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管技術范文

時間:2023-03-23 18:39: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管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管技術

篇1

【關鍵詞】網管專家服務 snmp 關鍵技術研究

1 引言

abc公司的各分支機構遍布全國,各分支與總部之間和各分支相互之間有多種業務,每種業務對網絡要求都不一樣,有些業務(如voip、 erp等)對于網絡質量有比較高的要求,因此中國電信建議abc公司選用中國電信新一代網絡“ip虛擬專網”組建全新的企業業務網絡,中國電信同時為客戶提供遠程的網絡監控及管理服務——中國電信網管專家服務。

網管專家服務主要基于cpe到cpe的管理,并針對“ip虛擬專網”提供個性化的性能指標監控和管理,根據abc公司的網絡情況,中國電信建議為abc公司管理全國的專線線路和網絡設備,并每月提供相應的網絡運行分析報告。它以“一點接入、全網監控”的方式,7*24小時實時監控客戶的端到端網絡性能狀況和故障情況,主動發現和處理客戶網絡故障,并及時主動通知客戶,定期向客戶提供網絡運行及優化分析報告,同時,通過“大客戶貼心服務系統”web界面,客戶能自主地透明查看其網絡的實時運行狀況及故障處理階段狀態,并可按客戶需求提供cpe設備現場服務、頂替服務或租賃服務,從而為客戶提供差異化、高增值的廣域網絡監控管理外包服務。

2 服務技術原理及關鍵技術研究

網管專家服務采用標準的snmp協議和icmp獲取客戶網絡的網管信息。網管專家服務數據中心的polling server每30秒ping被管理設備;每5分鐘主動獲取設備的cpu, memory, interface信息(不同廠商設備cpu, memory和interface的oid不一樣);被動檢聽設備的snmp traps,立即響應。2.1 snmp原理

基于tcp/ip的網絡管理包含兩部分:網絡管理站(也叫管理進程,manager)和被管理的網絡單元(也叫被管設備)。被管設備種類繁多,例如:路由器、x終端、終端服務器和打印機等。這些被管設備的共同點就是都運行tcp/ip協議。被管設備端和管理相關的軟件叫做程序(agent)或進程基于tcp/ip的網絡管理包含3個組成部分:

一個管理信息庫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管理信息庫包含所有進程的所有可被查詢和修改的參數。

關于mib的一套公用的結構和表示符號。叫做管理信息結構smi(structur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管理進程和進程之間的通信協議,叫做簡單網絡管理協議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關于管理進程和進程之間的交互信息,snmp定義了5種報文:

get-request操作:從進程處提取一個或多個參數值。

get-next-request操作:從進程處提取一個或多個參數的下一個參數值。

set-request操作:設置進程的一個或多個參數值。

get-response操作:返回的一個或多個參數值。這個操作是由進程發出的。它是前面3中操作的響應操作。

trap操作:進程主動發出的報文,通知管理進程有某些事情發生。

前面的3個操作(get-request、get-next-request、set-request)是由管理進程向進程發出的。后面2個(get-response、trap)是進程發給管理進程的。

snmp(簡單網絡管理協議)是用來管理網絡設備時的國際標準協議,通過對網絡設備mib(管理信息庫)中的具體參數的查詢和設置,可以實現對網絡設備的管理。例如:對許多啟用了標準snmp協議的網絡設備(如cisco交換機、路由器等)的接口信息,不但能使用前面介紹的snmp的get操作獲得接口狀態的up或down的信息,而且可以使用set操作來設置接口的up或down狀態。這就是使用snmp協議對網絡設備進行管理的技術實現原理。2.2 icmp原理

icmp是“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消息協議)的縮寫。它是tcp/ip協議族的一個子協議,用于在ip主機、路由器之間傳遞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網絡通不通、主機是否可達、路由是否可用等網絡本身的消息。這些控制消息雖然并不傳輸用戶數據,但是對于用戶數據的傳遞起著重要的作用。

經常使用的ping命令的執行過程實際上就是icmp協議工作的過程。ping (packet internet grope),用于測試網絡連接量的程序。基于icmp協議的ping命令是個使用頻率極高的實用程序,用于確定本地主機是否能與另一臺主機交換(發送與接收)數據報。根據返回的信息,我們就可以推斷tcp/ip參數是否設置得正確以及運行是否正常。

按照缺省設置,ping命令發送4個icmp(網間控制報文協議)回送請求,每個32字節數據,如果一切正常,我們應能得到4個回送應答。 ping能夠以毫秒為單位顯示發送回送請求到返回回送應答之間的時間量。如果應答時間短,表示數據報不必通過太多的路由器或網絡連接速度比較快。ping還能顯示ttl(time to live存在時間)值,我們可以通過ttl值推算一下數據包已經通過了多少個路由器:源地點ttl起始值(就是比返回ttl略大的一個2的乘方數)-返回時ttl值。如果某些ping命令出現運行故障,它也可以指明到何處去查找問題。2.3 netflow技術

netflow技術首先被用于網絡設備對數據交換進行加速,并可同步實現對高速轉發的ip數據流(flow)進行測量和統計。經過多年的技術演進,netflow原來用于數據交換加速的功能已經逐步由網絡設備中的專用asic芯片實現,而對流經網絡設備的ip數據流進行特征分析和測量的功能也已更加成熟,成為了當今互聯網領域公認的最主要的ip/mpls流量分析和計量行業標準,同時也被廣泛用于網絡安全管理。利用netflow技術能對ip/mpls網絡的通信流量進行詳細的行為模式分析和計量,并提供網絡運行的準確統計數據,這些功能都是運營商在進行網絡安全管理時實現異常通信流量檢測和參數定性分析所必需的。

由于ip網絡的非面向連接特性,網絡中不同類型業務的通信可能是任意一臺終端設備向另一臺終端設備發送的一組ip數據包,這組數據包實際上就構成了運營商網絡中某種業務的一個數據流(flow)。通過分析ip數據包的不同屬性(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協議類型)來進行流量分析。可以快速區分網絡中傳送的各種不同類型業務的flow。對區分出的每個數據流netflow可以進行單獨地跟蹤和準確計量,記錄其傳送方向和目的地等流向特性,統計其起始和結束時間,服務類型,包含的數據包數量和字節數量等流量信息。對采集到的數據流流量和流向信息,netflow可以定期輸出原始記錄,也可以對原始記錄進行自動匯聚后輸出統計結果。2.4 saa

服務保證(saa)是service assurance agent的簡寫,saa為整個網絡提供了針對服務級別的管理。允許檢測應答時間、網絡資源、有效性、跳動、連接時間、數據包丟失和應用程序工作情況,允許用戶監控網絡性能,還可通過測試響應時間來判斷程序性能。利用這些功能,管理員能進行故障修復,問題公告,問題分析等操作。通過saa業務定期執行,可以真實的衡量網絡性能。各種性能衡量尺度包括包來回響應時間、連接時間、丟包率、應用性能等等。這些特點使用戶得到通知并迅速解決問題,同時基于saa收集的數據進行問題分析。

saa同時支持幀中繼、voip、mplsvpns等。saa幀中繼業務允許用戶可以衡量響應時間、幀丟失率、幀中繼pvc數據完整率這些參數。通過測量這些參數,服務商可以確定路由協議是否正常工作,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saa的增強功能允許用戶將saa業務應用到mpls vpn pe路由器上,saa業務允許服務商向用戶提供設計、供給和管理ip vpn的服務。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數據互聯中心 數據建模 數據倉庫 管控分析門戶

中圖分類號:TP3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c)-0087-05

1 運營商網管系統數據現狀及問題

隨著移動LTE業務的迅速發展,網管數據迅速增長,對網管系統的數據支撐要求也越來越高,急需網管數據能更全面分析用戶感知、更深層次挖掘網絡隱患、更實時發現故障和質量下降、更準確預測用戶投訴行為、更快速解決故障和質量問題。但目前各網管系統仍以功能性場景服務為主,只能解決單一場景的問題,在數據的關聯服務能力方面較弱,無法有效支撐面向用戶的數據服務支撐能力。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在使用方層面,希望能將各類網管數據(告警、性能、資源、工單、工程、拓撲、撥測、投訴)進行集中管理、對地市共享,實現各類網管數據的集中互聯、關聯、清洗、共享,并希望實現網管數據和信令數據的關聯,支持從網管數據到信令詳情的追溯。

(2)從應用層面考慮,應用對于數據實時性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已有的系統無法滿足應用的實時性要求;應用從多個系統獲取數據成本較大,不利于上層應用敏捷開發、快速部署的訴求,與互聯網新架構的發展趨勢不相符。

(3)從數據層面考慮,多個系統形成數據孤島,缺少統一的接入、清洗、建模的管理,需要統一的數據接入、統一的計算、統一的接口共享來打破數據孤島;各自獨立系統運維、管理面臨很大難題,通過數據互聯統一運維,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處理效率;匹配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數據統一互聯形成大數據平臺成為互聯網主流選擇。

2 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運營商網管數據互聯中心的方法

針對目前網管系統數據分散、數據服務能力較弱,無法有效支撐運營商面向用戶的網絡質量管理要求,該文提出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網管數據互聯中心,對分散的網管數據進行互聯、清洗、關聯,并構建靈活統一的數據服務層,有效提高數據服務能力,支撐面向用戶的網絡質量管理要求,如投訴預警、實時監控、省市共享、挖掘分析等應用。

該文方法主要包括兩大階段:調研分析驗證階段和融合互聯實現階段。

(1)調研分析驗證階段。

該階段主要是研究需求與數據、探索數據之間的業務聯系,可按如下步驟進行。

①調研梳理。

調研梳理各類業務和數據模型分布、用途等信息。

調研梳理各系統數據對外提供共享接口形式、共享機制、更新頻率、數據粒度等。

數據資源調研分析示例見表1。

②模型分析。

對各應用需求分類匯總,進行共性分析。

分析各應用需求與數據支撐的差距,了解短板所在。

分析省數據,研究數據關聯節點,進行多數據關聯模型設計。

建模分析方法示例如下。

需要解決的問題:定位用戶投訴原因。

數據建模方法:數據源:信令數據、投訴數據、性能數據、資源數據。關聯維度:用戶、時間、業務、網元。關聯指標:投訴事件、信令事件、網元性能、網元資源。模型價值:實現快速地投訴問題原因溯源定位。

數據融合互聯分析模型:多數據源,跨數據維度匹配、指標關聯,實現深入分析。

用戶投訴無法呼叫。

根據投訴號碼時間點關聯用戶信令事件(是否網絡原因)。

根據信令中位置信息關聯資源數據。

根據資源數據關聯呼叫失敗發生的小區接通性能指標。

小區資源不足、小區覆蓋質量差、小區設備存在故障等原因定位。

③實施驗證。

預采集所需各類數據,包括傳統性能數據、工單數據、告警數據、投訴數據等。

關聯建模,構建新的數據模型。

搭建數據DEMO,驗證模型設計。

(2)融合互聯實現階段。

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運營商網管數據互聯中心的構建方法,構建網管數據互聯中心,主要包括5個步驟:統一數據接入、統一數據建模、集中數據存儲、統一數據共享、統一平臺管控。

統一數據接入:負責統一的數據接入。可根據業務需求和數據類型提供多種接入方式;數據接入后根據規則對數據進行初次清洗。

統一數據建模:負責對接入數據進行統一建模。對數據做統一的標準化處理,同時也可以根據業務規則對多數據源進行關聯。

集中數據存儲:負責對建模后數據的統一存儲。運用Hadoop分布式技術,對于數據查詢時延要求高的可以存儲在Hbase上;對于數據需要提供靈活查詢方式的可以存儲在Hive上。

統一數據共享:負責數據的統一對外共享。統一的數據共享可以有效防止數據泄露,降低上層應用獲取數據的成本。可根據業務需求提供多種數據共享方式,整體上分實時獲取和非實時獲取方式。

