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7: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英人才培養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精英人才培養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牢牢把握“突出一個中心,主攻二個重點,增強三個支撐,提升六個水平”的年度總任務,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大力加強我縣規模企業中經營管理人員的培養。通過專業培訓、院校培訓、考察調研、專題講座等方法,使我縣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戰略思維能力、管理創新能力、經營決策能力和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主要措施

1、專業培訓。開展“中國職業經理人資格認證培訓”,與省中小企業局聯系,參加由國家發改委主管的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授權的中國職業經理人省管理中心具體負責舉辦的“中國職業經理人資格認證培訓班”,每期造送10—20名規模企業副總以上高級經營管理人員參加,課程均由國內著名專家、教授、頂尖實戰派老師授課。

2、院校培訓。組織選送10—20名規模企業總經理或生產技術經理(總監)、科技管理人員參加由省中小企業局主辦的“科技企業北大、清華班”,在北大、清華授課。

3、專題培訓。與省中小企業局和中小企業協會聯系,舉辦中小企業競爭力和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金融風險管控解決方案專題培訓班,邀請有關專家、學者來灌授課,組織150—200名企業管理人員參加聽講。

4、專題講座。與省經信委聯系,為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融資能力和水平,加快本土中小企業上市進程,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聘請中國人民大學碩士,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總經理助理,中國最早30位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之一,魏舒明來縣作“場外市場-中小企業融資新途徑”專題講座,組織全縣180家規模企業負責人,鄉鎮分管工業經濟負責人,園區、經濟管理部門班子成員參加聽講。

5、體驗式培訓。具體時間、地點、內容待與省中小企業局聯系最后確定后再另行通知。

三、組織實施

1、組織領導:根據我縣實施“三百育才計劃”,培養百名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工作在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由縣經信局牽頭負責,經濟開發區、產業區、各鄉鎮黨委參與。

2、人員選派:參加專業培訓體驗式培訓和院校培訓人員分別由縣經濟開發區,產業區和鄉鎮選派。

3、培訓時間:

(1)“場外市場-中小企業融資新途徑”專題講座,計劃在4月份。

(2)體驗式培訓,計劃8月份。

(3)“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金融風險管控解決”專題培訓,計劃在10月份。

(4)“中小企業競爭力大講堂”計劃在11月份。

篇2

[關鍵詞]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 人才培養方案 方案設計

高職院校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經過幾年的建設取得了很大進步。同時期,我國房地產業方興未艾,飛速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政策、形勢和問題。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房地產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理論基礎

人才培養模式是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理論基礎。我國目前在高職院校中實行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在探索與構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學院經過幾年的實踐,初步形成了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以“三個結合”為特色的高職院校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其基本內涵: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結合、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結合。達到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實踐操作水平,并進而成為適應房地產行業發展具有一定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結合:指理論課程教學及實訓教學內容與房地產工作實踐內容的結合;某些課程,如工程招投標和合同管理課程,開創模擬公司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扮演企業管理人員、招標人、投標人等各種角色,招標、投標程序都模擬現實中的操作程序。還有些課程與學生日后參加的考取職業資格證結合。

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結合:體現為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在課程設計中,按照工作過程要求和學生學習認知規律重新序化課程內容,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結合,職業核心能力的學習與工作崗位相結合,構建“邊工作邊學習,為工作而學習”培養模式。

“三個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體現出企業參與了育人的全過程;突出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知識教育與能力、素質訓練的同步性等方面特性,實踐中是行得通的。

二、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

1.設計原則:本著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利于提高專業建設質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學管理效率,體現公共課程領域與專業領域;本著能反映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反映專業特色建設要求和反映職業資格證書要求,體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模塊化課程;本著課程教學實驗教學合一、產學結合落實(校內)實訓和校企合作落實校外 (頂崗)實習,構建相對獨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本著必修選修課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

2.課程體系結構及課程設置的原則和依據。基于專業群規劃與設置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結構應有五部分組成:(1)必修課程。這一學習領域課程應使學生盡可能在人文素質、職業素質、思想道德、數理基礎、外語交流及學習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礎。(2)專業技能學習領域課程。該學習領域課程應能為各專業方向學生構筑一個基礎理論較為寬廣、核心技能要求明確,能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與遷移提供良好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綜合性核心課程及核心技能實訓模塊。

3.注重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以及素質教育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將素質教育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之中。為了讓學生在德、智、體、美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方案要求學生不但具備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而且具備交流、創新、創業和組織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

4.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人才培養方案應當包括:專業簡介、專業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規格、專業職業行為領域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學習領域課程描述、教學計劃表、專業實訓、實施條件、實施要求、專業管理共九個部分組成。

5.課程體系基本建設。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建設:由公共學習領域、專業技能學習領域、專業綜合技能學習領域、公共選修學習領域、素質教育五部分構成。原則上,課內總學分數限定在150學分左右。其中公共學習領域是學校課程,為全院學生所必修,占比例20%;專業一般學習領域和專業綜合學習領域課程是按照專業而設置,所占比重約70%;選修課,約占10%;原則上,課內教學總時數控制在1800學時以內。實踐學時不超過1900學時。

6.課程設置及安排。課程體系是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核心部分,重新構建高職教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變傳統的“學科本位”課程觀,采用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能力本位”課程觀。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根據本專業目標崗位的實際需要,綜合各崗位的工作任務、內容、職責等要求,由企業專家組主導起草《崗位職業標準》;在分析職業崗位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的基礎上,將學科體系的課程內容進行解構,按工作過程中的行動體系選擇、序化課程內容,通過理出的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并歸納出行動領域;由行動領域并基于真實工作過程構建課程體系(學習領域)。

課程學時與學分。所有課程均以16學時/學分計算所需的總課時,以0.5為最小學分單位。獨立設置的各類實習、實訓、畢業設計每周計1學分,軍事訓練2學分,入學教育、畢業教育各1學分,頂崗實習每周計1學分。

篇3

關鍵詞:創新人才;精英教育;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1-0027-02

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精英教育,而精英人才必須要有創新精神,因為社會的進步源于創新,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國家對教育的迫切要求。高校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機構,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時代賦予的重任,而完成這一重任必須制訂合理而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正是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技術路線,如何在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出精英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特色,一直是我校教學改革的前沿課題和探索重點。

一、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眾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兩個方向,在我國高等教育進人大眾化教育階段仍須大力發展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學一方面要發展大眾化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實施精英教育、培養精英人才。哈爾濱工程大學作為一個具有“三海一核”特色的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在良好地完成大眾化教育的基礎上,更應該擔負起培養精英人才的重任。

1.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學生的文化素質在大學的起點就具有很大差異,學生的底蘊、特點、愛好、能力、性格、思想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如何解決不同文化基礎學生的培養問題,給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提出了新的難點和挑戰。我國正處于發展階段,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而實行大眾化教育,雖然滿足了大部分學生發展的一般需求,培養了一大批廣適性的人才,但還遠遠不能滿足優等生的需要,對優等生的教育,應該是在大眾化教育基礎上進行的更深層次、更具有創新性的精英教育。這樣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位學生能夠受到更適合自己的高等教育,順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有利于學生潛能的發揮和身心健康的發展,才能培養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有利于國家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2.培養精英型人才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研究型大學的首要任務和最根本的內涵就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在“九五”和“211工程”建設中,我校形成了以主要服務于“三海一核”,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海一核”特色的人才培養及發展目標。按照我校的全面推進以“寬口徑、厚基礎、倡個性、重創新”為特征的培養模式,培養滿足“三海一核”等國家戰略領域需求的一流工程師、行業的領軍人才和科學家,一直是我校的培養目標,也是自動化學院的努力方向。像我校這樣以研究型大學為目標的高等學校,“應當把精英教育作為自己的人才培養理念,下大力氣通過各方面的改革和建設,把學生真正培養成為具有中華民族精神、能為中華民族騰飛獻身的‘國際化’精英人才”。

