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低碳生活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3: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低碳生活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低碳生活的建議

篇1

【關鍵詞】大學生;低碳生活;環保;節能;踐行;調研

一、低碳生活的概念與意義

(一)低碳生活的定義

“低碳經濟”在當前是個經濟發展中的熱門話題,其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而相應的,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就是“低碳生活”的概念了。所謂低碳生活,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歸真地去進行人與自然的活動。

(二)低碳生活的意義

低碳生活時一種簡約、簡單、簡樸的生活方式,它通過個人生活和企業運作過程中適度減低碳量排放量來達到集體總和碳排放的減少,達到保護環境,促進文明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地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可以說低碳生活是生態文明的前提與基礎。

1、創導低碳生活對社會的意義

低碳生活的推行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建設。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空氣的質量,延緩溫室效應的發生。同時大力推行低碳生活方式也可以使人們提高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增強科學普及拉近與發達國家的距離。有利于增強人們的節約意識;有利于緩解能源緊張,減輕環境壓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利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低碳環保的實現還有有利于推動經濟的發展,促進新型環保產業的發展并且逐步的替代一些落后的高能耗產業,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更加的綠色健康。

2、低碳生活對個人的意義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養成低碳生活的好習慣,有利于我們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對于以后工作生活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學會低碳生活有利于傳到健康高效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目前新的一種生活方式,象征著新的理念的形成。低碳生活既是一種生活方式,同時更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環保責任,是健康綠色的生活習慣,是更加時尚的消費觀,是全新的生活質量觀,對我們來說既是時尚的,也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這就要求人們樹立全新的生活觀和消費觀,減少碳排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低碳生活將是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

二、大學生對于低碳生活的認識現狀---基于問卷調查的分析

(一)大學生對于低碳生活的認識現狀

本次調研共發放了500份問卷,通過課余時間在校園內隨機發放以,經整理統計后得到的數據顯示,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識及實際行動存在以下問題:

1、大學生缺乏對低碳生活的關注

在發放的500份問卷中,被問及你是否了解低碳概念時,3%的同學表示沒聽說過,了解低碳和基本了解的只分別占到30%和25%,有45%的被調查大學生表示不了解低碳概念,對于網絡高度發達的當今,有近一半的同學不了解,還有30%的同學對其沒有基本認識,說明大家對低碳環保的認識和了解還不夠,我們大學生還缺乏對低碳生活的關注。可見我們當代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于低碳生活的關注還遠遠不夠,在低碳環保方面更是缺乏系統的了解和指導。調查顯示我們大學生生活習慣不好浪費成自然的消費觀念和我們對低碳知識認識不足夠有很大的關系。

2、大學生還未做到真正將“低碳”體現在行動中

我們在問卷中提到了幾個具有代表大學生生活中是否注意低碳的具體生活細節問題。

(1)根據調查問卷數據統計顯示,被問及“朋友之間互贈禮物時,是否采用精包裝?”的問題時,只有18%的人,認為包裝沒必要精裝,以環保為主,大部分人視情況而定,另外有17%的人則認為一般都買精裝,顯然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可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當代學生對于環保低碳沒有主觀認識,缺乏低碳環保的主動性。

(2)根據調查問卷數據統計顯示,被問及“食堂吃飯是否會剩飯”時,從不會剩飯的只有占到總數的14%的比例,24%,的人經常會剩飯,62%的同學表示偶爾會剩飯剩菜。絕大部分同學都有這種不好的習慣。雖然食堂上的宣傳口號和宣傳標語,隨處可見,桌上墻上到處都是,但是同學們剩飯剩菜現象仍然不見減少的趨勢。

(3)根據調查問卷數據統計顯示,被問及“夏季空調合理溫度”時,雖然有60%的同學認為應該將空調設置在26度以上,任然有接近40%的同學將空調溫度開到了20度到25度之間,甚至開到了20度以下或者更低,可見還有相當多的同學只注重自身的清涼而無視空調排放的氟利昂對臭氧層的破壞以及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嚴重損害。

由以上的三個例子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雖然有意識到低碳生活的意義,有心參加低碳生活并接受低碳宣傳教育。但是主要仍停留在理論基礎上,生存在現代社會虛榮、物質的風氣中,或多或少影響到我們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沒有讓我們真正付諸行動,而是受社會影響,有選擇的適當的進行低碳生活方式。

3、大學生低碳生活方式動機不純

由此我們對大學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出發點和動機進行了調查。調查數據顯示,當代大學生在選擇低碳生活方式時,存在很大的挑選性,不是全面接受和以低碳生活為主要出發點考慮和行動的,而是出于對低碳生活方式的新潮和時尚等別的目的,只有2%的學生在買東西的時候從環保角度考慮,幾乎一半的同學從時尚新潮考慮購買。例如,在具有時尚新潮氣息的節能電器選項中幾乎100%同學認為自己會接受并使用該電器。而在一次性消費品的選項中則應為貪圖方便只有30%的同學認為可以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大部分同學都認為為了方便會選擇使用。此外,iphone的熱銷和富士康代工廠污染員工中毒事件頻頻,卻仍然在世界上大賣特賣就是很典型的大學生忽視環保,只注重部分環保產品的新潮性質而忽視環保本身的偽環保案例。由此可見在低碳生活的普及上還存在很大問題和障礙。

(二)大學生低碳生活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以上調查問卷的結果可見,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存在的困難和原因主要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兩大方面來看。

首先,主觀上,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識不夠。當前大學生有很大一部分并不關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門問題,還停留在自己的小空間里。即使在新聞中看到聽到“低碳”的概念,也會覺得離自己很遠,因此就更不會去想作為個人,應該如何去實踐低碳生活。此外,由于缺乏對低碳生活重要性的認識,就會導致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重視不夠。在很多時候僅僅停留在“被低碳”的層次上。

其次,外在環境的刺激不到位,這主要體現在學校和社會對“低碳”概念的宣傳教育不夠。由于大學生主要的生活環境是學校,學校在低碳消費知識的普及上存在著不足,學校不僅沒有相關系統的課程,而且很少有相關宣傳普及活動,只有少量的學生或學生社團自發的活動,顯然缺乏系統性。此外,當前社會中對于“低碳生活”的行動也不足堅定。以塑料購物袋為例,只要顧客花費幾毛錢,就可以買到一次性購物袋。這樣塑料購物袋還會大量使用,因為它的使用成本太低了。所以說這種采用收費的方式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三、加強大學生低碳觀念的建議

(一)樹立正確的低碳觀念

樹立正確的“低碳消費”的意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根本問題。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是通過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實現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實現什么,要實現思想就要付諸實踐。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我們必須要先樹立正確的意識,然后通過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把意識付諸于行動,從而為“低碳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當代社會,消費已成為推動社會自身發展的重要的因素。在大學擴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大學生人數連年上升,客觀上也拉動了內需。當代大學生是市場中龐大而活躍的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牽動著許多產業的發展,他們的消費觀念影響社會未來的消費潮流。大學生在社會環境和消費廣告無孔不入的刺激下,大學生的消費心理、消費對象、消費形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二)積極宣傳低碳生活理念

經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自己會參加低碳生活的校園活動,只有8%的同學表示不回去。看來對于,接受環保宣傳知識,大部分同學都是持支持態度的。由此可見,在大學生普遍接受的宣傳,應該在學校內開展比較有效和容易實施。能夠提高學校同學的低碳生活意識。可以通過現場答疑解惑、播放宣傳片、發放宣傳材料等形式,讓同學了解了“低碳生活指南”和“垃圾分類指南”等環保行為,建議每周需同學搜集有關環境污染危害和環保意識的資料并寫下自己的感想,綜合生活實際,列舉低碳行為,“變廢為寶”的活動。通過一系列互動和宣傳讓同學們學會簡單的辨別哪些是可回收的垃圾、有害垃圾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學校也可以開設低碳教育課程。

