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賞析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2: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觀滄海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雄才崛起”,又“雅愛詩章”。在他“奉國威靈、仗鉞征伐”之際,常常“鞍馬為文”、“橫槊賦詩”。建安十二年(207),軍閥逐鹿中原,五月,曹操率師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作下此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言明觀海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廖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臨”,登臨。“以”,表示東臨碣石的目的是觀滄海。“滄”,水深而呈暗綠色。“滄海”,大海。“觀滄海”為全詩的詩眼,“觀”字統領全篇,以下詩句,皆為觀海所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全景:大海波濤動蕩,山島巍然屹立。“何”,多么,含嘆美之意。“澹澹”,水面浩淼的樣子。“何”字用得已極飽滿有力,“澹澹”兩字更是千錘百煉而得者,著此兩字,整個滄海便渾然一色了,若換成“茫茫”“漫漫”等字眼,就顯得過于平實,又欠生動,當真是一字千金,生色千古!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具體勾勒聳立的山島: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一派生意盎然。“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定神細看,瑟瑟秋風中的海竟然洪波巨瀾,洶涌起伏。何等雄偉的景象,何等雄渾的境界,何等雄健的筆力!古往今來,遷客騷人泣秋風、感傷落英者何其多?晏幾道嘆息“紅葉黃花秋意晚”(《思遠人》),耿玉真長恨“玉京人去秋蕭索”(《菩薩蠻》),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大開悲秋文學之先聲。然,獨立寒秋,曹操卻極寫海的磅礴壯美,島的高聳挺拔,草木的生機勃發,一掃悲秋情調,其志凌絕頂以遠瞻世界的非凡氣度躍然紙上,足見曹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好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格外渺小,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若”,好象。“星漢”,銀河。這四句詩,融想象和夸張為一體,大開大闔,舒緩從容,辭氣直有干云之勢,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在千古詩人中,想必也只有曹操如此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風云人物才寫得出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曹操素有“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的雅稱,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的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正如《文心雕龍·時序》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千百年來,曹操之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撼人心,使后代無數英雄志士為之傾倒若狂。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屬合樂時的套語。“幸甚至哉”,慶幸得很,好極了。“詠志”,用詩歌來抒發志向。通常,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但在此詩中卻與詩內容緊密相關,因為詩人寫景志在抒發其遠大的政治抱負,及其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觀滄海》詩面上寫的是海的浩瀚遼闊,氣象萬千,詩行中站立的,則是那位氣凌萬仞、志在一統北中國的一代“梟雄”的巨大身影,全篇氣度正大嚴瑾,詩體高華安雅。其藝術價值尤為值得一談。
犠莨鄞聳,大處落筆,宏觀構象,造境高敞;詩意深遠,格調高古,氣韻沉雄;措筆秀麗工整,不務鋪排詞藻,不求使典用事,音律婉轉和諧,語言流麗、清新雋永。詩人在詞語的選擇上,如“竦峙、叢生、豐茂、蕭瑟、燦爛”等等,大多典要、高華、壯麗。而全詩十四句,除卻首尾句明顯不對仗外,其他每兩句之間多作對仗,因此誦讀全詩,覺聲調鏗鏘,雄整而瀏亮。
牬送猓詩人善于挖掘自己的感情,融景與情為一體。詩中景物描寫,氣氛渲染、人情抒發三者歷轉而下,于自然流轉中見樸直蘊藉,十分傳神地表達了詩人登臨的特有心情,從而把景的描繪同情的感發完美結合,可謂“景中寓情,情因景興,情景相生”。令人感受鮮明、強烈,體味無窮。加之詩人運用虛實相間的寫法,更是給寫景造成一種“隔”的感覺,人們必須發揮想象才能領會其意,使全詩顯得曲折含蓄,而與詩人的情緒表里一致,映照生輝。這種將詩賦中最富詩意的描寫加以想象和加工,創造出極富文采意象之美的詩意,這種提煉精粹、化賦為詩的藝術手段,值得借鑒。
牐牬聳構思奇巧,別具匠心也是特色之一。“觀”字在詩中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詩人的描寫、想象、抒情均借此次第展開,結構章法寓于天然渾成之中,風格本色而樸直。
篇2
下面,我就古詩詞教學中“留白”藝術的運用,談談自己的一點認識。
一、巧用導入處“留白”,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想象美
導入處創設意境意在激起學生的學習愿望,促進主動、創造性的學習。人本心理學者認為:把人的理智活動和情感活動統一起來,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學習知識。因而,教師如能在古詩詞鑒賞課教學時,巧用“留白”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想象之美,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授《觀滄海》一課時,首先我選擇了一個有關大海、秋風、天空、日月星辰的視頻資料,在學生觀看視頻畫面的同時,聽配樂朗讀詩文。進而,我引導學生說道:“親愛的同學們,大海雄渾開闊、蒼涼慷慨、氣勢宏大、力量驚人,有哪位同學見過大海,請說說你心中的大海?”有同學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說出了內心的大海。接下來我說道:“看到這首詩的題目《觀滄海》,你有哪些問題想質疑?”同學們紛紛站起來說道:“作者在何處觀的滄海?”;“作者在什么情況下觀的滄海?”;“作者觀滄海時的心情是什么?”。這個導入部分。我用時不多,而學生在靜默欣賞的同時,早已構建出不同的大海,并從文題中激發了學生對課文內容學習的興趣,學生能夠去思考、去質疑,帶著自己的問題去讀文,自然而然地達到了有效教學的目標。
二、利用詞句處“留白”,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意境美
人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詩讀的就是一個味,讀出詩的意境美。而現行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受升學任務的壓力,過分注重字、詞、句的翻譯,把古詩詞講的支離破碎,沒有推敲出“詞句”中所表達出的意境美。別林斯基說:“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造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古詩詞中的畫面和氣氛,借助想象去理解,感受詩中此景此人的心情,進而挖掘出詩歌的主題。
例如:我在聽一個青年教師在教授《飲湖上初晴后雨》時,就有很深的感觸。他在講解“水光瀲滟晴方好”時,首先提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有沒有哪位同學注意到詩中哪一句是描寫西湖晴天的景色?”。學生很快就找到了該句。接著教師質疑:“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答:“晴方好”。教師繼續讓學生借助注釋說一說“晴方好”的意思。然后問:“那西湖的晴天是什么樣子的,用詩中的詞語回答?”。學生抓住了“水光瀲滟”。這是,教師沒有就此罷休,而是繼續探究。“你還能用其他詞語或自己的話來形容波光閃動的湖面嗎?”教師問道。學生形容完后,教師再問:“同學們,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燦爛的陽光下、在秀美的西湖上自由飛翔,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你還會看到哪些美景?拿起手中的筆,用兩三句話,寫一寫晴天西湖的美麗。”在這節課上,教師能夠抓住“瀲滟”兩字“留白”,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感受了詩歌的意境美。
三、運用結尾處“留白”,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回味美
中國歷代文人對古詩詞的結尾是相當重視的,白居易就曾說過:“卒章顯其志。”。由于歷代文人的刻意追求,這就使得中國古典詩詞的結尾變化多端,成為詩歌藝術的重要內容之一,形成“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因此,教師如果能在詩歌結尾處巧妙“留白”。讓學生回味古詩歌的妙處,注重對古詩歌意蘊做更深的挖掘,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3
