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的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05-04 13:21: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抗血栓的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抗血栓的護理措施

篇1

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經閱讀大量相關文獻后自行設計、由專家反復修改而成。問卷共包括六個部分:①一般資料;②抗血栓壓力帶使用情況;③抗血栓壓力帶相關知識,共包括13個條目,有“是”“否”“不清楚”三個選項,選擇“是”計1分、“否”和“不清楚”均計0分,滿分13分,分數越高說明知識掌握情況越好;④抗血栓壓力帶相關態度,共包括4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計分法,從“非常不同意”(1分)至“非常同意”(5分),分數越高,表示被調查者越認可抗血栓壓力帶;⑤健康教育落實情況;⑥健康教育需求情況,調查問卷由研究者本人向符合條件的患者發放,調查以面對面訪談,研究者輔助填寫的方式進行,并對問卷的內容、性質向患者進行解釋。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采用頻數分布、非參數檢驗、χ2檢驗等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討論

2.1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目前健康教育實施的不足

2.1.1術后患者抗血栓壓力帶使用情況通過本調查發現,臨床上應該使用抗血栓壓力帶患者的實際使用率僅為52.5%,患者醫療費用支付方式、是否接受健康宣教,與其是否使用抗血栓壓力帶有關。在已使用抗血栓彈力襪的患者中,均是遵醫囑、聽從醫護人員建議而選擇使用,其中只有14.3%的患者認為抗血栓壓力帶有用且清楚其作用,而61.9%的患者覺得應該有用但不清楚抗血栓壓力帶的具體作用。說明多數患者只是遵醫囑才使用抗血栓壓力帶,真正清楚抗血栓壓力帶作用的比例還很少。未使用抗血栓壓力帶的患者中,73.7%的患者沒有接受過醫護人員的建議,不知道應該使用抗血栓壓力帶。26.3%的患者雖然接受過醫護人員的建議,但由于不清楚壓力帶的作用、覺得不必要等多種原因而拒絕使用。這些情況說明,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對患者是否使用抗血栓壓力帶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同時,醫護人員對患者抗血栓壓力帶的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做得還不夠細致、深入。

2.1.2患者抗血栓壓力帶的知識掌握情況和態度情況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患者對抗血栓壓力帶的知識得分相差懸殊,有32.5%患者得了0分,只有1人(1.3%)得了滿分13分,中位數僅為2分,總體知識掌握情況偏低。而知識得分與態度得分呈中度正相關,患者對抗血栓壓力帶知識了解得越多,對抗血栓壓力帶越持肯定態度。而患者是否接受過抗血栓壓力帶的健康宣教與患者知識得分和態度得分有關。接受過健康宣教的患者知識掌握情況相對較高,對抗血栓壓力帶持正向態度的比例較多。說明臨床工作非常有必要加強抗血栓壓力帶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對抗血栓壓力帶的認識和理解。

2.1.3目前臨床健康教育落實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術后需要使用抗血栓壓力帶的80例患者中,僅有65%的患者接受過有關抗血栓壓力帶的健康教育,35%的患者未接受過健康教育,不知道自己應該使用抗血栓壓力帶。說明臨床上抗血栓壓力帶的健康教育落實率不高,還有很多患者從未接受過抗血栓壓力帶的健康教育。在接受過健康教育的患者中,還存在幾個問題:宣教時機選擇手術前是正確的,但手術后還應該繼續關注;宣教內容尚不全面,其中深靜脈血栓知識、使用抗血栓壓力帶的注意事項、抗血栓壓力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抗血栓壓力帶的清洗保養方法等知識在宣教中關注不足(<50%);宣教方式過于單一,以口頭講解為主(100%),其他方式很少采用;宣教后絕大部分未進行評價(94.2%)。說明臨床上健康教育的時機、內容、方式及宣教后評價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2.2臨床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性和方向性

調查結果顯示,患者對抗血栓壓力帶的健康教育需求強烈,95%的患者對提供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給予肯定。大部分患者選擇手術前和手術后均給予宣教,說明患者希望護士能夠給予連續性的健康宣教,而不是局限于一個時間段;在宣教內容方面,患者對各種抗血栓壓力帶知識的需求均很高,說明患者學習知識的欲望比較高,迫切希望了解抗血栓壓力帶各個方面的知識;在宣教方式方面,患者需要多樣化的宣教方式;在宣教后評價方面,95%的患者希望宣教后護士給予評價,評價應貫穿于整個健康宣教過程中。只有對患者進行宣教后評價,才能了解宣教的效果,及時發現不足并給予補充或糾正,因此,醫護人員應及時進行健康教育效果的評價。

2.3對臨床抗血栓壓力帶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議

2.3.1加強護理管理臨床工作上可以通過制定評分標準,定期檢查,了解落實情況,并對檢查結果綜合評價,在全院護士長會上通報反饋,并與獎懲掛鉤,通過不斷發現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從而制定出新的管理措施

2.3.2加強護理人員健康教育知識的培訓抗血栓壓力帶健康教育具有專業性特點,很多臨床護士在進行健康宣教中,對抗血栓壓力帶的專業知識掌握貧乏,對教育程序了解膚淺,宣教內容不全面、重點不突出、概念模糊。因此要提高護士教育水平必須加強健康教育的培訓,通過分層次、分階段進行講座、業務學習等形式,保證健康教育及時和有效實施。

2.3.3合理選擇健康教育時機及方式宣教時機應該選擇得當、有效。術后患者抗血栓壓力帶健康宣教不應該僅僅在術前進行,術后也應該進行宣教,要將健康宣教貫穿于整個護理活動中,如晨晚間護理、治療護理操作、巡視病房等。宣教方式應秉著“簡單、實用、有效”的原則因人施教,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選擇不同的宣教方式,對學歷高的患者可以采取發放宣傳材料的方式,而對學歷低的患者則采取口頭講解的方式,且講解方式應該通俗易懂。必要時采取床邊示范的方式,更能讓患者親身體驗,真正掌握。

2.3.4及時進行效果評價宣教后評價是檢查宣教效果的有效方法,只有及時評估患者掌握知識的程度,才能了解健康教育的效果,然后根據評價結果再為患者進行補充宣教,以確保患者真正掌握知識。

3小結

篇2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1-0665-02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地凝結、阻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全身主干靜脈均可發病,以下肢靜脈多見;若未予及時治療,將造成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影響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殘[1]。它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常見并發癥。而這種并發癥往往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thromembolism,PTE)的最主要的原因。根據文獻報道,每10萬人中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年發病率為117例[2]。血栓形成多發生在術后,早期預防及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化的指導,可以提早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目前對于術后的預防措施在不斷地改進和發展,但術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文獻報道較少。現綜述如下。

1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概述

1.1 定義 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是改善病變髖關節功能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人體矯形外科較大的重建手術。[3]由于它是一種解決患者髖關節受損、關節畸形及功能嚴重障礙行之有效的方法,現已成為多種髖部疾病的終末治療手段。

1.2 THR的發展 從40多年前被骨科醫生正式采用以來,全髖關節置換術(THR)已經成為骨科開展的最多和最成功的手術之一。在這期間,植入假體的設計,生物材料改良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發展,但是在手術方式上的進展卻非常緩慢[4,5]。最近幾年微創THA已經被很多醫生和病人認同。非骨水泥型人工髖關節經過20多年的廣泛應用已廣為接受,具有良好的短期和長期隨訪結果[6]。如今手術創傷小、生理干擾小、減輕術后的疼痛并且加快康復成為了全髖關節置換術著力研究的發展趨勢,同時也在逐漸降低深靜脈血栓的風險。

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

DVT形成的三大因素:靜脈血流緩慢;靜脈壁的損傷;血液高凝狀態[7]。

2.1 血流緩慢 在術前,患者由于股骨頭壞死等需要或者必須臥床,導致靜脈血流較之前減慢;術中多行全身麻醉導致周圍靜脈擴張、下肢肌肉失去收縮功能,致使血流滯緩,也是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因素之一;術后患者需要長時間制動,也會由于疼痛難忍使患者不敢主動活動患肢,尤其是老年患者,增加了因血流緩慢而產生血栓的幾率。麻醉引起周圍血管擴張,使下肢深靜脈血流緩慢,腰麻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13%,全麻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27%[8]。