四、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的措施

(一)寢室生活

提到學校住宿,不得不說我們男女生寢室夜間燈火通明,通宵不息這一怪現象。由于大學生們正值壯年,年輕力壯,活力十足,所以在大學生寢室無論男生女生,通宵現象大行其道。加上高年級學生可以自帶電腦以后,通宵這一現象就更加頻繁了。這樣的生活狀況,不但不利于節約低碳生活的方式,也不利于大學生第二天的上課效率。經常有學生在宿舍通宵,到了上課的時候就埋頭大睡,不僅僅無法聽課,而且會影響課堂氛圍。對此現狀我們建議可以聯系學校后勤處在宿舍里開展“熄燈一小時”等活動,每個月,或者每個學期都固定一個日期舉辦該活動。宣傳低碳環保的重要性。

(二)在校飲食

在飲食方面建議我們大學生三餐最好在校食堂食用,減少訂外賣,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浪費資源的頻率,而且可能會有害身體。學校周邊固然有很多小吃,各種風味,但是不排除其中存在很多安全問題。建議學校禁止外賣送進寢室樓,既可以保護學生財產安全,又促進學生下樓吃飯,從而從側面減少了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三)外出交通

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和社會環境優勢,對于坐落在市區(杭州市)的學校,自行車租賃十分方便,只要一張市民卡就可以在市區各個自行車存放點借存自行車。隨處可見的自行車存放點對于租借自行車十分方便。建議大學生辦理市民卡或公交卡,出門都使用自行車代步,既不會受到交通擁堵的影響,又可以行賞沿途的風光。同時進行騎單車宣傳低碳活動,呼吁大學生走出寢室,去戶外活動,組織大家騎車環繞西湖騎行。既鍛煉身體,有益健康,又促進宣傳環保知識,十分有意義。對于坐落在郊區的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公交車,盡量少坐的士,讓公交車“公共交通”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五、結論

低碳經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未來低碳經濟將會在經濟發展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倡導和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根本和前提條件。隨著低碳生活的推廣和影響的擴大,大學生這一社會主流人群對低碳生活方式隨暴露出不小的問題,值得我們去調查研究并提出改變方案和建議。倡導大學生低碳生活對整個社會推廣低碳生活方式發展低碳經濟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對于大學生低碳生活的各種問題,我們有必要去深刻剖析其原因,不斷探索改變這一現狀的措施,使當代大學生養成低碳生活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薛妙勤.低碳生活的倫理基礎[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34-46.

[2]李培志.低碳生活:城市生活方式的轉型[J].理論界,2011(8):37-38.

[3]王莉群.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推進向低碳經濟轉型[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3):60-62.

[4]李文華.低碳經濟視角下的低碳生活方式[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1(4):69-61.

[5]劉淑美.推進低碳生活革新人類幸福觀[J].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學院經濟視角,2011(7):10-11.

[6]向章婷.淺議低碳生活的推廣路徑[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3-74.

[7]葛金田.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轉變[J].濟南大學校報2011(7):61-71.

篇2

【關鍵詞】大學生;低碳生活;意識;行為

1.研究背景和目的

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環境形勢越來越嚴峻,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多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全球的氣候。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實現可持續的“低碳”是非常迫切的。所謂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而減少對大氣的污染,減緩生態惡化。大學時代是培養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低碳教育、體驗,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思維方式,對未來的人生態度、人生目的、人生價值的選擇舉足輕重。低碳生活,對大學生來說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習慣。高校低碳校園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培養大學生個人低碳行為,則成為建設低碳校園最核心的一個方面,也是最終的目的之一。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大學生低碳生活的認知度以及實踐情況,針對大學生在低碳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引導大學生培養正確的低碳理念和生活方式。

2.大學生低碳行為的現狀

課題采用自編的《大學生低碳行為問卷調查》,對南昌地區幾所高校的150名大學生通過網絡及問卷的方式進行了調查。本次共發出160份問卷,調查的四個學校和各占40份,收回150份,有效問卷145份,紙質120份,網絡問卷25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3.75%。在受訪者中,26.8%是大學一年級學生,20.2%是大學二年級學生,30.4%是大學三年級學生,22.6%是大學四年級學生。本次問卷調查設計中涉及了“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知情況”、“大學生的日常低碳行為”、“低碳生活的意愿調查”、“對低碳生活的建議”4個方面。在對問卷調查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知水平比較低,日常行為習慣有待改進,參與低碳意愿不夠強烈等問題。

2.1 大學生對低碳的認知水平尚淺

雖然有73.1%的學生認為應該倡導并開始低碳生活,但是只有20.7%的學生熟悉低碳生活,有一定了解的學生占24.8%,其余的僅僅為聽說過低碳生活。由此可見,真正了解低碳知識的學生并不多,增強大學生低碳意識迫在眉睫。

2.2 大學生的日常低碳行為有待改進

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更多地考慮自身的方便和生活習慣。在宿舍里,僅有15.2%的學生會對使用過的水進行二次利用,同時能做到隨手關燈、避免電器待機的學生僅僅只是一小部分。此外,大多數學生比較喜歡使用一次性餐具,經常使用的占學生總數的39.3%,而且在就餐的時候往往是剩余飯菜多,將近有一半的學生會浪費糧食。在購物方面上,有75.2%的學生從來都不會自帶購物袋,同時在挑選所需商品時大多數學生不會考慮是否節能環保。

2.3 大學生對低碳行為參與的意愿不夠強烈

雖然有72.4%的學生會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關于低碳環保的活動,但是有一半的學生在日常生活隨心所欲,不顧生態成本,有23.5%的學生消費理念虛榮,追求奢侈。說明大學生有低碳意識,但是從意識轉化為行動確有一定的距離。

3.大學生低碳意識淡薄原因分析

根據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知、行為和參與意愿等調查來看,造成大學生低碳意識淡薄的原因來自各個方面。主要包括大學生自身、學校、家庭和社會這四個方面。

3.1 影響大學生低碳意識薄弱的主觀因素在于大學生自身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部分學生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個人的生活習慣比較隨意,在平時的消費過程中慢慢的形成了不良的消費理念和習慣,比如“一次性消費”、“過度消費”和“奢侈性消費”等,這些理念伴隨的是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3.2 影響大學生低碳意識不足的客觀因素主要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這三個方面

首先是學校,大學課程里很少有關于低碳的課程,并且大多數大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意愿。根據調查顯示,數據中有51.7%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所在的院系并沒有開設相關環保低碳的課程,16.6%的學生選擇校園里從來不會舉行關于低碳的一些相關活動,77.9%的學生選擇了學校很少舉行低碳活動。其次是家庭,由于低碳理念是新興概念,父母無法對子女進行低碳的教育和指導,加上對孩子的寵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于低碳行為的細節并不在意,讓孩子養成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最后是社會,我國的低碳教育起步較晚,社會上制度還不夠完善,同時宣傳的力度不強。

4.大學生低碳行為的改進對策

低碳概念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矚目的焦點,低碳生活理念教育是環境教育轉向理念教育的之后的一次進步,大學生的低碳行為教育尤為重要,針對以上調查結果所分析的原因,提出以下對策來加以改進。

4.1 提高自我低碳意識,加強自我約束能力

低碳行為的養成關鍵在個人。養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習慣和環保理念,絕不破壞低碳行為,絕不姑息無視及破壞低碳行為者,堅決倡導低碳生活,是每個大學生該有的共同意識。學會站在他人角度上想問題,而不是一味的自我為中心,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則,加強自我低碳意識,約束自我行動。合理利用水資源;隨手關燈,節約用電;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逛街自帶購物袋;外出時盡量以步代車或是搭乘公交車;消費時注意購買節能型產品,時刻為低碳生活貢獻一份力量。

