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德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1:05: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四德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四德育論文

篇1

1.樹立正確觀念觀念是人們行動的基礎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樹立德育優先思想觀念十分必要。教師要提高對德育教育內涵的認識,將德育教育與生活結合到一起,提高德育教育的社會實踐性,促使德育教育能夠服務于學生生活。另外,高校要高度重視德育教育工作,將德育工作提到首要位置上,加強對德育教育的監督和管理,督促輔導員認真落實學生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除此之外,高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大學生,主要工作任務就是將學生作為德育主體,關心、理解學生,促使學生能夠積極發揮創造性、能動性,最終實現培養學生主體素質的目標。學校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待遇、政策等方面向德育教育隊伍傾斜,吸引更多人才參與到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

2.構建良好的德育教育環境環境與學生息息相關

構建良好的德育環境是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要結合實際情況,優化大學生德育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氛圍,促使環境發揮優勢,為學生接受德育教育提供保障,提高高校德育教育整體質量。另外,為了能夠有效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實效性,高校應積極推廣全面德育教育,將德育教育從課內發展到課外,從校內發展到校外,通過構建網絡,覆蓋整個校園。

3.建立高素質德育教育隊伍

教師是高校開展思想教育的重心和基礎,其綜合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德育教育的效果和質量。然而,目前,我國大學德育教育隊伍綜合素質并不高。因此,在“大思政”視野下,高校要加強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德育教育師資隊伍,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提高教師整治、思想等綜合素質,使其堅持與時俱進原則,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和疑惑,提高德育教育質量,從而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實效性。

4.進行全過程德育教育全過

程德育主要是指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滲透德育教育,它是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和關鍵手段。由于學生不同時期的特點是具有差異的。因此,高校進行德育教育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將德育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例如:大四階段的學生即將參與社會工作,德育內容應轉向社會化,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實現自我價值。根據上文所述,德育教育作為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總結

篇2

相對于現實世界而言,網絡的虛擬性給了人們更多的自由,容易產生行為上的放縱,大學生可以任意在網絡中扮演不同的社會人物。如果大學生在現實生活當中處于失落的地位,他們就往往會在網絡當中尋找虛擬的滿足感。再加上網絡自身具備的鮮活性,往往能夠將具有較強好奇心的大學生吸引過來,這樣一些大學生就會極度迷戀網絡,最終成為一種病態,導致網絡心理疾病的出現,例如“網絡孤僻癥“”網絡癮癥”。

二、網絡信息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對策

由于網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沖擊,因此,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須采取主動的、積極的態度來對待網絡。在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應該與社會精神文化生活的發展緊密結合,以大學生的現實狀況及思想實際為根據,有針對性地解決網絡思想道德問題,并且致力于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斷創新,探索網絡信息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1.樹立新的理念

現代社會不管是從物質方面還是從精神方面,都受到了網絡發展的極大影響。因此,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與網絡時代的新要求相適應,更新以往的教育觀念,著力于培養新時代的創新人才。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封閉式的、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新的、開放式的教學理念。在校園環境下,通過課內課外,將政治思想、道德規范傳授給學生,這是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具有比較固定的信息,而且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時候也具有比較封閉的空間,有時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在網絡時代,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對現實的狀況有所了解,采取積極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思想認識問題,使用開放性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同時,思想道德教育絕不僅僅是知識的講授,而應該對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行培養。在網絡時代,信息具有十分復雜的特點,良莠混雜,所以,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須要將如何處理和過濾信息的能力教給學生,對學生的辨析選擇能力進行有效培養,讓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增強自身能力。

2.不斷充實新的內容

現在,世界各地已經開始普遍關注出現在網絡當中的一些道德問題。在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注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視繼承發揚優良的傳統,然后以網絡時代的新要求為根據,不斷地充實新的教育內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培養學生的正確的理想信念、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同時,在針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還要適當增加網絡法規的教育及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要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引導正確的網絡行為,使大學生能夠正視網絡,并且能夠充分利用網絡進行正常學習,而不是在網絡當中沉迷。在開展網絡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將不毀信譽、不侵權、不拋垃圾、不傳有害信息、不看有害信息以及不做黑客等作為重點教育內容。同時,針對網絡給部分大學生帶來的“網絡孤僻癥”“網絡癮癥”等網絡心理疾病,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還應該積極地開展心理教育咨詢,針對網絡心理疾病進行有效防治,讓大學生陽光、快樂地成長。

3.選擇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

人們原有的交往方式,在網絡時代受到一定程度挑戰,平等化、個性化成為現在人們交往的特點。面對這種情況,在針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的單純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選擇交互式、平等式的教育方式,要對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積極引導,而不是強制性地進行面對面的信息灌輸。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應該將信息、資料以及知識提供給大學生,對大學生辨析、選擇信息的方式進行正確引導,比如可以通過聊天室、電子郵件等一些現代網絡手段與大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成為大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導航。這樣,能夠在師生之間形成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動,并且真正地發揮思想道德教育中大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大學生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成長為受社會歡迎的優秀人才。

4.對新的思想道德教育載體進行充分利用

網絡信息時代,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新的教育途徑。高校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各種優勢,全面實現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應該將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建立起來,充分利用好網絡這一新的教育載體,以動畫、圖像、圖形、聲音、數據以及文字等各種形式,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創新思想道德教育的落腳點就是保證道德教育網絡化的實現,因此,高校應該致力于計算機互聯網的純凈建設,針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徑進行有效拓展。要在網絡這一教育陣地上,使教育性、娛樂性、趣味性以及思想性統一起來,有效地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5.創設新的思想道德環境

網絡系統具有較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因此個別不道德的人可能會利用網絡的這一特性制造或者傳播有害信息,從而危害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環境。要想取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凈化網絡環境,創造對思想道德教育有利的網絡空間。高校應該致力于網絡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同時還要積極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推動健康文明的網絡文化的實現。與此同時,高校應該健全、完善校園文化管理機制,對大學生的網上言行加強規范,采用批評教育的方式對傳播不良文化的個別大學生進行處理。除此之外,還應該積極開發研究網絡技術,對信息防火墻進行充分利用,從而有效地過濾網絡當中的有害信息,避免學生接觸到各類不健康的信息,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純凈的空間。

三、結語

篇3

(一)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養成教育是狹義的養成教育,主要是指個人道德行為和道德意識的養成。而廣義的養成教育,主要是指對受教育者有策劃、有目的的長期培養和訓練,是充分利用受教育者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去形成積極的、正向的素質能力和行為習慣的教育模式〔2〕。它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以“高?!睘橹黧w,在“家庭和社會”的配合下,按照大學生身心形成和發展規律,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影響施壓于大學生,促使其養成文明習慣,培養社會所需的各種能力〔3〕。

