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通知范文
時間:2023-03-14 16:30: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年假通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們都在做正經事,孩子們卻只是在玩耍,在夢想,仿佛在無所事事中揮霍著寶貴的光陰。可是,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節。粗心的大人看不見,在每一個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個靈魂在朝著某種形態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暫的。如果只看數字,孩提時期所占的比例確實比成年時期小得多。可是,這似乎短暫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悠長的時光。我們僅在兒時體驗過時光的永駐,而到了成年之后,兒時的回憶又將伴隨我們的一生。
對聰明的大人說的話: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當孩子無憂無慮地玩耍時,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經事去打擾他。當孩子編織美麗的夢想時,不要用你眼中的現實去糾正他。如同紀伯倫所說:孩子雖是借你而來,卻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他愛,卻不可給他想法,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執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軌道,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奪走他的童年。
篇2
一、回歸兒童,教育的主旋律
“當我們看到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受各種各樣的束縛,它為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我認為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憐時,我們心里是怎樣的想法呢?”盧梭一語中的地點出了當今教育的弊端:以成人的思維去設計兒童,讓兒童每天都置身于“我是誰”的恐怖境地。兒童作文成人化,兒童作品成人化,兒童交際成人化等等無不體現出兒童教育的失敗。兒童在一味地去迎合我們的價值觀與審美觀的過程中漸漸迷失了自我,童年童真童趣在哪里?我們幾乎無跡可尋。
教育本身是人的教育,當我們教育的主體是兒童的時候,我們必須敬畏兒童,讓我們來一次華麗的轉身,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站在路邊鼓掌的人,讓兒童幸福生長,將來他會把這種幸福傳遞開去的。我們的教育不是分數、不是知識點、不是讀死書,教育是塑造,塑造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靈。當兒童擁有了這些,他們的幸福才是內需的。
二、回歸生活,教育的活源頭
教育來自于生活,最終要回歸到生活。而當下的教育機制下,我們的兒童往往成了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他們在灌輸教育中已經與世隔絕,他們的道德素養越來越單薄,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激情。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在不斷發展進步的“現代的生活”中,受“現代的教育”,這是自覺的生活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教育,是積極的生活教育。把教育的職能發揮到了最大的限度,使教育從傳統僵化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開放的、充滿時代氣息的教育。我們要引導兒童融入生活,在生活磨礪中塑造健全的人格。首先在家庭中要讓兒童懂得生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其第一位老師。這所學校應是一所農場,而不是一個保育箱。積極引導家長吸收國外優秀育兒理念,更新觀念。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自理意識。其次在學校中向兒童展示生活。學校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我國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就是缺乏分享。他們經過十幾年的洗禮之后,他們終將去獨立生活。所以,在學校生活階段應利用一切可用的平臺,為他們創設生活體驗情境,以豐富多彩的具有兒童特點的游戲活動去歷練兒童,讓童年的游戲留住童年的記憶。
兒童在生活教育中成長自我,改善著自我。我們雖然不能決定童年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增加它的寬度與厚度。
三、回歸個性,教育的百花園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人的個性心理。世界因生物多樣性而精彩,試想,如果我們的世界物種單一,那將是一種多么恐怖的境地呀!回顧我們的榮譽評價體系,不難發現,現在絕大多數學校都是以學生的分數來論英雄,即使是三好生,最后也往往被一“好”所遮蔽,缺乏特色。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然而在當今的價值引領之下,已經失去了對這一榮耀的吸引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各種人才,所以,在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我們要回歸教育的本質:人的教育,讓兒童的個性得到張揚。只有個性得到張揚的教育才是尊重人的教育。那么如何發展個性,彰顯個性魅力?首先,充分尊重兒童,杜威曾指出:關于同情心、好奇心,不偏不倚、敏感和坦率的胸懷,成人應該像兒童一樣生長。所以不要用成人的價值觀左右兒童。其次,要研究了解兒童,了解他們真實的內在需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為兒童的個性發展服務。第三,要將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整合,設計出具有實用性與導向性的榮譽體系,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顆星。這種榮譽體系既有學校的最高榮譽,又有年級之間的縱向榮譽,還有年級內部的橫向發展榮譽。這些榮譽的設立根植于社會生活,讓兒童的校園生活不再是上課的全部,儼然是一個微縮的社會生活,每個人在里面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在自己追尋的軌跡上快樂生長。
篇3
一、主體性探究模式基本理念
主體性探究模式,是指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前提,以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為條件,以教師激勵和指導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為特征的新型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它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力,以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和如何思維為目標。品德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習者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他人、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簡要的說,就是在社會性學習中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
主體性探究模式的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為主線,強調問題的引領,強調教為學服務,以教促學。該模式的基本教學流程圖如下:
教學圍繞話題展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感興趣的話題,適當取舍將話題歸納整合,并劃分為若干小專題。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自由組成探究小組,制訂方案,明確分工,開始收集并整理相關信息。然后小組內部交流資料、探究梳理,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要深入到不同主題的探究小組之中,指導他們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最后全班交流總結,教師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豐富資源在課件中展示出來,為學生搭建更為豐富直觀的交流平臺。
二、主體性探究模式的實施關鍵點
(一)關注生活,合理設計
一位德國學者曾說,15克鹽讓你一口吞下很困難,但將它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會在享用佳肴時不知不覺地全部吸收了。知識融入生活情境猶如鹽之于湯,道德認知融入生活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它的活力,才容易被兒童理解、消化、吸收。所以,教師要保持湯的溫度,做出屬于你和孩子們的那碗“湯”,這就是兒童生活的德育價值。
主體性探究模式尤其重視這一價值。具體說來,教師在進行主體性探究教學活動設計時,選取的道德教育內容和素材要來源于兒童的生活,貼近生活;兒童展開主體性探究的過程要在生活中進行;其結果要超越生活,使兒童不僅學會過有道德的生活,還要形成探尋人生價值、自我建構生活并型塑健全人格的能力。
為確保兒童主體真正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可以從生活中的典型問題入手來設計活動,這其中還可以包括兒童典型的真實生活案例。在引導兒童關注生活現象的同時發現、思考生活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認知或道德判斷。這需要老師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既要把注意力放在兒童身上,關注他們身邊發生的真實故事;又要把視野放寬放遠,引導兒童關注我們共同生活的社會。
【案例分享】《到哪兒去買》教學設計(鄂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
《到哪兒去買》是“學做聰明消費者”單元中的內容,圍繞這個話題,某教師設計了一個“我是金牌小導購”的活動。先讓每個學生寫下“我最想購買的商品”,然后以“愿望清單”的方式,列舉出學生最希望購買的10種商品。每個小組選擇1-2種感興趣的商品,圍繞下列問題自主展開生活調查:
(1)這種商品在什么地方可以買到?
