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程序員實習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2 12:11: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java程序員實習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信息融合、框架范例模版、典型工程架構、典型商業工具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和管理實踐的發展,技術與管理的融合達到了一個新的深度。一方面,新興信息技術的移動性、個陛化、虛擬體驗、極端數據化、社會性等特征和Web2.0/3.0、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等應用形式,豐富了信息化的內涵和外延,催生了新型管理模式和商業機會;另一方面,傳統的業務決策在向信息決策轉變,組織管理活動在向信息管理活動發展。
信息系統作為攜載組織業務模式的人機計算平臺,呈現出技術與管理并重的特點。信息系統的研究和應用在技術視角,關注的是信息的提取和處理、系統的開發和構建;在管理視角,關注的是系統如何被采納和使用、組織如何被影響和改變。信息系統的技術和管理視角反映出“造”和“用”的分離與統一。
在《中國信息系統學科課程體系2011》的指導和啟發下,結合魯東大學國際化、有特色和應用型定位,根據生源特點和師資優勢,我校2012版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總體思路側重信息系統的技術層面的同時,將企業、行業和職業崗位相互融合、統一,引入精講多練模式,設計集約化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實踐平臺,驅動理論課設置;面向工程實際,夯實學科專業基礎,分類培養信息系統開發和商務智能應用人才。
集約化是指運用行業實際、先進、成熟的管理概念和工具,將典型管理業務和概念貫穿于信息技術課;基于管理業務對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理論課程進行調整,形成面向企業工程、解決管理問題的實踐平臺。使學生在校期間形成工程化、模塊化的概念,深入理解技術背景和原理,在就業后無須長時間培訓便可開展工作,降低企業用人成本,提高學校畢業生就業率。
我們將管理業務分成3個方面,分別是金融業(商業銀行)的出納服務顧客所涉及的業務、紡織業實時監控系統的卷繞機實時狀態查詢業務以及零售業的快速客戶響應管理工具。
1 典型工程架構與行業、職業相結合的信息系統實踐平臺分層設置
結合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特點,緊跟企業需求,我們按信息融合的層次設計了分層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基礎運作涉及的課程體系是專業核心必修課,不分方向。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信息系統開發”和“商務智能應用”對應的兩個明確的專業方向,我們的引導方向是準備讀研的學生選擇“商務智能應用”方向,直接就業的學生選擇“信息系統開發”方向。通過專業劃分,緊縮人才培養出口,強化專業核心,分類分流培養,適度跟蹤專業熱點,以統籌“基礎+主流+發展”的關系。
從我校信息系統專業近6年畢業生就業行業的統計情況來看,從事Web程序員、Windows程序員、java程序員、數據庫管理員的占50%,從事信息系統維護的占8%,從事ERP實施顧問崗位的占31%,其他行業占11%,與《中國信息系統學科課程體系2011》就業按行業劃分的結果類似。因此,我們將適應面最廣的系統分析員、Web程序員、Windows程序員、Java程序員、數據庫管理員、ERP實施顧問和管理咨詢師作為信息系統專業職業崗位的立足點,對應職業崗位符號,如表1所示。集約化實踐平臺系統性解決方案,如表2所示。
現代信息系統運行在網絡環境下,企業級信息系統在網絡環境下最典型的應用結構是C/S(Client/Server)和B/S(Brower/Server)。凡是與信息系統開發相關的課程,我們都緊扣這兩種結構展開課程設置與運行,如表2所示。這種結構適應分布式處理環境,有效集成與利用網內資源,最大程度地為分布式用戶服務。
對于C++程序設計、C#程序設計、ASEnet程序設計、JSP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需要預先準備好或封裝好數據庫服務器,每次課程學生都要登錄到局域網上指定的公共數據庫服務器實驗。使學生無論是Windows應用程序還是跨平臺的Java應用程序,都能直觀體驗到C/S架構,通過ASEnet和JSP程序設計課程領會到B/S結構和C/S混合應用情況。而對于系統性、綜合性和應用性強的管理信息系統概論、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Web實時信息系統開發、電子商務網站建設、ERP原理和技術、ERP電子沙盤模擬對抗,將在信息融合與管理支持的第三層體系架構的基礎上融合B/S和C/S應用結構。
1.1依托零售業的客戶快速響應展開聯機事務處理
聯機事務處理以零售行業、服裝生產企業、紡織制造業三者共同實施的快速客戶反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為基礎,將快速客戶反應涉及的EOS、POS、EDI、CRP、UPC、CAO、ASN概念與技術滲透網絡工程基礎、數據庫系統原理、程序設計、Visual C#程序設計、庫存管理、采購管理、市場營銷、生產管理、管理信息系統概論、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Web實時信息系統開發、ERP原理與技術、ERP沙盤對抗實驗和電商務網站建設課程中,以此為前提編寫教學大綱和企業級高端專業圖書,對接軟件開發的面向對象、組件、ADO、ODBC、觸發器、存儲過程、動態SQL、動態鏈接庫等概念與技術,開發快速客戶反應實踐平臺,進行ERP沙盤對抗實戰,有針對性地培養系統分析員、系統管理員、數據庫管理員、中高級程序員、ERP實施顧問職業崗位。 1.2依托金融服務業展開聯機分析處理
聯機分析處理具有靈活的分析功能、直觀的數據操作和分析結果可視化表示等突出優點,使用戶對基于大量復雜數據的分析變得輕松、高效,有利于迅速作出正確判斷。同時可用于證實人們提出的復雜假設,以圖形或表格的形式表示結果或對信息的總結。它并不將異常信息標記出來,是一種知識證實的方法。
聯機分析處理以商業銀行數據源和股票行情數據源為基礎進行金融行業的運營優化分析,涉及的課程有高級數據庫與數據倉庫、金融數據商情分析,主要面向管理咨詢師崗位。 1.3依托金融服務業展開KDD
知識發現KDD是從數據集中識別出有效的、新穎的、潛在有用的及最終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過程。知識發現將信息變為知識,將為知識創新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作貢獻。數據庫知識發現的研究非常活躍,它的概念涉及數據集、模式、過程、有效性、新穎性、潛在有用性和最終可理解性。數據集是一組事實F(如關系數據庫中的記錄)。模式是用語言L表示的表達式E。過程通常指多階段的處理,涉及數據準備、模式搜索、知識評價以及反復的修改求精;該過程要求有一定程度的智能性、自動性(僅僅給出所有數據的總和不能算作是一個發現過程)。有效性是指發現的模式對于新的數據仍保持有一定的可信度。新穎性要求發現的模式應該是新的。潛在有尉性是指發現的知識將來有實際效用。最終可理解性要求發現的模式能被用戶理解,目前它主要是體現在簡潔性上。有效性、新穎性、潛在有用性和最終可理解性綜合在一起稱為興趣性。
信息系統實踐平臺的知識發現依托股票行情數據,涉及商務智能基礎、金融數據商情分析、云計算、軟計算和多元統計分析課程,培養管理咨詢師崗位,提供“主流+發展”的課程設置。
綜合聯機事務處理、聯機分析處理和知識發現,衍生出信息系統開發和商務智能應用兩個專業方向。信息系統開發針對聯機事務處理設置,面向信息系統涉及的系統分析員、系統管理員、中高級程序員、數據庫管理員、ERP實施顧問;商務智能應用針對聯機分析處理和知識發現設置,面向高級管理咨詢師崗位,也可作為企業的首席信息官。
2 多層次、多方位與多企業深化校企合作
為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實際工作能力,以校企師資置換為紐帶,以課堂教學和專業實習為基礎,以合作開發教材和實踐平臺為切入點,破解高校畢業生與社會需求脫節難題,堅持走校企合作之路。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三位一體良性互動,帶動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又好又快、和諧可持續發展。
學校以ERP原理與技術課程教學為窗口,與煙臺用友軟件、煙臺中瑞管理咨詢公司合作。派專業的主講教師參加用友舉辦的針對高校教師的培訓;聘請煙臺中瑞管理咨詢公司和煙臺用友軟件公司的高級咨詢師作為本專業的兼職教師,教學內容細化到具體章節,落實到授課計劃。以專業實習為紐帶,在第6學期讓學生在煙臺用友軟件公司進行用友管理軟件實施、維護和銷售的實習、實訓。
在校內建立企業級的信息系統開發研究所,吸引學生參加教師承接的橫向課題開發,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信息系統分析、設計與實施的全過程,切實提高在企業級分層架構體系編程的能力,積累工程化、模塊化的實際編程經驗。
以Web實時信息系統開發課程為窗口,與煙臺信誼電氣公司合作,編寫《Web實時信息系統開發》教材,開發“Web實時信息系統”實驗平臺。
3 圍繞服務社會全方位培養企業級應用型教師 定期派高級職稱教師、博士教師外出參加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育教學改革、學科建設等方面的研討會,學習國內同行先進理念、成功經驗和有效措施,學習國內知名專家前沿、熱點研究,了解國家自然基金的資助方向。定期派碩士教師參加企業級的項目實訓和知名廠商組辦的培訓,深入企業進行調查研究。
,
篇2
一、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設計一個專業的課程體系,首先要明確專業的學科定位和人才培養定位,然后建立相關的知識體系,確定課程體系,最后確定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通過這些年的實踐,我們逐步構建起了產學合作,以就業為導向、以企業需求為依據、以綜合職業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實施“雙證書制”教育的高職計算機軟件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
1.明確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
明確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改革的起點,也是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的行動指南。《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實施職業教育應當實行產教結合,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與企業密切聯系,培養實用人才和熟練勞動者。”由此可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任務就是面向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用人單位歡迎的人才。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我院確定的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能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在IT產業第一線長期從事計算機軟件開發及應用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2.以能力為本位,構建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理論教學體系
高職的性質與功能都是由課程具體體現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改革目標是建立一整套與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一致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軟件人才培養,如果脫離企業和社會,閉門造車,培養的人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高職課程改革的深化和突破在于走產學結合、校企合作之路。產學結合重點體現在以就業為導向,開設產學結合的課程上,通過對職業崗位群進行能力分解,以技術應用能力或面向工作過程的能力為支撐,明確一般專業能力和核心專業能力。核心專業能力要體現在掌握本行業主流技術、先進技術和新技術等方面,重點是培養技術的運用能力和崗位工作能力,然后分析學生必須經過哪些技能訓練,才能夠掌握這些技術能力和關鍵能力,必須有哪些理論支撐才能圍繞核心能力的培養形成課程群和課程鏈,再從這些專業課及實訓課中推出需要掌握的基礎理論,按理論以夠用為度的原則,對部分課程進行整合,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與更新,加大實踐技能訓練的比重,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操作性,力爭使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保持零距離。