統一平臺管控:負責對網管數據互聯中心進行管理和控制。包括對用戶的安全認證、數據獲取方的權限管理、互聯中心的數據進行質量監控等。

3 具體實現方法

3.1 互聯中心建設

3.1.1 總體架構圖

網管數據互聯中心的架構,主要包括5個核心模塊:南向數據接入層、數據關聯中心、數據倉庫、北向共享接口層、互聯中心管控分析門戶(見圖1)。

3.1.2 功能模塊介紹

(1)南向數據接入層。

負責各種網絡數據的實時性接入和非實時性接入,實時性要求高的數據通過Kafka方式接入,對實時性無要求的數據則通過Flume方式接入。需接入的數據如下。

①工單:開通、故障、投訴。

②網絡變更:工程割接、其他變更操作等。

③網絡資源:2/3/4G基站信息、2/3/4G小區信息、BSC、RNC、SGSN、MME等網絡資源信息。

④網管性能:從采集平臺獲取分支進行計算匯總,實時監控需求從采集平臺直接送綜合監控。

⑤告警:歷史告警(補充了很多處理信息);實時告警(沒有工單狀態),綜合監控目前沒有實時的告警的對外共享接口,通過MQ消息送到Kafka總線,經過storm清洗后入Hbase。

⑥撥測:基于探針撥測和仿真測試。

⑦用戶投訴:批量投訴、廣義投訴等。

⑧其他網絡數據,如日志等,后續檢視具體應用的數據需求再確定。

⑨無線專業的數據范圍待后續結合地市需求和無優中心溝通后細化,比如投訴黑點、MR等。

(2)數據關聯中心。

數據關聯中心是對南向接入數據進行數據建模、對數據模型化處理,主要分為“資源ODM化”和“多數據源關聯”。

①資源信息ODM化:通過加載資源數據后,采用Spark Streaming技術對南向接入的其他數據源,以實時流的方式進行高效資源維度信息規范化處理,回填資源信息,為后續的多數據源關聯提供統一標準的資源維度。

②多數據源關聯:是依據數據融合模型場景,對實時計算需求場景中使用Spark SQL,在離線計算需求場景中使用Hive,對ODM化輸出的各數據源的以資源維度為索引進行數據關聯和匯聚的處理。

數據源關聯原則(三同一全原則):同最小維度關聯,對最小維度級別相同的數據源進行關聯。同網絡類型關聯,關聯的數據源中只存在某種網絡類型(2、3、4G)的,則根據網絡類型維度分別關聯輸出模型。同數據量級關聯,進行關聯的數據源必須在同一數據量級,否則分開模型輸出。全字段關聯,關聯的各數據源中維度外的字段全部輸出到模型里。

數據管理中心處理包括實時計算框架和離線計算框架2類。

①實時計算框架:接入流式消息數據,數據從接入系統到計算出結果耗時在1 min內,進程常駐;計算框架為Spark Steaming,對接消息隊列Kafka獲取消息。

②離線計算框架:接入文件數據,數據從接入系統到計算出結果耗時在5 min以上,按需啟動/結束進程;計算框架為Spark和Hive,從HDFS獲取輸入數據。

(3)數據倉庫。

數據倉庫負責共享數據的統一存儲,包括ODM化后的原始接入數據和關聯后的融合模型數據。ODM化后的原始接入數據因其數據量大,存儲在Hbase集群以提供高速的海量數據查詢響應。關聯后的融合模型數據是對多數據源關聯匯聚后的統計數據,存儲在Hive以提供靈活組合的高效查詢。

(4)北向共享接口層。

北向共享接口層是一種分布式接口服務層,負責數據對外開放共享。外部系統可以通過5種方式獲取數據。

實時獲取Hbase數據。以REST API方式,對外GET(URL)接口,將查詢條件封裝在URL?para1=xxx&

para2=xxx,以JSON的格式返回查詢數據。此方式主要用于查詢結果集較小、實時性要求高的場景。

異步獲取Hbase數據。以Kafka+FTP方式,查詢結果較大時使用此方式,將結果寫入文件中,然后上傳到FTP服務器上,通過Kafka返回如何獲取文件的信息。此方式主要用于查詢結果集較大、實時性要求低的場景。

異步獲取即系查詢數據。以Kafka+FTP方式,查詢結果較大時使用此方式,將結果寫入文件中,然后上傳到FTP服務器上,通過Kafka返回如何獲取文件的信息。此方式主要用于查詢結果集較大、實時性要求低的場景。與第二種的差別是,第二種方式查詢的是Hbase數據、而此方式查詢的是Hive數據。

FTP定期獲取數據。數據互聯中心把使用方需要的數據(Hbase、Hive數據)上傳至FTP,使用方定期掃描FTP服務器,發現有新文件t獲取下來。考慮到多用戶頻繁掃描FTP服務器會增加服務器壓力,目前未使用該方式。

獲取Kafka實時數據。通過Kafka接口,實時傳輸數據,使用方訂閱相應Topic即可獲取所需數據。此方式主要用于對數據實時性要求極高的場景。

(5)互聯中心管控分析門戶。

互聯中心管控分析門戶用于對互聯中心進行可視化管理和控制,分5個子模塊:元數據管理、數據質量、接口管理、安全管理、用戶權限管理。

元數據管理。對南向接入數據進行可視化管理;對資源數據的管理和對數據源的資源關聯規則配置,包括資源列表和資源關聯規則兩部分;提供在ODM化和數據源關聯以后、最終共享給外部系統的模型數據視圖;提供接入數據的數據流向圖。

數據質量。對互聯中心的接入數據的完整性進行統計、給出缺失的文件;統計各模型的資源關聯率、關聯率低的模型及時告警。

接口管理。管理南向數據接入的種類、接入方式、采集頻率等信息;管理北向共享數據的種類、共享方式、時間粒度等信息。

安全管理。對用戶行為進行監控、對敏感數據進行脫敏等。

用戶權限管理。對每個訪問互聯中心的賬號進行權限管理,按要求進行授權。

3.1.3 數據總體的流向處理

互聯中心數據流總體上分2類:實時數據流和非實時數據流。

(1)實時數據流。實時數據流向如圖2所示。

(2)非實時數據流。非實時數據流向如圖3所示。

3.2 互聯中心應用場景介紹

3.2.1 已落地應用

網管數據互聯中心目前已接入5類數據,有效支撐智能研判、自研競賽、地市共享等應用。接入數據及支持的應用情況見表2。

后續將接入話務網性能數據、數通網性能數據、綜分系統數據、有線網優等性能指標數據,客響數據,廣義投訴,集客、家寬等資源數據,HSS日志數據等數據,豐富網管數據,以便支持更多的網管應用。

3.2.2 典型應用介紹

故障投訴預警系統:通過互聯中心北向接口,獲取所需要的告警、工單、網絡變更、用戶投訴等數據。

數據共享方式如圖4所示。

對于工單、網絡變更、投訴等數據量較小、實時性要求高的數據,故障投訴預警系統可以實時查詢Hbase獲取數據,即圖4中A方式。

對于告警數據,由于數據量大、且實時性要求也較高,故障投訴預警系統可以通過異步查詢Hbase,即圖4中B方式,在Hbase查詢完數據后把數據文件上傳至數據共享機,同時會發一條通知消息至Kafka,故障投訴預警系統可以從該消息中獲取到文件信息,然后根據獲取的文件信息通過FTP方式從數據共享機獲取數據文件。

對于投訴歷史數據、告警歷史數據等,數據量較大、實時性要求較低,故障投訴預警系統可以通過異步查詢Hive,即圖4中C方式,在Hive查詢完數據后把數據文件上傳至數據共享機,同時會發一條通知消息至Kafka,故障投訴預警系統可以從該消息中獲取到文件信息,然后根據獲取的文件信息通過FTP方式從數據共享機獲取數據文件。

4 結語

利用成熟的大數據技術,借鑒互聯網公司經驗,構建統一的網管數據互聯中心,統一數據處理,融合多源數據,進行關聯分析、挖掘分析,可以建更高效的業務分析模型,滿足業務發展要求;通過有效數據融合互聯,進行線性回歸,溯源分析,實現更精準的端到端分析,可以更好地優化客戶體驗,提高客戶滿意度。

該文的意義在于提供一個高效可行的方法,破除網管系統煙囪建設、數據孤島、支撐力度不足問題,通過集中的網管數據互聯中心,提供更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更高效的分析模型,更好地促進業務發展,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單紹龍,張西群,劉光富.互聯異構數據庫系統構建綜合數據中心平臺的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11):155.

篇3

關鍵字:計算機網絡    管理     web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cale expansion and increase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the network managemen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mputer network system status.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computer network management agreement in the simple, then introduced common two kinds of network management pattern at present.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   management   web

一、網絡管理技術概述

1.網絡管理技術的現狀

網絡管理這一學科領域自20世紀80年代起逐漸受到重視,許多國際標準化組織、論壇和科研機構都先后開發了各類標準、協議來指導網絡管理與設計,但各種網絡系統在結構上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至今還沒有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標準。當前,網絡管理技術主要有以下三種:誕生于internte家族的snmp是專門用于對internet進行管理的,雖然它有簡單適用等特點,已成為當前網絡界的實際標準,但由于internet本身發展的不規范性,使snmp有先天性的不足,難以用于復雜的網絡管理,只適用于tcp/ip網絡,在安全方面也有欠缺。已有snmpv1和snmpv2兩種版本,其中snmpv2主要在安全方面有所補充。隨著新的網絡技術及系統的研究與出現,電信網、有線網、寬帶網等的融合,使原來的snmp已不能滿足新的網絡技術的要求;cmip可對一個完整的網絡管理方案提供全面支持,在技術和標準上比較成熟.最大的優勢在于,協議中的變量并不僅僅是與終端相關的一些信息,而且可以被用于完成某些任務,但正由于它是針對snmp的不足而設計的,因此過于復雜,實施費用過高,還不能被廣泛接受;分布對象網絡管理技術是將corba技術應用于網絡管理而產生的,主要采用了分布對象技術將所有的管理應用和被管元素都看作分布對象,這些分布對象之間的交互就構成了網絡管理.此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屏蔽了編程語言、網絡協議和操作系統的差異,提供了多種透明性,因此適應面廣,開發容易,應用前景廣闊.snmp和cmip這兩種協議由于各自有其擁護者,因而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不會出現相互替代的情況,而如果由完全基于corba的系統來取代,所需要的時間、資金以及人力資源等都過于龐大,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corba,snmp,cmip相結合成為基于corba的網絡管理系統是當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2.網絡管理協議

網絡管理協議一般為應用層級協議,它定義了網絡管理信息的類別及其相應的確切格式,并且提供了網絡管理站和網絡管理節點間進行通訊的標準或規則。

    網絡管理系統通常由管理者(manager)和( agent)組成,管理者從各那兒采集管理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而提供相應的網絡管理功能,達到對管理之目的。即管理者與之間孺要利用網絡實現管理信息交換,以完成各種管理功能,交換管理信息必須遵循統一的通信規約,我們稱這個通信規約為網絡管理協議。

      目前有兩大網管協議,一個是由ietf提出來的簡單網絡管理協議snmp,它是基于tcp / ip和internet的。因為tcp/ip協議是當今網絡互連的工業標準,得到了眾多廠商的支持,因此snmp是一個既成事實的網絡管理標準協議。snmp的特點主要是采用輪詢監控,管理者按一定時間間隔向者請求管理信息,根據管理信息判斷是否有異常事件發生。輪詢監控的主要優點是對的要求不高;缺點是在廣域網的情形下,輪詢不僅帶來較大的通信開銷,而且輪詢所獲得的結果無法反映最新的狀態。

    另一個是iso定義的公共管理信息協議cmip。cmip是以osi的七層協議棧作為基礎,它可以對開放系統互連環境下的所有網絡資源進行監測和控制,被認為是未來網絡管理的標準協議。cmip的特點是采用委托監控,當對網絡進行監控時,管理者只需向發出一個監控請求,會自動監視指定的管理對象,并且只是在異常事件(如設備、線路故障)發生時才向管理者發出告警,而且給出一段較完整的故障報告,包括故障現象、故障原因。委托監控的主要優點是網絡管理通信的開銷小、反應及時,缺點是對的軟硬件資源要求高,要求被管站上開發許多相應的程序,因此短期內尚不能得到廣泛的支持。

3.網絡管理系統的組成 

     網絡管理的需求決定網管系統的組成和規模,任何網管系統無論其規模大小如何,基本上都是由支持網管協議的網管軟件平臺、網管支撐軟件、網管工作平臺和支撐網管協議的網絡設備組成。

     網管軟件平臺提供網絡系統的配置、故障、性能以及網絡用戶分布方面的基本管理。目前決大多數網管軟件平臺都是在unix 和dos/windows平臺上實現的。目前公認的三大網管軟件平臺是:hp view、ibm netview和sun netmanager。雖然它們的產品形態有不同的操作系統的版本,但都遵循snmp協議和提供類似的網管功能。