2.2 靜脈壁損傷 骨折患者受傷后大多數軟組織腫脹,需用甘露醇、七葉皂甙來消腫活血,這些藥物本身對血管內膜有一定程度的損傷[9]。骨折或在手術中過度牽拉、長時間被動等會導致血管的損傷。

2.3 血液高凝狀態 懷孕、晚期癌腫、嚴重燒傷、嚴重脫水、術前高度緊張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及大量應用止血藥物等均會使血液呈高凝狀態。它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在術前必須進行仔細的評估,給予正確的個體化的護理措施。

3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

如高齡、女性、吸煙、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腫、下肢靜脈曲張、惡性腫瘤、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史及嚴重外傷史的患者,術后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10]。其中嚴重外傷的患者大多是下肢的長骨骨折、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有報道指出,1000例創傷骨折患者術前經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證實存在有下肢靜脈血栓的61例,血栓發生率為6.10%[11]。多發傷患者多發骨折、長期臥床、輸液以及止血劑與脫水劑的應用,發生DVT的幾率很高,若未及時發現和治療,可導致下肢功能喪失,甚至發生肺動脈栓塞(PTE)而危及生命[12]。所以,在術前詳細地評估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能夠在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提供充足可靠的依據。

4 全髖關節置換術前的預防與護理

研究發現,未采用任何靜脈血栓預防措施的骨折后病人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可高達58%[13]。另有文獻報道未行預防抗凝治療情況下,髖關節術后DVT發病率為40%[14]。雖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在全髖置換術后發生的幾率高,術后也有非常全面的預防及護理措施,但是術前的預防及護理干預是否能夠讓血栓的發生率有所降低,還需要研究。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是形成深靜脈血栓的三大主要因素,那么手術前的預防及護理措施也應該重點圍繞這三方面進行。而術前如何有效地減低及防治術后深靜脈血栓,目前根據相關文獻,傳統護理有以下幾點。

4.1 常規護理

4.1.1 術前檢查 一個完整的術前準備首先要認真詳細地了解患者的病史,并給予常規的檢查及化驗。我科對于入院的患者,均需要常規化驗血常規、凝血酶原時間、空腹血糖、肝腎功能電解質、梅毒、血沉、尿常規等,還需要患者的心電圖及CT報告,及時告知患者術前檢查的原因。積極去除誘發因素,同時控制好原發病。

4.1.2 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 合理安排不同患者的飲食,尤其是肥胖及年老體弱的患者。過度肥胖會加重關節的負擔,影響術后患肢功能的恢復;年老者則因血管老化,血液流動緩慢同樣影響術后恢復;體質虛弱的患者則不利于術后體力的恢復,傷口愈合的時間會受到影響。所以術前需要多飲水來改善血液濃稠的狀態,并且提高營養,肥胖者適當減肥,保持適當的體重,避免進食易脹氣的食物,術前鍛煉床上排便,保持大便通常。有抽煙習慣的患者必須提醒他戒煙,以免因血管收縮而影響手術。

4.1.3 術前禁用的藥物 術前禁用速碧林、安卓等抗血栓的藥物,防止術中出血不止而導致出血性休克。速碧林是低分子肝素,由普通肝素通過解聚而成的,具有高比例的抗因子Xa和抗因子Ha活性。半衰期長,具有快速和持續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5]此藥物只適用于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此外,及時查看當天的化驗報告、心電圖及CT報告。凝血酶原時間正常指標為16~18s,超過3s以上為異常。在不使用抗血栓藥物的前提下,也要隨時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有無齒齦出血、鼻出血、顱內出血等。

4.1.4 心理護理 及時給予患者及其家屬心理護理,讓患者了解手術中的簡要流程以及術后將會采取的相應的護理措施,解釋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讓患者對其臨床表現有一定的認識,若有癥狀可以及早發現并予以處理,從而消除患者的焦慮,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增加對手術的信心。

4.1.5 正確的 術前長時間的站立會使血液集中在下肢,影響下肢循環。端坐位的時間也應該減少,更不能使患側受壓,提醒患者在圍手術期內可以取健側臥位。注意患者肢體的保暖,監測患肢的皮膚溫度、腫脹程度、循環等。

4.1.6 保護靜脈壁 若在下肢使用化學性或各種刺激性、高滲性藥物時,不能在同一部位注射多次,多次在下肢靜脈建立通路,會破壞血管內壁的完整性。觀察注射部位及周圍皮膚有無出血點或者青紫瘀斑。

4.2 機械性預防及功能鍛煉

4.2.1 CDFI 臨床上關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前如今仍然以CT、心電圖等檢查居多,彩超多普勒血流顯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便捷性,可提高下肢靜脈血栓臨床診斷準確率[16]。能夠做到早期發現,早期干預。

4.2.2空氣波壓力治療儀(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 藥物、基礎預防兩者療效肯定,包括機械性預防,三者都不能單獨使用。近年來術后的聯合預防療效明顯,但DVT的發生率仍然處于較高位置。有文獻顯示人工關節術后DVT的發生,并不是在術后才開始,其及發生因素從手術前就已經存在,所以預防不能僅在術后才開始[17]。機械預防常用間歇氣壓裝置(IPC)[18]。術前使用IPC,可以在不增加出血傾向的前提下加速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改善靜脈淤血狀態,促使淤血靜脈排空,而下一個減壓階段使用血液充分回流。由于周期性加壓、減壓的機械作用,產生搏動性的血流通過遠端肢體的深靜脈系統,從而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預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對血管內膜的粘附,防止血栓形成[19]。此外,IPC可能通過減少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因子,使組織型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活化素活性增加,從而增加血液纖溶系統的活性,起到清除已形成血栓的作用[20]。空氣波壓力治療儀目前多數應用在全款關節置換術后,術前應用較少,它代替了傳統的人工按摩,使得術前及術后長期臥床的患者提供了肌肉被動地收縮及舒張的訓練。

4.2.3術前功能鍛煉 目前全髖關節置換術前的功能鍛煉主要為了讓患者熟悉術后的功能鍛煉的方法,而關于術前本身是否也需要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來整理出一套術前的功能鍛煉重視得很少。患者因數年來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疾病、脫位等導致的疼痛,會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患肢肌肉張力逐漸減弱,無法保持正常的功能位。充分的術前準備和康復指導使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前規范化的護理措施,是保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成功的前提[21]。為了避免因活動度減少而影響血流速度,術前是否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盡早進行適量的功能鍛煉,如活動踝關節、膝關節以及上身的活動均可以加快血液循環,聯合IPC一起,為術中和術后做好準備,降低深靜脈血栓的風險,這也是我們今后可以關注的問題。

5 小結

目前全髖關節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已經非常完善,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否能進一步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幾率,是我們需要努力研究的。全髖關節置換術前如何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及干預,如何形成一套規范化的術前護理,來降低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幾率,目前還尚未有較多的相關文獻。近年來,有部分醫院已經將IPC(空氣波壓力治療儀)應用到臨床中,有些還與分級加壓彈性長襪一起全程運用在圍手術期中,來預防DVT增加血流灌注,且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不給于任何預防靜脈血栓措施的對照組,說明全髖關節置換術前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措施也開始逐步受到關注。目的就是配合術后的相關護理措施形成一套完整的圍手術期護理,從而能夠更大程度上降低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同時也降低了肺栓塞的幾率,提高手術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曹偉新,李樂之. 外科護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54.

[2] Ramzi DW,Leeper KV. DVT and pulmonary embolism: Part 1. Diagnosis. Am Fam Physician, 2004,69(12):2829-2836.

[3] 呂厚山. 人工關節外科學.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169-212.

[4] Kennon RE, Keggi JM, Wetmore RS, et 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rough a minimally invasive anterior surgical approach[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3;85(4):39-48.

[5] Berry DJ, Berger RA, Callaghan J J, et al. Symposium: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Development, early results, and a critical analysis[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3;85:2235-2246.

[6] Min BW,Song KS, Bee KC, et al. The effect of stem alignment on results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a cementless tapered-wedge femoral component. J Arthroplasty. 2008;23(3):418-423.

[7] 邱貴興,戴克戎,楊慶銘,等.預防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座談會紀要[J].實用骨科雜志,2005,10:636-640.

[8] 解紅鋒.老年全款關節置換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評估及護理干預[J]醫學信息,2011,24(9):6239-6240.

[9] ZakariaeIR, HuntCM, LiN, et al. Disparity inosmolarity induced vascular reactivity[J].Jam Soc Nephrol,2005,16:2931-2940.