實踐證明,軟件編程人員若不是從事系統分析和算法研究等高層次工作,熟練掌握了一種或幾種編程工具的高職學生,特別是通過認證的學生,完成具體的編碼工作是完全可以勝任的。有鑒于此,我們構建了“寬基礎、多方向、模塊化”的課程體系,整個課程體系包括必修課(公共必修課、職業基礎課、職業技術課、職業技能訓練課)和選修課(限選課、任選課)以及認證課三大部分,并針對專業核心能力,形成縱向的,由簡單到復雜的技術培養和訓練體系。職業技術課要參照企業對員工技能的要求、著名培訓機構和認證機構的課程體系,針對專業方向設置專業課程群和專業課程鏈,供學生選修,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有非常明確的學習路線,能根據個人興趣進行選擇,使學生學有所長,利于其就業,也能夠形成專業特色,便于高職院校開展訂單式培養。如軟件技術專業可以以Java程序員、.NET程序員、C++程序員、數據庫管理、軟件測試五條主線組織以主干課程為中心,關聯交叉課程為依托的課程模塊。刪減與專業方向關聯不大的課程或者將其改為選修課,例如匯編語言。整合內容相近的課程,調整教學內容,減少重復課時,如可以將“C語言”與“數據結構”整合為一門課程。與此同時,拓寬專業口徑,大幅增大有特色的限選課的比重,可讓學生在計算機系內跨專業選修。采取這種“寬基礎、多方向、模塊化”的專業課程體系,既可以提高學生就業的應變能力,又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樹立信心,成為職業生涯的成功者。
產學結合的另一種形式是課程置換,施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如我院與IBM軟件學院合作開辦軟件測試專業,在我院2005級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引入IBM軟件學院測試專業的課程體系,采用課程置換的方式將IBM課程融入到教學計劃中來,對不適合高職學生的課程進行替換與簡化,對動手能力培養比較關鍵的實踐課程,在課時與師資配備上進行加強,利用IBM的豐富案例資源與技術資源進行教學,培養出的人才納入IBM人才庫。
3.完善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我們依據職業技術崗位對專業技術能力的要求設置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專業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術技能訓練和畢業實習三個部分,基本技能訓練通過認知實訓和基本操作實訓完成,專業技術技能訓練則要通過綜合應用在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中實現,使能力的培養由淺入深、逐步遞進。為了加強教學的實踐環節,我們加大了專業實訓課的比重,使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學時比為1∶1,部分操作性強的課程教學在實驗室進行。
畢業生實行“一教雙證”,即畢業生在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還必須獲得職業技能資格證書。這不僅符合當前國家大力推進勞動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就業政策,也符合當前企業的要求。目前,計算機類的證書有行業和企業的認證,如“微軟”、“思科”、“Adobe”等認證,也有政府部門,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和信息產業部的認證,這給軟件技術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考證機會,這就要求學校認真進行市場調查,以便引導學生考取社會認可度高又有助于學生就業的職業資格證書。
4.建立與課內教學相結合的課外教學體系
課外教學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簡單延伸,它能實現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的目標。一是能夠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組織不同的教學內容,培養多模式、多層次人才。二是解決相對基礎的教學內容和門類眾多的應用技術的矛盾,讓學生及時掌握新理論、新技術。三是能夠增強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具體形式有以下幾種。
(1)開設網上課堂
充分利用校園網的功能,開設網上課堂,要求學生圍繞所學知識,通過自學、自問、自解、自判等過程,完成課外練習,當學生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時,由專業課老師輪流進行在線輔導,及時為學生解惑答疑。加強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和利用,如結合精品課程建設,將各種課程資源如課程大綱、試題庫、習題庫、課件庫和教學錄像等上網,便于學生預習復習,節省課堂教學時間,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以將一些新技術的電子培訓教程(如電子圖書、教學光盤)上網,幫助學生在課外掌握專業新知識。
(2)開展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和學科競賽
借助專業實驗室,建立學生課外科研活動基地。從各專業挑選學生組成課外興趣小組,各教研室指派老師負責指導學生的科研選題,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每學期組織幾次課程競賽或綜合性的學科競賽,對優勝者予以獎勵并組織他們參加國家和省級學科競賽,力爭取得好成績,借以擴大學校的影響。
三、高職計算機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
在對軟件企業的發展規劃、軟件技術的發展趨勢、軟件人才的需求狀況等進行了深入的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按“夯實基礎,增強學生的發展潛力;強調適用,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原則設置了如下的軟件專業的課程體系。
公共必修課包括計算機數學、英語、體育等。本模塊的課程必須適應專業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繼續學習的需要。
職業基礎課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程序設計語言、數據結構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本模塊的課程要以職業素質為基礎,注重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力求專業針對性和社會適應性相結合,要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
職業技術課按專業方向提供專業課程群,并根據市場需求可搭配成多種專業課程鏈供學生選擇,學校加以指導和調控,這種模塊化的專業課程體系便于滿足用人單位“訂單式”培養和學生專業發展的需求。具體設置如下:
“Java程序員”方向: Java程序設計基礎、JSP、XML程序設計、J2EE、Oracle數據庫管理與維護、軟件開發過程與項目管理。
“.NET程序員”方向: 、、C#、XML程序設計、、SQL Server 2000數據庫、軟件開發過程與項目管理。
“數據庫管理”方向:關系數據庫與SQL語言、SQL Server 2000數據庫管理與維護、數據庫應用程序設計、數據庫需求分析與規劃、Java語言、網絡數據庫設計、Oracle數據庫管理與維護。
“C++程序員”方向:C++程序設計、SQL Server 2000數據庫、基于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開發過程與項目管理、Java程序設計、基于.NET的Web程序設計、源程序閱讀訓練。
“軟件測試”方向:電子商務核心知識、Java 2編程技術基礎、DB2通用數據庫基礎、軟件測試、網絡與Web技術導論、軟件開發生命周期、使用 Rational 測試工具進行功能性測試、使用 Rational 測試工具進行性能測試、使用 Rational TestManager 進行有效的測試管理、Rational團隊管理工具。
選修課包括限選課和任選課,其中,限選課包括互聯網實用技術、圖像處理、電腦組裝與維護、多媒體實用技術、數據庫基礎與應用、實用操作系統、計算方法、英語、計算機英語、Delphi程序設計、JSP、面向對象程序設計、J2EE、Oracle、Visual C程序設計、技術、軟件測試技術、企業管理、電子商務、工程制圖、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會計應用軟件等。任選課包括演講與口才、人際交流、文獻檢索、書法與美術等。本模塊的課程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保證,有利于擴大學生的就業面。調查發現,許多畢業生就是靠某一個專門的技能就找到一份工作。
認證課包括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的認證培訓考試、等級考試和IT廠商的產品認證等。如通過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舉辦的“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就可以取得相應模塊的職業資格證書。
四、課程體系改革的保障和配套措施
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師資水平決定著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關鍵。目前,高職院校較為缺乏具有在軟件公司從事過軟件開發經驗的教師,大多數老師難以有效指導學生進行項目開發的實訓和承擔一些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因此,必須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在鼓勵老師加強自身學習的同時,應采取多種途徑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如根據課程建設的需要,送相關老師去培訓機構培訓和到合作企業參與項目開發;請有關專家來學院作新課程培訓和舉辦有關軟件產業發展、軟件技術、軟件企業管理模式和軟件營銷等專題講座;發揮現有教授、副教授的作用,以老帶新,開展課題研究,促進教師教學和科研開發能力的提高,成立以系為依托的科技開發公司。
在加強自身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可以招聘校外具有扎實的軟件知識功底和豐富的軟件開發經驗的教師以及合作辦學企業中的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使得專兼職教師人數比為2∶1。這樣既解決學院師資實際開發經驗欠缺的問題,又能發揮兼職教師了解IT企業要求的優勢,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能熟悉企業的運作方式,適應市場需要,從而保障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2.構建教、學、做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在專業課的教學中,要從根本上轉變原有的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上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限,推行“教、學、做”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努力做到兩者互相滲透、有機融合,使學生在“做”中“學”,老師在“做”中“教”。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可采用課堂講授和小組學習相結合的模式,主要的、基本的知識在課堂上講授,以便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更多系統化的知識,同時,展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開發具體的軟件,一方面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的教學中,全面深刻地掌握相關原理和概念,另一方面可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方法要更注重實效性。要從問題出發、從應用出發,對工程性和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如計算機基礎、網絡數據庫、VB、組裝和維護等),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實驗室或實踐教學基地現場教學、單元教學、真實企業案例教學或者項目式教學等教學形式,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任務設計、完成任務、歸納總結、實踐應用的步驟來組織教學活動。采用真實企業案例教學,組織學生對開發成功的項目,從設計思路、設計技巧、程序結構等方面進行討論、分析,在各抒己見、相互啟發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理論和實踐較好地結合起來,學習的目的性更強。而采用項目驅動方式教學,可利用合作企業的項目或者已實際應用的成熟系統,在企業軟件工程師的指導下,將學生組織成多個項目小組,對學員進行項目開發培訓,幫助學生掌握系統開發技巧與項目設計、開發文檔、系統測試等知識。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盡早感受企業真正的工作流程,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還可以以教學促科研,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教學手段也要注重實效性,所有課程都要全部或大部分采用多媒體手段教學;要充分發揮校園網和校內實驗實訓場所的作用,讓學生用計算機作實驗、提交作業、復習、考試、閱覽,師生通過校園網和互聯網網上答疑、批改作業。
