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0: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王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篇運用“非指示性”教學設計中“基于自主教學”的樣式設計,該設計主要用于內容比較淺顯、學生有較濃學習興趣的文本。自主教學,筆者此處界定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變換角色,以“小老師”的身份,按照一定的準則,自主設計出教學方案,以“教”促“學”,“由基于教師教的學轉變為基于學生教自己的學”(王尚文語)。該教學設計的標志性環節是“四介紹”:一是教師介紹設計的基本準則;二是設計者介紹自己的設計方案;三是評價者介紹自己對他人方案的評價;四是反思者介紹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反思。
該教學設計的基本環節和步驟為:教師介紹學習方式;教師介紹教學設計的基本準則;設計者介紹自己的設計方案;評價者介紹自己對他人方案的評價;反思者介紹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反思。
該設計的教學如果在網絡教室里進行學習效果會更好,每人面前都有一臺網絡化的電腦,每人的教學設計可以即時上傳,互動交流。
【設計展開】
一、教師介紹學習方式
今天我們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學習課文,變換一下角色,每人都來當“小老師”,設計出自己理想的教學方案,在設計中自我學習,用教的方式促進自己對課文的學習。同時按照你的設計方案組織同學學習,要學得有趣又有效。
二、教師介紹設計的基本準則
這個基本準則可以概括為“三個遵循”――
第一,遵循學科特點。語文姓“語”,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設計時要有“語言意識”,一要學習文中語言表達了什么(如表達了什么內容、情感),二要學習文中語言是怎樣表達的(如運用了什么形式、技巧,有什么效果)。不能設計成沒有語言學習只有思想教育的“泛語文課”甚至“非語文課”的方案。
第二,遵循課文特點。一是課文《老王》在散文文體方面的共性特點,二是課文《老王》在內容方面的個性特點。設計時要參考語文課程標準和這篇課文所在單元的“單元導語”及課后思考練習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文學作品提出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如下(用多媒體呈現):“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保ā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皢卧獙дZ”和課后思考練習題請自己直接看教材。由于本教材“單元導語”不是對課程標準的細化,且有“泛語文”傾向,因此建議不照搬。
以上兩個方面,在設計時基本可以通過“兩特一先”的原則來簡約體現:本文特有的、特別值得學習的、(其中有語言學習選項時)語言學習優先。
第三,遵循設計特點。教學設計要分出先后步驟,每個步驟標上序號,取出名稱,寫出具體的教學內容,并寫出自己對該內容(問題)的基本理解(解答)。
請每位同學根據以上基本準則,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展開設計,爭取設計得準、細、深、新?!皽省笔侵阜桨冈O計準確體現學科特點和課文特點,符合“兩特一先”的原則;“細”是指方案設計細致完整,體現設計的特點,有步驟,有名稱,有內容,還有對各個內容(問題)的基本理解(解答);“深”是指方案設計的內容或自己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新”是指方案設計的形式和內容有新意,形式能突破俗舊套路并能學得有效,內容能突破既定結論并能自圓其說。教學環節原則上不少于三個環節,不多于五個環節。
每人獨立設計,時間30分鐘左右。(如果時間再充裕些,可以第一節課設計,第二節課交流。)
三、設計者介紹自己的設計方案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先相互傳看書面的教學設計稿,然后口頭補充介紹。
之后每組選派一位設計得準、細、深、新的代表向全班介紹,該代表在介紹完自己的方案后,還要綜合介紹本組的設計情況。
最后教師作為其中的一員,也介紹自己的設計方案。介紹的過程是繼續深化和提升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一要介紹得慢,二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一起思考,一起探究。
教師介紹的是原創的“課文之最教學法”的設計,具體如下――
第一步:讀了課文后,你最想說的一句初讀感受是什么?
自己的基本準備:讀了這篇課文,我最想說的一句初讀感受是:老王的不幸人生讓我傷感,而老王的高貴人格讓我敬佩。
第二步:讀了課文后,你對老王的為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什么?請從文中引過來,并用自己的一句話評價老王的為人。
自己的基本準備:我對老王的為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這句話體現了老王心地的善良和品性的純樸,自己雖然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但對落難的知識分子始終心懷同情和尊敬,不會有落井下石的勢利之心,更不會有趁機敲詐的奸猾念頭。
第三步:讀了課文后,你認為老王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身上蘊含的民族精神特點中最突出的是什么?請你引用一句讀過的古語來概括,并用自己的一句話對這句古語進行解釋。
自己的基本準備:老王身上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特點中最突出的是“貧賤不能移”。就是說,即使自己生活貧困、地位卑賤,也要恪守做人的準則和道德的底線,堅守美好的節操。
第四步:讀了課文后,你認為作者對老王的情感態度中最突出的一句話是什么?請你透過這句話,說說作者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員,有著怎樣的傳統美德?如果你還能想到古代知識分子關注下層百姓的相關話語,請引用一兩句。
自己的基本準備:作者對老王的情感態度,最突出的一句話是:“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边@句話表達了作者對老王深深的歉疚和對自己深深的責悔。透過這句話,可以看到作者身上具有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美德:善于反思,勇于自剖;同情弱者,心存悲憫,對下層百姓充滿人文關懷。這個傳統美德,屈原就有詩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倍鸥t有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白居易也有詩句:“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宴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教師趁此介紹作者的有關資料:楊絳生平、軼事(略)。
教師繼續總結作者特點:了解了楊絳平日的為人,再看她寫的《老王》,就可以更清晰地知道,作者是一個富有愛心、品格高尚的知識分子。
第五步:讀了課文后,你對作者描寫老王肖像的語言,印象最深的一兩句話是什么?請你說說這一兩句話在表達形式上有什么特點和技巧,有什么表達效果。
自己的基本準備:我對病重不治的老王在去世前一天給楊絳家送來香油和雞蛋時的肖像描寫印象最深。此時的他“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這句話運用想象、夸張和比喻的手法,寫出了老王行將就木時的僵硬舉動,寫法新奇獨特,特別恐怖,但也特別有震撼力,讀者讀了印象深刻,久久難忘。
第六步:讀了課文后,你認為作者寫老王,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什么?請你先用一句話概括,然后找出具體的例子來佐證闡釋。
自己的基本準備:我認為作者寫老王,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信手拈來,一氣呵成,沒有雕琢之痕,但又是精心選材、巧妙布局。請看課文,先寫老王在適應社會的能力上的“底層”――腦袋慢,晚了一步,沒進集體合作社,成了一個失群落伍的單干戶,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再寫老王形象上的“底層”――兩只眼睛,一只瞎的,另一只有病看不清,乘客不愿坐他的車;后寫老王住所的“底層”――破破落落的大院里幾間塌敗的小屋;接著卻寫老王品德上的“高層”――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卻相等;“”開始后送作者丈夫錢鐘書到醫院看病卻不肯收錢,作者一定要給他,他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久病不治的他在去世前一天拖著僵直的身子給作者送來香油和雞蛋,表達自己的謝意……強烈的對比,讓人為老王不幸的人生感到憐惜,對老王高尚的人格油然起敬。而這些,都歸功于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力。有人評論說:“楊絳寫人常通過一些小事的平靜似水的敘說,描摹出一個人的最具風采的性格側面,立起一個‘人’的形象?!保ㄥX理群、羅崗編:《野地里,聽聽那冷雨》,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七步:讀了課文后,從學習語文的角度說說你得到的最大啟示。
自己的基本準備:讀了這篇課文,我得到的最大啟示是:感人的文章,不在于用語的豪壯,而在于用心的真誠。同時,閱讀寫人的散文,不僅要細心賞析文中的人物,還要用心品析作者本人。
四、評價者介紹自己對他人設計的評價
首先每人都當評價者,評價本組成員的設計;然后整個小組作為一個評價者,評價參與班級交流的其他小組的以及老師的設計。
評價語分兩句話,第一句肯定優點,第二句指出不足。評價標準是四個字:準、細、深、新(見前面)。四個方面都達到的,教師給予特別的鼓勵。
但如果設計方案在“細”字上不合格,只有籠統的步驟和環節的名稱,沒有自己具體的理解,則都評為不合格。因為只有在設計中寫出自己的具體理解,才能達到以“教”促“學”的目的。
五、反思者介紹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反思
每人都當反思者,反思自己的設計跟同學的設計、老師的設計相比,有哪些優點值得肯定,有哪些不足需要調整。
教師最后也介紹自己的反思(只是基本預設,需根據課堂學習情況隨機調整和生成):我的這個教學設計,就優點來說,努力體現文體特點和課文特點,在原創設計中體現了一定的深度,以“最”串起教學環節有一定的新意;就不足來說,每個環節設計得比較簡單,環節名稱有欠缺,環節內容還不夠具體。
篇2
關鍵詞:精讀課文;教學設計;學生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3-0080-01
新課程標準把閱讀課分為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顯得更科學、更實用。精讀課文的教學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語文課改的實際情況,教師角色的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都應具體落實在精讀課文的教學設計中。
在多年的課改實踐中,我以“堅持學生主體性”為原則,以“問題”為核心,以“學習方法指導、學習習慣養成、語文素養形成”為目的,在精讀課文的教學設計上摸索出了“讀――品――寫”三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力求使課堂教學求實、出新、高效。下邊,談談我的一些粗淺嘗試。
1.“讀”,即由學生閱讀文本,進行整體感知
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在他的教育感言中說:“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讀為先導,通過讀文本,使學生與作者、與文本直接對話,理解課文主要內容。任何脫離文本閱讀的語文課都不是真正的語文課。即使形式再新穎、手段再先進,充其量只是作秀而已,沒有多少實效。讀文本,就是要讓學生理解文章“寫了什么”,是整個學習過程的開端。不讀,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感知的能力;不讀,就不能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不讀,就更不能領略作品的藝術魅力。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讀文本,應該是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之一。教師在設計“讀”這一環節時,一定要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境,精心設計導讀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讀課文,閱讀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習把握文意,整合信息,提煉觀點,體驗情感,形成閱讀能力。亦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探究解決問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比如八年級上冊中的《老王》一課,我設計了下面的問題來導讀:
默讀課文,畫出文中描寫老王的語句,想一想:老王是個怎樣的人?如果他生活在你身邊,你會怎樣對待他?