(二)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特點

特點之一:規范性。通過規章制度,使大學生的行為實現“三化”(即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達到行為自我規范的目的。可概況為兩個“轉變”,即不自覺行為到自覺行為的轉變;不文明習慣向文明習慣的轉變。特點之二:實踐性。養成教育的實踐過程是使受教育者在實踐中養成文明行為和優秀品質的過程,“實踐”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最基本環節,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一環,對受教育者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點之三:長期性。大學生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受教育者經過“教育—認識—再教育”的過程養成良好習慣。特點之四:生態性。養成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并使之成長”,這種培養類似于養育,通過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和幫助大學生良好素質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并持之以恒。

二、大學生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缺乏“好”習慣養成

首先,缺乏規范的生活好習慣。具體表現為:宿舍臟亂差的現象嚴重、就寢時間隨意、通宵上網等現象普遍存在〔4〕;部分大學生不吃早餐,在課間餓的時候隨便買些餅干、方便面之類的零食充饑,還有一部分學生吸煙酗酒的習慣嚴重;部分學生經常光顧網吧、KTV、錄像室、電子游戲室等娛樂場所,無節制地沉迷其中。其次,缺乏文明的行為習慣。具體表現為:公共場合出口成“臟”,亂丟垃圾,隨地吐痰,在食堂打飯或購物插隊;在教室的桌椅上隨意涂鴉,在教學樓內隨意大聲喧嘩,部分大學生在圖書館的公共圖書上任意撕頁,上課接聽手機,考試找人替考或替他人考試,踐踏草坪等等。最后,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多數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后,能夠主動學習,有理想、有抱負,做好人生規劃,不斷充實自己。但是也有部分大學生無理想、無追求,表現為:首先,學習目的不明確,不了解所學專業發展前景,對自己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學”。其次,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不知道自己“學什么”。還有部分學生學習能力較差,不知道自己“學了什么”考試經常不及格。好習慣養成缺乏的原因。大部分學生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不能主動解決問題,不能勇于面對失敗,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數不少的學生,因為高考的奮斗目標已經實現了,認為沒有必要繼續前進,于是學習態度散漫。“60分萬歲”成為了學習目標。

(二)缺乏責任意識,集體觀念淡漠

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在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大學生就需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自我能力、競爭力提升的時候,卻忽視了國家利益,忽視了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把自己的個人得失和利益放在首位。大部分大學生的“三觀”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渴望成才且把個人命運同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但受到社會上其他因素影響,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發生變化,忽視集體利益。凡事在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上產生偏差,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受到追崇,強調個人利益,凡事只考慮個人發展。

三、以養成教育為基石,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一)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注重管理育人,規范養成

管理育人就是通過一定規章制度的管理來規范和約束大學生的行為,使大學生通過外在約束的作用養成良好習慣,健康成長以達到育人的目的。規章制度的制定是管理育人的關鍵,科學規范的規章制度是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標準和前提,管理過程即是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由他律轉化為自律的過程,大學生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行為,都應被宿舍、教室管理制度以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所包含。同時,更要引起關注的是,要從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特點出發,結合當今社會發展形勢,去制定方方面面的規章制度。等。對于已制定的規章制度必須嚴格執行,做到有章必循。

(二)適時抓住教育契機,開展大學生養成教育

緊抓一切教育契機,適時對大學生開展養成教育。首先是抓住幾個關鍵期,新生入學的軍訓以及入學教育就是大學生進入養成教育角色的第一個關鍵期,在軍訓的過程中,讓新生感受到責任感與使命感,激發、培養和彰顯大學生的團隊精神、集體意識和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增強組織紀律觀念和增強國防觀念,并掌握一定的軍事知識和技能,可以說,新生軍訓為其今后四年的學習、生活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另外,緊抓特殊紀念日這個教育契機,開展養成教育,紀念日不僅簡單是歷史的見證,而且會帶來意外的教育效果,比如雷鋒紀念日,“五四”青年節,母親節等,對學生進行主題教育,使學生們在感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提高他們為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勤奮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集體活動本身為學生提供了交流思想,增進友情、關心集體、幫助他人等高尚品德的實際鍛煉契機。

(三)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強化養成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每天處于教室、餐廳和寢室的時間最多,因此可以把這三個場所作為加強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基地。首先,通過高雅文明的教室文化,對大學生逐步進行滲透,對他們時刻進行熏陶,為創建文明、和諧的學習氛圍,陶冶情操,以形成養成教育的良好育人環境。其次,學生食堂文化建設。在就餐時學生自覺排隊,維持良好秩序,餐后自覺將餐具送至餐具回收處,保持干凈整潔的就餐環境,愛惜糧食,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等等,在就餐中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再者,寢室文化建設。寢室是大學生的第二個家,從某種意義上講,寢室就是大學生生活和娛樂的“小社會”,直接影響其行為習慣的養成。在環境育人的過程中,寢室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健康有益的寢室文化,在大學生間產生積極樂觀的情緒,同學之間團結互助,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優秀的道德品質,和諧的文化理念。

(四)“樹榜樣、立典型”,示范養成

在大學生養成教育中,要善于發現并運用正面典型的力量,在潛移默化中感召學生,用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學生。這是我們培養學生正確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的主要做法,比如說女教師、司機和警衛戰士等“最美”人物的出現,以及其它許多好人好事的顯現,讓我們看到了社會上閃光的一面。為了更好地發揮這種示范帶動作用,除了社會上出現的英雄人物、先進人物以外,還應該樹立大學生身邊的典型人物,如某高校的“實踐•成才”報告團,選取學習上取得優秀成績,生活中面對困難自強不息的學生代表。樹立優秀教師典型,發揮教師的教書育人示范作用。通過以上做法使大學生無形中接受心靈凈化,發揮養成教育的作用。

