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進出口貿易范文

時間:2023-06-01 10:43: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材進出口貿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建材進出口貿易

篇1

關鍵詞:閩臺進出口貿易

地理位置、經濟政治背景比較

福建省作為我國一個沿海開放地區,地處我國東海之濱,面對臺灣,接近港澳,是距離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并且也是全國第二大僑鄉和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華僑港澳臺胞在推動福建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福建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是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全國進出口高速增長的大環境,給福建省的經濟發展和進出口貿易帶來了良好的氛圍,帶動和促進了福建的經濟騰飛。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國家政策使全省已形成多層次、寬領域的開發格局,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臺灣省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寶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經濟背景使得它更便于與祖國內陸和國際地區進行經貿合作。同時,臺灣與美國、歐洲、日本等東南亞國家也都有著大量的經濟貿易,與福建等內陸各省更是早有密切的民間文化交流。在兩岸尚未實現直接“三通”,經貿關系尚未實現正常化情況下,兩岸的經貿關系已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祖國內地已成為臺灣最主要的投資地、最大出口地之一及最主要貿易順差來源,兩岸經貿關系對臺灣經濟正產生越來越重大的影響。

進出口貿易總體比較

“九五”期間,福建省累計出口額大約518億美元,比“八五”翻了近一番,年遞增10.3%。2000年,福建進出口貿易總量首次突破200億美元,達到212.23億美元,居全國第6位。2001年全省進出口貿易工作取得新的進展,進出口貿易總值達到226.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出口139.22億美元,增長7.9%,高于全國1.1個百分點,出口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6位;進口87.04億美元,增長4.7%,保持了較大的貿易順差。2002年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284億美元,其中出口173.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75%;進口110.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7%。全省已初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同世界上20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全年出口上千萬美元的商品共有60多種。福建外貿發展已經呈現出由“求量”向“重質”的轉變。福建經濟快車之所以能夠長期迅跑,很大程度得益于外貿這匹強勁有力的“黑馬”。福建外貿發展呈現出五大特點,即: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檔次不斷提升;貿易方式有新的轉變,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貿易項目明顯增多;出口市場趨于相對均衡;對外貿易實現“順差順收”的良性局面;外貿經營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從1995年到2002年的進出口貿易指標上看,臺灣的進出口貿易呈現波浪式的起伏波動:2000年達到最高值,進出口總額為2883億美元,其中出口額1483億美元,進口額1400億美元;而2001年卻呈現出衰退跡象,進出口貿易總額甚至低于1997、1998、1999三年。在經歷了2001年前所未有的經濟衰退后,2002年臺灣省的經濟貿易開始緩慢復蘇,其主要原因來自于出口增長,1至9月,對外出口增長5.1%,其中對內地出口成為帶動臺灣產品出口增長的重要動力。在國際經濟景氣尤其是兩岸貿易大幅增長的帶動下,臺灣對外貿易扭轉頹勢,對帶動經濟走出谷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島內的民間消費及民間投資仍然疲弱,使整個經濟呈現“外溫內冷”的狀況,全年經濟呈現低增長態勢。(見表1)

從以上具體數據可以看出,福建省的進出口貿易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而臺灣則呈現上下起伏波動的形勢。雖然福建省的進出口貿易在近年有相當快的發展,在全國也排名前列,但與臺灣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到2002年為止,福建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只為臺灣的1/10左右,進口額差距則要更大一些。因此,福建的進出口貿易要達到臺灣現在的水平仍然需要一定的時日。

進出口市場、地區比較分析

經過改革開放和對外貿易的短短20年時間,福建省的出口市場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多元化市場戰略取得新的突破。以前,東南亞一直是福建外貿出口的傳統市場,近兩年,福建對世界各大洲的出口全面增長,特別是對俄羅斯、東歐、中東、韓國、非洲、中南美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長迅猛。對香港和日本的出口占亞洲的前兩位;對德國、英國、美國也都有大量出口,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01年,全省實際商品出口國家與地區達193個,對亞洲出口61.9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值的44.5%,對美國、日本、歐盟、香港四大傳統市場合計出口97.8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值的70.2%,美國已經一躍成為福建最大的出口市場。

對臺灣省來說,美國是其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占總出口的23.7%,至今仍然穩定增加,從1996年的26.866億美元增長到2000年的34.815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14.6%,主要原因是美國的經濟景氣繼續擴大,臺灣對美國的出口(以信息通訊機器為主)有順暢的增長。其次,香港是臺灣出口的第二大市場,2000年出口額達31.336億美元。近幾年,中國大陸的出口劇增,從而導致對臺灣原材料、部件等的進口需求增大,臺灣經由香港對中國大陸的間接出口增長堅挺。日本是臺灣的第三大出口市場。但在1997年,對日本的出口由于口蹄疫發生而導致豬肉出口停止,另外也由于日本經濟恢復緩慢的影響而劇減,從1996年到2000年出口額平均為13億美元左右。對亞洲出口則為總出口的一半以上,且呈現快速增長,其中同上年相比,對日本出口增長44.1%,對東盟五國增長32.1%,對香港增長24.9%。因此,可以看出美國是福建和臺灣的第一大出口國。福建的出口有往歐洲和美洲擴大的趨勢,而臺灣的出口則逐漸向亞洲擴展。

進口方面,福建省對亞洲的進口主要來自于日本,最高時期(2000年)達到13.15億美元,對香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都有較大量的進口;歐洲主要從德國、意大利及英國三個國家進口,最高進口額為1998年對德國的3.23億美元;美國也是福建省較大的進口國之一,且年進口量呈逐步遞增趨勢,從1997年的6.23億美元發展到2001年的8.08億美元。2001年,全省與世界上110個國家與地區開展進口貿易,進口5000萬美元以上的國家與地區共有20個。

臺灣最大的商品進口來源是日本,2000年達到3.86億美元。其次是美國,由于臺灣的有關信息通訊產品的出口堅挺,導致對美國電子部件的進口需求旺盛,2000年達到最高值2.51億美元。但是臺灣對日本和美國的進口都呈現了逐年上下波動的形勢,可見國際經濟政治和臺灣內部的經濟變動對進出口貿易都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同時,臺灣對韓國、馬來西亞、法國、德國也有較大量的進口。

進出口商品結構比較分析

近幾年來,福建省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外貿出口格局也不斷優化。初級產品所占比重進一步下降,工業制品出口保持較快增長,二者的比例由1999年的17.4:82.6調整為2001年的9.3∶90.7。2001年全省初級產品出口13億美元,比上年減少近7000萬美元,占全省出口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0.6%降到9.3%,工業制品出口126.3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的比重突破90%。2002年機電產品出口68.04億美元,同比增長41.44%,占全省出口總額的39.1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2.34億美元,同比增長82.07%,占全省出口總額的18.62%。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成為拉動福建外貿增長的主要動力。電子行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企業是通過利用外資改造發展起來的,新開發的出口商品有電視機、錄像機、電話機、電腦、音響、電子元器件等六大類,農業、食品制造業、建材、機械、石化行業等也通過利用外資得到很大的提高和發展。

同樣,在臺灣省的出口產品中,工業產品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2001年達到1462.15億美元,其次才是農產加工品和農產品。可見,福建的工業制品出口雖然占到全省出口比重的90%,但仍然不及臺灣的十分之一。在出口商品結構方面,電氣機器、電氣器材與機械均處于前兩位。臺灣對中國大陸間接出口的主要商品項目有:電機設備及部件、機械設備、塑料原料及制品、人造纖維絲、工業用紡織品等。其中電機設備所占比重最大,達到15.9%。另一方面,從增長率看,電機設備及其部件比1996年增長30.8%,鋼鐵制品比1996年增長29.5%,這兩項在工業產品中的出口增長率最為顯著。

進口方面,福建省的進口商品種類廣泛,主要以工業制品中的機器設備為主。2002年福建省機電產品進口62.08億美元,增長43.7%;高新技術產品進口28.68億美元,增長65.4%。而臺灣省的進口額中,原材料占最大份額,2000年達到897.78億美元,其次是資本貨物和消費品。福建進口的原料配件及設備所占比重相應提高到88.4%,初級產品所占比重下降到11.6%。化學成品、紡紗織物、鋼鐵、機械及運輸設備等商品占絕大多數,技術引進和設備進口主要集中在郵電、汽車、輕工、食品等。在所有的進口商品中,規模超過1億美元的就有7大類。

伴隨著科技產品世界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提高,臺灣進口的機器設備和零部件也不斷增加。臺灣與中國大擊的進出品貿易也有了相當的發展。受到民間投資活躍等因素的支持,臺灣對中國大陸的間接進口額,主要以農業、工業原材料為主,達到39.15億美元。

從以上的定性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的進出口貿易及整個經濟水平都與臺灣有相當大的差距。這是與它們各自的經濟政策,政治背景緊密相關的。兩省的進出口貿易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也存在著各自的特色。總體來說,由于歷史、政治、經濟的原因,臺灣進出口貿易與福建省進出口貿易無論在規模上、速度上、結構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福建屬祖國大陸同一經濟體,這種與臺灣地區的差別是正常的,隨著改革開放,內地已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投資、出口地之一,內地對臺灣的進出口貿易在臺灣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同時也加強了內地與臺灣的經貿合作。如果兩岸能夠消除人為的屏障,隨著交往的日趨頻繁,閩臺的進出口貿易將呈現越來越緊密、互補、共榮的特征。

參考資料:

1.楊維中,1997年臺灣的對外貿易——1998年日本貿易振興會白皮書:貿易篇,臺灣研究集刊,1999年第二期

2.石廣生,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與展望,國際商報,1998年10月15日

3.對外經貿部,福建外貿首超200億美元,2001年03月02日

篇2

霍爾果斯豪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志強說:“六十二團具備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在這里建廠,我們非常放心!”。

“十二五”期間,六十二團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先后引進了山東威龍酒業、霍爾果斯豪運電子、江蘇榮能建材等16家企業,五年間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7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4倍。2016年新年伊始,海程邦達、廣西恒仁、深圳格綺等企業又派代表到六十二團洽談投資意向,今年該團招商引資落地資金預計達5億元以上。

六十二團緊鄰霍爾果斯口岸,地處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核心地域,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展上的重要節點和發力部位,在很多方面具備明顯優勢。認真貫徹中央和兵團、師黨委決策,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對外開放,促進經濟轉型,是該團加快經濟強團建設、發揮開放窗口和橋頭堡作用的必然選擇。