在近年來的中考語文試題中,許多地區的中考試題幾乎都有詩歌賞析題,其內容多以古代詩詞為主,涉及詩詞、曲等不同的體裁,所選詩歌意象簡明,情感強烈,閱讀難度不算大,只要學生掌握了詩歌的有關常識就可答對很多內容。在中考試題中,詩歌賞析題不僅可以考查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能更好地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和興趣,這對我們的詩歌教學無疑是有好處的。可是,我們在教學中應如何指導學生解答好此類題目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詩歌的有關常識。詩歌的基本常識很多,涉及詩的內容和形式等諸多方面,如詩歌的類型、節奏和押韻等。從廣義上講,詩、詞、曲統稱詩歌;從狹義上講,詩歌就是指詩。詩的種類標準不一,據語言學家王力的劃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叫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古體詩是按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漢樂府詩就屬這一類。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等都有很多講究。律詩有四聯八句,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絕句比律詩的字數少一半。中考中要求賞析的詩歌大都以律詩和絕句為主,也有涉及詞和曲的。從古詩題材的角度講,應弄清楚什么是田園詩、邊塞詩和送別詩;從詩歌表達的角度講,應了解什么是敘事詩、抒情詩和哲理詩。詩歌的節奏是從朗讀的角度講的,主要是要讀準節奏,明了段句。詩歌的押韻主要是指了解韻腳和韻律。除此之外,賞析詩歌還應從詩歌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和語言特點等多方面加以分析和欣賞。只有掌握了詩歌的這些常識后,學會多角度,多側面的分析和欣賞詩歌,才有可能在中考中解答好這類題目。
(2)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分析把握詩歌的意境。意境是詩歌的意象和情感的有機結合。意象是指詩歌所描寫的形象,不管是景物、事物或事情,在一定的意象之中,表達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成了詩歌的意境。在中考語文試題中,常出現要求描寫詩境的題型。碰到此類題,要整體感知詩歌,首先必須明確詩歌所描繪的景物,然后再體會詩歌所表現的情感和思想。中考中這種以引導學生閱讀詩歌的方式進行的考查,形式上是一種考試,實質上是一種學法指導。這種方式培養和訓練了學生閱讀和鑒賞詩歌的基本技能,對詩歌教學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3)學會分析體會詩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詩歌除了從詩歌的形式、意境等方面賞析外,還應注意從詩的內容上去分析理解詩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無論是敘事詩,還是抒情詩,詩人都會在敘事或寫景的基礎上,表達出一定的思想情感。如在杜甫的《登岳陽樓》中,詩人在頸聯和尾聯寫道:“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營造了一種孤舟、老病、涕泗的意境,抒發了詩人那種孤獨寂寥,壯志未酬的思想情感。又如曹操在《觀滄海》里寫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景物描寫,表現出詩人悲壯激昂的博大情懷。由此看來,詩人在詩歌里總愛借詩境抒發詩情,我們在讀詩時,只有領悟了詩情,才真正讀懂了詩歌。詩歌賞析題靈活多樣,中考中的這類題型,能在教學中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能引起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對詩歌的重視,并對詩歌產生一定的興趣。
總之,在我們的詩歌教學中,學生只有認真學習,掌握了詩歌的有關常識后,懂得從詩的內容和形式上去多角度、多側面的分析理解詩,懂得從修辭手法、語言特色等多方面去欣賞詩,才有可能解答好中考中的詩歌賞析題。
篇4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 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精華,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初中學生求知欲望強烈,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古詩詞,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藝術修養,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誦讀――加強學生的主觀感受
古詩詞講究形式美、節奏感和韻律感,結合漢語言文字特點,誦讀起來抑揚頓挫,既可以讓學生以美的體驗,又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教材中的古詩詞作品,加強學生的主觀感受。例如反復誦讀古詩詞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意境之美。以《天凈沙?秋思》為例,全詩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兩句開篇,營造了冷落暗淡的環境氛圍,使人既心生蒼涼惆悵之感,又有清新幽靜的體會。緊接著“古道西風瘦馬”將秋風蕭瑟、蒼涼悵然的意味進一步渲染,使人很自然的和詩人心中的無限愁思產生強烈的共鳴,而枯、老、昏、瘦等字對事物的細致刻畫,以詩人的視角給其蒙上了凄涼愁苦的色彩,更是詩人心緒不佳的間接體現。最后,全詩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收篇,以點睛之筆,直抒詩人心意,將詩人懷才不遇、心生寂寥的形象描繪的栩栩如生。
誦讀是學生學習古詩詞最有效的途徑,學生在剛開始誦讀的時候,可以先整體感受詩詞的優美和意境,然后在反復的誦讀中,細細品味作品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詞的精妙之處,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進而強化自己的主觀感受,與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對作品的透徹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鑒賞――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學生要想通過古詩詞提高自己的審美趣味和文化修養,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體驗,不僅需要對古詩詞作品進行大量的誦讀,更需要了解與古詩詞相關的知識,掌握鑒賞的正確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古詩詞的基本知識,如古詩詞的體裁、題材和藝術風格流派等。以李清照的《醉花陰》為例,其體裁為發展于晚唐,成就于宋代的詞,在題材內容中屬于記事詠懷之作,表達自己重陽佳節,思念親人而心生百無聊賴質感的傷懷之情。李清照的詞作大多文筆委婉,感情細膩,多為抒情敘事之作,如《如夢令》、《武陵春》、《一剪梅》等,因此世人常將其劃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
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古詩詞中常見的藝術手法,如以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用典故等。以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其中有“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兩句,詩中的“子規”即是借用蜀王杜宇禪位臣子,死后化為杜鵑而啼聲凄切的典故。詩人李白借用典故,描寫了朋友落難后,自己的滿懷憂憤,以及自己與朋友患難中的真情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詩人靈活應用典故,既可以增加詩詞表達的含蓄性,又可以增強作品的渲染力。而學生對典故背景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幫助更好地鑒賞作品,更好的體會作品中的深意。
三、積累――強化學生記憶能力
初中古詩詞數量多,學生很容易出現記憶錯誤或混淆的情況,因此提高學生記憶能力,使之正確的理解古詩詞、背誦古詩詞非常重要。教師在講解的時候運用歸納總結的方法,加強詩詞彼此之間的聯系,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積累和記憶古詩詞。教師在運用歸納總結方法的時候,可以以古詩詞的某一特征將其歸為一類,以利于記憶和理解。例如教師可以以古詩詞中常見的藝術手法―――借景抒情,將相似的詩詞歸納總結在一起,以利于學生記憶: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觀滄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上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劉長卿《送靈澈上人》)等等。