3.加強課程資源建設
課程體系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每一門課程上,可結合省級、國家級精品課程的申報,組織相關教師組成項目組,圍繞課程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課件庫、習題庫、案例庫、教學錄像和考試題庫等內容開展建設工作,成果全部上網。主干課程要有校企合作自編的教材,并編寫與課程相配套的實驗實訓教材。
4.加強實驗實習基地的建設
加強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開展中小型綜合性實驗,建立集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專業實驗室,建立企業實習基地,學院應在資金、人力和場地等各個方面給予資助和支持。專業實驗室由相關教研室管理,便于教師開展教學實驗和科研,把科研項目納入實踐性教學工作中,可作為畢業設計課題讓學生參與其中,改變目前畢業設計流于形式的狀況。學生在企業實習基地實習期間,也可以讓學生把實習項目作為畢業設計課題,采用學院和企業的“雙導師”制。如果學生帶著開發設計出的成果去求職,學生就業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5.建立新的教學評價體系
篇3
四周的時間能夠和山大的同學一起工作、學習、生活我感到非常的榮幸,同時也感覺到很大的壓力,作為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從事軟件開發感覺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我們還是和山大大三的學生一起,在初來時自己就有一些不自信,但隨著項目的進展,我慢慢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目標,雖然自己與好的同學還有差距,這也給了我很大壓力,但是我相信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所以整個實訓過程中我都在不斷地努力。
實訓期間讓我學到很多東西,不僅在理論上讓我對it領域有了全新的認識,在實踐能力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真正的學到了學以致用,更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對我來說受益匪淺。特別是利用周六上午的時間山大為我們安排的講座讓我們了解it領域一些新的發展動態以及一些領先的技術,讓我意識到自己知識的缺少,這激勵我在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要不斷了解信息技術發展動態以及信息發展中出現的新的技術。
除此之外,我還學到了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和人跟好的交流,我們組成一個團隊大家一起開發一個項目,大家的交流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將自己的想法清楚明白的告訴隊友,如何提出自己想法的同時又不傷害其他的隊友的面子,這些在我的實訓生活中都有一些體會。可是說,第一次親身體會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我大開眼界。也是對以前學習的一個初審吧,相信這次實訓多我以后的學習、工作也將會有很很大的影響,在短短的二十幾天里這些寶貴的經驗將會成為我以后工作的基石。
作為大二的學生,經過兩年的在校學習,對程序設計有了一些基本的理性的認識和理解。在校期間一直忙于理論的學習,沒有機會也沒有經驗來參與我們項目的開發,所以在實習之前軟件按開發對我來說是非常抽象的,一個完整的項目要怎么來分工以及完成該項目所需要的基本步驟也不明確,經過這次實訓讓我明白一個完整項目的完成必須團隊分工合作,并在每個階段進行必要的總結和檢查。在我們項目的開發過程中我們項目的步驟:詳細設計、詳細設計review、編碼、編碼review、單體測試。在項目開發過程中我也深刻的體會到詳細設計對一個項目開發有明確的指引作用,它可以使開發人員對這個項目所要實現的功能在總體上有具體的認識,并能減少在開發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脫節。
經過二十多天的obbligato信息安全管理的java開發,是我對java軟件開發平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對nec公司的obbligato平臺有了一定的了解。
篇4
關鍵詞:開放大學;專業與課程體系;軟件開發與應用
0 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繼續教育部分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辦好開放大學”。《浙江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以廣播電視大學為基礎,整合高等教育資源,加快建設浙江開放大學”。為加快推進浙江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建設,借鑒上海電大籌建“上海開放大學”的經驗以及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的成功模式,在全面總結浙江電大30多年辦學實踐尤其是開放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浙江開放大學的構想。
浙江開放大學將堅持多元化發展理念,走多元化發展道路,整合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系統行業的優質教育資源,面向全社會、面向各個層面的學習對象建設多樣化的專業課程體系,打造高等教育“超市”;面向全社會成員尤其是從業人員,提供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高質量的教育和培訓服務,致力于擴大教育機會,消除學習障礙,搭建終身學習平臺,滿足“人人、時時、處處”的終身學習需求Ⅲ。結合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全民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多樣化需求,努力建設既針對學歷繼續教育,也針對非學歷繼續教育;既針對工作人口,也針對非工作人口的種類多、品種全的專業課程體系。根據社會各類不同需求群體,有區別地來制定專業和課程體系標準,增加專業課程覆蓋面,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
1 開放大學專業與課程系統建設思路
開放大學所開設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設計上體現“人才觀、質量觀、學習觀、服務觀”原則。人才觀是指開放大學所建設的專業培養的人才要能夠適應新時期的新要求,以企業的需求為出發點,重點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實際項目經驗,給企業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質量觀是指開放大學所建設的專業要嚴把質量觀,對于教師的工作要有機制保證高質量,對于學生要從考核和畢業上嚴格要求,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只有良好的教學質量才能建設好開放大學。
學習觀是指開放大學所建設的專業要為各種類型的學習者提供合適的教學資源,讓每一個來開放大學的學習者都能學有所獲,讓終身學習的觀念深入人心。服務觀是指開放大學所建設的專業要提供一流的學習服務體系,通過先進的教學平臺和信息技術手段,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細致入微的服務,讓每個來到開放大學的學習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視。
基于以上設計原則,開放大學專業與課程體系建設思路如下。
1)集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于一體的模塊化課程設置。
開放大學應能夠滿足不同類型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能夠同時提供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建設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將課程分為學歷課程和培訓課程兩大模塊。這種分類能把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結合起來,有助于針對不同的生源提供不同的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的靈活性。
學歷課程模塊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培訓課程模塊關注計算機領域的新技術,一個專業可建設多個方向。已有相應基礎知識的學生可以只選擇培訓課程模塊,學習感興趣的新技術,獲得相關培訓畢業證書;學生也可以兩個模塊都學習,以獲得計算機相關專業本科畢業證書。培訓課程模塊適應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需求,為學生提供了非學歷教育的人口;而且在計算機領域,由于技術日新月異,培訓市場很大,如果能做好培訓課程模塊,將為開放大學帶來較大的收益。
2)多人口、多出口、多方向的靈活學習體系。
開放大學面對的生源情況是豐富多樣的,可能是中專、中職、高中、高職,甚至大學畢業生,因此在專業建設時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技能,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自己,并適應勞動力市場需要的學習入口和出口。多人口、多出口的學習體系如圖1所示。
多人口,一方面是指既能與中職、高中畢業人員接軌,又能與IT在職人員(或稱繼續教育人員)接軌;另一方面是指有相關知識的學生可以從培訓模塊進入學習,其他學生可以從基礎學歷模塊進入學習。多入口教學的前提是模塊化的課程體系。
多出口是指學生的學習以獲得相關證書或相關專業畢業證、學位證為目的,甚至可以只學習一門感興趣的課程。多出口的教學模式使每一個學生能夠各取所需。
多方向是指培訓課程分為若干個方向,每個學生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每個方向可以對應相應的行業證書,完成學習后自動獲得相應證書。
3)以職業能力為核心,與企業、行業協會、培訓機構等合作辦學。
高等教育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高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鴻溝.而對于計算機行業而言,企業很看重員工的實際技術能力,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將滿足企業崗位工作需求作為課程設置的出發點,提高計算機相關專業教育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加強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增強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應用技能。
為達到上述目標,只憑開放大學建設的教學資源是不夠的,需要與企業、行業協會、培訓機構等開展廣泛的合作。與學校相比,社會培訓機構更能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把握技術的最新發展形勢。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可適應行業技術發展形勢,使得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學生能夠了解新知識、新技術、新流程和新方法,實現專業教學基礎性與先進性的統一。合作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例如直接引進社會培訓機構的教學內容作為培訓課程模塊的一部分。
課程的開發將和企業行業密切合作,和社會培訓機構有效整合。實現建設一部分,共享一部分,共贏發展。引入市場化機制,促進優質資源的形成與發展。
4)打造品牌課程,樹立新形象。
