成學生畢業后不能很快適應較大型軟件的個人或團隊開發。4)忽視人文教育和人際交流溝通和開發測試文檔編寫能力的培養。鑒于以上這些問題,開展網絡環境下實踐類課程為主線的優質教學資源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
1網絡環境平臺與實踐類課程體系構建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與創新能力,是目前高校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些素養與能力的培養迫切需要改善高校的網絡教學環境、優質教學資源與教學模式和方法。
1.1網絡環境平臺
網絡環境下的助教助學平臺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在網絡平臺中向學生提供輔助的學習資源和實踐項目案例,已經成為強化課堂教學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補充。網絡環境平臺為學生開創豐富的獲取知識的渠道;實踐類課程DIY自主研學平臺和網絡交互平臺,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實踐意識和互動交流能力。平臺結構如圖1所示。
網絡教學環境實踐平臺主要體現如下內容[2]:
1)網絡助學平臺,主要提供擴展性的理論內容、實踐類教學資源案例,立體化學習資源、擴充性資料、課程實習和實訓實習活動資源。
2)網絡交互平臺,主要提供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和校企互動等教學資源共享與交流的渠道,如實踐教學資源、教學案例等。
3)DIY自主研學平臺,主要圍繞提高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包含問題征集與、項目設計過程與實施思想、成果展示管理等功能。
1.2實踐類課程體系構建
實踐類課程群的選擇和教學過程可以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課程群設置可以分為實踐基礎型、技能提高型、實戰強化型和職業素養型。具體設置如圖2所示,課程群體系內容以項目案例為主線,將學習情境分解到多門課程中學習,明晰每個學習情境對應的崗位工作任務。將每個綜合性的任務分解為多個子任務,在能夠完成子任務的情況下,要求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完成綜合性任務,進而推進到完成整個學習情境對應的任務,這種遞進式的模式和課程實踐模式增加了學生完成項目的成就感,拉近了課程教學和崗位工作任務之間的距離[3]。
同時將類似軟件技術等實踐課程進行整合劃分,突出實踐基礎型、技能提高型、實戰強化型和職業素養型等。學生通過一系列課程優質教學資源體系的學習后,能夠勝任企業公司的開發設計等崗位要求。
篇5
學科交叉,突出特色
深圳是我國產業發展最具有活力的地方,高新技術企業云集,對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一直有著旺盛的需求。面向區域產業特色和需求,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在與本部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理念下建立了信息學部、工程學部、生命科學學部、物流與管理學部,文理學部五大學科群,學科群之間、學科群內部又均貫穿以學科交叉、突出特色的思想,重點建設海洋、物流兩個特色學科,圍繞清潔生產、媒體技術、創新藥物、生物醫學工程等幾個重點方向整合資源。目前已經建立了一批學科實驗室及科研機構,包括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研究室(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研究室)。2個國家工程中心分中心(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分中心)、1個國家發展規劃研究中心分部(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深圳分部)、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分中心(網絡工程研究中心)、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7個深圳市重點實驗室(電力系統實驗室、寬帶網與多媒體實驗室、物流工程與仿真實驗室、深圳市超級雜交水稻研究重點實驗室、循環經濟先導技術實驗室、基因與抗體治療技術實驗室、熱管理工程與材料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有6個與海外高校建立的聯合實驗室和一些校企合作科研基地。
以環境中心為例,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環境學科的幾位教師,分別從事飲用水安全和水環境修復領域的研究污水處理和水回用,水環境和近海海岸模型、環境材料研究、儀器檢測工作等,每位教師各有特點,但是從環境學科層次實現了集成。同時,在學部層面,又完成了清潔能源環境材料、綠色制造,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等四個領域的大交叉,基于以上條件,環境中心與深圳市建立了多層面的合作關系,分別與深圳市水務局、環保局、發改局、規劃局、貿工局、城管局、海洋局等合作,承接了大量項目其間,他們不僅建立了“循環經濟先導技術”深圳市重點實驗室還完成了深圳市循環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如今,該規劃已經成為深圳市發展循環經濟的綱領性文件,并獲得廣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經過不懈的努力,該中心已經為深圳市5個行業15家企業進行過清潔生產試點和示范,并連續兩年被廣東省經貿委評為清潔生產優秀服務單位,他們針對4個學科選送的8名年輕教師也在接受清潔生產培訓后,被授予國家清潔生產審核師資質。更令人贊嘆的是,環境學科建立的工業生態和環境檢測中心,在短短三個月內就獲得了國家CMD和CNAS資質,而且形成了服務于科學研究,服務于研究生培養和服務于社會的大平臺。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環境學科的突出表現也為自己贏得了充分的肯定,2008年,該學科獲得水體污染控制和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的個項目。
