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臨床醫學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09-19 17:42: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臨床醫學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臨床藥學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1參與合理用藥,深入臨床與醫護人員一起正確選擇和使用藥物,是臨床藥師的一項重要任務。隨著醫藥科技事業的發展,各種高效、速效、長效、持效藥不斷涌現,而且它們的副作用、毒性以及長期使用的安全性日趨復雜;同時由于臨床醫生專科性,對于跨學科的用藥不可能全面熟悉,加上偏重藥品的療效忽略了藥品的毒副作用的安全問題,因而作為平衡藥品的這一利與害的臨床藥師就應運而生。臨床藥師可以運用其藥學知識、最新藥物信息和藥物檢測手段,為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在用藥和品種選擇上提出意見,供臨床醫生制定藥物治療方案時參考,臨床藥師參與合理用藥可實現了醫生、護士、藥師三位一體的全方位治療體系,較大幅度地提高了醫療質量;同時,其診療過程中的相互協作與交流,必然促進三者各自技術水平的提高,最終實現醫療隊伍整體業務水平的提高。
1.2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 , ADR) 主要是用藥不當、藥物配伍不當或無效用藥而產生的。有調查表明,目前我國醫院不合理用藥現象十分普遍,其中以濫用抗生素和臨床配伍禁忌同時使用普遍。濫用抗生素主要表現為用藥起點高、大品種使用率高,某些非感染性疾病或非明顯的適應癥但使用抗生素,醫生選擇抗生素時盲目、憑經驗,品種更換頻繁[1]。臨床用藥配伍禁忌主要表現在理化配伍禁忌、藥理拮抗作用、無關作用聯合用藥、合用增加不良反應重復用藥等方面。據報道,在我國5000萬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萬人(5%)與藥品不良反應有關,其中50萬人屬嚴重反應,因此致死的病人逾20萬。統計資料表明,由藥源性疾病致死的病人數占住院人數的11%,我國聾啞兒童中2/3病例是由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所致[2]。臨床藥師具有豐富的藥理學知識和臨床經驗,一方面通過配合醫生查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控制院內濫用抗生素,杜絕配伍禁忌等不合理用藥現象發生;另一方面通過對ADR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時反饋給臨床一線和本地區ADR檢測中心,可以避免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醫院應加強臨床藥師在預防藥物不良反應中的責任,充分發揮他們在ADR監測中的作用,以降低由于ADR給患者帶來的傷害,提高醫院臨床用藥水平和醫療質量,保障人民用藥有效安全。
1.3開展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設計個體化給藥方案。
對于治療量比較狹窄、毒副反應強的藥物(如地高辛、氨基苷類),藥物血漿濃度和療效、毒性反應有顯著相關;特殊情況用藥,如嬰兒、老年患者、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進行TDM鑒測,以獲得最大的治療效果和最小的毒副反應[3]。而TDM分析工作非一般醫護人員所能勝任,需要有豐富的臨床藥學知識的藥學技術人員應用先進的分析技術測定血液或其他液體中藥物濃度,結合藥物動力學原理計算病人的藥動學參數,制定或調整個體化的給藥方案,從而達到安全、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4]。
1.4藥物信息的收集與咨詢服務。臨床藥物治療的合理性必然建立在及時掌握大量和最新藥物信息的基礎上,因此臨床藥師必須經常收集有關藥物治療方面的資料,以便針對臨床治療工作中的問題,提供藥物信息。通過開展藥物咨詢、提供信息,可以促進醫藥合作,使用藥更加安全、有效和合理。同時進行藥物知識的科普宣傳,以增強全民的合理用藥知識[5]。
2要開展好以上幾項工作,要注重以下幾個細節
2.1服務患者的細節:臨床藥學的目的就是讓臨床藥師從藥房中解脫出來,變被動服務模式為主動服務模式,為患者提供更多的安全用藥指導,所以必須注重為患者服務的細節。通過細節服務,提高患者對合理用藥的滿意度,提高患者對藥師的信任,讓藥師真正發揮作用,在藥師和患者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
2.2服務醫生的細節:臨床藥學服務,離不開與醫生的配合與溝通,否則藥學服務不可能真正達到目的。藥師要結合工作實際,結合醫生的工作,為醫生提供有價值的用藥信息,參與合理用藥指導。
2.3服務自身的細節:臨床藥學服務,不僅是服務患者,服務醫生,而且也應該服務好自身,讓自已參與醫療活動中,參與到用藥的安全指導中,臨床藥師要有自信心,要敢于工作,要把自已的工作做好,提升自身水平,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通過服務自身,來達到為患者服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顏 青,李喜西,夏文斌,等.藥師參與臨床藥物治療工 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J].中國藥房,2004,15(9):520-522
[2]Hayashi S.The expected role of community pharmacist in society[J].Yakugaku Zasshi,2003,123(3):163
[3]Milkovich G,Saetrum O.The role of hospital pharmacist in cost control and antibiotic policy[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0,16(3):291
篇2
高校畢業生是我國寶貴的人才資源,現代社會就是知識經濟的社會,大學畢業生要盡快適應社會的發展,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和掌握新的技術技能。因此,有必要改革高校現有人才培養模式,以素質教育為根本,構建終身學習體系,適應市場不斷變化的需要[1]。
我校臨床醫學專業“1+2m”人才培養模式(在校學習1年,醫院學習2年,其中到鄉鎮衛生院實習1個月),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工學結合為主線,適合面向基層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衛生人才的培養模式,是根據本時期社會及衛生事業發展對不同層次的高級醫學專門人才的客觀要求、人才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而進行的恰當定位,是我校人才培養主動適應社會的過程。通過校院合作、產教結合、學見結合的臨床教學改革,幫助學生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學習、模擬、實際操作與基層醫療用人單位需求融通,實現“多贏”。以我校2007~2011屆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為研究對象,以學生就業范圍內的鄉鎮衛生院及基層社區為實證研究單位,以基層社區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需求為參照基準,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和綜合分析以及文獻研究,探索實踐“1+2m”人才培養模式與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促進作用,為大學生就業掌舵。
本次調研以我校豫健集團理事單位、實習基地單位、畢業生招聘單位以及近幾屆畢業生為調查對象,采用電子郵件、電話詢問、問卷郵寄及當面訪談等形式進行。從調查的總體情況來看,用人單位和畢業生自身對我校畢業生的政治思想素質、敬業精神、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團隊協作意識等給予肯定,綜合評價優占近60%。而對畢業生的實踐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創業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評價一般。綜合以下幾個方面對2010屆以后的畢業生和實習生與2007~2009屆畢業生進行比較,結果如下:(1)本文由收集整理技能測試:2010屆以后的學生在畢業前的職業技能測試中,表現積極,成績突出。(2)實踐技能的掌握:工作實習中,2010屆以后的實習生和畢業生能正確掌握臨床專業的多項主流操作技能,通常在一項操作所需能力掌握后,調換工作種類或操作項目,可再次完成新的技能要求。(3)獨立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就業、實習單位普遍反映,2010屆以后的學生普遍存在實踐操作能力強,掌握醫療行業生產技能較全面,并能舉一反三,達到了能力升華的人才培養目標。部分畢業生在沒有畢業時就被實習單位確認留用。(4)繼續學習能力:2010屆以后的畢業生和實習生學習的興趣明顯增加,知識技能掌握更為全面。2010屆以后的學生相比對照往屆畢業生和實習生更多的掌握職業技能,同時為了更好地學習技能,激發了自身的學習興趣,能自主地學習探究技能的理論支持點,通過教科書、網絡、相互交流來增加知識。更加深刻地理解臨床醫學專業的職業教育目標,樹立正確專業思想,專業學習興趣濃厚。工作學習中不斷提出觀點見解,又能解決實際問題,很受工作單位重視。