“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國際通道、優惠的發展政策,加上日新月異的城鎮化建設,六十二團已當之無愧地成為承載產業轉移、繁榮二三產業的大‘孵化器’。”六十二團經貿科科長駱躍生說。

依托霍爾果斯口岸快速發展的進出口貿易,六十二團參股建設了新疆伊犁恒信國際貿易物流有限責任公司,僅2015年,該公司吞吐量就達40萬噸,進出口貿易總額達4.5億元。“十三五”期間,六十二團要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為契機,發揮區位優勢,積極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重要支點排頭兵作用,打造絲綢之路經濟新區。

隨著國家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隴海-蘭新鐵路、連霍高速(國道312線)、省道218國防公路均在六十二團交匯,霍爾果斯國際火車站和西氣東輸首站就建在六十二團。六十二團所在的霍爾果斯區域已經成為集公路、鐵路、航空、管道“四位一體”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2015年,江蘇益德物流公司看好發展商機,投資1100萬元在該團建起集裝箱堆場項目,項目當年開工當年建成,今年將全面運營見效。憑借交通便捷優勢,“十三五”期間六十二團將繼續加大交通及物流基礎設施投入,采取BOT和PPP模式引入更多的物流企業入駐,與霍爾果斯口岸共同構筑向西開放大通道,努力成為兵團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進出口商品加工集散地,成為集批發、大宗采購、展銷為一體的“國際商貿物流城”。

篇3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我國認識到對外貿易依存度過大存在的危機,開始著力在擴大外貿發展規模的同時,提出了進一步優化外貿結構的問題。近年來,我國外貿結構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貿易結構中依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如資源進口依賴度依然很大,出口產品優勢主要是依靠低勞動力成本,缺乏核心技術優勢和自主知識產權優勢等,實際上貿易結構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本文將以數據為基礎,深入分析當前我國對外貨物貿易存在的結構問題,并提出加快其升級的主要途徑。

一、我國對外貨物貿易結構的發展現狀

(一)我國進出口產品比重的發展態勢

從進出口比例可以看出,我國處于貿易順差還是逆差的狀態,可以反映我國貿易摩擦的整體情況。總體來說,近年來我國進出口產品比例將長期保持平穩的態勢,沒有出現大幅度上揚,也沒有出現大幅度下降,具體如圖1。從1981年至2013年期間我國貿易進出口比例呈現五次波浪型變動。第一次是1981年至1983年,進出口比例呈現大幅度下降趨勢,第二次是1983年至1990年,進出口比例呈現連續三年的快速上升和連續五年的快速下降。第三次是1990年至1998年,進出口比例也是連續三年的快速上升和連續五年的快速下降,但是升勢和下降幅度相對第二次開始緩和。第四次和第五次的波浪型波動幅度更為緩慢,進出口比例的變動幅度都小于0.5。這說明我國貿易結構逐漸趨于穩定。從整體趨勢看,我國經歷相對長期的貿易逆差(將近10年)后開始保持長期的貿易順差趨勢。順差比例的變動(進出口比例)基本保持在(0.8,0.95)區間變動,這種緩和變動從1997年開始,已經維持了17年,因此,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保持了相對長期的穩定態勢。

(二)我國初級產品進出口結構變化情況

初級產品是資源型產品,其進出口結構問題能夠反映出區域的資源狀況。整體來說,我國初級產品的進出口結構呈現上升趨勢,具體如圖1。從圖可以看出,自1980年至今我國初級產品進出口結構的變化呈現兩個基本趨勢——穩步階段和快速變化階段。穩步階段是1980年至1999年,進出口比例基本維持在(0.5,1.0)區間,變化幅度不大。快速變化階段,即2000年至今,進出口比例呈現曲線上升趨勢,變化幅度非常大。1999年的進出口比例為1.35,截止2013年已經達到6.13。初級產品進口比例與出口比例的懸殊,說明我國資源性產品對外的依賴度越來越大,并且保持著上升趨勢,這對我國經濟的穩定性將產生重要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我國初級產品出口發展非常緩慢,1980年至2013年增加了10.77倍,年均增長率為7.5%。我國初級產品的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改變,1980年貨物出口主要是為礦物燃料及相關原料(46.96%)和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32.75%),而2013年初級產品出口主要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51.79%)和礦物燃料及有關原料(30.83%)。我國初級產品進口發展非常迅速,1980至2013年初級產品進口增加了93.54倍,年均增長率為19.21%,而我國初級產品進口結構發生的改變更大。1980年時初級產品進口主要為非食用原料(51.07%)和食品及主要食用的活動物(42.06%),到2013年主要為礦物燃料及有關原料(49.31%)和非食用原料(42.47%)。

(三)我國工業制品進出口結構變化

工業制品的進出口結構可以反映區域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區域的產業結構問題。目前我國工業制品的進出口結構保持較為穩定的趨勢,沒有出現大幅度波動。從圖1可以看出,工業品制品的進出口比例與我國貨物的整體進出口結構和趨勢相對一致,但波動性相對緩和。整體分析,呈現出兩種下降趨勢:一是1980年至1998年,工業制品進出口比例呈現出快速上升趨勢和快速下降趨勢,維持了18年,時間較長;二是1999年至2013年,進出口比例相對穩定,變化幅度相對緩和,已經維持了15年,時間也較長。

具本來說,工業制品出口結構差異較大。1980年我國工業制品出口主要為輕紡產品和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44.41%),而2013年出口產品主要為機械及運輸設備(49.50%),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機械及運輸設備的增幅最大,上升了41個百分點,而輕紡產品和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27個百分點。從進口看,1980年工業制品進口主要為為機械及運輸設(39.20%)以及輕紡產品和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31.81%),而2013年主要為機械及運輸設(55.17%),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工業品進口以機械及運輸設備為主導,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近年來保持相對穩定。比較工業制品的進出口情況可以發現,我國機械類產品的進出口額度都非常大,而紡織類主要以出口為主。

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比例保持平穩發展趨勢,貨物出口的技術性有待加強。2004至2009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比例保持快速的下降趨勢,這說明這期間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額發展迅速,其增速高于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增速。自2009年之后,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比例開始緩慢回升,并且已經持續了四年。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各種高新技術產品不斷滲入我國各種地區。近年來出口增速放緩,對此我國政府應該予以重視,這凸顯了我國貨物出口的技術性不足,貨物出口的技術性有待提高。

二、我國貨物貿易結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依然占主導地位,產品技術含量較低

從產品類型看,一些化學品等能源型產品出口率較低,主要出口集中在技術含量低的電子電器等機械類產品,占據了總出口額的49.50%。這些產品的生產特點是依靠大量的勞動力和簡單的生產設備進行生產。實際上我國很多外貿企業發揮的是組裝功能,對于一些具體零部件的生產主要依靠國外企業。紡織類產品也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優勢,也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產品出口總額占總出口額的17%左右。目前電子機械行業和紡織行業已經成為我國兩大產能過剩行業。我國長期保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主導地位主要應該來源于幾個方面:一是我國人口規模大,勞動力優勢顯著,產業的發展可以依托勞動力優勢而可以不依托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二是我國經濟基礎水平低,雖然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技術發展速度難以和經濟發展速度平行;三是我國許多企業保持代加工地位,國外的技術只是提供成熟產品零件,而我國提供勞動力,這樣導致我國企業的技術難以上升。

(二)我國對國際市場資源型產品依賴性較高,不利于經濟的穩定性發展

根據圖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資源型產品進出口比例越來越大,比例數值已經超過6.0,即資源進口是資源出口的6倍。這說明我國資源供應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賴國外進口,這對于經濟的穩定性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我國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進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賴進口,這直接影響了我國的討價還價能力,并且國內這些資源型產品市場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很大,價格容易受到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實際上,能源型產品屬于國家安全性產品,其對外依賴度過高,不僅影響區域經濟的穩定性和發展速度,同時影響國家的安全和穩定。

(三)工業制成品產能過剩問題嚴重,過于依賴國際市場

產能過程已經不是一個新的問題,早在21世紀初,許多產業已經呈現出嚴重的產能過剩,例如紡織、電子機械、建材類產品。其中我國建材產品的產能已經超過世界總量的50%,成為名副其實的建材生產大國,已經嚴重超出了我國的建材消費水平,過多的生產只能大量投向國際市場。此外,銅鐵業、化工產業也存在嚴重的過剩問題,過剩的比例超過了40%。2012年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達到21%;水泥產能過剩達到28%。對此,部分企業要么因為市場飽和而虧損倒閉,要么將市場轉向國外。據統計,2013年我國工業產業利用率為78%,部分行業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產能利用率為72.5%。這說明我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非常高,一旦這些產業的國際市場出現大幅度波動,那么將危及這類企業的生存,這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我國大量的服裝企業、建材企業、電子機械企業破產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比例過低,凸顯我國貿易產品的層次不高

整體而言,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方面,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維持在27%左右,沒有上升趨勢,波動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總額為5581.71億美元,而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主要集中在電子器械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類產品,其他類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度非常小。從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看,在華外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也主要集中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產品,大部分此類產品的進出口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和上海三個區域,其他區域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區域的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嚴重不足。

三、加快我國對外貨物貿易結構升級的主要途徑

第一,從多個視角解決我國對國際市場資源的依賴:一是提高我國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利用總量;二是加強資源與環境保護意識,減少我國資源利用總量;三是提高我國資源的開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國深海能源開采技術,以滿足我國能源需求,降低我國對國外能源的依賴額度;四是加強資源性產品的創新和研發,以替代我國產量不足的資源,緩解我國的資源困境。

第二,拉動內需,兼顧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擴大產品消耗能力,有效緩解我國產能過剩問題。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頻繁,國際市場非常不穩定,這嚴重影響了產品的出口。因此要想從長期解決當前產能過剩的問題必須依靠擴大國內需求,緩解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同時,拉動內需需要一個過程,而解決當前的產能過剩問題只能依靠國際市場,為此要提高出口退稅率,緩解當前我國多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

第三,產業轉移與轉向。要徹底解決我國產能問題,解決貿易結構問題,緩解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可以從兩個方面實施:一是降低國內產業生產,即通過企業重組和兼并,轉變投向,減少產業產品生產;二是將產能過剩企業向國外轉移,這不僅可以促進企業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國對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實際上我國部分產業產品例如建材產品,生產雖然過剩,但是其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國際進軍。

