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真實性對新聞媒介的影響開題報告

時間:2022-10-12 12:14:00

導語:獨家原創:真實性對新聞媒介的影響開題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真實性對新聞媒介的影響開題報告

一、題目動機

我們都知道,對于新聞來說,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是新聞的兩大基礎,特別地,真實性對新聞來說卻更為重要。如果說我們通過電視這個平臺得到的信息都是一些假的信息,也就是得到一些不真實的新聞,那將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損失呢?又會給我們廣大的人們大眾帶來多大的傷害呢?這都是無法估計的數字。

從生活的種種,我們都知道,真實性對新聞媒體起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新聞媒體里的新聞沒有了真實性,那么相信這個媒體也會很快消聲滅跡。真實性是每一個新聞媒體必須堅持的原則。就像是社會國家的法律一樣,誰都避免不了。

二、中國現階段的一些新聞媒體背景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新聞真實性越來越受到沖擊。一些媒體為了在競爭中求得生存,放松了新聞職業道德。如現在在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現象,就是新聞失去其的真實性的真實實例。

2003年11月1日上午,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書記、中共長沙縣委書記李振萼,應長豐集團請求,與該集團董事長李建新、副總經理歐玉華一道同日本客商談判引進汽車零部件項目事宜。談判在青竹湖高爾夫會所進行。下午4:00返回時,李振萼所乘坐的會所車輛突發意外,翻車下墜。由于傷及大腦,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李振萼于19時16分死亡。

在事故發生后,就有不同的媒體對其做了不同的報道。有關報道也很快在新聞傳媒傳播開來。在這里,李振萼死亡原因成了報道的關鍵所在,也是問題的所在。有一些媒體報道說,根據日商要求,談判被安排在高爾夫會所進行;李振萼“因公殉職,風范長存”,是一位優秀的領導干部。但另一種版本卻說,李振萼死于打高爾夫球的途中,因而對他死亡的性質也就有了另一種解說。

再有浙江一家報紙曾刊發過一幅新聞照片,它所反映的是一群農婦在杭州西湖“花港觀魚”景點觀魚,呈現一派欣喜歡樂的景象。照片說明的大意是:得益于黨的農村經濟政策,農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農婦也有條件上“天堂”游覽了。然而,讀者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這群農婦是清一色的裝束:頭上包著一條毛巾,身上穿著大襟布褂,腰間系了一條圍裙,肩上還挎了一只香袋。這實際上是杭嘉湖地區農婦上杭州靈隱寺進香的“統一著裝”。該幅照片告訴人們的是農婦富起來以后游西湖,其實她們上杭城的真實目的是“靈隱進香”,“游西湖”不過是進香以后的乘興之舉,是“副產品”。這張照片,從表面上看是真實的,但從本質上講卻是失實的。應該說,攝影記者所抓拍到的現象不能說不真實;但對現象的真實報道并不就是對本質的真實報道。

對于這樣的新聞報道,對于我們這些作為聽眾來說,到底還能不能相信呢?相信在這樣的環境下,沒有一個可以信任我們的新聞媒體,相信這樣對我們現在的新聞媒體來說,真的是一大挫敗,同時地對于這樣的事情如果發生的多了,相信我們廣大的聽眾也會對我們的新聞媒體產生一種抗拒感與不信任感,如果讓事情繼續嚴重下去,甚至會導致廣大人們不再相信新聞媒體。

三、重新樹立新聞媒介形象的目的

為了重新樹立在民眾心里的新聞媒體形象,我們就應該開始大力整頓新聞媒體體制,對新聞媒體的所有有關工作人員進行升級,從整體上提高人的質量和新聞真實性的水平。這樣做的目的有:

1、提高新聞言論的價值性。新聞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有給于人們群眾的信息的信息價值,人們不可以同時出現在幾個不同的地方,也沒有辦法瞬間知道幾千里之外的事情。而新聞卻可以給人們提供這種信息的資源,這就是新聞報道的價值。就像2008年5月,在瞬間被摧毀的汶川能瞬時被我們全國人們知道,這就是新聞傳播的功勞,也是由于新聞的真實性和及時性讓我們這些身在千里之外的人也能感受到那里的痛苦,從而發起全國性的自愿救助和捐款活動,讓汶川重新站起來。這就是新聞言論的價值,宏偉而壯觀的價值。

2、調節好人們大眾與新聞媒體的關系。當一個社會的新聞機構都在報道一些不為真實的東西,這定會照成廣大人們有很多不忿的聲音,除非新聞媒體的人能有能力做到事情的真相永遠不會被人們所挖掘出來,但我相信,紙永遠都是包不住火的,真相總有一天會浮出水面的。那么對于眾多人們不滿的聲音,我們該怎樣做呢?難道要使用武力嗎?相信如果到了這么一個時候,社會也不會安定,人們更不能安居樂業。那么在這里,新聞媒體傳播再也不是給人們帶來方便的東西而是置人們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根源。事物是被人們選擇出來的,但一件東西給人們帶來的不是好處而是有害東西,相信人們會拋棄這么一樣不吉之物。