跟蹤調研結果還顯示,在學校成績優異的往屆畢業生,走向社會工作崗位后,并不像他們在學校中表現得那么優秀。而一些成績中等但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卻頗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其職業發展也比較快。現代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是一種“以能力為本”的綜合素質,這種綜合素質取決于大學生整個大學生涯的知識、技能的積累和精心進行的就業準備。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意味著,通過各種途徑和措施,指導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進行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就業準備,其中包括作為專業人才應具備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如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熟練的專業技能操作能力等,這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三年制醫學高職教育一直采用“2+1”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校學習兩年,授課方式多為理論講授,臨床課實訓多數情況下是模擬性質的,無論是環境感受還是心理狀態都與實際工作環境有差距,進入生產實習(時間是1年)前,臨床技能操作基本功、疾病預防及衛生宣教、與病人溝通的技巧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欠缺。教學與臨床銜接存在空檔,造成學生動手能力相對較差,畢業后臨床適應過程較長。正確引導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是時代的選擇,有利于促進青年人才的發展和改善基層人才隊伍的結構,有利于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同時也能增長才干,掌握一些基本的工作方法和技巧,特別是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對將來個人的成長成才是一個寶貴財富[2]。我校根據鄉鎮社區對醫療衛生人才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和自身辦學特點,自2008年始對我校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施“1+2m”人才培養模式,重構課程體系,突出實踐教學,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課程體系;加強“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建立了工學結合“1+2m”模式教學質量管理體系。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擴大臨床醫學專業專科畢業生就業可能性和實用性。“1+2m”人才培養模式,以鄉鎮社區醫生崗位能力需求為依據,重構課程體系,并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課程體系,突出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緊緊圍繞行業人才需求,針對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將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學習過程、能力訓練過程、工作過程設計為“教、學、做”一體化實景演練,挖掘他們在做中學、學中做的自主學習潛能,順應了人才市場需求,貼近了衛生事業發展需要,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加強“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擴大臨床醫學專業專科畢業生就業的指導性。根據臨床醫學專業“1+2m”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專、兼職教師的理論及實踐指導能力,對學生的就業提供具體專業崗位的指導。
轉貼于
做學合一的情景學習模式,促使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向就業崗位的“0”適應靠近。其一,通過校院 合作、工學結合,學生按照醫院的實際要求參加工作實踐,獲取工作體驗,在校期間就具備了用人單位錄用新員工所需的工作經驗,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其二,通過校院合作實行工學結合,極大地增加學生接觸行業用人單位的機會,使他們在實際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熟悉醫療衛生單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了解醫院聘用新員工的意向,幫助學生掌握就業信息,實現學生就業和行業用工的順利對接。其三,“1+2m”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對崗位、職業的感情,較早地接受行業文化的熏陶,其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應變能力等職業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鍛煉,使畢業生能快速實現由學生向社會人的角色轉變。
“1+2m”人才培養模式,是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職業定向教育”的體現。大學生的職業定向,是指確定對自己來說比較適合的、理想的、將來要去爭取從事的職業類型,選擇職業目標并為此采取各種行動的過程。它是根據社會需要和具體職業素質來確定的。“1+2m”人才培養模式是我校根據鄉鎮社區對醫療衛生人才職業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辦學特色逐步形成的,是適合面向基層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醫學教育模式[3]。目前,隨著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醫學畢業生的數量也隨之逐年遞增。專科畢業生是龐大高校畢業生中的一支重要群體,由于受學歷層次、專業性質等影響,相比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在當下我們社會唯學歷風氣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專科生只有“避開大路,專走兩廂”,面向基層,扎根基層,才能建功立業,實現自身價值[4]。“1+2m”人才培養模式,可引導臨床醫學專科畢業生面對當前就業環境和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擇業觀,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自己的職業崗位趨向,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到基層去,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通過搭建“1+2m”人才培養教學平臺,構建“教與學、理論與實踐、學校和醫院緊密結合”加“全面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醫院為依托,按照基層衛生行業對醫療人才規格的要求,調整和確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強化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將理論、見習、實習、頂崗實習有機的融為一體,教學與臨床需求零距離對接,能促進臨床醫學專科生職業素質的形成和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良好社會適用性,學生畢業后可迅速進入角色,獨立承擔工作任務,縮短適應時間。
篇3
首先要使臨床醫學生在思想上重視并明確預防醫學教學對臨床醫學生的影響意義所在,思想是指導行動的風向標,在思想上充分重視后,學生自然就會帶有明確的目的性進行學習,因此需要通過采用適當的導入法對其進行動員,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經過多年對非預防醫學生教學實踐,我們認識到主要應從以下幾點進行引導,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1通過簡單舉例說明預防醫學對臨床授課內容的不足起到補充作用
臨床醫學生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擴大了知識面,對提高其業務水平很有幫助。一般來說,臨床課教材只從臨床的觀念側重對常見疾病進行講述,而在實際的工作中,會遇到其他涉及預防醫學問題,這時候就可以將預防醫學的概念及其所涵蓋的主要內容做一個大體的介紹,即傳統的預防醫學主要包括三大衛生(職業衛生學、環境衛生學和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以及兩大工具(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而在行醫過程中涉及到的與預防醫學有關的最常見的問題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導以及注意事項,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營養學知識方面的技術支持進行膳食治療與食譜設計;對于食物中毒的正確診斷、治療及處理,也需要食品衛生學的知識,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食品衛生學的常識才會及時地對防疫部門進行匯報,從而控制病例進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進行常見或是疑難的職業中毒的診斷治療時,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識,就會對病人的職業史進行詳細地詢問,從而減少誤診;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現,又涉及環境衛生學的知識等等,類似這些問題在臨床講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實際工作中又經常遇到。尤其在基層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有助于加深對疾病的認識,發現重大事件