(2)你會推薦同學在哪里購買?為什么?
各組分別派出“小導購”,圍繞“愿望清單”中的某種商品,推薦不同購物場所。希望購買該商品的同學則扮演“小小消費者”,根據自身情況,考慮要接受哪位“小導購”的建議。最后,師生共同評選出“金牌小導購”和“聰明消費者”。
為了當上“金牌小導購”,學生需要圍繞一種或幾種商品,到生活中了解、調查不同的購物場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對學校和家庭周圍的環境進行細致的觀察,有的還會請教父母親友,或上網查找信息。同時,他們還需要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比較分析不同購物場所的優勢與不足。學生推薦的購物場所不盡相同,這種差異正是學生探究的結果。而“聰明消費者”和“金牌小導購”的互動交往,能逐步使學生更充分地了解不同的購物場所及其特點,并學會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選購。
(二)充分體驗,有效探究
體驗可以更好地調動兒童的主觀能動性,使道德教育真正深入兒童的心靈。它是個體的身心與外界交往,并生成情感、新知的實踐過程,可促進兒童道德把知、情、意、行等要素統一起來,從而促使個體不斷追求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在開展主體性探究活動時,教師要組織和引導兒童在親身體驗中,明白一個“為什么”的道理。
為此,教師要圍繞探究目標,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激發兒童對體驗的回顧與思考。讓兒童通過體驗后的再探究,深化對相關道德問題的認識,促進道德認知水平的提升。
【案例分享】《好習慣 早養成》教學活動(鄂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
在第一次試教時,由于學生的活動過程沒有任何監督和記載,交流養成好習慣的故成了學生現場編造故事。第二次試教時,該教師將教材上的人物對話做成了PPT,滿以為這次學生有話可說了,可是當問到“你們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情況”時,學生清一色地搖頭。
試教結束后,聽課老師們建議:教學活動要真實開展,學生要切實記錄自己每一天的習慣養成情況。于是,在后面幾個試教班級中,執教老師精心設計了“習慣養成卡”,組織學生養成“做事不拖拉”的習慣。在各班班主任的配合下,該教師切實監督學生填寫卡片,落實習慣養成。
再次執教時,教師先讓學生在小組里互相展示自己的“好習慣養成卡”,交流體驗過程。學生在小組交流時發現,大家能堅持的方法各不相同,幾乎沒有人能夠全部堅持下來,每個人在這段時間里,都或多或少遇到過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師:這21天,“做事不拖拉”的好習慣,你堅持得怎么樣?你是怎么堅持做到的?
生1:我有幾天堅持得很好。我請媽媽當監督員,不完成作業,就不從房間里出來。
生2:我每天回家吃完飯就開始寫作業。為了得到“笑臉”,我快速地做,邊做邊想,做得是不是正確的。
生3:以前我做作業,奶奶總是一會兒給我送酸奶,一會兒給我削蘋果。現在我跟奶奶約好了,做完作業再去吃。
生4:我只有一天沒有給自己畫笑臉。那是因為,我一口氣努力做,到只剩下一項作業的時候,心想:這下可以歇口氣了。于是,我拿出餅干,邊吃邊去看動畫片。可是時間不等人,到我看完電視想起要做作業時,已經八點半了。
生5:我有的時候慢,是因為我不會做。
師(問其他學生):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生6:我會去請教爸爸媽媽。
生7:我先做會做的,不會的最后再想想。
從這個案例不難看出,進行主體性探究時,兒童主體體驗的重要性。只有真實的體驗,兒童才有真實的感受,教學才能真實地達成目的。當教師改變策略,落實“21天養好習慣”的體驗活動時,每個參與者都認真地實踐,真實地記錄。在分享、交流體驗經歷時,孩子們也自主發現了養成好習慣需要的品質,如堅持、專注,還找到了幫助習慣養成的方法。相信這段經歷,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三)注重引導,提升思維
探究是沒有止境的。作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教師需要引導兒童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引導學生反思探究的過程,總結探究的方法,體驗探究的樂趣,提出新的、有價值的問題,并將他們引向課外,拓展延伸。在學生獲得結論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他們回顧反思,生成新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有價值的問題,引導思考自身與問題的聯系,學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使其在合作探究、交往對話中啟迪道德思維,增長道德智慧。
【案例分享】《科技還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教學片斷(鄂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
師:是不是趨利避害就可以解決科技成果的弊端所帶來的影響和危害呢?讓我們到現實生活中去看一看。同學們喜歡吃蘋果吧,這有一座蘋果園出現了病蟲害,你會怎么辦?