     不過,盡管上述網管軟件平臺具有類似的網管功能,但是它們在網管支撐軟件的支持、系統的可

靠性、用戶界面、操作功能、管理方式和應用程序接口,以及數據庫的支持等方面都存在差別。可能在其它操作系統之上實現的netview、          openview、netmanager網 管 軟 件 平 臺 版 本 僅 是 標 準netview、          openview、netmanager的子集。例如,在ms windows操作系統上實現的netview 網管軟件平臺版本netview for windows 便僅僅只是netview的子集。

     網管支撐軟件是運行于網管軟件平臺之上,支持面向特

定網絡功能、網絡設備和操作系統管理的支撐軟件系統。

     網絡設備生產廠商往往為其生產的網絡設備開發專門的網絡管理軟件。這類軟件建立在網絡管理平臺之上,針對特定的網絡管理設備,通過應用程序接口與平臺交互,并利用平臺提供的數據庫和資源,實現對網絡設備的管理,比如cisco works就是這種類型的網絡管理軟件,它可建立在hp open view和ibm netview等管理平臺之上,管理廣域互聯網絡中的cisco路由器及其它設備。通過它,可以實現對cisco的各種網絡互聯設備(如路由器、交換機等)進行復雜網絡管理。 

4.網絡管理的體系結構

    網絡管理系統的體系結構(簡稱網絡拓撲)是決定網絡管理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可以分為集中式和非集中式兩類體系結構。

目前,集中式網管體系結構通常采用以平臺為中心的工作模式,該工作模式把單一的管理者分成兩部分:管理平臺和管理應用。管理平臺主要關心收集的信息并進行簡單的計算,而管理應用則利用管理平臺提供的信息進行決策和執行更高級的功能。

     非集中方式的網絡管理體系結構包括層次方式和分布式。層次方式采用管理者的管理者mom(manager of manager)的概念,以域為單位,每個域有一個管理者,它們之間的通訊通過上層的mom,而不直接通訊。層次方式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通過增加一級mom,層次可進一步加深。分布式是端對端(peer to peer)的體系結構,整個系統有多個管理方,幾個對等的管理者同時運行于網絡中,每個管理者負責管理系統中一個特定部分 “域”,管理者之間可以相互通訊或通過高級管理者進行協調。

     對于選擇集中式還是非集中式,這要根據實際場合的需要來決定。而介于兩者之間的部分分布式網管體系結構,則是近期發展起來的兼顧兩者優點的一種新型網管體系結構。

二、幾種常見的網絡管理技術

1.基于web的網絡管理模式

    隨著 internet技術的廣泛應用,intranet也正在悄然取代原有的企業內部局域網,由于異種平臺的存在及網絡管理方法和模型的多樣性, 使得網絡管理軟件開發和維護的費用很高, 培訓管理人員的時間很長, 因此人們迫切需要尋求高效、方便的網絡管理模式來適應網絡高速發展的新形勢。隨著intranet和web 及其開發工具的迅速發展,基于web的網絡管理技術也因此應運而生。基于web的網管解決方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1)地理上和系統間的可移動性:系統管理員可以在intranet 上的任何站點或internet的遠程站點上利用 web 瀏覽器透明存取網絡管理信息;(2)統一的web瀏覽器界面方便了用戶的使用和學習,從而可節省培訓費用和管理開銷;(3)管理應用程序間的平滑鏈接:由于管理應用程序獨立于平臺,可以通過標準的http協議將多個基于web的管理應用程序集成在一起,實現管理應用程序間的透明移動和訪問;(4)利用 java技術能夠迅速對軟件進行升級。 為了規范和促進基于web的網管系統開發,目前已相繼公布了兩個主要推薦標準:webm和jmapi。兩個推薦標準各有其特色,并基于不同的原理提出。

      webm方案仍然支持現存的管理標準和協議,它通過web技術對不同管理平臺所提供的分布式管理服務進行集成,并且不會影響現有的網絡基礎結構。 

      jmapi 是一種輕型的管理基礎結構,采用jmapi來開發集成管理工具存在以下優點:平臺無關、高度集成化、消除程序版本分發問題、安全性和協議無關性。

2.分布對象網絡管理技術

目前廣泛采用的網絡管理系統模式是一種基于client/server技術的集中式平臺模式。由于組織結構簡單,自應用以來,已經得到廣泛推廣,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缺陷:一個或幾個站點負責收集分析所有網絡節點信息,并進行相應管理,造成中心網絡管理站點負載過重;所有信息送往中心站點處理,造成此處通信瓶頸;每個站點上的程序是預先定義的,具有固定功能,不利于擴展。隨著網絡技術和網絡規模尤其是因特網的發展,集中式在可擴展性、可靠性、有效性、靈活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

2.1corba技術

corba技術是對象管理組織omg推出的工業標準,主要思想是將分布計算模式和面向對象思想結合在一起,構建分布式應用。corba的主要目標是解決面向對象的異構應用之間的互操作問題,并提供分布式計算所需要的一些其它服務。omg是corba平臺的核心,它用于屏蔽與底層平臺有關的細節,使開發者可以集中精力去解決與應用相關的問題,而不必自己去創建分布式計算基礎平臺。corba將建立在orb之上的所有分布式應用看作分布計算對象,每個計算對象向外提供接口,任何別的對象都可以通過這個接口調用該對象提供的服務。corba同時提供一些公共服

務設施,例如名字服務、事務服務等,借助于這些服務,corba可以提供位置透明性、移動透明性等分布透明性。

2.2corba的一般結構

基于corba的網絡管理系統通常按照client/server的結構進行構造。其中,服務方是指針對網絡元素和數據庫組成的被管對象進行的一些基本網絡服務,例如配置管理、性能管理等.客戶方則是面向用戶的一些界面,或者提供給用戶進一步開發的管理接口等。其中,從網絡元素中獲取的網絡管理信息通常需要經過corba/snmp網關或corba/cmip網關進行轉換,這一部分在有的網絡管理系統中被抽象成corba的概念.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運用corba技術完全能夠實現標準的網絡管理系統。不僅如此,由于corba是一種分布對象技術,基于corba的網絡管理系統能夠克服傳統網絡管理技術的不足,在網絡管理的分布性、可靠性和易開發性方面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結語

     目前,計算機網絡的應用正處于一個爆炸性增長的時期,并且網絡規模迅速擴大,網絡的復雜程度也日益加劇。為適應網絡大發展的這一時代需要,在構建計算機網絡時必須高度重視網絡管理的重要性,重點從網管技術和網管策略設計兩個大的方面全面規劃和設計好網絡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保障網絡系統高效、安全地運行。值得注意的是,基于web 的網管解決方案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網管發展的重要方向,相信通過統一的瀏覽器界面實現全面網絡管理的美好愿望將會得到實現。

參考文獻:

黎洪松,裘嘵峰 . 網絡系統集成技術及其應用 . 科學出版社,1999

王寶濟 . 網絡建設實用指南 . 人民郵電出版社,1999

篇4

一、網絡管理技術概述

網絡管理已經成為計算機網絡和電信網研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網絡中采用的先進技術越多,規模越大,網絡的維護和管理工作也就越復雜。計算機網絡和電信網的管理技術是分別形成的,但到后來漸趨同化,差不多具有相同的管理功能和管理原理,只是在網絡管理上的具體對象上有些差異。

通常,一個網絡由許多不同廠家的產品構成,要有效地管理這樣一個網絡系統,就要求各個網絡產品提供統一的管理接口,即遵循標準的網絡管理協議。這樣,一個廠家的網絡管理產品就能方便地管理其他廠家的產品,不同廠家的網絡管理產品之間還能交換管理信息。

在簡單網絡管理協議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設計時,就定位在是一種易于實施的基本網絡管理工具。在網管領域中,它扮演了先鋒的角色,因OSI的CMIP發展緩慢同時在Internet的迅猛發展和多廠商環境下的網絡管理解決方案的驅動下,而很快成為了事實上的標準。

SNMP的管理結構如圖1所示。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每個網絡節點上存放一個管理信息庫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由節點上60(agent)負責維護,管理者通過應用層協議對這些進行輪詢進而對管理信息庫進行管理。SNMP最大的特點就是其簡單性。它的設計原則是盡量減少網絡管理所帶來的對系統資源的需求,盡量減少agent的復雜性。它的整個管理策略和體系結構的設計都體現了這一原則。

SNMP的主要優點是:

·易于實施;

·成熟的標準;

· C/S模式對資源要求較低;

·廣泛適用,代價低廉。

簡單性是SNMP標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因為在大型的、多廠商產品構成的復雜網絡中,管理協議的明晰是至關重要的;但同時這又是SNMP的缺陷所在——為了使協議簡單易行,SNMP簡化了不少功能,如:

·沒有提供成批存取機制,對大塊數據進行存取效率很低;

·沒有提供足夠的安全機制,安全性很差;

·只在TCP/IP協議上運行,不支持別的網絡協議;

·沒有提供管理者與管理者之間通信的機制,只適合集中式管理,而不利于進行分布式管理;

·只適于監測網絡設備,不適于監測網絡本身。

針對這些問題,對它的改進工作一直在進行。如1991年11月,推出了RMON(Rernote Network Monitor)MIB,加強SNMP對網絡本身的管理能力。它使得SNMP不僅可管理網絡設備,還能監測局域網和互聯網上的數據流量等信息,1992年7月,針對SNMP缺乏安全性的弱點,又公布了S-SNMP(Secure SNMP)草案。到1993年初,又推出了SNMP Version 2即SNMPv2(推出了SNMPv2以后,SNMP就被稱為SNMPv1)。SNM-Pv2包容了以前對SNMP的各項改進工作,并在保持了SNMP清晰性和易于實現的特點以外,吸取了CMIP的部分優點,功能更強,安全性更好,具體表現為:

·提供了驗證機制,加密機制,時間同步機制等,安全性大大提高;

·提供了一次取回大量數據的能力,效率大大提高;

·增加了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間的信息交換機制,從而支持分布式管理結構,由位于中間層次(intermediate)的管理者來分擔主管理者的任務,增加了遠地站點的局部自主性。

·可在多種網絡協議上運行,如OSI、AppleTalk和IPX等,適用多協議網絡環境(但它的缺省網絡協議仍是UDP)。

·擴展了管理信息結構的很多方面。特別是對象類型的定義引入了幾種新的類型。另外還規范了一種新的約定用來創建和刪除管理表(management tables)中的“行”(rows)。

·定義了兩種新的協議數據單元PDU(Protocol Data Unit)。Get-Bulk-Request協議數據單元允許檢索大數據塊(large data blocks),不必象SNMP那樣逐項(item by item)檢索; Inform-Request協議數據單元允許在管理者之間交換陷阱(tran)信息。

CMIP協議是在OSI制訂的網絡管理框架中提出的網絡管理協議。CMIP與SNMP一樣,也是由管理者、、管理協議與管理信息庫組成。

CMIP是基于面向對象的管理模型的。這個管理模型表示了封裝的資源并標準化了它們所提供的接口。如圖2所示了四個主要的元素:

·系統管理應用進程是在擔負管理功能的設備(服務器或路由器等〕中運行的軟件:

·管理信息庫MIB是一組從各個接點收集來的與網絡管理有關的數據;

·系統管理應用實體(system management application entities)負責網絡管理工作站間的管理信息的交換,以及與網絡中其它接點之間的信息交換;

·層管理實體(layer management entities)表示在OSI體系結構設計中必要的邏輯。

CMIP模型也是基于C/S結構的。客戶端是管理系統,也稱管理者,發起操作并接收通知;服務器是被管系統,也稱,接收管理指令,執行命令并上報事件通知。一個CMIP操作臺(console)可以和一個設備建立一個會話,并用一個命令就可以下載許多不同的信息。例如,可以得到一個設備在一段特定時間內所有差錯統計信息。

CMIP采用基于事件而不是基于輪詢的方法來獲得網絡組件的相關數據。

CMIP已經得到主要廠商,包括IBM、HP及AT&T的支持。用戶和廠商已經認識到CMIP在企業級網絡管理領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它能夠滿足企業級網管對橫跨多個管理域的對等相互作用(peer to peer interactions)的要求。CMIP特別適合對要求提供集中式管理的樹狀系統,尤其是對電信網(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的管理。這就是下面提到的電信管理網。