3.培養精英型人才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專業自成立以來已培養本科生3500余人,共有3個專業方向,分別為“船舶控制”“運動控制”和“過程控制”。自動化專業2005年被評為黑龍江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重點專業,2008年被列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2006年被評為黑龍江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重點專業。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在國內有重要影響在社會上有較高聲譽的專業。自動化學院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二級學科中“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和國防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兩個學科為國家“211工程”“九五”“十五”重點建設學科,并已列入國防科工委“十一五”重點建設學科規劃中。目前,學院使用多媒體手段授課的課程達到42門。6項成果獲多媒體課件類校優秀成果獎,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共有9門課程采用雙語教學。正在積極擴大雙語教學的范圍,形成一支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經過3~5年的努力,學院雙語教學授課課程爭取達到14門。

精英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這正需要制訂一套適合精英教育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自動化學院擁有這樣一批專業人才和特色學科,必然決定著我院擔負著培養精英人才的重任。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覆蓋面

1.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在建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方案時,要確定培養行業的領軍人物、一流的工程師、具有深厚基礎、創新潛質的科學研究人才的目標。培養方案是學生學習的理論依據,制訂一套行之有效且適合精英人才的培養方案,是培養精英人才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學生的能力、知識、素養等全方位的培養上,不斷優化課程結構體系,不斷改革教育教學方法。

2.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自動化學院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教學改革。打通專業課程平臺,拓寬學生的專業基礎;優化理論教學環節,推進教學內容及方法改革;理論聯系實際,合理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積極創造條件,引導科研與創新活動;深入了解行業發展,合理安排實習環節。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壓縮課內教學時間,推動教師進行教學方法改革;與科技發展相結合;課程組內教師按照統一的大綱授課,但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專業方向的教學要求,在授課過程中側重點不同;改革教學模式;更新和完善教學技術手段;實現教考分離;學業評價。改革實驗教學的模式和內容,也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方面。

3.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保障體系。為了提高本科教學水平,強化教學質量,自動化學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識教育與特色需求相結合,完善專業方向設置;構建課程群(組),優化課程結構與內容;堅持“三海”特色,設置鮮明的“三海”特色課程;推進多媒體、雙語課程建設,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轉變教育觀念,探索研究型教學方法;提升實踐教學能力,科學合理設計實踐教學體系。重視本科教學,堅持教學中心地位;發揮科研優勢,堅持科研支撐教學;明確獎勵辦法,量化激勵機制;完善約束制度,保障教學質量。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教學,使面對學生的教師始終是最優秀的。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干部競爭上崗制。制訂教學質量評價辦法,全面評價課堂教學。制訂學生評教指標,改善教學質量。

4.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評價體系。科學而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對精英人才的培養起重要的推動和導引作用。精英人才培養富有創新性,也具有不確定性,過于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利于學術自由和精英人才的培養。通過完善教學方法、改革考試方式、加強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激勵學生科技競賽等舉措來推進精英人才的培養。

根據自動化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素質理念,結合人才需求方向,自動化學院針對自動化學院學生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社交能力等建立了一套全面完整的創新型人才評價體系。全面完整的人才評價體系,為自動化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個評價標準。以此為基準,自動化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實施以來,獲得了顯著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效果。

篇4

關鍵詞: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創新人才

0 引言

近些年,我國高等科學院校的改革力度不斷優化,尤其是產業結構的頻頻變化,高科技信息化覆蓋面較廣和高等技術院校的普及,使當今人才市場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的培育能力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基于此,本文結合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發展現狀進行探究,并提出了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希望能幫助提升教學質量,促使高校培養出更多的機械設計制造人才,進而緩解人才和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

1 培養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的必要性

由于知識產業的不斷更新和突破,使各行業的用人單位在人才的整體水平上需求越來越高,高技能、高素質、高學歷的綜合型人才是人才市場需求的焦點。雖然我國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發展歷史較長遠,院校各專業種類設置繁多,培養了不計其數的機械設計人才,但是學校培養出來的綜合型人才所占比例相對較低,難以滿足市場發展需要。

2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發展現狀探究

在教育革新理念的引導下,各專科技術院校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人才的培養。產業結構的更新換代,專業知識的快速更新,給高等院校的辦學規模、辦學理念、辦學層次等提供了多元化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得到長效發展。從現狀看,多數高等科研院校學科建立歷史悠久,人才發展方向定位較高,擁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綜合水平較高的師資力量,為社會培育出了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科研探析能力較強、實踐創新資源較廣的專業應用型人才。但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在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具體介紹如下:人才的最終流向分布于社會科技領域的各個角落,由于受極端專業化的教育傾向,又沒有針對性的對其專業實踐領域進行高度開發,導致人才資源在剛步入工作崗位時無所適從,沒有用武之地。再加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得到充分的引導,造成對實際工作缺乏創新思維,不能與現代高科技思路同步發展,缺少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

3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法

高等科研院校以科研為核心,在傳授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實踐教學資源的應用性,以滿足社會各科技行業領域里的空白。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案,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更好的相結合,培養出學生的特色和優勢,更好的迎合人才市場的需求,具體建議如下:

3.1 優化整合教學體系

當今院校開發的是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高端精英人才,以填補現代科技領域里的人才空缺。其一,優化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基本條件,內容思路的設計對開發精英人才資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學內容的重點與側重點,既體現了獨立的個體但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思維邏輯緊密相關,環環相扣。教學內容的發展方向應迎合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對自動化和微電子領域的教學。在開發方案中,可以對控制工程、傳感器等專業領域添加教學內容,以彌補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的空缺。其二,優化實踐內容。當今社會急需實際應用中操作能力較強的人才,應將基礎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繼而進一步開發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通過各種渠道,加強校方與企業的交流互動,根據企業的生產資源和生產環境,創設校企合作的實踐應用平臺,利用企業有資深經驗的工程人員為學生做實際指導工作,形成良性互補,這樣既解決了企業高科技人才的空缺,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層面,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操作經驗,對所學的科學原理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探究,以全新的角度審視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彼此相互融合的內涵,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深刻體現。

3.2 完善師資力量體系

雄厚的師資力量體系是開發高科技人才的基本條件。隨著專業知識的不斷更新,學校要為社會提供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精英人才,就必須調整教師觀念的更新和突破。通過對當前的師資力量分析可知,為數較多的機械化教師缺乏全面的工程實際經驗,鑒于此,建議可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教育措施,提升教師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全面完善師資力量體系,勢在必行。具體表現為:一、在教學期間可定期安排教師到實驗基地、企業一線生產環節進行實際操作,此舉是完善師資力量專業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二、強化校方和專業相對口的企事業單位的互動關系,聘請高級工程師到校方進行知識講座,階段性的對教師和學生實驗環節進行科研指導,充分利用高級工程師的實踐創新經驗來提高薄弱的教師新能源。三、調動教師參與科研項目和相關企業委托類項目的主動性,通過對某些項目的具體研發活動,提升師資力量的探究能力,積累項目研發的實踐教學資源。