教師將古詩詞以不同的特征歸納總結在一起,當學生想起這些特征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聯想到曾經學過的詩句,既可以準確把握詩詞的特征,也利于學生背誦記憶,從而為更好地理解鑒賞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品味語言,整體感知
詩歌講究“煉字”,古有“吟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之說,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美談,都說明遣詞煉句的講究和艱難。
講授詩歌要注重品味語言,賞析詩句,整體把握。如“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不說山光使詩人心情寧靜愉悅,而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這就是含蓄不露,這就是詩味。鳥的怡然自樂,正是詩人淡泊寧靜的反映。這就是借物境寫心境,用光和影營造了一種幽靜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有三層境界,“孤帆”一層,“運影”一層,“碧空盡”又一層。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漸漸地,連他的船也望不見了,只能望見孤帆一片,李白還在岸上望著。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見了,只看見隱隱約約的帆影,李白還在岸上望著。③最后連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還在岸上望著,只看見長江默默無語地在天邊流著。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煉字用詞要有選擇地講一講,因為有利于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古詩詞在這方面很講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春江水暖鴨先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等,其中加點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篇5
關鍵詞:語文閱讀;探究目標;四大特征;探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180-01
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帶領學生對語文閱讀材料進行探究性學習,是這一學習方式的根本特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真正體現。因此,我們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探究式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根據學生語文知識水平和能力實際擬定可行性探究目標。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閱讀和寫作,教學中要通過實施探究性學習來完成這一任務,達到綜合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素質與能力的目的,就必須根據探究主體(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與能力實際,針對探究對象與材料的特點,擬定明確、具體、關聯、層遞的系列可行性探究目標,并把這些目標課始告訴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檢查自我知識儲備,產生探究動機,閃爍探究火花,自覺、主動進入探究預備狀態,為課堂探究學習奠基、蓄勢、驅動。教學中,教師再針對設計的教學目標,擬出系列達標問題,并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的閱讀、理解、討論、概括、提煉、表達等探究性學習行為,逐個解決達標問題,逐步實現達成目標。如教學古詩《觀滄海》時,我就在簡介詩的寫作背景,要求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給學生明確的學習探究目標:1、找出詩人“觀”到的大海景象的詩句。2、找出并理解詩人由大海景象聯想開去的詩句,并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3、分析“觀”字在全詩中所起的作用。4、分析詩歌的主題思想,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圍繞這些目標,我設置了如下達標問題:1、作者曹操觀滄海,“觀”到的景象有哪些?2、作者曹操“觀”到的景象都是實景嗎?3、作者“觀”到的景象有何特征?4、作者借這些景象表達出怎樣的思想情懷?在這些目標和問題的指引下,我要求學生字斟句酌,反復朗讀,推敲詩句,互相討論,師生互動,通過探究較好有序地實現該詩文理解賞析的目標任務。
其次,在探究的全過程中著力凸顯探究性學習的四大特征:實踐性、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
語文探究性學習過程更應重力突出這些特征,才能讓學生產生探究動機和熱情。在探究中,熱烈討論,解決問題,逐漸達成設計的教學目標,學好語文,鍛煉增長語文才干。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探究性學習凸顯“實踐性”,就是要讓學生主體的探究行為在對閱讀材料的學習過程中,得以充分體現,要讓學生主體成為語文閱讀課堂學習全過程的主角,即是讓學生在遇到課堂中能動地自覺地探究問題目標,教師只能充當配角,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帶路人和“伙伴”。“問題性”特征,就是要求學生主體在語文閱讀課堂探究活動中,以語文問題為紐帶,實現問題的銜接過渡和目標的達成轉換,即以語文問題為中心,探究解決系列問題,有序地實現單一目標向終極目標的遞進,最終實現總體目標任務的完成。例如,教學古文《岳陽樓記》,我就設置寫景和議論兩部分的探究目標:對比分析“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古仁人之心”、作者寬廣的胸襟。后用“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有哪些、“古仁人之心”是什么、作者的心情和“遷客騷人”是否相同這些問題,讓學生分別探究解答,銜接目標,達成任務。“過程性”特征,就是要讓學生的探究行為在語文閱讀課堂活動中,一以貫之,不斷,保持問題探究的連續性和目標的整體性。“開放性”特征是指探究活動的空間、形式、問題的結果多種多樣,只要科學合理,不求唯一。語文閱讀課中有很多探究性問題,其答案有待學生開放討論,如教學《孔乙己》,對末尾“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中“大約”和“的確”是否矛盾一問,我就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時代背景,廣泛深入討論,對合情合理的回答均予以肯定。初中語文閱讀課堂凸顯探究性學習四大基本特征,體現了學生主體自我、自主、能動、合作學習語文知識,解決語文問題,達成語文目標,整合語文素質的有效性,是初中語文新課標在教學中得以科學貫徹實施的根本指針所在。
第三,在閱讀教學中遷移延伸以鞏固課堂探究成果。
任何一堂成功的語文閱讀課,就是學生主體能動探究,解決語文問題,實現語文目標,提高語文能力的語文課。初中語文閱讀課堂實施探究性學習方式取得的各類探究成果,必須設法保存、鞏固、遷移、延伸。教師要精心設計鞏固學生探究成果的策略方案,把學生探究中積累的語文知識,形成的語文能力,通過各種延伸性學習活動,如布置學生課堂作業,課外作業等形式,加以拓展和深化,并認真收集、分析、研究學生鞏固探究性成果的各類信息,為以后探究學好語文提供必要預備資料。以教學古詩《春夜喜雨》為例,在組織和指引學生對律詩的藝術理解基礎上,我進一步帶領學生理解寫景的語言藝術,詩歌優美意境,詩人杜甫表現出來的憂國憂民感情。達成這些目標后,我就設置檢驗學生“積累、感悟、潛、潤、細”等詞語表達效果的遷移能力題:1、朱自清在《春》中描繪春雨情景的語句是“ , , ” ;與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用“砸”“掃”“倒”等詞表現的夏雨情景不同;2、作者抓住春雨特點,塑造了豐富的詩中意向,請你體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詩意和生活哲理,可以聯系到生活中的什么人、事和物等等。通過這些練習的設計,就可較好地鞏固課堂探究所得,對拓寬學生語文思維,鞏固語文課堂所得,遷移學生語文能力訓練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相信隨著語文新課改工程的不斷深入,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會越來越顯示出科學、實用、高效的特性。
參考文獻:
篇6
一、感知藝術形象
詩詞的藝術形象指的是詩詞作品創造出來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的具體形象,可分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即意象)。感知古詩詞的藝術形象,必須根據詩詞描寫的具體形象與畫面準確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與典型意義。形象的意義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有時詩句中運用了含蓄、象征、雙關、比擬等手法,就要注意體察詩人的寫作意圖,結合詩人的人世際遇,展開聯想,深入分析。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江蘇泰州市:“結合具體詞句,分析詩中李白的形象。”江蘇宿遷市:“這首詩選用了哪些景物來表現初夏的特點?”甘肅天水市:“詩的前兩句寫出了梨花的哪些特點?”