窺一斑而見全豹。注重資源整合,實現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結合、前沿探索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的結合,高科技研究與軟科學研究的結合,不僅是環境學科的一個突出特點,
也是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集體體現。
校企合作,成果涌現
作為清華大學在深圳的窗口,為了充分發揮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作用,使清華大學的眾多科研成果在深圳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是清華大學惟一的異地辦學機構,其設立,不僅為清華大學提供了產學研結合的辦學基地,也可充分發揮清華大學的學科優勢和深圳的區域優勢,面向深圳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探索和發展新型高校政府企業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機制,自2001年成立以來,清華大學研究生院一直“以立足深圳,根系清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為宗旨,在產學研結合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學科交叉,突出特色
深圳是我國產業發展最具有活力的地方,高新技術企業云集,對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一直有著旺盛的需求。面向區域產業特色和需求,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在與本部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理念下建立了信息學部、工程學部、生命科學學部、物流與管理學部,文理學部五大學科群,學科群之間、學科群內部又均貫穿以學科交叉、突出特色的思想,重點建設海洋、物流兩個特色學科,圍繞清潔生產、媒體技術、創新藥物、生物醫學工程等幾個重點方向整合資源。目前已經建立了一批學科實驗室及科研機構,包括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研究室(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研究室)。2個國家工程中心分中心(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分中心)、1個國家發展規劃研究中心分部(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深圳分部)、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分中心(網絡工程研究中心)、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7個深圳市重點實驗室(電力系統實驗室、寬帶網與多媒體實驗室、物流工程與仿真實驗室、深圳市超級雜交水稻研究重點實驗室、循環經濟先導技術實驗室、基因與抗體治療技術實驗室、熱管理工程與材料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有6個與海外高校建立的聯合實驗室和一些校企合作科研基地。
以環境中心為例,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環境學科的幾位教師,分別從事飲用水安全和水環境修復領域的研究污水處理和水回用,水環境和近海海岸模型、環境材料研究、儀器檢測工作等,每位教師各有特點,但是從環境學科層次實現了集成。同時,在學部層面,又完成了清潔能源環境材料、綠色制造,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等四個領域的大交叉,基于以上條件,環境中心與深圳市建立了多層面的合作關系,分別與深圳市水務局、環保局、發改局、規劃局、貿工局、城管局、海洋局等合作,承接了大量項目其間,他們不僅建立了“循環經濟先導技術”深圳市重點實驗室還完成了深圳市循環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如今,該規劃已經成為深圳市發展循環經濟的綱領性文件,并獲得廣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經過不懈的努力,該中心已經為深圳市5個行業15家企業進行過清潔生產試點和示范,并連續兩年被廣東省經貿委評為清潔生產優秀服務單位,他們針對4個學科選送的8名年輕教師也在接受清潔生產培訓后,被授予國家清潔生產審核師資質。更令人贊嘆的是,環境學科建立的工業生態和環境檢測中心,在短短三個月內就獲得了國家CMD和CNAS資質,而且形成了服務于科學研究,服務于研究生培養和服務于社會的大平臺。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環境學科的突出表現也為自己贏得了充
分的肯定,2008年,該學科獲得水體污染控制和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的個項目。
窺一斑而見全豹。注重資源整合,實現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結合、前沿探索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的結合,高科技研究與軟科學研究的結合,不僅是環境學科的一個突出特點,