課程學習資源是開放大學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國外的網絡公開課已成為互聯網上熱門的開放學習資源,深受大眾好評。如果開放大學能夠建設幾門這樣的課程,對于樹立開放大學的新形象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計算機相關專業而言,如果能夠建設幾門高水平的課程并對公眾免費開放,則不僅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更能吸引潛在的學習者來開放大學學習。
5)構建一流的學習服務體系。
平臺、資源和服務是遠程教育的三大要素。對于某個具體的專業而言,在建設一流教學資源的同時,要構建一流的學習服務體系。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每門課程要組建一個教學團隊,通過團隊的力量使課程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標準化的教學輔導;二是用信息技術改進學習服務水平,例如通過教學平臺與移動設備的銜接使學生能夠移動學習、通過信息的推送服務使教師能夠及時答疑、通過跟蹤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其下一步的學習提供建議等。
2 軟件開發與應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初探
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著國家的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能否在高新技術領域占據一席之地成為維護國家和經濟安全的命脈所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對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開展大規模的知識更新繼續教育,每年培訓100萬名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到2020年,累計培訓1000萬名左右。依托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現有施教機構,建設一批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
近年來我國軟件產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外資軟件企業紛紛擴張,而中國本土軟件企業也在加緊研發步伐。根據工信部的預計,中國市場每年至少存在30萬軟件人才的巨大缺口,其中高端程序員和初級程序員尤其缺少。有關數據顯示,近幾年來計算機類人才每月的招聘人數都有上萬人。人才需求量大,缺口也大,這就決定了計算機類專業不乏生源。而且,由于計算機技術發展較快,行業培訓市場潛力巨大。
因此,軟件信息產業在未來10年中地位非常重要,我們應抓住機遇,建設好軟件信息技術相關專業,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合適的人才。
根據開放大學專業與課程體系建設思路,提出軟件開發與應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方案。
1)招生對象。
本專業的招生對象,既面向高中學歷(含同等學力)及以上學歷者,也面向社會在職人員。高中學歷(含同等學力)的學生可以從學歷課程模塊開始學習,而社會在職人員可以直接從培訓課程模塊學習。
2)畢業條件。
該專業具有多個出口,畢業的形式可以為:學習所有課程并考核合格,本科畢業;學習某門課程并考核合格,單科畢業;學習幾門課程并考核合格,獲得相應的學習經歷證書。
3)職業能力。
為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通過調研,軟件開發與應用專業各就業崗位可以分為兩大類:程序設計與開發崗,技術支持與服務崗。其中,第一大類程序設計與開發崗按照使用的技術可以分為:C語言程序員、Java程序員和.Net程序員等;按照所開發軟件的內容可以分為:游戲開發人員、手機應用開發人員和信息系統開發人員等。第二大類技術支持與服務崗可以分為:軟件測試員、軟件售后服務人員、信息中心工作人員和數據庫管理員等。
不同的崗位對人才的要求不盡相同,但其基本要求是相同的。與計算機相關的基本要求包括:①了解計算機基礎知識,能熟練使用和維護計算機硬件、軟件環境;②了解計算機工作原理,能熟練安裝配置和維護各種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③熟練掌握一種主流計算機語言,能夠閱讀軟件代碼,并用其編寫程序;④較熟練使用數據庫技術。
上述4項是對軟件開發與應用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基本要求(或稱為共同要求),而不同崗位的不同要求可總結為表1(以4個崗位為例)所示。崗位要求的分析證實了課程體系模塊化的必要性:崗位的共同要求所對應的課程放在學歷模塊;崗位的不同要求所對應的課程放在培訓模塊,針對某一個方向進行深入培訓。欲獲取本專業本科畢業證、學位證,需要修完這兩個模塊的課程;培訓人員只需選擇培訓模塊,修完培訓模塊課程即可獲得相應的證書。
4)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設置以必備的理論為基礎、以實踐為核心,分為學歷課程模塊和培訓課程模塊。其中,學歷課程模塊包括基礎課程和畢業設計;培訓課程模塊有多個方向,可以直接引進社會培訓機構的課程。如圖2所示,以軟件開發與應用專業的3個方向(JaVa編程方向、Net編程方向、軟件技術支持與服務方向)為例給出課程體系示意圖。圖中的每個培訓課程模塊都包含項目實戰,以項目來進行實踐教學。
課程體系有兩個入口和兩個出口,分別是高中學歷(含同等學力)人員人口、培訓人員入口;本科畢業出口、培訓人員出口。其中高中學歷(含同等學力)人員先學習基礎課程,再學習培訓課程,最后作畢業設計,完成整個學歷教育環節;而培訓人員只修培訓課程,進行非學歷教育。另外,還有單科學習人員的人口和出口,即只學習某門或某幾門課程,未在圖上標出,但對這類學生的學習也是支持的。
5)教學計劃。
開放大學新建設的專業有不同的培訓方向,其學歷課程模塊的課程設置是相同的,學歷課程模塊的作用在于傳授此專業的基礎知識。培訓課程模塊的作用在于針對某一個具體方向培養應用型人才,培訓課程模塊應當反映當前技術熱點,關注企業最新需求,并定期調整課程設置。培訓課程模塊應與企業、行業協會、培訓機構等合作辦學。下面以軟件開發與應用專業的“手機應用開發”方向(高起本)為例說明教學計劃的制定,其他方向的教學計劃中學歷課程模塊相同,培訓課程模塊不同,如表2—3所示。
篇5
關鍵詞:二年制教改;軟件技術專業;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16-0077-05
1二年制高職教育改革的背景
大學生“回爐”學習技術的事例,給我們啟示:大學的學科型教育與社會就業的崗位要求之間存在嚴重脫節。高職教育的評價標準要向以就業為導向轉變,職業教育資源的配置應向以就業為導向的優勢學校傾斜。
多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實行的是三年學制,由于在學習時間上與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接近,使我國高職教育始終未能徹底擺脫學科型教學模式的束縛,成為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相脫節,教材內容陳舊,沒有突出職業性和實踐性,課程體系仍然是“基礎課一專業基礎課一專業課”的“老三段”或變相的“老三段”。在教學計劃中,除去入學教育、軍訓、社會實踐、公益勞動等環節,與專業相關的實踐學時遠遠低于理論學時,重心錯位,學生的技術技能訓練十分薄弱。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課程安排下,學生用了很多時間去“打基礎”,學習了很多用處不大的理論知識,而實際工作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使高職教育脫離生產實際和就業需要,造成高職畢業生就業率偏低。因此,課程改革已成為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核心任務,積極探索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以就業為導向的二年制高職課程體系和課程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
提高畢業生就業技能、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強調畢業生“零距離”上崗,是這次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業導向背景下的高職課程必然更加鮮明地強調實用性與針對性,強調課程目標與某一具體崗位知識、技能等要求的匹配性,強調課程內容對學生就業的實用性。在這一思路下,課程內容必然被精簡,原有課程的學科結構被徹底改變。以就業為導向,必然要求課程隨時反映工作實踐的要求,按照學生的就業取向進行課程設置。
本科教育的擴招引起高職類生源的素質的整體下降,整齊劃一的課程設置已無法適應實際需求,應設置多樣化、多層次的課程類型,必須加強課程的有效性與實效性,實施實踐教學。
2高職教育軟件技術專業特點
我國軟件人才結構呈“橄欖型”,即軟件高端人才,包括系統分析師、項目技術主管等,以及低端人才,如軟件編碼程序員等都嚴重短缺。通俗說,軟件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讓大家成為“軟件藍領”、“軟件灰領”、“軟件白領”。高職教育的軟件技術專業,目標應該定位在“軟件藍領”和部分的“軟件灰領”。所謂“軟件藍領”一詞實際上是從印度傳來,指那些至少掌握一門開發語言或開發工具,所從事任務與軟件工程中的需求分析、系統分析、概要設計無關的程序員。
目前中國軟件企業以較快的速度增長,“軟件藍領”的需求在不斷增長,雖然,大部分院校都設有計算機專業,每年的軟件專業的畢業生數量也相當可觀,但“軟件藍領”的需求仍然存在很多的缺口。其中原因不是畢業生源不足,而是畢業生的知識結構、應用能力與企業的要求脫節,畢業生沒能“零距離”上崗,導致企業招不到合適、能用的人員,軟件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專業對口工作,而流向其它行業的現象。據統計,高職類的軟件專業的畢業生,只有不足一半的畢業生從事軟件或軟件相關的工作。
目前,在軟件的實現技術層面上,軟件開發存在兩大流行體系,以SUN公司技術為基礎的JAVA技術體系及以微軟技術為基礎的.NET技術體系。兩大系列并行發展,技術上相互吸收,同時也各有優勢。本文作者所在的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三年制軟件技術專業,為了使學生具有更寬的就業面,采取JAVA、.NET技術兩條線路并重的雙軌策略。在教學總結中,我們發現,在軟件編程能力方面能夠兼顧兩種技術、兩條線的實踐能力都較強的學生是少數,大部分同學都選擇在JAVA或.NET某一方面上進行應用能力重點突破,而且,也是在某一技術線上有特長的同學容易受企業的青睞,更容易找到較理想的工作。
從事軟件開發,相應的技術更新很快,尤其是軟件開發的工具與環境,版本不斷地更新換代,采用的新技術層出不窮,開發的模式與方法也在不斷變化,程序員需要不斷地學習。高職教育的軟件技術專業應該緊扣技術的發展,不局限于滯后的教材、陳舊的技術,應采用與企業人才要求相適應的實踐教學模式。二年制的教改,更應明確定位,選擇某一條明確的技術路線,突出學生所撐屋技術的及時性及特長性,做到學有所用,夠用為度。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第一屆二年制軟件技術專業選擇.NET技術的應用線路,采用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教學模式,采用“基于榜樣的案例學習”的教學方法。本人是從企業開發一線走進高校的系統分析師,承擔二年制軟件技術專業部分專業課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深有感觸。
3二制制軟件技術專業的教改過程中的問題與思考
下面結合我的具體教學過程,談談在二年制軟件技術專業的教改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及采取的一些措施。
3.1高職類學生學習慣性與二年制改革
三年制高職類的課程安排大體上是:第一年是公共課及專業基礎課,第二年是主要的專業課,第三年是實踐應用及選修課。
公共課程的學習是大部分高職學生的弱項,專業基礎課也難以給學生強烈的成就感,考入大學的第一年,學生對所選的專業常懷著美好的憧景,有較強的專業好奇性和求知欲。但一年級的課程設置使學生未能迅速地走上專業學習軌道,加上學生還沒有掌握專業學習的規律性,部分學生沒有適應大學的教育,形成與之相應的學習方法,學生容易感覺受挫。入學時,學生專業基礎參差不齊,教師上課難度較大,如果對學生引導不好、教學措施不當,好的學生可能會自滿,差的學生感覺摸不著方向,學習上很容易松懈,部分學生的很容易成了電子游戲的俘虜。調查表明,常常在一年級第二學期,玩游戲的學生人數最多,甚至有些學生表明,一年級是玩過來的。
二年級學生的專業學習逐漸上軌,對主要的專業課的學增強學生的專業意識及學習緊迫感,是學生專業學習進步最大的一年,學生的專業學習自覺性最好,受干擾最小,教師上課的專業發揮空間最大,最容易把教師的知識與經驗傳授給學生。
受就業的大環境影響,三年級學生的心理最為復雜,受到的干擾最大,正常的教學與學習秩序也受到一定影響。一場場招騁的洗禮,好的學生在專業上更上一層樓,脫穎而出,基礎差的學生由于受挫而茫然。參與實際項目的實習,可以減少這種干擾,同時又獲得全面的煅煉與應用能力的提升。