4.2 完善教學體系,實現同校同責

高校完善教學知識體系,加設相關低碳環保的課程,增強大學生低碳意識。倡導和規范低碳生活理念和行為,通過舉辦大學生低碳行動微博展、大學生節能環保創新作品展、低碳生活圖片展等活動,積極宣傳低碳理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成立“低碳環保社”,由在校大學生自愿加入,起低碳生活的校園領導作用。平時,大量宣傳低碳生活,每月設立固定的“低碳活動周”,活動期間評出最佳個人獎、最佳團隊獎。另外,寢室之間要相互監督,做到一人低碳,全寢低碳。

4.3 充實家庭教育,培養全家低碳

學生家長應注意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與培養,增強孩子的環境道德意識和社會公德心。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向孩子灌輸低碳出行的同時,還要提高自己的環境道德意識,在家庭出行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一次性塑料袋,盡量選擇國內低碳旅游地等,加深孩子對“低碳”的認識,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4 制定法律法規,加大社會宣傳

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低碳行為的約束,鼓勵支持低碳行為,對無視或破壞低碳生活者進行批評教育。政府作為推廣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牽頭人,可以通過社會專業環保組織在校園開展低碳的講座,宣傳印發《低碳生活守則》等形式,傳播低碳生活的基本知識,大力引導大學生逐步向低碳生活轉變。其次,作為輿論導向的媒體,應加強低碳生活的宣傳報道,對大學生的低碳行為典型事例,進行系列專題報道,彰顯示范效應。

思想決定行動,有了低碳環保的意識,自然而然,就會有日常的低碳行為,為地球降溫,是每個身為地球兒女的職責。作為當今21世紀的大學生,更應成為地球母親的保衛者,從自我做起,從校園做起,為校園低碳,更為社會低碳、全球低碳平添一己之力。

參考文獻

[1]趙夢柳.碳補償人人有責[J].科學健身(健尚),2011(4).

[2]趙中建.全球教育發展的研究熱點——90年代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篇3

關鍵詞:低碳生活;養成教育;持續發展

2011年9月,湖南省安鄉縣城東小學成立了課題組,正式開始進行小學生低碳生活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

1.創建校園文化,養成低碳習慣

學校以構建綠色校園、生態校園為目標,將綠色環保理念貫穿于整個校園建設過程之中,力求學校與自然的和諧,與深厚文化底蘊相統一,努力構建低碳文化校園。(1)校園環境建設的生態化。合理規劃花壇綠地,種植花草樹木,每個教室由學生精心創設了圖書角、綠意角,力圖創建出綠色花園式學校;進校門映入眼簾的是溫馨的提示語“今天你低碳了嗎”;校門一側創辦了低碳宣傳園地;校園內隨處可見低碳警示語,整個校園,處處都充盈著低碳的芳香,煥發出低碳的活力。(2)校園管理機構的制度化。低碳校園文化建設要從組織機構、規章制度、陣地建設等方面形成完備的制度體系。用完備的管理制度給置身其中的每一個人提供低碳行為準則,使每個人通過對制度的理解、實踐而將制度內化為低碳行為習慣,最后升華為低碳精神慣性。學校以校長為主抓,以教導處和德育處為管理機構,將低碳校園建設納入學校年度計劃,建立學校低碳工作目標責任制,建立完善學校低碳制度,落實水、電、辦公用品的節約工作,健全學校低碳管理體系和督導評價體系,加強工作領導和組織協調,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引領全體師生創建低碳特色文化校園。(3)校園低碳文化的土壤化。低碳文化是一片土壤,學校一旦形成自己的低碳文化,它的每一個成員就會從這片土壤中吮吸營養,發展成長。哪怕一撥又一撥人從這里離開,他們帶走的僅是個人的智慧,卻帶不走學校特有的文化,只要這片土壤存在,就會有更多的人從這里成長起來!以學生個體作為低碳教育的立足點,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制訂好低碳活動的計劃,確保低碳活動的制度化和經常化。處處踐行著低碳生活,抓實低碳生活,抓實低碳工作,講求活動實效。我們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引領師生踐行低碳生活,養成低碳行為習慣,創建校園低碳精神文化。學校將每年的4月28日定為學校的低碳節。在低碳節,學校將邀請社會各界參與我們的低碳節活動,倡導社會各界關注環保事業,共同體驗分享低碳生活的快樂,通過學校這片肥沃的低碳土壤,實現低碳生活理念的普及,達到共建低碳社會,打造美麗家園的目的。

2.踐行低碳行為,打造低碳校園

(1)加強低碳環保知識教育。我們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低碳環保知識教育,利用學校低碳宣傳欄、各班教室黑板報定期進行低碳環保知識宣傳;在紅領巾廣播站增設“低碳生活小當家”欄目;各中隊定期開展“與低碳生活同行”的中隊活動;提倡中、高年級學生閱讀《人與自然》《創造改變生活》《養成低碳生活好習慣》《低碳環保百問百答》《低碳生活與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的低碳生活》等書,寫出讀書感悟,定期交流與評比;每個學期進行一次全校性“低碳生活我先行”知識搶答賽。(2)開展一系列低碳實踐活動。每班設立4名低碳小達人,負責班級低碳生活的踐行和管理,定期向課題組研究員交流情況,并提出整改建議。讓我們的“小皇帝”在家里做好用水用電用氣的記錄,評選校園“綠色幸福之家”。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到步行街廣場、超市門口、政府機關進行低碳宣傳,倡議全體動員,踐行低碳生活。組織中、高年級學生參觀自來水廠、造紙廠,了解水和紙來之不易,了解污水處理過程,倡導節紙節水。在各種聚會用餐場合做勸導員,不追求奢華生活,拒絕一次性用品,督促踐行“光盤行動”。學校每個學期開展一次“低碳跳蚤市場“活動,將玩過的玩具、看過的書、穿不了的衣服等拿到市場上,以物換物或低價出售,在培養學生良好的經濟觀念的同時,讓他們感受低碳生活、舊物循環利用帶來的快樂。(3)與學科融合,低碳環保進課堂。一是將低碳教育與學科教學中的國情教育、資源開采與保護、環境教育、可持續發展等內容相結合,與校本課程的課題研究相結合,以靈活多樣的形式,納入學校課堂教學,真正落實低碳教育進課堂。如,語文學科中,就某一低碳問題進行演講、編故事、寫建議書等,成為“低碳生活”的實踐者和倡導者;科學學科中,進行動、植物的養殖,開展低碳科學實驗、考察等活動,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養成節水、節電、節氣的習慣;體育學科中,督促學生多進行陽光體育活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手工制作課中,利用廢物進行一些有趣的小制作,用舊飲料瓶、紙盒、碎布等,制作成布娃娃、煙灰缸、筆筒、帆船等,用舊的掛歷、報紙,制作風箏、裝飾畫等。二是結合各學科教材,進行了“高效‘低碳’課堂的教學策略”綜合科教學競賽活動。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自編校本教材《低碳貝貝總動員》,作為學校地方課程教材使用,充分發揮低碳教材的功能,創建低碳校園。全校同唱《低碳貝貝》,全校同誦《低碳三字經》。提倡老師布置低碳生活專題作業:如環保作業——制訂個人或家庭“低碳生活”計劃,處處節電、節水、節氣;健身作業——跳繩、踢毽子,堅持每天半小時陽光運動;生活作業——要求低年級學生學洗紅領巾、掃地、整理自己的房間,中高年級學洗衣襪、幫媽媽做家務,做生活的小主人。

