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4-02 06:1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孔乙己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封建科舉!封建社會!
破爛骯臟的長衫,幾乎一年沒洗澡和衣服,花白的胡須,蒼白的面孔,凌亂的頭發,幾乎能聞到一股怪味。最直面的外表。跟乞丐完全沒兩樣。
去小店喝酒,每每遭到戲弄,自尊受到嚴重踩踏。讀過書是他唯一值得炫耀的了吧,滿口都是“之乎者也”可憐的是卻是一直站著喝酒的長衫族。本是能通過知識謀的溫飽,生性懶惰,造就了現在的他————-如今大街上那一群,也不過如此。孔乙己至少還有自己一些起碼自尊保留,沒錢,喝酒卻也沒賒賬?!啊疁貎赏刖?,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笨滓壹壕固煺娴匾詾榕匀瞬粫缘盟@些錢是偷來的,相當自信地掏錢,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嚴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毀掉了?!澳阋欢ㄓ滞等思业臇|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薄翱滓壹?,你當真認識字么?”“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老不到呢?”“短衣族”如此諷刺,孔乙己身單力薄,又能怎樣,強忍著。可見臉上青筋已經氣的暴脹。好一句“竊書不算偷”,呵呵。
結尾部分詮釋著后來孔乙己的尾聲,心酸油然而生,沒錢,去偷書又被毒打了,這次腿折了,這不等于要他的命么,自己怎么照顧自己。最后一次去小店是用兩只手輔助爬過去的。雖然平時能充當一個笑柄愉悅大家,有誰又能體諒其感受,看他成這樣,居然大家還是在繼續嘲諷譏笑,離開時他的背后又是怎樣一個場景,他不想知道,因為一刻也呆不下去。
而咸亨酒店老板能記起他也是欠他十九文錢是才能想起。后來再也沒出現,都說可能已經死了,會不會是死在哪個角落也沒人發現。
這樣的人生,又是誰造就的,秀才,書生,在那個時代。
寫于2011.10.22晚
孔乙己讀后感
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題記
假期里,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主要內容是:在魯鎮的酒店里,除了常來的長衫主顧外,還有一個人,雖穿著長衫,但卻很舊,那就是————孔乙己。每次他到酒店,別人說他又偷了書,他就爭辯說自己是讀書人,讀書人竊書不能算偷。后來過了好久,孔乙己都沒來酒店,原來他偷到舉人家被打斷了腿。過了一段時間,孔乙己拖著斷腿蹭著來到酒店,掌柜說他偷書時,他沒有再爭辯,只是懇求掌柜不要提。后來,孔乙已就再也沒有來,死了。
篇2
【關鍵詞】初中語文誦讀教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不斷普及,誦讀教學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師生所認知。誦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通過誦讀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更豐富的知識,而且能夠陶冶自己的情操,可謂一舉多得。那么,如何開展有效誦讀教學呢?
一、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
營造良好的誦讀環境是讓學生愛上誦讀以及培養學生誦讀習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誦讀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比如,1、充分利用好班級的黑板報、學習園地等,向學生推薦好書,介紹科學的讀書方法,營造書香氛圍。2、引導學生征集讀書名言,可以把從各方面征集來的名言抄在黑板報上,或是做成書簽與同學交換。3、建設好班級書吧。教師要搞好書吧的環境布置,營建濃厚的讀書氛圍。同時發動學生踴躍獻書,鼓勵他們換著看,保證書吧常年有充足的藏書量。4、建議學生在家設立自己的小小書庫,家長督促孩子每天至少有半小時的誦讀時間。5、定期召開形式多樣的以讀書為內容的班隊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創設良好的讀書氛圍。
二、朗讀中加強指導,做好范例,讓學生有樣可循
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是智力的開發者、信息的提供者、意義的建構者。因此。教師的觀念必須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傳授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查誦相關資料,做好課后拓展延伸,增加學習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學生應在教師的適當點撥和提示下,對課文進行研究性地誦讀,獨立發現問題,收集與處理有效信息,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并且能夠應用文本中學會的有關知識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關的事物,從而學會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能夠體驗、理解和應用一般科學研究方法,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三、咬文嚼字,揣摩語言的情韻,培養學生感知語言能力