例1.(2011年湖北黃岡、鄂州、隨州卷)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請對本詩尾聯刻畫的詩人形象作簡要賞析。
【試題評析】對于景物形象,平時要積累其寓示或象征的固定意義,并結合詩句關鍵詞與細節體會其特點和蘊含的情感。鑒賞人物形象,要充分感知人物的精神內涵,有時還要注意形象是以比喻或比擬的方式出現。感知理解時,要識別形象及身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形象的基本特征或性格如何,形象直接或間接抒發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這道題詩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抓住“白頭”“搔短”“不勝簪”等顯露的形象特點,結合全詩“感”“恨”的情感基調,就能體察詩人內心的感情、精神和品質。
【答案示例】描畫了詩人蒼老的形象,表達了詩人悲涼的心情。
二、品析煉字佳句
品析煉字佳句,是中考古詩詞鑒賞關注的熱點,是理解詩詞思想感情和藝術手法的有效途徑。古詩詞講究煉字煉句,以期獲得語言上獨特的審美效果和特殊的藝術魅力。煉字,主要是領會關鍵性動詞、形容詞及詩眼、詞眼;佳句,主要是品評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題時通常先要明確手法;再闡明其語表義,有時還要挖掘它的深層義或言外之意;然后展開想象,描繪該句景象或形象;最后點明其思想感情、表達作用、創設意境或藝術效果。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廣西河池市:“請對‘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作簡要賞析。”浙江義烏市:“‘一路稻花誰是主?紅蜻蜓伴綠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請寫出你的理解。”河北省:“簡析一句中加著重號詞語的表達效果。”
例2.(2011年四川瀘州卷)
襄邑道中
陳與義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注]這是陳與義27歲時進京待選途中寫的一首紀行詩。
①本詩第一句中的“飛”字意蘊豐富,請簡要分析。
②本詩三、四兩句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好在哪里?請簡要回答。
【試題評析】這道題是純粹的語言賞析題,既要體會“飛”的多重意蘊,又要體會名句的妙處,詞句均有,從表及里,充分挖掘詩歌表情達意的內涵。古人講究篇中煉句,句中煉字,鑒賞煉字,必須堅持整體性原則和內容與形式兼顧的原則,應聯系全詩的主旨、情思、藝術境界從遣詞、造句、色彩、動靜、修辭、效果等不同方面來體會。詩前兩句景中含情,聯系下句船速之快和“注”中“進京待選”,就可從表層描繪中感受花飛的盛景和從深層襯托中感受花飛的心情。后兩句寫云,寫詩人的感受,這種感受既有詩人富有情趣的錯覺,又有詩人“與云俱東”的抱負和信心,同時還蘊含哲理。
【答案示例】①描繪了(暮春時節)落英繽紛的美麗盛景;表現了船行的輕快,傳達出詩人愉快的心情。②運用了靜中見動(或以動襯動)的寫法,寫出了因船云俱動,使人誤以為云不動的情趣。詩人的所見所感還含有智慧和哲理(與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描述意境畫面
“一切景語皆情語。”意境,就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境界,簡言之,就是情與景的和諧統一。體會意境,就要反復揣摩詩詞中融入情感的形象,借助聯想和想象,理解感受“此時”“此景”“此人”的“此情”,從而把握詩詞的畫面氣氛和思想感情。解題時要注意三個要點: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暢優美的語言再現詩中的圖景畫面;二是用生動的詞語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生機勃勃等);三是用準確的詞語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歡快愉悅、憂愁傷感、恬淡閑適、堅守節操、憂國憂民、壯志難酬等)。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浙江湖州市:“詩的三、四句展現了怎樣的情景?請用幾句話進行描述。”四川成都市:“這首詩用‘露濕秋香滿池岸’來描寫在秋天早晨開放的景象,給人以無窮的美感和趣味。請發揮想象,把該詩句所呈現的景象描繪出來。”陜西省:“一切景語皆情語,第四句以景語收住全篇。請用自己的話,對此句加以描述。”
例3.(2011年廣東清遠卷、河北承德卷)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展開聯想和想象,用簡明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現的畫面。
【試題評析】中考對意境的賞析,基本是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具體生動的畫面。描述畫面,也需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則所描繪的畫面就與作者所表達的情境不符。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充分展現詩詞中形象的特征;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形象生動。有時還需把營造的氛圍或圖景用一句話點示出來。此題要抓住初春景物“鶯”“燕”的特征,充分展現生機勃勃的春意,表達了詩人發現春天已經到來的無限喜悅之情。
【答案示例】鶯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幾只早鶯爭先恐后地飛到向陽的樹上歌唱啼鳴;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誰家的新燕已開始在湖邊啄泥銜草,筑建新巢。
四、把握情感主旨
詩詞中會傾注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近年來,情感主旨類試題一直是詩詞鑒賞的一個熱點。古詩詞思想感情鑒賞,可以細化為幾個方面:歸納內容要點,概括詩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評價詩歌的思想內涵等。詩詞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一般有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思鄉懷人、長亭送別、懷古傷今、憤世嫉俗、寄情山水、煩悶抑郁等。要想準確把握詩詞的情感主旨,就要從詩詞標題、反映的題材、關鍵詞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時代與人生經歷等方面綜合分析,特別要注意品析詩詞中顯露感情的詞句和后部分議論、抒情的核心詞句。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云南德宏州:“全詩最后兩句,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懷?”青海省:“‘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揭示了詞人和征夫們怎樣的心理?”湖南婁底市:“這首詩借‘巴山夜雨’之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例4.(2011年江蘇泰州卷)閱讀杜甫的《不見》一詩,完成下題。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②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注]這首詩寫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時輾轉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統治集團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時讀書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閱讀全詩,說說作者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試題評析】詩詞中的情感主旨,可以是具體的心情感受,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可以是集中單一的抒發,也可以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表現。此詩注重考查學生整體感悟和局部理解的能力,解答時應分四步:讀全詩語句,揣題目注釋,抓意象情詞,悟感情傾向。從題目、注釋和內容可知寫的是對李白的懷念,抓住詩中表露情感的詞語(如“哀”“憐”)和形象的刻畫(李白的奇才、世人的嫉恨及詩人的感嘆),以及頷聯的對比和尾聯的渴盼,就可明確詩人情感的指向,進而歸納出詩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對好友的掛念,對李白懷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五、分析手法技巧
