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電技術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0 14:21: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供配電技術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教學改革;探索;實踐;實訓室建設;技能鑒定
作者簡介:李明豹(1975-),男,江蘇南京人,蘇州大學陽澄湖校區,講師。(江蘇 蘇州 215131)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0-0049-02
我國經濟這些年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中國制造的標簽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房地產行業也飛速發展。制造業及房地產等行業的發展給蘇州大學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的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地,必須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性的人才來滿足行業發展的需求。最近幾年,職業教育也從規模發展轉到內涵建設上來,這需要有強有力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來支撐。課程建設作為培養高規格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因素的作用日益突顯出來。蘇州大學的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2002年開始招生,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應用型人才。通過對行業發展的分析以及各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定期對專業教學計劃進行修訂以適應行業對人才的要求。“建筑供配電”課程作為本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在內容及實訓項目、實訓室建設上,經過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逐步與現場崗位所要求的知識技能對接,讓學生在校園內就能學習和掌握現場工作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更快地適應企業的要求。
一、建筑供配電課程的要求
1.課程改革前的基本情況
“建筑供配電”課程的課時一般為60課時左右,其中包含一周的校內實訓。筑供配電課程涵蓋內容多,包含系統設備、負荷計算、線纜與設備選擇等主要內容,理論性及實踐性要求高。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全面的知識技能的教學任務,難度巨大。在課程改革之前,任課老師主要在教室里完成授課,對于設備的認知也主要通過多媒體教學,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缺少感性認識;實訓設備為樓宇供配電系統實訓臺,承擔本專業業“建筑供配電”及“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安裝運行”等課程實訓。學生在本實訓室通過實訓學會供配電系統的監測與控制等基本專業技能,但由于是教學設備,與現場實際設備相差較大,難以達到企業崗位要求的技能。通過調研和追蹤,發現學生所學內容多而不精,到工作崗位上,甚至不敢動手操作。這些都要求必須進行課程改革。
2.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意義
為了更好體現本課程在以后學生就業中的崗位技能,對本課程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其思路是:首先,對職業工作崗位進行調研,從而得出工作崗位群,再通過對工作崗位群的分析得出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通過對典型工作任務的歸納得出崗位職業能力,最后把崗位職業能力轉換成課程。這樣必須對課程內容、實訓項目等方面進行改革。讓學生注重對典型工作任務中的設備器件安裝調試都有相當程度的掌握,從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崗位技能為主的實訓教學。
二、課程改革方案
本課程教學方案主要從課程內容改革、實訓室及實訓項目建設、實訓教材建設、技能鑒定項目開發四個方面進行。
1.課程內容的改革方案
課程設置應根據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根據樓宇智能化行業職業崗位群要求,按照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模式來確定課程的標準。在總課時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減少理論課時,增加實訓課時,突出崗位核心能力,加強核心任務的訓練。理論知識學習內容應能滿足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的要求。強化實訓教學環節,合理設置實訓項目及內容,與企業加強合作,在項目開發及設備提供上能實現資源共享。實訓的設備為現場設備,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貼近實際工作崗位。通過靈活及富有創造性的實訓項目,讓學生在實訓中消化理論課程中所學的知識;及時彌補理論知識的欠缺。在理論課時方面,減少了關于負荷計算的內容,從前面的掌握到現在的了解,增加了設備的內容。
2.實訓室及實訓項目建設
原來本專業擁有一間供配電實訓室,主要設備為兩臺供配電系統的監控操作臺,學生可以在操作臺上進行接線,并可監控模擬的供配電系統。但該操作臺屬于教學儀器,操作簡單,臺位少,實踐教學不宜開展,并且可以開發的項目較少。針對簡單的實訓設備,要想完成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十分困難。所以在進行課程改革時就需統籌考慮實訓室的建設問題。通過實訓室建設建立一個能充分體現崗位技能的實訓項目,并且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一個以學生為主體,基于工作過程的供配電課程的實訓項目。
經過對樓宇智能化公司涉及供配電的崗位能力的充分調研,認真進行總結分析。在相關崗位上,工作人員的安裝調試及設備器件的選擇是核心技能。通過對學校實訓室的論證,決定在實訓樓的一間樓宇智能化模擬工程綜合實訓車間內,建設基于工作過程的供配電實訓臺位。利用原來車間內的網孔板來實現本課程核心能力的訓練。可以滿足35人同時進行實訓。
實訓項目的開展步驟如圖1所示,由指導老師給學生布置任務,學生接到任務后仔細研究,畫出電路圖;接下來選擇設備、器件及線纜;根據電路圖畫出接線圖,檢查正確后進行設備、器件的安裝及接線。接線完畢后,經自我檢查及同學互檢正確后,為了確保安全,由指導老師檢查并通電,根據實現項目要求的程度進行評價。當然,項目的確定也可以是學生主動項指導老師提出,經老師批準,學生可自主開發實訓內容,指導老師可對學生的自主項目進行指導。實訓項目必須按照相關行業規范進行,與企業工作崗位要求一致,較好體現了基于工作工程的實訓。
3.實訓教材建設
實訓室的建設及實訓項目的開發、硬件的到位需要軟件的支撐,必須開發相應的實訓教材,以滿足學生在實訓項目訓練時的規范和指導作用。對于自主開發的實訓項目必須開發相配套的校本實訓教材。教材必須突出基于工作過程特色,在實訓教材的編寫時突出以下幾個特點:基于工作過程;基于以學生為主體;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著實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及專業能力。通過對實訓校本教材的開發,較好地與本專業的實訓室、實訓項目緊密結合,有利于組織本校學生開展實訓教學。在教材內容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崗位介紹及要求;行業規范;工作流程;既定的實訓項目要求及步驟。學生可以通過教材了解現場崗位的要求,在實訓中遵照實行,這也培養學生的一種職業習慣,較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基于工作過程。學生也可以自主開發實訓項目,具有較強的靈活性。
4.技能鑒定項目開發
蘇州大學已經建立了樓宇管理師(中級)的技能鑒定的基地,對以前的項目主要是四個模塊的考核,但是項目對學生的能動性要求不高。為了體現核心崗位的核心能力,從而開發供配電模塊作為技能鑒定的考核模塊之一。主要考核內容為:設備的選擇、穿管套線、接線、故障排除等內容。較好地檢驗學生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訓項目開展的效果,也讓學生在實訓室有目標、有要求地認真實訓。
三、實踐的成果及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通過這幾年來對本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有效地解決了課程內容與實際崗位能力需求不一致的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教與學中突出主體地位,提高了動手的主動意識,實踐技能大大提高。選擇更實用、更適量的課程內容,從而引本專業其他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指導學生就必須先于學生掌握新設備、新技術、新技能,與企業的交流中教師的視野開闊,思路也拓展了,提高自己的實施能力,更好地促進校企合作。通過課程改革整體提升了本專業學生相關崗位的核心技能。由于經過課程改革的實踐、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各樓宇智能化公司的青睞。這也給學生的頂崗實習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實現了校企的共贏。
當然在課程改革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
(1)使用成本的提高,耗材的消耗使得原來無成本的實訓增加了較多的費用。雖然學生是要繳納一定的實訓費用,但我們堅決嚴格管理,杜絕浪費,以最大限度地節約實訓所用材料,減少學生的負擔,創造最佳的“性價比”。
(2)教學任務加重,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在課改過程中,加強教師的自我建設,努力創建一支強有力的“雙師型”素質的教師隊伍,以跟上課程改革及專業建設的步伐。增加教師與企業的聯系機會,教師可以學到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讓實訓項目跟得上現場工程技術的發展。
(3)新設備的不斷出現,實訓設備時常會落后。任何學校的實訓設備更新是不與企業同步的,通過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通過參觀、企業短期實訓讓學生盡可能掌握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企業通過捐贈的形式把淘汰的設備捐給學校,增強本專業的硬件實力,也給教師在基于工作過程課程建設上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四、小結
建筑供配電課程經過課程建設改革后調整內容,進行實訓室建設、實訓項目建設、實踐教材建設、技能鑒定開發,較好體現了基于工作過程的核心內容,更加接近現場崗位的技能要求。通過課程建設鍛煉了教師課程改革的能力,也為其他課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經過這兩年的課程改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師的業務素質增強了。通過校企合作,與企業建立了更加融洽的關系,為課程改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生通過到企業頂崗實習,用人單位感覺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斷提高,能更好地滿足崗位需求,學生上手較快。因此,學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我們將沿著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道路繼續下去,爭取在其他專業課程上盡快結出課改的碩果。
參考文獻:
[1]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劉育鋒.論以職業資格證書為導向的職教課程改革[J].職教論壇,
2003,(22).