(五)加強行為訓練,實踐養成

篇4

關鍵詞:注意;心理活動;自我心理;教學效果

針對大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效果應表現在其顯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與獨特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機統一,而不是疊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應當注重心理情感因素,把認知模式轉變為情感模式;思想教育應吸取心理教育的原則、方法,注重學生思想狀況和個性特征,提高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實效,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在二0一三級大學新生的入學前教育過程中,我們對我院剛入學不同院系的169名新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并通過對話、談話,發現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感興趣的29人,占17、2%;表示沒有興趣的61人,占36、1%;其余占46、7%的79人表示既無濃厚興趣,又不是完全沒有興趣,就是感到一般,從中可以看出許多同學對思想政治教育比較冷漠(如圖所示)。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為什么學生對思想教育缺乏興趣呢?從客觀上講,我們政治教育的的整個系統應該進行深刻的改革,以適應當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新變革,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從主觀上講,我們不少同志忽視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教學方法嚴重脫離大學新生的思想認識發展規律,致使一部分大學生產生厭惡、對抗的心理偏見,出于考試壓力,不得已而死記硬背,但事實上,更加重了學生對政治教育的厭惡、反抗心理,現實表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根據現有條件,采用符合大學生思想發展規律的教學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按照教育心理學的規律認為,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夠清晰的反映周圍現實中的一定事物,注意是心理活動中一種積極狀態,使心理活動具有一定方向性從其發生來說是機體的一種定向反射,由于大腦皮層的一定區域產生了優勢興奮中心,以及由此產生機體各種反射活動。它具有選擇功能和保持功能,使人們把經歷投入到自己有關的需要中,對進行有效活動有意義的信息上去。避開意志或排除其他非本質的、附加的或其干擾信息的影響,既把心理活動的內容(映像、計劃、目標)保持在意識中,一直到完成認識活動,達到目的時為止。現在的大學新生一般在18-20歲之間,正處在青春發育階段,在這期間,他們的生理、心理都發生著一系列的劇變。從生理上看,大學生各種器官的功能日趨成熟,新陳代謝增快,能量儲備豐富,精力充沛;腦發育進入第二個加速期,大腦機能和思維發展迅速;這一時期也是性發育、性成熟階段,由于大學新生生理的變化,引起了一系列心理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自我意識”明顯增強,要求自我實現,主觀地認為自己的觀點絕對正確;自主要求,獨立意向劇增,對人對事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價,要求自理自治;爭強好勝,感情沖動,但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注重實際,不愛聽大道理、空理論等。現代大學生心理、生理上的特點,決定了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法不能一成不變,不能以傳統的講授方式為主,而應以靈活多變的啟發式為主,調動學生的上進心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自我注意能力,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創造能力。使我們的教學法充分體現大學生思想認識的發展規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們重點從幾個方面談一些體會:

一、滿足大學生的求新好奇心理,增強思想人文社會科學課的吸引力。

青年時期是大學生生理、心理繼續發展和趨于成熟的時期,他們思維敏捷、精力充沛,對任何新鮮事物都懷有強烈的好奇心,一個新鮮事物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激起強烈的興趣。在思想人文社會科學課教學中,教師若能不斷從內容和形式上使學生保持一種新鮮感,就能具有一種吸引力。在教學過程中,搞一些時事講座、信息交流、集體活動等,就會很受學生歡迎。有些思想人文社會科學課教學之所以效果不佳,除了教材陳舊、脫離實際外,教學形式的呆板、單調、程序化、模式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為使人文社會科學課教學上具有吸引力,不僅要內容新鮮、生動,教學方法也要適應大學生好奇的心理,改變陳舊的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應寓教學于活動之中。

二、把握大學生的現實求真心理,講究教學內容的真實性,提高思想人文社會科學課教學的說服力。

真實性是思想人文社會科學課教學有效性的根本要求。要提高思想人文社會科學課的威信,首要的是堅持教學內容的真實性,由于種種原因,社會上充斥著許多“假、大、空”形式主義的東西,因而人們對思想教育抱有懷疑和敵視的心理。對不真實的教學內容特別敏感,反感那些虛假的、空洞的說教,這樣的話不僅不能使學生接受、信服,還會使學生產生厭惡、不愿接觸的情緒,這方面的教訓是很多的,比如: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生產力、生產關系比較落后的現實避而不談,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的種種蔽端,只字不提;而講資本主義制度,又采取一概否定的態度,把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垂死性絕對化,學生聽了不僅不服,反而更增添了對政治課地真實性的懷疑。所以教師的講解一定要真實,假、大、空形式主義是思想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大敵。

篇5

[關鍵詞]支付結算系統;金融服務;技術創新

作者簡介:何光輝,女,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副教授,上海 200433

楊咸月,男,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上海 200020

責任編輯:單麗莎 收稿日期:2006.10.24近來,我國ATM跨行查詢收費、中國工商銀行網銀客戶資金被盜等支付結算方面的問題在社會各界引起軒然大波。事實上,在國外,類似支付結算系統的相關問題一直是理論研究的熱點。支付結算系統包括消費者支付系統、證券結算系統和跨國間資金流結算系統等,是實現債權債務清償及資金轉移的一種金融安排,成為金融市場資金流的“管道”。世界各國支付結算系統盡管類型多樣且差異較大,但都直接關系到本國金融業乃至社會經濟發展的效率與穩定,因而一直以來,國外學者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從微觀、宏觀的不同角度對支付結算系統進行研究。本文考察了這些領域問題的最新研究進展,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相關問題的現狀進行思考。

一、消費者支付系統

消費者支付系統是構成支付結算系統的一個主體部分。與之發展有關的研究問題主要包括:銀行在共用支付系統和自身內部系統的技術創新方面的激勵;支付技術進步對銀行成本的影響;中央銀行提供支付服務如何收費;信用卡市場中信息不對稱的作用和新篩選技術可能產生的影響。

(一)支付系統技術創新的激勵

為什么支付系統的技術應用和擴散似乎落后于其它許多領域(如手機、互聯網等),而且在不同的國家表現不同?Milne[1](1613-1630)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銀行支付屬于信息服務,在手機和互聯網等連接幾乎是實時的環境中,清算一張支票在英國仍然要花三天或三天以上的時間,在美國需要兩天或更長的時間;但在北歐等小國則只需要一天。認識和解決這一問題的經濟意義十分重大,因為支付服務是資源密集型業務,成本巨大。根據Humphrey 等人[2](17-39)的估計,美國的支付服務活動成本約占GNP的3%。APAC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做過的一項調查同樣顯示,英國銀行業提供支付服務的總成本占GNP的比例也在3%左右;在北歐等小國成本要低些。根據Gresvik和Owre的測算,2001年挪威銀行業提供支付的成本達到59億挪威克郎,約占當年挪威GDP的0.4%。

支付系統技術特別是電子支付技術的創新發展將有助于支付成本的迅速下降,然而該領域的技術進步為什么會出現滯后現象?Milne提出理論模型對此進行了解釋。銀行投資于支付服務項目時存在不同的激勵。共用支付服務網絡存在外部性,其費用要由系統中所有銀行分擔,因此,在對該類網絡增加投資時必須系統中的所有或多數銀行進行合作。而另一方面,為了充分利用支付帳戶的外部性,銀行具有致力于自身內部網絡投資開發的強烈動機。當選擇是否對共用網絡進行投資時,銀行自然要考慮能從中得到多大利益,答案自然是“不多”。這一理論模型的另一個貢獻是它解釋了各國間的支付系統網絡效率存在差異的原因,比如英國的系統要比北歐國家慢得多。而根據經典的微觀經濟理論,與銀行體系度高集中的小國(像北歐國家)相比,技術創新在具有競爭性銀行體系的大國應該發展的更快,但現實卻與之正好相反。