(出示案例:蘋果園里里出現了病蟲害:A順其自然;B使用毒性強勁的殺蟲劑;C使用毒性較低的殺蟲劑;D其他方法。你會選擇什么?你為什么這樣做?請學生按照A、B、C、D的選擇分組,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1:我選A。蟲子也是生命,蘋果園很大,小小的蟲子也吃不了多少。再說用農藥會有毒,我們人吃了蘋果也會中毒的。
生2:我選擇B。免得蟲子吃掉更多的蘋果,所以要趕緊殺掉他們。
生3:毒性較強的殺蟲劑對蟲子毒害較大,對人也一樣,日積月累人也會中毒,所以我選擇C。
生4:如果蟲子適應了這個農藥的毒性,有了耐藥性,怎么辦?必須調高農藥的毒性,農藥的毒性就越來越大,會對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生5:我們選擇D。因為不管是毒性弱還是較強的農藥,都是有毒的,都會對人們造成傷害。我想能不能讓小鳥來吃蟲子,這樣可以殺死蟲子還不會危害人的健康。
師:選擇是智慧。大家都充分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希望大家再認真想想。你們的選擇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做出選擇后相對應的后果。A:沒得吃;B:殺光一切;C:低毒農藥有效控制了蟲害,我們也有蘋果吃了。)
可是,這樣真的就萬事大吉了嗎?(播放農藥殘留視頻)看了之后,你想說些什么?
生1:我都不敢吃東西了,實在是太可怕了。
生2:看來低毒農藥其實也是劇毒無比呀。
師:你吃蘋果削皮嗎?低毒農藥消滅了蟲害,但是又帶來了新的問題——農藥殘留。面對農藥殘留,家里人是怎么做的?
生1:我媽媽都會把買回來的菜泡好長時間,而且要泡好幾遍。
生2:我奶奶還會用淘米水、鹽來泡菜和水果。
生3:在我們家所有的水果都是要削皮吃,而且要把皮削得深一些。
生4:我媽媽還在超市里買了專門去除農藥殘留的洗滌劑。
師:面對新的問題,我們也在想各種辦法去解決它,盡量把農藥殘留帶給我們的危害降到最低。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生物防治的方法。例如草原綠雞,既養了雞又治理了蟲害。
面對農藥的危害,科技工作者在積極研制綠色農藥,推廣新型的無害滅蟲法,從根本上解決農藥帶來的危害。
篇4
傳統文化是“吃人的禮教”,嚴重地壓制了人性和個性,與民主、科學等現代精神格格不入,一無可取。因此,他們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再造中華”等口號,認為不拋棄以儒家為主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就無法擺脫封建專制、走上現代化道路。需要注意的是,“五四”時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批判有著明顯的論戰性質,“極端化的否定”在當時是一種論戰策略。梁啟超曾說過:“天下事莫難于破壞,莫易于建設。”為了盡快“破壞”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舊思維方式,了解并接受西方現代科學民主精神、盡快成為“現代人”,“五四”時期的反傳統文化先鋒們有意無意地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過激化的批判,拿“中華傳統文化”的糟粕與“西方現代精神”的精華相比較。中華傳統文化中固然有愚忠愚孝、壓抑人性的黑暗成分,但也有自省、仁愛、誠信等積極的成分;西方現代精神固然有理性、平等、肯定個體價值的成分,但也有人類中心主義、工具理性的危險成分。掩其精華而彰其糟粕,以此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精神相比一無是處,顯然有失公允。“五四”時期,等人針對當時“尊孔讀經”的復古思潮,提出“孔子者,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將孔孟所開創的儒家傳統乃至一切傳統文化與封建禮教一起作為“封建意識形態”進行批判。實際上,封建禮教與以儒家為主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有區別的:宋明之后,儒學演化為“政權化的儒家”即“儒教”,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它在有效地幫助封建王朝鞏固統治的同時,也越來越顯露出僵化的弊端,并漸漸與注重自省、關切個人人格發展等真正的儒家精神背道而馳。“五四”沒有仔細分辨兩者之間的區別,將傳統文化作為“封建遺毒”予以一概抹殺,在當時及后來的中國人心中刻下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截然對立的印記。
二、不僅“中華傳統文化”這一概念長期被誤解。
“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繼承”二字也很少能夠得到正確認知。常識總認為,“繼承”就是接受了前人所擁有的某物,或接著做前人所做的事。但這都是有限事物的繼承,作為族群認同基礎的“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性意義,它的根本標志在于價值觀層面,并非有形資產,甚至與技藝等無形資產也有所區別,是所有前人留給我們的財富中最為奇妙的財富。對于金錢、房產、技藝等資產的繼承總是有意識的、易于理解和操作的,但對于文化這種特殊財富的繼承卻極為微妙和復雜。文化有可能通過無意識的方式繼承,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種文化傳統的繼承者,并在不知不覺中將它傳承下去,這就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自然傳承過程。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由于是一種自然過程,這種“繼承”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往往認識不足。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無意識繼承,盡管具有轉化創造的潛力,但也僅僅是一種潛力,要把這種潛力實現出來,還需要對于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以及在此基礎上面對新環境新情況的創新轉化。對傳統文化的有意識繼承是非常困難的工作。“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這句話中的“善于”一詞很重要。我們看到,近年來中華傳統文化重新得到肯定,“國學熱”興起,一些人對于傳統文化從“一概否定”急轉為“一概肯定”,將傳統文化體系中的陳規陋俗也視為“文化遺產”要求保留,這是機械式的繼承;還有一些人,為了使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對照西方現代精神,在傳統文化中搜尋一些片斷逐一與之勉強對應,這是附會式的繼承。前一種“繼承”,無法使中華傳統文化應對當代社會的發展;后一種“繼承”,無非是在西方思想體系的框架內增加一點“中國色彩”,喪失了自身的文化根基,因此都不是可取的繼承方式。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是對活文化的繼承,這種繼承既面對歷史,更面對當下和未來。傳統文化不僅不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阻礙,還會對中國的現代化起建構作用,這一視域下的“繼承傳統文化”必然是以創新為前提的繼承,只有以創新性轉化為前提,才能彰顯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使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現代化發展提供內在資源。
三、經歷了百余年的現代化探索過程,中華傳統文化重新得到應有的尊重。
篇5