二、電信管理網TMN

電信管理網TMN是國際電聯ITU-T借鑒0SI中有關系統管理的思想及技術,為管理電信業務而定義的結構化網絡體系結構,TMN基于OSI系統管理(ITU-U X.700/ISO 7498-4)的概念,并在電信領域的應用中有所發展.它使得網絡管理系統與電信網在標準的體系結構下,按照標準的接口和標準的信息格式交換管理信息,從而實現網絡管理功能。TMN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使管理功能與電信功能分離。網絡管理者可以從有限的幾個管理節點管理電信網絡中分布的電信設備。

國際電信聯盟(ITU)在M.3010建議中指出,電信管理網的基本概念是提供一個有組織的網絡結構,以取得各種類型的操作系統(OSs)之間、操作系統與電信設備之間的互連。它采用商定的具有標準協議和信息的接口進行管理信息交換的體系結構。提出TMN體系結構的目的是支撐電信網和電信業務的規劃、配置、安裝、操作及組織。

電信管理網TMN的目的是提供一組標準接口,使得對網絡的操作、管理和維護及對網絡單元的管理變得容易實現,所以,TMN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網管各部分之間的互連性的要求。集中式的管理和分布式的處理是TMN的突出特點。

ITU-T從三個方面定義了TMN的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即功能體系結構(Functional Architecture),信息體系結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和物理體系結構(Physical Architecture)。它們分別體現在管理功能塊的劃分、信息交互的方式和網管的物理實現。我們按TMN的標準從這三個方面出發,對TMN系統的結構進行設計。

功能體系結構是從邏輯上描述TMN內部的功能分布。引入了一組標準的功能塊(Functional block)和可能發生信息交換的參考點(reference points)。整個TMN系統即是各種功能塊的組合。

信息體系結構包括兩個方面:管理信息模型和管理信息交換。管理信息模型是對網絡資源及其所支持的管理活動的抽象表示,網絡管理功能即是在信息模型的基礎上實現的。管理信息交換主要涉及到TMN的數據通信功能和消息傳遞功能,即各物理實體和功能實體之間的通信。

物理體系結構是為實現TMN的功能所需的各種物理實體的組織結構。TMN功能的實現依賴于具體的物理體系結構,從功能體系結構到物理體系結構存在著映射關系。物理體系結構隨具體情況的不同而千差萬別。在物理體系結構和功能體系結構之間有一定的映射關系。物理體系結構中的一個物理塊實現了功能體系結構中的一個或多個功能塊,一個接口實現了功能體系結構中的一組參考點。

仿照OSI網絡分層模型,ITU-T進一步在TMN中引入了邏輯分層。如圖3所示:

TMN的邏輯分層是將管理功能針對不同的管理對象映射到事務管理層BML(Business Management Layer),業務管理層SML(Service Management Layer),網絡管理層NML(Network Management Layer)和網元管理層EML(Element Management Layer)。再加上物理存在的網元層NEL(Network Element Layer),就構成了TMN的邏輯分層體系結構。從圖2-6可以看到,TMN定義的五大管理功能在每一層上都存在,但各層的側重點不同。這與各層定義的管理范圍和對象有關。

三、TMN開發平臺和開發工具

1.利用TMN的開發工具開發TMN的必要性

TMN的信息體系結構應用OSI系統管理的原則,引入了管理者和的概念,強調在面向事物處理的信息交換中采用面向對象的技術。如前所述,TMN是高度強調標準化的網絡,故基于TMN標準的產品開發,其標準規范要求嚴格復雜,使得TMN的實施成為一項具有難度和挑戰性的工作;再加上OSI系統管理專業人員的相對缺乏,因此,工具的引入有助于簡化TMN的開發,提高開發效率。目前比較流行的基于TMN標準的開發平臺有HPOV DM、SUN SEM、IBM TMN平臺和DSET的DSG及其系列工具。這些平臺可以用于開發全方位的TMN管理者和應用,大大降低TMN/Q3應用系統的編程復雜性,并且使之符合開放系統互連(OSI)網絡管理標準,這些標準包括高級信息模型定義語言GDM0,OSI標準信息傳輸協議CMIP,以及抽象數據類型定義語言ASN.1。其中DSET的DSG及工具系列除了具備以上功能外,還具有獨立于硬件平臺的優點。下面將比較詳細論述DSET的TMN開發工具及其在TMN開發中的作用。

2.DSET的TMN開發工具的基本組成

DSET的TMN開發工具從功能上來講可以構成一個平臺和兩大工具箱。一個平臺:分布式系統生成器DSG(Distributed System Generator);兩個工具箱:管理者工具箱和工具箱。

分布式系統生成器DSG

DSG是用于頂層TCP/IP、OSI和其它協議上構筑分布式并發系統的高級對象請求0RB。 DSG將復雜的通信基礎設施和面向對象技術相結合,提供構筑分布式計算的軟件平臺。通信基礎設施支持分布式計算中通信域的通信要求。如圖4所示,它提供了四種主要的服務:透明遠程操作、遠程過程調用和消息傳遞、抽象數據服務及命名服務。借助于并發的面向對象框架,一個復雜的應用可以分解成一組相互通信的并發對象worker,除了支持例如類和多重繼承等重要的傳統面向對象特征外,為了構筑新的worker類,DSG也支持分布式對象。在一個開放系統中,一個worker可以和其它worker進行通信,而不必去關心它們所處的物理位置。

DSG提供給用戶用以開發應用的構造塊(building block)稱為worker。一個worker可以有自己的控制線程,也可以和別的線程共享一個控制線程,每個Worker都有自己的服務訪問點SAP(Service Access Point),通過SAP與其它worker通信。Worker是事件驅動的。在Worker內部,由有限狀態機FSM(Finite State Machine〕定義各種動作及處理例程,DSG接受外部事件并分發到相應的動作處理例程進行處理。如圖5所示,獨占線程的此worker有三個狀態,兩個SAPs,并且每個SAP的消息隊列中都有兩個事件。DSG環境通過將這些事件送到相應的事件處理程序中來驅動worker的有限狀態機。

Worker是分布式的并發對象,DSG用它來支持面向對象的特點,如:類,繼承等等。Worker由worker class定義。Worker可以根據需要由應用程序動態創建。在一個UNIX進程中可以創建的Worker個數僅受內存的限制。

管理者工具箱由ASN.C/C++編譯器、CMIP/ROSE協議和管理者代碼生成器MCG構成,如圖6所示。

其中的CMIP/ROSE協議提供全套符合Q3接口選用的OSI七層協議棧實施。由于TMN在典型的電信環境中以面向對象的信息模型控制和管理物理資源,所有被管理的資源均被抽象為被管對象(M0),被管理系統中的幫助管理者通過MO訪問被管理資源,又根據ITU-T M.3010建議:管理者與之間通過Q3接口通信。為此管理者必須產生與通信的CMIP請求。管理者代碼生成器讀取信息模型(GDMO文件和ASN.1文件),創立代碼模板來為每個被定義的MO類產生CMIP請求和CMIP響應。由于所有CMIP數據均由ASN.1符號定義,而上層管理應用可能采用C/C++,故管理者應用需要包含ASN.1數據處理代碼,管理者工具箱中的ASN C/ C++編譯器提供ASN.1數據到C/C++語言的映射,并采用“預處理技術“生成ASN.1數據的低級代碼,可見利用DSET工具用戶只需編寫網管系統的信息模型和相關的抽象數據類型定義文件,然后利用DSET的ASN C/C++編譯器,管理者代碼生成器即可生成管理者部分代碼框架。

工具箱包括可硯化生成器VAB、CMIP翻譯器、ASN.C/C++ Toolkit,其結構見圖7。用來開發符合管理目標定義指南GDMO和通用管理信息協議CMIP規定的應用.使用DSET獨具特色的工具箱的最大的好處就是更快、更容易地進行應用的開發。DSET在應用的開發上為用戶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個典型的GDMO/CM1P應用包括三個代碼模塊:

·、MIT、MIB的實施

·被管理資源的接口代碼

·后端被管理資源代碼

第一個模塊用于處理與MO實施。工具箱通過對過濾、特性處理、MO實例的通用支持,自動構作這一個模塊。DSET的這一部分做得相當完善,用戶只需作少量工作即可完成本模塊的創建。對于mcreate、m-delete、m-get、m-cancel-get、m-set、m-set-confirmed、m-action、m-action-confirmed這些CMIP請求,第一個模塊中包含有缺省的處理代碼框架。這些缺省代碼都假定管理者的CMIP請求只與MO打交道。為了適應不同用戶的需求,DSET工具箱又提供在缺省處理前后調用用戶程序的接入點(稱為User hooks)。當某CMIP請求需與實際被管資源或數據庫打交道時,用戶可在相應的PRE-或POST-函數中加入自己的處理代碼。例如,當你需要在二層管理應用中發CMIP請求,需望獲取實際被管資源的某屬性,而該屬性又不在相應MO中時你只需在GDMO預定義模板中為此屬性定義一PRE-GET函數,并在你自己的定制文件中為此函數編寫從實際被管設備取到該屬性值的代碼即可。DSET的Agent代碼在執行每個CMIP請求前都要先檢查用戶是否在GDMO預定義文件中為此清求定義了PRE-函數,若是,則光執行PRE-函數,并根據返回值決定是否執行缺省處理(PRE-函數返回D-OK則需執行缺省處理,否則Agent向管理者返回正確或錯誤響應)。同樣當Agent執行完缺省處理函數時,也會檢查用戶是否為該請求定義了POST-函數,若是則繼續執行POST-函數。至于Agent與MO之間具體是如何實現通信的,用戶不必關心,因為DSET已為我們實現了。用戶只需關心需要與設備交互的那一部分CMIP請求,為其定制PRE-/POST函數即可。

第二個模塊實現MO與實際被管資源的通信。它的實現依賴于分布式系統生成器DSG所提供“網關處理單元”(gateway)、遠程過程調用(RPC)與消息傳遞機制及MSL語言編譯器。通信雙方的接口定義由用戶在簡化的ROSE應用中定義,在DSG中也叫環境,該環境定義了雙方的所有操作和相關參數。DSG的CTX編譯器編譯CTX格式的接口定義并生成接口表。DSG的MSL語言編譯器用以編譯分布式對象類的定義并生成事件調度表。采用DSG的網關作為MO與實際被管資源間的通信橋梁,網關與MO之間通過定義接口定義文件及各自的MSL文件即可實現通信,網關與被管設備之間采用設備所支持的通信協議來進行通信,例如采用TCP/IP協議及Socket機制實現通信。

第三個模塊對被管理資源進行實際處理。這一模塊根據第二個模塊中定義的網關與被管設備間的通信機制來實現,與工具沒有多大聯系。

四、TMN開發的關鍵技術

電信管理網技術蘊含了當今電信、計算機、網絡通信和軟件開發的最新技術,如OSI開放系統互連技術、OSI系統管理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及分布式處理、面向對象的軟件工程方法以及高速數據通信技術等。電信管理網應用系統的開發具有巨大的挑戰性。

工具的引入很大程度上減輕了TMN的開發難度。留給開發人員的最艱巨工作就是接口(interface)的信息建模。尤其是Q3接日的信息建模問題。

Q3接口是TMN接口的“旗艦”,Q3接口包括通信模型和信息模型兩個部分,通信模型(0SI系統管理)的規范制定的十分完善,并且工具在這方面所作的工作較多,因此,當我們設計和開發各種不同管理業務的TMN系統時,主要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學,遵循一定的指導原則,針對不同電信領域的信息建模問題。

為什么說建模是TMN開發中的關鍵技術呢?從管理的角度而言,在那些先有國際標準(或事實上的標準),后有設備的情況下,是有可能存在一致性的信息模型的,例如目前SDH和七號信令網的TMN系統存在這樣的信息模型標準。但即使這樣,在這些TMN系統的實施過程,有可能由于管理需求的不同而對這些模型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在那些先有設備而后才有國際標準(或事實上的標準)的設備,而且有的電信設備就無標準而言,由于不同廠家的設備千差萬別,這種一致性的信息模型的制定是非常困難的。

例如,近年來標準化組織國際電信聯盟(ITU-T)、歐洲電信標準組織(ETSI)、網絡管理論壇(NMF)和ATM論壇等相繼頒布了一些Q3信息模型。但至今沒有一個完整的穩定的交換機網元層的Q3信息模型。交換機的Q3信息模型提供了交換機網元的一個抽象的、一般的視圖,它應當包含交換機的管理的各個方面。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隨著電信技術的不斷發展,交換機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交換機的類型不斷增加,電信業務不斷的引入。我們很難設計一個能夠兼容未來交換機的信息模型。如今的交換機已不再是僅僅提供電話的窄帶業務,而且也提供象ISDN這樣的寬帶業務。交換機趨向寬帶窄帶一體化發展,因此交換機的Q3信息模型是很復雜的,交換機Q3信息建模任務是很艱巨的。