(二)支付技術進步對銀行業成本的影響

支付技術直接影響銀行經營成本,其成本效率如何衡量?銀行提供支付服務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其趨勢是:非現金支付取代現金支付;非現金支付中電子支付取代紙質支付。相應地,提供支付服務的渠道也發生變化。技術變化提高了銀行服務效率,如電子支付成本僅為紙質支付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3](159-174)在歐洲,1987年到1999年間,人均非現金支付上升了82%,其中電子交易增加了84%;銀行分支機構擁有的ATM機平均數量增加了3.25倍,與此同時,銀行運營成本下降了24%。技術變化對銀行業或其它產業的成本影響由于難以直接界定,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用時間虛擬變量來進行估計,還有的是用成本中投入因素的比例變化來體現技術進步。因而大部分研究只是進行可能的推測,只有一些分析就特定銀行服務有關的特定成本下降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4](141-176)[5](57-95)。Humphrey等[6](1631-1652)的研究則更進一步,主要貢獻在于明確區分了技術變化的具體因素對銀行成本產生的特定影響。為了衡量對總成本的影響,他們將技術變化歸納為:(1)從紙質支付到電子支付系統的變化;(2)從分支機構到ATM的變化;就這些技術變化帶來的銀行成本節約建立模型并應用歐洲12國的數據進行檢驗。他們發現技術進步對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可節省320億美元或相當于GDP 0.38%的費用,并由此推測:如果銀行對所有支付均采用電子而非紙質方式進行處理,那么節省的費用可能高達GDP 的1%。為了進行更為細致的分析,Humphrey等將銀行業成本與兩種服務提供渠道(ATMs和分支行)以及4種支付處理方式(支票、紙質轉帳、電子轉帳、借記/貸記卡)聯系起來,而不是利用傳統的成本函數如資產負債表中的銀行貸款和銀行存款來測算成本。

(三)中央銀行提供支付服務的費用衡量

中央銀行通常為國內存款機構提供支付服務,如何合理收費?美國1980年貨幣控制法規定,美聯儲通過12家聯邦儲備銀行向存款機構提供票據清算和電子資金劃撥等支付服務,這些商業性機構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全部費用。Barnes和Lopez[7](1687-1711)對美聯儲應該收取多少費用、使用什么方法確定費用最為合理進行了研究。一直以來,美聯儲確定支付服務費用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平均股權資本成本(COE),衡量COE的基本方法是將同類銀行控股公司歸為一組,應用諸如CAPM之類的方法進行計算。然而,正如Fama和French及其它諸多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用 CAPM很難準確測度股權資本成本。盡管如此,CAPM在實踐中仍然被廣泛使用,美聯儲就一直在使用該方法。Barnes和Lopez詳細地考察了在使用 CAPM時的各種不同選擇中哪種方法對美聯儲來說最為適當。這些選擇包括:哪些公開交易的銀行控股公司應該被包括在同一組合中;哪些附加因素應該加入CAPM 模型中;應該選擇哪種計量經濟學方法以及該方法應該包括公司哪些特定因素。

(四)信用卡利率粘性下降趨勢及其理論解釋

注:6個月CD、3個月國債的利率為二級市場利率;圖中陰影部分為經濟衰退期。

資料來源:轉引自Calem等:“Switching costs and adverse selection in the market for credit cards: New evidence”,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653-1685.[8](1653-1685)

信用卡市場上的利率現象一直困擾著經濟學家:即使在具有數千競爭者、類似完全競爭的市場上,信用卡利率與其它金融工具利率相比似乎總是處于高位水平(見下圖)。在美國,信用卡利率雖然與整個金融市場利率表現出的下降趨勢一致,從1992年1季度末的18%穩步降至2004年4季度末的12.5%,但大大高于其它金融產品利率,從1991年起其變動趨勢具有粘性,利差則與以前趨勢一樣呈反周期變動。對于信用卡利率粘性下降趨勢有多種解釋,包括逆向選擇、搜尋成本和轉換成本等假說。Ausubel(1991)[9](50-81)提出了逆向選擇模型,認為低風險消費者總是低估未來信用卡借款額,因而對信用卡信貸利率的敏感度低于高風險的消費者,這樣,發卡機構不會競爭性地降低利率,因為降低利率只會吸引更多的高風險客戶。他認為這種敏感性的缺失導致發卡機構能夠持續賺取超額利潤,即使這個行業表面上看來是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但這些觀點沒有得到完全認可。Berlin和 Mester發現消費者搜尋成本不足以解釋信用卡市場的不完全競爭。他們發現,即使在20世紀80年代搜尋成本被認為起重要作用的時期,信用卡利率分布與許多搜尋模型并不一致。Crook、[10]Kerr和Dunn運用1989年的消費者財務調查數據進行研究后并沒有發現搜尋行為與信用卡余額之間存在相關性。

二、支付系統中的新技術應用

新技術在支付系統中應用需要考慮到兩個重要問題:消費者是否愿意采用新的支付技術以及在增加其安全性的同時而不增加消費者負擔。Bauer和Hein、[11](1713-1725)Roth和Richter[12](1727-1751)等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

(一)支付系統中消費者采納新技術的可能性

銀行不同客戶采用新技術以獲得金融服務的速度為什么不同?這對銀行來說是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因為在致力于將新技術如無線通信、網絡等應用于金融服務時,應了解有多少客戶將會采用新技術服務方式是其盈利的基礎。為了研究這一問題,Bauer和Hein建立了一個理論模型,采納新技術的可能性取決于消費者從新技術中獲得的效用增加、技術成本和風險貼水。他們使用1998年的SCF數據對這一模型進行了檢驗。該項調查提供了哪些家庭使用網絡銀行、哪些家庭使用電話銀行的數據,同時還包括銀行帳戶數和人口統計量等多種其它數據。最引人關注的方面是Bauer和Hein根據消費者對與風險行為有關的一連串主觀問題的回答來確定每個消費者風險規避程度。Bauer和Hein的實證結果與模型的理論預測是一致的,他們發現消費者使用互聯網帳戶的概率與消費者所擁有較多的支票帳戶數、較低的年齡、較高的收入和較高的網絡操作熟練度顯著相關。最有意義的是消費者自我評估的風險規避程度越高,采用新技術如網上銀行的可能性越小。