通過對比明確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區別和聯系。臨床醫學一般只談個體,即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而預防醫學則研究群體,即疾病譜、流行規律和預防措施。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可以對疾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臨床上的診斷治療都有較大幫助。例如,一個以主訴為咳嗽、咳痰、胸悶的病人入院后經胸部X線初步診斷為粟粒性肺結核,但是結核菌素試驗結果并不支持結核診斷,經詳細的病史詢問后發現該患者曾參加過小煤窯的開采,患者描述當時開采時灰塵極大,非濕式作業又無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鄉也有類似的癥狀,經診斷為煤工塵肺,該病為法定職業病。為此,對農民工的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依法取締了許多非法經營的小煤窯,而發現這一重大事件的還是工作在第一線的臨床工作者。當臨床醫生變換從預防醫學角度看問題時,不僅能較為容易地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還能成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傳染病的一線發現者,如2003年發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線的臨床醫生發現,早發現、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了更大的災難。
3有利于基層全科醫生的培養,培養實用型的基層醫學人才
目前培養的臨床醫生,主要面向基層,尤其是農村和社區,而適應基層的需求主要是全科醫生。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社區醫療改革,全科醫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醫生培養過程中更是需要克服傳統醫學教育所存在的預防與臨床醫學相脫節的現象,應建立預防醫學的新理論體系,對醫學生進行宏觀指導。該理論體系包括:預防醫學貫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過程、三級預防的概念、全科醫學的涵義和在我國的可行性、醫學模式轉變理論與健康觀、整體醫學的觀念、初級衛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會層面有著不同的衛生需求,如:很多山區和農村常見營養缺乏癥;衛生環境差導致的傳染病盛行;有些地區微量元素過多或過少導致的地方病。高級社區出現的某些心理問題,不健康的行為導致某些疾病的高發,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腦血管疾病、腫瘤將成為主要衛生問題,類似這些問題,往往需要一定的預防醫學知識。作為一名實用性人才,防治應該是一體的,通過預防醫學教學,可以使學生認識到防治的辨證關系,防為本、治為標,防治之間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因此,預防醫學教育不僅對培養實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對將來的社會發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有利于醫學論文的閱讀與撰寫,培養科研思維
醫學論文的經常性閱讀與寫作,對提高醫學業務水平有較大幫助,一些科研論文中的數據統計分析方法,結果判斷,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醫學統計知識。總結工作中的經驗,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也是臨床醫生必備的能力。預防醫學教學中的兩大學科: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是進行臨床科研的有力工具,包括如何進行醫學科研的課題設計、資料的分析等。不僅如此,預防醫學教學還可以指導學生有一個正確的思維方法。掌握了這些思維方法,使之不受一些虛假宣傳廣告等偽科學的影響。這對提高臨床醫學生的自身素質也有較大的幫助。
篇4
關鍵詞:臨床醫學;近現展史;臨床應用技術;臨床思考
前言
在已經過去的近一個世紀里,醫學飛速發展,取得了無比輝煌的成就,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日益健康長壽,同時也更期待一個逐步消滅各種疾病的美好時代的來臨。與此同時作為與病患直接接觸的現代臨床醫學已成為探索生命奧秘、防治疾病、緩解病痛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的綜合體系。
1.臨床醫學發展史
1.1臨床醫學理論發展進程
要想深刻理解臨床醫學的現狀,首先需要大致了解臨床醫學的近展史。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臨床醫學相關的巨大變革是生物醫學科學和醫療技術突飛猛進的重要成果。現代臨床醫學發展的顯著標志則形成于19世紀后期,此時建立了一批以生物醫學為基礎的學科,如細胞病理學、遺傳基因學、實驗生理學等。
1.2臨床醫學技術發展進程
(1)外科技術突飛猛進
而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應用--在20世紀初攻克了幾種困擾外科手術的難關后,外科技術開始突飛猛進。同時帶動了臨床醫學的飛速進步。在20世紀后期,外科因感染、失血等問題的解決取得了質的飛躍。其中標志性事件有,1944年,美國的布雷洛克和托馬斯經過多年的準備和研究,對一個已經生命垂危的“藍嬰”女孩成功實施了心臟外科手術。1960年,主動脈-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和心臟移植業已成型,技術日趨成熟。1954年全球第一例腎器移植手術的成功開啟了器官移植的全新時代。
(2)細胞生物學等學科建立
20世紀中葉以后,細胞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科的建立,使人們能夠以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觀察人類和疾病本身,這極大推動了臨床醫學的發展,為如腫瘤、遺傳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1.3基因工程的建立與應用
(1)基因工程的建立
上世紀另一重要里程碑就是基因工程的確立和發展。為新藥物、新療法和新技術的誕生鋪就了一條全新的道路。1985年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了人類基因組計劃。基本了破譯人類遺傳信息。
(2)基因工程的應用
80年代基因工程就開始用于治療各種疾病,如:英國倫敦大學的醫學哲學博士阿密特等人研究發現基因治療對B型血友病有一定效果效。
2.臨床醫學現狀
2.1與各門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
現代臨床醫學技術發展與醫學與各門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在20世紀,人們想到醫院時首先想到的是各種各樣先進精密的醫學器械,繁雜的檢驗,而不是過去的穿白大褂的醫生護士和針劑藥品。近幾十年來臨床醫學開始應用的X射線、二維超聲、血管動脈造影、CT掃描、磁共振(MRI)、核醫學顯像、內鏡技術等,使診斷結果的各項標準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臨床診斷變得越來越精確、標準、動態。介入治療、放射治療的進步,微創外科使得許多疾病的治療取得了顯著進步。
2.2藥物學迅猛發展
同時,藥物學的迅猛發展也成為臨床治療進步的中流砥柱。在此我們必須一提的是祖國的精萃—中藥學。在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獎評選委員為中國人民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驚喜。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對青蒿素研究40余年如一日,,終于迎來了巨大的成功。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進入21世紀,基因組學、生物學及納米技術被廣泛運用在中藥研究中,輝煌指日可待。中醫藥有不同于世界其他醫學的獨特之處,而中國醫藥學要有更大的發展,需要搭上世界科技這艘大船,運用現代科學的一切先進手段進行研究和發展,使祖國的這塊瑰寶放射出更加絢爛的光彩,造福于人類。
3.關于臨床醫學的深入思考
3.1清晰臨床醫學的最終意義
臨床醫學的終極意義在于治病救人,時代在進步,技術在發展,臨床醫學面臨的問題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3.2臨床醫學現在面臨的問題
(1)主要疾病的變化