手法技巧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設題,是古詩詞鑒賞的又一大熱點。要準確答題,首先,必須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現手法;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詩詞中的手法技巧通常包括表達方式(描寫、抒情、記敘、議論)、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雙關、借代、用典、對偶)、寫作手法(對比、象征、襯托或烘托、動靜、虛實、正側、抑揚、渲染、觀察或感覺角度、照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大類。分析解答時,首先要準確指出詩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結合詩句舉例分析這種手法的具體運用;最后點明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旨意或在結構安排、審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貴州遵義市:“‘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湖南懷化市:“人們對這首詩的后兩句頗為喜愛,請從表現手法上對這兩句詩進行賞析。”寧夏區:“以下面《蒹葭》中詩句為例,說說《詩經》突出的藝術手法。”
例5.(2011年廣西來賓卷)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的主要寫作特色。(寫出兩點即可)
【試題評析】此題考查學生對表現手法的領悟和賞析能力。解答這類題,既要從詩歌的整體構思上去把握,又要從關鍵語句上去理解,從多個角度來品讀感受。答題應抓住兩點:一是找出表現手法,二是結合具體的詩句分析其表達效果。這首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既要分析表現景物的技法,如動靜結合、虛實并用,又要分析景中融入的雄心壯志,特別要對全詩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細細品析。
【答案示例】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偉廣闊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虛實結合:寫景為實,想象為虛。動靜結合:水的動,島的靜,樹木百草的靜,秋風洪波的動。運用夸張和對偶寫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偉氣勢。
六、比較風格題材
比較古詩詞,可以在同一詩詞中比較版本差異、字詞替換、前人評析與今人賞析等,也可在不同的詩詞中比較同一詩人的創作風格,比較不同詩人在同一題材下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手法等的異同。比較鑒賞有時要同時品讀兩首詩詞,它可以把同一或不同的形象、情感和手法區別得更加鮮明,從而對詩詞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徹。開放性大,要求高,有一定難度,故近幾年詩詞比較鑒賞題有所減少。賞析時只要我們知曉、對比詩詞的語言風格(如蒼涼雄壯、豪放曠達、沉郁悲壯、凄婉柔麗、傷感纏綿、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等)與題材內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田園、詠史懷古、贈友送別、羈旅思鄉、邊塞征戰等)的異同,就能快速了解詩詞內容,把握其情感與要旨。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甘肅天水市:“[甲]詞[乙]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江蘇連云港市:“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江西南昌市:“這兩首詞分別是詞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們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例6.(2011年山東濰坊卷)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后題。
[雙調]壽陽曲 江天暮雪
馬致遠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①這兩首詩歌描繪的畫面有何不同?
②寄托了兩位詩人什么樣的共同情感?
【試題評析】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才能有深刻的感悟與理解,也容易有新的發現和收獲。古詩詞的歸類比較賞析,通常選擇題材類似而風格有差異的作品,考查的內容主要是比較詩詞在形象、內容、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異同點。例題中兩首詩歌都是寫雪景以及雪天中的“釣魚人”,營造出廓遠曠茫的境界,但一個是動,迎風賞雪,超然自得;一個是靜,頂風冒雪,凄清幽獨。答題時要抓住詩詞中的意象,構想情境,聯系作者的境況、身世和情感寄托,人格志向來分析。
【答案示例】①《江天暮雪》描繪動態的“雪亂舞”的自然景象和釣后歸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繪靜態的千山無鳥、萬徑無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釣的人物形象。②都通過孤傲的釣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脫俗的感情。
七、關注探究運用
在新課程背景下,古詩詞鑒賞更注重開放性、綜合性和實踐性。題型的設計,以課本知識為基礎,向實際能力、社會生活、課外操作延伸。這類題關注探究和實際運用,要求考生發掘意蘊、探討問題、聯系生活、實踐感悟,這樣縮短了文言與生活的距離,活躍了學生思維,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它以活動為載體,以辨思為方式,以運用為目的,結合探究、名著、對聯、口語交際、音樂圖畫、現代詩文、地域文化、節日文化等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發現中、在綜合實踐中領會古詩詞的典雅與魅力,激發學生學詩詞、愛詩詞、用詩詞的興趣。
設題方式如2011年中考試題浙江金華、麗水市:“這首詩只寫村野風光,沒有具體寫友人和別墅,這樣寫符合題意嗎?為什么?”四川宜賓市:“有人認為作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詩中感慨‘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顯得消極悲觀,你是否同意?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福建泉州市:“下列詩句所表現的共同的文化內涵有哪些?”福建廈門市更是以“鷺島競飛鳶”為綜合性學習將詩詞鑒賞融入活動中進行設題考查。
例7.(2011年遼寧沈陽卷)某班開展了一次“中國月文化”主題探究活動,下面是同學搜集的資料。閱讀后,按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上古時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習俗。唐代賞月十分盛行,并將中秋節定為固定節日;兩宋時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取“人月共圓”之意。這一風俗延續至今。
材料二:
“中國月文化”資料采集卡
類別:借月抒情詩
編號: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張九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
(唐·王昌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南唐·李煜)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
①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寫出你的探究結果。
②請為“中國月文化”主題探究活動擬一則宣傳語。(要求至少用一種修辭方法)
【試題評析】將詩詞與探究相結合,在綜合實踐中理解運用,無疑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在探究詩詞的形象、內容、情感和手法的過程中,在演說、歸類、聽唱等活動中運用詩詞,是詩詞鑒賞走向開放、走向生活的常見方式。詩詞中一些寄托作者主觀情思的經典意象,已經形成一種文化,體現某種情愫、品格或志向,如“月”就代表思鄉、懷人。此題材料詩文結合,要求學生從中探究形象的共同規律,進而概括出新的內涵特點,并結合主題擬寫宣傳語,進行實踐運用。
篇7
【關鍵詞】中學古代文學 師范院校古代文學教學 教學情景
師范院校中文系的學生大多是要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但是在日常的教學與實習過程中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學生懂得基本的教學方法,也意識到課堂教學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高校師范生一走上中學講臺,卻不知道該如何講起。究其原因,應與師范院校教學的兩個盲區有關:一是教學法中教師重視教學技能的訓練,對中學的語文實際教學情景不夠熟悉;二是相關科目的教師重視本科目知識點的講析,對中學語文實際教學情景也很陌生。正是這兩個盲點,造成了高校師范生面對中學教材無所適從的困境。鑒于此,筆者以古代文學為例,探討中學古代文學教學情景在師范院校古代文學中的滲透。