五、TMN管理者和的開發

下面結合我們的開發工作,探討一下TMN管理者和的開發。

1.管理者的開發

基于OSI管理框架的管理者的實施通常被認為是很困難的事,通常,管理者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位于人機之間的圖形用戶接口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接收操作人員的命令和輸入并按照一種統一的格式傳送到第二部分——管理功能。管理功能提供管理功能服務,例如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記費管理,安全管理及其它特定的管理功能。接收到來GUI的操作命令,管理功能必須調用第三部分——CMSI API來發送CMIP請求到。CMIS API為管理者提供公共管理信息服務支持。

大多數的網管應用是基于UNIX平臺的,如Solaris,AIX and HP-UX。若GUI是用X-Window來開發的,那么GUI和管理功能之間的接口就不存在了,從實際編程的的角度看,GUI和管理功能都在同一個進程中。

上面的管理者實施方案盡管有許多優點,但也存在著不足。首先是費用昂貴。所有的管理工作站都必須是X終端,服務器必須是小型機或大型機。這種方案比采用PC機作客戶端加上UNIX服務器的方案要昂貴得多。其次,擴展性不是很好,不同的管理系統的范圍是不同的,用戶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不是所有的用戶都希望在X終端上來行使管理職責。因此,PC機和調終端都應該向用戶提供。最后由于X-Window的開發工具比在PC機上的開發工具要少得多。因此最終在我們的開發中,選擇了PC機作為管理工作站,SUN Ultral作為服務器。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將管理者劃分為兩個部分——管理應用(management application)和管理者網關(manager gateway)。如圖8所示。

管理應用向用戶提供圖形用戶接口GUI并接受用戶的命令和輸入,按照定義好的消息格式送往管理者網關,由其封裝成CMIP請求,調用CMIS API發往。同時,管理者網關還要接收來自的響應消息和事件報告并按照一定的消息格式送往管理應用模塊。

但是這種方案也有缺點。由于管理應用和管理者網關的分離,前者位于PC機上,后者位于Ultral工作站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須通過網絡通信來完成。它們之間的接口不再是一個參考點(Reference Point),而是一個物理上的接口,在電信管理網TMN中稱為F接口。迄今為止ITU-T一直沒能制定出有關F接口的標準,這一部分工作留給了TMN的開發者。鑒于此,我們制定了管理應用和管理者網關之間通信的協議。

在開發中,我們選擇了PC機作為管理工作站,SUN Ultral作為我們的管理者網關。所有的管理應用都在PC機上。開發人員可以根據各自的喜好來選擇不同開發工具,如Java,VC++,VB,PB等。管理者網關執行部分的管理功能并調用CMIS API來發送CMIP請求,接收來自的響應消息和事件報告并送往相應的管理應用。

管理者網關的數據結構是通過編譯信息模型(GDMO文件和ASN.1文件)獲得的。它基于DSG環境的。管理者網關必須完成下列轉換:

數據類型轉換:GUI中的數據類型與ASN.1描述的數據類型之間的相互轉換;

消息格式轉換:GUI和管理者網關之間的消息格式與CMIP格式之間的相互轉換;

協議轉換:TCP/IP協議與OSI協議之間的相互轉換。

這意味著管理者網關接收來自管理應用的消息。將其轉換為ASN.1的數據格式,并構造出CMIS的參數,調用CMIS API發送CMIP請求。反過來,管理者收到來自的消息,解讀CMIS參數,構造消息格式,然后送往GUI。GUI和管理者網關之間的消息格式是由我們自己定義的。由于管理應用的復雜性,消息格式的制定參考了CMIS的參數定義和ASN.1的數據類型。

管理者網關是采用多線程(multi-thread)編程來實現的。

2.的開發

的結構如圖9所示。

為了使部分的設計和實現模塊化、系統化和簡單化,將agent分成兩大模塊——通用模塊和MO模塊——進行設計和實現。如圖所示,通用agent向下只與MO部分直接通信,而不能與被管資源MR直接進行通信及操作,即通用agent將manager發來的CMIP請求解析后投遞給相應的M0,并從MO接收相應的應答信息及其它的事件報告消息。

的作用是代表管理者管理MO。利用工具的支持,采用面向對象的技術,分為八個步驟進行agent的設計和實現,這八個步驟是:

第一步:對信息模型既GDMO文件和ASN.1文件的理解,信息模型是TMN系統開發的基礎和關鍵。特別是對信息模型中對象類和其中各種屬性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對于實際的TMN系統來說,其信息模型可能很復雜,其中對象類在數量上可能很多。也就是說,在設計和實現agent之前,必須作到對MO心中有數。

第二步:被管對象MO的定制。這一部分是agent設計和實現中的關鍵部分,工具對這方面的支持也不是很多,特別是涉及到MO與MR之間的通信,更為復雜,故將MO專門作為一個模塊進行設計和實現MO和MR之間的通信以及數據和消息格式的轉換問題,利用網關原理設計一個網關來解決。

第三步:創建內置的M0。所謂內置MO就是指在系統運行時,已經存在的物理實體的抽象。為了保證能對這些物理實體進行管理,必須將這些被管對象的各種固有的屬性值和操作預先加以定義。

第四步:創建外部服務訪問點SAP。如前所述,TMN系統中各個基于分布式處理的worker之間通過SAP進行通信,所以要為agent與管理者manager之間、agent與網關之間創建SAP。

第五步:SAP同內置MO的捆綁注冊。由于在TMN系統中,agent的所有操作是針對MO的,即所有的CMIP請求經解析后必須送到相應的M0,而基于DSG平臺的worker之間的通信是通過SAP來實現的。因而,在系統處理過程中,當進行信息的傳輸時,必須知道相應MO的SAP,所以,在agent的設計過程中,必須為內置MO注冊某一個SAP。

第六步:agent配置。對agent中有些參數必須加以配置和說明。如隊列長度、流量控制門限值、agent處理單元組中worker的最大/最小數目。報告的處理方式、同步通信方式中超時門限等。

第七步:agent用戶函數的編寫,如agent worker初始化函數、子函數等的編寫。

第八步:將所有函數編譯,連接生成可運行的agent。

MO模塊是agent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而又復雜的部分。這是由于,一方面工具對該部分的支持不是很多:另一方面,用戶的大部分處理函數位于這一部分;最主要的還在于它與被管資源要跨平臺,在不同的環境下進行通信。MO模塊的設計思想是在MO和MR之間設計一個網關(gateway),來實現兩者之間的消息、數據、協議等轉換。

MO部分的主要功能是解析,執行來自管理者的CMIP請求,維持各MO的屬性值同被管資源的一致性,生成CMIP請求結果,并上報通用agent模塊,同時與MR通信,接收和處理來自MR的事件報告信息,并轉發給通用agent。

MO部分有大量的用戶定制工作。工具只能完成其中一半的工作,而另一半工作都需要用戶自己去定制。用戶定制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PRE-/POST-函數。PRE-/POST-函數的主要功能是在agent正式處理CMIP請求之前/之后與被管資源打交道,傳送數據到MR或從MR獲取數據并做一些簡單的處理。通過對這些PRE-/POST-函數的執行,可以確保能夠真實地反映出被管資源的運行狀態。PRE-/POST-函數分為兩個層次:MO級別和屬性級別。MO級別層次較高,所有對該對象類的CMIP操作都會調用MO級別的PRE-/POST-函數。屬性級別層次低,只有對該屬性的CMIP操作才會調用這些函數。DSET工具只提供了PRE-/POST-函數的人口參數和返回值,具體的代碼需要完全由用戶自己編寫。由于agent與被管資源有兩種不同的通信方式,不同的方式會導致不同的編程結構和運行效率,如果是同步方式,編程較為簡單,但會阻塞被管資源,適合于由大量數據返回的情況。異步方式不會阻塞被管資源,但編程需要作特殊處理,根據不同的返回值做不同的處理,適合于數據不多的情況,在選擇通信方式時還要根據MO的實現方式來確定。比如,MO若采用Doer來實現,則只能用同步方式。

第二類是動作、事件報告和通知的處理,動作的處理相對比較容易,只需考慮其通信方式采用同步還是異步方式。對事件報告和通知的處理比較復雜。首先,需要對事件進行分類,對不同類別的事件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由哪一個事件前向鑒別器EFD(Event Forwarding Discriminator)來處理等等。比如,告警事件的處理就可以單獨成為一類。其次,對每一類事件需要確定相應的EFD的條件是什么,哪些需要上報管理應用,哪些不需要。是否需要記入日志,這些日志記錄的維護策略等等。

除了這兩類定制外,MO也存在著優化問題。比如MO用worker還是Doer來實現,通信方式采用同步還是異步,面向連接還是無連接等等,都會影響整個的性能。

如果MO要永久存儲,我們采用文件方式。因為目前DSET的工具只支持Versant、ODI這兩種面向對象數據庫管理系統OODBMS,對于0racle,Sybase等數據庫的接口還需要用戶自己實現。MO定制的工作量完全由信息模型的規模和復雜程度決定,一個信息模型的對象類越多,對象之間的關系越復雜(比如一個對象類中的屬性改變會影響別的類),會導致定制工作的工作量和復雜程度大大增加。

者agent在執行管理者發來的CMIP請求時必須保持與被管資源MR進行通信,將manager傳送來的消息和數據轉發給MR,并要從MR獲取必要的數據來完成其操作,同時,它還要接收來自MR的事件報告,并將這些事件上報給manager。

由上述可知,與被管資源MR之間的通信接口實際上是指MO與MR之間的通信接口。大部分MO是對實際被管資源的模擬,這些MO要與被管資源通信。若讓這些MO直接與被管資源通信,則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弊端:

·由于MO模塊本身不具備錯誤信息檢測功能(當然也可在此設計該項功能,但增加了MO模塊的復雜性),如果將上向發來的所有信息(包括某些不恰當的信息)全部轉發給MR,不僅無此必要,而且增加了數據通信量;同理MR上發的信息也無必要全部發送給MO。

·當被管資源向MO發消息時,由于MIT對于被管資源來說是不可知的,被管資源不能確定其相應MO在MIT中所處的具置,從而也就無法將其信息直接送到相應的MO,因而只能采用廣播方式發送信息。這樣一來,每當有消息進入MO模塊時,每個MO都要先接收它,然后對此消息加以判斷,看是否是發給自己的。這樣一方面使編程復雜化,使軟件系統繁雜化,不易控制,調試困難;另一方面也使通信開銷增大。

·MO直接與被管資源通信,使得系統在安全性方面得不到保障,在性能方面也有所下降,為此,采用計算機網絡中中網關(gateway)的思想,在MO與被管資源建立一個網關,即用一個gateway worker作為MO與被管資源通信的媒介。網關在的進程處理中起到聯系被管資源與MO之間的“橋梁”作用。

六、總結與展望

Q3接口信息建模是TMN開發中的關鍵技術。目前,各標準化組織針對不同的管理業務制定和了許多信息模型。這些模型大部分是針對網元層和網絡層,業務層和事務層的模型幾乎沒有,還有相當的標準化工作正在繼續研究。業務層和事務層的模型是將來研究的重點。

篇5

【關鍵詞】網絡管理網間控制報文協議(ICMP)WBM

網絡管理的目的就是確保一定范圍內的網絡及其網絡設備能夠穩定、可靠、高效地運行,使所有的網絡資源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達到用戶預期的要求。過去有一些簡單的工具用來幫助網管人員管理網絡資源,但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和復雜度的增加,對強大易用的管理工具的需求也日益顯得迫切,管理人員需要依賴強大的工具完成各種各樣的網絡管理任務,而網絡管理系統就是能夠實現上述目的系統。

1 WBM技術介紹

隨著應用Intranet的企業的增多,同時Internet技術逐漸向Intranet的遷移,一些主要的網絡廠商正試圖以一種新的形式去應用MIS。因此就促使了Web(Web BasedManagement)網管技術的產生。它作為一種全新的網絡管理模式—基于web的網絡管理模式,從出現伊始就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以其特有的靈活性、易操作性等特點贏得了許多技術專家和用戶的青睞,被譽為是“將改變用戶網絡管理方式的革命性網絡管理解決方案”。