在誦讀的過程中,對一些重要的詞語段落進行反復地研讀,咀嚼,能夠進一步領略語言文字所創設的意境,培養學生感知語言、品讀文章的能力。一段文本需要重點剖析三個方面:抓準文眼、理清文脈、剖析內涵。“文眼”是指文本中概括性的詞語或句子,抓準文眼就把握住了文本大概的內容:“文脈”是指文本中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結構特點、意義、關系、表達形式和作用,理清文脈就可以使文本的內容條理清楚地浮現字端:“內涵”是指文本中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文本所要表達的主旨,內涵往往比較含蓄,剖析內涵既可以最終清楚文本內容,又能夠完整深入地領悟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創作意圖。
這三個方面的實現,需要教師啟發學生反反復復地吟誦,從而準確把握、理解文本的深刻內涵。如《濟南的冬天》的第三段描寫了陽光朗照下的山景以及小雪點染下的山,作者用“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巧妙地對雪山的溫靜、秀氣作了贊嘆,隨后對小雪點染下的山進行了擬人化的描寫。記得在教學過程中,有學生在交流讀后感受時說:“老師,我覺得作者把雪后的小山寫得像一位在春風中追逐夢想的美麗少女一樣?!贝搜砸怀?,課堂沸騰了,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爭相表達自己的讀后感。又如文中有這樣三句話:“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一個理想的境界?”“老城”本是無情物,作者卻說它們“睡著”。還能被春風“喚醒”,賦予老城以人的靈性,把老城寫活了。“山坡上臥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薄芭P”不僅表示存在,還傳神地勾畫出了小村莊、房頂上的雪的神態,它們像有靈性的人,在舒服地躺著。
四、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領會文章中心
初中生語文誦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依賴于他們對文章的洞悉、對重點詞句的理解、對中心思想的把握等,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到文章所設定的語言環境中,并對關鍵詞句進行重點理解和反復品味,進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這樣學生才能夠通過學習課文使自己的誦讀能力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比如,教學《孔乙己》時,文章的開頭是這樣一句話: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贬槍@句話,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1、為什么孔乙己需要站著喝酒?2、孔乙己為什么會穿著長衫?3、這句話當中“唯一”是什么意識?說明了什么?通過質疑解疑, 學生明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又理解了用“唯一”來限制,表明在這里僅此一人,一下子就把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凸現出來,為進一步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奠定基礎。在品味文章其他的重點語句和段落時,我著重通過朗讀、剖析和比較,讓學生了解含義,受到感染,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有了透徹的理解和深層的感悟。
五、開展豐富多樣的誦讀活動
誦讀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不斷的誦讀實踐活動中完成。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誦讀實踐活動,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誦讀興趣,增強學生榮譽感,又可以不斷提升學生誦讀能力。因此,我在搞好新課教學中的文本誦讀的同時還為學生提供與創造更多誦讀的機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課前的五分鐘口語訓練。利用上課開始的五分鐘開展口語訓練,形式靈活,更具隨意性,主要是讓學生交流個人的誦讀心得,這樣既可以使學生由課下的閑散狀態過渡到學習的最佳狀態,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對學生誦讀的檢測。教師給予必要的激勵與表揚,這同樣是對學生誦讀成果的一種肯定,更能強化學生的誦讀動機,提升學生能力。
2、開展多樣的讀書交流活動。利用課余時間發動學生舉辦詩歌朗誦會、辯論會、讀書報告會等一系列讀書交流活動,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調劑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讓學生感受到誦讀的樂趣。大家一起閑坐聊天、會談,這樣更能為緊張中的高中生帶來無窮的樂趣,讓學生感受到成功與喜悅。
結束語:
誦讀是學生認識世界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學是學生了解歷史文化,了解中國精神的重要科目。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誦讀能力的培養,根據語文誦讀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有效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
參考文獻
[1]李建平.淺談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學周刊.2014(02).