3.立足學生未來,注重低碳生活養成教育

低碳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不僅能培養學生節約能源的習慣,而且也可以通過對這一習慣的培養帶動學生在其他方面習慣的養成,還能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綜合素質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學生作為創造力最為出眾的群體,能在踐行低碳生活理念的同時,結合自己的所學,在開發新能源、研究新產品、改造舊物品等方面,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為節能減排提供新的思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踐行低碳生活,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制定班級《低碳生活準則》,張貼在各班教室,要求全體師生按準則嚴格約束自己。在學校,每天中午紅領巾廣播站提醒:“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今天你低碳了嗎?”用三分鐘的時間,師生交流當天的低碳行為:少開了一次車、少買了一件衣服、少開了一會電腦、少看了一會電視、少買了一次零食、節約了一個塑料袋等,這樣就把抽象的口號變成具體的行為,養成時時處處低碳的好習慣。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師生們的許多陋習不見了,水龍頭不再滴滴答答;開燈無人、白日燈的現象沒有了;廢紙、飲料瓶也放進了收納袋里;用過的中性筆丟筆套的人少了,換筆芯的人多了;飲水機、電腦不用時都及時關閉了,校園出現了一派新面貌。

篇4

城市低碳族

記者在西安采訪中發現,許多“80、90后”的環保節能意識更讓人欣喜。他們通過同學、同事、“車友團”、“QQ群”等許多社交圈交流低碳生活的心得,并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潮流。“最后一個離開房間的,要隨手關燈和電源;盡量使用充電電池,MP4電池用完再用在遙控器上……”這就是許多西安年輕人“低碳生活”的基本理念。

“暈,我今年光是買衣服就導致了28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西安招商銀行工作的范瑞雪最近加入了“低碳生活”QQ群,在網友們的推薦下,她初次接觸到“個人碳足跡計算器”這一新鮮玩意兒。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平時以“環保小尖兵”自居的范瑞雪,竟然也是個二氧化碳排放大戶。“莊稼地里種植的棉花、亞麻,歷經漂白、染色等工藝變成紗線、面料,制成成衣之后經過物流和使用、洗滌,直至最終變成垃圾掩埋降解或焚燒,原來服裝制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在排放著二氧化碳。”范瑞雪向記者復述她剛學到的環保知識,一臉慚愧地表示,“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低碳族’,我還有很多生活細節需要改進,比如少買衣服,少開汽車,外出吃飯時自帶筷子……”。

伴隨著“低碳生活”理念的流行,“低碳族”已經在西安青年群體中集結壯大,在西安各大高校的校園網內,以“低碳”為主題的網頁和帖子層出不窮。“低碳生活”,英文為low carbon living,意指通過減少生活作息中所消耗的能量,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低碳族”則是低碳生活的踐行者,他們以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為原則,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能源損耗堅決抵制,有些市民還通過種樹等方式對自然界進行“碳回報”。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低碳細節是可以做到的,在西安東儀廠工作的張聰說自己多年前就開始注意生活細節,淘米水用來洗臉洗手,絕對是天然的美白品;用廢舊報紙擦玻璃,玻璃光潔明亮;用過的面膜紙也不要扔掉,用它來擦首飾、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帶,不僅擦得亮還能留下香氣;喝過的茶葉,把它曬干,做一個茶葉枕頭,既舒適還能改善睡眠……這些看似與減排無關的細節其實都能直接或間接地減少碳排放。過“低碳生活”,不僅能給自己減負,也為地球減壓。

低碳農業新概念

渭南市位于關中平原東部,素有“陜西糧倉”的美譽。去年,渭南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發展“一村一品”新思路。市長徐新榮說,今后渭南將以調優果菜、調強畜牧、調特觀光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為重點,幫助農民發展“一村一品”,走低碳農業致富路。

2009年,渭南市大力推進“低碳農業”、生態農業發展,重點打好“綠色”、“有機”牌,如今“低碳”生態農業不僅成為陜西渭南農村的亮麗名片,也成為農民重要的致富手段。

在渭南市臨渭區官道鄉吳振亞的印象中,過去他們村豬圈亂搭、柴草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流,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進村先捂鼻。現在,這樣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一個村在林中、路在花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花園式生態新村”已初步建成。鄉上推行沼氣建設,實施“一池三改”工程,從根本上改變了村容村貌,廣大婦女做飯不再煙熏火燎。農戶還結合主導產業蘋果,形成了“豬―沼―果”無公害生產模式。

在陜西關中農村,農業生產中水、肥、燃料的使用技術正隨著低碳時代的到來面臨革新。調查顯示,采用傳統的水灌和施肥方式,水利用率低,容易導致地下水源缺乏和土地鹽堿化,同時造成施肥不均勻、肥料浪費嚴重等情況。若改用滴灌、噴灌、微灌等科學節水灌溉、施肥方式,則可減少30%~70%的用水量,避免水分深層滲漏和地表流失,改善土壤鹽堿化,同時提高20%~90%的農作物產量,既減少水、肥的使用量,又能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蒲城縣龍池鄉農民陳文倉瞅準節水灌溉技術中最先進的節水方式――膜下滴灌,去年一舉發展拱棚西瓜150畝,銷售收入突破50多萬元。

渭南市蒲城縣在縣財政項目的支持下,大力推進拱棚西瓜膜下滴灌工程,目前已經推廣10000畝大棚西瓜、2000畝果樹的滴灌面積。膜下滴灌技術與大水漫灌相比,減輕了大棚內的空氣濕度,降低了病蟲害發生程度,每畝可節約農藥投入80元以上;隨水施肥可使灌溉水利用率達90%,肥料利用率達60%,減少了水向深層滲漏及營養元素的流失,實現了農業生產低碳排放。此外,隨水施肥還可以減輕灌溉和施肥的勞動強度,并有利于標準化生產,提高品質。據了解,拱棚西瓜采用膜下滴灌技術,每畝可增產200~500公斤,增加純收益近千元以上。

政協委員獻策低碳經濟

前不久,一份由陜西省政協科技委員會、九三學社陜西省委聯合撰寫的《陜西省實施低碳經濟戰略的對策與建議》的調研報告,送到了陜西省委、省政府。在實地調研和分析論證的基礎上,該報告就“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戰略繪出路線圖,并就如何實施提出詳盡對策與建議。

篇5

國家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將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倡導將課本知識變為實際生活中的技能。當前低碳生活的理念已經為民眾所熟知和重視,通過學校的教育將這種理念從一種口號變為實施操作層面的措施很重要,把這種理念貫穿到整個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親身體驗,通過各種活動,使低碳生活進入學校,走進家庭,培養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知度,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體會自然的深奧與神奇,了解保護地球環境的重要意義。這篇論文對低碳生活理念與生物教學的結合進行了一些探討,提出幾點改進生物教學的建議。