課堂教學元素包括教師、學生、教材、教學設備等要素。所謂課堂教學情景就是教師面對具體的學生,以教材、教學設備為輔助,運用具體的教學方法,形成的課堂教學狀況。因此師范院校的學生在實習時,應該熟悉古代文學教學情景。要做到熟悉教學情景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日常教學中,要區別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情景與中學古代文學教學情景的差異性,提醒學生區別這兩者之間的差異。這種教學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材重點的處理的不同:高校古代文學的篇目是為了佐證具體的知識點的,重在論證;中學的古代文學教學重在將古代語言翻譯為現代漢語,同時滲透審美教育,還要對古文進行賞析。二是教學的對象不同:高校的學生是成年人,心智成熟,抽象思維能力強,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有一定的古代文學知識的積累,有自學的能力;中學的學生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文言文的積累還不夠深,學習的依賴性相對較強。高校的古漢語教學教師要關注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情景與中學教學情景的差異,學生在日后走向中學課堂,具體面對中學的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時,才會心中有數。
二、高校教師在古代文學教學前要精選古文,教學時要設想中學古文教學情景,與中學的古文教學作好銜接。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創設中學教學情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選取中學課本與高校古代文學都講到的古文名篇進行比較。這需要上做到三點:
一是根據古文名篇,提示學生區別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情景與中學古代文學教學情景的差異性。首先教師根據具體的古文,明確告訴學生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情景與中學古代文學教學情景的不同。首先是教材處理的不同:高校古代文學選講該名篇重在論證作家的作品思想與藝術風格;中學的古文名篇重在將古代語言準確翻譯成現代漢語,還要賞析古文,培養學生在讀懂古文的基礎上分析課文的思想藝術的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其次引導學生分析教學對象的差異性:高校的學生是成年人,有一定古代文學功底,自學能力強,一般可以準確理解古文的語言,在教師的點撥下,完全能夠消化和吸收相關的古文知識點;中學生接觸古文名篇不多,對古文文意理解不透,需要教師的講解和引導。然而就中學生來講,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知識儲備是不同的,因此編者得考慮該篇被安排在中學語文的哪一冊,關注此學段學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教師根據古文的具體篇目,引導學生創設中學文言文教學情景。首先,明確該篇目的教學要求。這需要做到兩點:明確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中學生文言文和古詩詞閱讀能力的要求;明確該篇目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和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其次還要明確該篇目的體裁,根據體裁特點確定重、難點及選擇教學方法。最后是根據該篇目所處的教學階段,評估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接收能力。
教師在明確高校與中學教學的差異、中學教材要求、篇目體裁及中學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接受能力的基礎上預設教學情景,采用切合中學教學要求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如《小石潭記》,高校古代文學作品選和中學課本都有,教師在講析此文前,先明確此文在古代文學課中的教學要求是理解柳宗元凄神寒骨的藝術特點,因此講析該篇時引導學生圍繞這一藝術特點講析;在此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明確中學文言文教學與古代文學的不同,并根據不同預設中學教學情景,并撰寫教案:
第一步,引導學生查閱中學新課標對文言文的要求: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1]由此看來,初中階段,文言文的學習重點應是在語言點的解讀方面。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中學課文該篇所在單元的教學要求:“學習本單元,要借助提示、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要品味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要品味古詩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結合親身體驗加深理解”[2]。由以上二點確定教學的第一個重點就是采用串講法疏通文義。串講法是文言文語言教學的最基本的方法:先講字,再將詞,再講句,最后講文,如同絲線串珠般的理解文意。第三步,明確本文的體裁為游記散文,確定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按照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分析該文的優美意境以及其后隱含的情感。第四步,關注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接受能力。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也就是語言解讀與游記散文的情感理解。本課在八年級下,就學生而言,自七年級接觸文言文以來,已有三學期數十篇課堂內外文言文的積累。學生適合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學簡單常見的字詞、語法現象。
因此,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運用。本文的常用字詞、句式采用積極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對較難的和初次遇到的知識點由教師講解。由此確定基本的教案撰寫思路:一是明確教學重點為理解的文章的語言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難點為分析文章的審美價值。二是明確授課思路:先用探究式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用串講法疏通文義,教師講析較難的語言點并進行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分析重點語句所描寫的意境美及蘊含的作者的情感。隨后可安排學生試講,進一步感受古代文W在中學語文教學定的教學情景。
再如《觀滄海》,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引用該詩是用來論證曹操詩歌蒼勁悲涼的藝術風格;中學課本此詩的教學目的不同。新課標對古代詩詞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1]。 觀滄海的教學目的要求:“朗讀應該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觀評價”[3]很顯然詩歌的重點在該篇的審美價值。因此應該在串通文意的基礎上,分析詩歌的廣闊雄壯的意境以及該意境下作者廣闊的胸襟與遠大的志向。
當然,高校的古代文學課時也是有限的。為了保證高校古代文學正常的課堂教學,根據中學古文的教學情景,培養師范生中學古代文學教學能力,教師也只有平時多研究高校和中學不同的教學理念,進行有關的教學實踐,為學生布置有關古文名篇, 使師范生根據中學教材要求和學生基本情況預設中學教學情景,撰寫教案,作為平時作業以便教師指導,提高師范生對中學古代文學的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教學標準[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篇8