[10] 李加增,賀石材,王鴻利. 血栓病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43-244.

[11] 劉莉,黃素珍,陳玉梅. 創傷骨折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護理學報,2009,16(7A):39-41.

[12] 賀愛蘭主編.使用專科護士叢書.骨科分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7.

[13] 張莉,程云.骨折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的護理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7):634-636.

[14] 楊剛,呂辰山,高健,等.低分子肝素預防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2000,38(1):25-27.

[15] 張婉.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J].職業與健康,2006,22(22):2020-2021.

[16] Woolson ST, Watt JM.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to prevent proximal deep venous thrmbosis during and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compression alone, compression and aspirin and compression and low-dose warfarin.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1,73(4):507-512.

[17] 李綺,吳映紅,董玉慧,等.術前使用IPC預防全款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研究[J].護理進修雜志,2011,26(15):1403-1405.

[18] 馮慧霞.綜合康復護理對截癱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7,21(4B):986.

[19] Flare E,Berry S,Coyle A,et al.Bloodflow augmentation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systems used for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prior to surgery[J].Am J Surg,1996,171:312-315.

篇3

1 發病率

DVT是多因素參與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住院患者中大部分人至少具有一項以上的DVT高危因素,而這些高危險因素相互作用能進一步增加DVT發生幾率。除血液系統自身病變所導致的風險外,高血壓、肥胖、糖尿病及既往血栓性疾病都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2]。對手術患者來說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與手術持續時間呈正比,1~2h的發生率為10%~20%,2~3h的發生率約為40%[3]。

2 病因

Virchow提出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4]。在這三種因素中,任何單個因素都不足以致病,而必須是多因素組合才導致血栓形成,如創傷、應激、制動、老年患者等,均可使下肢靜脈血循環處于相對滯緩狀態;靜脈介入技術的運用,使DVT的發生率可達30%;腫瘤細胞本身還可以表達與分泌一些與纖溶抑制有關聯的蛋白,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血栓易于形成[5]。

3 病理生理

靜脈淤血是血栓形成的基礎。正常情況下靜脈內皮具有抗血栓形成功能,但靜脈損傷后,內皮功能紊亂可轉化為血栓前狀態;血流異常主要是凝血酶的激活,并通過內源性和組織因子途徑激活一系列酶原的凝血過程,而抗凝血酶與血栓調節蛋白-蛋白C系統先后被抑制,致使凝血和纖溶失衡或者被激活的凝血狀態超過了抗凝血功能,導致血栓前狀態,從而引發血栓形成[6]。

4 危險因素

DVT的危險因素:包括DVT既往史、下肢靜脈曲張、盆腔手術史、各種創傷、長期臥床患者、急癥手術后、吸煙患者、產后1個月內、高齡等。目前認為外科手術是DVT的一個重要誘因;高膽固醇血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7] 等均是DVT相關獨立的危險因素;肥胖、惡性腫瘤、糖尿病、老年患者、血液的高凝狀態等也是形成DVT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

5 臨床表現

常見的臨床表現有一側肢體彌漫性腫脹與疼痛,常見的體征是雙下肢不對稱和一側肢體輕度腫脹。嚴重者皮溫升高,股內側血管呈條索狀且有壓痛,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等癥狀,應警惕DVT的發生。不同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差異很大,主要受血栓形成的部位、側支循環建立、阻塞程度等因素影響[8]。

6 輔助檢查

6.1彩色多普勒超聲 超聲無創檢查是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首選方法。其對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準確度達99.17%,特異性80%[9]。

6.2放射性核素下肢靜脈顯像(RDV) 是無創性檢查,診斷的準確性達80%~90%,靈敏度在90%以上。

6.3加壓超聲成像 通過探頭壓迫觀察等方法,能及時發現95%以上的近端下肢靜脈血栓。

6.4螺旋CT靜脈造影 是目前臨床較新的DVT診斷方法,能同時檢查腹部、盆腔及下肢深靜脈狀況。

7 預防

盡早識別高危險因素和早期預防是防止DVT發生的關鍵。對于高危險群體應強化DVT預防的觀念。根據早期預防優于治療的原則,對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應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目前預防DVT的措施主要包括基礎預防、機械性和藥物三種預防措施。

7.1藥物預防 目前常用的藥物有普通肝素、LMWH、維生素K拮抗劑等。低分子肝素的主要優勢是使用簡便,大多無需監測[10]。國外也有研究[11]認為在創傷后36h以內和術前12h即可進行小劑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是安全的。

7.2機械性預防 運用機械性原理在不增加出血傾向的前提下能明顯提高下肢靜脈血液的流速和流量。

7.2.1循序減壓彈力襪(GEC) 循序減壓彈力襪可增強下肢肌肉泵的作用,改善血液瘀滯狀態[12]。加拿大有一項針對300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13],使用長及大腿的抗血栓彈力襪對于降低血栓發生概率要明顯優于長及小腿的彈力襪。彈力襪尺寸要適宜,過緊會加重靜脈淤血,引發紅腫和損傷;過松則不能產生足夠的壓力,此方法簡便,目前臨床使用廣泛。

7.2.2周期性充氣壓力泵(IPC)和下肢功能鍛煉器(CPM)的運用。IPC通過誘導下肢被擠壓和未被擠壓骨骼肌的血管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異構重整,分泌更多一氧化氮,起到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14]。Broderick等[15] 研究顯示,DVT患者應用電刺激儀后最大靜脈血液流速增加了200%,平均靜脈血液的流速增加60%。Yokote 等[16]通過對日本THA術后患者應用系統機械性預防措施,證實其預防DVT安全有效。

7.3基礎預防及護理措施

7.3.1早期預防性床上活動可以加速靜脈和淋巴回流,減少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護理中應加強對各類危險因素的全面評估,對具有高危險性因素和多危險性因素的患者[17]需重點早期預防。早期向患者講述DVT形成的危害性以取得合作。下肢主、被動肌肉關節按摩、活動,指導其在床上行患肢遠端關節屈曲旋轉活動,開始3~5次/d,5~10min/次,循序漸進,可有效降低DVT發生風險。

7.3.2飲食宜低鹽低脂易消化,避免食用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及高膽固醇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多飲水,忌辛辣食品。指導每日做腹部環形按摩,養成定時排便,以免便秘時腹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7.3.3為減少對血管內膜的損傷,靜脈輸液和輸注對血管刺激性強的藥物時應避免在下肢靜脈穿刺,同一靜脈、同一部位不宜反復多次穿刺;如出現靜脈炎反應,應重新穿刺。

7.3.4加強心理護理 患者的不良情緒往往直接影響疾病發生和轉變[18],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保持心情舒暢。讓患者明白吸煙的危害性而自覺戒煙。告知患者不宜穿緊身內衣,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7.3.5肺栓塞的臨床觀察及處理 手術后下肢DVT最嚴重的并發癥是肺栓塞,發生率約為20%左右。發生DVT后1~2w內病情最不穩定,栓子極易脫落,護理過程中患肢禁忌按摩、熱敷和擠壓,以免栓子脫落造成肺栓塞。如患者突然出現劇烈的胸痛、呼吸困難、咳嗽、咯血、發紺,甚至休克應警惕肺栓塞的發生,需立即報告醫師,及時協助進行搶救和溶栓治療。

7.3.6強化健康宣教 DVT發生的相關高危因素與患者對DVT的認知密切相關。護理中應重點加強對高危因素患者的健康宣教,使其主動配合治療、預防和護理,避免肺栓塞等并發癥發生。在普通人群中也應加強宣教,包括鼓勵適當運動、減體重,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積極治療、控制各項基礎疾病等,減少誘發DVT發生的危險因素。

8 各種預防措施的聯合應用

采用機械性和藥物雙重預防,集兩者預防的優點,其效果優于單項措施的應用,如LMWH+GEC、GEC+IPC等方法,能明顯降低DVT的發生,且未增加出血并發癥的風險。

綜上所述,DVT發病具有隱匿性,且DVT的危險因素存在于患者群體中,應引起臨床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DVT的防治涉及多個方面,其發病風險的準確評估和早期及時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尤為重要。在臨床治療護理過程中通過應用基礎、機械性聯合藥物多種預防護理措施,可有效降低DVT發生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張曉杰.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探討[J].山西醫藥雜志 (下半月版),2011,40(11):33-34.