在20世紀中后期,由于各種主觀與客觀因素,各種慢性病、職業病逐漸成為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雖然慢性病與職業病的防治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人類對這類疾病已經有了較深刻的認識,明確了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除了生物學因素外,還與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活動、環境污染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現在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目前已進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現代文明病或各種職業病時代。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醫學界晰的定位與思考。
(2)醫學技術進展緩慢
醫學技術進展相當緩慢,醫生與學者憑借有限的藥物,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竭盡全力解決病。
(3)人群對醫學產生不現實的依賴性
在21世紀,這種局面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醫學掌握了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對操縱生命的密碼有了最基本的認知。現代醫學在為增強人類健康交付越來越多的好處的同時,許多棘手的問題也隨之而至。人們陷入了一種人類萬能的不切實際幻想中:醫院萬能,醫生萬能。先進的技術、高效的藥物,克隆技術,移植技術等等,使人們產生了一種沒有什么疾病是無法治愈的錯覺。其實,我們心里都清楚很多所謂的治療只是延緩死亡的過程。單就治療而言,這一過程對病患本身而言也許只是痛苦的延長,對病患家庭和社會而言則是沉重的經濟負擔,這種做法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質疑與批評。
3.3在質疑中前行
努力尋找高精尖技術與藥物與適宜的技術與藥物之間的平衡點;了解病患心理傾向與治療疾病之間的矛盾,是現代臨床醫學與社會需要共同面對并聯手解決的問題。
4.結論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發展必然伴隨著懷疑,發展要在質疑中成長,在批評中尋找方向。上個世紀醫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前路依然渺茫,醫學何去何從始終是盤桓在我們心頭的難題。本文希望通過指出醫學的困境,撥開迷霧,共同探討醫學發展的必經之路,使我們能夠更清晰地闡述臨床醫學的目的所在,不忘初心。
參考文獻:
[1]陳抗生.香港中醫藥的現狀與展望[J].世界中醫藥,2007(03).
[2]白一,龔云輝,劉希婧,周容.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醫學教育的現狀[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4(02).
篇5
1精準醫學現狀
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并于當月30日宣布啟動該計劃。我國政府也啟動了相關的規劃部署,如:科技部組織成立了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委員會,決定在2030年之前投資600億元人民幣用于此項研究;國家衛計委和科技部又組織召開了精準醫學專家研討會,研討精準醫學研究計劃的實施原則、目標及重點內容。目前,精準醫學的實施和應用主要集中在惡性腫瘤領域,且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尤其在肺癌、乳腺癌等方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精準醫學的癌癥研究也有很多阻力,如難以解釋的耐藥性、腫瘤組織的時空異質性、療效評估體系的不完善以及腫瘤復發因素的復雜性等[4],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更有待于進一步探索。調查顯示,目前國內臨床醫生對精準醫學理念普遍缺乏深刻了解[4],醫學教育中加強精準醫學理念的傳播成為時代提出的新要求。基于現行醫學本科及研究生教學體系中尚未涉及精準醫學的專門課程,理論教學中,授課老師應結合本專業課程,積極傳播精準醫學理念;臨床實踐教學中,適時實施個體化診療方案,促進精準診療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2醫學教育措施
2.1改革教育格局,優化教育體系
在傳統醫療體系中,對疾病的診療過程主要依靠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影像學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等內容,由此導致我國臨床醫學教學體系側重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及藥理等基礎醫學與內科、外科、婦產科及兒科等臨床醫學的培養。精準醫學本質是應用現代遺傳技術、分子影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結合患者生活環境和臨床大數據實現精準的診斷與治療,制定具有個性化的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案。因此,精準醫療體系在傳統醫療的基礎上還涉及如何采用測序、熒光定量PCR、熒光原位雜交(FISH)等技術分析疾病發生的分子生物學本質;如何根據疾病的分子分型針對性地選擇靶向藥物;如何利用多維數據去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狀態。顯然,傳統的教育體系已不適應精準醫學的發展需求。在精準醫學體系下,醫學生培養內容除了涉及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外,還應加強對化學、生物學、遺傳學、信息學、分子生物學及計算機技術等交叉領域的培養,建立適合精準醫學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
2.2加強學科交叉,培養團隊精神
目前占主導地位的醫學模式是循證醫學,循證醫學是遵循科學證據的臨床醫學。精準醫學依然是遵循科學證據的臨床醫學,而且其對科學證據的要求更全面、更深入,因此,可以說精準醫學是循證醫學的升華。但精準醫學關注的不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本人,其核心理念是“個體化”,即通過對患者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綜合判斷,盡可能認識和把握疾病的分子生物學本質,定制出針對患者個體的一套診療方案[5]。基于疾病的復雜性和各個學科的專業局限性,單獨一個學科很難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把握疾病復雜的病理現象,這就要求不同學科之間加強合作,建立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未來醫學將更加重視“環境—社會—心理—工程—生物”醫學模式,因此,精準醫學的突破性進展不單單依靠醫學內部多學科的交叉,亦有賴于醫學與生物學、工學等學科的結合。基于這種背景下,我們的醫學教育必須讓每位醫學生、醫務人員認識到精準醫學是一個多學科交融的新興醫學發展領域,提倡團隊作戰精神,培養與其他學科的合作意識,這樣才能有效打破技術壁壘,融合多元數據,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2.3加強科研意識和創新思維培養
精準醫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①疾病防控體系研發:積極開發前瞻性的、探索性的疾病預防體系,建立個體化疾病預防模式,以期達到治病于未病、防病于未然的目標。②分子診斷體系的完善:分子診斷是精準醫學的重要基石,其研究內容涉及基因組、表觀遺傳組、轉錄組、蛋白質組和代謝組等多個層面,研究目標旨在發現在臨床診療過程能發揮指導和參考作用的生物標志物,如:一些與疾病關聯性、特異性強的標志物,可以用于疾病的篩查、早期診斷及復發監控;一些與藥物療效密相關的標志物,可以作為指導個體化用藥的參考和依據;一些反映疾病預后的標志物,可用于疾病預后和轉歸的預測。③分子影像學技術研究:包括研發分子標志物為指導的MRI、CT、超聲等多模態圖像融合技術,以實現微創或無創的精準診斷。④臨床精準醫療研究:精準醫療的核心即治療方案的“個體化”,以患者分子診斷結果、個人全面信息、影像學以及大數據的分析結果為依據,選擇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通過開展回顧性及前瞻性的臨床研究,全面評估精準治療方案的療效、優勢和不足,作為開展精準治療的循證醫學依據[6]。精準醫學的發展離不開人類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革新,生物信息學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的進步;亦有賴于生物芯片技術、蛋白質組學技術、代謝組學技術、分子影像、微創等生物醫療技術的發展。因此,對我國醫療技術的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醫學教育中除了讓廣大醫學生及醫務工作者意識到精準醫學的戰略地位外,更要讓他們充分意識到精準醫學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整個精準診療體系的各個環節尚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充分調動廣大醫學生及臨床醫務工作者的創新意識和研究熱情,積極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同時各大醫學院校、醫療機構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并加大精準醫學研究平臺建設,為精準醫學的發展提供可靠的支撐。
3結語