3.3 建設質量監控體系

由于目前考核制度存在種種問題,加強建設質量監控體系勢不可擋。首先,對規章制度環節嚴把關,嚴格遵守規章管理條例,在教學質量上實行定期考核制,推動教師教學理念的優化設計,提升優化資源的分配能力。其次,學生在本學期結束時,對本學期各專業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判,由此來作為教師考核的評判依據。再次,定期開設聽課演講活動,并對演講質量綜合評價分析,以此來發現各專業教師教學質量問題。

結語:

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給各大科技院校培養高技能、高學歷等綜合素養人才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優化的設計對開發人才資源起著關鍵作用,雄厚的師資力量體系是開發科技人才的基本條件,機械設計及制造及全自動化應做好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筆者認為,各大高校應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應借鑒“走出去,引進來”的教學措施,進一步提升學生與人才市場接軌的緊密度。本文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方案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幫助培養集豐富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于一身的精英人才,更快的促進現代科技發展,為我國機械大國向機械強國的邁進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周知進,胡燕平.地方院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特色專業建設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4,03:55-57.

[2]杜柳青.面向汽摩產業的機械工程類專業特色人才培養――以重慶理工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8:149-154.

[3]周知進,胡燕平,康輝民,伍俏平.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總體目標探討[J].大學教育,2014,13:87-89.

[4]劉,李嘉賢,劉廣達,董炯.“本科+技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遼東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研究對象[J]. 價值工程,2015,10:253-254.

[5]姚屏,王曉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查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08:127-131.

篇5

論文關鍵詞:高職;內涵建設;路徑

加強內涵建設是新時期以質量為本建設高職院校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性工程。筆者認為內涵建設要做到“五精”,即精品課程、精品專業、精銳隊伍、精細管理、精英人才。內涵建設要在“五精”上下功夫,方能取得成效。

一、抓精品課程建設

課程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課程教學質量是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要素。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其核心工作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加快課程建設的步伐[1]。

精品課程建設的目標是:以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基準,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重點,以整合各類教學改革成果和優質教學資源為手段,從全校的公共課和主干專業課入手,實現加大教學過程中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科研與教學的緊密結合,促進學生主動和自主地學習,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高質量的精品課程建設的重點應放在教學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課程內容建設、實踐性教學環節建設、建立完善的評估指標體系、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等六個方面。

二、抓精品專業建設

(一)提高對精品專業的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重視精品專業建設,它的意義既是創學校品牌,又是帶動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通過精品專業建設不僅能凸顯學校的辦學宗旨和辦學特色,還能增強辦學活力,給學校注入新的工作動力。精品課題選擇要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員,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精品不要多而要精,根據本行業(區域)本校的特點來選擇,有意識地培養精品專業,有的精品要與當地傳統文化相結合。要有一套目標明確,內容充實,措施有力的工作方案。

(二)要有好的專業老師。創精品專業必須要有好教師,沒有名師是不可行的。不但學識淵博,而且師德好,事業心強,關心高職教育,教學方法高,在相對穩定的隊伍中又有專業帶頭人。

(三)選用精編專業教材。選編教材應該是最精煉的,有先進性、科學性、時代性的,為師生所喜愛的教材。

(四)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手段,要充實教學硬件,提倡教學的理論與技能的有機統一。提倡師生互動,學員互動,要發揚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課堂教學活躍起來。盡量采取先進的教學工具,盡可能做到形象直觀。學校應當盡量滿足多媒體教學設備的需要,及精品專業經費上的需要。讓學生的精品作業能上臺、上網交流,共同提高,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

(五)突出實踐,實行開放性教學,開展內外交流。實踐出真知,實踐能夠加深學生對學習成果的鞏固與提高。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學校盡量創造條件,開展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活動。學校在經費上給予必要的支持,精品課程要達到顯著的教學成果。

三、抓精銳隊伍建設

學校的內涵建設與發展,積累與提升關鍵在教干的管、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好的教干能帶出好的學校,品牌教師能教育出品牌學生,品牌學生能提升學校品牌,因此學校的內涵建設應該著重抓好教干隊伍建設、品牌教師建設和品牌學生培養。

(一)著力優化教干隊伍

1.制度促進。首先要建設和完善領導干部學習日制度。每周定期、定時學習,學習法律法規,上級會議精神,通過學習統一思想,明確目標,強化職責。二要學習先進理念,從靈魂深處去認真反思自身的亮點和不足。三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其次要實行嚴格的考核制度。每學期對全體干部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分管工作進行一次量化考核,以實績論英雄。最后要遵守廉潔自律制度。要用好學校的錢和物,堅決做到不拿學校一張紙,不帶走學校一支筆。

2.總結引領。每周召開一次教干會議,所有教干要匯報上周所做的工作和下一周工作設想,每月實行一次交流,以校長為領班,逐級對分管人的工作進行過目,并提出交流意見。實行工作情況通報。定期對工作開展情況好的個人及時予以通報表揚、差的通報批評。激勵先進、鞭策后進。

3.民主監督。每半學期召開一次民主生活會,每學期或每學年要召開一次教代會,完善對學校教干監督機制,校長要多聽聽教干的意見,教干要多聽聽教師的意見,加強干群情感溝通。

只要通過多種措施把學校教干隊伍建設成有“五氣”(立身正氣、處事大氣、說話和氣、工作朝氣、管理文氣),能做好“四個表率”(爭做學習的表率、守法紀的表率、團結的表率、業務的表率),有“三力”(執行力、協作力、創造力)的廉潔、務實、高效、團結的教干團隊,就能更好地促進學校內涵建設。

(二)著力打造品牌教師

1.加強師德建設,提升師表形象。師德修養是教師隊伍的首要任務。弘揚教書育人精神,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構建一支具有一定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師隊伍。

修師德、練師能。以每個星期的政治學習為契機,以教研室為平臺,以“內修素質,外樹形象”為主線,促進教師“德、教、學”的有機統一。

分層推進,優化群體。首先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整體提升輔導員師德修養及專業能力;其次加強教研室主任隊伍建設,通過教研室主任隊伍建設和輔導員隊伍建設帶動全體教師隊伍建設。

2.提高專業素質,促進整體發展。開展專題學習研討活動:每周利用星期二的學習活動進行集中學習。充分發揮校園網的作用,每周更新近期學習,每月開設教師論壇,每學期組織全員讀書活動。

開展展示自身特長活動:鼓勵教師一專多能,在具備專業教學能力的同時,培養特長,發揚特長,并加以總結,進行展示或交流。通過自愿報名、組織推薦相結合,進行集中展示,以期達成“精彩一點,閃亮一片”的目的。

開展專項技能評比:組織各種形式的教學開放。每學年組織“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中老年教師風采展示”,開展板書設計、獨立備課、課件制作、教學片段設計大賽等分項比賽,使教師都有機會有成功的快樂體會,激發更多的教師積極進取,開拓創新。