這兩個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文本,解讀形象并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學生通過分析歸納、交流探究,讀出了老王生活的艱辛、人生的不幸,讀出了老王的質樸善良、仁義厚道,感受到老王在苦難的命運面前堅守做人的本分,保持了一顆高貴的心靈。學生發自內心的同情老王、敬重老王,也深入領悟了作品的內涵。
接著,我又拋出第二個問題:再讀課文,看看作者楊絳是怎樣對待老王的?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樣一個人?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換個角度再讀文本,通過分析作者的所作所為,比照學生自己的情感態度,與作者產生了感情上的共鳴,學生讀出了作者對老王的同情與關愛,深刻地認識到作者的善良、正直和博愛,他不僅給老王物質上的幫助,還給了他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支持,讓老王感受到了人世間的溫暖,學生也自然領悟到了文章的主旨。
2.“品”,即由學生自己根據自身的審美情趣,欣賞領悟文章的思想情感、藝術手法、經典語句及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新課程標準對于閱讀的要求是: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因此,再精讀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我以“品”為著力點,通過品讀、品味、品析,積累自己欣賞的精彩語段,培養語感。這一環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情感、審美體驗,鼓勵他們咬文嚼字,大膽交流自己的感悟,引導他們發現規律,提高語言鑒賞水平。在設計《安塞腰鼓》時,我讓學生拼讀成群的短句和精彩的排比句,感受這些句子描繪出的氣吞山河的熱烈氣氛、磅礴的氣勢、奔放的激情和強烈的節奏,領略文章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經典散文,在“品析”這個教學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問題:本文給你印象最深的細節是什么?學生大都能找到“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情景,我接著引導他們品析動作描寫的妙處:“攀”既寫出了月臺的高度,又寫出了父親吃力的樣子;“縮”細膩地寫出了爬法,又點出了爬的困難;“傾”說明了他身體肥胖,爬得很費勁。這一系列動詞,細致地描繪了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艱難情形,愛子之情躍然紙上。學習《荒島余生》一課,我引導學生品味“當我們遇到壞事的時候,我們應當考慮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和“在最不幸的處境中,我們也可以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從而找到聊以的事情”等含有人生啟迪的句子,讓學生品味其中的哲理,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3.“寫”,即由學生將感悟訴諸筆端
篇3
一、深刻理解微課程的精髓
微課程是以視音頻為主要載體,將知識進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試聽化,使之為各種便捷顯示終端的自主學習者提供簡短、全方位、立體化服務內容的完整的課程教學,它為微時代人們獲取知識提供了全新學習體驗。微課程應具有時間短、內容精,易操作、易傳播,適合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特點。
1.微課程時間短,內容精
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微課程的時候,充分考慮緊扣主題、突出要點、聚焦問題、簡明扼要等要求,在不超過20分鐘的時間里,講清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知識點的某一個方面?,F實中,一些語文教師認為,微課程就是到網絡上下載一些與課堂教學有關的素材視音頻,插入到傳統教學中輔助教學。這是一種錯誤認識,它忽視了微課程的實效要求,起到的作用也是微小的。
2.微課程易操作,易傳播
微課程資源容量較小、使用方便,學習者可以流暢地在線觀看,查閱教案、課件、習題、教學設計等輔教學資源,有的微課程甚至可以通過網絡下載到終端設備上,實現移動學習。微課程設計對技術的要求不是太高,主要是以突出教學實效為關鍵要素。以往在各級各類公開課中,教師為了尋求豐富和多彩的課堂效果,往往會對上課所使用的輔課件、視頻等進行一下“花哨”的編輯和制作,這樣就往往會喧賓奪主,轉移了學習者的注意力,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3.微課程要適合學習者自主學習
微課程模擬一對一的教學情境,為學習者提供“自助餐”式的學習資源,學習者搜索到所需要的課程后,自定步調進行自主學習。因此,評判一節微課程成功與否的關鍵,不是教師講的或者設計的多么完美,而是在于這節課程是否適合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并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微課程的評價標準是“以學論教”,微課程的教學目的不是展示教師的風采,展示教學技能或師生互動的和諧場景,而是以如何服務好學習者的學為課程重點。如果教師還是舊思維,像以往在上公開課時,以尋求課堂活躍、師生和諧、精彩頻出的課堂效果為設計目標,那絕不是真正的微課程。
當然,微課程短時間、精內容的特點,以及以輔、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的要求,決定了整個課程呈現的是點狀相連的“線型”,因此在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方面存在不足。要讓學習者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系統化的知識,而不是零碎的知識,一節微課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學習者要學到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就需要以若干節微課程組成專題式或主題式的系列化、連續性、相對完整的微課程群。因此,設計者在設計微課程時,就要有這樣的長遠的目光,有系統的計劃,不僅僅局限于“單打獨斗”的單個微課程。
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前進
筆者選取楊絳女士的《老王》這篇記人散文,嘗試進行了一次微課程設計。這篇文章以平淡似水的筆調,記述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老王的艱辛生活瑣事、人生經歷,尤其是與作者一家的交往,熱情謳歌了老王任勞任怨、待人忠厚、舍己為人的品質,寄托了作者對普通勞動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熱愛之情。
本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感受老王的思想品質,把握老王的善與苦兩個方面,體會老王與作者夫婦之間的相互關愛,體察作者的愛心,教育學生在生活中也應像作者一樣對不幸者、卑微者持一顆愛心,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同情他們,關心他們。
為此,筆者嘗試了本文的微課程設計:采用音頻的形式,設計了幾個小環節,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本文,激發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思考。
1.微課程設計一
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閱歷和體驗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在初讀文章時只感受作者是一個善良的人,老王是一個善良不幸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為什么還要對老王產生愧疚。針對這樣一種情況,筆者打算從學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體察老王生活的艱難與人性的善良,著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雞蛋”這部分,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讓學生體會到對不幸之人需用一顆善良的心去關愛。
文章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關注老王――懷念老王為線索,把課文的重心放在對老王人物的鑒賞上,分別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走近老王
自由閱讀課文。思考一下老王在你的心目中是一個怎么樣的印象,請用“老王是一個_________人,表現在_________”這樣的句式表達。(這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學生很容易找到相關的事件,能說出關于老王生活的苦和為人的善的特點。)
(2)品味老王
文章中最能打動你的是哪個片段?在這個片段中打動你的又是哪些細節?(希望學生能抓住老王送雞蛋香油的事情,進一步品味老王丑陋的外表下那顆善良的心,與他最后悲慘的死形成的強烈反差而去打動學生的心。)
(3)懷念老王
善良老實、具有金子般心靈的老王就這么去了,在他生前經常關注他的作者有什么樣的感受?當他面對著老王的遺像時會說什么?假如你在場,你會說些什么?(這一環節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愧疚之情。)
這則微課程音頻傳給學生后,學生自行閱讀課文,結合微課程的問題,進行了學習,在課堂上,師生一起進行了討論,但根據學生課堂上所呈現出來的情況看,學生無法理解這篇課文的主旨。同組的教師也提出,這樣的教材處理太平面,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進入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
2.微課程設計二
基于這樣一個情況,筆者又設計了第二個《老王》一課的微課程:
(1)朗讀、感知
A.感知老王的形象(苦、善的把握)。
B.作者對老王有哪些幫助?