第四,加強技術創新和產品的研發,提高我國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水平,突破當前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困境,從勞動力優勢轉為技術優勢。在對外開放的大環境下,鼓勵技術創新,提高我國產品的技術含量,才能提高國際競爭力,才能改變我國產品進出口的勞動力密集型優勢,才能提高我國產品的技術性優勢。面對國際各種高質量產品的進入,企業只有不斷提高產品的品質和層次,才能真正改變獲得永久的競爭優勢,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勝。通過技術提升,我國商品出口的價值和結構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同時鼓勵國內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彌補自身技術的不足。近年來海爾、聯想、華為等大型企業陸續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基礎,不斷促進本企業的技術和產品升級,最終良好的占有國際市場,形成高端的技術服務和商品輸出。同時,企業應該關注國際先進技術的變化,在堅持創新的同時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快速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滿足不斷變化的國際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

篇4

(一)產業發展趨勢1.國內石材產業發展趨勢“十二五”時期是石材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轉型期,目前我國石材市場已經成為國際石材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按照《石材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5]提出的發展思路,“十二五”期間我國石材業要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把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作為行業發展的推動力,抓住企業(行業)升級和行業布局調整兩個著力點,加快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在現代石材業的發展道路上健康、穩定、快速發展,不斷提高我國石材業的國際競爭力,使我國從世界石材大國邁向世界石材強國。2.福建南安石材產業的發展趨勢南安石材產業面對外部競爭,正面臨著產業發展升級。同時,由于南安石材產業出口基地的性質,使其資源、市場兩頭在外,倉儲物流成本高昂,一船荒料在路平均成本約100萬元美元左右。目前,南安石材進出口幾乎都依靠廈門的物流,南安石材產業基地中還沒有具備現代綜合服務職能的大型石材物流園。南安石材產業發展迫切需要現代服務配套產業的支持,促進行業分工協作,形成產業帶動效應,需要促進石材產業鏈各環節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商務活動的現代大型綜合的石材產業園區,促進石材產業的可持續跨越式發展。

(二)市場空間南安是中國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的石材生產、出口基地,現有建材企業2500多家,年創產值280億元,其中石材企業15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337家),年產板材總量1.2億平方米,工藝石材5000萬平方米,占中國石材產量和石材產品市場份額的60%和70%,石材進出口總額約占世界石材貿易總量的40%。專家預測“十二五”末,中國石材進口額將達到40億美元,出口額達到70億美元,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三)企業資源能力1.貿易業務帶動優勢ARTEX是中國目前石材一般貿易的最大進口商,在全球近30個的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采購渠道,在福建省內特別是廈門、泉州等地市擁有數十家長期的合作伙伴,形成了良好的企業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2010年從印度、伊朗、埃及、土耳其、以色列、黎巴嫩、西班牙、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國進口石材達1.6億美元。2011年石材進口突破2億美元。公司自身在石材進口及與合作伙伴相應形成的復加工出口的經營規模,特別是隨著中藝南安石材園項目的開發,使公司具備了從一般貿易商向產業鏈管理轉型升級的基礎。2.ARTEX的轉型升級近年來,ARTEX認真貫徹中國工藝(集團)公司關于加快推進業務轉型升級的戰略,依托進口的政策優勢,積極探索向以石材為主要產品的進口和加工復出口業務的轉型,到2010年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石材一般貿易的最大進口商。現代市場的競爭主要表現為供應鏈的整體競爭,需要企業縱向、橫向整合完善產業供應鏈的能力。為進一步發揮公司在石材貿易的規模優勢,在石材產業高利潤環節獲取更大收益,有必要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目前公司正在控股開發的中藝南安石材園項目,將通過建立集石材原材料貿易、新型石頭開發與廢料再利用、加工、倉儲、展銷、金融服務為一體的石材綜合交易市場,實現企業向石材產業的供應鏈管理的轉型升級,實現成為大宗商品貿易商、供應鏈管理服務商的戰略目標。

二、后危機時代ARTEX競爭戰略發展建議

(一)ARTEX競爭力提升方向建議按集團要求,加快業務轉型,由單純進出口貿易向實業、物流以及供應鏈管理轉變,爭取在三年內再造一個ARTEX。對此,為公司競爭力提升方向提出建議:1.充分利用海西經濟區政策,優化貿易資源在充分調研及評估基礎上,公司通過幾年努力,已經與廈門地區購銷方銀行、海關、商檢、稅務、外管等積累了一定的人脈關系,目前主要貿易融資額度集中在廈門中信銀行、廈門交通銀行、廈門興業銀行和廈門招商銀行,出口貨源主要集中于閩南金三角地區,進口產品銷售地主要在閩南地區。公司正在把注冊地遷至廈門,遷至廈門后,可降低流通費用和資金拆借費用等成本,更貼近公司進口商品的銷售市場。同時公司可充分廈門經濟特區現有進出口補貼政策及稅收優惠政策,實現公司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公司與閩南地區知名企業的深層次合作,也有利于擴大公司在銀行的擔保額度,進一步擴大進出口規模,提高國有資本收益,將大幅度增加公司的利潤,提高中藝集團的知名度,將有利于提高福建抽紗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參與并取得共同發展。2.建立全供應鏈管理模式,降低市場風險,提高盈利能力隨著海西戰略的全面推進、兩岸關系出現的重大積極變化、福建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公司2010年進口石材1億美元以上,但是由于沒有自己的加工倉儲交易保稅市場,使公司的整體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為了能突破現有業務瓶頸,深度拓展石材業務,公司2011年在泉州市南安水頭建立集倉儲、銷售、加工及配送為一體的石材綜合交易市場,完善石材領域的供應鏈管理。加工倉儲交易市場的建立進一步延長公司進口商品產業鏈,優化石材產品結構,完善整個供應鏈的管理,有利于公司向實業投資轉型,拓展進口業務空間,充分體現現代服務業和傳統的貿易業的結合,整合優化了業務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節約交易成本,降低經營風險。同時,以加工倉儲交易市場為依托拓展新客戶,帶動貿易的發展,增強銀行對公司發展的信心,從而不斷增加公司的營業額和利潤,進一步鞏固公司在進口石材、木材、木薯淀粉、農副產品、海產品貿易的領先地位,并可增加國家稅收,創造就業崗位,盡到國企的社會責任。3.繼續完善公司內控制度,規避經濟可能下滑帶來的財務風險除了盯緊戰略轉型外,工作的重點需要繼續完善公司內控制度,規避經濟可能下滑帶來的財務風險。建議公司更加注意增加流動性。對于一家凈資產規模只有3000多萬元的小企業而言,需要時刻注意資金的安全運作。4.積極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培養創新型外貿經營管理團隊同時公司將根據企業自身情況積極創新,尋找新的契機,搶占新的市場,穩定職工經營隊伍,積極培養創新型人才。我們將繼續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知人善用,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最終形成優秀的新型銷售、管理團隊。

篇5

(一)京津對外貿易發展的現狀

當前,京津冀已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又一具有活力的經濟增長極,而且是我國參與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樞紐與門戶。2009年,北京市進出口總額為2147.6億美元,下降20.9%,在各省市中繼續保持第4位;天津市進出口總額為639.4億美元,下降20.6%,在各省市中排名第8位。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進出口總額達到1444億美元,天津市進出口總額為378.7億美元,與2009年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60.2%和34.5%。

(二)河北對外貿易發展的歷程及現狀

河北對外貿易起步較早,發展較快。1975年經國務院批準,河北正式在秦皇島開口岸。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河北外貿歷經統收統支、統負盈虧;分級核算、定額補貼;額度分成并與地方財政掛鉤;匯率并軌、自負盈虧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并逐步與國際經貿通行規則接軌的漸進歷程。2004年7月1日,《對外貿易法》實施后,國家取消了對所有外貿經營主體外貿經營權的審批,改為備案登記制,河北外貿進入完全競爭領域。

2009年,河北省進出口總額296.1億美元,下降22.9%,在各省市中排名第10位。2010年上半年,河北進出口總額為190億美元,增長40.6%。其中出口104.1億美元,增長51.8%;進口85.9億美元,增長29.1%。

二、河北對外貿易與京津梯度差明顯

(一)對外貿易規模雖然同屬前十位,但進出口總額相差懸殊

近年來,按進出口規模總量計算,北京是河北的7倍多,天津是河北的2倍多,河北進出口總額在前十強省(市)中降幅最大。目前,在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量方面,河北的差距與先進省市相差懸殊,而與其他落后省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二)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產品技術含量低

京津出口商品中具有比較優勢的主要是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以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食品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為優勢產業。進口的設備為當地的加工制造業提供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同時利用先進的設備生產出了高附加值的產品,并由此帶動了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

河北出口商品中主要為初級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如鋼鐵、煤炭、服裝、醫藥、農產品等。機電產品和高科技產品分別占全省出口總額的37%和13%(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有重疊部分),與北京、天津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中出口占主導地位的是鋼鐵和金屬制品,但鋼鐵的進口額同樣巨大,說明河北鋼鐵冶煉業雖是優勢行業但技術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出口商品結構單一的問題仍是河北外貿的"軟肋"。

(三)對外貿易出口方式結構不合理,加工貿易不強

當年北京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其總出口的比重約為44%,天津為56%,而河北僅為18%。從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來看,加工貿易占據半壁江山,直接從業人員約3 000萬人至4 000萬人,約占我國第二產業就業總人數的20%。目前,全國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有12.6萬家,年加工貿易出口額5 869.8億美元,而河北2009年加工貿易出口額僅為28.5億美元,與全國的平均水平尚有較大差距。

(四)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少,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帶動力不強

從實際利用外資情況來看,河北大大低于京津兩市。2009年度北京實際利用外資金額61.2億美元,天津實際利用外資金額90.20億美元,河北實際利用外資36.9億美元。在利用外資效果方面,天津是成功的典范,世界500強企業已有近140家在津投資。外商投資企業對天津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15%左右、工業增加值的40%以上、稅收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自于外商投資企業,同時還為社會提供了近60萬個就業崗位。而河北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29億美元 ,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河北的也不到100家,與天津比有較大差距。