(二)兼顧安全性和可用性的方案創新

ATM提供者和使用者經常被這樣的問題所困擾,即犯罪分子以欺詐方式獲得和使用個人識別碼以及盜取信用卡背面磁條信息,且其手段越來越高明,如罪犯通過隱藏的照相機等獲取個人在ATM上的密碼等。Roth 和Richter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方案。Roth和Richter的方案其別出心裁之處在于兼顧了安全性和可用性兩個方面。Roth和Richter就其方案的安全性和可用性進行了廣泛測試,其結果證明運行非常良好。他們發現該方案的鍵入時間雖然比現行方式稍長一點,但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因而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三、國際背景中的支付結算系統

(一)銀行間貨幣市場的跨國支付結算流

在金融市場日益一體化的今天,跨國支付資金流動有什么規律?Rosati 和 Secola[13](1753-1782)用引力模型解釋巨大的資金支付在歐洲國家之間的流動。引力模型已經廣泛地應用于國際貿易研究文獻中,用于測度國家大小和距離對貿易流向的影響。Portes和 Rey、Portes等的研究表明引力模型解釋國際金融資產交易現象與國際貿易一樣良好。Rosati 和 Secola用此模型考察了歐洲兩個不同的銀行間歐元大額支付系統,即由歐洲中央銀行操作的TARGET系統與由歐洲銀行業協會操作的非官方EURO1系統。TARGET是全額支付系統,目前包括15個國家RTGS(實時全額結算)系統和歐洲中央銀行支付機制,聯結歐盟內部大約3500個信貸機構(超過40000個分支和附屬機構)。

Rosati 和 Secola分析了歐洲不同國家間資金支付流,檢驗了不同金融中心的影響以及一個國家的銀行體系對其它國家流動性供給可能產生的依賴。作者將歐元區域內的流動性歸為三個不同循環路徑。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循環路徑包括歐盟中的核心或最大的國家德國、法國和英國。第二個循環路徑是向小國或中等國家提供流動性的主要國家。最后一個是存在地緣或文化聯系的較小國家之間的流動性供給(如北歐循環路徑和伊伯利亞循環路徑)。除了考察資金支付如何在空間流動的引力模型外,Rosati 和 Secola還應用1999年到 2002年的日數據研究了決定支付流隨時間而變化的因素。其目的在于區別資金支付流的經濟決定因素和技術決定因素。

(二)證券結算系統的規模經濟性

證券結算系統是否存在規模經濟?不同種類、規模、地域間的結算系統潛在的成本節約是否存在差異?清算和結算成本是構成證券投資者的主要交易費用,因此清算和結算服務效率是完善證券市場功能的基礎。提供清算結算服務的機構有三類:國內中央結算機構、國際中央結算機構和托管商。Lannoo和Levin通過對證券業的國際比較發現歐盟證券結算系統的操作成本高于美國。Giovannini Group對歐盟跨國清算和結算安排進行了全面評估。Schmiedel 等[14](1783-1806)則分析了股票、有息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等證券結算的規模經濟性,提出了規模經濟是否會導致出現一個或一些全球證券結算系統的問題。Schmiedel 等認為需要研究市場所在地工業結構的供給和需求。市場微觀結構的許多文獻已經研究了需求,而他們未對結算服務的供給問題進行考察。筆者將研究股票交易規模經濟的方法應用于對結算系統的分析。

四、證券結算系統的危機擴散

證券結算系統出現重大故障特別是其主要參與方違約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正如911發生時那樣,證券結算系統癱瘓可能產生嚴重后果,因此理解類似的崩潰所產生的動態影響非常重要[15](1807-1834)。然而很少有人對證券結算系統風險進行研究,學者們(Diamond和Dybvig,1983;Rochet和Tirole,1996;Allen和Gale,2000;Diamond和Rajan,2003)關注的是銀行間市場風險擴散的問題。一家銀行破產可能引起其它銀行因失去清償力而破產,因而信用風險和清償力風險至關重要。Humphrey發現,美國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系統一家參與方支付失敗將引起37%的機構失敗。Angelini等、Northcott分別發現意大利、加拿大的系統風險很低或不存在風險。Upper和Worms、Furfine、Degryse和Nguyen得出類似的結論。然而,Devriese 和Mitchell認為證券結算系統風險是存在的。證券結算系統與支付系統存在兩方面差異:一個是前者既涉及到現金又涉及到有價證券;而后者只涉及到現金。這樣,從所持有現金和證券的角度看,主要參與方一旦違約就會對系統中其它成員形成沖擊。另一個是證券結算與交易之間存在時滯,這將會增加結算系統的風險,因為資產價格在這期間可能已經發生變化。一家參與方違約引起流動性不足將使其它參與方不得不變現抵押品,導致資產價格下跌,可能使得非違約參與方額外增加了流動性風險。而且,由于結算存在時滯,違約影響所持續的時間可能長于結算期,這是因為交易主體必須對他們未來交易違約影響做出預測,如果結算失敗高于交易主體的預期,則這些不準確的預測可能會導致新的結算失敗發生。

五、對中國現狀的幾點思考

(一)共用支付系統應由非盈利組織進行投資管理

金融機構的共用支付網絡系統應該由一個非盈利組織利用公共資源進行投資,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從而確保該領域的技術發展處于前沿水平??梢员苊夤灿弥Ц毒W絡由金融機構共建可能導致的投資不足和過度利用的問題。因此,在我國,中國人民銀行應該對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加強投資和管理,建好“數據備份中心”、“全國清算中心”等。而中國銀聯有限公司最好能夠轉變成真正的非盈利性機構。

(二)研究支付結算服務費用合理定價的標準

支付結算服務費用合理定價是中國人民銀行等非盈利機構實現“為社會提供低成本、大業務量的支付清算服務”目標的基礎。非盈利機構提供大額和小額等支付服務,在確定服務費用時應該遵循“費用承擔原則”以保證收支平衡。同樣,商業銀行對客戶的收費也要有合理標準,因此,需要研究以何種科學依據進行支付結算費用定價這一課題,盡量避免出現諸如小額支付系統試運行時由于費用問題而導致業務遲遲沒有進展、ATM跨行查詢收費等引起軒然大波之類的問題。

(三)銀行在對其內部支付技術進行投資時要考慮收益和安全性

一般來說,支付技術進步將直接降低銀行經營成本,然而我國的銀行在各自支付技術投入方面雖然不遺余力,但其投資收益并不理想,這與沒有重視其盈利基礎有直接關系,即了解什么類型的客戶和多少客戶將會采用新技術服務方式。因此,加強對消費者人群特征的研究尤為迫切,特別是還應重點向年輕消費者宣傳采用新技術的利益優勢。與此同時,如何進行兼顧安全性和可用性的技術方案創新以消除ATM、網絡銀行等安全隱患也非常重要,避免諸如中國工商銀行網銀客戶資金被盜之類的事件發生。