[2]卓新杰,王瑞華,周健,等. 腹部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9例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21):3491.

[3]陳明霞,杭菲,王君波.漸進式壓力長襪在預防普外科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2011,10(4):104.

[4]宮瑜于紅.周期性充氣加壓預防髖部骨折老年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2):2715-2716.

[5]高淑麗.婦科腫瘤術后并發下肢靜脈血栓21例[J].臨床醫學,2011,31(1):71-72.

[6]Charles T, Esmon; Basic mechanisms and pathogenesis of venous thrombosis[J].Blood Rev,2009;23(5):225-229.

[7]Hill J,Teasure T,Reducing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pu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summary of the NICE guideline[J].Heart,2010,96(11):879-882.

[8]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ICU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指南(2009)[J].中華內科雜志,2009,48(9):788-792.

[9]李少軍.彩色多普勒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 2012,10(30):472-473.

[10]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血管外科學組.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8,23(3):235-238.

[11]Dahl 0E,Quinlan DJ,Bergqvist D,et a1.A critical Appraisal of bleeding events reported in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evention trials of patients undergoinghip and knee arthropasty[J].Thromb Haemost,2010,8(9):1966-1975.

[12]曹化,居克舉,倪桂華,等.彈力襪預防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333-335.

[13]Clive K,Matrin 0D.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 to prev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hospital:evidence from parients with stroke[J].Pol Arch Med Wewn,2011,12l(1-2):40-43.

[14]Wang W z,Fang X H,Stepheson L L,eta1.NOS upregulation attenu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the late phase of isehcmie preconditioning in skeletalmuscle[J].J Northrop Res,2004,22(6):578-585.

[15]Broderick BJ,Kennedy C,Breen PP,et al.Patient tolerance of neuromu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in the presence of orthopaedic implants[J].Med Eng Phys,2011,33(1):56-61.

[16]Yokote R, Matsubara M,Hirasawa N,et al.Lsroutine chemical Thromboprophylaxi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really Necessary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J],J Bone Joint Surg Br,2011,93(2),251-256.

篇4

【關鍵詞】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015(2011)02-0076-02

低分子肝素鈉具有持久的抗血栓形成作用,是預防和治療靜脈血栓性疾病的常規用藥,主要用于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Q波心肌梗塞。臨床應用不需要連續實驗室監測[1],根據病情1~ 2次/d,劑量2500~ 5000IU,可應用7~ 14天,皮下給藥即可發揮抗凝作用。用藥方法為讓患者平躺,于左右腹壁的前外側和后外側皮下組織交替給藥。我科于2009年應用低分子肝素鈉1800人次,采用改進后注射法均未出現皮下大面積瘀斑并發癥。就皮下出血及大面積皮膚瘀斑問題,我科進行了注射方法和方式的改進,現將成果報告如下:

1 選擇對象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科住院采用低分子肝素鈉腹部皮下注射患者1800例,其中,男1200例,女600例,年齡29~90歲。心肌梗死610例,心絞痛1110例,腦梗死80例。均無長期使用抗凝藥物病史。TT(血漿凝血酶時間) 、P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小板計數在正常范圍內。

1.2 藥物:選用江蘇萬邦生化醫藥股份生產的達吉派林肝素鈉注射液:2500IU/0.2ml。注射器 規格為1ml,針頭長度為2cm。 注射部位 選擇腹壁皮下注射法,位置在臍周上下5cm、左右10cm(除外臍周3cm)。

2 方法和護理

2.1 注射部位的選擇:由于低分子肝素鈉在推薦劑量下皮下注射本品后其絕對生物利用度接近100%,3~5h后達到血漿平均最大抗a活性,因此選用皮下給藥方法。但是臍周有豐富的靜脈網,應避開臍周1 cm以免引起出血。注射部位為臍部周圍U狀區域,左右交替,避開皮膚破損和手術疤痕。一手捏起皮膚形成皺褶,一手持針垂直刺入,回抽無血后注入藥液。注射完畢后再放松皮膚,避免針頭左右擺動,輕柔操作。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所致的局部出血與其抑制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及皮下注射后局部濃度高有關[2]。前后注射兩針間的距離過小、捏起的組織過少,都會增加皮下出血的危險。患者應采取有規律輪換部位間隔注射,注射間距2 cm以上,避開臍周1 cm及腹壁下壁、瘢痕、皮膚破損處。

2.2 按壓的時間及力度:延長壓迫時間可減少皮下出血的危險,一般情況下,壓迫時間為3~5分鐘,皮膚下陷1~2厘米。應用低分子肝素鈉的患者大多同時服用其他抗凝藥物來增加抗凝效果,因而皮下出血的危險也相應增加。按壓時可選用棉球壓迫,適當延長壓迫時間。

2.3 改進后的注射方法:讓患者平躺,操作者用拇指和食指將皮膚捏起,針頭應垂直并全部刺入患者腹壁。垂直進針時針頭對皮下組織的創傷小不易誤入肌層引起出血。腹壁垂直注射法雖然能減少皮下出血,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患者腹壁脂肪厚薄影響藥物的吸收及擴散,過瘦的患者注射過深易誤入肌層,形成腫塊出血,過淺則進入筋膜區疼痛明顯。在注射時,護士應首先捏起皮膚形成皺褶,使皮下間隙擴大,細小血管松弛,便于藥液擴散、吸收。進針時,保證垂直進針,垂直拔針,推藥速度宜慢,避免用力過猛,損傷毛細血管組織。注射前可不必將空氣全部排盡,防止藥物浪費。同時指導患者用整個指腹按壓可增加受力面積。避免揉搓、熱療、立即活動。4h內不可淋浴。

2.4 加強責任心及用藥宣教:注意觀察注射部位瘀斑及出血情況,及時與醫生溝通,了解患者出凝血時間并確定按壓時間。護士應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提高注射技術及有效的按壓技巧。要認真與患者做好溝通,使患者明白各項要求的重要性,注意加強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

3 討論

一直以來,護理技術長期因理論與實踐不符而倍受廣大醫務人員的關注,嚴格按照書本上執行無疑存在許多弊端,如皮下注射,書本上講應該斜刺入皮膚,這樣損傷的部位及刺入毛細血管的幾率會大大增加。同樣,用棉簽只按壓針眼也不能有效防止出血,況且,腹部組織疏松,皮下脂肪較厚,毛細血管較豐富,容易導致出血。我科在實際操作中讓患者平躺,全身放松,操作者將患者腹壁皮膚捏起,這樣皮下間隙會增加,有利于藥物擴散吸收。拔針時改用棉球按壓針眼下方,減少皮下出血的危險[3]。注射低分子肝素鈉引起出血的另一原因可能是注射前排空氣時針頭留有藥物刺激皮膚引起,我科在操作中留有少量空氣,這樣就避免了上面情況的發生。[4]緩慢推注完藥物后,注射器針頭停留幾秒鐘待藥物基本吸收完后拔針,可阻止藥物反流。總之,應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時,正確選擇注射部位、掌握注射深度、角度、皮膚皺褶垂直進針、緩慢推注、注射后適當加壓和規律輪換間隔注射等是避免皮下出血的可行措施。另外注射前加強健康宣教,注射時與護士更好配合,用藥后密切觀察也是減少注射局部出血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伍翠云,曹玉鴻,茆榮華,等.低分子肝素注射引起皮下出血238例原因分析及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21):61

[2] 馮麗芬.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鈉并發嚴重出血的觀察與處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8):5