篇3
一、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保證“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
教育領域有一個很知名的“三主論”,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這本是一個很不錯的命題,但在教學中,“學生為主體”卻得不到真正的落實,很多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并沒有真正體會“主導”的實質含義,而把“主導”演繹成了潛意識里的“主人”和“領導”。
要使學生這一“主體”“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教師必須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中要著力組織激勵學生進行討論研究,刺激學生的發現欲,從而讓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讓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無論會不會答,都應給予熱情的表揚和鼓勵,表揚他們勤于思考的可貴精神,鼓勵他們敢于在別人未發現問題的地方大膽質疑的勇氣,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學習個性,真正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二、以課堂提問為突破口,營造“研究性學習”的氛圍
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們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常常興趣盎然,動機強烈,情緒高漲,接受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效率也特別高。而“研究性學習”較之其他語文實踐活動更需要主體發揮能動性、創造性,可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研究性學習來說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價值。只有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和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從而產生研究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思考,對課文作出較為深刻甚至是獨到的評判。
當然,要上好一節語文課,要使課堂始終處在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提問。
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激發學生研究的欲望,使課堂在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乃至創造能力。如在教授《變色龍》一文時,就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老師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弊詈螅處熅晚槃堇麑В岢鱿旅嬗幸欢ㄉ疃鹊膯栴}: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反復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很容易地就解決了。
三、以課堂討論、辯論為形式,促進“研究性學習”的深入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過程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教學實踐表明: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促進“研究性學習”向縱深發展,離不開課堂討論和課堂辯論。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真正做到“精講”,學生已理解的堅決不講,不是教學重點的不講或少講;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開花,也不能不動腦筋地把教參上的東西和盤端給學生。而應當鼓勵學生認真思考,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的探索,幫助學生克服思維惰性,幫助學生擺脫盡信書、盡信教師的思維桎枯;引導學生不僅從常規常式上去生疑,也從特殊變式上去生疑,教會學生思維,并通過與人交流激活思維,解開思維的“死結”,迸發創造的火花,發展創新能力。如上完《愚公移山》后,我就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了一場“愚公移山好還是搬家好”的辯論賽,同學們就此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有的學生認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開山辟路,或是靠山吃飯發展經濟;甚至有學生認為愚公“投諸渤海之尾”的做法是利己不利人,是破壞環境、破壞生態等等。
四、以小作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性學習”的結果
在進行完課堂討論或課堂辯論后,我往往要求學生把他們討論、辯論的結果、心得寫成小論文或讀后感,或就課文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的某一點寫出自己的認識。有時還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縮寫、擴寫等等,以練為主,成文即可,不作過高要求,以此來培養他們的研究意識和寫作能力。在小論文的寫作中,我要求他們做到行文規范,所引用的材料都必須標明出處,在文后注釋。
篇4
關鍵詞:創新教育 創新意識 創新精神 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21世紀教育的主旋律。今天,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這就決定了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作為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把創新教育放在首位。