過渡:老王是善良的,不幸的,作者是善良的,而極力地幫助老王,但文章最后為什么還要產生愧疚之情呢?請同學們分析作者對老王的幫助是出于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關注:老王的苦讓作者覺得他是需要幫助的人。老王的善讓作者認為值得去幫助,而且基本是物質上的幫助。
(2)研讀思考:老王送香油和雞蛋這一片斷
A.作者給了錢意味著什么,他為什么要慚愧呢?
B.假如你是不幸的老王,你當時會向作者說什么?
關注:老王臨死前還拿雞蛋香油送給我,我卻拿錢去感謝。錯在老王不是為了要錢,而作者拿了錢感謝。作者沒有詢問原因,以自已的意思去揣測老王的來意。作者以為給錢,自己受禮就心安理得,無意間卻傷害了老王。
引導學生領悟:作者愧疚的原因是沒有給予老王精神上的安慰,同情中只是有點可憐。
這則微課程,傳給筆者教學的另一個班級,但從第二天師生上課討論交流的情況來看,也和第一則微課程設計一樣,沒有在課堂討論和交流中產生深刻的思想火花。
3.對兩則微課程設計的反思
筆者對兩則微課程設計進行了細致反思,發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篇4
現代課程模式由傳統課程模式的過于偏重結論性、知識傳授、概念系統知識的掌握運用,向過程性、問題探究、情境建構、學會學習轉變?!皩W為中心”的閱讀教學,強調“能力”“意識”“視野”而不單單是“知識”。觀念決定行為,學法滲透于教法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需要在教學中貫穿三個基本環節: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精心進行教學設計;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策略。教師要做的不是控制學生,而是努力呈現感悟的課堂,做學生生命的牧者:解放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悟意審美;汲取作品蘊含的人文精神,促進學生生命人格的發展。
一、質疑促思,自主探究
當代課程改革的理念由傳統的教師組織學習內容向設計學習經歷變化,尊重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語文學習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而非居高臨下的概括灌輸。教師要把學習的時間、思考、對話、自主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解放他們的智力,解放他們的創造力和開拓精神,讓他們自主閱讀,自主表達,合作交流,變“學會”為“會學”。而主問題的設計和板塊思路不失為一種質疑促思,自主探究,生成課堂感悟的好手段。
主問題的設計。美國Merrill博士的“首要教學原理”指出:“當學習者介入解決實際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當激活已有知識并將它作為新知識的基礎時,才能夠促進學習?!苯處熆瑟毦呓承牡卦O計一些新穎的激疑性、探究性、發散性的主問題,激發高層次的思考,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如促使人們進行對比的問題:“同樣寫水清澈,柳宗元和吳均有何不同?”要求人們綜合性思考的問題,如教學《最后一課》呈現:我不喜歡小弗郎士——我認為他不是一個好學生,因為他貪玩、總遲到、不愛學習,還不關心自己的國家……我也不喜歡韓麥爾先生———我認為他不是一個好老師,他體罰學生,拿戒尺打學生;還叫學生替他澆花;甚至他干脆給學生放假,自己去釣魚,還不認真講課。這是我的看法,請談一談你的看法(小組讀課文,勾畫批注,討論)。要求做出評價的問題,如《蚊子與獅子》的課尾設計:假設你是一只老虎,是森林公司的老板,因公司發展的需要,要招聘一些公司職員,正好有蚊子、獅子、蜘蛛來應聘,請問作為老板的你,你會招聘誰呢?你又會放棄誰呢?說出理由。學生回答會異彩紛呈(招聘蜘蛛:技術性人才;招聘獅子,獅子有絕對的實力,有正義感,可做公司的形象大使;招聘蚊子,因為社會需要敢于挑戰的人;三個都招聘,它們各有所長。絕對不會招聘獅子,會威脅老虎的地位;不會招聘蚊子,因為會捉弄老虎;不會招聘蜘蛛,它只會等待,機會不會自己找上門來)。巧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能激起思維火花,使大多數同學躍躍欲試。當然提問的最終目的是使人產生洞察力,而不是分享信息。所提出的問題最好是開放式問題,要求經過一番深層思考后才能回答。在教學中,也要教給學生在文本研讀的過程中發現并提出問題的技巧,鼓勵質疑文本,并引領鼓勵學生進行個性的合理解讀。這些質疑的過程,就是按照學情和時空推進的激活思維,推進生命的過程。
板塊式設計。由于學生的興趣有別,個性特點不盡相同,教師既要鼓勵他們自主選擇內容、自主選擇伙伴、或者自主選擇他們所習慣的方式呈現閱讀體驗,如朗讀、表演、表述……也要善于根據不同文體和自己的風格選擇恰當形式引領他們閱讀體驗。例如余映潮老師執教《沁園春·雪》的板塊式思路設計,精簡、優化教學環節,精妙的分層朗讀指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競技者、表達者、展示者,是以“學”為中心的生動的課中活動:1.讀出字詞句的力度。(上闋)2.讀出若干字的長度,如“望”、“惜”、“須”、“妖嬈”、“俱”、“數”。3.讀出幾個句子的高度(學生找出并齊讀下闋)。層次簡練,美輪美奐,給學生一種漸入佳境的朗讀感受,學生在吟詠之間領略到“吐納珠玉之聲”,在展示之時體驗“舒展風云之志”。又如《女媧補天》,以女媧摶黃土造人的神話傳說溝聯西方《圣經》上帝用土造亞當。使學生能夠形成縱橫交錯的知識結構和求異創新的思維能力。
充分時間思考。李希貴老師曾告誡過:“不要經不住課堂上的沉默,只有活躍氣氛而沒有屏神思索的和思維交鋒的課堂不是健康的課堂。”教師提問必須尊重學生思考的權利,中途不要有任何插話或干擾。不要因為暫時的沉默而慌了手腳,教師的喋喋不休、事無巨細、越俎代庖,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帶來的只能是學生的失語、人文的失落,也就聽不到學生生命拔節的聲音?!敖獭辈粌H僅意味著“先聲奪人”的積極介入,還意味著“欲擒故縱”的延遲介入,甚至“放虎歸山”的不作介入?!皩W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時要實施“主動撤離”和“適時登場”,要保證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思維空間,讓學生有充分時間去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二、對話互動,悟意審美
新課改迫切要求教師改變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由傳統的獨白式教學向交往互動的對話式教學轉變?!皩υ捠且环N創造行為”,應把它看作一種閱讀態度,一種研讀的方式,也是一種引導學生閱讀的語文教學方式。余映潮老師認為,閱讀教學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感悟、把握、領會優秀讀物的“秘妙”,就是“美”的發現,“美”的感悟過程。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思考,如何把孩子們眼中一馬平川的“康莊大道”還原為百步九折縈巖巒的“蜀道”,讓他們在擁有險境跋涉的艱難之后,終于看到風景。“學為中心”的師生互動對話,貴在引導深入探究文本內涵,悟意審美,繼而發現世界,通達自我的過程,而非結論。
文本細讀,深度挖掘內涵。文學大師的語言是具有生命的靈性的。王君說:“文本的細讀,是一種在混沌中出生入死沖殺突擊,歷經了脫胎換骨的靈魂歷練的生命之旅,非有九死一生執著不悔的精神不能開掘出語言的通途?!苯虒W中要抓住文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句,從體驗語言入手,由一個字的推敲、斟琢、熏陶、感染,引導學生體悟到一個字背后的情感容量,把課上到學生的心靈里去。如《那樹》,樹被砍倒下時人們“只知”馬路上的路燈變得更寬闊了,卻“不知”什么的問題,引領學生探究出人類的盲目、愚昧、無知、妄為,感悟到語句意味深長,感情凝重,揭示了作者深深的憂患。再如的《我的母親》一文,語言平白如話,不加絲毫雕琢,但質樸和平淡之中筆筆深情,副詞的運用更是平中見奇。除了仔細體味母親三次催人淚下的“哭”的細節,更要在“剛、就、真、實在、悄悄、最”和六個“從不”(從來沒有)等副詞表達效果上重錘敲打,體會作者強烈涌現的至真至純的愛母之情、敬母之意。微言之處有大意,尋常之處見匠心。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對文本探寶、尋寶的對話感悟過程,從而一葉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于無聲處聽驚雷。教師挑戰的不僅僅是文本,不僅僅是課堂,更是你的文化視野、言語稟賦、審美旨趣、精神高度還有生命境界,這是一種全方位的砥礪和修煉。
互文解讀,體味人文精神。人文性是語文教育的本質特征。教師要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的交流,從語言中品悟,在閱讀中思考,讓課文里的人文精神自然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精神營養。例如楊聰執教《楊修之死》,當課堂上學生對“楊修之死”的認識傾向于楊修本身的恃才自傲,自取滅亡時,教師引導學生重新看楊修,屏幕出示李敖說的一句話。又四次展現相關資料,與課文進行了互文解讀,在對話中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進行更為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作者羅貫中在楊修身上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之悲,人才遭棄之痛,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文化心態:我們可以選擇韜光養晦的人生哲學,然而我們不應該鄙棄甚至打擊那些才華外顯、放曠直言之人。楊聰老師提供與文本相匹配的學習材料,選擇恰當的時機呈現,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步步推進對話與“交流”,讓學生自學、自探、自己重新修正觀點得出結論。此時教師就像是站在那塞林格筆下的“麥田”的懸崖邊,不讓學生迷失方向的守望者。這種以學定教的教學,是從教學內容到形式的創新成長,是依照學情和時空推進的激活思維,感悟生命,浸潤生命的歷程。