篇5

【關鍵詞】  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肌泵運動;預防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發展,老年患者罹患膽囊結石的人數也在逐年增高。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由于創傷小、術后疼痛輕、恢復快等優點已被老年患者列為首選治療方法。但lc因麻醉、co2氣腹、術中頭高足低等因素影響,術后極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甚者合并肺動脈栓塞而危及生命。老年lc患者又是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據報道,患者在50~70歲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高峰[1],故對lc的老年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預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我科對86例lc老年患者采用被動及主動足踝環轉運動,雙下肢比目魚肌與腓腸肌手法按摩等強化小腿肌泵運動的措施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下肢腫脹疼痛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效果顯著,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09年1至12月136例患者,男86例,女50 例;年齡65~86歲,平均年齡74.5歲。患者入院后詳問病史,包括有無下肢淺靜脈曲張。既往靜脈血栓史,動脈硬化及循環系統疾病史。計算基礎代謝率和肥胖度。并測量左、右下肢周徑,以便術后觀察。入選病例全部行全麻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33229.CoM手術持續時間≤30 min 81例,30~45 min 31例,≥45 min 24例。臥床時間均≤3 d。 按病例號分為單號(觀察組)和雙號(對照組),2組在性別比、年齡、手術時間、麻醉方式、下肢靜脈輸液史、存在高危因素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圍手術期護理方法。手術前勸導患者戒煙、保持大便通暢。術中下肢約束帶松緊適宜。術后多食清淡半流質飲食,多飲水,以增加體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避免在下肢穿刺及在同一血管反復穿刺。留置靜脈留置針時間不宜過長,每次輸液應用肝素沖管、封管。合理安排輸液順序,對同一血管反復穿刺、采血≥3次的,常規用50%硫酸鎂局部濕敷,局部有硬結的再配以紅外線燈照射, 20 min/次, 2次/d。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患者術后即刻給予被動足踝環轉運動,麻醉清醒后即改為主動活動,患者身體能耐受時,可協助其早期離床活動。并根據術前測量下肢周徑,選擇合適彈力襪(或彈力繃帶),并加用抗血栓藥物。抗血栓藥物為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2 500 u,2次/d。①足踝環轉運動:左手固定踝部,由屈20°、內翻30°、伸40°、外翻30°組合而成環轉運動, 3~5次/d, 15 min/次, 30次/min,2 min后休息30 s再繼續運動。②髖、膝關節的屈伸運動,10~15次/min,足屈伸內翻運動20~30次/min,環轉運動20~30次/min。③手法按摩[2]:第1步:術后2 h內,單手掌沿患者小腿自下而上環形按摩并輕捏小腿肌肉,持續5 min;第2步:雙手指腹相對,交替輕拍患者腓腸肌及比目魚肌,持續5 min,間隔15 min后重復進行第1步和第2步至術后2 h;第3步:術后3~4 h,在患者肢體功能逐漸恢復時,操作者拇指與其它4指分開,握住患者4趾做腳趾的屈伸運動,連做10次,并鼓勵患者主動參與足背屈伸及下肢肌肉等長收縮;第4步,術后6 h可鼓勵患者深呼吸,雙上肢外展,扶持患者下床活動。老年患者下床活動時,注意性低血壓及滑倒等意外傷害的發生。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1.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比較2組患后1周,隨訪1個月,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腫脹及疼痛的發生率。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腫脹及疼痛的發生率比較n=68,例(略)

3  討論

3.1  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是下肢深靜脈形成的三大因素。lc因麻醉、co2氣腹、術中頭高足低等因素影響,術后極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腹腔鏡手術中co2氣腹增加了腹腔壓力,使膈肌抬高,影響心臟充盈,心排出量減少,下腔靜脈阻力增加,靜脈回流減少,下肢血管擴張。腹腔鏡手術還存在血液凝固性改變[3]頭高足低增加了下肢深靜脈血液回流阻力,加重血液淤滯[4]。這些因素均可引起靜脈內膜損傷,使內皮細胞的天然屏障遭到破壞,產生大量的促凝因子和物質,這些物質可促進血小板凝集,纖容功能下降而導至血栓形成。全麻可以導致周圍靜脈擴張,血流減慢,麻醉時下肢肌肉麻痹,收縮功能差,血液淤滯,易造成血栓形成[5]。手術創傷引起的血小板反應性改變,使其具有強抗凝作用,使血液粘稠度增高。易造成血栓甚者合并肺動脈栓塞而危及生命

3.2  老年人是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老年人下肢肌肉張力減低,靜脈回流緩慢,血液淤滯。hansson 等[6]的報告證實,男性50 歲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為 0.5%,80 歲則高達 3.8%。 這可能與老年人由于血管壁老化現象日趨嚴重,血液流變有明顯改變,加上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凝血功能亢進有關。另外,肥胖、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血栓后遺癥等老年基礎病均是引起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關振鵬等[7]研究認為,肥胖是dvt 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可使 dvt 的風險增加到3.094 倍。)因此,lc的老年患者給予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措施尤為重要。

3.3  早期活動、早期離床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則。肌泵運動可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靜脈血流回心的動力主要取決于3個泵機制:心肌收縮力;呼吸時胸、腹腔的壓力;行走時腓腸肌泵的活動。小腿靜脈血流能對抗重力而向心回流,主要取決于小腿肌泵的收縮功能。有報告,正常肢體腓腸肌泵一次可排出60~90 ml血液,小腿血液回流超過心臟活動排出量的50%以上,且骨骼肌的節律性活動將使約200 ml的血液重新分配,從而減少下肢血液的蓄積。下肢運動時肌肉收縮,擠壓深靜脈內血液向心回流[8]。kearon [9]研究發現肢體的長期制動使血流明顯減緩,當制動的危險因素持續存在時,發生術后 dvt 的危險性持續增高。腓腸肌靜脈竇內的血流是依靠肌肉收縮而向心回流的,所以,大多數深靜脈血栓始發于腓腸肌靜脈叢。通過運動踝關節促使腓腸肌有節律的收縮,加強腓腸肌內靜脈血流的速度,以減少靜脈血流淤滯。lc術后老年患者早期足踝運動可增強血管壁彈性減輕血液瘀滯及水腫,促進下肢靜脈回流。薛曉玲等[10]報道踝關節運動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對照研究,預防組與未預防組術后下肢腘靜脈血流及血管內徑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法按摩下肢比目魚肌和腓腸肌,不但可加強小腿肌泵的收縮功能,還可促使下肢側支循環建立、降低下肢靜脈壓,防止靜脈瘀血,減輕水腫,促進血液回流。采用按摩、踝關節運動等方法使肌肉改變狀態,促使比目魚肌與腓腸肌的舒縮,將淤滯在靜脈或靜脈竇的血液泵出[11],促進血液回流,能有效地預防 dvt 的發生。

3.4  dvt  是由多種危險因素動態相互作用產生疊加所致[12], 因此,給予綜合科學的治療護理至關重要。應用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客觀評估分析,制定個體化措施并組織實施,可得到最佳的預防效果。根據患者入院時的詳問病史評估,包括有無下肢淺靜脈曲張、既往靜脈血栓史、動脈硬化及循環系統疾病史、基礎代謝率和肥胖度、左右下肢周徑、手術持續時間、下肢靜脈輸液史、存在高危因素或基礎疾病史等。另外,術后給予肌泵運動,并做好宣傳教育,勸導患者戒煙、保持大便通暢、術后多食清淡半流質飲食,多飲水,以增加體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等,可有效預防 dvt 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美堂,姚曉鵬,李強.肺血栓栓塞癥和深靜脈血栓形成住院患者相關危險因素的分析.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4,25:740742.

2 孫利紅.早期被動肢體鍛練預防婦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觀察.基層醫學論壇,2005,9:1148.

3 李生偉,吳傳新,時吉慶,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凝血、纖溶變化的研究.腹腔鏡外科雜志,2002,7:6970.

4 吳志明,姜建平,代明盛,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靜脈血流動力學變化.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7,7:334335.

5 catheline jm,capelluto e,gaillard jl,et al.throm boem bolismpro2 phylaxisa ndincide nceofthrom boembolic complicat ionsaf terlaparosc opic surgery.int j surg investig,2000,2:41.

6 hansson po, welin l, tibbin g, et al. deep venous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the study of men born in 1913”. arch internmed,1997,157:1665.

7 關振鵬,呂厚山,陳彥章,等.影響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風險因素分析.中華外科雜志,2005,43:13171319.

8 曹偉新主編.外科護理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38.

9 kearon c. natural histor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irculation,2003,107(23supp11):2230.

10 薛曉玲,張慧. 運動踝關節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價值.中國婦幼保健,2005,20:2077.