精準醫學將改變人們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并使疾病的分類、診斷、治療及后續健康管理等各個環節的指南和規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這對我國醫學人才的培養和梯隊建設,科研環境的支撐都提出了新要求。醫學教育應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加強精準醫學理念傳輸,優化醫學教育體系,加強學科交叉培養,灌輸團隊精神,激發科研和創新意識,深化精準醫學人才的培育,以期促進我國精準醫學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RichardsonPE.DavidSackettandthebirthofEvidenceBasedMedicine:HowtoPracticeandTeachEBM.2015,350(3):2382~2383.
[2]肖飛.從循證醫學到精準醫學的思考[J].中華腎病研究電子雜志,2014,3(3):123~128.
[3]ReardonS.Precision-medicineplanraisehopes.Nature.2015,517(7536):540.
[4]CollinsFS,VarmusH.Anewinitiativeonprecisionmedicine.NEnglJMed,2015,372(9):793~795.
[5]李雷,郎景和.精準醫學[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6,43(4):365~376.
篇6
1. 用大衛生觀念培養學生宏觀視野
在臨床醫學的教學過程中要開設預防醫學、全科醫學、社會醫學等課程,要給學生講解醫學模式的轉變方式,疾病的防治任務等,要讓學生深刻的認識到預防保健對全民健康的作用,并認識到可持續發展與健康的關系,使學生了解到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疾病環境的重要性。
2. 強調行為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作用
要讓學生明白影響健康的行為因素的類型:行為生活方式、環境因素、衛生保健服務因素和生物學因素.以及各個因素之間的作用。比如吸煙的影響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和污染的生活環境的環境因素等,都是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識,只有掌握全面的預防保健的知識,才能及時有效的減輕或者消除行為因素的影響。
篇7
關鍵詞:檢驗醫學;臨床醫學;溝通;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80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4-0239-01
1 引言
現今的醫院里面愈來愈多的臨床醫生依靠檢驗科室的額檢驗信息及結果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和治療。所以現代檢驗醫學在臨床診療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現代國際社會中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的應用,意見在檢驗醫學新方法的不斷出現,使得檢驗醫學的水平和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 檢驗人員與臨床科室溝通的意義
檢驗技師與臨床醫師要共同制定、宣傳和執行標本采集、轉送的操作規范。檢驗科在進行臨床標本檢測的過程中,若發現異常結果應適時與臨床聯系,決定報告能否發出,檢驗科應積極參與臨床對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并指導臨床。與臨床醫師定期交流,交換意見,這對只接觸實驗室標本的檢驗人員尤為重要,因此除了合格的標本、準確的操作外,臨床用藥等治療措施也會影響檢驗結果。如判斷血氣酸堿分析結果就與病人的輸液、特別是堿性液相關,不了解此情況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又如應用過速率法座測定的檢驗人員都知道由于其靈敏度高于過去的賴氏法,使得臨床醫師很難適應,如今的血液分析儀測得的直方圖、MCV、MCH、MCHC、RDW 等對血液病有很好的診斷意義,而有的臨床醫師仍僅會應用個別項目,許多藥物及生理性波動對檢驗結果影響較大而臨床醫師又誤認為檢驗結果不正確。
3 擴展檢驗醫學的涵蓋
當今醫院檢驗早已經告別了手工操作時代,目前各種類型的自動化化學分析儀已經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醫院實驗室從原來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發展成為具有良好組織和工作條件的現代化實驗室。其技術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例如:在臨床生物化學的檢測技術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學檢測方法逐步為靈敏度更高的酶偶聯比色法所替代,同時引入酶偶聯連續監測的免疫學方法。在試劑的應用上,也由原來的凍干試劑發展到液體雙試劑,從而使臨床標本的檢測結果更具精確性和準確性。在臨床免疫學方面,隨著單克隆抗體的問世,標記免疫學的發展以及各種光化學免疫分析方法的應用,也使得抗原抗體檢測的靈敏度大大地提高。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方面,各種試劑的標準化、商品化,使得各種培養基的質量得到保證。尤其在應用了核素 14C 標記技術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熒光淬滅的原理來判斷血培養的結果,并采用微生物數字分類鑒定和計算機專家分析系統進行結果分析,不僅使整修檢測時間大大縮短,結果更加詳細準確,而且整修流程更顯得標準化。在血液和體液的檢測方面,由于全自動多分類血球計數儀和凝血儀進入實驗室,淘汰了凝血時間的手工測試,同時擴展了白細胞表面分子標記物的檢測,從而使得 DIC 診斷及臨床抗凝療法的監測更為可靠。白血病的分類從原來單純性的形態學分類發展到目前及將來的染色體、 遺傳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綜合分類,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診療的準確性。
4 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的必要性
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密不可分,臨床實驗室工作的核心是檢驗質量問題,為此檢驗科負責人應主動與臨床科室交流、溝通、對話、協作。
4.1 強調醫學檢驗的分析前、中、后全過程的管理,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醫學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在分析后質控中,要求檢驗人員對所測結果進行合理解釋,并收集臨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饋意見、接受合理建議、要求、改進檢驗科工作,或開展新業務, 滿足臨床需求。在交流、對話中,檢驗科人員還可以宣傳、講解、新技術新項目的臨床意義,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幫助臨床醫生對疾病進行診斷。如厭氧菌培養,雖然不是新項目,但很多醫院,甚至較大醫院臨床科對其使用并不夠多,其中有對該項目認識理解問題,也有取材等問題。
4.2 醫院的全面質量管理方案中檢驗科負責人參加臨床會診,病例討論等,有利于雙方溝通和提高。而檢驗醫師更應主動走出去,到臨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對檢驗過程中的可疑結果,進行調查核實。
4.3 檢驗科主動參與協作:由檢驗醫學的地位與作用,說明檢驗醫學的任務絕不僅是被動地提供數據或結果。過去很長時期,檢驗科被定位于“輔助科室”。即檢驗科只能向臨床醫生提供所需求的檢驗結果,一旦檢驗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檢驗結果,就被認為“越位”,這種片面、消極的,落后于時代的偏見應予糾正。
4.4 學習臨床知識加強臨床意識:檢驗醫學的特定地位決定了它們必須與臨床保持雙向聯系。檢驗科除了加強自身建設,還必須加強臨床意識。實驗室的工作應能為臨床科室提供被測項目的臨床資料,比如:根據患者病情和實驗結果,應能為臨床提供如何選擇實驗,進行疾病的確診和療效觀察的信息,如何對檢驗結果進行解釋,幫助臨床醫生正確分析、合理使用檢驗報告,這就要求檢驗人員有一定的臨床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檢驗科組成多以從事技術人員為主,而欠缺臨床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與臨床的溝通。故檢驗科應改變現有的知識結構和人才結構,引進醫療系畢業生,或選調臨床醫生到檢驗科工作,設置檢驗醫師崗位,有助于加強臨床意識,才能更好的使實驗室工作與臨床診療工作緊密結合,提高檢驗醫學的整體素質。
5 檢驗人員與臨床科室溝通的必要性
實驗室管理的要素是交流、對話。檢驗技師與臨床醫師要共同制定、宣傳和執行標本采集、轉送的操作規范。檢驗科在進行臨床標本檢測的過程中,若發現異常結果應適時與臨床聯系,決定報告能否發出,檢驗科應積極參與臨床對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并指導臨床。與臨床醫師定期交流,交換意見,這對只接觸實驗室標本的檢驗人員尤為重要,因此除了合格的標本、準確的操作外,臨床用藥等治療措施也會影響檢驗結果。如判斷血氣酸堿分析結果就與病人的輸液、特別是堿性液相關,不了解此情況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又如應用過速率法座測定的檢驗人員都知道由于其靈敏度高于過去的賴氏法,使得臨床醫師很難適應,如今的血液分析儀測得的直方圖、MCV、MCH、MCHC、RDW 等對血液病有很好的診斷意義,而有的臨床醫師仍僅會應用個別項目,許多藥物及生理性波動對檢驗結果影響較大而臨床醫師又誤認為檢驗結果不正確。