所謂創新教育,是指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標的教育。創造性人才,就是具有較好創造力的人才。創造力,是指為實現一定目標,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在中學階段進行創新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精神、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作為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語文學科,也就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任務。
在語文學科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方面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內容,另一方面還要符合學生的年齡要求,心理需要和思維發展特點。
1.啟發學生逆向思考
我們的思維常常是順向思考,按問題的發生、發展、結局等順次進行,這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善于變換思路,不要困于常規,換個角度想一想,從它的反面、對立面思考,常常會出現一番新的天地,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比如:我們從“狐假虎威”、“狐貍和烏鴉”等故事中,概括出狐貍是狡詐者的象征。但有的學生卻認為這是聰明機智、善于應變。這種打破常規的思考就是一種創新能力的體現。諸如“見異思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山望著那山高”以及謙虛、驕傲等等問題,換下角度就是個新見解,適當進行這樣的訓練,讓學生不被常規思維禁錮住,勇于標新立異,尋找與眾不同的新見解,學生獨特評價的本身就體現出一種創造性,但需要注意不能讓學生進入詭辯的誤區。
2.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所謂質疑,就是讓學生帶著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訓練學生把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結合起來思考問題。牛頓有疑于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就是很好的例證。問題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金種子,在學習活動中,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另一方面強調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什么是問題意識呢?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囵B學生的問題意識,關鍵是創造適當的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和探究,鼓勵學生求異創新,大膽嘗試,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將會得到很大開發。
引導學生做否定性假設,即假如不是文中所說情況又將如何。對理解對象做否定性假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而且有助于創新能力的開發,因為你否定這種情況,就必須提出新的主張,并提供充分的論據,而這新觀點就是學生創新的表現。比如,學完魯迅的《孔乙己》后,引導學生思考:假如孔乙己考中舉人、丁舉人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那情況又是怎樣的?假如孔乙己挨了打后,又像范進一樣考中舉人,再回到咸亨酒店面對酒客,又是如何?這樣的假設思考會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也會有益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
3.訓練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所謂發散思維,就是一種廣開思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它是從已知客觀事物出發,沿著不同的方向和途徑,運用不同的思考方法,突破習慣的思維模式,從多角度多側面進行思考,產生多種多樣的、獨特的、不同認識的思維過程。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與創新能力有直接關系,是創新思維的核心。因此,教師就要給學生提供鍛煉發散思維的機會,安排刺激發散思維的環境。如采用啟發式教學,少用“是”、“非”、“對”、“錯”回答問題,作文一題多寫等,養成多方位、多角度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習慣,鼓勵學生求異、求新。一個問題、一種事物,換一個角度,往往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讓學生找出盡可能多的答案,能使其思維更縝密更靈活,從而鍛煉創新能力,如:學完《愚公移山》后,學生寫讀后感,有寫愚公挖山不止精神可嘉,有寫京城氏遺男助人為樂,也有反其道而行之,指出愚公工作方法不對頭,挖山之苦完全可以換為搬家之樂,還有寫智叟善于發現問題等等。再如學完《扁鵲見蔡桓公》后的多角度作文,大多數學生能從五六個角度立意。這些從不同角度提出的獨到見解,就是創新能力的表現。
4.啟發學生的創造想象
篇5
關鍵詞:閱讀教學;練筆;想象;仿寫
1.練在經典段落處。所謂經典段落是指在遣詞造句方面、在表達技巧方面有一定獨創性的段落,大家耳熟能詳,或能熟練背誦。初中語文教材里面有很多經典的段落,例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里“雪后捕鳥”一段,《社戲》一文里“月夜行船”一段,都用了一系列的動詞,準確、生動、傳神地描述了雪后捕鳥和小伙伴們駕船的情景。在賞析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之后,可讓學生練一練,用上一系列的動詞,仿寫一個片段。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了自己比較熟悉的游戲如爬樹“我先緊了緊褲腰帶,往手心里吐了點唾沫,兩手搓了搓,然后雙手抱樹,兩只腿也緊緊地夾住,腳用力一蹬,往上聳身,噌的一聲就上去了一截”。還有的寫打籃球、摸魚、投沙包等,寫的都很是傳神。
2.練在情動處。在初中語文教材里面有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人物形象豐滿,情節曲折動人,語言真摯感人。緊緊地抓住這些,你就能讓學生的心與文字直接對話,聆聽著文字的呼吸,感受著文字的張力,從而能夠達成深刻思維、細膩情感與敏銳語感的共生共存。捕捉住情感的蓄積點,及時練筆,使他們語言的內化、情感的積淀、思想的領悟噴薄而出,并將這種情感、感悟沉淀下來,久而久之凝結成學生的思想。