篇6

【關鍵詞】 間歇氣壓治療;臥床;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

神經外科患者因病情所致需要長期臥床,而且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因而極易產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甚至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氣壓治療是一種序貫地從踝、小腿、大腿加壓的裝置,通過氣壓治療可加速下肢靜脈血流速度,預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和凝血因子對血管內膜的粘附,從而抑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2012年3月~2013年3月對沈陽市蘇家屯區中醫醫院外科長期臥床患者進行間歇氣壓治療,無一例產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效果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顱腦手術后長期臥床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齡(58±6.3)歲,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例。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平整,定時翻身叩背。患者臥床期間下肢抬高15~30°,且遠端高于近端,盡量避免膝下墊枕,過度屈髖[1]。給予正確的良肢位擺放及被動的下肢功能鍛煉,同時注意抗凝藥物的應用劑量、方法及效果,避免下肢靜脈穿刺。對于清醒患者可多與其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對于吸煙者勸其戒煙。

1.2.2 試驗組 給予對照組護理方法以外,采取間歇氣壓治療,一般2次/d,每次每側肢體30 min。

2 評價方法

每日觀察患者下肢顏色、溫度以及有無腫脹、疼痛,同時測量雙側小腿、足踝周徑,如發現患者肢體周徑>正常3 cm時即應行靜脈彩超,了解下肢靜脈血流及有無血栓產生。

3 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1周雙下肢周徑比較結果見表1。

4 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靜脈內血凝塊阻塞性疾病,是術后長期臥床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其發病率為0.8%[2]。氣壓治療(SCD EXPRESS壓力系統:泰科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可以預防血栓的形成,其主要是運用環狀間歇壓力,通過套筒氣囊的反復膨脹和收縮作用,對肢體的遠端腳踝部到小腿、大腿根部進行均勻有次序的擠壓,達到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加速肢體組織液回流,預防血栓形成及肢體水腫的作用。氣壓治療適用于深靜脈血栓癥及肺部栓塞的預防,但對于腿部存在皮炎、壞疽、靜脈結扎或剛做完皮膚移植手術者以及腿部有嚴重的動脈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腿部大范圍水腫或由充血性心力衰竭引發的肺部水腫、腿部嚴重畸形等患者應禁止使用,存在下肢血栓時絕對禁用[3]。在使用過程中一般腿部壓力為45 mm Hg,在纏繞腿套時應將褲子整理平整,由下肢足踝開始包繞,自下向上,松緊以容納一示指為宜,粘扣放在腿側面,將套內與關節處對應的空隙留好,利于加壓充氣。注意觀察患肢皮膚溫度及顏色,有無胸悶、呼吸困難等不適,如有不適及時呼叫,并且縮短治療時間,以免回心血量劇增,心臟負荷過重而導致患者心血管意外的發生[4]。

5 小結

間歇氣壓治療是一種物理性、非侵入性治療方式,長期臥床患者通過間歇氣壓治療,明顯改善下肢靜脈回流,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且該治療患者感覺舒適,無不良反應,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黎華珍.間歇性充氣壓力泵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40-41.

[2] 王金杏,劉學敏.抗血栓壓力泵在預防脊髓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與探討,中國醫學創新,2011,8(23):27.

篇7

【關鍵詞】氣壓式血液循環驅動器 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 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外科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發生率25%[1],如得不到及時治療與護理,血栓可能累及整個肢體,甚至致殘;一旦栓子脫落,發生肺栓塞可危及生命。我院普外科2006年開始使用氣壓式血液循環驅動器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取得了一些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 對象和方法

1、對象 2006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惡性腫瘤患者,采用方便取樣(患者自愿)的方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如患者病史中有下肢靜脈血栓、脈管炎或其他下肢血栓疾病者排除。向患者告知研究的全部內容,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共納入87例患者,實驗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齡49~85歲,平均68.4歲;行直腸癌根治術10例,胃癌根治術12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5例,膽管癌根治術7例,結腸癌根治術9例。對照組44例,男19例,女25例,年齡50~79歲,平均年齡65.5歲;行直腸癌根治術9例,胃癌根治術15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3例,膽管癌根治術10例,結腸癌根治術6例,腹膜后惡性腫瘤切除術1例。

2、基礎護理 兩組均行常規治療和護理。1)心理疏導:護理人員耐心向患者講述深靜脈栓塞的危害,并觀察其心理變化,運用語言技巧進行疏導,鼓勵患者克服術后疼痛和恐懼心理,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護理。2)飲食護理:對于術后可以進食的病人,進低脂、清淡富含纖維素的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壓力,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3)護理:密切觀察下肢清況,保持下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cm,以利于靜脈血液回流,減輕下肢腫脹。4)觀察下肢反應:若下肢出現疼痛、腫脹、皮溫增高、潮紅或紫糾應警惕新血栓形成的可能。5)測量雙下肢周徑:2次/d,記錄所有患者術前及術后10d時的肢體周徑。肢體定點周徑測量部位為髕骨上緣以上10cm。正常情況下,雙側周徑相比較不超過1. 5cm,當周徑超過1.5cm時,疼痛持續不緩解或逐漸加重,出現明顯非凹陷性水腫且有加重趨勢,小腿肌肉飽滿緊韌明顯,皮溫升高者,應考慮DVT[2],報告醫師作進一步檢查。

3、氣壓式血液循環驅動器輔助治療 實驗組采用氣壓式血液循環驅動器,操作程序:患者取平臥位,雙下肢套上套筒,松緊適中。檢查套管與主機及套筒的連接是否緊密,套管有無打折、扭曲,備好后,連接電源。開始時緩慢向套筒腳踝部充氣,充滿后壓力保持不變,逐次至小腿、大腿。通過腿套“擠壓”過程迫使靜脈血液流出下肢,然后套筒所有部位(6個部位)同時放氣,血液回流入下肢。片刻,再次充氣,周而復始。30min/次,2次/d, 7~10d為1個療程,根據情況給予1~2個療程。

4、下肢靜脈血栓的診斷及評估 患者在術后2周內出現以下癥狀需高度警惕DVT : 1)小腿疼痛,腓腸肌壓痛,漸出現患側下肢腫脹;2)皮膚略有發紅或暗紅,皮溫可升高,淺表靜脈曲張,逐步出現患肢腫脹發硬、疼痛,活動后加重;3)下肢局部壓痛明顯,沿血管可摸及索狀物,壓痛遠側肢體或全肢體腫脹。出現以上癥狀之一者需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進一步確診。如出現深靜脈血栓,則肢體制動,并給予尿激酶、低分了肝素鈉及右旋糖有注射液進行治療。記錄2組患者的DVT發生率。

5、統計學處理 所有分析均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完成,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并采用Student 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

二 結果

實驗組平均年齡大于對照組(表1)。術前患者肢體周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2)。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3)。確診血栓患者治療后癥狀消失,彩色多普勒超聲復查顯示靜脈血栓消失,未出現肺栓塞。 轉貼于

表1 兩組患者年齡比較

組別

例數

年齡/歲

t

P

實驗組

43

68.4±17.52

6.12

對照組

44

65.5±16.96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0d肢體周徑(mm)比較

組別 術前 術后10d

實驗組 30.28±1.62 33.54±1.54

對照組 29.17±1.07 34.28±2.06

t 1.21 16.21

P >0.05

表3 兩組患者靜脈血栓總發生率比較

組別 有靜脈血栓 無靜脈血栓 t P

實驗組 2 41 7.96

對照組 9 35

三 討論

經典Virchuow理論認為血流滯緩、血管內膜損傷、高凝狀態是引起靜脈血栓的3個重要因素[3],本研究對象均為腫瘤手術患者,具有上述DVT形成的危險因素,所以應采取預防措施。日前臨床應用的抗血栓藥物主要是低分子肝素鈉、華法林、阿司匹林腸溶片、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等抗凝藥物。但由于抗凝藥物易造成出血、皮疹、瘙癢等并發癥,因此機械性預防措施更受到人們的青睞。

我院使用的氣壓式血液循環驅動器,通過可充氣的氣囊間歇性充氣,使下肢和足底靜脈受壓,增加靜脈回流,減少血液淤滯。使用時應注意:1)儀器水平放置;2)應在肢體套上套筒的情況下對套筒充氣;3)套筒遠離銳器以免被扎破致操作失敗;4)急性靜脈血栓、深部靜脈性血栓嚴禁使用,因其可加速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

本研究中經過氣壓式血液循環驅動器干預后的實驗組,靜脈血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氣壓式血液循環驅動器在預防靜脈血栓的發生方面具有明顯效果,特別是對于腫瘤手術患者。

參 考 文 獻

[1] 黃新天,張培華.預防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進展[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1998, 13( 5) : 301.