——致信企業“老總”依法做好統計工作。新年始伊,為進一步取得社會各界對統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進一步提高統計單位對統計工作的配合程度,致信給全縣規上工業及限上貿易企業“老總”,感謝它們多年來對統計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提醒企業“老總”自覺依法做好統計。
——積極貫徹實施《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后,X興局縣局、隊高度重視,及時召開專題會議,全面貫徹執行《處分規定》。一是組織機關全體干部職工認真學習宣傳《處分規定》,要求全體干部職工在今后工作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依法統計,切實履行職責,嚴肅查處統計違法違紀行為;二是召集各鎮(街)開發區統計員專題學習貫徹《處分規定》,要求充分認識《處分規定》重要性,把好源頭數據質量關;三是印發《關于認真學習貫徹〈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的通知》,要求各鎮(街)、開發區必須加強學習,廣泛宣傳,確保《處分規定》得到切實貫徹落實;四是贈送《<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讀本》及宣傳資料;五是組織做好《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知識測試工作。
——切實抓好統計調查對象普法教育工作。一是堅持統計執法與統計普法相結合,二是結合年報培訓、業務培訓、統計繼續教育開展普法宣傳,三是繼續與司法、新聞單位聯手面向社會開展統計法制宣傳,提高全社會的統計法制意識;
——繼續加強領導干部統計普法工作。繼續爭取與人大、組織部、縣委黨校聯合開展領導干部統計法制培訓,舉辦領導干部統計普法講座,著力提高領導干部依法管統計的意識和水平。
二、進一步強化基礎工作建設,著力推進統計依法行政。
——依法規范統計報表遲報行為。一是建立統計遲報通報制度。及時性、準確性是統計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其中及時性是關鍵,當前一些基層統計調查單位對統計工作配合程度不高,統計報表遲報現象時有發生,報表催報工作占去了基層統計部門統計工作者大量工作時間,牽制了大量的精力,成為基層統計部門非常頭痛的一大難題。為破解這一難題,今年初,在充分運用法律手段,在強化統計報表網上提醒、催報的基礎上,建立統計報表遲報月度通報制度,以通報和執法相結合,不斷增強基層單位統計法律意識,著力治理統計遲報現象,保障統計工作的嚴肅性。二是強化統計催報功能。針對目前一些調查對象,特別是一些新增的服務業企業,存在對依法準確、及時填報統計報表認識不足的情況,為進一步提高統計數據的及時性,今年以來,已對70多家未按時上報統計報表的調查單位下達了《統計調查表催報單》。進一步規范統計報表的及時性、準確性,為科學決策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
——努力加強統計隊伍建設。為進一步提高統計人員的專業技能、職業道德修養和個人綜合素質,為科學決策提供更可靠、更優質的數據,從源頭上提高統計數據的質量,今年以來,在繼續強化統計從業資格認定的基礎上,制訂并出臺了《*統計繼續教育工作實施意見》及《09*統計教育與統計法制培訓計劃》。從5月開始,已著手組織實施全縣首期統計繼續教育培訓工作。
——繼續強化對鎮(街)統計基礎工作的考核機制,從統計基礎、統計業務、統計法制、統計服務四個方面,推進以數據質量為核心,以統計隊伍建設為根本,以規范統計制度為保障的鎮(街)統計工作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設。
——組織開展鎮街統計工作專項調查。按照國家統計局《關于開展鄉(鎮、街道)統計工作基本情況調查的通知》(國統字〔09〕39號)文件精神,從5月以來,在全縣開展鎮、街道統計工作基本情況調查。進一步了解與探索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工作,進而為進一步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提供保障。
三、進一步加強數據質量檢查,傾力依法規范統計行為。
——突出重點,加強對重點行業和重要數據的執法檢查,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可信,集中力量對經濟普查、節能降耗、新開工投資項目、服務業統計、建筑業統計開展專項檢查或重點稽查,有力地維護統計秩序,推進統計改革和統計事業的健康發展。
四、進一步創新統計執法理念,致力提升統計執法效能。
——牢固樹立依法治統理念。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法治政府的高度,充分認識統計部門推進依法行政的重大意義,把依法統計作為一項全局性的工作認真抓好,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努力維護統計法的嚴肅性、權威性。
——繼續完善統計執法機制。繼續制定統計行政執法責任制,推動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運行體制,建立統計執法檢查指導制度,統計違法預警制度,行政處罰案件三會談制度等三項工作制度,切實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識和依法辦事的水平。
篇6
關鍵詞:價值觀念 超前消費 消費方式
消費主義是當代西方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崇“消費至上,我消費故我存在”的思想,把自由的消費作為人生的目標。伴隨著信用卡在城市生活中的普及和廣泛應用,誕生了以刷卡消費為主要標志的超前消費主義,并逐步演變成為當今社會具有廣泛影響的社會價值觀念。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刷卡消費,錢包又薄又輕,不再鼓鼓囊囊地塞滿現金,而支撐消費底氣和熱情的卻是薄薄的卡片。信用卡消費滲透到衣食住行的每一個角落,扮演著重要角色。信用卡給城市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的同時,隨之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和困擾。如何科學地使用信用卡如同選購商品一樣,只有合情又合理的選擇,才會使用卡變得既“便利”又“安全”,這似乎成了“超前消費”的哲學。值得關注的是,超前消費主義通過對消費方式的影響,改變以往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使得傳統價值觀念向多元化、多樣化趨勢發展,進而使傳統價值觀念在超前消費中得到消解。
超前消費的便利與安全
信用卡改變了城市生活,刷卡消費是與“超前消費”相匹配的消費行為,也是現代生活的重要標志之一。信用卡早已成為百姓廣泛使用的支付方式,消費者刷卡消費習慣已經或者正在形成。刷卡消費不僅與社會發展趨勢同步,也是與國際商務潮流的一種接軌。倘若沒有信用卡就可能被視為落伍者,薄薄的卡片代表著消費身份和安全度,消費者已經平靜接受了“超前消費”的到來。什么原因催生了刷卡消費潮流呢?信用卡受到商家和消費者歡迎的魔力何在呢?對商家而言,利用信用卡消費可以銷售更多商品,幾乎所有的商家都為消費者提供刷卡服務,消費者一旦透支與商家無任何關系,以此迎合消費者喜好,這種隱性促銷可更好地籠絡消費者;對消費者而言,不僅是方便,而且不用擔心現金帶的不夠,因為在很多的消費場所,都可以用信用卡來結賬。同時,刷卡消費降低了現金遺失的風險,甚至可以體現消費者的身份。商家會利用信用卡這個紐帶,為消費者提供真正優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維持并促進與消費者的關系,提高消費的忠誠度,從而帶來更多利潤。