[3]黃克孝.構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思考[J].職教論壇,
篇2
關鍵詞:電氣專業 課程教學 存在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04-169-02
在高職院校的電氣技術專業中,《供配電技術》是一門主要的專業課程。《供配電技術》學習內容,在工礦以及建筑企業實際工作中,都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高職院校每年都向社會輸送大批的人才,所以,專業學習程度對社會發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供配電技術》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式雖利于施教,也有較好的教學可控性,但是卻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及掌握,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也較欠缺。所以,對傳統教學的改革顯得尤為突出。
1 高職院校《供配電技術》傳統教學存在問題
1.1課程教學方面存在問題
首先,課程教學理論方面。《供配電技術》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同時也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其涉及的內容很多且范圍非常廣泛,而且理論學科又非常的抽象。要達到理想中的教學目標,不能光靠枯燥的理論講授。現在很多的高職院校都僅僅開設了該專業的理論教學,沒有涉及到開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進行圖文并茂教學,使學生的理論記憶不強,并且缺少必要的實踐動手能力。
其次,課程教學實驗方面。《供配電技術》因其課程的特殊性,因而與很多的工程實際相互聯系,而且也涉及到了大量的高低壓設備的使用,所以有較高的實驗設備要求。同時,近幾年高職院校的人數也在不斷的上升,所以對教學實驗設備的要求也在逐年的上升。當前高職院校的實驗教學任務,普遍存在著投入資金少、實驗設備缺乏,設備安全難以保障等問題,導致了教學任務中一些操作性、設計性實驗難以實現。
1.2學生學習方面存在問題
由于該課程所涉及到的專業知識面廣、概念也比較抽象不易掌握,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到枯燥,難以理解。使大部分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沒有認識到該學科的重要性,從而沒有達到樹立“我要學”的學習熱情,導致了該專業的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掌握程度十分欠缺,最終影響到了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教學效果。
2 高職院校《供配電技術》教學改革措施
對高職院校《供配電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應該注重建立培養學生能力發展為根本的人才培養理念,要對學生的潛能開發、能力培養以及各方面素質進行全面的發展。教學方法改革要徹底改變過去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傳統教學現象,應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以及勤于動手的學習主動性,以及培養學生檢索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1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
(1)重視緒論講解,引導學生產生學習動機。高職院校的供配電課程,一般面對高年級段的學生開設,高年級段的學生對專業都有較清醒的認識,對自己將從事的職業也有一定的預期性。但是,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及學習能力都會有差距,對自身的定位也有所不同。部分學生認為不需要學習過多的專業理論知識,只要掌握其專業基本技能或者是能滿足基本的工作需要就足夠了,所以,普遍的存在學習動機不強烈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專業教師在該課程講演之前,可以首先介紹本學科的優勢以及發展空間,并結合部分本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示例,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講解《供配電技術》課程緒論時,首先說明電力系統在我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電力系統發展空間巨大等,然后結合專業優秀畢業生的工作經歷與成績,也可以列舉出電力系統事故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等,使學生認識到該專業的重要性以及自身承擔的責任,帶著較強的求知欲以及責任感進行學習。
(2)開展形象教學,激發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開展實物教學模式,具有直觀性、真實性等優點,可以調動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開展實物形象教學。為了增強學生對工程應用的感性認識,在繼電器保護教學中,結合課程實際內容,準備各種繼電器實物,開展實體形象教學。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各種繼電器的外觀特征,根據外觀區分異同點,然后根據手中的實物進行繼電器的原理特征、技術參數以及使用注意事項等的講授,最后引導學生自行操作。學生在邊聽、邊看、邊操作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繼電器的知識掌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
第二,開展教具演示形象教學。這個主要是針對學生普遍認為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教學方面。例如:在10KV的電力線路中,經常使用GL型感應式過電流繼電器來進行繼電保護,對于沒有配電實際工作經驗的學生來說,很難想象其中的工作原理,更不知如何進行整定校驗。針對以上問題,專業教師在講課前可以先設計一個演示模擬線路,通電調節好。課程開始時,結合課程實際教學內容進行邊講解、邊演示的形象教學,讓學生邊觀察、邊學習。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形象的演示了整個教學過程,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3)創建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根據實際課程創建一種教學環境,可提升教學效果。在課堂氛圍內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明顯的情感傾向。在進行配電系統的運行維護課程中的變配電所的送電操作講解時,可以引進下面一段教學情景:在高壓側裝有隔離開關,低壓側裝有刀開關的電路中,為了滿足隔離開關不能帶負荷操作的要求,可以提供出幾個開關閉合方案供學生選擇。這個教學情景可以充分的激發學生的競爭心理,從而產生不同的意見。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說出自己選擇方案的理由。通過具體的示例來創建教學情景,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提高課堂氣氛,同時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加深了記憶,具有較好的效果。
2.2完善教學實驗,重視課程設計
(1)完善教學實驗。《供配電技術》課程是一門較特殊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所以需要大量的實驗課程來完成該課程的教學任務,一般該課程開設的實驗項目主要包括:高低壓電器實驗以及定時限過電流保護實驗等。除此之外,在進行實驗教學時,還應當適當考慮增設一些綜合性、設計性之類的實驗項目,從而起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作用。
(2)重視課程設計。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將變配電所設計作為課程的主要目的來抓,從而使課程內容項目化、案例化。如:在講解到負荷計算與短路計算課程時,應該先提出供配電設計中的對供電電氣設備、導線、電纜等的如何選擇,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所安裝地點的電流、電壓及容量的因素進行考慮,從課程的負荷計算以及短路計算中得出實驗數據,從而總結出實驗的步驟及計算方法等。抓住了該課程內容主線,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時有清晰的思路,而且可以學知所用。
2.3合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完成教學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學習記憶量為15%左右,通過視覺學習記憶量為25%左右,但是同時進
行語言視覺教學記憶量可達到65%左右。現代多媒體技術是一種集圖文、聲音、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結合在一起的表現手法,能夠將各種實驗的過程具體、形象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同時可以帶給學生一種鮮明的感性認識,大大降低學生理論學習的難度。因此,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教學想結合的教學方式,來對該課程進行系統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該課程的學習效率。
2.4對教師的教學思路進一步的進行完善
教師的教學思路完善主要就是指:改變過去“灌輸式”及“填鴨式”教學方式及思路,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的教學模式進行啟發與引導,要使抽象的內容清晰化、難理解的內容簡單化。將教學環節中的課堂講授、現場教學以及案例教學等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相互結合,使學生更容易學習。
對《供配電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并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教學部門應當將“強調實踐、注重應用”作為該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對教學方法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并結合相關的工程實際情況,從教學大綱、教學實驗、實踐教學等各個方面來完善該課程的教學,其具體的教學思路有以下幾點:
(1)對教學大綱進行精心制定并及時完善,從而適應社會需要、科技需要、人才需要等。
(2)對課程教材進行認真選擇,在進行教學之前,要及時的對相關的行業動態進行調查分析,不斷的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課程反應出社會的新技術、新標準規范。
(3)加大供配電實驗室設施建設,保障實驗室教學質量,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設計性實驗操作,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利用相關的實驗設備讓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制作。
(4)開展實踐教學方式,定期組織學生去工廠進行參觀,包括工廠的生產車間、變配電所等,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對發電廠、大型樞紐變電站等進行參觀學習,使學生全面了解從發電到供電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對電力系統以及配電系統有一個真實的整體認識。
2.5對考試考核制度進行改革
加強對學生的考核力度,將學生的日常考核以及學習態度等作為課程考核的重要部分,日常考核以提問為主,期末理論考核以閉卷式的考試為主,所考核的內容為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實驗實訓考核要將課程內容考核與實際實驗操作考核相結合。每項的考核內容都要有側重點,既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此達到學生理論與實踐共同發展的目標。
3 結束語
《供配電技術》是高職院校電氣技術專業的一門主要的專業課程,與工程的實際結合性強是該課程的主要特點,該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滿足社會對電氣專業人才的需求等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該課程所包含的知識面很廣,而各個章節的學習內容又相對的獨立,容易導致學生對該課程難以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為了給社會輸送合格的應用型專業人才,筆者就該專業的教學方法做了一些探討,希望能通過采取以上教學方式及思路,充分的激發學生對本學科的求知欲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供配電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海麗.機械基礎課程的有效教學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4).