假設重構,形成價值取向(批判或倡導)。教師在對話中引領學生假設重構,形成價值取向,其方式有文本角色體驗、角色內省、角色評價等。如全國一等獎的課例《小石潭記》:請以“柳宗元,我想對你說”為題,在文中找出融情于景的文句,與柳宗元對話。教師深情示范后學生思維活躍:伐竹取道——寄寓與世隔絕無人賞識,懷才不遇的憂傷;空游無所依——寄寓貶官永州報國無門的苦悶;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寄寓一生坎坷,前路渺茫;犬牙差互——寄寓仕途艱險......再如《春》,只有引導學生貼近兒童時代的自我,用純潔的兒童的眼睛和天真的孩子氣才能真正讀懂作者獨特的童真、童心和童趣,讀懂文中富有江南氣息、充滿古典詩情畫意的春之情趣美。教學《故鄉》:如果你來到了平橋村,你愿意和哪位小朋友交友呢?再如教學《老王》:你認為,在與老王交往中,“我”怎么做,日后才不會愧疚?教師創設有效的情境,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到教學中來,有更高的熱情和意愿去表達自己的觀點,闡述自己的看法,實現思維的碰撞,智慧的交流,讓個體生命在對話中綻放出五彩光芒。
三、建構體驗,蘊情感懷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于漪言,“教師要以作者之情化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點燃學生之情”。新課程強調情景建構,注重孩子在參與各項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獨特感悟,學到知識、發展能力。學為中心的感悟課堂,通過誦讀體驗、品味涵泳、聯想與想象、咀嚼與回味,從而撥動心弦,形成追求充滿人文情懷的、閃爍智慧光芒、蕩漾融融愛意的美的教育境界。
美讀、演讀,體驗情感的醇厚。詩人鄭敏說:“每個漢字都像一張充滿了感情向人們訴說著生活的臉?!闭b讀是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也是獲得情感體驗的主要途徑。文學作品是生命張力的載體,包含著中國文化的血脈、根基乃至生命基因。教師只需督促誦讀,“放牧南山”,非誦讀不足以能激勵、喚醒、鼓舞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非誦讀不足以讓學生感悟到這些美文本身情感的溫度、深邃之意。有些散文如《那樹》的第八段:“星臨萬戶,天象莊嚴,可是樹沒有說什么,上帝也沒有-----”美文本身創設莊嚴、悲壯的氣氛,渲染了悲劇色彩。再如王君教授《老王》時認為《老王》其實是很難讀懂的,那壓抑在文字中的躲躲閃閃,那纏綿在語言深處的欲說還休。為此,她針對五處語言點,設計了五個多樣化的誦讀情景,努力化平淡為神奇:1.自述身世,理解老王被社會遺棄的痛苦。2.飾老王,創造性對話,理解老王沒有家人的孤苦無依。3.飾看客,“演說”社會閑人對老王的挖苦諷刺,理解社會對老王的涼薄。4.演讀老王和楊絳的對話:理解老王有“房”無家的痛苦。5.誦讀文中反復出現的“只”字,感受老王的走投無路。她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和富有探究、充滿樂趣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從而獲得心靈的理解、震憾。引領學生在演讀中體悟到最淺淡的文字,卻承載著一代精英知識分子對靈魂的叩問,從而對淡樸的文本產生深深的敬畏之情。
感性喚醒,建構人文情懷。文學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有位老師教學《歸園田居》,導入時播放了羽泉演唱的《歸園田居》歌曲,并展示歌詞,有效地引領學生的情感走向,激發了下文的深入探究。在課快結束時,此老師又展示了一系列材料:“‘開心農場’的游戲”、“農家采摘游圖片”、“英國女王的‘后菜園’”、“美國奧巴馬‘有點田’”、“北京現實版的‘開心園’”,喚醒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感受到了田園生活別樣的魅力,從而更好地領悟了陶淵明的情懷。又如《聊齋志異》設計結語:嘗盡世間辛酸,識遍人間艱辛,陣陣風霜化神奇,片片丹心寄聊齋。狐仙花妖亦懂情,一哭一笑皆醉人,最是書香能致遠,癡心浩蕩鑄經典,人鬼情未了,《聊齋》成了我們的、也是世界的《聊齋》。同學們抽空到“聊齋”坐坐!這樣的一些教學語言,不但能顯現出一種教學藝術,營造情感氛圍,還能促發學生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如此種種,詩意的課堂,精神的沉淀,情感的語文,才能培養出有思想高度,語言深度的文化人,真正實現語文的終極目標。
再如特級教師趙群筠老師上《春酒》,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作品文眼“到哪里去尋找真正的家醅呢?”的蘊意,課件出示琦君其他文學作品資料。這些文學作品的植入,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回歸到文化的大背景和傳統知識分子的鄉土情結之中。這是借助感性材料,建構情景,巧妙無痕地幫助了學生深切體悟到琦君特殊的鄉情。
語文教師,呈現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讓學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我,感悟自己,感悟人生。關注學生感悟是新課程教學的生命力所在,教師應以“學為中心”,努力呈現感悟的課堂,做學生生命的牧者。就像生本教育倡導者郭思樂教授所說: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知識的“纖夫”。當然,這并非是對我們當前教學模式的全盤否定,而是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對閱讀教學作出的必要調整、完善和發展。幾點粗鄙看法,慚愧貽笑大方之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篇5
一、情境預設------轉軸撥弦三兩聲
根據筆者的調查,課堂的前五分鐘很少有學生能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那么如何將讓有限的時間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呢?問題既然來源于學生,那就讓學生自己解決。筆者就在每節課前給學生安排五分鐘的演講時間,并給每個學生編上號,每節課前由一個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名言警句或詩歌板書在黑板上(利用課間的時間寫好)。通過課前演講,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激情,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二、課前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
語文導課部分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往往是一節課精彩的開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就說過:“課的開始,導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此,我們要精心設計每節課的課堂導語。課堂導語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保證過渡自然、環環相扣,以便能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
1.設置懸念,觸及重點,激發興趣
設計導語時,我們必須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以便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亢奮狀態之中。比如我在講雨果的《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我相信我們每位同學都流過眼淚,那么,我們都是在什么情況下流的眼淚呢”,同學們頓時情緒高漲起來,各抒己見,有的說:“男人有淚不輕彈”,有的說“只因恨在傷心處”,也有的說是“喜極而泣”,回答真可謂千奇百怪?!笆堑?,眼淚往往能折射出我們的心靈深處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一起品味雨果筆下的一個人在一生中所流下的第一滴眼淚中所蘊含的情感!”,這樣學生心中就會有疑問:這個人是誰呢?發生了什么事?他為什么會流下他人生中的第一滴眼淚呢?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問題去讀這篇小說。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使學生心理上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機引導學生去解決懸念,以求教學達到最佳的結合點。
2.創設情景,營造氛圍,入情讀文
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設計導語時,教師除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并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我在講楊絳的《老王》時,我是用一組反應我們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無助的圖片(附有文字說明)導入的。看完圖片后,全班同學有的義憤填膺,有的低眉嘆息。我順勢就問:“同學們,你們從圖片中看到了什么”,學生們激動了:“他們太可憐了!”“他們太冷漠了!”“那個學生真沒有素質!” “那個中年男子怎么那么沒有同情心啊!”…… 在直觀情景的刺激下,學生們對不幸者的同情心頓時被喚醒,這時我說:“社會中這樣的不幸者有不少,今天我們再跟隨作家楊絳去認識一位不幸者---《老王》?!边@樣學生就會帶著一顆同情之心,一種憐憫之情入情讀文。
三、課堂教學過程-----大珠小珠落玉盤
1.巧妙提問
用提問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是當前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方法。這也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語文備課時必須“備問題”,即圍繞教學目標預設一些有效地問題和提問模式,使問題措詞正確,目標合宜。當然問題不是隨意的,用提問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一是設計的問題既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還要激發學生思考;二是問題要大小適宜,多少適量,難易適中,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三是設問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要堅決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方式;四是設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并激勵學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我在講《老王》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我們一起看看文中老王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又是怎樣的一個人?2、你怎樣看待文中的作者一家對老王的關愛?看看現代人的冷漠,你認為現代人缺失什么?3、你如何理解“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2.靈活處理