(五)對外貿易對GDP貢獻率低,拉動GDP增長不足

在對外貿易拉動GDP增長方面,2009年全國對外貿易對GDP貢獻率為-2.86%。其中北京對外貿易對GDP貢獻率為28.25%,天津對外貿易對GDP貢獻率為-6.88%,河北對外貿易對GDP貢獻率為-9.39%。河北2009年對外貿易對GDP的貢獻率既低于北京,也低于天津;對外貿易拉動GDP增長率低于北京,但略高于天津。對外貿易對全省2009年的經濟增長非但沒有向上拉動,反而形成一定的拖累。

三、河北發展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

(一)區位優越

河北是我國12個沿海省市之一,海岸帶環繞渤海,發展潛力巨大。河北中環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同北京、天津構成了聞名遐邇的“金三角”地帶,與北京、天津已形成環京津一小時交通圈,區域經濟相互融合。尤其是河北處于環渤海經濟增長極的核心腹地,京津冀城市圈內擁有近2億人口的消費群體,市場容量占到了全國總量的10%以上,是我國市場容量最大、人才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因為環抱京津,能夠承接京津的人才、科技成果和相關產業的轉移,可以加速實現河北外貿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營方式的轉變。

(二)資源豐富

一是河北擁有海河、灤河兩大水系,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03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為105億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能優勢為河北出口型工農業生產提供保障。二是河北有耕地近1億畝,臨港工業可利用非農用地面積達4 000多平方千米,再加上大量的林地和其他農業用地,豐富的土地資源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農產品基地建設提供了基本生產要素。三是河北有河北擁有儲量居中國大陸省份前六位的礦產達40種,煤、鐵、石油(天然氣)、金以及各種石灰巖等大宗礦產均為河北優勢礦產,其中煉焦用煤儲量居中國首位。且近年來又陸續發現了一批儲量豐富的礦產資源,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河北建設大型鋼鐵、裝備制造、建材、石油化工等綜合工業基地的提供了有利條件。四是勞動力資源非常豐裕。河北目前人口已達7 000萬人,居全國第6位,根據《河北省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預測,2022年~2 027年河北城市化進程進入加速時期,將有1 300萬~1 400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各級城鎮。

(三)設施完備

河北的交通、倉儲、物流基礎設施齊全,能夠為商品進出口提供服務和保障。河北省內有發達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網,也有石家莊和山海關兩處機場,更擁有秦皇島港、京唐港、黃驊港、曹妃甸港等重要港口,能為進出口貿易提供全方面的便利服務,使河北發展對外貿易如虎添翼。

(四)地位穩固

河北產業發展體現為3大板塊:一是秦唐滄三市憑借近500公里的海岸線,定位為沿海板塊;二是以發展農業產業化、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等為優勢的冀中南板塊;三是以發展高效農業為主的張承(張家口――承德)板塊。河北對外貿易歷經30多年發展,目前,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企業已累計達到18 000家多家,年出口超億美元龍頭企業已達30家多家,培育了信息、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精品鋼材、建材、橡塑膠制品、化工產品出口產業集群和50家出口基地。作為京津兩市商品出口基地,在鋼鐵、煤炭、農產品、服裝等傳統商品上與其他省市仍有較大的競爭優勢。

(五)政府重視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外貿易和京津冀一體化工作。原省長同志在2010年初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別指出:要統籌好環京津地區的發展,發揮京津的作用,帶動河北經濟發展,是河北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中一個重點;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務實地推進與京津的合作,多領域、多層次與京津對接。

四、實現對外貿易錯位發展的幾點想法及建議

(一)完善對外貿易優惠政策,鞏固傳統優勢出口產業

河北在鼓勵外貿進出口方面也陸續出臺了一些政策,如“石家莊海關八舉措助企業渡難關”、“河北省國稅局6條意見促出口”等。但總體來講,出口鼓勵政策還不夠系統,退稅速度還不夠快捷,缺乏部門間的協調和溝通,一些政策執行也不完全到位。

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成立對外貿易工作領導小組,外管、海關、銀行、稅務、商務廳、國資委等相關部門參加,系統整理已出臺的鼓勵對外貿易的具體措施,參考京津經驗,加快研究制定新的鼓勵政策(重點研究制定鼓勵鋼鐵、煤炭、服裝、醫藥、農產品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出口政策),并做好政策及信息公告等工作,進一步鞏固傳統優勢出口產業。同時,對于省內優勢產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對外工程承包、投資辦廠、建立銷售網絡,帶動傳統優勢產品的出口。

(二)建立對外加工貿易園區,擴大加工貿易出口比重

從河北出口貿易發展本身看,加工貿易發展滯后是制約全省出口規模擴大、商品結構提高以及河北與全國及沿海省(市)出口規模和結構差距的直接原因。河北的產業結構、貿易結構的升級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通過加工貿易來吸收外資和外國技術,來積極推進和完成這個過程。對于河北來說,不但要擴大加工貿易占出口的比重,從量上取勝;更重要的是要盡快介入到國際化生產鏈條中附加值較大、科技含量較高的環節,以質取勝。

建議進一步明確對加工貿易產業的政策引導,加快建立加工貿易園區。完善出臺各項鼓勵優惠政策,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向出口加工區轉移,并對在出口加工區內經營的企業進出口產品予以保稅,放開加工貿易的產品范圍,簡化手續,這不但有利于加大海關監管力度,防范和打擊走私,還可以吸引大量外資,促進加工貿易的發展,提高加工貿易的質量,為加工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積極創造條件做好京津加工貿易的梯度轉移,鼓勵本地產料件替換進口料件加工,帶動地方其他產業的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加工貿易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三)加大高新技術引進的力度,加速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建議政府部門加大對產品核心技術的引入力度。一方面可以直接從國外引進,另一方面可以從京津引入戰略合作者,達到核心技術轉移的目的,加速實現出口商品結構調整的目的。同時要通過技術引進帶動本地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研發,政府和企業可以聯合設立“研發專項基金”以及給予稅收優惠等一系列措施,鼓勵企業走高新技術產品創造之路,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自主營銷渠道,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產品,把“河北制造”最終變成“河北創造”。

(四)加大外資引入力度,增強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帶動力

河北目前利用外資的水平還不高,規模還不夠大。繼續堅定不移的引入外資戰略有利于河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有利于提高省內其他企業生產工藝水平和管理經驗,也有利于提高省內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帶動力。

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充分利用河北的優勢資源和京津的“協同效應”引入有實力的國外企業,優先發展汽車制造、生物醫藥、光伏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注重機電、高新技術和勞動密集型項目的引進,把握外資項目從目前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力爭做到高起步,快發展。

(五)保持出口商品基地優勢,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業

建議政府利用土地、水利等自然資源,重點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出臺各項鼓勵優惠政策,以種植、養殖農產品出口基地為基礎,規劃和重點建設肉類、糧油、蔬菜、果品和水海產品等農產品出口基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區域農業競爭力。同時,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另外,應大力引進外資投資農產品加工領域,引進符合國際及有關國家和地區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加工、生產體系,引進農產品生產過程和生產環境的監控操作程序,特別是要大力引進對畜禽疫病防疫檢疫技術和化肥農藥及飼料中有害殘留的監測控制技術,帶動河北農產品加工者標準意識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全面推進河北省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的標準檢驗檢測體系與國際標準接軌,使河北省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激素及抗生素含量達到國家通用“綠色”標準,推動農產品出口。

(六)建立相關對接平臺,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篇6

這次地震的重災區東北部地區雖然不是日本最主要的工業區,但該地區集中了汽車、核電、石化、半導體等眾多重要產業企業,該地區經濟規模占到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8%左右,地震給日本的電腦芯片和汽車零部件等生產帶來直接沖擊,短期內供應能力將持續下降。

作為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國,日本一直以來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區域經濟合作,貿易往來頻繁,日本地震對中日進出口貿易也將產生重要影響,值得我們密切跟蹤分析,以及時調整我國對日貿易政策。

近年來中日貿易情況

長期以來,中日貿易額保持在高位運行,震前日本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從近年來中日對外貿易統計數據可以看到,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外,中國對日本一直保持著貿易逆差,且對外貿易逆差有擴大的趨勢。從總體上看,中日貿易領域主要集中在機電設備、電子產品、汽車、光學設備和紡織品等行業,中日之間的貿易呈現出互補性特征,其中中國對日本的機電、芯片、汽車等產品有著高度依賴,而中國也向日本出口機電產品,但主要是靠從日本進口技術密集型的零件后,完成加工組裝,再出口回日本。此外,在中國的對日出口產品中,紡織品占很大比例。

2011年1-2月,日本和中國的雙邊貿易總值為488.5億美元,增長28.8%。今年4月10日中國海關總署了3月份對外貿易進出口數據,在主要貿易伙伴中,唯獨中日進出口同比增速較前兩個月有所放緩。由此可見,日本地震對中日貿易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

日本地震對中國進口的影響

目前,中國對日進口額占到中國總進口額的12%左右,對日本的電子等高科技產品以及汽車、零部件等產品一直保持著高度需求。地震發生后,由于這些產業生產在日本停滯,使得日本出口該類產品數量出現縮減。

其中對中國對日進口貿易影響最為嚴重的就是以芯片為代表的高科技領域。日本是目前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半導體生產國,長期以來,中國大量電子產品制造企業嚴重依賴于日本的尖端技術,在芯片、微控制器等核心器件領域主要由日本大型電子企業供貨。在這次日本地震直接影響的區域內,就有18座芯片生產廠,這些芯片廠的合計產能約占日本半導體總產能的20%,地震嚴重影響了日本在芯片等產品上的供應。中國作為電子高技術產業特別是芯片產業的主要進口方,短期內靠自主研發替代自日本進口的希望十分渺茫,因此中國進口企業面臨著價格顯著波動、短期性供應短缺等不利局面。

同時,日本地震對中國進口整車和部分零部件的影響也十分嚴重。震前中國從日本進口的汽車整車金額比重占汽車商品進口金額總額的13%,2010年,中國共從日本進口整車25.4萬輛,僅次于歐盟。在零部件方面,我國2010年進口日本零部件價值109.1億美元,占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口總額的39.9%,是我國進口零部件第一大國。此次地震使得日本Iwaki壓鑄有限公司等主要的零部件供應商生產停滯,零部件供應鏈出現斷裂,嚴重影響我國進口零部件,阻礙了我國汽車行業的生產。此外,日本地震也導致三菱、豐田、本田、尼桑、大發等8家日本汽車制造商因零部件供應震后受阻,已經暫時關閉在日工廠。另外,由于地震導致交通中斷,已生產的出口汽車及零部件將無法運至機場或港口,導致日本汽車及零部件出口暫時放緩甚至中斷,這造成了日本汽車及零部件的供貨緊張,嚴重影響中國從日本進口汽車和零部件。