[2]張立強,何若全.加強實踐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素質[J].高等建筑教,1999(02).
[3]高俊凱.實驗教學要改革[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82(01).
[4]吳彩霞.激發興趣導入門,師生互動探新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1).
篇3
1.主站平臺一體化設計
在總結國內配電自動化系統建設實施多年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3,4]為了配電主站系統更加實用化,根據系統方案設計思路,將配電自動化主站系統分為配電圖資維護模塊、配電SCADA兩大系統模塊。將配電圖資維護、配電SCADA從根本上進行一體化設計,以便形成一個具有空間概念(地理環境信息)和基礎信息(電網資料及用戶資料)的分層管理基礎數據庫。既能為電力系統配電運行管理提供具有地理信息的網絡模型,又能實時監控配電網的運行,支撐系統應用軟件的開發和其他功能的實現。
2.配電主站物理結構設計
配電網自動化實驗室主站物理結構設計,在充分考慮主站系統數據處理與存儲主干網系統信息的前提下,承擔著系統數據處理、功能實現、數據交換等重要功能,對數據處理、計算、交換速度有著非常高的要求,為此,采用了支持多操作系統平臺的運行開放機制,以及Client/Server(客戶機/服務器)分布式體系結構。硬件平臺建立在工作站和服務器等設備環境上,在建設資金充裕的情況下,配電網主站可按標準物理結構設計,如圖2所示。另外,在滿足實際數據處理功能要求的情況下,亦可采用把四臺服務器整合為一臺、打印機不設置或低標設置等某些經濟手段。
實驗室配網結構構建方案探析
實際運行中的配電網絡不僅有架空線,同樣也存在大量的電纜,且具有條數眾多、網絡結構復雜多樣等特點。但總體上來說,在配電網絡體系中,網絡接線以雙母、輻射狀網、樹狀網及環網為主要形式存在。對于一個具體的配電網結構而言,網架結構可以是多種網絡形式的組合,并且線路稠密。其網絡形式主要由用戶性質、數量及供電可靠性的要求決定。欲在一個空間有限的實驗室中同時全方位的體現現實模型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沒必要。因此,在配電網自動化實驗室建設中,擬建設10條配電線路及其配套通信設施,實現手拉手環網。實驗室配網結構構建方案如圖3所示。從擬建方案易知,通過改變開關的狀態,可靈活多變的組合出各種電纜線路、架空線路、網絡接線的接線方式,基本上可涵蓋現階段我國常見的聯絡方式。
配網實驗室仿真系統建設方案探析
利用仿真及多媒體進行實踐教學,不僅可把課本上大量枯燥的文字敘述轉變為生動直觀的圖形、數據說明,[5,6]而且可為學生在配電實踐教學方面提供一個安全、真實、再現的實訓環境。使學生了解配電設備、運行、檢修操作規程,從而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1.仿真系統硬件結構實驗室仿真系統在充分利用主站物理器件的基礎上,其網絡結構、硬件及其軟件配置都需遵循開放性的原則,以達到可維護性、可擴充性的目的。系統硬件結構如圖4所示,教員機、服務器分別由圖2的兩個工作站、服務器兼任。教員機既可完成所有學員的操作,也可完成教案編制、系統維護管理、故障設置和學員監管等功能。各學員臺既可獨立運行,亦可分組協調運行。主要用于配網自動化通信系統、遠動控制、變電站自動化、饋線自動化、模擬倒閘操作、監盤及事故處理等的仿真。
2.仿真系統軟件設計思想在配電自動化主站平臺一體化軟件設計的基礎上,利用其數據,結合分布式仿真軟件支撐平臺RTI(RunTimeInfrastructure)[7,8]、教員系統軟件、仿真應用軟件和多媒體培訓系統軟件組成一套交互式、分布式仿真培訓系統。其中,仿真應用軟件整體結構如圖5所示。分別由變電站仿真軟件、電網仿真軟件、變電站監控仿真軟件及設備巡視仿真軟件構成。各個仿真應用軟件僅與其所對應的計算機中RTI駐留軟件進行接口,但相對整個仿真系統而言,整個仿真系統內的相互交互任務全部由RTI來完成。由于仿真系統引入實時數據的全工況仿真及主站平臺一體化軟件設計的思想,若再輔以先進的電力系統仿真技術、人機界面技術和虛擬建模技術,則可實現變電站仿真和電網仿真一體化。仿真系統具有平臺化、通用性很強的特點,同時具備了強大的組態功能,適用于任意結構的變電站和配電網絡的培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現場操作能力、專業知識和技能。
結束語
篇4
供用電技術專業充分利用行業辦學的獨特優勢,及時掌握市場需求變化,主動適應市場和高職教育發展形勢,創新“雙主體、三對接、四階段”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實現工作任務與課程體系對接、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對接、工作環境與教學場地對接,通過職業基本技能、崗位基本能力、崗位專項能力、職業綜合能力四個階段,培養具備供用電生產與管理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能從配電設備安裝、供配電系統運行維護及電力營銷等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供用電技術專業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的頂崗實習進行了改革與實踐。
2.制定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從制度上保證頂崗實習順利、有序進行。如院系兩級教學管理制度、學院教師與現場專家定期溝通制度、教師實習指導管理辦法、學生撰寫實習日志制度、學生定期匯報制度以及頂崗實習成績評定辦法等,并嚴格執行,確保指導教師、實習單位和學生都明確頂崗實習的任務、時間和具體要求,及時掌握學生實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成立院系二級領導小組
針對頂崗實習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建立院級二級領導小組,進一步明確院系管理職責,加強頂崗實習教學過程的質量監控。學院(教務處)主要負責審核頂崗實習的計劃、檢查和督導專業系部落實學生頂崗實習的情況;專業系部主要負責制定頂崗實習的計劃,安排校內實習指導教師,聯系校外(企業)實習指導老師(現場專家),落實頂崗實習的單位、內容、時間,檢查和督導實習教師對學生頂崗實習的指導及成績評定等情況。
4.實行雙導師制
學生頂崗實行雙導師制,除選擇實踐教學經驗豐富、對現場比較熟悉的校內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外,還聘請實習單位的技術人員擔任指導老師。實習單位的指導教師具體負責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日常管理、安全教育、技能訓練及實習鑒定等工作。校內指導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根據頂崗實綱與實習單位一起擬訂實習計劃,定期到實習單位巡回檢查、指導頂崗實習,處理實習中出現的有關問題,指導學生填寫實習日記、撰寫實習報告;負責學生實習考核、成績評定及資料歸檔等工作。
5.建立課程標準
為了規范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工作,學院或系部應與企業雙向溝通,根據學生實習崗位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要求,按照課程的管理制度、教學模式等制定頂崗實習課程標準,督促學生自覺學習、自愿學習,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工與學的有機結合。長沙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供用電技術專業根據專業課程體系的總體設計要求,基于職業能力分析,以企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對頂崗實習進行課程化設計,形成了包括課程性質、課程設計思路、課程描述、課程教學設計、課程考核與評價、課程教學資源使用等內容的頂崗實習課程標準,并用于學生頂崗實習。
6.設計課程內容
設計課程內容是頂崗實現課程化的關鍵之一。供用電技術專業在分析崗位職業能力的基礎上,圍繞職業崗位需要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融合行業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確定頂崗實習的課程目標及課程內容,打破傳統的理論與實踐分離的課程模式,依據工作情境建構學習情境,實施“學習情境與工作情景、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相融合”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完成具體任務的過程中構建相關理論知識,提高職業能力。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供用電技術專業面向的核心崗位(群)是變配電值班、變配電設備安裝以及農網營銷,所以,在頂崗實習課程中,創設了供電企業用電業務管理、變電所的運行維護及操作、變配電設備安裝與調試三個學習情景,每個學習情景中,通過完成多個學習任務來實現學習目標,具體如表1所示。
7.加強過程管理
為了加強對學生頂崗實習工作的過程管理,應由專業系部和企業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企業指導教師和學院指導教師共同完成對學生的考核與評價。學生到實習單位后,要遵守企業規章制度,按照實習計劃、任務和要求,認真完成實習任務。作為學院,要根據崗位需求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選擇與專業核心能力相關的實習單位,制定實習任務書與實習指南,建立學生實習信息通報制度和學生定期匯報制度,并且要求指導教師定期到實習單位了解學生實習情況,指導學生頂崗實習,以加強頂崗實習的過程管理。
8.改革課程評價方式
采用過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結合、專業技能考核與職業素質考核相結合、實習單位和校內指導老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多重考核。實習單位指導老師根據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的專業技能、工作態度、創新意識等方面的表現評定實習成績。校內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在企業每一個崗位的表現及實習報告等完成情況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內容、評價標準及各部分所占的權重如下表2所示。
9.建設校外實習基地
建立足夠數量的、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基礎,是專業學生頂崗實習的基本保障。本專業與電力行業20多家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不斷完善校企共建共管的校外實習基地運行機制,提升實習實訓管理水平,將實訓基地建成融教學、培訓、生產、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實習實訓基地,滿足了專業學生頂崗實習的要求。
10.總結
篇5
關鍵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獨立學院;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037-02