也是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集體體現。
校企合作,成果涌現
作為清華大學在深圳的窗口,為了充分發揮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作用,使清華大學的眾多科研成果在深圳及其周邊地區得以轉化,深圳研究生院與企業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系,幾年來承擔企業研究課題2000多項,項目研究經費達1.5億元,而該研究生院的各個中心也為此倍下苦功。
現代物流研究中心集“產學研”于一體,致力于培養國內高端物流專業人才、承擔國家及地區重大課題,以及開發在國內有大的市場前景的軟件產品,主要專業方向涵蓋物流綜合運輸、物流信息技術、企業物流管理等,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佐治亞理工大學、墨爾本大學等建立學術合作關系,并選派學生去美國YRC公司進行實習。多年來,該中心承擔了多項國家級課題研究,物流實驗室的建設曾獲得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然而,他們絕不止步于眼前的獎項,現代物流研究中心的發展目標甚為長遠――形成在國內領先的優勢研究團隊,形成國內物流科學技術的最高層研究機構和高級人才培養的最佳場所,努力使中心成為國內頂級、國際知名的物流技術與管理研究中心,并使清華大學物流工程與管理學科成為學校創建一流大學的優勢學科。
國家光盤中心深圳分中心堅持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方向,從技術創新到集成創新,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結合的新路。通過與企業合作,該中心利用已有技術,成功開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高清DVD,掌握了紅光高清及高密度激光讀取頭關鍵核心技術、基于電子硬盤的數據保險箱技術,以及智能交互式教學系統技術。
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立體視頻研發基地進行的立體視頻研究,已經推出立體手機樣機,并研發出視頻2D轉3D實時轉換技術。
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研究室開展的光伏/風力發電逆變控制器開發項目是大規模開發利用新能源的一種重要形式,其中揚水系統已經在邊遠地區的生活供水、農林澆灌、沙漠治理及城市景觀系統應用中顯示效果。
眼部OCT掃描儀研發項目同企業合作,把實驗室成果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醫療器械產品。
戒毒新藥――特祛多新是具有國內外知識產權的國家一類化學創新藥物。
種種成果,無不精彩。這一切,是深圳研究生院多年努力的結果,也是他們未來的起點。
探索新路,深化發展
自創辦以來,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已累計招收培養各類學生9200余人。畢業生就職于政府部門、高新技術企業等領域,目前,他們已向相關企業派出13名企業特派員,頗受用人單位好評。然而,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成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名校窗口的延伸。
通過高科技研究與軟科學研究結合,該研究生院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決策參考、政策支持。幾年來深圳研究生院承擔50余項政府軟科學課題,包括創新型城市研究、深圳產業轉型、知識產權預警平臺。中小企業再擔保體系,深港創新圈、科技創新平臺、光明新區規劃,住宅產業現代化等,為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提供了理論支撐。
篇6
摘要:通過對廣州市第十六中學近幾年進行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情況回顧,分析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的內涵和影響因素,提出了踐行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的長效機制策略。旨在轉化教育理念,加強學校體育教育引領的榜樣作用,結合校園文化和體育特色,落實常態化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探討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提供范例參考。
關鍵詞: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長效機制;實踐
中圖分類號:G807.3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29
2007年我國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以來,各級政府非常重視,各級各類學校按照上級要求紛紛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營造與校本文化相應的體育健身氛圍,號召青少年走向操場、走向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對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起著積極作用。隨著陽光體育運動進一步開展,卻面臨困難重重,甚至遭到質疑。盡管理論界、學術界對陽光體育運動課題研究提出一些指導性建議,但大多理論性較強,操作性的研究不多。
