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琪的禮物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02:12: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麥琪的禮物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麥琪的禮物作文

篇1

今天讀了《歐亨利短篇小說選》中的《麥琪的禮物》,這個故事看上去很平凡,也許還會覺得兩個主人公很“傻”。但就是這么一個普普通通的故事,蘊藏了一個。。。。。。

在圣誕節的前一天,主人公德拉想給丈夫吉姆一個圣誕節驚喜,送給丈夫一個配金表的金鏈,可是自己只有一元五角七分,錢根本不夠,但德拉為了給吉姆買他夢寐以求的金表表鏈,德拉把自己一頭美麗的瀑布般的秀發賣了,買了給吉姆的禮物。而吉姆也想在圣誕節給德拉一個驚喜,看中了一個可以配德拉美麗瀑布般的秀發的梳子,但他沒有錢去買這件禮物,他做出的決定和德拉一樣,犧牲自己賣掉自己珍貴的金表,去換那個梳子。但最后配梳子的頭發沒有了,陪金鏈的金表沒有了。他們都為對方舍棄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而換來的禮物卻因此變得毫無作用了。

有人會認為他們很傻,極不明智地為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最最寶貴的東西。麥琪是聰明人,聰明絕頂的人,由于他是聰明人,他的禮物也是聰明的禮物。而故事的主人公吉姆和德拉,雖然極不明智地為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最最寶貴的東西,但是他們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們都是最聰明的人。

世界需要愛,需要奉獻。愛是美麗的,每一個人心中都因該充滿了愛,對父母,對生活的愛,這種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真摯的愛!因為有愛,人類的生存才有了價值,有了光輝和溫暖!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

篇2

合作學習(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在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已初步展示其強大的優越性和不可替代性。它能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

合作學習就是使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并互助學習,進而獲取知識。合作學習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常以小組的形式出現,一般由2人或4人組成,而且組合方式常分為同質小組(成績接近的)、異質小組(成績上中下搭配的)。這兩種形式不是孤立運用的,有時分,有時合,有時交叉。這要根據語文教學的內容、形式的需要而靈活運用。

例如,在課堂討論中,就常用2人或4人的異質小組形式。因為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變化的流動的過程。在整個課上交給學生的任務是一個接一個,環環相扣的,當學生完成了上一個任務后就接著要完成下一個任務,這種快節奏的思維活動,就隨座位而定。這種形式組合快,有秩序,而且使不同知識層次的學生快速組合生成集體的智慧,及時地反饋出來,讓師生之間及時溝通,交換知識信息,搭成共識,共同完成教學任務。譬如,筆者在教學《麥琪的禮物》一文時,把一組思考題發給學生各小組進行討論:1、本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用簡潔的話概括。2、什么是麥琪的禮物?3、你認為德拉和杰姆兩人的珍貴禮物都變成了無用的東西“值”嗎?為什么?4、你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們通過討論,很快得出小組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產生更大范圍的討論,擴大思維,集思廣益,形成較完善合理的認識。這樣學生順地利完成了學習任務,教師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課堂氣氛活躍。

在語文學習中需要記憶、背誦的知識(如要背誦的詩文、文學常識、生詞聽寫等)大多采用4人異質恒定小組合作學習,形成小組積分比賽競爭,優生帶動中下生共同進步。在具體操作中實行層層管理:老師——科代表——大組長——小組長——組員。派人專門記分,每周一次評比,做到各組的進步有目共睹。培養學習語文的優生時多用同質小組合作學習,便于優生之間的“逐角”。利用這種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并促進組員與組員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競爭,逐漸形成好的學習風尚。