刷卡消費只是支付方式上的進步,信用卡推動了城市生活方式變革和質的飛躍。消費者從裝錢到裝卡,錢包內容的變化,并未改變量入為出的傳統消費方式。顛覆傳統消費方式的是一張真正意義的信用卡,這意味著百姓可以享受個人信用帶來的提前消費、超前享受的生活。然而,在享受信用卡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使用信用卡消費往往感覺不到現金的流失,無須真全白銀地往外掏,錢好象不是花自己的,很難預防盲目消費和過度消費的沖動,信用卡透支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
“借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生活”, 這種寅吃卯糧的超前消費方式日漸成為百姓奉行的生活準則。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的誕生,大大刺激了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改變了傳統消費方式:百姓不僅可以穩健地存款,然后消費,還可以大量地貸款,提前享受。這樣,在選擇信用卡的同時,也有意無意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一輛屬于自己的車,成為很多城市人的夢想。信用卡不但在消費時比現金更加方便,而且還可以提前消費,透支這一最大誘惑,使得超前消費在社會中盛行。大到商品房、汽車,小到家電都可以買了再說,用了再說。或許正因為這樣一種消費方式風靡,如何合理規劃“消費”,成為必須面對與解決的社會問題。相對傳統的現金支付方式而言,信用卡不僅具有方便快捷、安全衛生等特點,還有利于培養公眾良好的支付習慣,而且信用卡特有的循環信用消費功能可以培養誠實守信的理念,推動信用文化建設。
信用卡改變消費方式
刷卡消費滲透到消費的每個角落,超市、快餐店等公共場所,為消費者提供著便利的刷卡消費環境,甚至可以得到額外的犒賞。傳統意義上的消費是對商品實用價值的消費,消費的不僅是商品的實用價值,在刷卡消費的同時,也蘊藏著文化消費,因為刷卡屬于消費的一部分。這拓展了消費范疇,消費不僅是經濟的,也是社會的。在物質匱乏時代,消費滿足的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衣用來遮風擋雨,食用來充饑,消費文化完全被忽略了。當衣食的基本功能滿足后,物質層面上的消費,躍遷到心理層面,消費不僅要滿足物質層面的要求,更為重要的是滿足心理需要。當刷卡變為消費文化的一部分時,刷卡消費也就變成了消費環節的特殊消費符號,不僅如此,消費文化已經成為在消費符號引領之下的消費。刷卡消費作為消費的一部分,代表著便利與安全。由于刷卡消費具有便利和安全的特征,可以迅速地推廣,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理依賴,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消費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消費都是消費方式的實踐,不僅如此,消費者還要在消費活動中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在超前消費的過程中,商品除了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外,還具有符號價值,商品和刷卡消費共同構成了符號體系,可以成為消費方式和傳統價值觀念變遷的主要基礎。刷卡消費貫穿了消費過程,當刷卡消費成為絕大多數消費者消費方式的一部分后,刷卡消費必然會滲透到消費方式之中,最后導致傳統價值觀念的變化。刷卡消費之所以能夠成為消費方式的一部分,是因為刷卡消費與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消費場所相聯系,諸如KTV、茶館、酒吧、發廊、桑拿浴房、咖啡廳、超級市場等,這些消費場所映射出消費方式、價值觀念和消費心理的變化。這些消費場所和消費環境提供了刷卡消費環境,蠶食了傳統付費方式和消費方式。刷卡消費永遠都依附于消費場所,消費場所決定刷卡消費環境。在刷卡消費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自由、便利、平等,當然,自由、便利、平等也屬于消費文化的一部分。刷卡消費和消費場所作為消費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許正是這個社會發展階段需要這樣的消費文化,正因為如此,刷卡消費、消費場所倍受消費者喜愛。與此同時,刷卡消費所承載的意義也凸現出來,刷卡消費被賦予便利和安全的意義。傳統價值觀念在差異化、多元化和多樣化中悄然變化,從關注衣食住行的實用價值,轉向追逐實用價值以外的消費文化。
雖然刷卡消費僅僅是消費過程的一部分,正是這部分決定了消費符號的形成和發展,刷卡消費解構了傳統消費文化和消費心理。廣告不再是簡單的產品介紹、傳遞媒介,而是通過營造與商品有關無關的消費符號,操望和品味的需要。從這種意義上說,在廣告引導下的消費是喪失自我的消費,盡管有選擇消費的自由,但是,選擇只能在現有的消費中進行。刷卡消費首先改變了價值觀念的一部分,廣告傳播著特定的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屬于消費過程的另一部分。正因為如此,廣告足以激發擁有這種商品的渴望,隱含的消費符號完全可以激起購買的心理沖動,刷卡消費對消費符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僅如此,消費符號擊潰了傳統價值觀念,然而,消費符號并非偶然,這是社會從物質匱乏到豐富的必然結果。消費的是符號,不僅是實用價值,而是消費符號,這樣的消費文化日益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并對價值觀念產生深刻影響。消費符號不僅導致了需要和滿足需要方式上的變化,也引起了生活目的、生活愿望、生活態度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是刷卡消費的變化,也是傳統價值觀念變遷的結果。當刷卡消費貫穿于整個消費過程時,消費符號作為一種真實的存在,存在于社會中,成為控制消費行為的動力。
消費方式改變傳統價值觀念
消費方式提供了消費者與社會的互動模式。消費方式中包含的文化環境、消費觀念和行為方式直接決定了消費行為,并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傳統價值觀念。傳統價值觀念隨社會發展而變化,消費方式作為囊括所有消費者的互動方式,直接影響傳統價值觀念。消費方式對消費者價值觀念的作用具有明確的導向性,消費方式對傳統價值觀念的作用,浸潤于消費觀念、生活情趣和行為規范等諸多方面。消費方式改變著傳統價值觀念,傳統價值觀念通過意識、無意識滲透到行為,盡管不同的消費者擁有不同的消費方式,不管消費方式是什么,消費方式的個性化,帶來了與此相應的消費方式的多樣化,消費方式的多樣化,導致了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傳統價值觀念就是在這多樣化的價值觀念中消解的。怎樣選擇消費方式,這種消費方式表達什么,都將有力地影響價值觀念。消費方式將消費符號強加在日常生活的選擇之上,一種商品可以在幾百種不同的商品中進行選擇,傳統價值觀念也就在這樣的選擇中悄然發生變化。然而,沒有任何選擇是完全孤立的,每一種選擇都將受早先作出的選擇的制約。隨著個性消費的大量增加和價值觀念的急劇多樣化,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自由。
不是所有的消費方式都提供價值觀念,在過度選擇中,傳統價值觀念的作用逐漸減少。過度選擇帶來一片混亂,最有效的是消費方式所能提供的價值觀念。消費方式是消費者不可缺少的部分,關于消費方式的選擇,不是純粹的邏輯推理,選擇也不可能一次作出。事實上,絕大多數消費者并不是從消費方式的角度來考慮自己的生活,難以詮釋消費方式內在的價值觀念,這是因為絕大多數消費者不是接受某個單一的完整消費方式,而是把幾種不同的消費方式組合在一起。由于消費方式可以組合,要想分辨出它所依據的復雜的模式非常困難,從這種意義上說,所謂的價值觀念多元化,不如說是價值觀念個性化。這樣,過度選擇的結果也就變成了對消費方式的選擇,這必然導致個性危機。每當選定一種消費方式,便對自我形象做出某些改變,這在某種意義上成了另外一個人,也認識到自己確實有所不同,倘若根據環境需要不斷地改變自己,其結果是自我否定。這意味著社會發展必然給個性化帶來新的機會,社會越是走向分化、走向差異化,所提出的消費方式數量就越多,而且社會所提出的消費方式就越能被接受。社會發展創造多種多樣的消費方式,不僅提供了選擇自由,也提供了創造自我的機會,而且比以往所有社會所提供的總和還要多。值得關注的是,無論選擇哪種消費方式,刷卡消費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僅如此,刷卡消費本身就是借以表達自我的工具,但是,這很難解釋消費方式的重大意義。決定選擇某種消費方式,就能排除那些和所選定的消費方式不相適應的價值觀念。