2、將生物學科教學與低碳生活相關知識相融合的改進方法

2.1將低碳生活理念與生物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從生物學科的教材內容上看,教材原有的各類動物、植物的知識已經涵蓋了一部分低碳生活的要素,教師應該根據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進,適當突出含有低碳生活知識的部分、緊跟新聞時事,根據學生的興趣使生物教學更加系統化與層次化。例如在生物與環境章節融入環境對生物物種生長發育及分布的影響、生態環境危機及低碳發展的相關理論,在現代生物技術等題教學中組織學生到污水處理廠進行參觀,在直觀見證現代污水生物處理技術應用的同時培養其節能節水的低碳行為。此外,在教學實踐中,組織學生搜集低碳素材,設計低碳生活悶卷并在校園一定區域內進行問卷調查社會實踐。同時,制作低碳牛活宣課件進行校吲內低碳宣教。這些低碳教程的合理滲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2讓生物學科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生物學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并且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困難,為今后更深一層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面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態勢重視環保工作也非常重要,因此讓學生領會多姿多彩的生物界的同時還要了解很多環境保護的知識,這些理論知識可以幫助他們了解自然,熱愛自然。而且還要讓他們理解低碳生活,低碳經濟。了解人類的索取會給自己和其他生物帶來什么樣的后果。生物世界是很奇妙的,生物種類繁多,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這些知識在教材中都有詳細的講解。生物和他們所擁有的基因已及與它們生存的環境形成了現在這個高耗能經濟,這種經濟發展造成無序的拋棄、污染、垃圾、核廢料正成為地球生態向前延續的巨大障礙。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中多與實踐相聯系,可以組織學生認識常見的動植物,試著給它們分類,了解它們的習性,收集標本都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和身邊的生物相處,讓他們學會尊重生命。保護地球。

2.3利用多媒體的現代化技術平臺提高教學水平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將計算機多媒體平臺作為生物知識的教學平臺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平臺擁有的動畫、聲音、圖片等媒介能讓生物學知識呈現出更生動立體的面貌。這些媒介都有助于讓生物知識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形象,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在生物學課件的制作中,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將大綱上的知識難點深入淺出地通過多媒體教學平臺傳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比傳統掛圖、板書等教育手段減少了眾多弊端。如基礎理論的很多微觀知識點晦澀難解,因此這部分知識尤其注重動畫、聲像、影視等多媒體技術及資源的利用。實踐證明,通過動畫顯示顯微鏡下的中期細胞中的全套染色體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聲像教學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快捷,輕易地掌握理論知識,還恰好切合了低碳環保的教學理念,有效降低教學資源的浪費。

3、結語

篇6

關鍵詞:農民;低碳環保;環保意識

所謂低碳環保,就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生活理念的引導下,減少生活上、工作中碳排放量以保護生存環境的意識行為。為了解遵義縣農民的低碳環保意識與行為,我們對遵義縣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

1 根據183份問卷得出以下調查結果

1.1 非常了解“低碳環保”,環保意識較強

10.38%的人非常了解“低碳環保”,環保意識較強,生活中能把自己知道的低碳環保常識落實到位,基本沒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現象。

1.2 了解“低碳環保”的部分內容,環保意識不夠強

49.73%的人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部分了解“低碳環保”,能運用自己知道的低碳環保常識到生活中去,但生活中仍然存在部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現象。

1.3 聽說過“低碳環保”,但不太了解,環保意識相對較差

37.16%的人不太了解“低碳環保”, 環保意識相對較差,不能運用自己知道的低碳環保常識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存在較嚴重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現象。

1.4 沒聽說過“低碳環保”, 環保意識相對很差

2.73%的人沒聽說過“低碳環保”, 環保意識相對很差,日常生活中存在較嚴重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現象。

2 調查結果反映出農民低碳環保意識與行為中存在的問題

2.1 個人低碳環保意識不強

通過調查,了解到多數農民對低碳環保的認識水平還很低,生活中隨處出現污染環境、浪費能源的現象,如燒煤或燒柴煮飯、炒菜、燒水;電視摁下遙控器后不徹底關機;飲水機等電器不用了不立即拔掉插頭;垃圾從不分類便丟棄;年輕人趕潮流,經常更換衣物;家用衛生紙隨處可見;洗臉水等直接倒掉而不會二次利用;為了方便經常使用塑料袋裝物品等。

2.2 政府的宣傳力度不夠

分析調查問卷,發現大多數人通過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來了解低碳環保,這種宣傳方式具有一定的社會效應,但無法衡量農民的接受程度。多數農民表示在農村無正式的低碳環保宣傳,即使在農村社區大家公共休閑娛樂的地方,宣傳公告欄里有時出現部分低碳環保內容,也很少有人認真去看。

2.3 農村經濟發展較慢

當今社會,只有發展農村經濟,才能促進農民增收,低碳環保生活方式在農村的推廣才有保障。調查發現,農村經濟發展較慢。農村經濟發展較慢是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多外出打工,在家務農的多是文化程度較低、思想觀念落后、小農經濟意識較濃的老人、婦女,這直接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近年來國家投入了不少資金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但由于地域廣,歷史欠賬多,使得相對投資有限,農村基礎設施總的來說還較差。農村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人員少,經費不足,技術不能及時更新,不能及時推廣普及。

3 針對問題提出的強化農民低碳環保意識與行為的可行性建議

3.1 增強農民的低碳環保意識,強化農民的低碳環保行為

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低碳經濟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目標。做好村委會工作,將各村村民召集在一起學習,呼吁低碳生活,引導農民群眾養成較好的節約型生活習慣,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如推廣使用節能燈節約用電;電視屏幕調暗一點,延長其使用壽命并節約用電,同時還可保護眼睛;用電飯鍋煮飯,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鐘;洗臉、洗腳、洗衣、洗菜的生活廢水可收集起來二次利用;不要經常買不必要的衣服等。

通過多種形式降低廢棄物的排放,以達到當地環境所能承受的范圍,實現農村低碳生活中的低污染。如積極推廣節能型的居住房屋,更好地運用保溫、隔熱、環保、節能型材料,提升房屋的采光比例;充分利用太陽能,改燃煤溫室大棚為太陽能溫室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洗澡、洗菜、洗衣,普及使用太陽能;將沼氣建設與廚房、廁所改造相結合,運用生活垃圾、牲畜糞便等來發酵并生產出沼氣用于做飯、照明,沼渣、沼液則作為有機農肥使用。

3.2 充分發揮輿論的作用,加大政府的宣傳力度

地方政府應通過各種渠道,采用各種方法對農民進行低碳環保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低碳環保意識與行為。政府要積極建立和完善關于低碳環保的相關法律法規,引導和規范用能行為。政府可培養骨干,在條件成熟的村莊建立低碳生產、生活示范戶、示范村,組織農民參觀學習,發揮模范表率作用。政府要大力宣傳低碳環保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使低碳環保成為全社會的主流意識,把低碳環保的實施作為生產和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來抓。鼓勵農民探尋和應用低碳生活技巧,推廣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爭做低碳生活的創新者。

3.3 加大財政經費方面的投入,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我國農村,特別是中、西部經濟較落后的農村,經濟發展絕大多數依賴于政府的積極支持與幫扶。全面加大財政經費方面的投入,切實提升政府在農村地區低碳經濟發展當中的地位,從而促進農村低碳經濟的全面發展非常必要。如太陽能溫室大棚的建立、使用技術推廣;壟作免耕技術的推廣;退耕還林、還草而產生的經濟林種植、生態林種植、牧草種植、時令水果采摘園建立;沼氣池的建立、使用技術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的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等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

參考文獻:

[1]向章婷.淺議低碳生活的推廣路徑.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2]閆曉靜.低碳經濟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芻議.科技經濟市場,2015(02).