隨著廣東省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人才需求增加,因此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具有很好的前景。作為一所獨立院校,我院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出發點,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培養自動化專業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同時,我們需要看到自我國高校實行擴招以來,大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畢業生數也隨之增加,因此未來本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在這種形式下,如何正確定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把本專業建設成為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專業就需要我們思考與探索。本文在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的基礎上,主要針對獨立院校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
一、專業建設定位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通用性強的“寬口徑大專業”,是由原電工類的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氣技術等專業合并而成[1]。各高校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依據各自的實際情況、辦學條件,確定了彼此不同的、體現各校辦學特色的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的方案和模式[2]。獨立學院不同于重點高校與職業技術學院,他以培養介于研究型人才和具有某一職業技能人才之間的應用型人才。他們既要有一定的理論做基礎,又要有一定的實際動手能力。因此我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以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備自動控制理論、控制系統、信息處理、PLC和單片機控制技術、供配電及其自動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在工業過程控制和電氣系統等領域從事系統分析、系統運行與維護、開發與設計、管理與決策等工作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二、課程體系建設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具有多學科交叉、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等鮮明的特點,作為電類本科專業來說培養的人才應是寬口徑、高素質的工程應用型人才[3]。為此在專業的理論教學體系構建中,按照“大平臺+小模塊”構建知識體系。大平臺指公共基礎課平臺、專業基礎課平臺和專業必修課平臺,小模塊指按市場需求而靈活設置的專業方向課程群。
①公共基礎課平臺由公共基礎、相關知識、專業拓展等系列課程構成,意在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學生后續學習打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多角度的科學思維方法。②專業基礎主要由數學、電路、數電、自動控制理論、電氣控制技術等專業基礎課程構成,教授學生專業相關基本知識,同時考慮將來專業口徑的拓寬,為后續專業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③專業必修課平臺主要由電力系統分析、繼電保護原理、發電廠電氣部分、工廠供配電、電力系統調度自動化、電力電子技術等專業課、限選課、任選課等組成。使學生掌握專業系統知識,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④結合我院現有資源及市場需求情況分析,專業方向課程群設置了兩個專業方向,一是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方向,主要課程有電力設備運行與維護、電力系統程序設計、電力系統規劃設計、變電站設計與運行等,注重培養電力系統、電氣裝備領域的系統設計、系統運行、研制開發、試驗分析、工程建設與管理的高級工程應用型人才。二是電氣控制方向,主要課程有單片機原理及應用、PLC原理及應用、DSP原理及應用、計算機控制技術等,培養掌握電機及電氣控制、自控原理及系統、微機控制、掌握現代控制技術等理論知識,以及具有全面的電氣自動化應用實務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三、實踐環節建設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以能力為中心,以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4]。我院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工程實踐為主,通過理論聯系際,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教學中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遵循技能與能力訓練培養的教學規律,按照系統性、層次性和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將實踐教學體系劃為以下三種層次:
①基本技能層:包含各基礎課程實驗、專業基礎課程實驗,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②專業技能與工程實踐層:包含專業課程實驗、工程實訓、課程設計、進行專業相關的技能和工程實踐能力的訓練。③綜合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層:包含畢業設計、專業實訓,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科技創新等進行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
這種層次漸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了由單一到綜合,按照先基礎、后綜合、再創新的思路,循序漸進地安排實驗教學計劃。目前我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建立了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實訓基地等校內外實習實踐教學基地,專業實踐的教學條件已有較好的基礎,給學生提供了更先進的實踐硬件條件和環境。
四、突出特色
①完善校內實訓中心,發展校外實訓基地。要培養高素質的高級工程應用型人才,除了完善的理論教學外,還必須有較好的實驗和實習環境,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1]。通過資源整合、學校投入,已經完成電工電子等基礎實驗室、電力系統綜合自動化等專業實驗室的建設。這些實驗室的設備在質量和數量上都能夠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并具有開放性、功能先進性,允許學生在此從事科技實驗、技術革新等創造性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長和興趣到實訓中心進行操作和技能訓練,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建立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的,在學校外的職業環境中進行實習是形成優秀職業能力的重要環節[3]。我校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根據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每年都會有學生到校外進行認識實習、畢業實習,讓學生較早地接觸工程實踐環境,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理念,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工程能力,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我們積極建立自己的校外實習基地,已經與廣東民建實業有限公司等十多個企業進行產學合作,走“產學研”的人才培養模式。②積極開辟第二課堂,開展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和科技文化活動有利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我院有計劃地引導、鼓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課外科技文化活動,成立了專門的專業興趣小組、專業特色作品設計大賽等課外科技活動委員會,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校外學科比賽,以擴大視野、啟發科學思維,他們可以參加數學建模比賽、智能汽車大賽、電子設計大賽等。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各種學術活動中,增長學生的見識,讓學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和興趣,提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開展課外學術科技活動以來,先后有9人次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比賽中獲獎。
五、總結
作為一所獨立院校,我們始終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服務于地方經濟。我們將根據學科發展的要求,結合獨立學院的辦學特色,不斷地探索研究,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將我院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辦成獨具特色的專業,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受社會歡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晰.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2010.
[2]李明偉,李建月.我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2).
[3]謝衛才,黃紹平,李靖,彭曉.應用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教學模式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8,(8).