WBM融合了Web功能與網管技術,從而為網管人員提供了比傳統工具更強有力的能力。WBM可以允許網絡管理人員使用任何一種Web瀏覽器,在網絡任何節點上方便迅速地配置、控制以及存取網絡和它的各個部分。因此,他們不再只拘泥于網管工作站上了,并且由此能夠解決很多由于多平臺結構產生的互操作性問題。WBM提供比傳統的命令驅動的遠程登錄屏幕更直接、更易用的圖形界面,瀏覽器操作和Web頁面對WWW用戶來講是非常熟悉的,所以WBM的結果必然是既降低了MIS全體培訓的費用又促進了更多的用戶去利用網絡運行狀態信息。所以說,WBM是網絡管理方案的一次革命。

2 基于WBM技術的網管系統設計

2.1 系統的設計目標

在本系統設計階段,就定下以開發基于園區網、web模式的具有自主版權的中文網絡管理系統軟件為目標,采用先進的WBM技術和高效的算法,力求在性能上可以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平。

本網管系統提供基于WEB的整套網管解決方案。它針對分布式IP網絡進行有效資源管理,使用戶可以從任何地方通過WEB瀏覽器對網絡和設備,以及相關系統和服務實施應變式管理和控制,從而保證網絡上的資源處于最佳運行狀態,并保持網絡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2 系統的體系結構

在系統設計的時候,以國外同類的先進產品作為參照物,同時考慮到技術發展的趨勢,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進行設計。我們采用三層結構的設計,融合了先進的WBM技術,使系統能夠提供給管理員靈活簡便的管理途徑。

三層結構的特點:1)完成管理任務的軟件作為中間層以后臺進程方式實現,實施網絡設備的輪詢和故障信息的收集;2)管理中間件駐留在網絡設備和瀏覽器之間,用戶僅需通過管理中間層的主頁存取被管設備;3)管理中間件中繼轉發管理信息并進行SNMP和HTTP之間的協議轉換三層結構無需對設備作任何改變。

3 網絡拓撲發現算法的設計

為了實施對網絡的管理,網管系統必須有一個直觀的、友好的用戶界面來幫助管理員。其中最基本的一個幫助就是把網絡設備的拓撲關系以圖形的方式展現在用戶面前,即拓撲發現。目前廣泛采用的拓撲發現算法是基于SNMP的拓撲發現算法。基于SNMP的拓撲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有效的,拓撲的速度也非常陜。但它存在一個缺陷。那就是,在一個特定的域中,所有的子網的信息都依賴于設備具有SNMP的特性,如果系統不支持SNMP,則這種方法就無能為力了。還有對網絡管理的不重視,或者考慮到安全方面的原因,人們往往把網絡設備的SNMP功能關閉,這樣就難于取得設備的MIB值,就出現了拓撲的不完整性,嚴重影響了網絡管理系統的功能。針對這一的問題,下面討論本系統對上述算法的改進—基于ICMP協議的拓撲發現。

3.1 PING和路由建立

PING的主要操作是發送報文,并簡單地等待回答。P1NG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是+簡單的回顯協議,使用ICMP響應請求與響應應答報文。PING主要由系統程序員用于診斷和調試實現PING的過程主要是:首先向目的機器發送一個響應請求的ICMP報文,然后等待目的機器的應笞,直到超時。如收到應笞報文,則報告目的機器運行正常,程序退出。

路由建立的功能就是利用IP頭中的TTL域。開始時信源設置IP頭的TTL值為0,發送報文給信宿,第一個網關收到此報文后,發現TTL值為0,它丟棄此報文,并發送一個類型為超時的ICMP報文給信源。信源接收到此報文后對它進行解析,這樣就得到了路由中的第一個網關地址。然后信源發送TTL值為1的報文給信宿,第一個網關把它的TrL值減為0后轉發給第二個網關,第二個網關發現報文TTL值為0,丟棄此報文并向信源發送超時ICMP報文。這樣就得到了路由中和第二個網關地址。如此循環下去,直到報文正確到達信宿,這樣就得到了通往信宿的路由。

3.2 網絡拓撲的發現算法具體實現的步驟:

(1)于給定的IP區間,利用PING依次檢測每個IP地址,將檢測到的IP地址記錄到IP地址表中。

(2)對第一步中查到的每個IP地址進行traceroute操作,記錄到這些IP地址的路由。并把每條路由中的網關地址也加到IP表中。(3)對IP地址表中的每個IP地址,通過發送掩碼請求報文與接收掩碼應答報文,找到這些IP地址的子網掩碼。

(4)根據子網掩碼,確定對應每個IP地址的子網地址,并確定各個子網的網絡類型。把查到的各個子網加入地址表中。

(5)試圖得到與IP地址表中每個IP地址對應的域名(Domain Name),如具有相同域名,則說明同一個網絡設備具有多個IP地址,即具有多個網絡接口。

(6)根據第二步中的路由與第四步中得到的子網,產生連接情況表。

篇6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管理;WBM技術

當前計算機網絡的發展特點規模不斷夸大,復雜性不斷增加。如果不能高效的對網絡系統進行管理,就很難保證提供一個令人滿意的服務。網絡管理的目的就是確保一定范圍內的網絡及其網絡設備能夠穩定、可靠、高效地運行,使所有的網絡資源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達到用戶預期的要求。

一、WBM 技術

  W e b ( W e b - B a s e dManagement)作為一種全新的網絡管理模式—基于Web的網絡管理模式,從出現伊始就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以其特有的靈活性、易操作性等特點贏得了許多技術專家的青睞,被譽為是“將改變用戶網絡管理方式的革命性網絡管理解決方案”。

WBM融合了Web功能與網管技術,從而為網管人員提供了比傳統工具更強有力的能力。WBM可以允許網絡管理人員使用任何一種Web瀏覽器,在網絡任何節點上方便迅速地配置、控制以及存取網絡和它的各個部分。因此,他們不再只拘泥于網管工作站上了,并且由此能夠解決很多由于多平臺結構產生的互操作性問題。WBM提供比傳統的命令驅動的遠程登錄屏幕更直接、更易用的圖形界面,瀏覽器操作和W e b頁面對W W W用戶來講是非常熟悉的,所以WBM的結果必然是既降低了MIS全體培訓的費用又促進了更多的用戶去利用網絡運行狀態信息。

二、基于WBM 技術的網管系統設計

1、系統的設計目標

本網管系統提供基于WEB的整套網管解決方案。它針對分布式IP網絡進行有效資源管理,使用戶可以從任何地方通過WEB瀏覽器對網絡和設備,以及相關系統和服務實施應變式管理和控制,從而保證網絡上的資源處于最佳運行狀態,并保持網絡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系統的體系結構

在系統設計上我們采用三層結構的設計,融合了先進的WBM技術,使系統能夠提供給管理員靈活簡便的管理途徑。三層結構的特點:1)完成管理任務的軟件作為中間層以后臺進程方式實現,實施網絡設備的輪詢和故障信息的收集;2)管理中間件駐留在網絡設備和瀏覽器之間,用戶僅需通過管理中間層的主頁存取被管設備;3)管理中間件中繼轉發管理信息并進行S N M P 和H T T P之間的協議轉換三層結構無需對設備作任何改變。

三、網絡拓撲發現算法的設計

目前廣泛采用的拓撲發現算法是基于SNMP的拓撲發現算法。基于SNMP的拓撲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有效的,拓撲的速度也非常快。但它存在一個缺陷。那就是,在一個特定的域中,所有的子網的信息都依賴于設備具有SNMP的特性,如果系統不支持SNMP,則這種方法就無能為力了。還有對網絡管理的不重視,或者考慮到安全方面的原因,人們往往把網絡設備的SNMP功能關閉,這樣就難于取得設備的M I B值,就出現了拓撲的不完整性,嚴重影響了網絡管理系統的功能。針對這一的問題,下面討論本系統對上述算法的改進—基于ICMP協議的拓撲發現。

1、PING和路由的建立

PING的主要操作是發送報文,并簡單地等待回答。PING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是一個簡單的回顯協議,使用ICMP響應請求與響應應答報文。PING主要由系統程序員用于診斷和調試實現PING的過程主要是:首先向目的機器發送一個響應請求的ICMP報文,然后等待目的機器的應答,直到超時。路由建立的功能就是利用I P 頭中的TTL域。開始時信源設置IP頭的TTL值為0,發送報文給信宿,第一個網關收到此報文后,發現TTL值為0,它丟棄此報文,并發送一個類型為超時的ICMP報文給信源。信源接收到此報文后對它進行解析,這樣就得到了路由中的第一個網關地址。然后信源發送TTL值為1的報文給信宿,第一個網關把它的TTL值減為0后轉發給第二個網關,第二個網關發現報文TTL值為0,丟棄此報文并向信源發送超時ICMP報文。這樣就得到了路由中和第二個網關地址。

2、網絡拓撲的發現算法步驟

(1)于給定的IP區間,利用PING依次檢測每個IP地址,將檢測到的IP地址記錄到IP地址表中。

(2)對第一步中查到的每個IP地址進行traceroute操作,記錄到這些IP地址的路由。并把每條路由中的網關地址也加到IP表中。

(3)對IP地址表中的每個IP地址,通過發送掩碼請求報文與接收掩碼應答報文,找到這些IP地址的子網掩碼。

(4)根據子網掩碼,確定對應每個IP地址的子網地址,并確定各個子網的網絡類型。把查到的各個子網加入地址表中。

(5)試圖得到與IP地址表中每個IP地址對應的域名(Domain Name),如具有相同域名,則說明同一個網絡設備具有多個IP地址,即具有多個網絡接口。

(6)根據第二步中的路由與第四步中得到的子網,產生連接情況表。

四、結束語

隨著網絡規模迅速擴大,網絡的復雜程度也日益加劇。為適應網絡大發展的這一時代需要,在構建計算機網絡時必須高度重視網絡管理的重要性,重點從網管技術和網管系統設計兩個大的方面全面規劃和設計好網絡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保障網絡系統高效、安全地運行。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09-0078-02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計算機網絡的應用規模呈暴發性的增長,各種不同的硬件平臺、不同的操作系統以及豐富的應用軟件之間的復雜性、差異性使得統一管理及其困難。如何有效地使用手中掌握的各種資源,實現對不同用戶的網絡支持,如何有效得最大化的發揮網絡效益一直是網絡管理者們日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IT業界的軟、硬件供應商在這方面進行了認真的研究,雙方一致認為對網絡管理技術進行不斷的開發將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由此導致了網絡管理技術成為了維護網絡正常運行的基本配置,本文從網絡管理技術、存在的問題、發展前景等方面,對網絡管理技術的應用作了一個簡要的分析:

1網絡管理技術簡析

網絡管理英文名稱:Network Management 定義:監測、控制和記錄電信網絡資源的性能和使用情況,以使網絡有效運行,為用戶提供一定質量水平的電信業務。網絡管理是指網絡管理員通過網絡管理技術對網絡上的資源進行集中化管理的操作[1]。

由網管技術定義可以看出,網絡管理技術在網絡運行的構成中起著協調管理的作用。為了實現這一功能,網絡管理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網絡管理技術現況

隨著20世紀80年代初期Internet的出現和發展,網絡技術也不斷發展擴大,設計思想和開發目的不同,不同廠商開發技術的差異,導致網絡管理的難度大大增加,廠商獨立開發的網絡管理技術,無法對不同的網絡系統、軟件硬件等設備進行管理和支持,更談不上有效的利用和開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開發者們和廠商共同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法,常用的如下:1) SNMP管理技術; 2)RMON管理技術;3) 基于WEB的網絡管理;

1.2 網絡管理協議

網絡管理協議是針對Internet網絡的高速發展而產生的,它定義為連接不同操作系統和不同硬件體系結構的互聯網絡提供通信支持,是專門設計用于在網絡管理網絡節點(服務器、工作站、路由器、交換機及 HUBS 等)的一種標準協議,它是一種應用層協議,能夠憑借自身的優勢,在短時間內總結出網絡管理節點間與網絡管理間的通訊規則,同時結合著計算機用戶的實際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對網絡管理中的信息類別及格式進行分組、規范、處理。在當前使用的網絡管理系統中,其主要作用的在于管理者與兩個部門。管理者的功能在于能夠在網絡運行中,從系統的各個處獲取相應的管理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加工,為網絡管理的順利進行提供相應的途徑,以此來起到管理的作用[2]。