6 結語
檢驗科醫師與臨床醫師主動溝通,相互學習,這樣才能使以病人為中心的共同目標真正落實,才能更完美的實現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共同發展。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篇8
轉化醫學研究提倡建立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雙向、開放的研究平臺,倡導實驗室與臨床研究的雙向轉化。為實現實驗室和臨床之間及時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設強大的、穩定的研究平臺。轉化醫學又是一個多學科的系統,涉及眾多學科領域,強調多學科交叉性的課題攻關協作,力求實現多學科資源的整合和共享。轉化醫學的實質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的聯系,它強調醫學研究要“來自臨床,服務臨床”,將成為現代和未來醫學研究的主要模式。轉換醫學倡導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同時,臨床上出現的問題又能及時反饋到實驗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種良好的雙向互動可推動醫學全面、可持續性的發展。通過基礎與臨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醫療總體水平。
基礎醫學教育與轉化醫學之間的緊密聯系
現行的醫學教育和研究體制造成了基礎醫學研究的直接針對性和應用性不強,而許多臨床上有價值的發現無法準確反饋給基礎研究工作者。轉化醫學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決了這種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割裂狀況,順應了現代醫學發展的實際需求,為醫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
針對性的基礎醫學教育是轉化醫學發展的良好基礎。從基礎醫學教育階段開始著手規劃,培養出既懂基礎研究又精通臨床、有轉化醫學理念和能力、能較好結合基礎與臨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轉化醫學研究開展和發展的基礎和關鍵。2009年9月,在中國工程院與上海院士中心聯合舉辦的轉化醫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提出了我國轉化醫學未來的發展戰略重點應放在以醫、理、工結合的方式培養臨床醫學科學家。
轉化醫學研究的開展離不開基礎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支持。在醫學領域中,教育、研究與實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導科研與實踐的基礎。轉化醫學以促進科學發現轉化為醫療實踐并最終服務于病患為目標,其實現離不開基礎醫學教育培養的高素質的轉化醫學研究隊伍。高等醫學院校作為轉化醫學研究的主體之一,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在保持注重學員對知識的掌握和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同時,更應該有目的、有重點培養學員以臨床實際需求為研究出發點的思維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讓學員在開始就建立基礎醫學研究來自于臨床、根植于臨床、服務于臨床的意識,讓他們認識到基礎科學必須與臨床醫學結合,才有生命力。
轉化醫學所倡導的基礎與臨床相結合也是未來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實踐三者的關系及其定位,通過教育彌補研究與實踐之間的差距等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索的問題,必須認識到基礎醫學教育和研究必須與臨床醫學相結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轉化醫學理念作指導,注重培養臨床和基礎一體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進基礎醫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
強化基礎醫學教育,促進轉化醫學研究發展
轉化醫學的發展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造成了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醫學研究之間的脫節:臨床醫生不關心也難以理解相對深奧復雜的基礎醫學研究,而基礎醫學研究者對于臨床病人的實際情況缺乏直觀的認識和了解,研究工作難以切合病人的實際需求。在未來基礎醫學教育中,我們應該通過完善教學理念,加強學科建設,提高科研水平,加強科研反哺教學,進一步改善教學條件,大力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
1完善基礎醫學學科建設,適應轉化醫學的發展學科建設是醫學院校和醫院建設的重點和核心,建設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基礎醫學學科體系,促進新型轉化醫學研究人才的培養,是轉化醫學研究順利開展的根本。完善基礎醫學學科建設,首先要根據轉化醫學發展要求調整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理念,我們要以轉化醫學的思想統領醫學學科建設,培養基礎與臨床工作緊密合作的意識,鼓勵學員培養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協作的學習和研究習慣。其次要建立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基礎醫學理論課程體系,轉化醫學倡導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醫學的發展,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對多學科知識的整合,增強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可有計劃的新開設一些交叉學科前沿領域的新課程。還要建立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實驗課程體系,特別是設立打破傳統醫學的學科分隔、能夠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加強臨床醫學生的個人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我校新近綜合多個基礎醫學學科實驗室,融合多學科特點而成立的實驗教學中心,正是順應這種要求而產生的,未來也將在轉化醫學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提高基礎醫學科研水平,促進轉化醫學發展基礎醫學研究是轉化醫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轉化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基礎研究支持,基礎醫學研究的水平是轉化醫學研究能力的重要體現。在近代醫學發展進程中,醫學基礎研究進展迅速,而臨床醫學研究則相對滯后,轉化醫學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溝通二者的橋梁,一方面促進醫學基礎研究的臨床應用,提高臨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結合臨床選題,為解決臨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徑。轉化醫學的發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礎醫學研究的臨床醫學研究體系,一方面通過針對臨床問題的基礎科研水平的提高,實現轉化醫學的實驗室與臨床的雙向轉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學的機制,在基礎醫學學習過程中開展基于轉化醫學思路的課外科研活動,使課堂的理論知識和科學實踐緊密結合,提高醫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基礎醫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優化先進技術的運用,充分利用空間及資源,將基礎科研與臨床緊密銜接,把醫學研究實驗室建成轉化醫學人才培養教育實踐基地,不斷培養優秀的青年轉化醫學人才,從而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
篇9
關鍵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課;轉化醫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0-0064-02