(四)加強信用卡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和利率研究

我國各家銀行雖然紛紛推出各種促銷手段積極擴大信用卡市場份額,但有一點是一樣的,即信用卡利率自1999年以來一直不變,目前十幾種信用卡透支利率都是日息萬分之五(合年利率18%),大大高于其它金融產品收益,盡管期間存、貸款基準利率經過了多次調整。雖然信用卡市場由于信用篩選等技術的應用正在發生制度性變化,但信息不對稱在信用卡資源配置方面仍然起著重要作用。中國人民銀行如何據此研究確定信用卡利率水平將有助于信用卡市場的健康發展,即便將信用卡利率制定權下放至各家銀行,對這一課題的研究依然非常重要。

(五)防范和遏止支付結算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和蔓延

雖然我國銀行間支付結算系統和證券結算系統已經走上與國際接軌之路,但在技術和管理上還都不夠成熟。對支付結算系統失靈風險進行研究以免讓偶發性支付問題演變成系統性危機有著重要的政策意義。首先要研究如何監控系統中大額交易者的異常交易;其次,在災難性事故發生時,系統本身(或中央銀行)如何提供額外流動性支持以緩解或消除不利影響。

此外,隨著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的增強,我國與周邊國家及地區的支付資金流動越來越頻繁,其規律和發展趨勢是個急待研究的領域。

主要參考文獻:

[1]Milne, 2006,“What’s in it for us? Network effects and bank payment innov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2]Humphrey, D.B., Pulley, L.B., Vesala, J.M., 2000, “The checks in the mail: Why the united states lags in the adoption of cost-saving electronic payments”,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17 (1).

[3]Humphrey, D., Willesson, M., Lindblom, T., Bergendahl, G., 2003, “What does it cost to make a payment?”,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

[4]Berger, A., 2003,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35.

[5]Berger, A., Mester, L., 2003, “Explaining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US banks: Technological change, deregulation, and dynamic changes in competi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2.

[6]Humphrey, Willesson, Bergendahl, Lindblom, 2006, “Benefits from a changing payment technology in European banking”,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7]Barnes, M. L. Lopez, 2006,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cost of equity capital”,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8]Calem, Gordy and Mester,2006,“Switching costs and adverse selection in the market for credit cards: New evidence”,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9]Ausubel, L.M., 1991, “The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 (1).

[10]Crook. J., 2002, “Adverse selection and search in the bank credit card market”, Credit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1]Bauer, Scott E.Hein,2006, “The effect of heterogeneous risk on the early adoption of Internet banking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2]Roth , Kai Richter,2006, “How to fend off shoulder surfing” ,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3]Rosati, Stefania Secola, 2006, “Explaining cross-border large-value payment flows: Evidence from TARGET and EURO1 data” ,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4]Schmiedel, Markku Malkama¨ki, Juha Tarkka,2006, “Economies of scale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securities depository and settlement system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5]Devriese ,Janet Mitchell, 2006, “Liquidity risk in securities settlement”,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Frontiers in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s: Four Research Themes

He Guanghui1Yang Xianyue2Abstract: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 directly relates to financial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which bears extensive attentions. This paper examines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s from many different angles, ranging from very micro-level analysis to very macro-level discussions, that is, developments in payment systems in consumer financial market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payment systems, the macro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 of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 and what happens when there is a major default in a securities settlement system. These researches contribute us to consider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 in China.

Key words: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 financial servi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篇6

>> 簡論文化自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二維關系 簡論消費文化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淺談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90后”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路徑探討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路徑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滯怠對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影響 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 大學生文化自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研究 文化自覺視野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論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簡論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途徑 簡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建設 文化自覺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使命 多元文化格局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尋 孝道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路徑研究 以先進文化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 網絡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分析 試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陳勇.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J]. 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2005(3).

[3]孫祥軍. 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發展與創新[D]. 山東師 范大學,2007(6) .

[4]齊衛平. 基于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 思 想理論教育,2012(1):22 .

[5]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6:641.

[6]鄭永廷. 論高校文化發展與文化自覺[J]. 思想理論教育,2012 (1):5.

[7]弗蘭西斯?薛華. 前車可鑒——西方思想文化的興衰[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75.

[8]哈拉爾德?米勒. 文明的共存——對塞繆爾?亨廷頓“文明 沖突論”的批判[M]. 酈紅,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51.

[9]劉先春,等. 中國化的四大根基——關于馬克思主 義中國化基本經驗的理論總結[J]. 理論學刊,2011(2).

[10]劉芳. 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略考量[J]. 思想理論教育, 2012(1):9.

篇7

跳躍是山溪的形影,嬉鬧喧嘩是溪水的性格,她唱著歌兒從大山腳下流淌而過,大山覺得她有點玩世不恭。

大山說:“你不能安靜點嗎?”小溪說:“那我的生命就結束了?!?/p>

大山不以為然:“你姐姐也是水,她莊淑賢雅,像個大家閨秀,你怎么總是瘋瘋癲癲地亂蹦亂跳?”

小溪回答:“她是被你鎖在山環里一泓漂亮的死水,永遠流不出山巒的閨幃。我不喜歡做姐姐的疊影?!?/p>

“湖里有片片白帆,”大山說,“還有游人的彩艇。”

“可是姐姐快樂嗎?”溪水詢問大山說?!拔以趺纯偮牪灰娝母杪暎俊?/p>

“她日子比你過得安閑多了,”大山以洪亮的聲音回答,“多少 游人流戀忘返,多少照相機為她倩影拍照。”

溪水在亂石中跳蹦著,咯咯地對著大山笑了:“她自由嗎?她能像我這么無拘無束地撒歡嗎?她知道山外世界的色彩嗎?她——”

大山怏怏不快地打斷了小溪流的話:“你要的是哪家的自由?你瘋瘋癲癲地要流淌到哪兒去?你既生在大山腳下,就該有山的遺傳基因,我站在這兒一動不動,與天上的日月星辰為伍,已然有幾千年了。我看見只有咱們這座大山的后代,最安分守己,最克己讓人,最文明古老,最恪守山規。”

小溪依然笑著,一束束浪語向大山提出質詢:“您是挺高的,高得可以和天穹媲美??墒悄匆娫铝辽嫌酗w船著陸過嗎?您看見過您頭頂上的‘太空行人’嗎?”

大山仿佛得了聾耳癥似的,反問腳下的小溪說:“你說什么——你說什么——月亮上只有搞藥的兔兒爺和嫦娥,什么時候有過‘飛船’落腳?幾千年來,除了太陽、月亮、星星和云彩出現在我頭冠之上,再沒有別的東西比我高了,哪兒有過什么‘太空行人’?”

