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藝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06:14: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模藝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模型準備
首先要了解實際背景,尋找內在規律,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提出問題。
1.2模型假設
在明確目的、掌握資料的基礎上,抓住問題的本質,舍棄次要因素,對實際問題做出合理的簡化假設。
1.3模型建立
在所作的假設條件下,用適當的數學方法去刻畫變量之間的關系,得出一個數學結構,即數學模型。原則上,在能夠達到預期效果的基礎上,選擇的數學方法應越簡單越好。
1.4模型求解
建模后要對模型進行分析、求解,求解會涉及圖解、定理證明及解方程等不同數學方法,有時還需用計算機求數值解。
1.5模型分析、檢驗、應用模型的結果
應當能解釋已存的現象,處理方法應該是最優的決策和控制方案,所以,對模型的解需要進行分析檢驗。把求得的數學結果返回到實際問題中去,檢驗其合理性。如果理論結果符合實際情況,那么就可以用它來指導實踐,否則需再重新提出假設、建模、求解,直到模型結果與實際相符,才能進行實際應用。總之,數學建模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不可能用一些條條框框的規則規定的十分死板,只要是能夠做到全面兼顧、能抓住問題的本質、最終檢驗結果合理,都是一個好的數學模型。
2數學建模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
2.1DNA序列分類模型
DNA分子是遺傳信息存儲的基本單位,許多生命科學中的重大問題都依賴于對這種特殊分子的深入了解。因此,關于DNA分子結構與功能的問題,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大的課題之一。DNA序列分類問題是研究DNA分子結構的基礎,它常用的方法是聚類分析法。聚類分析是使用數據建模簡化數據的一種方法,它將數據分成不同的類或者簇,同一個簇中的數據有很大的同質性,而不同的簇中的數據有很大的相異性。在對DNA序列進行分類時,需首先引入樣品變量,比如說單個堿基的豐度、兩堿基豐度之比等;然后計算出每條DNA序列的樣品變量值,存入到向量中;最后根據相似度度量原理,計算出所有序列兩兩之間的Lance與Williams距離,依據距離的遠近進行分類。對于模型的好壞,可選取已知分類的DNA序列進行檢驗,若按照該模型做出的分類與已知分類相符,則模型可取,反之則需調試樣本變量,直到取得滿意的結果為止。
2.2傳染病模型
為了能定量的研究傳染病的傳播規律,人們建立了各種類型的模型來預測、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比如說,SI模型(適用于患病后難以治愈)、SIS模型(適用于患病者治愈后不具有免疫力)、SIR模型(適用于患病者治愈后具有終身免疫力)、SIRS模型(適用于患病者治愈后具有暫時免疫力)等。這里以SIR模型為例來做具體地說明。假設不考慮人口的出生、死亡、流動等因素,設總人口始終保持一個常數N,記t時刻的易感染者、已感染者和已恢復者的人數分別為S(t)、i(t)和r(t),則可建立下面的三房室模型:
2.3療效評價模型
對于同一種疾病,醫生根據其經驗的不同往往會制定出不同的治療方案,而每種方案的經濟成本不同并且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合理評價其療效就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常用的療效評價模型有多元非線性回歸模型、模糊評價模型、灰色關聯度模型以及BP神經網絡模型等。不論哪種模型都需要先確定評價參數,所謂評價參數指的是以什么來衡量療效,如在艾滋病療效評價中,可采用CD4的濃度、HIV的濃度或是CD4與HIV濃度的比值來衡量療效的好壞。而選取模型時,只要它能把樣品的綜合療效客觀真實的體現出來,都是有效的。
3結束語
篇2
關鍵詞:種文化;文化建設;實踐基層;創新機制
一、大力開展基層文藝實踐培訓活動
2012年5月3日,寧波市江北區繁景社區活動中心。“阿姨,手再往上揚一點,對,就這樣!”“動作可以再柔和一些,一起和我再做一遍。”幾位大學生模樣的女孩正在為基層文藝愛好的大叔大媽們耐心細致的講解動作。這是只江北區文化館第三期“大學生種文化藝術實踐基地”的一次普通的基層文藝培訓授課。盡管外面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但是絲毫沒有減輕來自寧波市教育學院的“大學生藝術輔導老師”們和基層文藝團隊的阿姨們教學熱情。這些大學生正在將自己編排的成品舞蹈《最炫民族風》教授給繁景社區舞蹈隊的阿姨。針對這些基層舞蹈隊的阿姨們年齡普遍較大,接受和溝通能力不強的情況,這些大學生下足了功夫,不僅將每一個細節和動作要領清楚明白地解釋給她們聽,還手把手地演示、調整每一個動作,一絲不茍地完成教學實踐工作。不知不覺間,2個小時的培訓課就結束了,這些“大學生藝術輔導老師”們立即馬不停蹄地趕向下一個社區。臨走之前,她們還不忘叮囑社區舞蹈隊的阿姨們在這一周時間里多加練習。
像這樣的由文化館組織的基層文藝實踐培訓,大學生們每周都要進行2次,每次4個課時。盡管培訓有時十分辛苦,又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情況,但是她們沒有一個人退縮。寧波教育學院文藝學生林嫻婷這樣說:“每每看到那些大嬸、大媽滿意欣喜的笑臉時,我們的心情總會變的十分感動。縱然是有一點的疲勞,有一點的煩躁,也會在那一刻雨過天晴,煙消云散。”
二、著力構建基層文藝實踐培訓機制