課堂教學中的講解,不應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講精練,重點突出,形成系列。課堂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而不是機械地根據預設的教學設計,追求教學內容的完整性。為此,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及時調控。課堂上,教師要整體把握課堂教學節奏,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偏差,及時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
(2)靈活變通。課堂上,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和教學實際,特別是學生的思維實際和學習能力實際,靈活處理已經預設好卻不適應課堂教學實際的教學步驟。變通可以是前后的變通,也可以是主次的變通,還可以是教師的講授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之間的變通。
(3)恰當取舍。取舍,就是要“忍痛割愛”,把那些不適合學生學習實際,甚至是超出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環節和內容舍去,不刻意追求課堂教學的完整性或內容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并堅持學生都會的不要講,全不會的不要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要講。
四、總結拓展------此時無聲勝有聲
1.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質量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常用的預習方法有:閱讀法、聯想法、設問法和整理法。
2.課外練筆
篇6
【關鍵詞】難文 修飾語 “閑筆”句 動詞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我們一直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鼓勵教師多角度、多層次地挖掘文本、解讀文本,從而使得我們的課文充滿語文味并巧妙地整合“三維目標”。然而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為數不少的所謂“難文”,這些文章讓不少一線的教師感覺無從下手或者是總覺得前輩教師已經“珠玉在前”難以超越。
所謂“難文”,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在《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中明確指出:難文,有時是篇幅長、文字多的現代文,有時是用語生僻、意思深奧的文言文,有時是內容艱深的短課文;有時是看似優美而連老師都霧里看花的散文,有時是平白如話而寓意難以琢磨的小說??傊?,難以在規定的課時中上完的或者難以讓一定年齡層次的學生理解的課文,就是閱讀教學中的“難文”。為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進行了“難文淺教”的探究:
一、抓修飾語,感受作者的匠心獨運
曾在省級骨干教師培訓班上,聆聽了南師附級教師王棟生的講座——《語文教師的素養》,就提及如何抓住文本中的關鍵字眼進行分析,從而替代了無味的條分縷析。當時提供的課例為《林黛玉進賈府》,就抓住了文本中林黛玉見王夫人時屋內是半舊的靠墊這個細節。為什么賈府這么富貴還用半舊的靠墊?這是一個筆者個人認為很經典的案例。學生在沉浸文本,仔細研討過后,才明確其實這體現了曹雪芹的見識廣博,賈府的外部裝飾都是十分富麗堂皇的,只有王夫人的內室才用了半舊的家具。因為全是嶄新的話,就顯得太過富麗,就成了暴發戶的形象;而如果全是破舊的話,就又顯得寒酸!這就是為什么要用“半舊”這個詞匯的原因。還有,賈府是名門望族,是皇親國戚,絕對不是什么泛泛之輩,因而,用半舊一詞來體現其有淵源。王夫人內室的半舊家具,才真正體現了賈府的地位顯貴。原本被語文教師們畏為“難文”的經典課文,一下子就降低了門檻,原來只要將一些修飾語重點揣摩融會上下文、并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難文淺教”不是神話。
在《小石潭記》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也曾有意識突破各類參考書的拘泥,希望能上出新意。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策劃者,教師必須靜下心來“吃透文本”,當時筆者注意到文本中不為人注意的“清冽”而不是“清洌”。很多時候我們會用“清?!眮硇揎椝y道唐宋家之一的柳宗元用的是“通假字”?筆者特地查找了大學的古代漢語課本和朱東潤先生主編的《古代文學讀本》之后,再次玩味揣摩,才頓悟到什么叫一字傳神、不可易動:“清”字極寫出小石潭的水色,而“冽”字極寫出小石潭的氛圍,與下文的“凄神寒骨”、“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與作者凄苦落寞的心境不謀而合,而如果只是“清?!钡脑挘侵皇潜砻餍∈兜乃芮宥?,并不能將作者的心境融會其中,也是對王國維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最好注釋!真可謂更能體現大師手筆,情景交融。“冽”冷而“洌”清,各得其妙,而在課堂上讓同學討論使得他們深刻地挖掘了“清冽”的內涵,可以說將整篇文章的景物描寫、人物情感彰顯無遺。從這個詞入手,師生很快就能共同感悟柳宗元的文字駕馭之妙,以及表達的抑郁之情。這比反反復復的分析要來得有力得多,且讓學生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二、品“閑筆”句,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依舊是在《小石潭記》這篇膾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中,我還注意了一個不為人所注意的“閑筆”。還是在《小石潭記》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了此處被諸多語文教師“打入冷宮”的閑筆,并在2009年南京市第六屆先進教研組驗收的研討過程中提及:最后一段僅僅是為了忠實記載同游之人嗎?筆者認定此處閑筆不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柳宗元的筆下小石潭水至清,然而卻有游魚百許頭,那么一代文宗是不會不知道“人至察則無徒”的,被貶于窮山僻壤的柳宗元,遭人誹謗,懷才不遇,然而他依舊有志同道合者,比如吟誦“懷舊空吟聞笛賦”(《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劉禹錫,比如與他一起“伐竹取道”見到小石潭放縱的吳武陵等人,另外《永州八記》的開篇之作《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亦有“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我想最后一段不是閑筆,除了永州的山水可以慰籍他的心之外,還有這些患難與共的朋友。這種注重情感研讀,讓學生眼前一亮,也興致頗濃!從而使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也有效達成。這一觀點,也與后來刊登在《語文教學通訊》2009年1B版的青海民族學院中文系馬宗昌教授《試析〈小石潭記〉的蛇足》的觀點不謀而合,這一意外發現也讓筆者更堅定“難文淺教”的探索之道,我們教師平時在讀教材的時候就要“把玩”、揣摩教材,這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化靜為動、尺水興波。
《老王》是楊絳女士的作品,是那種屬于文字看似淺顯然而卻涵義雋永的妙文。雖然作者一片深情,教師也感動之至,但是距離學生們的生活年代畢竟較為久遠,往往不為這分情感所動,甚至“沒心沒肺”地會嘲笑老王的外貌和苦痛。雖然也見識過不少老師在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上各出奇招,但是遺憾的是似乎并未撼動學生心魄、撥動他們的情弦。后來筆者自己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捕捉到了其中的一句話,一句看似平淡卻是無限酸楚的話,楊絳看到一處破破爛爛的房子隨口問道:“老王,這是你的家嗎?”請注意老王的回答,他說:“住那兒多年了。”什么是家?眾所周知,家就是有家人、有燈光、有歡笑、有人為你準備了熱騰騰的飯菜等你的地方。然而作為鰥夫的老王、身體僵直、視力不好的老王卻是孤苦伶仃到連一個親人都沒有了,所以那座房子盡管也能遮風避雨,然而在他的心中永遠只是個“住的地方”而不是“家”,將這句話自己慢慢品味、細細咀嚼,老王的苦不就不言而喻了嗎?加上我的學生是住宿班的孩子,每周才能回家一次,在討論的過程中很快學生就聯系上下文印證了老王的“苦”不僅來自于身體還來自于生活,教參上所說的“窘迫”、“凄涼艱難”等不都是可以在分析這句話時如抽絲剝筍一樣展現在你的眼前?繼續挖掘在生活的底層掙扎了那么多年、連家都沒有的老王,卻依然保持不耍奸、懂感恩的品質,那么他的“善”不也是力透紙背、躍然紙上嗎?
三、關注動詞,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人教版七年級下的安徒生童話《丑小鴨》,嚴格意義上講并不屬于難文。但難就難在這篇課文太為人熟知了。因為在媽媽的懷抱里學生們就可能聽過,更何況有不少學生反映在小學就學過,甚至都排過課本劇在“六·一”節匯演過,如果我們的教學目標還只定位在讓學生復述課文、評價丑小鴨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的話,就可能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時我還特地聽了本區兄弟學校一位高級教師的市級公開課《丑小鴨》,雖然教師課前準備充分,采取了電視連續劇復述課文的形式,并且將課堂學生舉手回答問題這一細節都巧妙地改成舉一個黃色的小鴨子……說實話,盡管課堂上看似熱熱鬧鬧,但總是覺得缺乏一定的深度,畢竟再華美的形式也不能代替內容的厚重!