“您的確是太老了?!毙∠杪暲锍霈F了幾分憂傷,“只知采昔日天地日月之精華,不知吮今日宇宙天穹之甘露,這樣下去,您的靈魂會枯萎的,直到沒了大山的魂魄!”

大山憤怒了,向小溪狂吼道:“站住——你給我停下奔跑的腳步?!?/p>

小溪被大山的施威嚇哭了。每束躍起的浪花,都是她晶瑩的淚雨。是的,她生于斯長于斯,山表里不斷奔涌而出的泉水,是生養她的母體;溝壑中擋路的嶙峋怪石,又賦予她一往無前的勇氣。但是,像遠祖大山那么僵直、一動不動地站立,與其說它活著,不如說它已經死去。因而,她淚花飛濺地向大山告別說:“不,我沒有姐姐的安份,我向往山外的江,山外的河——我要和流淌著的大江、大河并肩挽臂,在流動中燃燒自己,發熱、發電、發光!”

大山急了,向小溪發出最后告誡:“你知道嗎,大江大河最后的歸宿是大海,那你就完全沒了‘大家庭’‘山不可移’的本性了!”

“只有流動的東西,生命才能永恒?!毙∠臏I雨,化做搖撼山岳的濤聲,“再見吧——我的遠祖——”

15.請概括“大山”“小溪”各自的特點。

大山:

小溪:

16.副標題中“生”與“死”在文章中是指什么?

17.請找出最能表明“大山”觀點的大山的話和最能體現“小溪”觀點的小溪的話。

18.“大山”“小溪”對對方的評價是怎樣的?

19.對于“姐姐”,大山、小溪各是什么態度?

篇8

論文摘要:高校環境的新變化必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和要求。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特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人文關懷,探尋其實現途徑,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必須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為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現代社會的巨大變遷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行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倫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際關系等方面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他們還沒有形成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關懷,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一、人文關懷的內涵及其價值體現

重視和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內在要求。從哲學意義上說,人文關懷關注人自身的命運與價值,是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人文關懷以人文精神為主導,其內涵包括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自由尊嚴、道義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則和理性精神。人文關懷的現實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和平等。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著眼于培養人們樹立開拓進取的人生態度,莊嚴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鮮明的個性意識與集體主義風格,健康開放的文化心態與精神風貌。從現實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是指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人文關懷就是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和個性需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理解、關心和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現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人,塑造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關注人的生存狀態,特別是人的精神存在及其發展,追問人的存在價值和人生意義。因此,人文關懷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為本質的內容,其實現程度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把人文關懷完全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從以下三個途徑展開。

1.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觀念和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堅持什么樣的教育觀念或者教育理念,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倡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積極意義,就在于充分肯定人,充分實現人的心靈自由、精神解放的人文主義理想,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基本關系中,追求和諧統一,目的是使當代大學生在認識世界、認識人生、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實踐過程中獲得和諧、自由和具有創造性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變思想政治教育中那種不從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出發,而是把社會的道德規范作為一種外部力量來束縛人的傳統做法,改變原來那種硬性地要求人無條件地、機械地按照道德規則行事以及人在社會道德規范面前只能是被動服從者的不良現象。我們必須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說教式、灌輸式的教育而向對話式轉變,實現教育者、受教育者雙方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對話式教育會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雙方熱烈的討論甚至爭論,這是人與人平等相處的基本方式。對話式教育顯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和教育者的情感投入,從而在師生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

2.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為學生現實生活服務的具體實踐活動中去。這也是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特色。在歐美發達國家,學校普遍具有良好的服務中心和服務設施,一般的學校都配有學生活動指導員,并設有咨詢處、宿舍顧問、貸款和獎學金部、紀律顧問、法律援助部門等服務機構。同時,學校還聘請一些顧問,如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專家、精神病治療專家等,來診斷和解決學生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通過這些人性化的服務,在解決學生具體困難的過程中使學生感覺到國家的存在和社會的溫暖,其公民的主體人格和愛國情懷也由此得以萌生。這種人文關懷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原有的強制化和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也不符合現代教育的主旨精神。

3.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培育高品質價值觀

學者周圍平認為,人之為人,一個更為本質的特征就是超越性。超越性是指人對超出生存以上的意義的尋求。與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質。超越性有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這是心靈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對生命的愛,因為這種愛,不愿生命流逝,便會珍惜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感受,發展豐富的內心生活;也因為這種愛,不愿虛度生命,便要尋求生命的意義,對人生進行思考。二是靈魂的認真。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必然會引向對人生意義、價值的追問。三是在精神上與某種宇宙精神本質建立聯系的渴望。上述的人文精神或人文關懷其實質是對個人內在的心靈生活的無比關注,周國平認為,這比外在的生活更重要。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采取學習、體驗等各種方式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加深他們對人生意義的理解,提高他們的精神品質。

總之,人文關懷充分體現了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主體性的肯定,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視,體現了人學思想的發展和完善。包含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目的。人文關懷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審視、把握和闡釋。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在繼承和發揚過去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體系,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境和價值追求等方面實現全面創新。

篇9

關鍵詞 論文題目審核;論文評選;評選流程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4-0023-02

近年來,信息技術公司作為大慶油田的最大的信息技術密集型單位,為了推進中國石油油氣生產信息化建設,按照《中國石油“十二五”信息技術總體規劃》要求,信息技術公司每年都會承載大量的信息項目的研發任務。在這些項目中,技術人員們付出了他們艱辛的勞動,同時也取得了眾多技術革新成果。因此,為了切實貫徹落實信息技術公司科技發展戰略,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并穩步推進公司科技進步與技術水平,及時地將這些成果進行匯總、評審,能夠更加有效地提高技術人員的勞動熱情與科技創新精神。

技術論文評審是提升公司科技創新戰略的一項重要工作,由于涉及到的人員、部門較多并且工作量較大,因此傳統的人工評審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化的管理要求。隨著軟件、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設計出一套技術論文評審系統顯得尤為必要,既提高了論文評審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規范性,還保證了評審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開。

1 系統整體設計

1.1 系統需求分析

1.1.1 技術可行性

隨著中國石油油氣生產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推進、深入,大慶油田信息技術公司軟件開發組近年來圓滿完成了多個重大軟件信息項目的開發任務并擁有眾多優秀的程序研發人員和成熟的技術手段,所以在技術上完全可以勝任。

1.1.2 經濟可行性

從項目所需費用和經濟效益上看是可行的。論文評審系統無須再次投資相關硬件設備,完全可以依靠公司內部已有硬件環境作為平臺支撐;系統所需的軟件開發工具簡單并且易于

維護。

另外,在以往的論文審核過程中需要提交大量的紙質的論文手稿,一旦在論文中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失誤,如:標點缺失,格式不符、語義不暢的情況,通常會重新修改論文并打印,這樣就造成了打印紙的大量浪費,與我們黨倡導的“建設節約型社會”相不符,同時也不利于環境保護。