篇7

關鍵詞:大學生;低碳生活;態度

作者簡介:廖靈芝(1982-),女,湖南寧鄉人,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云南 昆明 65022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云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編號:GY1102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216-02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是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經濟、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它已是各國積極關注的重要議題,我國也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長遠目標,并號召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結合自身實際開展低碳發展實踐,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理應是踐行低碳理念、傳播低碳文化的生力軍。本研究以云南省部分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展示其低碳生活態度的現狀,并尋找切實有效的措施培養和提升其低碳生活態度,為大學生履行普及低碳知識、倡導低碳活動、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的責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調查概況

本次實地調研于2012年4月份實施,以云南省昆明市四年制本科大學生作為調查總體,選取西南林業大學、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云南農業大學、昆明理工大學5所大學中的5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每個學校分配樣本100人,500個樣本采用偶遇抽樣的方法確定。整個調查發放調查問卷共計500份,收回問卷500份,在收回的問卷中剔除漏填及填答不符合要求的無效問卷,最終獲取有效問卷455份,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91%,有效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見表1。本調查所有數據處理采用SPSS軟件統計。

二、大學生低碳生活態度現狀的調查結果

弗里德曼(Freedman)認為態度是個體對社會事物的心理反應傾向。其將態度構成理解為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成分,三者一般協調一致。本研究即從認知、情感、行為傾向三個方面設計問卷調查內容,以獲取大學生低碳生活態度現狀的真實數據。

1.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概念認知良好

在455份有效問卷中,“聽說過”低碳生活的有430人,占樣本總數的94.5%,“沒聽說過”的有25人,僅占樣本總數的5.5%。從對低碳生活內涵的理解方面來看,有44份為非常了解,占9.7%;有368份為一般了解,占73.6%;有43份為不了解,占9.4%,七成以上的大學生對“低碳生活”內涵的理解在了解層面上。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知狀況良好。

2.大學生對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表現為好

在設計調查問卷時,對于大學生對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表現,并不是以直接詢問低碳生活方式好與不好來進行調查,而是通過兩種方式間接進行推斷。

一是依據大學生支持環境保護的態度和有保護環境的責任感、道德心,通過調查大學生對低碳生活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來判斷大學生對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種怎樣的情感表現。在455份有效問卷中,認為低碳生活與環境保護關系十分密切的有368人,占樣本總數的80.9%,認為關系一般的有44人,占樣本總數的9.7%,認為和自己無關的有43人,占樣本總數的9.45%。九成大學生認為低碳生活與環境保護是相關的,由此推斷大學生對低碳生活方式是積極支持的。

二是列舉十項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的行為(這些行為也是大學生生活中典型的低碳行為),通過其評價結果的均值來判定。在問卷中羅列了十項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的行為,設計了“非常好”、“比較好”、“一般”、“不好”、“非常不好”五個選項,分別對應“5分”、“4分”、“3分”、“2分”、“1分”五個評分等級。視十個行為同等重要,算出總平均分,來判定調查對象對低碳生活行為的情感傾向。在455份有效問卷中,對十項生活方式的評價和均值如表2所示。十項行為總平均分為4.06分,也就是說大學生認為生活中的低碳行為是比較好的,由此來推斷大學生對低碳生活方式是積極支持的。

3.大學生對低碳生活方式的踐行意愿積極

在問卷問題設計時,承接對上面十項行為的評價,告知被調查者這些行為都是低碳行為,進行踐行意愿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37.8%的大學生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踐行低碳行為,有48.1%的大學生不僅自己會踐行,還會帶動身邊的人共同踐行低碳生活方式,總比例在八成以上。以此推斷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行為傾向是積極的。

從表3的相關分析來看,低碳生活認知、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低碳生活方式的踐行意愿之間是顯著正相關的關系,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因此,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態度是正面積極的。

三、大學生的基本特征與低碳生活態度調查結果的相關分析

利用SPSS軟件進行相關分析前,將調研結果附上虛擬值。大學生的基本特征變量為性別、生源地、就讀學校、就讀年級;大學生低碳生活態度現狀反應在三個方面:低碳生活認知、低碳生活方式情感、低碳生活方式踐行意愿。虛擬值設定如下:

性別:男=1,女=0;

生源地:農村=1,城市=0;

就讀學校:西南林業大學=1,云南大學=2,云南師范大學=3,昆明理工大學=4,云南農業大學=5;

低碳生活認知:沒聽說過=1,聽說過但一般了解=2,聽說過且非常了解=3;

低碳生活方式情感得分:總平均分0~2分=1,2.1~3分=2,3.1~5分=3;

低碳生活踐行意愿:不會,不想改變現在的生活方式=1,無所謂,只要不影響自己的生活=2,會,自己做好就行=3,會,還會帶動身邊的人=4。

利用SPSS軟件計算各變量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見表3),研究各變量間的相關性。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性別與低碳生活方式踐行意愿顯著負相關,女生踐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意愿更強,這與女生生活細致、節約是分不開的;生源地與低碳生活方式情感得分顯著正相關,農村學生更支持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認知與低碳生活方式情感得分和低碳生活方式踐行意愿顯著正相關,說明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理解越深入,低碳情感傾向和低碳踐行意愿就越好。但是就讀學校和就讀年級與低碳生活認知、低碳生活方式情感、低碳生活方式踐行意愿之間并沒有顯著相關性,說明低碳生活態度在年級和學校之間并沒有顯著差異性。

四、大學生低碳生活態度改變建議

弗里德曼(Freedman)認為態度的一種重要功能表現為決定人們對外界事物的判斷與選擇。從大學生積極的低碳生活態度來看,這個群體對低碳生活行為的選擇會是正面的,然而積極的低碳生活態度與真實的低碳生活行為之間存在著距離,因此應積極提高大學生將低碳行為付諸于實踐的幾率。

弗里德曼(Freedman)認為態度的改變包括方向上的改變和強度上的改變。從方向上來說,應該改變小部分大學生對低碳生活不關注、不支持的態度;從強度上來講,還需強化大部分大學生積極的低碳生活態度。

1.加強學校低碳教育,擴大低碳信息宣傳面,加強低碳概念認知深度

學校的低碳教育是大學生獲取低碳信息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在調查中發現獲取低碳信息的途徑:公益廣告占33%,新聞、網絡等占20%,上課占16%,聽講座占14%。可見,學校教育途徑并沒有發揮其主導作用。實際上,學校可以通過設置專門的課程、講座、學校網站專欄宣傳、校內宣傳欄、社團活動等多樣化的形式宣傳低碳信息,增強大學生接觸低碳信息的可能性,加強其對低碳信息的理解深度,尤其應注重加強對男生和城市學生的強化教育。

2.成立低碳生活方式試點校園,用案例激發正面情感

低碳行為是不是真的麻煩?低碳行為究竟能帶來怎樣的價值?如果將這個答案用事實告訴大學生,會激發他們的正面情感。選擇一所大學作為試點校園,制定低碳行為制度規范,讓所有大學生參觀試點校園的低碳行為、參與試點校園的低碳活動,同時在試點校園建立低碳行為效益對比臺賬。

3.成立低碳生活志愿者服務隊,增強大學生踐行意愿

每個高校都可以讓積極主動踐行著低碳行為的學生組建低碳生活志愿服務隊,讓他們深入同學中,做低碳生活的引導者,做低碳行為的監督者。做到時刻提醒身邊的同學改正高碳行為,做到發現身邊同學的低碳行為,并從物質上和精神上給予其適當獎賞,讓低碳行為成為一種時尚,成為大學生的生活規范。

參考文獻:

[1]田晨.低碳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訪國家發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統分析和市場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雋[J].世界環境,2008,(2):1-2.

[2],牛文元,曹效業,等.2009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何月珠.大學生“低碳生活”理念教育的路徑探究[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106-108.

[4]宋興怡,等.當代大學生低碳生活認知、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以太原市四所高校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2,(1):118-120.