廣州市越秀區全面開展學校陽光體育實踐活動,成效顯著。繼2010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陽光體育先進區”后,區教育局于2010年12月又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了“2010年度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2007至2014年我校參加廣州市和越秀區中學大課間體育活動評比,獲廣州市一等獎、越秀區特等獎和最佳設計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活動效果。近年來開始從校本特色課程、校園文化和人性化需求對大課間體育活動進行改革,注重領導的榜樣帶頭作用,打破傳統的課間操活動形式,整合體育活動資源和內容,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分析存在困難,并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促進陽光體育運動深入開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在廣州市第十六中學,于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進行為期三學年的調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閱讀了相關論文論著,熟悉了陽光體育領域的現狀和發展動態。
1.2.2問卷調查法
發放問卷2500份,回收問卷2400份,回收率91.3%。問卷經過體育專家指導和修改,具有較好的內容和結構效度。
1.2.3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7.0對各項數據進行了統計處理。
2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長效機制的內涵
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是陽光體育運動的一部分。它是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的一種新型課間操形式,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快樂教育。現代漢語詞典對“機制”一詞的解釋: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方式[1]。對機制的內涵理解為三層含義:第一、系統的組織結構和工作原理;第二、系統內相互作用;第三、泛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其內在的規律性。長效機制是系統內相互作用,長期持續發揮預期功能的配套制度。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構建可減少、甚至避免“虎頭蛇尾”、“形式主義”的出現,有利于建立具有戰略性措施、長期穩定的保障管理體系,遏制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下滑的趨勢,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3大課間活動影響因素分析
在設置大課間體育活動影響最大的因素問卷時,在2400份有效問卷中,得出調查結果顯示:應試教育的影響占最大比例,有883人選擇是影響大課間體育活動的最大因素,占比例人數38%,其次選擇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老師的榜樣作用為870人,占比例人數的36%。內容無新意、體育經費、體育設施的不足、家長參與體育鍛煉的榜樣和家長的約束、法規制度的貫徹不到位、學校監督管理不力占比例人數分別是13%、7%、3%、2%、1%。學生在文化上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以致他們沒有更多的精力來參與大課間活動。還有學生認為大課間活動要常態化開展,與學校領導、班主任重視,并且親自帶頭鍛煉,帶動學生鍛煉有很大關系。學生認為內容無新意也占一定比例,這也是我們在今后進行大課間實踐活動要反思,要進行改善的地方。
4大課間實踐策略
4.1豐富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011年以來,我校不斷嘗試新增項目或更換項目內容,讓學生對大課間產生新鮮感、好奇感,引發學生的興趣。例如2011年增加了手語操,2013年增加了趣味運動項目(花樣跳繩、彈彈球、飛盤)。手語操是我校體育老師精心自編自導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制而成,并且逐年進行適當的改編。手語操的練習較好地滲透了德育教育,其表現出的韻律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
4.2集中分組相結合,促進學生練習功效
2012年以來,我校采用集中與分組相結合的活動形式。廣播操、健身操采用集中的練習形式;球類、趣味運動項目采用分組分項進行練習。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劃分運動區域,盡量做到各項目之間不干擾。在分組輪換過程中遵守就近原則,不拖延時間,保證學生的大課間運動時間,促進學生練習功效。
4.3學校領導、老師的榜樣作用,促進形成激勵機制
我校近幾年來,學校領導主動帶頭參與體育活動,包括大課間活動。校領導們經常課余時間跑步、打羽毛球、籃球,班主任、任課老師也加入到鍛煉中的隊伍來,在全校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班主任起初是自發地在大課間活動時間進行跑步,后來任課老師也漸漸加入大課間活動,有老師們參與,學生們在大課間體育活動時顯然更加投入。我校把大課間活動跟學校德育工作評比相結合。對各班大課間活動進行評比,包括活動內容、參與情況、活動效果等進行評比,并納入班級管理、班主任績效評比依據,占一定分值參評。每年度評選“大課間先進班”,榮獲此榮譽的班級在評選優秀班級時可以加分,班上推選“大課間體育達人”,激勵學生參與運動。同時,要針對“弱勢群體”,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抓住教育契機給予不同方式的贊許,鼓勵學生積極進取,提高其自信心[2]。在陽光體育實踐活動中多鼓勵、多激勵,少責備、少批評,往往會獲得較好的活動實踐效果。除此之外,要加強對女生的激勵,女生相對來說要比男生參與的積極性要低一些。要為女生建立以青春、美麗、健康、活力為標識的運動的身體形象[3],作為女生的追求目標,使女生為實現目標而投入到大課間實踐活動當中來。