相對于三年制,二年制的改革在時間上就是減少了中間的重要一年,這就是說,實際上的專業學習時間至少減少了一半。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盡早地專業上軌,成為了二年制教改的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首先,在課程安排計劃上要專業課前移,體現了高職教育的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特色,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其次,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是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激發學生成就感和專業興趣的有效方法。第三,要讓學生感受到二年制的專業緊迫感,防止二年制的一年級向三年制的一年級看齊,學習心理上必須“早熟”。
3.2公共課與專業課的問題
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實用、夠用原則。二年制高職學生主要的出路是就業,在有限時間內要得到最佳效果,必須堅持此原則。生源素質差,學制短,如果仍然按照三年制學科體系要求,開設公共文化課程,不僅會使學生再次遭遇學習挫折,而且會造成與所學專業脫節,與就業導向培養目標背道而馳。
要體現高職教育的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所有課程的實施圍繞專業開展,做到因材施教。許多學生雖然公共文化課比較差,但對專業課程特別是專業實踐課程的學習欲望強烈。由于學制時間的縮短,公共課與專業課之間課程設置及安排的沖突問題十分尖銳。必須改革目前的公共文化課程,采用靈活的教學機制,不能擠占專業課,尤其是一年級的課程,專業課要前移,公共課與專業課在整個學制內交錯。
3.3生源素質下降,使教育教學面臨極大挑戰
高職教育生源素質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很多院校的二年制軟件技術專業的生源是三校生,生源復雜。在現行的職高、中專的教育制度下,三校生的整體素質比普通高考生差,專業基礎相差很大。由于學制縮短,教學時數大大減少,按照設置的課程體系,整齊劃一的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又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針對好、中、差的學生采用面面照顧到的教學方法。要完成預定的培養目標,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具體做法是,慣徹合作精神,強調交流的重要性,重點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抓好的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及時地幫助他們樹立“專業權威性”,在學生中制造一個個專業小核心,以學生帶學生,形成專業學習的圈圈。
3.4盡快適應大學教育,提高學習能力
“講課內容能否慢些?再講細點”,“復習一下吧”“這個問題我沒學過,就要我們做作業?”,這些是上一年級專業課時,常碰到的學生提問。經常并不是教師講課的問題,而是部分學生沒有適應大學的教學與學習方法。大學的教育方法,不同于中學階段的那種內容較單一、舉一反三式的教學模式。大學教學知識面廣泛,應用場景多變,知識交錯關聯,內容廣深,不可能在課堂上全面傳授,教學重在引導,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和拓展能力。這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常常就是一個學期才能適應下來。
二年制的學生沒有這樣的緩沖時間,必須盡快適應,并在心理上穩定下來。教師在教學中,一定不能一味遷就學生,“替學生學習”,給予過于詳細的幫助。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給學生必要幫助的同時,要給他任務,給他一定學習壓力。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逐序漸進地布置新知識的學習任務,也可以在“案例式”教學中,通過案例引伸出新的知識點,要求學生查資料、文檔、書籍,并整理、討論解決。對學生的考評,應該有意識地導向學習能力的考核。
3.5整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以實踐架構理論
二年制高職課程變革必須整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并用實踐架構理論,以實踐教學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
其一,由于學制縮短,教學時數大大減少,按照學科邏輯設置課程體系,很難滿足就業崗位需求,也難以完成預定培養目標。 其二,高職學生的素質相對較差,從實踐人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其三,職業技能的獲得,雖然能夠通過理論學習了解應該怎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但要真正形成技能,必須經過反復的實際訓練,通過真正的實踐活動才能形成。因此,我們提倡“用手去思考”。
實踐教學必須有相應的培養計劃、目標,分階段、科學合理地開展,要有真實或模擬的項目背景,讓學生了解實際工作的各個環節。以實踐課程架構理論課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按照就業崗位的實踐要求,把學生的專業學習劃分成相應的實踐學習階段,確立每個階段的培養目標和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其次,根據上述分析,按照實踐環節確立理論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學生實踐到哪個階段,就學習相應的理論。第三,教學方式可以是先實踐后理論或實踐與理論并進。第四,要有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能結合實踐生產過程中的真實狀況講解理論
在教改實踐中,我們精心準備了一個個教學案例、再現項目,以案例驅動的模式實施教學,以較為完整的實訓項目,尤其是綜合實訓項目,來提高和評價學生的應用能力。邀請企業一線工程師對學生進行項目培訓,教師直接帶領學生參與企業的商業項目的開發。實踐證明,參與項目的學生,應用能力及專業自信有質的飛躍,有達到“零距離”上崗要求的能力。
計算機系應大力開展與企業的橫向合作,充分利用教師資源,承接商業開發項目,帶領學生參與項目的開發,不但有效地煅煉學生的應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的項目經驗與教學的結合,正是實踐教學所要求。
3.6在強調就業功能的同時,引導升學、全面發展的功能
二年制高職教育強調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技能培養,其就業功能是主要的、顯性的,采用的教學過程及內容,具有較強的崗位針對性。但升學功能、全面發展的功能不容回避,不應該把二年制高職再辦成終結教育,必須給畢業生一個向上發展的機會與通道,其升學功能不該淹沒在就業導向之中。
雖然從辦學目標上看,這兩者應兼顧,但具體落實到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選擇上,卻是個兩難選擇。要發揮就業功能,勢必強調知識的夠用、實用,強調技能訓練,實踐性教學要占相當比例,而要發揮升學功能,則必須考慮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專業理論基礎,若處理不當,則會辦成新的應試教育,影響就業功能的正常發揮。
對二年制軟件技術專業的38位學生進行調查,有6位學生參與國家的程序員、高級程序水平考試,有4位同學準備升本考試,有多們同學在學習.NET技術的同時,學習JAVA系列及其它軟件技術。對于這些同學必須加以引導與鼓勵,給予必要的幫助,做他們的堅強后盾。在教學上采用靈活的考試評價手段和學分制,擴大學生的學習選擇權。
3.7規劃教材內容滯后與新技術問題
規劃教材內容滯后于專業技術的更新與發展,很難有反映新的軟件應用技術、工具等內容,尤其是案例教學,應該是內容鮮活、技術主流、工具先進,與企業的要求相適應。
解決這此問題的關鍵是教師因素,教師首先要能判斷和掌握新技術,有能力根據學生與專業狀況,不局限于教材,及時更新與修正課程內容、選擇案例。其次,要給教師充分的教學主動權,擴大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權與使用權。
例如:在二年制的軟件技術專業第三學期可開設一門“.NET平臺技術”,目的是向學生傳授.NET最新的主流技術,教學的內容與教材經任課教師“準實時”調研、計劃,教研室討論確定。課程可以“企業級COM+服務”新技術、最近提倡的“設計模式”、微軟最新的“企業級應用案例”為教學內容,選用RICA的《COM+服務》、《C#設計模式》、微軟的MSDN中案例文檔作為教材。
新技術常涉及較廣的知識面,新技術的教材、文檔沒有規劃教材通俗易懂、規范標準、適合學生閱讀, 教師必須有處理教材的能力,如何將復雜知識、理論基礎精簡化、通俗化、可操作化是關鍵。我們知道,新技術的出現和采用應該是使問題的解決更簡單,而不是復雜化。尊循這規律,抓住簡單化的本質,把注意力放在實踐上,避免糾C于難于理解的概念、術語,可以使用學生對新技術的掌握做到事半功倍。例如:《COM+服務》涉及的概含很多,描述也很復雜,但實現非常簡潔。COM+服務是使用開發簡單、快速、高效的技術,絕不是增加開發負擔。抓住它簡單化的本質:了解服務用途à設置或編程實現à理解技術概念,就可以使用教學難度和學習難度大大降低。新技術常常是概念復雜,實現簡單,先實現后理解、由程序反推概念是一種好辦法。
3.8技能針對性、崗位適應性、職業理想、職業道德
提高畢業生就業技能、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強調畢業生“零距離”上崗,是這次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業導向背景下的高職課程必然更加鮮明地強調實用性與針對性,強調課程目標與某一具體崗位知識、技能等要求的匹配性,強調課程內容對學生就業的實用性,從而對課程內容進行精簡。技術的進步逼迫人們不斷地創新與學習,以適應可能面臨的崗位變遷。因此,不能因為強調就業技能而忽視寬厚的知識基礎,不能因為強調零距離上崗而忽視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也不能為片面強調就業導向而忽視職業理想、職業道德、人文素養等方面的教育。
4二年制軟件技術專業的教改方向
4.1以崗位能力為目標,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課程改革要具有崗位針對性,要能緊跟崗位技術的發展,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對軟件技術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所需要的職業能力,以及構成這些能力的知識、技能、經驗、態度等要素的詳細分析,確定各專業的綜合職業能力要求,制定教學計劃。
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與學習狀況,偏重于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針對學生就業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做到有的放矢。加強實踐課程比重, 提倡“基于案例設計式”的教學實施模式,實踐教學是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
4.2二年制軟件專業實踐教學教材建設
為適應二年制高職實踐教學的需要,要組織行業、企業的專家和校內“雙師型”教師,根據實踐教學環節,編寫一批具有崗位針對性的實踐教材,做到每個實踐環節有實踐教材,并且要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設備、工具環境的更新而不斷修訂。
4.3實踐師資隊伍建設
要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的實踐教師隊伍,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和實踐經驗,對課程與學生的適應性、未來工作崗位的技術方向性,能很好地把握。教師應該成為崗位技術的研究專家,在這基礎上,擴大教師的教學自,擴大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權與使用權。
4.4處理好共公基礎課與專業課,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養培養的問題
由于二年制的時間限制,共公基礎課教育、職業理想、職業道德、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養培養,不能忽視,但必須采用靈活有效的機制。
4.5掌握各崗位的人材需求動態,及時調整專業方向
二年制的時間周期短,這是它的優勢也是它的劣勢所在,課程針對性強是它的優勢,但畢業生的崗位適應性窄是它的劣勢。培養的學生必須有高就業率,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要求專業定位更準確,必須建立一種有效的專業方向調整的機制。
參考文獻
[1] 李洛等. 以就業為導向確定高職高專培養模式[J]. 遼寧教育研究,2006,(1).
[2] 楊旭麗. 談高職院校的發展取向[J]. 教育與職業,2005,(1).
[3] 匡瑛. 高等職業教育國際比較研究(博士論文)[D]. 華東師范大學,2005.
[4] 李曉明. 關于計算機人才需求的調研報告[J]. 計算機教育,2004,(8).
[5] 談松華. 邁向學習型社會的職業技術教育[J]. 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4,(1).