強化評選,表彰先進。通過“學習標兵”、“優秀輔導員”、“教科研先進”和“教壇新秀”、“教學能手”的評比,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傳播教師中生動事跡,形成年度表彰制度。

3.搭建發展平臺,促進骨干成長。進一步完善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的管理機制和考核辦法,明確骨干教師和崗位職責,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地實施骨干教師的培訓、培養工作。

全方位:包括師德敬業素養、知識能力素養、專業教學素養、創新研究素養。

多層次:培養國家級名師、省級專業帶頭人、校級骨干教師。

多渠道:專家帶教、外出培訓、、課題資助、教學展示、教育論壇等。通過多種渠道的培訓要在近二年培養出五名寫有水平、研有能力、教有特色的骨干教師、省級專業帶頭人。

(三)著力培育品牌學生

1.以大活動為載體,促進學生整體發展。定期定屆舉行活動,以整體和局部活動相結合,校內和校外活動相結合,以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等多種形式舉辦趣味運動會、校內綜合實踐活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體驗、感悟”,進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以興趣小組為主陣地,發展學生特長。學校開設跆拳道、棋類、繪畫、音樂等特長興趣小組,選聘有專長的老師任輔導員。通過興趣小組的開設讓更多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為學生的特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以各級競賽為平臺,充分展示學生創新才能。積極開展校內專業技能競賽活動、特長展示賽,積極爭取組織學生參加更高級別的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樹立自信。

強化宣傳,提高學生、學校的知名度。利用學校的櫥窗、校園網、廣播站等進行大力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正確的輿論導向。

總之,學校的內涵建設要靠優秀教干的管,品牌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創新。學校要在辦學過程中以務實、創新的精神不斷發展、壯大、鍛造三支隊伍就一定能建設好學校的內涵,發展好學校的內涵。

四、抓精細化管理

(一)要讓精細化管理思想成為教職員工的共識。通過各種學習、研討,鼓勵教師把精細化管理思想轉變為自己的認識。學校鼓勵教師用自己所學到的和領悟到的思想大膽實踐,不斷積淀,并逐步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幾乎所有的教師都經歷了一個學習—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的各種思想不再是文本或書面上的東西,而是已經落實了的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的具體行動,并能夠加以例證和說明。

(二)把“小事做細,細事做精”。要把“小事做細,細事做精”,就要從大事著眼小處入手。一是從目標抓起,細化目標,層層簽定目標管理責任書,形成一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隊。二是從組織上抓起,組織是學校管理的基礎,通過健全組織,實行崗位責任制,做到分工明確,使各項工作和活動之間和諧同步,讓學校目標變為行動。三是從制度上抓起,學校規章制度是精細化管理的前提,便于把事情做到公平、合理。四是從問題抓起,那兒有問題就研究到那兒,就解決到哪兒。五是從質量上抓起,在實際工作中形成一種質量觀念,而且把質量觀貫穿于整個工作的始終。

(三)明確職責,責任到人。實行“誰分管的誰負責”、“誰的崗位誰負責”、“誰的班級誰負責”、“誰的課堂誰負責”、“誰的宿舍誰負責”的崗位責任制,一方面可激發其主人翁意識和工作責任感,提高教師自我成就感,增強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與可信度,增強認同感,使學校與教職工形成一個整體,人人明確自己的成長、發展與學校事業發展的密切關系,提高了教職工的自豪感、責任心和使命感。

(四)教學工作日日清。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渠道,重視教學的“五環節”,杜絕課堂“顯性”和“隱性”浪費。為使教學管理工作進一步精細化,就課前、課內、課后的教學和管理細節提出了具體的規定:要求全校教師要牢固樹立質量形成于過程的思想,使每一堂課、每堂課的每個步驟以及各個教學環節都科學、規范、高效,力爭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把教學質量管理從傳統的質量檢查、“事后把關”、“秋后算賬”轉移到質量形成全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質量控制上。

(五)變“結果管理”為“過程管理”。學校管理不同于足球比賽,不能只看輸贏,只有把結果與過程有機統一,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如在教學質量評價上,不能只用考證通過率及分數的高低來衡量教師工作成績,而應側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教師的評價與考核,應改變那種單純總結過去的評定方式,給教師貼上“優,合格,不合格”的標簽,把教師分等分級。而要慎重選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采用激勵性的評價方式,立足于教師的發展,幫助教師分析過去,探討如何使教師明天更好地發展。

(六)管理的關鍵在落實。校辦直接對校長負責,擔負起全面檢查、監督權,發揮了對過程管理的監控作用,隨時檢查各部門工作,定期通報,及時反饋,獎罰分明。在探索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重點抓領導干部聯系系部制度的落實,所有中層以上干部全部按照專業相近的原則,劃分到相應的教研室參與教研活動;系部主任全面承包本年級的管理,明確責、權、利,要求人人會管理,時時在管理,處處有管理,事事見管理;獎懲每月兌現,期末總評表彰。通過落實管理責任,變校長一人操心為大家操心,權力層層有,任務個個擔,責任人人負。這樣一來,學校干部辛苦了,但管理效能提高了,大家心里高興了。

五、抓精英人才培養

如何培養出既具有扎實的知識技能,又滿足社會、企業需要的應用型精英人才?學院面向社會對外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走校企合作培養外向技能型人才的路子,要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大膽的實踐與探索。我院學生與一般本科生相比體現出動手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等特點,具備了“實用型”精英人才的素質,能很好地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篇6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生物科學;人才培養

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中,生物科學和人類的生活和文明產業等發展緊密相連,直接關系到人類的糧食、醫藥、能源等方面的問題。所以,在研究型大學中對生物科學類人才進行培養,是目前具有壓力和潛能的一項重要課題。從教育方看,要全面的注重學生的未來發展,讓學生逐步的加強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意識,在素質方面要兼并廣和專的結合。教學發展均建立在“基于研究的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提倡自主、高效以及研究性教學,致力于培育出具備國際性的人才。

一、精英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創造本科生培養理念

精英人才和一般的人才是不同的,精英人才是在國家的人才中處在最高地位的。在每個行業和領域中,尤其是在科學技術的領域中的人才,要培養其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能夠為國家做出大貢獻的人。研究型大學一般都具有極強的專業性。研究型大學要借助這一特點培養專業的人才。生物科學的專業有加強基礎、拓寬口徑以及增強技能,能夠等適應廣大人才發展的培養理念。學生要具有非常厚實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同時也要實行生物學的應用研究。在有些研究型大學中還設立有機生命基地和理科基地這兩個培育基地,都具有著這些特點。生物學領域的學生必須要具備著創新和實踐的能力,同時也要具備能夠獨立進行生命研究、生物技術研究以及調查和組織管理的能力。

(一)增強生物學科學生科研訓練,提升學生的實驗能力

對大學生進行科研訓練是改革本科教學模式的關鍵方式,同時也是培養與提升學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在研究型大學中,校方可以激發學生多多參加一些科研訓練項目的比賽,通過科研訓練鍛煉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在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建設相關的項目。培養其主動意識。在學校設立相關課題的基礎上建設支持基金,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參加訓練的機會,提前讓學生投入到科研訓練中。科研訓練在一些優秀的導師團隊的共同指導之下,進行仔細的開題、考核以及結果匯報等工作,進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加學校學生在發表刊物上的效率。