篇6
案例應用于建筑電氣技術課程的教學,有助于教師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束縛,突破課堂教學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課堂教學具有實踐性和探索性,通過對現場工程施工的實際比較,提高中職學生對建筑電氣工程施工的認知。教師在課堂上針對案例,詳細講解該案例涉及的知識點,構建理論知識體系,利用多媒體教學儀器引入工程圖片或現場錄像,加以說明。與此同時,組織學生針對案例展開討論,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討論建筑電氣工程各個系統的設計組成、施工方法。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抓住學生爭論的關鍵,及時予以引導,步步深化。最為關鍵的是教師對案例課堂教學的概括總結,因為只有經過教師的進一步點評、總結和深化,學生的認知才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將這些平常分散學習的東西綜合起來。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準備較為充足的教學素材,選擇合適的真實案例,并且要有針對性、時效性、系統性,不僅能揭示學生的已學知識,而且能引入新知識,切實提升學生的能力。案例教學法要求學生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使學生能夠盡早地接觸實際工程應用,當他們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時,不會再感到無力。
二、一體化教學法
一體化教學法就是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法,這種方法打破理論課、實驗課和實訓課的界限,將某門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生產、技術服務融為一體,由同一教師主講,教學場所直接安排在實驗室或實訓車間,教學環節相對集中,以完成某個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采用一體化教學法,將理論學習與實際訓練緊密結合起來,改變以往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而且鍛煉了中職學生的動手能力,使教學質量大大提高。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模擬某一建筑,設定任務,引導學生根據任務要求,自主設計其中各個電氣系統,分析其工作原理。然后,請學生分小組在實訓設備上,將設計好的線路安裝、調試完畢,相互競爭地完成任務。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親力親為地探索,邊學習知識,邊實踐操作,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具真實性、趣味性和生動性。教師在學生訓練之前,指出注意事項,提出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理解,避免操作障礙。學生做完實驗后,教師對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評,以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拓寬學生知識面。一體化教學法中,教師不是主導者,而是一位引導者,提出相關的知識內容后,學生便自主地探索各個電氣系統的原理,邊學邊做,學習效率明顯提高。分小組的學習與競爭,豐富了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可以使中職畢業生走上社會后迅速適應社會的競爭。
三、現場教學法
現場教學法是指在自然和社會現實活動中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師組織學生到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場所開展教學活動,講授理論知識,使抽象理論直觀化。現場教學法可以使教學豐富多彩,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與課堂教學相聯系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房屋建筑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現代的建筑或多或少都有電氣系統的身影存在,這給建筑電氣技術課程中實施現場教學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中職教師可以利用學校內部或者學校周邊的建筑,帶領學生仔細學習照明電路、監控系統、通信網絡系統、校園一卡通系統、防雷接地、供配電系統等相關內容。采用現場教學法,讓學生接觸實際的現場,對電氣工程的電氣設備、線路、材料的構造原理、施工過程和安裝形式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有條件的話,教師甚至可以帶領學生親自到施工現場觀看,使學生得到親自動手的機會。現場教學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現場操作人員的示范動作,認真聽取講解,了解步驟、要求、注意事項等,做好筆記,對這些過程進行拍照、錄像。結束后,要求學生提交一個圖文并茂的課堂總結。使用現場教學法,教師要提前考慮現場教學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同時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充分感知、記錄,鼓勵學生動手操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醒學生遵守操作規程,注意安全。最后在必要和適當的時候及時進行總結,并有針對性地與理論知識相結合,深化學生的理性認識。
篇7
論文關鍵詞:電氣控制及PLC;項目教學;教學效果
電氣控制及PLC應用課程是電氣控制及自動化專業的主干課程,其內容與工程應用緊密結合,在工業自動化控制、智能儀器儀表、精密加工、數控機床以及機電一體化技術等領域中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本課程是浙江工業大學(我校)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教育專業和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教育的專業必修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除了讓學生學習電氣控制和可編程控制器應用技術基本知識外,還以提高學生的素質和全面能力為宗旨。具體教學要求是熟悉常用低壓電器的結構、工作原理、特性及應用,掌握繼電接觸器控制系統基本分析和設計能力,掌握典型電氣控制電路的分析和設計方法,掌握可編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結構特點,熟練掌握基本邏輯指令的應用,掌握步進順控指令編程方法及應用,了解PLC網絡及通訊基本知識,繼電接觸器控制系統基本分析能力,特別是掌握典型電氣控制電路的分析能力,重點是S7-224/S7-300可編程序控制器的編程技術、通信模式及調試技巧。
項目教學是以項目實施為主線有效組織理論和實踐知識,師生共同實施并完成一個“項目”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活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和情景學習理論基礎上體現行動導向教育理念的教學方法,將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轉變為以完成項目、職業體驗和解決問題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在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通過項目實施過程,讓學生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及掌握必備的專業技能,突出知識的學習服務于職業能力的建構。
一、電氣控制及PLC應用項目教學模塊
實施項目教學,項目的選取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全面性,以往的教學選取的項目經常基于小項目來教學,僅能說明一個知識點或某個問題,綜合知識無法體現,這樣各知識點之間彼此孤立,章節的聯系比較匱乏,彼此的知識點無法連貫,邏輯關系無法得到梳理,不能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鍛煉。然而學生畢業后往往面對的是比較綜合的工程項目,而他們的知識結構是孤立的,面對綜合設計一個項目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尤其是既需要分析、設計又要安裝調試的復雜的項目無從下手了。學生不能立即投入到生產實踐中,無奈還要從頭學起。
基于以上的問題,在展開項目教學法實施過程中,選取一個比較綜合典型的真實項目——節能環保中水回用水處理廠智能控制系統來進行教學設計。參照教學大綱和緊扣教材內容,根據項目組成設計以下主要教學模塊:(1)項目教學實施前準備工作及模擬招投標介紹;(2)中水回用水廠供配電介紹及用電安全;(3)中水回用水廠的用到的低壓電器設備教學及知識點學習;(4)提升泵房、反沖濾池、加礬加氯、送水泵房儀器儀表的電氣控制原理圖、元器件布置圖及施工圖紙設計;(5)提升泵、鼓風機、反沖泵、送水泵的不同啟動形式設計;(6)S7-200(含7個從站)和S7-300(含2個主站)PLC設計及編程;(7)主站PLC與各從站的Proface-Bus及中控制室的通信實現;(8)主站PLC觸摸屏編程及中控室的主機系統組態;(9)整個中水回用系統與Intenet通信;(10)項目的竣工及驗收—課程總結。隨著自動化生產的發展,該課程涉及到許多新知識、新技術領域。我們以加強實踐教學為突破口,以創新為契機,構建以項目為載體的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符合技術師范本科專業的培養特點和定位,既要具備工程性,又要具備師范性,通過課程和專業訓練使學生成為具有“講師”、“工程師”等知識和能力結構的“雙師型”人才。
二、項目教學設計
1.項目教學設計
(1)選擇合適的配套教材。我們將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教育和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教育的專業崗位對電氣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需求為目標,以就業單位人才需要為基準,結合技術師范培養標準選擇教材。以現行主流PLC為參考,以必需、實用知識為主,加強學生電氣控制技能的培養,教材的內容包括常用低壓控制電器、電氣控制線路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環節、可編程控制器基礎、S7-200PLC的系統配置及質量系統、SETP7-Micro/WIN32編程軟件、S7-300和S7-400PLC系統配置與編程及通信及網絡等;被選取的項目與教材結合緊密,涵蓋的知識比較吻合,也是現在自動化行業及大學競賽的主流技術。
(2)項目實施前,先完成模擬投標及中標過程,讓學生明白項目實施過程中必經的流程和步驟,體會真實項目的投標中標和方案實施的過程。標書設計就是按項目模塊來分類,每進行一個模塊就是完成標書方案中的一部分。 (3)項目教學模塊借助組態軟件給出系統結構組態圖,標出了每個模塊應完成的項目任務,根據模塊工作量和知識的多少合理安排課時。每個模塊預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先思考,鼓勵學生發揮與創新,根據學生人數,恰當分組,每組模擬為一個施工團隊,選出隊長,由其對整個組的人員進行協調分工,課前每組先設計一套實施項目模塊的方案,課間展開討論,老師甄別或指出最佳方案及實施方法,課后留給學生擴展的空間。
(4)對要完成的項目教學任務要提出具體要求。如基本的工廠供配電;常用的低壓電器;基本的電氣控制及啟動方式;電氣原理圖、元器件圖、施工圖繪制;PLC編程、通信、組態等。課后要求學生提交項目教學實訓報告,電子圖紙,學生團隊自己評價,教師講評驗收。
(5)師生共要明確項目教學過程中要重點鍛煉和加強的知識點。力求既全面又重點突出,能最大限度的鍛煉技能;對于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點,要及時為學生重點講解及輔助突破。
(6)每個項目模塊怎么實施,什么時間實施計劃要詳盡、人員分工要明確。幫助學生完成各個項目模塊的實施內容及計劃表,開學二周制定好計劃,同時要及時拓展學生視野,項目團隊制定良好激勵機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立爭協調高效的完成項目任務。
三、項目教學具體實施