結論
綜上所述,超前消費的薄薄卡片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理性地使用信用卡已經成為智慧的象征。社會將向愈來愈分化、愈來愈差異化的方向發展,用什么樣的教育、政治、文化紐帶實現主流價值觀念,如果不能建立在共同接受的目標基礎上,也必須建立在某種普遍接受的主流價值觀念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的相互依存的基礎之上。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消費方式的急速分化,消費方式的高度多樣化向保持自我完整性的這一能力提出了挑戰。在眾多的潛在的自我中應該選擇哪一個?在適合自己的消費場所中定期消費,才能成長為穩定成熟的消費者,選擇才能隨之穩定成熟。消費者在追逐安全的同時,是否能兼顧便利,或者追逐便利的同時,又能兼顧安全,這樣的問題將自始至終的存在于刷卡消費時代。
參考文獻:
1.張思寧著.轉型中國價值沖突與秩序重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篇7
關鍵詞:傳統文化;青少年;價值取向;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現形式,對學生和社會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當前青少年多是獨生子女,作為家長手中的至寶,部分青少年囂張跋扈過于自我,特別是伴隨著商品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正確價值觀的樹立產生重大影響。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優勢,加大青少年的素質教育,鍛煉他們判別是非的能力,幫助青少年解決新時期價值取向的問題,以便更好地應對時代的挑戰。
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精神文化遺產,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有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主要以詩、詞、歌、賦、民族戲曲、對聯、書法、國畫等多種形式進行呈現,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包括思想觀念、道德情操、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多個層面的內容。中國傳統文化中貫穿著幾個重要的思想直接影響著人們價值觀的建立。首先,崇尚倫理道德,將自強不息的精神貫穿在整個文化體系中,古語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代表了古人的人生追求,一直以來都備受人們追捧。像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都是對這種精神的完美詮釋。其次,堅持辯證思想,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也是傳統文化重要的思想內涵,人本思想、民族精神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文化瑰寶,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思想境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學習和追求的目標。
二、當前青少年價值取向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過后,社會被各種思潮沖擊著,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功利化越發危害著青少年的成長,價值取向是青少年自身對于價值的追求和選擇,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擔負著國家復興強盛的重要任務,但當下青少年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過于強調自身價值,競爭意識較強,忽略了合作,同時還出現了信仰危機,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為薄弱,如果不及時進行調整,長此以往,必然會對青少年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傳統文化對青少年價值取向的影響
傳統文化在青少年思想和道德素質培養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能夠增強青少年的道德修養,同時可以有效抵制外來思想文化的侵害。近年來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人們加大了對外來文化的重視力度反而忽視了本土的傳統文化,這將會給學生未來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讓青少年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念,以便青少年更好地應對日后生活中的挑戰。傳統文化可以增強青少年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青少年在學習古人先進思想文化的同時可以補充自己的知識系統,當前學生的學業壓力過重,很多時候家長和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價值觀的塑造。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開拓他們視野、豐富學生精神內涵的同時,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培養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以便青少年在日后學習工作中能夠遵紀守法,培養他們的自律意識,便于青少年在復雜的社會環境里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可以組織學生學習“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愛國精神,將自身價值與國家利益結合在一起。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時一定要根據當下社會現狀進行調整,及時對知識系統進行更新,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總而言之,自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便開始了轉型之路,當前社會上各種思想文化激蕩,注重青少年價值觀念的培養,避免青少年言行脫節問題的出現,積極開展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便青少年在紛繁莫測的社會環境中經得起考驗,抵御得了誘惑,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藺悟儒.高效利用傳統文化經典對農村中小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J].學周刊,2016(9):107.