(二)改變學生評估制度,建設選撥優秀人才的綜合性體系

在實際的教學中,后期的學習水平結果評價工作一定要做到位。要實行全面的學分制管理。在比較低的年級只能夠每個班級要配一名指導教師,在高年級中就是三到五人配一名。基礎班級要進行滾分式管理,依據學生平時的學習基礎和相關的綜合性素質,以此作為考核的方式和條件。沒有達到要求的學生就沒有在基地班學習的機會,隨即安排到普通班進行學習。在對人才的培養中,可以進行優秀學生的選撥制度。這是為研究生培養優質的學生源。生物學科的學生可以在校內以及校外研讀相關的碩士學位;基地班學生可以在本校研讀,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唯有建設合理性和科學性強的綜合性評價制度,才能夠有效的呈現學生的自我發展和創新的能力。建設全面的優質學生選拔考核體系,普通班照樣實行。改變傳統的用考試分數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的方式,其中學習成績在綜合考核中占據百分之七十,綜合素質能力占據百分之十五,以此方式幫助學生培養綜合素質。在進行面試的時候主要是對學生的科研訓練狀況以及語言表達水平等進行考核,在這樣的選撥過程中就有效的激發學生對科技創新的興趣,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二、為培養人才建設優質的科研平臺

(一)創新性實驗技能訓練為學生夯實實驗基礎

進行綜合性的創新基礎。這種實驗室在原有的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整體性的設計。使用整合課程資源的方式,把貫穿整個學科的實驗依照實際的內容關聯在一起。要建設出符合學校的的生物實驗教學體系。比如像一些農業型的學校就是基礎類實驗,其中包含有動物學、植物學等。在生物科學的實驗中有遺傳以及分析等。在生物技術方面有基因工程以及動植物生產技術等,其中就包括了生物科學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進行適當的改革,讓原本獨立和不連貫的實驗變成了一個整體。學生在設立研究小組的時候,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之下進行鉆研。想要實驗獲得全面的成功,學生就會自主的、仔細的做好每一步的實驗,仔細的記錄每一次實驗的結果,在實驗中才能夠更加的深入,以此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還應該多多鼓勵學生參加相關的比賽和活動。

(二)增強開放性實驗教學

對學生進行實驗室的全面開放是當前學校培養人才、提升專業素質的新措施。進行實驗室的開放能夠加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其拓寬相關能力。把教學實驗室以及科研實驗室為學生全面的開放,在教學的時候生物實驗室中的相關儀器和設備也供學生觀察。對一些對科研興趣比較高的學生,可以依據教學的內容使其自主的選擇實驗的課題以及方案。以此方式讓實驗教學從注重結果變成注重過程。這對生物科學人才的培養有著非常實際的作用。

(三)生物學實驗中心創造優良的設備條件

在生物實驗中心可以對相關的實驗設備進行優化,很多學校在實驗設備上有著獎金2000萬的儀器和設別。按照基礎、綜合以及研究這幾個方面建設實驗教學平臺,把生命科學的體系相融。在創新技能的訓練中,可以舉辦一些培訓的活動。其中可以包含蛋白質研究技術以及生物信息分析技術等。這些實驗基本上都概括了生物學相關的實驗技能,為大學生的科學研究夯實了基礎。進而增加了大學生的學術能力,每一個模塊的技術都應該讓校內外的專業人員進行知識講座。其中主要詳細的介紹這個模塊中所牽涉的相關技能以及理論知識,然后再實行試驗操作的技能鍛煉。

三、改革學生課程,提升學生培養水平

(一)學生的培養實行導師負責制

學生在培養和科學實踐中都由導師負責。導師要指導學生的全過程,其中要對其思想品質和科學道德進行監督。導師要用誠信教學對學生進行任務素養的培育。建設完善的學術規章以及道德標準,把科學和學風融入導師的培訓中。運用有效的方式對學生的政治思想以及學術倫理方面實行教學,進而懲罰一些學術上的不端行為。在生物學的領域中導師要全程的參加到學生的招生工作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在導師的實驗室進行科研訓練,優秀的本科生可以繼續讀研究生。通過考試、面試的雙向選擇進而錄取優質的學生。

(二)濃厚的學術氣氛為學生創造好的交流平臺

學校要培養專業人才,每年應當恰當的邀請一些比較著名的專家為學生做一些講座或者學生報告。實驗室方面也可以定期做一些課堂學術討論。以此方式為研究生提供優質的交流平臺。學院可以請一些網絡技術人員,建設一些相關的學術論壇,制定合理的新課程進行培養。學校的學生最起碼要在學校的論壇上做一次學術報告,并且需要參加一次國際性的會議,用這種方式來激發學生參加活動。

四、為培養生物科學人才做提前工作

在生物學的領域中,人才培養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在各大院校和單位中都有好評。優秀的畢業生在相關的企業和單位也成為了中堅力量。因此,在生物科學人才培養中做提前工作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增強。

(一)改革新生源的選報制度,提高生源質量

生源的質量是保障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方面。把學校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在學術的科研團隊方面進行增強。進而吸引生源,提供學生科研鍛煉的給水,使其盡快的對實驗室進行了解,快速的和導師熟絡。通過相關的講座以及夏令營的方式進行招生宣傳,以此增強學校之間的交流。在招攬學生方面的制度上可以進行一定的改革和優化,比如可以建設優秀生源的獎學金之類的制度,吸引校外的優秀學生。

(二)試著實施本研課程相通,增強對外的交流與合作

試著把本科與研究生的專業課程進行整合,然后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系統。依據課程的設計模塊與難易的程度進行分類設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依據其實際的需求進行相關的課程選擇。有能力的本科生可以選擇更加專業和深入的課程,進而提升自己的學習質量。

五、結語

總之,每個研究型的大學要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生物科學的人才培養。其中主要堅持人才培養的目標,建設良好的實驗平臺以及在人才的后繼力量上做相關的工作。以此培養出更加優秀的生物科學類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惠,秦利,王振東,于洋.生物科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03:78-79.

[2]謝青,楊廣笑,肖靚,劉幸福,蘇莉.生物科學專業本科創新人才培養與實驗教學模式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08:161-162+184.

[3]劉海鵬,白麗榮,盧艷敏,時麗冉.地方高校轉型期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22:189-190.

[4]章新.生物科學專業以學生能力形成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方案解讀[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7,01:91-94.