(1)在理論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電機拖動及自動控制原理的基礎知識,分析PLC專業課程編程內容,強化閉環控制模型知識的掌握,使學生能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體會PLC的智能控制思路。
(2)強化實踐教學,以實際的節能環保中水回用水廠電氣設備的基本功能、結構組成及電路工作原理的分析為重點,讓學生學會分析復雜的實際電氣設備的工作原理,具備識讀電路圖、繪制電路圖、設計電路圖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安裝、調試、維修及維護自動化常用電氣設備的能力。對重點應用知識在實訓室訓練,學生自評,教師嚴格考評,直到達到教學目標為止。
(3)教師將自動化現場實際搜集的智能電氣設備及相關資料補充到課堂中,并從網絡搜索相關智能電氣控制系統新技術,利用組態軟件做成展示項目,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展示工程項目的技術細節,如煤礦絞車提升系統、遠程恒壓供水系統、電廠脫硫智能控制系統等,使學生直觀、方便地學到先進的專業技術知識。
(4)將計算機輔助軟件的使用引入教學中,如Pro/e繪制電氣原理圖,SETP7-Micro/WIN32編程軟件、組態6.53的使用、GP-2500觸摸屏的軟件編程等,使學生既學到知識的理論知識也拓展了知識面,使他們明白現代化的電氣控制系統是很多先進技術協調服務和集成的綜合效果。
四、教學考評方法
(1)設置學生自我評價機制,其包括學生自我評分,也包括組長對每個成員的打分。
(2)設計項目教學驗收表格,細化子項目注意事項的考評。
(3)每人必須對項目調試通過,并撰寫實驗報告。
(4)考評計入平時成績,同時加大該項考核在總成績的比重。
篇8
關鍵詞:核心崗位群;電氣測量技術與應用;課程開發
作者簡介:蔣元星(1970-),男,浙江蘭溪人,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機電系,副教授;黃荷英(1965-),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機電系,高級實驗師。(浙江 杭州 311231)
中圖分類號:G7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9-0072-02
“電氣測量技術與應用”屬于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的專業基本能力平臺課程,該課程與水電行業緊密度高,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實際性和實用性。該課程開發是我院發電廠及電力系統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的子項目之一。
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現為我院重點建設專業和省級特色建設專業。自2010年列入省級特色專業建設以來,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改革課程體系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四年的建設,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理實融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和“全程式”實踐教學體系實施、能力培養和考核方案創新、校內外兼容的技能訓練基地建設、省級教學團隊建設、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庫開發、校企合作開發教材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本專業建設的核心是面向三大核心崗位群,在“理實融合,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引下,通過“五個結合”的人才培養途徑,搭建“四大平臺”課程體系,形成能力本位化“全程式”實踐人才培養新模式(如圖1)。三大核心崗位群分別為:電氣設備生產與設計、電氣設備運行與維護、電氣設備安裝與調試。“四大平臺”即能力本位化課程體系:職業核心能力平臺、專業基本能力平臺、專業綜合能力平臺和崗位遷移能力平臺。[1]“五個結合”是人才培養的途徑,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相結合、課內實踐訓練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實踐教學與崗位考證相結合、畢業實踐與頂崗實習相結合。
一、調研與課程內容選擇
教學團隊成員通過下企業分析與研究典型工作領域,把培養目標崗位定位為“三大核心崗位群”和一個“遷移崗位群”。電氣設備生產與設計群包含電氣設備生產企業的裝配員、質檢員、設計員、資料員、制圖員等;電氣設備運行與維護崗位群包括發電廠及變電所的值班員和維護員;電氣設備安裝與調試崗位群包括電氣設備安裝企業、檢測企業和調試企業的安裝員、施工員、調試員、檢測員、試驗員等崗位;遷移崗位群包括供配電系統運行與值班員和維護員、農村水電安全監察員、電氣設備、營銷員、庫存管理員等。
課程開發是本次專業建設的重點,課程設置依據崗位要求進行設置,各課程按照項目化、一體化教學要求開發建設。針對以上崗位群特別調研了涉及本課程的崗位能力要求,通過調研了解崗位群中都用到哪些儀表及重點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對重點的儀表進行篩選;把篩選出來的重點儀表作為課程的開發項目。通過對調研結果分析發現本專業崗位群要求重點掌握的內容是電廠非電量測量(如水位、水位、溫度、壓力、轉速等)、電能參數測量儀表(如有功功率、無功攻率、電能、功率因數等)、智能儀表使用(如溫度巡檢議、電參數測量儀、絕緣檢測儀等);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是各儀表的功能、性能、使用方法、使用范圍、注意事項,而儀表結構、儀表內部原理僅需作一般性了解。
二、課程項目設計
課程項目設計是本課程開發的重點,本課程選擇項目作為學習情景載體,按照項目化、教學做一體化要求進行。以“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作崗位-工作過程-典型環節-學習情境”的過程為主線,堅持“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相結合,著力提高人才培養的職業針對性”的設計思路,采用行動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方法,課程項目設計時遵循以下原則:內容與核心崗位相銜接,校企合作開發;淡化理論、理論夠用、注重技能;傳統測量儀表與先進測量儀表并重;[2]以工作過程為導向。
課程項目設計總體上按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理念,在具體設計之前已對我省典型水電站測量使用的電氣儀表做了深入的調研,使課程內容和生產實際緊密相結合,使學生通過學習能零距離適應崗位的技能要求。
具體內容設計時結合前述調研確定的重要儀表及重點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按“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的思路將整個課程按照發電廠電氣設備實際情況分解成電氣測量的基本知識、基本電量測量、電廠非電量測量、電能參數測量、智能儀表使用等五大主要項目。每一個項目分成若干個任務,通過具體任務將課程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貫穿在一起。每個項目分解成項目導入、相關知識、項目實施、總結評價、課外訓練任務等環節,每個主要任務都結合課程要求層層推進,讓學生在解決任務中學習專業技能,充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本課程項目設計與發電廠運行與管理生產實際相結合,突出了內容的實踐性、實際性和實用性,注重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三個特色:特色一,通過解決實際任務來傳授專業技能,層層推進,能夠充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產生一種成就感。特色二,按項目采用四段漸進的方法。第一階段講述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先進行本項目的知識儲備;第二階段講述發電廠中具體應用的各種電氣儀表介紹;第三階段進行項目導入,要求學生具體測量一個或幾個參數,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階段進行知識拓展,使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特色三,課程中滲入職業核心能力,發電廠要確保“安全、優質、經濟”運行,離不開運行團隊建設,運行人員之間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協作才能確保發電廠安全運行。
三、課程教學實施
項目化課程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項目化課程教學需要不斷積累與完善。我院對該課程的項目一體化教學進行了初步的實踐,目前許多工作仍處在起步階段。項目化課程能否真正有效開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一是師資,二是實訓場地。
關于師資,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化課程開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要求教學方式由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需要做好角色的轉換。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價者,需要更為有效地組織、設計整個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工程實踐經驗及豐富的教學經驗,要有很好的教學過程控制能力。同時對教師的配備人數要求也提高,一個老師指導整個班明顯忙不過來,無法照顧到全部學生,不能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3]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學校一方面出臺政策鼓勵教師主動學習提高,加強教學團隊的建設,另一方面積極聘請企業人員來校上課,增加企業人員兼課的比重。如我院現規定每一門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每學期聘請企業人員上課時間不少于2次,任課老師跟著旁聽照樣計上課工作量的做法,就是一種可以促進項目化教學開展的方法。
關于實訓場地,雖然我院目前尚未建成專用的電氣測量技術實驗實訓室,但現階段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實訓條件來解決問題,圖2為現有的專業實訓條件。如基本電量測量部分的實踐可以在電工、電子實訓室完成,電能參數測量部分可以在已建成的發電廠技能實訓中心完成,電廠非電量測量、智能儀表、傳感器、虛擬儀器部分的實訓可以在現有的PLC綜合實訓室的基礎上基于組態技術開發電氣測量技術相關實驗項目來實現。但這些都需要老師積極投入才能完成。
為更好地開展項目化教學,將教學改革落到實處并長期堅持,需要有以下保障機制:構建實施“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構建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構建集“虛擬、仿真、真實”三位一體的校內外實訓(習)基地;構建校內外銜接、課內外兼容的開放式實訓體系;構建目標與過程考核相結合的全程質量監控體系。
四、結語
面向崗位、基于崗位分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化課程,在任務驅動下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是高職教學的改革方向。通過“電氣測量技術與應用”課程開發,在項目化教學方面所做的初步探索,充分體會到教學效果要遠遠好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它一方面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同步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另一方面,教師的實踐能力也得到鍛煉,教學水平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黃荷英.基于四大平臺的專業基本能力培養方案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16):78-79.