篇8
支付令以程序簡單、見效快而受到當事人的重視,對一些事實清楚、債權債務關系明確的案件,大多數人采取的方法是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請求人民法院向債務人發出支付令,督促債務人在15日之內履行自己的義務。
在實踐中,遇到一些問題,即當法院工作人員把支付令送到被申請人家時,債務人本人不在家,其家人說債務人還沒下班;或者說是出差了,兩三天后回來;或者說債務人外出打工,聯系不上;或者說債務人外出做生意,一、兩個月后回來等等。遇到這些情況,支付令能否向債務人同住成年家屬留置送達,產生了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應終結本案的督促程序,因為支付令無法送達。依據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20條的規定:“向債務人本人送達支付令,債務人拒絕接收的,人民法院可以留置送達。”現在無法送達債務人本人,所以應終結本案的督促程序。
第二種意見認為,遇到這些情況應區別對待。如果是債務人還沒下班,或者出差了,兩三天后回來,這時支付令可以向債務人同住成年家屬留置送達,不應受《意見》第220條的限制。因為支付令是訴訟文書的一種,《民訴法》第七十八條規定:“……受送達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屬簽收……”拒不簽收的,適用《民訴法》第七十九條的規定,留置送達。如果是債務人外出打工,聯系不上,或者是債務人外出做生意,一、兩個月后回來,這時因為起不到支付令的督促作用和效果,故而不適用留置送達。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篇9
關鍵詞:民族傳統
民族傳統體育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5―0105―03
前言
近年來,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問題逐漸升溫,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是包含了本民族豐富文化內涵的一種文化現象。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釋。
概念是對于事物屬性的反映,我們只有對于事物概念有清晰的了解才能更加深入進行研究。筆者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應包含三個層次,即民族的、傳統的和體育的。在此單就本研究而言,認為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概念的認識必須對于民族和傳統這兩個概念做以區分。
1 對于“民族”和“傳統”兩概念的認識
1.1 對于“民族”概念的理解
“民族”是一較大的概念。它不僅包括中國,而且包括西方等國家。對于“民族”一詞的認識不同的學者從多角度分別予以了論述,但歸納起來不外是從社會群體的主觀歸屬感和劃分群體的客觀標準兩個不同角度出發,區別民族與非民族。在漢語中,“民族”一詞出現得比較晚。
在古籍中,對于不同文化特征的人經常使用“族”。在中國,“民族”一詞的廣泛使用源于1903年梁啟超將瑞士的政治學家、法學家伯倫知理的“民族”的概念引入中國。“民族”與其他民族共同體一樣不僅包括確定的領域和語言,還包括共同的文化信仰、共同的文字、風俗及血統。
對于“民族”一詞來講,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可的概念是:“指歷史上形成的、處于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的共同體。特指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人的共同體。”
對于“民族”概念的界定只是一個相對的理解,而就一個國家來講,這里的民族是一個絕對的整體意義上的群體這個群體可以是單一民族也可以是由多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群體而不是特指構成這個群體的某個單一民族。
1.2 對于“傳統”概念的認識
“傳統”是一個外延最寬、反映客體事物最一般規定性的概念。從民族學的意義上看,世界各個民族各有其傳統,它包含著各民族的文化、思想、行為模式、思維方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心理素質傳統以及語言文字傳統等要素。
“傳統是人類進行創造性活動、勞動過程的沿傳,是人們為實現自身價值和滿足自身需要所獲得的成果的凝聚結構。”“傳統”與古代并不具有固定的同一關系,而是具有隨著時代變化而內涵和外延也發生變化的特點,把歷史等同于傳統的認識是錯誤的。“傳統”即長期被傳下來形成的一個體系,是傳統在某種程度而言它就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內在的吸納性。所謂的“吸納性”即在發展過程中它不斷的吸納其他有益于本學科的理論體系來支持其發展,是傳統的就必然具有歷史性。它是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中世代相傳的精神、制度、風俗、藝術等傳統是以前時代留下的一種文化一個時代確鑿無疑的觀念有時候是下一個時代的難題。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超越習俗和限制,但不能無視它們走得太遠。
2 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解
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一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傳統體育是在遠古和古代產生發展并保留較為固定的形制而影響至今的體育及近似的體育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它或多或少地會受到不同時代的影響,并產生順應社會變革的變化。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的農業文化土壤養育了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幾千年積累下來的體育觀念是直接受農業社會的經濟、政治觀念(而非商品社會的經濟、政治觀念)影響而形成的。
因此,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概念的理解必須對本民族的經濟、文化、社會現象、風俗習慣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有必要對植根于本民族或本區域的文化體育活動進行研究。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創造物,他在發展過程中受其他文化的制約,民族心理、社會習俗、價值需要、審美需求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在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成熟的過程中他又反作用于其他文化因子,與其他文化形式共同作用于人的發展。因此,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不能僅限于從物質層面去思考,將民族傳統體育放在整個文化巨系統中,對于促進民族傳統體育建設有著重大的價值意義。
3 對民族傳統體育概念的認識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概念反映著事物的本質屬性,對于事物本質的認識是區別和正確了解一件事物的基礎,民族傳統體育指世界各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創造的以滿足人在不同歷史時期身心發展需要的體育活動形式。民族傳統體育不僅僅是中國所具有的一種體育活動形式在世界上每一個名族都有其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體育的運動形式,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必然是在中國特定的地域、環境、政治背景、社會條件、文化因素等諸多要素下所產生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當時社會條件所相適應的一種體育活動方式。
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必然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必然含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及價值趨向在里面,中國武術中的,“天人合一”太極拳的“太極”哲理等等,認識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區別于西方傳統體育必須對于中國傳統體育的追求目標價值和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因素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表現出與西方及其他傳統體育很大的不同,儒家文化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發展過程中始終是處于主流的地位,對于中國古代體育也影響甚大,因于此,中國的傳統體育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哲學基礎,以保健、養生活動為基礎的體育運動形式,崇尚禮讓、平和、寬厚為主要價值取向的體育形態。
在現代社會由于西方強勢體育文化的沖擊,中國本土的傳統體育項目面臨著諸多問題,例如中國當代的社會人群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存在形式、內容及文化內涵產生了隔閡。這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產生者重要影響,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大的文化因素,對于中國民族傳統體育認識的深入也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從某個方面印證著社會的變遷和發展,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西方的文化進入對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確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致使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空間逐漸減小,因此加大對于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繼承和弘揚是每個人的責任,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和內涵有清晰的了解更加有利于我們去發展和推廣中國民族傳統體育,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必須走出封閉狀態,不斷地完善自我才不至于在與西方傳統文化的交流過程中喪失其個性特征。