本文筆者根據初中語文教學實際經驗,主要從4個方面闡述人教版初中語文古詩文誦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 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悟詩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文教學時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式,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初中生對古詩文的喜愛之情,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初中生感悟詩境,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比如講人教版初中語文古詩文《觀滄海》,我利用多媒體制作出一幅碣石山的寒冬美景圖,使課堂教學更加生活化和詩意化,并且設計具有新意的引導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學們,盛夏早已過去,寒冬即將來臨。沐浴著冬天這亮麗的陽光,讓我們綻放出學習的熱情,走進碣石山,跨越千年的時空跟隨詩人一起去觀賞滄茫的大海。”然后我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并簡要評析,這樣既讓學生走進文本感知大意,也有利于檢查字音和預習情況。
我為學生進行范讀,讀出語氣,讀出情感。再把時間留給學生,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接下來我帶領初中生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引導初中生發揮想象,感悟詩境,體會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再讓初中生背誦古詩的時候就會顯得非常輕松。
二、 把握誦讀主線,提升教學有效性
在初中語文古詩文誦讀教學中,語文教師須要把握誦讀教學的主線,制訂明確的誦讀目標,改變傳統古詩文誦讀教學的弊端,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有效性。同時,語文教師還要抓住關鍵詞,引導初中生分析掌握關鍵詞在文中的畫龍點睛作用,從而更好地感受古詩文的情感。
比如講人教版初中語文古詩文《錢塘湖春行》,教學目標是美讀詩歌,想象詩歌中的畫面,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初步掌握詩歌欣賞的一般方法,背誦詩歌。俗話說“教學千法讀為先”,我以誦讀貫穿初中生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氣氛,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悟詩文描景繪物的美和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我首先讓初中生自由朗讀,盡情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在學生大聲朗讀過程中,也是對古詩的深層次感悟。然后我讓學生聽詩朗頌的錄音,在傾聽的過程中用筆在詩中標出重讀、停頓等,便于掌握古詩文的誦讀技巧。最后我要求初中生模仿齊讀,讀完后組織學生進行自評,語文教師進行總評。
三、 開設鑒賞課,優化學生文學素養
我國是詩詞的國度,古詩文的形式多樣,非常有利于初中生學習和深造。但是古詩文與學生的距離較遠,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古詩文誦讀教學呢?根據實際教學經驗,筆者建議可以開設古詩文鑒賞課,通過創設情境、講述故事、詩文解析,欣賞名篇等多種形式,開辟一個更加美好的藝術境界和思想境界,以此來完善初中生的文學素養,激發學生古詩文學習的興趣,為古詩文教學贏得先機。
在古詩文鑒賞課上,我給學生收集了各位名家的名詩名句,包括常見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讓初中生跟著配樂吟誦,鞏固初中生的文學基礎。對于重點詩句我會進行詳細講解,如《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抽刀”一句用來比喻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顯得奇特而富有創造性。“舉杯”一句道出了作者不能解脫,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抒發了離別的悲傷。
四、 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形成誦讀習慣
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文誦讀教學中應該合理激發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古詩文誦讀習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要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和啟發式的閱讀,提高閱讀質量。”很多初中語文教師為了確保教學進度,不給學生留出自由誦讀的時間,學生的閱讀水平得不到有效鍛煉。我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初中生多閱讀古詩文,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向同學和語文教師請教。
篇9
關鍵詞 初中 文言文教學 方法初探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0095-02
一、鼓勵學生多讀,重語感,次重語法
俗話說,“曲不離口”,學習文言文也是如此,要多讀、熟讀,在朗讀中感受閱讀內容的語氣、感情和節奏,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做到人文合一。例如,曹操的《觀滄海》,寫得大氣,視野開闊,感情豐沛,慷慨悲壯,表現了一個偉大政治家的博懷和豪邁氣概。在教學中,我播放了這首詩的朗誦光盤。在優美的朗讀與音樂、畫面的共同感染之下,同學們的情感和朗讀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文言文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簡潔,往往有很多省略的成分,如果讀的遍數不足,或讀得不熟,就會對所省略內容的感知有所欠缺,影響到對于文章內容的準確理解。
二、要重視領讀與范讀
文言文文本的讀法多種多樣,朗讀、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范讀不一而足。傳統教學中形成的這些誦讀方法是科學的,它對語言的積累,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對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不容置疑。范讀是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的范讀要起什么作用?教師的范讀是基于教師認識水平的教材解讀,兼其指導、示范喚起學生的審美共鳴的作用。教師通過范讀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基本技巧,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如句讀、重音、語氣、語調、語速甚至發聲、醞釀感情等,增強文本的表達效果。
三、正確朗讀,讀準字音
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等,這就需要學生結合文下的注釋,查閱資料書和工具書,注好漢語拼音,弄清讀準字音。讓學生自讀,結合文下的注釋和查閱資料書,弄清楚了這些字的讀音,事實證明,學生基本能辨別哪些字的讀音重要。初讀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只看書下的注釋,不要看資料書,試著獨立翻譯句子,如果碰上翻譯不通的句子,作上標記,嘗試翻譯完后,在心中默想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然后進行第二遍翻譯句子,這次就要打開資料書。
四、放手讓學生朗誦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可見多讀的重要性,我們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就是要放手讓學生朗讀,通過反復朗讀感悟文言文的基本內容和詞句的含義,可采取粗讀―細讀―誦讀的方法,從“讀”中感悟課文,粗讀課文,讓學生朗讀數遍,達到讀準字音,認識生字生詞,斷句,并能說出文章的基本內容;細讀課文,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及全文的前后關系去思考、琢磨詞句的含義,達到基本讀懂全文;誦讀課文,就是讓學生帶著情感,語氣進行朗讀。開始學生也許很不習慣,課堂內會出現散亂的現象,這時,教師要多督促多指導,多表揚,不批評,認真指導學生誦讀的方法,通過一段時間學生就會感到誦讀的興趣,通過誦讀就會使學生總體感知和領會全文大意,并能揣摩疑難字詞、句的含意,從而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五、正確翻譯課文