如執教《背影》一文,在引導學生抓住細節、抓住重點段落讀懂了父親的語言、動作、外貌,樹立了偉大父親的形象,老師引導學生有感而發,寫一段讀后感。有個同學是這樣寫的:“書中父親提著橘子蹣跚的背影,定格在我的腦海里,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一撥動,便會引發我無限的感慨。一個普通的父親的最普通不過的動作,總會碰觸到我心里最柔軟的部分,讓我想起我的父母,想起他們樂觀幸福的笑容;想起我放假回家,母親見我時孩童般的喜悅;想起他們冬日里依然在凜冽的寒風中,守著收入微薄的小攤,任冷風吹痛了臉頰;想起他們日漸加深的皺紋、愈加清晰的白發……真的,想到此處,我便忍不住淚眼蒙蒙。”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使整節課的教學達到了。
3.練在文本空白處。文本是一個召喚讀者參與的意義空間,在經意與不經意間,作者都會留下一些“空白”,這些地方正是作者沒有言盡,情感表達最為強烈、深沉、含蓄的地方。這些空白點是學生閱讀馳騁想象的“空間”,引導學生捕捉文本中“言雖盡而意無窮”的空白點進行練筆,可以觸動學生的真情實感。
如《最后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帶走似的?!痹谶@個地方可以設計一個隨筆練習:猜想一下,此時韓麥爾先生在想些什么?有同學這樣寫:“四十年了,我一直在這里,窗外是小院子,面前是學生,用了多年的課桌,長高了的胡桃樹,還有親手栽的紫藤,而如今要同這熟悉的一切永遠的分手,怎不叫人傷心?!毕胂罅Ψ浅XS富。
4.練在意象還原處。漢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個特定的意義世界。教學時可以詞語為基點,激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展開詞語意象的練筆,那么漢字豐富的內涵、靈動的精神就會生動鮮活起來。在學到“飽經風霜”這個詞時,我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具體描繪一下飽經風霜的樣子,有同學是這樣描寫的:他滿臉皺紋,皮膚蠟黃,沒有一絲血色,兩鬢斑白,顴骨高高的突起,眼窩深陷,充滿了憂郁,干枯的手指,青筋條條綻出,身上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還原詞語意象的課堂練筆,使本來相對靜態的凝固的“飽經風霜”一詞在學生心靈中被激活了,賦予了強烈的、深刻的生命活力。這個詞語伴隨著深刻體驗已不再是游離于學生精神世界之外的異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學生的心靈,成為了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
5.練在技能遷移處。在技能遷移處運用遷移文本中的精彩表達方式,創設一種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實”情境。例如,在學了一首小詩“花朵把春天的門推開了,綠蔭把夏天的門推開了,果實把秋天的門推開了,風雪把冬天的門推開了”后,我要求學生仿寫,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好多同學的句子就寫得特別的精彩:勤勞把幸福的門推開了,真誠把友誼的門推開了,堅韌把成功的門推開了,寬容把愛的門推開了,等等。在這樣的課堂中,練筆將技能的學習運用活化了,學生在練筆的過程中,和文本發生著深層次的對話,將文本的言語表達不斷內化、創造,在練筆的過程中,精神生命不斷得到新生。
6.練在拓展延伸處。教材中許多內容留有發揮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喚力,在言而未盡之處拓展練筆,給予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自由馳騁,既充實了文本,也圓滿了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的情感體驗。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好多文章往往是言盡而“意猶未盡”,給人留下了遐想和思考的余地。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教給他們創新的鑰匙。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最后的結局是怎樣的呢?如《變色龍》一課,奧楚蔑洛夫遇到了將軍的哥哥,又會發生怎樣精彩的故事呢?拓展延伸處,學生再一次觸摸人物的靈魂,接受一次情感的洗禮。
總之,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課堂主陣地,依托文本,尋找隨文練筆的落點,適時適度地進行課堂練筆,這樣既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起著獨特作用,更對學生語言生命的成長發揮著持續的、潛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讓學生的認知、情感、能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整體構建,這才是語文真正的歸宿。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整合資源;活動資源;文本資源;社會資源;閱讀素養
【基金項目】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研究院2015年度中小學教育質量陽光評價改革專項研究課題“陽光評價背景下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課題編號:GZJY2015-10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9-0004-02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禾倉小學(以下簡稱“我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受家庭與社區環境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學生的閱讀素養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為改變這種現狀,從2013年開始,我校大力推行閱讀行動,如今學生在閱讀素養方面有了一些好的轉變,2015年六年級學生參加了廣州市中小學教育質量陽光評價關于閱讀方面的素養測試,學生的總閱讀量和經典著作閱讀量等均達到中等或偏上水平,而閱讀興趣、策略及動機等方面均處于市區平均水平,數字閱讀動機則絕大多數學生偏向于學習方面。數據表明:我校六年級學生在閱讀興趣、閱讀量、閱讀策略等方面均接近或略超出市區的平均值,處于市區參與測試學校的中游水平,相比推廣閱讀活動以前的低下狀況,已經有了可喜的進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提到,一個具有競爭力的人是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而終身學習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課外閱讀。閱讀是智力發展的源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我校地處農村,家長知識水平普遍不高,來自于家庭的熏陶與指導欠缺,學生的閱讀資源匱乏,來自于家庭的引領與支持均較少。我們認為: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必須承擔起啟蒙、引導的責任,展示閱讀豐富多彩的一面,為學生創設以閱讀為趣,以多閱讀、會閱讀為榮的良好環境,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拓寬閱讀面等各方面下功夫。基于這個認識,筆者從資源整合方面入手,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閱讀的范圍,把學生的閱讀引向深入,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一、整合活動資源,激發閱讀興趣