篇7

1.1背景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技術變化的速度非常快,但是職業教育訓練發展的速度卻較為緩慢,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不能及時地根據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的變化做出合理的調整,培養出的職業技術型人才往往不能滿足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這種反差對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就是職業教育教學思維、教學方法、教學方式不能及時做出合理的調整,學校培養出的學生不能夠滿足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對職業教育進行深化的改革是非常迫切的,其改革核心就是要根據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養的時候開展一體化教學,培養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全面發展的專業性人才。

1.2意義

職業院校對于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出滿足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這一目標,尤其是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完全不能夠滿足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所以職業院校將就業作為導向,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構建一體化教學體系。職業院校通過開展一體化教學,可以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變,教學由“知識的傳遞”轉變為“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學生由“被動接受的模仿型”轉變為“主動實踐、手腦并用的創新型”;教師從“單一型”轉變為“行為引導型”等。

2.職業院校烹飪教學的現狀

2.1教學模式不合理

中國烹飪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技術,中國古人用智慧創造出了種類繁多的烹飪方法和食物,是一門集多種學科為一體的具有很強實用性的科學技術,烹飪的理論工藝體系獨特且完整。當前職業院校在烹飪專業教學上,存在著在一些不足之處,普遍都采用“注入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下老師成為了課堂的主體,而使得真正的學習主體——學生的創新意識被抑制,所以必須加快烹飪職業教育的創新步伐,以一體化課程教學為基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核心,加強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結合,創造出全新的高效的烹飪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2.2課程設置不合理

職業院校在對烹飪專業人才進行培養的時候,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導致課程設置不合理,比如招生規模、實習條件、實習經費、師資素質等,在進行烹飪專業課程設置的時候,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設置不合理,理論課比例占到80%左右,實踐課只能占到20%左右,這就使得學生學習到的理論不能夠在實踐中去驗證,這必然會造成學習效果不佳。這種理論和實踐教學相脫節的現象是當前很多職業院校在培養烹飪人才時候的首要問題,這樣也就導致職業院校很難培養出全面優秀的烹飪人才,所以創新教學路徑,設置合理的課程教學方案,是職業院校非常重要的任務。3.3職業院校教師素質亟待提升當前很多職業院校的烹飪教師的綜合素質都不強,有的是理論知識能力很強,但是實際操作技能卻較低,有的是實際操作技能很強,但是沒有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所以實踐課的教學效果也不是很好。職業院校缺少“雙師型”的烹飪專業教師,這使得職業院校烹飪專業的教學水平很難得到提升。

3.一體化課程改革的烹飪職業教育創新路徑

3.1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加強對實踐能力的培養職業院校在開展烹飪專業課教學的時候,應該先了解烹飪行業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然后根據烹飪行業的需求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實際崗位的需要出發,烹飪崗位需要什么就在教學中教什么,在崗位上如何操作,在實踐教學中就要如何培養學生,這樣才可以使得學生在院校所學能夠在實際崗位中得到運用。在進行實踐教學的時候,要先根據實踐教學要教的內容教授相關的理論知識,在實踐教學中用多少就教授多少理論知識,要將“必須、夠用”作為教學的原則,使學生可以一邊實踐一邊學習理論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操作技能,還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3.1.1對課程結構進行優化,確認新的培養目標

職業院校在進行烹飪專業人才培養的時候,應該對課程結構進行優化,確認新的培養目標,應該將培養素質高、文化好、理論強、操作能力高的綜合型技能人才作為目標,還應該注重對學生管理能力的培養,這樣才可以使學生能夠滿足烹飪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烹飪專業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首要的就是可以體現技能型,同時還應該體現理論性和知識性。在對烹飪專業學生進行培養的時候,應該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以及創新能力作為重中之重,這樣才可以培養出更多全面優秀的學生。

3.1.2運用“一體化”教學模式

職業院校在培養烹飪專業人才的時候,要注重學生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雙重提高,而“一體化”教學模式就恰恰可以實現這一點。“一體化”教學指的是對各個教學環節進行整理和融會,將培養學生的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并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一體化”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效果顯著。烹飪專業“一體化”教學應該將培養學生的烹飪技能作為教學主線,加強實踐教學,可以借鑒餐飲企業對員工的培養模式來實現對烹飪專業學生的培養,并借鑒經驗設計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可以選用“菜品主體、任務驅動”、“角色轉化、自主培訓”等“一體化”教學模式,可以按照“菜品開發準備-任務分析-菜品設計-菜品試做-成品質量評價-任務小結-菜品崗位試用-顧客意見反饋-總結改進-市場推廣應用”作為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能課,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實際的工作流程,還可以感受到職業化的訓練氛圍,這樣對于學生以后步入工作崗位是非常有幫助的。

3.2對于烹飪實訓基地的建設要不斷強化

烹飪專業教學體系要想能夠發揮出最優的效果,需要良好的實訓條件作保證,完備的實訓條件對于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是非常有效的,因此職業院校應該對烹飪實訓基地的建設進行強化,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來進行實訓基地的建設,實訓基地不僅可以滿足對烹飪專業人才進行基本功訓練的要求,還應該有熱菜制作實訓、涼菜制作實訓、面點制作實訓等場所,除此之外還應該創建“模擬廚房”,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實訓學習。職業院校還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發展校外實訓基地,可以讓學生去合作酒店通過頂崗實習等方式鍛煉實踐能力,這對于培養綜合素質強的學生是非常有幫助的。運用現代廚房一體化模擬訓練教學,具體分析如下:①基本理念。依據現代餐飲經營的需要,并和廚房管理理念結合,對廚房進行設置、布局以及設備分配,以廚房生產的過程和環節為主導,對原料,加工、烹調、冷菜、點心進行研究,還應該能夠體現出人力資源、衛生和安全管理等方面。②教學方法。可以實行一些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例如“一課多教師法”、“項目活動教學法”和“實際情形模擬”,也就是在教學中通過模擬實際工作環境,建立酒店和廚房的類環境,同時模擬工作項目或情境,探究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案。③組織教學方面。提供給學生扮演主動角色的機會,例如,模擬學生擔當“餐飲部經理”、“廚師長”、“食品雕刻師”等角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合理分工,協同完成。相反的,教師轉變角色,只作組織協調的工作。④教學效果。采用以上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還可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鍛煉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方面有重要的影響作用。⑤教學思考。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實際考量現代廚房的情況,并對學生的菜單設計、制作情況報告、菜肴品質等方面進行綜合測評,發現實際效果突出。此外,教學內容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設計,并且在必要時進行合理的分項教學,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學成本。

3.3建設“雙師型”的師資隊伍

職業院校在進行烹飪專業人才培養的時候,綜合素質高的師資隊伍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烹飪專業對于學生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都非常注重,這就需要廣大的職業教育院校自身擁有數量眾多的,具備“雙師”素質的老師。學校方面也要加強對專業授課教師的培訓力度,努力打造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正是因為有了校企合作的有利條件,職業院校在建設實訓基地的初期,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聘請酒店有豐富工作經驗并且烹飪水平較高的廚師上課,同時,派遣校內理論知識較強的教師深入酒店進行實踐學習,在充實理論知識的同時努力提高實踐能力。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策略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走出去”就是讓校內授課教師到酒店企業進行頂崗學習,校內授課教師一般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功底,通過在酒店的實踐學習,充實實踐知識提高實踐水平,成為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也指日可待。“引進來”政策,就是指學校聘請酒店精英人才參與到學校的課程教學之中,特別是實踐教學課一定要請酒店企業后廚人才來參與,他們是長期工作在烹飪行業一線的精英人才,精確掌握著烹飪行業需求的動態變化,精英人才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學校的教學結構,將教學內容和市場需求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

4.總結

篇8

1.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近年來,由于生產技術、采煤工藝與設備的不斷更新,采礦工程專業學生不僅要具有煤炭及礦床開采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還要掌握通風安全、機電、掘進、運輸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然而,舊有的課程設置知識結構單一,與現代化計算機技術、機電技術、環境工程和經濟管理等的結合不夠。課堂教學內容落后,知識面較窄,沒有反映當前科學技術成果的新進展,缺乏同步性,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