初學文言文,教師要給學生講授一些關于翻譯的基本知識。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自譯和意譯兩種。所謂自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同時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同、虛同盡可能文意相對。自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同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同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自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的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同,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需譯出的文言虛同。“補”,就是增補。①變單音同為雙音同;②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換”,就是替換。用現代同匯替換古代同匯。如把“吾、余、子”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
六、尋找切入點,培養學習興趣
篇10
【關鍵詞】古詩詞 釋詞解句 展開想象 敲詞研句 知人論世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長廊中的瑰寶,其或生動凝練的語言,或清麗優美的形象,或含蓄豐富的意境,或哲理深刻的思想,無不給人以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啟迪。近年來各省中考試卷都不約而同地呈現出古詩詞閱讀考題,考查內容大多涉及理解名句內涵、賞析關鍵詞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等。
2010年我省中考《語文考試說明》對古詩詞的考查進行了改革,加大了對古詩詞的考查力度,在原來僅考查古詩詞默寫的基礎上,增加了10首古詩詞閱讀考查篇目。2011年增加到20首,2012年更是倍增為34首,擴大了考查范圍和難度,側重考查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古詩詞閱讀題目成為河北省中考語文試卷上的最大亮點。由此,在必要的誦讀之外,日常的古詩詞教學唯有落到實處,才能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進而使中國古典文化真正得以傳承。
一、釋詞解句,疏通詩詞大意
去年12月曾在石家莊41中觀摩《使至塞上》這首古詩的教學,上課的流程大致為讀——解——賞這幾個環節。對“解”這一環節,我感覺比較實用。“解”其實就是解釋古詩詞的含義。教師除了指導學生結合注解,還要求學生運用增、刪、補等方法來進行難句的學習。有了釋詞解句這一環節,學生再進行下一環節的學習便比較順利了。
初中所選的古詩詞,都是名篇佳作,語言凝練,音韻優美,含義深刻。由于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用典現象和押韻的關系,能否準確、生動地釋詞解句直接影響到詩詞內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領悟。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下注解及工具書,并提示學生按照文言文解詞譯句的一般方法,掃清詞句障礙,達到對詩句含義的把握,以便進一步理解詩歌的內涵。再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七言律詩,如果沒有必要的釋詞解句,那么對用典句“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哲理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學生只能是一頭霧水,斷章取義,更談不上對作者雖悲涼卻不悲觀的豁達情懷的感悟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在初中階段,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顯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上述學習方法能讓學生養成邊讀原文、邊看注釋的習慣,逐步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獨立閱讀古詩文的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自覺性。
二、展開想象,再現詩詞情景
想象是詩詞賞析必不可少的前提。要引導學生領會詩歌意境,首先要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次回到詩人創作詩歌的情景之中,想象詩人當時所處的背景、情緒、身世等,才能同詩人同喜同悲、同歌同嘆。
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句,更是一幅絕妙宏偉的畫面。詩人獨具匠心地選取了沙漠中最典型的景物: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在浩瀚無際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濃煙孤然而起;在浩蕩奔涌的黃河盡頭,一輪落日徐然下降。”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詩句含義發揮無盡的想象,設想身處奇特景象之中的感受,借助四個典型意象描畫出雄渾壯美的畫面,再用生動豐富的語言來描繪。這些學習活動為理解作者的心境作了重要的鋪墊,通過引導學生便能發現:廣闊的天地背景恰恰襯托了作者孤獨、漂泊的感覺,兩句詩是對前一句“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所表達的情感的進一步深化。
這樣的想象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想象能力、審美能力及表達能力將會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敲詞研句,品味詩詞意境
在欣賞詩詞時,一定要敏銳地捕捉到詩詞中最關鍵、最傳神的字詞來品析,進而把握詩詞的內涵,這樣才能收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來品味語言,通過關鍵詞句去理解詩的意境,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描摹客觀事物和遣詞造句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
2011年我省中考語文試卷上的古詩詞閱讀(蘇軾《水調歌頭》)的其中一道考題是:簡析“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句中加著重號詞語的表達效果。這道考題提示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抓關鍵詞語品味語言是尤為重要的。抓住這些字就能“品”到全文用詞之精妙,“品”到人間親情之真摯,品到詩人心胸之博大,志向之高遠。抓住這些“點睛”之筆,引領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煉字遣詞的功夫,學生錘煉語言的水平就會隨之提高。
俗話說: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眼”,即最能概括詩詞內容,承載詩人思想感情的字或詞語。抓住了詩眼,也就是抓住了關鍵。如李煜的《相見歡》,上闋寥寥十幾字便使筆端所有景物都著上了寂寞凄冷的色彩,而這樣的灰冷色調皆因下闋道出的十八字:“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離愁”二字作為詩眼,道出了千端愁緒,萬般悲涼,而作者更將這千愁萬緒以“剪不斷,理還亂”的千絲萬縷來形容。教學時抓住“離愁”二字來品味這首詞,學生對亡國之君的難言滋味也就能有一定的領悟了。
古詩詞中許多詞語字淺意深,言近旨遠,如果能提醒學生抓住去分析體味,就可以幫助學生領會詩境、品味詩情。
四、知人論世,把握詩詞情感
古典詩歌雖距離我們生活的年代久遠,但“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所以作品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亦即“詩言志”。中國古代的詩人,大多是憂國憂民的,詩的內容也大多與社會背景結合緊密。因此,在品讀詩詞文本之外,更要探尋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個人的生活境遇,才可能對作品深入地探知、把握。
教讀曹操的樂府詩《觀滄海》,學生可以從詩作表面感受到大海的雄奇,而要深層次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則要先了解詩人寫作此詩的背景了。課文前的“閱讀提示”和注解中略有談及,教師還可向學生補充介紹:曹操一心要統一中國,此時他正是統率大軍打了勝仗。凱旋途中,他登上碣石山,面對著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遂即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了解了這些,詩人通過大海吞吐日月的形象表達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就不難理解了。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無定法”,但無論運用什么教學方法,我們都要使我們的古詩詞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感受古典文化的斑斕色彩,從古人的人格魅力以及愛國情懷中受到健康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