小學生囿于自身的年齡和生理特點,難以靜心閱讀,對課外閱讀缺乏主動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興趣,猶如引來蜜蜂的花香,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將學生從“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的狀態,努力尋求閱讀機會。因此,教師應從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入手,通過整合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心境。
1.“跳蚤市場”淘書活動激趣
每學年,我校都會舉行“跳蚤市場”淘書活動。活動前,各班組織學生對自己閱讀過的課外書進行梳理,把自己不再閱讀的書籍帶到學校,根據圖書的質量、新舊程度等,確定好價格,把價格標在書的扉頁上,與同學交換,或用壓歲錢購買。因為此項活動是由學生來當主人,所以學生參與的興趣很濃,參與面也很廣。通過這一淘書活動,讓更多的學生用最少的錢買到了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讀到了更多優秀的課外書。活動過后,教師組織學生靜靜地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讀著自己淘到的“新”書。這樣做,既讓學生享受到了成功買賣的樂趣,又大大激發了他們讀書的欲望。
2. 學科主題閱讀比賽活動引趣
每學期,我校都會根據上級要求,開展一些主題閱讀比賽活動,如讀書卡、讀書推介卡、讀后感等比賽。借此機會,筆者會大力鼓動學生去閱讀相關的書籍。例如,有一學期的閱讀主題是“科學家的故事”,筆者鼓勵學生到圖書館借閱或到書店購買一些相關書籍。學生讀完后,就指導他們把佳詞妙句、精彩片段、讀后感等做成精美讀書卡片,并配上精美的插圖,進行評比。通過評比,對好的課外閱讀行為而取得好的效果這類典型給予積極評價,讓個別學生的成功成為良性刺激,學生的課外閱讀又掀起了一個熱潮,同時也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3. 德育主題閱讀活動雅趣
“習規、自理、禮貌、字美、博學、健美、愛心、誠信”等系列內容是“和雅”讀書郎形象成長式德育的八項要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各年級的德育主題閱讀教育:一年級“交往第一課”,二年級“尋找七色花”,三年級“我與童話故事”,四年級“我和名人有個約會”,五年級“早晚讀經典”,六年級“我與諸葛亮比智慧”。教師根據年級主題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書籍,如六年級圍繞“我與諸葛亮比智慧”這個主題,向學生推薦了大量有關諸葛亮的書籍,讓學生從閱讀中挖掘諸葛亮身上的亮點,認真學習。通過德育主題閱讀活動,不但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也讓學生對該主題內容加深了理解,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
二、整合文本資源,提升閱讀深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內外教學的銜接。我們應該整合教材文本資源,把課內閱讀引向課外閱讀,提升學生閱讀的深度,讓學生吸收更豐富的課外知識,作為課內學習的補充與延伸,讓學生在課內與課外的鏈接中,增強課外閱讀的實效,養成良好的閱讀素養。
1. 拓展課文內容
由于教材編選的局限性,一些文學作品以節選、改寫等形式選入教材,這樣就造成了內容不夠完整,缺乏細節描寫等現象,對于學生語言積累存在一定的影響。為了讓學生了解作品原貌,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原著。例如,六年級下冊的課文《魯濱孫漂流記》是原著的濃縮版,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原著,引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讓學生對濃縮版的選文與原著進行對比,體會細節描寫的重要性,從中更加深刻地體會文中魯濱孫敢于挑戰自然,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放棄,積極向上的形象。
2. 妙推單元主題
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不同的主題,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主題安排的。教學中,圍繞單元主題推薦學生閱讀相關的書籍,可以起到深化與延伸主題的作用。例如,六年級上冊“初識魯迅”單元,圍繞魯迅選編的文章中,有些是描寫魯迅的,有些是魯迅的作品,教學本單元時,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魯迅的作品。如《故l》《孔乙己》《阿Q正傳》等。不僅加深學生對魯迅先生的認識,還能擴大視野、豐富語言積累,更讓學生體會并掌握刻畫人物形象的不同方法。又如,四年級上冊“中外童話”單元教學中,可以推薦閱讀《世界童話集》《安徒生童話集》《格林童話集》《葉圣陶童話集》等經典童話,讓學生暢游在奇妙的童話世界中,感受童話的魅力,體會童話幻想、夸張、擬人等表現手法,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更加喜歡閱讀童話。
3. 巧借課外書屋
每一冊教材都安排了兩至三單元的“課外書屋”,目的是為學生學習本單元的課文與閱讀課外書籍搭建一座“橋梁”,學生在課內學習到的寫作方法、表達技巧等閱讀技能,得到遷移和運用。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外書屋”,為學生推薦了許多中外科普名著,如《森林報》《昆蟲記》《地球的故事》《十萬個為什么》等,教學中,教師可以重點做出引導,為學生介紹名著的內容,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讓學生運用方法去閱讀課外書。
借助以上文本資源,把閱讀引向深入,突破了語文學習僅限于書本的局限,打通了課內外教學之間的隔閡,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整合社會資源,拓寬閱讀范圍