此外,日本地震引發的核泄漏事件對日本食品行業也造成了不利影響。為確保日本輸華食品、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國家質檢總局已經發出公告,進一步加強檢驗檢疫監管,擴大禁止從日本進口食品、農產品的品種和產地范圍。

日本地震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中國作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國,在出口方面,由于震后電力供應緊張,食品等生產停滯,物資供應緊張,誘發日本的進口需求大增,中國對日出口短期內將顯著增加,從而推升了中國的總出口水平。

日本作為中國農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近幾年來對中國農產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阻礙了我國對日輸出農產品。尤其是2006年5月29日以來,日本農產品《肯定列表制度》’的實施,對所有進口農產品的化學品殘留限量標準做了更為嚴格的規定。目前由于日本地震及所引發的核泄漏事件導致日本農產品和食品的生產受損,之前對中國農產品的技術貿易壁壘可能放松,使中國輸往日本的農產品增加,尤其是蔬菜系列出口將明顯增加。但這只是暫時的,苛刻的貿易壁壘仍將存在。此外日本的災后重建需要大量的水泥、建材等原材料,這些都是中國的出口強項,但是日本國內生產多以高端鋼材為主,中國的鋼材質量是否滿足日本的使用標準仍是一個值得思考關注的問題。

日本地震后核電站受破壞導致的核污染擴散使普通民眾感到恐慌,生產防核輻射作用藥物和碘化鉀片的出口商有獲利的可能,但是由于日本對制劑進口的嚴格限制,藥品進入日本市場需通過日本GMP認證,目前中國很少有公司具備向日本出口制劑的資格。相對而言,由于日本本土的原料藥企業受地震影響停產,震后公司重建、電力緊缺和輻射物質污染可能影響到當地原料藥的生產、銷售,國內具有對日出口原料藥資質的公司將會獲得一些機會,對日出口業務有望增長。當然這一部分的出口空間還取決于國際社會是否有大量的醫藥援助以及核污染是否會進一步擴散。

對于中國的出口行業來講另一個機遇是,日本在汽車及其零部件、機械設備、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等高精尖高附加值產品上,一直占據著國際領先優勢,大量向美國、中國、歐盟輸出。而由于中國本土企業在這些產品上的技術匱乏,一直很難打開國際市場。此次日本地震使得在這些產業領域出現斷供,對中國本土企業來說是一個進入該類市場的有利時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這些產業的停滯、工廠的關閉只是暫時性的,中國能否把握這個較短的時機,還需要企業提高自身技術含量以及來自政府的積極引導和鼓勵,這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

對中國對日進出口貿易的政策建議

日本此次地震及引發的核泄漏危機,對日本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短期內會減少中國對日進口,擴大中國對日出口,緩解中國對日貿易逆差的局面。但這并非徹底的改變。長期來看,中國應該就此次地震對中日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抓住時機,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又好又快發展。

對中國對日進口企業的政策建議

多元化產品供應鏈結構:長期以來,中國對日本的電 子零部件和汽車零部件供應有著高度的依賴,日本由于受此次地震的影響,芯片、高端軸承、發動機等零部件的供應出現斷裂,嚴重影響到中國企業中無論是依賴電子零部件的手機、電腦、數碼制造商還是汽車生產商的生產和交貨時間。中國企業應該吸取經驗,短期內應該在海外市場積極尋找替代品,擴大零部件進口來源,以應對日本地震造成的暫時性沖擊。從根本上講則應該加快技術進步,使生產過程中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實現國產化,真正保障生產自主性和安全性。只有通過多元化零部件供應國和國內采購的方式,構建多元化的零部件采購渠道,才能促使供應鏈結構的多元化,防范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提高出口企業的生產安全性。

降低對日本汽車的依賴度:2010年中國從日本進口汽車占到中國總進口車比例的近1/3,比重大,依賴程度高。受此次日本地震的影響,日本本土許多汽車企業生產停滯,對中國的汽車進口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對此,中國汽車進口企業應該降低對日本汽車的依贛程度,擴大對美國、德國等汽車工業國的進口,豐富進口來源國;努力學習日本汽車的省油優勢,積極發展本土汽車產業。

對中國對日出口企業的政策建議

加大對日出口產品的技術投入:機電產品貿易作為中日貿易的主流,中國出口的機電產品生產中所使用的零部件和技術大多從日本等技術發達國家購買,擁有自主專利的很少。這要求中國企業重視保護本土技術,積極申請注冊專利;多向日本等發達國家學習并進行技術交流,引進優秀技術人才及設備;加強科技培訓,采取資金鼓勵等措施鼓勵勞動者提高技術技能;利用IT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和生產工藝,重點發展信息與光纖通訊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帶動制造業整體競爭優勢的提升,從而提高出口產品的高科技含量,完善出口結構。

積極應對農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日本對中國農產品實行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了輸日農產品的數量,使得通關速度降低,成本增加,嚴重影響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盡管在日本地震時期有所緩解,但地震只是暫時的,仍應該高度重視。對此,企業自身要樹立防范技術貿易壁壘的意識,加強對這方面的研究,及時跟蹤產品的有關信息,建立農產品行業的預警機制;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開發綠色農產品,推動綠色管理,開拓國際市場;充分利用行業協會在政府和企業之間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運用WTO原則的同時提高出口企業應訴能力。

根據日本災后市場需求變化調整產量:隨著日本國內災情的逐步穩定,災后重建等工作會進一步提升日本國內對自中國進口的消費品及建筑用鋼材的需求量,對農產品、食品和服裝的需求也將進一步得到提升,相關的生產企業應該密切關注日本的市場需求變化,短期內協調組織人員擴大生產規模,保障產品質量,積極對日出口,促進出口企業的短期利潤增長。

對政府部門的政策建議

完善產品質量監督和檢測體系:日本由于此次地震及核泄漏事件,造成生產停滯,物資緊缺,急需災后重建,但對中國的出口產品尤其是醫藥、鋼材產品的進口仍有著嚴格的限制和審查,針對這一情況,我國政府應建立符合WTO規則的質量監督體系,加強對國內產品的質量審查及監督,嚴格市場準入機制,激勵企業自身努力提高產品品質。同時,引進先進的質量檢測系統,認真搜集并研究日本等發達工業國家的各項有關標準化和認證的法令和標準,減少我國與其因標準和認證制度差異造成的貿易壁壘,加強對國際認證的推進。此外,在采用國際標準的同時,組織專家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把我國的一些意見和要求反映到國際標準中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中國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提升國際信譽,促使出口的蓬勃發展。

鼓勵技術進步,完善出口結構:一直以來,我國對日本的出口主要集中初級產品上,地震后也沒有改變這個局面,只是擴大了農產品、鞋帽等產品的出口,仍然缺乏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因此,我國政府應該不斷加強科技興貿,提高研發能力,盡快建立起我國自主創新的技術體系,提高我國對日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這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在這期間,利用日本企業在此次地震背景下對其國內自然災害頻發、生產缺乏安全的考慮,借助優惠政策進一步吸引日本公司將具有更高技術水平、更高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向中國轉移;對于高科技產品出口給予配套的鼓勵政策予以支持,利用稅收手段進行貿易政策調整,進一步提高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技術含量產品、有出口優勢且附加值高的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為出口企業創造更加健康、科學的出口環境。

努力協助企業應對技術貿易壁壘:我國政府部門應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立技術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建立技術貿易壁壘數據庫和專門的技術貿易壁壘信息收集及咨詢機構充分利用我國應享受的WTO“TBT協議”中賦予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和差別待遇,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規則和WTO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來妥善解決日本歧視性、非合理的農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

篇7

【關鍵詞】 金融危機;我國;物流;影響

盡管世界各國多項經濟刺激計劃相繼出臺并實施,且力度一次比一次加大,范圍一次比一次廣,但世界至今尚未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已波及到世界許多國家的實體經濟,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沖擊,2008年世界經濟已明顯放緩,下行風險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確定,并且會造成經濟不景氣的可能性巨大。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2%,發達經濟體經濟2009年將下降0.3%,其中,美國經濟將負增長0.7%,歐元區兩個主要經濟體德國和法國將分別負增長0.8%和 0.5%。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十分嚴峻和復雜的形勢,下行壓力極大,必然會給物流業帶來巨大沖擊。對于中國這些主要的外貿國的經濟逐漸蕭條以外貿物流行業為主的企業造成的壓力很大。據有關人員估計今年行業外貿物流業務量下滑有30%以上;對于許多經濟外向型的城市,出口貿易及關聯產業直接受到歐美市場需求放緩的影響,經濟一蕭條,各個行業的需求量隨即減少。這也意味著進出口貿易量隨之減少,下游的物流業必然受到沖擊,物流業的市場規模出現萎縮,物流有效需求不足,物流資源閑置,企業經營效益明顯下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物流業屬于服務業,具有生產業的特性,主要為生產制造和商貿流通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生產制造和商貿流通企業的物流需求構成物流業的市場。有“物”才能“流”,國內和國際兩個物流需求市場的需求萎縮,必然帶來物流經營業務量的下降。金融危機對我國物流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物流業務明顯下降

物流業務明顯下降首先表現在實物量增速回落,需求急劇減少。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1月,我國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增幅同比回落2.1個百分點,集裝箱吞吐量同比下降8.3個百分點;全國公路運輸完成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增速同比回落7.3和7.2個百分點。今年以來,物流需求繼續延續了下降趨勢。這些都是由于實物量回落,需求減少,導致流通減少,物流運作不起來,產生大量庫存。國際物流企業受影響最為嚴重,外貿依存度在60%以上的地區受危機影響較大,而外貿依存度45%以下的企業和地區受沖擊較小。但這種趨勢正在從外貿相關行業向產業鏈上游傳導,預計今年第四季度會在整個物流行業顯現出來。