3、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國際間的和平事業的發展。要知道言論對于我們人類來說是一種自我保護和帶有攻擊性的武器。很多人很多時候會因為各自的言論問題而大打出手,甚至血流不止也在所不辭。在我們生活的社會環境下,相信真實、公正的言論會讓人信服,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同樣在國際的交往之中也有一樣的效果。對于國際間的言論,新聞報道更要嚴謹和謹慎,因為國際間存在偏激的言論會導致國際間的不平衡,帶來民族間的仇恨。就像我們國家和日本的關系,可謂是有一觸即發的危險關系,作為我們中國人怎么也無法忍氣吞聲的啃下當日日本對我們中華的侵略歷史。如果日本或我們的新聞言論上再“加把油”,相信定會引起人們的“暴亂”。所以說,嚴謹、謹慎的言論可以促進國際間的和平事業的發展。

4、真實、公正、嚴謹的新聞媒體傳播會受到人們大眾的歡呼,從而提高傳播質量與效率。這個相信我們都可以輕易理解到,因為我們人總是相信讓我們信服的東西,相信我們自己所認定的東西。相信為這真實而奔波的人或機構。

四、怎樣重整現階段新聞媒介失真的狀況

從簡單的闡述我們現階段的新聞媒體的一些背景和我們所需要真實性新聞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懂得,我們應該呼吁我們的全體新聞媒體機構讓我們廣大人們所能觀看到的,聽到的,都需要本著真實可信的基礎出發。那對于現在陸陸續續出現的失真的新聞事件,我們該怎樣去做到沒有再次的失真新聞出現呢?

1、我們都知道媒介體制改革將媒體推向市場,所以對于新聞媒體的收視率、發行量、點擊率等指標成了決定媒體在市場上獲益多少,甚至生死存亡的關鍵性因素。所以,多媒體在面對巨大的壓力之下,就選著夸大一些新聞的真實性,為此吸入更多人的眼球。為此,重新樹立人們的信心,各個新聞媒在體機構應該本著自己機構里的人才,在新聞事件的最前線等到消息,并及時的反應消息,或不能離開真實性的本質的前提之下通過特殊的設計,贏得更多人的關注,在相同競爭的背景之下,如果你跑的快,你有能力,你就會比別人更勝一籌。

2、有很多新聞失真主要是由于一些新聞從事工作人員自身的素質問題而導致的。如在2002年6月新華社、《山西經濟日報》、《山西法制報》、《山西生活晨報》的11位記者在采訪山西繁峙礦難時,收受當地有賄賂,集體失語。這是典型的“有償不聞”丑聞。這不在是個人的專業知識不厚或經驗不足的問題,這是高度缺乏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沒有新聞工作職業道德修養的表現。為此,為重新建立好我們的新聞媒體機構,我們需要大力對所有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員進行再一次的教育或培訓,培養出發自他們自身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總體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對于教而不改者,可以進行辭退的做法,保證新聞媒體整體的素質與道德。有了好的工作團隊,也不怕在競爭中會敗退下來,相信就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現在社會上出現的新聞失真現象。

3.很多時候由于一些政府人員為了自己的信譽,對自己管核范圍發生的不光彩的事采取隱瞞,甚至報上去的資料也是經過自己的精心處理后才上報的。筆者在這里先舉個例子,廣東省某個縣為了建立大型的橋梁,本來想通過搞好建設來提高該縣的知名度的,但是由于連日的大雨,連日的大雨,橋梁崩塌,很多工人在工作中受傷了,更不幸的是有些工人在這次事故中連生命都失去。記得當時是有5個工人死亡,但是當記者來采訪時,政府人員卻說,只有兩人身亡,對于這樣的一個報道,自己也不深入了解,知識草草了事,就這樣一件那么大的事該縣的領導只是受到警告的處理。如果沒有隱瞞事實可能上報到省份,那樣該縣的政府官員就要下崗啦!在面對著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時,作為政府官員也是那樣的偽造事實。這樣的例子而且是屢見不鮮。某學校學生出現中毒問題時,該學校為了掩人耳目,該學校對學校的學生一再強調,不能透露風聲。面對社會上出現種種新聞的不真實問題,筆者只能是感涕流淚。筆者想在這里強調的時,國家要正視這樣的問題,對偽造事實嚴重者要采取法律制裁,同時還要加強監督機制,通過公開信訪舉報制度,拓寬人們監督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強道德的培養,對于政府人員或企業機構都要強調道德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地位,根據中國的國情,還有結合現在的信息時代加大宣傳,弘揚思想道德建設的真諦。