篇8

[關鍵詞]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鈉;腹部外科手術

[中圖分類號] R54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7(c)-0052-03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凝結,阻塞靜脈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如未及時治療,急性期可并發肺栓塞,后期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1],可影響生活和工作能力。靜脈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是造成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2]。手術創傷,手術所致失血、失液、脫水,術后臥床等因素可使血液呈高凝狀態而導致患者處于高危狀態,極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3]。近年來骨科手術后已常規使用低分子肝素鈉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取得了良好療效。普外科已認識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性。本文對在本院外科行腹部外科手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低分子肝素鈉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8年5月~2012年9月收治的136例行腹部外科手術(≥3級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男性67例,女性69例;年齡45~76歲,平均62.6歲;平均手術時間3.25 h;術后臥床時間3~5 d,平均3.92 d;行肝膽手術93例,胃腸道手術43例。將13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8例和對照組68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種、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患者術后24 h即使用低分子肝素鈉4000 IU皮下注射,1次/24 h,使用6~7 d,同時予以常規預防措施,包括抬高下肢20°~30°及定時雙下肢局部按摩,雙下肢活動訓練以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對照組患者術后采用常規預防措施及護理,包括抬高下肢20°~30°及定時雙下肢局部按摩,雙下肢活動訓練以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

1.3 觀察指標

術后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下肢腫脹、下肢疼痛,下肢皮膚色澤有無泛紅、青紫,有無淺表靜脈擴張,有無壓痛,檢查時注意動作應輕柔,防止血栓脫落。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血小板計數變化,記錄兩組治療后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比較

治療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0.0%,對照組有15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2.1%,其中1例于術后第3天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而突發肺栓塞,經搶救3 d無效死亡,另一例于術后第7天突發肺栓塞而死亡;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小板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血小板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3 兩組治療后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的比較

兩組治療后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3 討論

腹部大手術(≥3級)的手術過程復雜,創傷大,手術時間長,失血、失液較多,術后易出現血容量不足、脫水,且術后臥床時間長等,這些因素可致靜脈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這是造成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這些高危因素很容易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4]。國外報道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27%~50%,近來國內多有報道手術后患者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而致肺栓塞死亡的病例,應引起重視。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已成為外科手術后的治療措施,原有的物理方法雖能有效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但仍有部分手術后患者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造成嚴重的后果[5-6]。腹部大手術后1~5 d的高危期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極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鈉是目前臨床上首選的抗凝藥,其生物利用度高(95%),療效確切,對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影響不明顯[7],無出血等不良作用,安全性高,無需藥物監測,同時血漿半衰期平均為6 h,單劑量注射后,在血液中的抗激活性因子可維持20 h[8]。低分子肝素鈉具有明顯的抗Ⅹa因子活性作用和一般的抗Ⅱa的作用,在預防劑量下本品對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沒有明顯改變,不影響血小板凝聚,也不影響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的結合[9]。試驗表明,低分子肝素鈉對體內外血栓的形成均有明顯抑制作用[10],對凝血及纖溶系統影響小,產生抗血栓作用時,出血可能性極小,使用方便,副作用少,藥物安全性高[11]。術后24 h即可預防使用,1次/d,皮下注射。治療期間需監測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計數[12-13]。

綜上所述,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目前外科大手術后的嚴重并發癥,一旦發生可危及患者生命,并造成醫療糾紛,嚴重干擾醫生的工作情緒及影響醫院的聲譽;低分子肝素鈉對預防外科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有確切的效果,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在德,吳肇漢,鄭樹,等.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17.

[2] 李進.骨科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7,23(4):521.

[3] 胡智玲,孫丹丹.骨科患者術后血流流變學變化與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性分析[J].河北醫藥,2011,3(16):2533.

[4] 李江濤,齊尚鋒.低分子肝素防治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研究進展[J].遼寧醫學院報,2009,30(4):373.

[5] 孫秀芳,鄭戰營,陳曉偉.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防治[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7,13(3):137-138.

[6] 吳新民.圍術期深靜脈血栓形成[J].臨床外科雜志,2006,14(1):22-26.

[7] 陳曉春,賈樂生,楊爽.四肢骨折D-二聚體的變化與血栓形成相關性及干預性治療[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11-12.

[8] 趙斌.腹腔鏡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8,13(4):345-346.

[9] Geerts WH,Pineo GF,Heit JA,et a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J].Chest,2004,126(3 Suppl):338S-400S.

[10] 王樂民.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J].中華骨科雜志,2005,25(7):419.

[11] 陳小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診斷[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0,2(3):169-170.

[12] 劉林勛,李煥祥,吳澤濤,等.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鈉聯用在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療效觀察[J].青海醫藥雜志,2011,41(2):22-23.

篇9

關鍵詞:腹腔鏡;廣泛子宮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子宮惡性腫瘤;護理

子宮惡性腫瘤以往治療主要采用開手術廣泛子宮切除并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進行治療,但隨著腹腔鏡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因其具有創傷小、切口美觀、恢復時間短、住院時間短等優點而替代了以往的開腹手術[1]。目前,子宮惡性腫瘤主要采用腹腔鏡廣泛子宮切除并盆腔淋巴結清掃術(LPL+TLRH)進行治療。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子宮惡性腫瘤患者行LPL+TLRH治療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取得滿意療效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子宮惡性腫瘤患者,年齡37~65歲,平均年齡(50.2±6.8)歲。所有患者均經宮頸組織活檢以及子宮內膜組織活檢確診。納入標準:子宮頸癌ⅠA1~ⅡA期,子宮內膜癌ⅡB期以下。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心、肺疾患者;患有內分泌疾病者;患有急性彌漫性腹膜炎、嚴重腹腔粘連、各種復裂孔疝者;其他部位惡性腫瘤史者;曾行放療、動脈化療史者。按數字表法隨機將選取的患者分為兩組各38例,兩組患者年齡、腫瘤類型、腫瘤分期、手術方式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LPL+TLRH治療,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

1.2.1術前護理

1.2.1.1心理護理 患者由于對手術的安全性、預后的擔憂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應當針對患者存在的各種問題給予細心解釋,告知其腹腔鏡手術的安全性,術中因采用全身麻醉,基本無痛;通過手術將病灶切除,可有效緩解癥狀,使生活質量得到有效提高;術中保留陰道殘端長度,并且告知其年輕患者可通過采用陰道延長術,可使性生活質量得到改善,不會影響夫妻感情等。同時可采用請手術成功的患者現身說法的方式,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減少對手術的恐懼,從而積極配合治療。

1.2.1.2術前準備 ①術前協助患者完善各項化驗和輔助檢查,如血、尿、腎常規;凝血功能;雙腎輸尿管膀胱、子宮雙附件B超檢查;胸片、心電圖;腫瘤標志物CA125檢查等;②腸道準備:進行手術的前1 d給予無渣半流質飲食;術前晚餐后3 h給予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導瀉或給予灌腸清潔腸道;術前給予8~12 h禁食,6 h禁水;③皮膚準備:進行手術的前1 d備皮,特別需要注意臍孔清潔;④陰道準備:進行手術的前1 d及術前需要采用5%碘伏進行陰道消毒;⑤個人準備: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預防感冒,注意保暖,保持外陰清潔[2]。

1.2.2術后護理

1.2.2.1一般護理 ①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傷口以及陰道流血流液情況、尿量、引流情況等,并做好各項記錄;②全身麻醉未完全清醒時,為防止嘔吐物誤吸的發生,需要給予患者去枕平臥頭側位,6 h后給予低半臥位;患者清醒后,應當鼓勵其多翻身,并指導其早期下床;術后5~7 d內均應當指導患者穿抗血栓彈力襪,并按摩雙下肢,為有效避免或降低肺部并發癥、腸粘連、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5~7 d應當指導患者帶尿管下床;③術后留置盆腔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并需要對引流口、引流液的顏色、性狀、量等給予嚴密觀察,防止腹腔內出血的發生;④術后10~14 d需留置尿管,應當加強會清潔工作,采用溫水清洗及5%碘伏溶液擦洗,均為2次/d;術后一般10 d后進行導尿管夾管膀胱鍛煉,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收縮訓練,有尿意時開管,尿液排盡后夾閉尿管,一般14 d拔除尿管;拔管后,指導患者多飲水,每次應當盡量排空膀胱,若難以排空膀胱者,應當于24 h后行B超或導尿測殘余尿量,若提示為尿潴留,需要繼續留置導尿管,并進行尿管夾尿訓練[3]。