筆者引導同學們學習本文時,拒絕了外在形式的羈絆。這節課就圍繞一個重點:找出丑小鴨離開四個地點的動詞并聯系文本感受小鴨此時的心情。回到文本,我們會發現丑小鴨離開養鴨場的句子是——“于是他飛過籬笆逃走了。”一個“飛”字同學們體悟到的是丑小鴨逃離養鴨場的迫不及待,一個“逃”字足以寫出丑小鴨眾叛親離之后的哀傷和被迫離開的倉皇;離開沼澤地的句子——“于是他急忙跑出這塊沼澤地,拼命地跑,向田野上跑,向牧場上跑。”就是“跑”字,而且連續四個跑,一氣呵成,同學們發現小鴨離開這快傷心地的迫不及待以及劫后余生的恐慌;離開老太婆的家的句子要簡單的多——“于是小鴨就走了。”多么絕妙的一個“走”字呀!或許老太婆的家是溫暖的,面對外面世界的顛沛流離,這里也許會成為丑小鴨的安樂窩。但是如果小鴨一直都守在這里,丑小鴨將永遠是丑小鴨,不會變成白天鵝;請注意離開農場的那句話——“幸好大門是開著的。他鉆進灌木林中新下的雪里面去。”,一個“鉆”字,丑小鴨在這個雞飛狗跳的環境中乘人不備“鉆”進了雪里,而恰恰是這次離開最終成就了丑小鴨,他再次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討厭的“鴨子”,而卻是——一只天鵝!
眾所周知,童話是給孩子們看的,但是隨著他們不諳世事到心智的漸漸成熟,不同的時間段,孩子們看童話所得到的道理與感悟應該有所不同。教師有責任引領孩子們讀出“字縫中的字”來。抓住動詞,學生在鑒賞作者用詞之妙的同時不僅僅窺見小鴨離開每個地方的心境,更可以見證丑小鴨的成長,從被迫的離開到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想走的路。其實,丑小鴨原本就是一只天鵝,只是他的生存環境迫使他不得不離開,雞鴨們以自己的審美觀來衡量“天鵝”,所以成長中的天鵝也就成了眾人嘲笑的丑小鴨,這種世俗的目光往往是無形的刀劍。
篇7
每上完一節課筆者常常面臨一種困惑,就是“我的這堂課到底上的怎么樣?學生究竟學到了什么?我的課堂是否有效?”對于課堂教學效果傳統的評價方式是評課,評課的形式有這樣幾種:個別交談式、集中討論式、書面評議式、師生互評式等,這種評課活動的意義在于我們發現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初衷是很好的,但這種活動不能常常舉行,往往還會流于形式,有時個體評價的主觀隨意性太強,于漪老師說:“我也聽過一些評課老師的高見,如:這節課如果讓我來上會怎么怎么上,我想這大概不叫評課,這是評課人自己亮相、自己訴說?!边@種評課往往具有三無的特征,即無合作、無證據、無研究,評課結果往往收效甚微。
而復盤式評課突破了傳統,變三無為三有,即評課有合作、有證據、有研究,大大彌補了傳統評課的不足,很有創意,且易于操作。
所謂復盤式評課,最早是徐州師范大學魏本亞教授從圍棋中獲得的靈感。筆者在國培班學習期間,有幸聆聽過他的講座。圍棋中的復盤,就是每次博弈結束以后,雙方棋手把剛才的對局再重復一遍,這樣可以有效地加深對這盤對弈的印象,也可以找出雙方攻守的漏洞,是提高自己水平的好方法。運用在語文評課中,就是讓上課的老師在課后將這堂課的整體過程進行反芻,再回憶一遍,將過程按要求進行反思并填表,以此來評價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如何,以推進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
下面筆者以《沉船之前》為課例,來說明這一評課的具體過程。
《沉船之前》是電影《泰坦尼克號》小說劇本的節選,寫的是沉船之前船上各色人物的表現。課前,我們在沒有任何“教參”幫助的情況下,只有放手一搏,獨自研讀文本、自行備課,然后由河南的一位女老師代表執教,這是一節新授課,也是一節常態課,然后我們共同觀摩了這一節課,實際上也是在換角度審視我們自己的課堂。課后魏教授叫她填了一個有趣的表格,并要聽課的老師做補充,大家共同合作看是否有遺漏之處。表格的內容包括五項:1、教學目標(學生學什么的問題)。2、老師教的活動(包括老師提了哪些問題,設計了哪些活動等等)。3、學生的活動(包括回答問題、討論、讀書等各項活動)。4、學生學到了什么?5、學生學會了什么(這兩項檢查教學效果,包括學生掌握的知識和學習方法,發展的能力,培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填完表后,魏老師讓這位老師將教學目標和老師的活動及學生的活動進行連線,看看老師和學生的活動哪些是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的,能否一一對應起來。這可難住了這位老師,再三思索后她終于勉強連起來,但有的教學活動和教學目標根本聯系不上,大家也正在躊躇之際,魏老師微笑著揭示了謎底,他說,自己課后也“秘密”調查了幾名學生,問他們課堂的收獲,誰知他們只記住老師說的一句話——人要死的有尊嚴。證據確鑿,讓人哭笑不得。靜心思量,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不也是這樣嗎?很多時候老師都是依照教學慣例或照搬教參上的內容來講課,做忠實的“教參搬運工”,但當無教參參考時,我們往往亂了陣腳,不知所措,不是深入解讀和研究文本,而是依照教學此類文體的慣例,照搬模式,一廂情愿地認為學生掌握了什么,結果卻常常出乎我們的預料。而復盤式評課引導我們在課后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它會告訴我們哪些是有效的教學行為,哪些是雖依照慣例自我感覺良好但卻是無效的教學行為,對于無效行為我們要勇于舍棄,時常問問自己我的這一教學設計是為了什么?學生能學到什么?經常在自己的常態課后給自己復復盤,長此以往,我想會大大有助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的實際教學,絕不能建立在對文本的天馬行空式的架空分析上,而應讓課堂扎根在文本的沃土中,貼著課文教語文,靜下心來,把思想的犁鏵深深插入文本的字里行間,對語言文字本身玩味涵泳,捕捉語句中傳遞的文化脈搏,琢磨人物事件,體察情感思緒,最終實現與文本作者的交流、碰撞,然后根據學生情況,據此確立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活動。
一位美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在他的《教學設計原理》中指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作出的有利于學習的安排。設計者開始任何教學、設計之前必須能回答的問題是——經過教學之后學習者將能做哪些他們之前不會做的事?或者教學之后學習者將會有何變化?”
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應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比如我的這一節課到底教給了學生什么?是基本的語文知識,還是一些語文技能?是讓學生實實在在學會了幾個詞語,還是引導他們掌握了歸納概括的方法?記得在聽中國名師講《老王》的時候,有幸聽了于映潮老師這節散文欣賞課,課后聽課老師隨機詢問了幾位聽講的同學,有的說這節課學會了如何欣賞散文的語言,有的說了解了文章的鋪墊手法,有的說領略了散文的意蘊美等等,總之各有收獲,這就說明這是一節扎實高效的語文課堂。而我們一般老師的課堂雖不能像名師一樣高效,但最起碼要做到一課一得,扎實有效,這樣我們才無愧于學生!
如何檢測自己的教學有效與否,筆者認為復盤式評課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我們要經常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更科學的是經常給我們的語文課堂復復盤,課后多去問問學生的收獲,我想這對構建有效高效的課堂教學是十分有益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徐世貴.怎樣聽課評課[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0.
