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座談會”上的發言
時間:2022-04-26 03:12:00
導語: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座談會”上的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座談會”上的發言:加強未成年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3月4日總書記在民盟、民進聯組會上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講話發表后,在社會各界、包括教育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感謝有機會參加今天的座談會,我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治理的經濟目標與倫理目標和諧互動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體現
我認為,對于一個社會的綜合治理來講,它要求社會發展的經濟目標與倫理目標能夠和諧互動。如果倫理目標相對經濟目標長期滯后,就會導致社會發展失衡。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優先發展經濟的戰略決策是極為必要的。但是,主動、自覺、清醒地提出社會治理的倫理目標,以實現社會經濟目標與倫理目標的良性互動,也是制訂社會宏觀發展戰略的根本要求。
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倡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愛國主義教育、“三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等等,我理解,都是基于對社會治理的經濟與倫理目標辨證關系的科學認識。總書記以榮辱觀為核心提出的“八榮八辱”,是對以往社會治理倫理目標的進一步明晰化、具體化,也是黨和國家更加自覺、堅定而理性地加強社會倫理治理與教育的重要體現。
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民族性、時代性與社會主義特色的有機統一
制訂社會治理的倫理目標必須基于一定的社會與歷史參照。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正是民族性、時代性與社會主義特色的有機統一。
社會主義榮辱觀與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一脈相承,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與精神根基。中華文明是一種具有典型“恥感”特征的文化類型,它以強烈的恥感意識來維系社會發展的價值體系。榮辱是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的一對基本的道德范疇,是中華民族形成社會賴以自我規范的重要德目。古人認為,“人而無恥非人也”,知恥是立人之大節,有之則進于圣賢,失之則墮為禽獸。(如孔子說:“君子恥言而過其行。”孟子認為:“仁則榮,不仁則辱。”茍子認為:“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這種揚榮抑辱的恥感文化精神,已經深深地滲入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成分,成為上至仁人志士、下至尋常百姓共同認同的基礎性倫理價值標準。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正是基于中華民族精神與傳統美德的深厚的文化積淀。
社會主義榮辱觀也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時代精神的鮮明表達。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在今天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多元并存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它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比如崇尚科學、團結合作、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都是時代精神的匯聚和體現,它為中國提供著跨越式發展的精神支撐和團結全民族的精神紐帶。
社會主義榮辱觀帶有鮮明的中國社會主義特色,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價值標尺與精神導引。我們今天從事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忠于祖國、熱愛人民、團結互助、艱苦奮斗等都是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應有的道德品質。旗幟鮮明地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保障。
三、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既有助于形成具有鮮明價值傾向的良好社會風尚,也有助于個體內在德性的養成
俄羅斯哲學家索羅維耶夫通過文化人類學的考察認為:羞恥心是人類道德發生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之一。因此,羞恥心與榮辱感是人類道德文明的重要源頭,榮辱觀教育對于社會的和諧發展、個體的健康成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有助于形成具有鮮明價值傾向的良好社會風尚。對于社會整體而言,社會風尚是社會治理的輿論基礎和倫理保障,榮辱感則是社會風尚形成的倫理底線和價值基石。正如康有為曾說,“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恥者,治教之大端。”就是說,樹立榮辱觀是社會治理與教化的重要任務。沒有一種統一的社會榮辱觀,一個社會就會缺乏賴以維系的基本價值觀。旗幟鮮明地樹立社會的榮辱觀,則可以為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提供明確的價值標準與道德規約。我認為,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辱”,既指出了社會道德建設的倫理底線,又指明了形成良好社會風尚的倫理目標,指引我們應該首先從基礎性的榮辱觀教育做起,以榮辱觀教育來引導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
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有助于個體內在德性的養成。對于個體而言,榮辱感也是個體德性養成的基石。自我修養是個體德性養成的基本途徑。德性的養成必須經過個體內心的感受與體驗,促使個體的情感、態度發生變化,才能轉化為內在的道德動機,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榮辱觀教育在根本意義上首先是對個體“榮感”與“辱感”的情感激發,它為個體的德性修養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情感基石。
四、堅持“三近”原則,加強未成年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一段時期以來,人們存在一些誤解,認為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與倡導主導價值觀是水火不容的。事實上,多元文化和價值觀之中的一些基本價值恰恰是相通而非對立的。基于如上觀點,我們認為在一個文化與價值多元的時代背景下,應該加強而決不能放棄旗幟鮮明的價值觀教育。對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來講,從小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尤其重要。今天的青年一代生活的時代背景已有很大變化,我們的道德教育應該堅持怎樣的原則,采用怎樣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使社會主義的榮辱觀真正內化到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的人格結構之中呢?我以為,最關鍵的,是要堅持“三近”原則,使我們的道德教育更加科學、細致、有效。
首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要貼近孩子生活。道德的本質是實踐的,也是生活的。當前道德教育很大的一個弊病是“空”,脫離孩子的生活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氣息。脫離了孩子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們的道德教育,包括榮辱觀教育,必須貼近孩子的現實生活,從生活中尋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機。
其次,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必須接近孩子個體。道德教育在本質上是涵養化育個體的德性。道德教育只有成為個體的自我需要,成為個體社會生存和幸福生活的需要,為個體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必需的價值支撐,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道德教育必須和孩子的個體經驗相接近,融入到孩子的個體生命成長中去,成為孩子成長的呵護人。
最后,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還要親近孩子心靈。道德文化建設在本質上是精神的和心靈的活動。道德教育只有觸動心靈,引發感動,引領精神成長,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育。缺乏相互尊重、平等對話,板起面孔說教,機械的知識傳授,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作為教育科研工作者,我們一定要悉心探索在新的社會條件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長新的特點和規律,為發展更加積極、更加有效、更加有魅力的德育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