人類社會是一個價值整合體,文化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區別與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他是整合民族凝聚里的根本精神力量,因此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概念的理解和認識更加有利于加強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性,中國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具有濃厚中華民族顯著文化特色的存在方式,濃縮著極為大量和重要的文化內容,攜帶著辨識我們文化血脈的文化基因。民族傳統體育的未來發展必須秉承與歷史對話、與現實對話、與未來對話的態度,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條件下才可以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有更好的發展。
篇10
關鍵詞:少年兒童 思想品德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205
少年兒童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是全民族的希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選擇,是時展變化給我們提出的新要求。只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引導少年兒童,幫助少年兒童堅定自己理想信念、增強愛國情感、樹立遠大志向、養成文明習慣,才能培養一批又一批適應新型社會的合格公民。那么,如何培養少年兒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呢?
一、充分發揮思想品德教育對青少年理想品格的培養
思想品德課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少年兒童樂觀、仁善、忠孝、合作等品質和意識,塑造他們的理想人格。當前,少年兒童出現人格扭曲的現象比較嚴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危害。出現這種情況,不僅是少年兒童受到了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缺失。要改變這一現象,培養具有理想人格的少年兒童,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滲透理想人格的教育。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少年兒童成長進步的需求,探索和遵循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規律,考慮到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在開展價值觀教育時,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榜樣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角色扮演法等,為少年兒童厘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區別,使其在明辨是非的基礎上能自覺地用正確的價值標準來看待社會、人生及自己生活中的問題。
二、充分加強校園網站的價值觀教育功能
學校要規范上網內容,充分利用網絡這一有效載體,引導少年兒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做法:學校要對學生在校內的上網權限進行限制,并加強監管,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來學習,通過網絡來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學校要做好文化傳播平臺建設,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做好符合少年兒童年齡特征的優秀事跡、影片、歌曲推介工作,通過文字、聲音、視頻、動漫等多種形式開展網絡價值觀教育活動,改變陳舊、老套、刻板、說教式的培育模式,從而增強教育內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使少年兒童在學習娛樂中受到先進思想文化的熏陶。
三、建設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是學校個性魅力與辦學特色的體現,也是學校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需要。同時,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代表著一種風氣,體現著一種和諧,孕育著一種教育力量。校園文化建設不僅表現在對師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學校美化上,還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來加強。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要注意在顯眼處擺放規范學生行為的指示牌以及名人名言等標志,使學生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氣氛的熏陶,從而提升學生素養,促進其健康成長。
四、父母要以身作則重視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言傳身教,也就是榜樣的作用,比任何教師包括父母自己對他的說教都要管用得多。父母的言行舉止,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父母在生活中對長輩恭順孝敬,對朋友言而有信,對工作兢兢業業,那么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循著父母為人處事的原則去接人待物。事實上,對孩子來說,父母本身是一種教育因素,這種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在無意中發揮的,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父母從思想品德到生活小節,都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樹立起學習的榜樣,引導少年兒童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五、加強社會教育的引導和幫助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側重,各有特點,是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必須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單位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比較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而言,社會教育的影響力更為深遠,它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并且會反過來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現在大多數少年兒童都是獨生子女,在父母所營造的溫室里成長,即便是在面臨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也多是被父母代替解決,這使得孩子的獨立能力變差。另外,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有自己的工作與事業,繁忙的工作讓他們感到疲乏,工作之余同子女的溝通交流較少,取而代之的是給子女豐富的物質生活,忽略了其內心的成長,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孩子的價值觀確立產生不良影響。我們要采取各種措施,遏制低俗之風,消除垃圾文化,推薦一批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強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等讀物和視聽產品,豐富廣大少年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開闊其眼界,陶冶其情操,讓健康的文化信息資源為少年兒童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要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就要牢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宗旨,學校、家庭與社會通力合作,全方位普及道德知識,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將其逐步培養成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祖國的建設離不開未來的棟梁,我們應根據少年兒童的年齡和特點,努力營造有利于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環境,使少年兒童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祖國創設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