閱讀,無處不在。單靠教材的幾十篇課文根本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還要靠大量的課外閱讀來補充。但是,課外閱讀材料往往良莠不齊,教師應該注意及時引導,在拓寬學生閱讀范圍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 順應潮流展開閱讀
順應潮流是指跟隨當代大多數人的興趣和愛好,同時兼顧自己的興趣,順應時代的步伐。隨著當今網絡信息社會的發展,小學生接收網絡信息也特別快,哪位兒童作家很紅,哪位兒童作家出了新書,哪位兒童作家的哪本書好看,現在流行誰的書等,這些信息學生都能很快知道。潮流有好壞,教師要及時引導,讓學生明辨是非,閱讀有價值的書籍。如時下流行《爆笑校園》《老夫子》《阿呆》、楊紅櫻的書等,筆者便從中選出有益的書,趁熱打鐵,組織學生開展“馬小跳”系列的專題閱讀活動??赐旰螅€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分享會”活動,因為這些書籍都是學生喜歡看的,所以在活動中,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讀書感悟,分享了讀書的快樂。
2. 結合熱門話題閱讀
熱門話題是指一定時間、一定范圍內,公眾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熱點問題學生經常聽,經常說,已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如果這時教師能適時抓住機遇,推介學生閱讀相關的書籍,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適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開展話題閱讀,上“誠信伴我行”班會課,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誠信故事,評選出班級誠信讀書郎,等等。
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向學生推薦優秀讀物,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又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范圍,讓學生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是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提高能力的一種心理活動。教師要努力整合各種資源,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讓學生在書香的浸潤下進步、成長。
參考文獻:
[1] 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語文)[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對策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內涵
閱讀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文章,主動參與到文章的閱讀理解中,在已有知識及經驗基礎上,形成對文章的理解、感悟、欣賞等一系列的閱讀思維活動的過程。初中生在這一時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學習能力及創造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能夠通過閱讀獲得知識的積累及進步,從閱讀教材中獲得閱讀能力的提升及知識儲備及相關其他能力的發展。但是,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還是有很多學生認為閱讀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有些學生不愛閱讀,教學有效性受到影響,因此有必要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引導和促進學生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能力及習慣,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分析
1.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教材的有效預習
課堂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在閱讀教學開展之前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事先的課前預習。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比如讓學生通過預習來找出所列出問題的答案,或者是對某個問題說出自己的讀后感,或者是針對某個問題找出文章中是如何進行描述和的。通過這種問題式的引導,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從而能夠很好的掌握文章的梗概,有利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加深刻的理解課文,更加深刻的進行課文的理解及閱讀,同時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能力的培養及發揮,更好地實現自主閱讀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教師可以列出下來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課前的預習:你習慣濟南冬天的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通過這種開放性的問題使得學生不僅帶著問題閱讀,同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更好地進行文章的閱讀。
2.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堂學習氛圍的營造。要創建平等、自由、和諧、開放的課堂學習環境,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一言堂的習慣,拋棄填鴨式的學習模式,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充分重視和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能夠在課堂上積極大膽地回答教師的問題,自由、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加強引導,在開放、活潑、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其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好自我學習,學會溝通和交流,學會質疑。通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自信己閱讀能力。通過環境營造實現教學進步及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3.精心設計問題