2.實踐教學存在問題

采礦專業實踐性很強,需要很快地適應礦山生產技術和管理工作,所以在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須具備很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實踐教學對本專業顯得尤為重要,而原有培養體系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實驗課時不足實驗室是實踐性教學的重要基礎平臺,不僅鞏固和延伸了學生的理論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與創新創造能力。但是,礦大(北京)的采礦工程專業原培養方案中,實驗課時量僅占總課堂教學的10%,其中演示類和操作類的比例約為4:6,學生的實踐學習環節比較薄弱。實踐方式與工程應用脫節原有實踐教學方式單一,僅包括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等環節,不能全面了解實際工作所需的知識,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結合不緊密,與工程應用脫節,無法滿足實踐性、目標型人才的培養,以至于很多畢業生就業后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現場工作。實習質量難以保證由于很多煤礦單位考慮人身安全和煤炭生產的因素,未能讓學生體會到真正的課外實習,導致實習限于井下參觀、企業介紹、圖紙講解等象征性的形式,下井次數少,鮮有跟班勞動,無法保證實習質量。

3.畢業設計有待優化

畢業設計是采礦工程專業最重要的一個實踐性教學環節,體現了學生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綜合素質。然而,由于該專業本身的特點和人為的因素,導致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下降。如我校采礦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包括設計和專題兩個部分,設計部分是按實習礦井的地質條件,完成該礦井的初步設計,包括礦井基本經濟指標和配套圖紙;專題部分是針對生產實際中某個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因此,畢業設計任務重、工作量大、內容重復,部分學生照搬他人的模式,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力的發揮;加之學生對畢業設計思想上不重視、指導老師水平與精力有限,嚴重影響了設計質量。

二、新形勢下精英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1.改革課程體系,提高教學質量

針對當前煤炭工業的發展新形勢,要及時調整、更新教學大綱,密切結合國內外新技術、新成果,大幅消減陳舊的教學內容,精選教學計劃中主干課程的教材。完善教師職稱評定制度,使任課教師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制定采礦與計算機、采礦與機電或采礦與環境等交叉學科培養方案,拓寬采礦工程專業知識面。優化教學管理,有意識地增加學生的平時訓練,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

2.建設實踐基地,參與創新計劃

校內做到積極開放實驗室,加快多功能型實驗室的建設,改善實驗室的教學環境,及時更新實驗儀器,提高實驗教學內容創新度,增加實驗教學課時量等。校外要建立良好的校企、校校合作關系,開設第二課堂,建設穩固的實踐基地。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如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各種學科競賽等,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加強與國際名校的合作交流,同國際院校聯合培養采礦工程專業學生,打造面向國際化的一流采礦人才。

3.加強基地建設,重視過程管理

與煤礦企業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強化工程實踐教學。利用閑置礦用裝備建立模擬工作面進行模擬訓練,這樣就可以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進行安全教學。同時,根據各實習單位的實際情況,共同制定實習計劃,安排礦上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跟班實習,和帶隊老師一起協作。學生亦可分成小組到不同的科室輪班上崗,了解礦上的工作制度,確保實習質量。

4.豐富畢業設計內容,優化教學方案

針對目前煤炭行業的發展趨勢,適時改進畢業設計題目、豐富設計內容。強化中間過程的管理,提供完善的硬件設備,實時掌握學生的出勤情況、設計進度、出現的問題等。實行導師制,鼓勵學生提前1~2學年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并深入煤礦生產實踐,為畢業設計提前進行實踐方面的準備工作。答辯時嚴格落實考核機制,實施設計成果獎懲制度,嚴格控制通過率。

三、結語

篇9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新興力量,承擔著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時代重任。在社會分工日趨精致和“高深學問”愈發高深與高度分化的條件下,都必須考慮知識成員的知識結構和技能邊界問題。這進而涉及到應用型本科院校以什么標準和框架來培養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為更好地完成其使命,不得不選擇在我國被稱之為“專業”的人才培養標準和框架。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特色取向

1.突出的職業適應性

這一點主要反映在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在專業方向設置、知識、能力、素質的規格要求、教學方式方法和實踐環節安排等諸多方面都考慮了職業實踐的實際要求,讓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做好到實踐中工作的思想準備以及符合新時期職業發展需要的專業知識儲備和能力、素質的鍛煉與培養。因此,由于他們出眾的崗位適應能力和一專多能的知識結構,使得他們還同時具有較強的轉崗能力,以適應未來職業崗位變化的需要。

2.基礎加特長的一專多能型知識結構

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采取通識教育加專業特長或素質教育加職業教育的教育方式,在專業方向設置上采用“一專多向”的設置方式,在課程設置上采用“主――子模塊”的設置形式,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打破學科壁壘,采取專業基礎與專門化課程“集成聯動式”的組合,目的就是培養專業基礎加特長的一專多能型的人才。

3.切合實際的就業取向與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

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由于在入學教育、思想品德課程、就業指導等環節中對教育主體普遍貫徹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想理念,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做好了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扎根地方、深入職業實踐一線的就業思想準備。此外,由于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大部分來自于非重點或地方院校,明確自己的服務方向定位,對事業發展的期望值適中,再加之他們在校期間接受了更多的崗位實踐鍛煉,使得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具有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

4.與地方社會文化的相互融合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服務方向定位于為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我國地域遼闊,而且是多民族國家,各地的自然條件、社會文化習俗、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社會以及技術結構特征等各不相同。因此,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相當的地域自然、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背景知識,在實踐工作中與地方社會文化相融合,并且全面了解和熟練應用這些背景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踐問題。

二、建構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思想

1.以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為指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提出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六大對新世紀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方針與政策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即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以現代化的教育觀念為指導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是辦好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保障。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演進和經濟社會形勢的變化,國際和國內的教育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新時期的高等教育必須以現代化的教育觀念為指導,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同樣要體現新觀念的思想和要求。現代化的教育觀念最基本的內容包括:以人為本,個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教育價值觀;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教學觀;多層面分類評價,多元化、科學化的教育質量觀。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上要始終體現現代化的教育觀,始終貫徹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方針,充分發揮教與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堅定正確的辦學指導思想,以培養多樣化的高質量專業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3.突出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指導思想

對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包括:優化知識結構,突出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突出人才的個性特征,注重人文素質和塑造卓越的心理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就是通識教育加專長教育,也就是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要求既要注重應用性,又要重視通識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區別開,培養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但其核心是素質的培養與鍛煉,包括以創造性為核心的思維意識與能力、人文素質、社會責任感、道德修養與職業精神等。

三、建構應用型本科院校本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原則

1.整體最優原則

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系統論觀點出發,追求培養方案的整體最優。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過程涉及到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包括培養目標的制定、培養規格要求的思考、課程體系的總體優化、教育方式與教學方法的選擇、非教學培養途徑的安排、培養方案的實施等方面內容。其中,培養目標、規格要求的確定要涉及專業與方向、共性與個性、理想與現實等矛盾的處理。教學與非教學培養途徑之間的關系與人才培養的最終質量和效率也同樣休戚相關。所以,要把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要把握系統總體最優的原則。

2.“能力本位”原則

大學教育應該較少地致力傳遞和存儲知識,而應該更努力追求教會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重視能力

的培養成為新舊教育觀和人才觀的根本區別。能力本位思想賦予了新時期人才素質培養以新的內容,一方面強調各種素質的有機整合,另一方面又以“能力”為視角,強調素質中的核心和顯性部分―能力素質。能力本位強調的能力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核心能力:認知與發展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與合作能力。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從學歷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戰略轉移,在教育觀念和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與實踐能力、轉崗能力。