4.4引入大課間應急機制,確保常態化開展
建立大課間活動應急機制,有利于保障大課間常態化開展。比如,遇上雨天天氣,我們采取活動班級減半,即全校奇數班出來活動(下次輪換偶數班),充分利用學校的風雨場、乒乓球館、禮堂舞臺、禮堂通道進行活動。活動內容以原地縱跳、原地高抬腿、仰臥起坐為主,留在教室的班級做眼保健操和手語操。在大風天氣時,盡量減少球類運動,安排力量訓練(啞鈴、深蹲)、跑步等。當然,大臺風天氣應停止活動,確保學生安全。為迎接上級部門檢查或評比,大課間活動采用最優化的活動模式,設有學校舞臺展示環節,不同項目輪換展示,使大課間活動層次分明、迭起。
4.5校本課程特色,促進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引入校本教材內容,有利于促進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在選擇開展陽光體育項目上,盡量結合本校的體育文化和校本教材開展實效的體育活動,體現本校的體育文化和體育特色[4]。因此,要根據學校的總體部署,結合學校場地實際情況,選擇性采用適合本校開發和發展的項目。我校體育校本教材主要內容是武術和圍棋、籃球。每年特招一定數量的圍棋和武術體育特長生,這些特長生成為學校組隊出去參賽的主力軍,尤其武術特長生還成為大課間活動展示區的主要表演者。為展現我校體育校本課程特色,在組織大課間活動時,把圍棋特征和民族傳統武術融入大課間活動之中。比如,在活動中讓一部分學生著黑色服裝、一部分學生著白色服裝,進行交叉跑動、并行跑動、環繞跑動,很好展現了“圍棋”特征。同時,引入武術扇操,動作整齊劃一,場面壯觀,繼承和發揚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校園文化。
5構建大課間活動長效機制的實踐效果
我校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場地和現有器材,努力滿足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需要,積極探索、嘗試改革創新。近幾年來,大課間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營造了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吸引師生走到陽光下,走進運動場,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獲得較好的實踐效果。學校每年抽樣800人進行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在興趣濃厚、形式多樣、內容新穎、堅持鍛煉、合作交往、積極參與、身心受益方面,學生們的認同程度是逐年提升,獲得的實踐效果是滿意的。
學校每年抽查測試肺活量和臺階指數,情況如表1、表2、表3。
從表1、表2、表3可以看出,肺活量成績、臺階指數成績是逐年提高的,尤其是2014年相對于2013年來說,肺活量、臺階指數均有顯著性差異,表明我校長期開展大課間活動取得較好效果,構建了較穩定的大課間體育活動長效機制。
從分析測查結果來看,改革的成功之處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安排更新大課間活動內容和組織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生產生新鮮感;注重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善于從校本課程、校園文化、生活實際的視野挖掘素材,并使之相結合,豐富大課間活動的內涵,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建立校本化特色的大課間活動長效機制。
6結論與建議
6.1我校開展校本化的大課間活動,突出校本課程和學校民族傳統特色,構建陽光大課間長效機制是可行的。學生的肺活量和臺階指數逐年提高,學生的合作交往、學習興趣等逐年提高,獲得較好的實踐效果。
6.2大課間活動必須是常態化開展,不能只注重形式,應付檢查或評比。學校應有一套實施方案和應急方案,確保大課間常態化開展。
6.3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盡量每年有所改革創新,適當更新內容和形式,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6.4大課間活動應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建立激勵機制,促進管理實效,并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體格健全的人。
6.5倡導校領導、老師的榜樣作用,引領、帶動學生的參與,做到全員參與,使大課間活動實效最大化。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國家級課題課題編號:BLA100102;基金項目:廣州市越秀區軟科學課題課題編號:2011-JY-039]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8.
[2]黃寧波.體育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和探索[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22(2):3-5.
[3]熊歡.女性主義視角下的運動身體理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7):30-35.