1.2.2.2飲食護理 手術當日患者需禁食,次日給予無乳流質,直至患者排氣后可給予半流質飲食,最后逐步過渡到軟食、普食。術后可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飲食,促進傷口愈合和機體恢復。

1.2.2.3并發癥觀察及護理 術后加強對陰道分泌物、呼吸、體溫、血象、引流液等觀察,若存在陰道出血,則可能為陰道殘端出血,需要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并告知醫師給予及時處理;若陰道分泌物存在惡臭氣味,則表明為生殖道感染;術后創傷反應以及創面出血壞死組織吸收等均可能導致術后發熱,但一般≤38.5℃,并且持續時間≤3 h,若患者出現高熱,需進行物理降溫,若需必要給予血培養排除菌血癥。腹腔鏡手術可能導致輸尿管或膀胱損傷、麻痹性或粘連性腸梗阻、下肢深靜脈血栓、盆腔淋巴管損傷乳糜漏等發生,需給予密切觀察,及早發現,及時治療[4]。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結數目、手術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手術情況等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并發癥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進行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切除淋巴結數目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腹部切口痛1例,腸梗阻1例,膀胱損傷2例,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28.95%(P

3 體會

子宮惡性腫瘤采用LPL+TLRH治療,由于腹腔鏡下是通過應用能量器械先凝固血管然后進行切割的方式,而其出血量相比開腹更少;腹腔鏡手術避免了開徒手剝離組織等操作,而有效降低了術后盆、腹腔粘連的發生;術野暴露充分,無需排墊腸管,使術后胃腸功能能夠較快恢復,進食早,有效減少了術后所需營養支持的費用;并且腹腔鏡手術患者可盡早下床活動,更利于引出盆腔引流液。因此,LPL+TLRH是目前治療子宮惡性腫瘤的重要且有效手段。

腹腔鏡手術對護理具有較高的要求。本研究中,觀察組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其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主要原因在于,術前給予患者有效的心理護理、陰道準備、胃腸道準備等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信心,保持平穩心態接受手術,降低了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術后生命體征觀察、引流管和導尿管的護理,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指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可有效促進胃腸蠕動;合理飲食指導,可促進傷口愈合和機體恢復;預見性觀察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確保手術療效的重要措施。

綜上所述,子宮惡性腫瘤采用LPL+TLRH治療,給予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海峰,楊慧云,陳芳,等.腹腔鏡下廣泛全子宮切除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治療子宮惡性腫瘤28例臨床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14(2):143-144,154.

[2]蓋煉煉,樂愛文,王中海,等.腹腔鏡廣泛子宮切除并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治療子宮惡性腫瘤護理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0,15(5):356-362.

篇10

[關鍵詞]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PICC置管;靜脈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4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3(a)-0167-02

近年來,腫瘤患者發病率逐年上升,靜脈化療為腫瘤患者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由于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如靜脈炎和靜脈滲透等,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有時影響治療。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置管)的開展為長期輸液和化療的患者提供了一條安全的靜脈通路。然而靜脈炎的發生影響留置效果,甚至影響治療的正常進行。因此筆者認為靜脈炎的治療也是相當重要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7月~2011年7月,PICC置管患者出現靜脈炎者40例。年齡最大84歲,最小17歲。 隨機分為兩組:20例采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20例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其中采用頭靜脈者9例;采用正中靜脈者12例;貴要靜脈者19例。乳腺癌患者6例;肺癌患者10例;鼻咽癌患者3例;食管癌患者7例;宮頸癌患者4例;胃癌患者5例;喉癌患者5例。

1.2置管材料及藥物

均采用PICC(美國BD公司)導管型號為4F,全長60 cm,選用無針正壓接頭。多磺酸黏多糖乳膏選用德國三共SANKYO公司生產(商品名:喜療妥),規格:14 g/支。

1.3 方法

臨床護理工作中,將出現靜脈炎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患者根據靜脈炎的嚴重程度,決定換藥間隔時間。除運用常規的護理措施之外,在輸液過程中及睡眠時抬高術肢,連續3 d,24 h后穿刺部位局部熱敷,每次20 min,每天3~4次,熱敷后給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延穿刺點上方靜脈走向外涂并適度按摩5~10 min,每天2次,連續3 d。對照組只給予置管后常規護理,不執行其他護理措施[1-2]。置管后的護理常規:(1)沖管。每日治療結束后用0.9%NS 20 mL沖管。將殘余藥液全部沖入血管內。(2)封管。每日用肝素鹽水3~5 mL封管1次,肝素鹽水濃度為每毫升鹽水含100 U肝素(可維持抗凝12 h),當肝素鹽水注入3 mL時要邊退針邊推封管液,直到針頭退出。沖管、封管推液體時動作要緩慢且不可用力過大。(3)較早發現堵管即時處理,導管仍可正常使用。但如果導管堵塞嚴重,不可暴力沖管,只可原地換管,這會給患者帶來經濟損失。

1.4觀察指標

靜脈炎判斷標準(參照WHO標準),0度:無不良反應;Ⅰ度:沿靜脈走向疼痛≤2 d;Ⅱ度:疼痛3~5 d和(或)紅腫;Ⅲ度:疼痛≥5 d和(或)紅腫;Ⅳ度:疼痛不能耐受停藥。觀察患者靜脈炎緩解時間、患者局部疼痛消失時間、PICC平均留置天數。

2結果

兩組結果進行比較:疼痛緩解、紅腫緩解兩組比較觀察組短于對照組;PICC平均留置時間觀察組明顯長于對照組。經χ2檢驗,以上3項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 0.05)。見表1。

3討論

PICC具有創傷小、便于操作、置管成功率高、保留時間長等優點。但也有不足之處,靜脈炎是PICC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生率為2.6%~9.7%[3-4],包括機械性靜脈炎、血栓性靜脈炎和化學刺激性靜脈炎。PICC置管后靜脈炎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1)機械性靜脈炎,主要由于導管型號和血管的內徑大小不適宜,導管材料過硬,穿刺肢體活動過度所致[5]。患者精神高度緊張使血管收縮痙攣,血管條件差等可引起機械性靜脈炎。(2)血栓性靜脈炎,可能與導管的型號和血管的大小不適宜(導管外周形成血栓),穿刺時損傷血管內膜(導管尖端和導管內形成血栓);封管不規范,對導管材質過敏,個體體質差異等有關。(3)化學刺激性靜脈炎,與局部血管位置及血流量有關,也可因為操作中無菌區被污染,或手套上滑石粉刺激有關,較少發生。PICC置管過程中因穿刺針頭較粗,穿刺過程中尤其是多次穿刺情況下會對局部軟組織及血管壁、血管內皮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因此要求置管護士接受過專門的技術培訓,操作熟練,穿刺技術高,臨床經驗豐富,在置管前對血管條件的評估應充分。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作用機制為:通過作用于血液凝固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而具有抗血栓形成、阻止局部炎癥的發展和加速血腫的吸收,達到抗炎、止痛,從而降低靜脈炎的發生。同時應用于淺表性靜脈炎、靜脈曲張性靜脈炎、血栓性靜脈炎、血腫等,可以達到消除紅腫、疼痛、硬結等靜脈炎癥狀的作用[6-8]。

PICC為腫瘤患者建立了一條無痛性治療的中心靜脈通路,靜脈炎的發生嚴重影響了留置時間及留置效果。本文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應用明顯地減少了靜脈炎帶來的負面影響,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郭麗娟,王立,任少林,等. 預防PICC置管并發癥的護理方法[J]. 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3):5.

[2] 王玉珠,彭希琳,岳利群. PICC置管并發癥原因分析及其對策探討[J]. 海南醫學,2009,20(4):152.

[3] 張明娟,趙紅梅,曹輝. 改良PICC在腫瘤患者化療中的應用及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1):76-77.

[4] 鄒冬梅. 循證護理在PICC導管所致靜脈炎護理中的應用[J]. 當代醫學,2011,17(6):134.

[5] 王春妹.護理操作對PICC置管后并發癥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04,18(6B):1099-1100.

[6] 李桂美. 濕潤燒傷膏治療輸液后靜脈炎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01,7(11):812.

[7] 張金桃,夏輝,劉春紅,等. 33%硫酸鎂濕熱敷預防PICC機械性靜脈炎的效果[J]. 當代醫學,2012,18(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