篇9
(一)開展“崗位―技能”專業調研
1.構建企業調研機制
組織教研組深入企業開展專業建設調研,了解樓宇智能專業相關崗位群,并對每個具體崗位進行工作任務分解,獲取完成工作任務的核心技能,然后,以能力為核心,設計教學項目,形成專業課程體系。
2.開展專業相關崗位分析
樓宇智能化設備安裝與運行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各類建筑施工企業、智能化集成公司、房地產及物業管理企業從事建筑智能化系統的規劃、現場施工設計、安裝、調試、檢測、維護、招投標、工程監理等工作。其中涉及的具體崗位有:“樓宇供配電與照明系統、安防系統、綜合布線系統、音像廣播系統的安裝員、施工員,智能化系統集成工程師、業務代表,房地產及小區物業智能化系統的技術員”等。依據每個具體工作崗位,分解崗位工作任務,掌握崗位核心技能,為后續培養目標的制定、人才規格繪制打下基礎。
(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在對崗位、工作任務、核心技能進行系統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辦學的實際,制定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即樓宇智能化設備安裝與運行專業招收初中起點的畢業生,專業以電路、智能設備知識和安裝、調試、維護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以計算機為主要控制工具,依據樓宇智能相關崗位能力分析,本專業旨在培養能勝任樓宇智能物業設備的設計、安裝、調試、維修及相關設備的操作維修等工作的技能型“灰領人才”。
二、立足崗位,繪制“人才培養規格書”
通過崗位系統調研,制定專業培養目標,詳細繪制樓宇智能化設備安裝與運行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書》,具體內容包括:人才規格及其基本要求。
(一)核心工作崗位分析
通過樓宇企業調研,我們發現:目前,中職樓宇專業所涉及的核心工作崗位內容主要有樓宇智能化系統的安裝調試與故障排除;管理和維護建筑設備,室內安防監控系統、通信網絡系統;使用與改進智能建筑管理系統和管理火災報警與安全防范系統,從事樓宇智能的方案設計、項目預算、市場營銷、技術培訓等工作。
(二)人才需求規格描述
通過調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規格描述為:具備良好的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擁有扎實的樓宇專業知識,熟悉樓宇行業相關法律、條例,掌握中高檔寫字樓園區的弱電、門禁、綜合布線、消防監控、巡更等系統的安裝、運行與維護等核心技能。具有一定的市場開拓與人際溝通能力,開展智能樓宇系統相關營銷活動。
(三)專業人才基本要求
1.知識要求
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和職業素養;掌握照明電路、電子電工技術等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智能樓宇與物業設備安裝工藝知識、安裝工具及測試、調試的應用技術知識;熟悉一般智能樓宇物業設備的結構、原理及安裝工藝并掌握智能樓宇與物業管理整個安裝、調試過程;熟悉各種設備的結構原理、懂得測試技術、設備的拆裝調試技術、設備的維護及維修技術。
2.能力要求
(1)具有現代樓宇設備安裝、運行、測試、調試、維護、改造和管理能力。
(2)具有對樓宇設備系統和室內環境品質的構造,性能和狀態評價及故障分析排除的能力。
(3)與物業設施管理相關的項目管理能力。
3.證書要求
本專業旨在培養“一專多能型”中職智能樓宇專業初中級應用型人才,要求學生具備“一證三書”,即本專業的畢業證、加上樓宇智能等相關職業資格證書,“電工證”、“智能樓宇管理師”、“物業管理員”。
三、工作導向,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一)“工作任務導向”培養模式
樓宇專業“工作任務導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以智能樓宇行業國家職業標準和崗位需求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為核心,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線,以崗位工作項目為內容的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崗位―技能”系統調研,制定樓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人才培養規格。然后,構建專業課程體系,開發職業功能模塊校本教材,采取“工作任務導向”實踐教學策略,組織學生進行實訓,提高學生的崗位核心技能。該模式強調“以技能為核心,以素養為根本”的多元評價模式,制定專業核心能力目標,通過建立科學的實訓機制,構建完善的實訓管理制度,保證教學質量和實訓工作規范運作。
(二)基于“DACUM”課程開發
基于樓宇“工作任務導向”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強調課程開發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工作崗位依據、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綜合實訓為手段,重在培養“一專多能”的綜合性崗位實戰型人才。
學校樓宇專業可以采用“DACUM”課程開發模式,從企業需求出發,在樓宇行業企業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企業人才需要調研報告》、《企業用人需求規格報告書》,系統掌握中職樓宇專業人才市場狀況,以及行業企業對人才基本素養規格要求,從而為后續崗位能力的分析確定提供必要的引領和參考。
組建由DACUM課程研發團隊,該團隊除了要有本專業骨干教師、課程理論專家意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校企合作與集團化辦學的方式,吸納樓宇行業高級技師加盟團隊,通過召開DACUM專業研討會,以職業分析為依據,以工作任務為內容,以崗位技能為核心,設計與開發專業課程。
(三)“工作任務導向”教學改革
依據樓宇智能化設備安裝與運行專業教學內容和專業現有的教學條件,確定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和思路,由任課教師實施推行。在建設過程中,通過師資隊伍的培訓、專家指導、企業實踐專家參與等方式,對教學模式進行實踐探究,對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形成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展示、總結、提升,形成系統的樓宇專業“工作任務導向”教學模式。
1.教學項目設計
組織教研組深入行業、企業開展專業調研,通過企業實踐專家訪談會的形式,詳細了解樓宇智能專業相關崗位群,并針對每個具體崗位進行工作任務分解,提取完成工作任務的專業核心技能,然后以專業能力為目標,設計實踐教學項目,策劃整個專業教學實施過程。
2.教學資源庫建設
結合新課程教學模式的實施,引進企業機制,建設教學資源;營造適應工作任務導向課程模式的學習環境,加強教學硬件建設,創設工作任務導向教學情境,建設滿足教學需要的多媒體教室。
(1)打造專業“學習資源庫”,形成供學生學習查找資料的平臺。購買專業參考書籍,包括購買樓宇智能化與物業管理雜志,拓寬專業知識面;購置各類施工規范、設備原理等方面的書籍,提供資料供學生檢索;購買電子學習資源庫,包括購買智能樓宇設備資料、維修手冊、工具手冊等,配合課程開展;開發建設專業學習資源庫,包括組建團隊,配合課程任務進行課件、視頻的制作,提供多樣化教學手段;開發培訓考核題庫。
(2)加強教學軟件建設,營造仿真和模擬教學環境。校企共同開發樓宇智能化設備安裝與運行專業教學平臺軟件;提升物業電工、智能樓宇物業、物業給排水及其他實驗室的建設效能。
(3)建立一個專業“企業化”教學場景(包含備料區、咨詢區、學習區、服務區),使學生真實感受企業的文化氛圍。
(4)信息化多媒體教室的建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對實訓室進行信息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徐書芝.基于行動導向教學的中職學校教學改革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
[2]李明.面向企業的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09(2).