在初中閱讀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更快、更準地理解閱讀內容,教師的引導有著很強的作用,能夠給閱讀指明閱讀的方向及重點,延長教師需要進行精心設計問題,來引領學生進行閱讀,較快的掌握文章的作者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師在進行主導性問題設計時,要站在整體高度對學生進行步步深入的引導,由淺入深、由點到面逐步使得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有效回答實現對整個文章的理解,引導學生和課文進行對話,與作者通過文章進行溝通和交流,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默契交流。如在學習朱自清“背影”一文時,教師可以這樣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閱讀并思考:“作者描述了什么事情?講述了什么事?表達了何種情感?“背影是一種什么樣的背影”通過步步深入來不斷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在從細節進行閱讀和理解,這些帶有開放性質的問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找到答案,培養學生的積極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及創造性思維。如在學習“孔乙己”文章中,教師可以設置“文章敘述了幾次笑”,“每次笑的含義是否相同”,通過問題暗示學生來理解每次笑的內涵的不同,理解孔乙己每次笑的不同心態及表達效果。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實現有效閱讀。而且通過這些問題能夠直接點破閱讀的重點,體現文章的主旨,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寫作主旨大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與課文通過文字形式進行思想的交流、碰撞,達到閱讀的最高境界,實現對文章的認可、欣賞、評價等,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4.用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
隨著科學技術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快速發展,在教學領域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呈現出越來越豐富及先進化、科技化、信息化的特點。不斷有新興的教學方式走入學生的學習課堂,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及新鮮感,使得學生更加積極的開展學習,激發了其學習的熱情及積極性。如現在的多媒體技術就被廣泛應用到各個學科的日常教學中,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也應該積極加以利用,探索恰當合理的教學方法及設計科學合理的課件來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閱讀主要是通過“讀”來能讓學生借助文章來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及觀點,形成對文章的了解,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在傳統閱讀教學方法中,一般是通過教師的讀、學生的讀及師生共讀來進行閱讀學習,一般是通過范讀、默讀、朗讀等方法來閱讀文本。初中語文中很多閱讀文章都有著很深的情感,抒情性質濃厚。因此,教師一般很難來進行表述和講解,學生的體驗及感悟也是模模糊糊,無法準確地通過詞語來完全表達出來,這主要是由于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單一,很難滿足上述要求,學生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而通過多媒體手段可以將文章所描述的場景等進行實際的再現,通過視頻及音頻,能夠立體、生動形象地看到文章所要表述的內容。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通過課文相關的圖片、視頻等觀看及收聽,從視覺和聽覺更好地去理解課文內容,快速地掌握文章大意及主旨,更好地理解作家的思想,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5.指導課外閱讀,培養語感,注重積累
在進行課前預習及課堂教學之外,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需要加強課外閱讀。新課標指出“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這一教學目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重視積累的作用。因此,首先要確保一定的閱讀量及閱讀范圍。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并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做好必要的摘抄,將看到的優美的詞語、精彩句段及自己喜歡格言警句等摘抄下來,并進行經常的朗讀和背誦。從而積累這些豐富的語言材料,提高閱讀能力,這對于提高語文素養及綜合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傊?,閱讀教學要注重有效性的實現,不斷探索和豐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通過設計問題、多媒體手段等來促進學生更好的理解閱讀教學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課前預習來提高閱讀的深度,通過課外閱讀確保學生學習的廣度及深度,積累更好的語言素材,不斷實現閱讀能力的提高,更好地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于文明.初中語文語氣詞教學探析[J].才智,2016,(32).
[2]徐麗.試論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構建與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2016,(12).
[3]柳小梅.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J].語文教學通訊,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