篇8
2018年7月12日-7月21日,2018年江蘇省高職院校教師省級培訓《臨床護理思維》項目在東南大學開班,東南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多年來為江蘇省培訓職教師資2000余人,2018年開始承擔高等職業學院校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任務,我很榮幸參加了由東南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主辦的本次培訓班,與來自省內不同院校的29位老師進行了學習交流,整個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安排合理、師資雄厚,讓我覺得受益匪淺。下面就將學習體會總結如下:
本次培訓內容包括分為理論操作學習和臨床見習兩部分,不同于以往培訓班單純的理論上課,這次既有集中授課的專家講座,又有內、外、婦、兒的臨床見習課,同時臨床護理專家還現場演示了PICC置管、心肺復蘇和電除顫的使用,還有學員之間的集中討論交流。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護理部徐翠榮主任作了題為《臨床護理教學現狀與實踐》的講座,徐主任分別從臨床護理教學模式、臨床護理帶教管理模式、臨床護理教學帶教方法、臨床護理教學質量評估、臨床護理教學存在問題五個方面介紹了目前臨床護理教學的現狀,中國目前主要是以實習機構(醫院)為主的臨床護理教學模式,帶教方法主要有目標教學法、分階段教學法、整體護理模式教學法、聯想推理教學法等,臨床護理教學主要存在教學時間和精力不足、教學管理體制不健全、實習計劃不明確不具體及落實不到位、實習內容和時間分配不合理、教學方法單一、師生溝通不及時等問題。臨床護理教學實踐方面徐主任分別從能力培養、帶教架構、帶教教師的選拔、如何編制實習教學計劃、實習管理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與我們分享了中大醫院臨床護理教學的創新實踐。同時徐主任還向我們介紹了《美國護理管理與教育》,分享了她在美國學習期間的體會,如美國護理教學師資配備高度重視,護理教學理念和方法先進,護士是醫院真正的第一主人,美國護理管理與教育重視護士人力配置和培養、高技術支撐形成的科學嚴密的安全系統等。
東南大學醫學院董榕教授作了題為《更新教學理念,做好課程教學設計》的講座,她用自己幾十年的教學經歷與體會向我們闡述了“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課堂上學過的東西全部忘記,把考試背過的東西全部忘記,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如果你什么也沒有剩下,就意味著你沒有受過教育,可以剩下自主學習的能力、智力活動的能力、獨立的人格、探索的精神。她還指出認清教育的本質才能明確教師的職責,認清教育的本質才能正確凝練和選擇教學內容,認清教育的本質才能正確設計和選擇教學方法。通過與我們分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詳細講解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董教授指出培養目標需詳實,詳實目標是質量源頭,拒絕各級目標的空洞化,設計詳實的培養目標,不僅使教師知道該教什么,怎么教,達到什么要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清楚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該學什么,怎么學!接下來她就當前教學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并從備課、講授、討論、答疑、作業、考核六個教學環節為切入點引導大家如何做好教學設計,明確教師的角色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思維活動組織者、促進者及合作者,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護理部鞠昌萍主任與我們分享了臺灣游能俊診所所聞,從人力資源配置、診所主要收入來源、健保局評比內容、就診流程、“朝見式”的診療、營養衛教工具、工作人員滿意度等方面分享了臺灣多贏的糖尿病優質服務模式。同時鞠昌萍主任還作了題為《基于優質服務的溝通技巧》的講座,她指出良好溝通的原則包括對想表達的內容了然于心,簡潔地表達信色,確認信息已被清楚,正確地理解,并結合了很多身邊發生的事例,如老王的故事、公平問題,分析了如何正確使用各種溝通技巧,從患者的利益出發,讓對方理解,考慮患者的自尊心,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中大醫院護理部主任李國宏從歷年的比賽項目、組委會及裁判組成、操作特殊要求、護理技能教學與護理技能大賽的差異、指導經驗回顧、選擇及訓練學生的注意點等方面為我們進行了全國護理技能大賽的簡介。
東南大學醫學院院長劉乃豐為我們詳細介紹了東南大學醫學院,并做了心腦血管、高血壓、糖尿病的科普健康教育,分享了目前的熱點問題“人工智能輔助臨床決策”。東南大學護理系基礎護理教研室主任陳亞華的《循證護理》讓我們學會在教育教學和臨床實踐中學會反思?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有效嗎?從而確立問題,發現問題去尋找有力的證據,進一步評價證據,運用證據去進行檢測。東南大學醫學院人文護理教研室主任潘潔的《傷口護理新進展》,讓我了解了傷口護理的發展、傷口護理的原則以及傷口、造口??谱o士的作用,讓我對現代傷口護理理念有了新的認識。
在胸外科見習,護士長詳細的講解了目前臨床上基礎護理技術方面與書本上的不同點:分級護理的最新標準、患者入院出院流程、采用信息技術進行靜脈輸液的查對方法、新型氧氣濕化瓶的使用、營養泵的使用、垃圾的分類處理、自動排痰儀的使用、壓瘡使用的各種新型輔料,以及給我們看了東南大學匯編的護理技術操作流程,該流程的編制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操作中注重與患者有效交流,改變原本只有操作步驟,護士不知交流、不會交流、不敢交流的局面,同時對關鍵步驟進一步說明,使護士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實用性、指導性強,切合臨床及教學需要,值得我們借鑒。護士長還給我們講解胸外科的專科護理知識如:如何指導病人縮唇式呼吸、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等。在消化內科見習,護士長通過言傳身教,讓我們看到了如何運用溝通技巧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優質服務,我們還非常有幸觀摩了消化科主任、二級主任醫師、三級教授,博導施瑞華主任的手術,施主任不但技術高超,而且非常關心患者,會從患者出發安排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德醫雙馨,值得我們學習。
篇9
【關鍵詞】中學語文 教學 情感教育 途徑
情感教育即:教育者按照相關教學要求,采用一定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情感發生積極變化。所有的教育者都應實施情感教育,語文課程是一門內容豐富、文學性質、情感性質極強的科目,語文教師更應是情感教學的積極扮演者,韓愈《師說》中這樣評價老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辈粌H如此,語文教師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使命,即: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品格。文章就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實施途徑做一淺要分析。
一、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義
1.加強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能有效提升學生思想情操。語文是一門極具思想內涵的工具課,作為一門蘊含人文性質的科學,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高尚情操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學作品被作家寄予了豐富的情感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利用有效教學手段引發學生情思,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靈魂對話,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實現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人格的重要手段。
2.加強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有效的課堂教學應實現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一是: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二是:引導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系;三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初中語文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基礎知識及方法的講解上,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走近作家內心,與作家進行心靈對話,培養學生的高尚的人格及節操,實現情感教育目標,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教育具體實施途徑
1.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具備豐富的情感。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感人心者,發乎于情?!惫粢舱f:“文學本質源于感情,文學家用作品表現自己的內在感情,不管他的目的是有意或是無意,需在讀者心中引發同樣的感情。通常,作家的感情愈普遍、愈強烈,那么作品的感染力就愈普遍、愈強烈。”同理,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的情感愈豐富愈強烈,那么學生受到的情感沖擊就愈強烈,學生對作品情感的理解就愈透徹。所以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要積極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使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將無聲的文字通過加工、創造,轉化為激動人心的語言傳遞到學生心中。教師要善于發掘作品中精辟的見解、深邃的思想、精彩的語言、深奧的哲理,帶著濃濃的情感去教學,引導學生去體味、去探索、去思考,那么學生的情感自然會得到滋潤與升華。
我在楊絳的《老王》教學中體會頗深,大師看似平淡實則精微的筆下:一輛破舊的三輪車、一間塌敗的小屋、一瓶香油、一包雞蛋、一雙蒙著一層翳的眼、一副直僵僵的病軀,極具畫面感的語言的沖擊之下,立馬讓人唏噓不已,同情悲酸之情涌上心頭,課堂上我動情的描述讓學生不僅看到的是貧窮卑微但精神不受任何污染,淳樸的老王,也對以善良體察善良的楊老身上散發出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光芒贊嘆不已。從而也水到渠成讓學生自然而然感受到社會道德現狀,在憂慮、批判之余也學會了自我反省,喚醒了孩子們對不幸者的人文關懷的社會良知。哲學家康德曾說:“只有自己受過教育的人才能夠教育他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道德的標準。俗話說,為人師表,就是強調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提升自己品格、用寬廣的胸懷、淵博的學識、積極的個性、深厚的愛心、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優雅的舉止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影響學生。一個思想狹隘、沒有愛心、不負責任、精神萎靡的教師難以教導出優秀的學生。語文作為一門極具文藝性質與道德情感性質的學科,語文教師應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修養與內涵,為學生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達到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
2.營造良好的課堂情感滲透氛圍。一個平等、和諧、愉快的課堂環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實現有效性教學。良好的課堂氛圍應包含:務實的學風、活潑的教風以及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等,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營造。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的差異及個性,進而尊重學生差異,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針對性教學,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樂學氣氛。學生置身于活潑、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自然會產生積極樂觀的情感,在學習中樹立健康人格。教師營造良好的課堂情感滲透氛圍,需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善于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初中語文課本中的作品都是經典文學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如果教師能巧妙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然能產生情感的共鳴。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設計與教學內容類似的情境,營造出濃厚的課堂情感氛圍。
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孔乙己》時,可將小說中的四處眾人的哄笑改寫為四個獨立的情節劇本,讓學生自導自演,整節課堂是孩子們的舞臺,氣氛異常活躍,學生的參與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并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在孩子們惟妙惟肖的表演完畢后,在點評交流大家的演技之余,同學們也展開了如火如荼的探討,揣摩了孔乙己和“眾人”的心態,明晰了眾人的哄笑是貫穿這樣一個令人悲酸的故事,麻木的哄笑聲使孔乙己得悲劇更籠上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意味,通過親身經驗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反封建主義的主題的思想情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整堂課孩子們的歡笑聲和朗朗的發言聲擠滿了整個教室,師生其樂融融、平等、愉快的教學互動加強我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3.重視朗讀,讓學生讀出深情、釋放感情。我國古代便有:“三分詩,七分情”這樣的說法,朗讀是釋放情感重要方式。一個好的朗誦,不僅可讓讀者忘情,更是讓聽者動情。不同的文章風格,教師應采取不同的朗讀策略,并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如何用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朗讀應注意節奏與重讀及弱讀,在深層領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結合文本,聲音時而高亢時而低沉,語調時而歡快時而緩慢,情感時而歡喜時而悲傷,用聲音來展示作品畫面、形象,在身親其境中,學生與作者同喜同悲,自然能起到很好的情感教育作用。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同時也是適合于朗讀教學,首先聽磁帶中的名家范讀,在深沉的音樂背景下,范仲淹慷慨悲壯,激揚高歌的形象躍然紙上、滿坐寂然、為之動容,大家沉浸在文章的情境中。范讀結束后提出兩個問題:大家此時的心情如何?范讀給我們怎樣的朗讀技巧上的啟示?孩子們踴躍發言,侃侃而談,沒有老師冗長拖沓的解說,具體而微的點撥,卻分析的頭頭是道,絲絲入扣。在最后的自己試讀環節中,大家躍躍欲試、情感真摯、聲音鏗鏘有力。整節課同學們讀的不亦樂乎!朗讀情感體驗教學既讓學生領會內容,產生審美的愉悅,又感染了他們的情操,學習到古代仁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同學們高質量的完成了學習目標又充盈著快樂和成就感。
總之,對學生實行情感教育是實現教育目標、提升教學有效性必不可少的環節,語文教師應靈運用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力尋學生、教師、作者三者間心靈契合點,從而優化教學效果,實現人文化的“大語文觀”。
參考文獻:
[1]張利民.淺析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界. 2011(07).