篇7
依托國內可靠資源的供應體系,開發廉價、清潔的車用替代燃料,是確保我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和環境清潔的根本途徑。汽車的主要燃料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柴油和汽油。作為我國能源與環境研究中的重大和緊迫的課題,必須針對我國自然條件和能源資源特色,逐步改變汽車能源結構,發展清潔代用燃料,在發動機上實現高效、低污染的燃燒,控制汽車發動機有害排放對我國大氣質量帶來的日趨嚴重的影響。
首先看看國內外各種清潔代用燃料及其技術發展趨勢。
1、液化石油氣和天然氣。壓縮天然氣(CNG)和液化石油氣(LPG)由于具有的低污染物排放被認為是內燃機的較理想代用燃料,已經被成功地應用于汽油機。天然氣的主要成份是甲烷(一般為83%~99%)及少量其他烴類、CO2等,具有較高的辛烷值,抗爆性能好,與汽油相比,燃燒更完全。天然氣汽車可以降低40%的HC排放,50%的CO排放,采用缸內直噴和稀薄燃燒技術可進一步提高發動機效率,符合各國有關的環境排放標準。天然氣因為其良好的排放特性及豐富的儲量而成為各種代用燃料的首選。壓縮天然氣是目前車用天然氣燃料的主要儲存方式,在汽車上使用的主要缺點是儲氣瓶占用體積大。液化石油氣作為車用燃料主要成份是丙烷、丁烷和少量烯烴和戊烷,儲存方式是液態。其辛烷值較高,燃料費比酒精、汽油、柴油等便宜,CO、NOx等有害排放量低于汽油排放,基本上消除黑煙和顆粒物。
2、煤基液體燃料合成技術。通過煤液化合成油是實現替代燃料的現實途徑之一,“煤變油”稱為煤基液體燃料合成技術,分為直接和間接液化兩種方式。直接液化是指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加氫使煤中有機化學結構直接轉化為液體燃料,再提質加工為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料;間接液化是將煤汽化制成合成氣,合成氣再催化合成汽柴油。由于直接液化的操作條件苛刻,對煤炭的種類依賴性強,目前適合于工業化生產的“煤變油”都是間接液化的。具體方法是通過高溫、高壓的辦法變成富含各烴類的氣體,再把這些氣體提純并經過化學反應后生成油品和其他化工產品。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可以通過“煤變油”技術合成高品質柴油的只有南非等少數國家,國內掌握間接液化合成油技術的只有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懊鹤冇汀敝卮罂萍柬椖砍晒砻鳎覈丫邆淞碎_發和提供先進成套產業化自主技術的能力,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可以將煤變為高品質柴油全套技術的國家之一,初步形成了“煤變油”產業化的雛形。
3、氫氣。氫氣(H2)長期來主要用作宇宙飛行器發射和推進的燃料。作為汽車燃料,氫氣辛烷值高,發動機熱效率高,發動機可穩定燃燒,點火能量低,且火焰傳播速度快,低溫下易起動,其燃燒生成物主要是水和NOx,不產生HC、CO和碳煙排放。氫的主要缺點是儲運性能很差,以液態方式儲存時成本高,不適宜長期儲存。從水制取氫有電解法、熱化學法、光解法及微生物法,這些制氫方法的成本及能耗都較高、難以進行大規模制取氫燃料,因此必須在解決生產成本、儲存運輸等難題后,氫氣才能走向實用。
4、醇類燃料。醇類燃料包括甲醇和乙醇。20世紀80年代一些國家發現醇類燃料不僅可以替代石油,且尾氣排放物更低,激發了使用醇類燃料的熱情。甲醇可從煤、天然氣和油頁巖制取。甲醇作為汽車燃料,具有辛烷值高、汽化潛熱大、熱值較低等特點。甲醇燃料自身含氧,在發動機燃燒中可提高氧燃比,CO和HC的排放較汽油和柴油低,幾乎無碳煙排放;另外,由于汽化潛熱高,可降低進氣溫度,提高充氣效率,使最高燃燒溫度低,發動機的NOx排放較低。乙醇可利用發酵的方法,從甘蔗、玉米、薯類等農作物及木質纖維素中提取,這些原料不僅儲量大且是可再生能源。乙醇燃料以摻燒或純燒方式已成功地用于汽油機上,在巴西、美國已應用許多年,技術上已十分成熟。乙醇在柴油機上應用,要對燃燒系統做較大改動。目前國外有關機構正在研制乙醇與柴油互溶的柴油醇,將具有很大潛力。存在的問題是乙醇制取能耗較大、成本較高,約為汽油的兩倍,需在生產技術上尋求突破,降低能耗和成本。