3.與地方和區域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相結合原則

篇10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業人才;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3-0203-02

一、高校創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創業人才培養要求大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實踐上的創新和運用,在理論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基礎上,具備把專業知識技能轉化為“知本形態”和物質財富的能力[1]。我國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業教育”項目的成員國,從1991年開始就開展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創業教育試點工作。第一屆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挑戰杯”于1999年在清華大學舉行。之后,在和全國學聯的組織下,“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陸續在全國各地開展,隨之,部分高校也開展了各種的創新創業大賽活動,掀起了全國高等院校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潮,得到了很好的社會反響。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國高校創業人才的培養的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2]。

1.創業人才培養認識不足。就大學生對創業教育必要性認識,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78.64%的大學生希望高等學校開展創業人才培養。但很多高校對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認識不清,雖然在大眾化教育的階段,為迎合市場需求,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的認識上有了重新定位,但不是實質性的變化。很多高校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理解有些狹隘,錯誤地理解成就是為大學生實際創業提供指導,更有很多觀點認為大學生創業就是開網店、辦公司掙錢、就業不理想的畢業生才會去創業等觀點。這些觀點不僅忽視了理論教育和技能培訓相關性的特點,也忽視了創業教育的真正內涵。在對高等學校畢業生定位時,他們其實更多的是具有一定知識的普通勞動者,而不是所謂的“精英”[3]。在目前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高校在創業人才培養定位時,應當及時調整對創業人才培養認識不清錯誤的觀點,建立真正有效的人才培養體系。

2.創業人才培養投入有限。高校財政投入中,用于創業教育的平臺、項目等軟硬件建設方面的經費投入比較少。根據國家統計局、財政部、教育部、對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的統計,人均預算內經費連續多年呈下降趨勢,財政性教育投入不足。中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應該占國民生產總值不到3%,其中基礎教育學生人均投入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十五分之一;人均公共教育經費的投入,美、日、德、法等發達國家平均為1000~1500美元,瑞典為2000美元,而中國僅為9.4美元,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3.創業人才培養未成體系。高校在執行各自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時,形式化過于嚴重。目前,雖然有很多高校已經開展了大學生創業教育,但由于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健全。一方面,創業教育形式比較單一。主要采取開設選修課的方式,以課堂理論教育為主,課外創業實踐為輔。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創業教育的教材和課程開發明顯滯后于創業實踐的需要,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和權威性,無法滿足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需要[4]。

4.創業人才培養師資薄弱。要真正把學校創業教育落實到實處,教師的素質和質量是重點。創業人才的培養對教師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需要多種學科理論知識和較強專業技能的支撐。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創業教育師資主要來自大學生就業中心或實踐教育的教學部門,部分老師教學經驗不足,同時缺乏創業實踐經驗。雖然部分高校聘請了一部分企業家或成功的創業人士擔任外聘教師,卻由于缺乏資金支持、組織協調和制度保障,使大學生創業教育大多還處在“紙上談兵”,創業教育質量得不到切實保證[5]。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業人才培養特點

從宏觀上可將高校人才劃分為學術型和應用型兩大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層次教育中應用型人才的表現有不同的內涵[6]。應用型人才是相對于基礎性人才而言,能夠把已經發現的一般自然規律轉化為應用成果的“橋梁性”的人才,我們稱之為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業人才培養主要有以下3大基本特點。

1.目標明確。應用型本科人才由于其專業領域比較廣泛,從而特點多樣。而創業型人才是各高校以創業為培養目標培養出來的,使其掌握一項或幾項特定的專業技能的基礎上,熟悉創業基本過程,畢業后能在較短時間內成功實施其創業行為的專門人才,因此,又被稱為“畢業創業型”人才。所以,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制訂創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應有明確的培養目標、正確的人才定位及準確的人才發展方向。

2.突出能力。應用型本科創業人才的創業能力培養是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內容。首先,創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不同,改變過去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其次,減少與創業教育聯系較少一般理論課程,增加系統性的創業理論教學和實踐課程。再者,為突出能力教學,增加優秀的案例教學和必需的專業職業技能課程,通過模擬實際創業活動,使得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更加突出、更有針對性。

3.注重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教學始終落實在應用型本科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之中。將學生課堂上學到的創業基本理論和創業技能,通過創業基地將創業理論和創業技能運用到創業實踐活動中去,使學生在接受實訓的教學中提高創業能力。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業人才的培養策略

1.轉變教育思想,更新人才觀念。高校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轉變一些錯誤的教育思想,如本科教育就是等同于培養精英人才的、培養應用型人才就是降低本科教育質量的觀念。應用型本科人才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產生的新的人才,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從微觀上看,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業人才不僅能滿足廣大家庭和學生對高等教育和就業的需求,還能滿足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從宏觀上看,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業人才出現,是我國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2.強化實踐教學,改革教學模式。在傳統的創業人才教育模式中,存在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相脫節的現象。高校過多地注重理論教學,而很大程度上忽視技能和實踐教學,導致理論不能很好地指導實踐,實踐也不能很好地驗證和反饋所學理論,從而嚴重地阻礙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改變傳統“精英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社會需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合理統合理論性教學與應用性實踐教學,進一步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教學模式,形成切實有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構建從課堂內理論教學到校內的實踐操作,再到校外的實踐應用,以及貫穿校內專業素質訓練和校外實習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已經迫在眉睫。

3.調整教學方法,變革課程內容。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關鍵在于課程的設置。在借鑒國外高校先進經驗的同時,結合本校實際情況,設置合適的創業教育課程、完善創業教育教材,并在改革教學計劃實踐中加以實施。通過創業教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創新創業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為有效地引導學生培養創業意識和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應當在教學中注重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素質的培養教學。同時課程內容要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業市場的要求、高校自身的發展等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做到與時俱進。其次,應該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課程內容的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例如,組織學生參加討論和辯論,通過創業案例教學,加深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同時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參與創業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素質。簡言之,對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方式要有“多樣性”,教學內容的設計要突出“應用性”,既有靈活性,又有針對性。

4.強化隊伍建沒,優化師資結構。培養高素質的創業型師資隊伍是高校的首要任務之一。創業教育需要的教師應該具備“教育家+實踐家”的綜合素質,要求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課堂理論教學知識,同時具有豐富的創業實踐管理經驗。高校要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形成專兼結合、層次分明的學校創業教師的隊伍。一方面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教師走出校門,體驗創業、豐富創業實踐教學的經驗;另一方面通過集中培訓的方式,提高教師掌握創業教育的基本技能;再者,高校應加強與校外成功的創業家的聯系,因為他們具有豐富的創業技能和經驗,應該主動地將這些成功的企業家和創業者請進校園,讓他們跟學生面對面地接觸,讓學生分享他們成功的創業、管理經驗。

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目標是培養大批高素質、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業人才,這也是新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使命。高校創業人才的培養同時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高校應結合自身發展全局出發,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將應用型創業人才培養工作納入到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中去。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調整學科專業結構,以創業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應用型創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長效機制,實現創業教育工作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郁震,陳穎輝,高偉.我國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之初探[J].中國青年科技,2008,(1).

[2]王士武.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安徽教育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