在作文教學中,合作學習也表現出了無限的優越性,體現出集體智慧的無窮性,實現了資源共享的最佳學習境界。例如,筆者在作文《談學好語文的重要性》的教學中,對兩個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收到的效果就不一樣。在一班采用傳統教法,首先告訴學生本節課是作文課。板書標題。老師開始輔導:審題。講清寫作體裁,寫作范圍,寫作思路,選擇、組織材料等知識。然后要求學生寫作。結果許多學生還是不知怎樣寫,不知寫什么。在二班筆者采用合作學習方式教學,就收到了事半工倍的效果。我開始時,未告訴學生要作文,只說討論一個話題:“談學好語文的重要性”。同學們經過短暫的思索,結合自己的經歷、經驗、知識等,紛紛發言,自由地談觀點,舉事例。生1說:“學好語文少寫或不寫錯別字。”生2搶著說:“我贊成生1的觀點。而且還能提高識別錯別字的能力。若常寫錯別字輕者鬧笑話,重者會產生一些嚴重后果。”師問:“能舉例說明嗎?”生2:“能。曾經一家百貨公司的門口有一廣告‘我公司有一批妹(襪)子要處理。’一位煤礦經理看到后,就在廣告下批注‘我廠全買下!’言下之意,在煤礦工作的都是男青年,正需要有妹子給他們成親呢!”(同學們聽后大笑)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講述所見所聞:有的說“路見牛屎大吃一斤(驚)”。有的說“我打蒜(算)到廣東去打公”。生3說“不學好語文,錯別字還會造成經濟損失。如甲方要交貨給對方。合同上甲方要求對方‘貨到付款’,不小心寫成‘貸到付款’。這樣甲方不僅白給了對方一批貨,并倒賠對方一筆錢。”學生們的事例不勝枚舉。生4說:“學好語文能提高思維能力,幫助學好其他學科。”生5又接著說“還能增強我們的口才,提高我們說話的藝術性,提高我們的論辯能力。如晏嬰、諸葛亮、等都是好口才的姣姣者,讓人敬佩不已。”有的說“學好語文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能幫助我們讀懂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美。”學生們對自己的觀點都能舉出有力的論據加以佐證。話匣打開后,就滔滔不絕。課堂氣氛活躍、輕松。我看時機成熟,順勢拋出作文要求。此時學生們聽到作文不但不緊張,反而喜形于色。因為他們通過討論,已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不會認為無話可說了,不會被無話可寫所困。結果,二班學生在寫作時鴉鵲無聲,各人低頭奮筆疾書,作文一氣呵成。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群體與群體的合作。語文是百科全書,語文學習是百科之母。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體現、運用合作學習尤其必要,也尤其重要。對于今天的學生,為了更適應明天的社會,就更應該從小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該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合作。

當然,在語文學習中展開合作學習的方式還很多,有待深入地研究。如分角色朗讀、表演、辯論等都能體現和運用合作學習。

篇3

課堂效率;自主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09―0051―01

一、教師先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首先要誘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其實,讀書興趣的培養早在孩童時候就應當開始,但是一旦家長們忽視了這份責任,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就應該堅定地擔當起來。有了擔當的心思,于是天天告訴學生“讀書啊,要多讀書啊,讀書好處多啊”也是不行的,興趣的激發往往只是因為一件事、一句話或者是一點點渴望。與學生暢談理想時,不妨告訴學生自己的生活理想是在《豆寇鎮的居民和強盜》那本書里;在講授寫法時不妨告訴學生最讓人悲喜交織的巧合是在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里;分析人物形象時也不妨告訴學生作家筆下最丑的人物非《水滸》里的潑皮牛二莫屬……凡此種種,不必正經八百地去勸說,點到為止,引而不發,自然會有學生去看,和你爭論,然后有更多的學生去看,讀書的人越來越多,讀書的面會越來越廣,興趣也就這么培養出來了。

其次是激發學生表達的興趣。沉悶的學生,沉悶的語文課堂,換來的一定是令人沉悶的成績。要想讓學生樂于表達,讓課堂活躍起來的方法很多,現推薦三種:

第一種可以稱之為快樂表達法。教師可以給學生構思一個童話的開頭,讓學生口頭續寫童話,只要情節合理就可以無拘無束地說下去。一些學生豐富奇特的想像力勢必會點燃其他同學的興奮點,他們的表達興趣越來越濃,表達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

第二種可以稱之為激勵表達法。對于班級里極不善于表達的學生可用此法。在學習議論文的相關知識后,故意制造誤會,將錯誤推到該生身上,并給該生辯駁的機會:要想證明自己清白,必須說出自己的觀點,并找出三條證據加以證明。情急之下,再內向的學生表達的火花也會被擦起,而打破了第一次的拘謹,以后的表達就不會那么艱難了。

第三種可以稱之為開放表達法。在語文課堂的表達氛圍已經好轉的前提下,可適時地上演講課,角度自選,觀點自選,給他們以最大的表達空間,并評出獎項,讓學生獲得表達的愉悅,將表達的熱情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語文成績也會水漲船高,蒸蒸日上。