作者簡介:廖永紅,廣東輕院軟件學院雙師型教師,系統分析師(高工)。李洛,廣東輕院軟件學院教授。古凌嵐,廣東輕院軟件學院副教授。
聯系方式:廣州市海珠區逸景路逸景東五徑六號1007郵編:510300
電話:13316010782
篇6
摘要:實踐教學是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對軟件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實踐,主要包括驗實訓條件建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實踐教學方法改革、核心課程建設、以生產性實訓為特征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零距離”的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校企“蛙式雙棲”的師資隊伍建設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實踐教學;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工作過程;項目驅動
威海職業學院2003年開設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軟件方向,2005年開設軟件技術專業,期間先后與北京華育發國際技術培訓中心合作引進印度CED-CUL軟件工程師認證培訓,與北京CSTP軟件人才培養辦公室合作聯合培養軟件開發工程師,2007年與上海智廣公司合作引進IBM教育學院項目,聯合培養軟件測試工程師。特別是自2006年12月開始,威海職業學院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全國首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在示范校建設方案中,軟件技術專業作為地方財政支持項目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建設。自啟動“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以來,軟件專業全體教師認真學習“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相關文件精神,充分認識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意義,本著“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積極參與專業建設,大膽進行實踐教學方面的改革與探索。經過三年的建設,軟件技術專業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工學結合、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及項目驅動、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總結形成以下有關實踐教學的研究成果。
1 加強以生產性教學工廠為主體的實驗實訓條件建設
要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必須完善相應實驗實訓條件,實驗實訓條件的完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條件。
投資108.29萬元完善實驗實訓硬件建設。其中成功地與山東凱信職業培訓學校達成“實行網絡教育技能培訓基地建設合作協議”,引進資金51.6萬元,購置計算機120臺,建成“軟件開發與測試實訓室”“web開發實訓室”;擴充了網絡工程實訓室,思科網絡公司捐贈了3萬美元的網絡設備。
投資111萬元,建設圖形圖像制作實訓室、動漫設計與制作實訓室。特別是在生產性教學工廠的建設方面探索了以產權連結為紐帶,建立“雙向嵌入”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即通過“雙向嵌入”形式,把企業引進學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企業化運作模式經營,有效建立起以產權連結為紐帶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它具有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完整的功能和基本特征,但又有別于一般企業以贏利為目的的特征,要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完成學生技能訓練和技能培養的任務。目前,通過校企共同投資600萬元建立了威海天信電子有限公司,威海天賦軟件有限公司。
2 構建軟件技術專業“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本專業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遵循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專業技能的規律,以基本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崗位適應性訓練、創新能力培養、頂崗實習為主要環節,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建立“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完善實踐教學條件的體系化建設。到現在,分階段建設以專業認知和基本技能訓練為主要功能的實驗實訓室,分別是計算機軟硬件發展史展覽室、計算機基礎實訓室、基礎編程實訓室;以仿真訓練和綜合技能訓練為主要功能的校內實訓基地,即軟件開發與測試實訓基地含“軟件開發與測試實訓室”“web開發實訓室”“網頁設計與制作實訓室”“動漫設計與創意實訓室”等4個實訓單元;以真實工作環境的崗位適應性訓練為主要功能的生產性教學工廠,即軟件開發中心1處(威海天賦軟件有限公司);以突出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主要功能的創新工作室2個,即機器人工作室、動漫與創意工作室和以頂崗實習為主要功能的校外實習基地30個,形成集教學、培訓、技能鑒定、軟件開發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的軟件職業技能訓練中心。
能力培養過程如圖1所示。
3 多方合作辦學,與企業共同制定實踐教學計劃
幾年來我們積極拓展聯合辦學渠道,經過廣泛論證,2004年我們與北京華育發國際技術培訓中心合作引進CED-CUL軟件工程師認證課程,在計算機專業中開設軟件技術方向,成功地培養三屆共110名畢業生;2006年5月,與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簽署協議,成為全國首批13處軟件人才培養工程實訓基地之一,合作成立兩個軟件訂單班,在06級軟件技術專業中開展CSTP軟件工程師培訓;2007年10月,與上海智廣公司合作,引進IBM教育學院軟件測試模塊課程體系,在07級軟件技術專業中開設軟件測試方向。
實踐教學的內容是否合理,直接決定了學生將來能不能順利走向工作崗位。因此必須根據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確定實踐教學體系。我們近幾年先后到北京、上海、大連、蘇州、濟南、青島及威海的多處軟件園區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在多方調研的基礎上,邀請軟件企業軟件開發工程師及合作單位工程師共同開展深入細致的研討,將軟件技術專業的主要工作崗位分為四大類,主要包括:程序設計、數據庫管理與維護、web開發、軟件測試。因此在實訓模塊的劃分上我們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為主線,根據具體的崗位群最終將軟件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劃分為程序設計、數據庫管理與維護、web開發、軟件測試四個模塊,每個模塊分別由相應專業課的實踐環節來支撐,對每門課程有針對性的設置實訓課題,采用項目實戰的形式展開教學,系統地訓練學生的專項技能和綜合能力,從而把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有機地融合為一個整體。具體的實踐教學模塊劃分及實訓實習計劃表如圖2所示。
4 完成核心課程建設,形成面向市場、依托行業的課程體系開發模式
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本專業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加強課程建設。面向市場、依托行業,讓企業參與、與企業共同制定軟件技術專業的教學計劃。與CSTP(中國軟件人才培養辦公室)、上海智廣、青島軟件園合作,請他們參與專業教學計劃的制訂,通過廣泛的企業調研和對往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確定軟件技術專業的主要就業崗位群如下:軟件程序員、數據庫設計與維護、軟件測試、WEB開發。根據崗位群進行本專業的職業能力分解,將其分解為基本素質、專業能力和外語能力。
根據職業能力要求,按照每種崗位的工作過程將整個軟件專業的課程體系劃分為四大模塊,以就業崗位為著眼點構建本專業的課程體系。具體如圖3。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職業能力的培養為目標,構建優質核心課程。主要采用“項目導向”和“任務驅動”的模式進行教材和精品課程的建設。自主編寫并完成“項目導向”的特色教材:《C語言程序設計》一部。完成了《Java程序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網頁設計與網站開發》校級精品課程建設,其中《Java程序設計》為2009年省級精品課程,《網頁設計與網站開發》為2009年計算機教指委精品課程。
5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和完善以生產性實訓為特征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按照“以勝任職業崗位需要為目標,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用人單位需求為培養標準”的原則,在積極探索“工學結合”“學訓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及“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的同時,重點創新了以生產性實訓為特征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在探索過程中,堅持了德育為先、實踐為本、創新為魂的理念,具體做法如下:
(1)將德育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無論校內外、課堂內外,都滲透了德育教育的過程,為此出臺了全面課堂管理辦法,規定在課堂上不僅要進行專業課教學,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內容,教師還要對課堂的教學、環境等各個方面全面負責的管理模式;課堂外,利用班級活動、對日常行為舉止的表現考核、參加集體活動、參加專業競賽活動等項目對學生進行全面的量化考核;學生參加校外頂崗實習時,完全按照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培養教育。
(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踐了“2+1”(兩年在校學習+一年企業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將企業頂崗實習的時間由半年增加到一年。
積極開展“學訓交替”教學模式的改革,與青島軟件園合作,先后在寒暑假和實訓期間安排學生由教師帶隊到青島軟件園進行生產性實訓,參與真實的軟件開發項目,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
(3)積極開展實驗實訓教學方法改革,采用了以“項目導向”為主的實訓教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展開教學,除第二學期為基礎性實訓外,第三、四學期的實訓,加大生產性實訓的比例,選取企業的真實的開發項目,安排學生開發小組主動到社會上去尋找課題,在企業開發的真實項目完全可以抵頂校內的實訓學分;第五、六學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訓或頂崗實習,使學生在實訓實習過程中感受真實的工作氛圍,做到與企業“無縫對接”,形成了具有生產性實訓為特征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6 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方法的研究
6.1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
具體做法是將學生劃分為幾個項目開發小組,每個小組選舉一名組長擔任項目經理,負責統籌安排。按照軟件的基本開發流程展開實訓,主要分為“功能分析、詳細設計、測試驗收”三個階段,指導教師布置整個項目任務,每個小組制訂出詳細的項目計劃,在項目計劃中將整個項目分成幾個小任務,給出進度安排。每組的項目經理按項目計劃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共同完成項目開發。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與技術綜合應用能力,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鼓勵、敦促學生自己動手嘗試,為自由思考、創造留有余地。
功能分析:首先由教師以客戶的身份給出項目的總體功能要求,學生對需求進行分析,確定開發目標,制定開發計劃。鼓勵學生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創新能力,擴充和完善系統的功能。
詳細設計:學生按照開發計劃進行詳細設計,通過查閱資料自主完成項目的開發,教師負責答疑。在此過程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
測試驗收:對完成的項目進行測試,教師或指定的測試小組負責驗收。對于優秀作品,進行展示與點評。
6.2 在實訓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種組織方式
(1)類比教學法:考慮到目前高職高專學生的現狀與特點,選擇的授課案例通常與學生在實訓中完成的項目模塊具有相似性,學生可以仿照授課案例完成項目模塊的設計與實現,簡化學習難度。或者在講授一個模塊的實現后,讓學生設計和實現另一個有共同點的模塊,
(2)成對教學法:為了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克服程序設計過程中的焦慮感,借鑒合作學習理念,采用成對開發模式,對于難度較大的實訓項目,學生強弱搭配,兩人一組,一人操作,一人在旁邊看,并定期進行角色互換。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意識,降低學習的難度,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3)榜樣激勵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展示分析高年級學生或同班(或同年級)學生的優秀作品,啟發激勵其他學生。實踐證明,榜樣激勵教學法很有效,特別是展示同班(或同年級)學生作品最具激勵作用。