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連續幾個月港口吞吐量增幅持續下降,煤、焦炭、原油、鋼材等重要基礎原材料產業均出現明顯的向下拐點。隨著國際貿易的萎縮,去年上半年紅紅火火的航運業務也急轉直下,天津港保稅物流園區內已經有兩三家物流企業倒閉,整個園區開工企業不到10家。即便是開工的物流企業業務量也不飽和,一旦有發貨消息,全國各港口的物流企業都來競爭。雖然我國政府11月份調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但由于海外需求市場不景氣、匯率波動、原材料價格波動等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導致進出口貿易仍處低迷狀態。由于貨物運量減少,港口停泊的船只減少,港口收入也相應減少。

二、物流各行業均受到沖擊

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物流業產生的影響遍及航運業、港口業、國際貨代業、公路運輸業、倉儲業、企業物流、快遞業,但首當其沖的是航運、港口和國際貨代業。物流量最大的是航運,航運業上造成海運運力過剩、業務收入和利潤大幅下降,甚至出現虧損。現在有很多船東都采取合并航線甚至取消新船訂單的辦法,以減少虧損;港口業上,出口下滑對港口企業也造成了較大影響,絕大多數港口根本完不成年初制定的任務;國際貨代業上,業務量下降、資金緊張、風險增大、利潤下降甚至出現虧損;公路運輸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運輸車輛營運效益明顯下滑,客戶減少,貨源不足。運輸成本上升,貨量減少,導致運力相對過剩,運價只能維持在較低水平上;2009年1月國家開始收征燃油稅,企業的運輸成本又會增高。倉儲業上,中國物資儲運協會提供的倉儲業統計表明,2008年下半年,倉儲客戶的平均倉儲時間較往年有所延長,這表明貨主的銷售不旺,才導致倉儲周期變長。

因為貨物存儲時間變長,也對倉儲企業的操作收入產生了一定影響。其他物流服務領域,還出現了企業虧損倒閉等現象。預計全球經濟下滑對倉儲業的影響將在明年逐步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出租率下降、租金下跌、客戶減少等方面;企業物流上,受消費需求下降、出口增幅減緩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企業的產品庫存周期延長、庫存量上升,資金周轉效率降低,企業物流成本顯著上升;快遞業上,由于大部分的快遞企業業務量中80%是企業客戶,20%是個人客戶,企業客戶中的大部分是制造業客戶(工廠企業預計超過一半以上),而中國制造業出現問題,制造企業生產的產品減少,必然會影響到快遞業的業務量。很多中小快遞公司因為沒有客源或客源太少而關門倒閉。

三、物流企業困難加大,競爭加劇

金融危機導致訂單減少、競爭加劇,國內燃油稅又出臺,物流企業相對以往面臨著更大的困難。根據中國物流統計年鑒數據,從2008年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包括運輸費用、保管費用、管理費用)的同比增長率,從19%下降到了1%。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的第一、二季度,情況并沒有什么好轉。隨著進出口貿易的下降,物流業務量特別是海關監管倉和集裝箱拖車運輸急劇減少,一些物流企業面臨“吃不飽”的情況。許多貨運公司貨運量快速下滑,一些規模較小、實力不濟的貨運公司已開始倒閉,部分從事貨代的人員也相繼跳槽。物流應收賬款增多,收款困難,造成資金鏈緊張。自去年10月份后物流量呈不穩定態勢,忽高忽低,總體貨量下滑近30%左右,許多“兩倉”項目的建設暫停。各物流園的集裝箱堆存、接駁監管倉業務量從三季度開始出現了明顯的下滑。目前金融危機對物流業的影響還看不到底,明年也極可能是艱難的一年。

四、物流業投資減少、融資困難,資金壓力增大

由于對經濟增長預期下調、整個物流市場的不景氣以及資金緊張情況,共同導致了投資者失去信心、企業和社會對物流行業的投資熱情下降,對該產業的進入保持謹慎態度,以此來規避風鹼。銀行放款也比較謹慎,廣大中小企業因為自身信用等級不高和銀行授信不足,難以直接從商業銀行獲得融資服務。國內商業銀行基于歷史原因,主要服務于國有企業和信用等級高的大型企業。這導致了銀行信用呈現一種典型的80/20分布,即80%的貸款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內的少數大型國有企業之上,而中小企業貸款市場則極不發達。物流企業“三角債”增多。

一方面,客戶延長帳期,物流企業墊付資金回籠放慢,部分上游客戶破產倒閉或惡意逃債,物流企業壞賬風險加大。許多物流企業當期經營難以為繼,原定投資計劃放緩或放棄,對后續發展留下隱患。如進駐北京空港物流基地的部分企業推遲、撤走或撤銷增資計劃。中遠物流2008年新增流動資金缺口為10億元,被迫放緩物流核心資源及IT投資計劃。

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幣升值、國家貨幣政策從緊、企業利潤下降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很多物流企業出現企業發展資金不足、流動資金困難、利息成本增大等問題,對一些預付資金大、周轉量大的物流企業帶來影響。因此很多物流企業由于資金鏈脆弱,資金嚴重短缺,面臨著倒閉的危險。估計2009年中國物流產業的投資項目數量和總金額都會出現明顯的下滑,預計將同比減少15%~20%。

五、物流業并購加速

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運輸物流行業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將呈現服務內容重塑、成本優化、整合加速等三大變化趨勢:行業需求疲軟且客戶要求改變,將導致物流服務內容改變;利潤被進一步擠壓且波動性增強,亟待成本優化;投資意愿升溫,行業整合加速。

三大因素正在加快行業整合的步伐:為盡快滿足客戶需求變化,企業考慮通過并購來擴大網絡和業務能力;與物流公司長期發展戰略一致的并購對象逐漸涌現,其購買價格由于金融危機也更為合理;地方政府搭建合資合作平臺來支持運輸物流行業的投資并購。受以上三大因素的推動,運輸物流行業的并購整合將愈加頻繁,競爭格局也將改變。很多跨國公司都表現出對中國運輸物流企業的并購興趣。隨著國務院提出拉動內需10條措施,推出了4萬億的刺激經濟方案,對國內物流業也是一個機遇。

首先,是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投資而帶來龐大建材物流需求。鐵路、航空建設投資巨大,基礎建設拉動下游需求和動能源等生產資源的消費,從而為物流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機遇。

篇8

一、進一步增強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一)我省自實施科技興貿戰略以來,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呈現較快增長趨勢。*年,全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額2.6億美元,其中出口0.8億美元,進口1.8億美元。出口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4.28%。科技興貿工作雖然有了好的開局,但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差距較大。目前,我省出口仍以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為主,高新技術出口企業的數量規模還比較小,競爭力還比較弱,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一般貿易的比重僅為1.4%,大大低于全國23.53%的水平。一些企業仍在延續消耗高、浪費資源、環境污染等粗放經營方式,加劇了電力、煤炭、石油、水資源和運輸能力的緊張狀況。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重視通過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一方面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加快改造傳統產業步伐,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降低能耗,改善環境,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增強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能力,提高河北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有效突破國外貿易壁壘,減少和化解對外貿易摩擦,實現全省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

二、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的指導思想、任務和重點(二)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的指導思想。以黨的十六大關于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為指針,把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提高國際競爭力放在科技興貿首位,加快出口促進體系建設,通過面向國際市場的具有戰略縱深部署的技術開發、加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政策導向和為出口企業提供優質配套的社會化服務,提高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外貿出口結構和出口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速實現全省出口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三)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的主要任務。提高出口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形成4-5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其中上億美元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達到2個;培育1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過億美元的企業,10家出口上千萬美元的企業;在現有省級以上技術中心培育5家高新技術出口產品技術中心;在生物制藥、電子信息(含計算機軟件)、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中培育40家高新技術重點出口企業;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10個傳統商品出口骨干企業的技術工藝;到201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20%左右。

(四)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的工作重點。一是在充分發揮國家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政策效應的同時,認真落實省內有關部門的支持政策,利用現有的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企業技改貼息資金及信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發項目、產業化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的支持力度,增加出口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提高高新技術出口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擴大出口規模,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出口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二是做到“三個結合”,即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同提高傳統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相結合、整體推進同重點扶持相結合、全過程支持同重點環節的支持相結合。三是研究建立創業投資機制,充分利用社會資金支持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三、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的政策措施

(五)加強對科技興貿戰略的資金支持。省財政在安排專項資金時,可將科技興貿項目列入預算,支持科技興貿戰略實施。主要用于:支持高新技術出口產品的研究開發、技術改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及打造自有品牌、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開拓國際市場以及與國外技術交流等。

(六)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積極爭取商務部、財政部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企業技改項目貸款貼息資金的政策支持。

(七)支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研究開發項目。對出口潛力大、能形成較大出口規模,對實施科技興貿戰略、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根據原外經貿部、財政部《出口產品研究開發資金管理辦法》(外經貿計財發〔*〕527號)的有關規定,每年為其申報國家無償資助資金,引導企業加大對技術創新和研究開發的投入,鼓勵產、學、研、貿聯合開發。

(八)引進一批外資研發機構。在稅收、外匯、股權和配套費用等方面采取優惠政策,鼓勵跨國公司特別是世界500強公司以合資、合作、獨資等方式設立研發機構;重視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九)鼓勵創立自有出口品牌。每年要積極爭取一部分國家為實施出口品牌戰略而設立的專項資金,扶持企業創立自主品牌、提高河北品牌效應。

(十)在機電產品研發資金、技改資金、開拓市場資金等方面,優先安排高新技術的機電產品出口,以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促進機電產品出口,帶動一般商品出口。

(十一)充分利用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支持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企業的各類國際國內認證、出國考察、開拓市場、信息化建設及對外宣傳等。

(十二)對列入《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目錄》(*年版)內的出口產品和企業,統一按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財稅〔*〕222號文件規定的退稅率執行。同時,加大對其在配額許可證、廣交會攤位分配方面的扶持力度,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十三)幫助和支持企業積極爭取國家進出口銀行支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優惠貸款和商業銀行優惠出口信貸;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提供較為完善的出口信用保險服務。

(十四)認真落實國家對引進先進技術型外商投資企業在技術設備引進、所得稅減免、購匯、利潤再投資、技術轉讓等方面的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外商在我省設立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

(十五)加快推進以政府投資為引導、企業投資為主體、金融保險系統和社會風險投資共同支持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投資體系建設的進程,鼓勵非銀行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和其他公司及個人參與對創業投資企業所投資企業的購并活動,支持創業投資企業所投資企業進行股權回購;支持創業投資企業所投資企業在境內外上市。