篇10
【關鍵詞】語文教學 留白
一、問題的提出
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留出細心品味、合作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亦是語文老師的高明之舉,這種教學方法,既契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旨,又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真可謂一箭三雕矣!在教學中賣點關子,關鍵時刻點到為止即可,有意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讓學生勤奮起來,這樣,更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使語文教學更富有魅力。
二、概念的界定
語文教學"留白藝術"的定義
語文教學的"留白"神似于繪畫藝術"留白"的"計白當黑",它讓教師教學設計的"留白"成為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舞臺,這個"白"由學生來填黑。謹給語文教學"留白藝術"下如此定義:它是語文教學基于師生對話生成教學目標與內容并有機選擇教學方式的一種模糊教學藝術。
它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它的"留"是語文教師教學設計必須預留的時空間,但又無法完全預期到其在何種環節出現或以何種形式演繹;它的"白"否定了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中心地位,但對教師的教學組織機制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以期待學生成為補白之巧匠;它更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義,但又不承認自主、合作、探究是語文學習方式的全部;它的呈現方式是"留白"的隨意性或不精確性,但同時是對精確性教學的有益補充,更是精確地指向了每個學生個體的語文素養的有序發展。
三、研究的內容
(一)組織課堂巧"留白"
1、意境創生"留白"
情境模擬法,限于語文教學以課堂為主要載體,語文文本中情境多數不可能完全還原至原文的實景,另一方面,語文也往往不需要這種真實的還原,這種無法復制的缺憾,會帶來語文永無止境的崇高美感。那么,就需要教師在體驗文章情境的手段上下功夫。
2、借助語言技巧"留白"
留白性語言的特點就是具有形象性、靈活性、暗示性和含蓄性。所以,正確使用"留白"性語言,有利于鼓舞、喚醒和激勵學生,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1)講授語言的"留白"。在閱讀課文的具體講授過程中,教師應該使用"留白"性語言,讓學生的思維在課上始終保持活力狀態。"留白"性語言的一個重要實現方式就是形象化語言的應用,我們平時常用的修辭格,如比喻、擬人、夸張、通感等等都是語言變得留白的重要方式。
(2)提問語言的"留白"。在語文閱讀課中,提問時經常用到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利用提問對學生進行逐步引導,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并激活思維,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所以,正確的做法是盡力使問題變得具有模糊性,即富有啟發性、彈性大、外延寬。
3、提問激疑"留白"
(1)留出挑戰難度和新問題的"白"。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又一個微解答距、段解答距的問題,要求學生靜心聽,齊聲答,而且希望學生都按教師事先想好的答案來回答,就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所發展的只是機械的被動的"應答",與我們所要培養的具有主動創新精神的"探究"的人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考慮適當提高解答距的等級,多設計一些長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提問,讓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
例如楊絳《老王》一文中,作者一家多給了車夫錢為什么卻說自己是"狠瑣之人"經過深入的思考學生才明白這一有悖常理之處想要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平等"這一主題。接著向學生拋出你有過類似的事情嗎?在這些看似矛盾之處而又確能夠引發更加深入的思考的地方停一停,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完成對主題的理解,對促動學生的深度閱讀效果是顯著的。
(2)留出發展性提問的"白"。"留白"要求教師提出"發展性"的問題,不能一下子找到問題的答案,需要調動思維去辨析、推理,解決了淺層次的問題,又帶來更新更深的問題,在不斷歸納、演繹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跳躍"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延長提問的解答距,解答距要有一定的梯度。向學生多提出一些發展性、開放性的問題。
課文最后一句話"我倒不如躲到隸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怎么理解?說真的,我認為把《風箏》安排在第一冊,未免太難了。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語言比較隱晦,這位同學提出本課觸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話。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后請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強調地指出:當時封建社會黑暗勢力、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須堅持戰斗,不能退縮!"另一位同學接著回答:"這句話和第二段中的'我現在在哪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相照應。我去查有關的資料,作者寫這篇的文章是1924年,當時中國正處于軍閥統治下,所以,這句話是當時自然氣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對政治氣候的感受。"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思維的碰撞,難題頃刻瓦解。
問題意識是創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而問題意識的養成,首先必須樹立一種新型的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出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思想和個性得以解放。
(3)留出拓展思維空間的提問的"白"。從閱讀思維上來說,"留白"藝術的運用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從閱讀教學上來說,善于聯想和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如果善于聯想和想象,能夠起到活躍思維、激感的作用。聯想與想象作為學生的一種主體活動,是一種發散的、多角度的思維活動。這需要教師字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運用"留白"藝術,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柳宗元的《江雪》,可以說是巨大的山水畫作品,留下了"空白"千年以來給人們留下較大的空間。語文教學工作,聰明的教師應充分利用詩句的"空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來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的走進柳宗元心理,不斷產生令人興奮的教室效果,使學生面前不斷的浮現自己的"江雪"我教這首詩,讓學生說,讓學生畫,使學生在此基礎上為之譜曲。使這首詩很長時間流連于學生的心中,。
3、散文教學留出情感的空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散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學生學起來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散文大多運用豐富復雜的藝術手法去表達作者對人生的獨到見解或抒發自我的強烈感情;而學生由于年齡和經歷的關系,也由于文學欣賞能力的關系,對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難以理解。語文教學同時也是一個情感參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教,學生應該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學。但是,教師的情感體驗不能代替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應留出自己情感體驗的空白,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進入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感受,要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作者所創設的感情氣氛。
朱自清的《背影》,"父親"的偉大"背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產生這種效果呢?主要體現在作者巧妙地把"父親"的"背影"放在在特定情況下的去描寫:"奶奶去世了,父親失去了他的工作。禍不單行"。因為埋葬"奶奶",家中已經非常拮據,必須出售房屋家產,真的很凄慘!葬禮結束后,老境頹唐的"父親"也要到遠方尋求差事。這是一個多么悲傷的場景!分別時年邁的"父親"還是不放心,為了的關懷和安慰我,雖行動不便的"他"堅持爬下鐵道給"我"買橘子!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能不傷心,感動得哭了?"父親"的背影,我們又怎能不深深地印刻在心中呢?能夠理解作者此時的感情氣氛,學生將能夠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和感情主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加深理解。許多其他的聲情并茂的文章,教師也應留有空白,讓學生體驗,從而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獲得一種情感體驗的樂趣。
四、研究小結
總之,語文教學,巧妙地利用空間技術的空白,為學生留下廣闊的空間來想象和創造,達到從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飛躍的目標。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善于留有"空白",并滲透到教育生活的小細節當中。"容易讓人聯想到,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比喻,從創新和教育的的責任來講,老師更是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勇氣和經驗,鼓勵和支持他們,使他們遠遠超過無限的發展空間為社會和未來拓展新空間。
參考文獻
教學方法應用指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