(4)項目教學法:教師根據實訓內容,設計出一個個的工程項目,以項目的形式提出教學(實驗)內容,要求各小組自主完成項目。
(5)自主學習指導法:對那些比較簡單或雷同的知識性內容采用“自主學習指導法”處理。指導教師通過布置自主學習綱要,指出重點難點和學習檢查等途徑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6)現場討論法:在現場開發時,針對技術細節充分運用討論法激起學生對問題的爭論,活躍學習氣氛,并使學生處于一種接受知識的最佳狀態,自然教學效果也最佳。在選題上則注意選擇有異議的操作方法或結論引導學生,達到理解的升華和實現追根問底的目的。
(7)學生演示法:在課堂實訓或現場開發時,提供某些小的技術操作問題,讓部分學生自己親自演示并向其他學生解說,使學生增強解決技術問題的自信心。
(8)任務驅動法:教師提供一些實際的技術問題,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期限內給出最恰當的解決方法。
7 完善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構建與工作崗位“零距離”的實踐教學環境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遵循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專業技能的規律,以基本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崗位適應性訓練、創新能力、頂崗實習為主要環節,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從第二學期到第四學期,每學期利用四個周的時間,進行實訓課程教學,每學期實訓側重于不同方面能力的培養。第二學期側重于基本技能訓練,主要進行程序設計能力的培養及數據庫的設計與管理,主要在校內實訓室展開;第三、四學期側重于綜合技能訓練,主要進行Web開發方面的能力訓練和軟件測試能力的訓練,以在校內實訓室進行為主,鼓勵學生到企業尋求實際的開發項目,同時利用相關工作室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五、六學期,主要在校內生產性教學工廠(軟件開發中心)或校外實訓基地展開,同時完成畢業設計任務。在開發中心,學生被分成若干個開發小組,開發的項目均是企業實際項目,學生根據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和單位的實際需要重點發展以上所述的一個或二個方面的能力,從而完成畢業生從學生到職業開發人員的角色變化,實現“零距離”就業。
積極拓展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頂崗實習創造機會。完成9個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青島軟件園、中科院計算所、中國軟件人才培養辦公室、上海智廣科技公司、北京華育發培訓中心、威海奧博軟件公司、威海農友等軟件企業合作建立實訓基地,已簽署協議并掛牌。
8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蛙式雙棲”模式為主培養雙師素質教師
在示范院校建設中,師資隊伍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專業建設的成敗,我們提倡大力加強師資隊伍的職業實踐能力和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培訓。通過合作辦學,利用合作單位的優勢,每年安排3至5名專業骨干教師參加前沿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訓,自2003年開設計算機專業軟件方向以來,通過合作單位培訓20多人次,使軟件專業的教師能夠始終掌握軟件技術的較前沿技術。尤其是示范校建設以來,我們先后選派10名教師赴韓國、新加坡參加了為期20天以上的研修培訓;選派6名教師到國內高校或培訓機構參加專業培訓;選派15名教師到企業進行為期1至2個月的頂崗實踐。同時從周邊軟件公司聘請6名技術主管作為軟件專業的實踐課指導教師。
我們出臺了“雙師”素質教師培養的有關規定,規定教師必須通過“蛙式雙棲”途徑來培養,就是說教師不僅要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同時必須有相關專業的企業的工作經歷,即每年安排教師到企業工作,參與企業的研發項目與管理過程。
篇7
出生在農村的我,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我姐姐在2009年考入了華東交通大學,我哥哥在2012年考入了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姐姐、哥哥成了小村子里的驕傲,也是我學習的榜樣。
然而,由于我高中時期身體老生病,課程落下了不少,導致在2013年的高考中成績很不理想。家人、老師、同學都勸我再復讀一年,但是我不想再給父母增添負擔,于是放棄了復讀的機會而選擇去了一所普通的專科學校就讀。
放下思想包袱 努力去改變自己的明天
剛入專科學校念書的我,聽到昔日的同學大都在本科院校就讀,當時我覺得前途一片迷茫,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隨著大學生活的展開,選擇了計算機專業的我,逐漸地對計算機方面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慢慢地走出了高考失敗的陰霾,而且我心中也堅信:一時的高考失誤并不代表自己一直都會失敗,現在我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放下思想包袱,利用大學的時間好好努力去改變自己的明天。在學校,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我還不斷學習其他知識充實自己。比如,我對平面設計抱有極大的興趣,就時常利用課余時間去學習平面設計方面的知識,經常去查看一些知名的設計師設計的海報,通過多種渠道不斷摸索與實踐。當我設計的第一張海報被張貼在校園里的時候,瞬間感覺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漸漸的,我的作品獲得了校內廣大師生的認可。
迎接挑戰 走向創業之路
通過學校提供的平臺、老師的幫助與自己的努力,大一下學期,我在學校的創業孵化園里開了一家設計小店。我深知走向創業之路,意味著需要迎接更多的挑戰。當我的小店接到學校的第一單業務――策劃創業孵化園慶典活動時,之前沒有接觸過大型活動策劃的我,只好不斷地向創業指導老師請教,利用互聯網查找各種資料,經過大半個月的努力之后,我交了一份學校滿意的策劃方案。開店讓我懂得了如何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做事也更有計劃性了,還結交了很多優秀的朋友,也明白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段經歷讓我自身能力與心理素質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從中我還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腳踏實地 努力才會有收獲
兩年的大學時光一晃而過,大三在不知不覺中來臨了,實習也隨之而來,在就業與繼續創業之中我搖擺不定。雖然我對創業充滿了激情,但由于家中經濟條件有限,經過慎重思考,我放棄了創業的念頭。
2015年7月,我來到了深圳,想找一份與平面設計有關的工作。我頂著炎炎烈日穿梭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去了十幾家設計公司面試都沒有成功,不過我并沒有泄氣,在總結了自己面試經驗不足之后,重新調整了應聘方向。不是學平面專業的我在設計崗位并沒有核心競爭力,且我的平面設計能力與所應聘的職位有很大的差距。于是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應聘所學專業的工作――Android軟件開發、測試工程師。我靜下心在網上有針對性的把簡歷投給了幾十家IT公司,后來收到了好幾家公司的面試通知。特別幸運的是,面試第一家公司――深圳市屹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我就順利通過了。參加工作之后,我才深刻明白,對于測試這個行業我懂得的只是一些初步的理論知識。于是,在實際工作中碰到不懂的問題我虛心向前輩請教,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也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測試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掌握測試平臺的相關原理,不斷充實自己。努力終于有了回報,入職半個月后,我逐漸勝任了軟件測試工程師這份工作。
曲折就業路 始終保持好心態
兩個月的實習期結束后我順利轉正。轉正之后,我也沒有松懈下來,繁重的加班任務,循環不停的工作內容,讓我沒有了學習時間,技術也止步不前。我看著身邊做開發的朋友經過很多培訓和學習之后,在不斷地成長。這越發讓我感受到差距,我想趁年輕,應該多學點東西,多點積累,讓自己有更大的提升空間。但是,當時我的工資已經是不少大學畢業生需要工作兩年才能達到的水平,所以那時我對這份工作的確有些難以舍棄。不過最后,我還是做出了辭職的決定。
2015年12月,我向公司提交了辭呈,就這樣離開了自己工作了四五個月的地方。辭職后,我選擇了回學校繼續學習。那時我心里想著:我一定要有扎實的技術功底,這樣才有可能找到更滿意的工作。于是,我拿出了幾個月的積蓄,買了蘋果三件套(Mac mini、iPad、iPhone),開始走向了自主學習蘋果軟件開發的道路。
蘋果軟件開發經驗較欠缺的我,從基礎的C語言開始學習。枯燥的學習生活,很多次都差點堅持不下去了,但是想到自己的初衷和招聘網上iOS程序員的應聘條件和待遇,我又滿腔激情地練習代碼。在最開始的20天時間里,我把C語言和Objective-C學完了,然后才正式進入iOS學習,最后通過反復學習和練習了近三個月的時間,才終于能設計一些小應用程序了。
2016年3月初,我又回到了深圳,然而現實讓我瞠目結舌。我嘗試著在各大招聘網站上投簡歷應聘iOS開發工程師職位,然而自己投過去的簡歷如石沉大海,毫無回應。我邊做項目邊投簡歷,熬了半個月,我的耐心也被消磨的差不多了。那時我對自己在2015年做出的辭職決定也質疑過,在迷失中又過了大半個月的時間,覺得自己不能坐以待斃。于是又開始轉變求職方向,重新編輯簡歷,轉向應聘高級軟件測試工程師的職位,學過軟件開發的我一邊自主學習自動化測試知識,一邊在網上投著簡歷。
脫穎而出 闖入騰訊大廈
或許,當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我們應該嘗試著拐個彎,換一條路走。當簡歷投向軟件測試方面后,我收到了很多面試邀請。我第一家面試的公司是博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面試的職位是騰訊視頻測試工程師一職。面試共有四輪。憑著在軟件開發方面的知識與經驗的積累,我輕松地通過了前面兩輪面試。很快,到了第三輪面試,我赴約去騰訊大廈接受騰訊面試官的考核。抱著學習心態前去面試的我連自我介紹都沒有來得及,面試官就開始不斷問我一些有關自動化測試的問題。最后,我簡歷上的iOS應用程序開發經驗勾起了面試官的興趣。于是,面試官和我聊起了C語言、iOS開發。剛開始面試時,我非常緊張,到后面才放松下來,面試在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最后一輪面試,是公司對個人資料進行審查,他們發現我竟然是一名尚未畢業的學生。公司的人事經理感到震驚,因為我是通過了前面三輪面試的,但他們還是有些擔心,因為當時深圳分公司是沒有實習生的。好在最后,公司破了一回例,我順利地進入到了博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被安排到騰訊公司做測試,這份工作的薪酬也很可觀。
目前我做著較為輕松的測試工作,但并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在業余時間做著iOS開發實踐,同時也在轉向Java開發。我相信自己在畢業后,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轉向軟件開發崗位。
果斷做事 感恩生活
篇8
關鍵詞:職業素養;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2)32-7770-03
《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指出,各學科之中,計算機專業已連續幾年成為就業率最低的專業之一;而2012年“就業報告”中計算機類部分專業已被列為就業紅牌警告專業。計算機專業的就業形勢業已異常嚴峻。雖然2009-2011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率在逐年上升,但畢業半年后失業人數最多的10個高職高專專業中,計算機專業是2007-2009連續三屆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之一。不過,高職高專畢業生中2010屆較2009屆薪資增長較快的職業前兩位是計算機程序員(月增幅33%)和互聯網開發師。計算機系統軟件工程師、互聯網開發師、計算機軟件應用工程師也是2007屆高職高專畢業生三年薪資較高的職業之一。[1]這些數據一方面反映出近十年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開設了計算機專業,專業人數增量較大,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達不到產業要求。一邊是畢業生找不到專業崗位,另一邊是企業招不到合適人才。應當看到,高職院校計算機人才與社會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該文結合計算機專業應用性強的特點,從如何培養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角度出發,對此進行一些探討,并就目前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改進意見。
1 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的特性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有著自己獨特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在微觀層面界定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時,應考慮人才的高等層次、職業能力、技術類型、就業的基層性和一線性等。[2]
高職計算機專業的培養目標要求培養的人才具有適應職業崗位要求的職業基本素養,體現在職業技能、繼續學習能力、理解交流能力、意志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團隊合作意識等方面。高職院校培養計算機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時,要考慮其以下特性:
1.1 社會的適應性
計算機專業的知識更新速度在各學科中最快,特別是硬件的更新和軟件的應用領域。IT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具有一定的開發經驗、進入企業馬上或是稍加指導就能獨立工作。普通中小型非IT企業不會因為某個小系統或技術升級而引進新的人才。因此,要求所選用的人才一專多能。這要求針對性地培養高職生在計算機應用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適應工作的專業技能,能達到初次就業。