5、二甲醚。二甲醚簡稱DME,是一種含氧燃料,它無毒性,常溫時可在五個大氣壓下液化,具有與液化石油氣相似的物性。二甲醚具有優良的壓燃性,非常適合用作為柴油機的代用燃料。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燃用二甲醚燃料的發動機,在對原柴油機的燃油系統進行必要改造后,在保持原柴油機高熱效率前提下,可使NOx有大幅度降低,碳煙排放為零,發動機燃燒噪聲降低。使發動機有害排放達到世界上最嚴格的美國加州超低排放車標準。二甲醚燃料是實現柴油機汽車高效率、低噪聲、超低排放的十分理想的潔凈代用燃料。二甲醚燃料汽車技術已引起各國高度重視,紛紛開始研制開發。二甲醚燃料的制取可以煤、天然氣、生物有機物等為原料產生合成氣,先制得甲醇,進一步脫水制成二甲醚。
6、生物燃料。生物燃料是指從農作物或動物的脂肪中提取的可再生燃料。目前,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植物油型燃料有菜籽油、棉籽油、棕櫚油、豆油、甲醇酯混合油等。將植物油和動物脂肪與酒精反應,脫去甘油三酸脂轉變成甲酯或乙基酯之后就可以在柴油機上使用,這些酯類物被稱“生物柴油”。生物柴油中的富氧可以加快燃燒速度,減少CO、HC和微粒排放。一般的酯化燃料十六烷值較高,燃料的性質與輕柴油接近,但發動機噴油系統金屬會受到甲酯的腐蝕。生物燃料是一種可再生能源,特別在環境效益上,生物質生產過程中會吸收大氣中的CO2,有助于減輕地球室溫效應。
在能源資源上,我們的國情是“富煤、少氣、缺油”,豐富的煤炭資源是可以依靠的主體能源。據世界能源理事會的預測,全球一次能源資源的可開采年限分別為:石油39年,天然氣60年,煤211年。在世界已探明的儲量中,中國石油占2.7%,天然氣占0.9%,而煤炭卻占15%。可見我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嚴重不足。中國國土資源部經過反復計算和論證,截至2002年年底,中國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儲量1886億噸,人均探明煤炭儲量145噸,按人均年消費煤炭1.45噸,即全國年產19億噸煤炭計算,可以保證開采上百年,我國煤炭是中長期發展中可以依靠的能源資源。
相比較而言,我國天然氣和石油液化氣資源有限,不可能大規模作為車用燃料,而且需要建設新的儲存、運輸和分配系統,汽車也需要進行適當改造。氫氣是潔凈能源,將來可以作為燃料電池車的燃料。我國人口眾多,可耕面積相對較少,植物油脂和可再生燃料如乙醇燃料不太可能大規模生產出廉價的代用燃料,但在某些區域可作為代用燃料。因此,利用我國相對豐富的煤炭資源,發展煤基替代燃料,即以煤炭轉化為烴類或醇醚類清潔替代燃料,是解決我國日益增長的車用燃料消費的主要途徑,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
煤轉化為車用替代燃料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煤基液體燃料合成技術即“煤變油”技術;二是煤轉化為醇醚燃料。
針對我國現狀,通過煤液化合成油是實現我國油品基本自給的現實途徑之一,走煤炭液化合成油的道路是解決能源危機最有效的可行途徑。2001年科技部“863計劃”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啟動了“煤變油”重大科技項目。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正在進行中試研究開發,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今后5到10年,我國將加快推進“煤變油”的產業化進程。要從戰略高度而不僅僅是從經濟利益角度看待“煤變油”。