(十六)海關要繼續對年出口額大、資信好的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企業提供便捷通關服務。選擇一批高新技術產品年出口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資信好的生產企業,予以便捷通關服務。加大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監管模式改革力度,對符合海關監管條件的出口企業優先實行聯網監管,取消手冊管理。

(十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大、出口批次多、產品型號變動快、資信好的出口企業,經質檢部門批準可享受免檢或便捷檢驗以及綠色通道待遇。

(十八)繼續簡化重點出口企業因公出境銷售、維修服務人員的出境審批手續。對出口企業從事國外市場開拓、反傾銷應訴和售后服務的商務、技術人員因公出境,實行一次審批、全年有效的辦法。

(十九)簡化高新技術進出口登記注冊、技術管制、技改貸款貼息、研發資金申報等項目的審批手續,公開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對符合要求、材料齊全的項目,要在3個工作日內辦結審批或上報手續。

四、共同營造良好的出口環境

(二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聯合工作機制。有關部門要加大協調力度,共同研究實施科技興貿的扶持政策,制定發展規劃,協調聯動,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盡快形成以貿易為龍頭、科技為動力、產業為主體,三者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為科技興貿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各市人民政府要繼續加強對科技興貿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相關工作機制,為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持續增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十一)加強對知識產權的管理和保護。堅決查處各種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及時處理知識產權糾紛;建立和發展各類知識產權中介機構,加強科技成果、專利等無形資產的評估,對取得的科研成果重視運用法律手段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和促進自主發明和有序的技術轉讓,努力創造優質名牌產品。

篇9

關鍵詞:日本地震;浙江省;經濟;影響

中圖分類號:F713.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062-02

引言

日本地震及引發的次生災害對日本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次地震短期內減少了浙江省對日進口,擴大了浙江省對日出口,緩解了對日貿易逆差的局面。長期來看,浙江省應該就此次地震對對外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據中國海關總署,2011年1—2月,浙江省對日本進出口總值34.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1%。而3月份對日本的進出口總值數據顯示,在主要貿易伙伴中,唯獨浙江省對日本出口同比增速比前兩個月有所加快。由此可見,日本地震對浙江省經濟貿易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一、日本地震對浙江省的經濟影響

日本地震迫使日本很多企業停止生產,這將直接影響企業經營業績,降低消費意愿并進一步加劇通縮。近年來,浙江省與日本間經貿互利互補的合作關系日趨緊密,也為雙方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再加上浙江省與日本的經貿關系已從單純的貨物貿易擴大到包括貨物貿易、技術貿易、相互投資、政府資金合作的全面經濟合作,如加工貿易、綜合性的長期補償貿易以及石油、煤炭等領域的合作。地震帶給日本的影響也從短期或者中長期影響到了浙江省的經濟。

(一)短期影響

日本是浙江省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是浙江省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場。地震對日本災區的住房、工廠、機械設備、基礎設施等資產造成了嚴重損害。這在短期內也嚴重影響到了浙江省的對日貿易,地震發生后,日本受災地區生活體系嚴重受到破壞,這無疑影響到了對日用消費品的需求。浙江省眾多公司都對日出口生活必需品,如嵊州雙佳日用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掃把、地板刷等日用清掃產品,有將近90%銷往日本。地震的發生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災后急需用品的訂單急增,或者提前陸續發往受災地區賑災。

同時,浙江省所需要的工業原材料大部分可以從其他市場尋找到新貨源或替代品,但部分日本在國際市場份額較高的原材料,主要是液化品和高端鋼材,受供求失衡影響,短期價格出現暴漲。這無疑影響到了浙江省的需求,加重了浙江省經濟壓力。

此外,日本地震及次生災害的發生,使得至少有6個港口在短期內難以恢復運作,這無疑對在運物資造成一定影響。浙江省對日出口的原計劃出運貨物受阻,部分已裝船并抵日本的貨柜無法卸貨,部分集裝箱積壓在港口,直接影響了出貨期,造成了浙江省的經濟損失。而由于海嘯重災區附近海域有大量雜物,以及福島核危機升級,部分船公司取消在東京和名古屋掛港,轉往神戶和大阪,嚴重危機企業間貿易。另外,受救災物資運輸和人員轉移的影響,使得東京機場積壓大量貨物無人領取,普通貨運陷于停滯狀態,影響了對日貿易的進行。就如寧波,日本是寧波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寧波主要往日本出口紡織服裝、原油、蔬菜、水海產品等,從日本進口的主要產品有廢金屬、鋼材、塑料、廢紙、紡織品等。由于日本國內三大汽車廠商停產,也直接導致寧波市部分對日出口汽車零部件的企業受影響。因此,短期內運輸成為了影響浙江省對日貿易的主要障礙,造成了浙江省的經濟損失。

(二)中長期影響

日本地震過后,很快就啟動災后重建的工作,日本的內需會擴大,相應浙江省對日的出口也將擴大。由于生產和出口體系停頓,帶動大宗商品價格回落,有利于緩解浙江省輸入型通脹壓力。日本災后重建將會在數年內完成,需要進口大量原材料,對于浙江而言,日本的災后重建所爆發出的強大需求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出口增長。

在災后重建過程中,日本對于農產品、紡織服裝、鞋類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將帶動相關商品出口價格的上漲。對于浙江省那些經營與日本競爭產品的廠商和出口商而言,日本生產和出口體系停頓,意味著浙江省廠商和出口商可以獲得很多的替補機會,從而提升浙江制造業的地位和產品競爭力。而電子產品、玩具等非生活必需的耐用消費品,由于日本消費能力下降,在全球其他市場競爭可能更加激烈,價格可能走低。

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的發生,使得鋼材、石油等需求萎縮,帶動大宗進口商品價格回落,有利于緩解浙江輸入型通脹壓力。但從長期來看,進入災后重建階段后日本勢必會增加對鐵礦石、煤炭、建材等商品的需求,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上漲。

二、日本地震對浙江省外貿的挑戰和機遇

日本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盡管波動了浙江省經濟,很大程度上給浙江省帶來了挑戰,但也給浙江省經濟帶來了機遇。首先,由于地震破壞了日本的生產鏈,從而使得許多國家會選擇替代品來彌補地震帶來的損失,這既影響了浙江省進口產品的需求,也給浙江省企業的出口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還有,在災后重建過程中,日本對于各方面產品的需求量上升,因此相應浙江省對日的出口也將擴大。

(一)日本地震對浙江省外貿的挑戰

日本地震發生后,日本的一些產業的產能會在一定時期內無法重啟,不管是與日本某些產業呈現競爭性關系的企業,還是與日本呈現合作關系的企業,多少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給浙江省經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受災的日本東北部是日本汽車、機械、鋼鐵、電子等產業的重要基地。日本在先進材料、零部件以及機器生產等許多領域占據著壟斷位置。隨著日本企業生產的停滯及地震后日元升值,企業從日本進口會面臨產品價格的提高。很多浙江企業的設備來自日本,有些維修零件甚至都依賴日本進口。地震及次生災害的發生,使這些零部件的供求關系嚴重受到破壞,供不應求,使得價格上漲,帶給浙江省經濟很大的挑戰。

日本地震的受災面積大,重建工作繁重,日本國內的工程機械需求量將大幅上升,這將使得日本企業的工程機械加大在本土的銷售,從而可能削減到浙江省對日的出口量。其次受災地區對于一些高端或者耐用消費品的消費能力下降,浙江省對日的出口量也會大幅減少。

(二)日本地震對浙江省外貿的機遇

日本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盡管波動了浙江省經濟,但也給浙江省經濟帶來了機遇。首先,由于地震破壞了日本的生產鏈,從而使得浙江省會選擇替代品來彌補地震帶來的損失,這給浙江省企業的進口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還有,在災后重建過程中,日本對于各方面產品的需求量上升,因此,相應浙江省對日的出口也將擴大。

日本地震發生后,日本的一些產業的產能會在一定時期內無法重啟,各個地區對日的進口相對減少,這無疑帶給浙江省相關企業很大機遇。浙江省相關企業已經具備較大的產能,利用這次市場機會,樹立自己的品牌,加強自己的產品競爭力。日本汽車和電子品方面等無法在短期內重新進入正常生產階段。因此,在日本的產能恢復之前,對于與其有一定競爭關系的浙江省企業,可能會訂單增加,增加市場份額。其次,日本對水產品的市場需求是剛性的,短期或者中長期而言,當普通民眾生活趨于一定穩定后,水產品消費需求將會迅速回升。而作為日本重要的水產品進口商,其國內需求缺口必將對浙江省水產品對日出口起到一定拉動作用。

三、加強浙江省經濟的建議與措施

浙江省外經貿平穩較快增長的勢頭不會因為日本地震而發生逆轉。但從中長期看,日本災后重建將促進雙方在經貿上的合作,這不僅將有力地支持日本災后重建工作,也將會有更多的浙江省企業受益。因此,江省應當抓住機遇,穩定和加強浙江省的經濟建設。

地震發生后,由于日本的眾多生產鏈遭到破壞,國際市場出現缺口。浙江省應該尋求機會,利用自己強大的生產技能,抓住機遇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積極填補日本產品供應緊張的市場空隙。在這個過程中,樹立浙江省企業自身的品牌,加強自身在國際市場上強有力的競爭力,替代日本的進口產品。例如,日本震后對日用消費品、醫療器械與用品等產品需求較強,浙江省一些性價比較高、適銷對路的紡織服裝、日用消費品將牢牢抓住此次機會。

此外,浙江應抓住新一輪日本海外投資的機遇,吸引更多日資企業來浙江投資。地震后日本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更多地考慮轉移到地理鄰近、成本較低而自然災害相當少的國家或地區投資設廠,重新布局,進一步向海外轉移生產能力。浙江省與日本地緣相近、經濟互補性強,同時,浙江省基礎設施完善、產業基礎較好、自然災害較少,具備吸引日本企業的諸多有利因素。

四、總結

日本地震及其次生災害,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日本自身的生產鏈,也波及了浙江省的經濟,無論短期和中長期,對浙江省經濟都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從長遠角度來看,日本地震發生后,日本很快進入重建階段,這一階段對于浙江省經濟的影響無疑是利大于弊。浙江省在接受日本地震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是在增強自身的競爭力,穩定和加快經濟的發展。地震帶給浙江省的機遇,也在為浙江省創造條件和機會,加速其經濟的發展,更有力地樹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同時,也讓浙江省在此次地震中總結出經驗教訓,為這些突發事件的發生提前做足了預防準備,建立了人們自信心,有調理地進行城市建設。這些都使得浙江省可以更為有力應對突發事件,為穩定和加速浙江省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逯新紅.日本大地震的經濟影響分析[J].中國物價,2011,(4):66-68.