4、就是采訪者故意不深入采訪,采用“誘導式”采訪手段,即為寫出新思想新角度,采取“啟發誘導”的方法引導別人“提供”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讓被采訪者“順桿爬”;采取“印證式”采訪,即先“考察”中央及軍委最近作出了什么重要決定,軍區有什么新的方針政策,強調宣傳什么內容,然后帶著觀點框框到部隊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進行“人工導演”,即為能見報,制造新聞事實,然后又作為自然發展的客觀事件報道出來。作為記者就要身負著新聞社的規章制度,要有大膽果斷的性格,對于新聞的不正確性要勇敢提出,不要害怕強權,在這方面廣東珠江頻道《今日關注》的支持人鄭達,他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在報道新聞時,從沒有含糊,沒有因為害怕別人的報復而顛倒事實,他那果斷、公正的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記者不畏強權,敢于報道準確的事實,使一些不法分子不敢偽造事實,另外還可以使市場整治合理發展。筆者在這里還是想提出幾點,

A、國家要加強對記者的安全保護,因為記者在報道時可能會得罪一些人,如果國家不能保證記者的安全,記者可能會顛倒事實。但是如果國家保障了記者各方面的安全,那么記者就不用在害怕不法分子的毒害,而是更加公正的報道事實,哪有那個新聞的真實性就能拿得到保障。

B、加大記者的培養,因為有些消息可能記者不在現場,那樣記者就要采訪一些路人或目擊者,但是對于采訪的資料可能缺乏真實性,所以記者就要有知識,有思維的分析,對于別人的回答,記者要迅速的做出判斷,所以記者要有一定的學識。

5、在新聞寫作中用一些模糊語言掩飾真實的情況。也就是常常故意用一些模糊含敖混語言來掩飾應該精確和真實的地方。例如,一位通訊員在寫一篇典型事跡報道時,在寫到這個同志母親被自行車撞傷,家中來信讓其回家的情節時,報道員為了使報道感人,有意用“車子”代替“自行車”,把“來信”寫成“來電”,以此片面地襯托典型。還有就是的為了能見報,把半年前甚至一年前發生的新聞事實加上“最近”這種模糊語言,當做新聞寫出來。

相信這些情況都會嚴重導致新聞失真,使新聞失去它的價值,對于新聞,記者不要通過語文的選詞文采加以修飾,新聞要簡潔,要明確,在新聞的寫作中,記者不要添加多余的感情色彩導致新聞出現不正確性。

五、新聞失真的危害性

1、新聞失實會損害有關當事人或社會群體的形象,敗壞社會道德風尚,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由虛假新聞引發的糾紛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們都知道新聞媒體在我們社會上還是具有很大的形象塑造力,在不真實的報道中,無論是虛假的成分有多少都會給人們留下最深的記憶,就算該件新聞被新的新聞真面的再次報道,但人們依然會相信自己的第一次記憶,因為我們都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思想。這樣就會和容易造成矛盾,甚至危機。

2、虛假新聞對新聞行業自身貽害無窮。新聞是新聞媒介傳播信息的主體,而新聞的收視率是新聞媒體的自我定位的基礎。如果存在有虛假新聞,這就會損害新聞業自身生存、發展。特別地,如果虛假新聞的泛濫,影響的決對不止是造假的個別媒體,形象受損的是整個行業。我們都知道建立良好的形象是漫長而艱難的,而損壞這種形象卻易如反掌的,而且這種負面作用將是長期的、深刻的,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消除。當人們對媒體上的虛假新聞習以為常的時候,也是媒體的公信力蕩然無存的時候。社會公信力是媒體存在的基礎,是媒體生命的核心,失去了公信力媒體何談生存。

3、虛假新聞的泛濫不利于構建健康積極的中國媒體文化。虛假新聞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是一種“內傷”,短時間內似乎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的惡劣影響卻是長久的,影響的是社會的精神,傷害的是人們的思想。人們對客觀事物認知偏差和行為錯誤可能導致媒體文化流于低俗,與我們構建積極健康的媒體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馳。

總結:新聞的真實性可能給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從本文上面的例子已經知道新聞要保持它的真實性,那是新聞的價值所在,今天面對新聞失真嚴重的情況,作為社會界的一員不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對于本文中,新聞失真的原因很大,大部分因為法律的不嚴謹和記者的職業道德不高所致,為了保持新聞的真實性,筆者根據現實情況總結出了幾點措施,希望以后新聞界能重視新聞失真的問題。

參考文獻:

作者:方毅華2008年05月07日15:56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