再次,要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俗話說:“樂此不疲。”要學好一種東西,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它是獲得知識進行創造性創作的一種自覺動機,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創作的內在動力,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必須鼓勵學生創作,培養他們的創作興趣,而推薦發表文章是激發學生創作的一個好辦法。每次作文,要求學生認真對待,選出一些較佳習作,在班上宣讀或展出,以點帶面,讓學生感受到作文能帶給自己的滿足感、成功感,大大提高他們創作的積極性。

二、教師更要致力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首先,教師要努力鉆研各種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陶冶法、發現法、探究法、練習法等都是成功經驗,我們應該熟練應用。不僅如此,更應在此基礎上,鉆研出屬于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并做到:1.針對不同的知識點的講授要用不同的教學方法;2.針對不同的技能的培養要用不同的教學方法;3.針對不同的學生要用不同的教學方法;4.一堂課里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其次,要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如果說語文知識是座高山,那么教學方法就是教師指給學生的一條條登山的捷徑,讓每個學生最大可能地節省時間和精力;如果說學生是在知識的大草原上縱橫馳騁的駿馬,那么教師就是那搖桿吶喊的牧馬人,不讓一匹馬掉隊,才是教師駕馭課堂能力的最好體現,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最大彰顯。

講課的時候,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讓所有的學生都在你的視線范圍之內,這才僅僅是教師能駕馭好課堂的前提。

提問的時候,幾個學生動嘴,其他學生就要動筆,教師既要動耳又要動眼,既要聽清學生的回答,并做好評價,又要巡視其他學生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數。

巡視的時候,要在頭腦中迅速地把優缺點分類,把發現的問題分類,隨時準備在必要時對學生加以提醒。

篇4

一、轉變觀念,樹立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教師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徹底轉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和落后的教學觀念,樹立同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教育觀念。要重點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變過去單以分數高低衡量學生優劣的質量標準,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著眼點,把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對事物的質疑態度和辯駁批判精神,要改變教學中“滿堂灌”、“填鴨式”、“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等傳統方法,轉變迫使學生機械地被動地獲取知識、接受教育的觀念,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親自實踐,提高他們對各種事物的正確認識。這樣會變“學會”為“會學”,學生的創新能力必然會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在傳統的思想中,教師是具有絕對權威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比如問到“彎彎的月亮像什么”這個問題時,幾代人的回答幾乎如出一轍,那便是“彎彎的月亮像小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一個寬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激發興趣,鼓勵學生創新

談到創新,學生往往會產生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懼怕心理,認為那是科學家的事,自己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去創新。其實,人人都有創新的潛能,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導,就能極大地挖掘這種潛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時引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敢于發問,敢于提出新穎大膽的想法和主張。教師對學生充滿好奇心的問題要特別重視和呵護,要多用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如“你提的問題很不錯,很有見地,繼續努力”、“這位同學的想法很新穎,咱們不妨一起來討論一下”等等。這樣的鼓勵,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敢問、敢說,敢問別人不敢問的問題,敢說別人不敢說的想法,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開拓和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方法靈活多樣,激勵學生創新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閱讀法。要想有所創造就必須先學習知識、經驗和技能,創新要求學生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結合語文的學科特點,閱讀便是儲備知識的一個最好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總是鼓勵學生多閱讀,以拓展知識面,豐富知識儲備。如在講過《晏子使楚》一文后,我便鼓勵學生課下查閱資料,閱讀晏子的其他故事。這樣就讓學生養成了多讀的好習慣,增加了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活躍了他們的思維,為其創新打下了基礎。

2、討論法。在課堂上,老師可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有意識地創造一些“小問題”讓學生討論,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讓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不斷發表新的看法和見解,久而久之,便漸漸地形成和提高了創新能力。如在講《麥琪的禮物》一文時,就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討論:兩個人都賣掉了家中最寶貴的、心中最珍愛的東西,買來的卻成了最無用的東西,這樣的做法究竟可不可取?學生們分成了兩派:有人認為,為了“愛”,這種做法是對的;有人認為,愛情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連最起碼的生活都保證不了,還如何去“愛”?兩派同學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通過爭論,學生們對問題看得更全面,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3、想象法。在教學中,我總是讓學生盡情發揮、大膽想象。講《背影》一文時,讀到父親為我去買橘子的情節,我就讓學生推測父親的內心活動,體會他的內心世界。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講古代的詩詞時可讓學生在腦海中想象詩人的形象,想象詩人所描繪的名山大川的形象,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大膽想象,大膽創新。