[2] 郝向舉.日本地震對我國水產品出口影響[J].中國水產,2011,(5):18-19.

[3] 李瑞紅.日本大地震對全球及我國經濟影響探析[J].地方財政研究,2011,(4):76-80.

[4] 常夢旖.日本地震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WTO經濟導刊,2011,(6):88-91.

[5] 趙兵.日本災后重建的經驗教訓及對我國的啟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9):33-35.

篇10

二連浩特口岸是我國對蒙古國開放的最大公路、鐵路口岸,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陸路口岸,也是陸路連接歐亞最便捷的通道。二連浩特市面對蒙古、俄羅斯及歐洲國際市場,背靠京津塘環渤海經濟圈和呼包鄂經濟帶,是我國向北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進出口集散地,素有“北疆明珠”之稱。1994年8月9日,同志視察二連浩特市,做出了“在邊字上做文章,在開放上下功夫,在內聯上求發展”的重要指示,為內蒙古鐵路向北發展指明了方向。近年來。呼鐵局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機遇,認真貫徹落實鐵道部、的工作部署。不斷加大鐵路口岸建設力度,著力發展對外貿易、旅游飯店和物資倉儲等產業。2005年開行呼和浩特至法蘭克福專列以來,口岸經濟快速發展,鐵路運輸能力明顯增強,鐵路口岸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為構筑歐亞國際大通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連口岸進口貨物主要以煤炭、銅鐵礦等資源性產品為主,出口貨物則以機電、紡織、建材、日用百貨、食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近年來,為建設大口岸、推進大通關、構筑大平臺、服務大外貿、促進大物流,提高口岸綜合競爭能力。呼鐵局高度重視二連口岸的發展,自2000年以來,鐵路二連日岸過貨量穩步增長,最高時達到800萬噸。從目前現狀看,二連口岸站整體換裝能力為1620萬噸,集二線的輸送能力為1200萬噸,承擔著中蒙貿易70%以上的貨運量,進出境貨運量列全國陸路口岸第4位。

二、加快發展鐵路二連浩特口岸的必要性

(一)適應我國能源發展戰略的需要

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將日益旺盛,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上升。預計到2010年,全國石油、鐵礦石、銅等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54%、55%、75%。而我國多數傳統優勢礦產可利用儲量難以保障需求。必須加快實施多元化能源保障戰略。與我國相鄰的蒙古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80多種礦產和6000多個礦點。目前,蒙古國豐富的銅、鐵、煤、磷等中國相對短缺的礦產資源正在招商引資進行開發,與中國相對先進的技術、經驗、設備以及較為雄厚的資金形成互補,我們要抓住機遇,與蒙古國進一步加大礦產資源開發的合作力度。有資料預計。我國從蒙古國進口礦產資源2010年將達到6384萬噸。2020年將達到18978萬噸。加快二連鐵路口岸建設,對緩解我國能源緊張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適應內蒙古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

近年來,中蒙兩國經貿、文化和教育等各個領域的合作不斷擴大,我國已連續11年成為蒙古國最大的投資國和貿易伙伴國。隨著中蒙經貿往來的加速發展和我國向北開放戰略的大力實施。中蒙礦產資源合作日益頻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在蒙投資礦產企業已經超過40家,中資企業在蒙古國礦業的投資額日益增長。在中蒙兩國交往和經貿合作中具有重要的地緣優勢。改革開放30年,內蒙古口岸進出境貨運量累計達到6.5億噸,近年來內蒙古與蒙古國的貿易額一直保持在中蒙貿易總額的50%左右。但對外貿易對全區經濟的拉動能力相對較弱,經濟對外依存度不到10%,發展對外經濟還有較大的空間和潛力。特別是蒙古國生活日用品依賴進口的局面短期內不會改變,而我國的家電、日用品、服裝等輕工產品和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在蒙古國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蒙古國勞動力資源特別是種植、養殖、建筑、采伐、采礦等勞動力缺乏,而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開展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潛力巨大。二連口岸承擔著中蒙貿易70%以上的貨運量。加快發展二連鐵路口岸,對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對外貿易對內蒙古經濟發展和就業的拉動能力,都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三)適應內蒙古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特別是在口岸城市物流建設上不斷加大投入,每年拿出千萬元用于口岸設施及附屬設施的現代化改造,目前,二連浩特濱海國際陸港等一批物流項目都陸續啟動。根據《2007-2010年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到2010年,內蒙古要依托資源、產業和區位優勢,圍繞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牧業產業化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大力培育和引進第三方物流企業,形成西部、東部物流區域和口岸物流帶“兩區一帶”的現代物流業發展格局,逐步將內蒙古建設成為承東啟西、南聯北開的區域性物流基地和聯通歐亞的國際陸路物流基地。與公路和航空相比,通過鐵路口岸發展物流具有運量大、運距短、成本低、安全可靠等優勢,對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優化口岸物流產業價值鏈條。促進內蒙古現代物流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加快二連口岸鐵路經營發展的對策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特別是蒙古國對外經濟政策的變化。蒙古國資源開發外運的條件將日趨成熟。二連鐵路口岸必須以此為契機,圍繞中蒙經貿發展實際,依托二連地區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優勢,積極發展跨地區、跨行業、多領域、多層次、多功能、分工協作的復合型口岸經濟。

(一)加強地方部門的合作

強化車站與當地海關、國檢、邊檢、貨代公司等部門的協調配合職能和工作水平,減少口岸通關作業環節,大力壓縮票據周轉時間,加快放關速度,最大程度提高進出口貨物通關效率。

(二)加強中蒙俄鐵路的協調協作

堅持中蒙俄三方例會及日常協調配合機制,主動推動和改善國境站間工作環境。針對國境車貨交接存在的具體問題,主動促進協商共識。加強對現行中蒙鐵路協定和中蒙俄國境鐵路聯合委員會決議執行情況的日常監督,與蒙鐵協商按照對方站場設備狀況及作業需要。提供可能的編組計劃。確保國境站間運輸暢通。從而提高口岸站運輸能力。

(三)加強口岸通關管理

海關部門要研究按二類口岸站模式將口岸報關等作業向內延伸。減少口岸運輸組織和通關時間,提高通關效率。加強貨代公司管理,建立注冊備案制度和信用等級評價,細致調查分析口岸進出口貨物滯留情況,科學合理確定考核項目和考核指標。規范管理貨代公司行為。

(四)加強信息技術保障

鐵路部門要對二連口岸既有運輸生產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及設備質量、分布、現行功能、效果等情況進行調查,掌握現場應用、重點是聯運和通關方面的需求、積極開發、完善系統功能,以口岸信息平臺建設為載體,與“一關兩檢”實行信息聯網。現車管理、貨票管理、查驗數據、列車預報等信息資源共享。加快現車系統升級改造,實現計算機電子貨位管理,提高車站調度科技管理水平。

(五)充分釋放二連口岸站的運輸能力

緊緊抓住中蒙進出口快速增長的有利時機,不斷擴大進口貨物新增品類運量,協調蒙方在二連站換裝部分寬軌出口貨物。同時。考慮蒙、俄國內城市建設對建材類出口貨物的增

長需求,對寬軌自備車接人二連站裝運出口貨物給予支持,并規范具體操作辦法。有效增加出口運量。

從基本生產作業方式入手,對二連口岸站的過貨生產作業管理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分析,對涉及口岸運轉作業效率的各種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和優化,制定新的口岸作業流程,提高口岸運輸作業效率。努力提高空車到達質量,減少排入集二線的壞關車,充分釋放調車能力:進一步擴大散堆裝貨物落地比重,加快寬軌車輛周轉,努力擴大鐵礦石、煤炭貨物接運量,確保寬準軌車流緊密銜接。

加快二連站區設備設施和技術改造,將人力站臺作為交換場,減少寬2道調越區作業的等待時間。提高調車能力,滿足運量增長需求。針對原油進口量下降的實際。啟用閑置換輪庫,盤活存量資產,換裝循環拉運班列,適應散堆裝貨物的增量和解決由于蒙鐵運用車不足形成的運輸瓶頸問題。同時,要努力實現均衡組織出口運輸,在蒙方扎門烏德站換裝接運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按照貨物品類、車種交接數量制定換裝最佳方案,最大限度地緩解中蒙雙方運輸能力不匹配的問題。

(六)加快發展對外經濟貿易

成立鐵路口岸發展工作組,協調解決口岸發展中帶有全局性、關鍵性的問題。加強口岸專業管理。明確口岸、聯運、外事專業管理職能部門職責。實行國際聯運保價統一管理,提高鐵路口岸站管理水平。

(七)加快發展口岸物流業

依托鐵路和口岸運輸優勢,組建進出口貿易公司,積極介入和開展煤炭、鐵礦石、石油等大宗產品的國際、國內貿易,拉動口岸進出口過貨量。帶動物流需求。成立專業物流公司,加快與商貿商品相適應的物流基地的建設,實現運貿一體的跨國商貿物流。在鐵路多元系統所涉及的上下游貿易客戶群中,將蒙古國的外貿產品取代內貿產品,實現外貿與內貿共贏。改變簡單的過貨運輸組織方式為“門到門”物流服務、個性化服務和增值服務,提高綜合效益。以口岸物流為重點。加強信息溝通,通過股份制或多元化合作模式,積極支持不同產業結構的公司在蒙古國投資與發展,積極拓展蒙古國市場。針對原油、木材進口業務減少。鐵礦石、煤炭進口業務增幅大的現狀。加大散堆貨物倉儲、換裝場的建設。加快二連國際物流中心建設,將口岸國際物流中心與互貿、通關、保稅、加工、增值服務等功能結合。協調相關部門,出臺優惠政策,引進大客戶。

(八)完善口岸收費制度

根據市場變化,重新審定二連口岸裝卸、加固費率,適度提高裝卸費率和集裝箱加固費率標準。適度提高原木、集裝箱等貨物換裝費率和加固費率。對無流向的原木采取異地倉儲、合理取費的辦法,解決原木壓車、壓庫問題。

(九)積極開發跨國旅游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