1.3 網絡管理系統

網絡管理系統是一個軟硬件結合以軟件為主分布式網絡應用系統,是幫助網絡管理人員完成網絡管理功能的系統,通過該系統,網絡管理員可以完成網絡信息的交換,可以在整個網絡系統中管理應用程序及設備,可以把硬件設備、應用軟件、用戶情況以及用戶與網絡資源之間的權限進行合理的調配,網絡管理系統就能根據網管人員的設定自動地建立起人員、軟硬件設備、網絡的合理關系,并根據用戶權限,分配用戶可使用各種資源。現在的網管軟件平臺基本上都是在由Windows、UNIX、DOS系統支持的。現在常用的網絡管理系統主要有: IBM Net view以及SugarNMS智和網管軟件、ugarNMS智和網管軟件、、SUN Net manager.、WorkWin企業電腦監控軟件、聚生網管、lip View、天易成網管局域網監控、Netfire局域網限速軟件等等。

1.4 網絡管理結構

網絡管理結構是決定網絡管理系統性能好壞的基礎。根據網絡管理需求的不同,現在主要采用兩種結構:集中式體系、非集中式體系。集中式體系顧名思義是以平臺為中心的工作模式。非集中式體系是以層次方式和分布式作為網絡管理體系結構。在網絡管理過程中,集中式這種平臺式控制中心,應用更加廣泛一些。這種網絡管理結構把管理者分為了管理平臺和管理應用,管理平臺用于各種信息的采集和歸納,管理應用是把管理平臺提供信息進行進一步分析處理,提煉出可供決策的依據,并發出運行指令,同時還為進一步處理信息提供依據。當然在具體工作中,是選擇集中式還是分布式管理體系結構,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一個合理的發揮效率的管理系統,它的管理調配與網管人員的人數無關,每個網管只負責管理自己的權限范圍的網絡資源,對其他網管范圍是不能干涉的。而網管人員所作的管理最后階段是由網絡管理結構來進行統一處理,網絡管理結構就是以此來實現對網絡的整體管理。

2 目前應用的網絡管理技術

隨著目前網絡技術的暴發性的增長,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為了保障網絡的正常有序的發展,軟、硬件供應商和開發者們提供了一系列的網絡管理系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網絡管理系統模式

計算機網絡管理模式可以簡單地分為集中式和分布式,網絡管理系統模式確定需要結合著用戶的實際需求來建立,模式之間沒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只是根據用戶的需求確定,而由此導致網絡管理系統模式在不同的用戶、不同的系統上有著很大的差異。從現在網絡管理用戶使用情況上來說,還是以Client/Server(C/S結構) 管理技術為主,Client/Server管理技術可以充分利用服務器端和客戶端的硬件優勢,合理分配任務到Client端和Server端來實現資源優化,并且利用網絡管理系統中的邏輯擴展來擴出新的網絡管理系統。這也是目前網絡管理系統主流的發展趨勢。

2.2 網絡管理中的web技術

基于Web的網絡管理的是網絡管理方面的一次革命,它使網絡管理技術在網絡的任何節點上都可以快捷地進行信息的存取轉換、有效的管理以及合理的調配網絡資源,并利用了網絡的方便性、靈活性與全面性,使網絡管理系統徹底地發揮出自身的管理功能。

2.3 CORBA技術概念

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對象請求體系結構,通用對象請求體系結構)是對象管理組織(OMG)為解決分布式處理環境(DCE)中,硬件和軟件系統的互連而提出的一種解決方案。 CORBA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部分:對象請求、對象服務、公共設施、應用接口、領域接口。借助了這些服務,CORBA能夠具有位置透明性、移動透明,但如若完全靠CORBA的系統來實現,所需資金、時間、和人力資源等都過大,CORBA.SNMP,CMIP相結合成為基于 CORBA的網絡管理系統[3]。

3 現有網絡管理技術的不足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同廠商開發的不同網絡產品而導致網絡結構的差異,用戶使用的不同平臺,不同應用軟件,不同的地域所造成網絡管理的分布式、跨平臺、網絡的安全、基于WEB的網絡管理 、不同廠家不同設備的管理、新增加網絡的管理等等成為了網絡管理員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用戶自身所使用的防火墻、防病毒、身份認證、數據加密等防護措施,由于來自不同的廠商和開發商,這些系統相互獨立一旦遇到問題,很難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進行管理。網絡管理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首先要對整個網絡的數據流程有清晰的了解,對整個網絡運行所需的硬件軟件有明確概念,這樣才能有效地使用網絡管理技術對網絡的資源進行合理的調配管理,才能對軟硬件故障的排查,整體網絡效率的提高,以及網絡安全問題的處理提供可靠的依據。要求網絡管理人員根據當前網絡實際情況,合理高效的整合網絡資源,將不同廠家、不同開發商的不同產品的各種功能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發揮各自機能,保障網絡的正常運行。由于目前網絡的急速擴容,網絡維護越來越趨于復雜化,所以要求網絡管理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對網絡管理系統中的發現的問題,要及早的進行解決,同時在安全策略上要做好防范,以便對故障和性能進行更合理的管理,以提高整體網絡的運行效率。

4 網絡管理技術的發展趨勢

計算機網絡技術正在沿著數字化、寬帶化、高速化和智能化、綜合化、網狀化的方向迅速發展,而網絡的高速發展又對網絡管理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網絡管理技術為了使應網絡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中,而且隨著網絡的發展有著更加廣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網絡技術的復雜化、多元化,其對廠商擴大生產規模的要求也越來越大,由此也凸現出網絡管理在網絡系統中的重要地位。網絡的發展對網管人員在構建計算機網絡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網絡建設發展的實際狀況,從網絡管理技術、網絡管理策略兩個方面著手, 可以使網絡在建成投入使用后,能夠高效、穩定的運行。

5 結論

綜上所述,網絡管理技術的應用就是整合網絡資源,對之進行合理的分配,還要符合了網絡技術的發展趨勢,并采取措施對之進行優化調配,使網絡管理技術向綜合化、智能化發展;同時要求網管人員在工作中一切從實際出發,選擇當前網絡相符的網絡管理技術,才能提高網絡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使之安全平穩運行發揮最大的效用。

參考文獻:

[1] 羅小芬.當前計算機網絡管理技術應用探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1(4).

[2] 于麗.計算機網絡管理技術及發展趨勢探討[J].技術與市場,2011(4).

[3] 劉萍,肖德寶.基于XML的網絡管理模型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4(5).

[4] 成可南.簡析計算機網絡管理技術發展趨勢[J].電子測試,2014(8).

[5] 胡谷雨.網絡管理技術教程[J].網絡管理技術教程,2002(7).

篇8

關鍵詞:網絡管理技術CORBA技術B/S結構XML技術SNMP協議

隨著網絡技術和應用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大,用戶已不再滿足于網絡連通性的要求,他們希望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質量、更好的安全性訪問網絡。但是,隨著網絡用戶數量的不斷壯大,為網絡的日常管理與維護帶來巨大的挑戰。為了維護日益龐大的網絡系統的正常工作,保證所有網絡資源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必須有相應的網絡管理系統進行支撐。網絡管理系統中技術革新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使網絡管理系統不斷向前發展。

一、網絡管理軟件技術熱點

網絡管理系統多年的發展,目前網絡管理軟件技術的熱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開放性。隨著用戶對不同設備進行統一網絡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各廠商也在考慮采用更加開放的方式實現設備對網管的支持。

2.綜合性。通過一個控制和操作臺就可提供對各個子網的透視、對所管業務的了解及提供對故障定位和故障排除的支持,也就是通過一個操作臺實現對互聯的多個網絡的管理。此外,網絡管理與系統管理正在逐漸融合,通過一個平臺、一個界面,提供對網絡、系統、數據庫等應用服務的管理功能。

3.智能化。現代通信網絡的迅速發展,使網絡的維護和操作越來越復雜,對操作使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工維護和診斷往往花費巨大,而且對于間歇性故障無法及時檢錯排除。因此人工智能技術適時而生,用以作為技術人員的輔助工具。由此,故障診斷和網絡自動維護也是人工智能應用最早的網絡管理領域,目的在于解釋網絡運行的差錯信息、診斷故障和提供處理建議。

4.安全性。對于網絡來說,安全性是網絡的生命保障,因此網管軟件的安全性也是熱點之一。除軟件本身的安全機制外,目前很多網管軟件都采用SNMP協議,普遍使用的是SNMPvl、SNMPv2,但現階段的SNMP?v?l、SNMPv2協議對于安全控制還較薄弱,也為后續的SNMP協議發展提出挑戰。

5.基于Web的管理。基于Web的管理以其統一、友好的界面風格,地理和系統上的可移動性及系統平臺的獨立性,吸引著廣大的用戶和開發商。而目前主流的網絡管理軟件都提供融合Web技術的管理平臺。

二、網絡管理技術發展趨勢

通過現階段網絡管理軟件中的一些技術熱點,我們可以去展望今后在網絡管理中出現的一些新的技術,以期帶動網絡網絡管理水平整體性能的提升:

1.分布式技術。分布式技術一直是推動網絡管理技術發展的核心技術,也越來越受到業界的重視。其技術特點在于分布式網絡與中央控制式網絡對應,它沒有中心,因而不會因為中心遭到破壞而造成整體的崩潰。在分布式網絡上,節點之間互相連接,數據可以選擇多條路徑傳輸,因而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基于分布式計算模式推出的CORBA是將分布計算模式和面向對象思想結合在一起,構建分布式應用。CORBA的網絡管理系統通常按照Client/Server的結構進行構造,運用CORBA技術完全能夠實現標準的網絡管理系統。

2.XML技術。XML技術是一項國際標準,可以有效地統一現有網絡系統中存在的多種管理接口。其次XML技術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可以充分控制網絡設備內嵌式管理,確保管理系統間,以及管理系統與被管理設備間進行復雜的交互式通信與操作,實現很多原有管理接口無法實現的管理操作。

利用XML管理接口,網絡管理系統還可以實現從被管理設備中讀取故障信息和設備工作狀態等多種管理數據的操作。新管理接口的采用可以大大提高管理軟件,包括第三方管理軟件與網絡設備間進行管理信息交換的能力和效率,并可以方便地實現與網絡管理系統的集成。

而且由于XML技術本身采用了簡單清晰的標記語言,在管理系統開發與集成過程中能比較簡便地實施,這樣新管理接口的采用反而還會降低整個管理系統的開發成本。

3.B/S模式。B/S模式是基于Intranet的需求而出現并發展的。在B/S模式中,最大的好處是運行維護比較簡便,能實現不同的人員,從不同的地點,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接入網絡。其工作原理是網絡中客戶端運行瀏覽器軟件,瀏覽器以超文本形式向Web服務器提出訪問數據庫的要求,Web服務器接受客戶端請求后,將這個請求轉化為SQL語法,并交給數據庫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得到請求后,驗證其合法性,并進行數據處理,然后將處理后的結果返回給Web服務器,Web服務器再一次將得到的所有結果進行轉化,變成HTML文檔形式,轉發給客戶端瀏覽器以友好的Web頁面形式顯示出來。

在B/S模式下,集成了解決企事業單位各種網絡問題的服務,而非零散的單一功能的多系統模式,因而它能提供更高的工作效率。B/S模式借助Internet強大的信息與信息傳送能力,可以通過網絡中的任意客戶端實現對網絡的管理。而且B/S模式結構可以任意擴展,可以從一臺服務器、幾個用戶的工作組級擴展成為擁有成千上萬用戶的大型系統,采用B/S網絡管理結構模式從而實現對大型網絡管理。

4.支持SNMPv3協議。SNMP協議是一項廣泛使用的網絡管理協議,是流傳最廣,應用最多,獲得支持最廣泛的一個網絡管理協議。其優點是簡單、穩定和靈活,也是目前網管的基礎標準。

SNMP協議歷經多年的發展,已經推出的SNMPv3是在SNMPv1、SNMPv2兩個版本的基礎上改進推出,其克服了SNMPv1和SNMPv2兩個版本的安全弱點,功能得到來極大的增強,它有適應性強和安全性好的特點。

盡管新版本的SNMPv3協議還未達到普及,但它畢竟代表著SNMP協議的發展方向,隨著網絡管理技術的發展,它完全有理由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SNMPv2的替代者,成為網絡管理的標準協議。

三、結語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管理技術也會隨著各種新技術的運用而不斷向前進步,從而為眾多的網絡提供方便、快捷和有效的管理。

參考文獻:

[1]李明江.SNMP簡單網絡管理協議[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篇9

網絡管理是控制一個復雜的計算機網絡使得它具有最高的效率和生產力的過程。根據進行網絡管理的系統的能力,這一過程通常包括數據收集―自動地或通過管理者的手動方式進行數據處理,然后提交給管理者 , 用于在網絡操作中使用。它可能還包括分析數據并提供解決方案,甚至可能不需要打擾管理者而自動處理一些情況,進一步還可以產生對管理者管理網絡有用的報告。通常,網管系統主要是由管理者和管理兩種實體組成。網絡管理員通過管理者 (Manger) 與管理 (Agent) 之間的交互通信而達到對網絡進行管理的目的。目前網絡管理協議主要有基于 TCP/ IP 的簡單網絡管理協議 (SNMP) 和基于OSI 的公共管理協議(CMIP) 。

(1)網絡管理技術的現狀

網絡管理這一學科領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逐漸受到重視,許多國際標準化組織、論壇和科研機構都先后開發了各類標準、協議來指導網絡管理與設計,但各種網絡系統在結構上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至今還沒有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標準。當前,網絡管理技術主要有以下三種:誕生于 In-ternte 家族的 SNMP 是專門用于對 Internet 進行管理的,雖然它有簡單適用等特點,已成為當前網絡界的實際標準,但由于 Internet 本身發展的不規范性,使 SNMP有先天性的不足,難以用于復雜的網絡管理,只適用于 TCP/ IP網絡,在安全方面也有欠缺。當前使用最廣泛的是簡單網絡管理協議 (SN-MP), 該協議簡單,易于實現且具有良好的可擴充性,是工業界事實上的網管協議標準。隨著計算機網絡的復雜性愈來愈大, 要求網絡管理的性能愈來愈高,網絡管理的面貌正在發生變化,傳統的網絡管理應用主要集中在由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所定義的5 種網絡管理功能領域: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記費管理。雖然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及配置管理已經減輕了網絡管理人員的大多數負擔 , 但在過去的幾年里企業網絡的快速發展出現了種種新的需求 , 使現有的集中式網絡管理應用無法勝任。以前的網絡管理基本上是一種集中式的、單序的、反應式方法 , 它注重的是具體設備的監控 , 而且對于價格昂貴的廣域網連接設備沒有反應。

(2)網絡管理系統的組成

網絡管理的需求決定網管系統的組成和規模 , 任何網管系統無論其規模大小如何 , 基本上都是由支持網管協議的網管軟件平臺、網管支撐軟件、網管工作平臺和支撐網管協議的網絡設備組成。

(3)網絡管理的體系結構

網絡管理系統的體系結構 (簡稱網絡拓撲) 是決定網絡管理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可以分為集中式和非集中式兩類體系結構。

2、網絡管理技術發展趨勢

為了滿足業務及技術的需求, 網絡管理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必將朝著層次化、集成化、Web 化和智能化及分布式方向發展。現分別敘述如下:

(1)網絡管理層次化

由于網絡規模的擴大 , SNMP 管理機制的弱點被充分暴露出來。SNMP 是一種平面型網管架構 , 管理者容易成為瓶頸; 輪詢數目太多、分布較廣的使帶寬開銷過大 , 效率下降 , 管理者從各獲取的管理信息是原始數據 , 不但量大而且需要精加工才能變為有價值的管理數據。傳輸大量的原始數據既浪費帶寬 , 又消耗管理者 CPU 的大量寶貴資源 , 使網管效率降低。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管理者與之間增加中層管理者 , 實現分層管理 , 將集中式的網管架構改變為層次化的網管架構。

(2)網絡管理集成化

CMIP為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所制定 , 然而 ,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 , ISO 的開放系統互連七層協議至今尚未得到業界的廣泛支持和應用。相反 , 基于 TCP/ IP的 SNMP 由于其簡單易于實現很快便得到眾多產品供應商的支持 , 使 SNMP成為事實上的網絡管理工業標準。但不可否認 , CMIP 功能較強 , 能擔負起復雜的網絡管理 , 自己應用也逐漸擴大。能否將 CMIP 和 SNMP 兩者優勢集成起來 , 去粗取精 , 合二為一 , 形成一個完美而統一的管理協議方案 , 不至于像目前基于 CMIP 和 SNMP 的產品各自管理一方 , 其產品不能互通和共存 ―――這將對保護現有網絡管理技術的投資具有重要意義。

(3)網絡管理 Web化

傳統的網絡管理界面是網絡管理命令驅動的遠程登錄屏幕 , 必須由專業網管工作人員操作 , 使用和維護網絡管理系統需要專門培訓的技術人員。隨著網絡規模增大 , 網管功能復雜化 , 使傳統網絡管理界面的友好程度愈來愈差了。為了減輕網管復雜性 , 降低網管費用 , 急需研究和開發一種跨平臺的、方便、適用的新的網絡管理模式。基于 Web的網絡管理模式可以實現這個目標。這種新的網絡管理模式融合了Web功能和網絡管理技術 , 它允許網絡管理人員通過與 WWW同樣的形式去監測 , 管理他們的網絡系統 , 他們可使用一種 Web 瀏覽器在網絡任何節點上方便迅速地配置、控制及訪問網絡和它的各個部分 , 這種新的網絡管理模式和魅力在于它是交叉平臺 , 可以很好地解決很多由于多平臺結構產生的互操作問題 , 這能提供比傳統網絡管理界面更直接、更易于使用的圖形界面 (瀏覽器操作和 Web 頁面對 WWW 用戶來講是非常熟悉的) , 從而降低了對網絡管理操作和維護人員的特別要求。基于 Web 的網絡管理模式是網絡管理的一次革命 , 它將使用戶管理網絡的方法得到徹底改善 , 從而向“自己管理網絡”和“網絡管理自動化”邁出關鍵一步。

(4)網絡管理智能化

由于現代計算機網絡結構和規模日趨復雜 , 網絡管理員不僅要有堅實的網絡技術知識和豐富的網管經驗和應變能力 , 對由于網絡管理因素的實時性、動態性和瞬變性 , 即使有豐富經驗的網管人員也有力不從心之感 , 為此 , 現代網絡管理正朝著網管智能化方向發展。

(5)網絡管理分布化

為了降低中心管理控制臺、局域網連接和廣域網連接、以及管理信息系統人員不斷增長的負擔,就必須對那種反應式的、集中式的、單體的網絡管理模式進行一個根本的轉變。“分布式管理”通過在整個網絡上向多個控制臺將數據采集、監視以及管理職責分散開來而實現綜合分析。它可從網絡上的所有數據點和數據源采集數據 ,而不必考慮網絡的拓撲結構。分布式管理為網絡管理員提供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大型的、地理分布廣泛的企業網絡的手段。

篇10

關鍵詞:城市管網;施工技術;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K915 文獻標識碼: A

一、城市管網規劃和管理的特點

城市管網建設是一個正在高速發展的行業,城市管網的規劃和管理是工程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管網規劃和管理的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供水、電力、雨水、通訊、污水、熱力、網絡、天然氣等八種類型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其種類在不斷的拓展中。城市網管規劃和管理的施工工藝過程復雜,高壓力的管道系統和非開挖技術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此外,城市管理和規劃還存在著較強隱蔽性的特點;一般管線設置在地下,如果技術人員不依靠儀器的話,就必須用檢查井對管線進行檢查,這些都是城市管網規劃和管理的特點。

二、城市管網規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對現有的管線難以開展調查工作

城市道路下的管線越來越復雜,在對城市管線進行規劃和管理之前,必須要收集完整的管線資料信息;目前的管線資料都不是來自現場的勘察所得,技術人員對項目建設現場只能進行部分勘察,因此無法判斷管線的實際走向和高程;此外,技術人員利用施工圖紙調查管線,施工過程中會出現變更,有些因現場歸檔等造成竣工圖并非按照實際施工繪制,因此并不能證明管線是否按圖紙正常施工。

2.2城市管網規劃和管理的數據不全面

在我國城市管網的規劃和管理中,管理綜合圖紙只是對排水管線系統的高程、走向以及管徑等內容進行研究計算,而其他類型的管線只是停留在對平面位置和街道交叉口豎向進行規劃和管理的技術階段上。在這些管線的規劃和管理中也有專項性管理,但是只能對小面積的工程進行規劃和管理。

2.3城市管線的更新規劃速度比較慢

傳統的規劃和管理方式對各種類型的管線的位置、走向、高程、圖形以及現有資料都是依靠手工計算和繪制完成,給查詢、分析研究和統計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城市管線管理和規劃的效率低,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過度浪費,項目施工難以得到技術方面的支持。

2.4城市地下管線的布局結構復雜

城市管線的布局結構復雜,管網基礎設施未移接,各地區的單位住房、經濟型住宅的地下管線并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審批和實地驗收,同時又因為施工單位多,其技術水平和素質差異大,管線設計變更后未辦理相關的設計變更文件;未建立健全的檔案移交機制,信息不全,資料不完整,對現狀的研究不夠透徹;缺乏測量確定程序,導致信息數據的準確程度和實效程度不高。

2.5.項目施工單位的不規范,技術水平低

城市地下管線的鋪設找不到項目施工單位的負責人,項目的協調難度加大,管線不能及時進行維修,難以掌握管線的準確位置,導致地下管線受到破壞此外,又因為生產條件的限制,質量技術不達標,沒有詳細的質量技術標準,技術水平低,造成管道的維修、改造、更新和保養的難以加大,給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

三.城市管網規劃和管理的策略分析

3.1結合工程的實際施工情況,積極引進先進技術

城市管網在規劃和管理中,要結合工程項目的特點和實際的施工情況,積極引進無干擾穿越技術等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不破壞街道布局結構的基礎上,解決在管網管理和規劃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2政府要改進管理和規劃的職能

城市管網維系著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是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和保護環境的必要保障條件因此,各地區的政府要利用直接投資、招商引資、政企合作的方式來支持城市管網的規劃和管理,對有關的地下管線規劃和管理部門進行統一的協調規范管理,建立健全管網規范和管理機制,積極開展城市管網管理和規劃、地下管線安全事故處理等內容的工作。

3.3加大對城市管網規劃和管理的監督力度

隨著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市管網系統的進一步完善,管網系統優化管理的難度不斷加大,因此,城市管網管理工作必須要進一步的規范化,建立健全的規劃和管理機制,統一協作,相互配合。

3.4做好項目工程前期的協調工作

在規劃和管理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網信息查詢機構,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據庫信息處理技術等把管線的資料數據進行科學的存儲、管理和分析,及時更新數據信息,做好資料交接工作,為管網管理和規劃提供科學、合理的數據依據,降低管線日常維修和改造等工作的難度。

3.5建立新的管理、規劃模式

結合城市管網在規劃和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極改進現有的管理模式,保證資料信息的科學合理,建立完整的城市管網數據庫,根據實際施工情況,分析研究城市管網的布局模式,建立新的管理和規劃模式。

四.注意事項

4.1現場指導

城市管網,技術人員的現場指導是很重要的,這樣就要要求技術人員對工程中的每一道環節都要先搞清楚,給施工人員詳細交底,介紹做法和要求,并真正做到解決現場可能出現和已經出現的問題,盡量減少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出現不足和造成損失。因為對于某些新項目,大部分施工人員以往基本上是沒有接觸和涉及過,頭腦沒有感性和成熟的認識,所以現場的參與指導和監督就顯得非常重要。

4.2監理

城市管網的實施過程中,監理關于重要部位關鍵工序的停檢點較多,并且都是嚴格按設計、標準來約束、檢查、評定。可以說長輸管道要求的城市管網都有;長輸管道沒要求的,城市管網一個都不能少。如測量放線、管溝檢查、取樣、管線安裝、試壓、通球、回填、陰極保護、同敷光纜、管道穿跨越、竣工標高等等,這些都要在完成相應工序后經過檢查才能進入下道工序,這個工序和過程是一個也不能少的。這種管理和檢驗程序,對施工人員來說先期也是不適應,并出現急躁和反感的心理,是在時間的延續后才逐步適應的。所以這里的與監理的關系和協調既要講求原則性又要講求藝術性。

結語:

城市管網工程項目的規劃和管理是城市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標志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城市管網管理和規劃的方式存在著許多問題,城市管網的規劃和管理面臨著新的挑戰本文通過對城市管網規劃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淺談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為城市管網新的規劃和管理提供參考資料,以此實現城市管網優化管理和規劃的智能化、整體化和自動化。

參考文獻:

[1]李英偉.論城市地下管線的綜合規劃與管理[J].中國科技博覽,2012(5).

[2]劉建華.論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質量控制[J].大眾科技,2010(08).

[3]黃丹.市政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控制與管理探討[J].工程科技信息,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