篇5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解讀 想象力

學習語文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層面上,還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感知能力、運用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滲透想象力的訓練,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品味情感、品味“美”。老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放飛心靈,讓想象伴隨他們一路高歌。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激發想象力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經典名篇,除了它本身的社會意義外,更讓人稱道的是它永恒的藝術魅力,豐富而大膽的想象便是其中之一。初中生的認知能力還比較有限,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運用多種媒體,創設情境,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只有入境,才能生情。如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我首先在課間播放了《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以聲奪人,營造出奔騰、豪邁的氣勢。在奠定整堂課的主體感情后,讓同學們閉上眼睛,聆聽朗讀,追隨蘇軾的腳步,抑或直接變身為蘇軾,去赤壁一游,賞景悟情。最后的總結請同學們通過想象,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周瑜的形象,以及赤壁之戰的場景,從而體味在特定環境下作者的情感。

除使用多媒體課件外,還可以借助很多手段來創設情境。比如教《畫山繡水》一文,有的教師為了讓那些沒有到過南方的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領略到南方的風光,運用圖畫再現、板書展示、音樂烘托、假想旅行、放映錄像等手段,把學生帶入根據教材內容所創設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中,使學生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表象,理解了文中描寫的水的靜、清、綠,山的奇、秀、險。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喚起了學生積累在頭腦中的有關表象,并重新組合構想了一幅“桂林山水美如畫”的生動畫面,進而領略了祖國山河的美,體味了作者熱愛祖國之情。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無疑會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揮。

“感知―領悟―品味”這一思維活動過程,不僅能增加學生對生活表象的積累,提高課堂效率,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再造想象。

二、抓住“空白”,拓展想象力

文學的創作很講究“空白”藝術,所謂“空白”,是指作品給讀者留下的聯想、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海明威曾說:“作者想寫的東西心里有數,那么他可以省略他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得真實,會強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這就是著名的冰山原則。學生不僅要認識“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了解沒有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七。

在課堂教學中,巧妙抓住“空白”,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通過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只有六個簡單的意象,沒有任何媒介,留下了大量空白,但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叫聲就起床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李,起身趕路等內容。再比如有一次課外閱讀,欣賞柳永的《雨鈴霖》,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詞中哪一句話最能表現情深,為什么?“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大部分學生的首選。究其原因,是因為詞人將情人依依惜別時的千言萬語形象化為一幅千古不老的動人畫面,用筆何等儉省,意蘊何等豐厚。正是詞人巧施“空白”,用情人的眼睛、執手的動作來傳遞溫情,無聲勝有聲。這就是劉熙在《藝概》中說的“詞之妙莫妙于不言言之,非不言也”的道理。

三、續寫情節,培養想象力

教材中有些文章(小說居多)看似已經結束,但讀完之后仍覺意猶未盡、余音裊裊。言雖盡,但意未了。對這些篇目應盡量喚醒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表象,引導他們續寫故事的情節,實現再造想象到創造想象的轉化,可能會達到“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以泰格特的《窗》為例,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一個省略號,留下了藝術的空白,給讀者以遐想的余地。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去填補,使省略的情節明朗化,以收到知識上融會貫通、感情上交流共鳴的效果。我問學生:“課文結尾省略了什么內容?”要求學生根據文章的情節進行合理構想。學生的想象很快地就活躍起來了,有的描述當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禿禿的墻時,他的心里一定翻江倒海般變化著,他會想些什么?有的描述當又來了一位新的重癥病人時,他會怎么做?……最后把《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項鏈》介紹給學生,為課文補續尾聲。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腦力勞動,需要創造性想象。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缺乏創造想象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

根據故事情節,鼓勵和引導學生合理構想,或補充省略的情節,或把簡單的部分具體化、形象化,等等,這些都是發展和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的好辦法。

四、積累素材,豐富想象力

在作文訓練中想象力的培養不可忽視,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遠來源于客觀事實。正如一個盲人永遠不會想象黃山如云似霧、雄奇俊美的景象,一個聾人永遠不能體會清脆悅耳、余音繞梁的音樂。那么,如何豐富學生的想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