篇10
【關鍵詞】工程教育 專業認證 培養模式 電氣工程
【基金項目】基于黑龍江工程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
Studying of th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ourses system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mutual recogni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WANG Xi-feng1 , CHU Hong-xia1,SONG Qi-chao1,GE Hong-jun,LI Huan-xin2
(1.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50050 Harbin
2.Harb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fice of General Affairs ,150000 Harbin)
【Abstract】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mutual recogni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our university and setup engineering 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our college went into studying th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courses system. It facilita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but improve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but summarizes the aspect of the disharmony betwee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revision to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In addition, on the basis of talent training target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it optimiz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by establishing the matrix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s well a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course system.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course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bout the electrical and its autom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t think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would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industry, but also the contact and the cooperation in enterprise and itself. Thus these measures will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Keywords】Engineering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mutual recognition; Cultivation mod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43-03
自2007年以來,關于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相關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的高度重視,隨著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進行,我校也積極探索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就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而言,如何針對我校目前實際情況,將先進的工程教育理念應用到“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之中,培養和造就新一代的符合專業認證標準的電氣工程人才是專業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和積極探索的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按照2011級培養計劃進行的,該計劃已經執行4年,是從2010級的學生開始的,該計劃是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總學分大幅度減少,必修課程減少,選修課程增加,考試課程減少,考查課程增加,課內實驗和集中實驗比例增加,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在學習通識必修課程和專業基礎課后,學生可以選擇電機及其控制技術方向和電力電子技術及其裝置兩個專業方向進行學習。理論授課采用講授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實踐課采用軟件仿真和實際操作結合的方式,注重實際技能的培養。課程考核方式,分考試和考查,考試課主要是期末考試(60%)和平時成績(40%)的綜合,其中平時成績包括知識應用能力(50%)、課堂筆記(20%)、人個修養(30%);考查課考核包括知識掌握(30%)、應用能力(40%)、學習態度(20%)、道德修養(10%)。
經過一個周期(4年)的運行,實踐證明,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增強了,團隊協助精神提高了,相對來說,創新意識較弱。2010級學生的就業率達到到94.84%,從用人單位反饋的意見來看,學生前期上手比較快,比較踏實,動手能力強,團隊精神好,但可持續發展能力欠缺。通過上面的分析,現在的教育模式還有許多不符合專業認證的地方:
(1)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任選課內容過于陳舊,學生學習無的放矢;
(2)實踐課較分散,學生的綜合能力得難以加強;
(3)各學期課程安排不是很合理,尤其是大一課程較少,大二課程較多,學生難以調整和適應,影響學風建設;
(4)專業方向課程不明確,學生就業選擇比較盲目 [1,2]。
二.專業認證下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設定
針對我校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積極引進新型的工程教育模式和專業認證思路,結合我校特點,形成自身的特色,制定切實可行且可支撐的培養目標是學生培養的導航。專業應有公開的、符合學校定位的、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培養目標,而且既要包括學生畢業時的要求,也能反映學生畢業后5年左右在社會與專業領域預期能取得的成就。
1.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確立依據
(1)遵循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
我國在制定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時,要遵循本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濃縮了我國高等教育百余年的歷史積淀、特別是近 30年改革發展的寶貴經驗。
(2)把握高等院校自身發展特征
每所高等院校既身處當今世界,又隸屬自己祖國。 因此,當定位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時,應在順應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遵循本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主要依據學校自身發展的歷史傳統、專業優勢、學科特色等一系列內外 現實條件[3]。
(3)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
我校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培養規格上,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在培養模式上,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重視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
2.電氣專業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研究方法
(1)以就業為導向,調研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反饋意見;
(2)以學生為載體,回訪就業學生對培養計劃的意見;
(3)以行業為背景,調研行業專家對學生培養的建議。
3.專業認證下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備在電氣工程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專業技術和工程實踐能力,面向裝備制造業和工程技術企業,能夠從事電機及其控制技術和電力電子裝置及控制領域的相關工作,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畢業后經過5年的社會和職業領域實踐,能達到以下要求:
(1)能夠在電氣工程領域的裝配制造、系統運行等部門從事工程設計、測試、安裝、施工、管理及服務等技術工作;
(2)有較強的工程技術素養和企業文化底蘊,有能力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3)具有一定的電氣工程及相關領域產品的技術開發能力;
(4)能夠通過繼續教育或其它的終身學習途徑拓展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5)有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意識,能承擔社會責任。
畢業要求:通過大學3-6年學習,應達到以下要求:
(1)具有人文科學素養,能應用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解決電氣工程領域問題;
(2)具有電路分析、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電磁場等學科基礎知識;
(3)具有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分析等專業基礎知識和電氣工程專業知識;
(4)具有應用現代電氣儀器、技能及工具進行分析、設計、繪圖、計算等工程實踐及應用能力;
(5)具有設計、完成各類電氣工程及工業自動化領域實習項目及對實習結果進行分析、解釋的能力;
(6)在解決電氣工程及工業自動化領域問題中具有相互協作精神和良好的心里素質;
(7)具有創新精神、繼續學習和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
(8)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溝通能力和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
(9)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經濟、管理、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等基礎知識;
(10)了解電氣工程領域科學技術的前沿知識,具備收集、分析、判斷、選擇國內外相關信息的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
三.專業認證下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
1.構建重點
理論環節,在教學目的和要求方面, 清楚明了本門課程各部分教學內容的教學目的、要求、內容、重點難點、教學方式方法、資料模型教具、要達到的學習效果等。另外,聘請企業教師進行理論課和實踐課的講授,同時對畢業設計也實行企業教師和校內教師共同指導,重點是培養工程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踐項目,實踐項目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單門課程的項目,如電力電子實習、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等; 第二類為包含一組相關核心課程及能力要求的項目, 如電機工程實訓實習;第三類為包含本專業主要核心課程和能力要求的項目, 如工業自動化實訓、專業方向課程設計等。三類項目涵括基本實驗、綜合應用、技能培訓、科技創新等所要求的內容。最后進行畢業設計實際工程項目, 利用所學專業知識, 對一個項目完整地展開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 系統地完成一個工程實踐經歷,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定義問題、分析問題、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總結新知識、傳播知識、與人溝通和團隊合作的能力[4]。
2.課程體系
(1)專業知識結構及相關技能課程關系。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以工程能力為核心,以項目為牽引構建核心課程群和實踐教學體系,通過課堂教學、實習實訓、課程設計、企業實踐、畢業設計等各種教學方式和環節,綜合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圖1 專業知識結構及相關技能課程關系
(2)優化課程安排。按照學院關于構建教育內容與知識體系整體框架的要求,統籌考慮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綜合教育內容,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對課程體系進行整合。確定了18余門專業主干課程和10余門專業核心課程,學分按照通識教育75.5學分,專業教育105.5學分,綜合教育10學分比例分配。課程整合如下:
① 借鑒卓越師教育理念對專業教育進行一體化設計,開設了專業導論課,16學時,安排在大一上學期進行,并配專業認識實習。
②將《數字電子技術》與《EDA技術》兩門課程有機地融合為一門課程《數字電子與EDA技術》,同時將《數字電子技術實驗》和《EDA技術實驗》融合為《數字電子與EDA技術實驗》。
③將《模擬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和《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有機地整合為《電子技術課程設計》。
④將《電工電子工藝實習》和《PROTEL實習》有機地融合為《電工電子工藝實習》。
⑤專業基礎課中增加了電力系統課程,并配以相應工企供配電實習。
⑥在專業任選課中,適當增加多學科交叉綜合性課程,并建立模塊化的方向性選修課,如建筑電氣設計、機器人等課程。
⑦將PLC控制工程實踐、電氣控制與電器裝配工程實踐、工業自動化項目設計整合為工業自動化實訓。
⑧成立了理論課課程組。電機學與電力拖動技術、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電氣控制與PLC技術。
3.教學方式與方法的改革
(1)注重學生智能的開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綜合力和創造力,教師進行了“推動探究式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的嘗試。
(2)在教學手段上注重現代科技設備,不僅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系統,更富有吸引力、直觀必和科學性,而且使學生的多種分析器協調活動,智力得到充分開發,還可以使多和睦科學社會主義機地結合起來,教師選擇最優的教法進行教、學生選擇最優的學法進行學、師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從而獲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3)聘用企業工程師做講座和從事教學工作,以就業為導向的技能教育注重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對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企業工程師的聘請有利于打造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4)鼓勵學生到企業做畢業設計和實習,促進學生就業,以期更早適應社會發展[5,6]。
四.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矩陣實現
專業必須通過評價證明所培養的學生是否達到培養目標要求,尤其是提供支撐的材料。各類課程中所設置的課程能夠支撐目標中的各項要求,課程的內容及其考核方式可有效地支撐各項畢業要求的達成。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和各類課程與培養目標的對應關系矩陣見表1和表2。
表1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的關系矩陣
培養目標
表1和表2所示的關系矩陣涉及到學科教學體系轉換、教學計劃的修訂、教學資源的調配,是一項需要不斷嘗試、磨合、調整、完善的工程。在此過程中,必須采取相關的配套措施,如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布局;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課程教材和教學模式;創建合理教學梯隊;實行彈性學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機制;加大實驗室建設和投人力度等多方面舉措,才能真正使課程體系實現轉變,符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五.結論
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是僅僅靠一門或幾門課程所能奏效的,而是靠全部開設課程的協調和補充。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計劃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塑造人才培養規格、體現人才培養特色的主要教育教學“載體”。所以說,卓越工程師培養教育和專業認證所確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依靠課程體系優化得以實現,培養目標變化與課程體系改革是連鎖反映,兩者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即培養的人才符合社會需要。
參考文獻:
[1]江帆. 機械專業CDIO培養模式探索[J] 裝備制造技術,2010(6):192-194.
[2]區嘉潔.機械工程CDIO特色專業培養模式研究與探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9):152-156.
[3]郭明順.大學理念視角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反思[J]化中科技大學,2008(29):84-88.
[5]王天寶.基于CDIO的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