隨著醫學的發展,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關注焦點與研究方法差距越來越大,溝通和交流卻逐漸減少,最終產生了二者之間的鴻溝,被稱之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死亡谷”[1]。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稱為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1992年,Choi[2]在《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中首次提出了“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1996年,Geraghty[3]在《Lancet》上發表文章首次應用“translational medicine”一詞;2003年,Zerhouni[4]在《Science》上發表的文章“Medicine. The NIH Roadmap”中提出了轉化醫學的概念,其核心內容是將醫學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轉化為可在臨床實際中應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和藥物,在實驗室與病房(bench to bedside)之間架起相互溝通的橋梁。不論是基礎醫學還是臨床醫學課程,實驗教學都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實際的操作和操作中獲得的對理論知識的二次習得,才能使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復雜抽象的理論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在實驗課中學生的基礎醫學技能操作也得到很好的鍛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所學習的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它連接著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創新性地結合轉化醫學理念和內容,使學生在掌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培養科學思維能力的同時,兼具有轉化醫學理念和思維模式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這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的一項創新,并影響了實驗課內容、方式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學科特點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基礎,是在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的本質,主要包括研究生物體的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以基因信息傳遞為中心的現代分子生物學知識。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主要內容決定了其知識點紛繁復雜,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枯燥吃力,因此在理論或實驗教學過程中,應建立“病例引導型教學”[5](Case Based Study,CBS),從具體臨床疾病現象做引入使學生先有具體模像,然后對疾病相關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學機理進行分析和講解,這樣“由表及里”地引導教學過程能讓學生有層次地學習和理解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知識,課堂中營造出的“病例-機理”氛圍也能使醫學生感受到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在臨床中的重要性。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又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學科,新理論、技術層出不窮,具有很強的更新及前瞻性。與日新月異的發展前沿不同,教學所采用的教科書的更新和修訂速度較慢,因此不論在理論或實驗教學中,教師都應主動在教學過程中添加前沿新發現和技術,這樣不僅能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已滲透到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各個領域,對于醫學生來說學好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十分必要,可為后續基礎與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與轉化醫學的聯系
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作為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時展產物的轉化醫學,其研究內容的中心環節之一是生物標志物的研究,涉及到分子標志物的鑒定和作用;基于分子分型的個體化用藥治療,疾病治療反應和預后的評估與預測[6]。轉化醫學的主要任務是架起基礎科研工作者跟臨床醫師的橋梁。它的出現使得基礎科學重視臨床醫學中遇到的現象和問題,并根據現象追根溯源尋找機理原因,并能將研究出的機理成果運用到臨床問題中,解決臨床醫學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并在“現象-機理-運用”這一過程中形成及時反饋,使臨床研究者修改觀察指標或側重點,同時也相應地使基礎研究者修改研究方向,為臨床服務,最終使患者受益。其兩者都是橋梁學科,與多學科密切聯系,特別是與臨床知識密切相關。這就要求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工作者教學與研究必須以轉化醫學的理念為指導,從而適應轉化型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課與轉化醫學理念的創新結合
1.引入病例引導型實驗內容。在實驗教學中,建立“病例引導型教學”(CBS)內容。用具體臨床疾病做實驗背景,并闡述疾病相關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學原理,然后對驗證此原理所采用的實驗技術進行講解和操作示范,學生即可開始實驗操作并完成報告和教師布置的相應思考題。例如,我們使用醫院生化化驗單的幻燈片來引入血糖這一生化指標,講述血糖的生化和臨床診斷意義,并以糖尿病為病例講解血糖超標后對身體的影響,在進行背景鋪墊后開始講解葡萄糖氧化酶測定血糖的原理及方法,最后讓學生對事先準備好的不同血糖濃度的血漿樣本進行檢測,獲得結果后進行分析:所測樣本血糖是否在正常;如果不在正常值范圍內,是偏低還是偏高,分別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經過這次實驗,學生不僅學習了檢測血糖原理的實驗技術,并對血糖的生化知識和臨床運用有了很好的結合學習。
2.引入個性化用藥治療的系統實驗內容。轉化醫學將分子標志物、分子分型的個體化用藥治療及疾病治療與預后的評估與預測作為最主要的研究內容。在實驗中充分融入轉化醫學科研成果,開展一系列以科研成果如個體化用藥治療為主的內容新穎、應用性強的專業前沿研究性實驗,能夠極大地調動和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目前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與關鍵問題有初步的了解,較好地實現科研與教學的相互轉換,相互促進。我們在實驗課中創新設置了“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檢測人乙醛脫氫酶2(ALDH2)基因多態性”實驗。首先為學生講解整個實驗背景:硝酸甘油作為治療心絞痛的基本藥物之一廣泛用于臨床。研究發現硝酸甘油的舒血管作用通過釋放一氧化氮(NO)所介導[7]。乙醛脫氫酶2(ALDH2)具有硝酸酯酶活性,對硝酸甘油轉化產生NO起了關鍵作用[8],而ALDH2基因中Glu504Lys位點的多態性會影響ALDH2硝酸酯酶活性,用藥指導建議,ALDH2 504Lys等位基因攜帶患者慎用硝酸甘油[9],所以這一基因多態性位點具有指導臨床硝酸甘油的合理用藥的重要意義。然后為學生講解人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反應和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這些關鍵技術的原理和方法。使得學生對實驗背景、目的和所采用技術的原理及操作都能有統一清晰的認識。具體實驗流程為指導學生從自己的口腔黏膜細胞中提取自己的DNA,經過PCR特異性地擴增ALDH2基因中含Glu504Lys片段,再經過酶切反應和電泳檢測即可獲得自己的Glu504Lys位點基因型。通過這一系列綜合開放性的實驗,以學生自身遺傳多態性為背景,將臨床個性化用藥檢測與經典的分子生物學實驗結合,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實驗的關注和投入,訓練了實驗操作能力,還加強了他們轉化醫學思維的培養,
3.實驗教材的采編。實驗教材是實驗課程的重點。本教研室認真研究國內外優秀教材,借鑒其經驗,同時結合本學院學生的臨床需求,精心編寫自己的教材,建設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課程配套的實驗系列教材。同時也精心挑選合適的轉化醫學內容穿插入實驗教學過程中。
隨著日新月異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學進展,我們也對前沿進展和發現保持持續關注,將更新的內容及時修改、添加到實驗教材中。
以上僅是我們作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師在轉化醫學大背景下,在教學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的心得及體會,隨著轉化醫學的發展,其內容必將會更新和擴大,作為基礎醫學教師要敏銳地跟上發展腳步,積極尋找轉化醫學與生化、分子生物學的結合點,才能為國家培養出基礎扎實、科研思維清晰的有用醫學之才。
參考文獻:
[1]趙玉沛.轉化醫學本土路線圖[J].中國醫院院長,2011,(11):92.