篇8

關鍵詞:低碳;廢舊衣物;回收再利用

中圖分類號:X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9-0288-01

一、概況

近年來大行其道的快時尚、高速流通意味著浪費是無法避免的。時尚品牌的銷售主要面向大學生,他們大都未形成成熟的消費觀念,容易追求時尚,很少關注材質與面料。趕時髦的后果,容易導致換衣頻率過快,堆積起大量廢舊衣物無從處理。為了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活消費模式,同時滿足廣大消費者快速轉換的時尚需求,把“快”時尚變成“綠”時尚,廢舊衣物回收再利用的提倡與實行是十分必要的。

二、廢舊衣物回收再利用現狀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調查目的:本項目針對大學生廢舊衣服的處理方法及對廢舊衣物對環境污染的認知等問題做了調查。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廢舊衣物回收再利用的實現與倡導大學生低碳生活的理念。

2 調查過程:本項目以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于2011年10-12月在紹各大高校投放問卷300余份,回收有效問卷246份。此外還通過網絡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87份。全部有效問卷共433份。

3、調查結果:通過調查結果發現這方面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但一些潛在的問題已逐漸浮出水面,相對比較典型的問題表現如下:

(1)缺乏政策保障:環境保護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舊衣物的回收再利用工作不僅要提升民眾意識,官方的支持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立有效激勵機制,明確政策保障將有利于回收工作的開展。

(2)回收渠道有限:目前我國的回收渠道非常有限,缺乏專業回收機構。而一些發達國家的回收渠道則多樣化,包括通過各種慈善機構上門回收等,全民普及,使廢舊衣物的回收再利用形成一種風尚。建立多種回收渠道是開展廢舊衣物回收再利用的基礎。

(3)民眾觀念落后:目前國民大多數觀念落后,舊衣物再循環意識較薄弱,導致廢舊衣物多半是被扔掉而不是用于回收或捐贈。

三、廢舊衣物回收再利用的實施建議

根據實際情況與現有條件,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市場上衣服設計的面料,也沒有辦法阻止快時尚的流通,但是我們可以對低碳的倡導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和消費理念。通過項目實踐,針對廢舊衣物循環再利用方法,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材料的循環再利用:任何衣物都是由一種或多種可認知的面料構成的,衣物被廢舊之后,其構成衣物面料的材料本身的性狀并沒有發生改變。可以通過政府部門明確政策保障,建立有效激勵機制,積極推進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鼓勵并推動企業開展舊衣物回收再利用。

2、功能的循環再設計:功能的循環再設計就是指在發揮服裝原有的功能的基礎上,運用它的造型對其進行再設計,發展出多樣組合方式的變化,并構成可以適應各種形態的多樣化的產品。在大多數廢棄服裝中,它的口袋、腰頭等部分都可以拿來利用。通過將藝術造型方法和創新的思想運用在這些廢棄的衣物上,重新定位它們的使用功能,利用拼接、打破、解構等手段賦予它們新的形態,為這些廢棄紡織品帶來二次生命。

3、道德情感的循環再利用:世界各地尚有大面積的貧困地區與貧困人員,需要全社會去幫助,與其衣物廢棄后直接丟棄或掩埋還會對環境造成不良的影響,不如捐助給需要幫助的人。而廢舊衣物回收再利用恰好解決了他們的煩惱,既能助人為樂又為環保事業做貢獻,兩全其美。這里就需要制定針對舊衣物回收再利用評價體系,設立規范的廢舊衣物回收機構與回收渠道及健康的運行機制。

四、結語

讓淘汰的廢舊衣物重新實現利用價值,不僅僅是實踐了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更是助人為樂的愛心體現。當然這也需要全社會形成氛圍,只有大家都參與進來,才能使這項環保的事業持續開展下去,有效第減少可再生資源的浪費,進一步促進我國走向低碳環保的資源節約型社會道路。

本文為2011年度紹興市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基于“低碳·快樂·時尚”理念下的廢舊衣物回收再利用的實現與研究)成果。

篇9

一、活動概述

1.活動目標

(1)向社會倡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崇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行動。

(2)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活動中進行了功能分組,見下表。

2.各組體會

(1)資料收集組。

王同學:對于低碳理念,我們小組的成員開始也是一無所知。但是,網絡、報刊、雜志幫上了忙。根據檢索的資料,綜合諸多媒介的表述,運用平時所學說明文作詮釋的方法,我們擬出了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概念。

陳同學:我原以為沒水喝,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但看了鹽城水污染事件的視頻后,我有很深的感觸。還記得父親講的他小時候在河里游泳嬉鬧、撈魚摸蝦的那些故事,每每想起,總覺得那是一些多么令人神往的童年趣事呀。

(2)問卷調查組。

郭同學:一組組的調查數據用事實告訴了我們,在我們這個地區,絕大多數人對“低碳”這個詞很陌生。即使有少數人知道,也僅僅是聽說過而已,并沒有真正理解它,更不用說具備低碳意識、有低碳行動了。

方同學:我想,不就是找幾個人填一下嘛,這有什么難的?看見一位做生意的大叔,我就迎上去對他說:“哎,幫我填一下。”結果他像看怪物一樣看著我,惹得同組的同學捂著嘴笑得直不起腰來,我還真有點不好意思。通過這次問卷調查活動,我感覺到在社會生活中,要想很好地和別人特別是陌生人溝通,就要有技巧。

(3)宣傳創意組。

周同學:最基礎的低碳生活理念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我們如果進行垃圾分類投放,就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又能宣傳和體現低碳生活的理念。于是,我們在全年級發出了垃圾分類投放的倡議。

郭同學:為了進一步宣傳低碳生活,讓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我們小組的三位同學還編了快板呢。“竹板一打咯喳響,各位聽我說端詳,低碳經濟要發展,低碳生活要提倡。低碳經濟是什么?首先必須搞清楚,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抓住基礎不能放。”

(4)采訪報道組。

崔同學:我們首先采訪了丁校長。從丁校長親切的話語中,我聽出了他對踐行低碳理念的熱忱,感謝校長對我們這次活動的支持。

楊同學:我們還采訪了東臺市環保局宣傳教育科的王科長。他結合實際從工業、農業、生活等方面介紹了政府在節能環保、倡導低碳經濟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并對我們的活動提了一些指導性的建議,這讓我們受益匪淺。

3.活動評價

從學生們真切、深刻的分享話語中可以感受到本次活動效果良好、意義突出。正如東臺市環保局薛局長所說:“這是一次成功的綜合實踐活動,多彩的活動形式以及活動中同學們所展示出來的熱情深深地感染了所有人,這次活動的開展是非常有益的,希望大家能將活動繼續深入下去,讓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二、活動小結及反思

1.小結

回顧整個活動過程可以發現,本次活動遵循了“服務—學習”的理念,實現了預期的目標。服務學習促使學生自主規劃、積極嘗試,努力調動自己多方面的知識、技能,學會處理實際問題,為社區提供積極的服務,在此過程中體驗成功,理解概念并形成自己的概念體系,形成對社區的歸屬感與責任感。

2.反思

篇10

關鍵詞:低碳;新農村住宅

1 引言

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把低碳經濟理念推向了社會發展的前沿。中國政府已承諾,到2020年,將單位GDP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40%45%。

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前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的住宅建設將會不斷擴大。因此重視農村的住房建設,利用政策、經濟、科技等途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對實現我國減排目標,推動低碳經濟進展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從低碳角度出發,對新農村住宅建設所面臨的低碳化問題進行思考,探討新農村住宅建設的低碳化發展策略,并提出若干建議。

2 新農村住宅建設的背景

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住宅總量大且增長速度快,其在建設、使用過程中消耗了大量能源,碳的消耗與排放量與日俱增,這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尤為突出。

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并指出:長期以來農村房舍、街道建設缺乏規劃,污染問題凸顯,并要求在新村鎮建設過程中,做一個長期規劃。在《綱要》的指導下,各省市紛紛制定了相應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方案,要求組織設計一批平面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節能安全的設計方案,引導農民應用新技術、新材料,建設新型住宅。

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農村住宅設計的低碳化途徑,加強農村節能減排,盡量減少建筑建造、使用全過程中CO2的排放,對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低碳化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 傳統農村住宅建設模式