1.2 行業的服務性
在大部分企業中,無論是軟件開發還是系統應用,都要求從業者除了要考慮理論、技術和方法等因素外,更多地需要考慮社會、文化、環境、管理和經濟等因素。了解服務對象的特殊需求,貫徹面向最終用戶的原則,建立友好的用戶界面,使用戶操作簡單直觀,易于學習掌握。這要求高職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必須具有有效的溝通能力和學習能力,提升服務水平。寫程序這項工作可以由技術藍領擔任。
1.3 行為的自律性
IT職業者掌握著公司大量的技術資料和信息,有機會接觸客戶的內部信息甚至個人隱私等,如果職業道德素質差,將對公司及客戶造成危害。為此,IT員工應遵守職業道德,運用各種自主、自律手段,實現自我管理,為公司及客戶保密。這要求畢業生對公司忠誠、對工作敬業。
1.4團隊的協作性
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信息快速膨脹,IT技術飛速發展,個人作坊式的操作已無法滿足現代軟硬件的推陳出新。一個信息系統的開發須由各層面分工不同的人員各司其職,相互協作,最終形成集體的結晶。這要求畢業生必須具有團隊意識,合作精神。
經過長時間的教育培訓,以及從業的實踐鍛煉,一個人的職業基本素養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是從業者做好本職工作的基本條件和保證。[3]
2 高職計算機專業畢業生職業素養現狀分析
據調查,畢業三年的高職學生普遍認為母校對事業和生活幫助最大的前3位活動是基礎知識面的擴展、人生觀的建立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專業教學中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69%的畢業生認為最主要的是加強專業技能相關實訓。[4]可見,加強教學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已經成為畢業生對教學最主要的需求。
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畢業時對基本工作能力掌握水平遠低于崗位工作要求的水平。在溝通能力、積極學習能力、科學分析能力、說服他人能力等方面都未達到崗位要求的滿意度。具體表現為:
1) 知識面狹窄,責任心較差,不能吃苦耐勞,職業素養“內在性”欠佳。
高職學生由于職業基本素養“內在性”欠佳,導致在就業市場、工作崗位中在同等條件下缺乏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許多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只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訓練,忽略了學生職業素養“內在性”的提高。畢業生責任感不強,缺乏團隊精神和配合意識,有效的溝通協調能力不夠,缺乏應有的誠信,參加工作隨意毀約現象普遍存在(2010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達44%),造成了部分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持排斥態度。
2) 專業理論不扎實,實踐技能相對欠缺,經驗不足,與社會需求差距較大。
雖然現在大部分高職院校把實習實訓放在相對重要的位置,但對計算機專業來說,或因經費、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無法提供滿足教學所需的實驗實訓設備和師資力量,造成學生所掌握的實踐技能與培養目標存有差距,在就業時體現不出實際動手能力的優勢。而部分學生存在混文憑的想法,既不加強理論課的學習,也不認真參加實踐教學活動,造成理論基礎和動手能力都弱。在就業過程中,缺乏競爭實力,或是初次就業后很快遭淘汰。[5]
3 提高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質量的對策
大學生就業情況統計數據表明,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連續四年與非“211”本科生差距縮小,高職高專畢業生在半年后的就業率和月薪增長上強于本科生的表現。[6]這主要在于高職高專重在技能方面的培養,且多為緊缺型人才。可見,高職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依然有很多就業機會,只是從事相應職業的門檻變高。這就要求畢業生在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的同時,還要具備良好地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最好能一專多能,有實際操作項目的經驗。要滿足這些要求,除了學生自身努力外,還需要高職院校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和完善。
3.1 立足市場,細化計算機專業及方向
高職院校應整體規劃專業發展,在設置專業時緊密聯系企業和職業界(尤其是生源萎縮的計算機專業),要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和市場調研,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明確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針對一定職業范圍及就業崗位需要,及時進行專業調整與開發。以本崗位所具備的能力為目標組織教學,以滿足社會和產業界對培養對象的基本要求。[7]如中華英才網、智聯等招聘網站,網絡工程師等相關職位常年處于招聘熱門職位;一些IT公司在諸如底層圖像素材制作、電子地圖制作等方面,也需要操作技能相對較強的高職畢業生。我院現在有針對性地開設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網絡技術三個專業,并將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較高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細分為動漫方向和虛擬現實方向,將計算機信息管理細化為軟件開發方向。畢業生可分別從事動畫、廣告、網絡媒體設計與制作,影視后期合成等;游戲美術動畫設計、影視制作、虛擬現實制作等;軟件開發與設計;網頁設計及創意、網站開發及維護等工作。當然,專業細化固然加強了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專“精”于一個方向,但不可忽略學生“一專多能”的培養。
3.2 立足職業素養培養,建立“三級三線”課程體系
結合目前計算機類畢業生的就業現狀,高職計算機專業在進行課程設置時,要打破以往的學科壁壘,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要求,以職業素養培養為主線,以“三級三線”設置課程和精選內容。即通過必修課、選修課、素養滲透三級課程教育體系,在課堂教學、第二課堂、企業實踐三線,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基本素養。如繼續學習能力培養主要通過必修的方法論課、工具課來進行。方法論課程有政治理論等,工具課有外語、計算機應用、數學等基礎課程。表達交流能力培養主要通過寫作、演講等人文選修課和大量的校園文化活動加以進行。開設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及心理咨詢等活動,增強學生在社會大環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質與職業道德素質。[8]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校園隱性課程,也可在計算機專業課教學中,經常性的給學生布置有一定難度、可行的、需團隊共同完成的任務,要求在一定期限內完成,然后組織交流、討論,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
緊跟社會需求開設專業技能課,培養學生的第一職業能力,因為這代表的是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質量和初入職場的忠誠度。選用課程時要有針對性和先進性,突出主干課程,并根據培養目標,按“雙證”的標準組織教學,建立實用、適用、高效的課程體系。[9]例如我院在計算機專業動漫方向開設Photoshop、Maya、影視后期等課程;虛擬現實方向開設動畫運動規律、數字合成與特效技術、三維基礎、虛擬現實技術等課程;軟件開發方向開設SQL數據庫、JAVA等課程。在課程實踐環節設置仿真、模擬實驗,讓學生有工程環境的體驗。有些實踐課程尤其需要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完成的,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這就要求計算機專業學制要根據專業特點加以設置,不單是“2+1”(在校學習兩年,企業頂崗實習一年),可以是“1.5+0.5+0.5+0.5”(在校學習一年半,然后在企業和學校間交替進行頂崗和學習半年)的形式。當然,實踐環節的形式可以在頂崗實習形式的基礎上加以擴充。
3.3 更新觀念,提升專業素質,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以學科型人才培養模式形成的師資隊伍已不能滿足高職教育教學所需,大部分教師和企業聯系較少,新知識、新工藝掌握不夠,多數教師實踐動手能力達不到發展要求,體現在實踐實訓教學、案例教學上駕馭能力不理想。計算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這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知識水平也要不斷地更新提高,不斷加強教學反思。高職院校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雙師型 ”師資隊伍建設:
第一,加強教師的定期培訓和進修,使教師能夠緊跟知識更新和社會需求的步伐。高職院校要積極關注IT行業發展和市場實際,選派教師到知名院校和企業中學習、實踐,深入到產品開發和研究第一線,學習新工藝、新方法,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檔次。
第二,出臺政策,鼓勵社會上IT行業優秀人才到高職院校任教。
第三,在區域相關企業中選擇一批計算機專業技術人才,建立一支穩定的客座教師隊伍,以解決某方面師資緊缺的需要。
以上做法,可以降低辦學成本,促進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的結合,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及了解最新技術等方面都有極大的益處。
3.4加大實驗設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區域公共實訓基地
強化專業技能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途徑之一。但由于經費不足,以及缺乏與行業、企業經常性合作、溝通的機制,使高職院校實習實訓場所、設備短缺。
近年來,國家逐步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各地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和產業特色,建設了若干個由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區域共享綜合性公共實訓基地。這些基地既能承擔學生生產實習的任務,又面向社會、企業開放,校企共同參與、資源共享,部分解決了高職院校實訓條件差、實訓工位不足的問題。[10]如我院與寧夏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同建共管,學院充分利用這一有效資源,通過引企入校、吸引相關企業進行投資等方式,與學院方面共建實驗、實訓室,在滿足實踐教學的同時,學生也能親歷工作場景,這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非常有利。
3.5創建“合作辦學、合作就業、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11]
在目前已達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高職院校主動向企業界尋求合作,主動尋求與高職院校合作辦學的企業少之又少。已達成合作意向的校企之間,合作事項也多為實習基地提供、員工培訓等方面,缺乏實質性的深入合作。
高職院校可從政策層面、經濟層面、運行層面努力開拓新的機制,實現校企“雙贏”。如我院與上海大數集團公司、南京漢恩游戲動畫制作有限公司等企業聯系緊密,就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運行機制。一是由校企雙方按照職業崗位要求共同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將企業的生產經營與教育教學相結合。二是采用校企共同開發、模塊化教學、基地培養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將專業建設、課程設置與就業市場緊密結合。三是進行訂單式培養,根據院校與企業簽訂的用人協議,培養企業需要的專門人才。這樣培養的學生將實現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4 結束語
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它與院校和教師的教育觀密不可分。計算機專業領域日新月異,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學習,才能使教育教學緊跟社會需求。以上所做的計算機專業教學實踐與探索,僅僅是開始,以期拋磚引玉,共同來改進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使高職畢業生更具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 麥克思研究院.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 閆志謙等.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措施的研究[J].大家,2011(16).
[3] 劉蘭明.基于職業基本素養的高職課程考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4] 麥克思研究院.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5] 鐘貞魁.淺談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
[6] 麥克思研究院.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7] 葉署平.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9(6).
[8] 譚鏡星.論高職T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9] 魏紅.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計算機專業課程改革[J].職教論壇,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