[2]Choi DW. 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3]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4]Zerhouni E. Medicine. 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5642):63-72.
[5]賈舒婷,張繼虹.針對臨床醫學專業的病例引導型生物化學教學方法實踐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4,(1):67,8.
[6]閆華.醫學科教新任務――促進轉化醫學[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0,(23):225-228.
[7] Marsh N,Marsh A.A short history of nitroglycerin and nitric oxide 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00,(27):313-319.
篇10
關鍵詞:本科院校;臨床醫學;人才;培養
一、前言
進入新世紀以后,與醫學相關的學科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加,人類疾病也發生了一定改變,并且在高科技的帶動下,傳統的醫學模式逐漸朝著“預防保健、綜合治療”的現代化醫學服務模式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顯得十分重要。臨床醫師作為醫療服務的重要主體,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因此,在進行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時,必須中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影響地方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因素
(一)醫學教育本身的社會性
對于醫學,其本身研究的就是疾病和健康,醫學的服務對象就是社會中的人,而對于人類健康,除了受生物學自然發展規律的影響外,還深受社會因素的影響,鑒于此,醫學不僅具有自然性,還具備社會性的特點,醫學不僅僅是關系到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還涉及到社會、經濟、政治、道德等各個方面。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更加專業、優秀的臨床醫學人才,從而為人類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務。受醫學教育本身社會性的影響,在進行臨床醫學人才教育時,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專業的臨床知識教學,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基本理論教育、政治形勢教育、人生觀教育、醫學倫理學教育、醫學法學教育等,這樣才能培養出臨床醫學技術精湛、醫德高尚、醫風良好的臨床醫學人才。
(二)教育內容的復雜性
醫學的是一門對人體進行研究的科學,其本身具有多種結構和功能,由于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因此,醫學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存在,近年來在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影響下,生物醫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也使得醫學、臨床都有了驚人的進展,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及信息的激烈增長下,使得高等醫學教育內容越來越多,同時由于現代醫學和社會的發展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人們逐步認識到身體健康不僅和自然、疾病有關系,還與社會、心理等因素有關系,這也使得醫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心理學等各學科有了緊密的聯系,在這種情況下,臨床醫學人才所需要學習的內容也更加復雜,從而對地方本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造成一定影響。
(三)臨床醫學教育的實踐性
強實踐性也是醫學的一個重要特點,研究醫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預防疾病,保證人的身體健康,提高人的壽命,而要想做到這一點,醫學人才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才能真正的實現學到的醫學知識、醫療技術的價值。對此,地方本科院校在進行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時,必須注重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對于地方本科院校,雖然設有自己的附屬醫院及臨床教學基地,但是由于臨床學習的學生比較多,而學校的臨床教學基地比較少,從而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造成一定影響。
三、地方本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在新環境下,社會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不僅要具有深厚的基礎知識,還需要有良好的實際服務能力,并且要具有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培養臨床醫學人才時,要在培養學生基礎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要從以往的“知識型”人才轉變成“知識、素養、能力”為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構建合理的課程及教學內容
對于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在于課程的實施及蘊含的教學內容,地方本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在確定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時,應該僅僅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社會需求,因材施教,遵守醫學教育規律,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在新環境下,臨床醫學課程體系應該適當的增加自然科學、醫學綜合課程、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等,從而為全面型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三)改革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只能被動的聽教師講解知識,無法積極主動的進行知識獲取,這就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一定影響,鑒于此,地方本科院校應該積極主動的改革臨床醫學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全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改革臨床教學
在臨床教學中,實踐教學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改革臨床教學體系,要適當的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或者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在理論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在實踐教學中傳授理論知識,從而全方位的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四、總結
在新環境下,地方本科院校應該培養全面型、應用型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對此,地方本科院校應該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合理的課程及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改革臨床教學,全方位促進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發展,從而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應該從具體實踐出發,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醫學人才為目標,對臨床醫學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進行了摸索和實踐,以期提高教學質量,推進臨床醫學教育改革,對國內教學科研探索和發展將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崔華貞,戰海艷,鄧衛紅.臨床醫學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10):15-17.
[2]蘇菁.中醫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04):21-22.
[3]孫鈺,鄭葵陽,劉瑩.地方院校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與實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