傳統農村住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藝,且選址考究,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些構造作法節能環保,且具備很強的適用性,具有諸多優點。但由于農村住宅普遍缺乏技術支持,且配套設施不足,從而導致房屋采光、隔熱、排污等不合理,功能區分粗略,衛生條件差。下文中詳細分析了傳統農村住宅建設中的優點及不足,為我國新農村住宅建設的低碳化發展提供借鑒及參考。

2.1傳統農村住宅的優點:

2.1.1就地取材、造價低廉

傳統農村住宅一般采用地方建筑材料和結構形式,有造價低廉、取材便利、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優點,選取地方材料可以降低運費、節約能源并減少運輸過程中對大氣及生態環境的污染,不僅降低了施工階段的造價,還減少了使用過程中的維護費用,有利于環境保護。

2.1.2因地制宜、減少工程量

傳統農村住宅選址考究,注意因地制宜。建筑或沿山腳蔓延,或順溪流平伸,或隨壩場向四面擴展,因勢利導,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從而減少工程量,降低成本,節約能源。

2.1.3部分構造作法節能環保,適用性強

傳統農村住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藝。一些構造做法在降低建筑能耗方面起有重要作用,且在當今仍然有很強的適用性。例如:利用住宅的兩面坡屋頂與屋架水平吊頂之間構成一個三角形的封閉空間,冬天保溫、夏天隔熱:采用整體抬高半層的方式,下部空間作為儲藏、工作間等用途,同時可以起到防潮、保溫作用。

2.2傳統農村住宅的缺點

2.2.1空間、土地、人力等資源浪費

我國農村住宅建設多為村民的個體自發行為,很多地區沒有鄉鎮總體規劃,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加上長期以來,農村住宅建設的粗放管理使住宅建設極其分散,雜亂無序。不少農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在經濟好轉的情況下,建新房棄舊房,一戶多宅,使得占用良田、浪費土地現象嚴重。

另外,由于農村住宅建設普遍缺乏技術支持,大量工程無證設計、無證施工,導致現有農村住宅功能落后。不少地方依然沿用20世紀50-60年代的房屋格局,不符合現代居民的生活習慣與要求。且有些居民的建房觀念落后,一味追求傳統的建筑格局或是按個人意愿進行設計,造成功能交叉、空間劃分混亂,大多數農民住宅存在著“大而不當”的問題,這也是導致空間和土地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者,從房屋的施工看,傳統農村均以家庭為單位,建筑規模小,建設時間短,很多地方沒有專業的施工隊伍,通常是在村里找幾個泥工、木工師傅憑借自己的經驗來修建房屋,建造技術落后,導致施工周期長,物料采購、運輸、人力上都存在極大浪費。

2.2.2基礎設施落后,環境污染嚴重

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配套設施相對缺乏,從而導致不容忽視的環境污染問題:農村每年產生約1.2億噸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臟亂差現象嚴重;生活污水每年超過2500萬噸,隨意排放,對周圍河流、湖泊污染加重;居民生活取暖排放的廢氣對當地的空氣也造成一定污染:當前農村大部分畜禽糞便等各種垃圾都被直接排放到環境中,不但造成禽畜糞便和人糞尿的嚴重浪費,還對水體、土壤、空氣等造成了極大污染。

2.2.3建筑能耗高,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低,缺乏節能理念和措施

由于長期以來農村沒有相關的節能標準、公眾對節能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農民建造技藝落后等原因,農村住宅建設中對墻體、屋頂、窗戶、地面采取的節能設計和措施滯后,有的甚至空白,導致房屋的采光、隔熱、排污等很不合理。防漏、防潮、保溫等性能差,住宅建成后的使用和維護能耗大,不利于維護綠色生態環境。

另外,據相關調查,我國農村在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上,只有太陽能的使用率高一些,其他能源的使用效率都較低,且絕大部分的生物質材料用于炊事,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費,不符合農村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要求。

3 新農村住宅建設的低碳化途徑

新農村住宅在設計和建造的過程中,應對傳統農村住宅持批判繼承的態度,保持其低碳性的作法,并對其不足之處進行改善。前文中已分析并總結傳統農村住宅的諸多優點,在新農村住宅的建設過程中,要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建筑進行深入研究,充分發掘當地的建筑文化,傳統農村住宅長時間積累的豐富建造經驗與技藝,是新農村住宅建設的基礎。同時利用政策、經濟、科技等途徑,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推動低碳經濟在農村的發展。

3.1科學合理規劃

農村生產生活的基本單元是以家庭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在設計中可以采用組團式的布局方式,形成具有層次的空間構成模式,既符合傳統農民的生產關系,又有利于土地資源的保護和產業的集中。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改變以家庭為單位的零散、粗放的建筑施工,以便從住宅的施工、使用、回收利用各

環節控制農村住宅的高能耗、高排放問題。

3.2從住房的建設、使用等各環節控制碳排放,建立資源循環利用的設計理念

農村住宅設計中,需考慮資源循環利用,建立物質、能量循環體系。在規劃設計階段,考慮耐久性、構件易拆除更換等資源循環措施;盡量選用低碳建材,就近取材、集中用材,降低運輸成本。在施工生產階段,考慮廢料回收后進行再加工形成新材料加以使用,例如可采用鋼結構、新型墻材、石膏砌塊等可回收建筑材料,提高資源利用率。在住宅使用階段,可對農民生活的廢棄物進行加工,生產沼氣,形成資源的循環利用;合理設置建筑門窗,引入自然通風,以滿足室內換氣和通風散熱的要求,又要保證建筑物密閉性,避免空氣滲透造成熱損失。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消除采光死角,減少照明能耗。在住房隔熱方面,改善建筑物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減少圍護結構的室內外傳熱,穩定室內溫度,減少能量損失,進而減少采暖、制冷等設備的能量消耗。

3.3推廣低技術措施,實現生態節能設計

3.3.1保溫隔熱技術

房屋的體型設計需緊湊,力爭最小的建筑體型系數,以減少室內外的熱傳遞。在一些條件合適的農村地區可使用鄉土保溫材料來達到保溫隔熱的效果,如農作物纖維塊、草泥粘土等建筑材料,具有施工簡單、價格低廉、堅實耐用等優點。另外,設計上可采用墻體綠化及種植屋面,或者結合構造采用屋頂架空層,來改善房屋的熱工性能。這些措施均能達到間接減排的作用。

3.3.2自然通風技術

自然通風技術可有效改善建筑熱環境、節約空調能耗。通過合理的場地設計和建筑設計,調整建筑物的朝向、平面布局及空間組織,利用地形、植物等并結合傳統的自然通風手段,使通風形式多樣化,如天井、冷巷、廊道等,以取得良好的通風效果。還可利用煙囪效應于建筑高處和低處開孔形成豎向通風,或結合當地氣候條件采用通風屋頂、首層架空等設計方法,來加強通風效果,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3.3.3自然采光技術

農村建筑面積小且分散,利用自然采光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合理布置建筑朝向。房屋坐北朝南排布;合理設計房屋尺度,減少建筑體型系數:南窗設計成利于采光的大窗等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自然采光,節約電能和其他常規能源。

3.3.4太陽能、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技術

根據當地自然條件,選擇太陽能以及沼氣作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太陽能技術發展迅速,已有不少應用成果。利用太陽能集熱裝置或太陽能電池板,為住宅提供能源,可降低常規能源的使用比例,減少CO2的排放量。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豐富,推廣使用生物質能是保護環境、提供能源、保持農田可持續發展一舉三得的措施。目前的沼氣技術,具有成本低,操作簡單等特點,應用情景良好。住宅結合沼氣工程設計,把生活、生產、能源、環保等因素綜合考慮,達到物質經濟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