從煤炭價格、人工成本和使用國產化設備等因素考慮,中國“煤變油”技術每桶合成油產品的成本可以控制在20美元左右,低于歐佩克規定的每桶30美元的價格?!懊鹤冇汀碑a業化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從中試到產業化,必須經過萬噸級示范項目的試驗,建設一個萬噸級示范廠,投資需要6-7億元 ;而產生經濟效益的百萬噸級裝置需要投資上百億元 ;只有合成油總量達到1億噸左右,才能說對國家能源安全有了積極影響。因此,必須理性對待煤變油。在我國,“煤變油”已經成為熱潮,我們對此要少些盲目,多些理性,只有技術進一步創新,把成本降下來,才有能力做更多這樣的項目;只有形成公司化、市場化運行機制,企業才能介入到技術開發當中,煤液化技術開發才能進入良性軌道。
煤基醇醚燃料是切實可行的代用燃料。煤基醇醚燃料是以煤為基礎原料,將合成氣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催化轉化為甲醇、二甲醚等醇醚燃料。煤基醇醚燃料元素利用率高、技術成熟、工業運行經驗豐富,含氧燃料環保性好,熱效率高,適應性強,是解決目前我國能源安全問題的最有效途徑。與煤液化合成油的工藝技術相比,醇醚燃料的合成技術更為成熟可靠。醇醚燃料具有原料消耗少,成本低,投資少,規模靈活,具有很強的經濟實用性。經過多年的示范運行,我們對甲醇燃料的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有了深入的認識 :
甲醇燃料的安全性好。甲醇有一定毒性,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總的看甲醇燃料要比汽油對人體健康危害小。甲醇燃料使用中有甲醇蒸氣產生,低濃度的甲醇蒸氣要比汽油蒸氣的毒性小,高濃度時二者相當。甲醇屬大宗化工產品,甲醇生產和應用企業很少出現甲醇中毒事故,通過掌握科學的操作和使用技術,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山西省在甲醇車試運行中,連續數年委托有關醫院對甲醇燃料車司乘人員、加注、儲運甲醇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體檢,未發現因甲醇引起的健康異常和職業病。
甲醇燃料環保性強。燃料甲醇是公認的清潔能源,辛烷值高,燃燒性能好。和汽油相比,甲醇是比較純的化合物,不含硫、N及其他復雜有機化合物,含氧量高,燃燒充分,尾氣排放中CO,CH,SO2,NOx和固體懸浮顆粒等污染物很少。尾氣中有害物質碳氫化合物如苯、芳香烴等更少。山西省定期對參與示范的各種甲醇燃料車輛進行尾氣測定,常規排放完全符合國家標準,達到并超過歐Ⅱ指標。甲醇車排放的甲醛量略大于經三元催化后的汽油車,現已研究出甲醇汽車尾氣催化器,可將甲醛降低到汽油車相同水平。
甲醇燃料經濟性高。經濟性是燃料甲醇與甲醇汽車能否實現市場化的關鍵。實踐證明,甲醇汽車(以中巴車為例)使用低比例M15、高比例M85、全甲醇M100每噸燃油費分別比同型號汽油車低194元、764元、900元。高比例多點電噴甲醇發動機比同型號規格的常規汽油機制造成本僅增加3000元,在用車改裝全甲醇(M100)燃燒裝置費用為4000元,但綜合運營成本比普通汽油車低。目前銷售一噸M15的93#甲醇汽油比銷售一噸93#汽油給企業多帶來效益121元,因此中石化、中石油兩大系統參與甲醇汽油配銷和推廣的積極性很高。同時燃料甲醇的生產也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高硫煤“多聯供”制甲醇和焦爐氣制甲醇成本在850元左右,最具實施的條件,最具廣闊的市場前景,吸引了許多煤焦行業的民營資本進入,符合我國的國情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 上一篇: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
- 下一篇:多民族文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