江北區文化館自2009年開始深入實踐“種文化”基層藝術培訓以來,已經歷經了5個年頭。數年來,在“文化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指引下,江北區文化館已建立起了以普及性培訓、針對性培訓、重點培訓三種培訓模式相結合的“種文化”基層文藝培訓機制,數年間已發展培育基層文藝團隊341支,在基層“種文化”工作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但是,在面對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文藝需求中,江北區文化館逐漸感覺到,全區基層文化事業的發展與基層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仍有矛盾。從事文藝專業基層培訓骨干的嚴重短缺,具體表現為文藝從業人才(或文藝愛好者)配備不足和當地文藝愛好者積極性高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針對這一情況,2010年12月,江北區文化館聯合區內的高校,建立了“大學生種文化藝術實踐基地”這一基層文藝培訓實踐平臺,將高校的學生資源融入到基層“種文化”的培訓中來,有效地解決了文藝培訓人員缺乏與基層文藝需求之間不平衡所產生的矛盾。這是對基層“種文化”藝術培訓的形式的拓展,在擴大培訓范圍,確保培訓人員上,進行了一次創新性的探索和實踐。文化館為不僅為“大學生種文化藝術實踐基地”提供培訓對象聯系、培訓技術輔導、培訓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支持,還協調各方,建立長效的考核機制,保障基地長效運行。
三、充分利用基層文藝實踐培訓雙向平臺
大學生種文化藝術實踐基地是雙向的平臺,它既是一個在基層播撒文藝種子的平臺,又是一個展現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和魅力的平臺。正如進入基層培訓的寧波教育學院文藝學生周琴在自己的基層實踐總結中所寫的那樣:在這幾次實踐中,不僅使我的文藝和教學能力有所提高,還我讓我逐步樹立了信心,我漸漸地覺得,與他人交流溝通不再是一件讓我害怕的事情。這樣的實踐,對我今后步入社會的交際、溝通、就業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
可以說“大學生種文化藝術實踐基地”也是一種共利“雙贏”的創新機制。從基層文藝普及方面來說,大學生種文化藝術實踐基地的創立,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基層群眾文藝人才匱乏,人民業余生活單調枯燥的局面。從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方面來說,其為基層群眾與高校大學生之間建立了溝通渠道,拉近了廣大群眾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很好地實現了高校學生“學以致用、學為社會”的觀念,同時也間接為高校促進就業提供了一條新途徑。高校畢業生在基層深入群眾生活,用理論只是知道實踐,通過實踐深化理論基礎,不斷提高自我的專業水準和綜合素質。大學生通過基層的鍛煉更好地了解了自身和基層人民的需求,政府通過積極的引導,更多的大學生走向基層就業,大大緩解了我市的就業壓力,優化了人才分配模式,使基層群眾和大學生共享由此帶來的成果。
四、顯著廣收基層文藝實踐培訓成效
大學生種文化藝術實踐基地建立近三年來成效顯著,共進開展了九期培訓,累計參與實踐的大學生人數達203人,基層文藝培訓授課數達1840課時.培訓基層文藝群眾逾1700人。培訓覆蓋江北區7個街道1個鎮總計23個社區(村)大學生實習基地在服務基層群眾,培養基層文藝骨干,提高基層群眾文藝鑒賞力,豐富人們日常業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今年上半年,自4月10日開始2013年度(總第三期)大學生種文化藝術培訓以來,已有30名大學進入實踐基地平臺,參與基層培訓。在進入基層開展培訓之前,大學生們先在文化館進行集中培訓之后,再由文化館將大學生分別分配到各個街道社區、村進行種文化培訓,第三期培訓涉及江北區11個社區(村),到目前為止,培訓成品舞5支,共計培訓110課時。
基層群眾對于這些“大學生藝術輔導老師”的到來反響熱烈。江北區文教街道繁景社區是2010年最早一批接受大學生文藝培訓的社區,今年在開展的三期培訓中,有3名學生進入社區,為社區中老年舞蹈隊開展包括舞蹈編排、教授在內的藝術培訓,受到了社區群眾特別是喜愛文藝的群眾的極大歡迎。文教街道文化站站長王敏說:大學生進入我們街道社區開展“種文化”文藝培訓,正在使我們社區群眾的文化生活以及精神面貌發生著悄無聲息的變化。在培訓中,能讓群眾享受到快樂、自信,享受到“文化惠民”帶來的成果,這不僅是對基層文藝的推動,也能帶動整個社區共建“和諧文明”的步伐。
五、結語
“大學生種文化藝術實踐基地”的建立,開創了基層種文化文藝培訓的新模式,極大地豐富江北區基層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有利于基層群眾身心健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社會上一些不穩定因素的影響,使人民安居樂業,充分體現了“文化惠民”的理念,為建立文化強國,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基層文化保障,也是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因此要進一步發展“大學生種文化藝術實踐基地”,擴大培訓的范圍和參與的學校,規范政府引導,加強文化館的業務支持,促使這個創新的培訓平臺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楊維松:論低碳經濟的法律調整機制[J].理論學習,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