因此對于信息技術公司來說,開發技術論文評審系統是可行的,同時也是必要的。

1.1.3 管理可行性

管理上的可行性是指,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和人員的計算機素養的極大提高,對于計算機系統的基本操作和相應系統的維護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從管理角度來講是可以做到的。

1.1.4 業務流程分析

業務流程圖如圖1所示。

1.2 系統總體架構

論文評審系統采用基于Web的B/S三層體系結構模式。客戶端瀏覽器發出請求,由服務器端來完成如數據請求、加工、結果返回以及動態網頁生成等全部工作。系統應用B/S結構,服務器將承載更多的工作,并且能夠簡化客戶機的工作量。B/S三層體系結構將業務邏輯進行封裝,提高軟件的復用度和可維護性。

1.3 系統功能設計

根據對相關用戶功能的解析,本系統主要劃分為以下幾個主要功能模塊:①員工模塊;②員工所在主管科技領導模塊;③科技發展部管理人員模塊;④評委模塊。

1.3.1 系統初始化

1)科技發展部管理人員。

2)各級單位主管科技領導。

3)評委人員。

1.3.2 公共功能

1)用戶登錄(Web登錄)。

2)修改個人信息。

1.3.3 員工模塊

1)員工提交論文題目。

2)論文選題結果查看(選題結果是否與其他人沖突,是否選上論文題目)。

3)查詢論文的最終評審結果。

1.3.4 各級單位主管科技領導模塊

1)在本單位員工提交的論文題目系統審核通過后,在對論文的內容等方面進行初審(主要內容包括:文章是否緊緊圍繞信息通信行業及公司發展戰略;是否有實用性、針對性、革新性、前瞻性;字體、排版等是否符合要求)。

2)初審論文。

①初審通過,論文向信息技術公司科技發展部推薦提交;同時按照文章的內容對論文進行初次分類;

②初審未通過,提交備注意見,通知本單位員工修改并重新提交審核。

1.3.5 科技發展部模塊

1)管理各級注冊用戶。

2)向各級單位主管科技領導下達公司進行“評審論文”的通知。

3)對各級單位推薦的論文在內容等方面進行二審。

4)二審論文。

①二審通過,論文設置成“進入待評審階段”;②二審未通過,提交備注意見,通知各級單位主管科技領導修改并重新提交;③當所有論文都進入待評審階段,通知評委組進行評審

打分。

5)所有評委評分結束后,系統會自動按分數高低將論文進行排列顯示,按照名次先后設置不同的獎項,并通知論文作者獲獎情況,同時將獲獎文章存入數據庫備案。

6)通過網站向全公司展示獲獎論文,進行技術交流。

1.3.6 評委模塊

1)論文按照匿名隨機分配給評委組,由評委進行打分,打分后按照“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取平均值”的原則由系統即時計算出該論文的分數。

2)當論文有爭議時,可以申請全體評委復評。

2 未來展望

大慶油田信息技術公司論文評審系統提高了論文評審的現代化管理水平,真正實現公開公平、簡單易行、效能提升的論文評審管理。本次論文系統采用了先進的計算機軟件技術與科學嚴謹的評審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精簡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規范化的目標,對科技技術信息化建設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同時可向全油田推廣這套系統,全面提升油田信息化水平。

參考文獻

[1]許淳熙.論文評審的歷史考察[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08).

篇10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

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培育高校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理論支撐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之最高目標,是現實人類總體和每個人充分自由的發展。它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在談到人的能力全面發展時,馬克思常用的表述是“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在談到全面發展的人的能力時,恩格斯說這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比说哪芰χ饕溉说膭趧恿?、社會交際能力、管理力、科技研究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等。它是人們具有的表現、實現和確證自己的社會本質的內在力量,是其他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二)人的自由個性的充分發展。人的個性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發展的集中體現,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內涵。人的個性是人與人的特性方面的差異,如行為特點、愛好、性格、心理、氣質等。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人的獨特性發展。沒有差異就沒有個性,馬克思強調人要“獨創的和自由的發展”;二是人的自主性發展。馬克思把人的個性叫做“自由個性”,就意味著,只有獨立才能自由,只有自主才能自由,只有自由才有個性。

(三)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作為現實的人的本質,是由其所處的社會關系的總和來規定的,并且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只有社會關系的豐富性和處在社會關系中的人的豐富性都得到實現,人才能有實現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

(四)人的主體性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一再說:“人始終是主體?!敝黧w性是指憑借自己的綜合素質與實踐活動而處于支配地位,成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屬性,是人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目的性、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人的主體性的全面發展不但指其特殊屬性的充分發揮,而且指人成為自然界的主體、社會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這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

(五)人的價值的全面實現。在哲學里人的價值形式主要有:個人對社會的價值、社會對個人的價值和自我價值。三者是辯證統一的。對個人來說,只有對社會有所貢獻,個人才能更好地享受;對于社會來說,只有重視個人的需要,才能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人的全面發展最終要體現在人的價值的全面實現上。

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高校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關系分析

(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論指導意義。在人的素質結構中,思想道德素質是人的核心素質,它決定著人的其它素質的方向和性質,它要求培育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不僅要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還要兼顧大學生其它方面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還為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提供反思的視角。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做的效果如何,存在哪些問題,皆可以以“是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標準來衡量。

(二)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意義。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路徑之一,其最終目標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標涉及到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他們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等。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點則在于素質的提高。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實踐成果也可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三、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視野下高校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實踐路徑

(一)端正思想觀念。傳統教育重傳授知識,輕培養能力。培養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精神,要轉變舊觀念,確立新的人才觀、質量觀,把培養人文精神當作培養目標中的重要指標,把能否培養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理工科大學生,作為衡量學校理工科教學質量、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一個學校要把人文精神的培養真正落在實處,就要既形成積極的輿論,又要加以深入研究,以提高水平、加大力度、強化思想和行為的自覺性。

(二)優化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對于陶冶學生性情、提升境界、升華情感和內化人文知識的作用很突出。校園的第二課堂活動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它能夠優化校園環境,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達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梢圆扇 白叱鋈?,請進來”的辦法,經常邀請名校的人文學院專家學者或其他大師級人物來校講學,定期開展人文講座,進行深層次的人文知識的探討;利用各種大學生社團活動,豐富大學生的文化生活。

(三)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是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陣地。這里既有培養人文精神的課堂觀問題,又有優化課堂教學的問題;既有教學內容問題,又有教學方法問題。教師應該牢固占領課堂這個培育人文精神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